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环境教育工作方案(精选8篇)
环境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引导学生全面看待环境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环境素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具有陶冶身心,培养高尚气质的功能,学生的可塑性大,愈早给予环境保护的意识观念,愈能落实推广环境保护教育。同时,根据新课程标准课程设置计划要求,环境教育课程在地方或学校校本课程中实施。依据教育部《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每学年安排6—8课时。结合我校实际,环境教育纳入学科渗透、综合活动、主题班会和校本课程中;并与学校学生活动、团队活动、社区活动等有机结合,使学生多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参与环境教育,树立绿色环保意识。为确保将环境教育内容落到实处,特制定本校环境教育课程计划和实施方案。
二、各年级环境教育的基本内容
高一年级:
1. 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是普遍联系和相互依存的
生态环境的各组成要素之间、全球生态环境与区域生态环境之间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相互依存的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个人、家庭、社区以及国家相互之间,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活动之间,同样也存在着紧密的相互依存关系。而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因此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2. 引导学生珍视生物多样性,关注不同文化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生态环境的活力和潜能的重要表征;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保持生物多样性与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全球化进程中,尤其应该重视维护不同物种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权利,尊重各民族在不危害人类共同利益和环境的前提下,为适应和保护自身生存环境而采取的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
高二年级
引导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取决于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潜能和地球资源的再生潜能。社会环境的健康发展受到自然、经济、文化、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类应当了解自身行为对环境所产生的正面与负面的影响,在发展的过程中减少乃至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正是在反思历史发展进程的基础上,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协调发展,要求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资源利用和环境管理上加强交流、理解与合作,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保护好作为人类后代及其他生命生存和发展基础的资源与环境。
高三年级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解决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感
引导学生参与解决身边的环境问题是培养学生环境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一方面获得对环境的敏感性和关于环境的知识,另一方面,认识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培养其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和责任感。同时,帮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不同性质和程度的影响,增强忧患意识,对影响环境的行为采取审慎的态度。
三、学校环境教育课程目标
环境教育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养成有益于环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决策与行动,成为有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的公民。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爱自然,尊重生命2、关爱和善待他人,能积极、平等、公正地与他人合作,尊重不同的观点与意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3、意识到公民在环境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有建设可持续未来的愿望4、关注环境,积极参与有关环境的决策和行动,做有责任感的公民。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并分析周围环境的状况及其变化2、识别家庭、学校和社区的环境问题,并设计、实施和评价解决方案3、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主动而有效地搜集与环境有关的信息4、围绕环境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他人有效沟通5、批判性地思考区域或全球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并对比各种解决途径
(3)知识与能力
1、知道人对环境的依赖,反思个人生活对环境的影响2、理解环境问题及其对个人、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影响3、知道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化过程4、分析和理解经济技术、社会生活、政策法律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5、知道公民参与保护环境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并对比其效果。
四、学习内容
围绕环境教育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这三个方面的目标,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和学生需要,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问题,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并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分析和判断,进而采取负责任的行动。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自然规律,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2.以“ 人定胜天” 为题组织一次讨论或辩论活动,反思人类盲目改造自然的行为及其带来的恶果。3.理解关于环境的不同观点,通过交流和协商,形成保护环境的共识。4.以《京都议定书》为例,分析国际合作保护全球环境的意义和策略。5.以“ 保护母亲河” 为题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认识团队合作对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性。6.珍视文化多样性,关注濒危文化遗产的保护。7.分析讨论全球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认识到保护本土文化的紧迫性,有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愿望。8.列举地区歧视或文化歧视的现象,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提出消除偏见或误解的建议。9、.以不同形式,如诗歌、绘画、广告设计,表现不同地域文化对不同生存环境的反映。10、意识到资源利用和环境管理需要关注弱势群体,愿意采取行动促进社会的公正与公平。11、搜集古今中外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事例或文学作品,分析其中蕴含的哲理及其积极意义。12、搜集各国和国际社会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和协定,了解各国环境保护的重点和发展动向。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计算机基础教育已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高校学生逐渐展开, 短短几年就从理工科迅速扩展到财经、管理、农、林、医和师范等专业, 继而发展到文史哲、政法、艺术等专业。到了20世纪90年代, 随着计算机技术逐步走向大众化, 计算机基础教育也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逐步形成了按三个层次进行组织的教学模式, 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
进入21世纪以后, 一个前所未有的计算机技术普及的高潮涌向全国各地,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转变为让受众人数达到数亿、让计算机及信息知识成为一切有文化人群的一种基本素养。在这样的形势下, 信息技术课程开始由中学向小学普及、从城市和发达地区向全国各地辐射, 20世纪90年代订制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方案, 已不再适应新时期的教育需求, 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日益显现, 改革势在必行。
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呈现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 对大多数的学生而言, 原有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起点已经偏低。 (2) 各地中学阶段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差异悬殊, 无法统一提高起点。 (3) 统一教学、统一进度和统一考试的教学模式, 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 (4) 单纯采用课堂教学方式、或辅以传统的CAI课件的辅助教学形式已不能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全面发展的要求。 (5) 课程体系设置缺乏灵活性, 无法为学生提供广泛的选择空间。 (6) 授课教师工作量大, 缺乏培训机会, 无法全面、同步提高教学水平。
二、总体改革思路
为提高教学质量、达到真正拓展大学生计算机知识面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目的, 教改必须有新的思路和大的调整。总体思路如下:
(1)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不应当再是零起点, 对目前第一层次的课程内容及考核应做大的变动, 同时要解决好与中学计算机教育的衔接问题。
(2) 对课程内容进行全面的模块化, 同时建立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开放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采用灵活自由的组织形式。
(3) 大学生不应仅满足于熟练操作, 还应区分操作、使用和应用这三个概念, 应具有一定的综合应用计算机知识的能力及结合本领域学科需求进行研发的能力。
(4) 教学手段和方法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应当大力推广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和基于网络的自适应学习, 确保提高教学质量、节省课内讲授时间、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促进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学习。
三、课程设置的改革
首先, 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为试点, 引入全面模块化课程内容的改革思路, 基本解决了受教育者计算机水平的普遍提高、起点参差不齐所带来的教学困难的问题, 同时也提高了教学的灵活性以及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的自主权。
其次, 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在一定时期内内容相对稳定不变的, 并为各学科 (非计算机专业) 的学生所公选的课程, 称之为静态课程, 包括公共课、公共课程模块;一类是动态的、变化相对快一些的课程, 其教学内容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各专业应用的更新而变化、增减和更新, 包括为各学科的学生按专业要求和个性发展需求而提供的必选课程、选修课程及必选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 我们称之为动态课程。
第三, 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和专业应用课四部分组成。其中, 专业应用课的开设要有利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提高本领域的研究能力及计算机综合应用技能的提高。
计算机基础课程具体设置如下:
1.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分为几个模块, 该课程为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4学分, 开课时间:第1学期。
1.A计算机基础知识; (6/6) 学时
1.B windows视窗操作系统的使用; (6/6) 学时
1.C文字处理; (6/6) 学时
1.D网络与通信基础知识; (6/6) 学时
1.E电子表格; (8/8) 学时
1.F网页制作与发布; (6/6) 学时
1.G多媒体技术与F1ash动画制作; (8/8) 学时
1.H电子演示文稿软件与Photo Shop; (16/16) 学时
1.I事务处理与常用数据库管理软件Access; (16/16) 学时
1.J事务处理与常用数据库管理软件Visual Fox Pro; (16/16) 学时
1.K程序设计基础; (16/16) 学时
1.L微机硬件实用技术。 (16/8) 学时
说明:
1) 模块1.A—1.G为必选课, 模块1.H—1.K可任选其一。但若要修后继课2.A的必须选1.I, 要修后继课2.B的必须选1.J, 要修后继课2.c或2.D的必须选1.K。
2) 新生入学后, 按模块1.A—1.C的教学要求进行测试, 通过者免修模块1.A—1.C, 代之以模块1.L, 其内容为:微型计算机的硬件配置、组装、检测和维护。修完模块1.L后再与所有学生共同修后续内容。
3) 在1.E开课前, 可为有需要的学生作1.E和1.F课程的水平测试, 通过测试的学生可免 修有关模块。
2.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开设4种语言的课程, 按专业选其中一门作为必修课。3学分, 开课时间:第2学期。
2.A Visual Basic程序设计
2.B Visual Fox Pro程序设计
2.C FORTRAN程序设计
2.D C程序设计
说明:
原则上, 生物类、法学类专业选2.A;经济、管理类专业选2.B;理工、信息类的非计算机专业可选2.C或2.D。建议文学、新闻、外语、医学和药学类专业根据专业特点开出相应的计算机基础课程。
3.公共选修课, 每生可选2学分, 开课时问:第3学期~第4学期。
3.A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3.B 网络操作系统基础
3.C 计算机辅助设计
3.D ASP动态网页设计
3.E 网络安全
说明:
根据技术发展和教学条件, 将不定期地对公共选修课程进行调整, 增加新的课程及停开某些课程。
4.专业应用课, 由各专业根据专业特点安排, 原则上不少于2个学分。
四、教学模式的改革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采用的是集中授课和上机实验两个环节的教学模式。随着多媒体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课堂上越来越多地采用“计算机+大屏幕”的多媒体教学形式。
新世纪的到来, 带来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 基于网络的教学环境也得到了普遍应用。然而, 许多不适应现代教学思想和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的问题却依然存在。
首先, 课堂授课的模式过分强调以教师为中心, 而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 对实现教学的个性化、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全面发展都不利。其次, 现有的CAI教学课件因缺乏有效的引导、互动和反馈, 其作用和功能难以得到真正的发挥。第三, 目前主流的基于Web的教学环境还较多地停留在对Internet技术标准的简单应用上, 普遍存在学习材料僵化、网状组织结构复杂、教学缺乏交互性、学习过程缺乏指导和对学习状态缺乏自我了解等问题, 对教学的支持也非常有限。
为此我们提出建立基于网络的互动式教学与自适应学习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该模式将教学从传统的以教师为绝对主导的教学形式, 演变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式的学习, 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学生间的协作下, 自行建构、发展和完善其知识体系。新型教学模式构建的基本思路如下:
1.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并用。针对计算机基础教育中不同课程或模块的内容特点, 为其确立主导的教学形式, 如以语言信息为主的课堂授课式学习、实践训练为主的实验型学习, 或资源型学习、协作型学习等。
2.利用多功能课室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应根据需要有效地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和网络资源, 避免滥用。
3.加强实践环节。针对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设计配套的实践内容和实践模式。
4. 为学生的非课堂学习提供支持多种学习模式的网络资源。包括直播、点播、自学、协同学习、练习和自我评价等。
5.为教师提供方便的课程教学评估系统。教师通过经常性的教学评估, 可以及时掌握教学情况和调整教学安排, 而不会因此增加太多的工作负担。
6.构建“计算机基础教育综合教学网站”。该网站是实现上述改革思路的关键环节, 它不仅能为师生共同提供完备的网上教学资源, 还可以实现网上答疑、网上讨论交流、网上作业和网上考试等全方位的教学功能。
作为交互式网络教学和适应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的物质基础, 计算机基础教育综合教学网站汇集了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视频文件和演示文稿、理论与实验的练习与测试题库等丰富教学资料。一方面为教师提供授课素材、问题库等备课资源, 一方面又为学生提供了打破时空限制的具有交互性、自主性、个性化的网络学习平台。利用这个强调交互、协作和适应性学习的网络化教学平台, 教学信息将更加公开和通畅, 学生学习的形式增多, 自主学习的空间加大, 学生与教师和同学间交流增加, 获得的指导增多, 学生的自我评测更加准确。同时, 教师也可以完成除课堂面授、实验指导外的在线辅导, 获得更多的教学反馈, 减轻批阅作业和考试等繁重工作。
五、结语
课程设置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 是关系新世纪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本文提出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设置改革方案, 可以作为综合性高校的教学改革方案进行试点。
该方案在课程设置上没有采取简单的一刀切方式, 即简单地取消面授或完全取消一些公共基础课的教学, 而是在兼顾计算机水平起点低的学生学习的同时, 给予起点较高的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某些计算机基础课程或课程模块的灵活性, 从而在整体上提高了教学的起点, 贯彻了有别于中学计算机教育目的的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目标。目前大学在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的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也正是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现状, 本文提出的课程设置方案, 同样适合我国大多数的高校。
另一方面, 教学改革还必须经由好的教学模式来贯彻实现。本文提出, 首先应当转变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其次必须构建具有研究层次的网络化学习平台——“计算机基础教育综合教学网站”, 该平台不是简单地利用网络工具和技术来支持教学, 而是以创建交互式、协作式和适应性学习环境为目标的新型网络教学平台。
参考文献
[1]杜士珍.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华中教育出版社, 2000.
[2]刘彦文.个性化教育的内涵与特征[J].教育评论, 2000.4.
[3]陈肖生.网络教育与学习适应性研究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 2002.3.
摘 要: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采用工作室的教育模式是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是新教育改革形势下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以工作室为专业教育的载体,建立真实的职业环境,对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所具有的优越性加以分析,针对现今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企业与高等学校艺术设计专业走“工学结合”的工作室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关键词:企业;高等学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
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具有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强调的是岗位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多数在教室中完成专业课的学习,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实际操作能力较差,走向社会后,不能很快的适应企业的岗位需要,就业适应性较差。“工作室”一词最早起源于德国,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行,“工作室”教育模式逐渐为教育界所关注,将学校教育与企业需要结合起来,以工作室为载体,培养企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型人才,实现企业需求和学校教育的双赢。
1.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的优越性
1.1 校企合作,创造实训条件
对于学校来说,要创建专业教育需要的实训条件,需要投入很大的财力和物力。学校资金有限,在此方面的财力投入远不能满足实训的需要。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建立工作室,将社会资源调动和利用,开展专业实践教学,满足了学校实训的需要。
1.2 有利于“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
企业与高校的配合,即“工学结合”,是新教育改革形势下人才培养的主要特点。同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工作室制教学的特点在于校企的合作,让学生在工作室的环境中体验工作的全过程,通过真实项目的时间,提高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1.3 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提高自信心
工作室有明确的项目任务,在工作室环境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真实的企业项目的时间,完成从设计到产品的整个工作的过程。学生因此可以更多、更直接的接触市场,了解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在实践学习中积累经验熟悉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提高就业能力和自信心。
1.4 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专业教师通过企业实践,不仅提高专业知识,更发展了实践技能,了解企业岗位真正需求,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学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聘请企业高级技术管理人员担任技术导师,一线工作经验的教学填补了课堂书本教学的缺失。
2.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2.1 单方面追求项目利益,与教学目标相偏离
企业驻校工作室的建立,为艺术设计专业打造了真实的业务项目实践的平台,在培养人才实践能力的同时也为学校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利益。然而在我国高校中采用“工作室”教学模式还处于探索的阶段,操作和管理经验不够成熟,使得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逐渐偏离了教学目标,成为了填补资金缺口的主要途径,单方面的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标,与设置“工作室”进行专业教学的初衷相背离。
2.2 校企合作不足,难以引进资源
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与行业技术的发展相比还有些滞后,企业出于风险的考虑不远与高校合作,或者不愿向学校派遣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工作室的指导教师。这就使校企合作的出现不足,资金支持不够或者合作项目缺乏,使工作室的教学模式的发展受到限制。
3.企业与高等学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实施方案
3.1 建立完整的组织机构
企业与高校建立专业工作室,以“合作办学、共同发展”为指导原则,建立完整的工作室组织机构体系。为保证校企合作有效、持续的运行,可由企业、院校、行业三方代表共同组成“工作室建设办公室”,共同对工作室的创办,运行中的各项规章制度、实训计划、企业培训进行商讨确定。具体事宜由办公室下属的工作组负责实施。
3.2 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要使工作室真正发挥作用,需要在“工作过程”的课程基础上,打破传统课堂教学内容的束缚,开发项目化得课程体系。在课程中融入具体的工作任务,学生在专业教室和企业特派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完成项目,将理论知识与岗位实际相结合,培养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工作室教学以能力培养我基础,构建系统化、专业化得课程体系。
3.3 教学组织与安排
艺术设计类专业采取校企结合的“工作室”教学模式,在教学组织上将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础课程的学习,以工作室为平台,通过企业的项目案例,模拟实际的工作环境,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素质的培养。第二阶段是专业课程的学习,在工作室的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真实项目的实践操作。第三阶段为生产实训,根据企业岗位的需要,通过工作室,进行岗位实习,以开放性为原则,以培养目标为考核依据,实行校企联考,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进行综合性的考核,最终达到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3.4 课程组织形式和实施方法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的教学是以工作室为平台,将专业教学和工作执行活动相结合,完成教学活动和工作任务的整个过程。在学校准备阶段,由企业和学校提供工作地点,设置工作任务和要求,教师进行任务的分配。在工作任务的具体学习执行阶段,可建立项目小组,明确责任人。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师资队伍进行指导工作,要求每个项目组成员分工明确,在每个环节和阶段都要做出项目过程报告。
企业与高等学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的实施,是校企结合表现形式,也是新教育改革形式下,培养高专业素质和高实践能力的人才的有效途径。随着校企合作的日益成熟,我国高校必将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13 (10).
一、总体要求
开展法治教育,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着眼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成长特点,致力于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法律素养,牢固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逐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实施法治教育,贯彻以下原则:
1.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体现法治教育的特点,适应中小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积极倡导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的方式,采用通俗鲜活的语言、生动的典型事例,体现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加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法律知识教育与法治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解和参与法治实践的机会,教育和引导学生在实践当中掌握法律知识,领会法治理念,提高法律素质。
3.整合性原则。将法治教育与学校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与各种教育活动相结合,融入到教育活动中;与必要的专项教育相结合,形成多角度、宽领域、复合式的法治教育格局。
三、主要任务
开展法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培养小学生的爱国意识、公民意识、守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养成尊重宪法、维护法律的习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树立依法治国和公平正义的理念,提高分辨是非和守法用法的能力,引导他们做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四、主要内容
进行初步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启蒙教育,使学生具备初步的法律观念和权利观念。
1.了解社会生活中有规则,法律是社会生活中人人都要遵守的具有强制性的规则。法律规定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各种特定条件下能够做什么、必须做什么或禁止做什么。
2.初步了解法律的作用,体会法律代表公平正义,维护秩序,保障自由,保护人身、财产等权力不受侵犯。
3.了解自己依法享有的权利,任何人的权利不可随意剥夺和侵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初步建立宪法意识。
5.初步了解未成年人权利的基本内容,了解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知道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姓名权、受监护权、休息权、隐私权、财产权、继承权、受教育权等基本权利应当受到保护,增强权利意识。
6.掌握初步的自我保护方法,知道权利受到侵犯时如何寻求法律保护,了解寻求法律保护的渠道。
五、实施途径
法治教育要以有机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为主,同时,利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要重视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法治教育资源,发挥整体合力、提高法治教育的实效。
1、学科教学
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学科,要在这些学科的教学中挖掘法治教育内容,增强法治教育,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法治教育。
《道德与法制》:在学生能感受、能观察、能体验的日常生活中渗透法治教育,采取适合小学生接受能力的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方式,使学生初步了解法律,引导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品德与社会》:在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渗透基本的法律知识教育,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认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学习运用法律知识思考和分析一些简单的社会生活现象,学习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规范自身行为,从小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公民。
2、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学生学习法律、践行法律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利用班团队活动、学生社团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仪式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开展生动活泼的法治教育活动,增强学生依法律己、依法办事的自觉性。
(1)班团队活动
少先队和共青团组织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法治教育活动,使学生真正懂得集体要有纪律、要有规则,每个集体成员要懂规则、守规则,要在享有法定权利的同时履行应尽的各项义务。班集体活动要结合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法治教育活动。
(2)学生社团活动
学生社团是帮助学生增强法律意识的重要载体。要支持和指导学生社团广泛开展与法治教育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力发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兴趣小组,逐步培养学生参与群体生活的能力、按规则办事的习惯。
(3)节日、纪念日宣传教育活动
要充分利用现有中国传统节日、法定节日和纪念日,如“3.15“消费者权益日、“6.26“国际禁毒日、“12.4“全国法治宣传日等,开展有针对性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
(4)仪式教育活动
学校要通过学生入学仪式、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及入队等各种仪式,精心组织设计,渗透法治教育,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健康成长与法律的关系,培养爱法、敬法的情感,增强守法、用法的能力。
3、个别辅导
学校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要针对个别学生中出现的违法违纪行为,进行积极的教育和管理;要关注学生思想、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变化,及时进行法律、道德、心理等多方面的辅导,帮助他们克服缺点、改正错误、健康成长。
六、教育措施
1、组织措施
从实际出发,制定法治教育的实施计划,整合德育、教研的力量,进行法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学校由校长(或法治副校长)负责,把法治教育作为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除学科课程所占课时外,每学年要根据法治教育的要求和实际情况,结合学校课程实际,安排合理的课时用于法治专题教育活动,法治专题教育的时间纳入学校总体教学计划,确保课时,保证质量。
2、资源利用
学校多方开发和利用校内外丰富的法治教育资源,加强法治教育的软件建设,积极开发图文资料、教学课件、音像制品等教学资源;利用网络、影视、图书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社会资源,丰富法治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3、队伍培训
实验中学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河曲县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实施方案》,根据《国家卫生城市标准》规定的有关指标要求及市创国卫办下达的目标任务,结合实际,特制定全市教育系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学校健康教育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总体要求,按照“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动手、科学治理、社会监督”的工作方针,在市“三创办”的统一领导下,广泛动员,精心部署,统筹规划,综合治理,以开设健康教育课和健康教育讲座及举办健康教育专栏为载体,不断增强学生的卫生意识、环境意识,努力提高学生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教育系统承担的创国卫各项目标任务,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目标任务
1、全面贯彻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抓好全校各级各班的健康教育工作。
2、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中小学全部开设健康教育课,做到有课本、有教案、有课时、有教师、有健康教育专栏,并按统一要求集中整理各项资料,健全学生体质健康档案。
3、依据《学校健康教育评价方案》,学校健康教育自评分≥85%,开课率等5个项目总分不低于自评分95%。
4、加强学生环境卫生知识教育,搞好学校及周边环境卫生管理和校园绿化、美 化工作。
三、阶段安排
第一阶段:组织动员阶段(2009年5月—7月)。主要是成立机构,广泛宣传,动员安排,制定中小学健康教育实施方案,签订目标责任书,细化工作任务,落实工作措施,夯实工作责任,迅速开展工作。学校拟在橱窗举办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学校健康教育大型宣传活动。召开学校创国卫誓师大会,组织学生进行创卫宣誓,印发创国卫倡仪书,进行千人签名活动。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09年9月—2011年12月)。主要是按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针对工作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集中搞好学校综合整治、学校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完善各项基础设施设备,对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方案》等法规,开好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落实各项健康教育活动,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学校将通过开展三项活动促进创国卫工作顺利实施。一是2009年9月、2011年3月在全校开展保护环境卫生整治活动,组织学生上街清扫街道,擦洗栏杆等,通过亲身体验,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二是2011年5月开展“四个一”活动,即举办一次健康教育讲座、举办一次“创国卫”演讲比赛、办一期健康知识手抄报,参加一次创卫义务劳动,培养学生健康意识和环境意识,通过大手拉小手,共创美好家园。三是2011年9月开展“改陋习、树新风,做文明学生、创卫生校园”活动。对校内环境卫生、饮食卫生、学生卫生行为习惯、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进行综合检查评比活动,建立长效健康教育宣传机制,使创卫观念深入人心。
第三阶段:整改提高阶段(2012年1月—6月)。主要是对照国卫标准进行自查,查漏补缺,梳理归类问题,建立整改台帐,限期整改达标,为考核验收做好各项准备。第四阶段:巩固迎验阶段(2012年7月—12月)。巩固创卫成果,保证各项指标持续达标,整理好创卫资料,做好数据统计、资料收集,完善创卫档案,全力做好迎接国检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顺利通过验收。
四、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是县委、县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教育部门又承担着十分艰巨的任务,为了加强对创国卫工作的领导,学校成立了由张志荣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同志为成员的 “创卫”工作领导小组,要建立健全责任制,“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学校的创国卫工作。
2、重视健康教育,提高师生的文明卫生素质。要提高认识,确立“健康第一”的观念,把创国卫工作作为促进学校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抓好健康教育及评价的同时,切实抓好学生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广大学生要按照课程计划开好《健康教育》课,认真举办专题讲座,向学生进行广泛的健康教育,普及卫生常识。各班要通过校园广播、校办报刊、黑板报、校园网等阵地向师生宣传健康知识。学校要按照《健康教育评价方案》,归类整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资料,如评价表、活动记录、工作总结、音像、图片等,认真开展健康教育评价工作。
3、全面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营造整洁、优美、安全的育人环境。各班要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建立卫生清洁制度,不断提高卫生要求标准,把净化、绿化、美化校园作为提升学校文明化水平的重要工作。学校卫生整治的重点是厕所和卫生死角,校园内垃圾做到密封收存,日产日清,搞好校内卫生。同时要按照“门前三包”的要求,解决好单位周边的卫生问题,要协助有关部门治理校门周围的临时摊点,建设整 洁、规范、文明、健康的校内外环境。
为全力打造“平安校园”,积极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进一步贯彻上级关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全力构建管理网络,有计划、有部署地推进我校创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活动,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保安全、抓教育、促发展”为主题,突出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全校师生的安全意识,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确保学校工作顺利进行。正确处理好推进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和维护学校稳定工作的相互联系,齐心协力,努力营造安全、文明、祥和的教育教学环境。通过创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活动,广泛宣传,完善制度,强化责任,落实措施,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校园无安全事故,无纠纷案件,无上访事件,无周边环境问题。以求师生平安,秩序井然。
二、领导机构
为加强整治和学校安全工作的领导,经会议决定成立学校及周边环境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其成员如下:
组 长:陈敬保
副组长:龙能飞
潘勇军
陶
新
董呈虎
成员:李元锋
杨
杰
陶
威
董焕平
韦达强
董杰文及各班主任 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学校安全工作的研究、督办和管理,建立学校安全工作长效机制,落实各项工作的措施,完善内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教师的安全培训和教职工队伍整顿,强化学生安全教育管理,要主动联系、积极配合公安等部门加强学校安全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李元锋任办公室主任。
三、工作目标
在公安、交通、工商、文化等部门的支持配合下,通过治理,使我校突出的社会治安问题得到明显改观;促使我校内部管理和治安防控得到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得到全面落实;将我校法制教育进一步落到实处,使师生法制观念明显提高;使学校周边社会环境进一步得到净化,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非法网吧”全部予以取缔;交通现象得到彻底改观;在校学生行为规范明显改善,师生安全感明显增强。
四、工作任务
1、校园及周边文化市场环境。重点整治非法、违章经营的网吧、台球室、电子游戏厅等娱乐场所,对学校200 米范围内的娱乐场所坚决予以取缔;严禁学校学生进入网吧、游戏机室,净化学校及周边文化环境。
2、学校及周边交通环境。重点整治校门口游贩摆摊设点、交通拥挤混乱现象以及“三无”(无牌无证无照)车辆校外运载学生现象;严禁校门口车辆乱停乱放,规范学校周边交通秩序。
3、学校及周边治安环境。重点整治侵害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各类违法活动,校园周边存在的流氓团伙等其它各类安全隐患。加强学校治安、消防等工作的检查力度。
4、学校及周边食品卫生环境。重点整治学校食堂卫生、校内外小商店、食品摊点和各类非法经营无牌无证摊点。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管,严禁学校及周边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
5、学校周边教学环境。重点整治学校周边乱搭滥建,侵占学校面积、排污、等问题。清除校园安全隐患,创建 “平安校园”,实现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和影响重大的安全事件“双为零”目标;学校周边安全整治取得明显成效,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及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部门联动、校内校外结合的打、防、控网络及长效管理机制。
五、工作步骤 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调查摸底、宣传发动(2013年3月1日—5月20日)
各处室、各班级要在做好严密、细致的排查工作的同时,运用新闻媒体、举报电话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全体师生参与专项整治工作的积极性,形成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围。目标任务如下:
1、排查盗窃、敲诈、抢劫师生财物,侵害师生人身权利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和学校周边社区的少年犯罪团伙。
2、排查校园周边非法经营的网吧、音像书刊摊点和占道经营、交通秩序、交通安全等问题。
3、排查学校综治组织建设、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及其发挥作用情况。
4、排查网吧义务监督员和法制辅导员的配备及发挥作用情况。
5、其他不稳定因素和安全隐患。
(二)突出重点、集中整治(5月21日—8月31日)
针对排查出来的问题,领导小组要组织各部门认真分析,确定重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整治方案。对暴露出来的问题,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展几次集中整治,集中整改存在的问题。整治时要以教育疏导为主,依法行政,该打击的坚决打击,该取缔的坚决取缔,确保整治的效果。对园治安防范措施和青少年法制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要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加大教育管理和综合治理力度。各部门必须履行职责,恪尽职守,确保人力、物力到位,工作上不得推诿,确保整治工作出成绩,见实效。
(三)总结上报(9月1日—12月底)
办公室在11月底前将专项整治工作情况用书面材料上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将进行检查验收。对工作不力或措施不到位的进行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对工作得力、措施到位的进行表彰、奖励。12月学校将整治工作以书面材料上报县综治办,并将综合治理结果列入年终工作考评。
六、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抓好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整治,事关全体师生的治安稳定,事关青少年健康成长和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培养。因此,各处室、各班级要从根本上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从思想上、行动上动员起来,切实做好这次校园及周边治安专项整治工作,务求取得明显成效。
2、精心组织,落实责任。此项工作在校长的领导下,由校综治办牵头,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责。整治中要层层落实责任,各职能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杜绝不作为现象的发生。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主动抓,各处室、各班级一起抓。确保整治工作不走过场,取得实效。
3、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学校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整治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学校要高度重视,真正做到主要领导“放在心上”,分管领导“拿在手上”,各部门积极配合,履行职责,齐抓共管,形成长效工作机制。从根本上把影响我校及周边治安秩序的问题解决好,确保让人民群众满意,让学生放心。
首先, 重视思想教育, 引导学生明确人生目标。小塞涅卡曾经说过:“有些人活着没有任何目标, 他们在世间行走, 就象河中的一棵小草, 他们不是行走, 而是随波逐流。”然而, 中职生们因其大多数都是中招的失败者, 他们一般都缺乏学习目标和动机, 并且自身也有着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导致不能以积极的状态面对学习, 对自己的未来很迷茫, 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这个时候, 作为班主任, 就应该多找学生聊天, 了解学生的心理, 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 在思想上多对其进行疏导, 帮其找回自信心和奋斗目标。对一些心理创伤较重的学生, 班主任还可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关注学生的心理思想健康情况, 及时为学生消除心理思想障碍, 帮学生们明确学习目的, 端正学习态度, 掌握科学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样既有利于班主任自身工作的提高, 还可为学生们开启一扇窗, 让他们能够自信、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其次, 用爱来凝聚起班集体。陶先知先生曾云:“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爱满天下”, 这些名言也被一些师范型院校作为校训, 诠释着作为一名优秀教育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爱心”这一基本素质。教师的爱是一种不计回报的付出, 这种爱能给学生带来温暖、带去快乐及希望, 甚至会改变学生的一生为他们带去成功。目前的中职生们大多是独生子女, 他们多半在家庭中娇生惯养, 吃苦能力, 克服困难能力都比较薄弱, 经不起成长道路中风雨及挫折的考验, 缺乏青少年应该具备的顽强拼搏的精神, 从而导致他们在平常学习生活中比较脆弱, 经不起周遭事物的诱惑, 有许多学生甚至自暴自弃。面对这一现象的普遍发生, 班主任应当敢于接受这一现实, 勇于承担起挽救这些孩子的使命, 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班主任既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培育者, 又是班级工作的直接指导者, 同时也肩负着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桥梁作用。用自己的爱心来唤醒学生的年轻向上活力, 用爱心和耐心去感化学生, 让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己, 定位自己。学生们只有客观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时, 才能合理地安排出克服自己缺点的计划, 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当个别学生行为过火时, 班主任更要发挥自己的宽容力去理解学生, 关爱学生, 引领他们回到正确的人生轨道中来。
再次, 充分发挥中职生的学习自主性。中职教育是以职业素质为基础,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 以职业技能为重点, 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 这一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他们应当具备较强的学习自主性, 只有这样, 才有利于实现中职生的教育目的, 使他们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实现他们的价值。作为中职生的班主任, 应通过班级管理的形式, 加强学生自主性的培养。班主任应当让学生明确中职教育的特点, 多与学生们分享一些职业技术性人才的成功例子, 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优势, 消除自卑心理。让他们能够珍惜在校生活, 做到学习目标明确, 能够切实地学到专业知识, 扬长补短地发展, 为将来的职业生涯的打下坚实基础。除此之外, 班主任要利用课余时间多举办一些技能训练及竞赛一类的实践活动, 充分展现中职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还可以班集体为单位多举行一些活动, 或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将专业知识带到实践中去, 在这过程中既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合理的就业观念, 又可充分挖掘学生的个人潜能。同时在他们平常的专业学习与训练中适当加入一些人文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道德观。
最后, 积极推行赏识教育。赏识教育是世界著名的六种教育方法之一, 即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及长处, 从而予以精心的培育或真诚的激励, 从而在成长过程中带动他们各方面良好的发展, 形成燎原之势。赏识教育在中职教育仍要大力推行。面对中职生这一群体, 班主任更需耐性, 要积极改变自身的传统观点及思考角度, 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长处及取得的微小进步, 实施赏识教育, 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完善他们的人格。当学生们出现问题后, 多从教师及班主任方面来查找问题, 而不要一味地埋怨学生。赏识教育在现实教育工作中已经屡建其功,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也不例外。
综上所述, 中职教育的班级管理是一项既琐碎又复杂的工作, 需要班主任有足够的耐心、细心和爱心。班主任要学习先进的教育经验, 不断探索新教育管理方法。只有脚踏实地, 辛苦耕耘, 切实热爱学生, 对学生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导之以行, 持之以恒, 班级管理工作就会跃上一个新台阶, 班主任工作就会收、到更大成效, 我国的中职教育将会取得一定成绩, 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魏书生.班主任工作艺术[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5.
[2]蔡金星.知心导行[M].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 2003.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班级工作需要理论的指导,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不断地提高管理水平。班主任要善于从繁杂、琐碎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树立班级管理的整体观、发展观、理论指导观。班主任自身也需要加强学习,参与教育管理理论的研究与探讨,努力提高自身修养与素质,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班主任务虚的更高要求在于班主任要有开阔的眼界,长远的光,广泛关注国内外教育发展动态,大胆创新,用自身的实践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我作为学校的一名教师,又任班主任工作,通过自己的工作实践,总结出了一系列有关班级管理经验,特别是对双差后进生的教育帮助有独到之处,同时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则更是采用巧妙的激励促进手法,使他们健康成材,其做法是下列步骤:
其一、确定好班委,组长;其二、建立建全好各项规章制度;其三、制作班级积分量化评比表;其四、张贴班级奋进标语口号,激励学生奋发有为向上;其五、让学生个人制定新学期学习纪律;其六、制订师生约法三章。
新生入学时,在两周内就要把全班学生的思想情绪,志向,性格特点,学习情况,生活方式,纪律遵守等各方面都应该做深入细致的了解,并建立好学生档案,分类做好政治思想教育,做到对症下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对学生实施切实可行的素质教育,诱导教育以及政治思想教育,才能使其健康成长,减少教育的重复性的无效浪费。
(一)育人为本,因材施教
经过多年来班主任工作的实践,我认为,要当一名优秀班主任,就必须体现出坚持以育人为本,因材施教。发展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善于发现总结每一位学生的特长和优点,多鼓励,少严厉的指责,多进行正面的思想教育,少在公众场合批评,可在课下指出所犯的错误,并要求制订整改计划,如果一有点进步就给予肯定和鼓励,希望继续努力。
(二)班级管理要做到八化
即:班级管理要民主化;管理过程要制度化;管理方法要科学化;制订班规要合情化;制度落实要经常化;教育学生要动情化;班级考评要细化、量化;做思想教育要经常化。
二、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1、全面发展所有学生
教育不是少数人的专利,每一个人都应該充分的发展。对班主任而言,就是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由于智力或后天的因素,后进生的存在是客观的也是必然的。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意义是促进他们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班主任应面对全体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班主任应着眼于提高所有学生的素质,而不是只提高几个优秀学生的素质。
2、全面发展学生的各个方面
班主任不仅要发展全体学生的素质,而且要发展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使每一个学生都全面发展。我国的教育方针提得很明确:"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班主任必须非常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生活习惯的养成。班主任要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生活习惯要从小事抓起,比如不随地吐痰,要讲卫生,讲话要文明礼貌,助人为乐,要想信科学。学习是学生的本职工作,但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充,一个人不可能学到所有知识,智育的发展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获取知识的方法,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更要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
三、培养和谐的班集体
心理学硏究表明,个人交际的范围愈是比较广泛,他同生活各方面的联系就愈是多样,深入到社会关系的也就愈深刻,他自己的精神世界也愈丰富。这告诉我们,作为班级教育者,必须十分重视良好班级人际关系的建设,班级是一个社会小群体,其中存在着网络似的人际关系,包括学生之间的生生关系,师生关系等等,纵横交错。
首先是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教育获得成效的保证。教育的过程是师生之间不断交流的过程,既有各种信息的发出和反馈,又有情感的相互交流。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班主任,在师生交往中应随时注意和调节双方的心理距离。既要有教师的尊严,又要努力形成自身的凝聚力和让学生指向教育者的向心力。这要求我们必须对学生有至诚之爱的真挚情感和态度,从而引起学生心理认同和情感共鸣。同时必须注意师生平等,师生在人格上和真理面前是平等的,充分相信每个学生具有发展的潜能。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创设公平的学习情境,让每个学生去体验成功。这样可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而且可以使学生产生责任感、自觉努力、严格要求自己。
其次是融洽的生生关系的建立,硏究表明,职高学生出现了独立性意向和参与社会活动的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友谊的需要和交往的需要等等,这种社会性的需求,引起人际关系的重大变化。重视生生关系中舆论导向作用,帮助他们在集体内取得一个应有地位意向,获得自我尊严和自我需求,帮助他们在集体中摆正位置,与家长、老师合作,克服社交中的困难,让学生在这个班级中感到集体的温暖、和谐,在这个集体中学习催人奋进,因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而感到骄傲,愿意为班级作出努力
四、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
【学校环境教育工作方案】推荐阅读:
学校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09-20
中心学校校园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实施方案06-05
学校环境卫生工作计划07-25
加强学校、幼儿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措施12-03
学校卫生教育工作方案12-11
创设学校阅读环境11-06
爱护学校环境主题班会12-13
学校环境监督活动计划05-27
学校周边环境治理报告09-08
学校环境污染调查分析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