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

2024-11-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做强(共9篇)

做强 篇1

做强区域市场

上有品牌产品的打压,下有同类产品企业的低价冲击,大卖场、连锁超市等强势零售终端索要高额进店费,进店无利可能还要亏,不进等于放弃市场,实在是“不做终端是等死,做了终端是找死!”。

怎么办?在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举办的营销研讨会上,经常会有企业的销售总经理们向我提出这类问题。

得战略区域市场者得天下

如何解决这类营销总监们普遍关心并为之苦苦思考的问题呢?我认为这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阶段中出现的宏观问题,不是靠几个点子就能解决的,企业需要通过差异化战略和系统建设提升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才可能在激烈的商战中转被动为主动。

但如果企业的综合实力不足以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优势,而且营销系统基础建设周期长、见效慢,远水难以解近渴怎么办?不少企业经苦思冥想后采用了一些特殊的广告策略、新颖的促销手段或哗众取宠的产品创新,虽然也能取得一时的市场主动权,但往往是好景不长,很快就被竞争对手模仿或超越,又该怎么办?

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大市场,卢泰宏教授曾概括中国市场环境的5大特点为:大、变、乱、燥、异,

在这个疆域辽阔得大市场中有几个企业能够征服所有的消费者,成为一统江湖的霸主呢?特别是成长中的企业,在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就要考虑求发展,发展需要稳健和策略,建立区域性的市场是求发展得最佳选择。

俗话说“强龙难压地头蛇,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得战略区域市场者得天下。在战略性区域市场的选择上要考虑:市场容量必须足够大,具备可持续增长的基础;战略性区域市场内部的市场特性应基本相似,要考虑到它的辐射能力,应与企业现有资料条件相匹配。建设战略性区域市场的要点:战略性区域市场必须为企业创造结构性的竞争优势,必须以竞争性的眼光来看待区域市场,战略性的区域市场要有相配套的策略运营模式,新的经营模式的确立一旦成功,将带动企业突破原有的成长极限,实现新一轮的增长。

一个妇女用品企业的山东销售经理问我:“青岛一家大型连锁超市是当地零售业的巨头,我们的产品想进该店,走了很多关系才做通工作,但是条件是返利不得低于18个点,经销商不得低于12个点,但是公司的政策只有12个点,我真是进退两难。你说怎么办?”我说“没有方法,因为你不是全国知名品牌,也不是当地的畅销产品,人家有你不多,没你不少,他经营你的产品一定是要求高利润的,你不进店,产品做不起来,进店就要做好亏本的打算。但也有方法,只要把该品牌做成区域性的强势品牌,消费者指名要你的产品,再强势的终端零售商也得罪不起消费者,即使微利人家也会进你的产品。”

★ 公司做强做大范文

★ 年后如何留住员工?

★ 做正能量员工读后感

★ 幼儿如何增强抵抗力 妈妈这样做宝宝抵抗力强

★ 做包子范文

★ 做家务范文

★ 做收据范文

★ 怎么学习做

★ 做文案

做强 篇2

发展成就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出口迅速增长,零部件企业创新活动踊跃,关键零部件基本都实现了本土化生产。

产业规模扩大:2009年规模以上企业一共7000多家企业,销售收入全年接近9000亿人民币,增长速度接近30%,超过了德国,在美国、日本之后。零部件产业的利润,将近600多亿,在GDP中占到0.8%。

出口迅速增长:零部件出口占全球总出口量的10%以上,占全球第四位,增长速度远高于其他国家,这里面有自主品牌零部件企业出口,也有外资和中外合资的。

创新活动踊跃:据2008年对五百强企业的调查,有创新活动的企业占到整个调查企业的80.4%,创新活动总费用是60多亿人民币,国内申请汽车专利的数量也在大幅度增长,2007年共申请汽车专利20000多个。

关键零部件基本实现本土化生产:以安全气囊的组装总数来讲,79%已经国产了;ABS国产率占70%。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不足

我们的不足可以总结为:规模比较小、实力弱,处在国际分工中最低端,研发能力严重不足。

规模小、实力弱:81%的国有零部件企业销售收入在1亿元以下,1亿到5亿的占到17%,5亿元以上的就非常少了,民营企业的销售收入更低一些,89%的民营企业的销售收入在1亿元以下。浙江是零部件企业大省,浙江省的温州、台州、宁波这几个地方零部件企业的平均产值在3000多万到5000万之间,平均每一个企业的产值还不到5000万。2007年全国销售收入前十名里面第一是潍柴,其次是万向408.5亿人民币,其实它们这里面很大一部分不是真正的零部件,但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时把它统计进去了。国际上,电装2007年销售收入375亿美元,博世340亿,麦格纳是256亿,可以看出,差距相当大。

国际分工处于低端:第一个表现是汽车零部件出口以轮胎等低附加值产品为主,进口是以变速箱等高附加值产品为主,2007年,我们出口汽车轮胎60.8亿,汽车电子电器及仪表58.2亿;2007年进口变速箱32.8亿美元,车身及其零部件30.7亿美元,这些都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和进口方面形成了反差。同样产品出口和进口的比价,如车费计算里程表,我们出口一台里程表,只相当于进口价格的2.5%,人家的价格相当于我们的40多倍;皮革和再生皮革的车辆坐具,进口部件相当于出口部件的26倍;车辆用速度计是16.5倍;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在国际分工里处于低端。即使是国内生产的高端产品,也基本被外资垄断了。以安全气囊为例,2006年,外商独资的安全气囊占全年产值的49.6%,港澳台独资的8.8%,中外合资的8.5%,港澳台合资的11.4%,内资企业生产的安全气囊只占整个安全气囊的21.6%。国内生产液压ABS的企业,前六名为大陆、博世、德尔福、万都(音)、艾德克斯(音)、万利(音),清一色都是外资企业,他们的产品占国内总产量的83%。西门子、德尔福、万元(音)等四家企业生产的EMS产量占全国EMS产量的80%。

研发能力严重不足:零部件产业整体研发投入不够,2007年,全国零部件企业研发上的投入一共是49.7亿元人民币,零部件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0.66%。据英国劳工部统计,2007年到2008年度,博世在零部件研发上投入26.1亿英镑,也就是说,我们全国的零部件研发投入只相当于博世一个公司的七分之一。由此造成研发成果少,一半以上的零部件企业现在没有专利,拥有发明专利的就更少。据统计,拥有专利的只占到19.5%,没有专利的占到80.5%。其次是创新层次低,国内申请人在我国的申请,发明专利占到21.7%,实用新型专利占到63.6%,外观设计的占到14.7%,这是我们的。国外申请人在我们这里申请,发明专利占到81.6%,实用新型21.8%,外观设计1.8%,两相比较,我们的发明专利大大落后于国外。

先做大,再做强

中国零部件的发展战略思路:先做大,再做强。国内零部件市场完全开放,外资都在中国,我们要想先做强再做大,没有大的研发投入是很难做到的。在现有条件下,只能先把零部件企业做大,大了之后,研发投入、人才资源、市场规模、利润等方面才有保障,而且能够持续保持成本的优势。做大要靠企业自身的努力,要把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一块儿用。同时,政府要推动兼并重组。目前,中国汽车产业振兴规划提到的兼并重组主要是对整车企业,但没有对零部件企业,其实,零部件企业的重组比整车更急更迫切、更为必要。

做强要先提高质量后提升性能,质量和性能不是一个概念,发动机性能百公里油耗、加速性这些东西是比较容易达到的,但要把整个质量做上去,难度非常大。现在整车企业热衷于提升性能,对于质量的关注度不高,消费者则更关心质量,开出去别出毛病,可靠性要高,这就是质量的概念。日本、韩国这些汽车后发国家走的都是提升质量之路,他们对于质量要求非常严,到现在为止,很多公司在技术上都采取跟随战略,所以可能我们应该更重视质量。

要提高质量,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提高质量企业是主体。企业要通过完整的制度保障,坚定不移地坚持创新,持续创新。第二,创新需要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舆论环境,政府相关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自主品牌企业发展,为他们排忧解难。社会媒体要营造了好的舆论环境,为民营企业和自主品牌企业提高质量做大做强鼓与呼。第三,自主品牌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在合作发展上一定要有双赢的意识,要坚定信心,互相支持,发展中国自主品牌的整车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自主品牌零部件。当前,中国作为超大型的大国市场正在崛起,这就为我们自主品牌的整车和零部件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市场机遇。放眼世界,不管是率先发展还是后发的,都有一个大国市场,都有大的自主品牌企业。德国有三大,美国有三大,法国有两个,意大利有菲亚特,日本三大家,韩国也有,所有的汽车大国都有大的自主品牌企业,中国作为超大型的市场,如果将来自主品牌能占一半市场,就一定能够涌现出自主品牌的零部件企业和整车企业,二者能够共生共赢。整车发展了,自主品牌的零部件就有机遇。日系企业对于零部件的采购,29%来自外商独资,10.5%采用国外的原装进口产品,60.5%是中外合资企业的,基本没有采购自主零部件企业的产品,美系差不多,欧系也一样。而我们自主品牌整车企业则有52.8%采购自主品牌零部件,很明显,自主品牌整车发展,对于自主品牌零部件一定是一种拉动。

在我国,零部件企业目前基本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在充分竞争的行业里,民营企业的优势比较明显,在很多方面好于国营企业,如销售收入利润率:外资最高8.7%,民营6.4%,国有企业3.8%。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上非常积极,研发投入非常大,杭盛电子这几年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5.8%,远远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万向集团研发投入超过销售收入的4.5%,亚太机电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4%以上,它们代表了自主品牌零部件企业的发展方向。

企业做大不如做强,做强不如做久 篇3

而华为则低调回应各类“捧杀”,对坊间传言作了澄清:第一,5G标准长路漫漫,现在这个成绩只是其中一步,还远没有到下结论的时候。第二,这个Polar码既非华为原创,也非华为独有,是中国乃至全行业共同推动的。

一个志向远大的国际化企业,在外最担心政治壁垒和贸易壁垒的“棒杀”,在内最担心被民粹主义“捧杀”。人们关注中国在5G标准上的话语权是好的,但“碾压”“拿下”之类的豪言壮语只会把企业放在火上烤。华为一再央求媒体,请务必不要突出华为,“望理解我们的处境,在这个时候低调,就是保护了华为。”

华为的这一表态与其一惯的谦虚低调是高度一致的,即任正非强调的“乌龟精神”——只管向着目标爬行,无论周围的鲜花多么诱惑,均不要理睬。即“结硬寨,打呆仗”( 曾国藩语)。

与此同时的另一条热闻,就是乐视陷入债务危机。过去几年,乐视一路狂奔,从一个视频网站,变成一个拥有七大生态体系的庞大帝国。市值从2010年上市时的40亿元,到2014年的400亿元,再到2015年1500亿元——但如今又跌去一半。据其内部人士称“2014年高峰的时候,公司有200个总经理,上百个VP”(一个高薪挖来的团队能拼凑出“梦之队”吗?)。乐视如今却债务缠身。

两家明星企业为何会有不同结局?对中国企业界的借鉴和警醒又是什么?

第一,研发。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华为的偏执在于危机意识。所以,唯有加大研发力度才能在未来竞争中胜出。华为的技术研发投入是中国其他手机厂商的总和。

本次华为拿下5G标准部分话语权是其多年对研发巨额投入的自然结果。在手机芯片上的话语权方面,华为麒麟960也替代了高通骁龙821成为了当今世界上最好的芯片。国际电讯巨头高通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最有权威的两个领域,一年之内被华为接连打破。这次华为不是侥幸获胜,而是迟早要进入第一梯队。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2015年国际PCT(专利合作协定)专利申请数量统计,华为申请了3898项专利,较上年增加了456项,连续第二年居全球企业之首。

第二,专注。瞄准一点,只做主业。华为的打法是瞄准一个市场缺口,举全公司之力扑上去,“力出一孔,利出一孔”。只有一心一意做好产品,才能最终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在华为近三十年的成长史中曾有多次投资金融、房地产轻而易举就赚到大钱的机会,但华为就是不为所动。

第三,模式。把企业做大做强、上市、并购、国际化等,这似乎是当前中国企业成功迈入世界五百强的发展模式。而人们却忽略了一直默默无谓、低调做事、专注如一、不求上市的华为模式。华为能有今天的成就,都是不忘初心不断积累的结果。

可以说,乐视与华为,两种模式,两个结局,对当下中国企业界颇具启示意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集小溪无以成江河。沙漠上的海市蜃楼虽美,但注定是虚幻的。唯有固本培元厚积溥发,挖地三尺夯实基础的建设,才能最终震撼世界。踏实做企业是百年老店长期存活的不二法则,虚假的做大做强恰似烟花,耀眼一时,最终依旧尘归尘土归土。做企业有时候就看谁耐得住寂寞,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一步一个脚印,这样做大做强的企业根基才扎实。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做,面铺得太大,精力能力有限,没有根基,最后沦为空中楼阁,昙花一现的结局。

不同的企业家引领不同的企业模式,不同的企业模式将中国经济引向不同路径。

乐视交的学费应该是给所有的民营企业交的——这笔学费事实上三年前凡客就已经交过了,那就是要把衬衣(产品)先做好再说别的。

做强我区劳务经济的思考 篇4

**地区是一个人口密集的贫困地区,劳动力保有量在400万以上,在现有耕作技术水平条件下,富余劳动力总量在200万以上,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做强做大劳务经济对试验区建设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

一、把握一个规律

把握一个规律,就是要把握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必然会随着发达

地区的产业升级和劳动力成本的增高而逐渐向次发达地区或不发达地区梯度转移,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

**地区已基本具备成为潜在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落户基地的条件。**地区2.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730多万人口,劳动力资源异常丰富,富余劳动力在200万人以上,和发达地区相比,劳动力成本降低空间巨大,丰富而低廉的能源供应,对企业生产成本的降低是一个利好。

二、做好两个结合一是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相结合。转移农民,减少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离不开非公有制经济的大发展;化沉重人口负担为富集生产要素,变纯粹劳务输出为参与生产要素收益分配,离不开非公有制经济的大发展。

二是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富裕农民,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做强做大我区劳务经济是必由之路。各级新农村建设的试点都要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农民的创业欲望和创业冲动,自觉做好劳务经济这篇文章。

三、消除三个误区

一是消除否定“三缘”输出的认识误区。所谓“三缘”输出,指的就是血缘、人缘、地缘的劳动力输出方式。从实践上看,“三缘”输出是我区劳动力资源要素向外流动的主要形式,相对政府有组织输出而言,它的优点是成本低、效率高、有利于增强和促进劳动力的自主性,降低依赖性。我们应该加以肯定,而不是轻视它、更不能否定它。

二是消除提高组织化程度就是提高政府主导作用的认识误区。提高组织化程度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要明确正规组织和非正规组织的作用。我们要深化对非正规组织的理解和提高对非正规组织作用的认识。其次,无论是正规组织还是非正规组织,只要开展活动,就一定要有组织费用。而正规组织的组织费用要远远高于非正规组织的组织费用。

三是要消除将劳务输出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归咎于劳务产业本身的认识误区。随着劳动力要素流动的加快和规模的增大,农村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其实是在于我们城乡分割二元板块结构的牢固和相关制度改革和创新的严重滞后。这些问题就只有通过表象反馈回流到输出地,这不是劳务输出本身的过错。

四、明确四个概念

要明确的四个概念是:劳务输出、劳动力转移、劳务产业、劳务经济。四个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劳务输出是一个区域流向人概念,是以县为单位对外的劳动力资源的输出,因为县域经济是经济学研空姝一个重要分支。劳动力转移是减少农民的重要举措和途径,农民离开土地进入或从事其它产业即为劳动力转移,外延上比劳务输出要宽泛。劳务产业就是依托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自觉将其培育成为构成本地区国民经济的一个行业或部门。劳务经济的含义也是指构成本地区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即一个行业或部门。

五、突出五个重点

一要突出农民权益的维护。强化对农民工的服务,突出唯权重点,提高唯权的组织化程度是比较可行的路径选择,提高唯权活动的组织化程度重点是提高非正规组织的组织化程度。

二要突出返乡创业环境的培育。返乡创业环境一要从政策和制度角度进行培育,为返乡创业者搭建平台,营造环境。二要从商业文化上进行建设和培育,为返乡创业者提供价值认同的人文环境。

三是要突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我们的目标是要把我区建成劳务输出大区,也要把我区建成职业技术人才输出大区,更要把我区建成劳务经济大区。要达成以上目标,政府必须要加大投入,突出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培训。使我们的职业教育产业化,既能带来收益,又能保证一大批人不失业。

四要突出资源的整合。首先要把现有的面临严峻生存压力的大中专学校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作为职业技术人才理论教育的基地;把现有企业的各级各类职业技术人才集中起来统一培训,建成职业技术人才的实路操作基地。二是建立厂校利益共同体。通过政府资助,厂校联合,形成利益共享的分配机制。

五要突出劳务经济的品牌打造。

用心服务企业,助推做大做强 篇5

市、区“三服务”活动开展以来,我委认真贯彻会议精神,积极开展以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为中心的“三服务”活动。以戚磊主任为组长的我委“三服务”小组多次深入挂钩服务企业XX公司,全面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1、开源节流,增强企业风险应对能力。针对当前能源、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融资困难等严峻形势,我委在工业系统提出开展以“提高销售收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企业效益”为主题的“降本固体”活动。在对XX公司认真调研后,我委结合企业实际状况提出在企业内部开展“成本年”活动的指导意见。主要内容是:合理涨价,提高销售收入,消化部分原材料涨价压力;统筹安排,订布尺寸精量细算,减少浪费;改进工艺,提高产品质量,节约原材料投入;挖掘潜力,改造现有设备,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能源;综合利用,优化模具结构,提高利用率,减少重复投入;开发新品,拓宽销售渠道,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安全生产,减少事故发生等。据初步测算,通过开展“成本年”活动,到目前为止XX公司累计节约成本或增加效益120多万元,对稳定生产经营、增强企业应对市场风险能力起到了很好的积极作用。

2、银企互动,化解企业发展资金瓶颈。融资困难是当前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XX公司流动资金较为紧张,加之产品销售形成的应收账款不能顺利回笼,对企业生产安排、技术改造、人才引进等方面造成较大影响。了解该情况后,我委急企业之所急,先后联系了招商银行、中国银行、信泉创投等几家金融机构,与企业负责人展开面对面的交流,各金融机构代表都表示会全力支持企业的发展,近期有望帮助解决部分资金缺口,缓解企业压力。

3、节能改造,稳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一家老化工企业,XX生产设备尚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水平,部分生产设备严重老化,生产效率低下,并带来巨大的污染和浪费。为此,我委积极为企业量身打造节能减排方案,帮助企业实施了以变频调速、余热回收、冷却水循环利用为主要内容的气囊生产线节能技术项目。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污染物排放。同时我委还将企业列入清洁生产审核计划单位,对企业清洁生产进行培训和全程跟踪指导,并积极帮助企业争取省、市级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扶持。目前,清洁生产培训工作已经全部结束,11月份即可通过验收,市级扶持资金近期有望到位。

4、创新拉动,推进产学研结合和人才引进。我委积极帮助企业建立研发结构,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和人才引进工作。在生产过程中,鼓励企业部分部件用国产代替进口;改

进橡胶坝生产工艺,对底垫片、海绵止水、黑坝擦胶配方进行调整;对坝布精打细算,严格控制订布长度和尺寸;对新模具采用一模多用,着力提高模具综合利用率,从而达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XX公司先后完成大型橡胶炉护舷磨具制作和新品试制、新型气囊产品开发等研制开发任务,拓宽了产品销售渠道,满足了不同客户的需求。在人才引进方面,我委主动与XX等大专院校联系,帮助企业引进了6名毕业大学生,充实了企业营销、技术、质检和分厂工艺管理队伍,为企业的下一步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5、党建带动,以企业党组织建设推动企业发展。XX公司党支部是我委确立的党建示范点,我委对公司组织发展、积极分子组建培养、文明单位创建、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等方面给予积极的配合和指导,全力培育党建新特色。今年,XX公司新发展党员4名,6名预备党员转正,送培4名入党积极分子,党员队伍达109人;被XX区综治委评为治安管理等级A级平安单位;在我委“七一”表彰大会上,公司党总支荣获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5名党员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党总支XX同志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

预计全年,XX公司产值可突破亿元大关,同比增长超过35%。我委也将继续全力以赴服务企业发展、用心解决问题、助推企业做大做强,为全区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发展作出力所

做强工业的几点思考 篇6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在加速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工业以其增强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产业化,进而促进财政增收、就业增加、居民增收作用,而被置于首要位置。

从我县的现实情况看,作为曾经的“五小工业强县”,新邵有着雄厚的工业发展基础,拥有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企业改制后,通过招商引资,盘活了闲置资产,并借此关停淘汰了一批落后企业,为县域经济发展和财政增收做出了巨大贡献。纵向看,2011年我县工业增加值26.1亿元是2007年9.36亿元的2.79倍,年均增长22.8%;2011年全县工业入库税金2.62亿元是2007年1.04亿元的2.52倍,年均增长20.3%,成绩斐然;但横向比,我县较沿海发达城市相比,在工业总量、产业结构、科技含量等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抓好工业,做大做强支柱产业,振兴老工业基地,便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

(一)要立足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不遗余力抓项目。目前,我县工业发展暴露的最直接的问题是新上项目总量不够,尤其是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好项目不多,导致工业发展后劲不足。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

展”的观念,以项目保增长,以项目调结构,以项目促转型,坚持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内引与外联并举,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不断激发工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一要狠抓招商引资,加大项目引进力度。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着眼于招大招强,利用各种关系,接触有实力的大企业、大公司和大集团,争取引进国际国内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来新邵投资发展。今年元月,我们成功引进了国家高新技术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高性能碳基复合材料项目,为今年的项目引进工作开了个好头。目前,投资100亿的铜冶炼项目正在洽谈中。全年,我们要力争引进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10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2个、1亿元以上项目2个。

二要狠抓工作重点,加大项目建设力度。一是着重抓好资源型企业扩能。突出抓好新龙矿业尾砂坝建设,保障新龙矿业可持续发展;抓好云翔矿业的技改扩建,使云翔矿业的生产能力提高3倍以上;抓好辰州锑业的整体搬迁,新增氧化锑生产线,使公司生产精锑能力翻番,并生产精锑和黄金。二是突出抓好战略投资项目的调度。重点调度湾田煤业、强盛纺织、湖南金汉机械制造、心连心冷冻物流、阳光电化引资合作、兴肥公司节能减排、广惠电工年产1万吨光面绝缘板生产线等项目,确保按进度投产运行。

三要主动跟踪服务,加大项目协调力度。各级各部门要明确专门的班子负责,实行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

抓,一个项目一个干部具体抓,切实抓好项目报批、财税支持、土地供应、要素保障等全方位的服务,全程跟踪抓落实、争分夺秒抓推进,确保申报项目早审批、签约项目早落地、在建项目早投产、已建项目早达效。要通过项目建设,有效支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形成新的积极增长点。要重点跟踪对接多肽健康产业园、九兴控股皮革工业园、奥托高科技产业园、瑞泰高温耐火材料等项目,并争取项目早日落户新邵。

(二)要立足全方位的“窗口示范”,不遗余力抓园区。工业园区是改变企业布局分散无序、遍地开花的零散局面,促进企业集聚发展,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平台,抓好园区建设,具有非常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要有明确的目标。我县“一基地五园区”的空间布局已经形成,我们要以经济开发区为核心,以“五个乡镇工业园区”为配套,充分利用区位交通、外部环境等多方面优势,扩大优势产业规模,围绕优势产业、骨干企业推进产业集群,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催生出产值上30亿元的产业群。大坪开发区力争入园工业企业在原有基础上增加20%,年产值过亿元的规模企业新增1-2家。坪上工业园要促成湾田集团和瑞泰耐火材料公司在年内建成并投产,并极力引进投资5000万元企业2个以上。其它4个乡镇工业园区力争年内分别完

成园区投资1000万元以上,引进项目1-2个,完成产值2000万元以上。

二要有明显的特色。当前,我们要找准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定位,引导园区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形成专业突出、产业集聚、集约经营格局。大坪经济开发区要大力发展高科技、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现代物流等新型产业,加快形成规模和带动效应;坪上工业园要立足耐火材料,走高新建材集聚之路;雀塘废旧粒子加工要进一步做精做强;龙溪铺工业园,要作响石材品牌;陈家坊工业园要加大服装行业集聚;寸石工业园要紧扣食品加工,进一步扩大影响。

三要有明显的优势。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打造功能完善、优势互补的硬件优势;要进一步研究、探索、创新园区的管理体制,提高产业承载能力,打造园区软件优势。

(三)要立足全方位的协调发展,不遗余力抓创新 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牢牢把握资源与环境、质量与数量协调发展的总思路,以“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正确处理“稳”与“进”的辩证关系,既全力保障工业经济的平稳运行、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稳定,又着力在转变工业发展方式上迈出新步伐、在推进自主创新上实现新突破、在提升核心竞争力上取得新成效,实现工业经济总规模和质量效益的同步提升。

一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发挥大企业主力军作用,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统计显示,我县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平均比重偏低。湖南广信、仁海科技、新印机、三良泵业等大型骨干企业一定要咬定科技创新这座青山不放松,继续加大投入,主攻各自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争取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广大中小微型企业也要重视对自主创新的投入,要积极创立技术研发中心,在此基础上,扩大我县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数量。

二要加强产学研结合。要加强不同部门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校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作,促进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的结合,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型产业的结合,促进产业发展与人才教育培养的结合,促进科技研发成果与现实生产力的结合。努力打造科技高地、建设要素盆地和人才洼地,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广信特高压纸板和绝缘件成型件项目已被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列入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201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2011年重点建设项目,进入了湘西地区开发省规划产业项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给予企业较大的政策支持。

三要增强品牌观念。质量和品牌是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赢得长期竞争优势的根本所在。自主创新,必须与实施品牌创建、质量兴工结合起来,不断增加我县名牌产品数量,积极引导同产业企业向产品成套化、配套化方向发展,加速品牌扩张,实现同产业企业品牌等资源共享,扩大品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引导企业强化质量管理,不断提升自主品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重点加快建设科技企业孵化中心,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12年,争取湖南广信成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争取大成科技、仁海科技、三良泵业等3家企业成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四要增强工业“两型”发展意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协调发展是我们的共同目标。我们要加大节能预警调控力度,努力遏制“两高一低”和产能过剩行业过快增长,实施有保有压措施,重点调控高耗能企业用电;要加快推广新技术在有色、化工、建材等能耗较高的传统产业中的应用,积极探索发展企业内外资源循环的崭新模式,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实施煤气综合利用、粉煤灰综合利用等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工程,加速金龙、广源、大源纸业、德信公司、云岩水泥等传统产业提质升级;要围绕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约束性目标,完善季度考核制度,关闭一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四)要立足全方位的保障服务,不遗余力抓落实 “三分战略,七分执行”。没有强大的执行力,再好的战略也是空谈,再好的机遇也要错过。各级各部门要不断加大执行力建设,改进工作作风,加大服务力度,牢固树立“服

务就是生产力,服务就是竞争力”意识,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深化服务举措。要建立健全统一思想、确定目标、分解任务、明确责任、督查考评、激励约束、责任追究、情况反馈等机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要继续把推新工作纳入到全县“两重点三主要”责任目标管理体系中,成立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继续坚持县级领导跟踪项目责任制和乡镇工业目标责任制等制度;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项目、跑资金、搞协调,动员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工业经济的发展;要继续推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的帮扶制度,并根据项目特点制定相应帮扶政策,积极组织开展“一对一”、“多帮一”支帮促活动,形成齐心协力促发展的强大合力;要继续推行督查讲评制度,对推新工作实行一季一督查、一季一讲评、一季一排队,将推新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优化发展环境。要切实加大对企业周边环境整治力度,严厉打击敲诈勒索、强买强卖、强装强卸、无理取闹、阻工闹事等影响企业生产的违法行为,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要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安全生产的各项措施,加强安全生产基础工作,消除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要以政务中心为平台,改进项目审批方式,对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实行全程代办,着力减少办事环节,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努力创造

让企业家和项目投资商安心、舒心、称心的工作、生活和施工环境。

三是加强人才培训。要高度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企业家、关心企业家、爱护企业家的浓厚氛围,加快培育一支具有战略眼光和国际化运营能力的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切实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工作力度,鼓励支持创新创业,加快打造一支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同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大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力度,加紧造就一支适应新型工业化需要的庞大技工人才队伍。对有突出贡献的经济功臣要从舆论等方面给予充分肯定,并继续实行重奖。

做强 篇7

汾西是一个以旱作农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县份, 属于高寒山区, 昼夜温差大, 土壤气候条件适宜栽植核桃, 农村也有栽植核桃的传统习惯, 具有发展核桃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此, 县委、县政府把核桃产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产业化为纽带、以农民增收为目标, 大力发展核桃产业, 取得了明显效果。

1 发展核桃产业的主要做法

1.1 领导干部包联, 强化组织保障

产业要发展, 领导是关键。在推进核桃产业发展的进程中, 从强化组织保障、政策引导、监督落实等层面入手, 不断完善产业发展的领导机制。在具体工作中实行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包产业责任制, 一包几年不变。由县级领导班子成员牵头, 有关职能部门参与, 建立了产业发展协调领导组, 强化产业发展中的具体指导、协调及各种服务工作。包产业领导及时深入一线发现和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相关职能部门积极深入基地指导工作。各乡镇区都确定专人分管协调此项工作, 做到了任务到人, 责任到人。2012年, 在完善原有领导机制的基础上, 积极发展核桃产业园区, 由县级领导干部牵头负责, 实行“一长一园”, 即建设一个高标准、高效益的“特色产业示范园”, 其规模不少于3.34hm2, 管理标准要高, 经济效益要好;每个乡镇要求发展园区5个~7个, 为核桃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领导和组织保障。

1.2 克服财政困难, 加大资金扶持

推进农业产业发展, 资金扶持是前提, 特别是对于农业基础条件差的山区贫困县来讲, 资金扶持尤为重要。在核桃产业发展上, 每年规划栽植优质核桃667hm2以上, 全部由县财政投资, 保障苗木供应, 每年核桃苗木投入150万元以上。为了加强管理, 尽快受益, 县政府制定了新建核桃经济林补助政策和抚育管理办法, 实行一年栽植、三年管护, 由规模栽植村选拔专业管护人员, 林业部门组织集中培训, 乡镇统一进行管理, 按每亩22株、连续三年财政分别按每株2.5元、3.5元、2.5元给予管护补助。这样, 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核桃经济林的积极性, 提高了管理水平, 使一批农民从管理中直接获得了较高的现金收入, 更重要的是, 形成了一年栽、三年管、第五年交给农民受益的产业发展良性机制。与此同时, 县委、县政府与县农行、邮政储蓄银行沟通, 积极筹备发展资金, 发放支农小额贷款, 帮助种植户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使更多农民从中受益。有的农民群众形象地说:“中央实行种粮直补, 县里给予栽植直补, 事事都为农民着想”。农民用朴实的语言对县委、县政府的做法给予了肯定。

1.3 依靠科技进步, 提供优质服务

在核桃产业发展上, 县政府先后研究出台了《汾西县核桃经济林栽植扶持办法》、《汾西县核桃经济林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措施, 保障了农民群众的种植利益, 激发了他们发展核桃生产的积极性。几年来, 在制定出台扶持政策时, 都坚持把规模栽植户作为政策扶持的重点, 引导广大农户通过股份合作、联户经营、联合发展等形式,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建设优质核桃经济林基地, 实现连片规模发展。在具体工作方法上, 实行县乡村三级专业技术人员包乡、包村、包场、包户、包项目责任制, 跟踪开展规划设计、技术推广、信息咨询等服务, 保障核桃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了进一步提高科学种植水平, 还组织一部分有代表性的规模栽植户到周边省、市、县学习、交流, 聘请专家、教授来县讲课, 培养了一批核桃栽植骨干。与此同时, 启动了大学生村官科技特派员工程, 使大学生村官与科技计划项目对接, 让高科技走近农民, 走进企业, 促进企业科学发展, 带动农民科学致富。一系列服务措施的落实, 有效提高了核桃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1.4 坚持龙头引领, 带动产业发展

为了抓好核桃产业发展, 不断探索“公司+农户”的模式, 政府重点扶持发展核桃加工企业———晋西核桃食品有限公司。公司采用韩国进口核桃露生产线和国产桃仁食品生产线, 主要产品有核桃露、鲜核桃仁和琥珀桃仁, 生产配套设施齐全, 技术力量雄厚, 工艺流程先进, 年产核桃露1.0万t, 桃仁食品200t, 注册商标“晋西核桃王”, 产品远销山东、江苏、广州等地。到2011年底, 该公司资产总额达到3 648万元, 净资产2 622元, 年产品销售收入1 158万元, 消化本地核桃300余t, 带动全县6个乡镇6 000余户、3万余名群众发展核桃产业, 帮助农民人均年增收300元, 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200余人, 有力促进了全县核桃产业的发展。

截止2011年底, 全县核桃经济林建设面积达到0.68万hm2, 在部分乡镇和农村, 核桃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我们的目标是:“十二五”期末全县优质核桃总面积扩大到1.0万hm2, 实现全县人均1亩核桃经济林。

2 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1 产业化水平较低

近几年, 核桃产业发展初见成效, 涌现出一批典型村和规模户, 但比重很小, 多数农户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小而全的经营模式, 生产较为分散, 专业化程度不高, 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 难以形成产业化经营, 还没有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经营模式。另一方面, 虽然在发展核桃产业的同时, 扶持发展了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晋西核桃食品有限公司, 但经营层次不高, 特别是在农产品销售方面, 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不强, 与农户之间没有真正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营机制, 导致全县核桃产业的发展整体效益和水平不高。

2.2 农产品竞争力不强

由于基础设施薄弱, 生产条件比较差, 经营效益相对偏低, 多数群众缺少利用农业先进技术的内在动力, 往往以劳动力的投入来替代资金和技术的投入, 凭经验、靠传统, 导致农产品质量不高, 名优品种不多, 缺乏市场竞争力。

2.3 技术人才缺乏

从整个核桃产业的发展来看, 技术人才趋于老化, 且受干部人才体制、单位编制等因素的影响, 技术人才青黄不接, 对推进产业发展带来了困难。另一方面, 农民生产缺信息、缺销路的问题依然突出, 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2.4 发展资金短缺

在核桃产业发展中, 广大农民缺乏启动资金。作为山区贫困县, 扶持林业产业发展财力又十分有限, 资金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3 进一步推进核桃产业发展的措施

3.1 提升水平

坚持实行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包产业责任制, 加强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宏观协调。要从市场需要和全县的优势出发, 制定结构调整的长远规划以及农村产业政策, 把农民积极性引导到发展规划的框架之内, 指导核桃产业发展;要规范市场秩序, 完善市场交易规则, 对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护, 培育和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要大力发展林产品加工业, 提高林业综合效益, 积极引进林产品加工、保鲜、储运技术, 加快发展精深加工。要加强产销衔接, 延长产业链, 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3.2 创优品牌

满足市场优质化、多样化需求, 不断优化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 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特色农副产品, 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形成具有汾西特色的优质核桃产品。走外找市场、内建基地、内产外销、以销促产、农民受益的订单农业的发展路子, 进一步拓宽产业发展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积极引进资金、技术和优良品种、先进工艺、设备, 提升全县核桃产业发展的档次。进一步加强涉农部门的服务能力建设, 提高服务水平;积极培养一批产业发展“经纪人”, 专门从事农产品的推广销售, 让产品及时快捷地走向市场。

3.3 加强管理

变特色为优势, 引进先进农业科技, 扩大规模, 进一步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通过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 使技术人员和农民群众更多地掌握先进技术和经验, 并通过典型示范、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民更新传统的种植栽植办法, 鼓励和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加快核桃产业发展进程。

3.4 争取支持

中远航运并购做强 篇8

中远航运(600428)作为中远集团(COSCO)航运主业惟一一家进入国内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坐落在中国这个大市场上,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

在收购了母公司的船舶和相关业务后,中远航运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特种杂货远洋运输航运企业之一。这家小型“巨无霸”企业目前控制的船舶达到了81艘,其中半潜船、多用途船、汽车船、重吊船及滚装船等特种船51艘,普通杂货船30艘,总载重124万吨,具备极强的综合揽货能力。

据公司方面介绍,为实现长远发展战略,中远航运制订了详尽的发展规划,一方面对现有船队进行更新改造、买造船计划等,结合上市公司融资优势,不断扩充船队规模,提高运能,增强细分市场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将依托中远集团强大的航运资源后盾,不断将公司做强;在此基础上,公司还将目光向外,以国内外其他航运资源为目标,依靠上市公司的资金优势,通过资本运作,进一步实现船队扩张和市场份额的提高。

做强中国报刊业的思考 篇9

做强中国报刊业的思考2007-02-10 16:48:3

3【标题】做强中国报刊业的思考

【英文标题】

【作者】刘波

【作者简介】刘波,男,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物发行管理司司长。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北京,【内容提要】目前中国报业的发展卡在了三个瓶颈口上:只生不死,盘活资源难;条块分割,做大规模难;法律滞后,自主经营难。解决上述问题首要的是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明确报刊的属性,从根本上打破行业分割、部门分割、媒介分割、地区分割、资源分割、市场分割的“吃不饱、饿不死”的局面,实施行业

发展战略,打造航母,准备与“狼”一争。

【摘要题】期刊工作

【英文摘要】

【关键词】中国报业条块分割法律滞后

【正文】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改革开放多年以来,我国报刊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我国有报纸家,期刊家,门类齐全,品种繁多,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各个层次的需求。自年恢复广告,载至年,报刊广告收入由亿元增加到亿元。应当说,自己跟自己比,有长进。但和发达国家一比,我们就会大吃一惊。仅举一例:美国一张《纽约时报》,年广告收入为亿美元,相当于我国万多家报刊广告总收入的倍。

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年,曾有论者乐观地预测,我国报刊市场还存在着倍以上的潜在空间。而无情的现实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时候,我国报刊的发行量、广告量却出现了严重的滑波,且大有蔓延之势。

毛病出在哪里呢?我认为,目前报刊的发展卡在了三个瓶颈口上。

瓶颈之一:只生不死盘活资源难

目前我国报刊业的资源配置极不合理。我国现有的一万多家报刊,其发展状况极为悬殊。从发行量上看,有的报纸发行多万份,也有的发行不足千份;有的期刊发行多万份,也有的发行二三百份。从经济效益上看,有的报纸年广告收入过亿,也有的报纸连年亏损。期刊状况更不容乐观。我国近千种期刊,至今有一多半处于亏损状态。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对报刊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让人、财、物向有实力、有效益、发展前景看好的报刊社流动,以便改变资源形态,提高经济效率和劳动生产率。这就要求报刊必须优生劣汰,有生有死。然而,我们的情况则不然。我国报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只生不死。一张报纸,一份刊物,只要你批准了它出版,它就要搞“万寿无疆”。除非是违规违纪被勒

令停刊,不然即使负债累累、苟延残喘,也决不肯主动停办。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恐怕根子在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年,我国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之后,试图以“先进的生产关系”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很快实行了单一的全民所有制。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报刊社被作为事业单位,报刊的功能自然就只剩了一种即宣传工具。报刊社被当作宣传部门看待,编辑记者和国家干部没有什么不同。因此,一个部门,一个地区,只要批给它一张报纸或一份刊物,它就增加了一座“庙”,就可以安排局级、处级干部。这些单位不必考虑盈亏问题,也就没有什么倒闭、破产之说。这就导致报刊越办越多。年之后,国家曾提倡报刊社走“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的路子,但也只是提倡,并无硬性规定,而且这种提法本身就自相矛盾,含混不清。许多报刊社至今还是几十年一贯制,心安理得地吃着财政补贴。当然,近年一些搞得

好的报刊社已经断了“奶”,但那不过是上级机关看到它赚了钱。一旦它赔钱,活不下去了,还不是又要养起来?这些年里,“断奶”后又养起来的报刊,并非少数。任你那里改革搞得轰轰烈烈,它这里就是“岿然不动”。在这种情况下,要盘活资源,谈何容易!

瓶颈之二:条块分割,做大规模难

目前,我国报刊社的活动是按照国家的行政系统组织进行的,即所谓“归口管理”。各个主管部门的组织范围和管辖权限把报刊社分割成相互封闭的庞杂的条条块块,任何两个报刊社之间的经济联系都必须得到他们各个主管上级的批准才能进行。任何跨地区、跨部门、跨组织系统的行为,都是对主管单位管辖权的侵犯。此所谓“卧榻之旁,不容他人酣睡”是也。近几年,有些报社发展得不错,有“余钱剩米”、有“能战之将”,而当地市场又几近饱和,于是便想到了对外扩张。然而不容乐观的是,几乎个个被碰得头破血流。去年,《辽宁日报》将一

张子报改为《北方晨报》。因考虑到沈阳已有《辽沈晚报》和《沈阳晚报》,市场已经饱和,便想拿到经济条件还好的鞍山去办。刚开始筹备,就遭到《鞍山日报》的强烈抵制。又是写信,又是上访,惊动了省委书记。为了稳定局面,省委书记找到《辽宁日报》社长说:“你们就不要到人家地盘上抢饭吃了吧”,《辽宁日报》的扩张计划就此夭折。同样,《河北日报》要到唐山办一张《冀东都市报》,也遭到唐山、秦皇岛两市领导的抵制。此事已折腾了快两年,至今也没有落实。这还是在本省范围,要跨省去办,恐怕障碍更多。

报刊社自己办自己的事已经这样难,要跨地区兼并人家,更无从谈起。因为归口管理,报刊社都是婆婆上面加婆婆。一个婆婆不高兴,事情就办不成。去年,《中国青年报》想向外扩张,做大规模,先找到某省青年报,想将其兼并过来。该报社领导同意,但团省委领导一句“不同意”就给挡回去了。又找另一

个省的青年报和团省委,报社和团省委同意了,省委领导一句话又给否决了。《中国青年报》连找四省,均是碰壁而回。

【做强】推荐阅读:

上一篇:安全隐患分类分级下一篇:2024年度职业病防治计划与实施方案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