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经典课堂观摩有感(精选11篇)
名师经典课堂观摩有感
秀山实验中学
晏
斌
“高效课堂”初中语文名师经典课堂观摩研讨会”的培训于2014年12月1—2日,在重庆37中隆重举行,笔者有幸参加并聆听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课改专家精彩报告,观摩了“高效课堂”初中语文名师经典课堂。感到收获颇丰,现将愚悟总结二三。
感悟一:教学理念,重在“有效”。
中国语文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社会活动结晶,从古到今,历史上的大教育家对中国语文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结了许多有益的教学经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国家栋梁,获得了不少治国的方略。说明中国语文教学历来就讲究“教学有效”,只不过古代教学的模式不是“班级授课制”,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由“教师主导,学生背诵”为主的接受性学习。所以,古人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读书态度,有“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有“举一反三”的教学理念。我听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北大教授刘坚的《当前中国课改新趋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张俊华的《课堂文化建构的理念与行动》,重庆沙坪坝区进修学校龚雄飞院长的《新课程魅力课堂的设计理念与价值追求》,中国名师名校长研究专家赵国忠的《做最优秀的教师》精彩报告。让我感知学校应按照自己的办学规律,创办充满活力的学校。特色办学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的教学不光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更应该指导学生主
动学习,独立思考,建立有效的教学观。要建立有效的教学观,就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构建新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这就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㈠、改变传统的教材观。教材只是教师教学的一个依据,不是教学内容的所有。教学内容应该超越现有教材。教学要凸显的是“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㈡、改变过去单一的文本主题观。课文“文本”往往不止一个主题,教学者要引导学生站在不同角度思考文章的主题,形成“文本”主题的多样性。㈢、改变过去的“无效教学”为“有效教学”。㈣、改变过去只关注“教”为现在充分关注学生的“学”。关注教师的“教”,体现的是以教师为中心,活动的主体是教师。而关注学生的“学”,是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
感悟二:课堂实践,关注学生 “学”。
不管是重庆巴川中学汪敏老师的“电视机前的一家子”,还是重庆天宝中学的蒋毅老师的《风雨》,重庆市九十五中学的杨雪梅老师的《短文二篇(蝉·贝壳)》;不管是重庆九十四中学勾佳老师的《皇帝的新装》,还是重庆市涪陵十四中学徐成亮老师的《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和重庆37中杨国灿老师的《杨修之死》。他们的课堂教学实战都体现了一个教学理念,那就是关注学生的“学”。江苏省洋思中学蔡荣老师利用激“趣”与激“活”,把学生引入课堂文本教学中,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学生交流“喜、怒、哀、乐”,接近学生心灵,给学生树立“化难为易”的心理意识。她的实战教学《永远的蝴蝶》一课在这方面集中得到体现。例如:蔡教师采用了
(一)初读,感知故事:(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思考)本文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樱子是一个怎样的女子?老师提示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章找。一女生回答,老师评价,另一女生回答,一男生评价。
(二)品读,体会写法:(请快速浏览课文,画出写雨的句子,反复诵读)四次写雨分别有什么作用或内涵?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绪?一女生回答:“我”心里难过,一男生是自责,另一男生不敢面对,另一女生“我”心的思念。老师点评:因为思念,所以悲痛。教师配音朗读:(请快速浏览课文,画出写“寄信”的句子,反复诵读)品读、思考:作者为什么反复提及“寄信”?学生合....作讨论。
(三)研读:探究主旨。(四)总结,教师寄语。教学引导过..程紧扣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学”和“思”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有效课堂教学。勾佳老师的《皇帝的新装》课堂
(一)导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四幅图片(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拇指姑娘,海的女儿)。
(二)什么是童话?教师展示,学生朗读。
(三)点题:(1)侦探纪事薄:敏锐的小侦探,快速来搜索:(2)“案件”来回顾:再读故事,请你理一理:
(四)新装“现”人物:(细读故事,请你找一找,小组分工找出“证据”后,交流人物分析)
(五)慧眼辨真相(睿智的侦探,请你辩一辩:此案中住谋?从犯?被害人?)
(六)神探大追捕:骗子去哪儿了?故事未完,请展开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巧用夸张,续写骗子的下落及侦探在见他们时的情景。这课堂在勾佳老师的匠心独运设计下,妙趣横生,妙笔生花,回味无穷。
感悟三:课堂艺术去雕饰,关注“文本”探究。
此次“高效课堂”名师讲课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细节。细节是文章的亮点,细节是突破教学难点的关键。有句话叫“细节成就人生”,但我要说“细节让课堂变得有效”。没有细节,学生的“文本研读”不能尽善尽美,学生的情思不能至始至终,学生的学习思考不能飞跃深入。徐成亮老师的《赫尔墨斯和雕像者》抓住了赫尔墨斯是一个怎样的人?运用文章中的三问三答。引导学生分析出赫尔墨斯的爱慕虚荣,狂妄自大,自以为是,虚伪的本性。杨国灿老师的《杨修之死》课堂教学,抓住了理清故事情节找出杨修因何罪名被杀?如果你是杨修,应该怎么做?蒋毅老师的《风雨》教学,紧紧抓住
(一)捕风捉雨:
(二)赏风品雨:
(三)风情雨景:充分体现了古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教学思想。汪敏老师的“电视机前的一家子”更是处处精选细节。(一)导入:运用字谜猜出电视机。
(二)点题:电视机前的一家子。
(三)翻翻老照片。
(四)谈谈旧事情(起因:被逼睡、经过:偷撕洞、结果:被蚊子咬)。
(五)学生思考三分钟,写出关键词。
(六)拟拟美标题:(一个方法就是加副标题),学生写出了“之第三次世界大战”、“之温柔的圈套”“之兄妹夺宝大战”等。
(七)写出精彩片段:(老师展示自己的兄妹夺宝大战,学生自己写作,小组交流,相互点评,学生展示,教师评价。)重庆徐悲鸿中学蒋玲老师的《古风流韵》课堂,运用诵、呤、歌、唱等不同的方法来教学生,让学生了解古诗的节奏、音韵。
几位名师的“高效课堂”实战教学和专题讲座,没有了往昔教师们课堂教学的精彩互动场面,好像少了许多课堂上的活跃声气,但却
时时关注学生的活动,关注学生的思考,关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们的课堂教学展示的是原滋原味的教学艺术,我想用“课堂去雕饰,重在关注学生的‘学’”来概括,应该是恰当的吧!
一、学本色教学,善待差错
简简单单、实实在在教学,方显语文本色。 善待差错,给学生出错的机会,让学生的错误在自我反思、否定中得到纠正。 纵观孙老师的课,课堂上可谓“ 错误百出”:“ 滨海的特产是什么? ”“ 烤肠”“ 肯德基”“ 轮滑”……答案各式各样。 可是孙老师并没有因为学生天马行空的回答而生气、慌乱,反而仍面带笑容,保持冷静,之后通过一个个反问,让学生在解疑中否定自己,继而认识错误,寻找到正确答案。 与孙老师教学不同的是,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存在大量的铺垫、越位的提示、不容回避的时空限制,已经不给学生犯错的机会了。
记得某位名师还提出了这样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我们的课堂教学到底是需要“ 防微杜渐”还是“ 亡羊补牢”呢? 我认为这是对传统教学的一次挑战,我们得好好思考一下了。
我觉得这好比明白人明白的道理是一样的, 不明白的人却各有各的困惑。 正确的可能只是模仿,错误的也可能是创新。 可怕的不是学生犯错误,而是教师错误地对待学生的错误。 学生思维的成果,不以对错论,而以价值论。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还是应当本色教学,善待差错。
二、学广泛阅读,厚积薄发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孙老师在演讲时不无感慨地说:“ 老师们看到的是精彩的教学场面,实际上,一节课教学效果好,不是源于上课老师一时的灵感,而是其长期的积淀。 ”这告诉我们一节成功的课的背后,都是需要巨大的付出的。
那我们到底需要阅读什么呢? 我觉得我们小学教师不仅要读小学教材,而且要读初中、高中教材。 这样才能居高临下,高屋建瓴。 要阅读史书,因为“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有许多平时我们困惑不解的难题可以在读史的过程中豁然开朗。 要阅读杂书, 教语文的,不妨读点哲学、读点美学……做一个“ 杂家”。 这样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就会多一分机智,多一分自如,多一分洒脱。 我们只有广泛阅读,才能厚积薄发,才能上出一节节精彩、成功的课。
三、学精神境界,教育理念
听了孙老师的课,我非常激动,觉得诗歌教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于是,我特意把《 阳光》 这首诗在班级里照着孙老师的方法上了一次,每个步骤都一模一样,可是,课堂效果不尽如人意。 一个问题抛下去,要么没人接,要么就是天马行空的回答,最后只好按照自己的方法,潦草结束课堂教学。 课后,我就一直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同样的方法,为什么我使用的效果就如此糟糕呢? 是什么原因呢?
于是,我上网查看孙双金老师的博客和教学视频,再对比自己失败的模仿做法,渐渐感悟到一个很朴素的真理:我们应该学习名师的教学思想,而不是他们的具体做法。
堂”观摩有感
初冬的阳光和煦地照在大地上,第十届全国“相约名师聚焦课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如期在厦门六中举行,我有幸前往参加学习。在这短短两天时间里,虽不免有些疲累,但名师们用鲜活的课例给了我们强烈的感染,他们幽默大气的教学智慧时时令我们精神为之一振,台上老师和学生气定神闲、开心互动,台下的听课者也跟着或会心一笑或、恍然若悟。之中,我嗅到了从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深厚的知识、经验储备气息,他们的亲和、睿智令我心生敬仰。
一、实实在在地阅读,自自然然地领悟。
“三分文章七分读,涵咏工夫兴味长”,以读为本从古至今都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一篇美文,只有反复诵读,涵咏其中,才能得其妙处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道理是很容易明白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倡朗读,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印象很深的是陈金龙老师执教的《月之故乡》一课。《月之故乡》是一首游子怀念故乡的小诗,语言质朴、真挚而感人,抒发了海外赤子对祖国家乡的无比热爱之情。陈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紧扣文章主题,围绕“看月亮思故乡”一句展开教学。而后又进行了相关的拓展、延伸。课上,陈老师让学生放声朗读、指名读、配乐读,与学生合作读、引读等,给学生提供大量读的时间、想的空间,使学生读中欣赏,读中悟情。
我想把这一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在掌握了读的方法之后,自己去领会和欣赏课文。多读少讲,以读代讲,在学生掌握了方法之后,是完全可以逐步做到的。久而久之,将会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这巧妙的设计,源于陈老师对语文知识、语文教材的认知高度,而认知高度奠定了设计的思路。从他的课堂教学来看,不管是从课程的指向,还是教学的技术等方面,都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解决学生之所需,发展学生之发展。
二、轻轻松松地学习,扎扎实实地训练。
戴建荣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节精彩纷呈的吟诵课。他以小古文《活见鬼》为例,向我们生动展示因变换吟诵节奏,而唤醒了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让所有听课老师在不时发出阵阵会心的微笑的同时感受到吟诵的魅力所在。
研讨会”的学习心得体会
娄山关将军希望小学
曾秉华
2013年4月20-21日,学校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于是我和本校的5名同事有幸参加了由中国教师发展研究中心在贵州师范大学举办的“全国小学数学名师经典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应邀主讲者乃北京、浙江、江苏、重庆等地小学数学6位特级教师、名师,他们围绕会议主题,自主选择切入点,在读懂学生、读懂教材、开发课程资源、关注动态生成等方面进行公开演绎,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不同地域、各具风格的精彩课堂。这次研讨会,汇集了贵州省很多地区学校的教师,整个贵州师范大学大礼堂座无虚席。特别是名师们轻松、幽默的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不但深受学生喜爱,而且使我受益匪浅。名师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专家的风采,让人叹为观止,让我大开眼界,学到了许多教学方法和经验,直面小学数学教学的专家,使我深感我在教学中和名师之间的差距。通过这次观摩活动,反思自己历年来的课堂教学方法,感悟颇多,这次观摩活动,他将为我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起到很大的作用。在历时两天的活动中,我听了11节观摩课和4节议课+互动质疑交流+研讨式总结节报告,还有一些名师的课后分享。示范课型涉及“计算教学”、“问题解决”、“图形与几何”等不同主题,有陈述性知识(概念)的教学,又有程序性知识(规则、公式)和规律性知识(策略、思想方法)的教学。让参会教师对小学数学不同内容的教学有更全面的了解,加深对不同知识类型教学特点的理解和把握。坐在大会堂的下面,近距离的观看各位名师的教学,心里特别激动,但激动的背后是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名家,也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下面简单谈谈我的几点体会和感悟与大家分享:
一、观念碰撞,在比较辨析中提升思维
研讨会的6位名师都有自己的教学主张,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名师对课堂教学的卓越追求。不同教学追求的相互碰撞,可以产生精彩的思维火花,让参会教师在比较与辨析中发现共通的教育规律,提升自己的思维。
二、用自身的激情感染和调动学生。
研讨会上,台上教师投入地教学,台下教师专注地记录,每节课虽因教材、地域而异,但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次活动真正让我感受到了教学中的“现代”和“经典”,“现代”之“新颖”、“经典”之“殷实”。沉醉于其智慧的芬芳,享受着思想的盛宴,让我明白教学艺术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遵循具体学科教学规律和美学原理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的能力和行为。优秀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共同特征之一就是上课时精神饱满,善于用自身的激情感染和调动学生,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勃勃生机。他们敢于创新设计理念,课堂极富感染力,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生活!
三、学无止境
特别是聆听强震球老师的数学课,还是被他那娴熟的教学技能深深吸引了。强震球:江苏省江阴市实验小学教导处副主任,全国赛课一等奖获得者。作为一个男老师,面对一年级的孩子,仅仅拥有巧妙的设计是不够的,更多的是需要老师调控课堂的能力,而强震球老师抓住教学中结果性知识并把知识还原于原始发现,是学生成为一个对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是非常典型的一种教法。这样的教学设计过渡巧妙自然,让学生在幽默诙谐的课堂气氛中学会新知,这样的课堂,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无止境。
四、放手,孩子会飞的更高
这里面的“放手”而不是放任不管哦!张齐华:全国优秀青年名师,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副校。张老师在他的报告中提到“教,更多的是由学生来完成的”,是的,只有放手让学生来完成,学生领悟到的知识才能更全面。放手让学生多思考多感悟。回想一下我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更多的是我来讲,学生一味的接受,把课堂还给学生才是我要真正学习和要做的。张老师在上观摩课的时候呢,之前是没有上过的,而且用的不是自己班的学生,上的很真实。效果特别好。这里面呢我还想提一些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张老师所教班是四年级的,如果我们从一年级就模仿张老师上课的方式是学不来的,因为这些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培养这种独立思考和集体交流的习惯,所以在教学上我也应该思考出自己独特的贯彻生本教育的教学方法,而不是一味的模仿。
五、教无止境
聆听完郭莉老师的课你才会觉得:原来教书还可以这么愉快的。说句实在话,让学生自主充当小老师,教师巧妙引导,自然大气,把整节课交给学生,学生在欢快中学到了知识,让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教无止境。
这次的学习让我意外、惊喜、满足、期待————更让我反思自己的课堂,让我明白了数学课到底要给学生带来什么,绝不是表面的热闹,而是要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知识本身的魅力,以及学以致用时随之而来的幸福与喜悦。我要把这些思考和反思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努力的提高自己,创造优质、高效的课堂。
——关注文体,凸显语用
昭乌达小学
曲广波
2014年10月31日---11月1日在大连举办全国小学语文名师课堂观摩研讨会的观摩学习中,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研讨会里,分别观摩了管建刚、张学伟、王崧舟、张景四位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的课,聆听了他们的课和讲座。短短两天的时间里,学习了名师的教学理念,聆听了专家们慷慨激昂的讲座,领略了名师的睿智、幽默,博学的人格魅力,以及他们精湛的教学艺术,这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时间虽然很紧张,但是每一节课都给我带来很大的触动。名师们独特的教学风格、巧妙的教学设计和恰如其分的引导,让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爱说、会说,与授课老师默契十足,给大家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课堂上风格各异,精彩纷呈,让我们大开眼界,感慨万千。
几位名师的课,展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这次听的几节课,在他们的教学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健康发展。建立了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上的主人。他们以不同的教学方式展现了新理念下课堂教学的风貌,在他们的教学中不仅充分展示了教学内容的显性因素,而且发掘了隐性情感因素。他们能恰到好处的把教学内容隐含的情感,通过自己的加工提炼,以情生情。从他们的授课中可看出,他们都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设计每个教学环节,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达到 “思维活跃流畅、创新精神涌动”的最佳境界,真正行之有效地改革了课堂教学,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实处。
听王崧舟的课,犹如醍醐灌顶。他上的是第十二册课文《桃花心木》,作者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他先对本次上课的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发现这个班的学生有八成都喜欢这篇课文的道理。因此,他先从课文道理出发,让学生寻找到在不确定中需要生活经验;在不确定中需要独立自主;在不确定中需要转化能量;在不确定中需要努力生长。再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寻找桃花心木树苗和种树人;写作者观察种树人种树的奇怪现象,层层设置悬念,最后写作者明白的道理。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王老师是在文学语境下的品读和文化语境下的悟读去解读《桃花心木》。他抓住“奇怪”,指导学生理解层层递进设置悬念,让学生去体会作者的用心良苦。紧接着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跳出文本的圈定,让学生说出生活中那些“不确定”,引出林清玄一生中最佩服的三个人陆羽、慧能和玄奘一生中的“不确定”,体悟如何面对不确定地人生,最终悟出:心美,一切皆美!
听管建刚老师的习作专题报告,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他的学生能写出这么生动、鲜活、有趣的故事来,而我的学生不行?在作文指导和批改上我也没少下功夫,为什么总感觉像是在做无用功呢?那么,管老师是用什么高招化“棘手”为神奇的呢?还是先看看管老师的几句话吧。
“作文教学应该从兴趣开始,让学生保持这种兴趣。” “作文教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取得成就感。” “对儿童来说,最核心的价值是发现他们内心的喜怒哀乐。” “说儿童作文没东西可写,恰恰暴露了我们成人对儿童心灵世界的无知、粗暴。”
从管老师的话里我似乎悟出了一点头绪——作文教学的立足点不对。想想不是吗,自己很多的情况是照着课本将作文题布置下去,让学生自主作文,或者联系本组课文稍加点拨。真正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了吗?这个题目适合他们写吗?一句话:不知道。压根就没充分从学生的角度去想,没有想学生之所想,这样的作文教学能有多大效果?汗颜啊!
管老师的讲座中说:“孩子无从下手去写,没内容可写,为什么?不是因为缺乏素材,而是缺乏宽松的写作环境。”做老师的只想着让这些孩子写所谓的积极的、健康的、昂扬的、奋进的内容,而这些,仅仅是成人们的审视观点,孩子懂吗?他们未必意识的到。如果老师强行要求学生写这一类,并美其名曰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只会将孩子逼向死胡同:孩子哪来这么多这种生活素材?再者,这是他们生活的真实面貌吗?是他们生活的主要旋律吗?显然不是。孩子是在玩耍中、淘气中成长的,恶作剧、调皮捣蛋才是他们的真本性。
心得体会
濯水小学 冉玉琼
2013年10月19日至10月20日,我有幸参加了由中国教师发展中心主办,重庆市恒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成都国基教育培训中心承办的《全国小学数学名师经典课堂观摩研讨会》,在这两天的培训学习中,聆听了几位名师的经典课堂以及他们的专题报告,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特拟以下几点想法:
星期六上午,我听了余颖老师的课堂《自主开发的“数学游戏课”》,他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提倡的学习方式。在这节课始终以“掷骰子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借助骰子进行乘法游戏与比赛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计算表内乘法的正确率和速度,并发现其中的一些规律。在游戏中培养了学生发现,合作与分享的意识和能力。在游戏过程中,先小组合作,两人轮流掷骰子算乘积。算对了,写下这个乘积,得一分。算错了,这一次就不记录,不得分。组内比,得分多的人胜,组间比,相同时间内,得分多的小组胜„
余颖老师的课启发了我去思考我们的“实践活动课”该如何上的问题?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课标》中新增的“综合与实践活动”版块,虽然在各版本的教材中都有体现,但在实施过程中,却都普遍存在着“上课四不像,活动无着落”的尴尬局面。很多教师在四十分钟的课堂里进行着“综合实践”教学内容的教学。场地所限,环境所限,教材中呈现的情境只是变成了上课的一个例子,实际的“活动”更多的只是局限于思维的活动中。让人很难寻找这类“实践活动”课中的实践性和活动性到底在哪里,也很难分清这类“实践活动”与日常数学课的区别在哪里。
下午便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志军老师的课,从他上的精彩示范课四年级《解决问题》,这节课中李老师在课堂上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手势,酷似学生中的一员,有疑惑、有成功的欢呼雀跃、有与学生面红耳赤的争论,他俨然成为一个勤学好问的学生。李老师对课堂的投入让人感叹,我们每一位教师如果能学到这种执着和敬业,全身心投入教学,对学生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幸福。通过刘老师的课堂,听刘老师的赞扬的语言,诸如“神仙”“王老师”称学生为“高人”……,孩子们高高举起的小手和大胆的表达,我们不难发现李老师把课堂主动给了学生,一句“你真了不起”(握手),体现了对学生的充分尊重。他关注到了课堂的每一个角落,在他的课堂上学生有那么多的问题,学生那么的善于思考,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李老师的课让学生养成的是一种数学的眼光、一种数学的情怀,他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了数学之美、之妙、之变化无穷。你想让我们的孩子感动吗?你先感动自己,数学一定要有激情,美好的事物都是激情的产物,课堂的最高境界就是人课合一,也就是一定要投入到我们的课堂中。
星期天听了张冬梅、黄爱华、张齐华老师的课,真是有醍醐灌顶之感。《认识三角形》《用字母表示数》,每一个都让我深深的折服,知道数学课原来还可以这样上。
王崧舟老师的同课异构《与象共舞》、于永正老师的《“番茄太阳”》、杭州盛新凤老师的《卢沟桥的狮子》、福建林莘老师的《凡卡》,淮北本土老师张文花和陈金龙分别上了《最大的“书”》和《作文指导:幸福是什么》。听了这些课,我深深地被专家们精妙的教学设计、精湛的教学技艺、超凡的教学功底以及他们渊博的知识所折服。也深刻感受到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任重而道远。下面就把我感触最深的几点记录下来,一是展现我内心受到的强烈冲击,二是与大家共享这次学习的收获。
1、在学生说和感悟的基础上,最终落实到写的部分:
盛新凤老师的《卢沟桥的狮子》这课要求改写或续写卢沟桥的狮子在“七七”事变的枪林弹雨中这一情境中的句子;于永正老师的《“番茄太阳”》这课把对“番茄太阳”的理解写在有关句子的旁边;林莘老师的《凡卡》这课设计续写故事的结局„„
2、特色的情境创设:
于永正老师的课如一位邻家爷爷听孩子说故事一般。让学生在变着法子的读中,在独具匠心的点拨下不断地深入,让上课学生越学越有收获,让听课老师越听越有味道。于永正老师用沙哑的声音介绍了作者卫宣利因为车祸导致双腿伤残的经历,淡淡几句,却让学生读出 “生活很艰难,心情灰暗无比。”背后的作者。在这个很多老师难以把控的环节,他轻轻一收,落在“孩子们,读书,一定要思考。”词语、朗读、批注、写作„„于大师的每一步都在教学生怎样学习。同时自己也去亲身示范。他的课让人感觉平和与宁静,朴素与自然。一种由内至外的自信与亲和,让我深深领略到大度从容、睿智风趣和注重细节的大智慧。让我明白了本色语文——“简约”而不简单。
王崧舟同课异构《与象共舞》,仅“在泰国”三个字五次分别不同的语
气去创设情境,让学生及学习了成语有体会了象与人的和谐。象与人跳舞的情境使课堂顿时活跃。“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派语文教学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林老师的课堂如一支交响乐,层次丰富,令人回味。以前在网上看过《凡
卡》这课的名师教学,无不围绕凡卡的“挨打”“挨饿”“挨困”进行重点讲解,让学生体会凡卡的悲惨,简化凡卡的童年和家乡的教学。但林莘老师的课,把二者并重,甚至更强调凡卡快乐的童年,就如她自己在课上强调的一个美学观念:把美与丑放在一起,美的会更美,丑的会更丑。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印象最深的是凡卡陪爷爷去森林砍圣诞树时,三个声音的教学,风的“喳喳”声,让学生模仿爷爷和凡卡的咳嗽声时,一个讨人喜欢,童真童趣的凡卡就这样诞生了。还有的是她把手伸进学生的后领里,学生笑着说:“哎呦,我的爷爷„„”孩子特有的调皮,带着的亲切感自然流露„„林莘老师的课堂的基调随时随地在变换着,学生的表情语调时而严肃、时而俏皮、时而幽默、时而沉
重。她的课堂随着文本时而平淡、时而哀伤、时而快乐、时而愤恨、时而幸福„„
她最大的魅力就是吸引听众。一堂原本沉重的《凡卡》,林老师上得却上的多
元化!
假期中,手捧一本《名师课堂经典细节》细细品读,大师们清新的理念、幽默的话语,独具匠心的设计、娴熟高超的课堂艺术,激情四溢的课堂评价,无不彰显着名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水平,让我们再次领略了名师的风采。
课前交流部分,刘永宽老师将家喻户晓,人见人爱的小品带入课堂,起到了先声夺人的作用,这个小品至始至终由数字贯穿,有规律的500往上递增,然后赵本山打破思维定势,增加1000元,使范伟中了圈套,让学生体会到规则的作用,学生们在愉悦的氛围中明白的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打破思维定势,为新课的学习既奠定了感情基调,又为新课的学习做好了知识铺垫„„老师可谓“用心良苦”!
新课精彩导入部分,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用一张白色的纸条将学生的兴趣调动到了极致,他故意将纸条放在背后去操作,嘴里还说着“不想让你看到”!惹得孩子们表现出了跃跃欲试、欲罢不能的求知欲,他那“故布疑阵,引生入课”的经典教学行为,让孩子们经历了出乎意料的心理变化过程,感受到了数学的好玩,领略到了数学的魅力,积淀下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愿望。试想以下,如果学生经常处于这样的课堂学习,那学习岂不变得轻松,愉快?
课堂精彩提问部分,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执教的《圆的周长》,通过独具匠心的三问(“闭眼想象,圆的周长张开后会怎样?” “滚动发、绳测法测量周长有局限,能不能探讨一种求圆周长的规律呢?”圆的周长到底与它的直径有什么关系呢?)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逐步深入主题,激发学生认知思维的冲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将一堂数学课编织的如此雅致以致天衣无缝,充分体现了老师的艺术匠心。
课堂精彩生成部分,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分数的初步认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堂上,老师让学生交流折出1/2,可有个同学却折出了1/4,面对那个折出1/4的学生,出于尊重,我可能会让他陈述自己的发现,也有可能变换教
学环节,但吴老师不同,她捕捉到了这一所谓的错误信息更为丰富的内涵,她故意抛出一个必定要引起争论的问题,然后峰会路转,点出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学习的重要性,更具匠心的是在学生充分挖掘“错误”资源后,学生们自然生成了各类分数,至此老师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让大家想一想,我们创造了这么多的分数应该感谢谁啊?让学生感悟到“出错”也是一种美,是正常的,并不可怕,也不可耻,将学生从对错误的恐惧中解放出来,化消极情感为积极情感,使学生敢于出错,同时这一过程也告知了学生出错有时也会帮助我们学习。教学时,生成的火花时时闪现,作为我们老师要善于应变,及时捕捉来自学生的原始信息,迅速判断,分析,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提炼出有价值的研究主题,展开讨论,加以提升,增加课堂的厚度„„
索考小学:白英明
二○一三年四月十二日到十四日,我参加了贵州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在贵州师范大学大礼堂举办的从中小学数学教学有效衔接的新视角解读新课标暨名师经典课堂观摩研讨会活动,参加这次活动,真是不虚此行,让我感受到了更多的教学艺术,感触颇多。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徐斌老师执教的六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一课,使我有种耳目一新、豁然开朗、“原来数学课可以这么上”的感觉。本课以生活中的实例,用天平称水果时几种不同品种水果的变换,引出了“策略”一词,从而开启新课,徐老师把苹果和梨子与400克的砝码进行变换,得到了一个梨子和一个苹果的重量,展现了“替换”在生活中的实际用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徐老师还举了历史上刘备、周瑜、诸葛亮使用策略的例子,以及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使用策略为解决问题带来的方便;在教学例题后让学生明白倍数关系,替换能凑整,相差关系的数,替换后还有相差的关系。
在徐老师的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他给学生营造的民主、和谐的环境,充满童趣、乐趣的课堂;这节课让我认识了“教出数学味道的教师,教出数学品味的教师,教出数学境界的教师,教出课堂人文性的教师”;看到了一个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空间。这些,都无不为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给人最大的感受,就在教师对学生的把握上,非常有“度”。不断刺激学生,保持课堂的情趣盎然。教师在学生遇到问题
单”这样一句流行语的生动注解。
听了徐老师的课和讲座,徐老师诙谐幽默的语言中蕴涵着深刻而又令人折服的理论和实践道理,他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无不令我叹服。使我有一种山重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今后,自己也要去努力经营一个智慧的课堂,让自己的数学教学也变得简单,简单地进入我们的生活,简单得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近,简单得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功。学习徐老师要学到理念、方法,他的简简单单的教学是建立在对学科的深刻把握之上的。走进深处,方能发现事物的规律所在。如果浅尝辄止,只停留在形式上,是永远在不会进入教育的自由王国。
其次是符永平老师执教的《一元二次方程》一课。从符老师的学什么?怎么学?到发现问题,设计问题,带着问题,编写教材几个环节的教学中,让我体会到创设情境的趣味性,在本节的教学中,符老师出示了好几个情境图,引发学生的思考,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思考一元二次方程中一般形式的表达式,让学生动手动脑设计题目,贯穿了“转化”的解题目方法,符老师强调,把难题转化为简单的题,把初三的转化为初
2013年10月12日到13日两天我们六位数学老师一起到成都空军礼堂参加了全国小学数学名师经典教学观摩会。说实话,我真的非常感谢我们学校的领导们能给我这次难得宝贵的外出学习的机会,这也是我第一次参加国家级的研讨会,应邀的主讲者乃北京、杭州、南京、重庆、眉山等地的八位知名的专家、名师。他们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真是让人叹为观止,让我大开眼界,学到了许多教学方法和经验,为我今后的教学指引了方向。他们轻松、幽默的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教育理念,但共同的都达到了一个教育的目的,那就是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鼓励中进步,在幸福中成长。
这两天我共听了13节课,每位教师的课堂都有自己的特色。特别是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上的《乘法分配律》和《平移与旋转》两堂课,吴老师应该有四五十多岁了,但是看起来非常有亲和力,和她的课一样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吴老师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她的教学被称作“爱与美的旋律”。她的课上常常强调“感觉”二字,一个模糊而又恰当的词语,细想确实是这样,孩子们因为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有很多知识他表达不清楚,但又知道什么意思,所以用“感觉”一词再合适不过了。给我印象很深刻的就是吴老师在讲《平移与旋转》时的引入时是用游乐场的游乐设施,她大胆的让孩子们站起来做每个游乐设施运动时的动作和声音,让学生们在玩中感觉到平移和旋转的区别。而且她非常重视学生知识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大胆说,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不禁锢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知过程中建立数学模型,自己寻找规律建立联系。吴老师选的练习题也很有挑战性和生活化,很能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完课后孩子们都舍不得走,甚至有个孩子说“我还没有上过瘾”“您再拖会儿堂嘛”,当时就觉得吴老师真的太有魅力了,居然能让周末来上课的孩子们舍不得走!如果我们的课堂可以让学生恋恋不舍,可以让学生上我的课是一种享受,那么,学生还学不好数学这门枯燥的学科吗?需知,知识的魅力常常不是提供知识本身将学生的心灵点燃的,而是通过教师的魅力将学生的心灵点燃的!在今天的课上,我看到了吴老师的一次点燃,这是课堂最美的风景吧!这是教师职业的幸福吧!
另外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位老师就是南京市北京路小学副校长张齐华老师。他真的是一位特别幽默、风趣、有个性的老师,可以说他有着独一无二的个人魅力。他的课堂充满着欢声和笑语,充满着未知和挑战。他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做的非常仔细,比如说要求回答问题时不能拖长音,这样声音听起来既有精神又节省时间;还要求每位学习必须举手,只是举手的方式不一样,这样既让学生集中了主意力,也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他的课堂上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选题很生活、有趣、富有挑战性,他把题目换成学生们喜欢的东西,比如说张老师在上《用字母表示数》时用多啦A梦存钱罐的问题来讲解,在讲练习题时他把题目改成自己和家人的年龄的问题也吸引了学生,就想他所说的“教师就是要把学生想方设法把学生勾引到你的课堂里,那你就成功了。但是张老师的幽默风趣是很难学会的,我现在只能从学生的学习习惯上,学生回答问题和举手方式上来要求学生,还有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来吸引学生。
把准重点,以学定教,有效实施整体概括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强调学生“初步学会默读;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十二届“名师大课堂”小学语文观摩报告会上,聆听了广东省特级教师游彩云老师执教的《触摸春天》,她是这样落实培养中年级学生的“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阅读能力的。
[案例]
师:这篇课文讲一件什么事?简练的主要内容,这有点难,我们想想:把握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什么方法?
生:把握中心句
师:板书: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写谁在干什么?
师:写事的文章,要写出什么?
生: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师:一件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边说边板书:
起因 经过 结果
抓住关键词句
知道这个方法,我们去实践一下。你找一找,哪些句子能体现出来,默读课文,画关键词句,串联起来,就是我们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生:默读,画找关键词句。
师:我采用提问法,写了谁?他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带着这个思考去画。
师:巡堂,我们要珍惜笔墨,不得不要的词语才画,主要内容是很间接的。我请一个同学试试看。
生:安静在小区的绿地上……
师:这个开始有没有问题?哪里用错了?
生:安静在花丛中穿梭
师:我们在这句话前面加个时间
生:早晨
师:开头有了,经过呢?
生:安静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她慢慢地……
师:把我的去掉,主要是讲安静的生:继续说下去
师:可以说,这是课文的最主要的内容,当然,中间部分可不可以简练一点呢?
生:我觉得有问题,她不知哪里有什么?她又不知道哪里有蝴蝶,怎么抓呀?
师:在这个中间部分,还可以简练一下,看看老师这样概括行不行,对比一下自己的。刚才的同学也大体上把故事的内容把握住了,以后在写事的文章,就要这样去概括课文。
评析;从游老师的这个教学片段中,我深深地感觉到,名师是非常注重学法指导的。但她的指导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在学生已有初步的“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上的指导,随文而导,顺学而导,并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引导总结学法:“串联法”、“抓住关键词句”、“要讲清人物、时间、地点、起因 经过 结果”等方法。这在阅读教学中,在课堂中,指导学生会阅读,这是非常必要的。对我们中年级的阅读教学更为重要,因为“初步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阅读能力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目标,因为初学,因此也是目标中的难点。游老师就是把准了这点,用比较多的时间进行师生互动,加强导学功能,一步一步地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在初读文本中主动、积极地学会阅读,学会思考,从而很好掌握阅读的方法,进行举一反三,形成能力。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老师也是课堂上教学的主人,游老师很好地处理好学生主体和老师主导的和谐统一,实施了中年级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因此,我们作为中年级一线的语文教师,在组织初读活动时,要让学生充分地进行个体默读思考,并能以精读课中的所习阅读方法迁移到略读课,此基础上组织汇报交流,根据学情反馈、文本课型特点进行学法指导,实施有效整体初读教学,经过一堂课一堂课的日积月累,逐渐形成孩子的概括能力。
【名师经典课堂观摩有感】推荐阅读:
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经典课堂观摩研讨会06-08
读《名师课堂经典细节解读》有感11-14
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经典课堂心得体会06-18
观摩小学数学名师课堂教学展示心得体会09-18
名师经典观后感06-11
观摩名师徐长青07-27
“当代名师大讲堂”观摩学习心得体会06-28
听名师授课有感10-09
博雅:相约名师,聚焦课堂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