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阅读(通用15篇)
临港区威海市第十四中学 阅读国学,品味人生 初四一班郑子涵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儿时常常吟诵的《三字经》,便是国学。她如慈母般将国学的精髓化为母乳,渗透到灵魂中,伴我们成长。老子用五千字写出的《道德经》,句句短小,却又饱含真理。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孔子与弟子言行在《论语》的二十篇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短短八个字,体现出的却是何等重要的准则。
《大学》篇幅也很短,但是包含着做人的哲学,教导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诸多的话语流传至今,而其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九字真言就是《大学》的核心内容。作为一名中学生,“齐家、治国、平天下”虽然不是现在能够企及到的,但“修身”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第一要务。这九字真言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其重要程度可见一斑。“修 身” 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做人是在这个社会生存的意义,是贯彻人的一生的宗旨,如果连一个真正的人都做不好,更别谈什么管理家族,治理国家从而达到天下太平了。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忠恕宽容是《中庸》所提倡的主要思想之一,拥有宽广博大的胸怀才可称为是正人君子。真正的君子也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中学生所必须有的。所以今后遇到任何挫折,我们都要“反求诸己”,先从自身找原因,那时便会知晓,这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轻轻地翻开《诗经》那本冰封的古书里,蕴藏着厚重的感悟。静静地读着悠扬的诗词,饱含着的是哀婉与凄艳。细读这本书,你会发现,豪放是外骨,忧伤才是灵魂。它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懂得了真谛,便学会了去面对,去等待。
一、初识经典, 让孩子喜欢阅读
1. 唐诗宋词, 走进一个诗意的世界
“熟读唐诗300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 正因为它的简洁明了, 朗朗上口, 而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 经历了几千年风雨的洗礼, 唐诗宋词, 以它独特的魅力,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 独树一帜, 源远流长, 作为一个炎黄子孙, 我们有责任, 也有义务, 将这些文化瑰宝传承下去, 并发扬光大, 在初始阶段, 我们只要让孩子一遍遍反复地读, 引导他们都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感受诗词中蕴含的美好画面和情感。
2. 国学经典, 感悟一种教育情怀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也许你经常在课堂上和课外听到充满稚气的朗读声。不错, 它们作为我国的国学经典, 早已被语文教师列入孩子们的第一本阅读书目, 放在了班级书架, 放进了孩子的书包。早自修时, 伴着窗外射进来的缕缕阳光, 孩子们美美地读着它;课间, 作业完成了, 孩子们又拿出它, 小心翼翼地翻阅着、朗诵着;放学后, 走在回家的路上, 孩子们还背着它,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 它一直陪伴在孩子们的身边。书中的故事让孩子们明白了是非善恶、学会了感恩父母、懂得了为人基本道理。读着它们, 孩子们慢慢懂事, 慢慢成长。从一二年级的《百家姓》《千字文》再到高年级的《大学》《中庸》, 一路走来, 他们阅读着, 快乐着。
3. 四大名著, 见证一种历史变迁
四大名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中的故事引人入胜, 其中的人物更是影响深远, 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是, 如果真要把这几本名著一一看一下来, 是要有一定的毅力和耐心的。所以在看《红楼梦》之前我精心设计的一节大导读课。以“刘姥姥出进大观园”作为重点的阅读内容, 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之后, 还让学生了解此书以“贾, 史, 王, 薛”四大家族荣辱兴衰的描写, 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 包容万象, 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人们称《红楼梦》蕴藏着一个时代的历史容量, 是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教师边引导, 边和孩子们一起读, 原本很难读的名著没多久就被大家“攻克”了, 在此基础上, 学生接着读完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
二、走进经典, 让孩子期待阅读
1. 课前导读——以情激趣, 以趣诱知
五年级下册学生再次接触到了宋词。“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读着读着, 一幅幅清新、朴实的农家生活画面真实的展现在了我们的面眼前。从孩子们那一双双明亮的眼睛里, 我知道, 他们和我的感觉是一样的!上课开始, 我这样引导, 孩子们, 今天大诗人辛弃疾把我们带到了远古时代的一户农家小院, 那儿风景秀丽, 空气清新, 长满青草的小溪边有一座茅草屋, 那一家人的生活是如此恬静, 如此安逸, 想去看看吗?“想!”孩子们, 异口同声, 美妙的课堂之旅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2. 课中延趣———举一反三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的“挂”字出神入化、惟妙惟肖地描绘出远望瀑布的壮丽景象。教学过程中, 可先让学生读读全诗, 体会瀑布的雄伟壮观。读到“遥看瀑布挂前川”一句诗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 这是一种怎样的画面?请学生说说“挂”字的近义词, 在进行比较的体会, 然后质疑李白为什么要“挂”而不用“流”和“悬”呢?学生们各抒己见, 但始终没有领会。这时, 再给学生播放一段录像:巨大的瀑布从陡峭的山峰顶端喷涌而下, 犹如白练悬挂于苍翠青山之间, 胜似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此逼真的画面, 能很快将学生带入意境, 相信学生的精神也会因这奔腾不息的庐山瀑布而振奋。
3. 课后留趣——内外结合, 兴趣盎然
四大名著在我国一直备受青睐, 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 可以说是历久弥新。小学五年级下册, 就安排了四大名著的阅读材料, 《西游记》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 所以在教学《猴王出世》一文时, 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特别浓厚零。文章结尾, 因石猴为众猴寻得“水帘洞”这一安身之处, 得到众猴拥戴, 乘称作“美猴王”。学到这儿, 一个顽皮、机灵、勇敢的猴王形象跃然纸上, 深受学生喜爱。这时, 我顺水推舟, 说道:“这个故事, 只是《西游记》的一个开头, 它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魅力可不仅仅在此哦, 像‘大闹天空’, ‘大战红孩儿’‘三打白骨精’等, 都是不朽的名篇。如果大家想看, 我们何不利用图书馆这一资源, 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呢!”经我提醒, 中午图书馆员就为大家借来了《西游记》, 一拿到手, 都情不自禁地读了起来。
总之, 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不仅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还使学生掌握了自行阅读, 自能阅读的方法技巧。
摘要:本文从“初识经典, 让孩子喜欢阅读”, “走进经典, 让孩子期待阅读”, 这两个方面来论述阅读国学经典的有益之处。通过经典阅读, 引领学生走进沉积了5000年民族精神的中华文化, 让他们在成长的旅途中, “享受经典, 沐浴书香”。
关键词:国学经典;小学;阅读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026-01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这些文化已然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应该积极学习中华民族的文化,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贡献一点力量。对于教育事业来说,中华国学经典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先进灿烂的文明,对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这一思考,本文拟以读国学经典,提升阅读兴趣为出发点,谈一谈小学阅读教学的思考心得。
一、挖掘国学经典的深刻意蕴,用经典国学的魅力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
国学经典之所以被称之为经典,是因为自身有着起独特的魅力蕴含其中,在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一旦把国学经典中的深刻意蕴挖掘出来,就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到到国学经典的优美之处,这对于提升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搞好小学阅读教学是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的。
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出其想象力,善于运用国学经典。如果教师不具备相应的想象能力,不善于解读和运用国学经典,也是不能搞好阅读教学的。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的调动学生自我感知国学经典的积极性,让小学生充分的融入到国学经典所涉及的场景中,那么就自然而然的可以帮助小学生提升阅读兴趣,并进一步促进阅读教学了。在这里,以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
《早发白帝城》这首诗的组成部分是:“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嘀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在学习这首诗时,一方面,教师要带领全班学生想象彩云、江陵、猿声、轻舟、重山等意境,先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其中的境况。另一方面,教师要对这些场景进行解释,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想象去再次感受这些深刻意蕴。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沉浸在教学内容的意境中,因此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刻的体会到国学经典的深刻意蕴,而且还有利于学生正确的理解其中的知识。
二、培养小学生阅读经典国学的兴趣,为做好阅读教学做好基础准备
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提升阅读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如果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兴趣,自然而然的就会重视阅读,那么也就会经常性的阅读,这对于开展小学阅读教学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实际上,国学经典中有很多知识都可以拿来作为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的素材。对于教师来说,必须要运用好这些素材,才能真正的在进行国学经典教学的过程中搞好阅读教学。
一是教师要挖掘教师的资源,并有可能的把这些资源运用到小学生兴趣培养中去。二是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积极性和兴趣。这样就可以在调动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基础上提升阅读兴趣。在这里以《三字经》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
《三字经》是比较经典的国学知识,大部分小学生都是听说过《三字经》的,但是对其内容却并不知晓。在开展这一堂教学前,教师可以对学生说:“大家都听说过《三字经》吧?”学生可能就会回答:“是的。”教师接着问:“那么,什么是《三字经》呢?里面的内容是什么呢?我们本节课就来学习一下。”
从上面的对话中就可以看出,小学生在已经听说过《三字经》的基础上,当教师提到要学习《三字经》的时候,自然会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因而也就会认真阅读《三字经》了。由此可见,科学合理的运用国学经典,是可以调动小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帮助教师搞好阅读教学的。
三、以增加小学生的基础知识为教育契机,提升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国学经典中除了蕴含着丰富的意蕴之外,其中也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知识。通过阅读国学经典,不仅有利于增加小学生的知识基础,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还有利于熏陶小学生的人格魅力。那么,对于小学阅读教学来说,也是可以充分把国学经典运用到具体教学中去的。
一是教师要重视国学经典带给小学生的文化熏陶。对于这一点,教师可以经常性的鼓励小学生在国学经典中吸取营养,用国学经典培育小学生的人格魅力。二是教师要重视国学经典在增加小学生基础知识储备方面的作用。由于国学经典蕴含着丰富的国学知识,教师必须重视这一点,要求小学生有选择的阅读一些国学经典,以便增加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储备。三是教师要注意归纳总结国学经典的知识,让小学生充分吸收这些知识。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努力,在教师的帮助下,小学生就会在知识储备、文化培养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生就会意识到国学经典的重要性,因此便会积极的投身到国学经典的阅读中去,这对于搞好阅读教学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国学经典蕴含着丰富的意蕴和知识基础,在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国学经典去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兴趣心,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为搞好小学阅读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刚开始,小孩对读书很不感兴趣。因为有很多字词都不认识,尽管有拼音注释,但对于拼音都没有完全掌握的情况下,读书实在是很困难。起初不得不边教拼音边读书,前几个故事基本是由我读完的。但慢慢的儿子对书中的故事情节产生兴趣,书中故事讲述什么事善良,什么是无私,什么是坚强,什么是智慧,书中语言通俗优美,内容简洁洗练,插画鲜亮生动。通过观看书中的插图,儿子开始询问这个图是什么意思,那个图的人物又在做什么等问题。
渐渐地儿子对读书产生了一点兴趣。对我印象很深的是读完《曹冲称象》这个故事后,他开始尝试着自己读书。在不认识字的情况下,开始边读拼音边认字,但一个故事读下来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且不知道故事讲的是什么意思,我不得不在读一遍,讲述故事的内容给儿子听,通过讲述故事内容来吸引儿子对读书的兴趣。
慢慢地经过锻炼,儿子对拼音和生字也认识得越来越多,读书较以前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不但学到了新的生字,对拼音有所掌握,大致了解故事的内容。同时学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知道如何做一个乐于助人,团结同学,尊敬师长的孩子。
根据史学家的考证,近代意义的“国学”一词,出现于20世纪初。其出现的背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即救亡图存。当时的人们一方面普遍承认西方学术的优越;另一方面在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对西方学术的压倒性影响产生认同焦虑,担心人们对传统学术思想的迅速遗忘与放弃将导致国家与民族的灭亡。最初提倡国学者强烈意识到文化认同与民族、国家的根本关系:提倡国学,非仅为学,乃为国也。
然而,人们往往根据近代西方的.学术分科来指责国学含混笼统,陈独秀便是如此。其实邓实在《国学讲习记》中已经指出,国学的内容包括经学、史学、子学、理学、掌故学、文学。可是,不知为什么,人们往往觉得西方近代的学术分科天然合理,而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则没有独立成科的资格,中国传统学术只有纳入西方近代学术的分科才能获得其学术或科学的身份。
人们反对国学还有一个理由,就是学术无国界,世界各国都没有它们的国学,为何中国却有国学?但这种质疑是建立在孤陋寡闻的基础上的。德国有所谓日耳曼学,美国有美国学,而日本也有其国学,焉有说只有中国才有国学?
其实,质疑国学者既不真正在意概念意义,也没有太多的学理关怀,他们有他们不便明言的担心,有他们的言外之意。他们真正在意的,是中国能否脱华入欧,进入所谓普世文明。他们都认为西方文明(其实是近代西方文明)代表人类的普世文明,向西方文明靠拢,就是向普世文明靠拢。“西”字可以讲,“国”字要不得。因为“国故是过去已死的东西,欧化是正在生长的东西;国故是杂乱无章的零碎知识,欧化是有系统的学术。这两个东西万万没有对等的道理”。(毛子水)这种决绝的态度,在一部分国人中一直延续到今天。
从20世纪到今天,反对或质疑国学的人,归根结底都不是出于学理或学术的理由,而是出于政治的理由,就是认为国学有碍于中国的现代化。也就是为什么本来一个并不复杂的问题却纠缠了中国思想界一个世纪都未有定论,而且那些似曾相识的反对理由和质疑论据不厌其烦地被人一再重复。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8.下列有关“国学”的阐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国学是一个民族通过自己的体验研究并融贯各种知识而形成的生长着的思想。
B.研究国学不是为了博古炫耀或存亡继绝,而是为了使我们能够立于天地之间。
C.国学作为一种学术、思想,与现代汉服、祭拜、假古董“热”不无关系。
D.国学是通往现代中国思想的途径,应具有包容与开放的品格。
9.根据文中的信息,下列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没有独立成科,应该纳入西方近代学术的分科才能获得其学术或科学的身份。
B.质疑国学者的真正目的在于中国能脱华入欧,进入普世文明,并不真正在意概念意义。
C.近代西方文明代表人类的普世文明,现在向西方文明靠拢,就是向普世文明靠拢。
D.在现代国人中仍然存在着国学是过去已死的东西,是杂乱无章的知识,比不上欧化的学术的观点。
10.下列不能作为人们反对“国学”的理由的一项是 ( )
A.人们认为国学分类含混笼统,西方学术分科天然合理。
B.国学无国界,国学只有中国有,世界其他国家没有国学。
C.国学质疑者是建立在孤陋寡闻的基础上的,德、美、日都有自己的“国学”。
D.出于政治的理由,认为国学有碍于中国的现代化。
参考答案:
8.C
9.B
国学,是一个令我们读起来有一种神秘而厚重的词汇,对国学的定义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热点。一般来说,“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现“国学”概念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当时 “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热,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中国之学)这一概念,并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
我们谈及国学,不仅仅应该为它的博大精深而自豪,也不仅应该为它的深沉厚重而感到敬畏。诚然,国学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无上瑰宝,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每个人都肩负着将国学发扬光大的重任。然而,国学并不是摆在故宫里的一件件国宝,可望而不可触摸。国学应该在我们身边,从小到大我们所接触的语言,教育无一不透着国学的影子,还记得小时候最爱看的西游记,里面的孙悟空一身正气,不畏神魔鬼怪,只为心中的信念。还记得小时候父母老师告诉我们做人的仁义礼智信,这么多年来一直是我做人立身的准则。其实,在我看来国学就是中华文化的缩影,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文字浮现,我们无时不刻不在受到国学的影响,我们的语言,我们的信念,我们的精神不断地受到国学的洗礼。
因此,国学是伟大的,而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将国学看的神秘而遥远,不应该只认为国学是那些泛着书卷气息的汉字。国学真正的伟大在于对人文情怀的培养,对人生方向的启迪,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到国学的价值,国学才能融入我们的筋骨,流入我们的血脉,一代代传承下去。
一、破解重点:编制最佳经典阅读篇目和阅读主题
当前, 经典教育以应时应景的诵读活动居多, 国学经典教育未纳入校本课程体系, 也没有国学经典阅读的系列篇目, 阅读活动的组织开展方面面临一系列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 我校首先解决了经典阅读进课表的问题, 保证小学生每周有1 课时的时间来阅读经典, 然后集中精力研发编制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国学经典篇目。
国学经典课程篇目的来源途径:语文教材篇目、《全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列篇目、育灵童小学国学经典课程篇目。
国学经典课程篇目主题:以科学性、系统性和趣味性为原则的基础上, 主要依据我们选用的人民大学育灵童国学研究院编写的教材中各单元的主题, 我们确定了“孝爱”“、礼仪”、“守规”“、勤学”“、诚信”“、健康”“、尽责”“、友爱”八个主题。
二、挖掘动力:寻找国学经典的有效教学策略
1.扎实诵读是基础。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可见诵读在学习中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为了激发孩子们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 平时在课堂上可经常采用灵活多样的诵读方式, 在人人读、天天诵读、大量诵读、及时诵读的基础上, 重点让孩子掌握诵读的方法, 提高诵读的效率。如:“三个一百”诵读法。每次诵读100 字左右, 每个单元内容诵读100 遍左右;给每个孩子100 分。在教学中, 只要设法使孩子将经典读得如行云流水般流畅就可以了, 就像牛吃草, 先让孩子烂熟于心, 再用一生实践去感悟, 定会终生受益的。
2.科学评价是动力。首先是树立榜样, 带动全体。在每个班级设立一个读经班, 鼓励读经班加快速度, 加大诵读的数量, 提高诵读的效率, 用榜样带动全体的方式调动每一个班级诵读的积极性, 表现突出的班级评选为“诵读明星班级”。其次是多给予参加活动的机会。对在诵读活动中表现突出的班级, 学校大型活动多给机会展示, 参加活动的学生心情会很愉快, 也会很自豪, 更增添了学生诵读经典的热情。再次是诵读与行为规范相结合。我们开展国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会学生做人,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因此我们更注重学生的行为变化。我们把诵读与学生的一日常规结合起来, 学校周周评选红旗班级, 月月评选行为规范班。还有采用评选诵读明星的评价方式, 在学生中树立典型和榜样, 做到不流于形式, 注重实效。
三、建立支架:风度国学经典的活动载体
1.形式多样化。为了激发孩子们喜欢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 平时可在课堂上经常采用灵活多样的诵读方式:或老师范读, 学生跟读;或视频领读, 学生跟读;或“小老师”带读, 学生全体齐读;还有师生对读, 生生对读, 男女生赛读, 同桌拍手读等。这样变换各种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诵读热情, 使得他们深深地喜爱上了诵读。如把《三字经》编排成拍手歌, 跳皮筋时的童谣, 孩子们一边游戏, 一边诵读, 既锻炼了身体, 又增长了知识。
2.方法趣味化。“兴趣是做好的老师”, 所以在经典诵读课教学方法上力求趣味化, 千方百计调动学生投入激情, 以兴趣作为原动力。如:故事法:把经典诵读的内容改编成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 用故事吸引学生探究经典、记诵经典, 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学生既学到了知识, 又提高了语言表达力。再如:画画法:有些经典语句形象深邃、意境悠久, 可以画下来, 帮助记忆, 效果突出, 让学生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 从而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
3.展示丰富化。国学经典里的句子和段落, 阅读的时候很多都是言简意赅的短句, 但是理解起来却大多数是比较困难的, 背诵起来更为枯燥乏味, 因此, 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通过课内课外组织丰富的活动、竞赛来激发诵读兴趣, 提高诵读的实效性。让学生通过故事、小品、朗诵、游戏、舞蹈等方式把国学经典呈现出来的话, 别有一番风味。
我们坚信在小学教育的这个阶段中, 引导学生大量诵读国学经典, 对于提高小学生的汉语言水平、思维能力、识记能力和文化素养, 以及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都会很有裨益。我们要积极为孩子们营造诵读中华经典的氛围, 让孩子大量阅读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让诵读经典成为习惯, 让书香沉浸孩子们的童年。
参考文献
[1]钱穆著《.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 1997年版
[2]佘斯大主编《.国学典籍精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一、选择经典,“素读”经典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最高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和源头活水。有儒家经典及老庄等经典。对于教材的选择,专家的观点认为:我们不要以成人对经典难易的看法来衡量课程的深浅,儿童的学习潜能和吸收力是成人无法想象的。例如背诵《三字经》与背诵《大学》《论语》对孩子来说没有难易之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选择了如下的内容:《三字经》《论语》《唐诗》《弟子规》等。
用什么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阅读教学呢?读是必须的,怎么读?我的理解是从“素读”开始,“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的基础上进行纯粹地阅读,对阅读的流畅度等均不作硬性要求。一句话“对孩子没有质和量的硬性规定”,孩子可以跟着老师读,跟着同学读,也可以自由地读。在教学实践中,我慢慢地发现,许多孩子能自主阅读、自主诵读,有些孩子还学起老师的样子,进行声情并茂的诵读。通过“素读”经典,孩子对国学经典产生了兴趣,更重要的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二、日常生活,“践行”经典
除了运用“素读”的方法,我还将国学经典故事、典故穿插在孩子的一日常规生活中。
在课堂上给孩子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以及《三字经》中对应的句子,孩子们能清楚的记得“融四岁,能让梨”,并能适当使用。在中、大班时我们又学习了《弟子规》中的一些篇章,这对幼儿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一些国学经典有关的故事介绍给孩子们,让他们表演情景剧,自由选择角色,自由组合搭配,孩子们有着很高的热情,表演的效果也非常理想。经过时间的积淀,有的孩子回家能积极与父母交流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许多父母都觉得孩子突然间长大了。我想孩子能渐渐变得懂事,会关心、关爱同伴、父母,这些都是国学经典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吧!
三、培养兴趣,“引进”经典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指引学习就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三字经》的“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内容时,教师用手电筒、乒乓球、地球仪,给孩子做了一次模拟试验,孩子们非常感兴趣,很快理解了其中的意思和奥妙。这个试验对孩子后来的影响超出了我的想象,后来中班开展《动感地带》这个主题时,他们还津津有味地提起在小班的试验,并能用玩具模拟“行星、卫星、轨道”等情景,从此许多孩子对天文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我们只有及时抓住孩子的兴趣点,循循善诱地引导,才能拉近“国学经典”与现代科学的距离,把国学经典教学与科学、常识等学习内容有机的联系起来。“引进”国学经典,促进孩子对知识的理解,破除以往人们的错误认识“国学经典是老古董,没有实际价值”,把国学经典中的精华提炼出来,用最适合孩子的方式介绍给他们,让他们正真感受国学经典的博大精深和无穷奥秘。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本课题是以国学经典为载体,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综合性课题,其中国学经典指的就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而学生的语文素养指的则是学生在语文知识方面的素质和思想道德方面的修养。通过本课题的开展,旨在提高孩子们的人文修养,积淀孩子们的文化功底,让孩子打好传统的根基,探索开展传统经典诵读和丰富学生人文底蕴,培育民族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相互关系。
“阅读国学经典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应表述为: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一段时间内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组织和实施学生课内外阅读、写作教学,学生所获得的进步或发展是否达到课程标准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验证阅读、写作这两个最基本的语文技能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中规定的阅读写作内容、阅读写作水准、以及阅读写作评价的基本尺度等是否适当。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世界各国都比较重视对本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主要是继承和发展的研究。在此方面国内外许多仁人志士就如何培养小学生开展诵读经典文化发表了若干争鸣,其中有影响的,能系统地阐述并指导同行(特别是一线教师)怎样恰到好处培养小学生诵读经典的做法太少。仅仅是从理论涉及到了在新形势下,小学生诵读经典重要性的问题。
现代教育,偏重技能灌输、功利和考试,以至于在世界文化讯息的冲击下,新生代渐渐远离了独立思考能力、评价能力和深度思想,这怎能不令人担忧呢?人文文化对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环境的造就、传统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读诵经典从儿童抓起,这对强大祖国、繁荣民族、造福人类而言,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1995年初春,赵朴初、冰心、曹禺、夏衍等
9位文化界名人,也在全国政协会上紧急呼吁:“赶快建一个幼年古典教育学校。”1998年中国青基会开始组织实施“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
而如何在小学生中培养自主诵读的方法、途径、模式,还没有形成一整套的理论体系和行之有效的操作办法。因此,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强化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构建良好的、有序对策和具体的实施操作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1、理论假设:利用素质教育理论,建立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的创新教育体系和以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目的。
2、研究目标:
(1)开展传统经典诵读和丰富学生人文底蕴,培育民族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相互关系的研究。
(2)诵读中华优秀古诗文对提高儿童智力,发挥学生潜能的研究。
(3)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力争总结出一些值得推广的教学案例,教学方法。探索适应新课标要求的传统经典文化诵读的形式和方法的研究。
3、研究内容设计(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含子课题的设计)
(1)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
A 帅选适合小学生诵读的国学经典文化内容。
B 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开发完善国学经典文化的校本课程。
C 开展经典文化活动的研究
D渗透在学科教学及日常生活
E重视家校沟通,开展亲子活动。
国学经典文化元素在校园文化上的有形展现,通过文化景点建设,构建特色鲜明、教育效果明显的立体的、开放的校本教材。让校园文化诠释学校办学理念,引领学生亲近经典文化,让校园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2)子课题设计:
探索国学经典文化元素在校园文化中的有形展现。
探索开展诵读国学经典文化活动的途径与方法。
探索弘扬国学经典文化,家校沟通的途径与方法。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调查法:先运用于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再在课题实施阶段,采用问卷、测试等方法,适时向学生了解课题实施效果,并根据结果及时调整研究的方法。文献法:借助理论和经验,指导实验研究。
个案研究法:对有代表性的教师、学生作跟踪研究并写出个案研究报告。加强家校的联系,通过调查分析,建立个人档案。及时反馈总结。
经验总结法:重视资料积累,按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总结。在研究中不断反思,及时总结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
行动研究法:在研究同时重点写好教育日记(教学后记)、教育案例、教育随笔、教育沙龙和教育论文。
(五)研究时间安排:
准备阶段(2011.9—)
对目前师生素养现状,文化底蕴进行调查分析,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实施阶段(2011、11—2012、12)
(1)帅选适合小学生诵读的国学经典文化内容。
(2)收集资料,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篇目和《三字经》《弟子规》《古诗70首》《论语》唐诗宋词等古代经典为主体。同时精选中、外、现、当代美文。在诵读、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完善国学经典文化的校本课程——《诵读千古美文,浸润书香人生》(暂定)
(3)以“弘扬国学经典,浸润书香人生”为主题,营造“书香校园”——打造国学文化墙,布置国学文化走廊,筹建国学讲堂等,让校园文化诠释学校办学理念,引领学生亲近经典文化,让校园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提升校园环境的内涵。
(4)开展诵读、征文活动,要求学生每日坚持诵读20分钟。每学期开展二次读书节系列活动,以班级或年级组为单位,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诗歌朗诵会、读书采蜜卡、读书笔记、读书征文等活动。以“读书专刊”为载体,鼓励学生以德载文,以情润文,将诵读与征文紧密结合。
(5)结合经典之作,谈人生体会,交流展示读书成果。进一步调整、完善方案,进行阶段性小结,扩大成果。加强研究的薄弱环节,提高整体实验水平,整个实验有明显进展。
结题阶段(2013.1—2013.6)
深化发展阶段,整理、小结各子课题经验,继续深化研究。汇总整理各种资料,准备结题。
(六)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
1、本课题研究从我校实际情况出发,研究成果有广泛的实用性。
2、本课题可操作性强,内容是具体的,研究思路是清晰的,紧紧围绕校本教研而开展,对良好科研氛围的形成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创新之处:
1、找准切入口。“不求甚解,只求熟读”。抓住时机,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有组织地让他们接触一些人类最为优异的典籍,给学生们从小建构一个高水平的平台,是现代教育所承载的一个伟大的历史使命。
2、教师专业发展。本课题的研究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校园特色文化的建立,以及品牌学校的打造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我们就是要通过本课题研究宣传读书学习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引导教师有深度、有内涵地专业发展。引导教师创新。解决自我教学中的困惑,形成自我的特色,在实践中实现创新。
3、学生培养。研究如何把学习传统经典和语文课堂教学相融合,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为语文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
(七)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成果形式完成时间
家长对本课题的认识状况的统计和分析调查报告2011.3
国学经典的校本教材的定稿和校本教材调查报告
小学生阅读习惯现状的调查和分析调查报告
阅读经典与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活动研究论文集 论文汇编 2012.9 最终成果:
阅读经典与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阅读经典与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探索经验总结 2012.9
阅读经典与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论文 论文汇编
(八)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包括:①包括课题主持人在内的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②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等;③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学校条件分析
学校是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占地14余亩。现有20个教学班,1000余名学生,60余名教职工。
近年来,学校立足农村办学实际,以活泼团结,务实求新的精神,引领广大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使我校步入了新沂市先进学校行列。
学校布局合理,各种配套用房一应俱全,技术装备完善。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学校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方针政策,走科研兴校之路,学校成立了教科室,组织完善,制度健全,我校具备完成该课题研究条件。
杭州是举办了全国小学生知识竞赛,在三月份开幕了众多小学生、初学生、高中生、大学生踊跃报名参加,
国学征文:学国学有感
。我也和荣幸被章老师选中参加比赛。
我并不是很愿意去记国学里的内容,我想“反正都这么难背,哪些参加比赛的人也不一定能考一百分,”于是我背也不去背。每一次老师叫我们去背我也不去背,跟何况那些诗经里的字我也不认识,更别说背了。有一天章老师给我们进入比赛的网站让我们去试试里面的题目,我用了自己的账号。在同学们的帮助下我一题题的的做过去,当他们能快速回答出每一题是我有点吃惊,平时每个人都说不去背现在怎么说的出来······想着想着心里开始犯嘀咕了,
作文
最后终于做完了我心想“俗话说的好团结力量大吗,我们十个人一起做少说也有个八九十分的.。”可是事情并不是我想的那样,当我按下“给我打分”后我傻眼了,只有三十六分这是怎么回事。我马上又安慰我自己说“我们着么多人一起做也只做了三十六分,别人一定也只能做十几二十分的,我们一定是第一名”。可事情并不是像我想的那样,打开查分时心里一阵晴天霹雳。小学地段最高分是一百分,小学高段最高分是九十七分,我刚刚的幻想简直是荒谬。再看我的分数只排在七千多名,太伤自尊了。我下定决心要好好背国学。
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世界上行行都有行行的高手不能忽视,国学虽然难但是有人愿意去钻研它去记它,我一定可以成为这样的高手。|||
直到2005年5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高调宣布成立国学院,并于同年10月16日隆重举行了揭牌暨开学仪式。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许嘉璐亲临现场,何兹全、任继愈等国学大师热情致辞,季羡林、饶宗颐、叶嘉莹等学界泰斗出任学术顾问,著名红学家冯其庸亲任院长……。一时间,叫好声、质疑声见诸各大报刊杂志和网络媒体,成为文化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普通老百姓不晓得这些知识分子们都在辩论些什么,但却记住了纪宝成这个响亮的名字。仿佛一夜之间。“国学”降临到我们身边,成为不容回避的话题。
一、什么是国学
即便如此,对普通老百姓来讲,国学依然蒙着一层神秘面纱。似乎跟《诗经》《易经》《三字经》有关,又让人想到酸秀才满口“之乎者也”的憨态。其实,专家学者对此也莫衷一是,学术界至今也没能给出个标准答案。
有人说,国学泛指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包括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是对五千年文化积淀的统称。也有人说,国学专指研究经史子集的学问,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范畴。季羡林先生生前提出了“大国学”概念:“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这是一种大一统式的“文化调和”,是立足新时代,具有大视界的战略概括。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现任院长纪宝成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是在20世纪初形成的,指的是参照西方学术对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学问。具体说来,国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学就是研究“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的学问,思想、学术、文学艺术、数术方技均包括于其中:狭义的国学则主要指传统思想文化,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了解、继承弘扬的重点。
二、国学学什么
国学首先是一门学问,学习国学就是研究学问,它跟研究文学、历史、哲学等社会学科在本质上是相通的。目前,国学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并没有现成的例子可供照搬学习。
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人大国学院的国学教学在内容上以经史子集为主,着重培养的就是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学校实行本硕连读的6年学制,硕士毕业后还可以继续读博士。按照“新型国学”的定位来构建学科体系和设置具体课程,开设以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为模块的数十门课程,内容既包括传统的经史子集的经典、元典。也包括经济、政治、法律等现代学科以及外语等。
学院开设的基础课和专业课有:《诗经》研读、《论语》研读、《周易》研读、《老子》研读、《庄子》研读、《孟子》研读、《楚辞》研读、《史记》研读、《汉书》研读等经典研读;有文字音韵训诂、版本目录校勘等基本功训练:有乐府诗研究、杜诗研究、宋词研究、陶渊明研究、李白研究、敦煌文书研究、西域史研究、先秦诸子研究、朱熹研究、王阳明研究、宋明理学研究等专题研究等等。此外,人大国学院也非常重视学生的创作能力,专门开设有写作课,学习创作古典诗、词、曲、赋等。学院每年都要举行学术论文比赛、文学创作大赛和游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但笔者认为。国学不仅仅是一门学问,更象征着一种精神,这就是中华国学的宗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余英时在反思当今国学现状的时候说:国学失去了它的生存载体;只剩下孤魂在游荡。这缕孤魂就是千百年来知识分子代代相传的伟大抱负和担当意识。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再到当今无数为民请命的知识分子……国学精神从未中断。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复兴国学尤其要重视对国学精神的发扬和传承。
三、学完国学干什么
对于学生来讲,毕业之后终究要走上工作岗位,就业好坏也是很多大学生选择专业的重要参考因素。国学专业也不例外,学完国学能从事什么工作?这是很多学生和家长非常关心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说:“国学学生的适用领域是非常广的。国学人才有着广泛社会需求,大有用武之地。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过去许多单位的公文公函都写得学理丰富、文采斐然,这说’明那时的‘秀才’们有学养、有底蕴。显然,现在的机关、企业乃至社区也需要这样的人才,这个需求是多大?再举一个例子,前两年,我见到我国台湾的南怀瑾先生,他问我开办国学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我说,主要是把丢了的东西捡起来,培养国学人才,接续文脉。他直截了当地说:这还不够。要培养国学人才。培养学问家;更要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培养出将人相的人才。这样看来,治企治校、治县治市、治国治军都需要国学人才。同任何学科一样,只要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就不愁没有出路。”
———君子遇到困难自己解决, 有缺点反省自己;小人依赖别人, 有缺点指责别人。 (《论语·卫灵公》)
君子敬其在己者, 而不慕其在天者, 是以日进也。
———君子尊重自己的努力, 而不羡慕那些由上天决定的事, 所以日益精进。 (《荀子·天论篇》)
君子以道充为贵, 以身安为富, 故常泰无不足。
———君子以有道为贵, 身体健康为富, 所以很安然, 没有不足。 (周敦颐《通书·富贵第三十三》)
学者亦必志于彀。
———学习的人一定要努力把弓拉满。 (《孟子·告子上》)
不慕往, 不阂来, 无邑怜之心, 当时则动, 物至而应。
———不羡慕过去, 不忧念未来, 没有焦虑之心, 时机合适就行动, 事物来了就应对。 (《苟子·解蔽篇》)
大匠诲人必以规矩, 学者亦必以规矩。
———技艺高超的木工教导人, 心有所需遵循的规矩, 学习的人也一样。 (《孟子·告子上》)
吾所谓明者, 非谓其见彼也, 自见而已矣。
———我所认为的明达, 并不是指看清别人, 而是内视自己罢了。 (《庄子·骈拇》)
持而盈之, 不如其已;揣而锐之, 不可长保。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以爱国主义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
国学征文:国学让我成长
。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人类的优秀成果。“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富贵不能淫,贫残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等,这些凝结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思想,使我有所得悟,
徐老师那天说什么“国学网络知识大赛”,我觉得很心新奇,便举手报了名,
国学征文:国学给我的美德
。之后我就天天看书,为了更好的学习,我把《论语》、《诗经》、《大学·中庸》这三本书都买来了。其《论语》中的一句话使我难以忘怀。这句话就是——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这句话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可我就是一口气把它背得滚瓜烂熟,连意思也不落下:子贡说:“先生靠他的温和、善良、恭敬、俭朴、礼让的`道德修养的力量,感召别人,从而获取知识。”孔子不仅道德观强,还有一流的内涵,所以深受人们的爱戴。自从知道了这一句,我下定决心,要学习孔子的温、良、恭、俭、让五大美德,并且要到各处去宣传一下,让大家学习孔子。||| 那天,冯晨捷要我给他报听写。他的花头精可真多,一会儿笔找不到了,一会儿凳子被人踩了,一会儿又想偷看语文书……本来我早就想冲上去给他一顿海扁,可是后来想想又觉得对他实行海扁也不好,
作文
就在这时,我想起了“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温这不就是代表温和吗?我可不能白读了这句话呀!所以,火气一直从头顶压到了心里,并且,我决定以后再也不对男生进行海扁了。||| 善良是人的根本,一个人要是没有了善良之心,那是什么也干不成了!那天吴雷的笔被摔坏了,修正带也被人踩了,看他那可怜的脸。我出于同情,送他了两只笔和一个修正带。他一脸兴奋,这让我也打心底里高兴。原来,给予他人爱的同时收获了爱。||| 恭敬则是对于长辈的礼貌。那天,爷爷说了一句话使我大为恼火,便不恭不敬的对爷爷放肆地顶了一句。话音刚落,我便后悔了,对长辈应该恭恭敬敬,并非不恭不敬。可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想收也收不回,没办法我只好向爷爷道歉。爷爷听了立刻绽放了笑容,说:“楚楚乖,爷爷不生气啊!不过你要记住,对长辈一定要礼貌。”“嗯!”我点了点头。||| 不要以为俭朴是老年人的专利,其实作为小学生来说,俭朴也是我们应当做到的义务。不要怕丢脸,勤俭节约也是我们该有的优良美德。||| 作为祖国未来的花朵,我们要尊老爱幼,礼让他人。这样,不仅会是我们的心灵得到升华,还会陶冶我们的情操。
一、增厚教师的文学底蕴
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 富有亲和力的笑容, 娓娓道来的言语, 能拉近古文与孩子的距离, 使古人的东西似乎能从书本上跳出来主动融入孩子们的世界。在国学经典教学中, 教师免不了与学生一起谈古论今、激扬文字, 要想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没有教师的身体力行是不行的。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 积极阅读《国学》类书籍, 如《论语通译》《三字经》《弟子规》《千家诗》等。老师要通过网络、书籍查阅资料, 上好每周的经典赏读课。“其身正, 不令而行”, 当学生看到老师如此乐学、善教, 怎能不提起诵读兴趣呢?
二、巧用故事导入
喜欢听故事是孩子们的天性, 以故事引入韵文的学习, 能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使学生放松心情, 唤起对文本内容的好奇心与阅读兴趣。如教学《笠翁对韵》时, 我以《纪晓岚讽对石先生》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文本的学习, 使学生对课文特点有了初步认识。紧接下来讲述一个和文本内容相关的故事, 帮助学生了解要学习的内容大意, 降低对文本的理解难度。“相传唐朝的杨贵妃特别喜欢吃荔枝, 但是荔枝是生长在南方的水果, 当时交通很不发达, 荔枝还没等从南方运到长安就腐烂变质了。为了哄自己的宠妃高兴, 唐玄宗想了一个办法——让人从千里之外的四川摘取荔枝, 飞骑传送到长安。侍卫带着荔枝启程后, 每到一个驿站就会换下疲惫的马, 骑上早就准备好的马, 接着奔赴下一个驿站。就这样一站接一站, 没日没夜地奔向长安。到了长安, 荔枝竟如刚采摘的一般新鲜。”讲述了这样两个故事之后再进行《笠翁对韵》的文本学习, 相信学生不知不觉中早已把难懂的国学课变为生动、有趣的故事交流会了。
三、借助多媒体渲染
形象、直观的多媒体画面, 能放松孩子的心灵, 能带领孩子们进入良好的情境, 文意则不言而喻。学习《五歌》中的“微对巨, 少对多。直干对平柯。蜂媒对蝶使, 雨笠对烟蓑。眉淡扫, 面微酡。妙舞对清歌。轻衫裁夏葛, 薄袂剪春罗。将相兼行唐李靖, 霸王杂用汉萧何。月本阴精, 岂有羿妻曾窃药;星为夜宿, 浪传织女漫投梭”时, 教师播放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天宫舞曲”片断, 孩子们自然而然地明了了“淡扫蛾眉, 轻着粉黛;饮酒微醉, 面颊稍红。美妙的舞姿对清亮的歌声。夏天轻柔的衣衫用葛裁制, 春天单薄的衣裳用罗裁制”所描述的情境了。
四、形式多样的诵读
别开生面的诵读, 能极大地激发孩子们的诵读兴趣, 使学生“爱不释口”。如《笠翁对韵》的诵读指导:
1. 领读
晨/对/午, 夏/对/冬, 下晌/对/高舂。青春/对/白昼, 古柏/对/苍松。垂钓客, 荷锄翁, 仙鹤/对/神龙。凤冠/珠闪烁, 螭带/玉玲珑。三元及第/才千顷, 一品当朝/禄万钟。花萼楼间, 仙李盘根/调/国脉;沉香亭畔, 娇杨擅宠/起/边风。老师带领学生打节奏读韵文, 帮助学生感知诵读的节奏, 为理解感悟做准备。
2. 引读
师:晨对——生:午;师:夏对——生:冬;师:下晌对——生:高舂;师: (叙事式地说) 垂钓客, 荷锄翁, 生: (快速接读) 仙鹤对神龙;师: (叙事式地说) 凤冠珠闪烁, 生: (快速接读) 螭带玉玲珑;师: (放慢速度读) 花萼楼间, 生: (放慢速度接) 仙李盘根调国脉;师: (放慢速度读) 沉香亭畔, 生: (放慢速度接) 娇杨擅宠起边风。
3. 比赛诵读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比赛朗读, 互相指出读音错误或者不准的地方, 进一步矫正读音。
4. 快板式诵读
快板的节奏快速而明朗, 利于孩子集中注意力, 感受韵文的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