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夕阳诗歌

2024-06-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落日夕阳诗歌(推荐9篇)

落日夕阳诗歌 篇1

2. 落日,正在进行。没有了光芒,没有了温暖,也没有了那些曾经的所有......落日真的落下了,在失望与盼望中还是落下,在无奈惆怅中终究落下,留下的仅仅是不可以的遐想,留下的仅仅是奢望。

3. 在地平线的浅浅的那端,浅的像略带白发的老人深深被岁月像压制起义军那样凹下去的眼角的皱纹。那是落日,真正意义上的落日。

4.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多少年来我一直钟爱的那轮落日,只是那种痴痴的喜欢;就如同年轻的少女遇上心仪已久的王子那样的痴情。说不出为什么,也许是因为当看到迟迟不肯落山的夕阳总有一种对英雄迟暮,的点点惆怅,年少的我们为了心中的梦想。

5. 北疆的夕阳才慢慢地斜了下去,踏着一地落日余晖,感受着一种与故乡不同的消逝感:是这里带着沙枣香的漠风,是那落下去比故乡晚许多的一抹深红,还是那夕阳背景下,街边挂满累累幼果的树?那感觉难以描述。呼吸着与家乡不同的气息,心弦不由得被撩拨得悸动起来。

6. 夕阳芳草本无恨,才子佳人空自悲。

7. 雨后,干净的路面,微暗的天空下,昏黄的色彩中,寻着泥土的气息,嗅着花儿的淡香,望着那一片绿油油的田地,真的很幸福。此刻心就像被一个东西撞了一下,撞掉了上面沉落依旧的尘埃,突然感觉很轻很轻。

8. 一片晕红才著雨,几丝柔绿乍合烟,倩魂销尽夕阳前。

9. 又过了一会儿,夕阳那微弱的光芒给大地披上了蝉翼般的光彩。云朵披上了金辉,像少女一样姗姗而行,渐渐靠近江面。天边飘着几块白云,宛如鲜艳夺目的彩缎,装饰着红蓝色的天空。

10. 望着黄昏,感受黄昏,让我忧郁的心一次次在夕阳下放开,天渐渐暗淡下去,然而我却发现这时的夕阳更加红,像火烧一般,啊!黄昏,是否你不认输,即使自己已没有了当初的光彩,但还期待着努力挥洒自己的心梦。

11. 想像被再次剝離,落日向黃河親近,詞語是蹩足的蝌蚪,在打撈桅桿的河床,我設想成為黃河船夫,這樣我可以永世梭行於黃河,把思想指向大海,在痛苦的日子閱讀激盪於大河的心波,在回首的時候揚帆起航——如果等待的時間要穿過冰川紀,從孢子植物開始萌發綠葉,或者花朵,而一萬年並不算太長.一個民族的輝煌,且是太陽升起的地方.在銀杏生長的風裡,在我的恢宏的雙肩之上.

12. 当最后一丝余晖洒尽最后的潇洒,阳光吐尽最后一口浊气.没有了所谓的地平线的影子,留下淡淡的一抹烟,淡的像被漂白过的烟飘到几米外一般.

13. 挺拔天地,粲然四季,垂范千古,启迪万物.这是山给予我的厚重酬报.我对于门前的山,仿佛读懂了李白与敬亭山,产生了“相看两不厌”的情感.

14. 夕阳旁边的云霞色彩变化极多,一会儿百合色,一会儿金黄色,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红,只要你一眨眼,它又变成了紫檀色了,真是色彩缤纷,变幻无穷。

15. 这时,太阳已经把半边脸藏在山后,像一位怕羞的大姑娘似的,含羞地望着无边的天地,不忍离去.可是,好像有一个无情的东西在拉着它往下溜.太阳终于无可奈何地移到山背后,慢慢地沉入地平线.不多时,那多彩的晚霞,也在归林的鸟雀声中收起了余辉.

16. 夕阳的回光闪耀在海面上,像撒下一层碧血,藏青的夜幕渐渐从云的深处罩了下来。这红,是它留给人世最后的光辉,也是人们对夕阳的赞美。呵,夕阳,我歌颂你,你是光明的。你没有因“只是近黄昏”黯然失色,相反,却毫不吝惜地创造更绚丽的光彩。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使大自然的色调更加光辉灿烂。

17. 空中的云,被即将西下的夕阳,染成各种色彩:深红、浅红、桔黄、淡黄……

18. 天空一碧如洗,灿烂的阳光正从密密的松针的缝隙间射下来,形成一束束粗粗细细的光柱,把飘荡着轻纱般薄雾的林荫照得通亮。

19. 我多想和你同住一个村庄,每天欣赏日出夕阳,共度绵绵一生。

落日夕阳诗歌 篇2

一、大漠孤烟, 长河落日

——深沉的爱国思想与昂扬的壮志豪情

在王维不多的边塞诗中, “落日”经常与“大漠”这一自然景观一道, 构成了奇特的意象, 展现了沙漠阔大的雄壮之美, 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豪迈之情。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 (737) , 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 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 察访军情, 因此接触到了茫茫戈壁。少年时代的王维满腔的抱负与豪情在这一时期的边塞诗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使至塞上》这首诗是诗人赴任途中写的。“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勾画了一个独特的时刻——塞上壮观宁静的黄昏。落日, 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 这里用一“圆”字, 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长河落日”, 这一特写镜头, 描写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 使整个画面显得雄奇瑰丽。一个“圆”字, 一个“直”字, 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 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这两句诗, 凸现了大漠粗犷、强毅的精神, 凝聚了诗人的心态, 从诗的字句看, 语不惊奇, 朴实无华, 但却能状难言之景于目前, 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达到了浑成的境界, 显示了诗人的深厚功力。以英雄豪逸之气融贯于出色的景物描写之中, 形成雄浑壮阔的诗境。那无尽的长河、广阔地平线上的落日、大漠孤堡上的烽烟, 透露出诗人走马西来天尽头的豪迈气概。难怪顾可久称其诗“雄浑高古”[1], 正形象地概括了王维这类诗歌的特色。

《从军行》本是汉乐府曲名, 《乐府诗集》卷三十二引《乐府解题》曰“《从军行》皆军旅苦辛之词”[2]但王维却另辟一辙, 写军队出征、赴敌、激战、凯旋的情景, 着力于气氛的渲染。“吹角动行人, 喧喧行人起。笳悲马嘶乱, 争度金河水。日暮沙漠陲, 战声烟尘里。尽系名王颈, 归来报天子。”颈联展现的是一个壮观的战斗场面:广阔无垠的沙漠上, 夕阳低垂, 鼓声阵阵, 万马奔腾, 烟尘滚滚, 战士们骑着战马, 举着大刀, 英勇杀敌。此时的夕阳, 圆圆的挂在天边, 它洒下万道余晖, 把战场染得一片金黄, 独特的笔调, 渲染了独特的战斗氛围, 反衬出战士们奋勇杀敌的勇气与豪气。此外, 诗中的“夕阳”还暗示着天色将晚, 战士们已杀敌无数, 战斗已近尾声, 胜利已经在望, 所以这首诗中的落日意象, 实际上表达了王维与战士一道镇守边关, 渴望建功立业的战斗豪情。

二、斜光虚落, 归鸟牧童

——政治上不得意与强烈的隐居理想的再现

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大多数文人的人生目标, 儒家“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是他们的共同心态。为了建功立业, 他们往往离乡背井, 漂泊江湖, 历经坎坷, 虽然付出了艰辛努力, 但由于种种原因, 很多人都虚度光阴, 空怀满腹的才华而得不到重用。这种愿望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必然促使寂寞忧伤的滋长, 而深藏在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情感一触及日暮黄昏的氛围就一发不可收拾。夕阳晚照中的树木、归鸟, 黄昏中的宁静祥和正是诗人心之所向的隐居生活。

王维仕途坎坷, 一生几多沉浮。23岁中进士, 任太乐丞, 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一事被贬济州参军;张九龄作中书令, 又被擢为右拾遗;待李林甫任中书令后, 其又屡遭排挤, 有了归隐之意;李林甫死后, 又意气风发, 官至给事中, 但天宝十四载, 安禄山反, 东京陷, 被迫任伪职……每次的谪贬, 对王维来说, 都是一次打击, 作者壮志难申, 有才难使, 空有满腔抱负。因此, 此时诗作中所写到的“落日”, 失去光彩, 成了作者悲情外泄的意象。《归嵩山作》写于任右拾遗前, 此时王维受到贬职, 隐居于南山, 过着清客的生活。诗中写道:“清川带长薄, 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 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 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 归来且闭关。”诗人坐在车上, 信马由缰地缓缓行进, 随着时间的消逝, 嵩山越来越近, 并终于展现在眼前, “荒城临古渡, 落日满秋山。”这一联运用的是寓情于景的手法。两句十个字, 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 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 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 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 萧瑟、惨淡、凄凉, 环境令人伤感、窒息。作者被贬离开官场, 来到荒僻的嵩山, 无人相伴, 只能与禽兽为友, 道不尽的失意与愤激, 所以此时的夕阳毫无光彩, 似红还白的一丝光亮涂抹在荒城、古渡、野山上, 如此渲染, 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 衬托出作者内心的苦闷、失意。

《渭川田家》:“斜阳照墟落, 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 倚仗候荆扉。雉雊麦苗秀, 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 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 怅然吟式微。”此诗用简单自然的笔意勾勒出一幅春末夏初农村傍晚的图画。隐士诗人正是通过描写黄昏时万物归来的景象来抒写自己的“归隐”理想的。赶着小牛的牧童、扛着锄头的农夫、出现在巷口的牛羊, 他们都在傍晚时分归家, 这种“适时而归”跟诗人的归隐情感不谋而合, 诗人有感而发地吟咏《诗经》邶风中的《式微》, 这正是全诗的灵魂所在。诗作中“黄昏的阳光”、“村郭”、“深巷”、“农夫”这些意象的组合所形成的明净、祥和的农村淳朴风尚, 与官场险恶、紧张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比。由于作者把客观一切都看成了自己精神上的安慰与寄托, 因而他的笔底, 不但农村风景是如此的美好, 而且农村生活也是这样的宁静闲逸。诗中所反映的是封建士大夫在宦海浮沉中苦闷失意的心情和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三、日暮高台, 寒山孤城

——朋友情深与离别感伤之悲

王维写了不少送别友人的诗, 在这些诗中, “落日”之景也常常出现, 并与“寒山”“高台”“孤城”“渡头”等意象结合, 构成一幅幅催人泪下的送别图, 衬托出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与离别的伤感、不舍。

《淇上送赵仙舟》:“相逢方一笑, 相送还成泣。祖帐己伤离, 荒城复愁入。天寒远山净, 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己遥, 望君犹伫立。”诗人送别友人, 看到“日暮”“荒城”, 感到“天寒”阵阵, 离别之悲使得眼中景色萧瑟凄凉:夕阳如血, 洒在荒城上, 大河之水波浪拍击, 湍急而去。作者送别好友赵仙舟, 心中难舍难分, 无奈友人有要事在身, 如湍急之水一样, 挽留不住, 况且, 此时天已日暮, 再不分别, 好友将无法上路, 真是无可奈何“伤离别”!作者心中离别之愁可想而知, 所以诗人创设了这样一个“日暮送客图”, 将对友人的无限情谊融入写景之中, 情致婉曲不尽, 表达了心中无尽的惜别之悲。

类似的还有《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这首诗没有描写离亭饯别的情景, 而是匠心独具, 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截然不同的角度。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 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神伤, 但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 在柴门关闭后又将如何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 更使人想象无穷。读者自会从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

《临高台送黎拾遗》:“相送临高台, 川原杳何极。日暮飞鸟还, 行人去不息。”全诗短小简练, 不过二十字, 且句句是画, 却自然地表现出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 第一句, 既是送别, 友人走了以后, 诗人却不肯离去, 他又登上了“高台”, 继续目送友人远去, 这“高台”当与“长亭送别”有异曲同工之妙, 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感情之深厚以及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第二句, 原野空旷, 不见边际, 只见友人的身影越来越小, 直至消失在视线中, 这一画面以广阔的“川原”为背景, 营造了一种孤寂的气氛, 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寂寞, 以及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与无奈。第三四两句, 更是用了对比手法, 天晚了, 外出的鸟儿都回来了, 可你却一点也没有止步的意思, 不知你何时回来啊?傍晚飞鸟归巢的意象映衬着远去不息的行人, 这里的不舍之情进一步加深了。顾可久评其曰:“景中寓情不尽古淡中极沉着。”[3]

结论

综上所述, 王维写诗时, 常把自己复杂、细腻的感情融入“落日”这一意象的塑造中。并通过形态各异的景物渲染, 构成不同的意境组合, 衬托诗人的心境。透过这一特殊的意象, 我们可以洞察出王维不同境遇下复杂、丰富的心境, 了解到他的细腻的情感世界。此外, 通过这些不同心境的分析, 我们还可以了解到王维充满曲折、坎坷以及悲苦的一生。

摘要:心境不同, 看待同一事物时所流露的感情也不同。王维诗歌中多次出现“落日”的意象, 但因涉及这一意象的诗歌, 创作的时间、背景以及意象组合的不同, 从而表现出诗人不同的心境特点。本文着重从这一意象探讨其所体现的诗人不同的心境、情绪特点。

关键词:落日,爱国豪情,隐居理想,离别感伤

参考文献

[1]陈铁民.王维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8:136

[2]陈铁民.王维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8:143

论先唐诗歌中的夕阳意象 篇3

摘要:古代诗歌中夕阳意象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诗经·君子于役》中的“日之夕矣,牛羊下来。”从诗人探寻“天理”媒介,发展至抒发感情的载体,再到诗人精心描绘的景物,先唐诗歌中的夕阳意象经历了理一情一景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夕阳意象先唐诗歌

夕阳意象作为自然意象,伴随了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全部历程。在被理性精神主导的先秦诗歌中,人们的思维处于神性到人性、非理性至理性的过渡时期,侧重于对“天”及“天理”的探寻,夕阳意象在其中以时间标志为主导,成为诗人追天问地的媒介。‘汉魏两晋诗歌中,“人的觉醒”使诗歌中自我的存在性增强,夕阳意象由此成为抒发个人情怀的载体,无论是建安风骨的刚健道壮、魏晋风度的绝望旷放还是陶渊明的恬淡适意,都赋予了夕阳不同的抒情色彩。南朝诗歌“采丽竞繁”,对自然景物的欣赏成为诗歌的主导,夕阳意象在南朝诗人华美的辞藻下得到精心的描绘,由此形成了空间性的立体美感。

一、追问之夕阳:物——我——理

太阳是万物生存的光源,是人类最早认识的天体之一,中国古代诗歌中夕阳意象的运用源远流长。在先秦时期,人们便已歌咏夕阳,此时夕阳意象作为人与天的媒介,在早期充满理性精神的中国诗歌中,承载着人们的天命之问、人生之问。

《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被公认为是夕阳作为日暮思远的归家符号的开始,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恬?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日落田园,牛羊回栏,天地万物皆融融相聚,为何自己的丈夫归家无期?

从此,如许的余辉愁绪在中国诗词中绵延千年,“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黄昏。”黄昏之际,心境昏黄,《君子于役》开启的不仅仅是妇人怀远的忧思,更是一个民族对“天”的追问。唐尧时的古歌谣《击壤歌》唱道:“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原始社会中,日出日落与先民的衣食生息浑然契合,人们生活在天人合一的宁静状态下。当“帝力”迫使丈夫们离开家园、走进硝烟,夕阳西下却不再归家时,原始的平衡被打破了,人们找不到改变的原因,苍茫落日之下,人类开始对自己的生存状态感到不安,这种不安,引发了人对“天”与“天命”的追问,这种追问正是先秦理性精神的起源。“式微,式微,胡不归?”(《诗经·式微》)日落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黍离》)曾经的幸福哪儿去了,这般不幸可是天意?若为天意,为何降于吾身?

对夕阳的茫然追问在《楚辞》中增添了一份肯切的要求,“命则处幽吾将罢兮,原及白日之未暮也。”天气幽暗也好,社会昏昧也罢,让这夕阳再停留一些时候,至少此时荣华未落、年岁未晏。夕阳的美好与短暂唤起诗人心中追寻光明的紧迫愿望,“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黄昏时分对夕阳的挽留,是孤独渺小的个体渴望驾驭生命的抗争,纵然日落西山不可逆转,诗人亦从未改变内心的这种执着。吉川幸次郎说:“《楚辞》中的诗,比起《诗经》来,怀疑与绝望更为深沉。”《诗经》中的夕阳意象更倾向于写实性,在对现实生活的描绘中体现出相思怨别的主题,而《楚辞》中的夕阳意象则更多地来自于个体主观的情感意识,在诗人构造的超自然世界中见证着追求的毁灭与生命的挣扎。《河伯》中,河伯曾“与女游兮九河”,但“日将暮兮怅忘归,惟极浦兮寤怀。”斜阳归时,幸福稍纵即逝,屈原将美好的终结这一悲剧意味赋予了夕阳,从此中国的诗篇中,夕阳便承载起人生追求终至无望的深沉忧思,与上下求索哲王不悟的失意之悲。

二、抒情之夕阳:物——我——情

汉代史传文学和赋体美文占据了文坛的中心,诗歌仅以“乐府”、“古诗”之名保存下数十篇作品,其中夕阳意象沿袭了《诗经》中思妇怀远的喻意模式,抒情性已有所增强。直至建安时代,“世积离乱,风衰俗怨”,群雄逐鹿、英才辈出,在志高意广的建安诗人笔下,悲壮落日成为他们抒情言志的载体。夕阳运行于“洪波涌动”之中,激荡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白日西南驰,光景不可攀”夕阳出现在罗列了贵族欢宴的《名都篇》末尾,警醒着人们光阴易逝,时不我待。曹植诗篇中多次用到“惊风飘白日”一句,“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盛时不可再,百年忽我道”。(《野田黄雀行二首之一》)“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圆景光未满,众星灿以繁。”(《赠徐干》)在他眼中,落日仿佛是被暴风吹散一般,时间的力量狂暴而飘忽不定,‘人生如朝露,去目苦多,欲留精神长存天地,唯有用有限的生命建立不朽的功业。于是,“每当后世诗歌失却了热情之际,以曹操为中心的建安诗人们,常常被当作热情的源泉受到回顾。”他们将豪迈济世的热情注入夕阳意象,落日残照从此展示出格力道壮的风骨。

魏晋时期被称为“人的觉醒”的时期,而早在建安时期这种觉醒已初见端倪,建安风骨作为一种正面的表达,积极入世,热情昂扬,强调着建万世功业的雄心;魏晋风度则表现了这一觉醒的另一面,士人纵情药酒,共坐清谈,“越名教而任自然”。渴望超脱必觉羁绊已深,欲任自然必已悖于自然,“孔融死而士气灰,嵇康死而清议绝。”魏晋风度是血染的风采,生命如草芥,名教礼乐遮掩不住尔虞我诈的丑恶,人与自然本性相离已远。昼隐夜现,面对如血残阳,中国诗人第一次如此深刻地意识到人类的渺小、生命的脆弱,“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咏怀诗》第三十二),“朝阳忽蹉跎,盛衰在须臾”(《咏怀诗》第二十七),“忽忽朝日聩,行行将何之”(《咏怀诗》第八十),“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重赠卢谌》)在阮籍的《咏怀诗》中,朝阳东升至夕阳西下不再是渐近有序的过程,它像那个时代所有的悲剧一样,突如其来,倏忽即至。命运总是被无形之手随意涂抹删改,魏晋诗人散发山阿、白眼权贵,逃避对黑暗现实的无能为力,更逃避自身渺小所带来的绝望,“夕阳”在这种绝望的逃避中蒙上了一层凝重沉郁阴影。

这种阴影直到陶渊明的笔下才有所消散,他的语言恬淡清澈,显示出一种高密度的平静,“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他笔下的夕阳所抒发的情感,清淡温和,不似建安风骨,壮志雄心,大风扬沙般昏黄,亦不类正始之音,欲隐难隐,绝望沉郁如血染。“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拟古》其七),天晴如洗,风微日归,夕阳复归自然,展现着一种真实的平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五),辞淡意远,此中的夕阳,在东篱之菊、归林之鸟的陪伴下,悠然西下。诗人面对夕阳,不再追问,不再挽留,他的情感回放到“君子于役”之前那段“天人合一”的生活,复归自然,随日落而息。“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陶诗中夕阳初现其隐逸之姿,荡尽杂尘。

三、绘景之夕阳:物——我——景

晋宋之时为诗坛“雅俗沿革之际”,夕阳于谢灵运的山水诗中初现绚丽之色。“连嶂叠巇蚂,青翠杳深沉。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晚出西射堂》)夕阳映照下,连嶂叠翠,红枫染霜,诗人以对自然的无限欣赏,构造出一副夕山晚照之图,笔调浓郁,色彩艳丽。此中之夕阳,已不是诗人恐惧黑夜强挽难留的对象,而与自然万物融而为一,成为诗人欣赏的美景。《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的“夕阳”同样在诗人对山水的欣赏中返归自然,“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儋忘归。山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夕阳已落、云霞渐敛,山水清晖之间,诗人流连忘返,为中国诗歌中的夕阳意象带来一丝愉悦的气息。

及至齐梁年间,文升质降,诗句转为流利明快,“夕阳”也呈现出清新明媚之姿。谢眺那篇为李白所称道的名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以绚烂的色彩描绘出落日余霞的柔和静美,雕梁画栋、明丽辉煌,晚霞铺江、水天澄碧,一派气势阔大之景色,在夕阳柔光下竟显得恬静柔软。无夕阳之映照,霞难余成绮、江难澄如练,可见此时的夕阳意象在诗歌的意境构成中,已经显示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晋宋以前的古诗中,夕阳已不再是诗人追问天理、抒发豪情的媒介,而自晋宋齐梁之际,诗人更着力于对其光色影态的细致描绘,将思绪情感凝含于笔下所构的夕阳画面之中,使得中国诗歌中的夕阳意象变得更为丰富立体。

诗歌黄河落日 篇4

诗的第二层次,从“淡了帆影,远了渔歌”到“竟如此惊心动魄”。这一层次诗人通过黄河上的帆影、渔船的远去、大地的沉默以及凝思的树、严肃鹰、陡峭的土壁、蒿艾的气息、枯黄的草色、绛红的狂涛等一系列意象,来展示黄河的美。通过这些美的描写,又从另一侧面来衬托中华大地的喜庆景象。“九万面旌旗”在中华大地上翻卷;“九万面鼙鼓云锣”响彻中华大地,场面是如此惊心动魄。

第三层次,从“醉了,洪波,亮了雷火”到“一个英雄民族史诗和传说”。这一层次诗人以太阳为象征,象征中华民族。这个民族跋涉之路是如此艰难,历史已成废墟,新的时代已经开始。草滩的美丽,爝火的辉煌,峥嵘的山如同中华民族的骨气,站在世界的东方。一个民族的史诗和传说,在沉积的黄土层上,“固执地裸露着筋骨和骨骼”。

诗的第四层次,从“远了鸟鸣,断了长戈”到“在蟋蟀鸣叫的苍茫里闪烁”。这一层次诗人通过鸟鸣的.远去,长戈的断裂,展示了一个和平时代的来临。中华民族的史诗不仅“只有雄浑沉郁的唐诗”还有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这些辉煌如同“余烬的炭火”和“浪尖上跳动的星星”,“在蟋蟀的鸣叫的苍茫里闪烁”

王维诗歌的落日意象 篇5

心境不同,看待同一事物时所流露的感情也不同。王维诗歌中多次出现“落日”的意象,但因涉及这一意象的诗歌,创作的时间、背景以及意象组合的不同,从而表现出诗人不同的心境特点。

王维是一位优秀的山水田园诗人,其有不少作品涉及“落日”意象。仔细分析,可以看出其笔下写的虽是同一“落日”,但因官场浮沉,境遇顺逆,体现出来的心境却截然不同,反映了诗人复杂、丰富的感情。有的借“落日”抒发壮志豪情;有的借“落日”抒悲情;表现诗人强烈隐居理想;衬托作者满腔的离别之愁。

一、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深沉的爱国思想与昂扬的壮志豪情

在王维不多的边塞诗中,“落日”经常与“大漠”这一自然景观一道,构成了奇特的意象,展现了沙漠阔大的雄壮之美,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豪迈之情。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因此接触到了茫茫戈壁。少年时代的王维满腔的抱负与豪情在这一时期的边塞诗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使至塞上》这首诗是诗人赴任途中写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勾画了一个独特的时刻——塞上壮观宁静的黄昏。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长河落日”,这一特写镜头,描写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使整个画面显得雄奇瑰丽。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这两句诗,凸现了大漠粗犷、强毅的精神,凝聚了诗人的心态,从诗的字句看,语不惊奇,朴实无华,但却能状难言之景于目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达到了浑成的境界,显示了诗人的深厚功力。以英雄豪逸之气融贯于出色的.景物描写之中,形成雄浑壮阔的诗境。那无尽的长河、广阔地平线上的落日、大漠孤堡上的烽烟,透露出诗人走马西来天尽头的豪迈气概。难怪顾可久称其诗“雄浑高古”[1],正形象地概括了王维这类诗歌的特色。

《从军行》本是汉乐府曲名,《乐府诗集》卷三十二引《乐府解题》曰“《从军行》皆军旅苦辛之词”[2]但王维却另辟一辙,写军队出征、赴敌、激战、凯旋的情景,着力于气氛的渲染。“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笳悲马嘶乱,争度金河水。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尽系名王颈,归来报天子。”颈联展现的是一个壮观的战斗场面:广阔无垠的沙漠上,夕阳低垂,鼓声阵阵,万马奔腾,烟尘滚滚,战士们骑着战马,举着大刀,英勇杀敌。此时的夕阳,圆圆的挂在天边,它洒下万道余晖,把战场染得一片金黄,独特的笔调,渲染了独特的战斗氛围,反衬出战士们奋勇杀敌的勇气与豪气。此外,诗中的“夕阳”还暗示着天色将晚,战士们已杀敌无数,战斗已近尾声,胜利已经在望,所以这首诗中的落日意象,实际上表达了王维与战士一道镇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的战斗豪情。

二、斜光虚落,归鸟牧童

——政治上不得意与强烈的隐居理想的再现

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大多数文人的人生目标,儒家“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是他们的共同心态。为了建功立业,他们往往离乡背井,漂泊江湖,历经坎坷,虽然付出了艰辛努力,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都虚度光阴,空怀满腹的才华而得不到重用。这种愿望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必然促使寂寞忧伤的滋长,而深藏在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情感一触及日暮黄昏的氛围就一发不可收拾。夕阳晚照中的树木、归鸟,黄昏中的宁静祥和正是诗人心之所向的隐居生活。

王维仕途坎坷,一生几多沉浮。23岁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一事被贬济州参军;张九龄作中书令,又被擢为右拾遗;待李林甫任中书令后,其又屡遭排挤,有了归隐之意;李林甫死后,又意气风发,官至给事中,但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反,东京陷,被迫任伪职……每次的谪贬,对王维来说,都是一次打击,作者壮志难申,有才难使,空有满腔抱负。因此,此时诗作中所写到的“落日”,失去光彩,成了作者悲情外泄的意象。 《归嵩山作》写于任右拾遗前,此时王维受到贬职,隐居于南山,过着清客的生活。诗中写道:“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诗人坐在车上,信马由缰地缓缓行进,随着时间的消逝,嵩山越来越近,并终于展现在眼前,“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这一联运用的是寓情于景的手法。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萧瑟、惨淡、凄凉,环境令人伤感、窒息。作者被贬离开官场,来到荒僻的嵩山,无人相伴,只能与禽兽为友,道不尽的失意与愤激,所以此时的夕阳毫无光彩,似红还白的一丝光亮涂抹在荒城、古渡、野山上,如此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内心的苦闷、失意。

夕阳雪野的诗歌 篇6

洁白的雪花

在辽阔的大地上

平铺、流动、堆积……

白茫茫闪着银光

牧人

时而走动

时而静立

不时地望着远处疏散的牛羊

累了一年的田野

静静地躺在雪的怀抱

旋转了一天有些疲倦的太阳

像一位慈祥的老人

歇息在矮矮的山岗

我伫立雪地尽情地欣赏

享受、领略这辽阔高远地静界

一副静谧安详富有神韵的冰雪画卷

就这样缓缓地舒展开来

站在这崭新而古老的`画卷上

雪的白光总是直抵心房

使我忘记自己是这个世界的

一个匆匆的过客

把自己站成一尊朴素的雕像

语落夕阳诗歌 篇7

每日总要在夕阳之时

望一眼余红

心境总涟漪

不一样的情愫

虽然与朝霞一样

灿烂而辉煌

心底还是要长収

必竞是昼的余红

每一次心叹

并没有让失落

打扰我正常的行程

虽然失去了韶华芳龄

但心驻青春

不要看到夕阳

就落伤感

让泪在帘里动情

夕阳是人生

四季秋与冬的对接

是冬眠的前夜

也许你身置初秋

也许你在仲期

也许你正秋末

但,你的心还在思

春时你的播种

夏时勤劳的耕

总没落在寞寞

这就对了

无论你怎样一种心境

总要跟着时光走

没有回归的时刻

让你的思

在生命的天平上

永远平衡

人生的夕阳

是对春与夏的.验证

验证你的花是怎样一种红

验证你的果是怎样一种丰硕

也许还有几分未尽初意

那就用你的余血

尽情的拿出全部去染

梦飞夕阳下爱情诗歌 篇8

去把晚霞带回家

让我为她亲手戴上美丽的发卡

不再让她的秀发

遮挡住我的脸颊

还她一个深情的回望

太阳搭着末班车

经过最后一道关卡

那西山像流沙

吞噬着晚霞

我看不见你的脸

只看见你渐渐消失的头发

遮挡住我所有的痴情的话

亲爱的晚霞

让我同你一起归去吧

我怎么忍心看你瘦弱的身躯

和单薄的裙衣

瑟瑟抖动在黑暗里

我会给你所有的依靠

一个温暖的怀抱

请忘了阴霾吧

那只是你睡梦中的魔魇

我不会让它再出现你的明天

让我用宽宽的手掌

轻轻抚摸你的鬓发

美美的睡吧

我会永远守护在你的床榻

做我的新娘好吗

彩虹是我送你的玫瑰花

看满天的云彩

都为你喝彩

我会用思念的云为你裁剪洁白的婚纱

无论你海角天涯

刘长卿诗歌中的“夕阳”意象 篇9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中, “夕阳”是我国古典诗人借以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一个比较典型的意象,用来表现诗人的独特的审美情趣。

研究意象对研究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规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固有的概念和词语并不是一个外来词,并且英美意象派诗歌恰恰是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而形成的。

《辞海》中把意象解释为:“1.表象的一种。即由记忆表象或现有知觉形象改造而成的想象性表象。文艺创作过程中意象亦称‘审美意象’,是想象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生发,而在作者头脑中形成的形象显现。2.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术语,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想融合的心象。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意象,感物而生之意,包括艺术想象。明清后专指借助具体外物,用比兴手法所表达的作者情思。”

“意象”一词第一次出现于王充的《论衡・乱龙》。后来,陆机用过“情貌”一词来表达“意”与“象”的关系;“信情貌之不差,故每变而在颜”。

第二次明确使用“意象”一词是刘勰,刘勰在《文心雕龙》创作论的首篇《神思》中说:“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刘勰又在同一篇里揭示了作家文思的发生是“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意”是作家主观之意,“象”是客观事物之象,作家的主观精神与客观对象汇合交融,正是“意”与“象”契合的心理基础,精神居于胸间,耳目接触外物,语言用于表达,要是三者相互默契,那么本物的形象就可以生动地描绘出来了,要是情意运行不畅,那客观物象就不能为我所用。《物色》篇中说“物色尽而情有余,晓会通也”,“意象”的重心是倾向“意”一边,而不在“形似”一侧。“刘勰悟到并揭示了‘意象’的一个新义:‘神用象通,情变所孕。’文学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象’,不是客观物象的直接移入,而是主观感情将客观物象摄入其中,重新孕育一番,创造出物我融合之新形象。也就是意中之象,不同于传统的,使用于哲学领域表达事理的象征性意象的情感性意象。”②

著名诗人王昌龄所著《诗格》也引进了“意象”一词:“诗有三格:一曰生思,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二曰感思。寻味前言,吟讽古制,感而生思。三曰取思。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③“生思”与“取思”都直接联系到“意象”,“意”与“象”尚未契合,诗思便不通畅,此时诗人须将精神放松,潜心观照。

唐代诗人和诗论家直接论及“意象”,并且在理论上有更多阐述的是司空图。司空图在《缜密》中说:“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出,造化已奇。水流花开,清露未。要路愈远,幽行为迟。语不欲犯,思不欲痴。犹春于绿,明月雪时。”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有很多常见的意象,如:月亮、柳、草、兰、菊、春雨等。每一个不同的意象都表达了诗人不同的情感,寄托了诗人不同的“意”和感悟。同一个意象也蕴涵着不同诗人的不同的思绪,即使是同一个意象在同一个诗人的不同的诗词里也表达着诗人不同的感怀。

一、刘长卿诗歌中多用“夕阳”意象的原因

关于“夕阳”这一意象在唐诗中出现的次数很多,但这一“夕阳”意象所表达的情感却大为不同。刘长卿是唐代诗人中使用“夕阳”这一意象最多的人。刘长卿共有33首诗歌中带有“夕阳”这一意象。

刘长卿,字文房,河间人。开元二十一年进士。至德中,为监察御史。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中为转运使判官,知淮南鄂岳转运留后。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诬奏,贬潘州南邑尉。会有为之辩者,贬睦州司马。终隋州刺史。以诗驰声上元,宝应间。权德舆尝谓为五言长城。皇甫亦云:“诗未有刘长卿一句,已呼宋玉为老兵。”集十卷,内诗九卷。

刘长卿活跃在中唐的文坛上,中唐经过安史之乱后由盛转衰。盛唐时的繁华,辉煌如流水落花春去也,呈现出一种“日落西山,气息奄奄“的衰败景色。这对于成长于盛唐,在安史**中进入中年的诗人来说,给其留下的只能是繁华盛世的美好记忆以及由**所带来的刻骨铭心的永远抹不去的心头阴影,而且看不到唐王朝中兴的光明前景,有的只能是更多的失望和迷惘。因此,“夕阳”、“落日”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诗人所特有的一种犹如世纪末般的心灵情结,其中刘长卿最具有代表性。

“气骨顿衰”是刘长卿的诗风,这与他的身世与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刘长卿少年是在嵩山读书,大约在开元二十五年(737)开始进京应试,后天宝四载,七载再次赴京应试,均未考中。因此在《落地赠杨侍御》诗中说到:“泣连三献王,疮惧再伤弓。”写自己像卞和一样虽怀宝玉却不为人赏识而遭重创已成惊弓之鸟。据李肇《国史补》记载,天宝十三年(754),为应举刘长卿国子监学习,次年登进士第。安史之乱爆发后,刘长卿南下,流落赤州,扬州一带。至德元载(756),肃宗即位,刘长卿获苏州属县之长洲县尉之职。由于长卿为官正直不阿,遭诬陷入狱,后来遇赦出狱。上元元年贬潘州南巴(今广东电白县)尉,虽未到任,却漫游江南。约于广德元年至大历初,入朝为殿中侍御史。大历四年,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出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为观察使吴仲孺诬奏犯脏,贬睦州司马。十四年迁隋州刺史。建中三年,因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作乱去官,闲居扬州乡村,约卒于贞元6年,他的一生曲折坎坷从而使他的诗作表现出冷暗的基调。

安史之乱不仅使唐王朝由开明盛世走向下坡路,而且也使得文士的精神风貌发生巨大的变化更使得诗歌的创作的感情基调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盛唐气象”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气骨顿衰”。这主要表现为由盛唐崇尚汉魏风骨转向追慕清丽纤弱之风,由阳刚之美转向阴柔之美,有键朗的气骨转向悠远的韵致,有豪迈的气势转向幽隽的情调,由雄浑凝重的格调转向清空闲雅的意趣。 正是在这样的人生经历及时代背景下刘长卿偏爱描写“夕阳”、“落日”意象。

二、刘长卿诗歌中 “夕阳”意象的分类

纵观刘长卿诗作,其“夕阳”意象的象征、隐喻意义大致有这样的四种类型和艺术表现。

首先,“夕阳”与“朝阳”相对,夕阳象征着青春已逝、壮志难酬、时光不待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明年花发随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与辛弃疾的“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有着相似的感怀时光易逝、岁月无情的的惆怅。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到唐代发展到顶峰,唐诗被王国维称为“一代之文学”④而盛唐是顶峰的顶峰,是中国诗歌的典范。开元天宝的诗坛上群星璀璨,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一大批光照千古的诗人同时出现。他们的诗歌骨力遒劲、兴象玲珑、神采飘逸、平易自然,构成了盛唐最耀眼的色彩。这与盛唐的国力强盛、地域辽阔、君主开明、百姓安乐的太平盛世有着很大的关系。

盛唐诗歌大多是抒发诗人自己的宏大志向,或是闲情逸致,或是山水风光或是边塞诗人风景等,而到中唐的“大历十才子”时他们的诗歌则充满了那个时代“衰微”的气息。刘长卿的诗作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这种国运的衰微构成诗人潜意识的“夕阳”情节,故而在诗歌中反复出现“夕阳”的意象,表现出诗人对衰顿国事的忧虑,对不能中兴唐室的无奈,构成其诗歌的萧条、荒凉、冷落、凄清的意境,表现出一种冷寂、忧愁、惆怅和惘然的低沉情调。寄托诗人这样情怀的诗作有十首:

尔来多不见,此去又何之。华发同今日,流芳似旧时,洲长春色遍,汉广夕阳迟。岁岁王孙草,空怜无处期 。(《赠别卢司直之闵中》)

花县弹琴瑕,僬风载酒时。山含秋色近,鸟度夕阳迟。出没凫成浪,蒙笼竹亚枝。云峰逐人意,来去解相随。(《陪王明府泛舟》)

山色无定姿,如烟复如黛。孤峰夕阳后,翠岭秋天外。云起遥蔽亏,江回频向背。不知今远近,到处犹相对。(《秋云岭》)

亭亭常独立,川上时延颈。秋水寒白毛,夕阳吊孤影。幽姿闲自媚,逸翮思一骋。如有长风吹,青云在俄顷。(《白鹭》)

夕阳山向背,春草水东西。度鱼诸峰出,看花几路迷。何芳问秦汉,更入武陵溪。(《奉陪郑中丞自宣州解印,与诸侄宴余干后溪》)

回首古原上,未能辞旧乡。西风收暮雨,隐隐分芒砀。贤友此为邑,令名满徐方。音容想在眼,暂若升琴堂。疲马顾春草,行人看夕阳。自非传持尺素,谁为论中肠。(《出丰县界寄韩明府》)

朝气和楚云,夕阳映江树。帝乡劳想望,万里心来去。白发生扁舟,沧波满归路 。秋风今已至,日夜雁难度。(《晚次湖口有怀》)

夕阳留古木,水鸟拂寒浪。月下扣舷声,烟中采菱唱。回首唯白云,孤舟复谁访。(《奉使新安,自桐庐县经严陵钓台,宿七里滩下,寄使院诸公》)

扪萝披翳荟,路转夕阳邃。虎啸崖谷寒,猿鸣桂松暮。裴回北楼上,江海穷一顾。日应千里帆,鸦归万家树。(《题武丘寺》)

春草连天随北望,夕阳浮水共东流。江田漠漠全关地,野草苍苍故蒋州。” (《和樊使君登润州城楼》)⑤

意象的分析对研究一首诗歌,研究一位诗人,研究中国古代诗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文学与夕阳有着紧密的联系,它常常渲染黄昏的落寞意趣。太阳的升沉把生命划分为生与死、阳与阴两个世界,黄昏就成为生命颓唐的象征,表现了迫近死亡的忧惧。

落日还有苍茫的历史意味。个人的往事,世事的变幻,古今的沧桑,夕阳成了历史残留物和见证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其次,刘长卿诗作中的“夕阳” 、“落日”意象象征着离别之清,寄托了诗人对家乡、对友人的思念。刘长卿的此类诗作与李白的《送友人》“清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同样都表达了身在异乡之游子对家乡与故人的思念及对自身的浪迹天涯、四处漂泊的惆怅。

唐朝孟郊的《游子吟》通过对母子分别时母亲为儿子缝衣这一级平常的细节回忆,深味到一针一线都凝聚着慈母对游子的笃爱之情。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亲切而纯真的感情,吟出了这首伟大母爱的颂歌。千百年来引起了无数读者感情上的强烈的共鸣。而刘长卿的表达送别之情的诗作中通过带有“夕阳”这一意象表达对亲人、友人的思念及家人、亲人的思念。夕阳西下的时候正是鸟儿回巢,劳作的人们回家团坐到一起的时候而身在异乡的游子却在夕阳西下的他乡如浮云一般飘来飘去,几多思愁,几多无奈。

刘长卿的诗作寄托这种情思的诗有十五首: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 青山独归远。(《送灵澈上人》)

宰臣思得度,鸥鸟恋为群。远客回飞锡,空山卧白云。夕阳孤艇去,秋水两溪分。归共临川史,同翻贝叶文。(《送方外上人之常州依萧使君》)

寂寥东郭外,白首一先生。解印孤琴在,移家五柳成。夕阳临水钓,春雨向田耕。终日空林下,何人识此情。(《过前安宜张明府郊居》)

南过三湘去,巴人此路偏。谪居秋瘴里,归处夕阳边。直道天何在,求客镜亦怜。裁书欲谁诉,无泪可潸然。(《赴巴南书请寄故人》)

汉诸一孤雁,夕阳千万山。扁舟如落叶,此去未知还在洞庭间。(《秋桫江亭有作》)

双扉碧峰际,摇向夕阳开。飞锡方独住,孤云何事来。寒潭映白月。秋鱼上青苔。(《游休禅师双峰寺》)

门临秋水淹,帆带夕阳飞。傲俗宜纱帽,干时倚不一不衣。独将湖上月,相逐去还归。(《南胡送徐二十七西上》)

独有西归心,摇悬夕阳外。故人丰章奏,此去论利害。阳雁南渡江,征骖去相背。(《送史判官奏事之灵武,兼寄巴西亲故》) 溪路漫冈转,夕阳归鸟斜。万艘江县郭,一树海人家。(《奉送从兄罢官之淮南。》)

洞庭何处雁南飞,江炎苍苍客去稀。帆带夕阳千里没,天连秋水一人归。(《清溪口送人归岳州》)

雨色新添漳水绿,夕阳远照苏门高。亦知到处逢下榻,莫滞秋风西上期。(《送贾三北游》)

再次,刘长卿诗作中的“夕阳”意象的寓意上升到对人生的变化无常、国家的兴衰成败、生命的短暂与宇宙的永恒的高度。表达出诗人的无奈及无限的感怀。当然,刘长卿没有达到苏轼的高度,也没有苏轼的旷达与胸襟。苏轼的《前赤壁赋》中写到;“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而刘长卿诗作中则颓废色彩较浓。 这样的诗作有五首:

风景清明后,云山俾倪前。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清明后登城眺望》)

万里通秋雁,千峰共夕阳。旧游成远道,此去更违乡。草露深山里,朝朝落客裳。(《移使鄂州,次岘阳馆怀旧居》)

夕阳帆杳杳,旧里树苍苍。惆怅山下,琼枝不可忘。(《送里端公赴东都》)

野径春草中,郊扉夕阳后。逢君从此后,背楚方东走。(《孙权故城下怀古,兼送友人归建业》)

西向看夕阳,瞳瞳映桑柘。二贤诚逸足,千里陪征驾。(《灞东晚晴,简同行薛弃、朱训》)

最后,刘长卿的带有“夕阳”意象的诗作也有几首是描写景色的,其中情景交融表达了一种闲适之情与乐观的人生态度。中国古代的文人在封建森严的等级制度下,再加上社会的黑暗,很难有所作为。他们中许多人厌倦了世俗的喧嚣,就回归山林,与树木为伴,与禽兽为友, 让大自然的情趣来陶冶他们的精神生活,表现隐逸的独得之乐。晋代大诗人陶渊明正是厌倦了官场的生活,从而归隐山林,寻觅隐逸生活的安逸恬静。其《饮酒》正深刻的反映了他的这种情怀。诗人在东篱下满手把菊,自得其乐之际,偶尔一抬头,“山气日夕佳。”把充溢于诗人心中的宁静恬淡推向及至,诗人的主观感受与无意中见到的客观景物和谐的结合起来,自身也成了夕阳的一部分,闲适心境与与夕阳中的自然美景融为一体。脱离尘世的芜杂,自得一份超然。这里的夕阳不再是没落的象征,而被作者赋予了新的意蕴,人与自然达到了形神相契,物我两忘的最高境界,言近旨远,潇洒飘逸。“夕阳”就成为作家情感的寄托,“夕阳无限好”正是深刻的体现。隐逸之情在形式上也许有些不同,但在情感上却有本质的相同;追求一份超脱,享受无穷逸趣。宋代诗人林逋的诗中写到“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其寒烟”的诗句。夕阳之中别无它物,惟有袅袅寒烟萦绕半空。色彩平淡无奇。一轮夕阳映照着超然的作者,环境幽深清寂,与这位幽人断绝尘世,潇洒物外的恬淡心境正相吻合,隐逸之乐别有情趣。

刘长卿这样的诗作闲适自然,散发着超脱尘世的气息,体现出诗人不幕俗流,回归山林,独得宁静悠远的隐逸淡然之情。表达这种长卿情思的诗作有三首:

驿路收残酒,渔家带夕阳。何须愁旅泊,使者有辉光。(《送康判官往使新安》)

水对登龙净,山当建准寒。夕阳湖草动,秋色渚田宽,渤海人无事,荆州客独安。谢公何足此,来往石门难。(《题独孤使君湖上林亭》)

元气连洞庭,夕阳落波上,故人烟水隔,复此遥相望。江信久寂寥,楚云独惆怅。爱君清口,弄月时棹唱。白首无子孙,一生自疏旷。(《自番阳还,到中寄褚徽君》)

由于所处环境和自己的身世的影响刘长卿带有“夕阳”意象的诗作多为表达时光易逝,青春易老,壮志难酬,思乡念人的离愁之苦和命运变化无常,而“夕阳”意象除表达这些情感之外,也表达了雄壮的气魄等积极的人生观。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定**》)

上一篇:小学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措施下一篇:二年级作文:森林服装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