垦利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的意见

2024-05-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垦利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的意见(共8篇)

垦利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的意见 篇1

垦利县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的意见

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府工作提速,提高行政效率,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协调发展,经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制定本意见。

一、清理和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提高行政效率

启动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我县现有的审批事项进行全面检查,凡未按《行政许可法》设置的审批事项,一律取消。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简化程序,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各审批单位要实行主办部门负责制,严格在规定和承诺时限内完成审批。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的同一行政审批事项,明确牵头责任部门,按照“一家受理、转告相关、互联审批、—1—

限时完成、责任追究”的要求,实行统一受理、统一审核、统一回复、统一发证,避免交叉审批和重复审批。

切实加强对县行政审批服务大厅的管理,凡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审批事项要全部进入县行政审批服务大厅,审批服务大厅推行“一站式”服务、“一条龙”审批等便民、利民措施,提高审批效率。

二、规范各种检查和收费行为,全面推行政务公开

严格执行有关收费的管理规定,凡是法律、法规和规章没有规定缴纳的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一律予以取消。监察机关要加强对涉企检查收费活动的监督力度,各涉企收费检查要事先征得监察机关的同意。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所有依法保留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由指定执收部门负责统一征缴,严格实行票款分离。全县各级政府机关必须全面推行政务公开,规范和完善政务公开的内容、程序、形式和监督保障措施,对于应当让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参与的事项,要及时主动向社会公开,增强政务公开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行政务公开坚持严格依法、全面真实、及时便民的原则,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对各类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之外,都要按照规定的制度和程序,对应该公开的事项,采用方便、快捷的方式及时公开。

建立健全政务公开评议制度。把政务公开纳入社会评议政风、行风的范围,组织人民群众对政务公开的内容是否真实、准—2 —

确、全面,时间是否及时,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制度是否落实到位等进行评议。

在全县范围内建立健全政务公开责任追究制度,明确政务公开工作各部门和单位的责任。对工作不力、搞形式主义的,要严肃批评,限期整改;对弄虚作假、侵犯群众民主权利、损害群众合法利益、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查处。

三、强化重点岗位源头治理,加强重点股室规范化管理 制定《重点股室规范化管理实施意见》,开展好重点股室规范化管理工作。结合我县实际,确定县公安局、县环境保护局、县林业局等29个政府工作部门、单位1—3个股室为重点股室。各机关重点股室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以建立学习培训机制、目标管理机制、调度通报机制和轮岗锻炼机制为主要内容,突出部门和行业特点,经县监察局审定后执行。对纳入规范化管理的重点股室,要加大预防监督力度,针对工作作风、工作效率等方面出现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及时进行预警谈话。部门单位领导要与重点股室人员签订《双项廉政责任书》,实行廉洁从业双项责任制,严格廉政责任制承诺,推动重点岗位廉政建设。对各重点股室人员特别是负责人要建立个人绩效档案。绩效档案主要记录重点股室工作人员在政治学习、思想汇报、工作开展、重大事项申报、受到投诉或表彰方面的情况,档案实行一事一记录,力求全面、真实反映工作人员的实际表现,并作为年终个人考核评比的重要依据。

—3—

四、加大效能监察工作力度,狠抓机关作风建设

严格执行公务员行为规范。推行规范用语和微笑服务,公平、公正、热情、尽责地对待人民群众,不准态度生硬、冷淡;严格依法履行职责,遵守公务员职业道德,不准吃、拿、卡、要行为的发生;不准出现办事推诿、扯皮、缺位现象。提高工作水平和综合素质,加强对依法行政、职业道德、优质服务、专业知识、行为规范的教育,提高机关干部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加大交流力度,窗口单位一线岗位的公务员要定期轮岗。

县监察局要进一步加大我县的效能监察力度,年内要制定出台我县的《效能监察工作办法》明确效能监察的对象、内容、手段、程序、机制、措施和结果处理,规范各部门的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率。进一步健全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一次性告知制、审批岗位AB角制,在全县范围内实行工作无缺位制度,加强部门内部工作环节的衔接,对承办事项不得以人员短期离岗等理由推延办理,保证有人负责,实现工作不间断、不缺位。加大对行政行为监督监察力度。严格执行有关规定,严肃行政纪律,惩处违法行政行为,我县各级机关干部凡被举报投诉并经调查属实的,视情节轻重,给予效能告诫或纪律处分,直至开除,单位领导考核不得评为优秀。

县政府决定利用三个月时间,在全县机关干部中集中组织开展“优化发展环境查、评、改”活动,由县监察局负责组织实施。通过活动的开展,找出影响我县发展环境的主要问题,认真加以—4 —

整改,树立“人人是垦利形象,人人是发展环境”的意识,不断提高机关干部服务水平。

五、实行优化发展环境责任制,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实行优化发展环境首长负责制。各部门一把手是优化发展环境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负总责,经常研究,定期检查,常抓不懈,抓出实效。开展行政效能考评制度,将政府部门的工作作风、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纳入考评政府部门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的依据,对被投诉并经调查属实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制,年终不得评为先进单位。完善相关工作制度,对所有与企业有关的服务项目做出服务程序性规定,明确办理时限,并严格执行。

二○○六年七月六日

主题词:政府工作 发展环境 意见

抄送:县委各部门,县人大办,县政协办,县法院,县检察院,县人武部。

垦利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的意见 篇2

为进一步加快农机化发展进程, 不断提高农机化在发展农业生产和促进农村经济中的贡献份额, 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 进一步增强加快农机化发展的紧迫感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在六十年代的断言。进入新世纪新阶段,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一方面推进了我州城乡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全州农村经济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最凸显的是:农村劳动力相对剩余与农村劳动力结构性、季节性短缺同时并存;农村耕地资源匮乏减少与农民承包经营地大量荒芜闲置同时并存;农业机械技术先进发达与农村生产力简单落后同时并存。这些矛盾和问题不解决, 将直接影响到全州粮食的增产、农业的增效、农民的增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 今天的农村劳动力的相对不足, 再过十年左右, 有可能变为农村劳动力断层。因此, 我们必须居安思危, 积极寻找解决这些矛盾的根本途径, 这就是要着力提高劳动生产力, 加快发展农机化。

近几年来, 在州委的领导下, 我州农机化事业已取得了较大发展, 但是当前全州农机化发展还存在着拥有数量少, 发展速度慢、动力机械多、耕作机械少, 我州广大农村依然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生产等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 客观上决定了我州农机化推广工作还任重道远。我们必须树立加快发展的紧迫感, 努力克服土地承包经营后农机化推广难的畏难情绪和山区农机化无作为的落后思想, 切实把建设现代农业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位, 将农机化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物质基础, 积极抢抓国家购机补贴的政策机遇, 加大地方财政投入, 切实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努力促进全州农机化的发展。

二、“十一五”期间全州农机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机化工作全局, 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 以推进现代农业为总目标, 以调整结构、优化服务、强化管理、提升效益为重点, 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 促进农机与农艺结合, 不断提高农机化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中的贡献份额。围绕推进现代农业, 力求实现“六个突破”:加强引导, 认真实施, 力求项目资金在带动社会资金上有新突破;加强规划, 重点突破, 力求主要坝区生产在耕、播 (种) 、收全程机械化上有新突破:加强示范, 因地制宜, 力求山地农机推广在特色上有新突破;加强指导, 建立健全, 力求基层服务组织在功能发挥上有新突破;加强监理, 着力预防, 力求安全生产在制度建设上有新突破;加强培训, 率先发展, 力求全州农机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上有新突破。

发展目标:

1. 装备水平稳步提高。

2010年, 全州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19万千瓦, 年均增长8%以上;农业机械总值超过7亿元, 年均增长10%以上。

2. 作业水平明显提高。

到2010年, 实现年度机耕面积170万亩, 机播面积6万亩, 机收面积50万亩, 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5%以上。黔南府办发 (2007) 51号文规划50个坝区, 在2010年主要农作物基本实现耕、播、收、加全程机械化。

3. 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2010年, 农机年经营总收入达到6.2亿元, 年均增长18%;纯收入达到4亿元, 年均增长21%。

三、采取措施, 建立健全农机化发展的良性机制

1. 加大投入力度。

积极抢抓国家购机补贴政策机遇, 管好用好补贴资金, 加大州、县两级财政资金匹配投入。州、县两级农机化推广工作经费, 要按明显高于上年的增长比例纳入财政预算。同时建立州、县两级农机化发展专项基金, 州级财政每年安排50万元, 各县 (市) 级财政每年安排30万元以上。州县两级农机化发展专项基金, 主要用于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购机补贴、农机作业用油补贴。同时要进一步拓宽投入渠道,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积极带动农民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农机化事业。

2. 加快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

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载体, 是实现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有效途径, 它解决了千家万户分散经营如何实现农机化的问题。因此, 农机化的发展, 合作服务社是基础。要按照“市场引导、政府扶持、典型带动、依法管理”的原则, 认真总结和推广贵定小普村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验, 大力支持、扶持和鼓励农民以资金、农机、土地经营权与生产要素入股, 积极组建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今后, 国家购机补贴资金要重点向专业合作组织安排。各级财政每年都要安排一定资金,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代耕代种、培训服务和农机用油补贴。各专业合作组织依照规定享受对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它涉农经济活动相应税收优惠。在今后三年, 各县 (市) 每年至少建立2~3个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到2010年, 力争50个规划坝区所在的乡 (镇) 均有1个农机专业合作组织, 并切实把村支两委主要负责人培育成农机大户, 扩大示范带动效果。

3. 加强乡镇农机安全联组建设。

农机安全生产不仅关系到农业生产安全, 而且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建立健全农机安全管理网络。各县 (市) 农机部门要以加强乡 (镇) 农机安全管理工作为重点, 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机安全管理网络, 以乡 (镇) 为单位建立农机安全联组, 以及与相关安全部门作好互通信息, 各县 (市) 农机安全生产责任状要签订到乡 (镇) , 指导和帮助乡 (镇) 建立健全农机安全领导小组。加强农机安全生产法规和安全常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的农机安全生产意识, 进一步深化以创建农机安全示范县 (市) 、乡 (镇) 、村为载体的“平安农机”创建活动, 在农村形成—个人人懂农机安全、讲农机安全的良好氛围。

4. 整合项目资金。

全州8个万亩大坝, 贵新公路、马遵公路、贵罗公路、墨罗公路等主要公路干线的坝区, 要积极整合农业生产发展项目资金, 农业、水利、扶贫、畜牧、农机等部门要坚持“捆绑使用、分类实施;集中建设、各记其功”的原则, 共同制定规划, 共同组织实施, 共同总结经验, 不断促进农机与农艺的有效结合, 充分发挥项目资金的作用。

5. 强化特色产业服务。

要紧紧围绕畜牧、茶叶、烤烟、蔬菜、林果等5个特色产业, 将新型适用农机具推广应用于其产前、产中、产后各生产环节。以都匀毛尖茶为龙头的黔南茶产业,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茶产业, 需要广泛引进、使用茶叶收获、加工机械。各县 (市) 要按照州政府的统一安排, 把茶叶机械列入当地农机化发展资金总量, 都匀、贵定、罗甸、瓮安、平塘等五县 (市) 年度发展农机化资金总额用于茶叶机械不少于15%, 其余县 (市) 不少于10%。

6. 强化组织领导。

垦利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的意见 篇3

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意见

(2011年8月16日)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领导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打造集聚资源、智力、投资的洼地,促进中原经济区核心区建设,实现“精诚所至,金石开封”的要求,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现就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出如下意见。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为重点,以便民便商为切入点,以企业和群众满意为目标,坚持“三具两基一抓手”工作方法,树立新风尚、力求新作为,切实解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遇到的新问题,提升经济发展竞争力,努力营造开放开明的政策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规范公正的法治环境、和谐奋进的人文环境,为实现开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二、主要措施

1、为外地来汴车辆提供优质服务。对来汴的外地车辆,严格执行省公安厅明确的15项轻微交通违法行为不罚款、不扣车的规定;除酒后驾驶、无证驾驶、客运车辆严重超员、驾驶报废车辆或使用假证、假牌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给予处罚外,对外地来汴车辆的其他交通违法行为,现场查处时能够服从指挥、立即纠正的,免予罚款和扣车处理;对在我市范围内为企业运输物资和重大

项目建设期间内的运输车辆,实行“绿色通道”制度,公安机关要在入市区主要路口建立服务点,24小时开展服务;对需通过市区道路的,及时办理入市手续,指定行车路线,不得罚款、扣车。

路政部门设置的超限站、点,林业部门设置的木材检查站,必须严格依法履行职责,严禁乱检查、乱罚款、乱扣车。

2、公安、价格部门要加强对收费停车场所的监督检查,规范服务和收费行为,所有停车场一律公示收费价格和举报电话,停车收费不得超过价格部门批准的标准,对违反规定进行收费的停车场所,要视情况给予相应处罚直至取消停车场所的收费资格。

3、继续实行联合检查、统一收费、罚款审核“三项制度”,所有涉企检查、收费、罚款项目必须报本级优化办审核备案;上级业务部门安排的检查项目,必须报本级优化办备案;涉企收费、罚款按照就低不就高的原则进行;继续实行涉企收费“一费制”,不断扩大涉企收费“一费制”企业的管理范围,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到“一费制”企业直接收费。违反上述规定的,均按涉企“四乱”行为查处。

4、推行“首次免罚”制度。各行政执法部门在行政执法中,对企业首次轻微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理,实行“首次免罚”制度,同时,进行教育和责成限期整改。

5、禁止任何单位、个人向企业吃、拿、卡、要、报或推销商品,及接受企业的其他娱乐性消费活动;不准擅自组织培训、评比达标等活动;不经优化办批准(查处违纪、违法案件除外),不准查封、扣押企业的账目和财产,不准责令被检查单位停业、停产,不准强拉企业的生产设备、产品等;申请对企业强制执行的,必须经本级政府的主管领导批准,并报优化办备案。

6、不准以任何名目截留、滞留、挪用国家建设项目补偿款,确保项目工程顺利进行。

7、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部门,对现有行政审批项目要进行全面清理,精简审批项目,压缩审批时间,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

8、坚持首问负责、一次性书面告知制度。对办理行政审批事项的企业和个人,由首次接待的工作人员全程负责,对手续不完备的,出具一次性书面告知文书(明白卡),对企业或个人所需上报的材料(手续)一次性告知清楚,并由告知人在告知文书上签名。

9、坚持并联审批、全程代办、绿色通道等制度,对符合国家、省、市产业发展政策、环保标准等条件的招商引资项目,由招商单位按照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指定专人、限定时间、全程无偿代办项目行政审批手续;属省以上管辖的审批项目,全程协助办理。

10、行政审批事项需要的前置条件,除法律、法规规定以外的必须取消;不准指定或强制性服务,对手续完备的行政审批项目要做到限时办结。

11、行政审批、行政征收、行政处罚、政务公开、公共资源交易等要逐步纳入行政效能电子监察范围,实现规范管理。

12、继续实行纪检监察机关分包联系企业制度,了解企业(项目)生产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

13、继续实行“绿卡”服务制度,对符合“绿卡”发放条件的企业颁发“绿卡”,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对企业的服务承诺,为投资者提供优质、高效、快捷的服务;各级优化办要定期征求企业意见、建议。

14、认真执行市委、市政府关于严肃工作纪律,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的有关规定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十条规定。对违反规定者,行政效能监察中心或优化办要及时下发《督办通知书》,并跟踪督办。

15、强力推进政务公开。在行政服务中心设置统一、规范的政务公开栏,纳入行政服务中心管理的所有审批、收费、检查、处罚等要全部予以公示;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要通过听证会、论证会、公示等形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16、全市所有党政机关、群团组织、事业单位、服务行业都要根据各自的服务对象和工作范围,将各自承担的职责权限、办事程序、办理时限、办理效果、奖惩措施和优化经济环境的具体措施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并在单位醒目位置设置专栏予以公示。

17、严厉打击各类犯罪。公安部门要全力侦破危害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秩序的案件,严厉惩处寻衅滋事、敲诈勒索、盗窃哄抢、强装强卸、强买强卖、断水断路、恶意阻工等违法犯罪行为;强力推进警企联防、联治工作,积极构建长效机制。

18、实行重点监控制度。对每季度发生两起或每年发生五起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的单位,实施重点监控。

19、完善投诉举报监督网络,拓展监督渠道。各级优化办要公开举报电话,推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监督员制度和实名举报奖励制度,鼓励举报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行为,对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案(事)件,适时起动快速反应机制,快查快结。

20、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优化办要认真查处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案(事)件,严禁有案不查、瞒案不报、查而不结或故意拖延等问题发生,对严重违法违纪的“四乱”案(事)件,要公开曝光,切实为企业保驾护航。

三、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严格实行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责任追究制度。对工作人员故意或过失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除追究直接责任人责任外,还要追究其主管领导的责任;造成严重后果或重大影响的,追究主要领导的责任。受到重点监控的单位当年不能参加评先,主要领导当年不得提拔;在重点监控期间,每月向优化办报告一次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开展情况,主要领导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公开整改措施,加强对干部职工的教育、监督和管理。连续两年受到重点监控的单位,由优化办提请有关部门按程序报请党委、政府或其上级主管部门给予单位主要领导免职或责令其引咎辞职的处理,并在新闻媒体公开曝光。

垦利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的意见 篇4

施意见

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情境性、持久性、渗透性、暗示性和愉悦性,能够起到教育人、警示人、提升人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推进校园育人环境建设,依据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实施方案,经2005年10月19日学校精神文明建设领导组会议研究决定,提出校园环境文化规划实施意见如下。

一、指导思想与遵循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基础,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学校“十一五”发展战略,突出个性特色,全面、长远规划和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突显人文关爱,强化对全校师生的思想行为和审美情趣的教育与熏陶;突破固有模式,彰显ISO9001质量管理文化,建设和谐、轻松、团结、关爱的人际关系环境,使先进文化成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动力。

(二)遵循原则

(1)坚持系统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2)坚持重在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

(3)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育人的原则

(4)坚持美化、和谐、量力而行的原则

二、组织领导

学校精神文明建设领导组负责对校园育人环境建设的规划、组织、领导,领导组办公室(党群工作部)负责对所有实施方案进行审核。各科室、部门负责策划与实施。

三、育人环境建设思路

(一)环境文化设置

1、校园区域内文化氛围营造

以体现学校的特色与风格,近年来的办学理念与学校精神,反映学校的价值取向等内容为主,设置特色型标志牌、人本化警示语等。

(1)教学楼顶制作“交通技师学院”校牌

(2)校徽、标识体现

(3)学校质量方针、办学指导思想、育人理念等在校区内体现

(4)各建筑楼、主干道命名

(5)更换国旗旗杆(不锈钢旗杆)

(6)运动场设置标语

(7)校园区域平面示意图、指示牌、道路交通标线。

(8)草坪、路灯、洗手间、水房等设置标语牌

实施意见:

校长、书记统筹,办公室、党群工作部、总务处负责实施。

时间要求:

11月10日前完成实施方案,根据实际条件争取于11月30日前基本完成。

2、职能科室(班组)文化氛围营造

内容:

科室(班组)及人员岗位职责,科室特色标语,职业道德规范,部门服务承诺,共产党员先锋岗与监督台等。

实施意见:

(1)科室(班组)及人员岗位职责由质量管理办公室统一格式后制作,并确定各科室安装位置。

(2)部门服务承诺、共产党员先锋岗与监督台由各科室确定内容后,党群工作部统一格式、组织制作,确定各科室安装位置。

(3)科室特色标语由各科室自行拟定、提供内容,党群工作部统一格式后制作。

(4)专业科部要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时间要求:

11月10日前完成实施方案,争取12月初具体实施完成。

3、实训场所文化氛围营造

内容:

(1)实习实训场所标牌

(2)实习实训设备一览表、功能介绍

(3)实习实训教师岗位职责、行为规范

(4)实习实训安全操作规程、有关管理制度

(5)体现实习实训的标语

实施意见:

在分管校长领导下,由各专业科部选择确定内容,统一格式后实施。(实习实训教师行为规范可随后制订)

时间要求:

实施方案于11月10日前完成后交回党群工作部,具体实施争取于11月30日前完成。

4、教室文化氛围营造

内容:

(1)国旗

(2)班训

(3)励志标语

(4)班级概况栏:班主任照片及个人简介、班级情况、班干部情况

(5)班级管理栏

(6)学习园地

实施意见:

在分管校长领导下,由学生处、团委具体负责实施。

时间要求:

实施方案于11月10日前完成后交回党群工作部,具体实施争取于11月30日前完成。

5、教学楼、信息楼等教学场所文化

(1)教学楼1-7楼楼梯标语、实验楼1、3楼标语、信息楼1-5楼楼梯标语,以学生为主体,以启智、励行为主要目的。综合教学一楼门厅设置公民道德规范,信

息楼一楼门厅设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2)教学楼8-10楼、实验楼2楼以教职工为主体,体现学校育人理念。实施意见:

校长、书记负责审核,党群工作部具体实施。

时间要求:

实施方案于11月10日前完成,具体实施争取于11月30日前完成。

(二)校园文化内涵

1、加强校园网站、校园广播、宣传栏等主阵地建设。充分发挥校园网、校园广播站、校园宣传栏的主阵地的宣传鼓动作用,不断拓展校园育人环境建设的渠道和空间,透过媒体窗口,向师生展示学校的风格和特色,贴近师生实际、弘扬主旋律,宣传学校的教育意图、育人理念,报道学校的特色和亮点,营造别开生面的校园文化,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良好舆论环境。

实施意见:校园信息网络管理中心负责校园网络建设与服务。团委要由专人负责校园广播站的信息收集、编辑、审阅。对现有教学楼前宣传栏区分教学管理、教研动态、学生管理、招生就业信息、党政管理等栏目,分别由教学科部、学生处、招生就业指导办、党群工作部和办公室负责确定宣传内容,党群工作部统一审核。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定期进行更换。学生公寓设置宣传栏,由学生会负责定期更换。

2、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完善校园文体活动设施及场所建设,规划建设好学生文艺、体育、科技等活动场所,为学生开展文艺、体育、技能等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和条件。

实施意见:校长、书记负责,党群工作部、总务处、学生处组织实施。科技、技能等活动,专业科部参与组织配合。

3、加强制度育人环境建设。以贯彻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为契机,坚持以人为本,建立高效有序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机制,不断提高科学民主、依法治校的能力。加强民主管理与监督,发挥好职代会或教职工大会的作用。坚持校务公开,规范办事程序,凡是涉及学校改革、发展、建设的重大决策,事关教职工民主权利、切身利益、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的政策规定等事项原则上都要公开。逐步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有法可依,各项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人性化。

实施意见:校长、书记负责,质量管理办公室、党群工作部具体实施。

4、加强学校服饰育人环境建设。加强校园服饰育人环境建设、注重师生仪容仪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校服是校园里永远流动的风景,作为校园风气的折射,充分反映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社会渗透力。加强服饰文化,有利于树规矩、正校风,营造学校的美好形象,培养学生的集体纪律。在原有基础上,对全校学生校服、运动服、实训服装进一步修改,突出蓝领特色、交通特色、学校标识和专业特点。同时,对实训教师工作服进行统一制作。结合学校重大活动,为教职工统一制作服装。

实施意见:校长、书记负责,办公室、党群工作部、学生处具体实施。

5、加强校园形象育人环境建设。规范对外宣传的口径、内容、数据,对外树立统一的学校整体形象,积极宣传学校各项改革发展成就,特别是重大事件、重要活动和典型人物的宣传报道,提高学校在社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良好形象。编辑学校形象宣传画册,制作宣传光碟,充分反映学校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规范使用校徽,以及学校标准色,逐步完善具有学校特点的形象标识体系。在全

校范围内或面向社会征集并确定校歌。制作学校校旗。

实施意见:校长、书记负责,办公室、党群工作部、小史办、学生处具体实施。

6、加快校史编纂、充实校史展览室。积极组织编纂学校发展史,真实记录学校发展轨迹。充分发挥校史的资政、存史、育人功能,进一步充实校史展览室内容,建立永久的校史展览室,使其成为学校发展历程的见证,成为向全校师生开放的教育基地,增强师生对校园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实施意见:校长、书记负责,办公室、校史办具体实施。

7、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发挥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指导委员会的作用,以实施师德建设工程为载体,大力宣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健全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严格规范教师、干部的教育和管理行为,建立师德量化考核评价体系,把师德规范的要求融入到教师岗位职责中,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水平、师表意识和育人能力,使其用精湛的专业技能,优秀的思想品格,独特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和感染学生,推动教风、学风、校风建设。实施意见:分管校长负责,教工党支部、教务系统各专业科部组织实施。

8、加强学生德育建设。发挥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注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行为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开展“文明创建”的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形成崇尚美好,追求理想的志向;关心他人、热爱集体的风尚;诚实守信,大公无私的品德,不断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能力。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教于乐,如艺术节、体育节、技能节,纪念“五四”青年节、教师节、迎新年文艺演出等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进一步升华。积极组建学校学生军乐队、学生铜管乐队。

实施意见:分管校长负责,学生处、团委组织实施。

四、实施程序及具体要求

1、提高思想认识

校园文化体现的是一个学校的文化积淀和底蕴,加强校园育人环境建设是进一步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建设的根本要求,是贯彻“以学生为关注焦点”、“育人德为先”理念的主要途径。建设好校园文化,对于构建和谐学校,增强核心竞争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全校师生一定要思想重视,提高认识,把校园育人环境建设作为体现办学特色、提高管理层次,推动学校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有效载体,丰富内涵,不断创新,为学校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精心筹划设计

加强校园育人环境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建设是当前学校一项迫切的任务,一定要统筹规划、精心设计。各级领导和责任部门要把校园育人环境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按照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按照程序,由精神文明建设领导组办公室统一进行审核,做到全面部署、全程运行、全员参与。

3、抓好组织落实

要着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全校共同努力的校园育人环境建设格局。各具体实施部门立足于建设与发展,严格按照实施方案,以育人环境建设活动为抓手,强化“全员共建”意识,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和全校教职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求真务实,有步骤、分批次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全面落实关于加强校园育人环境建设的实施意见,切实完成学校校园育人环境建设的各项任务和目标。

4、加强考核检查

建立检查落实、考核奖惩机制,严格实施奖优罚劣。利用校园网,面向全校师生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对建设性意见建议,品位较高、贴近实际的标语,一经采纳将予以奖励。各有关责任部门要将校园育人环境建设纳入日常工作中、纳入工作目标,尽快制定实施方案,按照分工要求抓紧实施,学校精神文明建设领导组及领导组办公室将严格进行考核,并作为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5、建立长效机制

垦利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的意见 篇5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大企业、事业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农牧民利益,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科学规划,优化矿业开发布局

(一)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各盟市、旗县(市、区)要认真贯彻国家和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细化功能区划,明确城乡产业的空间布局。严禁在禁止开发区域内从事各种开发活动,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准入门槛,重点发展非资源型产业,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重点开发区要根据当地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采用对自然环境影响小的先进开发方式,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和时序。对环境造成影响的项目要认真进行清理整顿。

(二)科学编制矿区总体规划。重点矿区必须编制矿山开发总体规划,明确开发重点、规模、时序及电、水、路等各项前置和配套条件。纳入国家规划区的煤田都要编制矿区总体规划和矿区规划环评,并报国家投资主管部门批准。其它矿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具体办法由自治区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三)严格规划实施。矿区总体规划是项目开发的前置条件,矿山开发要按照矿区总体规划实施。各级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煤炭、国土资源、环保、水利、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严格按照矿区总体规划对项目进行审核,违反矿区总体规划的要予以纠正。矿区总体规划的修改,必须按法定程序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二、制定区域产业政策,转变矿业开发方式

(四)严格产业准入。自治区有关部门要按照保护环境、集中布局、规模开发的原则,制定分地区、分矿种的产业目录和项目、企业的准入标准。严格贯彻自治区矿业开发准入标准,褐煤开发井工矿规模不低于300万吨/年、露天矿不低于500万吨/年;其它煤种井工矿规模不低于120万吨/年、露天矿不低于300万吨/年,矿(井)平均回采率不低于70%。(五)提高矿产资源开发集中度。加大对现有矿山整合重组力度,2012年底前,年生产规模在45万吨以下的煤矿(井)全部退出市场。煤炭企业兼并重组要按照自治区统一部署,2013年底全区地方煤炭生产企业数量控制在80户至100户。

三、加强项目管理,规范矿业开发建设程序

(六)严格建设项目管理程序。矿山开发建设项目要严格履行项目管理程序,完善建设要件,同意建设并领取采矿许可证,履行项目建设管理程序后方可开工建设。严禁以采代建、未批先建、不批自建的行为,对未经同意建设而擅自开工建设的,一律停工整顿;未领取煤炭生产许可证的煤矿,不得转入正式生产。实行备案制的非金属矿山开发项目,要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要遵循“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严格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7]64号)要求,建立监管制度,实行全过程有效监管,监督项目单位依法依规建设。

(七)建立项目建设评价制度。建成投产的矿山项目由核准部门在规定期限内,委托有资质的咨询机构对项目在生态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移民搬迁、征地补偿、交通运输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评议论证,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并邀请项目所在地农牧民代表参加评议论证。

四、进一步健全矿山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八)完善矿山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内容和标准。结合我区资源和生态环境特点,在草原、森林、水资源短缺地区开发矿产资源,必须建立生态环境准入制度和环境影响监测评估制度,对矿山企业造成的粉尘污染、噪声污染、碾压草场、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进行长期监测、定期评估,切实保证农牧民正常生产生活。

(九)严格执行矿山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切实落实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新建矿山企业环保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要把矿山采场、采坑、排土石场、转运场的防尘、绿化和矿区道路、矿产品运输通道及废渣、废水、废气处理设施等,作为建设和生产的前提条件同步配套建设。对已投产的项目,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办理。

(十)科学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3条红线。矿业开发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因水制宜,严禁开采地下水建设高耗水工业项目。矿山开发企业要依法编制疏干排水方案,并采取有效的节水措施,提高疏干水综合利用水平;矿业开发项目要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科学编制水土保持方案,采取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水平。

(十一)建立矿山企业环境报告和公示制度。所有矿山企业要定期向环保部门报告项目建设和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影响、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情况、处理的技术手段、取得的效果、是否达标、面临的问题等事项。环保部门对上述事项进行监测评定后向社会公布。对于不按规定时限报告和公示,或者提供虚假报告内容的,环保部门要依法予以严厉处罚。

五、建立健全矿山开发利益补偿和分享机制,切实保护矿区农牧民合理利益

(十二)完善征地(草牧场)补偿办法。各级人民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被征地农牧民、矿区农牧民生活水平随企业效益的增长而相应的增长。要保证依法足额和及时支付土地(草牧场)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青苗补偿费和草原植被恢复费。所有补偿一律按照有关标准的上限执行。征用农牧民土地草场要履行征地告知、听证和确认程序,认真听取农牧民意见和建议,确保被征地农牧民的知情权、诉求权、参与权。

(十三)建立对农牧民环境污染补偿机制。各盟市环境保护部门要对矿区周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检测评价,根据影响程度确定封闭区和缓冲区范围。封闭区内草牧场、土地、住宅、牲畜棚圈及农牧业基础设施由企业出资征用和搬迁,征用标准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由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缓冲区内草牧场、土地采取临时用地和租赁形式的,按不低于国家禁牧补贴或退耕还林还草的补偿标准执行,具体管理办法由所在地旗县(市、区)人民政府制定,报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备案。

(十四)加强矿产运输监管。各盟市公安交警和质监部门要建立矿产开采、运输车辆和驾驶人工作台账,实行“一车一档”,严格办理注册登记、挂牌、年检等工作,定期对矿山开采车辆进行交通安全检查和质量检测。矿产运输车辆必须采取封闭保护措施,严禁“超长、超宽、超高、超载”及客货混载车辆上路行驶。

(十五)建立农牧民可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矿山企业要优先安排占地、受影响的矿区农牧民及子女在本企业就业,企业设立之初要提前向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报送用工计划和岗位要求,当地政府要提前组织培训,先培训、后就业。建立提高被征地、受影响的矿区农牧民生活水平的长效机制。被征用土地、草牧场环境受损的农牧民,自愿以土地、草场环境补偿费入股矿山企业的,矿区嘎查村集体以征地拆迁、补偿提留入股的,矿山企业应予以接纳;入股的比例、收益水平、参与方式、保障措施由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及各旗县(市、区)人民政府与企业协商确定。当地政府必须将被征地和受影响农牧民全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鼓励矿山企业采取劳务委托承包等方式,支持所在地苏木乡镇、嘎查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现矿区农牧民共同富裕。要做好被征地农牧民的理财教育工作,避免农牧民因滥用一次性补偿而产生新的社会问题。

(十六)建立企业与农牧民利益协商仲裁机制、地企文明矿区共建机制。要加强对矿山开发企业的教育管理,增强其履行社会责任、保护生态、尊重农牧民利益的观念。在矿山企业所在地建立地方政府、农牧民代表与企业议事协调机制,定期会商,及时解决农牧民因土地、草场、生态环境等与矿山开发企业的争议问题。协商不能达成一致的,要通过行政复议、仲裁或司法程序进行解决。地方政府要与企业建立地企构建和谐社会的共建机制,定期协商地企经济社会建设相关事宜,实现共同发展、和谐发展。对非法干扰矿山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人员要依法追究责任。

六、加快体制机制创新,调整矿业开发收益分配结构

(十七)探索建立矿产资源红利合理分享机制。认真贯彻《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煤炭资源管理的意见》(内政发[2009]50号)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调整煤炭资源矿业权价款有关问题的通知》(内政发[2011]63号)精神,全面加强探矿权、采矿权行政许可和流转市场管理。积极探索资源所有者以资源所有权入股开发企业分享资源红利的途径。扩大采用招标等市场化办法确定开发企业,扩大矿业招、拍、挂试点。

(十八)调整提高矿业权价款。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要研究矿业权价款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的可行性办法。调整煤炭价格调节基金收入政府间分成比例,其收入30%返还给矿区所在地旗县(市、区)人民政府,专项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地方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要加大对生态保护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平衡地区间财政收入水平,建立科学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

(十九)研究建立矿山开发运行综合执法制度,提高执法效力。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加快建立矿山开发综合执法机制,定期对矿山企业进行综合执法检查,对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进行全过程监管,既要严格执法,又要减轻企业迎检负担,做到公正、廉洁、高效执法。

(二十)明确政府和部门监管责任。强化对矿山开发的准入审批和规划审批,凡未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一律不得配置资源,对矿山开发管理秩序混乱、造成严重后果的地区要实行问责制。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及各旗县(市、区)人民政府为所在地矿山企业的监管主体,对当地矿山建设、生产经营秩序、安全生产负有监管职责,要依法加强管理。

(二十一)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提高社会监督水平。各有关部门要及时将项目核准、建设、开发、环境治理、政府监管等方面的信息按期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要强化信访工作,设立专门机构;畅通农牧民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及时发现社会矛盾并努力化解在基层和萌芽阶段。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垦利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的意见 篇6

赣府发[2003]27号

颁布时间:2003-12-8发文单位:江西省人民政府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加快“旅游休闲后花园”建设进程,尽快把旅游业培育

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促进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一)旅游业是解决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渠道,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点,是吸引外资、展示我省新形象的重要窗口。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建设 “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定位,明确提出要把江西建设成为沿海发达地区旅游休闲的后花园。加快我省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全面落实“后花园”定位,充分发挥我省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发掘市场潜力和产业潜力,紧紧抓住当前加快开放和发展的有

利时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促进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二)加快旅游业发展要始终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加快资源整合、体制整合和产业整合,走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之路。以打造全国一流精品线路为龙头,整合旅游资源;以公司化、集团化运营为重点,改革旅游体制;以优化产业结构、形成综合优势为目标,发展旅游产业。努力实现全省旅游业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全省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和全国旅游业的平均增长速度。近几年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要确保20%,力争25%.到2005年,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全省 GDP的10%;到2007年,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12%,真正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到2010年,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15%,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力

争跨入旅游大省的行列。

二、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工作重点

(三)做强旅游城市和提升旅游景区的品位。南昌要充分发挥特大型城市的聚集功能,努力建成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多功能中心旅游区和集观光、度假、商务、会展为一体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九江要发挥临江、滨湖、依山的优势,发掘历史文化积淀,加大城区改造的力度,努力建成对国内外游客有吸引力的花园城市。景德镇要大力弘扬陶瓷文化,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古瓷窑、官窑、中国景德镇陶瓷博物馆等旅游重点项目开发,把景德镇建成名副其实的世界瓷都。赣州要深度发掘客家文化内涵,搞好宋城文化、客家风情与秀丽山水等旅游资源的整合,力争成为赣闽粤边地区最有竞争力的旅游城市。新余、上饶、鹰潭、宜春、萍乡、吉安、抚州等城市要发挥各自的旅游优势和特色,积极开展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创建工作,总体上提升我省的城市旅游水平。按照总体规划、突出特色、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要求,加快旅游景区的建设,把庐山、井冈山、龙虎山、三清山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建成对国内外旅游者有强大吸引力的全国一流景区。

(四)打造三条精品旅游线路,着力构筑四大旅游协作区。高标准建设南昌—九江(庐山)—景德镇—婺源名山名城名村文化游、南昌—井冈山—赣州—瑞金名山名城红色文化游、南昌—龙虎山—龟峰—三清山风景名胜生态文化游等三条旅游线路。按照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要求,高标准完善配套设施,突出特色,丰富内涵,打造成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精品线路,带动全省各地旅游线路和产品建设。加强区域间旅游协作与联合,按照区域联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主动对接与融入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市场,加快与周边省市旅游协作区的建设步伐。与安徽联合打造“景婺黄徽文化旅游区”;与福建联合打造“武夷山风景休闲旅游区”;与广

东、福建联合打造“客家文化旅游区”;与湖南、广东联合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区”等。

(五)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营造安全、舒适、有回味的旅游环境。围绕重点旅游区和旅游线路,着力抓好连接主要景区及景区间的公路建设,提高公路等级,改善路面质量,尽快完善全省各主要旅游城市、旅游景区间的旅游公路网络。配套建设好公路沿线休息、餐饮、购物服务区和旅游厕所。加强旅游景区(点)停车场和公共汽车站的建设,建设好进出省和各旅游景区主要通道沿线的景观和旅游标志、交通标志、公共图形标志。随着南昌昌北机场对国际航班开放,开通南昌至日本、韩国、东南亚以及澳门等地的国际和地区航班。增开重点景区到主要客源地的旅游列车,增加票源供应。开发水上旅游交通,增开内河旅游航线。要加快各景区通讯网络、金融服务、供水供电、旅游步道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建好护栏等旅游安全设施,加快住宿、饮食、文化、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为游客提供快捷、方便、安全、舒适的旅游条件。引导旅游饭店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结构调整。加快建设高等级旅游饭店,大力发展青年旅馆、家庭旅馆、汽车旅馆等接待设

施,形成高、中、低档相结合的旅游饭店体系。

(六)搞好旅游餐饮建设,扩大旅游商品产销,加强旅游娱乐建设。抓紧建立旅游餐饮服务标准体系,开发具有江西地方特色的菜肴,在重点旅游城市和景区经营特色赣菜。大力推进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增加旅游创汇创收。积极开发具有我省特色的名、优、特、奇、新产品,逐步建立旅游工艺品系列和旅游食品系列生产基地。各重点旅游城市要加强对商品市场的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建立旅游购物中心或旅游商品市场,在全省逐步形成规范的旅游商品销售网络。开发富有江西特色、体现民俗风情、游客参与性强的娱乐项目,提高旅游娱

乐消费比重。

(七)办好重大旅游节事活动。各地要根据本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资源现状、产业特点,采取省市联办,与国家有关部委合办、或与兄弟省市联动等形式,组织开发系列的节事旅游。进一步提升旅游的文化品味,力争办成一些全国有影响的旅游精品节事活动。

(八)加大国内、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的开拓力度。以“长珠闽”和沿京九线、浙赣线、沿长江带为重点,开拓国内客源市场,加强与周边省市的协作,形成开放、联动的旅游客源网络。继续巩固和大力拓展港、澳、台、东南亚和日本等传统国际市场,积极开发韩国和欧美、澳

新等新兴市场。加大对境外和国外客源市场的宣传促销力度,不断提高江西旅游的知名度。

(九)加快旅游业信息化建设。完善全省旅游信息网络,各市、县、区旅游部门及主要旅游景区实现联网,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网

上咨询和预订服务。旅游、统计部门要适应旅游发展新形势,建立旅游业发展统计监测体系,搞好旅游统计。

三、进一步完善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机制

(十)进一步扩大我省旅游业的对外开放。加快我省旅游业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引进符合国际规则的旅游运营机制、领先技术和高层次管理人才;降低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旅游行业的门槛,进一步放开旅游投资领域和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车船公司等经营领域;进一步简化出入境手续和旅游购物通关检验手续;对从事国际旅游业务的旅游企业促销人员,可根据业务需要实行一次审批、一年内多次出入境有效的办法。着力搞好招商引资工作,高起点做好旅游项目的前期工作,以优势项目为载体,吸引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大财团参与我省旅游资

源的综合开发,尽快形成大开放、大市场、大旅游的发展格局。

(十一)加快组建旅游企业集团。通过联合、兼并、收购或股份制改造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组建旅行社集团、旅游饭店集团、旅游车船集团等专业性集团公司。在此基础上,加快组建以资本为纽带的全省旅游集团,实现跨区域、跨行业发展和网络化、集团化经营。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加快旅行社改革开放步伐,切实推进股权多元化,鼓励支持民营、外资企业参股、控股国有旅行社,吸引国内

外知名旅行社到我省开办分支机构,参与我省国有旅行社的改组改造,用两年的时间全面完成国有旅行社改制。

(十二)加快主要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步伐。按照有利于资源保护,永续利用;有利于统一规划,总体开发;有利于依法行政,加强管理;有利于树立整体形象,发挥规模效应的原则,理顺旅游景区的管理体制。以公司化运作方式,推进旅游景区转换经营机制,发展以资本为纽带的跨区域旅游集团。按照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与项目特许经营权三权分离的原则,以特许、转让、承包等方式,依法对景区经

营项目实行公开招投标,加快景区的开发与建设。以公司化运作的方式,推进旅游景区转换经营管理机制。

四、强化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十三)进一步加强领导。省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加强协同配合,支持旅游业做大做强。旅游行政管理

部门要履行好行业主管职能,加强对全省旅游业的综合协调、监督检查和指导服务。

(十四)落实好对旅游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从2004年起对全省旅游星级饭店、餐饮和商贸行业用电价格在现行商业电价基础上适当下调(具体办法另行下达)。旅游星级饭店实行与工业企业同等的用水价格。扶持旅游汽车运输企业发展,加快车辆更新,提高车辆档次,经省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旅游定点汽车,在 2010年年底前免征客运附加费。旅游项目用地,可以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省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作为省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全省旅游推介、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导向性投入、旅游人才培训及

规划编制等方面。省直旅游企业上缴的所得税地方分成部分全额安排支出预算,用于支持旅游业的发展。

(十五)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整合省内各高等院校旅游教育资源,改进旅游院校的专业设置,支持旅游院校的建设,加大培养中高级旅游经营管理人才、服务人才和熟练技工的力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旅游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协调和业务指导,有计划地选送旅游优秀年轻管理人员到高校或国内外旅游机构培训。

(十六)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公安、工商、物价、质量技术监督、环保等部门要加强对旅游业的执法监督,健全旅游业执法和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着力解决购物欺诈、超范围经营、非法经营旅行社业务、驾导人员私拿回扣索要小费,景区脏乱差、服务质量不高,旅

游行业不正当竞争等突出问题,保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创造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环境。

(十七)加强环境保护和管理,强化安全防范体系建设。加强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坚持保护优先,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特别要注重生态脆弱区、环境敏感区和特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区的保护。要落实安全责任制,加强对旅游运载、游览、娱乐等

设施的安全监督。建立旅游安全预警和紧急救援机制,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

访

2008-12-31 10:52:00【浏览字号选择:大 中 小】 关闭本窗口】【打印该页】【

27日下午,宜春市旅游局局长雷恩奇在宜春市展位前接受了红途网的现场专访。

红途网:请雷局长先给广大网民介绍下宜春的主要景点和资源概况?

雷恩奇:宜春拥有迷人的自然风光,在宜春1.8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点缀着宜春3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其中明月山景区旅游资源特色明显,月亮文化唯美浪漫、富硒温泉和含氡温泉品质一流、禅宗文化源远流长、农耕文化沉淀古朴厚重、自然风光奇美绝伦,是难得的观光休闲度假胜地。另外还有7个国家A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省级风景名胜区、4个国家森林公园、4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国家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8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国家水利风景区、6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途网:宜春市区风景优美,“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江穿城而过,湖傍山而生,作为旅游管理部门我们是怎样打造出“城区既景区”模式并使之蜚声全国的?

雷恩奇:我们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城市创建工作,促动城市建设发展,目前我市已经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全国畅通工程一等管理水平城市,“五朵金花”相映成辉!二是“打造13579”绿色工程,具体是指:一个目标,三十个游园,五条景观大道,七个公园,九个文化广场。1个目标是指围绕“把宜春建设成中部地区最佳宜居城市”的目标;打造“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的城市景观环境;30个游园是指按照“彰

显山水、大小适宜、分布均匀、便民实用”的原则,新建区域性游园22个,对原有的8个游园进行提质改造;5条景观大道是指按照“绿随路建,有路皆绿,绿美结合”原则,建设5条生态良好、景观优美、特种丰富、特色鲜明、清新舒适的景观大道;7个公园是指宜阳公园、雕塑公园,怡心公园,袁州新城公园,滨江公园,袁山公园、秀水公园;9个文化广场是指新建和提质改造集文化、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文化广场9个。

红途网:此次展会宜春做了充分细致的准备,有多种商品获奖并且还获得最佳展位奖,宜春是否把此次展会作为一种加强对外宣传和交流的契机,此次展会将给宜春带来什么样的机遇?

雷恩奇:在本届旅游商品交易会上,我市精心组织了本土旅游企业参展,参展的靖安竹雕、万载根雕、袁州脱胎漆器这些商品得到省领导和专家的好评;高安腐竹、宜丰豆腐乳、袁州黑米酥、靖安椪柑等产品畅销,市民排队争相抢购。通过本次旅游商品交易会,使得我市的旅游产品展现在广大市民的面前,让大家进一步了解我市的旅游产品和旅游资源,下一步我们将包装完善好我市的旅游商品,走产业规模化的道路。

垦利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的意见 篇7

(鄂政发[2006]45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23号)精神,充分发挥保险业在促进改革、保障经济、稳定社会、造福人民、构建和谐湖北、实现中部崛起中的重要作用,现就进一步加快全省保险业改革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保险业的重要性,加快全省保险业改革发展

保险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是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有利于建立市场化的灾害、事故补偿机制,完善灾害防范和救助体系,增强全社会抵御风险的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稳定运行;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保障需求,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有利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健全金融体系,促进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协调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创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

“十五”期间,全省保险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实现保费收入年均增幅19.08%,保险赔付总额 161.21亿元,上交税收10.92亿元,2005年从业人员超过8万人。保险业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但是,由于我省保险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功能和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保险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全省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采取有效措施,深化保险业改革,加快保险业发展,做大做强保险业,充分发挥保险业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为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湖北服务。

二、积极稳妥开展“三农”保险试点,服务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大农业保险试点力度。探索建立适合省情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将农业保险作为支农方式的创新,纳入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保险公司、龙头企业、农户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农业部门要积极推动农业保险地方立法,引导农民投保,协调各方关系。各有关方面要积极推动农业保险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促进多形式经营、多渠道支持的农业保险体系逐步完善。

逐步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改变单一的、事后财政补助的农业灾害救助模式,逐步建立与我省农业保险发展相适应、政策性农业保险与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农业风险防范与救助机制。各地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和组织形式,选择相对成熟的农业保险产品,进行农业保险补贴方式、品种和比例的试点,对保险公司经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适当给予经营管理费补贴,逐步建立农业保险发展的长效机制。

开展被征地农民和移民养老保险试点。对于被征地农民和移民,在本人自愿的条件下,可办理储蓄式养老保险,促进其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目标的实现。积极探索保险机构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的有效方式,充分发挥保险公司在网络、技术、人员、设备等方面的优势,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健康发展。努力发展适合农村、农民自愿的各类商业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建立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险制度,切实提高保障水平。发展农民工意外伤害保险,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有效的意外风险保障。

三、统筹发展企业年金等各类商业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企业年金制度是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企业年金,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企业吸引人才、增强凝聚力和竞争力,有利于促进金融市场发展。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充分发挥保险公司在精算、投资、账户管理、养老金支付等方面的专业优势,积极参与企业年金业务,拓展补充养老保险服务领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尽快出台我省企业年金具体实施办法。

大力发展个人、团体养老和健康等保险业务,建立多层次的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建立节育手术保险制度。保险公司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大额医疗费用商业补充医疗保险。

四、积极发展各类责任保险和意外保险,提高应对灾害事故、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稳定运行的能力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增强运用保险机制进行社会管理的自觉性,采取市场运作、政策引导、政府推动、立法强制等方式,大力发展安全生产责任、建筑工程责任、产品责任、公众责任、执业责任、董事责任、环境污染责任等责任保险和意外保险业务,充分发挥保险在防损减灾和灾害事故处置、救助中的重要作用。

大力发展各种责任保险。对于文化娱乐和休闲场所、商业经营场所、餐饮住宿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以及易燃易爆及危险化学品生产、销售、存储场所等,要积极推进其参加火灾公众责任保险。切实提高矿山雇主责任保险的投保面和保障程度,维护矿山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增强矿山企业抗风险能力。要通过试点,建立统一的医疗责任保险,促进医患关系的平衡,保障医疗机构和患者的合法权益。针对旅行社在责任范围、赔偿限额、救援服务、理赔程序和无过错责任等方面的实际需要,着力完善旅行社责任保险,保障广大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对旅行社不投保、未按责任范围投保和不足额投保的行为,旅游行政管理

部门应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大力发展新兴旅游保险和特种旅游保险,积极推进旅游各环节保险。道路客运经营者、危险货物运输经营者应当分别为旅客或者危险货物投保承运人责任保险。未按规定投保承运人责任保险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严格执行《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依法对机动车投保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情况进行检查,规范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管理,切实保障道路交通事故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发展各类意外伤害保险。鼓励和提倡监护人自愿为学生幼儿购买意外保险,发展学生平安保险。建筑施工企业应依法为从事危险作业的职工办理意外伤害保险,支付保险费。

五、提升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建立保险业可持续发展机制

各保险公司要牢固树立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思想,立足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紧紧围绕政府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努力解决保险业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

加快保险业创新步伐。大力加强保险业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积极发展高科技保险,努力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保险服务。稳步发展住房、汽车等消费信贷保证保险。积极推进建筑工程、项目融资等领域的保险。支持发展出口。信用保险和民营企业保险。创新保险销售渠道,稳步推广新的营销方式。发挥保险中介机构在承保理赔、风险管理和产品开发方面的积极作用,提供更加专业和便捷的保险服务。认真研究现行保险资金运用政策,积极向各保险总公司争取有利政策,为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坚持依法诚信经营。保险公司要牢固树立诚信经营意识,始终坚持投保自愿和诚信经营的原则,守合同、重信用,坚决杜绝弄虚作假、误导欺诈客户等问题。积极推进保险条款通俗化和服务标准化,坚持主动、迅速、准确、合理的理赔原则,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理赔服务标准。加强保险营销员教育培训,提升营销服务水平。

进一步深化保险业改革。完善保险公司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健全决策、激励和约束机制,努力建立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保险企业。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逐步转变保险业增长方式,努力实现速度、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实施人才兴业战略,深化保险业人才体制改革,优化人才结构,建立高素质的保险人才队伍。

六、加强和改善监管,切实防范化解保险风险

加强保险监管、防范化解风险,事关保险业稳定运行和经济金融安全。湖北保监局要切实履行全省保险业行政管理和监管职责,坚持把防范风险作为保险业健康发展的生命线,不断完善以偿付能力、公司治理结构和市场行为监管为支柱的现代保险监管制度,不断增强引领全省保险业发展和防范保险业风险的能力。加强对全省保险业发展的规划,统一保险市场准入标准,积极做好市场主体的培育和保险条款费率的监管,促进保险业公平竞争和有序发展,切实维护保险合同

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要建立科学的保险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积极实施分类监管,扶优限劣。要规范行业自保、互助合作保险等保险组织形式,整顿规范行业或企业自办保险行为,并统一纳入保险监管,防范通过商业保险非法集资和洗钱。

保险信用体系建设是“信用湖北”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切实加快保险信用体系建设。培育保险诚信文化,加强从业人员诚信教育,强化失信惩戒机制。要加强保险行业自律组织建设。建立保险纠纷快速处理机制,维护保险市场秩序,切实保障被保险人合法权益。

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进一步减轻保险营销员税赋负担,适当提高营销员营业税起征点,从2007年1月1日起,武汉市城区营销员营业税起征点调整至5000元,省内其他地区调整至3000元。

大力普及保险知识。要利用各种形式宣传保险知识,激发广大公民和企业购买保险的意愿,特别是要注重正面报道,积极宣传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建设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典型事例,提高全民保险意识。要创新保险宣传教育形式,争取 2007年秋季开学前在我省自编中小学教材中加入保险知识相关内容。

进一步优化保险业发展政策环境。大力培育保险市场,依法减轻保险企业负担,促进我省现有保险主体积极合理增设机构网点,不断扩大保险业覆盖面。积极研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在我省投资设立保险企业,吸引更多国内保险机构和国际著名保险机构落户湖北,增强全省保险业的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

八、加强领导,把保险业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保险业的发展,切实加强对保险工作的领导,把保险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统筹考虑,纳入重大危机应对机制和平安建设体系之中。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保险知识,掌握保险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提高运用保险机制促进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水平。认真研究保险的功能和作用,努力做到学保险、懂保险、用保险,带动全社会保险意识的提高。各市、州、县人民政府要定期听取保险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当地保险业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切实维护保险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及其他合法权益,为保险业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要依法查处、坚决打击各类保险诈骗犯罪行为,切实维护投保人和保险机构的合法权益。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认真履行职责,推动全省保险业改革发展各项政策的落实。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实现全省保险业又快又好发展,促进和谐湖北建设。

湖北省人民政府

二00六年九月十一日

垦利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的意见 篇8

关于进一步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

(征 求 意 见 稿)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学前教育的意见》()和《长沙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加快推进我市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水平,现就学前教育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学前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1、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为目标,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好入园”、“入好园”的需求。

2、发展目标。到2015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1%;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占幼儿园总数60%以上;每个乡镇办好2-3所公办幼儿园,每个街道办好1所公办幼儿园;重视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幼儿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其中大专以上达70%。到2020年,满足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2%以上;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较大发展;幼儿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其中大专以上达80%;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占幼儿园总数80%以上,学前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建立起布局合理、质量优良、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体系。

3、发展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原则,在满足需求、规划发展、合理收费、规范质量等方面发挥统筹作用。坚持公益性、普惠性原则,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服务。坚持办园主体多元化原则,鼓励社会力量多形式办园,形成幼儿园多样化格局,满足群众需要。

二、多种形式发展学前教育

4、科学规划幼儿园建设。以县(市、区)为单位,科学编制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将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根据人口出生、人口流动趋势,科学预测,确定规模,合理确定幼儿园布局和建设数量。保障幼儿园建设用地。原则上常住人口3~6千人的小区或街道应设置1所幼儿园,班规模为6-12个班;农村2000人以上的村单独建有幼儿园。

5、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采取多种形式建设数量充足、条件达标、收费合理、面向区域内所有适龄儿童的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

城区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时,根据《长沙市城市中小学幼儿园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的要求,规划建设好与居住人口相适应的配套幼儿园,做到与建设区的住房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配套幼儿园产权按属地原则移交当地政府。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擅自将配套幼儿园以出租、委托、承包等形式交付其他组织和个人承办,已出租、委托、承包的,由当地政府牵头限期收回,并由当地政府举办或通过组织竞标举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

城乡中小学布局调整后闲置校舍必须用于举办幼儿园。不得通过政府投入建设超标准、高收费的幼儿园。

以农村公办幼儿园建设为重点,实行城乡统筹,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每个乡镇办好2-3所公办幼儿园。已改制的公办幼儿园要结合实际恢复公办性质或者办成普惠性民办幼儿园。

当地政府在没有公办幼儿园布局的区域,可以购买服务,委托民办幼儿园接受其居民子女入园,民办幼儿园所收保教费,除居民按公办幼儿园标准缴费外,其余应由政府补足;或者采取减免租金、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形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收费标准应不高于当地同类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鼓励企事业单位、社区、慈善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举办公益性、普惠性幼儿园。

三、多渠道筹措学前教育发展经费

6、学前教育经费纳入公共财政范围。各级政府要将学前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要占合理比例,未来三年要有明显提高。要确保公办幼儿园建设、公办教职工工资和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需要。

7、拓宽学前教育经费筹措渠道。城市建设维护税、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各5%用于学前教育。从2011年开始,土地出让收入按0.5%的比例计提用于农村学前教育。制定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在学前教育事业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2011年学前教育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达到当地小学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的五分之一以上,2015年达到三分之一以上,并逐年增长。

8、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2011年,市财政安排学前教育专项经费2000万,逐年增加,通过以奖代拨的方式,支持幼儿园的建设和发展。

9、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捐资发展学前教育。要为社会力量举办普惠性幼儿园提供必要用地,按照国家公益事业用地及建设的有关规定给予优惠。在普惠性幼儿园基本满足需求前提下,社会力量可举办条件较好民办幼儿园,提供多样化选择。要制定有关政策,鼓励社会各界以捐赠形式支持幼儿园建设和经济困难家庭幼儿入园。

10、完善学前教育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公办幼儿园根据办园综合成本、社会承受能力等情况,由物价、教育、财政部门确定收费标准。民办幼儿园收费实行办园成本审核,物价部门要对办园成本进行经常性检测,实行市场调节价管理民办幼儿园,依据相关规定和当地实际,控制“高价”幼儿园,在社会平均办园成本的基础上按上浮不超过30%,下浮不限的原则确定收费标准;控制最低收费标准,禁止恶性竞争,坚决查处乱收费。

11、落实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优惠政策。符合税法规定的给予免征企业所得税。对幼儿园按标准收取的教育费、保育费,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教育劳务营业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3号)有关规定免征营业税。幼儿园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关于学校水电气价格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07‟2463号)要求,按照居民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执行。

12、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给予资助,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有效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园问题。

四、加快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13、落实公办幼儿教师编制。要明确公办幼儿园事业单位法人资格,按照生师比核定教职工编制,逐步形成根据在园幼儿人数调整教职工人数的动态调整机制。2011年,公办幼儿园达到3-5个编制,2015年,所有公办园的编制达到教职工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逐步达到按编制标准配备教职工的要求。

14、实行园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按照《教师资格条例》的有关规定,教师必须持有《幼师资格证》,园长必须持有《园长岗位证》,实行持证上岗,严把入口关。富余的中小学教师转岗幼儿教育必须通过转岗培训,经考试合格才能上岗。全面推行幼儿园新任教师在持有资格证人员中公开招聘、择优聘用制度。

15、加强园长和幼儿教师培养。制定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计划,按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的要求五年一轮训,将学前教育培训纳入当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鼓励园长、教师通过自考、函授等途径进行自我提高。在中小学富余教师中选拔一批40岁以下,具备弹唱跳画等技能技巧的教师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充实到幼师队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培养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在培养骨干教师、教学能手、评优、评先、评职称工作等方面将幼儿教师纳入基础教育系列,与中小学教师同等对待。

16、保障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公办幼儿园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由县级人民政府予以保障,确保国家各项工资福利待遇政策落实到位。对公办幼儿园编外聘用教职工以及民办幼儿园聘用工作人员要按《劳动合同法》签署聘用合同,依合同支付报酬,依法保障幼儿教师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资、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落实聘用教职工的福利待遇,依法为教职工购买相关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缴纳住房公积金。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公办幼师,按国家规定实行工资倾斜政策。公办幼儿园非事业编制教师和民办幼儿园教师工资不低于当地幼儿园事业编制教师工资福利待遇的60%。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等相关部门对此要加强监管。

五、全面提升学前教育保教质量

17、加强对幼儿园保教工作的指导。积极推进学前教育改革,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个体差异。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摆脱“保姆式”的教育模式,防止“应试教育”的消极因素向幼儿教育延伸。强化对各类幼儿园保教质量的监督和指导,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测体系,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学前教育教研和科研工作,积极探索符合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特点的幼儿保教方法。

18、实施优质幼儿园创建工程。充分发挥公办优质幼儿园的示范和辐射作用,鼓励公办幼儿园通过承办新园、托管薄弱园、举办分园等多种形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以多样化办园的形式满足社会、家长的需求,使更多的幼儿分享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探索交流互助、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联合共建机制,开展多形式的结对帮扶活动,帮助薄弱幼儿园提高办园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9、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质量观。幼儿园、家庭、社区密切合作,利用幼儿园和社区的资源优势,面向家长开展多种形式的早期教育宣传、指导等服务。引导家长更新教育观念,尊重儿童的天性和认知规律,珍惜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支持幼儿园开展科学保教。

六、进一步加强学前教育管理

20、严格学前教育机构准入制度。举办学前教育机构必须经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取得办学许可证,根据机构性质分别由编制机构或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完善和落实幼儿园年检制度。未取得学许可证和未办理登记注册手续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举办学前教育机构。对拒绝办理相关手续或没有办理相关手续开园招生的,由政府组织教育、民政、卫生、安全监管、公安等职能部门联合执法,依法予以处理。

21、强化幼儿园安全监管。高度重视幼儿园安全保障工作,加强安全设施建设,按照《法人单位内部安全保卫条例》,健全安全保卫机构,配齐安全保卫人员,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责任制,落实各项措施,严防事故发生,确保幼儿园安全。幼儿园食品的采购、运送、储存、制作等环节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的有关规定。幼儿园要根据接收儿童的数量按规定设置专兼职卫生保健人员,建立晨检记录、传染病疫情报告等制度。严格幼儿园接送幼儿车辆安全管理。加强幼儿园安全教育和检查,坚决取缔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幼儿园及办园点,及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杜绝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相关部门按职能分工,建立全覆盖的幼儿园安全防护体系,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加强监督指导。幼儿园所在街道、社区和村民委员会要共同做好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

22、完善地方负责、以县为主、分级管理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学前教育的发展,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指导、扶持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工作,促进城乡学前教育共同发展。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所辖行政区域学前教育规划、布局调整、公办幼儿园建设和各类幼儿园管理,负责管理幼儿园园长、教师,指导教育教学。乡镇和街道办事处负责组织举办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筹措经费,改善办园条件。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在发展学前教育中的作用,动员组织幼儿接受学前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早期教育,对家庭幼儿教育进行指导。

七、建立健全促进学前教育良性发展机制

23、强化政府统筹、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以县(市、区)为单位,制定学前教育发展规划。由发展改革部门牵头,制定学前教育三年发展规划。要根据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变化和学前教育需求等情况确定年度发展目标,分解年度任务,落实分年度新建、改扩建幼儿园数量和新增学前教育学位。科学合理布局。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制定三年幼儿园建设规划。要根据区域内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实施幼儿园合理布局,农村地区要将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尤其是村级幼儿园建设作为重点,城市区将新增人口较多和没有配套公办幼儿园的街道、社区作为重点。

落实建设用地。城乡建设和国土部门牵头,分类制定幼儿园建设标准和三年用地规划。要根据幼儿园年度建设规划,按照学前教育机构的建设标准,在城镇改造和城市小区建设中,建设与居住人口相适应的幼儿园,落实建设用地。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要与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村级幼儿园原则上利用富余小学举办,凡改作他用的富余小学一律收回举办幼儿园。

落实公办幼儿园编制标准。县级编制部门根据省编制标准以及建设规划分年度落实公办幼儿园编制;设立机动编,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

完善幼儿园人事管理制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牵头,制定幼儿教师聘任管理办法,保证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需要。2011年6月底前制定幼儿园教职工的人事(劳动)、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和职称(职务)政策。督促幼儿园为教职员工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切实保障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

落实财政投入政策。财政部门制定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政策,确保公办幼儿园建设、教师工资和购买服务所需经费。2011年6月底前,制定公办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合理确定收费标准。物价部门根据省价格管理部门制定的收费标准,分类确定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通过成本核算,指导民办幼儿园合理确定收费标准。

保障特殊群体入园。民政部门将发展学前教育作为城市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与有关部门共同探索依托社区发展学前教育的管理机制和有关政策;协助教育部门做好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子女以及在社会福利机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机构的适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工作。

健全安全管理办法。综合治理部门制定幼儿园周边环境管理办法;公安部门牵头,制定园车管理办法;卫生部门牵头,制定幼儿园食品、卫生、保健管理办法。

税务部门负责实施征管范围内相关幼儿园的税收优惠扶持政策。

工商、质检、安全生产监管、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根据职能分工,加强对幼儿园的指导和管理。妇联、残联等单位要积极开展对家庭教育、残疾儿童早期教育的宣传指导。

24、完善学前教育督导评估机制。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把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经费投入与筹措等列入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两项督导评估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各级领导任期责任目标和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列入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专项督导制度,定期对县(市、区)落实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规划、资源配置、经费投入、教职工待遇保障、保教质量等进行专项督导,督促乡镇(街道)落实职责,加大投入,加快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和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垦利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的意见】推荐阅读:

监利县招投标信息网06-03

上一篇:送给老师的话语下一篇:控申工作计划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