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教案(共10篇)
咏怀古迹(其三)
【教学目的】
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点拨-研讨式。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性感受与领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形容什么的吗?[美貌]知道都是在说谁么?[西施。杨玉环。貂禅。昭君]。不用说她们都是很美的,但美就能给人带来好运么?[不]哦,大家想起了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自古红颜多薄命”,《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不就是这样吗?我们学过的《马嵬》中的杨贵妃不也是这样吗?还有<<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不都是这样吗?今天,让我们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看看昭君的悲剧是否也是这样的„„
二、《咏怀古迹》简介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内容:缅怀庾[yǔ]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漂泊之感和思念故乡之情)。
三、整体感知
1。朗读(1)学生单读----指出所读优缺点。
(2)教师范读。
(3)学生集体朗读,注意音调。语速。感情。
2。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怨恨)。
四、赏析诗歌
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2。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明确】引出歌咏对象昭君。(板书)
3。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有何效果?(你能说说这联主要讲了昭君的什么吗?)
“一去”与“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
“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
“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出自清人朱瀚的《杜诗解意》)。
“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
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对比反衬: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板书)
5。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明确】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由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板书:民族偏见
思乡------怨恨
胡俗
6。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
【明确】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待。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因课文有注释,可让学生讲,以训练其表达能力。)
7。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明确】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则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清。刘献廷 <<咏昭君词>>曾闻汉主杀画师,画师何足定妍媸。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
由此可知当时皇帝的昏庸糊涂,昭君一样的宫女的不幸。
8。“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小结】显而易见,这两句与上两句前后呼应,交叉衔接。正因为元帝“省识春风面”,才有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悲剧;正因为昭君“空归月夜魂”,才有其“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凄凉。总之,对昭君悲剧的根源做了明确揭示。(板书)
9。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
【明确】“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调,原来那正是昭君永远在诉说着她不得生还故乡的怨恨!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是否又会响起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放琵琶曲,渲染悲剧氛围,感染学生。)
【小结】诗歌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板书: 首联 引出歌咏对象入题
颔联 写昭君悲剧的一生 铺垫
颈联 揭示昭君悲剧根源 铺垫
尾联 点明昭君之怨高潮
五、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
六、归纳寓意
【点拨启发】《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1、简介写作背景(为下文归纳寓意做准备。略)
2、讨论、归纳。
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板书 昭君----画图省识----汉元帝诗人----漂泊西南----唐皇帝
----身死异国--------有志难展----
借 古 伤 今
七、拓展
一
首先, 让我们探讨一下题意, “咏怀古迹”如何理解。中国一直有“咏怀”、“咏史”两大主题的诗歌。自从阮籍写了著名的《咏怀》组诗后, 后代写咏怀、遣怀一类诗者, 纷纷不绝。如庾信的《拟咏怀》二十七首为后人熟知。从班固的《咏史》到左思的《咏史》, 再到唐宋, “咏史”诗也蔚为大观。杜甫的“咏怀古迹”似有不伦不类之感。古人早已发现这一问题。浦起龙《读杜心解》 (卷四) 强调指出, 首章是咏怀抱, 其言曰:“朱本题下注云:吴本作《咏怀》一章, 《古迹》四首。此颇有见, 惜未疏言其故。愚则谓此题四字, 本两题也, 或同时所作, 伪合为一耳。并读殊不成语, 必非原文。”浦起龙虽然发现“殊不成语”这一问题, 但解释大多为臆测, 没有根据。《杜臆》、《杜诗镜诠》解释为“借古迹以咏怀”能说得通, 但这是以诗意解题, 对诗意理解不同, 其解释也会不同, 也难令人信服。王运熙在《杜甫<咏怀古迹>诗的题义和写作时间》一文中解释为“歌咏怀念古迹”, 其言曰:“咏怀古迹, 实际就是怀古迹, 但三个字显得不顺, 故于前面加一‘咏’字, 不意遂引起后来误会。”这种说法强调了“怀念”之意, 而“咏”字成了可有可无的衬字。我同意王运熙先生将“咏”、“怀”二字理解为动词的思路, 但不能认为“咏”字是可有可无的衬字, 这里将“咏”理解为咏叹比较符合诗意。因此, 这首诗只能归为“咏史”诗, 而不是“咏怀”诗。
二
再来看一下唐时以昭君为题材的诗的内容。韩愈说:“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 其歌也有思, 其哭也有怀, 凡出乎口而为声者, 皆有弗平者乎!”咏史诗从左思开始便形成借咏史以抒己怀的传统。唐代咏昭君的诗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以和亲为主要内容, 表达自己的看法, 抒发个人情怀。元和年间苏郁的《咏和亲》“关月夜悬青冢境, 寒云秋薄汉宫罗。君王莫信和亲策, 生得胡雏虏更多。”是反对和亲的。张仲素《王昭君》“仙娥令下嫁, 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 牛羊绕塞多。”是赞扬和亲的。二是借昭君的才貌淹没胡尘和汉元帝不识昭君才貌, 抒发个人怀才不遇的悲叹。白居易《昭君怨》“明妃风貌最婷婷, 合在椒房应四星。只得当年备宫掖, 何曾长夜奉帏屏。见疏从道迷图画, 知屈那教配虏庭。自是君恩薄如纸, 不须一向恨丹青。”可见唐代的咏昭君诗大都是抓住一方面的历史事实抒发个人感慨。
三
再来看一下杜甫写作此诗的情况。杜甫一生忧国忧民, 胸怀天下, 然而功名蹉跎, 难得统治者的赏识, 安史之乱中, 历经艰辛, 至德二年 (757) , 亡走凤翔上谒, 拜右拾遗。又因替房琯说情而违忤肃宗, 黜为华州司功参军。上元元年 (760) 畿中大饥, 流落剑南, 结庐成都西郭。唐代宗永泰元年 (765) , 怀着凄苦悲凉心情离开成都, 沿长江东下。从大历元年 (766) 春夏之交开始, 到大历三年 (768) 正月出川为止, 在夔州生活的这段时期, 依然是战乱频仍的年代。虽然安史之乱已于广德元年 (763) 平息, 但国势仍很动荡。代宗昏愚无知, 朝政日益腐败。外患内乱, 重赋苛征, 民怨沸腾。杜甫地处偏僻的夔州, 却还比较安定, “频分月俸, 公颇蒙资助”, 使杜甫得以在瀼西买果园四十亩, 并主管东屯公田一百顷。因此, 杜甫这时期的生活还算比较宽裕。但杜甫毕竟不是那种贪图一己温饱的求田问舍之徒, 而是有着靖世安民抱负的伟大诗人。他虽然在仕途中屡遭挫折, 以致老病漂零, 落拓乡野, “致君尧舜上”的政治理想已完全无法实现, 但他那关切时政, 忧国忧民的初衷却始终没有改变。杜甫这一时期的《登楼》最能代表他此是的心情。“花近高楼伤客心, 万方多难此登临。锦色春江来天地, 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 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 日暮聊为粱甫吟。”王运熙《杜甫<咏怀古迹>诗的题义和写作时间》一文中考证《咏怀古迹》 (其三) 当为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秭归时所作。时间当为大历三年 (769) 春。而此时的杜甫再次踏上浪迹天涯的旅途, 心情自然是很复杂的。可谓怨、恨、忧、爱集于一身。
四
至此,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咏怀古迹》 (其三) 是一首咏史诗, 而咏史诗的传统是借咏史而咏怀。杜诗当然也不离外。首先看杜诗中写了哪些史实。“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是写和亲,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写汉元帝通过画像临幸后宫佳丽, 而昭君因不贿赂画师难得汉元帝宠幸只得远嫁的事情。“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写昭君远嫁之怨。由此看来, 王嗣奭《杜臆》中“中间昭君一章, 盖入宫见妒, 与入朝见妒者, 千古有同感焉。”的解释是正确的。但对于一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胸怀天下的诗人来说, 仅此一点有点儿狭隘了, 也无法解释开头一句“群山万壑赴荆门”为何如此气势非凡。诗人开头一句写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 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起势很不平凡。但是, 诗的下一句, 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 颇有点出人意外, 因而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 当似生长英雄起句, 此未为合作。”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 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 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 不协调的。那么诗人用此句开头到底用意何在?表面看来诗中反复强调了昭君不被汉元帝赏识而被迫出塞的怨恨之情, 仇兆鳌解释为:“怨恨者, 怨己之远嫁, 恨汉之无恩也。”金圣叹《杜诗解》中说:“不但生不能归, 试听其琵琶怨恨之曲, 分明甘作胡语, 虽千载而永不愿为汉妇矣!岂非当日不识面之故致然与?”其实, 诗人并没有否定昭君出塞的历史功绩。诗人虽然同情王昭君远嫁大漠的孤苦无依, 但对这种牺牲个人利益顾全大局的作法还是持肯定态度的。也就是说在诗人心目中昭君不愧为英雄人物, 诗人对昭君不仅仅是同情, 在满怀同情的同时还满怀敬仰。诗人就是在对王昭君表达同情和敬仰中表达了自己面对残破的国家无能为力的自责和渴望挽救国家的强烈愿望。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 多少郑重。”明白了杜甫对昭君的态度, 我们就能解释开头一句为什么写得如此具有气势了。
总之, 杜甫的《咏怀古迹》 (其三) 除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之外, 还有对昭君出塞历史功绩的肯定及对昭君的敬仰, 也表现了诗人渴望为国建功的愿望。
摘要:杜甫的《咏怀古迹》 (其三) 主旨向来以《杜臆》和《杜诗镜诠》的说法最为学界认可。但这种说法难以具体表现当时杜甫的胸怀和心情, 也无法解释开头一句为何气势雄伟非凡。本文从分析诗题入手, 结合杜甫的人生遭遇、为人风格详细的分析了该诗的内涵。
关键词:杜甫,咏怀古迹,主旨
参考文献
[1]屈守元, 常思春.韩愈全集校注[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1464.[1]屈守元, 常思春.韩愈全集校注[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1464.
[2]金圣叹.杜诗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2]金圣叹.杜诗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3]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79.[3]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79.
[4]尤袤.全唐诗话 (卷五) [A].北京:中华书局, 1981.[4]尤袤.全唐诗话 (卷五) [A].北京:中华书局, 1981.
[5]上海古籍出版社.全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影印版.[5]上海古籍出版社.全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影印版.
(1)培养学生诵读、解读诗歌的能力。
(2)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掌握鉴赏咏史诗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自由讨论、问题引导、品读鉴赏、归纳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恨之情,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教给学生解读诗歌的技巧,分析王昭君的形象,进而理解杜甫在诗中抒发的感情。
【教学难点】
归纳总结,教给学生鉴赏怀古类诗歌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汉元帝年间,巴山蜀水有一位倾城倾国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走进了茫茫大漠,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她就是王昭君。800年后的唐朝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她的家乡——湖北秭归,情动心中,发诸笔端,遂成千古名篇《咏怀古迹》(其三)。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这首诗歌,走近王昭君。
二、教学活动一:掀起你的盖头来
1.初读诗歌,认识字词,读通诗歌
2.二读诗歌,明确基调,读好诗歌
明确:悲壮、怨恨
3.三读诗歌,疏通字词,读懂字面
明确:关注题目,结合注释,调整词序,梳理大意
三、教学活动二:此情可待成追忆
问题:1.诗文中,最能表达王昭君情感的词语是什么?
2.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还有什么“怨恨”可言呢?
3.作者是采用怎样的方法将这种“怨恨”表现出来的?
明确:1.怨恨
2.容貌美丽,不为君王所识。远嫁异域,夫死子娶,违背伦理。终生不得回乡,思乡浓烈。
3.①地点:荆门、紫台、朔漠、青冢;②景物:群山万壑、黄昏、夜月;③动作:一去—独留(生前寥落—死后孤寂);连—向(汉朝而转入匈奴,冷漠,失重,“向”面对的是生命的落寞);识(时间是曾经,方式是不客观画像,美丑决定权是画师,原则是是否行贿);归(修饰语是空,空有,徒有,动作发出者是魂魄,生之愿望未能完成,死不瞑目,魂魄完成其遗愿。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传悲愤之情、伤悼之意)④事物:画图,环佩魂,胡语。
总结:当她的容貌由一位画师来定夺时,当她的婚姻由一位君王来钦点时,当一个国家的安定由她来维系时,当她的乡愁终落魂魄里,当她承受着不合人伦的婚姻时,难道我们还听不到她——昭君那穿越时空的“怨恨”之声吗?
四、教学活动三:同是天涯沦落人
问题1.至此,我们已经完整地分析了诗歌,我们发现本诗歌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明确:不是,我们从诗文中所描绘的地点,荆门—紫台—朔漠—青冢,就会想到杜甫一生的轨迹,河南—长安—西南—湖北。是两个追逐梦想的人梦想产生到破灭的过程,昭君:远嫁匈奴,葬身异域,貌美不幸,魂归故里;杜甫:怀古伤己,排挤遭贬,怀才不遇,身处乱世,漂泊他乡,思念故土。其实是怀昭君伤自己!
问题2.请同学们根据诗意,对一对联,上联是:怀昭君,面如春风不受幸,远嫁异域,魂魄空归。
明确:伤余生,志向高远难施展,漂泊一生,功业难成。
五、教学活动四:触类旁通方为道
问题:请同学们根据本首诗及你所学过的怀古诗歌,总结鉴赏怀古诗歌的一般步骤。
明确:观眼前景物—忆历史人事—抒伤今情感—明对比手法
六、课堂小结
1.知识与能力:认识王昭君、杜甫,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分组合作赏句炼字,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掌握诗歌鉴赏的角度。
二、学情分析:
本首诗是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的其中一篇。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通过初中三年的知识积累,他们对诗歌应该不陌生,并有一定的学习方法,但不系统。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总结古诗鉴赏的角度,并让学生充分参与到鉴赏实践中。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和技巧。
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四、教学手段运用及分析:
多媒体幻灯片,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充实课堂。
五、教学方法运用及分析:
点拨法、美读法、分组鉴赏。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吧?它形容的是谁呢?对,它形容的是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她们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落雁”,指的就是昭君的美丽。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作者、历史背景
合作探究:请同学们结合文本信息和知识积累,说说杜甫与王昭君的生平。关于杜甫唐玄宗天宝五年,杜甫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后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自云安(今四川云阳)到达夔州(今四川奉节东),一住两年。这是他创作中的一个繁荣时期,两年内写出了430多首诗,占全诗集中的七分之二,而且有不少长篇。《咏怀古迹》(共五首)即是1一例。
《咏怀古迹》是一篇结构严密的组诗,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关于王昭君(此环节可插入到诗歌的分析中)昭君选秀入长安王昭君约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其父王穰老来得女,视为掌上明珠,兄嫂也对其宠爱有加。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擅弹琵琶,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娥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绝世才貌,顺着香溪水传遍南郡,传至京城。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昭君为南郡首选。元帝下诏,命其择吉日进京。其父王穰云:“小女年纪尚幼,难以应命”,无奈圣命难违。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泪别父母乡亲,登上雕花龙凤官船顺香溪,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历时三月之久,于同年初夏到达京城长安,为掖庭待诏。传说王昭君进宫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落泪痣,昭君便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
昭君出塞
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呼韩邪临辞大会,昭君丰容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锦帛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王昭君在队车毡细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王妻),安宁始得保障。
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亡故,留下一子,当时,王昭君以大局为重,忍受极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又生二女。王昭君去世后,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到了晋朝,为避晋太祖司马昭的讳,改称明君,史称“明妃”。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疏通字音,结合注释理解诗意,谈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2、师生互动:学生回忆鉴赏诗歌的角度。
教师总结:鉴赏诗歌的角度:
(1)形象,包括景物形象、人物形象、事物形象;
(2)语言,特别是炼字;
(3)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等),表现手法(想象、衬托、对比、虚实、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4)思想内容和情感。
(四)、再读诗歌,鉴赏情感。
学生活动:再读诗歌,分组分角度鉴赏诗歌。 参考角度:
1、诗歌开头景物描写的特点和用意;
2、对比手法的运用;
3、赏析炼字,如“空”字;
4、诗人的情感及诗歌的主题;教师点评并归纳总结:
1、诗歌开头景物描写的特点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字,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徒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2、景物描写的用意
问题设计: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身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明确:不同意,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
3、赏析对比手法的运用
“一去”对“独留”,将昭君生前寥落、死后寂寞,写得入骨三分。“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写出塞之景,“向”写思汉之心。在日常的语言里,“黄昏”两字都是指时间,而在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是那样地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这句诗就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和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板书设计:
“一去”与“独留”
三重对比
“紫台”与“青冢”
“一死”与“一生”
4、赏析语言
“环佩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字鉴赏。
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多么强烈。这样一个美女,竟落得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引申:昭君的怨恨
解疑: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明确:一怨死葬胡沙,魂魄空归
二怨元帝昏庸,终生遗恨
三怨远嫁朔漠,故乡千里
5、诗歌主题及诗人情感:
明人王嗣奭的《杜臆》对这组诗的写作目的做了很好的解释:“怀庚信、宋玉,以
3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官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网友来稿)
★ 咏怀古迹 教学反思
★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
★ 咏怀古迹·其一原文,注释,赏析
★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及译文
★ 必修三语文《咏怀古迹》教案
★ 杜甫《咏怀古迹 其二》全诗翻译赏
★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高一必修三)
★ 古迹
陕西省佛坪县中学王宝杰
一、从学习目的角度导入:
为了继续提高同学们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积累解答高考诗歌鉴赏题的知识积淀,请大家根据上节课归纳的鉴赏这类诗歌的基本鉴赏规律,拓展阅读《咏怀古迹》其余四首诗歌。
二、朗读《咏怀古迹》五首中的另外四首,然后根据注释品读诗歌含义: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①。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②。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③。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④。
[注释]
①支离:流离。东北风尘际:安史之乱中诗人由东北避地西南。西南天地间:指诗人入蜀后居无定所,飘泊于西南成都、夔州一带。
②五溪:在今湘黔交界处。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共云山:言自己与溪人共处。
③羯胡:指安禄山。词客:诗人自指。且未还:飘泊异地,尚未还乡。
④庾信:梁朝诗人。梁元帝派他出使北周,正逢江陵被陷,梁朝灭亡,庾信就被迫长期留在北朝。庾常怀乡关之思,不忘江南,有《哀江南赋》、《咏怀》传世。
[赏析]
在这首诗中作者伤乱哀时,兼咏庾信。“支离”、“飘泊”写出诗人一生的不幸,从“淹日月”到“且未还”写诗人思乡之情,最后作者以庾信自比,庾信滞留北魏,作者则漂泊西南,同样不能返回家园,同样有故国之思,同病相怜,不能不感慨万千。全诗笔调悲凉深沉,凄婉动人,堪称隽永佳作。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注释】
①风流儒雅:指宋玉的文采和学问。
②萧条句:意谓自己虽与宋玉隔开几代,萧条之感却是相同。
③云雨:宋玉在《高唐赋》中述楚襄王游高唐,梦一妇人,自称巫山之女,临别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阳台,山名,在今四川省巫山县。
④最是两句:意谓最感慨的是,楚宫今已泯灭,因后世一直流传这个故事,至今船只经过时,舟人还带疑似的口吻指点着这些古迹。
【赏析】
这是推崇宋玉的诗。诗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怀才不遇,后半则为其身后索寞鸣不平。诗是作者亲临实地凭吊后写成的,因而体会深切,议论精辟,发人深省。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舟人指点的情景,都是诗人触景生情,所抒发出来的感慨。它把历史陈迹和诗人哀伤交融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主题。全诗铸词溶典,精警切实。有人认为,杜甫之“怀宋玉,所以悼屈原;悼屈原者,所以自悼也。”这种说法自有见地。
《咏怀古迹其四》
蜀主征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象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注解】:
1、蜀主:指刘备。
2、征吴:对吴有企图。
3、幸:旧称皇帝踪迹所至曰“幸”。
4、翠华:皇帝仪仗中用翠鸟羽毛作装饰的旗帜。
5、武侯句:诸葛亮曾封武乡侯,其祠在先主庙西。常:一作“长”。
6、一体句:正因他们君臣一体,情分特密,故也一同祭祀。顾宸所谓“平日抱一体
【赏析】:
这首诗是推崇诸葛亮与刘备的君臣关系。作者借村翁野老对他们的祭祀,烘托其
遗迹之流泽。但是对于玉殿的虚无缥缈,松杉栖息水鹤,诗人发抒了无限感慨。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①。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②。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③。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④。
[注释]
①宗臣:人们所宗尚的贤臣。肃清高:为其清高而肃然起敬。
②三分割据:指魏蜀吴三国鼎立,割据天下。纡筹策:纡曲周密地运筹策划。云霄一羽毛:高空飞翔的大鸟。
③伯仲之间:指不相上下。伊:伊尹,辅佐商汤。吕:吕尚,辅佐周文王、周武王。伊吕二人俱是开国贤臣。萧曹:指汉相萧何、曹参。
④运移:国运转移。祚(zuò):国统,皇位。
[赏析]
杜甫一生写过不少咏怀诸葛亮的`诗篇,象“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等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诗句。本诗主题极为鲜明,字字句句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推崇备致、无限崇敬之情,真挚动人。其中如“垂宇宙”、“纡筹策”、“失萧曹”等用字,洗炼明快,活现了诸葛亮的高大形象和卓越才华。本诗气象浩大,气势恢宏,一韵到底,音韵和谐。
三、学以致用:高考模拟
西施滩 崔道融
宰和鑫夤,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西施 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1、两首诗都针对“红颜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反案,但立意有深浅之别。请作简要分析。
2、两首诗的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时,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两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析。
明确:
1、崔道融的诗同情西施,为西施个人鸣不平,立意较浅。
罗隐的诗写出了“家国兴亡自有时”的自然规律,立意较深。
2、崔诗“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借景抒情、比喻)
刘诗“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对比、反问)
作者:杜甫
原文: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鉴赏: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于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这首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这是一个有趣的对照。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而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也与这个意思相接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从这两句诗的构思和词语说,杜甫大概是借用了南朝江淹《恨赋》里的话:“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但是,仔细地对照,杜甫这两句诗所概括的思想内容的`丰富和深刻,大大超过了江淹。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说得很对。但是,有神的并不止这两个字。读者只看上句的紫台和朔漠,自然就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之外,在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而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诗人用青冢、黄昏这两个最简单而现成的词汇,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在日常的语言里,黄昏两字都是指时间,而在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是那样地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这句诗就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这是紧接着前两句,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画图句承前第三句,环佩句承前第四句。画图句是说,由于汉元帝的昏庸,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省识,是略识之意。说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实际上就是根本不识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环佩句是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南宋词人姜夔在他的咏梅名作《疏影》里曾经把杜甫这句诗从形象上进一步丰富提高:“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这里写昭君想念的是江南江北,而不是长安的汉宫,特别动人。月夜归来的昭君幽灵,经过提炼,化身成为芬芳缟素的梅花,想象更是幽美。“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据汉代刘熙的《释名》说:“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晋代石崇《明君词序》说:“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
前面已经反复说明,昭君的“怨恨”尽管也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前面提到,这首诗的开头两句,胡震亨说“群山万壑赴荆门”的诗句只能用于“生长英雄”的地方,用在“生长明妃”的小村子就不适当,正是因为他只从哀叹红颜薄命之类的狭隘感情来理解昭君,没有体会昭君怨恨之情的分量。吴瞻泰意识到杜甫要把昭君写得“惊天动地”,杨伦体会到杜甫下笔“郑重”的态度,但也未把昭君何以能“惊天动地”,何以值得“郑重”的道理说透。昭君虽然是一个女子,但她身行万里,青冢留千秋,心与祖国同在,名随诗乐长存,诗人就是要用“群山万壑赴荆门”这样壮丽的诗句来郑重地写她。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他的身世家国之情的。杜甫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巩义一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他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作者: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遣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注释:
1、宗臣:世所宗尚的重臣。
2、肃清高:为其清高而肃然起敬。
3、三分割据:指魏蜀吴鼎立。
4、纡筹策:曲折周密地展运策略。
5、伯仲之间:伯仲本指兄弟,这里是说不相上下,也即当于伊吕间求之之意。伊、吕,商代伊尹,周代吕尚,皆辅佐贤主的开国名相。
6、指挥若定:言诸葛亮治政用兵从容镇定。
7、失萧曹:意谓萧、曹虽也是宗臣,比之诸葛亮未免不及。
8、祚:帝位。
译文:
诸葛亮的英名永垂人世,
千士流芳;
世人所尊崇的重臣遗像,
肃穆清高。
天下三分的局势,
是经他策划运筹;
千百年来,
他才能象鸾凤振羽云霄。
他辅佐刘备,
同伊尹吕尚难分上下;
指挥从容镇定,
萧何曹参不能比超。
时运不好,
东汉帝业实在难于复兴;
心志虽坚,
终因军务繁艰死于积劳。
赏析:
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教学重点 背诵诗歌,品味语言,领悟情境 教学难点 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方法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课内语文教学法
教具器材 朗读带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唐大历年间,漂泊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板书)
二、题解及背景介绍
看到标题我们应该猜得出来,《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与《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我们已经讲到,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美读诗文(读):
1、欣赏课文录音。
2、自读诗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语调与感情,读出韵味。
3、生利用文下注释自由轻声译读诗文,不懂得地方做标记。
4、学生齐读,(请学生结合注释,根据自己的理解复述诗歌主要内容。)
明确: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四、问——细读句子,体味情感。
结合时代背景及作者身世,理解诗歌。(此处可由学生自由提问题,没有问到的师补充预设的问题。)
1、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读出主人公了么?(王昭君)
2、对于出塞的昭君,多数人看到的是她沉鱼落雁的美丽,而这首诗当中,你读出了昭君怎样的心事?用一个词。(怨恨)
3、昭君在汉元帝的深宫时,不过是个失宠的宫女,她风光出塞,做了千里草原之上最尊贵的**,对于我们今天一般人的理解而言,她应该是草原逐日的千里驹上最幸福的那个人,又何来怨恨之说呢?她怨什么?你是从那些诗句中读到的?
(试)明确: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佩空归月夜魂。
(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画图省识春风面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
4、香溪水畔聪颖异常的那个女子,自从踏入宫门的那刻起,就注定了她这一生的孤独。毛延寿的一颗丧父落泪痣,让昭君做了三年冷宫人。然后,一纸和亲书,她的美便终老在了单于父子的怀抱——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她的同情。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好像又响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5、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写的是什么?这样写的目的又是什么?
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两千多年前,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
6、佳句鉴赏 :学生自由鉴赏(这首诗歌当中,我认为有两句诗写得非常美,我自己很喜欢,不知道有没有同道中人?)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明确:“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
环佩空归月夜魂
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外,不能归汉,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四、(再试)解决问题、共同探究诗歌主题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明确: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深沉怨恨)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五、评——说出你学习诗歌的感受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
请我们轻轻地唱一首《出塞曲》,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想象长城外才盛开的那些清香,想象风沙呼啸的沙漠下,骑马壮的英雄,还有那,夕阳下的青冢,望向故乡。(播放蔡琴的《出塞曲》)
作业(学以致用):
西施滩 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西 施 罗 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1、两首诗都针对“红颜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反案,但立意有深浅之别。请作简要分析。
2、两首诗的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时,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两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析。
提示方向:
1、崔道融的诗同情西施,为西施个人鸣不平,立意较浅。
罗隐的诗写出了“家国兴亡自有时”的自然规律,立意较深。
2、崔诗“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借景抒情、比喻)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注解】:
1、风流儒雅:指宋玉的文采和学问。
2、萧条句:意谓自己虽与宋玉隔开几代,萧条之感却是相同。
3、云雨句:宋玉曾作《高唐赋》,述楚王游高唐(楚台观名),梦见一妇人,自称
巫山之女,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旦为行云,暮
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阳台:山名,在四川巫山县。岂梦思:意谓
宋玉作《高唐赋》,难道只是说梦,并无讽谏之意?
4、最是两句:意谓最感慨的是,楚宫今已泯灭,因后世一直流传这个故事,至今船
只经过时,舟人还带疑似的口吻指点着这些古迹。
【韵译】:
默诵草木摇落深知宋玉为何悲秋;
他学问渊博文辞精采算是我老师。
相隔千秋追怀怅望叫人不免流涕;
索寞萧条我和他相似却生非同时。
江山犹在故宅仍存只有文采空留;
他的云雨楼台岂是说梦而无讽意?
最可感慨的是当年楚宫早已泯灭;
至今船夫还带疑地指点这些古迹。
【评析】:
这是推崇宋玉的.诗。诗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怀才不遇,后半则为其身后索寞鸣不
平。诗是作者亲临实地凭吊后写成的,因而体会深切,议论精辟,发人深省。诗中的
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舟人指点的情景,都是诗人触景生情,
所抒发出来的感慨。它把历史陈迹和诗人哀伤交融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主题。全诗
铸词溶典,精警切实。有人认为,杜甫之怀宋玉,所以悼屈原;悼屈原者,所以自
作者:杜甫
朝代:南北朝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夜月一作:月夜)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凭看图汉元帝岂识美丽容颜?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注释
1、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2、明妃:王昭君.名嫱(qiáng)
3、去:离开
4、紫台:紫宫,宫廷
5、朔漠:北方的沙漠
6、省:曾经
7、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于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这首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这是一个有趣的对照。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而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也与这个意思相接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从这两句诗的构思和词语说,杜甫大概是借用了南朝江淹《恨赋》里的话:“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但是,仔细地对照,杜甫这两句诗所概括的思想内容的丰富和深刻,大大超过了江淹。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说得很对。但是,有神的并不止这两个字。读者只看上句的紫台和朔漠,自然就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之外,在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而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诗人用青冢、黄昏这两个最简单而现成的词汇,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在日常的语言里,黄昏两字都是指时间,而在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是那样地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这句诗就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这是紧接着前两句,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画图句承前第三句,环佩句承前第四句。画图句是说,由于汉元帝的昏庸,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省识,是略识之意。说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实际上就是根本不识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环佩句是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南宋词人姜夔在他的咏梅名作《疏影》里曾经把杜甫这句诗从形象上进一步丰富提高:“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这里写昭君想念的是江南江北,而不是长安的汉宫,特别动人。月夜归来的昭君幽灵,经过提炼,化身成为芬芳缟素的梅花,想象更是幽美。“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据汉代刘熙的《释名》说:“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晋代石崇《明君词序》说:“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
前面已经反复说明,昭君的“怨恨”尽管也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前面提到,这首诗的开头两句,胡震亨说“群山万壑赴荆门”的诗句只能用于“生长英雄”的地方,用在“生长明妃”的小村子就不适当,正是因为他只从哀叹红颜薄命之类的狭隘感情来理解昭君,没有体会昭君怨恨之情的分量。吴瞻泰意识到杜甫要把昭君写得“惊天动地”,杨伦体会到杜甫下笔“郑重”的态度,但也未把昭君何以能“惊天动地”,何以值得“郑重”的道理说透。昭君虽然是一个女子,但她身行万里,青冢留千秋,心与祖国同在,名随诗乐长存,诗人就是要用“群山万壑赴荆门”这样壮丽的诗句来郑重地写她。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他的身世家国之情的。杜甫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巩义一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他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咏怀古迹教案】推荐阅读:
杜甫:咏怀古迹?其一07-14
咏怀古迹鉴赏演讲稿09-12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原文及译文01-11
李贺《咏怀(其二)》赏析04-09
咏怀古诗词鉴赏06-02
《咏怀·其一》原文及赏析03-11
咏怀诗八十二首阮籍03-25
古迹06-07
参观名胜古迹11-07
文物古迹作文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