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论复习题

2024-12-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学历史教学论复习题(精选9篇)

中学历史教学论复习题 篇1

列举题:

中学历史教学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历史知识具有哪些特点?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包括哪些?

历史讲解法的具体形式有哪几种?

常见的历史课堂教学的板书类型有哪些?

谈谈中学历史课外活动主要活动方式有哪些?

常见的历史课堂教学导言和小结方式各有哪些方式?

简答题

谈谈历史课程标准的意义、功能和基本框架

教师应怎样运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书?

历史教师应怎样运用中学历史教科书?

中学历史课程性质、理念和目标

简述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目标

为什么说历史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对历史课堂教学可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综合评价和应用?

请结合教学论相关知识,谈谈中学历史教学中该如何进行学生能力的培养? 中学历史课程资源包括有哪些内容,如何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论述题

中学历史教学活动中的备课与说课有何联系与区别?

试述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有哪些不同?

试从知识与能力、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培养等方面,说明你对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的看法。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有哪些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该如何应用,试举例说明 历史学科教育实习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有哪些?

中学历史教学论复习题 篇2

一、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制定明确的复习计划, 确定复习的内容及所用时间

由于初三学生既要学习世界历史部分, 还要对初一、初二所学历史知识进行总的复习, 所以合理安排时间, 制定详细可行的复习计划是必不可少的。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的复习计划:初三上半学期完成九年级上下两册教材内容的学习, 并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初三下半学期开学后, 利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复习中国近现代史, 之后利用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复习中国古代史, 再利用半个月左右的时间进行专题复习, 最后进行综合训练, 全面提升同学们的综合能力。

二、分阶段认真执行计划

首先, 选择合适的复习资料。实用的复习资料不仅能使学生少走弯路, 少做无用功, 还能起到指向标的作用, 提高复习效率。其次, 合理使用复习资料。由于历史课时的限制, 想要学生在短时间内取得好成绩必须提高课堂效率, 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备课, 把握中考动向, 精讲精练。我校在复习过程中以《中考零距离》为主要复习资料, 在复习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复习模式:第一步, 使学生明确本单元或本专题的课标要求, 并结合考情分析, 让学生画出需要重点记忆的中考考点, 做到重难点突出。第二步, 限时记忆考点聚焦中的内容, 重点记忆第一步中所画的重要考点, 巩固基础知识。第三步, 引领理解重难透析部分的题目, 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第四步, 结合中考连线, 学会解析问题, 巩固中考考点。第五步, 做中考试题, 模拟中考现场, 冲刺中考。

三、教学与复习过程中注意乡土、多媒体等因素的积极作用

现在, 我县有黄帝城、蚩黄帝、泉尤坟等古迹。关于中国古代史部分可进一步联系学生生活。如, 距今约四五千年, 炎帝和黄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那时, 部落间经常发生战争, 东方有强大的蚩尤部落, 相传他们勇猛异常。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 在我县 (涿鹿县) 一战中打败蚩尤。从此, 黄帝、炎帝部落结成联盟, 经过长期发展, 形成日后的华夏族。这一部分, 可通过传古、游览、收集等方式加深学生的知识巩固。

又如,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记忆起来比较繁杂, 学生总是记不住, 我把它归纳成18个字:说汉话, 穿汉服, 改汉姓, 通汉婚, 用当制, 学汉礼, 语言简洁, 纲目明了, 有利于学生掌握。美国内战一节讲析完后, 我提示学生从独立战争和独立战争的结果进行分析, 学生马上就想到了:首先, 独立战争摆脱了了英国殖民统治, 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其二, 随着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日益尖锐, 奴隶制的存在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巨大障碍, 通过内战废除了黑人奴隶制, 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四、注意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 因材施教

我们不能忽略了学生的个性、能力水平。教学中我们总期待着:全部都要会, 一个都不能错, 说过的就得都记住。这些要求只能作为教育的神话境地, 我们面临着的是一个个不同的个体, 他们不可能成为我们的批量产品, 他们是鲜活的生命。在这方面我也有过过错与教训, 例如刚毕业的一个学生叫赵书源, 刚开始接触觉得这个学生文质彬彬, 很有一股书生气, 像是一个好学生。有一次我却见到了这个学生麻缠倔强的一面, 后来我改变了态度, 分析了老师的做法与想法, 一直到做操时, 我记得我还在和他推心置腹地沟通。后来总算平息了下来。过后我反思了很长时间, 这个学生在气质类型方面属于抑制型。学习能力属于中下等, 他敏感、内向、孤僻, 但是自尊心却很强, 他初三一年, 我经常看到他很晚才从社会上的某个补习班下课, 上课从没有纪律问题, 但是成绩却一直没有明显进步。我的失误在于忽略了他的个性、能力水平。亨利·海涅说过:“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世界, 这个世界是随他而生, 随他而灭的。”

我想说的是要根据不同的气质特点, 因势利导, 并能对症下药。好的历史老师, 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能够镇住学生, 为什么呢?就是他们太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我举一个排座位的例子:秦浩是一个具有兴奋型气质的学生, 老师安排他与一个典型的安静型的学生坐, 整天憋得秦浩求着那位学生:求求你, 你就说句话吧!结果人家还是不理他, 他歇得太难受, 写起了打油诗, 结果被惩罚调到了最后, 接着又换成了和高戴旭坐, 同样是哀求:“你是石头, 还是哑巴, 求你说句话吧!”可以想象这样的安排不仅对他们行为上进行了限制, 也会对班级的稳定起到好的作用。假如要是让秦浩和高戴旭坐, 那将会是鸡犬不宁。老师对他们班的学生太了解了, 所以能对症下药, 如上面说到的对秦浩的处理, 老师先把家长叫来, 然后领回家去看电扇转, 看够了再回来, 结果秦浩又是保证又是哀求, 进班后行为有了很大的改变, 这次期末考试秦浩进步非常明显。但是这种处理方法如果针对一个内倾性的学生显然不适合。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哪些学生能批, 哪些学生要哄, 哪些学生要磨, 哪些学生要压, 哪些学生要晾。这取决于学生的气质特点, 只有理顺了各种教育的方法, 教育才能出效果。

人人有才, 人无全才, 扬长避短, 皆能成材。衷心地希望在我们的慧眼与教诲中我们这些个性各异的学生能在各自的人生中闪耀着各自的光芒, 散发出不同的魅力。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 素质教育已经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 这也对我们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三历史复习是初三教学的关键, 在新课改的大旗下我们如何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取得中考的好成绩, 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中学历史教学论复习题 篇3

【关键词】 中学 历史课堂 教学 复习课 教学设计 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3-073-01

历史学科在中学的考试中占有重要的比例,考前复习是老师及学生均极为重视的课程。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熟练运用历史知识,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的成绩是老师关注的重点。因此在进行复习课设计时,需要老师合理地处理教材,找准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把握好课堂,引导学生将历史知识全面地整理一遍,便于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各类知识的内涵、外延及其之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优化历史水平,提高成绩。

1. 复习整体明确方向

方向是行动的指南,只有方向明确才能避免将时间耗费在无谓的方面,提高复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老师需要在设计复习课前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及相关考试说明,全面掌握考点各项知识点,并深入发掘隐性知识点。在复习课中将考试说明中没有出现或者非重点的部分去掉。对于要求较高的重点知识则需要认真研究、全面分析,将其内涵及外延均研究透彻,集中精力进行有效复习,并为学生建立高效的知识体系,并使之完善化、系统化,充分利用有限的复习时间,为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的成绩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2. 重视复习课的每个课时

2.1设计正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历史课堂的灵魂之所在,一整个课堂即是围绕教学目标开展的。因此需要老师根据课程标准、考试大纲的要求,全面结合班级的学习情况,将知识进行优化整合,或者构建知识的方式,并遵循可操作性、实用性、效率性等原则,认真设计教学目标。在历史复习课前进行课程预设是高效课堂的必要条件之一,老师对于每节课都应该认真对待。先将需要深刻解读的考试大纲、考试说明、课前提问的内容等各个方面均写入教案,梳理知识脉络、整理联系紧密的知识点,使得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各个历史事件的起因、发展、结果及影响等内容,理清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其从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2.2设计教学策略

从本质上讲,教学策略即是教师完成教学过程时,在整体上把握及推进各项教学活动的方式。在设计教学策略时需要全面考虑学生的情况,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理解能力、学习能力、教学内容、大纲要求等,并遵循灵活性、针对性、实用性等原则,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有效地保障教学活动的实现。

2.3将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

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是资料丰富,各类史料十分繁杂。各类材料的真实性及价值性均需要考证及鉴别。在历史教学中需要将史料带入讲解,应选择具有典型性、针对性、代表性、真实性的资料,如在复习戊戌变法时,按照由浅至深的顺序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设计,先提出戊戌变法的主要参与人员,戊戌变法的序幕是哪一件事,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材料,不仅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还能在该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的素质教育目标。

3. 强化概念教学

历史概念的教学是加深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制度、典故的最为直接的方式,讲解一个历史概念是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包括内涵、外延、历史背景、事件原因、结果、影响等,使学生能够更深层地了解到各种概念,对其的理解更加透彻,如在复习贞观之治是,首先需要讲解贞观之治的基本内容,即为中国唐太宗在位期间,其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知人善用、尊重生命、自我克制,并重用魏征等人,推行了一系列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而形成了安定、繁荣的社会局面。其出现的背景是在隋朝灭亡后,经过了长时间的战乱,民生凋敝,经济萎靡。在李世民当政时,其总结隋朝灭亡的原因,十分关注民生情况,团结了一批大臣推行了较为开明的政策。该事件的影响使得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边疆稳固,国力不断强盛等。该复习方式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树立以民为本的历史思想,全面提高综合素养。

4. 总结

中学历史课中的复习过程对于考试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不仅能够及时发现初学时遗漏的实知识点,将其进行补充,还能够将其它知识进行有效的整理,使知识的结构体系更加明了,便于学生更加清晰地把握知识脉络。实践教学中还需要老师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包括学生知识基础、心理特征、学生理解能力等,设计出与之相适应的复习方式,全面总结知识点,优化教学效果,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进而提高历史成绩。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志.对中学历史复习课教学设计的几点认识[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03):21.

[2] 朱彤.从几个案例谈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的创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8):120-122.

中学历史教学论复习题 篇4

《新课程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对学习内容的分析

2、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

3、迁移导入

4、教学策略

5、传统的课堂教学的结构和作用

6、教学目标

二、简答题

1、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目标在能力目标要求方面有什么基本特点?

2、教学设计应具备哪些基本前提?

3、历史与社会活动课的活动过程设计应注意哪些方面?

4、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目标在方法目标要求方面有什么基本特点?

5、教学策略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6、设计优秀的教学案例的基础是什么?

三、辨析题

1、自主就是自流。

2、只要有活动,没有体验也没有关系。

3、备课备课,当然指的是备课本了,教学设计的基础是教科书,学生就是我们所认识的这个样子没什么好备的。

四、观点论述题

1、如何使教学设计增强学习者对历史与社会的学习兴趣?

2、新课程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3、如何理解课堂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

五、案例分析

1、请阅读教学案例,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这样的导入是否体现现代教学理念?(2)、你还能想出其它不同的导入方法吗?

一、教学内容:七年级第四单元第五课《干旱的宝地》第一框《丝路明珠》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情景一:教师和同学一起观看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有关录像。

1、展开想象——影片中你看到了一支行走在沙漠中的骆驼队,假如你是这支骆驼运输队中的一员,你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呢?

2、解读干旱——请同学用词语、诗句、歌词来描述录像中所看到的景观。

情景二:教师展示新疆著名特产等图片——你品尝过这些水果吗?味道如何?你知道这些水果的主要产地吗?

(二)、提问阅读,合作交流(略)

(三)、转承过渡,拓展延伸(略)

(四)、学以致用,产生新疑(略)

2、请阅读教学案例,并回答下列问题:

(1)本课的教学设计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2)这样的设计对你有什么启示?

一、教学内容:人教八下第七单元第五课第一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二、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每年我国许多城市在9月18日晚上会警钟长鸣,而且我们还有一首歌也反复吟唱着9·18,我们先听一听这首歌。(《在东北松花江上》歌曲播放)

提问:是谁让我们整日流浪?又是谁让我们抛弃了无尽的宝藏?

过渡:今天我们就是要重温这段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还原历史的真相。

(二)新课教学:

九一八事变(播放九一八视频)

过渡:事隔70多年,我们想想看这一事件是偶然发生的事件吗?

2.请结合短片和史料,说说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理由是什么?

史料一:1927年田中义一组阁、济南惨案、皇姑屯事件,《对华政策纲领》。史料二: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席卷日本,对日本社会造成重大影响,为转嫁危机,日本发动了对中国的战争。

过渡:早有准备,转嫁危机,日本必然要侵略中国,但是日本并不满足于一个中国东北,1937年7月7日本又发动了七七事变,我们一起来回顾当时的历史。

七七事变

1.七七事变的经过视频

2.请看地图,到1941年底为止,除东北外日军侵占了中国今天的哪些省级行政区?

点拨:从地图看我国的华北、华东、华南都遭到了日军侵略,所以七七事变成为了日本全面侵华的标志性事件。

罪行:南京大屠杀、东史郎日记 其他罪行:(1)细菌战(2)慰安妇(3)轰炸(4)“三光” 现在日本态度:(1)部分日本军人忏悔(2)右翼分子否认侵华事实,篡改历史(3)日本政府支持右翼势力。

……

全体起立,高唱国歌,铭记历史。

(三)新课小结:今天我们重温历史,不是为了渲染仇恨,不是为了寻求报复,而是为了捍卫尊严,居安思危,警钟长鸣。

3、请阅读教学案例,并回答下列问题:(1)、该案例属于情景体验类学习模式。情景体验一般可分为活动情景体验如角色扮演和材料情景体验如图文、声乐背景情景等。该案例属于哪一类情景体验?

(2)、本案例在教学设计上的特点有哪些?

一、教学内容:“我们生活的世界”主题中的内容——《学习家庭理财》

二、教学目标:(1)熟悉有关的经济类词汇,初步理解一些常用的经济学概念和原理,如“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2)学习根据现有条件来选择商品或服务的观念和方法,初步掌握制订简单的预算计划等基本技能。

三、教学步骤 :

(1)让学生列举并讨论家庭日常生活中的必要支出,如在食物、住房、日用品、医疗、文化和娱乐活动等方面的开支。

(2)让学生根据家庭生活的经验,讨论节省和积蓄钱财的方法和意义。(3)模拟家庭生活。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成“家庭”,共同制订一个月的家庭预算计划。

《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读后感 篇5

-----读聂幼犁的《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有感

作为工作在一线岗位上近十年的中学历史教师而言,“忙耕耘,等收获”成了我的常态,忘记了“停下,是为了更好地前行”。近来,有意识的放慢了追逐的脚步,静一静,反思自己的教学,也得以有时间重读了聂幼犁先生的《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一书。时隔几年,再次拜读,融合自己多了一些的教学经验,读书的收获也实现了质的飞跃。从第一次阅读时的猎奇心理,随便翻翻,到第二次阅读的工具书定位,有教学困境了来找找,到这第三次的阅读,则是收获了很多有益的启示和新思考,想着对未来教学的帮助,深为这次的“反思之旅”欣慰。

最主要的启示与思考,仍然是围绕“鱼渔之辩”展开。“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个教学理念早已渗透到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思想和理念中,但思考不应就此停止,弄清楚“怎样授渔”,“授怎样的渔”,才是我们更应该追求的境界。简单说“怎样授渔”就是教师角度应该具备的素质和技能,“授怎样的渔”则是从学生角度去思考,也就是学生需要的知识、能力和情感,培养时代要求的并适应时代的人才。我们可以从《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一书中,得到答案和启示。

首先来说说“鱼渔之辨”的历史演变。正如人类社会的演进,离不开历史知识的奠基一样,不回顾过去,则不可能健康前行。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当然也要对由古至今历史教学的发展历程及概况有所了解。《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一书在开篇第一章回眸中做了详细的介绍。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中学历史教学经历了漫长的“授之鱼”的重知识传授阶段,这种存在也是合理的。在人类社会的相当长的时间里,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对于“启民智”的第一阶段,重知识传授的教育模式无疑是必要和重要的,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发展的变化,渐渐的“授之鱼”的理念,使教育落在了时代的后面。本应位于时代之先,担当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教育受一定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滞后。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思想的解放,一批教育理论家致力于教学的研究,国内外教育的比较,逐渐确立了知识与能力并重的教育理念。经过几次大型的课程改革,特别是跨世纪以来的这次课程改革从全新的角度,以多层次的教育视角,彻底推行新课改,最终形成以“授之鱼”为主的知识识记、“授之渔”的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为特点的新课程目标,相应的教师培训也逐层展开,更多的一线工作者开始从学情、教材、教学模式、课程评价等全方位的视角更新理念,并不断在教学实践中践行,可以预见我们的教育事业真正的在走向“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美好境界。

其次关于怎样授渔,我以为应从教师角度去深入挖掘。在《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一书中,进行了详尽的多角度的阐释。书中第三章目标---知道过去,理解现任,懂得社会,认识自己、第四章教材---望远镜与显微镜中的史海、第五章教学模式---行云流水,以无招胜有招、第六章教学艺术---梅兰竹菊满园春,这几个章节,分别从课程目标、教材演变、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艺术等四方面,以历史过程性的角度阐释了新时代教师应该了解、理解、内化的理念和经验,对我们的教学实践指导性意义最强,也是我受益最多的章节。

其中第五章的教学模式中介绍了基于教育理论上的四种模式,分别是教学认知逻辑模式、教学组织方式模式、教学媒体模式、历史知识获得与保持方法的模式。对于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可能勤勤恳恳的处于“低头走路”的忙碌中,很少会“抬头看天”,对于模式问题,或多或少的在实践中运用过,但这样在先进教育理论指导下的科学的模式分类,却真是极为缺少的。比如,平时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用到的讲述、情景复现、角色扮演、导读自学、问题研讨等这些教学手段都是基于教育认知理论。就中学历史学科内部而言,不同的认知逻辑也有各自的适应条件,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而组织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人际活动,需要运用不同的教学组织方式,以提高教学的效果与效率。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组织方式是教学认知逻辑的人际关系形式,它受制于认知逻辑,又反过来促进认知逻辑的正常进行。最经常进行的应该是课堂组织模式。其中有具体分为全班教学组织形式、小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组织形式。教师要学会运用各种组织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各自的优点,还应掌握各种组织形式的要领。此外还有图书信息资料收集组织模式、博物馆教学组织模式、社会实践教学组织模式、知识竞赛教学组织模式等。针对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而言,这几种组织模式应该交替运用,才能实现历史教育真正意义上的时代重任。而在教学媒体模式中,板书、挂图、纲要信号图示、投影等手段的具体科学使用,也为我们历史教师增强历史课堂的实效性提供有益借鉴。本章的最后历史知识的获得与保持,从科学和实用的角度为我们呈现了建设性的几种方法,对于中学历史教学而言既科学又实用,值得广大同行借鉴。

在第六章中,聂教授将教学称之为“梅兰竹菊满园春”的艺术,非常的触动我。中学历史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这不仅是因为艺术化、审美化了的逻辑更有利于被学生接受和历史教学必须孕育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道德;而且是因为艺术比科学更注重交流的对象。在这一点上,其与“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的掌握而教”的现代教学理念是非常接近的。同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忽略了由不同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所创造的不同的风格流派、应变策略、处理技巧等教学的“艺术”因素,就可能低估了教学的人文内涵。因此,无论教学活动中看来是“信手拈来”、“随意挥洒”,还是“行云流水”“挖萝卜填坑”的举动,实则是基于教师对教学策略的机智把握、对教学科学与艺术的有机整合,基于教师深厚的教学底蕴和个人素养。这样看来,第五章的教学模式与第六章的教学艺术实则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阐释与融合,升华了中学历史教学的意境,更提升了历史教师的个人境界与素养。如此,在给学生“授之以渔”之前,教师便很明确了“怎样授渔”,而这,正是“授渔”这一教学活动的大前提。

再次,“授怎样的渔”则是要从学生应该具备和需要具备的素养角度出发来思考。正所谓“知己知彼”才能“因材施教”,而后“教学相长”,最终达到“学会知识,学会做人”的目的。在《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一书的第七章学习方法---学会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第八章研究性学习---从采猎、耕牧到纵横捭阖、第九章信息技术---让逝去的历史重现“信手拈来”等章节,都找到从学生角度挖掘配合历史教学的有效信息。例如,第七章学习方法中指出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策略,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无疑具有现实性的指导意义。对于解决现在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喜欢听历史故事,不会答历史题”的现象给以很好解决。第八章的研究性学习和第九章的信息技术,看似由历史教师组织和布置,实际更注重学生的操作与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它体现了历史教育本性的回归和历史的丰富多彩与博大精深。研究性学习和信息搜集技术的掌握带给学生知识含量的广度、深度及探究历史的本领是对课堂组织模式的有益补充。

论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美 篇6

郑州市第106中学 许书珍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重要手段,教师更是主要通过语言与学生进行知识和情感的交流,掌握一定的谈话技巧,让自己的语言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是每一个老师梦寐以求的事情。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会运用到多种教学方法,诸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辩论法等等,每一种方法的成功都与语言密不可分。恰当合适的语言会很快将学生引入思辨的天地,趣味横生的语言会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幽默风趣的语言会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思考。

“中学教材的叙述篇幅有严格的限制,用极其有限的文字表述繁多的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简约和枯燥在所难免。”对于历史教材,“我们应该持一种客观的态度,不能期望教材像一本畅销读物或者野史轶闻一样使学生兴趣盎然。”①(《历史学习方略》,张静等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第35页)也就是说,“历史教材不能引导学生对于历史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不利于学生形成对于历史问题的直接兴趣。”②(《历史学习方略》,张静等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第35页)这就对历史教师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一个教师语言单调、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就很难调动起来。

《百家讲坛》栏目蜚声海内外,吸引了大批忠实的观众,一批专家学者更是通过《百家讲坛》红遍大江南北,像易中天教授、纪连海老师等,他们用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的语言把晦涩难懂的历史讲的引人入胜,引发了人们的三国热、清史热,躲在历史帷幕后面的历史人物正是通过纪连海激情的语言、通过易中天风趣的讲述走进人们的视野。易中天教授站在平民立场,通过现代视角,运用三维结构,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一家之言品三国。在易中天的讲述中,我们听到了“韩信这小子是个待业青年”,“周瑜是赤壁之战孙刘联军的前线总指挥”,“周郎就是周帅哥”这样通俗的说法,这些通俗的语言让两千多年前的秦汉一下子站到了现代人的面前,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易中天等人的成功得益于他们扎实的专业研究,也得益于他们向受众传达语言的方式,得益于他们的语言魅力。这给我们中学历史教师以极大的启发,我们也应该用语言魅力征服学生、感染学生、吸引学生,让学生喜学、乐学,陶醉在历史学习中,感受历史带给我们的无穷魅力。

一、深入浅出,诙谐幽默,用现代人最易接受的语言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在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中,这种方法随处可见。如关于空城计,他用了诸葛亮坐在城楼唱卡拉ok,打开城门开party这样的说法。他通俗的解释四两拨千斤,平民化现代化的语言迎合了现代人的口味,让枯燥乏味的历史变得鲜活生动起来。历史离我们越来越远,古人的思维方式、交流方式与现代人有太大的差距,这也导致许多人看不懂从而也不愿看历史著作,历史工作者的使命之一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用当代人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方式,通过自己精彩的语言,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把古老的历史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出来,这一点对于中学历史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讲到“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方式”时,涉及到两个概念,即“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我原以为对于高一学生这两个概念已经不用多做解释了,但在测验时发现很多学生选择错误,原因就在于他们并未真正理解这两个概念,因此也就无法正确选择。于是我就给他们进行通俗的解释,让他们明白所谓“商品输出”说白了就是卖东西给我们,像洋烟、洋火、洋碱、洋布、洋纱等等就属于列强对我们进行的“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就是列强在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进行的投资,这种投资有多种方式,如办洋行,开银行,经营轮船公司,设工厂,修铁路,采矿等。这样一解释,学生便豁然开朗了。

二、吟诗赋词,用诗词歌赋让语言灵动优美、意境深远。

诗言志,歌抒情。从《诗经》开始,中国历史上的每一个时代都有大量的反映这个时代特点的诗歌。把这些诗歌运用到教学中去,无疑会为自己的语言增添一抹亮色。“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一语写尽秦始皇统一全国的豪迈气概。“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道出了东汉末年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惨状。“大江东去,浪淘尽,三国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为我们展开一幅大气磅礴的三国画卷。“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既是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的写照,又是对唐玄宗后期不理朝政的讽刺。“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对清朝政治黑暗环境压抑的抗议和呐喊„„在教学中,娴熟的引用诗词歌赋,可以提升自己的语言魅力,让学生从中感悟文史不分家,文化底蕴有助于历史学习,历史学习有助于理解文学的时代背景。

这里吟诗不是卖弄,而是为了辅助教学,是为了给自己的语言锦上添花,为讲授的内容画龙点睛。例如,毛泽东是开国领袖、一代伟人,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诗人、书法家、思想家,有什么语言能比得上引用他自己的作品更生动,更有说服力呢?在评述毛泽东时,我们就可以引用他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从中领略他的万丈豪情。大革命时期,他“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1925年)“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菩萨蛮《黄鹤楼》,1927年春)国共十年对峙,“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西江月《井岗山》,1928年秋)“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清平乐《会昌》,1934年夏)长征途中,他说“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1935年2月)“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两万。”(清平乐《六盘山》,1935年10月)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他指出:“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东欧一些国家发生动荡,毛泽东自信“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水调歌头《游泳》,1956年6月)„„

三、用对联工整语言,增强语言的生动性、情趣性 对联被誉为“诗中之诗”,它字面上对称,构思上独具匠心,音韵和谐,创造了如詩如画的意境和韵味,看上去赏心悦目,读起来琅琅上口,言简意赅,妙趣横生,入木三分。如“一个人倒下去,千万人站起来;千万人站起来,一个人倒下去。”该联上联的“一个人”指民主战士闻一多,下联中的“一个人”指蒋介石,这副字同而义不同的回文字联,别具一格的表达了人们对民主的渴望,对独裁的抗争。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军阀混战,苛捐杂税,民不聊生,时人作对联曰:“这征税,那征税,除却菩萨都征税;英自由,美自由,只有国人不自由。”“自古未闻粪有税,而今只有屁无捐。”日本侵华时期,国人做对联一副:“感时溅泪,恨别惊心。”把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空出“花”、“鸟”两字,无字胜有字,表达了中国人对日本侵略造成国已不国的愤懑控诉。抗战胜利后,毛泽东指出:“国共合作的基础如何?孙先生云: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抗战胜利的原因安在?国人皆曰:侵略阵线是和平阵线的死对头。”这里,毛泽东借用中山之言、国人之口,指出国共合作的基础和抗战胜利的原因。“正正反反,反反正正,正反一样;是是非非,非非是是,是非不分。”是对文革时期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历史写照。“借新帐还旧账帐账不清,吃一斤买一斤斤斤不断。横批:已经过去”这副对联说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把对联引进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习热情,增强课堂的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和艺术感染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中学历史教学论复习题 篇7

1 历史教学活动中的形象思维能力

1.1 从历史知识角度进行形象思维能力培养

历史形象思维是非常重要的思维形式,因此,从认识历史的角度进行形象思维的设计和研究,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历史知识的处理价值,并且使全部的历史信息都能凭借历史重构的要求进行处置,增强历史思维的应用价值。[1]除此之外,要对全部的历史思维构建要求制定明确的目标,使各类建设性事物的基础都可以在较为完整的历史资料影响下进行推进,保证全部的历史资料价值可以得到完整的实现。在历史事实已经较为清晰的情况下,要对历史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思索,并且对尚未进行研究的历史因素实施完整的分析,确保全部的思维都可以在时间因素的有效控制之下进行处理,增强历史思维的实践价值。在完成固定的时间因素处理之后,要对全部的历史事件实施完整的分析,结合现有的历史思维特点,对后续的历史思维能力进行完整的处理,确保后续的历史因素能够在复原之后进行有效处理应用,提升历史思维能力的建设质量。[2]在进行历史思维能力建设情况分析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全部的思维都能处在较为活跃的领域当中,使各项历史事件的分析处置都可以适应思维能力的要求,提升历史思维能力的运用价值。

1.2 提升历史形象思维的完整性

在进行历史形象思维价值设计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全部的历史思维具备较强的完整性,使后续的教学活动可以充分适应教学工作的推进要求,为历史形象思维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基础。[3]除此之外,要对全部的想象性因素进行控制,使参与历史教学活动的成员能够通过历史思维能力对历史形象特点进行完整的分析,并且结合历史教学活动的感知要求进行历史材料的分析研究,确保全部的历史事实都可以适应历史形象的处理要求,并且保证全部的联系性因素都能结合历史形象思维的特点加以处置。在历史因素的处理过程中,要加强对想象性因素的关注,并且使历史的实际情况可以在历史因素的合理控制下进行完整的研究,提升历史因素的处理价值。在完成历史形象的基本处理之后,要对历史当中的核心要素加以分析,使历史形象思维可以适应历史教学工作的具体要求,并保证历史的真实信息可以在较为完整的处置之下进行形象化处理。[4]历史形象思维的建设还需要保证与历史情境相吻合,以便教师能够结合真实的历史情境,对想象力因素的价值实施分析,切实保证全部的事物都能适应历史形象的建设要求,为历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处理环境。

2 历史逻辑思维能力

2.1 提升历史逻辑思维的实用性

首先,在进行历史因素分析的过程中,要保证全部的分析性因素都能结合历史研究活动的要求进行处置,使全部的形象性思维都能适应抽象概念的处理特点。除此之外,要对全部的历史价值进行完整的研究,以便各项概念的应用都能结合理论的处理要求进行推进,保证历史逻辑思维的应用可以适应历史现实的处理要求。历史逻辑思维的构建还必须保证与历史形象的处理相适应,使全部的历史逻辑思维都能在历史理论的带动下进行推进,保证历史概念的应用可以与逻辑思维的处理意见相一致。在完成抽象概念应用之后,务必加强对历史概念特点的关注,切实保证各项理论的应用能够适应历史思维的处理要求,为历史现象的处理提供合理的基础。历史逻辑思维的培养还必须保证与历史研究的理念相适应,使全部的历史逻辑思维都可以在历史概念的合理应用过程中得到优化处置,以便全部的历史因素能够在思维因素的有效带动之下进行推进,提升各项理论的应用价值。如果历史研究过程中的各项概念具备较强的抽象化特点,则需要保证全部的理论概念可以具备较强的应用价值,在这一基础上,要加强对理论思维特点的关注,并使全部的理论思维可以适应自然事物的处理要求,提升历史教学的便利性。

2.2 增强历史逻辑思维的深刻性

历史现象的研究的过程中,必须按照固定的规律进行逻辑思维的应用,这就使得很多的逻辑思维应用活动能够结合具体的规律特点加以分析,增强理论因素的处理价值。除此之外,要对全部的理论认识情况实施研究,并且加强对理论因素应用条件的关注,增强历史教学活动执行过程中的教学价值,保证全部的历史因素都能在逻辑思维的有效带动下进行合理的处置。要结合历史研究当中的主要理论,对逻辑思维的特点加以分析,保证全部的事实因素都能在逻辑思维的培养过程中得到推进,使全部的逻辑思维都能顺应历史因素的处理要求。历史教学活动的执行还要保证与历史故事的特点保持一致,以便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工作可以与形象思维的处理要求取得一致,增强历史逻辑思维的处理价值。批判性思维在处理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深刻性因素的关注,以便历史教学活动可以与历史思维品质当中的各项因素保持一致,提升历史研究工作的深刻程度。

3 历史思维能力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从多个角度共同进行历史思维能力培养

历史思维能力的各项培养活动需要结合全方位处理要求加以推进,这就使得很多的历史问题需要使用辩证处理的方法进行推进。要从本质上进行历史思维特点的分析,并且使历史思维的建设性活动能够与历史思维的建设本质保持一致,提升历史因素的联系价值。在完成历史思维的基础模式建设之后,要对全部的消逝性因素实施分析,并使全部的立体思维特点都能在历史思维的处理过程中进行应用,保证历史教学活动能结合实际要求进行思路切换,使思维能够长久地适应历史教学活动的特点。

3.2 增强多种思维的联系紧密性

历史思维的培养必须结合历史因素的应用要求进行处理,因此,要从历史问题的处理角度出发,对全部的历史问题研究要求进行控制,以便历史思维的处理活动可以适应多角度处理问题的要求进行细节的控制,实现历史思维培养过程中的整体思维应用价值。考察活动在推进的过程中,要保证适应立体思维的应用要求,加强思维方法的应用质量,为想象力因素的应用提供较为理想的基础。

4 结论

对中学历史教学工作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中学历史教学活动的质量,因此,在具体的历史教学活动中进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历史思维能力的应用价值。

摘要:中学历史教学工作需要在历史思维能力的促进下才能实现其重要价值,文章从历史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两个方面,对中学历史教学领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策略进行了制定,并对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希望可以对提升中学历史教学工作质量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中学历史,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与探索

参考文献

[1]万秋菊.中学历史教学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D].扬州:扬州大学,2014.

[2]韩丽美.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初探[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3]宋小囡.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研究与实践[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4.

中学历史教学论复习题 篇8

关键词:学生主体地位;社会实践;科研论文;教学资源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的因素同样非常重要,只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文本起到促进作用,课堂设计有利于教学,就一定会让学生因素发挥到最佳状态。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开辟宽松的民主教学环境,根据教育的开放性原则,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推动学生担任学习主角。在学习形式上,将原来的教师讲解为主,转变成学生间讨论、辨析等多种形式,诱发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在激发其自主意识的同时,刺激他们的创新兴趣。另外,教师还要给学生充分的思维发散空间,允许学生对历史问题提出的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各抒己见,从而优化学生的创造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开阔,有效调动学生的潜意智能,使之成为创造性思维的发源地。

二、引导学生在磨炼中自省自悟,形成自身思维

学生无论在知识结构,还是在思维能力方面,都不可能非常全面,难免出现错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既不能完全否定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思维过程,也不能机械的给学生纠正错误,让学生得到知识很苍白。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冒险,敢于犯错,有能力纠错,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探索能力。教师更要善于以“错误案例”为引子,技巧性地提示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学生的错误,教师要以点拨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继续思考,认清错源。

三、大力提倡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强化实践能力是现代教育的一个主要内容。对中学历史来说,实践性也很重要。思维是行动的升华,方式是思维的外现。教师要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参与探索性的实践活动。例如,对本地历史进行深入调研、对文物进行知识和专业的了解、参加一些社会上的讲课、讲座等,使学生感官与感知并用,劳心与劳力结合,激发思维创新发展。例如,在讲解《三国鼎立》一节时,可以指导学生熟悉三国时代的经济、文化、建筑、人物等,参加一些关于三国的文化活动,如历史剧的编排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多功能思维在实践中得以发挥,促进了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能对历史课产生浓厚兴趣,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去主动学习。

四、激发学生参与科研活动

在新课程中,学生的探索能力也包括科研能力。对历史来讲,所谓的科研应该把重点放在小论文撰写、历史人物研究、文物考证等方面。引导学生写历史小论文、小评论等是历史学科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归纳推理能力以达成历史学习目的的一种有效形式和途径。在历史人物研究中,可以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历史课题中。比如对隋炀帝的评论,很多人固有思维就是隋炀帝是个暴君,但近期很多人,甚至是历史学家开始从其他历史文献、或者不同的历史视角分析隋炀帝的功过。例如,修建大运河,沟通南北经济,促进人口融合等,甚至思维发散开,对很多历史人物进行重新定位、品评,得出更历史、真实、客观的评价。学生参与这样的活动,可以得到第一手的素材,更能锻炼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独立完成思考的能力。

五、利用文本,帮助学生发掘教学资源

如今的历史文本,不论是大纲、课程还是教材,仅仅是一个范本,不是学习的全部。如果一个学生仅仅将学习的范畴固定在教材中,一个教师把学习的思维模式禁锢在文本中,学习就成了一个负担,效果也不会很好。教师要针对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及个性,善于引进大量的课外知识,加强信息量的补充,根据学生特点,以文本为依据,大力开发新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例如,为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读书计划,不同学生读不同的历史书籍,可以是传记,可以是文学作品,可以是纪实;再如,可以让学生参与一些特殊历史收藏,如历史故事连环画、文物、艺术品等。

六、为学生创建多个展示平台

学生是学习的主角,他们需要一个不同的平台去展示、去钻研。任何科学的大门都是通过解开一个个疑问开启的。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要给学生设置一个质疑的平台。每节课其实都有许多问题要解决,除了教师要给学生提出问题,更需要学生自己质疑,这样用质疑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学生用抢答的方式来回答问题,既解决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给学生注入了质疑、思考的学习理念。另外,不仅给学生一个历史探究的平台,还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历史是一门科学性、综合性、人文性的学科,学生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应该有独特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给予足够的认可,给学生发挥的空间。

总之,教师如果发挥好指导作用,可以极大地开发学生的资源,从传递给学生知识到传递给学生方法和能力,这是一个很值得探索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吴顾明.初中历史教学探究式学习.安徽教育,2007-02.

[2]李苏丽.高效课堂历史论.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05.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通市新桥中学)

中学历史教学论复习题 篇9

——浅论影视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江阴高中

韩 强

历史是对过去事件现象的综述和分析。历史老师所要做的是在现实的客观条件下,不断探索历史教学新的方法、新的模式,这在新课改方兴未艾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关于“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中指出:“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历史音像资料包括图片、照片、录音、录像和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等。充分利用历史音像资料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历史理解能力。”可见,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已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列入新课标。而优秀的影视作品也最能体现“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扑朔迷离的历史事件、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然而,面对与历史教学有关的庞杂影视作品,如何将其恰如其分地利用,为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学服务呢?

笔者在经过几年历史教学的探索后,认为历史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影视资源应该做到敢用、善用、慎用。

所谓敢用,就是要明确影视资源应用于历史教学的依据,做到用起来心中有底气。依据之一:历史学科的特殊性。历史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它的过去性。一切历史现象、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过去,它们是无法追回的,学生不能对它们进行直接观察,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学生的理解带来了困难。因此,用直观性教学原则指导历史教学,比起其他各科显得更为重要,而在诸多的直观教具中影视录像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历史学科的影视录像资料来源于历史纪录片、科教片、文献片、专题片和历史题材的故事影视片,前者真实可靠,后者虽不是历史的实录,但能反映当时的历史风貌,再现某些历史事件或某些历史人物。这些电视录像能够冲破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把本来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地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他们在头脑中形成历史形象和情景,增进对历史知识的正确理解。

依据之二:感官知觉的需要。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教育心理学知识说明,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若两者同时使用,就能够接受约65%。科学研究也证明,人们通过各种感官获得的知识比率为:视觉83%,听觉11%,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学习同一份材料,采取纯听觉讲授,学生在三个小时后能记住60%;采取纯视觉观看,三小时后能记住70%,视听并用,三小时后能记住90%,三天后,三种学习方法的记忆率分别为15%、40%、75%,视听并用的学习效果明显高于前二者之和。因此视听结合可获得几乎是最佳的知识保持率。而影视作品恰恰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因此,影视作品是运用多角度、多层次的立体画面来刺激大脑,产生了较强烈的条件反射,因而更容易为人们所把握,所记忆。其特性决定了它能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比静态的直观教具能更好地体现历史教学的效果。

依据之三:关注学生的需要。中学生都是十几岁的青少年,而现在的孩子是看着电视长大的,孩子比家长更习惯接受图像信息,欣赏跳跃式画面和超常想象力。影视材料非常适应学生思维发展从具体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通过影视录像,让学生感知大量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感性知识,这也是他们产生概念、推理和作出合乎逻辑的结论的依据,从而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影视录像也有力地弥补了文字教材的不足:书本的描述是静态的,景视录像是动态的;书本是平面的,影视录像是立体的;书本是无声的,影视录像则可以把信息通过声音传播给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影视录像不仅能帮助学生观察、认识历史事物的变化过程和内在联系,有效地处理好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由于它的容量大,节奏快,还能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益,收到简而不漏、活而不乱的效果。

所谓善用,就是要找到教材与影视作品相对应的结合点,做到用起来自然巧妙、不露痕迹。

1、导入新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也有人说,如果教师不能在上课三分钟之内形成高潮,这节课就是不成功的课,由此可见导入新课的重要性。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具有形、声、色、情、意相结合的特点,很容易吸引、感染学生,有助于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我在讲《抗日战争》一课时,开始便播放电视纪录片《南京大屠杀》的片断。该片是为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而拍摄的文献纪录片,通过寻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见证者、侵华日军老兵和大量历史遗迹,真实地纪录了一九三七年日本侵略者在南京制造的屠杀三十多万人的大屠杀惨案这一历史事实,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野蛮残暴的凶残本质,控诉了日本侵略者滔天罪恶。一副副日本侵略者屠杀我中国民众、蹂躏我大好河山的历史画面,此情此景,教师已不必言语,也能激起学生思想的共鸣,达到了“课伊始,意境即生”的艺术境界。

2、讲授新课——再现历史画面,突破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指起关键作用、主要作用的知识内容和问题,教学难点是指学生难以掌握、难以理解的知识和不易解决的问题,教材重点及难点问题的解决与否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电影、电视作为教学媒体,通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瞬间的重现,把过去的事情、历史上的事实搬到教室里来,栩栩如生的生动画卷把学生带入历史人物活动的舞台,如同身临其境,既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理解历史事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教材重点知识的理解和难点知识的突破。例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课时,有不少同学提出:当时中国的整体经济、军事实力并不比日本差,洋务运动后期清政府建立了三支海军,尤其是李鸿章的北洋舰队装备也比较精良,而且北洋舰队将士如邓世昌、丁汝昌等奋勇杀敌,为什么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方面还是以失败而告终呢?为此,我播放了电影《甲午风云》中的几个镜头: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海上奋勇抗敌,壮烈殉国;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躲进威海卫军港;慈禧太后置民族危亡于不顾,筹备六十大寿庆典和皇帝大婚;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修建“三海”和清漪园。学生通过思考,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战、慈禧太后“六十大寿”的镜头,就不难得出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重要原因。

3、课堂小结——加深知识理解,进行思想教育

课堂小结是在阶段学习任务或者新课结束后,教师以富有艺术性的手段、方式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转化升华的行为方式,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应该只是前面教学内容的机械再现、简单重复,更应该是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有助于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运用历史影视作品,配合教师的讲解分析和学生的思考,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历史情境,以情激情,能使学生在心灵上受到强烈的感染,在思想上受到深刻的启迪,于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认同,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受到生动的思想教育。例如我在讲授《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一课时,由于现在的学生都是“文革”以后出生的,生长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他们对那个特殊年代的所发生的种种事情知之甚少,因此对那场**给整个国家带来的危害性也根本无法想象和难以理解,在教学中我结合不少学生正在收看电视剧《孽债》:知青们响应号召奔赴云南边疆,十年一梦,大返城的汹涌狂潮又把他们卷回城市,抛下了红土地、流沙河、橡胶林„„还有他们的孩子,千里寻父、千里寻母的孩子们的到来就像一枚枚炸弹,给父母新的家庭掀起了巨大的冲击波澜。该剧感人肺腑,扣人心弦,引起了众多电视观众的强烈共鸣,它反映的正是那个**年代带来的严重社会后果。通过师生之间的讨论和相互交流,联系现在的实际,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个伟大的党,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更能体会到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对于我国的建设是何等重要,从而树立自觉维护社会安定的责任感。

所谓慎用,就是说影视资源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能代替教学,更不能代替思维过程,用起来应该有选择性,有目的性。

1、要选择那些真实、适用、有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

真实是历史学的生命,然而影视作品除了历史纪录片以外是不可能“真实”的,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是艺术的产物。很多的影视作品如《环珠格格》、《戏说乾隆》等作品已经完全背离了历史的真相,成为人们茶余饭后休闲的产物。即使人们比较认可的作品,如《康熙王朝》、《珍珠港》等作品,其中很多也已经对历史真相做了一定的修改。因此,作为传授真理的教师,必须对历史影视作品加以甄别、选择,只有这样,才能与教材内容相承接,才能告诉学生历史的真相。选择影视作品也要注意适用性原则:一方面要时间适中。一节课40分钟或45分钟,观看一段30分钟的影片或阅读一篇5000字的文章在大多情况下都是不适合的。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不应该超过15分钟;另一方面要在学生欣赏能力范围之内。如果需要,教师可以向学生对影视作品做一个简要地介绍,便于学生理解。选择影视作品还应满足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知识教育即通过对影视作品的欣赏可以直接获取与教学相关的历史知识或间接的提炼出有关的知识;另一方面是思想教育,也就是通过对所选择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能够在学生的思想教育领域有所增益。其实现今的影视作品一般都具备这两个方面,不过是“含量”高低而已。那么我们在选择的时候尽量更富有教育性。

2、应从教学目的出发,明确影视资料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关系。

一切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目的服务,使用影视资料也要应从教学目的出发,考虑影视资料的内容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之间有什么关系,防止和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对于教学目标来说,是激发兴趣、引起动机还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是解决难点、突出重点、还是加大密度、节约课时?是用来弥补文字教材的不足,还是来加强思想感情上的熏陶?对于教学内容来说,影视作品作为教学系统整体的一部分,仅仅注意到自身的因素是不够的,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对于教学策略来说,一堂历史课在运用影视作品作为教学手段中,不要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完善,而要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理解。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随堂放映,还是是在课前放映,增强直观性,帮助学生预习,或是为帮助学生系统地巩固和复习所学知识、课后放映。只有运用正确的教学策略,充分认识应用影视作品手段时机的根据是教与学,目的是使学生更为主动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果,促进历史教学的发展。

上一篇:二手包市场调查报告下一篇:专业课堂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