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财贵教授北师大演说演讲稿

2025-01-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王财贵教授北师大演说演讲稿(精选3篇)

王财贵教授北师大演说演讲稿 篇1

今天的职业教育心理学课,我看了一个给我感触颇深,能产生心理共鸣的震撼讲座,就是王财贵教授2001年在北师大的演讲。

讲座先讲台湾的孩子从小接受类似于美国的教育,渐渐忘记了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对中国的许多名著一无所知。自己祖国的文化都不了解,如何去学习别的国家的文化呢?这就需要我们进行自我反省了,反省我们有关于文化的心态。

近几十年的中国教育越来越脱离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只是一味的学习和模仿西方的教育模式,却丧失了自己的文化信仰。为什么西方的教育可以传到我们国家来,而中国文化却不能传到西方去?这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用王财贵教授的话说,就是近一百年来,中国人普遍患上了“文化侏儒症“,在中国这样一个有五千年高度文化的国家,我们的国民或是孩子居然没有文化的成长,现在的中国人已经忘了中国文化了,中国人连中国书都不能读了,打开经史子集而不能读,还要考翻译的,就代表这个人不可能了解深度的中国文化,一个丧失了自己的文化信仰的民族,内在的心灵的不成熟的民族,连自己的文化都不了解,又何言去学别人呢。一个存在了几千年的古老的人类文明,只因为我们近些年来的愚昧无知,却就要不复存在了。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我们连自己都不了解,那如何在现今的世界上竞争、立足呢。所以,传承和复兴我们的民族文化,就要从小就进行教育。

中国现在的教育,就是填鸭式教育。不管学生能不能理解,能不能消化,老师只是一味的硬塞,照着书本按部就班,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考试而考试,大部分都变成了书呆子,而考试出来的结果却并不尽人意。真是教育的大失败。

王财贵演讲(精彩片段) 篇2

我们现在所推广的这种教育,所读的内容,都是永垂不朽的智慧之作,叫做“经典之作”。这些经典之作,让他耳濡目染以后,他不会变成一个三家村的,小里小气的顽固分子。这些经典之作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的,一个高远的理想,一个开阔的胸怀。你要涵养你的性情,你要增长你的智慧,你要提升你的眼界,你要增进你的勇气,都必须靠这些永恒的著作来启发你。我们不是跟着孔子走,而是我们通过读孔子的书来启发我自己内在的信念。

举一个例子:唐德刚先生谈论到中国近代的白话文运动,那时候,他正好是小学生要入学的日子,于是他亲身经历到这种变化。他说:当年我应该是新学制所教的小学生之一,不幸我是个乡下孩子,距离我家最近的国民小学叫做公立小学,公立小学一概都照政府的办法教白话文。这个小学在十里之外,我们上不了公立小学,只好在家里由祖父开一个私塾来教我们几个亲戚的孩子。我祖父是革命党,他的头脑是很新的,他有许多的改良,不是按照一般的私塾教育,但是在国文这一课,他却规定我们要背诵古文,作文也要用文言文,不许用白话文。我在这个私塾之内,读了七、八年之久。我的国文就从“床前明月光”一直背诵到“若稽古帝尧”。“若稽古帝尧”是《尚书》,号称佶屈聱牙。把《尚书》都背完了,大概四书五经、诸子百家都背完了。最后,连《左传选粹》和《史记精华录》,也能整本的背。在我们这些同学当中,除了二、三个实在背不下去之外,大多数的孩子都不以为是辛苦。最后在家长的鼓励之下,竟然也主动去读《资治通鉴》和《昭明文选》这些大部头书,那时候几岁?11岁!在我们12岁那年上中学。家长送我们上中学,必须有一张小学文凭。所以只好把我们插班到公立小学去。我现在还清楚记得,在公立小学上的第一堂国语课,就是有关早上那个公鸡的白话文诗。他的诗是这样子的:“喔喔喔白月照黑屋,喔喔喔只听富人笑,哪闻穷人哭,喔喔喔喔喔喔„„”。那时表兄和我三个人,都已经会背诵全篇《项羽本纪》。《项羽本纪》,就是《史记》的一篇描写项羽的很有名的文章。我去数一数,总共九千二百个字,他们全都会背。但是上国语课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和其他六年级同学,一起大喔而特喔。在我们楼下就是小学一年级,他们国语课我听得几句:“叮当叮,上午八点钟,我们上学去,叮当叮,下午三点钟,我们放学回。”那时小学生们念国语,很有朗读的习惯。所以早上早自习,晚上晚自习,只听得全校的孩子,一边“喔喔喔”,一边“叮当叮”好不热闹。各位,有教就有,没有教就没有。同样上学,同样教书,他同样

做功课,你教他什么,他就是什么。

胡适之的例子,可以让我们做一个警惕。胡适之4岁就开始读古诗,6岁上私塾就开始背古文,到了9岁的时候读了三年古文,他就能看古典小说。能够看古典小说的人语文程度已经很高了。两年之内他偷偷地看完三、四十本古典小说。一辈子作文基础就奠定了。当时只有9岁!到11岁的时候,他的老师就正式教他读古书。因为已经读了四年古书了,以前读书是背,现在是自己读,已经有能力自己读了。教师教给他的第一本书叫《资治通鉴》。11岁就读完了。到13岁就把《左传》读完了。把《左传》读完了,大概这辈子必读的中国书都读过了。以后就是复习、综合、创造。以前中国读书人,都在13岁以前,把所有该读的书就全都读完了。一些重要的书都放在肚子里面。假如没有这样子的教育,这一辈子不要想成为一个所谓的大人才。胡适之接受这种教育,他也没有变成书呆子。以后,他记忆也很好,学英语学得也很快。所以19岁考公费留学,20岁出国去。到了27岁,在哥伦比亚大学拿哲学博士。他凭什么拿博士?他写了一篇文章叫《先秦名家研究》。懂得诸子百家已经很困难,懂得名家就更困难。没有高度的文言文基础,能够研究先秦名家吗?所以胡适之非常容易就写出来了。因为13岁前就读完了。28岁回来,在北京当北大教授,他凭什么当教授?13岁之前的功力。他后来写了一本书叫做《中国哲学史》。他凭什么写《中国哲学史》?你能吗?不到30岁全国闻名,凭什么?13岁之前受的教育基础!他去演讲,引经据典,不要带书的,从来不会错误。因为他至少会背一千首诗词。至少!其他的书不用说了。在他成功之后,建议我们的教育部,不要再让儿童读古文。从此以后,中国人没有胡适之,出不来了,出不来了!可怜的中国!胡适之——他要求学白话文,写白话文,他自己呢,读古书长大的!徐志摩、朱自清,白话文不是写得很好吗?——读古书长大的!钱钟书、沈从文——读古书长大的!鲁迅、老舍——读古书长大的!林语堂、梁实秋——读古书长大的!

什么叫白话文?好好思考这点,他为什么能?我们不能?我们孩子比他笨,全国的孩子比他笨吗?思想的问题、教育思想的问题。一个孩子,你教他什么,他就学什么。一个孩子的基本学习能力,是吸收能力,是海绵式的吸收、整体的吸收。你教他什么,都会放在肚子里面。懂不懂?不懂。但是,不懂就没有用吗?你看看胡适之就好了,长大就有用。一个人是会长大的,学的这些不懂的东西,他用几十年去懂,你怕什么?但是,现在不学,一辈子就来不及了。

你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去教《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些所谓的童蒙书。但是,要学《千字文》、《百家姓》、《千家诗》,就不如读唐诗。唐诗读好了,那些都不要学就会了。而且可以提升他的语文程度,但是与其教唐诗,不如教古文。古文会了,唐诗就会了。你若要学古文,不如学诸子百家。因为古文作家都是学诸子百家来的。你要学诸子百家不如学四书五经,四书五经学会了,诸子百家没有不会的。四书五经里边,以四书为标准,四书又以《论语》为开头,所以中国人要读的第一本书就是《论语》。这本书不读,枉废你是中国人。第二本书是《老子》。第三本书,随便选,经史子集随便选。我们在台湾,我介绍第一本书读《论语》。第二本读《老子》。第三本书读唐诗。唐诗不是非常重要,但是给他好玩。所以附带读唐诗。

一个儿童的记忆力,是人生一辈子当中最好的时候,是黄金时代。从出生开始,就成长他的记忆力,这个时候如果训练他的记忆力,可以成长五倍到十倍以上,乃至于有的人能够过目不忘。现在我所看到的读经的孩子,具备了过目不忘,读二遍三遍,就把一个篇章背下来的人,越来越多。凭什么?凭有训练。13岁之后,就不能训练了。我们在他有强大的记忆力,但还不能理解的时候,我们就自然地教他。只是记忆,不必了解。怎么记忆?就是反复练习。反复几遍呢?要看孩子的资质。但是我建议反复一百遍。聪明的孩子,反复到十遍他就会背了,反复到一百遍,终生不忘!一般的孩子,五十遍会背,反复至一百遍,终生不忘!资质比较差的孩子,反复到一百遍他会背。但是他还是会忘记,没有关系。乃至于他一个字都不记得,也没有关系。他至少是比一般的人程度还要高。我们最好的要求是,他会背诵。

这样教了以后,他的注意力渐渐能够集中。他的记忆力渐渐地能够提升。注意力集中,记忆力提升,他的语文程度渐渐地增长。语文程度一增长,理解力就跟着增长。

记忆力什么时候培养?13岁之前。用什么来培养?用语文来培养。不是叫他背数学公式,而是叫他背这些经典之作。语文能力好了,理解力就好了,阅读能力也好了,他就喜欢读书。到时候,老师只供他课外读物看就好了。

王财贵讲座观后感 篇3

由于中国人的陋习而让我们的历史被别国所不认可。中国人的陋习是可耻的、是让人无法忍受的。我们如果想重新夺回属于我们的文化,让我们的历史重新绽放出夺目的光彩,就要改掉那些陋习,改掉那些被外国人鄙视的行为。

“国学”包含着许多的中国文化,如四书五经、《论语》等等。其中礼节在外国人眼中最有礼貌和特色的。而学习国学中的精华部分,提高个人修养,有助于增强爱国责任感、民族自豪感了解历史,以史为鉴,提高纵向思维,开发右脑。而且你一但有了高尚的`品质,你的气质,你的形象就会与众不同,就会比一般的人更高雅。

上一篇:工程项目开工标准下一篇:记一次科普知识抢答赛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