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大社会学概论

2024-12-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东北师大社会学概论(共7篇)

东北师大社会学概论 篇1

《社会学概论(高起专)》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2.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控制,泛指对一切社会行为的控制;狭义的社会控制,特指对偏离行为或越轨行为的控制。它可以协调社会运行的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修正他们的运行轨道,控制他们的运行方向和运行速率,使之功能耦合、结构协调、相互配套、尽量使各社会运行系统同步运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3.城市化

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4.文化丛

文化丛是指许多文化质点按一定方式形成的聚合。通常是以某种文化质点为中心,在功能上与其他文化质点发生一系列的连带关系,或构成一连串的活动方式。

二、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社会运行最原初的动力在于需要。

答:错,社会行动最原初的动力来自于人对自我利益的理性计算和理性追求。

2.根据文化内容,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

答:错,根据文化内容,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及制度文化。

3.社会群体是通过稳定而持久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如家庭、学校、工会、机关、邻里等。

答:对。

4.根据社会约束力由弱到强排列,可以得到如下排列:风俗习惯、宗教、道德、法律。

答:错,应该是风俗习惯、道德、宗教、法律。

5.结构性流动指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大规模的社会流动, 其特点是个人原因而发生的社会流动。答:错。是指在某些社会结构层面上发生的社会流动,这种社会流动具有规模大、流动速度快、变化急促等特点。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社会运行机制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主要包括几种运行机制?

答: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简要地说,也就是社会运行“带规律性的模式”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简要地说,也就是社会运行“带规律性的模式”。

2.社会保障的功能有哪些。

答: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保障基本生活;(2)维护社会稳定;(3)促进经

济发展;(4)保持社会公平;(5)促进国民福利。

3.简单回答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家庭经历了哪些形式的历史演变。

答:家庭以及家族经济共同体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上最古老的经济组织,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大多数也是从家族经济共同体转化而来。家族企业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形态,已经遍及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在我国,90%左右的企业采用家族拥有或经营的形式。

四、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运用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和保障机制相关知识,分析当前我国的利益群体冲突问题。

答:群体性突发事件大致分为两种类型:利益群体矛盾冲突和干群矛盾冲突。利益群体矛盾冲突是指发生在各个利益群体之间尤其是新产生的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利益群体,通常指经济利益群体,即在经济利益上地位相近的人或有一致经济利益要求的人所形成的群体。“利益群体”是社会学、政治学中一个比较中性的概念,现阶段中国的利益群体有私人企业主群体、农民工群体、失地农民群体、失业职工群体、失房居民群体,以及城市中的房产主阶层等构成的利益群体等。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个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开始重组与调整,这就使得不同社会利益群体之间,尤其是新产生的利益群体之间由于利益的一致与摩擦、相同和相异,形成了不同利益要求的相互博弈,利益群体因利益差引发矛盾。利益群体的冲突博弈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是“强强”冲突博弈,即发生在强势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博弈。例如,随着城市房产私有率的迅速提高,房产拥有者成为了城市中的重要利益群体。虽然业主在社会中是一个较强势的群体,但在与开发商和物业公司之间的矛盾中他们处于相对弱势,这种情况使“强强”冲当前我国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类型。

2.运用社会文化的相关知识,谈谈学习“八荣八耻”的原因。

答:

一、“八荣八耻”明确了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总目标

胡锦涛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指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胡锦涛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概括精辟,寓意深刻,涵盖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是非标准鲜明,价值导向明确,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健康成长提出了明确要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具体化,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体现了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明确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总体目标,细化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任务。

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需要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

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使得不同地区、不同人员之间拉大了彼此间的收入差距,也使得社会上涌现了一些高收入阶层。而且,市场经济以等价交换为原则,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一种物与物的关系,使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各种思想大量涌现。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盛行;见利忘义、损公肥私、不讲信用、欺骗欺诈、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消极现象和社会公害时见报端。这种情况反映到大学校园以后,使大学生心理产生了失衡,使爱国奉献、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互助、遵规守纪、艰苦奋斗这些优良荣辱意识受到了冲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上大学必须支付不菲的费用,找工作也要依靠自己的实力,而不再由国家免费包办。因此,当代大学生大多从切身利益出发,处事态度日趋务实,价值追求和行为选择的实用化和功利化日益明显。面对社会出现的新变化、新情况,迫切需要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八荣八耻”提出了区分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为大学生认识自己、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提供了时代标杆。

三、“八荣八耻”增强了大学生民族意识。

四、“八荣八耻”增强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五、“八荣八耻”进课堂促进大学生爱科学讲团结。

六、“八荣八耻”促进大学生树立守法和艰苦奋斗观念。

七、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参加社会实践。

八、大学生能否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直接影响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

东北师大社会学概论 篇2

二人转的体裁样式很多, 最常见的有三种:

1.故事段:这是二人转中的主流, 大部分是表现两个主角的生活片断。如传统二人转《蓝桥》中描写了农家女儿蓝瑞莲的悲惨遭遇, 里面提到了蓝瑞莲的父母、她的爱人魏奎元、地主周玉景和他的刁娘等许多人物。作者着力描写蓝瑞莲和魏奎元两个主要人物在井台相会的一个场面, 其他次要人物都在二人对话等叙述词中一笔带过, 没有细写。

有的作品平铺直叙, 情节一般化, 必然缺乏艺术感染力。我们写作时要注意故事性, 但又不要过分追求故事情节, 更不能追求离奇古怪的情节。一篇二人转故事生动曲折, 人物形象鲜明, 当然更好。

2.抒情段:二人转中的抒情段, 多半是截取一个生活片断, 着重抒发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不论喜怒笑骂, 都要写得淋漓尽致。这类作品最大特点是一个人物的“大段唱”。如传统曲目《杨八姐游春》中, 通过佘太君“要彩礼”的“大段唱”, 在笑骂声中, 讽刺了“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昏君。

这类抒情段, 情节不宜复杂, 主要是在简洁的故事中表现主人公在不同境遇中的不同感情。作品要情景交融, 讲情画意, 往往先点出具体的景、物、事, 再引出感人的情。

3.说理段:这类作品在二人转中占有很大比例, 它的主要特点是精彩生动的“对篇”, 即以两个人物的对话见长, 多半富有喜剧风格, 很像两个角色的小戏。如传统作品《争灯》就是通过夫妻二人争使一盏油灯引起矛盾。丈夫出难题叫妻子解答, 胜者用灯, 这种问答对唱, 一篇接一篇, 类似猜谜对歌, 最后是“棋逢对手”, 以合用一台油灯而告结。旧二人转中常借“对篇”来介绍各种知识, 有时难免节外生枝, 游离主题。

传统二人转中还有“叙事段”和“观景段”等, 新二人转中运用的不多, 就不细说了。前面提到的三种体裁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就其主要表现手法而论述。我们写新二人转选材时, 可以根据不同题材, 采用其中一种, 也可以几种手法交替使用, 共同为作品主题服务。原有形式不足时, 还可以在保持二人转独特艺术风格的基础上, 适当吸收姊妹艺术的长处, 进行革新创造。

二人转表演讲究“三性”、“五功”。“三性”是鼓生性、秧歌性、戏剧性, “五功”是说、唱、作、舞、绝。在选材上就要注意上述特点, 以便于演员表演。近年来, 二人转吸收各种舞蹈较多, 但批判地继承传统二人转唱功不足。有人过分强调二人转的“转”, 选材时局限性很大, 作品中不是“划船”, 就是“赶车”。而以唱为主、靠“抱板”取胜的抒情段、说理段, 竟被认为是“转”不起来的作品, 这就有了片面性。我们知道, 京剧讲究“唱、念、做、打”, 一般大戏中往往四功俱备, 但小京剧中每个剧目都有所侧重, 有唱功戏、做功戏和武打戏等等, 还有以念白见长戏和全是京白的小喜剧。其它如相声讲究“说、学、逗、唱”, 评弹讲究“说、噱、弹、唱”, 每个曲目各有所长。如果每个二人转都要求面面俱到, 不仅是不可能, 而且还必然形成“清一色”、“一道汤”, 反而达不到丰富多采、各有千秋的效果。“说、唱、作、舞、绝”仅就整个二人转论, 每个二人转曲目, 应根据不同内容有所侧重。

东北师大社会学概论 篇3

【关键词】社会学教学 参与式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实践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F713.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1-0079-01

广告学是一门涉及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新闻学、美学等众多专业知识的学科。社会学是广告学专业培养目标必须所掌握的学科之一。培养广告学学生社会学的想象力,提高广告学专业学生学习社会学概论的积极与主动性,是教授广告学专业学生必须思考的问题。经过不断地实践与探索,我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体会。

一、教学内容

社会学概论是一门概论性课程,很难在有限课时中进行全部内容详细讲解,特别是在缩减教学课时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改革现实中。我校广告学专业《社会学概论》为36个课时,26个讲课学时,10个实验课时。这与全部为讲课学时的专业有所不同,需要对整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与编排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

1.明确课程性质

区别于我校公共管理系公共管理类专业、人力资源专业和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广告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是一门专业限选课,而非专业必修课。但是广告学专业必须要了解社会学相关理论与知识,一方面可以让广告学同学能够更清晰理智了解广告促进商品销售的科学规律,从而根据这些规律去从事广告活动,收到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以使其对自己生活的环境又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更好的理解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社会结构,帮助其将来更好的融入社会。

2.合理编排与取舍教学内容

以郑杭生主编的《社会学概论新修》为例,分为四个篇章:第一篇为概论;第二篇为微观分析;第三篇为宏观分析;第四篇为社会运行与社会建设。对于广告学专业的学生,如何将讲课课时的教学内容与实验课时的教学内容合理编排,是有效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为了增加对社会学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由浅入深的进行整体性地学习。第一篇概论中,安排两个课时量的“文化社会学”的实验课,通过讨论以及学习中华文化,不仅增加学习趣味性,而且加强国学知识的学习。第二篇中,进行微观分析中,除了重点探讨个人的社会化、社会互动,还要注重在结合广告社会学中,探讨广告与社会互动的规律。同时在讲解个人、家庭、婚姻与性的章节中,安排“性社会学”的实验课时。通过了解性犯罪的来源于解决方法,了解性社会学的相关知识。最后,在讲解社会运行与社会建设,加入社会问题专题性地探讨课时。了解社会问题存在的原因、特征以及相关政策措施,培养问题意识以及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方法

教师若在广告学专业学生的社会学课堂上延续传统教学方法,侧重教师的主导性,认为只要教师照本宣科讲解,学生认真听课,就可以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是有失偏颇的。这只会使得社会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呈现低水平的效果。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反思以及学生对教师评价反馈中,以下的教学方法收到较好教学效果。

1.参与式教学法

不管在讲授理论课时还是实验课时的课堂上,都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讲授课堂上,教师应根据教案以及广告学专业学生的学习接收能力,调整与梳理社会学课程重点内容。如介绍社会学的理论渊源以及代表人物时,一方面进行详细讲述,另一方面还需要推荐名作给学生阅读,以便学生对社会学代表人物的思想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另外学生在教师讲课的过程中,应选择性吸收,激发学习热情。可以就不理解的内容或者感兴趣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与教师讨论。在实验课程中,教师应给学生留有一定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对于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自主辩论。鼓励学生从“被动听讲”转为“主动参与”。从而加深知识的理解。

2.案例教学法

由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这些都与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案例教学法是笔者在社会学概论课堂上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引出社会学理论,既可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度,又可以利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如在讲授社会互动理论中的“拟剧论”这一理论时,例举三个例子,让同学们分析。第一个例子是大学新生聚会上,同学们的自我介绍的时候尤其注意给大家留下比较好的第一印象;第二个例子是人们在开始谈恋爱时会尽量表现自己优秀的一面;第三个例子是在求职面试时,会很注意自己的衣着和言行,希望给对方一个好的“第一印象”。通过分析理解,让学生懂得戈夫曼拟剧论的内容以及了解“印象管理”的重要性。

3.实践作业法

社会学是一门实践与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学概论的教学过程强调实践教学。即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直接学习,进行感悟、反思从而得到成长。如在“社会角色的章节的教学中,运用实践作业教学法,对在校大学生的生活状况进行调查。调查目的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角色失调的现象,找出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失败的具体表现,并结合社会学相关知识,分析大学生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在课程回馈中发现,实践作业法不仅可以提升广告学专业学生学习社会学的积极性,而且能够在理论与实践中锻炼思考问题的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考核方法

多种方式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转变“一考定学生等级”的有效展现。广告学专业学生在课程、课时结构安排以及学习内容均与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等不同,因此成绩考核也应体现差异性,做到因专业而异,实现有效教学。因此,笔者采用的考核主要有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组成,平时成绩有出勤、课堂发言、实验报告等组成,期末考试采取过开卷形式。更多地将纯粹对知识点的考查转向对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例如“运用社会学相关知识,联系实际阐述如何增强班级凝聚力”、“联系实际阐述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联系实际阐述费孝通先生所描述的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让学生运用社会学的概念、理论、观点分析社会现象。社会学概论的成绩考核中,不仅关注学生理论知识的获得,而且还需要把考核内容更多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以及应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上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的责任感,实现社会学概论的教学目标。

总之,以学生为本,以提高学生积极与主动性为目的的教学方法的探索不会停止,同时笔者将持续为实现社会学概论课程最佳教学效果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丁俊杰.广告学导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东北师大社会学概论 篇4

《政治学概论》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1.政治决策

一般指国家、政党、政治团体及其领导选择、确定政治活动的方向、目标、原则、方法和 步骤的过程。2.民族区域自治

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3.资产阶级国家。

是资本家在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剥削雇佣工人的劳动,并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实行专政的国家形态。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社会主义国家的职能。

答:社会主义国家的职能分为对内和对外两个部分: 对内

1)、政治职能,即维护政治统治和社会稳定的职能,包括依法打击极少数敌对势力、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犯罪活动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两个方面。

2)、经济职能,即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我国的根本任务是进行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国家的经济职能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3)、文化职能,即组织文化建设的职能。文化建设能够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能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一方面加强对全体人民的思想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另一方面组织发展教育、科学、文化、艺术、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4)、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即为国家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职能。包括搞好社会治安,保护公共财物,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兴办公共工程,保护环境等。

5、使人人得到自由,平等职能(即政府的职能)对外

1)、防御外部敌人的侵犯和颠覆,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2)、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

3)、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2.政治权力具有哪些特性?

1)、权威性.政治权力的行使要得到全体公民的认可,得到法律的授权,因此,政治权力带有一定的权威性.政治权力的权威性表现在政治权力主体的权威性上.政治权力主体指的是行使政治权力的个人和机构,主要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各种社会阶级集团、群众团体的组织和机构,以及承担公共职务的个体.他们代表部分或全体公民行使公共权力,体现团体利益或公共利益.政治权力的权威性还表现在行使政治权力的行为的权威性上.由于政治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反映的是公共意志,受到民意、法律、组织、暴力等支持,所以,其权力行为具有权威性.2)、支配性.政治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也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也就意味着在社会价值和利益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正由于此,政治权力才成为社会势力展开角逐和斗争的焦点.3)、强制性.政治权力也是一种要求政治服从的强制力量.它一般通过严密的组织,以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军事的等多种手段作为备用,奖励和惩罚是它的基本原则.为了实现政治服从,暴力往往是后盾.正由于此,无政府主义者反对政治权力的存在,因为它驾驭和限制了个人行动;自由主义讨厌政治权力,因为它可能威胁个人自由.4)、扩张性.政治权力具有自我扩张和膨胀的能力,它的应用边际直到遇到阻力和反弹而不能前进为止.而且,有权力的人总是倾向于滥用权力,所以,“绝对的权力意味着绝对的腐化”.正由于此,限制和约束权力才成为政治学的一个普遍议题.5)、排他性.政治权力作为一种支配力量,倾向于排除其他权力的介入.政治合作和妥协往往是在权力资源和能力不足的时候才有必要和可能.掌握权力的人,一般也不希望其他权力介入而发生影响;所以,专权既是某些政治领袖个性的结果,也是权力的特性使然.正由于此,合理的制度设计才有了更加重要的意义,而权力之间的制约与平衡才成为防止专权最有效的手段.3.资产阶级国家议会监督政府的主要形式。答:资产阶级国家议会监督政府的主要表现有:

1)、决定和监督政府的组织,在总统制国家,总统提名的政府高级官员必须经参议院同意后才能任命,在议会制国家,由议会选举产生政府首脑,再由政府首脑组织政府; 2)、在议会制国家,议会拥有倒阁权,即通过对政府不信任案使政府集体辞职;

3)、行使弹劾权,即议会对政府高级官员个人的犯罪或严重失职行为进行控告和制裁,追究法律责任,罢免其职务或判罪;

4)、行使质询权,即议员对政府的政策和政府成员所管理的事务提出口头或书面询问,要求有关者做出解释和答复。

4.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有哪些? 答: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如下:

1)、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2)、神学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 3)、权力政治观: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 4)、管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

5)、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45分)1.论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答: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1)、坚持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2)、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制度中居于领导地位;

3)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把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和社会主义革命任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有机联结起来。

4)、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把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和社会主义革命任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有机结合起来; 能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保证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发展。

2.论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与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不同本质和体现。

答:

1、资本主义三权分立制衡原则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由三个不同的机关分别执掌和行使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每个机关都是相对独立的,在行使各自的权力时,不能离开其他机关的协助;每个机关都拥有防止、抵御其他机关侵犯其权力的法律手段。实质:对被统治阶级来说,它是以民主的假象来掩盖资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对统治阶级来说,它可以调节内部关系保持权力平衡。

2、民主集中制在社会主义国家(或中国)国家机构中的体现

民主集中制是指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统一;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机构基本也以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的配置为结构,以人民主权为基础为归依;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国家机构的设置和组织、权力的运作上体现在四方面:

a、从权力顶点角度看,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由人民代表大会行使 ; b、从议行关系角度看,保证立法和决策民主化和执行的集中化与分工责任制 ; c、从横向结构角度看,保证国家机关之间合理分工、协调运作,依法进行权力制约 ; d、从纵向结构角度看,保证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和管理权限,充分发挥两者的积极性。

3.结合实际,说明如何理解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行政权力的扩大和集中?

答:背景

1).资本 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引发了全面的社会危机,要求政 府解决。

2).社会管理事务日益增多,要求扩大政府权利。

3).资本主义从自由主 义走向垄断,政府为了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少数利益,必须加强干预。

内容

1).政府行政权不断扩大,削弱了议会的权力。

2).暴力手段取代自由手段,成为 主要的组织手段。3).从消极国家变为积极国家。评价

1).它是自由资本主 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产物。2).它是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内外矛盾。

《社会学概论》 篇5

6、科层制:是韦伯提出的行政管理模型。它是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及管理方式。

8、社会现代化:是有计划地社会整体变迁,它以人口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结构、心理、文化等人类活动和思想一切领域的全方位转换过程。

8、社会现代化:是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精神条件,以及改造自己以适应这些条件,达到社会繁荣发展的过程。

11、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13、城市化:所谓城市化,主要是指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城市化主要是指农村人口改变其居往地的过程。

19、社会化:即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人从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20、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通过社会规范以及相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进行指导和限制,对各类社会关系加以调节和制约、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和约束的过程。

22、家庭:所谓家庭,是指建立 在婚姻和血缘关系之上的成员之间的亲密合作、共同生活的群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23、组织: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编制起来的社会集团,组织不仅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基本单元,而且可以说是社会的基础。简答题

1、简述个人社会化的必要条件。

人类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人有语言能力;人存在与一定的社会化环境当中。

21.简述社会控制的必要性。

社会控制的必要性首先表现在社会生活中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目标不一致上;其次,社会控制的必要性表现在稳定各种社会关系上;第三,社会控制的必要性还体现在制止社会生活中各种失控现象方面。

25、简述城市的地位与作用。

城市是国家或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的主要载体是现代社会组织工业生产、服务和消费实施社会管理的最有效的场所是社会前进的动力。首先是城市的吸引力。城市的产生和发展都要依靠外部的“输入” —资金、资源、劳动力、信息等的输入。城市的产值越大与其相应的“输入”的需要自然会越大因而城市的吸引力也就越大输入的经济社会要素也就越多越快输入和吸引所覆盖的地域也就越广阔。其次是城市的辐射力。一个城市的存在和发展总离不开对周围地区多方面的“输出”和供应。城市的产值越高与其相应的“输出”就会越大从而城市的辐射面也就会越广阔且辐射的地域面积有时比吸引的面积还要广阔。最后是城市的中介力。随着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发展市场体系的扩大和完善社会信息服务的加强城市作为交通运输中心、商业服务中心、金融中心、社会信息中心的功能越来越强它的中介活动能力也就越来越强。城市对区域的综合发展起着示范、牵引和带头作用是区域发展的主要拉动力量。

28、简述社会现代化的特征:

(1)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和一体化。(2)理性化。(3)科学技术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4)经济持续而迅速地发展。(5)城市化。(6)人的现代化。论述题

10.试述家庭的社会功能。

社会学概论教案 篇6

第一章

引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地位、视野和作用

一、教学目的:

对社会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些经典研究或论著(论断)作简单考察,介绍一些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观点,以使我们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对社会学的内容、特点及其作用的介绍,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程的内容与教学目的。

二、教学要求:

让学生了解关于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进一步能够把握社会学的特点、研究对象、学科地位、功能等,学会用社会学整体的视角看待社会。

三、教学时数:

3学时

四、教学重点:

社会学的视角;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五、教学难点: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六、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

七、主要参考文献:

1.孙本文:《社会学原理》,上海:商务印书馆,1985。

2.郑杭生、李迎生:《二十世纪中国的社会学》,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1999。3.郑杭生:《社会学对象问题探索》,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4.杨雅彬:《中国社会学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

八、作业:

1. 什么是社会学?中外学术界存在哪些分歧?为什么? 2. 社会学有哪些特点?学习社会学有什么现实意义? 3. 社会学是怎样解释社会的?学科地位如何?

第二章

社会(Society)

一、教学目的:

本章主要介绍社会的起源与演进,考察社会的角度,社会结构分析,社会要素中人口因素及环境因素分析,社会运行的条件与机制分析等。

二、教学要求:

要求对社会发展、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有基本的认识和初步的思考。

三、教学时数:

3学时

四、教学重点:

社会及其特征与类型;社会结构。

五、教学难点:

关于社会结构的不同理论。

六、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并配合影观看像资料。

七、主要参考文献:

1.陈宝良:《中国的社与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2.【德】斐迪南·腾尼斯:《共同体与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八、作业:

1.什么是社会?社会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2.简述较西方学者和马克思对社会的理解。

3.试比较西方学者和马克思对社会结构的不同理解。4.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历史演变。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 5.怎样理解人口对社会的影响?

6.什么是文化?文化的结构和功能是什么?文化对社会有哪些影响。

第三章

文化(Culture)

一、教学目的:

本章首先分析文化的构成、文化的特性、文化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然后分析文化运行及其规律,最后对中西社会的文化模式作比较,探讨中国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二、教学要求:

要求了解文化的有关概念、分析角度,树立比较的观点,在不同文化模式的比较中加深对我国文化的理解,思考在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对我们的文化进行改造。

三、教学时数:

6学时

四、教学重点:

文化的特性;文化的区分。

五、教学难点:

文化的结构。

六、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

七、主要参考文献:

1.【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2.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3.【法】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1卷)》,北京:三联书店,1992。

4.【美】威廉·奥格本:《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八、作业:

1.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及你的阅读与思考,对中美文化作比较。2.当代中国文化具有哪些特征?你认为应如何对其进行现代化改造? 3.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哪些主要特点并加以阐述。

4.什么是文化?文化的结构和功能是什么?文化对社会有哪些影响。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Socialization)

一、教学目的:

本章主要介绍社会化的定义、研究社会化的角度,分析人的社会化的影响因素、社会化的内容与过程、我国社会中人的社会化环境的若干问题,最后对中美国民性差别及其形成的社会化环境作初步分析。

二、教学要求:

要求对人的社会化的基本概念和若干理论有基本的认识和初步的思考。

三、教学时数:

3学时

四、教学重点:

什么是社会化;社会化的客观条件。

五、教学难点:

西方社会化理论。

六、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七、主要参考文献:

1.黄育馥:《人与社会——社会化问题在美国》,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2.李强等:《社会变迁与个人发展:生命历程研究的范式与方法》,社会学研究,1999。

3.阿尼达·陈:《毛主席的孩子们:红卫兵一代的成长与经历》,天津:渤海湾出版公司,1988。

4.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八、作业:

1.什么是个体社会化?如何理解社会化? 2.何谓人格?主要的人格发展理论有哪些?

3.个体社会化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在现代社会,一个人从青年到老年要不断地进行社会化?

4.个体怎样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实现社会化?社会化的具体内容?

第五章

社会群体(Social Group)

一、教学目的:

了解社会群体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和主要分类;熟悉主要的社会群体类型,包括家庭、邻里和同事。

二、教学要求:

要求对社会群体的基本概念和几种基本类型有基本的认识和初步的思考。

三、教学时数:

3学时

四、教学重点:

群体存在的基础、初级社会群体的定义、基本特征、形成条件和社会功能;

五、教学难点:

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作用过程;初级社会群体的衰落及其影响。

六、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七、主要参考文献:

1.【美】西奥多·M·米尔斯:《小群体社会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2.【美】B·瑞文·J·儒本:《社群心理学》,厦门: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3.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85。

4.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八、作业:

1.什么是社会群体?存在哪些特征和类型?

2.什么是初级社会群体?有哪些特征、功能和类型? 3.初级社会群体衰落的表现及其影响是什么? 第六章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

一、教学目的:

了解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的基本概念,从而帮助我们在初级生活圈这样一个基本层面来理解和处理自我、家庭及其相关物以及社会等的关系。

二、教学要求:

掌握家庭的起源、家庭的本质和特征,家庭的功能,婚姻的内在动机和婚姻动机外化表现的五种类型,婚姻过程的不同形式,择偶的条件,择偶的形式,婚姻的质量,什么是爱情,家庭结构的类型,家庭关系的含义、离婚和分居以及改革对家庭的影响。

三、教学时数:

6学时

四、教学重点:

家庭的概念、家庭历史演变、家庭的特征、家庭的功能、家庭的结构、家庭的功能与变迁、婚姻的定义与特征、婚姻的功能、择偶的限制、婚姻的类型、性存在的社会学概念。

五、教学难点:

国外对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研究的情况。

六、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七、主要参考文献:

1.徐安琪:《世纪之交中国人的爱情与婚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美】约翰·盖格农:《性社会学——人类性行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3.【美】爱德华·劳曼:《美国人的性生活》,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4.【美】玛格丽特·米德:《性别与气质》,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5.王政,杜方琴:《社会性别研究选择》,北京:三联书店。6.潘绥铭:《中国性现状》,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

八、作业:

1.人类“初级生活圈”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2.举例说明家庭与婚姻作为社会设置和作为生活实体,有哪些不同? 3.婚姻过程有哪些主要环节? 4.性社会学的基本命题有哪些?

5.社会性别理论与以往的性别角色理论有哪些主要的异同?

第七章

社会组织(Social Organization)

一、教学目的:

了解关于社会组织的基本概念,从而帮助我们在日益规范化、制度化的社会组织结构中增强组织观念、意识,从而完善自我,达成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一致。

二、教学要求:

掌握社会组织的基本概念、分类,准确把握社会组织的目标,理解社会组织的结构,对社会组织管理的理论基本了解。

三、教学时数:

6学时

四、教学重点:

社会组织的分类;社会组织的结构。

五、教学难点:

社会组织目标的制定和实施;影响组织目标的因素。

六、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七、主要参考文献:

1.许卓云:《从历史看组织》,台北:洪建全基金会出版,1997。2.朱国云:《组织理论:历史流派》,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3.杨晓民,周翼虎:《中国单位制度》,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4.于显洋:《组织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八、作业:

1.怎样理解组织的概念及其特点? 2.组织目标对社会组织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3.如何理解组织结构中的非正式群体? 4.简述科层制理论及其应用过程中的问题。5.简述组织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第八章

社会设置(Social Institution)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在把握社会制度的含义和一般作用的基础上,了解习俗、道德、宗教、法律、制度等几种主要的社会制度的特点及其作用。

二、教学要求:

熟悉掌握社会制度、社会制度的功能、制度化和制度改革。

三、教学时数:

3学时

四、教学重点:

什么是社会制度;社会制度的功能。

五、教学难点:

制度化与制度改革。

六、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七、主要参考文献:

1.【美】R·默顿:《论理论社会学》,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2.【美】T·B·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3.【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4.张宇燕:《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八、作业:

1.什么是社会制度?它由哪些要素构成?具有什么特点? 2.如何理解社会制度的功能?

3.什么是制度化和制度的生命周期?研究有何实际意义? 4.运用理论谈谈我国体制改革的原因。

第九章

社区(Community)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熟悉社区的含义、要素、主要特征和分类,掌握城乡社区的特点、演变和格局,了解农村城市化特别使中国农村城市化的必然性、具体模式、实现途径等问题。

二、教学要求:

要求对社区的基本概念和几种基本类型有基本的认识和初步的思考。

三、教学时数:

3学时

四、教学重点:

什么是社区;城市化。

五、教学难点:

西方社区理论。

六、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七、主要参考文献:

1.陈卫星:《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2.丁元竹:《社区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3.潘乃谷、马戎:《社区研究与社会发展(3卷本)》,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4.徐永祥:《社区发展论》,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八、作业:

1.什么是社区?社区有哪些要素构成?社区互动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2.简述社区的产生和发展。3.简述西方关于社区的主要理论。

4.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有什么区别?城乡差别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消除?

5.什么是社区发展和社区服务?如何实现社区的发展?

6.什么是城市化?试析我国城市化基本方针和的依据和贯彻的具体思路。

第十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Social Mobility)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与资产阶级的社会分层理论的根本区别。

二、教学要求:

了解什么是社会阶级及其社会的阶级结构,什么是社会分层及其社会分层的基本类型,什么是社会流动及其社会流动的原因。

三、教学时数:

6学时

四、教学重点:

什么是社会分层;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分层;什么是社会流动。

五、教学难点:

社会分层的标准;社会流动的原因。

六、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七、主要参考文献:

1.郑杭生、李强、李路路:《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李强:《社会分层与贫富差别》,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3.【德】马克斯·韦伯:《共同体内部的权力分配:阶级、等级、政党(《经济与社会》第8章第6节)》,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美】P·布劳:《不平等和异质性》,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八、作业:

1.什么是社会分层?社会分层的客观基础是什么? 2.简述社会分层的基本理论。

3.如何确定社会分层的标准?社会分层的一般标准有哪些? 4.在我国进行社会分层的必要性有哪些?通常划分为哪几个阶层? 5.如何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出现的重大变迁?

6.什么是社会流动?社会流动的主要类型有哪些?引起社会流动的原因是什么?

7.如何看待我国近20年来出现的大规模的农民流动浪潮?

第十一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Social Change and Social

Modernization)

一、教学目的:

准确把握当前我国社会变迁的过程与趋向、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主要解决措施。

二、教学要求:

熟悉社会变迁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理解社会渐变和社会革命两种社会变迁的形式;领会当代社会发展理论的发展趋势;了解什么是社会阶级及其社会的阶级结构,什么是社会分层及其社会分层的基本类型,什么是社会流动及其社会流动的原因。

三、教学时数:

3学时

四、教学重点:

社会变迁的定义;社会变迁的动力;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社会现代化基本内容。

五、教学难点:

社会变迁的理论。

六、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七、主要参考文献:

1.孙立平:《社会现代化》,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2.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美】西里尔·E·布莱克:《比较现代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4.【英】戴维·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5.杨雪冬:《全球化:西方理论前沿》,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八、作业:

1.什么是社会变迁?它有两种基本形式? 2.简述社会变迁的主要理论。

3.什么是社会发展?如何正确理解社会发展?社会发展的特征是什么? 4.社会发展有那些理论模式?简述它们的主要内容。5.什么是社会现代化?它包括哪些内容?

6.发展中国家能否通过发达国家的模式实现现代化?为什么?

7.我国社会现代化的背景、特征是什么?如何选择我们的现代化目标?具体途径有哪些?

第十二章

社会问题(Social Problem)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能够对社会存在的问题进行解释和界定,并就当前中国乃至世界存在的困扰问题进行分析。

二、教学要求:

熟悉掌握社会问题的基本概念、理论解释以及社会问题的根源。

三、教学时数:

3学时

四、教学重点:

社会问题定义;社会问题的特征。

五、教学难点:

社会问题的理论;中国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

六、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观看影像资料、社会调查。

七、主要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八、作业:

1.什么是社会问题?如何认定社会问题? 2.社会问题的特点有哪些?可以作哪些分类? 3.运用有关理论说明我国当前某一社会问题。4.简述社会问题的几种理论解释。

第十三章

越轨与社会控制(Deviance and Social Control)

一、教学目的:

明确越轨行为与社会控制都是社会运行中的正常现象。运用社会控制理论处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防范可能或者突发的越轨行为。

二、教学要求:

了解什么是越轨行为及其基本类型,运用社会控制理论去正确处理社会生活中的越轨行为。

三、教学时数:

3学时

四、教学重点: 社会控制定义;社会控制手段。

五、教学难点:

社会规范与社会控制;越轨行为与社会控制。

六、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观看影像资料、社会调查。

七、主要参考文献:

1.【美】E·A·罗斯:《社会控制》,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美】R·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3.郑杭生、李强等:《社会运行导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基本理论的一种探索》,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八、作业:

1.什么是社会控制?社会控制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2.如何认识社会控制与社会规范的联系和区别?

东北师大社会学概论 篇7

【关键词】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196-01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项紧迫的任务,而且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和教育思想及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如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既是高校“两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迫切需要研究与解决的课题,结合教学工作,笔者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面伟大旗帜,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课堂教学,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教学中应该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必须理直气壮,旗帜鲜明的宣传邓小平理论。高校“两课”教学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渠道,主阵地,要真正做到马克思主义“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人格去感染学生。自觉钻研马克思主义的校园风气才会形成。否则,教师课堂上理不直气不壮,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就会产生怀疑,甚至抵触。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所以,教师必须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认真实践“三个代表”,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其次,要紧紧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精髓——解放恩想,实事求是这一主线,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理论问题展开教学。

再次,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要有所创新。教学手段的落后和形式的单一,是制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的主要障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必须和先进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通过采用视听资料、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增强该课程的吸引力,并充分利用讨论、演讲、辩论、撰写小论文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参与意识一当调动起来,就会对一些理论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针对学生关心的反映社会阴暗面的问题,教师应采取不回避的态度,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辨析,在是非问题上应立场坚定。避免学生走入极端。学生明辨是非能力的增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执行的自觉性就会增强。

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加强高等学校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是当代世界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楚地认识到,人文精神在一个人的成长中的重要作用。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凝聚着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精华。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可以是学生掌握政治、经济、哲学、历史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最好教材。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处处体现着人文精神的辨证法思想,如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辩证统一,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辩证统一等,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哲学思想的精华。

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问题、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识、信心、勇气和智慧。创新素质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统一。如果在学习和工作中没有创新欲望、创新意识,就不可能在实践中锻炼出创新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无疑是创新精神的集中反映和思维结晶,敢于正视新情况,善于研究新问题,勇于作出新概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本质特征。邓小平表现出来的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和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的勇气,敢于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气魄,是邓小平创新品格的集中体现,是邓小平理论最具魅力的亮点。在教学中,要力求找准两者闻的切入点,将邓小平的创新精神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素质。

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是2l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具备健康心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过程中,现行的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形式将面临着诸多调整与改变,大学生如果缺乏健康的心理准备与正常的心理耐受力,就难予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与配置,所以在教学中通过对邓小平同志传奇经历的介绍来感染学生。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首先,邓小平同志不仅以其“三起三落”的传奇经历感染人,更以其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身份体现出领袖人物的优秀人格魅力,尤其是他那种在逆境中“大度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等待时机大干一场”的涵养;他认定目标锲而不舍地追求和不随波逐流.独立思考的个性,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勇往直前的进取力量。其次,通过学习和讨论,让学深深地体会到崇高的信念,坚韧不拔的耐受力,刚毅,顽强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是邓小平战胜厄运,走出低谷的第一素质。让学生明白一个哲理——

“人是不能被打垮的,除非他自己”。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博大精深,处处都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光辉思想,处处都闪烁着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光芒,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研究学习邓小平理论,把邓小平理论的教学与学生的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既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也是高校“两课”教学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林翊,吴新星.邓小平人的全面发展观对素质教育的指导意义[J].经济师,2014,(5)

[2]于易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当代价值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4

上一篇:2级建造师真题下一篇: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王晓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