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物理练习题
一、解释加点的词 鱼,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义,亦我所欲也 .舍生而取义者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 .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贤者能勿丧耳 ..一豆羹 .弗得则死 .
呼尔而与之 .蹴尔而与之 .
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选择题
1.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3分)
A.死亦我所恶
恶:凶恶 .
B.蹴尔而与之
蹴:用脚踢 .
C.妻妾之奉
奉:侍奉 .
D.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停止,放弃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A)(3分)
A.二者不可得兼
B.故患有所不辟也 ..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乡为身死而不受 ..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作首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B.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
C.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D.文中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226-01
物理课后练习的巩固是深化物理基础知识的通道,是联系概念、规律的纽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必由之路。它不仅可以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加深和扩展物理知识。习题课是习题教学的主要形式,是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常用的课型。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习题课呢?为此,笔者进行了专题研究与分析,总结出习题教学的基本方法,现具体介绍如下:
1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习题课教学中,通过对典型问题的分析与讨论及学生自己的练习,使学生加深了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总结归纳出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与技巧,从而达到开阔学生眼界、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在习题课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1.1 讲—练结合法。“讲—练结合法”是习题课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通过教师对典型例题的详细分析和讲解,总结归纳出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与技巧;在此基础上结合新的问题让学生练习,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练习,总结解题的方法与技巧,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1.2 分析—讨论法。 “分析—讨论法”就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对某一具体的物理问题,边分析、边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结论。这种方法贯彻了启发式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并能发现学生分析问题的错误思路、方法,及时予以纠正,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讨论—归纳法。 “讨论—归纳法”就是选择一些学生容易出错的典型问题,先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暴露出各种错误思路、结论。然后教师针对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得出正确结论。
1.4 板演—评议法。 这种方法就是选择典型问题,让学生在黑板上进行板演,板演的學生通过独立思考,把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暴露在全班同学面前。教师针对学生的分析思路和方法进行评议,充分肯定其正确的分析方法与解题技巧,找出其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方法,指出努力的方向。这种方法,通过板演能检查出板演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评议,能提高全班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可以采用学生板演——学生评议——教师再评议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 习题课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习题课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实际,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要注意以下问题:
2.1 精选习题。 习题课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精选习题。精选的习题要符合以下几个原则:1、习题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习题课中所选的习题,应该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要通过对这些题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析和解决同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能举一反三。2、习题要难易适度。习题课中所选的习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难易适度。太简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太难,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习题要具有启发性。习题课中所选的习题要具有启发性,要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阐述物理概念的定义、物理规律的涵义等,防止学生死背公式等形式主义的偏向。
2.2 要注意总结解题的方法与技巧。习题课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总结解题的方法与技巧,常用的解题方法与技巧有很多。如:比较和鉴别的方法、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归纳和演绎的方法、等效方法、理想化方法以、极限思维法、图象法、假设法、隔离法、整体法、临界条件法和矢量三角形法等。这些方法与技巧,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际演练,才能逐步掌握。
2.3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 习题课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通过对典型问题的分析与研究,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解题能力主要是指:1、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 分析能力是指能够独立地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弄清所给物理问题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找出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和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并灵活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给的问题。2、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在习题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主要是指以下两个方面。(1)把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 在物理解题中,首先要对物理现象和过程进行分析,经过概括、抽象,再根据物理规律和公式列方程,将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因此,在习题课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把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2)运用数学知识对物理问题进行分析计算的能力。物理解题中,常常运用数学方法对物理问题进行分析、推理和讨论。运用数学知识对有关物理问题进行计算是学生最感困惑的难题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有关的物理概念、定律理解不透,思想方法不对,思路不清,数学运算的技巧不熟练等等。由此引起乱套公式,或按曾经做过的形式上类似的题目依样画葫芦等毛病。因此,在习题课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总结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与技巧,达到提高解题能力的目的。
(限时30分钟)招真、模拟题精选
一、选择题
1.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个人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我们开始认识世界,走向世界。下列做法有利于走向世界的有()①向外国网友介绍家乡的风土人情 ②邀请外国访学同学到家里做客 ③暑假期间与父母一起到国外旅游 ④在家与好友畅谈想象中的世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要适应世界发展趋势要求,我们青少年应()①不断丰富知识储备,增强人文底蕴 ②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思维方法 ③以学习为重,无须关注外面的世界 ④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前所未有的把我们每个人联系在一起。面对时代大势,走向世界的中学生要努力为祖国的发展积蓄力量。为此,我们中学生应该()①学会用世界的眼光看问题,自觉培养全球意识 ②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步伐,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③积极宣传我国的优秀文化,善于学习外来文化 ④在走向世界和融入世界时,敞开胸怀主动学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国之交在于民相亲”,青少年做到民相亲就要()①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文化 ②加强交流、传递中国声音 ③以我为主、排斥外来文化 ④承担责任、促进共同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2018陕西6改编)省人民政府网站开通了“我向省长说句话”栏目。班长请同学们就“如何减负”提建议。下面建议与这一要求不相符的是()A.小新:“老师可以设立作业超市,我们按需选择。” B.小莉:“学校应减少考试次数,不要公开学生排名。” C.小勤:“政府应治理校外培训机构,禁止超前超纲补课。” D.小杰:“我们支持减负,享受快乐学习。”
6.(2018潍坊9)随着中考的日益临近,有些同学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出现了情绪紧张、心慌意乱、记忆卡壳等考试焦虑现象。针对这种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乐观自信,以平常心面对考试可以缓解和调节考试焦虑 ②严重的焦虑源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③考前适度的担心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
④经常自我暗示升学的重要会消除这一现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王沪宁代表党中央发表了题为《乘新时代东风 放飞青春梦想》的致辞。他指出,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伟蓝图,当代青年重任在肩。为此广大青年应该()①坚定理想信念,只想做科学家 ②增强问题意识,做到知行合一 ③在实践中学习,主动服务社会 ④坚持终身学习,不断学以致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2018聊城19改编)与2017年的795万人相比,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820万人,毕业人数创历史新高,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面对就业竞争压力,社会上还有月入过万的快递哥,月入超白领的泥瓦匠,万元难求的月嫂,更有回乡创业带领群众致富的大学生。这启示我们()①竞争压力大,端正择业观 ②只要能挣钱,干啥都不嫌 ③劳动有分工,职业无贵贱 ④顺应新时代,创业赢未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每天早上6点前,只要没有其他重要工作安排,他都会早早赶到村委会办公室,至今已19个年头。无论刮风下雨,每天晚上11点前,他很少进家门。工作19年,他积累了近200本工作笔记,字里行间满是对农村工作的激情。“时代楷模”王传喜的事迹启示我们()①爱岗敬业,实现人生价值 ②脚踏实地,成就一番事业 ③不断创新,提高创新能力 ④承担责任,现在就去农村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10.(2018咸宁12)某校九年级学生在日记中写道:又到毕业季,回首三年时光匆匆而过,发现自己已处在人生的一个十字路口,面临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面对选择,我们正确的态度应是()①弄清自己的真实需要 ②考虑目标的重要性和实现的可能性
③照搬别人的成功模式 ④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提高选择能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2018黄石35改编)中考之后,我们初中毕业了,将来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都是发展之路。我们回望成长,走向未来,就要继续做到()①承担责任,追求较高回报 ②学会选择,培养敬业精神 ③终身学习,努力开拓创新 ④随波逐流,充实物质生活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12.面对未来,既需要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也需要有脚踏实地的行动。下列做法正确的有()①婷婷希望将来成为科学家,积极参加学校创新大赛 ②丽丽打算毕业以后找工作,只想应聘不辛苦的岗位 ③笑笑每天都在想象着未来,却不为规划做必要准备 ④晴晴努力学习考理想大学,想为国家发展出一份力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13.(2018攀枝花25)这个伟大的时代属于每个人,也不会辜负每一个人。在逐梦之路上,高扬奋斗之帆,紧握奋斗之桨,就能找到人生出彩的舞台。为此,我们中学生应该()①以实际行动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②为祖国贡献智慧和才能
③把个人理想与时代使命紧密结合 ④发挥自身优势,只做与众不同的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情境探究 明理践行】
14.(12分)下面是涛涛同学生活中的三个情境,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探究。
情境一:涛涛的班级要到乡下进行研学旅行活动,涛涛认为这是浪费时间,就想让妈妈帮他请假。(1)涛涛应该。(2分)(2)理由:。(2分)情境二:中考即将到来,涛涛很紧张,每天吃不好,睡不好,总感觉有做不完的题。
(1)涛涛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表现。(2分)(2)涛涛可以通过 方式来缓解。(2分)情境三:涛涛就要毕业了,妈妈想让他上高中,爸爸想让他上职业中学,涛涛一时不知该怎么办了。(1)涛涛应该。(2分)(2)这样做有利于。(2分)
核 心 素 养 提 升 核
(2018青岛5)读万卷书,行万里路。2018年3月,某校师生带着研学课题踏上“长征路”,开启了研学之旅。师生们拜访了“屯堡文化之乡”,接受了遵义红色基因的洗礼……本次活动的目的是知识科普、体验考察、励志拓展、行知合一。这一研学活动()①引领学生在实践中学,学以致用 ②搞噱头、冲击了课堂教学 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 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三单元 走向未来的少年
1.A 【解析】考查点:走向世界的形式。解题思路:走向世界就要与世界各地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①②③正确;在家中畅谈想象中的世界不能真正的了解世界,④错误。2.B
3.C 【解析】考查点:青年担当、全球意识。解题思路:面对时代大势,中学生要学会用世界的眼光看问题,积极宣传我国的优秀文化,学习外来文化,主动学习一切外来文明成果,①③④正确;②是国家的做法,排除。4.B
5.D 【解析】考查点:学习压力。解题思路:同学们就“如何减负”向“我向省长说句话”栏目提建议,提出的就应该是具体的做法,ABC分别从老师、学校、政府角度对学生减负提出建议,符合题意;D只表明了支持减负,并没有表明“如何减负”。本题是逆向选择题,D符合题意。
6.B 【解析】考查点:考试焦虑。解题思路:在重要考试面前,担心和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适度的考试焦虑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严重的考试焦虑则会影响学生水平的发挥,因此我们应乐观自信,学会调节考试焦虑,①③说法正确;严重的焦虑源于自我认识的不足,②说法错误;④的做法不可取,会加重考试焦虑现象,排除。
7.D 【解析】考查点:在实践中学习、终身学习。解题思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力奋斗,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做到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学习,主动服务社会,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以致用,②③④正确;只想做科学家的说法错误,排除①。
8.D 【解析】考查点:职业选择。解题思路:材料表明就业形势严峻,但各行各业都有佼佼者,无论什么职业都能发光发热,这启示我们职业无贵贱,要端正择业观,顺应形势,创新创业,①③④正确;②说法错误,违反法律和道德的事情我们不能做。
9.A 【解析】考查点:爱岗敬业、人生价值。解题思路:王传喜早出晚归,一心为了村里的发展,工作19年,他积累了近200本工作笔记,字里行间满是对农村工作的激情,这表明他爱岗敬业,努力实现人生价值,也启示我们要脚踏实地,成就一番事业,①②正确;③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我们是中学生,现在主要是学习,“现在就去农村”不符合实际,排除④。
10.D 【解析】考查点:学会选择。解题思路:面对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我们要弄清自己的真实需要,考虑目标的重要性和实现的可能性,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提高选择能力,①②④正确;照搬别人的成功模式不一定适合自己,③错误。
11.B 【解析】考查点:学会选择、终身学习。解题思路:回望成长,走向未来就要继续做到终身学习,努力开拓创新,学会选择,培养敬业精神,②③正确;①说法错误,承担责任应不言代价与回报;我们不能随波逐流,充实物质生活,要学会选择,丰富精神生活,④错误。12.C 13.A
14.情境一:(1)积极参加研学旅行活动。(2分)(2)我们要重视实践,主动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要知行合一。(2分)情境二:(1)考试焦虑。(2分)(2)自我暗示;调整自我期望;改进学习策略和方法等。(2分)
情境三:(1)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后再做决定。(2分)(2)做出正确选择,为自己的人生做好规划。(2分)
核 心 素 养 提 升
1、选出对王维的《使至塞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A.首联交代出使的经过。自己轻车简从,奉旨出使,独当大任,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B、颔联描写了边塞的情势。风吹蓬草、大雁北归,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C、颈联描写了边塞浩瀚的沙漠、日落的黄河,更有远处敌军中升起的狼烟,预示战事紧张。D、尾联写作者路遇侦查骑兵,得知都护打了胜仗还在前线,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之情。
2、选出对王维的《使至塞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首联交代出使的经过。写奉使出征,独当重任,到边疆去查看,过居延属国。
B、颔联描写边塞的情势,诗人以“蓬草”和“归雁”自喻,此时诗人已到了边关前沿。C、颈联写日落时分边关所见。“大”“孤”写边塞荒凉,景物单调;“落日”与“圆”给人凄凉萧索而又苍茫的感觉。
D、尾联照应诗题和开头,作者此行的目的是慰边,在萧关遇到了侦察的骑兵,得知都护还在前线,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3、选出对王维的《使至塞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这是一首边塞诗,全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以及边塞奇异风光的赞美之情。
B、颔联诗人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表达了自己对朝廷的依恋和不舍。C、颈联描绘出一幅苍凉壮观的塞外风光图。
D、这首诗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描绘出大自然的本色美,雄奇瑰丽,意境雄浑。
4、选出对王维的《使至塞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诗人自己。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感情。
B、诗人以浓郁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C、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D、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燕然”两字中。
5、选出对王维的《使至塞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首联交代出使的经过,写独当出使重任,查看边疆,过居延属国。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其写景壮观,气势流畅被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C、尾联交代都护打了胜仗后没有放松警惕,表达了对都护的赞叹之情。D、作者王维的田园诗写的粗犷豪放,本诗即是绝好代表。
二、泊秦淮
1、对《泊秦淮》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A、这首诗首句写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岸沙,意境非常淡雅。B、第二句交代写诗的时间、地点;以“近酒家”二字引出“商女”的出场。C、第三、四句中“不知”二字凸现出“商女的无知,“犹”字凸显出诗人的忧愤之切。D、这首诗一直被看作杜牧的代表作,情景交融,含蓄蕴藉,极具神韵。
2、选出对《泊秦淮》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诗中的“笼”字最能表现秦淮河夜色迷蒙而又富有的韵味。
B、“夜泊”交代了写诗的时间、地点;“近酒家”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C、这首七言绝句情景交融,含蓄蕴藉,机具神韵。
D、诗人借古讽今,讽刺了盛唐统治者沉溺声、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
3、对《泊秦淮》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七言绝句的首句交代了写诗的时间、地点,并以“近酒家”引出“商女”的出场。B诗人用两个“笼”字,将烟、月、水、沙四种景象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特有的美丽淡雅的夜景。
C“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D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构思精巧缜密。情为景设,景随情至,感情深沉,意蕴深邃。
4、对《泊秦淮》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2分)
A、诗的首句写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岸沙,这是秦淮河美丽的夜景,着墨不多而风情毕现,意境非常淡雅。B、“夜泊秦淮近酒家”交代写诗的时间、地点,又以“近酒家”三字引出“商女”的出场。C、“后庭花”是亡国之音,但在秦淮河美好的夜色里,幼稚的歌女偏唱着这不祥之音,作者对她充满愤怒和批判。
D、晚唐政局已经危机四伏,达官贵人不以国事为重,仍过纸醉金迷的生活,作者满怀忧愤之情。
5、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是(D)。(2分)
A、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语言清新自然,构思精巧缜密。
B、诗中第一句的两个“笼”字用得出奇制胜,十分引人注目,烟、水、月、沙完全不同的四种事物,用两个“笼”字巧妙地融汇在一起,再现了一幅朦胧又清亮淡雅的水乡月夜。C、最后一句中“尤唱”二字意味深长,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D、诗的后两句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和批判了商女的无知和无耻,含蓄委婉地表达诗人对前世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深思之忧国情怀。
6、下面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D)
A.这首诗描绘的是歌舞升平,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B.这首诗描绘的是江南处处春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C.这首诗表现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忘历史教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7、阅读《泊秦淮》,对其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首句写景,第二句叙事、写景连用。两用“笼”字说出夜色迷茫。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亡国恨”“犹唱后庭花”作了铺垫。
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清寂的寒江夜色,寄寓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C.商女热衷歌唱《玉树后庭花》靡靡之音,诗人既批判了她的幼稚无知,又抒发了自己忧时伤世之感慨。
D.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愁,语言洗练,化用典故,是唐绝句中的优秀诗篇。答案:C(诗中对“商女”的批评只是一个平台,真实的目的是为了批判那些不顾国家安危,一味沉溺花天酒地的统治者们。
三、无题
1、对《无题》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A、这首《无题》诗大约出自一个男子的口吻,写两个有情人不忍分别,分别后彼此思念的心情。
B、首联容情入景,两个“难”概括万千内容,渲染了凄婉忧伤的离别氛围。C、“晓静”两句写离别后的担心,其中含有两人要各自珍重的意思。
D、结尾两句,以仙山蓬山为对方居住的处所的象征,以西王母的青鸟作为主人公的使者出现。
2、对《无题》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本诗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写两个有情人不忍分别,分别后彼此思念的心情。B、“东风无力百花残”以景渲染,烘托有情人的离愁别绪,景语即情语。C、本诗多处使用双关,“丝方尽”隐指“思方尽”,“烛泪”隐指“相思泪”。D、本诗的写作特点是直抒胸臆,构思精巧,感情表达轻松。
3、、对《无题》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相见时难别亦难”说明两个有情人难得相见一回,相见难,相别之时就更加难分难舍了,两个“难”字,凸现两个情深意厚。
B“东风无力百花残”是以景渲染,烘托两个有情人的离愁别绪,景语亦情意。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丝方尽”,“烛泪”隐指“相思之泪”,曲折丰富地表达了两个有情人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
D“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写女子离别后的担心和孤独寂寞而感到月夜寒冷。
四、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对《浣溪沙》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将怀旧之感、伤今之情与惜时之意交织、融合在一起,重在写今日的无奈。B词的下片紧承上片,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C最后一句中的“独”字突出了人物的形影相吊、孤寂冷落。
D全词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语言字字珠玑,意蕴深广,能给人以哲理性启迪。
2、对《浣溪沙》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人徘徊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夕阳、落花和归燕等景物,描绘了优美的画图。B作品把自然的春光和人的青春年华结合在一起,表达了感时伤春怀人的情怀。
C“无可奈何”两句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感情浓郁,寓意深刻,故称“千古奇偶”。
3、对《浣溪沙》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2分)A、天然奇偶据中“无可奈何”表现出对归雁带着迷离的思绪,“似曾相识”表现出对落花怀着深深的叹息。
B、时值初秋,作者目睹小园,似乎一切都在变化,让人琢磨不透,不免发出“夕阳西下几时回”的喟叹。C、本次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情事的流连,同时也不免流露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
D、本诗语言平淡却隽永耐读,意境优美而又富有哲理。
4、选出对词句理解有误的一项(D)
A、“一曲新词酒一杯”表明词人常常饮酒助兴,尤其填词,歌咏了自己富贵闲适的生活。B、“去年天气旧亭台”写眼前景物,面对着像去年一样的天气、亭台,物是人非,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C、“夕阳西下几时回”写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渺茫的希望。
D、全词六句,表露了词人向往美好事物、奋发向上的情怀。
五、水调歌头
1、对《水调歌头》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作者于中秋赏月,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中写下此词,抒发了人生感慨和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三句写月光的转移,照着那些彻夜不眠的人,映衬出人间离别之苦,同时寄寓了怀念子由的手足深情。
C、“此事古难全”一句中的“此事”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句表达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心愿,体现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D、全词想象新奇,境界开阔,融幻想与现实于 一体,既有飘逸渺远的意境,又有耐人寻味的理趣,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1、对《水调歌头》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2分)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自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做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达,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祝福离人,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情致。
4、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亲人团聚有关。B饮达旦”。C共婵娟”较“隔千里兮共明月”的客观描述更具情思。前者是“有我之境”,后者是“无我之境”。D5、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B人的问天问月,归根结底是问人生。C D怀和乐观的情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同李清照一样同属婉约派的杰出代表
六、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对《关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共五小节,一、二、四、五节使用起兴手法,而第三节是直接抒写苦闷。
B四、五节是实写,表达了要亲近取悦心爱女子的愿望,描写了把心中的姑娘娶回家门的情景。
C这是一首非常美好的爱情诗,使用的语言简练而淳朴,便于流传,因此传诵千古。D诗中表达对心中恋人爱慕的诗句有:君子好逑、寤寐求之、寤寐思服、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1、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2、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小伙子追求心爱姑娘的经过,表达了纯真、深切的爱情 B.“窈窕淑女”指美好的女子。诗中指主人公心中的爱人。C.“寤寐思服”表现了男主人公因追求不得而茶饭不思、寝具不安的状态,表现了男主人公对爱人的痴情。
D.全诗运用比兴手法,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但反复咏唱显得啰嗦,语言不够凝练。
3、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关雎》选自《诗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常用“赋”、“比”、“兴”手法。B、艺术手法主要上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在情感特质上主要体现为以礼节情。小伙子虽然非常爱慕“淑女”,但是他没有让这种爱泛滥;虽然追求不到心上人而异常痛苦,但是他又能够自我排解这种痛苦,使情感始终没有超越伦体现出健康明朗的风格。C、关雎描写了一个青年小伙子,偷偷地爱上了一位姑娘那种单相思的动人情景。诗中的“君子”和“淑女”,为贵族“少爷”和“小姐”;诗中的“琴瑟”和“钟鼓”为贵族的专用品。D、全诗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以物喻人,借景抒情,并以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艺术形式,充分表现了人们对于美满婚姻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愿望。4.选出对《关雎》赏析有误..的一项。(▲B)(2分)
A.《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女子的思念、追求的过程,表达了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B.全诗运用比兴手法,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但反复咏唱显得啰嗦,语言不够凝练。C.“寤寐思服”表现了男主人公因追求不得而思绪万千的状态,表现了男子对爱人的痴情。D.“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写男子对未来的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这首诗现在一般认为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关雎”是以诗歌首句中的两个字作 为题目。
B、诗中第二章中重叠“悠哉”,形容小伙子心情舒畅,洋洋得意。C、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D、“琴瑟”和“钟鼓”并非写实,是想像之词。
6、选出不正确的一项(C)
A.这首诗采用四言句式,从诗的内容看,一般认为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孔子高度评价它“乐而石淫,哀而不伤”。
B.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主要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诗的第一章先用起兴开篇,描写水鸟情谊深挚,引起读者的相关联想,酝酿气氛。
C.这首诗诗题“关雎”取首句的两个字,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悠哉”叠用,表现出此时的小伙子心情舒畅,洋洋自得。
D.这首诗四、五节中表现小伙子在幻想中得到了心上人,欢喜之情溢于言表。但他的情感始终没有超越伦理的制约。体现了健康、文明的心态。其中“琴瑟”与“钟鼓”并非实写。
七、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对《蒹葭》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B诗中的“水”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
C该诗所描绘的是秋季的景色,体现出寥廓凄清的特点。通过该特点衬托出主人公因热烈追求却不可得的惆怅心情。
D“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个诗节中的重复,表现出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赞美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
5、D(主要突出寻找、追求恋人的艰辛)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选自《诗经·秦风》,诗经里的民歌属于“风”。)
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C、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
D、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结尾却用“伊人”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1.A(选自《诗经?秦风》,诗经里的民歌属于“风”。)
3、对全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4、.对《蒹葭》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D.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边,再到水中沙滩。
4、B(都是写清晨霜露未完全消散的情形)5.对《蒹葭》赏析错误的一项是(C)A.这首诗以眼前所见景物起兴,既点出深秋季节一片萧条,又衬托出诗人凄婉的感情。B.“伊人”可以理解为诗人所追求的人;诗人对意中人充满了爱悦之情,热烈地追求,然而可望不可即,始终求之不得,诗人心中充满了惆怅。C.“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以及“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等意思相同,这种重章叠句的表达方法加强了诗歌的感情色彩。D.第一章的韵脚是“苍”“霜”“方”“长”“央”,即第一句入韵,其余是偶句押韵,奇句不押韵。
C(“为霜”“未晞”“未已”的意思不同,表现了时间的推移,感情也随之有所发展)6.对《蒹葭》赏析错误的一项是(A)A、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没有很大的差别。
B、蒹葭中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写到主人公隔水相望,苦苦追寻,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C、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D、《蒹葭》这首诗,动静结合,描摹传神,诗中景物如蒹葭、霜露、秋水、小道、湄涘等,都是静态写照,而歌者忽上忽下的寻求伊人,伊人忽隐忽现,欲即转离,这又都是动态的描摹,如此动静结合,使这幅画给人留下了更加生动、鲜明的印象
7、对《蒹葭》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D)A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 “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C “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 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八、钱塘湖春行
1、对《钱塘湖春行》赏析有误的一项()C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阳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化画面。
C、五六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沙堤上,哲理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2、对《钱塘湖春行》赏析有误的一项()C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活力。C、“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3、对《钱塘湖春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B颔联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C颈联以对偶的手法描绘了春花盛开、浅草嫩绿的初春景象。
D尾联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绘绿树成荫的白沙堤含蓄地表达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
九、相见欢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对《相见欢》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写于南唐亡国之后,抒写了亡国之君的哀怨之情。
B“无言独上西楼”,“无言”二字极写孤独之感,“独”字则尽显愁绪之重。
C“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寂寞”“深”“锁”呼应前面的“独”字,进一步写出了词人的孤独寂寞。
D“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用丝缕来比喻愁思,形容愁思纷繁,难以解开,突出了离愁别恨是那样的深重,无法忘却。A.词中“锁”字传神。被“锁”者,非“深秋”,是人也。被锁之人,悲愁无尽,只有“清秋”相对,怎能不深感寂寞。
B《相见欢》是题目,本词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是因为它对“离愁”所做的真切、深刻的描写。
C上阙写出了诗人的眼中之景,虽未出现“愁”字,但不言愁而自见。D下阙四句,点题破旨,直抒离愁。
10、对《相见欢》(李煜)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首诗对“离愁”做了真切、深刻的描写,如“剪不断、理还乱”这个比喻,如“别是一番滋味”等,情深切自然,语言朴实,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B、“无言独上西楼”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孑然一身“斯人独憔悴”的孤影。可想见其人处境之孤寂,心境之萧条,为整首词渲染了凄凉暗淡的感情。
C、“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点名季节是秋天,“寂寞”者是“梧桐深院”,被“锁”者是“清秋”,使人愁而更愁。
D、“剪不断、理还乱”用来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处理解决。“别是一番滋味”等用来形容只有自己内心知晓的那种难以言说的感受。10.选出对李煜《相见欢》赏析有误的一项:()(3分)A、这首词写秋夜独处,离愁满怀。“相见欢’这个题目,暗喻词人恋恋不忘昔日那醉生梦死的奢侈生活。
B、上片主要写景,依次点出人物、地点、时间、环境、季节,十分精练。一个“锁’宇,是尽传囚苦之情的点睛之笔。C.下片直接抒情。“剪不断,理还乱”,以有形喻无形,巧将无形的“家国之思”化作可“剪”、可“理”的有形物体。
D、最后一句,是词人的深沉感叹:痛定思痛后,心中留下的仍然是说不出滋味的愁怨苦涩。
十、江城子 密州出猎
1、对《江城子 密州出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A、本词不但描写了打猎时的壮阔场景,同时也表现了作者要为国效力杀敌的雄心壮志。B、“为报倾城随太守”一句中从“倾城随太守”看出了苏轼极受当地百姓的爱戴,人缘极好,政治功绩显著,一个“报”字体现出苏轼的知恩图报。C、“持节”两句中,苏轼以魏尚自比,化用典故,借此表达词人希望朝廷把边事委托给自己的愿望。D、“会挽雕弓如满月”三句,是全词的主旨,这一结句,遒劲有力,气概豪放,感情奔放,情调昂扬。
2、对《江城子 密州出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词的上阕描绘打猎的壮阔场面,下阕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胸襟抱负,由叙事而抒怀,一气贯注。B、“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句写诗人虽有报国杀敌的豪壮气概却无奈于年老鬓白的现实。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以魏尚自比,期盼有朝一日得到信任和重用,戍边杀敌,报效朝廷。D、“西北望,射天狼”,两句,用天狼星喻指用天狼星喻指西北入侵之敌,表达了诗人渴望抗敌戍边的雄心。
3、对《江城子 密州出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词中一个“狂”字总领全篇,上阕主要描写出猎的盛况,下阕写酒酣后的豪情。B、“为报倾城随太守”两句,描写作者跟随太守学孙权射虎的壮举场面。C、作者虽有身世之感慨,实际上仍是渴望得到朝廷重用。D、最后两句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4、选出对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千骑卷平冈”一句描写了作为一州长官出猎时的声势和排场的壮观。B这首词的上片重在叙事,下片重在抒情。
C这首词塑造了一个豪情洋溢、壮志冲天的将军形象。
D这首词表达了诗人因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得以实现的喜悦心情,极好体现了豪放派词的风格。
5、选出对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狂”是词眼,表达了词人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和不服老的英雄气概。B、词的上片写出猎的场面,下片写酒酣后的豪情。
C、“左牵黄,右擎苍。”,生动传神的写出了一个猎人的形象。而“千骑卷平冈”中的“千骑”则通过实写,表现了打猎队伍的壮观。
D、“看孙郎”“遣冯唐”“射天狼”都是用典。“看孙郎”,词人以孙权自喻,表明急于建功立业的心志;“遣冯唐”,表达词人希望得到皇帝的重用;“射天狼”,表达了诗人有志于亲上前线,保卫边疆,抗击西北入侵之敌的决心。
6、选出对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这是一首抒发爱国豪情的词作,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豪情洋溢、壮志冲天的将军形象。B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全城百姓都来看孙权搏杀老虎的雄姿。C下阕借用典故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D这首词韵调铿锵,气势雄浑,感情奔放,是一首表现了苏轼豪放风格的成功之作。
十一、行路难
1、对《行路难》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A、本诗利用比兴手法描写人世间的坎坷,抒发诗人的人生追求,表现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B、“行路难,行路难“一句是感情迸发的反复咏叹,语气急切,显示诗人内心的急切不安。C、本诗以丰富雄奇的想象、高度夸张的手法、豪迈乐观的感情基调,充分显示出浪漫主义的特色。D、“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两句分别使用了比喻和用典的手法。
2、选出对《行路难》理解不恰当的一项()A诗中“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B“冰塞川”“雪满山”两句写诗人渡黄河时遭遇到冰封堵塞,登太行山时大雪封山,同时也暗示了诗人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C“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传达出诗人进退两难和继续追求的复杂心理。
D结尾两句在高度彷徨与大量感叹之后,忽开异境,并且坚信美好前景终会到来。
3、对《行路难》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斗十千”“直万钱”运用了夸张的写法,极言宴席的华美。B“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两句通过“停”“投”“食”“拔”“顾”“茫然”等动词,刻画了诗人既悲愤郁闷又竭力从苦闷中挣扎的自我形象。
C这首诗是李白借乐府旧题《行路难》抒发自己茫然悲愤以及仍执著于理想的情感。D这首诗气势纵横开阖,语言激情澎湃,充分体现了李白的浪漫主义的风格。
4、对《行路难》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A诗的第一句“斗十千”“直万钱”运用了夸张的写法,极言宴席的华美。B冰塞黄河,雪满太行,用两个比喻使两句诗颇具豪放气势。
C诗中运用两个典故,表现诗人追求理想的执着和强烈的信念使之不甘自弃。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没有实现自己理想的情况下还出海远游的豁达。
十二、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对《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A、辛弃疾写这首词寄给陈亮,既是对好友不得志表示慰藉,也是借此抒发自己失意的感慨 B、“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意思是“弹奏”,这个词准确形象地表现出弹奏热烈、乐声响彻云霄的情景。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句分别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概括而生动地写出战斗紧张激烈。
D、这首词借剑寄意,表现抗金救国的主题,既是壮词又是悲歌,基调愤激。
2、对《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种层面的人生境界。
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意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D、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
3、对《破阵子》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意思是:给陈同甫作一首雄壮的词,寄给他。B“沙场秋点兵”渲染战争浓烈的气氛,“秋”字给场面增添肃杀之气。C“天下事”是指收复中原统一天下的大业。
D“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既写了战争的惊险场面,又表达了词人希望自己驰骋沙场的愿望。
4、对《破阵子》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梦回”和“八百里”两句写军营号角吹响在梦中,处处炊烟,士兵宴饮,绵延八百里,极言战斗场面宏大。B“沙场秋点兵”几字,仿佛看到战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帅的检阅。
C词中的“天下事”指的是收复中原,统一天下的大业。
D“可怜白发生”词尽意无穷,表现词人火一般的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无奈。
但因得罪权贵,不到三年便被玄宗赐金还山。这首《行路难》可能是其离京时所作。
前四句写京城友人为李白饯行:“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饮
酒(陶渊明)
四顾心茫然。”宴席的档次很高,可是李白心里堵得慌,酒也喝不下,菜也吃不下。“金樽”“玉盘”,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形容餐具华贵。“十千”和“万钱”意思相同,形容美酒佳肴的价格很高。“停杯投箸”“拔剑四顾”,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写诗人因内心苦闷而表现出来的动作神态。古人喜欢在酒宴上舞剑助兴,可是李白拔剑后,却四【赏析】
顾茫然,不知所措了。陶渊明的《饮酒》诗共20首,诗前有序,序中说,这些诗是其“闲居寡欢”,“既醉之后”所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想像离开长安后渡过黄河与攀登太行山的情景,作。本篇是其中的第五首,写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内容与饮酒没有关系。
实际上是以山川的险阻比喻世路的艰难。太行,在今山西、河南、河北三省边境。虽然世路艰难,开头两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自己居住的地方非常安静,没有什么人前来打扰。
但诗人对前途并未丧失信心:“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引用两个典故表达自己结庐,建造房屋。陶渊明于东晋义熙元年(公元405年)辞去彭泽县令,回到柴桑县柴桑里(今江西的愿望。姜太公曾在渭河附近的小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九江西南)旧居,当时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归园田居》),条件尚属不错,可惜在义
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这两位古人开始在政治上也不得志,但最终成为名垂青熙四年(408)遭到一场火灾,房屋烧尽,家中荡然无存。义熙七年(411),移居南里的南村。“结庐
史的人物。提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激起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在人境”说的大约就是在南村修建新居。他在《移居》诗中提到新建的房子:“敝庐何必广,取足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当诗人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来,又不禁发出了如此痛心敝床席。”新居相当简陋,比旧宅差多了。本篇大约作于义熙十三年(417),诗人五十三岁,茅庐的呼唤。京城里是呆不下去了,瞻望前程,歧路甚多,出路在哪里呢?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再一次困经过几年的风雨,可能已经破敝不堪了。诗人住的地方并不是很偏僻,却没有车马的喧闹声。换
扰着他的心。尽管李白暂时还拿不定主张,无法确定自己要走的路,但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句话说,没有什么有地位的人来拜访他。这是什么原因呢?三四句自问自答:“问君何能尔?心远地
直挂云帆济沧海”。南朝宋人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回答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自偏。”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这里实是自指。何能尔,怎么能够如此。答语颇富哲
李白暗用这个典故,表示自己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时机一定会有的,到那时将挂起风帆直渡大海。理性:心既远离尘嚣,那么处于众人集聚之境,也就如同偏僻清净之地了。诗人归隐后,停止了
诗人在仕途遭受重大挫折、心情极为苦闷之时,仍然表现了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自信心。和旧日仕途友人的来往,天长日久,自然是门前冷落车马稀了。这里所说的“心远”,是思想远离
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李白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他希望能像姜太公、伊尹那样建功立官场的意思。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最能见出诗人高尚的情致。在自家的菊园里采菊以佐酒,业,却屡遭挫折;虽然不知道出路在哪里,却不愿放弃对理想的追求。苦闷与追求、失望与希望,悠闲地抬起头来欣赏南山美丽的景色,诗人这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方式,与那些官场中人孜孜以求1 交错地反映在这首诗中,使我们很容易感受到李白强烈的感情变化。
游山西村(陆游)名利,不可同日而语。“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具体描写南山景象。日夕,傍晚。相与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还,结伴而还。山间的云气到傍晚的时候显得很美,这时飞鸟也结伴归巢了。诗人从自然景色中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领略到无限的乐趣。而飞鸟归巢自然会勾起诗人辞官归隐的联想。从“采菊”和“日夕”来看,【赏析】 这首诗应当是在秋天的晚上写的。“南山”与“山气”,在上下句中尾首相连,巧妙地运用了修辞
这首诗赞美农村风光和淳朴的民俗,流露出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的顶真格。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豚,是小这首诗记结庐之事,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以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和
猪。足鸡豚,意谓鸡豚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对自然风光的喜爱。至于末一句为什么“欲辨”而又不辨,有人认为是留给读者一个思考和品味
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的余地,也有人认为是一种避祸的遁词。白居易《访陶公旧宅》诗:“呜呼陶靖节(陶渊明卒后,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友朋私谥‘靖节’),生彼晋宋间。心实有所守,口终不能言。”他认为陶渊明迫于当时严酷的政
花明又一村。”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治,不能明说自己的感受。
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行路难(李
白)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有的理趣。人们读后,都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赏析】
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行路难》是李白沿用乐府旧题写的一组诗歌,共三首。本篇是第一首,抒写世路艰险、功
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业难建的苦闷心情。
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此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下一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陆游在这里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此诗写于孝宗乾道三年(1167),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赞助张浚北伐,被投降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弹劾,罢归故里。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虚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治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陆游七律最工。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又层次分明,“以游村情事作起,徐言境地之幽,风俗之美,愿为频来之约”(方东树《昭昧詹言》)。尤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2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赏析】
第一段,写秋风破屋的情景。“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写风势之大,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诗人好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怎能不使诗人焦急万分呢?茅草飞了,也许可以收回来,重新再盖,可是,“茅飞渡江洒江郊”,这里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的“洒”在“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等动词细致写出风吹茅草的情状;这一个接一个的动态紧紧地牵动着诗人的视线,拨动着诗人痛苦的心弦。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我们读这几句诗,分明地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
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而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从他的眼神和脸色上分明地流露着,这怎能不激起我们心灵的共鸣呢?
第二段,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这一段是前一段的发展,也是对前一段的补充。前段写有些茅草无法收回,落在平地上的茅草是不是可以收回呢?然而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轻力壮,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诗人因为“老无力”而“群童”“公然抱茅入竹去”,这茅草对诗人来说又事关生计,这自然会引起诗人的怨愤。说群童“对面为盗贼”,这是激愤之词,并不是真心说他们是“盗贼”,所以“呼不得”之后,也不过是“自叹息”而已。试想一下:如果诗人不是十分穷困,就不会对大风刮走的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不是十分穷困,也不会冒着狂风抱走那些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第三段,写长夜沾湿的苦痛。狂风刚歇,大雨骤至,屋漏床湿,夜不成眠,真是屋漏偏遭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且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这两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既为下一段铺垫,也为“长夜沾湿何由彻”伏线。“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怎能人睡呢?“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长夜沾湿何由彻”还有一语双关的深层含义,诗人从眼前景想到过去事,推想到未来,自己、国家不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吗?深重的灾难呵,什么时候才是个尽头?“何由彻”句,意味深长,不只结束本段,还为下段作了铺垫。
第四段,写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崇高理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儿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洪亮,从而构成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体验中进发出来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里诗人跳出个人的圈子,表现了对天下寒士的无限关怀。这几句写得深沉、激昂、坚决,洋溢着救世济人的热情。“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几句,强烈地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叙写了大风破屋,群童抱茅,草堂漏雨如注,诗人长夜难眠的情景,表露出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这首诗艺术构思的特点是蓄势与陡转。
在艺术构思上,诗人先以铺陈叙述的笔法逐层推进,极写个人的不幸;蓄势既足,陡然转笔,以抒情议论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愿望。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注释】
①碣石:山名。碣石山有二,这时指的大碣石山。一说即指今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②澹澹:水波动荡的样子。③竦峙:耸立。④星汉:银河。【赏析】
开头两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都由此拓展而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3 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呈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就不必细说了。【写作特色】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是紧密相关的。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
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解释】峰峦(1uan):峦,本指小而尖的山,这里与峰连用,统指山峰。表里:即内外,表指外,里指内。西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汉建都长安,东汉迁都洛阳,遂称长安为西都,与东都洛阳相对而言。唐代也建都长安,以洛阳为东都。
【译文】群山绵延起伏,正如聚会在一起一样,关下波涛滚滚,像咆哮怒吼,在通往潼关的路上,关外有黄河,关内有华山,形势十分险要。远望西都长安,内心思绪起伏,一路上看到不少秦汉时代的遗迹,引起无限的伤感,那成千上万间的宫殿,如今都化作了尘土。无论哪个朝代的兴起,受苦的仍是百姓;无论哪个朝代的灭亡,受苦的还是百姓。【赏析】
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他在赴任途中写的。他凭吊古迹,用“山坡羊”的曲调共写了九首怀古曲子。这组小令,总主题是吊古伤今,同情人民的苦难。山坡羊,曲牌名。潼关,关名,古代军事要地,在今陕西省潼关县。怀古,为咏史诗中的一种形式,一般为缅怀古迹,有感而发,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开始三句),写潼关的雄伟险要的形势。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第三句写潼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穿流其间那险隘之处。事实正是如此,太行山在北,太华山居南,黄河穿流于二山峡谷中,而潼关雄踞南岸山麓,扼秦(今陕西)、晋(今山西)、豫(今河南)之冲,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聚”“怒”二字,把“峰峦”“波涛”的雄伟气势写得极其生动形象。第二层(第四至第七句)写由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焦土之事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表现作者于潼关之上,西望关内古帝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心潮起伏。第六、七句点出作者无限伤感的原因。作者从眼前之景,追忆历代帝王兴亡的历史陈迹,长安曾是秦、汉的京都,昔日何等繁华富丽,可是改朝换代一来,“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一旦之间,毁于兵,燹(xiǎn,战争造成的焚烧破坏等灾害)。第三层(最后四句),指出历代王朝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结论。兴,则大兴土木,建宫殿,修楼阁,筑池苑,围猎场„„滥用民力,劳民伤财;亡,则兵燹为害,人民死亡流散,田园荒废。这几句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同情人民的立场。
关键词:初中物理;习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366-01
初中阶段是物理教学的起始阶段,学生刚刚接触物理,既新鲜又好奇,所以在这个阶段抓好物理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充分的认识到初中习题教学的重要性,积极的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传授学生基本的解题技巧,引导学生练习,提高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现谈谈笔者在初中物理习题教学中的几点浅见:
一、初中物理习题教学的重要意义分析
在初中物理习题中,大致可分为三类:①问答题:问答题一般不需要数学计算(或仅需简单口算),只要求用文字表达。②实验题:解答实验题,有的需要应用实验的方法,有的要求学生用实验数据来计算,而后得到答案,例如测定某种金属的密度。③作图题:这类习题是靠作矢量图或作有关图线来解答的。这三种类型习题的练习,是学生平时练习、提高的重要学习方式。搞好初中物理习题教学,首先,它能帮助学生掌握物理概念和定律:初中物理有许多基本概念和重要定律,尽管教师把有的概念和定律讲得很清楚,但是如果不让学生做一些相关的习题,他们往往是理解不透彻,掌握不牢固的。通过练习,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最容易暴露出知识的缺陷。因此,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练习,可以弥补这些缺陷和纠正错误,同时能使学生记牢定义、定律等。另外,它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解题时,完全要靠自己的思考,来独立解决问题,并且克服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这就要求学生在解题时能很好地进行逻辑思维,发挥一定程度的创造力,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最后,有效的初中物理习题教学,还可以起到深化、活化知识,提高学生应变能力、及时了解课堂信息,掌握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
二、搞好初中物理习题教学的有效途径
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早在我国的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老夫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足不如乐知者。”,这就给我们充分的阐释了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在初中物理习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所在,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动力,学生会自发的研究习题,探究习题,直至得到答案。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形成了一种压抑的课堂心理,加之习题课一般以练习为主,比较枯燥无味,学生一般没有学习兴趣,机械的听课、做题,课堂效率低下。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的物理习题课堂,应是活跃、充满欢乐的课堂,因此,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积极的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正视学生,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调动其好奇心,促进学生主动探究。为此,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积极的状态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的提高教学效率。
2、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俗话说:“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而学生学习的目的则是为了“学会”,这个“不教”到“学会”,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教师传授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教师传授了多少学习方法给学生,学生又掌握了多少。课程改革的今天,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因此,处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在我们的初中物理习题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在积极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积极性的同时,我们还应进一步的指导学生学习,加强学法指导,交给学生基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不断提高教学效率。为此,教学中,教师首先就要避开教师的“一言堂”,适时介入加以评价、小结与归纳,充当组织者、参与者与引导者的角色,将学生一步一步地引向“发问──设想──探究──创新”,培养学生的思考、质疑、探究和创新能力。
3、精选练习题,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光有理论给学生渗透的技巧还不能满足,还需要大量的练习去引导学生练习实践,使之在有效的练习中渐渐的掌握和强化技能。因此,在学生的习题练习中,教师要做到有针对性、目的性的选择,做到合理的开展,总的来说 ,教师要如实的做好以下几点:①要做到分类练习:将同类型的习题放在一起,总结该类习题的解决方法。②要注意一题多解:指通过不同的思维途径,采用多种解题方法解决同一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启迪学生的发散思维。③要注意一题多变:指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变换,引出一系列与本题相关的题目,形成多变导向,使知识进一步精化的教学方法。④要做开放式练习:开放式的练习就是习题没有固定的问题,也没有固定的答案。这样,让学生进行有效的、系统的训练,在学生运用、掌握题技巧,形成解题能力的同时,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等各方面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培养和提高,教学真正意义上的落在了实处。
总结:习题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提高初中物理习题教学质量,除了教师有效的指引外,还需要学生主动配合,更需要我们作为教师的不断更新教学思路,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质量才能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邱昌军.如何提高初中物理习题教学的有效性.考试周刊.2011(72)
【九下物理练习题】推荐阅读:
高中物理电场练习题10-04
八年级物理专项练习题07-02
初中物理电与磁练习题05-31
八年级物理测量长度和时间练习题11-01
物理习题课教学反思09-06
九年级物理教案和习题06-22
中考物理公式复习题06-23
09级物理下册复习题06-08
大学物理期末复习题10-06
中考物理复习:物理公式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