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食品中毒应急预案

2024-09-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校食品中毒应急预案(精选8篇)

学校食品中毒应急预案 篇1

为了保证我校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预防食物中毒的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及相关规定,以便及时、正确、高效地处置可能发生的中毒事件,把中毒事件造成的损害降低到最低限度,特制定本校食品中毒应急预案。

一、建立食品中毒应急处置领导小组: 组长:张学礼

成员:梁耀栋

张忠宏

杨军亚

食品中毒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对卖点食品卫生进行监督管理;负责对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进行考核。统一指挥食品中毒事件处理工作,协调各方力量进行应急求援,控制事态发展,并做好善后处理工作,落实整改措施,尽快恢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二、广泛开展预防食物中毒宣传教育:

广泛深入地开展预防食物中毒的宣传,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广播、黑板报、宣传画和实物标本等各种形式,宣传普及有关的食品卫生知识,减少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三、食品中毒的预防措施:

1、建立健全各项食品卫生管理规章制度,并认真落实到位。

2、进一步加强食堂卫生管理。严把索证关、验收关、消毒关。加强索证管理,凡大宗物品,必须索证,加强环节管理,注重提高环节管理质量;加强餐具管理,严格清洗消毒程序。

3、对卖点工作人员开展经常性的教育。重点进行食品卫生法制教育培训,提高卖点工作人员卫生意识和法制意识,做到持证上岗。

4、重视卖点的环境卫生和卖点工作人员的个人卫生,并定期对卖点工作人

员进行体检,发现有不适合从事食品工作的人员,应及时调离卖点。

5、控制细菌的污染,按照食品分类低温贮藏的卫生要求贮藏食品,防止食品腐烂变质。

四、食品中毒的应急处理:

对食物中毒人员,症状属轻微的,应及时就地联系乡卫生院医生对发病人员进行应急的对症救治,做好病症记录并完好保存病人的吐泻物。中毒严重者,应及时转到就近的医院,并携带详细的病案记录,校办公室应及时调配车辆,以最短的时间送至医院救治,必要时传呼120将患者紧急送医院救治。

五、协调调查,采取相应措施:

中毒事件发生后,学校主动、及时向中毒人员了解就餐人数、所食食品、发病人数出现的症状,现场检查就餐场所的卫生状况,卫生许可证及从业人员健康证的办理情况,分析中毒原因及可能造成中毒的食品,封存现场及可疑食品,追查食品及原料的来源,追缴售出的可疑食品,对病人的呕吐物及可疑食品进行取样,送上级疫检部门检验。

六、食品中毒事件的总结报告:

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后,应对事件的发生经过后果,自觉查找工作存在的不足,进行总结与完善,强化管理,杜绝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同时向上级有关部门做出书面报告。

注:本预案二零一二年八月修订,二零一二年九月一日起实行。

会宁县翟家所初级中学

2012年8月30日

翟家所初级中学食品

中毒应急预案

会宁县翟家所初级中学

学校食品中毒应急预案 篇2

由于诸多因素导致的化学品泄漏造成的突发职业性化学中毒,一直是危害人们健康甚至生命的重要因素,也是常见的突发灾难性事件,具有群体发病、致死和致残率高的特点,往往导致恶劣的社会影响[1]。据有关报告,从1991至2005年,我国平均每年报告的重大急性职业中毒事故近40起,数百人中毒或死亡[2]。特别是近年来屡屡发生的光气、氨气泄漏等突发性职业中毒事件,不仅给劳动者和人民群众造成健康损害,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如何及时、有效地进行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响应已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整个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应急响应系统中最为基础和根本的一环——应急预案,能及时、有序、有效地实施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将事故的影响和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对于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响应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

从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的泄漏事件后,国内外专家学者们对于此类问题及应急工作都进行研究,安全、卫生、环保等专业学科的学者们也极大关注,对应急预案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有关急性职业中毒防治、职业与灾害医学、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重大工业事故和公共安全事故应急管理与应急救援系统的研究论文和专著日渐增多。本文对突发职业中毒应急预案进行全面、系统的概述,以利于编制出具有独特的专业性和针对性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预案,保障人们的身心健康和和谐社会的快速建设。

2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预案应用与研究概况

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响应是国家、社会及企业都相当关注的一项社会性减灾防灾工作。我国对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非常重视,不同部门、行业和领域从各自的特点和角度出发,设计了相应的应急系统,也给出了比较具体的突发职业危害事故应急预案。1986年原化工部(86)化生字第1078号文发布“化工部化工企业急性中毒抢救应急措施规定”。1990年卫生部下达了“急性中毒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方案”研究课题,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中毒救援组织,设立了全国及地方的中毒控制中心。原化学工业部于1994年在上海成立建立了应急救援网络和指挥系统,并对有关企业提出了化工急性中毒应急预案及毒物登记、健康监护等措施,为在突发事故时采取相应的现场抢救及医疗救援提供了技术方案[3] 。1997年原化学工业部发出了《关于实施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加强重大化学危险源管理的通知》(化督发 [1997] 459号)提出了“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写提纲”。200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在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事故的作业岗位应编制应急救援方案”,为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预案提供了法律保障。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2005年颁布了“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单位版) ”。这些组织机构或法规保证应急预案能及时处理突发职业中毒事件起到了一定作用[4]。但是,就整个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响应系统而言,在实际应对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救援中,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预案的针对性较差, 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薄弱环节,不能为应急响应提供足够的支持和保障。

目前,国内关于突发职业中毒应急预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大类:一类是对突发职业中毒应急预案的编制内容和方法进行研究,另一类侧重是对突发职业中毒应急预案现场处置预案的研究。

2.1 突发职业中毒应急预案的编制概况与存在问题

目前针对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内容方面的研究比较多,大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角度对应急预案的内容和方法提出见解和具体的编制方法。如1996年,上海市卫生防疫站就开展急性职业中毒防范和救治预案研完的内容和方法提出见解,认为急性职业中毒防范和救治预案按实际作用分为区域和单位两类。区域预案的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区域急性职业中毒分析、预案组织系统和工作程序、信息和专家咨询系统、化学侦检、医学救援,兼有经常性监督和事故处理两方面功能。而更具有直接作用的单位预案,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单位生产情况和工艺流程简述、生产过程有毒物质列表分析、单位组织系统、技术措施、辅助设施和现场应急救援[5]。

有的还认为,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措施具有其独特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主要针对各种原因引起的不同有毒有害因素造成众多人员突发急性中毒或发生其他较大危害的作业岗位,专业特点是突出抢救受害人员,现场安全措施与医疗卫生措施并举的预案[9]。杭州市卫生监督所也于2004年也对生产单位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进行研究,探讨了预案的前期准备和主要内容等[1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06年对医疗机构应对大型突发化学品中毒事件预案探讨[11]。广州疾病控制中心对广州地区重大化学危害中毒应急医疗技术预案库制备进行了研究[12]。

这些学者都从自己的专业角度针对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但总体而言,我国由于机构和职能的划分,对于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预案的研究,各部门是在本部门的职责基础上,建立了各自领域的突发职业中毒应急预案。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的突发职业中毒应急预案往往强调的是现场的医疗急救,安全领域和企业的突发职业中毒应急预案则更关注的是火灾、爆炸、人员疏散等安全措施方案,缺少对人员的现场急救措施的方案,这些突发职业中毒应急预案在指挥和协调上,没有建立相互协调与统一指挥的工作机制。因此,一旦发生事故,需要医疗卫生、安全、消防等部门共同应急时,突发职业中毒应急预案往往不能事故的及时、有效响应。有些企业常常以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消防灭火作战预案代替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措施。

应急预案是根据事件的特点、以往应对类似事件的经验、对事件结果的预测分析而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13],而实际事故现场的情况是瞬息万变的,不同企业的生产过程繁简不一,所以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订。而目前许多企业未编制专门的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应急预案,即使在编制的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中提到职业中毒应急预案,但预案的编制未能充分明确和考虑自身可能存在的重大突发职业危害及其后果,也未能结合自身应急能力的实际,对应急的一些关键信息如潜在重大突发职业危害及后果分析、支持保障条件、决策、指挥与协调机制等缺乏详细而系统的描述,在组织机构、分级预警、物资储备、后勤保障等方面生硬照搬上级预案,导致应急预案的针对性不强,特点不突出,与开展职业中毒应急救援工作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难以满足指导突发职业危害应急救援工作的需要。

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预案应该主要针对各种原因引起的不同有毒有害因素造成众多人员突发急性中毒或发生其他较大危害的作业岗位,专业特点是突出迅速抢救受害人员,现场安全措施与医疗救护措施并举的预案,具有其独特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2.2 突发职业中毒应急预案的实施与存在问题

许多地区和企业纷纷编制并发布了突发职业危害事故应急预案。但在不同的突发危机事件实际应对过程中,应急预案所起到的作用与功效却是千差万别。确保应急预案通畅、及时、有效作用的内在逻辑原因是什么?各种突发职业危害事故应急预案缺乏系统的规划和协调是影响预案有效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企业,可能面临的突发职业危害可能会有多种类型,但应急资源是共同和有限的。如何针对多种突发职业危害类型进行应急预案的系统规划,保证企业的各应急预案之间以及与所在地区的协调性,形成完整的预案文件体系,避免预案之间的矛盾和交叉,在编制应急预案前必须总体考虑并予以明确。目前有些针对可能的事故编制了几个甚至是十几个孤立或单独的应急预案,在应急组织机构职责、指挥以及响应程序等方面不仅带来了预案不必要的内容重复,而且极易引起矛盾和混乱,对预案维护、职责清晰和资源高效利用等带来一系列问题[14]。应急预案文件体系的规划应体现出共性与个性的结合,既要避免预案编制时内容的重复,职能的交叉矛盾,同时保证预案体系的开放性。即在共性的应急预案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的、明确的事故类型,编制其专项预案,对需要特殊考虑的内容予以细化,以保证应急预案相互之间的协调性,实现统一完整的预案的文件体系。

3 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预案的趋向预测

根据上述概述,可以发现,尽管学术界、政府以及企业在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预案方面已经开始有研究积累和实际操作经验,但还存在许多问题没有解决,都有一定的片面性,缺乏针对性的研究。应急预案有效应急的效应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我们认为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预案尚需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研究。

3.1以灵活性预案弥补事故应对中的不确定性环节

进行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预案编制时要充分考虑到具体的应急处置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不确定性部分或因素, 必须考虑如何通过对降低破坏性(含破坏威胁) 、变化不确定(含信息不对称)和时间紧迫性(含资源有限性)三个方面来增加预案的实效性,以应对各种可能的突发性危机事件。每个事故的具体破坏方式和破坏程度都不相同,应对这些新型的不确定性危机事件,主要从两个方面做出降低破坏性控制,一种是降低危机事件本身的破坏性;另一种是提高危机事件中的人、财、物的抗破坏能力。在编制应急预案的过程中,如何使得预案的相关措施能降低破坏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

3.2 增强突发职业中毒应急预案的实施有效性

目前已发布的突发职业危害事故应急预案大多是一个几页纸的文件,尽管制定过程中通常进行了事件发展过程和后果假设,但由于实际现场因素通常非常复杂,预案的假设不可能完全与事件实际发展状况相符,用于处置突发事故的应急方案不可能按照应急预案直接地加以应用等等。另外,有相当一部分应急预案仅是从自己行业的角度出发,对应急救援的有关组织机构与职责、法律责任等方面做了一些规定,而应急预案中其他所应包括的核心要素和内容都未能全面反映,在指挥和协调上,没有建立相互协调与统一指挥的工作机制,对应急预案的要求认识模糊,在应急预案与应急条例上相互混淆。实际上,突发职业危害应急预案是针对所面临的重大突发职业危害风险及其应急救援体系的客观反映,是完整的系统化文件体系,应能完整地反映可能面临的潜在突发职业危害以及相应的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和应急恢复等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因此,我们必须在目前的预案基础上,通过系列分析过程,根据已有经验、以往案例、现场状况,甚至科学模型对事件发展状况进行新的判断和调整,引入案例、经验、模型、现场信息、知识库等的综合信息,对现有预案的处置方法进行改进,进而形成用于处置突发职业危害事故的应急方案。

4 总结

学校食品中毒应急预案 篇3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三、《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3号)。

工作原则

按照《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操作手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当地政府和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领导和指导下,根据职责分工,依法开展工作。

一、分级管理、分级响应

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对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实行分级管理,分级响应。

二、明确职责、落实责任

按照“全国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机制,落实各自的职责。

三、科学决策、依法应急

采用先进技术,实行民主决策,依法规范程序,确保事故处置的科学、有效。

四、加强监测、群防群控

坚持群防群控,加强日常检测,及时分析、评估和预警。对可能引发的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

五、及时反应、快速行动

对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要作出快速反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严格控制事态发展,有效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做好善后处理及整改督查。

事故分级

按照《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操作手册》分级办法,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相应分为四级。

一、特别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Ⅰ级)

(一)事故危害特别严重,对2个以上省份造成严重威胁,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的;

(二)超出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处置能力水平的;

(三)发生跨境(香港、澳门、台湾)、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造成特别严重社会影响的;

(四)国务院认为需要由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负责处置的。

二、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Ⅱ级)

(一)事故危害严重,影响范围涉及省内2个以上市(地)级行政区域的;

(二)造成伤害人数100人以上,并出现死亡病例的;

(三)造成10人以上死亡病例的;

(四)省级人民政府认定的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三、较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Ⅲ级)

(一)事故影响范围涉及市(地)级行政区域内2个以上县级行政区域,给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带来严重危害的;

(二)造成伤害人数100人以上,并出现死亡病例的;

(三)市(地)级人民政府认定的较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四、一般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Ⅳ级)

(一)事故影响范围涉及县级行政区域2个以上乡镇,给公众饮食安全带来严重危害的;

(二)造成伤害人数30—90人,未出现死亡病例的;

(三)县级人民政府认定的一般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组织体系

一、吉林省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领导小组

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后,根据吉林省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要求和工作需要,启动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应急指挥领导小组”)。

(一)职责:在吉林省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负责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

1.协助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采取措施,对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2.对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进行调查,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

3.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开展相关技术鉴定工作;

4.根据需要发布事故的重要信息;

5.审议批准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应急处理工作报告等。

(二)总指挥:由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副主任担任。

(三)成员单位:根据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性质和应急处理工作的需要确定,主要有:省农委办公室、市场信息处、发展计划处、财务处、科技教育处、农业处、农机处、农垦处、乡镇企业处、监察室,以及事故发生地市(地)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机构图见附件一)。

相关部门职责如下:

1.办公室:负责制定信息发布方案及对外口径,组织、协调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信息发布、汇总和报送等工作。

2.市场信息处:负责省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落实该办公室各项职责;拟定应急处置预案,组织协调应急处置工作,收集信息,分析动态等工作。

3.发展计划处:负责协调相关处室编制事故应急处置所需固定资产的方案,积极争取国家及省发改委追加应急处置所需固定资产投资。

4.财务处:负责事故应急处置资金保障及管理。

5.科技教育处:负责应急处置教育培训的归口管理,将应急处置相关知识作为农民培训的内容加以落实。

6.农业处:负责组织与种植业领域农药残留等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调查,依法开展对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处理和相关技术鉴定等工作。

7.农机处:负责组织涉及农业机械管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调查,依法开展对农业机械造成的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处理和相关技术鉴定等工作。

8.农垦处:负责组织垦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调查,依法开展对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处理和相关技术鉴定等工作。

9.乡镇企业处:负责组织与加工食品相关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调查,依法开展对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处理和相关技术鉴定等工作。

10.监察室:负责对政府公务员和政府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在造成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以及应急处理工作中,有失职、渎职等违纪行为的调查、督查督办,并依法依纪提出处理建议或作出处分决定。

二、吉林省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

应急指挥领导小组下设办事机构。省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启动后,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立即启动。

(一)职责

1.贯彻落实应急指挥领导小组的各项部署,组织实施事故应急处置工作;

2.检查督促各地区、委各处(室)做好各项应急处置工作,及时有效控制事故,防治蔓延擴大;

3.研究协调解决事故应急处理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必要时决定采取有关控制措施;

4.向省政府、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及其成员单位报告、通报事故应急处置工作情况;

5.为新闻机构提供事故有关信息,必要时接受媒体的专访;

6.完成应急指挥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任务。

(二)主任与副主任

1.主任:由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市场信息处处长担任;

2.副主任:由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省农委办公室、市场信息处、发展计划处、财务处、科技教育处、农业处、农机处、农垦处、乡镇企业处、监察室主管处长(主任),以及事故发生地市(地)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主管负责人担任(见附件二)。

(三)联络员、联系人

1.各成员单位设联系员(见附件二)。

2.各市(州)农业主管部门设联络员、联系人,联络员由主管负责人担任,联系人由主管科室负责人担任。

3.吉林省受理举报电话:0431-88906017。

4.省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地址:长春市人民大街1486号;邮编 130051;

電话(传真):0431-88906017 82711364。

三、应急处置工作小组

吉林省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启动后,各工作小组及其成员应当根据预案规定的职责要求,服从应急指挥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立即按要求履行职责,及时组织实施应急处置措施,并随时将处理情况报告给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将有关事故以及处理情况及时报告应急指挥领导小组。

(一)事故调查组

1.组成: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根据事故发生的原因和环节,明确省农委市场信息处、农业处、农机处、农垦处、乡企处等部门负责或其中一个部门牵头负责。监察室视情况参与对重大事故的调查。同时,根据需要成立专家咨询组,协助调查事故(专家库见附件三)。

2.职责:调查事故发生原因,做出调查结论,组织协调当地政府职能部门实施应急处置工作,监督相应措施的落实,评估事故影响,提出事故防范意见。专家咨询组负责为事故处置提供技术帮助,综合分析和评价检测数据,查找事故原因和评估事故发展趋势,预测事故后果及造成的危害,为制定现场处置方案提供参考。

(二)事故处理组

1.组成:由事故发生环节的具体监管职能部门为主负责。

2.职责:依法实施行政监督、行政处罚,监督召回有毒有害农产品,严格控制流通渠道,及时移送相关案件,依法追究责任人责任。

(三)综合组

1.组成:由省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吉林省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应急预案》的规定,根据事故的类别等情况确定具体成员。

2.职责:迅速制定信息发布方案,及时采用适当方式组织信息发布。在发生可能产生国际影响的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或涉外事件时,及时组织对外发布,并视情况通过有关部门向我驻外有关使领馆、港澳台地区通报情况。负责受理事故发生地现场的记者采访申请和管理工作。负责互联网有关信息的管理和指导。

运行体系

一、监测、预警、报告、举报、通报

(一)监测与预警

吉林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省农委市场信息处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的综合协调、归口管理和监督检查。各相关处室和单位根据各自职责分工负责组织开展农药及农药残留等质量安全监测工作。

吉林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公告制度,及时发布有关农产品农药残留等质量安全监测信息。

各有关处室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重点品种、重点环节、重点场所,尤其是高风险农产品种养殖过程的质量安全日常监管。

(二)报告

吉林省建立健全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包括信息报告和通报,以及社会监督、舆论监督、信息采集和报送等。

1.责任报告单位和人员

(1)农产品种植、养殖的单位和个人以及农产品批发市场;

(2)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科研院所;

(3)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发现)单位;

(4)地方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

(5)消费者;

(6)其他单位和个人。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不得瞒报、迟报、慌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迟报、谎报,不得阻碍他人报告。

2.报告程序

遵循从下至上逐级报告原则,允许越级上报。鼓励其他单位和个人向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发生情况,发生重大、特别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时,市(地)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立即向省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对口处室报告。

(1)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发现)后,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控制措施,及时向所在地乡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收到报告的机关应当及时处理并报上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

(2)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时,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并及时通报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3)发生重大、特别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时,市(地)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立即向省农委报告。

(4)省农委各处室在接到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报省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程序向省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报告,并及时通报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3.报告要求

(1)初次报告

事故发生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尽可能报告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危害程度、死亡人数、事故报告单位及报告时间、报告单位联系人员及联系方式、事故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况等,如有可能应当报告事故的简要经过。

(2)阶段报告

事故发生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既要报告新发生的情况,必要时也要对初次报告的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正,包括事故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故原因等。

(3)总结报告

事故发生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事故处理后10日内做出总结报告。总结报告包括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鉴定结论,对事故的处理工作进行总结,分析事故原因和影响因素,提出今后对类似事故的防范和处置建议。

(三)举报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省农委举报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和隐患,以及相关责任部门、单位、人员不履行或者不按规定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监管职责的行为。

省农委接到举报后,应当及时组织对举报事项的调查处理工作。

(四)通报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后,有关部门之间应当及时通报。

1.通报范围和方式

(1)市(地)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将可能引发的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风险信息报送省农委。根据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危险源监控信息,对可能引发的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险情,省农委应当及时通报有关市(地)级人民政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及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必要时上报省人民政府。同时,视情况向社会及时通报,避免风险和危害范围进一步扩大。

(2)省农委接到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报告后,及时与事故发生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沟通情况;有蔓延趋势的还应向相关地区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通报,加强预警预防工作。同时,应当立即向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报。

2.特殊通报

涉及港、澳、台地区人员或者外国公民,或者事故可能影响到境外,需要向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有关机构或者有关国家通报时,经省人民政府或省应急指挥部批准,由省农委及时通报省港澳办、台办或省外办,有关部门按照相关预案实施。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应急响应

(一)分级响应

按照《吉林省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应急响应分四级,特别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应急响应(Ⅰ级)由国家应急指挥部或办公室组织实施;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应急响应(Ⅱ级)、较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应急响应(Ⅲ级)、一般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应急响应(Ⅳ级)行动的组织实施由省及地方人民政府决定。

(1)响应的升级:当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随时间发展进一步加重,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危害特别严重,并有蔓延扩大的趋势,情况复杂难以控制时,应当上报省应急指挥部审定,及时提升预警和反应级别;

(2)響应的降级:对事故危害已迅速消除,并不会进一步扩散的,应当上报省应急指挥部审定,相应降低反应级别或撤消预警。

(二)指挥协调

1.吉林省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指挥协调的主要内容

按照省应急指挥部或办公室的部署和要求,启动吉林省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提出应急行动原则要求,协调指挥应急处置行动。

2.吉林省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指挥协调的主要内容

协调省农委有关处室向省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提出应急处置重大事项决策建议;派出有关专家和人员参加、指导现场应急处置指挥工作;协调、组织实施应急处置;及时向省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报告应急处置行动的进展情况;指导对受威胁的周边环境的监控工作,确定重点保护区域。

(三)紧急处置

现场处置主要依靠本行政区域内的应急处置力量。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后,发生事故的单位和当地人民政府按照应急预案迅速采取措施。事态出现急剧恶化的情况时,在充分考虑专家和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及时制定紧急处置方案,依法采取紧急处置措施。

跨省(区、市)、跨领域、影响严重的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紧急处置方案,按照《吉林省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实施。

(四)响应的终结

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处置终结,应急处置队伍撤离现场。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经现场检测评价确无危害和风险后,提出终止应急响应的建议,报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批准宣布应急响应结束。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汇总之后的应急处理工作情况报告,可向有关部门提出具体处理意见和建议。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单位、责任单位的整改工作进行监督,及时跟踪处理情况,随时通报处理结果。

三、后期处理

(一)善后处理

省人民政府负责组织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善后处置工作,包括人员安置、补偿,征用物资补偿,污染物收集、清理与处理等事项。尽快消除事故影响,妥善安置和慰问受害和受影响人员,尽快恢复正常秩序,保证社会稳定。

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后,保险机构及时开展应急处置人员保险受理和受灾人员保险理陪工作。

造成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个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受害人给予赔偿。

(二)责任追究

对在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预防、通报、报告、调查、控制和处理过程中,有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行为的,依据有关法律规定提出追究有关责任人责任的建议。

省农委相关处室负责人对整改和善后处理进行监督。

(三)总结报告

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善后处置工作结束后,地方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急处置指挥机构应当及时总结分析应急处置经验教训,提出改进应急处置工作的建议,完成应急处置总结报告,报送吉林省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并抄送省农委各相关处室。省农委根据地方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急处置指挥机构提交的应急处置总结报告,组织研究改进应急处置工作的措施。

四、应急保障

(一)信息保障

省农委建立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专项信息报告系统,由吉林省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承担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和传递等工作。

(二)技术保障

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技术鉴定工作必须由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承担。当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时,受省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或者其他单位的委托,承担任务的检测机构应立即采集样本,按有关标准要求实施检测,为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定性提供依据。

(三)物资保障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所需设施、设备和物资,保障应急物资储备,提供应急处置资金,所需经费列入同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

(四)演习演练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统一规划、分类实施、分级负责、突出重点、适应需求”的原则,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形式,组织开展突发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应急演习演练。

市(地)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结合应急预案,统一组织突发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应急演习演练。

有关企事业单位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本单位的应急处置演习演练。

(五)宣教培训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广大消费者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教育,提高消费者的风险和责任意识,正确引导消费。

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培训工作采取分级负责的原则,由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学校食物中毒应急预案 篇4

为做好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保障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防范食物中毒发生,及时有效应对可能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根据上级工作要求,制定本预案。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学校教育“健康安全第一,责任重于泰山”的指导思想,最大程度减少学生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保障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证正常教学秩序,切实承担起教育、管理和保护学生的职责。

二、成立食物中毒应急小组 组 长:(校长)副组长:(副校长)

成 员:(总务人员、班主任、食堂管理员等)

三、发生食物中毒事件采取的措施

1、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

2、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或与附近医院联系,及时将中毒者送医院进行治疗。

3、相关人员立即向校领导报告,学校确认后立即向辖区卫生院或疾控中心报告,同时向食药监局和教育局报告。报告内容:发生中毒的单位、地址、时间、中毒人数、症状、可能引起中毒的食物等。若怀疑投毒则向公安部门报告。

4、保护现场、保留样品。对可疑中毒食物及其有关工具、设备和现场采取临时控制措施。病人吃剩的食物不要急于倒掉,食品用工具、容器、餐具等不要急于冲洗,病人的排泄物(呕吐物、大便)要保留,以便卫生部门采样检验,为确定食物中毒原因提供可靠的情况。

5、如实反映情况。学校负责人及与本次中毒有关人员要如实反映本次中毒情况。将病人所吃的食物,进餐总人数,同时进餐而未发病者所吃的食物,病人中毒的主要特点,可疑食物的来源、质量、存放条件、加工烹调的方法和加热的温度、时间等情况如实向有关部门反映。

6、相关部门现场调查结束后要对中毒场所进行相应的消毒处理

(1)对被污染的食品及用具进行清洗消毒;

(2)对微生物性食物中毒,要彻底清洁、消毒接触过中毒食物的餐具、容器、用具以及贮存食品的冰箱、设备,加工人员的手也要进行消毒处理;

四、防范措施

1、广泛开展食品卫生知识宣传

充分利用健康教育课、广播、黑板报、主题班会、宣传画和实物标本等各种形式,宣传普及有关的食品卫生知识,提高广大师生的食品卫生知识水平。

2、加强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1)严把食品原料进货关。学校采购人员要严格把关,定点采购,确保所采购的原料符合有关的规定,从源头上把好食品卫生关。

(2)严把食堂仓库关。学校食堂仓库的钥匙由专人保管,责任落实到人,库房门口有明显标记,规定非食堂工作人员不得进入食堂库房。定期对库房里的原料进行检查,发现变质原料,及时处理,坚决杜绝变质的原料流入餐桌。

(3)严把餐具消毒关。学校食堂对餐具按规定进行严格消毒,确保餐具清洁卫生,防止出现因交叉感染而引发的食物中毒事故。

(4)食堂人员要重视个人卫生,定期按规定进行身体检查,发现有不适宜从事食堂工作的疾病或带病者及时调换工作。

学校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 篇5

为做好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保障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防范食物中毒发生,及时有效应对可能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根据上级工作要求,制定本预案。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学校教育“健康安全第一,责任重于泰山”的指导思想,最大程度减少学生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保障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证正常教学秩序,切实承担起教育、管理和保护学生的职责。

二、成立食物中毒应急小组 组

长:肖俊阁

副组长:王文成、姜涛

成员:各班主任、食堂管理员

三、发生食物中毒事件采取的措施

1、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

2、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或与附近医院联系,及时将中毒者送医院进行治疗。

3、相关人员立即向校领导报告,学校确认后立即向辖区卫生院或疾控中心报告,同时向食药监局和教育局报告。报告内容:发生中毒的单位、地址、时间、中毒人数、症状、可能引起中毒的食物等。若怀疑投毒则向公安部门报告。

4、保护现场、保留样品。对可疑中毒食物及其有关工具、设备和现场采取临时控制措施。病人吃剩的食物不要急于倒掉,食品用工具、容器、餐具等不要急于冲洗,病人的排泄物(呕吐物、大便)要保留,以便卫生部门采样检验,为确定食物中毒原因提供可靠的情况。

5、如实反映情况。学校负责人及与本次中毒有关人员要如实反映本次中毒情况。将病人所吃的食物,进餐总人数,同时进餐而未发病者所吃的食物,病人中毒的主要特点,可疑食物的来源、质量、存放条件、加工烹调的方法和加热的温度、时间等情况如实向有关部门反映。

6、相关部门现场调查结束后要对中毒场所进行相应的消毒处理

(1)对被污染的食品及用具进行清洗消毒;

(2)对微生物性食物中毒,要彻底清洁、消毒接触过中毒食物的餐具、容器、用具以及贮存食品的冰箱、设备,加工人员的手也要进行消毒处理;

四、防范措施

1、广泛开展食品卫生知识宣传

充分利用健康教育课、广播、黑板报、主题班会、宣传画和实物标本等各种形式,宣传普及有关的食品卫生知识,提高广大师生的食品卫生知识水平。

2、加强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

(1)严把食品原料进货关。学校采购人员要严格把关,定点采购,确保所采购的原料符合有关的规定,从源头上把好食品卫生关。

(2)严把食堂仓库关。学校食堂仓库的钥匙由专人保管,责任落实到人,库房门口有明显标记,规定非食堂工作人员不得进入食堂库房。定期对库房里的原料进行检查,发现变质原料,及时处理,坚决杜绝变质的原料流入餐桌。

(3)严把餐具消毒关。学校食堂对餐具按规定进行严格消毒,确保餐具清洁卫生,防止出现因交叉感染而引发的食物中毒事故。

学校食物中毒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篇6

学校一旦发生疑似食物中毒或食源疾患等突发事件,应当遵循以下程序应对处理。

(一)组织与指挥

1、学校成立食物中毒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校食物中毒、食源性疾患的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食物中毒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由学校领导及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由校长担任组长,安排好分工,各司其职。

(1)应急领导小组组长履行下列主要职责:

①指挥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和有关教师立即到达规定岗位,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负责总体的协调,组织、指挥、做好相应的工作安排;

②立即电话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教育局、卫生主管部门,必要时应同时报告公安部门;

③安排教师开展相关的调查统计或者实施救助工作,及时准确掌握事态变化和施救过程;

④根据调整处置资源的需要对事件现场采取控制措施,并根据事件性质,报请上级部门迅速依法采取紧急措施;

⑤对本校的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程序进行督察指导。

(2)应急领导小组履行下列主要职责:

①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和有关教师应立即到达规定岗位,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②完成组长布置的相关控制和救治措施,提供一线的情况,查明事因,及时落实相关工作安排;

③安排收集教师开展相关调查统计或者实施救助工作的情况并及时报告应急领导小组组长;

④负责做好安抚师生及家长的.工作和解释工作,负责并协助劳动、教育、卫生行政主管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急救等部门工作;

⑤根据需要对事件现场采取控制措施,并组织力量送医院及时救治;

⑥新闻媒体要求采访,必须经过教育局领导同意,未经同意,任何个人不得接受采访,以避免报道失实,导致不良后果发生。

2、食物中毒或食源性疾患发生后,学校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应急根据“生命第一”的原则组织、决定是否启动“应急预案”,并在第一时间内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3、学校各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食物中毒或食源性疾患事件应急处置的有关工作,切实履行各自职责。

4、应急状态期间,领导小组各成员必须保证通信网络畅通。校内各部门应当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做好本部门的食物中毒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配合、服从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进行的督察和指导。

5、学校内任何部门和个人都应当服从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为处理突发事件做出的决定和命令。突发事件涉及的有关人员,对主管部门和有关机构的查询、检验、调查取证、监督检查及采取的措施,应当予以配合或协助。

(二)应急调查与救治

1、食物中毒突发事件发生后,校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及有关部门,负责组织对突发事件进行调查处理。通过对突发事件调查、现场勘验,采取控制措施等,对危害程度做出评估。

2、食物中毒突发事件发生后,在进行事件调查和现场处置的同时,学校应当立即将突发事件所致的病人送向就近医院救治。

3、食物中毒突发事件发生后,学生管理部门、保卫部门应立即保护现场,加强学生管理,并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确保学生心态和情绪稳定。

4、食物中毒突发事件发生后,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根据需要,可以采取临时停课、放学、疏散等措施,并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事件情况以及采取应急措施。

5、食物中毒突发事件发生后,根据事件性质,应及时与食物中毒学生的家长、教师家属联系,在适当条件下,告知事件原因、处理结果,或者联系家长进行救治。

6、善后处理

①保险公司介入:通知保险机构介入。

②必要时报告公安、工商等部门。

③责任追究,实施奖惩。

④找出事故原因,对中毒事件进行总结,反馈给教育主管部门。

学校食品事故安全应急预案 篇7

一、指导思想

严格落实国家、省市关于食品卫生安全有关文件精神,切实维护师生生命健康,确保突发食品安全事故,及时、科学、规范、有效控制和处理,尽最大可能降低师生生命健康损失,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有序运行,努力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

1、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后勤工作副校长为副组长,后勤、保卫、学工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突发食品卫生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

2、工作职责:

⑴全面负责学校突发食品卫生事故的组织领导;

⑵确定突发食品卫生安全事故处理的各项重大决定;

⑶领导突发食品卫生安全事故病重伤员的救治与处理;

⑷负责处理事故相关部门的协调;

⑸负责与事故的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衔接与沟通;

⑹负责处理突发食品卫生安全事故相关善后事宜。

三、应急处理程序

1、突发食品卫生安全事故,应立即报告学校主要领导,由学校主要领导启动应急处理预案;

2、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及时了解事故情况,并做好相关应急处理安排;

3、根据食品安全卫生事故需要,经主要领导同意。后报告地方和上级教育及卫生管理部门。

四、应急处理措施

1、一旦突发食品卫生安全事故,应立即启动应急机制,相关部门应立即做好各项应急处置工作;

2、积极组织人员、经费投入应急抢救工作,确保应急处理工作紧张有序、有效进行;

3、积极配合组织抢救治疗病员,尽可能按照就近、相对集中的原则进行抢救处理并配合医院妥善处理病员;

4、根据情况确定是否向地方和上级教育卫生管理部门报告,报告主要包括事故发生时间、症状、人数。如怀疑人为投毒,还应向当地公安机关报告;

5、事故发生后应注意学校的稳定,要严格控制信息发布渠道和口径,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做好与师生及病员家属的沟通工作,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

6、保护好现场,维持原有的生产状况。对引起食品卫生安全的可疑食品、原料及留样食品立即封存,放入冷藏箱(柜)交调查人员。禁止继续食用和擅自销毁。追回售出的中毒食品或疑似中毒食品。对制作、盛放可疑食品的工具、容器以及可能的中毒现场予以控制;

7、在卫生部门的专业人员到达后,配合专业人员收集可疑食品和中毒人员的呕吐物、排泄物、洗胃液等。同时介绍中毒的情况并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潲桶内的食物应暂时封存。待现场调查结束后,按照卫生专业人员要求进行现场消毒清洁处理;

8、协助卫生部门做好调查工作及各项后勤保障工作。

五、责任追究

学校食品安全工作应急预案 篇8

一、总则

(一)制订目的:建立健全我校应对突发食品安全事故的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和指导应急处置工作,有效预防、积极应对、及时控制学校食品安全事故,高效组织应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危害,保障学校师生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二)制订依据:根据《食品安全法》、《国家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我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实际,制订本预案。

(三)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生命至上。预防和控制学校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地保护师生的食品安全,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和生命安全。

2.预防为主,常抓不懈。加强学校食品安全的日常监管,积极开展食品安全事故的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

3.快速反应,果断处置。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学校应主动与有关部门加强协作、迅速反应、妥善处理,及时把有关情况逐级上报,并迅速采取救治的控制措施。

(四)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校发生的,在食物(食品)链各环节中出现的食物污染事故、食物中毒及其他食源性疾患,造成一定数量的师生食物中毒、病亡或可能对师生健康构成潜在的重大危害,并造成一定社会影响的食品安全事故。具体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即为食品安全事故:

1.在学校、幼儿园或学校大型会议、运动会等重大节会期间发生食物中毒事件,人数在10人以上的;

2.一次性食物中毒有人员死亡的;

3.引起中毒的食品扩散未得到控制,中毒或死亡人数在继续增加的; 4.事故原因有可能是新的不明生物所引发,或者隐含重大食品安全风险,需要实施统一领导、统筹协调的;

5.其它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食品安全事故。

二、事故分级:根据《国家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法律精神,按食品安全事故的性质、危害程度和涉及范围,将食品安全事故分为四级。

(一)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I级)

(二)重大食品安全事故(II级)

(三)较大食品安全事故(III级)

(四)一般食品安全事故(IV级)

三、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一)学校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组 组 长:戴永久

副组长:裴根东 王索理 章科明

成 员:苏星宇 沈建荣 戴卫群 汪少会 汪文会 汪文东

王向阳 杨勇

裴根东校长分管、苏星宇主任具体负责业务工作。

(二)学校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组主要职责

负责制订和实施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会同并配合卫生等部门,组织、协调、督促学校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原因调查及应急处置工作;负责事故信息的日常管理工作;负责师生的紧急疏散,稳定师生及学生家长情绪,保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向上级部门报告事故应急处置工作情况,做好各方面相关应对工作。

四、预警和报告

(一)预警系统

建立应对食品安全事故的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处置等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二)事故报告

1.食品安全事故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 责任报告单位:学校各班级、食堂

责任报告人:各班主任、食堂管理负责人。学校负责对上级报告,报告人为校长。

任何人对食品安全事故不得瞒报、缓报、谎报或阻碍他人报告。2.食品安全事故的报告时限及程序(1)初次报告:

学校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告校长。校长接到报告后,应在知悉事故并经初步核实后1小时内,按有关规定向中心校、政府、卫生、食药监机构及教育局安全卫生管理股(0553-6340701)报告。

(2)进程报告: I级和II级食品安全事故处置过程中,学校每天将事件发展变化情况报告中心校及县教育局。

III级和IV级食品安全事故处置过程中,学校及时将事件发展变化情况报告至中心校与县教育局。

(3)结案报告: 事件处置结束后,学校在3个工作日内将事件处理结果报告中心校及县教育局。

3.食品安全事故的报告内容(1)初次报告内容:

事故发生时间、地点、学校、伤亡人数,事故的简要经过,事故报告单位及报告时间,报告单位联系人及联系方式,事故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事发学校及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已采取的措施和事故控制情况等。

(2)进程报告内容:

事故控制情况、中毒人员治疗与病情变化情况,造成事故的原因、已

经或准备采取的整改措施,校内外公众媒体等各方面的反应。

(3)结案报告内容:

食品安全事故鉴定结论、对事故的发生和处理进行的总结等,应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议。

五、应急预案启动标准和响应程序

I级、II级应急响应:特别重大事件(I级)、重大事件(II级)发生后,学校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指导开展处置工作,并将处置情况及时上报。

III级应急响应:

较大事件(III级)发生后,学校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指导开展处置工作,并将处置情况及时上报。

IV级应急响应

一般事件(IV级)发生后,学校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指导开展处置工作,并将处置情况及时上报。

尚未达到IV级的食品安全事件,可根据县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的意见,参照IV级的应急响应,由卫生部门会同中心校及学校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六、应急处置

(一)应急反应:

发生学校食品安全事故时,学校要在中心校及县局统一部署下,按照分级响应的原则,根据相应级别做出应急反应。

学校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要采取边抢救、边处理、边协调、边核实的方式,以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

1.IV级(一般)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反应

①报告:现场的教职员工应立即将相关情况通知学校食品安全事故责任报告人及学校领导(特殊紧急情况首先拨打附近卫生院、120急救中心)。

②实施以下应急措施: 联系卫生部门(医院),对中毒人员进行救治;追回已出售(发出)的可疑中毒食品或物品,或通知有关人员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品、停止使用可疑中毒物品;

停止出售和封存剩余可疑中毒食品和物品;

与中毒人员(特别是中小学生、园生或病情严重者)家长、家属进行联系,通报情况,做好思想工作,稳定其情绪;

积极配合卫生疾控部门封锁和保护事发现场,对中毒食品、物品等取样留验,对中毒现场、可疑污染区进行消毒和处理,按照当地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要求,认真落实其他紧急应对措施;对学校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报告中心校、县教育局和当地政府以及卫生行政部门,并请求支持和帮助;

在学校内通报食品安全事故的基本情况以及采取的措施,稳定师生员工情绪,并开展相应的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师生员工的预防与自我保护意

识。

2.III级(较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反应

除按照Ⅳ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反应要求,组织实施应急措施以外,学校做好死亡人员的家属接待与安抚工作。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落实其他相应的应急措施。

3.Ⅱ级(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反应

除按照III级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反应要求,组织实施相应的应急措施外,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对学校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与防控工作进行部署,落实各项防控应急措施,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参与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置工作。信息报告人每天应按照要求向中心校及县教育局进行食品安全事故的信息进程报告。

4.Ⅰ级(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反应

除按照Ⅱ级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反应要求,组织实施相应的应急措施外,信息报告人每天应按照要求向中心校、县局及市教育局进行食品安全事故的信息进程报告。

(二)善后工作与责任追究

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完成后,工作重点马上转向善后与恢复行动,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恢复学校正常秩序。

1.县教育局将会同有关部门对所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对导致事故发生的有关责任人和责任单位,依法追究责任。

2.根据食品安全事故的性质及学校和有关人员的责任,事发学校和县教育局应认真做好或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受害人员的善后工作。

3.对突发事件反映出的相关问题、存在的卫生隐患问题及有关部门提出的整改意见进行整改。加强经常性的宣传教育,防止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4.尽快恢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对因食品安全事故而致暂时集体停课的(停课前必须向教育局具文请示报告),必须对食堂等相关场所进行彻底清扫消毒后,方可重新启用。

七、其他事项

1.本预案是我校处置校园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准备和响应的工作制度,各部门、各班级及个人应遵照执行。

2.成立学校突发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领导小组,加大经费投入,强化领导。

3.本预案的解释权在学校。4.本预案自制定之日起实施。

牛埠初中

上一篇:党建工作检查汇报下一篇:信息技术课改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