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险与养老保险

2024-08-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医疗保险与养老保险(推荐8篇)

医疗保险与养老保险 篇1

论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状况与改 论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状况与改善 农村养老保险状况与 余伟龙 200730950330 经济管理学院 金融 3 班 【摘要 : 摘要】“人生易老”是古人常感叹的.人老的直接后果就是获得生存条件的各种能力逐渐 摘要 丧失,那么,曾经为这个社会做出过贡献的老人们在其获得生存的能力逐渐失去时,谁应该 向老人伸出援助之手, 为其提供物质和精神的帮助呢?这就是养老问题.农村养老问题直接 关系到中国农村秩序的稳定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自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 探索性 地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至今已有 20 多年的历史.从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改革的发 展情况和实施情况入手,分析了改革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一些创造性的解决对策,并 指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关键词 :农村养老保险;养老;农村养老问题;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对策;关键词】 关键词 【正文 : 正文】 正文 一,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对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宏观必要性基本上没有异议.作为农村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 部分,它的建立对保障老年农民的利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保证社会的稳 定和进步都有积极意义.另外,它还有助于减轻农民“养儿防老”的思想,从而有利于计划 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何承金等人的研究认为, 中国西部农村人口控制的主要障碍在于社会 保障体系残缺不全,农民养老难以落实.更多的研究从微观经济个体的养老需求与供给出发进行分析, 认为由于农村家庭的小型 化, 大量青壮年农民流向城市, 老年农民社会地位下降等原因造成了近年来农村家庭养老功 能的逐步淡化,弱化.而土地,家庭储蓄和农民自身的养老能力都难以担负起老年农民的生 活保障.辨证的看,我国农村建立制度化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首先,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09 年 GDP 已经突破 33 万亿元,财政收入也已 经突破 6.8 万亿元, 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能力和手段都已经基本具备.农村经济日益发展, 农民收入逐步提高,城乡差别正在缩小,农民权益保护意识不断强化,农民参保意识也在不 断增强.在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城镇和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部分乡村,建立农村 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其次,中央已经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的税费改革,农民补 贴方式改革都已经启动.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制度保障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也必将 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政策选择.这是最重要的经济社会条件.总之, 我国目前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经济上是基本可行的.但需要的是抓住有 利时机,按照“十六”大的精神,及时将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提到议事日程 上来,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实施情况.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实施情况.制度改革的实施情况 这次通过相关资料了解 1999~2007 年城镇和农村地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情况的数 据,通过城镇和农村地区的对比,揭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实施情况.从中我发现几点值得令我们关注的:(1)农村参保人数不仅没有上升,反而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近年来,农村参保人数一 直在 5000 万人左右停滞不前.相比较而言,城镇参保人数一直在平稳上升,且远远高于农 村参保人数.两者的差距越拉越大.(2)农村参保人数在 2000 年出现一个陡然的下滑,参保人数比上年减少 22.90%,这是 由于官方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动摇.1999 年 7 月,国务院指出目前我国 农村尚不具备普遍实行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 决定对已有的业务实行清理整顿, 停止接受新 业务.(3)社会养老保险在城镇地区的覆盖面远远大予农村地区.2007 年的数据为例, 以 2007 年全国总人口 132129 万人, 城镇人口 59379 万人, 占总人口 44.9%, 乡村人口 72750 万人, 占总人口数 55.1%.根据以上数据,可算出,2007 年社会养老保险对城镇居民的覆盖率为 33.9%,而农村居民仅为 7.1%,两者差距非常大.(4)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在逐年增加, 截至 2007 年底已达 412 亿元, 基金的管理和运作也 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我国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还有待完善,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诸多问题已引起许 多学者的关注.(1)这些问题中,有的是制度设计本身的缺陷;有的是在执行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前 者主要包括: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缺乏社会保障应有的社会性和福利性.《基本方案》规定:农村社 会养老保险在资金筹集上坚持以“个人缴纳为主, 集体补助为辅, 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这样, 由于大多数集体无力或不愿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给予补助, 绝大多数普通农民得不到 任何补贴, 在这种资金筹集方式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储蓄或鼓励性储 蓄,也正因为这一点导致了不可能强制要求农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制度上的不稳定性.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基本上都是在 民政部颁布的 《基本方案》 的基础上稍作修改形成的, 这些办法普遍缺乏法律效力.实际上, 我国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态度也时常发生动摇, 导致了本来就心存疑虑的农民更加不 愿投保.这也是缺乏法律保障的结果.3)基金保值增值困难.《基本方案》规定,“基金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主要以购买国家 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和存入银行实现保值增值.”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缺乏合适的投 资渠道,缺乏投资人才,有关部门一般都采取存入银行的方式.但是 1996 年下半年以来, 银行利率不断下调, 再加上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 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要保值已经相当困难, 更不用说增值.4)保障水平过低.《基本方案》规定,农民交纳保险费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 2 元,4 元,6 元,8 元……20 元等 10 个档次缴费.但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民对农 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缺乏信心等原因, 大多数地区农民投保时都选择了保费最低的 2 元/月 的投保档次.(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包括: 1)基金的管理不够规范与完善.政府出现资金周转困难或有什么建设项目缺少资金时, 有时就会要求动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对这样的要求,民政部门往往难以拒绝.因此各 地挤占,挪用和非法占用基金的情况时有发生,基金的安全得不到保障,给今后的发放工作 留下了极大的隐患.2)机构管理费用入不敷出.按照《基本方案》的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的经 费可以按所收取基金的 3%来支取.但是按规定提取的管理费难以满足开展业务的需要 3)干部群众在享受集体补贴方面差距过大.《基本方案》规定:“同一投保单位,投保对 象平等享受集体补助.”但在全国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执行过程中,同一个行政村的干 部和群众却不平等享受集体补助.参加投保的绝大多数村和乡镇是补干部,不补群众;少数 村都补的,也是干部补得多,群众补得少.强化了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抵触情绪.4)多种形式的保险并存,形成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由民政部门组织的农村社会养老保 险与商业保险也产生竞争, 虽然竞争本身可以给投保农民带来实惠, 但由于政府的不正当干 预,商业保险往往受到排挤,打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四,解决的对策.解决的对策.(1)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农村劳动力养老保险,应当根据经济水平和负担能力采 取不同的解决方式, 实行分层分类解决.中国农民可分解为四个群体, 如乡镇企业农民职工, 城市流动人口,被征地农民和纯留地的职业农民.对于乡镇企业农民,由于从事非农业生产 活动,收入和消费高于农村人口的平均水平,因而其养老保险需求也较高,他们的养老保险 问题可以部分由乡镇企业来解决;对于城市流动人口,其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有两种思路,一 是与城镇职工适用同一的制度模式(广州,北京,南京等中心城市),二是单独为农民工设立 新的综合社会保险制度(上海,成都,大连等市);对于被征地农民,家庭养老的物质基础与 功能因土地被征用而弱化甚至崩溃与丧失.而征地补偿标准又偏低,因而对其要区别对待;对于纯留地农民, 他们以土地收人作为自己生活的主要来源, 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农村可 采取不同的制度安排.(2)针对现行制度设计与农民现实的日常支出预算不匹配的问题,应加大对农村社会 养老保险的扶持.建议根据地方经济,财政情况,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逐步推进适当的公 共财政投入.地方财政预算每年要确定一定的比例,充实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而且要随 经济的发展同步增长.(3)针对个人账户资金长期封闭闲置与农民个人用资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可推行农村 养老保险抵押小额信贷业务.当参保农民因各种原因需要资金时, 可以用参加农村养老保险 的有效证书作为抵押, 向养老保险基金申请借款.这种创新制度不仅满足了农民的个人用资 需求,也是将农村资金真正留在农村,为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最佳方式.(4)针对农保资金增值难的问题,应该促进两个价值增值循环.一个是对农村社会养老 保险基金进行经营性价值增值管理,可以由商业性机构竞争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与运 作.在商业性机构对养老保险运作的整个过程中, 政府主要通过专门的管理部门对基金以及 运作状况进行监督.另一个是非经营性价值增值循环,通过利用国家政策和社会宣传,不断 增加政策性收入,捐赠和赞助收入以及其他各种非经营性的收入等来辅助养老基金增值.(5)应提高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以解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支付问题.这是一个非常 棘手的问题,因为投资本身就是一门相当复杂的学问,我国这方面的人才非常稀缺;而且目 前我国风险较小, 回报较高的投资渠道很少, 但是许多文献仍然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路和改 革的方向.五,结束语.结束语.尽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经进行了 10 多年,也积累了相当多的研究文献,但由于为农 民这类非雇佣的独立劳动者建立社会保障本身就是一个难题, 而且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经济实力还不够发达,农村的社会生产力总体而言还比较落后,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 构.因此到目前为止,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仍然有许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例如: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筹资方式;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管理机构设置 3,城乡养老保险的 衔接问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改革的道路没有止境,只有不断地完善, 才能与时俱进,满足人们的需要,也促进国家蓬勃发展.【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刘贵平.现行农村养老保险方案的优势与不足[J].人口与经济,1998,(2):25-28.[2] 张 仕平等.建 国 以 来 农 村 老 年 保 障 的 历 史 沿 革 , 特 点 及 成 因 [J].人 口 学 刊 , 2000,(5):35-39.[3] D盖尔约翰逊.中国老年人的社会保障[J].中国人口科学,1999,(5):1-10.[4]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课题组.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J].人民论坛,2000,(6):8-10.[5] 田凯.当前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分析[J].社会科学辑刊,2000,(6):28-31.[6] 何 承 金 等.中 国 西 部 农 村 人 口 控 制 与 社 会 养 老 保 障 研 究 [J].中 国 人 口 科 学 , 1997,(1):14-24.[7] 梁鸿.农村老年人自给自理能力研究[J].人口与经济,1999,(4):21-25.[8] 梁鸿.试论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及其特殊性[J].复旦学报社科版,1999,(5):26-31.[9] 张晖等.我国农村应建立不同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J].人口学刊,1997,(6):50-5 [10] 马利敏.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请缓行[J].探索与争鸣,1999,(7):11-12.[11] 黄晓平.让农民兄弟老有所养——江苏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情况调查[J].中国财 政,1998,(8):16-17.[12] 王国军.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缺陷与改革思路[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 刊,2000,(1):120-127.[13] 吴云高.苏州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情况的调查[J].上海农村经济,1998,(5):39-42.[14] 刘书鹤等.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调查[J].经济研究,1998,(5):15-21.[15] 彭希哲等.乡镇企业与苏南农村社会保障[J].上海金融,1996,(6):31-32.[16] 周光复等.股份合作制与农村养老探析:来自广东的考察报告[J].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0,(1):62-65.

医疗保险与养老保险 篇2

关键词:基本医疗保险,商业保险,异见

目前,我国各统筹区基本医疗保险大部分是通过采取“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或“基本医疗保险+大额医疗费用补充医疗保险”或“基本医疗保险+商业保险”等模式,建立所谓的“大病保险”制度,以减轻“大病”患者就医的负担,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发生。

然而,这种以“红头文件”为依据,以“太仓模式”“湛江模式”为样本,形成了“有依据”“有模式”的一整套错误理论和实践体系,虽然一时间声名鹊起、名声大噪;但是,却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的有关规定,违背了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初衷,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和模式化,扰乱了人们的思想和认识,不利于基本医疗保险的健康发展,必须予以严正澄清。

1 所谓的“大病保险”,本质上只是基本医疗保险的延伸,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业保险

目前,我国各统筹区实行的“大病保险”“大额医疗费用补充保险”“再保险”“二次补偿”(以下统称“大病保险”)等,本质上均属于基本医疗保险范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业保险。如果非要把“大病保险”当作是商业保险,那就犯了主体不明、概念模糊和逻辑混乱的错误,将对基本医疗保险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性质决定依归。“大病保险”的性质决定其只会是基本医疗保险,不具备商业保险的属性。一是从筹资方式上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大额医疗费用补充保险采取的是“统筹基金+参保人员个人”共同出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采取的是从统筹基金直接支出保费、个人不缴费,无论是哪一种方式,“大病保险”保费的支出,主要是来源于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固有属性,自然而然决定其只会是属于基本医疗保险范畴。二是从投保意愿上看。基本医疗保险具有强制性,不论男女老少、生病与否,都必须参保;商业保险则是一种自愿的商业行为,投保人可自主决定是否要参保。目前,我国各统筹区实行的所谓“大病保险”,基本上都是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以全体参保人员为主体,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选取承保商业保险公司,整体向商业保险公司投保,是强制参保,不由参保人员个人自愿选择。从投保意愿上看,也决定其只会是属于基本医疗保险范畴。所以,无论是从筹资方式,还是从投保意愿上看,所谓的“大病保险”只属于基本医疗保险的范畴,应切实认清基本医疗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属性,二者不可混淆,更不可错位。

2 所谓的“大病保险”,名称和标准不明确,容易引起混乱和不公平

目前,我国各统筹区“大病保险”的名称有“大病保险”“大额医疗费用补充保险”“再保险”“二次补偿”等等,莫衷一是,很容易引起混乱。同时,区分“大病保险”标准,无外乎是以疾病病种或按医疗费用高低为标准,进行人为区分:一种是按照疾病种类进行划分的,这显然是不对的,从医学上讲,疾病没有大病小病之分,只有病情的严重程度之分,有的“小病”医疗费用可能比“大病”还多;一种是按照医疗费用的高低进行划分的,这显然也是不对的,人为地把医疗费用在10万元或几万元以下的,划分为“小病”;而把医疗费用在10万元或几万元以上的,划分为“大病”,是没有任何法理依据的,也是不公平的。从多年的经办经验来看,我们认为所谓的“大病保险”应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医保费用封顶线为起付线,而不要人为地区分“大病”和“小病”,既能解决参保人员因高额医疗费用导致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也能对全体参保人员一视同仁,确保公平性。

3 所谓的“大病保险”经办业务,实质只是购买服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业保险

所谓“大病保险”业务,除了个别统筹区是直接由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经办外,大部分统筹区采取的是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选取承保公司,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以全体参保人员为主体,整体向承保公司投保,交由商业保险公司承办。然而,商业保险公司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承办“大病保险”业务的运营经费都是从保费中列支的,而“大病保险”保费则主要来源于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换句话说,商业保险公司的运营经费其实是来自于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这显然是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规定“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只能用于支付参保人员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标准以及急诊、抢救的医疗费用”的规定。因此,基本医疗保险某些业务交由商业保险公司承办,只能是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服务经费由财政部门安排专项经费予以列支,而不能从医保基金中列支,否则将威胁医保基金的安全运行。

其实,“大病保险”业务根本无需交由商业保险公司承办,各统筹区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完全有能力自行经办。以福州市为例,该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大额医疗费用补充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均由商业保险公司承办,而实际上商业保险公司在经办过程中只是扮演“出纳”的角色,其它的都是借助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医保信息系统来完成的,医疗费用的稽核更是只能由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来完成。同时,无论是从参保人员受益人群,还是受益金额,商业保险公司经办“大病保险”业务只占极小的部分(如表1、图1、图2所示),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完全有能力、有办法自行经办。

4 发挥商业健康保险的补充作用,满足参保人员个性化的医疗保险需求

商业健康保险是国家利用市场机制完善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资源,对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个性化的医疗保障需求,具有重要意义。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在做好基本医疗保险的同时,也应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商业健康保险的补充作用,提高人民群众的医疗保障水平。但我们应当厘清基本医疗保险与商业保险的界线,属于基本医疗保险范畴的,应坚决由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负责经办和管理;属于商业保险性质的,就应按市场规律交由商业保险公司承办;使得二者相得益彰,既充分发挥基本医疗保险的主体作用,又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共同构建完善的医疗保障网,提高人民群众的医疗保障水平。

丰富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大力发展与基本医疗保险有机衔接的商业健康保险。鼓励企业和个人通过参加商业保险及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解决基本医保之外的需求。鼓励商业保险机构积极开发与健康管理服务相关的健康保险产品,加强健康风险评估和干预,提供疾病预防、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健康维护、慢性病管理、养生保健等服务,降低健康风险,减少疾病损失。支持商业保险机构针对不同的市场设计不同的健康保险产品。根据多元化医疗服务需求,探索开发针对特需医疗、药品、医疗器械和检查检验服务的健康保险产品。开发药品不良反应保险。发展失能收入损失保险,补偿在职人员因疾病或意外伤害导致的收入损失。适应人口老龄化、家庭结构变化、慢性病治疗等需求,大力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长期商业护理保险。开发中医药养生保健、治未病保险产品,满足社会对中医药服务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积极开发满足老年人保障需求的健康养老产品,实现医疗、护理、康复、养老等保障与服务的有机结合。鼓励开设残疾人康复、托养、照料和心智障碍者家庭财产信托等商业保险。

提高医疗执业保险覆盖面。加快发展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探索发展多种形式的医疗执业保险,分担医疗执业风险,促进化解医疗纠纷,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推动建立平等和谐医患关系。支持医疗机构和医师个人购买医疗执业保险,医师个人购买的医疗执业保险适用于任一执业地点。鼓励通过商业保险等方式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养老保障水平以及解决医疗职业伤害保障和损害赔偿问题。

支持健康产业科技创新。促进医药、医疗器械、医疗技术的创新发展,在商业健康保险的费用支付比例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加快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探索建立医药高新技术和创新型健康服务企业的风险分散和保险保障机制,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化解投融资和技术创新风险。

——摘自《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4]50号)

参考文献

[1]申曙光.论社会医疗保险的主体作用与商业健康保险的补充作用[J].中国医疗保险,2013,54(3):38.

[2]韩志奎.不混淆不错位才有利于多层次协调发展[J].中国医疗保险,2013,54(3):39.

[3]苏圣楠.“湛江模式”并非真正的补充保险[J].中国医疗保险,2015,83(8):23.

保险与保险股莫混淆 篇3

近段时间以来,市场上两只保险股中国平安(SH,601318)和中国人寿(SH,601628)双双走出强势行情,吸引众投资者关注目光。于是乎,“买保险还是买保险股”的议论渐起,有不少朋友参与这一话题的讨论。甚至有观点认为,保险股相当“保险”,只要手握保险股,将来就能分享保险公司的成长业绩,根本就没必要再买收益率较低的保险。

其实,这是陷入了认识上的—个误区。

保险与保险股功能迥异

买保险股的人大概可以列举出N个选股理由,来说明他们是如何看重中国保险行业及这两家上市的保险公司独特发展优势的,将来保险股能有多好的发展前途等等。

同时,他们认为,保险的年复合收益率不过2.5%,在快速成长的保险股“老大哥”面前,保险产品本身不过是个“小老弟”,没有优势可言。于是,花100元买保险,不如拿去买保险股。

可事实上,保险和保险股,这两者对于家庭理财而言,根本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事,无法相提并论,更无法互相比较哪一个更好。做保险公司的股东,和做保险公司的投保人,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理财行为。

从购买的目的来看,买保险归根结底为的是保障家庭经济的安全,一旦在家庭成员发生保险事故时,能够获得保险金,得到保险公司的“雪中送炭”。

买保险股,归根结底是一种股票投资行为,目的在于获取投资性收益。在家庭有闲散资金的情况下,通过投资保险股,为家庭资产收获更多的增值空间。

从效用层面出发,花100元买保险,在你最困难的时候,可能获得保险公司1000元甚至上万元的赔偿;而花100元买保险股,可能令你有200元的收入,但也有可能在你最困难的时候,只能“割肉”拿回80元。

保险股再好,收益预期再强,也无法作为保险的替代品,因为保险股是一种股票,没有“以一当百”、“以一当千”的保障功能。而这种保障功能,正是保险本身的强项,也是保险与其他各类金融工具最大的区别所在,是保险的“独门秘笈”,保险股根本无法比。

理财品种不能“乱比较”

其实,说出“买保险好,还是买保险股好”这类话的人,是犯了理财品种比较中的一个大忌——不区分品种本身特性比较。

除了这“买保险不如买保险股”,最近还有人打出“存银行不如买银行股”、“买房子不如买房产股”等口号。

表面上来看,这样的口号不无道理。比如,以目前的宏观形势来看,存银行根本无法战胜通货膨胀,买房子,或者买房产股、买银行股,很有可能能够战胜通货膨胀。银行存款在目前物价上涨加速的情况下,已经属于“劣等资产”,房子、股票属于“上等资产”。

但事实上,每个理财品种都是有自己独特属性的。通常,我们说理财品种比较应该看“三性”,分别是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

存银行,安全性最高,流动性也不错,收益能力最差。买房子,流动性偏弱,安全性中等偏高,收益性长期比较稳定。银行股、房产股和保险股,都是股票的一种,而且是目前股票市场中比较热门的品种,属于盘子比较大、收益也比较稳定的“蓝筹股”队伍之列,人们对这三类股票的期望值也比较高,但相对存银行、买房子,价值波动幅度会比较大,风险属于中等偏高。

医疗保险与养老保险 篇4

涉及人群:

两类,一是进城务工的农夫,在乡务农时介入了城乡住民养老保险,进城务工时介入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二是城镇就业不不变的职员,未就业时介入城乡住民养老保险,就业后凭证划定介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或机动就业职员在两种养老保险制度间交错选择参保。这些职员在长达几十年的劳动生活中,也许在两种制度中都参保缴费,必要治理制度跟尾手续。

(留意三点: 1、只介入城乡住民养老保险或只介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不能治理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跟尾。 2、已经凭证国度划定按月领取养老保险报酬的职员,不再治理城乡养老保险跟尾手续。3、今朝应承参保职员在省内既介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又介入城乡住民养老保险。)

转移前提: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年限满(含延迟缴费至15年)的,应向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报酬领取地社保机构申请治理从城乡住民养老保险转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年限不敷15年或按划定延迟缴费仍不敷15年的,应向城乡住民养老保险报酬领取地社保机构申请治理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转入城乡住民养老保险。

跟尾时点:介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住民养老保险职员在到达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划定的法定退休年数后,可以申请治理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跟尾手续。也就是说,制度跟尾时点为最后领取养老保险报酬时。参保职员到达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法定退休年数前,不治理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跟尾手续

治理措施

参保职员向报酬领取地社保机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包办机构可能城乡住民养老保险包办机构)提出转入申请,填写《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跟尾申请表》,如果城乡住民养老保险转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则应向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报酬领取地社保机构申请;如果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转入城乡住民养老保险,则应向城乡住民养老保险报酬领取地社保机构申请。

平安保险与泰康保险的企业文化 篇5

中国平安的企业使命是:对股东负责,资产增值,稳定回报;对客户负责,服务至上,诚信保障;对员工负责,生涯规划,安居乐业;对社会负责,回馈社会,建设国家。中国平安以“专业创造价值”为核心文化理念,倡导以价值最大化为导向,以追求卓越为过程,形成了“诚实、信任、进取、成就”的个人价值观,和“团结、活力、学习、创新”的团队价值观。集团贯彻“竞争、激励、淘汰”三大机制,执行“差异、专业、领先、长远”的经营理念。

中国平安的愿景是以保险、银行、投资三大业务为支柱,谋求企业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为企业各利益相关方创造持续增长的价值,成为国际领先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和百年老店。泰康人寿: 发展愿景:

专业化、规范化、国际化经营,吸引、发展、激励和留存杰出人才,未来成为最具亲和力、最受市场青睐、全球领先的大型保险金融服务集团。

使命:

融入21世纪大众生活,深耕寿险,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从“从摇篮到天堂”卓越的保险金融产品和服务,帮助人们安排健康、幸福、美满的新生活。

核心价值观:诚信、稳健、创新、分享

泰康人寿重视防范金融风险,率先采用国际惯例进行信用评级,2001年获得AAA-级信用等级,意为“清偿能力非常强,风险最小”。泰康人寿建立了“三位一体”的风险管理体系,按规定足额提取准备金,具备充足的偿付能力。

泰康人寿率先采用国际标准的规范化管理,2004年全系统通过ISO9001:2000认证,成为率先在全系统全面通过认证的全国性金融机构,表明泰康人寿从设计、销售、服务的整个管理过程均达到国际标准质量管理要求

稳健经营

以质量为核心,在追求企业快速发展和市场份额的同时,强调遵循规律,循序渐进。开拓创新

金融企业发展的源泉。包括理念创新、机制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

核心发展战略:

专业化

专业化是三化的核心,是泰康人寿永续发展的基石。专业化发展目标:掌握专业知识、提供专业服务、塑造专业品牌。

规范化

规范化为泰康人寿的稳健迈进提供坚实保证。规范化体现在:拥有规范的管理,规范的流程,规范的服务。速度是发展问题,规范是生存问题。

国际化

医疗保险与养老保险 篇6

论文关键词:养老保险 商业保险 结合论文摘要:老有所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现实问题,然而我国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问题加剧,社会养老保险正面临着资金短缺,覆盖范围窄,保障水平低等严峻的考验。因此探讨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在养老方面的结合对于缓解社会保险压力,减轻政府负担,提升我国社会总体保障水平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的问题

(一)日益严重的老龄化带来的新挑战

根据已公布的中国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不难看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2010-2020十年间平均每年将新增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速达到3.28%,预计到2020年老龄人口总数将达到4.37亿

[2]。离退休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在岗职工的增加速度,领取退休金人口的增加速度超过缴纳养老金人口的增加速度。老龄化的日益加剧势必会造成养老金支付出现缺口,中央财政便会面临着资金压力。

(二)城市化发展导致农民失地对养老问题提出新要求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农村人口占比明显高于城市人口,因而老龄化问题也呈现出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特征,超过60%的老龄人口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农村地区人口没有稳定的工作,收入非常微薄且不稳定,大部分农民没有退休金,养老主要依靠的是土地。近年来城市化发展迅猛,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一大批农民因而失去了土地。虽然土地被征用,但是农民真正得到的补偿微乎其微,导致农民的利益严重受

损。农民失去唯一可以依靠的土地而得不到补偿,养老更是遥不可及。从理论上说农民失去土地不再是农民,应该纳入到社会保障范畴,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城乡二元结构特征,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短期内这些失地农民是不会被纳入到保障范畴。因此这些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必须得到妥善解决。

(三)我国目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存在先天缺陷

我国现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1],也就是指养老保险计划分为两部分,一是社会统筹部分,二是个人账户部分。然而这种运行模式至少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个人账户实际是空账,由于我国一直在经历着各种改革,改革必然会因触及到既得利益获得者而付出高昂的成本,因而由于一些历史问题遗留了一些债务,这些债务没有找到合理的解决途径,政府只是以社会统筹账户中的资金来偿还这些债务。从而造成社会统筹账户不足以支付目前的退休金,个人账户的保费收入就被“透支”了,随着支付压力的日益增加,社会统筹账户透支个人账户日益严重,最终导致个人账户实际是空账。二是覆盖范围难以扩大,目前我国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狭窄,城镇只有部分人口被纳入,农村接近于空白,这也是由当前政府财力决定的。对于一些未纳入而有能力购买养老保险的人口商业保险便可以成为一个较好的替代品。

二、我国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在养老方面结合的必要性

(一)增加保险覆盖范围、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需要两者相结合保险是社会的稳定器,基于前述我国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存在的覆盖范围小等问题,发展商业保险能够增加保险覆盖范围,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商业保险在投保和支付方面不受身份的限制,在岗不在岗等方面的限制,可以将社会保险中不容易解决的问题简单化。商业保险也能够集中经济单位的资金,通过集中管理更好地使资金保值增值,进一步强化保障功能。商业保险还能够参与社会管理,社会救助等公共活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商业保险能针对投保对象进行个性化的设计,以尽可能满足消费者各个层面的保障需求。总之商业保险弥补了社会保险供给的不足,有利于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充分体现保险公平与效率的原则要求两者相结合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注重公平原则,通过国家强制力实现社会收入的再分配。这种再分配有利于低收入者,也就是缴纳的保费高的并不一定能拿到高的退休金,这样就可能出现少缴费多收益,多缴费少收益的情况,这主要是出于兼顾公平的考虑,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主要是社会扶助性质,可能对投保的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而商业保险不仅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还能够兼顾效率。商业保险的费率杠杆能够克服劫富济贫或劫贫济富,多缴费多收益,少缴费少收益,实现真正的公平。商业保险公司是企业法人,追求利益最大化,商业保险公司通过吸引客户投保聚集资金,并通过专业的投资管理队伍对资金进行最优配置,更好地实现保费资金的增值,兼具公平与效率的商业保险更能激发人们的投保意愿,从而实现保障范围的大幅提高。另外随着老龄化的加快,国家养老压力越来越大,商业保险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缓解政府的压力。

三、商业养老保险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补充作用分析

(一)保障作用和范围的互补

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只能向参保退休人员提供最低保障待遇,也就是当地平均工资20%左右。社会养老保险投保金额和给付金额都有一定的限制,保障作用非常有限,其根本目的只是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一旦碰到患重疾,老年人的生活将会陷入困境,除此之外,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获得更高水平的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商业养老保险恰能较好满足人们的需求,弥补社会养老保险的不足。商业养老保险中投保人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决定保额的多少,商业保险的给付标准依据被保险人的投保额度而定,缴费越高,保额越高,给付越多,充分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关系。商业保险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作用更强,范围更广,成为整个社会养老保险的有力补充。

(二)养老金的互补

目前我国企业的平均缴费率为23%,高于世界其他各国平均水平的10%[4],从而导致企业倾向于逃避缴纳养老金或者拖交养老金,使得养老保险金无形中减少了。另外,我国养老保险制度采取的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由于历史遗留的负债需要用社会统筹账户的资金支付,另一方面退休人员急剧增加,领取的养老金数额也在不断增加,使得社会统筹账户入不敷出,为了能够支付当年的基本养老金,政府就动用了个人账户的资金,最后导致个人账户实际是空账运转,无法积累养老金。而商业养老保险是现代化的公司治理模式,拥有强大的管理团队,它能够使保户上缴的保费实现最优配置,从而获得较可观的回报,进而积累更多的养老保险基金,能够有效解决因通货膨胀导致的物价上涨带来的基本养老金偿付不足的问题。

(三)实施方式的互补

社会养老保险是一种强制性保险,它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施,规定凡是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数额缴纳社会养老保险费。具有强制性和非营利性。商业养老保险则是一种自愿性和盈利性的商业行为,它是一种市场经济行为,保险公司与投保人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约定投保险种,保额和期限等等。是否投保和投保多少都是当事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的,没有任何强制性。这两者的互补既能满足社会稳定需要,又能给社会成员自由选择的空间。

(四)职能的互补

由于社会养老保险主要体现的是公平原则,属于政府职能,主要是对低收入者的扶助,保费资金产生的收益不是最主要的目标,更多考虑的是稳定的回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投保人的意愿,对缴纳保费高的个体可以说是一种不公平的对待。在提供基本的养老保险领域政府只能比不可少,但是这种完全依靠政府推动的保险缺乏利益驱动。而商业养老保险的运营就是一种市场行为,主要依靠市场经济规律驱动,投保人可以为自己购买更多的养老保险从而给自己的晚年提供充足的资金。这两种职能的有机结合既能保证利益驱动的商业养老保险正常运营,又能提高保险的保障程度,实现公平和效率的有机统一。因此,在基本的养老保险领域政府职能应该为主,在补充养老保险领域应该以市场职能为主。

四、促进商业保险在养老方面的发展建议

总之,我国社会养老保险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而商业养老保险正好能够补充社会养老保险的不足,因而应该促进商业保险在养老方面的发

展。首先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商业养老保险利国利民,既可以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又可以提高人们老年生活质量,有助于和谐社会建设。政府应该给予大力支持,如适度地减税等。保监会应该制定和完善保险法,使商业养老保险更好地推广应用。其次政府应该加强宣传,使人们具有一定的保险意识,增加人们对保险的认识,使人们从旧的攒钱养老的观念解脱出来,积极购买人寿保险。三是保险公司应该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开发出相应的寿险产品,提供不同层次的补充养老保障,还可以全面设计覆盖住院医疗、意外伤害、死亡伤残等风险保障,满足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参考文献:

医疗保险与养老保险 篇7

一、德阳模式的特点及优势

1. 政府招标采购

在2010年3月11日, 作为首批入选的试点地区, 德阳市旌阳区政府采购中心“村级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项目公开招标, 德阳市人寿保险分公司成功中标;4月9日, 协议正式签定。而这时国内大多数地区的新农保均由邮政储蓄等金融机构代办。德阳政府的这一创新, 是国内首创的新农保的经办方式。这一方式, 极大的减轻了政府的成本, 同时能让新农保的普及更加迅速, 更加专业化。政府招标采购也意味着政府开始尝试转嫁政府的行政业务, 实现政府由政策制定, 实行的角色到监督角色的转化。

2. 保险公司不承担盈亏风险, 杜绝资金风险

根据签订的协议, 中国人寿德阳分公司只提供保险服务, 但是不承担保险基金的盈亏风险。这样让中国人寿德阳分公司有更多精力和时间创新运营机制, 提高服务质量, 实现新农保在旌阳区的迅速普及。同时, 商业保险公司以盈利为目标, 由于德阳模式的新农保利润空间不可测, 所以保险公司制定此条协议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协议中还规定, 整个新农保普及过程中由德阳政府进行监督, 中国人寿德阳分公司进行操作。由中国人寿指定的银行负责整个资金管理, 实现了零现金的过程, 建立起了一道防火墙, 杜绝了资金风险。

3. 社会保险引入市场经济机制

传统的社会保险都是由政府提供, 而德阳模式打破了传统的社保方式, 采取了招标, 让专业的商业保险公司参与运作的方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优化了资源配置, 同时很好的缓解了我国基层社保单位人力不足, 资源紧缺的状况。以往, 我国政府每推出一项政策, 都要搭建一个平台, 同时组建培训一班人马。而德阳模式的新农保, 则为政府省下了这一笔资金, 解决了这方面的压力。让真正优秀, 有实力进行新农保的保险公司可以参与到当地的经济建设。

二、德阳模式的意义

1. 提高服务质量, 降低运作成本

我国政府2010年向新农保试点的拨款只有53亿元, 对于全国试点这样一个范围来说, 更多资金需要地方政府筹集。然而地方政府筹集资金方法有限, 力量不够, 不利于新农保的普及。而德阳模式中, 政府通过招标这一举措, 将整个运作过程交给了商业保险公司, 由专业人员负责新农保的建设, 极大的降低了政府的运作成本。因为商业保险公司拥有大量的专业人才, 同时他们具备了相应的专业知识, 因此在提出新农保建设框架及制定政策时能够更加专业, 更加科学。相应的, 服务质量也会得到极大提升, 同时政府也节省了一大笔培训费用。

2. 解决农村部分就业问题

由于德阳发展新农保的任务重, 时间紧, 中国人寿德阳市分公司在7天之内就组建了180人的村级公共服务协理员队伍, 平均年龄24岁, 大专以上文凭的占42%, 职业学校或高中毕业的占58%, 均为本乡本村人员, 熟悉当地情况, 综合素质较高, 能快速掌握新农保经办业务的各项专业技能。这也极大的解决了当地青年人的就业问题, 而且使得协理员队伍相对一般的保险代理人队伍更加年轻化。他们都是当地人, 更了解当地情况, 使得新农保的宣传工作更容易开展。

3.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典例

在招标时, 中国人寿德阳分公司总经理已经认识到了任务的艰巨, 虽然有一定的招标资金, 但是远不足以让保险公司达到盈利的目的。但是中国人寿的高层高瞻远瞩, 认为新农保是体现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服务社会的表现, 公司更应着眼于长远发展和社会的利益, 进而在此基础上盈利。中国人寿德阳分公司也希望社会能够给予此项目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实际上, 在德阳模式被媒体大量报道后, 中国保监会, 四川省省委书记, 四川保监局, 德阳政府, 中国人寿总公司都做出了相应批示, 表示将会大力支持德阳模式的发展。

德阳模式开创了中国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有机结合的新篇章, 但是我们也看了不少问题, 比如第三方如何评估德阳模式, 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 农村开展工作难的问题。此外, 如果商业保险公司实现不了对政府的承诺, 这将是对公司信誉的重大损害。虽然我国政府2011年的新农保补贴已经达到了123亿, 但是对于广大的农村人口, 这些资金仍然不足。

综上看来, 德阳模式虽然走出了我国新农保建设的第一步, 但是仍然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如何能够真正让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到社会保险, 能够让商业保险公司在社会保险中有利可图, 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 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林义.社会保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财产保险中保险利益的理解与适用 篇8

关键词:保险利益;归属主体;适用时间;标的转移

基本案情:A公司以FOB价格条款与约旦客户签订买卖板栗合同,某保险公司向A公司签发了货物运输保险单。约旦客户在收货时发现集装箱内冷藏温度过高,板栗出现损坏,为此,向A公司索赔并扣除应付货款30937.15美元。A公司请求判令某保险支付保险赔偿款22245.67美元及滞纳金。

裁判结果:一审法院认为,本案所涉及的货物均由收货人通关并运至仓库处理,A公司不能获得赔偿,判决驳回了A公司的诉讼请求。A公司上诉,二审法院撤销原审判决,改判某保险公司给付A公司保险赔偿金13503美元。

一、保险利益的构成

保险利益,其英文名称为insurable interest。我国现行保险法对此作出的规定为“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一般来说保险利益的构成要件包括有如下三个方面:

1.保险利益应是合法的利益

所谓保险利益应是合法的利益,但也有例外情形,如善意取得的标的物在一定情况下可以认定具有保险利益。但法律上承认的利益是不是就完全等同于合法的利益,这一点一直没有明确的定论。有许多利益并不违反社会公德、公序良俗以及法律的明确规定,虽然未必是实体法上明确承认的利益,但从理论上来讲,成为保险法上的保险利益也未尝不可。

2.保险利益应是可确定的利益

所谓可确定的利益,即客观上已经存在的并可确定的利益,或者是虽客观上尚未取得,但可在未来某一时间确定的利益。上述案例中A公司对准备出口的板栗所拥有的所有权利益就为现有利益,因其客观上已经存在并可确定。

3.保险利益应是经济上的利益

所谓经济上的利益是指可以用金钱或货币估值或计算的利益。如不能外化为可量化的经济利益,则不能作为保险利益,应被排除在保险合同承保的保险利益范围之外。

二、保险利益的归属主体和适用时间

保险利益的归属主体即保险利益的对人效力,即哪些主体对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保险利益的适用时间是指保险利益的时间效力,即被保险人取得保险金请求权的时间节点或时间段。

1.保险利益的归属主体

我国财产保险合同的主体主要包括投保人、保险人、被保险人。

在确定了保险合同的主体后,进一步要确定的便是保险利益归属于谁的问题。我国原保险法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应当具有保险利益”,2009年修订的保险法第十二条第二款规定:“财产保险的被保险人在保险事故发生时,对保险标的应当具有保险利益”。

2.保险利益的适用时间

保险利益的适用时间是指保险利益的时间效力,即被保险人取得保险金请求权的时间节点或时间段。

我国现行保险法第十二条规定:“财产保险的被保险人在保险事故发生时,对保险标的应当具有保险利益。”第四十八条规定:“保险事故发生时,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不具有保险利益的,不得向保险人请求赔偿保险金”。财产保险的目的在于填补被保险人所遭受的损害,财产保险合同作为补偿合同的一种,补偿原则决定了无利益即无损失,无损失即无补偿。ll’而只有在保险事故发生时,对保险标的遭受损毁灭失的实际承担者才拥有保险金的请求权。

三、保险标的转让对保险利益的影响

1.保险标的转让对保险利益影响的法律依据

我国现行保险法第四十九条第一、二款规定:“保险标的转让的,保险标的受让人承继被保险人的权利和义务。保险标的转让的,被保险人或者受让人应当及时通知保险人,但货物运输保险合同和另有约定的合同除外”。因保险标的在途中可能会牵涉到数次的转让,且货物运输保险合同本身就是对运输途中的货物投保,所以即使权利义务的承继人不及时通知保险人,保险合同对于保险人和受让人依然有效。

2.本案的具体分析

关于A公司与某保险公司的海上货物运输保险合同纠纷一案,涉及到保险标的转移,以及保险事故发生时这一时间节点,保险利益的归属主体等具体问题。

首先,A公司作为投保人与某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合同,为其保险标的即出口的板栗投保。即保险合同签订时,A公司既是投保人,又是被保险人,此时A公司对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A公司与其贸易合同的相对方约旦公司约定了FOB价格條款,随着保险标的转移,风险也随之转移到约旦公司。

综上,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利益的归属主体是约旦公司而非A公司。所以,本案一审法院以A公司在保险事故发生时不具有保险利益为由,驳回其诉讼请求符合保险法及其相关规定。

其次,纵观二审法院的判决,其将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利益的归属主体与保险事故发生后的责任承担主体混为一谈。二审法院认为,A公司购买了保险,A公司以实际履行行为变更了约定的FOB货物交付条件,因此认为A公司在保险事故发生时具有保险利益。然而,在贸易合同双方没有协议变更合同约定的情况下,约旦公司的扣款行为并未变更约定的FOB货物交付条件,而是对双方合同的违约,二审法院的上述认定不仅违背了合同法的自治原则,姑息违约行为,而且还没有法律依据。根据合同法相关规定,标的物在转移前,其毁损、灭失的风险由标的物所有人承担,发生转移后,标的物由买受人占有和使用,风险应由买受人来承担。在板栗交付前,保险标的损毁灭失的风险由原所有人A公司承担。转移后,由买受人约旦公司承担。

综上,二审法院以事后A公司承担该部分货物的实际损失为由,将A公司不得已承担货损的行为及约旦公司的违约行为视为对合同的变更,从而认定A公司在保险事故发生时仍具有保险利益。法院作此认定是将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利益归属主体和发生后的责任承担主体混为一谈,是对分散风险,填补损失这一保险制度的否定,该认定明显缺乏法律依据。

上一篇:易县新农合调研报告下一篇:我是一滴水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