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作品及文学常识

2025-01-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家作品及文学常识(精选8篇)

作家作品及文学常识 篇1

1.《秋天的怀念》的作者是,他的代表作有小说《》等,散文集《》《等。

2.泰戈尔是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著有诗集《

3.冰心,原名,现代作家。著有诗集《

等。冰心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4.《世说新语》是由(人名)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5.《再塑生命的人》的作者是,她是1964年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课文选自《》。

6.《我的早年生活》的作者是,他曾两度担任195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

7.《论语》是与《《《并称“四书”。《论语》以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8.孔子,名,家的创始人。他创立了以“”为核心的道德学说。

9.《春》选自《》,其作者是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其散文集有《《等。

10.《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现代作家。原名《》,戏剧《》《》等。

11.曹操,字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都选自《,是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

12.《钱塘湖春行》选自《诗人。

13.《天净沙秋思》选自《》,天净沙是。马致远是卿、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代杂剧四大家。

14.《次北固山下》的作者(朝代)诗人。“次”的意思是

15.《紫藤萝瀑布》选自。

16.《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是(国籍)的17.《贝壳》的作者是。她是(地名)的画家、作家。著有诗集

18.《虽有佳肴》选自》,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朝代)(人名)编撰。

19.《绿色蝈蝈》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是他著有、等。

20.《河中石兽》选自《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是以形式写成的21.《小圣施威降大圣》选自《》。作者是(朝代)的(人名)。

22.《皇帝的新装》选自《。作者是国籍)的人名)。他的代表作有:《《》《》等。

23.《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都选自《《伊索寓言》是世界文学史上流传最广的寓言故事集之一。其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有的内容是;有的内容是;还有不少故事是。大部分是动物寓言。

24.《智子疑邻》选自《》,韩非是(朝代)著名思想家。

25.《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又名《(朝代)淮南王等编著。

26.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是《》《

27.常有的表达方式有、、28.记叙文记叙的顺序主要

有、、30.刻画人物的方法有:描

写、描写、描写、描写等。31.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

作家作品及文学常识 篇2

一.重教化, 轻美感

长期以来, 人们都习惯于用“传道、受业、解惑”来界定教师的职能。而过于强调教师的“传”, 使得学生学习总处于被动。在语文教学中, 这种方式的不良影响表现明显, 尤以文学作品的教学为甚。

一般说来, 优秀的文学作品中, 作者娓娓道来他们对人生、对社会、对宇宙万物的感受、思考与探索。而我们读者则用心感受, 在共鸣中感悟人生, 在启迪中展望未来……然而, 现在的文学作品教学却是, “文学教育在文学之上, 建立了一套顽固、强大的阐释体系。它刻板、教条、贫乏、单一, 它把我们与文学的联系隔开了, 它取代了文学, 在我们这个精神已经极度匮乏的社会里发挥着使其更为匮乏的作用。” (1)

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 一部作品, 只有经过了读者的阅读, 才能算是一部完整的作品。但是, 语文教师对“越俎代庖”的偏爱, 让文学作品教学陷入了困境。一方面, 教师口干舌燥的讲授;一方面, 学生心不在焉的漠视。朱熹说过:“教人未见意趣, 必不乐学。”而在语文教师老套的讲授中, 学生的审美“味觉”逐渐失灵, 审美情趣趋向丧失, 而文学作品也变成了一堆枯燥的文字。

文学作品的教学应该是感而化之, 而非教而化之。

二.重分析, 轻体验

一直以来, 学界对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论争没有停歇。虽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性质界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在中考和高考的重压下, 不少语文教师仍然坚持将语文的工具性进行到底。课堂上讲风盛行, 虽然不再是划段落写段意。但是, 处处着眼考点的知识归纳与不加思考和消化的照搬教参, 让语文课堂变得毫无生机。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体验和理解。”“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 应当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应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但是, “庖丁解牛”式的课堂教学还占据着很大的市场。

三.重结果, 轻过程

在语文课堂上, 我们教师经常扮演着知识转换机的角色。语文教师有能力将任何文学作品层次分明地转化为知识点, 并能毫不保留地灌输给学生。有一位教师在上《荷塘月色》时, 他不是引领学生去感受美, 欣赏美, 而是先条分缕析地归纳写作特点, 总结思想主旨, 接着讲课后练习及进行考点训练。他就这样紧张而有序地完成教学任务。试问, 这种不从个体审美体验出发去拥抱作品, 而把全部精力用在传授知识上, 学生怎么才能够打起上课的精神?哪个学生又会愿意走进阅读作品和学习语文的世界?

还有不少教师认为语文中考高考不考课本作品, 他们对课本里很多优秀文学作品要么走马观花, 要么熟视无睹。大把大把的教学时间都用在了做中考高考复习资料上。像这种“舍本逐末”, 只重结果, 不讲过程, 极具功利色彩的情况, 在农村中学很是常见。

著名教育家怀海特认为:“教育的过程像生活的过程一样, 必须致力于指导激发, 而不是增加一种预定的和没有意义的模式。”

四.重统一, 轻个性

一直以来, 我们都有“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说法, 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 我们应该提倡学生“读出自己”“读出味道”。但是我们却惊奇地发现, “一千个读者心中, 只有了一个哈姆莱特”。

比如有的语文教师, 讲《祝福》, 就批封建礼教, 讲《狂人日记》, 则更是对封建社会发动总攻;讲《项链》, 重点批判资产阶级的虚荣心, 讲《守财奴》, 则肯定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但是, 对于鲁迅作品中, 鲁迅先生的人格精神, 他忧国忧民的国民意识, 他痛彻心扉的人文关怀, 他疾恶如仇的是非观念;《项链》中, 玛蒂尔德的勤劳与诚实、善良;都被“粗心”的语文教师给丢弃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 我们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而独特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有个性差异, 只有发挥学生的独特个性, 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孔子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 而进入21世纪的我们却还在用标准化的尺子丈量学生, 要求学生, 以致于应该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却“万马齐喑”。

为了进一步改进文学作品的课堂教学, 笔者认为:必须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 应该让学生直面作品, 直接和作品交流, 和作者交流。

一.创设情境, 激发阅读兴趣

在文学作品教学过程中, 要让学生真正去感悟、品味作品, 给学生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是必要的。或讲故事, 或播放音乐, 或提问设疑……因为特定的情境能够帮助学生较快地进入文学作品。文学作品里所蕴含的言、情、意、志、风韵、趣味等美感意蕴, 学生在情境的感染下, 能够更好进入作品, 并和作品对话, 和作者对话。

一位教师在上《荷塘月色》时, 为了营造文中的意境, 她选用了“神秘园”中的几段清静, 略带一丝忧郁的曲子, 并配合席幕容的油画《初心》制作了一个课件, 在课堂上给学生营造了一个与课文较为相近的情境。上课时, 老师一边播放着幽静之曲, 一边和学生细细品味“荷塘里溢出的牛乳般”的月色。在音乐的渲染和油画的烘托下, 学生们很快进入了作品的阅读。该教师就是借用了绘画和音乐元素, 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清静而又略带忧郁的情境, 给学生们品味作品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这堂课最后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情境的创设, 可以给我们的文学教学带来更多的惊喜与回味。

二.提倡阅读, 体验作品韵味

俗话说,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大量的阅读, 不仅有益于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 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因为, 大量的阅读, 会让学生在品味和解读文学作品时多一份个性和自我, 对作品意蕴的把握也会多一份从容和独特。

语文教师则更应注重阅读, 加大阅读量, 以提升自己的审美趣味和对文学作品的把握能力。教师只有达到艺术的审美, 才能对作品做出正确的解读与鉴赏。文学素养的高低取决于阅读量的大小, 而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学习则是一种长期积淀的过程。所以要带学生徜徉在文学作品的海洋里, 教师必须大量阅读、深入研究, 形成对文学的敏锐感知力, 去真切感受作者创痛时的呻吟, 愤懑时的呐喊, 欣喜时的欢歌。

三.巧妙点拨, 拓展想象空间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巧妙的点拨不仅能够起到启迪思维的效果, 还能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笔者上完莫泊桑的《项链》后, 作了个迁移性发问:“项链失而复得之后玛蒂尔德会怎么样呢?”学生经过讨论, 有的说玛蒂德尔乐极生悲, 发疯了;有的说玛蒂尔德用项链所卖的钱重新过起了奢华的贵夫人生活;有的说玛蒂尔德想到自己的十年辛酸为的就是这串项链, 幡然醒悟便把项链抛入塞纳河中, 依旧过她的清贫生活;还有的说玛蒂尔德把项链拿回家后重新在镜子前穿戴起来, 想重温那一晚舞会的幸福, 但当她看到镜中的自己风韵不再, 便颓然摘下了项链……在此基础上, 笔者让学生写一篇《项链失而复得之后》的续写练笔。而从学生的优秀习作来看, 笔者的点拨无疑开启了学生的想象之门。

四.品味语言, 感受文学魅力

选入课文的文学作品大多文质兼美, 比如《荷塘月色》,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光”与“影”是黑白相间的画面, 作者把它移植到了听觉上, 好像听小提琴名曲一样, 月光令人恬适而惬意, 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的深遂美感。又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离别的伤痛, 在潇瑟的寒秋, 清冷的晨风和残缺的晓月中显得更加凄清, 令人肝肠寸断……

如此优美的句子, 课文里比比皆是, 只要做一个有心人, 就一定能品味到它的曼妙与雅致。

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认为, 文学作品语言的学习, 应该“感受美的语言, 积累美的语言, 品味美的语言, 学用美的语言, 通过阅读和鉴赏, 陶冶情性, 深化热爱语文的感情。”

作家作品及文学常识 篇3

能阅读文学作品

1.理解B

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②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

2.分析综合C

①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3.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历年文学作品阅读题目的特点及2000年题目预测

(一)历年文学作品阅读题目的特点

高考阅读中,选择文学作品作阅读材料的次数不多。1991年选了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1998年选了现代作家宗璞的《报秋》,2000年选了鲍昌的《长城》,2001年选了外国散文《门》。考查内容涉及思想内容、表现形式、表达技巧、语句理解等方面;考查形式渐趋稳定,基本上以主观题为主。1998年阅读题四个大题中需要以文字表述作答的就有三个,其分值占阅读题满分(18分)的85%,2000年、2001年也如此。试题特点体现了既有利于中学教学,又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的原则。

1.选文典型、文学性强

从几次高考文学作品类阅读情况看,选文多是语言生动流畅、描写细腻准确、感情真挚含蓄、风格朴实清新,景、情、理俱佳的叙事性散文;作者多为现当代中外名家,这与中学课本中选编的散文篇章特点相吻合,符合中学生阅读鉴赏的实际水平,体现了“材料在课外、能力在课内”的原则。比如读《长城》,我们可以联想中学课本里翦伯赞的《内蒙访古》、茅盾的《风景谈》、峻青的《雄关赋》等。

2.鉴赏评价,重点突出

从考查内容上看,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直接评价的试题不多,大部分试题侧重于表达技巧的鉴别、赏析和评价,其中又以修辞格、表达方式的运用为重点。如1998年第30题,2000年第21题考了比喻;1998年第29题考了反复;2000年第24题又涉及到借代和反复。在表达方式上设题更多。2000年第22题考查人称变化对文章的作用;1998年第28题考了衬托;1991年第30题、1998年第30题考了比较;1991年第29题、2001年第24题则涉及到象征。这些试题体现了明确的命题思路:以感性鉴赏为主,理解评价为辅,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为目的等等。

3.能力考查,难点突出

高考阅读所考查的能力应该说还是比较全面的。关键性的词语的理解与阐释,重点句子语意的把握与感悟,语段篇章主旨的归纳和概括,表现手法、表达效果的鉴赏与评价等能力都有涉及。从考查结果看,考生失分最多的是两个地方,一个是对重点语句要旨的把握与感悟,一个是对篇章主旨、表达技巧的整体鉴赏评价。如:2001年第23题:“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6分)。(1)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2)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3)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抽样统计表明,该题得分率仅为o.27(平均得分1.64分),鉴赏评价题得分率为0.58。

(二)2002年高考阅读命题趋势

高考命题人张伟明曾撰文说:“在高考中,以娱乐、鉴赏和陶冶情操为目的的阅读,指的是阅读文学作品,它应包括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几个方面的能力,偏重于形象思维,以学习知识和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可以包括除文学作品以外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所有文章,主要考查理解和分析概括能力,偏重于逻辑思维。”这说明,阅读由原来的文体划分,变为以思维特点划分。今后命题要重点强化文学作品的阅读,突出“形象思维”的考查,2000年,2001年连续两年的命题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在文学作品散文、小说、诗歌、剧本四大类中,考查散文依然是首选。一方面,高考命题对散文体裁已经积累了经验,“稳定为主,稳中求变,稳中求新”的原则更增加了其可能性;另一方面,诗歌鉴赏在第1卷中地位稳定,而小说、戏剧要考节选,则必是新大纲规定的篇目,但2002届考生并未使用新教材,选作阅读材料的可能性不大。

需要注意的是,千字左右的微型小说。2001年京、皖、蒙春季高考题《黄土》基本上是按小说的要求设题,而小说又是中学课本中选编数量仅次于散文的另一重要文学体裁,历年高考又从未涉足,备考训练时应予以注意。

三、文学作品阅读应掌握的要点及应试技巧

(一)阅读要点

1.理解文中关键词语

所谓关键,不仅指词语的基本含义,更指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多重义、双关义、潜在义等。正确理解词语,是理解文章的基础。如2002年第25题“作者在第一段和第二段中却提到了‘归鸿(飞鸿)’,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第一段中“归鸿”用词语的基本义,写现实;第二段中的“飞鸿”则用引申义,是历史的见证。其作用便可归结为①由现实追溯历史的过渡;②悠悠岁月的见证。

2.把握文章重要的句子

文学作品是借助于形象来反映生活的,因此,“重要”的句子往往是那些能表达文章主旨、作者感情倾向且表达委婉含蓄的句子。要结合语境,弄清它们的隐含意义,才能正确把握。如2001年第23题,“(1)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句的理解。原文隐含的意义有:“无论一个人在哪里,只要他在一扇关着的门的后面,他就能使自己不受拘束”“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据此可分析出“人不是在一起”的含义,而“马群”“牧放”等词语透露出的是“人不是动物,人有感情”。因此该句的正确便是: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天地。

3.理解文章的层次结构

高考阅读直接考查文章层次结构的试题并不多,但由于层次结构是作者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因此,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是理解文章的重要环节,不能忽视。如1998年第27题第二问“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则需要理清行文思路。从全文看,文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至第六段,写由玉簪花而引起的联想,第二部分由第七段至第九段,写作者受到启发而发出的悠然自得、面对现实的人生态度。由此发现由玉簪花引发的“怅然”直至第一部分末尾才收束,第二段至第四段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了玉簪花的生命力强,第五段点秋,第六段即是由上文描写而发出的议论,“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既点明了第一部分的题旨,也揭示了“怅然”的原因。

4.鉴赏评价文章的内容及技巧

高考阅读中往往有一道综合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及技巧、语言的鉴赏评价题。如1998年第30题。2000年、2001年第24题等,这类题目综合性强、难度较大,阅读时应遵循整体一局部一整体的阅读过程,首先要迅速了解文章体裁、背景、基本内容等,必要时还需结合作者的思想背景加以分析,以明确文章的写作意图。局部分析即深入到文章细部,把握重点词、句、段,第二个“整体”则是指对文章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再认识,对文章的语言、表达技巧进行鉴赏评价。

(二)应试技巧

1.了解命题设计原则,避免无谓失分。高考阅读的命题设计原则大致有:①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②尽量照顾考生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③努力体现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的过程;④努力组成内容由浅入深的系列;⑤力求题型稳定、整齐,即由填空到简答,最后是多项选择。了解这些原则,可以使我们在答题时少犯错误。

2.要完整阅读全文,包括题目设置及文后注释,因为最后一个多选题中能提供很多重要信息,帮助你理解文章。而注释不仅是理解文章的工具,甚至直接涉及答案。如1991年第34题“作者为什么说‘特殊的日子?’”从文末注释中的“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和副标题“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两处可推断出答案:托尔斯泰诞生100周年。

3.根据赋分多少来决定答题的字数。高考题已经取消了字数的限制,让考生有更多的思考及表达空间,这就提示我们,对赋分较多的试题,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不要忘了作文),可以多答一些,因为答多了不扣分,答少了很可能要失分。一些概括性強的题目,还可设①②③等序数号,使答案清晰、明白,让阅卷老师一日了然。

4.应尽量使用原文中的话或稍加改造、变化的话作答。对概括性强的题目,一定要结合语境分析,切忌抛弃材料、空洞无物的答题方式,要熟练掌握一些寻找答案的常用方法。如①命题点的上下文,②段落的开头结尾,③连缀文章的重点词语,④紧扣文题,理解含义等等。

英国文学作家及作品简介 篇4

1.Geoffrey Chaucer 杰弗雷.乔叟 The Canterbury Tales 坎特伯雷故事集 2.Thomas More 托马斯.莫尔 Utopia 乌托邦 3.Edmund Spenser 斯宾塞 The Fairy Queen 仙后

4.Christopher Marlowe 克里斯托夫.马洛 Tamburlaine 铁木尔 / The Jew of Malta 马耳他的犹太人 / Doctor Faustus 浮士德博士

5.Shakespeare 莎士比亚 四大喜剧 The Merchant of Venice 《威尼斯商人》、Much Ado About Nothing 《无事生非》、As you like it 《皆大欢喜》、Twelfth Night 《第十二夜》;四大悲剧 Hamlet 《哈姆雷特》、Othello 《奥赛罗》、Kin g Lear《李尔王》 Macbeth 《麦克白》; Romeo and Juliet 《罗密欧与朱丽叶》。

6.Francis Bacon 弗兰西斯.培根 Of Study 谈读书 7.John Milton 约翰 弥尔顿 Paradise Lost 失乐园

8.John Bunyan 约翰 班扬 The Pilgrim’s Progress 天路历程 9.John Dryden An Essay of Dramatic Poesy 10.Alexander Pope亚历山大.蒲波

11.Jonathan Swift 江纳森.斯威夫特 Gulliver’s Travels 格列夫游记 12.Daniel Defoe 丹尼尔.笛福 Robinson Crusoe 鲁宾逊漂流记 13.Samuel Richardon 塞缪尔.理查德逊 Pamela 帕美拉

14.Henry Fielding 亨利.费尔丁 The history of Tom Hones, a Foundling 汤姆琼斯

15.Richard B.Sheridan 理查德.谢立丹 The School for Scandal 造谣学校 16.Samuel Johnson 塞缪尔.约翰生 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17.William Blake 威廉.布莱克 Songs of Innocence 天真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 经验之歌

18.Oliver Goldsmith 奥列夫.哥尔斯密 The Vicar of Wakefield 威克菲尔德牧师传;The Citizen of the World 世界公民;She Stoops to Conquer 委曲求全;The Deserted Village 荒村

19.Robert Burns 罗伯特.彭斯 苏格兰诗人 A Red Red Rose 一朵红红的玫瑰

20.William Wordsworth 威廉.华兹华斯 桂冠诗人 Lyrical Ballads 抒情歌谣集 Lucy Poems 露西组诗 She Dwelt Among the Untrodden Ways 她住在人迹罕至的路边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 Tintern Abbey 廷腾寺

21.Samuel Taylor Coleridge 柯勒律治 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 古舟子吟/ 老船夫; kublan Khan 忽必烈汗

22.George Gorden Bryon 拜伦 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 恰尔德.哈罗德游记;Don Juan 唐璜

23.Percy Bysshe Shelley 雪莱 Queen Mab 麦布女王 Ode to the West Wind 西风颂 Ode to a Skylark 致云雀 Prometheus Unbound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24.John Keats 约翰济慈 Edymion 恩低弥翁 Ode to a Grecian Urn 希腊古瓮颂 Ode to a Nightingale 夜莺颂 To Autumn 秋送

25.Charles Lamb 查尔斯.兰姆 Eassay of Elia 伊利亚文集

26.Walter Scot 司各特 历史小说家 The Minister of the Scottish Border 苏格兰边区歌谣集 The Lady of the Lake 湖上夫人 Ivanhoe 艾凡赫 27.Jane Austin 简.奥斯丁 Pride and Prejudice 傲慢与偏见 Sense and sensibility 理智与情感 Emma 爱玛 Mansfield Park 曼斯菲尔德公园 Persuasion 劝导 Northanger Abbey 诺桑觉寺

28.Dickens 狄更斯 The Posthumous Papers of the Pickwick Club 匹克威克外传 Oliver Twist 雾都孤儿 The Old Curiosity 老古玩店 Dombey and Son 董贝父子 David Copperfiled 大卫.科波菲尔 Hard Times 艰难时事 Martin Chuzzlewit 马丁.朱述尔维特 A Tale of Two Cities 双城记 Great Expectations 远大前程

29.Thackeray 萨克雷 Vanity Fair 名利场----A Novel Without a Hero 30.Charlotte Bronte 夏绿蒂.勃朗特 Jane Eyre 简爱 31.Emily Bronte 埃米莉 勃朗特 Wuthering Heights 呼啸山庄 32.Anne Bronte 安恩 勃朗特 Agnes Grey 艾格尼斯.格雷 33.Mrs.Gaskell 盖斯凯尔 Mary Barton 玛丽巴顿

34.George Eliot 乔治爱略特 Adam bede 亚当比德 The Mil on the Floss 弗洛斯河上的磨房 Silas Marner 织工马南 Middlemarch 米德尔马契

35.Alfred Tennyson 阿弗瑞德 丁尼生 诗人 The Princess 公主 Idylls of the King 国王之歌 In Memorian H.H 悼念哈拉姆

36.William Norris 威廉 诺里斯 A dream of John Ball 梦见约翰.保尔 News from Nowhere 乌有乡消息

37.Robert Browning 布朗宁(dramatic monologue 戏剧性独白)Men and women 男男女女 The Ring and the Book 指环与书

38.Oscar Wilde 奥斯卡.王尔德 19世纪末英国唯美派剧作家、诗人、小说家和散文家。倡导 “art for art’s sake ” 为艺术而艺术 作品: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ey 道林格雷的画像 An ideal Husband 理想丈夫 A Women of No Important 一个无足轻重的妇女 The Happy Prince and other Tales 快乐王子集

39.Chartist Literature 宪章文学

主要作家 :Ernest Jones 艾内斯特琼斯 Thomas Cooper William James Linton 40.Thomas Hardy 托马斯哈代 性格与环境小说: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德伯家的苔丝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 远离尘嚣 Jude the Obscure 无名的裘德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还乡 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 卡斯特桥市长 Under the Greenwood Tree 绿荫下

41.John Galsworthy 约翰高尔斯华绥 a humanist social novelist and reforming dramatist.The Forsyte Saga 福赛世家(三部曲)A modern Comedy 现代喜剧

42.George Bernard Shaw 萧伯纳 剧作家 Mrs.Warren’s Profession 华伦夫人的职业 Widower’s Houses 鳏夫的房产 Man and Superman 人与超人 Major Barbara 巴巴拉少校 The Apple Cart 苹果车 Heartbreak Home 伤心之家 Too True to be God 真相毕露

43.W.B.Yeats 叶慈 / 叶芝 爱尔兰诗人、剧作家、批评家 从事喀尔特复兴运动,作品:Responsibilities 责任 The Tower 塔 The Winding Stair 盘旋的楼梯 The Land of Heart’s Desire 理想的国土

44.T.S.Eliot 爱略特 二十世纪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派诗人和文艺评论家 诗作:The Love Song of J.Alfred Prufrock J阿尔弗雷的.普鲁夫洛克的情书

The Waste Land 荒原 The Hollow Man 空心人 Ash-Wednesday 圣灰星期三 Four Quarters 四部四重奏 剧作: Murder in the Cathedral 大教堂谋杀案 Sweeney Agonistes 力士斯威尼 The Cocktail Party 鸡尾酒会 The Confidential Clerk 机要秘书 评论集: The Sacred Wood 圣林 Homage to John Dryden 向约翰.德莱顿致敬

45.Henry James 亨利詹姆斯 international theme / psychological realism 作品:The Portrait of a Lady 贵妇人的画像; The Wings of the Dove 鸽翼; The Ambassadors 大使;The Golden Bowl 金碗 Daisy Miller 黛西米勒 46.D.H.Laurence 劳伦斯 Son and Lovers 儿子与情人 ; The Rainbow 彩虹; Women in Love 恋爱中的女人 Lady Chatterley’s Lover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 47.Joseph Conrad 约瑟夫康拉德 Lord Jim 吉姆老爷 The Heart of Darkness 黑暗的心

48.E.M.Forster 福斯特 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d 天使不敢践踏的地方;A passage to India 印度之行 The longest Journey 最漫长的旅程 A Room with a View 可以远眺的房间

49.James Joyce 詹姆斯 乔伊斯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Ulysses 尤里西斯 Finnegans Wake 芬尼根的觉醒

50.Virginia Woolf 维吉尼亚沃尔芙 英国小说家,散文家 Bloomsbury Group 作品:Mrs.Dalloway 达洛维夫人 To the Lighthouse 到灯塔去 The Waves 海浪 51.Kinsley Amis 金斯莱 the most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of the Angry Young Man 作品:Luck Jim 幸运的吉姆

作家作品及文学常识 篇5

第一届(2002年度):

“2002年度杰出作家”得主:史铁生《病隙碎笔》

“2002年度小说家奖”得主:韩少功《暗示》

“2002年度诗人奖”得主:于坚

“2002年度散文家奖”得主:李国文《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

“2002年度文学评论家奖”得主:陈晓明《表意的焦虑——历史祛魅与当代文学变革》

“2002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奖”得主:盛可以《水乳》

第二届(2003年度):

“2003年度杰出作家”得主:莫言《四十一炮》、《丰乳肥臀》

“2003年度小说家奖”得主:韩东《扎根》

“2003年度诗人奖”得主:王小妮《十支水莲》

“2003年度散文家奖”得主:余光中《左手的掌纹》

“2003年度文学评论家奖”得主:王尧

“2003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奖”得主:须一瓜《淡绿色的月亮》、《蛇宫》

第三届(2004年度):

“2004年度杰出作家”得主:格非《人面桃花》

“2004年度小说家奖”得主:林白《妇女闲聊录》

“2004年度诗人奖”得主:多多

“2004年度散文家奖”得主:南帆《关于我父母的一切》

“2004年度文学评论家奖”得主:李敬泽《见证一千零一夜》、《文学:行动与联想》

“2004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奖”得主:张悦然《十爱》

第四届(2005年度):

“2005年度杰出作家”得主:贾平凹《秦腔》

“2005年度小说家”得主:东西《后悔录》

“2005年度诗人奖”得主:李亚伟

“2005年度散文家”得主:徐晓《半生为人》

“2005年度文学评论家”得主:张新颖

“2005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奖”得主:李师江

第五届(2006年度):

“2006年度杰出作家”得主:韩少功《山南水北》

“2006年度小说家”得主:北村《我和上帝有个约》

“2006年度诗人奖”得主:雷平阳

“2006年度散文家”得主:李辉《封面中国》

“2006年度文学评论家”得主:王德威

“2006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奖”得主:乔叶《打火机》、《锈锄头》

第六届(2007年度):

“2007年度杰出作家”得主:王安忆《启蒙时代》

“2007年度小说家”得主:麦家《风声》

“2007年度诗人奖”得主:杨键《古桥头》 “2007年度散文家”得主:舒婷《真水无香》

“2007年度文学评论家”得主:陈超《中国先锋诗歌论》

“2007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奖”得主:徐则臣《午夜之门》

第七届(2008年度):

二○○八年度杰出作家阿来《空山》

二○○八年度小说家(空缺)

二○○八年度诗人臧棣《宇宙是扁的》

二○○八年度散文家李西闽《幸存者》

二○○八年度文学评论家耿占春《失去象征的世界——诗歌、经验与修辞》

二○○八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塞壬《下落不明的生活》

第八届

年度杰出作家:苏童《河岸》

年度小说家:张翎:获奖作品《金山》 年度诗人: 年度散文家: 年度评论家:

年度潜力新人:笛安的新小说《西决》

第九届2010 年度杰出作家得主张炜《你在高原》

魏薇《沿河村纪事》

齐邦媛《巨流河》

第十届2011 方方:发表于2011年的小说《武昌城》 杨显惠:《甘南纪事》 赵越胜:《燃灯者》

第十一届2012 年度杰出作家:崔永明《崔永明的诗》 年度小说家:

年度诗人:沈浩波《文楼村纪事》 年度散文家:梁鸿《梁庄在中国》

年度评论家:孟繁华《文学革命终结之后》 年度潜力新人:颜歌《段逸兴的一家》

第十二届2013 年度杰出作家:余华《第七天》 年度小说家:田耳《天体悬浮》

年度文学评论家:孙郁《写作的反叛》 年度散文家:李辉《绝响:八十年代亲历记》 年度诗人:孙执浩《宽阔》

年度潜力新人:赵志明《我亲爱的精神病患者》

第十三届2014 年度杰出作家:贾平凹《老生》 年度小说家:徐则臣《耶路撒冷》

年度文学评论家:李洁非《文学史微观察》 年度散文家:毛尖《有一只老虎在浴室》 年度诗人:沈苇《沈苇诗选》

作家作品及文学常识 篇6

一、对孩子的误读行为的充分理解

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受其生活经验、文化修养等因素影响,对作品的解读会带上自己的主观色彩,每个人对文本理解不同,则文本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作品”也不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当读者的阅读理解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的意蕴以及作品的艺术价值相应,我们称之为“正解”,反之,就是“误解”。而“误解”又有“正误”和“反误”。所谓正误,“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牾,但作品本身却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从而使得这种‘误解’看上去又切合作品实际,令人信服”。

儿童文学的创作先天存在着成人作者在创作中的儿童视角问题。诚然,成人和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完全不同的,在观察着相同的世界的时候,而获得许多完全不同的感受。孩子的眼里一动不动地趴着的小白兔或许是认为是小白兔的妈妈病了,小白兔很伤心;但成人看来也许什么感受也没有,也许很理性地检查小兔子是否生病了,这就是成人和孩子最具体细微的区别,儿童的世界是“物”“我”浑然一体的。儿童文学作家在创作时,尽管会很理性地接近孩子的世界,体会并运用孩子的视角观察生活,再现情境;但是,成人不自觉的对于孩子的责任意识,使儿童文学呈现出强烈的教育、引导和告知的主旨预设。而且,许多现在为孩子们所喜爱的作品,作者在最初创作时,其预设读者并非是孩子。一些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当下的社会已经出现了巨大的不同,如安徒生的创作等。以上这些因素的存在,应该说使儿童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产生偏离于作者创作意图、预设主旨的阅读行为和现象的存在在所难免。儿童读者在文学接受过程中对文本所作的多义解释,产生了有异于文本的变异体,在儿童文学接受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英国作家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作者预设的主题是嘲讽时政,通过大人国、小人国的故事对英国社会的现实状况进行批判。作者自称该书创作的目的是“使世人烦恼而不是供他们消遣”。但时至今日,作品表达的原有含义已经淡化,倒是作品中那些幻想性描写使儿童着迷。结果,在历史的演变中,小说由原来的政治讽刺小说变成儿童文学作品,读者对作品主题的理解也变成了“包含鼓励儿童了解世界的外向化的价值取向,能激发儿童了解外面的世界”。再如,对克雷洛夫寓言《特利施卡的外套》的解读。关于这篇寓言,19世纪俄国批评家沃多佐夫曾在他的《论克雷洛夫寓言的教育意义》一文中说:“孩子们怎么也理解不了作者仿佛想在这篇寓言里刻画倒霉的地方和笨拙的主人,与此相反,孩子们认为特利施卡才是主人公,是童话式的机灵的裁缝,他碰了一件又一件的倒霉事儿,但每次都能用更机灵巧妙的方法摆脱窘境。”看,本来是充满讽喻意味的文本,在儿童读者的接受视野中竟变成一个充满快乐的故事!这便是儿童读者对文本接受的偏离和背叛。弗兰克·梅雷加利强调:“一个文本在不同时代被不同的民族的每一个读者读到,由于读者各不相同,这个文本同脱离作者之手问世时的文本就大不相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作者产品的文本同作为被接受了的文本即作品,两者是不同的。文本是固定不变的,作品却是变动不居的。„„文本是属于作者一极的,作品则是属于接受者一极的。”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受其生活经验、文化修养等影响,因此,对作品的解读会有自己的主观色彩,每个人对文本理解不同,则文本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作品”也不同。

儿童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具有很大的直观性,直观感受是他们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同样,儿童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也具有很大的直观性,即依赖于具体可感的感性形象。他们常常根据人物的服装、语调和姿势等,判断这是“好人”还是“坏人”。由于年龄、心理、生活经验、文化等原因,对作品中的反语、讽刺、包含寓意的语言往往理解不了,更不用说作品暗含的主题了。儿童在阅读欣赏中往往以强烈的第一印象来确定他们对一个文学形象或一个作品主题的感受和理解。他们不善于像成年人那样去反复琢磨、深刻体会。

我们说,作品是有时代性的。作品的创作有时代性,不同时代的读者对作品的阅读欣赏也会有其时代性。儿童也有他们的时代感、现代意识。由于儿童受年龄、文化、心智等原因的局限,他们不可能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作者创作的动机,甚至无法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他们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以自己年龄的心智阅读欣赏作品。同时,儿童没有成年人思维的条条框框,没有成年人的顾忌。他们只是根据作品的故事情节,站在他(她)所处的时代阅读欣赏作品。因而,他们会读出我们小时候没想到的东西。因此,儿童对作品的误读不仅会出现超出作家预设的“正误”,也会出现“反误”。儿童读者对文本的接受偏离和背叛表现了他们独特的审美眼光和接受兴趣。这种接受偏离和背叛不是绝对脱离文本的任意偏离和背叛。它是对文本意味的一种创造性的发现,是对文本潜在含义的一次独到的发掘。一句话,它是以文本自身为依据的。学习完《武松打虎》,年轻的语文老师请学生谈谈自己对武松的认识理解。有同学说,武松打虎是错误的,老虎是国家保护动物;也有同学说,武松酗酒,店小二不让他喝了,他偏偏还要喝;甚至有同学说,武松逞能,就想出风头,不让他走,偏偏要走,万一被老虎吃了呢?同学们七嘴八舌,年轻的语文教师有点招架不住,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令他意外,站在文本和学生之间,他不知如何是好。上完《狐狸和乌鸦》,有同学说狐狸很聪明,它不用辛苦劳累,只说几句好听话就有肉吃。课堂上立即有同学应和赞同。老师表扬同学能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上完《三打白骨精》,有同学说白骨精有好吃的把妈妈接来一起吃,有孝心。还有同学说白骨精做事情有坚强的毅力,一次不成两次,两次不成三次,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听到这样的解读,老师先是一愣,随即表扬,你们的解读打破了传统,与众不同。

二、对孩子误读行为的合理回应

当儿童的理解和我们成人不一样时,我们应当尊重,不能将成人的思想强加给儿童。正如语文新课标指出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但尊重不是放纵,面对学生的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任由学生对作品进行随意的肢解。因为听任学生的这种误读将会误导其人生观、价值观。面对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误读行为,教师如何引导才是更为有效,是值得思考和深入的话题。我们既不能抹杀孩子的想象、个性的张扬,也不能听之任之地想象和发挥,必须将孩子的想象向着健康的方向引导和规范,这是教师的重大职责和任务,尤其是像语文这样的承载着文化传承、精神引领和主体人格塑造的学科,通过正确的阅读引导,以完成这一使命和责任,和孩子朝夕相处的教师责无旁贷。著名儿童文学研究专家佩里·诺德曼指出:“尊重他人的回应并不等于完全赞同。在任何一个回应都被赞同的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只能放弃自己的观点去屈从别人的意见。这不仅否认了孩子与持不同回应的他者对话的乐趣,更违背了我们的信念:即教导文学的目的应该是倡导更丰富、更敏锐的回应——也就是帮助学生学习他们还不懂的东西。对教师来说,偏离这个目的就是放弃了作为教师的主要责任。”语文新课标特别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应变能力,教师对教材、作品的研读把握,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掌握文学欣赏的特点,了解作者、文本、读者之间的关系;了解儿童的欣赏特点。唯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发挥好教材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作用。基于以上对儿童文学作品误读行为的理解和语文课程教学的任务和要求,我们提出如下作品阅读教学的基本思路:还原文本情境并向当下生活延伸,以教师为主导,以文本为依据,展开阅读对话;以作品既已积淀的主题接受为基本视点,正确回应并合理运用学生的文本误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

以作品已积淀的主题为基点,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尊重作品作者预设的主题和读者阅读过程中已经形成的约定俗成的理解,这些已经和原作一起成为文本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作品传承过程中的一根红线,是人类文化精神历经历史沧桑后的积淀和升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对于这样的主题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张扬。在阅读中,对于这一主题,如果学生主动触及并给予了充分关注,教师的责任是给予明确肯定;如果学生触及不深甚至忽略了,教师的责任是提示、导引,帮助理解和总结,既不能生硬灌输,也不能一带而过,必须在对文本充分感悟的基础上深入领会。

《丑小鸭》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经历过很多磨难的人,经过努力一定会成功。我们一直这样解读着《丑小鸭》并为之感动。然而当今的小学生却大胆地表达:这只丑小鸭本来就是一只天鹅蛋,天鹅不用怎么努力,最后仍然会变成漂亮的天鹅。这样的解读超出了作者的“第一文本”,也超出了老师的想象力,虽然低于作者的预设,却有作者文本的依据。加之教材对原文的大量删减,学生难免有此误读。对此,我们不能否定学生的解读。然而,如果只是简单地肯定学生的解读,岂不意味着对作者、对教材的否定?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在学生和教材之间发挥桥梁的作用。我们首先应该肯定学生的解读,然后,向学生介绍安徒生和他的《丑小鸭》原文,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假设思考,虽然丑小鸭天生是个天鹅,但它遭受打击被歧视被抛弃时,如果自己也放弃了,不再坚持,不再努力,在寒冷的冬天,它会是怎样的结果?引导学生讨论,丑小鸭的成功不仅仅因为它天生是个天鹅,关键是它个人的坚持努力,它胸怀理想,它经受住了苦难的磨练,最终走向了成功。同时,告诉小学生,不管你是丑小鸭还是天鹅,如果放弃了,永远不会成功,坚持就有成功的希望。丑小鸭变成了天鹅,这里的天鹅代表成功。(教材体《丑小鸭》过分的删减大大伤害了原文,基于本文的主题,笔者认为此文现在放在二年级不合适。)

东北作家的文学抗战 篇7

哈尔滨是东北作家群诞生的地方

1931年12月, 中共满洲省委从奉天 (沈阳) 迁驻哈尔滨, 哈尔滨成为党领导东北人民抗日救亡活动的中心。东北的进步作家不约而同地先后集中到了哈尔滨。罗烽、舒群、金剑啸是有中共地下党员身份的作家。罗烽担任中共哈尔滨东区区委宣传委员, 舒群参加过东北抗日义勇军, 金剑啸是中共哈尔滨道里区委宣传委员。受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哈尔滨市委书记杨靖宇的委派, 他们3人领导哈尔滨的文艺工作。

哈尔滨市道里区水道街 (今兆麟街) 有一个大院叫牵牛坊, 是画家冯咏秋的宅院, 因院内种植牵牛花而得名。罗烽、舒群、金剑啸、白朗、萧军、萧红等经常来这里聚会, 他们组织了抗日演出团体“星星剧团”, 并担任演员, 开展抗日文艺演出。金剑啸还在哈尔滨市道里区西十五道街33号, 创办了天马广告社, 作为地下党组织联络进步作家的地点, 同时也为党组织筹集活动经费。这些作家是长春《大同报》文艺副刊《夜哨》《哈尔滨日报》副刊《新潮》和哈尔滨《国际协报》文艺副刊《国际公园》的主要撰稿人, 在这两家报刊发表了许多作品, 揭露日伪统治下的社会黑暗, 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 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 有力配合了广大农村和山区的抗日武装斗争, 东北作家用他们的作品展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 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由于《大同报》文艺副刊《夜哨》经常发表进步作家的作品, 被伪满当局勒令停刊。

1933年10月, 萧红和萧军的合作小说散文集《跋涉》由舒群等人资助, 在哈尔滨自费出版, 刚送到书店, 就因为作品有反满抗日倾向被禁止发行。萧红和萧军也引起了日本特务机关的注意。在中共满洲省委不断遭到破坏, 日伪反动势力要对抗日文艺活动进行镇压的情况下, 罗烽、舒群、白朗、萧军、萧红等人先后转移到青岛、上海等地, 继续开展抗日救亡文艺活动。

诗人金剑啸一个人的抗战

金剑啸没有选择离开, 而是留在了哈尔滨继续开展抗战文艺活动。1934年8月, 他关闭了天马广告社, 来到《大北新报画刊》社当编辑。《大北新报》是日本人创办的报纸, 《大北新报画刊》作为《大北新报》的增刊独立出版发行。金剑啸改变了办刊思想, 提出“画刊不仅是艺术的, 也更是社会的”。主张“多刊登新闻照片和艺术名作的照片, 及世界知名政治家、外交家、艺术家、科学家和哲学家的照片, 至少每期介绍一个”。他以世界名人为题, 刊登了列宁和斯大林的照片, 介绍了“列宁在十月”的革命活动。这些图片引人注意, 《大北新报画刊》社将他辞退。

金剑啸在哈尔滨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1935年4月来到齐齐哈尔, 化名巴来在《黑龙江民报》社当副刊编辑。他在《黑龙江民报》副刊《芜田》上发表了叙事长诗《兴安岭的风雪》, 歌颂东北抗日义勇军的英雄斗争事迹。金剑啸借《黑龙江民报》社发刊2000号之机, 组织了白光剧社, 演出了由他编导的《母与子》、《黄昏》等话剧, 歌颂了爱国者的斗争事迹。齐齐哈尔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进步学生组织了漪澜读书会, 在金剑啸的帮助下漪澜读书会创办了会刊《漪澜》, 金剑啸为《漪澜》创刊号题词, 指导青年学生进行革命文艺创作。金剑啸还在他主编的《黑龙江民报》副刊《芜田》上开辟专栏, 专门发表漪澜读书会成员的作品。漪澜读书会在齐齐哈尔的影响力在扩大, 金剑啸也引起了齐齐哈尔日本特务机关的注意。1936年1月, 他辞去了《黑龙江民报》的工作, 又回到了哈尔滨。

这时《大北新报画刊》社由于经营不善濒临倒闭, 中共哈尔滨地下党组织筹集一些资金, 接管了《大北新报画刊》。为了保密仍聘请原来的主持人当名义主编, 实际的主编是金剑啸。具有中共地下党员身份的作家姜椿芳参加采编工作, 编辑部的地址也迁移到道里区商市街43号。从现在残存的《大北新报画刊》可以看出, 金剑啸主办的《大北新报画刊》突出了对进步文化艺术的宣传, 增加了对日伪统治下劳动人民痛苦生活的报道, 如“伪满警察中央大街飞车撞死幼女”, “同记工厂女工一天工作16小时如同机器人”, “极乐寺的难民区”等。《大北新报画刊》还刊登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消息, 报道了“贺龙和萧克率领红二方面军在云南和西康建立边区革命政府”的消息。画刊还大量刊登国内进步作家鲁迅、郭沫若和苏联作家高尔基、马雅可夫斯基等人的作品。他自己也创作了很多进步文艺作品发表在《大北新报画刊》上。1936年6月13日金剑啸被哈尔滨日本特务机关逮捕, 并调查出他就是《黑龙江民报》副刊编辑巴来, 就把他押解到齐齐哈尔。1936年8月15日, 金剑啸倒在了刑场上, 年仅26岁。

中国抗战文学的先驱

东北作家群诞生于哈尔滨, 发展在上海。罗烽、舒群、白朗、萧军、萧红等人先后到达关内后, 和先期到达的文学青年塞克、李辉英、端木蕻良等人会和在一起, 共同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 开辟了中国抗战文学的先河, 在中国文坛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形成了著名的东北作家群。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作有《生死场》、《八月的乡村》、《呼兰河边》、《科尔沁旗草原》和《没有祖国的孩子》等。

1934年11月, 萧军和萧红来到上海, 与鲁迅相识。萧红完成了长篇小说《生死场》的创作, 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 书中收鲁迅为之作序和胡风读后记。《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 真实地反映了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和东北农民的悲惨遭遇, 也表现了东北农民的觉醒与抗争, 赞扬他们誓死不当亡国奴, 坚决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民族气节。萧军反映抗日义勇军斗争生活的《八月的乡村》也得以出版。这部小说是以抗日烈士傅天飞的故事为素材创作的。鲁迅的夫人许广平评价《生死场》和《八月的乡村》是“作为东北人民向征服者抗议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其面世“无疑地给上海文坛一个不小的惊奇和震动”。上海左翼作家联盟负责人、著名文艺评论家周扬也撰文评价《生死场》和《八月的乡村》, “由《生死场》和《八月的乡村》我们第一次在艺术作品中看出来东北民众抗战英雄的光景、人民的力量、理智的战术, 很快获得了广大读者的拥护, 正说明目前中国大众需要的是什么作品。”

1936年初, 东北作家端木蕻良也到达上海, 创作了长篇小说《大地的海》。在鲁迅和郑振铎的帮助下, 端木蕻良在《文学》《作家》等刊物发表了《鹭鸶湖的忧郁》、《遥远的风沙》等文学作品, 完成了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的写作。罗烽和白朗也分别发表了《呼兰河边》《伊瓦鲁河》等作品。舒群出版了小说《没有祖国的孩子》。东北作家在上海文坛的影响, 让人们感到了一个由东北作家组成的群体在文坛上迅速崛起。1936年9月, 新闻出版家、生活书店负责人邹韬奋收集当时影响最为显著的东北作家的一批抗战文学短篇小说, 出版了《东北作家近集》。包括罗烽《第七个坑》、舒群《战地》、李辉英《参事官下乡》、黑丁《九月的沈阳》、穆木天《江村之夜》、白朗《沦落前后》、宇飞《土龙山》和塞克《在路线上》等8篇小说。由于这本书的畅销, 东北作家群这一称谓也更为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群所认知。

作家作品及文学常识 篇8

关键词:戏剧文学作品教学;高中语文;问题

戏剧文学作品选入我国高中语文教材的时间虽然并不是很长,但是它在语文教育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高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戏剧文学作品自选入以来虽一直与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形式并列,但却始终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远不及诗歌、小说、散文等。在实际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对于戏剧的学习热情并不高,很多戏剧文学作品的教学就是做样子,走形式,有时甚至会略过不讲。本文阐述了高中语文戏剧文学作品的教学现状及原因。

一、当下高中语文戏剧文学作品的课堂教学现状

1.学生对戏剧文学作品学习兴趣低

①从对待教材中戏剧文学作品的态度方面:学生对戏剧文学作品的喜爱程度较低,对于戏剧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度很低;②从对戏剧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方面:学生对于戏剧相关常识的了解甚少;③从学习态度方面,学生们普遍认为戏剧文学作品不重要,因此投入的精力十分有限,很少有学生提前预习,其中还有很多学生把浏览一遍教材也认为是预习。这些数据显示出,戏剧文学作品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很低,根本得不到重视,甚至有很多学生把戏剧文学作品教学课当成学习其他学科的自习课,重视程度偏低。

2.教师对戏剧文学作品的教学缺乏重视

面对学生对戏剧文学作品学习兴趣普遍偏低的情况,教师对于戏剧文学作品的教学也同样缺乏重视。笔者在与一线教师的谈话中了解到,戏剧文学作品在高中语文中难度较高,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比较高,要求教师有一定的戏剧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广泛的阅读基础。虽然,大多数的教师肯定戏剧文学的价值,但是对于戏剧文学作品的教授,有很多教师感到没兴趣或者直接表示不喜欢。其中一些教师认为,戏剧文学作品没什么可教的,所以常用教授小说文学作品的方式教授戏剧;还有的教师指出学生对于戏剧文学作品根本没有什么兴趣,高考也不会出现,所以只做一般的了解即可,没必要花心思去准备。

3.戏剧文学作品的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学生主体地位不断被强调,高中语文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断被提倡,教学方法向多样化趋势发展,这是值得鼓励和肯定的。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对新课程改革精神理解的偏差,盲目的模仿使得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一节课光忙着走马观花地进行各种形式的活动,学生自由散漫,教师地位被严重弱化,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每一种文学体裁都有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也要结合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机械地照搬当下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忽视戏剧文学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现实的学习情况,有时还是依照教授小说的方法来教授戏剧文学作品,遮蔽了戏剧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魅力。还有少数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接受式教学,干巴巴的文本解读使得学生昏昏欲睡,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高中语文戏剧文学作品教学现状的原因分析

1.社会方面

从世界文学的发展趋势来看,戏剧这种古老的艺术已处于文学艺术发展的边缘地带。面对这种大的趋势,我国的戏剧文学也不能幸免于难。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压力,人们更加倾向于不用花时间去思考,就能让身心放松的快餐文化,比如,听一场流行音乐的演唱会,却很少有人愿意花钱去剧院看上一场经典的话剧演出。从我国的教育制度来看,高考决定一切。在高考制度的指挥下,一切学习都要向“分数”看齐,高中的学习偏重实用化和功利化。遗憾的是,戏剧文学作品并没有得到“高考”的垂怜和眷顾,不在高考范围之内。这是导致戏剧文学作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被重视的重要原因也是直接原因。然而,文学艺术的教育从来就没有速成的,都是需要潜移默化,春雨润物的日积月累的过程,文学素养、审美能力、想象力、文学鉴赏能力、文学创作能力的提高都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文学本身是拒绝功利化和实用化的。然而,当下的社会,世风日下,人们对物质无止境的追求,使人功利化,一切以实用,以利益为中心,追求快节奏的生活,经不起等待,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影响着现在的青少年。

2.学生方面

高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成才的关键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青春叛逆的时期。此时的青少年极易受社会上新鲜事物的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对网络的过度沉迷,对时尚的盲目追求,对物质生活无限制的要求,将他们本不平静的心变得更加浮躁。社会的压力,成长的烦恼,升学的压力使得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阅读,去思考,只能是以“高考”为中心去学习,根本没有一颗能安静下来的心等待着慢慢的进步与提升。“速成”是每个人心中的迫切愿望,而这恰恰与学习文学艺术的路背道而驰。戏剧相关知识的匮乏,时间的缺少,浮躁的心境,高考的压力都是他们对于戏剧文学作品缺乏兴趣的重要原因。

3.教师方面

高中教师承受着社会对于教师职业不断提高的要求,承载着家长对于孩子们的殷殷期盼,承担着学校对于升学等多方面的压力,如何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最大的提高是每一名教师的心愿。然而,戏剧文学作品并没有得到新课程标准的重视和高考的垂青,在多方面的原因之下,在课程、课时安排上教师很难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另外,关于戏剧文学作品的教学缺少系统的理论的指导,并且戏剧文学作品的教学对教师的专业化要求较高,所以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并不太受欢迎。

三、结语

面对当前的教学情况,有很多的社会现实是教师无能为力的。但是,在有限的条件之下,教师可以通过探究新颖的教学方法,更好的培养学生对戏剧文学作品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鉴赏和品味戏剧文学作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华.中学语文戏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J].教育探索,2006(4).

上一篇:透过那扇窗作文600字下一篇:提升个人整体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