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学生快乐成长

2024-10-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让每个学生快乐成长(推荐8篇)

让每个学生快乐成长 篇1

● 蔡爱东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从我国人才培养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对受教育者提出的基本希望和要求,受教育者的发展以及健康和体质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

然而,当前学生的健康和体质状况却非常令人担忧,已引起社会的普遍的关注。有调查显示,在书包越来越重的同时,中小学生锻炼的时间也越来越少。75%的学生认为体质不好是缺少锻炼造成的,60%的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30%的学生说没有锻炼时间。

国务委员陈至立在第一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最近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数据表明,尽管青少年的营养水平和形态发育水平不断提高,但青少年学生的体能素质近20年来持续下降;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中学生的视力不良率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二,随着学生学年的增长,近视率也随之递增。”

教育部公布的2006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公告中说,学生体质健康的指标身高、体重、胸围都增加了,这说明营养水平有所提高,但是体能的部分指标呈现下降趋势,肺活量水平持续下降、肥胖学生呈增多趋势,以及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速度、爆发力、力量等素质继续下降。近几年征兵中应征青年体质不合格率明显上升,这说明学生体质下降不仅仅是家庭、学校、社会的问题了,它已经威胁到了全民族的发展。虽然近年来国家及各级教育部门出台多项措施,大力推行“阳光体育运动”等活动,但中小学生的体质状况依旧堪忧。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体会粗浅的谈一谈这方面的看法。

造成学生体能素质持续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先谈社会方面,造成学生体质下降有三个原因:一是物质因素,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给予孩子的物质营养更丰富了,同时孩子的锻炼机会少,产生肥胖儿童的概率当然就大得多。二是思想因素,传统思想中对待学习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认识,学习是辛苦的,一定要吃苦、吃苦再吃苦,为了能有个好的考试结果,不惜以牺牲学生身体为代价,最终导致学生身心健康每况愈下。三是其他因素,社会上真正适合孩子们运动锻炼的场馆和设施很少。许多学生所住的社区附近根本没有体育活动场所,仅有三成学校体育场馆在节假日向学生免费开放。而各种名目繁多的夏令营中,真正能让孩子们接触和体验大自然、陶冶身心的户外活动也已经很少了,很多活动项目往往改头换面成了应试教育的培训班。

再谈学校方面,造成学生体质下降的有两个原因:一是考试分数,现行的教育体制决定了学校偏重于学生的学习成绩,体质健康往往被忽视,导致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体育锻炼。学校看重的只是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成绩,而对体育和身心发展重视不够,学生的锻炼时间得不到保证,还有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建设跟不上,课外活动名存实亡。二是运动安全,现在的家长维权意识很强,容不得孩子在学校有一点闪失,每所学校都为安全问题提心吊胆,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学校想了很多办法,如减少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降低体育活动的强度。许多学校因为怕发生安全事故,而取消了跳箱、单双杠等“高危”体育项目教学,并撤掉了相应的体育器械。

第三是家庭方面,现在许多家长都过度地给予孩子学习方面的压力,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并不重视孩子的身体素质。除了正常的课业外,往往还给孩子报名各种家教、补习班、特长班等,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活动与睡眠时间,有损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导致孩子们身体综合负荷指标下降。学生从学校回到家中就很少出门,学生写完作业后,看电视、上网玩游戏成为他们放松自我的方式,无暇参加体育锻炼而且眼睛长时间疲劳,能不近视吗?体质能不下降吗?

第四是学生方面,有些地方将体育中考成绩计入中考总分,出现了“应试体育”现象,也就是考什么练什么。有些学校的体育课天天围绕着体育中考内容转,强迫孩子没完没了地跑,弄得孩子很厌恶,不愿意上体育课,变本加厉的升学竞争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学习负担和精神压力。学生追求自身体质健康的主观愿望不强烈,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淡化。不少独生子女缺乏毅力、没有恒心,不愿意进行艰苦的体育锻炼,致使身体素质大幅下降。

让每个学生都健康快乐地成长,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学校、学生、家庭、社会各方面力量,增强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学校要切实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精神,按照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日常教学计划并排入课表,形成制度,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保证中小学生每天在校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

学校还要根据本校的具体条件,增加必要的体育设施项目设置,因地制宜建设健身路径或健身走廊等学生健身场所,使学生有地方、有器械进行体育锻炼,营造活跃的课余锻炼氛围。学校体育场馆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应向学生开放,加强体育场馆的使用率和利用率。

体育锻炼问题不仅需要教育部门和学校来解决,还需要家长的配合和社会的支持,共同采取措施解决这个问题。教师们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习和锻炼的辩证关系,树立锻炼好、身体好、学习好的科学理念;要通过家长会等活动形式,使家长们正确认识体育,鼓励孩子们参加体育活动等。家长要帮助孩子从小树立健身意识,支持和培养孩子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总之,全社会要共同关注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的问题,共同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作出努力,要让每个学生都健康快乐地成长。

让每个学生快乐成长 篇2

完善学校体育和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上海市学生健康促进工程实施方案(2011-2015年)(征求意见稿)》中提出,上海将在未来五年中,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理念,完善学校体育和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实现“体教结合”模式创新,深入推进“医教结合”,使学生健康素养明显提高,有效干预肥胖、营养不良和近视发生率等,进一步提高学生心理抗挫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初步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联动、全社会共同关注青少年健康的良好氛围。

设立快乐活动日

两年内本市将在所有小学推广“快乐活动日”,把每周一个下午设为全市中小学的“快乐活动日”,确保学生有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及其他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班团队和社团活动、参观考察、社会调查和研究等活动的时间,并适时向初中预备年级、初一年级推开。同时,上海市还将开发和整合区县和学校的优质活动资源,结合体育活动课的实施,营造学生全员参与、各校特色鲜明、全市联动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全面评价学生综合素质

会议指出,上海基础教育将建立和完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将重心转向全面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发展。今年下半年起全市将试行义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办法,学生的责任感、幸福感、身心健康、学习负担、学习实践经历、学习兴趣、学业水平等都将作为考察区县和学校育人质量的基本方面。

让每个学生都健康快乐地成长,这个目标值得我们期待和努力。

会上,本市部分区县就区县基础教育发展情况作了交流,现摘录如下。

浦东新区:努力实现由基础教育大区向基础教育强区的跨越

浦东基础教育体量占全市五分之一,基础教育始终面临三大挑战:一是浦东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对高质量基础教育的强烈需求;二是老百姓对公平、优质、多样化的基础教育的期盼;三是浦东各方人才集聚对基础教育的高要求和高期望。

应对挑战,“十二五”期间,浦东将深化教育体制机制创新,以内涵发展促进均衡发展,打造浦东国际化教育品牌,构筑浦东教育人才高地,努力实现从基础教育大区向基础教育强区的跨越。浦东将完善学校、家庭、社区合作协商制度,形成比较完善的“三位一体”育人机制,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效衔接;将推出“局镇合作”和“办学联合体”,促成区教育局与镇政府的教育合作,提升镇域范围内学校的办学水平,同时以优质学校领衔,与若干所同类学校进行联合共建,促成城郊学校的联片发展;将按照“国际化浦东”的要求,积极扩大教育开放,大力引进国外知名学校,促进教育国际合作;还将完善教师教育的四大机制,即教师收入的增长机制,教师教育科研经费的增长机制,教育人才的激励机制和教育人才的吸纳机制。

徐汇区:创新内涵发展机制推进教育科学发展

在“十二五”期间,徐汇区要在以下三个方面继续努力。一是继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做到“四个到位”:发展规划到位、财政投入到位、资源配置到位、组织领导到位。二是继续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做到“两个确保”:确保3~6岁幼儿100%入园率,确保教育资源建设工程顺利推进。三是继续促进教师队伍发展,做好“师德建设工程、名师培养工程”这两大工程。

在目标实现的途径上,我们将以推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创新基础教育内涵发展机制》的研究和实践为抓手,完善内涵发展的保障机制。

在核心要素方面:我们将构建符合区域特点和学校特色的课程实施的基本框架;完善“增效减负”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探索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模式研究和支持保障机制;创新教师队伍的发展机制,整合队伍建设的资源。

在实施路径方面:我们将建立联动发展的办学格局,探索多种形式的校际联动模式,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拓展国际合作的渠道,继续开展区域和校际教育国际化合作项目的建设和实践;促进数字校园的实践研究,开发在线课堂。

在保障机制方面:我们将强化并完善教育督导机制,保障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健全区域教育的科学评价体系,创新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绩效考核机制;构建教育专业领导和管理模式,开展地区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内涵发展的专业模式探索。

长宁区:树立科学质量观,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

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是体现教育科学发展的核心内容,长宁教育坚持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就是要遵循“三大规律”,即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规律;突出基础教育的“两个基本任务”,即夯实每个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和健全人格发展的基础;实施“为了每个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成长”的理念,着力改变“重教书轻育人”“重分数轻素养”“重眼前轻长远”的“三轻三重”现实状况,探索形成以“三个指数”为重点的评价体系。

“三个指数”,一是学生身心健康指数,切实把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二是学生学习生活幸福指数,注重引导改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创造和谐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在学校中快乐地学习生活;三是学生学业成就发展指数,高度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健全人格发展等。

长宁区将形成以“三个指数”为重点的评价体系,并以此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努力使“为了每个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成长”的理念深入人心。

虹口区:加强教育专业领导促进基础教育内涵发展

在“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理念指引下,虹口区一批普通学校,围绕内涵建设克服实际困难,挖掘学校特色,弘扬“大爱”精神,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如金沙中学着力填补学生成长缺失,“关爱每一个学生”的“金沙精神”成为普通中学的典范;柳营路小学关注学生差异,转变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提高了外来务工人员同住子女的教育教学成效。

虹口区始终关注课堂主阵地建设,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持续推进“三个课堂”(温馨、情趣、有效课堂)建设,积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模式,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让广大学生“乐学、爱学、会学”;持续探索已经开展20年的“分层递进教学”“有效作业”“走班授课”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通过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促进“减负增效”工作取得实效。

奉贤区:聚焦新农村文化育贤打造南上海品质教育

“十二五”期间,处于“追赶与跨越”的奉贤教育面临诸多新挑战:从外部看,上海人口布局和城市功能形态的进一步调整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充分准备;从内部看,区域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相对于市中心城区和郊区先进区县仍有较大差距;区域内校际之间的办学水平依然不平衡等。这些瓶颈和难题需要我们在新时期努力加以破解。

让每个孩子快乐成长 篇3

天生的强者

吴荷芬天生就是一名强者,兄妹5人中,她排行老三。从小“古灵精怪”的她,把哥哥妹妹使唤得服服帖帖。小学当了3年大队长,初中当了3年班长。初中毕业后,16岁的她就带着妹妹离开上海来到钢城攀枝花,凭着不怕苦的韧劲,练就了一手车工技术。经她车磨的零件,误差在千分之一毫米之内。那时的师傅,一般不轻易把自己的绝活儿教给徒弟,她勤快、嘴甜、好学、脑子活,师傅心甘情愿把本领都教给她。加上她口才好,有才艺,领导都夸这个大眼睛漂亮小姑娘是个好苗子。

不出半年,吴荷芬便从同批去的80多名支援三线子女中脱颖而出,调到办公室当上了人人羡慕的统计员。她在干好本职的同时,又偷偷跟着大学毕业生学习机械制图,琢磨起零件的生产工序,不出几个月,领导又让她兼任起调度员。不久,吴荷芬担任了团支部书记。那时有推荐上大学的机会,但因为怕她肩负的重任没人接,竟没有被批准。到现在,她还耿耿于怀:“那时如果我上了大学,就不是现在的我了。”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军人很吃香,流行着一句:吃菜要吃白菜心,嫁人要嫁解放军。吴荷芬倒没有成心去找个军人,不过,此时,同在四川某部当军事参谋的李国良念念不忘初中时那位漂亮的班长。几经周折,来到攀枝花,还真找到了她,编了一段“巧遇”的故事,让吴荷芬既惊讶又感动。

3年后,吴荷芬顺理成章做了军事参谋的新娘。嫁给军人注定要吃亏奉献,1985年,她不得不放弃心爱的工作岗位,随丈夫来到南京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那时随军家属多,找到一份工作不容易,哪里由得你挑拣。”因为爱人在单位很能干,领导器重,给吴荷芬安排了一个很正式的工作,到幼儿园当教师。别的家属都很羡慕,吴荷芬心里却很郁闷。虽说教师是干部岗位,但刚进园时,她先从保育员做起。

吴荷芬多才多艺,一有空就给小朋友们弹琴、讲故事,小朋友特别喜欢这位保育员老师,家长反响也好。一个月之后,吴荷芬就当上了老师,从小班一直带到大班。在做教师期间,她完成了大专自考,在幼教杂志发表多篇文章,获得总参系统优秀教师、优秀党员等许多荣誉。1991年,因为工作出色,吴荷芬被提拔为副园长。1997年,在随爱人转业到上海前,吴荷芬已经在那所幼儿园当了一年多园长。

爱上宋庆龄的事业

来到上海,对吴荷芬的事业来说,是一次很好的机会。她不想再当孩子王了。当时,中福会看中了她,希望她能到中福会幼教单位工作。吴荷芬知道中福会幼儿单位是宋庆龄创办的事业,有着几十年历史,在上海享有很高的声誉,园长都是全国知名的专家。她同意先到中福会托儿所看看。一进托儿所,映入眼帘的是绿树草坪间那座俊秀的亭台,她看到老师与孩子们尽情欢畅地游戏,看到老师仔细地教孩子们做手工,脸上都写满爱意,而每个孩子脸上都挂着快乐。吴荷芬当即同意留下来担任副所长。很快,她融入到这个集体中,并以自己的努力得到同事和领导的认可,2000年,吴荷芬被任命为中国福利会幼儿园园长。

吴荷芬说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中福会幼儿园是几代人打下的基础,我们这一任接不好班,就会成为历史罪人。”

每天,吴荷芬总是最早来园,最晚离开。她说要保持优势,就要经常与同行对标,吸收别人的长处为我所用。她从科研入手,组成课题组,带头参与国家级课题“新课改背景下基于学校资源的幼儿教师成长模式研究”。自己撰写论文,并在中国首届幼儿园园长大会上获了大奖。

遵照宋庆龄“爱祖国、爱人民、爱儿童”的教诲,中幼学术氛围非常浓厚。在人才培养方面,舍得花本钱,每年都要送几批教师出国学习、考察、培训。她们确立了“让每个孩子快乐成长,让每个孩子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一切为了孩子,硕果累累,已经连续五届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在上海市示范幼儿园的评比中,上海市教育评估院专家组给予中福会幼儿园高度评价:坚持实践宋庆龄儿童教育思想,依法办园,科学管理,形成了鲜明的教育特色,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中福会幼儿园当之无愧地被评为上海市示范幼儿园。

中福会幼儿园注重发挥教育的示范辐射作用,主动与南汇区教育局联系,与南汇区周东幼儿园、三墩中心幼儿园形成园际结对,定期派出业务骨干,开展教育、保育、保健、管理等工作的带教和指导。帮助“结对园”提升业务素质,推动城郊教学质量的同步提高。

利用假期,吴荷芬多次带队去西藏、新疆、内蒙、海南等中西部地区讲学,培训当地幼教老师。贫困地区条件艰苦,高原缺水、缺氧、缺物,她总是言传身教,鼓励大家要勇于克服困难,把扶贫讲学看作人生磨练的最好契机。

孩子开心,她也开心

吴荷芬对职工的情况了如指掌,大家的“胃口”、“情绪”,她都心中有数。员工家里有什么难事处理不了,首

先想到的总是吴园长,员工有什么心里话,也愿意对吴荷芬说。中福会幼儿园有一个校园网络,吴荷芬的网络留言箱总是满满的。有的职工平时不擅言语,通过留言箱以书面的形式与她交流;有的职工出国在外,通过留言箱与吴老师分享自己的难忘经历;有时,职工临时有事,无法马上联系到吴荷芬,就上网给吴老师留个言,她都会及时回复。

吴荷芬关心员工的成长,有一名园里的业务尖子在专家带教过程中,因为设计的活动方案缺乏新意,被带教专家批评,灰心丧气产生了放弃不学的念头。吴园长知道后,与她一起设计教学活动方案,并告诫她学会面对失败和挫折。吴荷芬的鼓励、帮助,让这位老师信心大增,后来,这名教师参加上海青年教师教学比赛,获得一等奖,现在已走上园领导岗位。

面对园里老同志学历低,工作技能单一,难以应对快节奏的工作这一现实,吴荷芬设身处地的替他们考虑,经常找他们聊天谈心,减轻其心理压力,并指出他们工作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对他们生活上的困难,更是尽可能解决。有的老同志看问题比较偏执,与年轻人发生冲突,找吴荷芬告状,她总是耐心倾听,等她们发完怨气后,帮助她们分析事情缘由,直到矛盾化解。

让学生快乐成长 篇4

关键词:心理压力;疏导;心理健康

一、引言

高中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既是人格塑造的理想时期,也是心理问题的易发期。在这个时期,学生生理发育的同时伴随着一场“心理革命”,生理发育逐步成熟,心理上却正处于“断乳期”,除了应付紧张的学习之外,还不可避免地遭遇着各种应激源的刺激,如同学关系紧张,沉重的升学压力等。而且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同时又期望过高,导致部分学生心理越来越脆弱,承受挫折能力降低。遇到挫折,不愿与父母、老师交流,倾诉对象少,导致心情压抑,心理压力较大,阻碍其健康快乐成长。

二、学生心理现状调查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特别是高一学生现阶段的学习、心理现状,通过开展《中学生心理调查问卷》的形式[1],对我所任教的高一学生进行了一次心理调查工作。本次抽查了108个学生,收到问卷100份。调查内容和调查结果如下:

1.进入高中后,对紧张的学习生活,你是否感到不太适应?从来没有的学 生只占了16%,有时占了68%,有18%的学生总是如此。

2.你现在的学习压力?认为过大的学生占了24%,还可以的占了72%。

3.你认为目前你的学习任务,你已经感到力不从心?有72%的学生有时觉 得,从来没有的占了12%。

4.你认为目前你的压力来自于?有52%的学生压力是来自家庭的期望,另 有38%的学生是来自自己的期望。

5.一般情况下,你会如何缓解自己的压力?有54%的学生选择与别人面对

面的交谈,有20%的学生选择到网络上发泄情绪。

6.一次考试失利,对你会有怎样的影响?22%的学生情绪波动很大,32% 的学生会更加努力,46%的学生和以前一样,影响极小。

7.你常为短时间内成绩没有提高而苦恼不己?有32%的学生总是很苦恼,52%的学生有时会苦恼,14%的学生从没有苦恼过。

8.你是否很想学习,但总是无法集中精力学进去?54%的学生经常这样,44%的学生偶尔这样,只有2%从没有这种情况发生。

9.你总是莫名其妙感到烦燥,情绪低落,浑身无力?选择经常的学生占了 28%,选择偶尔的学生占了62%,只有10%的学生从没有。

10.如果有一场考前心理讲座,你希望的内容是?有高达88%的学生希望 是有关如何调节情绪的内容,10%的学生希望是有关学习方法的。

从上述问卷调查结果及个别谈话中,可以明确看到大多数的高中学生存在着如下心理问题:

(一)学习心理问题,如厌学等。由于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成绩差的学生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好的学生也有这种倾向。

(二)精力分散。学生在学习中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精力分散的现象。造成注意力分散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因单调刺激而引起的厌倦感,如学习材料重复、枯燥;否定注意对象的价值导致意志努力失败或放弃努力;由于精神疲劳而引起的疲劳效应等。

(三)信心问题。一些学生由于付出的努力短时间内看不到效果,就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没有树立正确的归因理念。

(四)人际关系心理问题: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与父母的关系问题。

总之,高中生存在着心理压力大、压力释放不顺畅、出现悲观消极情绪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很大的阻碍作用,如果不能及时正确的加以引导,对学生将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

三、实施对策

那么如何使学生健康成长,快乐成长,保持身心健康呢? 作者在多年教学实

践的成功经验基础上,结合前人的心理教育经验[2-5],针对高中生存在的心理压力大、压力释放不顺畅、出现悲观消极情绪等问题,以疏导为原则,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提出如下几点措施:

(一)指导学生写心理日记,促使学生减轻心理压力,维持心理的平衡。心理日记一方面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发泄自己苦闷、烦恼的平台,从而减轻心理压力,维持心理的平衡。

例:一位高中生的心理日记《学会面对》

逃避的我一直躲避现实到现在,而面对现实对我来说是多么的困难,多么的难以办到。

由于我的胆小,我的自卑,使我不敢面对事实,于是我学会了逃避,想尽办法的躲过那个对我来说是个困难的事情。当我仅靠个人的力量不能躲过时,那时有一股平时从未有的力量推动着我,使我下定决心无论如何都要想办法躲过这一劫。然而,最终不能躲过时,我唯一的选择就是面对它,但是我还是会以一种胆小躲避的心态面对它。

小学阶段,几乎没什么需要我躲避的,但有一次,我真是没有选择的机会。在一次绘画比赛中,每个班级要选出两名选手去参赛,之前我并不知道。而就在那时,班主任选了我作为其中一名选手,那时我极力地想逃过这一劫,但无论怎样,已经没有机会了,至少那时的我是这样认为的。由于我那时的过度紧张,致使我脑海里一片空白,在考试中很长时间没有下笔,因为我不知该画什么。也许这对别人来说是一个难得的表现自己的机会,但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困难。

以前我一直在逃避,就连到了现在,我也在做这不对的事情。

高中,存在着更多要面对的现实,这是避免不了的。我应该学会面对,但我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改变自己这一方面的弱点吗?

我想我应该办不到,因为就有这么一个事实摆在眼前。高中的音乐课要求每节课必须有四个同学站在讲台桌前唱一首歌,那一节课恰好轮到我,而我想以喉咙不舒服为借口来推脱,但这个理由行不通。为了躲避,我最终说了一句“我还没准备好”,这也暂且躲过了,但是这只躲得了一时,却躲不了一世。

现在,我认为我应该正确面对现实,并尽力去做好它,这才不会使将来的自己感到后悔。

从上述例子可看出心理日记能使学生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能让学生把

自己的想法、苦闷表达出来,达到转移对抗,减轻心理压力的目的。从而有效调整学生因烦恼、挫折等而产生的心理失衡现象,摆脱烦恼和焦虑,保持乐观的情绪,使学生学会如何调节自己的心境。

通过写心理日记,学生可以进行自我反思,在反思过程中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情绪感受,进行自我教育,提高自己的心理机能,从而帮助自己走出心理的困惑区,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并且让学生写心理日记,相当于使学生拥有一个与自己交流的知心朋友,以增进心灵的沟通与理解,从而保护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心理日记,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以便及时地进行疏导与调节。

(二)从外部环境上,营造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和谐的生活环境,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下成长。学生在校生活主要是在班级中度过的,班级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良好的班级人际环境能激励着学生不断进取,主动、健康地成长;能使得学生心情愉快,更加积极、轻松、充满激情地投入学习、生活中去。

为创设一个人际关系和谐、奋发向上的班级,一方面教育学生在交往中要以友好、诚挚、公平、谦虚、信任、宽厚的态度对待别人;懂得尊重别人,谅解别人的短处和失误,并力求将这种态度和行为方式内化为自身的人格品质。在这样的人际交往实践中,就会产生强烈的人际吸引力,体会到与人交往、合作的愉悦情感。另一方面可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教育活动,包括班级团队活动、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文化娱乐活动、参观旅游活动等。

例1:无锡市中学苏春瑜老师发现学生不够自信,就和全班同学一起创作了班歌《我能行》:“如果面前有一座山峰,我们就勇敢去攀登;如果眼前有一场暴风雨,我们就奋力去迎接。跌倒了,爬起来,说一声我能行;失败了,不放弃,说一声我能行„„”这首催人自信的班歌唤起了学生的信心和面对困难的勇气。

例2:知识竞赛,可确定若干主题,把学生分成小组,参加比赛。为了取得小组优胜,每个小组要集体准备,互相帮助,加强合作,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与人合作的精神和作风。

通过多种形式为学生与学生之间架起桥梁,引导学生与周边的同学友好交往,团结友爱,互助合作,保持和发展融洽的关系,增加社会适应能力,并能寻求生活的乐趣,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激发起学习信心,以轻松的心情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感到学习生活愉快。

(三)理解和尊重学生,实施“四心教育”,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能够自主疏导释放心理压力。教育心理学认为,期待是使人向上的动力,爱心是教育的润滑剂。尊重和热爱学生能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使学生进而认识到自我的价值,产生愉快、乐观等肯定情绪的体验,并由此迸发出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力量。反之,如果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学生的自我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消极低沉的情绪,表现为自轻自贱,甚至自暴自弃,形成心理障碍,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要想使学生能健康快乐地发展,就必须理解、尊重学生,并实施“四心”教育。“四心”即:

爱心:即在班级中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友爱的气氛,尤其要让后进生能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例如:安排座位时好中差搭配,要求先进帮助后进;课堂提问,激励后进生踊跃发言;班级活动中给他们一展身手、表现自我的机会。教师的爱,不能象家长式的溺爱,而是用科学的方法去关爱学生。除了多关心他们的学习外,平时多与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思想感情等,解开他们思想中的困惑,尽量化解学生的心理障碍。

耐心:即在学生出现思想反复情况时要抱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避免简单、粗暴、封建家长式的做法。

诚心:即以真诚对待学生,使学生产生安全感;

细心:即在心理辅导中,对学生言行举止要做细致的观察,善于捕捉学生心理的变化。

这样,师生心理才能相容,感情才能共鸣,才能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感觉到班级就是一个温暖的家,消融心理隔阂,解除思想戒备,敞开心扉,倾吐心声,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铺平道路,培养健全学生人格打好基础。

四、总结

在教育工作中,应针对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以疏导方法为原则,结合本文所述的多种手段和方法,达到释放学生心理压力的目的。从而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其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梁武月,《高中生学习心理调查报告》。

[2]庞滨,《打造健康的班级环境》,大众心理学,2006年。

[3]钱瑞芬,《心理日记—学生宣泄烦恼、调节内心的平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

[4]齐学红,《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自由阅读让学生快乐成长 篇5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阅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语文老师的作用就是要让学生乐于读书,自愿读书,让读书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真正提高学生的素养。

一、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

读书本身是一种享受,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可是长期以来我们都是以语文课本作为阅读的主要内容。虽然课本上的文章都是精挑细选的优秀篇章,但毕竟是有限的,让学生天天读,天天背,他们对读书的兴趣定会逐渐地衰减。学生的阅读量长期被固定在这样的一个范围内,学生就会越来越提不起兴致。其实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大可在早读课上让学生读一些课外读物。本班每周五早读课就让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如:童话、寓言、故事、古诗等。在课外读物的量上,至少做到学生人手一册,鼓励家境贫寒的学生到学校的图书室借书,课外的时候相互借阅。充分利用早读课的时间让学生读自己感兴趣的有意义的书,先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通过大量的阅读开阔学生的眼界,启发学生的智慧,增加学生的阅历与见识。一学期下来,我发现学生的课外知识大大地丰富了,而且己经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己经不局限于周五早读课阅读课外书,双休日及假期还会到书店去购买和阅读课外书籍。对于新鲜的事物与知识,学生总是有着无比浓厚的兴趣。在读的时候,他们也就自然而然读得十分用心了。

二、指导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

(一)常读常记。要求学生每个人建立一个阅读笔记本,对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不懂词句或是自己认为写得非常好的语句记录下来。对不懂的词句通过查字典、查阅有关资料或是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并在一旁加上注解,加强记忆;对于精辟的段落或句子,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感悟或理解,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言写作能力。

(二)展评笔记。每周利用一节阅读课的时间在课堂上开展阅读笔记展览,并评选出1-3名记笔记比较认真的学生适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以激励全班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就会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

(三)体会交流。阅读课上,让每名学生选出自己在本周通过课外阅读记录的认为最好的段落,进行朗读并作出解释或谈一下自己对这段语句的感受,进行资源共享,以达到共同学习,相互提高的目的。

(四)解疑释惑。对在阅读过程中自己没有弄明白的词句,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来,然后让全班学生进行讨论解决。仍未

解决的,我再进行启发诱导,学生一经启发,积极性就高起来,认真读书、主动发现问题的也多起来了

二、搭建阅读平台,让学生提升阅读。

为了促进学生阅读,我们可以举办各种活动,通过各种形式让他们展示自己的阅读收获,使语文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

展,“好书推介”图书展评。要求每位学生在班级读书交流过程中,推荐一本以上自认为有特殊教育意义的图书,摆放在学校指定位置,参与全校性的图书展评,拓展学生图书接触面。

讲,“书香人生”百家讲坛。班班开展讲故事大赛活动,选拔3—5名优秀选手,参加学校的讲故事比赛活动,交流学习成果,展示个人风采。

诵,“经典回响”美文诵读。以诗词、散文等为主要内容,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进行配音诵读。每班在诵读活动中选拔3—5名优秀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诵读比赛。

演,“书与人生”课本剧表演。组织学生观看课本剧光碟,学习课本剧创作方法和表演艺术,并让学生自选故事改编课本剧,在班级进行表演,每班选送精品节目3—5个参加学校组织的课本剧表演大赛。

评,“读书博客”有感交流。要求学生坚持书写读书小评论,不定期在班级开展交流活动,建好学生交流档案,从中选拔3—5名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书评交流活动。

捐,“爱心书屋”捐书建站。倡导师生捐献图书,每生捐书2—3本,教师捐书数量不限,在每个班级都建设了图书角。学校组织评比,既评比书的数量、质量,又评比学生的阅读量。

奖,“读书成才”典型表彰。学校评委会根据评价标准,对个比赛环节进行认真评定,评选出先进集体和个人,对先进个人授予“演讲家”“朗诵家”“评论家”“表演家”等荣誉称号,并奖励一定数量的书籍。

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篇6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在早晨的阳光中,孩子们哼着歌向学校走去,有时能停下来看看太阳;学生能经常地向教师提出有意思的问题,课堂上经常能有愉快的笑声;中午,他们能吃上一份由政府提供的、全国城乡统一标准的营养餐;学生能保有自己的爱好,下午4点起,他们在球场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在实验室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晚上,做完作业后,捧起一本诗集,轻声地读给妈妈听„„”这是吴非老师在他的《致青年教师》一书中的一段文字。作为一名老师,也是一名孩子的妈妈,这段文字我读了好多遍,让我久久回味,深深的向往。我多么希望,我的学生,我的孩子,都能够像吴非老师书中描写的那样,可以伴着笑声,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成长。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剥夺了孩子的天性,从小学开始,分数成了一道无形的枷锁,高悬在老师和学生头上。“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本该是轻松的课堂,因为发分数而不得不“填鸭式”的教学;本该是无忧无虑的花季少年,却因为分数而老气横秋。学生的创造力、想像力、开拓精神、吃苦精神,都在一步步削弱,这是不争的事实。可是,在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之后,却让我突然发现,作为一名教龄20多年的老师,很多地方,我都与吴非老师对青年教师的期待相距尚远。读吴非老师的文字,让我真正懂得:教龄、资历、经验,未必就意味着是个成熟、理性、称职的教师!吴非老师用一个个信手拈来的小例子,一句句充满温情的话语,如同七月盛开的栀子花,清凉而温柔。他没有教育专家的谆谆教导,没有高深的理论,难懂的词汇,倒好像和朋友聊天,却让我明白:做为一个老师,我有责任和义务,通过自己的改变和努力,让我的学生爱上学习、快乐地学习!

在“珍视我们的专业”一段中,吴非老师说,一个连自己专业都不爱的老师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而优秀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开关”就在自己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照耀着学生面前的道路。我们要想当一盏不灭的灯,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的充电,才能使这盏灯一直发光。“如果学生不知道,我们要知道;如果学生知道,我们要比学生知道的多;如果学生知道的多,我们要比他们分析的透彻;如果他们分析的透彻,我们就要比他们总结的有个性”,所以,我们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应当远远高于学生。更重要的是,我们老师应当表现得比学生更善于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照亮学生面前的道路。

“我们将留给学生的记忆”,多么温馨的标题啊。是的,一个人从小学到中学阶段,直接授课的教师大约在60位到90位。那么,在学生十多年的求学生涯中,这60到90位教师,他能真正记住的有几个?记住的这些中,又留下了怎样的记忆,美好的亦或痛苦的?回想起教过我的教师,他们中的一些至今仍无比清晰地留在我的记忆中,清晰到他们的眼神、手势、笑容、乃至说话声音的高度。这些记忆,关乎课堂的,少之又少。关乎课的内容的,没有。即使他们中不乏全国名师,即使是录像课、公开课。记住的是什么呢?记住的是老师的口头禅或轶事,老师的品德和气度,这些留在了记忆深处,泯之不去。我自己也教过了三届小学毕业生,我常想我给学生留下的记忆是什么呢?在路上常常遇到教过的学生,尽管他们的身高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可是在我面前,依然像从前一样,并没有太多的疏远。他们回忆的,也很少是我在课堂是如何如何,更多的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比如他们犯了错我没有告诉他们的家长,比如发现了他们有“早恋”倾向的小纸条我没有当众宣读,比如我把课堂搬到校外,让他们观察大自然……如此等等。通过这些真情流露让我明白,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足够的尊重,要比家长式的威严有用的多。

“不要保留学生的检讨书”、“等一会儿,让他把话说完”„„这些,好像也都是很小的事情,可是让我们自我检讨一下,我们都做到了吗?对学生,有没有过讽刺的话语,刺痛他们幼小的心灵;有没有拍案而起、声嘶力竭的高分贝,刺痛他们纯真的眼神;有没有过打断他不完整的述说,让他露出失望的表情……古人把学生称做“弟子”,简单的从字面来了解,是不是可以解释成:把学生当作“弟弟”和“儿子”?再或者说,把学生当做亲人,去尊重,去体贴,去关心,去爱护。从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让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孩子,可以真正享受知识带来的乐趣,爱上学习、快乐地学习。

多彩课堂,让学生快乐成长 篇7

最美的姿势

为切实将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我班实施了“晨诵经典、午讲故事、暮读名著、晚写随笔”的阅读课程。

晨诵, 是一天的美好开始。一次次诵读开启了学生们沉睡的心灵。这几天, 学生们学习浮躁、纪律涣散, 为了让他们收心, 我特意选了《跌倒》这首诗来警示他们。清晨, 我跟往常一样走进教室, 在屏幕上出示《跌倒》一诗, 学生们伴随着轻音乐, 开始了晨诵。我想引导学生们将这首诗和自己的生活产生联系, 于是, 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生活中, 你跌倒过吗?”

一个活泼的女生站起来回答道:“一次, 我下楼时, 不小心摔倒了, 把脚崴了。”她的话音刚落, 其他学生就小声议论起来:“错了, 老师是指精神上的摔倒, 是失败。”我也马上作出了说明:“诗中的跌倒仅仅是指身体上的跌倒吗?”另一个男生站起来说:“不是的, 就像昨天刚刚学过的《掌声》一样。”我接过这个男孩子的话, 继续引导“:英子是靠什么站起来的?”学生有的说“同学的掌声”, 有的说“战胜自卑心理”, 还有的说“靠信心和勇气”……我这样说“:用坚强、勇敢和持之以恒的努力, 这就是最美的姿势。你有没有跌倒的经历?你跌倒时, 最美丽的姿势是什么?”一个性格内向的女孩说:“我小的时候, 由于得了脑炎, 留下了后遗症, 所以, 我的记忆力很差, 接受能力也特别差。但是, 我不灰心, 我用比别人多几倍的时间学习, 成绩虽然不是很好, 但也还算是比较理想的。”

我把这个学生的经历放在诗中, 告诉学生们:“失败并不可怕, 关键是用最美丽的姿势站起来。”然后让学生们一起朗读“太阳跌倒了……才有了静谧的夜晚”一节。最后, 学生读屏幕上的话:“跌倒了, 但不气馁, 继续坚持、只要有信心和勇气, 就能产生另一种美。”这次晨诵后, 学生们的学习、纪律等各方面都有了改观。

奇妙的生灵

学习《蚕姑娘》一课后, 学生们问“:老师, 蚕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蚕宝宝是怎么蜕皮的?蚕是怎样变成蚕蛾的?”我知道, 对于生活在城里的学生来说, 对蚕是比较陌生的。为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我决定把蚕养在教室里, 让学生们见证蚕宝宝的成长。

一位女学生告诉我, 她奶奶家是养蚕的, 等奶奶把蚕宝宝领回家, 她就带到教室里来。

5 月18 日早上, 小姑娘用一个小盒子把蚕宝宝们带到了教室, 放在了讲台前。学生们一下子全都围了上来。哇, 这些蚕宝宝一个个又黄又小。这么小的蚕宝宝应该怎么照顾呢?我也有点犯难。于是, 第二天, 我们特意邀请了小姑娘的奶奶给学生们讲解养蚕知识。

就这样, 从5 月20 日开始, 我用相机记录, 学生们按小组每天轮流记录蚕宝宝的成长。第一个记录的是小强同学, 正好这天蚕宝宝开始“眠”了。三天后, 蚕宝宝们开始蜕皮。一个学生得意洋洋地告诉我:“李老师, 我已经帮一只蚕蜕好皮啦。”可是到了第二天, 学生们发现, 那只蚕已经死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去向教科学的王老师请教, 王老师给学生们播放了一段蚕蜕皮的视频, 让他们明白蚕是怎样蜕皮的。王老师还告诉学生们, 蚕蜕皮说明它们正在成长, 这种成长是任何人都帮不了它们的, 只能靠它们自己。学生们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是的, 只有经历了每一次痛苦的蜕变, 才能获得生命的成长。

6 月4 日, “ 蚕开始结茧了”, 一个孩子高呼着。学生们仔细地听, 可是什么也听不见。一个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也不知道蚕宝宝能不能听到我们的声音, 他们在蚕茧里会寂寞吗?他们会想我们吗?蚕宝宝们不吃不喝, 饿不饿?”是啊, 这种牵挂, 这种对生命的关爱, 已深深地扎根在学生们的心中了。

6 月14 日, 我一进教室, 一个孩子惊喜地告诉我:“四只蚕茧里飞出蚕蛾了。”学生们又围了过来, 一个孩子指着蚕茧上红色的液体说:“哇!你看它们流血了呢!”一个小姑娘抢着说:“生孩子嘛, 当然要流血了!”那红色的液体到底是什么, 我也不知道。这一次, 我让学生们自己上网查资料, 原来, 这是一种黏液, 主要作用是软化蚕茧, 让蛾子飞出来。

6 月16 日, 几只蚕蛾已经交尾了。学生们都说它们谈恋爱了。6 月22 日, 学生们发现所有的蛾已经死了, 几个小姑娘难过得眼都红了。不过, 学生们很快发现了蛾的旁边有一小片比芝麻还小的蚕卵。这下, 学生们又高兴起来, 因为, 蚕卵是一轮新生命的开始, 这就是生命的轮回。学生们体验了失去生命的痛苦, 懂得了如何珍惜生命、敬畏生命。

历时一个月, 学生们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 完成了一本图文并茂的蚕农日记。陪着蚕宝宝走过的这一个月, 我们不仅整合了语文、科学和美术等学科知识, 也让学生们体悟到其实蚕在做一个坚实的梦, 吐丝结茧是为了实现生命中最后一次英勇的突围———破茧成蝶, 最终完成生命彻底的蜕变和升华。而当蚕蛾拼尽一生的力气产出蚕卵时, 这不就是母爱的力量吗?

正如李商隐在《无题》中写的那样“: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也许, 这是“蚕农课程”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精神财富。观察了蚕一生的变化后, 看着空空的蚕茧, 有的学生说蚕壳可以做彩绘, 蚕茧也可以。于是, 我们就行动起来, 在家长的帮助下开始制作蚕茧艺术品。不久, 一件件挂件诞生了。接着, 我们继续学习蚕的课程, 如唱蚕歌、诵蚕诗、跳蚕舞、话蚕文化、创编蚕绘本, 如《卵, 如此安宁》《蝴蝶, 如此耐心》《种子, 如此酣睡》……就这样一本本鲜活的绘本诞生了。

心灵的滋养

作为教育者, 我时常叩问自己, 该以怎样的状态去唤醒学生们呢?阅读, 能让学生认识自己, 养成习惯, 更能陶冶学生的性情;阅读, 能让学生不断地与大师的心灵沟通, 让自己更睿智、聪慧、深刻、善辩;阅读, 能让一颗浮躁的心沉浸在文字宁静的世界里, 给心灵以慰藉和滋润;阅读, 能让一颗心在知识的海洋中渐渐丰盈、充实。为此, 我开发了“我要做个好孩子”主题阅读课程。

每周的两节阅读课, 我带领学生浸泡在一本本经典的童书中。每次共读开始, 我发微信或手心网, 发动他们亲子共读。在“我要做个好孩子”主题阅读课程中, 围绕“好孩子、好品质”这一主题, 让家长与学生进行书信交流、亲子共读, 家长们也学会了用欣赏的目光寻找、放大学生身上的特质。这样, 教师、家长、学生拧成一股绳, 通过晨诵经典、整本书阅读、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活动, 一起经历这个学习课程。不知不觉中, 学生们的生命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一根羽毛也不能动》让学生懂得遵守纪律的重要性, 《好饿好饿的毛毛虫》让学生喜欢上了昆虫, 《全都喜欢上》教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大卫惹麻烦》让学生懂得要遵守规则, 《猜猜我有多爱你》让学生感受亲情, 《夏洛的网》让学生体会了生命美丽的编织……一本本经典童书让学生学会了换位思考, 学会了理解, 学会了感恩, 学会了坚持。在这样的阅读中, 学生们的思想、生活方式都在悄然变化着。

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篇8

关键词:成功感;引导学生;激发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0-082-1

一、抓获时机,培养自信心

每个儿童都是怀着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然而,几次努力失败后,学生就会失去自信心。此时,就需要教师以真诚、信赖和热情、鼓励来帮助学生重树自信心。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列出自己的五个优点,然后在各条优点的下面填上两个成功人士的名字,虽然这两个人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他们总的优点并不比自己多,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发现,他比自己想象中的自我要高大得多。学生往往会因为这一发现而兴奋不已,所以会自然地喊出肺腑之言:“我能行!”学生有了自信心,就能激发起获取成功的愿望,就能全力以赴地选择争取成功的行为。

我们要善于在集体活动中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而且可以有意创造一些有一定难度的活动,让学生扬长避短,让缺乏自信的学生逐渐克服自己的劣势,共同享受活动带来的喜悦、集体的温暖。比如,学期之初,民主竞选班干部,对学生增长才干、提高能力、获取成功感是一种极佳的时机。在班集体的召唤下,在老师的鼓励下,不少学生便会按照自己的愿望、能力、特长等竞选中队长、中队委、小队长以及各课课代表,并尽心尽责地做好此项工作,学会合作,锻炼自己,从而培养自信心。我们还可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与“值日班长负责制”,目的是确保每一位学生都有平等表现的机会,树立主人翁意识,满足每一位学生的成功需要,为胆小的学生增添勇气,培养自信心。

二、恰当鼓励,激发成功感

赏识是培养学生自信的基础。我们相信,没有一个小学生不期盼得到老师的赏识,没有一个老师的赏识激发不了学生的自信。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才能具备一双赏识的慧眼,敏锐地发现学生的一技之长,一能之优。我们班有个学生性格内向,平时沉默寡言,作业速度特别慢,因此考试成绩总不理想。但他有个优点,就是作文写得特别棒。所以我就依此为突破口,把他的作文送到读书节参加比赛,结果入选了《快乐树下的童年》这本书,并参加了颁奖典礼,坐到了主席台上,这大大地激发了他的成功感。经过得奖这件事,他的自信心增强了,成绩也提高了。然后我又帮他分析了成绩不理想的原因,获得自信心的孩子成绩也越来越好。

三、完善关系,获得成功感

宽松和谐的环境,对克服学生的自卑心理大有益处。因此,教师要致力于与学生培养良好的伙伴关系,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使缺乏自信心的孩子在集体中获得同伴的认可,获得心理的满足,克服自卑心理。一般缺乏自信的学生往往是由于学习成绩差,而其他非智力因素方面并不是不如别人。因此教师可精心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这些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从而强化自信。

例如,可以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参与竞争,使他们获得胜利,受到激励。前些时候,我班开展了“算二十四”“下五子棋”比赛,结果是两位在同学眼中成绩平平的同学获得了冠军。同学们在惊讶之余都对他们产生了羡慕和敬佩,使平时缺乏自信的两位学生感受到:只要付出了努力,自己并不比别人差。这样,学生在平等、良好的伙伴关系中迈开自信的脚步,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培养挑战意识,增强成功感

学生时代如果缺乏竞争氛围,就无法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去争取日后的成功。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课上组织问题抢答、听读训练、口头作文、即兴辩论;课外组织智力竞赛、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这不仅能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而且能使学生在成功——失败,失败——成功的体验中,培养一种“敢于强手争高下,不向困难让半分”的挑战意识和积极参与的精神。比如,我班开展的从“我最钦佩的一种行为”和“我最看不惯的现象”两题中任选一题进行演讲比赛。对于平时成绩优秀的同学,我鼓励他们突破从众心理,演讲的观点要标新立异,并肯定这种观点,让学生尝到突破从众心理发挥独创的甜头,从而更积极追求创新的成功。而那些见到老师就说话结结巴巴,甚至手心出汗的同学,要他们在全班同学面前演讲,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此,我鼓励他们,不管老师还是学生,和你一样都有优点,也有缺点。而你的优点往往是别人不具备的,只要你能站在讲台上大声地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就是成功。在同学们的掌声和微笑中,他们感受到了成功。一个成功往往会导致另一个成功,悉心爱护那些成功的小花,就能使学生的成功感得到增强。

上一篇:关于组织2012年6月大学外语等级考试报名的通知下一篇:九字春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