《圆锥体积》评课稿

2024-10-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圆锥体积》评课稿(共10篇)

《圆锥体积》评课稿 篇1

今天,我们校内教研课中,听了郭晓青老师的《圆锥的体积》一课。本课内容是小学数学六年级的内容。课堂上,刘老师教学环节设计层次清晰,并凭借着教者干净利落的语言给教学带来了良好的效果,也为课堂增添了些许光彩。成功之处:

1、在教学中教师注重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经历操作、猜想、估计、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

2、并能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简单的判断、推理能力。

3、在让学生结合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思想方法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导学案运用得当。教学建议:

1、在教学中教师注重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经历操作、猜想、估计、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但总体来讲,猜想、估计有余,而验证讨论归纳做得不够。其实在让学生利用手中学具进行验证时,只要多给学生时间,特别是合作的时间,学生不仅可以探索出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而且根据已的知识经验还完全可以自己推导出公式。在这里刘老师没能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做,仍有牵着学生走的意向。

2、这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来探究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我认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两个实验,一组是等底等高,使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二是特别设计了一组不等底或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来做实验,再次强调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的倍数关系

坡头小学 程爱芬

《圆锥的体积》评课稿

听了郭晓青老师上的《圆锥的体积》一课,收获很多,作为一位年轻老师能够勇于参加这次教学活动,而且做了精心的准备已经不容易,能够自然、流畅地完成教学任务就更不容易。下面我想重点谈本节课的两点成功之处,希望能与大家一起探讨。

第一:为新知识的学习搭建合理平台。主要体现在刘老师能够运用原有知识来推动新知识的学习,设计有奖问答和实验等手段,让学生大胆借鉴前面学习圆柱体积公式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公式。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从求圆柱体积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启示,领悟出求圆锥体积的方法,使新旧知识得到整合。这种借鉴的学习方法,不仅使本节课的教学变得轻松,同时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种学习策略,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终身的发展。

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来探究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以实验目的为主线,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动手操作,有眼睛观察,动脑筋思考,多种感官一起参与活动,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探索出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从而理解和掌握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克服了几何形体公式计算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病。这样的学习,学生学得活,记得牢,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合作者、发现者,并且获得了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不过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教学环节的衔接和时间的分配有些不恰当,教学方法没有多样化,欠缺改革创新。例如:在教学新课时,像传统教学那样,直接拿出圆柱和圆锥容器的教具,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和目的,进行倒沙实验。我认为在实验前,一定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如(你觉得圆锥体积的大小与它的什么有关?你认为圆锥的体积和什么图形的体积关系最密切?猜一猜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呢?你们想知道它们的关系吗?)通过师生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时候,学生就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来就兴趣盎然。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兴趣变浓了,课堂气氛变得热烈,那么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我相信郭老师通过这次的锻炼,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一定会越走越宽广。坡头小学 荆文钧

《圆锥的体积》评课

听了郭老师的《圆锥的体积》一课,给人的感觉是新课标的理念已内化为郭老师的教学行为。本节课主要有以下亮点:(1)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学生们通过动手操作活动,感受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有效提升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这样学生不仅能真正理解、掌握知识,而且还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2)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突出学生主体作用。郭老师在教学中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积极主动地发现了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特别是数学交流体现得很充分,有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小组或大组的多向交流。郭老师注重给学生创设一个争论辩解的课堂氛围,在学生争辩过程中,老师以一个旁听者身份,平等地参与其中,使课堂成了一个辩论的赛场。这样的教学真正发挥了民主性,使学生感受到了自己才是课堂的主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每个学生都经历了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学生获得的不仅是鲜活的数学知识,获得更多的是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如果长期在这样的探究中去学习知识,学生就会变成有思想、会思考、会研究、会学习的 不足:

教学环节的衔接和时间的分配有些不恰当,教学方法没有多样化,欠缺改革创新。例如:在教学新课时,像传统教学那样,直接拿出圆柱和圆锥容器的教具,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和目的,进行倒沙实验。我认为在实验前,一定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如(你觉得圆锥体积的大小与它的什么有关?你认为圆锥的体积和什么图形的体积关系最密切?猜一猜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呢?你们想知道它们的关系吗?)通过师生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时候,学生就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来就兴趣盎然。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兴趣变浓了,课堂气氛变得热烈,那么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坡头小学 白升书

《圆锥的体积》评课

听了郭老师上的《圆锥的体积》一课,收获很多,作为一位年轻老师能够勇于参加这次教学活动,而且做了精心的准备已经不容易,能够自然、流畅地完成教学任务就更不容易。下面我想重点谈本节课的两点成功之处,希望能与大家一起探讨。

第一:为新知识的学习搭建合理平台。主要体现在刘老师能够运用原有知识来推动新知识的学习,设计有奖问答和实验等手段,让学生大胆借鉴前面学习圆柱体积公式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公式。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从求圆柱体积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启示,领悟出求圆锥体积的方法,使新旧知识得到整合。这种借鉴的学习方法,不仅使本节课的教学变得轻松,同时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种学习策略,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终身的发展。

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的学习,学生学得活,记得牢,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合作者、发现者,并且获得了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不过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教学环节的衔接和时间的分配有些不恰当,教学方法没有多样化,欠缺改革创新。例如:在教学新课时,像传统教学那样,直接拿出圆柱和圆锥容器的教具,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和目的,进行倒米实验。我认为在实验前,一定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如(你觉得圆锥体积的大小与它的什么有关?你认为圆锥的体积和什么图形的体积关系最密切?猜一猜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呢?你们想知道它们的关系吗?)通过师生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时候,学生就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来就兴趣盎然。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兴趣变浓了,课堂气氛变得热烈,那么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我相信郭老师通过这次的锻炼,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坡头小学 张妍妮

《圆锥的体积》评课

一、本节课的主要优点:

1、从实际出发,课始教师出示一个圆锥的蛋筒2元/个,一个圆柱的冰淇淋5元/个,要求学生猜测“哪种冰淇淋更实惠?”,这样创设学生生活中经历的情境,让学生通过难以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需要,为新课的引入,难点的突破作好了铺垫。

2、在难点的突破上,通过猜测,引处疑问,带着疑问去实验验证,通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用空圆锥盛满水后倒入等底等高空圆柱中,总结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不仅为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发挥桥梁和启智的作用,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逐步从具体的操作过渡到内部语言。

3、在做实验时,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然后教师用不等底等高的空圆锥、空圆柱盛沙做实验,发现有时装不下,有时不够装,有时刚好装满,得出结论:不是所有的圆锥体积都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加深了“等底等高”这个重要的前提条件。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研究的严谨性和思维的严密性。

4、本节课的设计,首尾对应,新授内容结束后,教师回到导入时的问题,让

二、本节课的主要不足:

1、分组实验过程,组长汇报时已经很正确了,其余同学也理解了,教师没必要再去重复。

2、教师在做实验时,可以垫一张凳子在桌上,把容器放高一点,这样可以避免很多学生看不清。坡头小学 刘荣荣篇二:圆锥体积评课稿 《圆锥的体积》评课稿 听了张老师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收获很多,张老师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做到能自然、流畅地完成教学任务。下面我就本节课的两点成功之处,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为新知识的学习搭建合理平台。主要体现在张老师能够运用原有知识来推动新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大胆借鉴前面学习圆柱体积公式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公式。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从求圆柱体积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启示,领悟出求圆锥体积的方法,使新旧知识得到整合。这种借鉴的学习方法,不仅使本节课的教学变得轻松,同时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种学习策略,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终身的发展。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来探究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张老师引导学生做了三个实验。一是比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二是做用装满小米的圆柱在空圆锥中倒的实验;三是特别设计了一组不等底或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来做倒米实验,强调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的倍数关系。在实验前,让学生了解实验要求,并且提出实验目的,以实验目的为主线,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动手操作,有眼睛观察,动脑筋思考,多种感官一起参与活动,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探索出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从而理解和掌握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克服了几何形体公式计算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病。这样的学习,学生学得活,记得牢,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合作者、发现者,并且获得了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不过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教学环节的衔接和时间的分配有些不恰当,教学方法没有多样化,欠缺改革创新。篇三:圆锥体积评课稿

《圆锥的体积》评课稿

听了陈乾坤老师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收获很多,陈老师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做到能自然、流畅地完成教学任务。下面我就本节课的两点成功之处,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为新知识的学习搭建合理平台。主要体现在陈老师能够运用原有知识来推动新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大胆借鉴前面学习圆柱体积公式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公式。利用转化的方法,让学生从求圆柱体积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启示,领悟出求圆锥体积的方法,使新旧知识得到整合。这种借鉴的学习方法,不仅使本节课的教学变得轻松,同时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种学习策略,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终身的发展。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来探究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陈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用装满水的圆柱在空圆锥中倒的实验的圆柱和圆锥来做倒水的实验,强调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的倍数关系。在实验前,让学生了解实验要求,并且提出实验目的,以实验目的为主线,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动手操作,有眼睛观察,动脑筋思考,多种感官一起参与活动,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探索出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从而理解和掌握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克服了几何形体公式计算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病。这样的学习,学生学得活,记得牢,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合作者、发现者,并且获得了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篇四:圆锥的体积评课稿

《圆锥的体积》评课稿

听了徐老师上的《圆锥的体积》一课,收获很多,下面我想重点谈本节课的两点成功之处,希望能与大家一起探讨。

第一:为新知识的学习搭建合理平台。主要体现在徐老师能够运用原有知识来推动新知识的学习,设计问答,让学生大胆借鉴前面学习圆柱体积公式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公式。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从求圆柱体积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启示,领悟出求圆锥体积的方法,使新旧知识得到整合。这种借鉴的学习方法,不仅使本节课的教学变得轻松,同时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种学习策略,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终身的发展。

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来探究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徐老师主要引导学生做了三个实验。一是比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强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这个必要条件;二是做用装满水的圆柱在空圆锥中倒的实验,使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三是特别设计了一组不等底或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来做倒水实验,再次强调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的倍数关系。在实验前,让学生了解实验要求,并且提出三个实验目的:(1、圆锥的底面与圆柱的底面有什么关系?他们的高有什么关系?你是怎么知道的?

2、圆锥的体积和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

3、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以实验目的为主线,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动手操作,有眼睛观察,动脑筋思考,多种感官一起参与活动,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

入,探索出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从而理解和掌握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克服了几何形体公式计算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病。这样的学习,学生学得活,记得牢,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合作者、发现者,并且获得了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不过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教学环节的衔接和时间的分配有些不恰当,教学方法没有多样化,欠缺改革创新。例如:在教学新课时,像传统教学那样,直接拿出圆柱和圆锥容器的教具,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和目的,进行倒水实验。我认为在实验前,一定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如(你觉得圆锥体积的大小与它的什么有关?你认为圆锥的体积和什么图形的体积关系最密切?猜一猜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呢?你们想知道它们的关系吗?)通过师生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时候,学生就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来就兴趣盎然。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兴趣变浓了,课堂气氛变得热烈,那么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当然,我相信徐老师通过这次的锻炼,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一定会越走越宽广。谢谢大家!篇五:数学评课稿:《圆锥的体积》评课稿

数学评课稿:《圆锥的体积》评课稿

数学评课稿:《圆锥的体积》评课稿

听了刘老师上的《圆锥的体积》一课,收获很多,作为一位年轻老师能够勇于参加这次教学活动,而且做了精心的准备已经不容易,能够自然、流畅地完成教学任务就更不容易。下面我想重点谈本节课的两点成功之处,希望能与大家一起探讨。

第一:为新知识的学习搭建合理平台。主要体现在刘老师能够运用原有知识来推动新知识的学习,设计有奖问答和实验等手段,让学生大胆借鉴前面学习圆柱体积公式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公式。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从求圆柱体积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启示,领悟出求圆锥体积的方法,使新旧知识得到整合。这种借鉴的学习方法,不仅使本节课的教学变得轻松,同时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种学习策略,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终身的发展。

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来探究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吴老师主要引导学生做了三个实验。一是比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强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这个必要条件;二是做用装满小米的圆柱在空圆锥中倒的实验,使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三是特别设计了一组不等底或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来做倒米实验,再次强调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的倍数关系。在实验前,让学生了解实验要求,并且提出三个实验目的:(1、圆锥的底面与圆柱的底面有什么关系?他们的高有什么关系?你是怎么知道的?

2、圆锥的体积和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

3、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以实验目的为主线,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动手操作,有眼睛观察,动脑筋思考,多种感官一起参与活动,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探索出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从而理解和掌握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克服了几何形体公式计算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病。这样的学习,学生学得活,记得牢,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合作者、发现者,并且获得了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圆锥的体积》评课记录 篇2

听了董老师的《圆锥的体积》一课,给人的感觉是新课标的理念已内化为董老师的教学行为。本节课主要有以下亮点:

(1)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董老师让全体学生都参与用等底等高的实心圆柱、圆锥做没入同一缸水中的实验,利于学生发现其中的联系。同时还让全体学生参与用等底不等高的实心圆柱、圆锥做盛沙的实验等。董老师改变了以往的单项实验为多项实验。学生们通过动手操作活动,感受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有效提升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这样学生不仅能真正理解、掌握知识,而且还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篇3

各位领导、各位教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六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中的《圆锥的体积》。本次说课包括五个内容: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和说板书。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圆锥的体积”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圆柱体的基础上,认识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突出了探索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引导学生在装沙或装米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公式推导。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推理,概括和抽象,自主发现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2、学情分析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 绝大多数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强,有一定的空间观念基础,但公式的推导过程却比较抽象、枯燥,对于他们来说该部分内容是一个难点。同时对于圆锥体积计算的实际运用,从以往的经验判断,学生对3倍的关系难以理解,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生参与实验,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一些有关圆锥体积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推导圆锥体积公式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

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并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公式,能正确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5、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一个圆柱、2个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沙子;学生自制的圆柱及各类型的圆锥若干、三角尺、直尺

二、说教法

在公式推导阶段,为了打破枯燥无味的公式推导过程,在教授本节课时,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引导法、实验法、观察法,探索法为主,以讨论法、练习法为辅,实现教学目标。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力求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去从事观察、猜想、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三、说学法

针对本节,在学法上主要采取:

1、学生在学习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时,通过自己动手进行操作实验、观察比较、讨论小结,最终推导出圆锥的计算公式,从而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索新知识。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做,学生能想的尽量让学生自己想,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说。学生不能想的,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想。

3、教师提出与所学课程内容有关的恰当合理的问题,让学生在分析、讨论、探索的前提下争取自己解决,对于有一定困难的问题,老师再从中提醒、点拨。从而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我安排了6个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

1:回忆《圆锥的认识》 2:回忆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画一个与上图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公式: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圆柱= S·h

3:出示目标:

(1)、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进行计算。(2)、通过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与小组协作的能力。

(二)设置提纲、引导自学。

(1)圆锥的体积怎么算,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2)圆锥的体积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转化成什么图形最合适?(3)你感觉它和前面学过的那个图形联系密切?(4)引导: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三)分组交流、合作探究

这个环节分两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实验操作法(1)第一次实验

各小组拿出前一节课制作好的一个圆柱体A,与圆柱A等底、等高的圆锥体B;只与圆柱A等高、但不等底的圆锥体C;只与圆柱A等底、但不等高的圆锥体D,并做好标示进行区分。

要求小组长为组员分配任务(操作员、记录员、监督员)。

要求各小组依次用与圆柱: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三个圆锥分别装沙(沙子在圆锥口处要用尺子弄平),倒入圆柱中,观察每种情况下各要几次倒满圆柱,并把每次实验情况做好记录。

提示思考“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当学生发现用圆锥B正好3次倒满圆柱,C和D都不定时,老师提问:圆柱A与圆锥B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得出A、B等底、等高。

再次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的圆锥都是正好用三次就倒满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呢?从而进入第二层实验。

(2)第二次实验

各小组再拿两组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两对,用两个圆锥装满沙或米,然后分别倒入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中,观察各要几次正好倒满。

该实验操作,既能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更能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实验没有像教科书那样直接给出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是因为那样操作,学生只是按现有程序演示了一下书本上的结论而已,既无发现,更无创新,反而容易忽视等底等高这一前提条件。我设计的实验操作过程,注重科学性、全面性,学生操作自由度大,有利于学生创新力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形成。

(四)自学反馈、精讲点拨

(1)通过学生的实验结果,讨论: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充分交流后达成共识: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2)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计算公式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略)知道底面积和高就可以求出体积,但在实际中,底面积测量不出来时,还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本步骤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新知,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的条理性、准确性,突出教学重点。

(五):巧设练习、检测目标

1、一、填空:

(1)、圆锥的体积=(),用字母表示是()。(2)、圆柱体积的 与和它()的圆锥的体积相等。

(3)、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是3立方分米,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4)、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12平方厘米,高是6厘米,体积是()立方厘米。

2、求下面圆锥的体积:

a、底面直径是6分米,高是6分米; b、底面周长是62.8厘米,高是30厘米。以上三道题,要求学生板书解题过程,集体订正。

3、学习课本中的例3,让学生尝试自己讲,教师加以补充。

4、练习设计从基本题入手,过渡到变式题,发展到综合题,引伸到思考题,符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练习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技巧,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拓展训练、能力提高

打谷场上有一堆小麦堆成圆锥形状,测得麦堆的周长是6.28米,高是0.8米,每立方米小麦重735千克,请你估算一下这堆小麦有多重?

这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且经常会被大人们提到,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能解决这一问题,从而使学生们感到目前所学的知识非常适用,因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练习四的第8题。作业紧扣本课知识,贴近生活,针对性强,让学生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达到对已学知识的巩固深化。

五、说板书

板书内容力求醒目,字母公式使用黑体大字标示: 圆锥的体积=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 篇4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实际教学的前奏,用好的导入可以抓住学生,控制课堂,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本节课中教者没有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出今天所讲的主题,而是用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堂课,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接着提出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瓶中的水增加了吗?为什么水会升上来的?让学生切身感悟到石头占有了水的空间,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迁移了难点。

二、紧密联系生活,挖掘生活素材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者在这节课增加了很多生活中的素材。为了突破每个体积单位的实际大小这一难点,教者非常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数学。如介绍完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后让学生在学具中找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学具,再列举生活中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物体;介绍完立方米后,老师用三把尺子围出1立方米,并在里面站同学,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对每个体积单位形成具体的表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再通过游戏猜一猜涂改液,纸盒,讲台,门卫室录音机等这些学生经常接触的实物的体积,一方面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各个体积的`实际大小,另一方面,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是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

三、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圆锥体积》评课稿 篇5

1、本节教材是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制第十二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中《圆锥体积》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例

五、相应的试一试及练一练。

2、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及其应用和认识了圆锥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课时内容。让学生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教材按照实验、观察、推导、归纳、实际应用的程序进行安排。

3、教学重、难点:⑴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⑵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4、教学目标:⑴知识方面: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⑵能力方面:能解决一些有关圆锥的实际问题,通过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⑶德育方面: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培养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5、教、学具准备:⑴教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一对;⑵学具准备:让学生分组制作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若干对,准备一定量的细沙。

二、说教法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是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比较、思索,才能更加深刻地领略到知识的真谛。因此,我在设计教法时,根据本节几何课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实验操作法。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我在学生已经认识圆锥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实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用空圆锥盛满沙后倒入等底等高空圆柱中,发现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利用实验法,为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发挥桥梁和启智的作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逐步从具体的操作过渡到内部语言。

2、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三法优化组合。几何知识具有逻辑性、严密性、系统性的特点。因此,在做实验时,我要求学生运用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假如这句话中去掉等底等高这几个字还能否成立,并让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重要意义,得出结论:不是所有的圆锥体积都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加深了等底等高这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三、说学法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标准还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因此,我在讲求教法的同时,更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实验转化法

有些知识单凭解说是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的,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深刻领悟其中的内在奥秘。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我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引导:首先,让学生做好操作的准备,也就是各自准备好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一对,一定量的沙;其次,告诉他们操作的方法、步骤和注意点;第三,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比较、发现、总结。这样,通过实验操作推导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合作、概括归纳等能力。

2、尝试练习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本节课在学习例五时,放手让学生尝试自己自己去发现、总结、归纳,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程序:

1、谈话导入

⑴出示圆柱:如果想知道这个容器的容积,怎么办? ⑵出示圆锥:如果想知道这个容器的容积,怎么办?

2、教学例五

⑴引导观察:这个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⑵估计一下: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 ⑶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估计? ⑷分组验证;引导学生用适合的方法进行操作验证。⑸交流:说说自己小组是怎么验证的,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⑹讨论:①通过实验,我们知道这个圆锥的容积是这个圆柱容积的三分之一,那能不能说圆锥的体积就是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为什么?应该怎么说才准确?②那怎么算出这个圆锥的容积呢?③推导出圆锥体积的公式(师板书)。④如果已知r和h圆锥体积公式还可以怎样计算?如果已知d和h圆锥体积公式怎样计算? ⑺完成试一试。

3、巩固练习做练一练。

4、归纳总结

《圆锥体积》评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说课内容:《圆锥的体积》,西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中《圆锥》的第二课时。

2、教材简析: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最后一个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又学习的一种新的立体图形,也是在此基础上的又一个延伸,同时为学生以后系统学习立体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按编者意图《圆锥》(含“圆锥的认识”和“圆锥的体积”)新课为一课时,但我认为这样教学内容太多,时间不够充分,不能保证较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这部分内容我采用了两课时进行教学,先用《圆锥的认识》做准备和铺垫,再单独完成《圆锥的体积》教学,这样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和突破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学习效果更明显。

3、教学重难点及关键:本课重点是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是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关键是重视操作与思考、想像相结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活动探索和理解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圆锥体积公式的探索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数学结论的严谨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探索和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5、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实物投影仪及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体模型。学生4—6人分组,每组准备等底等高的透明圆柱圆锥形容器一套、水槽和足够的水等。

二、教学方法

本课以实验法、观察法、谈话法为主,以讨论法、练习法为辅。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活动探索理解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充分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人人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即提出猜想、实验操作、讨论归纳、练习应用、质疑提高

提出猜想:

先出示复习题(幻灯片2),让学生口算圆柱的体积,回忆圆柱的有关知识和圆柱的体积体积计算公式,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接着出示圆锥(幻灯片3),让学生猜一猜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对学生的猜想不急于做出评价。通过交流使学生得到两点认识:①我们可以通过实验进行探索。②圆锥体积可能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实验操作:

先展示幻灯片4-45,介绍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这是本课的重要前提和铺垫。

接着学生4-6人分组实验,1-2人共同操作,用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装满水倒入圆柱形容器中。全体成员观察思考:①实验中的圆锥形和圆柱形容器有什么关系?②倒了几次水刚好把圆柱形容器装满?③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3、讨论归纳:针对以上实验和问题,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再进行全班交流。交流时只要学生说得合理,老师都要给予肯定。(由于学生实验操作不是很精确,实验中会出现细小偏差,老师说明:这是允许的,也是正常的,这里我们可以忽略不计。)

接着教师再次演示实验(展示幻灯片46-104)通过师生交流,重点引导学生得出: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而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所以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1/3(同时教师板书)。然后老师再提出,如果用v表示圆锥的体积,用s表示圆锥的底面积,用h表示圆锥的高,让学生说出圆锥体积的字母公式,教师板书:V=1/3sh。

4、练习应用

(1)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

①、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r和高h,如何求体积V?

让学生先回忆圆的面积公式,再综合得出V=1/3πr²h,同时教师板书。

②、已知圆锥的底面直径d和高h,如何求体积V?

让学生先交流讨论,再得出:要先求圆锥的底面半径,再求圆锥的体积。

③、已知圆锥的底面周长C和高h,如何求体积V?

同样学生会明白:要先求圆锥的底面半径,再求圆锥的体积。

通过本题的讨论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圆锥体积计算公式,同时让学生明白,要求圆锥的体积,就要先找圆锥的底面半径和高这两个条件。(教师板书:要求体积,先找半径和高。)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①、(出示幻灯片106)学习例1,求圆锥形铅锤的体积,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全班交流。最后教师强调两点:A、不要忘记了1/3;B、连乘法计算时能约分的先约分,3.14最后乘比较简便。

②、(出示幻灯片107)学习例2,求一次运走这堆煤,需要多少辆车。先指导学生获取信息,理解题意,明确解决这个问题的步骤。(①求底面半径,②求圆锥形煤堆的体积,③求煤堆的重量,④求需要的车辆数。)接着,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全班交流。(同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完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用综合式解答该题,强调“最后算π值”,掌握计算技巧,以减少乘除法计算的频率,降低计算难度,提高计算准确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要提示学生最后一步结果要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5、质疑提高

①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让学生读书、回顾、思考、小结、提问等。

回顾总结和提出疑问,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每一节课,都应该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回顾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从而实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巩固和延伸。

②布置课堂作业:练习九1、2、3题。

③课外练习:(出示幻灯片109)考考你。

四、板书设计: 圆锥的体积

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1/3

V=1/3sh=1/3πr²h

(要求体积,先找半径和高)

《圆锥体积》教学反思 篇7

2、陶行知先生倡导“手脑联盟”,他说“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就是要学生手脑并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我们教师能给学生创造人人参与,既动手又动脑的情景,就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不同的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3、实验后的交流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力的催化剂。在交流中,学生通过比较、思考,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不仅理解了圆柱体和圆锥体之间的关系,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

圆锥的体积教案 篇8

刘翠霞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25——28页。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参与实验,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能运用公式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3、渗透转化、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动手能力和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

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学具准备:

沙土若干、圆柱体圆锥体容器(等底等高、等高不等底、等底不等高各两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1.电脑呈现出情境(伴图配音)。

碰碰凉冷饮店开张大吉,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招来了许多客人,店老板扮成史莱克的卡通形象在店门口叫卖,推销他的新旧两款不同包装的雪糕。(图中圆柱形和圆锥形的雪糕是等底等高的。)

2.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你觉得店老板怎么样?雪粒真的降价了吗?

(把你的想法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再向全班同学汇报)

过渡:雪糕究竟是降价了还是涨价了呢?学习了“圆锥的体积“后,就会弄明白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索,操作实验

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分组操作,可以用什么方法求出圆锥的体积。

1、学生分组实验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①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不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一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②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不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两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③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三次,正好装满.

……

(1)出示思考题:通过实验,你们发现圆柱的体积和圆锥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2)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把信息分类整理。(得出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才有可研究的关系。课件演示等底等高,强化理解。)

(3)参与处理信息。围绕3倍关系的情况讨论:

①请这几个小组同学说出他们是怎样通过实验得出这一结论的? ②哪个小组得出的结论更加科学合理一些? 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突出等底等高,课件演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关系。)

3、推导公式。

尝试运用信息推导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课件出示公式)(1)这里为什么要乘?

(2)要求圆锥体积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教学例1。

学生尝试行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引导小结:不要漏乘;计算时,能约分时要先约分。

2、巩固练习(以闯关赛的形式练习,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质疑问难,总结升华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探索到了什么?怎样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的? 回到课始的问题:商店经理推出的新圆锥形雪糕有没有降价?为什么?配合用课件演示。

学生口述。

五、课外延伸 生活中的数学

131313

《圆锥的体积》教案

《圆锥体积》评课稿 篇9

高楼小学

王俊渊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的应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正确熟练地运用公式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2、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3、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教学重难点:

灵活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法指导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参与,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分析、计算、讨论等方式,自主获取知识.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讨论法、启发诱导式、参与式、分析比较法. 教具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圆的面积,如何计算一个圆的面积,用字母表示它的计算公式。

2、前面我们学习了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如何计算圆锥和圆柱的体积,用字母来表示分别表示其计算公式。

二、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出示本节课题。

1、出示应用1:

一个圆柱蓄水池的底面直径是20米,深2米。(1)这个蓄水池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2)挖成这个水池,共挖出土多少立方米?

让学生分析讨论后自己解答,并让一名学生进行板书,然后师生共同订正。(1)3.14×﹙20/2﹚² =314(平方米)

答:这个蓄水池的占地面积是314平方米。(2)3.14×﹙20/2﹚²×2

=314×2

=628(立方米)

答:挖成这个水池,共挖出土628立方米。

2、出示应用2:

把一个底面半径是10分米,高是2分米的圆柱形铁块熔铸成与它等底的圆锥体,这个圆锥体的高是多少分米? 讨论:

(1)这个圆柱体的什么与圆锥体的什么没有变,什么发生了变化?

(2)这个圆锥体的体积实质上就是谁的体积?

(3)如何求这个圆锥体的高?

让学生分析讨论后自己解答,并让一名学生进行板书,然后师生共同订正。

(3.14×10²×2)÷(1/3×3.14×10²)=628÷314/3)=6(分米)

答:这个圆锥体的高是6分米。

3、出示应用3:

在一个底面周长是62.8厘米,高是6厘米的圆柱体中削取一个最大的圆锥体,这个圆锥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剩下部分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 讨论:

(1)削取的这个圆锥体与原来的圆柱体有什么相同点?

(2)在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中,圆柱体的体积与圆锥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3)要计算这个圆锥体的体积,首先要算出什么?

(4)当这个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出来后又如何计算剩下部分的体积? 学生分析讨论后自己解答,并让一名学生进行板书,然后师生共同订正。3.14×[62.8÷﹙2×3.14﹚] ²×6

=3.14×100×6

=314×6

=1884﹙立方厘米﹚

1884×1/3=628

﹙立方厘米﹚

1884×2/3=1256 ﹙立方厘米﹚

答:这个圆锥体的体积是628立方厘米.剩下部分的体积是1256立方厘米.

三、师生共同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应用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解决我们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难看出他们在我们的实际生活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因此同学们一定要认真的学习,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去。

四、谈一谈自己这节课的收获.

五、课后作业:

有一块正方体木料,它的棱长是5分米,把它加工成一个最大的圆柱体,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

六、板书设计:

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的应用

V柱=Sh

V锥=1/3Sh

应用1:

(1)3.14×﹙20/2﹚² =314(平方米)

答:这个蓄水池的占地面积是314平方米。

(2)3.14×﹙20/2﹚²×2

=314×2

=628(立方米)

答:挖成这个水池,共挖出土628立方米。

应用2:

(3.14×10²×2)÷(1/3×3.14×10²)

=628÷314/3)

=6(分米)

答:这个圆锥体的高是6分米。应用3:

3.14×[62.8÷﹙2×3.14﹚] ²×6

=3.14×100×6

=314×6

=1884﹙立方厘米﹚

1884×1/3=628

﹙立方厘米﹚

1884×2/3=1256 ﹙立方厘米﹚

答:这个圆锥体的体积是628立方厘米.剩下部分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圆锥体积教学设计 篇10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实验、观察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猜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判断、推理来获取新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知识是“互相转化”的辨证思想,养成善于猜测的习惯,在探索合作中感受教学与我的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探究成功的快乐。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及运用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教具学具

不同型号的圆柱、圆锥实物、容器;沙子、水、杯子;多媒体课件一套。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五一节放假期间,老师带着自己的小外甥去商场购物,正巧商场在搞冰淇淋促销活动。促销的冰淇淋有三种(课件出示三个大小不同的冰淇淋),每种都是2元钱,小外甥吵着闹着要买一只,请同学们帮老师参考一下买哪一种合算? 生:我选择底面最大的; 生:我选择高是最高的; 生:我选择介于二者之间的。

师:每个人都认为自己选择的哪种最合算,那么谁的意见正确呢? 生:只要求出冰淇淋的体积就可以了。师:冰淇淋是个什么形状?(圆锥体)生:你会求吗?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答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圆锥的体积。并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二)设疑激趣,探求新知

师:那么你能想办法求出圆锥的体积吗?(学生猜想求圆锥体积的方法。)

生:我们可以利用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把它放进一个有水的容器里,求出上升那部分水的体积。

师:如果这样,你觉得行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最后的评价;

生:老师,我们前面学过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来研究,我想圆锥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做呢? 师:大家猜一猜圆锥体可能会转化成哪一种图形,你的根据是什么? 小组中大家商量。

生:我们组认为可以将圆锥转化成长方体或正方体,比如:先用橡皮泥捏一个圆锥体,再把这块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师:此种方法是否可行? 学生进行评价。

师:哪个小组还有更好的办法? 生:我们组认为:圆锥体转化成长方体后,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圆锥的底面和高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如果将圆锥转化成圆柱,就更容易进行研究。)

师:既然大家都认为圆锥与圆柱的联系最为密切,请各组先拿出学具袋的圆锥与圆柱,观察比较他们的底与高的大小关系。

1、各小组进行观察讨论。

2、各小组进行交流,教师做适当的板书。通过学生的交流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圆柱与圆锥等底不等高;二是圆柱与圆锥等高不等底;三是圆柱与圆锥不等底不等高;四是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

3、师启发谈话:现在我们面前摆了这么多的圆柱和圆锥,我们是否有必要把每一种情况都进行研究?能否找到一种既简便又容易操作且能代表所有圆柱和圆锥关系的一组呢?(小组讨论)

4、小组交流,在此环节着重让学生说出选择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与圆柱体进行探究的理由。师:我们大家一致认为应该选择等底等高的一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的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表示圆锥体的体积行不行?为什么?

师: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猜测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的大小有什么样的关系? 生:大约是圆柱的一半。生:„„

师:到底谁的意见正确呢?

师:下面请同学们三人一组利用你桌子的学具,找出两组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共同探讨它们之间的体积关系验证我们的猜想,不过在实验前先阅读实验要求,(课件演示)只有目标明确,才能更好的合作。开始吧!

要求:

1、实验材料,任选沙、米、水中的一种。

2、实验方法可选择用圆锥向圆柱里倒,到满为止;或用圆柱向圆锥里倒,到空为止。(生进行实验操作、小组交流)

师:

1、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2、通过做实验,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关系? 生:我们利用空圆柱装满水到入空圆锥,三次倒完。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三倍。生:我们利用空圆锥装满米到入空圆柱,三次倒满。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的1/3。)

师: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生略 师:请看大屏幕,看数学小博士是怎样做的?(课件演示)齐读结论:

师:你能根据刚才我们的实验和课件演示的情况,也给圆锥的体积写一个公式?

(小组讨论,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得到以下公式:圆柱体积÷3=圆锥体积,则V圆锥=sh÷3即V圆锥=1/3sh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得到了圆锥的体积公式,(请看课件)你能求出三种冰淇淋的体积?(噢!三种冰淇淋的体积原来一样大)

五、联系生活,拓展运用 本练习共有三个层次:

1、基本练习

(1)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圆柱的体积相当于圆锥体积的3倍。()

一个圆柱木料,把它加工成最大的圆锥,削去的部分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比是()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体积相差21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7立方厘米。()(2)计算下面圆锥的体积。(单位:厘米)s=25.12 h=2.5

r=4, h=6

2、变形练习

出示学校沙堆:我班数学小组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测量了那堆沙子,得到了以下信息:底面半径:2米,底面直径4米,底面周长12.56米,底面积:12.56平方米,高1.2米,(1)、你能根据这些信息,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这堆沙子的体积吗?(2)、找一找这些计算方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V锥=1/3Sh(3)、准备把这堆沙填在一个长3米,宽1、5米的沙坑里,请同学们算一算能填多深?

3、拓展练习

一个近似圆锥形的煤堆,测得它的底面周长是31.4米,高是2.4米。如果每立方米煤重1.4吨,这堆煤大约重多少吨? 活动五:整理归纳,回顾体验

上一篇:地税团队精神的内涵与铸造下一篇:创意儿童节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