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自主探究”阅读课教学模式

2024-08-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自主探究”阅读课教学模式(共12篇)

小学语文“自主探究”阅读课教学模式 篇1

陈仓区虢镇小学 唐小红

内容提要:小学语文自主探究阅读教学模式,以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探究性阅读为核心,引导学生在问题中探究,在探究中领悟,其基本结构形式如下:激趣导入→自读质疑→论辩探究→拓展延伸。

关 键 词:小学语文、自主探究、阅读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阅读课“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就是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上,教师让学生采用探究的方式达到寻求真理,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探是探本求源、探求真理;究就是研究、研讨。探究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去寻求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掌握和提升探究、探讨的方法。这个过程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和大胆探究的能力。

一、模式的指导思想

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个体,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要以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和个体潜能,让学生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探究作为一种行为方式,存在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探究作为一种人格品质,完善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因此,探究过程本身就包含着一系列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要求。我的教学模式意图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同时,学会知识、学 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生存,最终能主动发展。

二、模式的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理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提高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不断创新的能力。”

3、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干预学生的思想,只起一个组织者、点拨指导者、启发诱导者,解惑辅导者的作用,让学生自己表达交流,自己学习评价,自我创新创造,自我选择判断。

4、马斯洛的人本管理心理学和教育学:强调实现人的潜力的最大开发,提出以人为中心,发展为本,注重激发师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

5、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活动应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自己的学习风格、学习特色。

三、模式的基本特征

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为学生提供独立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相互交流的机会,是“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前提;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是“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必备条件;建立和谐、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是“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根本保证;给学生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是“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关键。

四、模式的操作程序

小学语文自主探究阅读教学模式,以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探究性阅读为核心,引导学生在问题中探究,在探究中领悟,其基本结构形式如下:激趣导入→自读质疑→讨论探究→拓展创新。

1、激趣导入

【缘由】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它促使人们去探索、钻研、实践,要使语文课充满活力,教师就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之“乐学”。

【操作】这一环节可采取语言激趣,情景激趣,设疑激趣等方法或从题目入手,文中重点词句入手,找出能发挥导向作用的,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情境,激趣要让学生的探索潜能和欲望有所指向。

【示例】如在教学《信任》一课时,教师适时设疑激趣:同学们,春暖花开,人们都愿意到郊外去走一走,看一看。有一对夫妇在郊外路边发现了这样一则告示(师出示),看了这则告示你有什么疑惑吗?(学生质疑,可能会提到:真的有桃子吗?桃子真的可以自己采吗?桃园真的距离路边三里路吗?)师:既然大 家有这么多疑问,想不想去看个究竟?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信任》一起来读读吧!这节课以问题激趣,制造悬念,将学生拴住引到登堂入室的门边。

2、自读质疑

【缘由】“自读感知”是个体性的自主活动,教师一定指导好“自读”,注重读的方法与技巧的指导,把“读”作为最根本的学习手段,使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真正把学生当作“读”的主体,充分体现“生本教育”的理念。

【操作】自读时教师可提出恰当要求: 如:①正确流利地通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②基本了解课文内容后再细读,品味并积累一些精彩的词语和句子,读时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有价值”。

【示例】如在教学《包公审驴》一文时,让学生感知课文后自主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

1、小偷偷了驴,包公不去抓小偷,为什么却去“审驴”?

2、驴又不会说话,他是怎样审的?

3、为什么驴被痛打后会逃到王五的家?

4、包公审驴结果如何? „„ 学生提出问题后师生可共同梳理问题,浅显的由学生直接回答,与课文内容关系不大而学生难以回答的问题,由老师作恰当解释,剩下的可作为学习课文的目标。

3、论辩探究

【缘由】学生细读课文之后,提出了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于是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释疑,要求他们精读多想,比较分析,展开讨论交流,求得问题的解决,此环节要不惜花费时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力。

【操作】可通过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组讨论学习,课堂上不一定要把追求完美的答案作为教学目标,而应当引导学生在辨析问题上下功夫,以求理解更深入,思路更清晰。

【示例】在教学《凡卡》一课的结尾时,我先让学生齐读了“凡卡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这一段,紧接着问道:“凡卡把自己的心愿装在信中,写上“乡下爷爷收”,他的信爷爷会收到吗?爷爷会来接他吗?”问题刚一提出,教室里片刻沉静,学生进入思考。一会儿便沸腾起来,同学们的情绪高涨,纷纷举手,各抒己见。有的说:“爷爷肯定收不到他的信,因为凡卡的信封上没有写清详细的地址。”有的说:“但也许他会碰到一个好心的邮差,帮他打听爷爷的下落,把信送到呢!”也有的说:“不可能,因为那是沙皇统治下的黑暗社会,人与人之间是那么淡漠,穷人的命运永远是悲惨的,不可能有这样的好心人,这也是作家契珂夫写本文的意图„„这时,教师应敏锐洞察这一矛盾,不失时机的引导他们研究、讨论和争辩,从而达成共识,解决问题。

4、拓展延伸

【缘由】语文教学还应结合学生生活、社会生活,博引相关内容进行拓展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操作】对于不同的语文课可进行不同的拓展活动。例如积 累语言学会运用、培养发散思维,想像写话、课外延读、课后活动。

【示例】①积累语言学会运用:如:学习《天马》后,摘抄佳词佳句,积累写马的词语。②、培养发散思维,想像写话,如:学习《凡卡》后,续写一段话,设想凡卡醒后会发生什么事?③、课外延读:如学习《草帽计》后,向学生推荐有关三十六计的故事。④、课后活动:如学习《只有一个地球》后,举行一次“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手抄报比赛活动,学习《包公审驴》后,表演课本剧。

五、“自主探究性”的教学模式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探究目标要明确具体。

语文阅读课教学,“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这三维目标要始终在教师的心目中有所明确。当然,要视课文的具体情况而定,虽然不一定每一节课都要有,但目标必须要明确具体。如果没有明确具体的目标作指导,我们在开展探究和做评价时,就会感到无所适从。有了探究目标,学生在学习时才不会迷失方向,零碎、发散的思维才能得以集中。

设计和制定每一课的探究目标,师生必须要对探究的主题进行界定。探究的主题往往是这一课教学目标中的重点目标。如以上《包公审驴》的例子,就是引导学生以“包公是怎样审驴的?”作为探究的目标。

2、留给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时间要充足。这一点不用讲道理,哪位教师都懂,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去进行探究实践,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探究性学习就流于形式。然而,在目前的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容易表现得不够大气,舍不得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究其原因,一是教师的观念没改变,认为教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不讲,学生能学到什么?二是怕被人视为无能,学生一分组探究,还要给那么多的时间,教室里岂不是乱套了吗?领导同事看到课堂纪律这么差,还以为教师太缺少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三是对学生不放心,认为学生只是个孩子,天生就有依赖性,他们在生活上依赖家长,在学习上依赖老师,都已经习惯了依赖,他们有多大能耐去探究?给他们那么多时间,岂不是浪费了吗?

小学语文“自主探究”阅读课教学模式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探究,阅读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 时代的不断进步,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 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有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这就要求我们在传统教学基础上要有所突破和创新。自主探究式教学的脱颖而出, 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这种方法不但可以拓展小学生的思维空间, 而且可以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语文阅读是小学语文科目的重点, 因此, 自主探究性学习方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结合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 首先阐述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自主探究性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就如何培养学生小学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能力进行研究分析, 提出了几点自己的见解, 给广大同仁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策略的必要性

1. 自主探究性教学以人为本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自主探究性教学策略可以充分展示以人为本的特点,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好品质, 为将来步入高一级的学校打下良好的基础。再者, 小学语文阅读自主探究学习, 可以帮助学生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小学语文阅读过程中, 既可以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德, 陶冶学生的情操, 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自主探究性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意识

自主探究性学习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 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通过这种自主权的下放, 充分激发出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 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努力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3. 自主探究性教学可以弥补教学不足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 学生的教育背景和家庭背景不一样, 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不一致, 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顾及所有的学生, 采用自主探究性学习策略, 可以从学生个体差异入手,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有效地因材施教, 帮助学生弥补自身欠缺之处, 通过这种方法的实施,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不足。

二、小学语文自主探究式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1. 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阅读问题

众所周知, 语文阅读就是从文字获取信息的过程, 对于学生而言, 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 要掌握阅读的技巧和方式, 充分活跃自己的思维, 力求达到最佳的效果。由于小学生大部分都处于朦胧的阶段, 生理和心理都处于发展阶段, 对事物的认知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偏差, 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进行加以正确的引导,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故事去吸引学生, 就课文内容而言, 我们可以提出一些有趣而且有价值的问题, 并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文, 在文章中寻找合适的答案, 进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2. 注重运用联系的方式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不但需要讲究探究性, 而且还要讲究阅读的联系性。自主探究性阅读, 就是在现有的经验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解读, 所以, 我们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时候, 一定要注重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要让学生自主地去感悟文章中文化内涵。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还要注重知识的延伸, 我们可以延伸学习一些已经学过的诗词歌赋等等, 分析对比, 进而让学生领略到课文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通过这样方式, 还可以帮助学生发展思维, 提升阅读能力, 开拓学生的知识面, 进而提升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三、结语

总之,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自主探究式学习, 可以有效地保证语文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 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同时, 小学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方式还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 我们要立足学生实际情况, 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努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自主探究能力, 使学生真正爱上语文,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进而推动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长林.学生自主探究阅读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学苑教育, 2012, (11) :27.

[2]杨富强.小学语文自主探究五环节阅读教学模式[J].作文教学研究, 2019, (01) :111.

初中语文阅读课自主学习模式探究 篇3

当今的国际竞争是基于科技创新和人才竞争为核心的竞争,为了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改变以往的人才培养方式成为必然。以学生为本是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这就要求我们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将过去单一的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变为让学生主动、自发地学习。

1.语文自主学习模式产生的背景

当下,“课改”就像是沸腾的开水,已经没有了之前的热烈,似乎开始渐行渐远。但是在语文教学方面,呼唤“课改”回归的声音却越来越多,出现了如本色作文、民族性回归的语文教学等问题的研究。就目前看来,国内比较流行的课型分类大体有以下几种:第一类,根据授课内容划分为字词品读课、句式学用课、技能练习课、精段读写课;第二类,按训练目的划分为整体感悟课型、自主阅读课型、语言学用课型、思维训练课型、探究性学习课型;第三类,根据授课方式划分为教读型和自读型;第四类,按学习进程划分为新授、复习、练习等课型。

2.初中语文课自主学习模式的理论依据

从书面符号中获取意义的心理过程就叫做阅读。在不断进行阅读实践的基础之上,能够准确把握阅读规律和熟练掌握阅读技巧是提高阅读效率、发展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仅是所有语文能力的基础,还是一个人学习、生活必不可缺的基本能力。由于每位学生对阅读的喜好程度与积累深浅的不同,教师要针对不同教材,结合初中生的具体特征,来设计阅读课自主式学习的具体模式及实施步骤,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二、初中语文阅读课自主学习模式的基本构成与实施方式

1.初中语文阅读课自主学习模式的基本构成

自主学习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它具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意识、尽可能扩充文本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它包括泛读式、作业归总式、交流合作式、问答式、讲评式、小组自主表达式、学生互批互评式等基本方式。当然,具体实施自主学习模式时还要依据当地教材而定。

2.初中语文阅读课自主式学习模式的构想

初中阶段的每一个年级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因此可以将初中三年的阅读教学分为三个阶段:七年级为第一阶段,八年级为第二阶段,九年级为第三阶段。其中第一阶段,注重阅读材料中的“事”和“情”两部分;第二阶段则侧重于阅读材料中的“物”和“理”两方面;第三阶段则注重阅读材料中的“人”和“情”两方面。比如在阅读《〈论语〉十则》这篇文章时,因为此文为要求背诵的文章,同时知识点较多,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容易让学生们失去学习兴趣。这里我们采取将学生分组,让学生自己讲、自己听、自己思考和表达的方法,迎合七年级学生勇于表达、敢于竞争的心理特点,提出一些有难度、富有挑战性的题目,如:“思而不学”就一定会“殆”吗?这种看似与课文知识关联不大的提问,事实上已经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意,而且当学生兴趣浓厚时,他们的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的状态,都有可能自己解决这些问题。在学生们回答后,我们以适当的方式评价他们的答案,让学生分辨是非对错,并获得成就感,充分提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陶醉其中,从而主动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动性。

3.初中语文阅读课自主学习模式的实施方式

整个过程在教师的组织下应分两个步骤来实现:第一,详细说明自主学习模式的意义,让学生作好思想准备;第二,提出具体的要求,让每个学生可以明确最终要达成的学习任务和如何进行自主阅读的具体方法。

三、初中语文阅读课自主学习模式的实践效益与现实意义

1.在初中语文阅读课上开展自主学习的成效

第一,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一旦激发了学习兴趣,那么潜能也就会相应地得到开发,学习效率也会随之提高。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第二,有效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因为自主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了网络等各类辅助资源,使得学生可以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阅读大量参考资料,由过去迫使学生看书变成学生主动看书,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得以培养和提高。第三,使学生整合资源的能力得到提高,因为周围的语文教学理论和材料很多,要引导学生搜集和筛选那些对他们学习有帮助的资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搜集有用的学习资料的习惯,这是一个良好的习惯,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自主学习模式的现实意义

自主学习模式使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互动中共同提高,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模式下的语文教学自然真实、轻松和谐,教师在这种状态下可以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能力。

小学语文“自主探究”阅读课教学模式 篇4

建昌县药王庙镇初级中学 朱秀艳

【摘要】我们的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的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的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必须是学生有自主性,教师要坚信学生的能力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读和探讨”出来的。只有学生自己“读”出来的能力,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性体现。

【关键词】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探究性阅读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那种“要我学”的陈旧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充分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充分开展自主探究性的阅读教学,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是初中许多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下面我就自己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来谈一下肤浅的看法和认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倡导: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初中学生心理上有较强的自主性,但行为上对教师有一定的依赖性。他们对这个世界已经有一些初步的朴素的认 识,有潜在的主动探究的动力,但由于学生的认识比较肤浅,学习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整。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走“自主探究性阅读”之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

“自主探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运用自主性、探究性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通过能动的创造性学习的活动,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自主获得知识和创造的本领,实现自主性发展,使自身素质优化。

“自主探究性阅读”以变“教我学”为“我会学”为核心目标,它的教学理论建立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职责是组织、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之上。自主探究性的阅读,是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化为“主动学习的探究者”的有效途径。它以激发学生兴趣为起点,以创设学习空间为载体,以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以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自主体验、自我发现、自我选择、自我教育。

在具体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中,我想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激发探究兴趣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中,一堂课里占去绝大部分比重的是老师在教学生如何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很狭小,难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其实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才能积极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时,他们就会乐意去学习,并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和敏锐的感知。托尔斯泰曾经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堂阅读教学课,如果一味的是老师在唱主角,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 间,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从何而来?当然也就不会有什么自主探究的意识了。从这点上看,我们应给学生足够的自主阅读空间,用以激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自主探究意识。而给足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并不是说不要教师,让学生放任自流,漫无目的的小和尚念经般的去阅读。恰恰相反,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此时就显得十分重要,那就是如何去激发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探究兴趣。如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多种激励的机制的运用,多角度、多方位的问题的设计等等,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而设计疑问,提出问题,要结合新旧知识和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独具匠心地设计一些激疑性、探究性、迁移性、发散性问题,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或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为“自主探究性阅读”作充分的心理与智能准备。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就有多高,就能收到既立足于文本,又跳出文本而进行迁移性、发散性的多角度的探究性的阅读效果。

二、授之以渔而不授以鱼,创造自主探究性阅读的条件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效率,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我们做教师的应该在阅读方法上对学生加以指导,而不应该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学生有了老师提供的一些阅读方法和技巧,就为他自己的自主探究阅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学起来也就会信心十足,得心应手。

如在《春》教学中,我就摒弃了过去教授它时的方法,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大家回忆一下,你最喜欢哪部分内容,你们用自己的方式独立或合作完成,然后把这部分内容汇报一下。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美景的同学,可以说一说,讲一讲;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春的美景;喜欢搜集资料的同学,可以交流课前查找有关春的图片资料;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尽情地读一读。如果还有什么别的方法也可以。几分钟后有几个个学生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收获。有语言绘声绘色描绘春花、春草的;有用画的方式画出五幅图画;有五名同学到前面表演孩子们的嬉戏。有同学到前面展示课前收集的图片和资料。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是不一样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学习方式。教师给了学生方法方面的自由选择,这是尊重认知风格和学习方式的体现,为学生自主探究创造了条件。

三、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享受自主探究性阅读的乐趣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把教材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文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既要“了解作者说些什么”“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叶圣陶语),又要把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展现出来,跃出纸面,把自己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去,毫无障碍地接受课文内容的熏陶感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重视学生自主的朗读文本,会使学生享受到自主探究性阅读的乐趣。

学生的朗读可以是自读、小组读、齐读、分角色读等等。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学生通过形象思维,将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尝到、感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逼真的情境,同时,也体验到自主探究的乐趣,走进作品博大而精深的世界,从中发现与自己人生息息相关的地方,也能饶有兴趣地读出自己的感悟。

四、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思考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主体的个性差异决定了他们在自主探究性阅读过程中的差异性。在自主探究性阅读中,我们既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更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思考。因为自主探究性阅读将感受、领悟、欣赏、批评的权利交给了阅读的主体——学生,让他们在发现、讨论、申辩中张扬个性,发现自我,从而体验创造的乐趣。

实际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应有层级性,评价的语言应有鼓励性。可设计适合个体阅读需要的问题:你喜欢文中哪一句或哪一段?说说你喜欢的原因。你觉得哪句诗有言外之意?蕴含怎样的哲理?说说你对这篇文章感受最深的一点?文中对“ - 的描写”,你能分别联想到什么?你觉得这篇文章(或这首诗)应该怎么读?请为文中介绍的风光画上一幅画,看哪一组同学画得最好等等。这样的问题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阅读的个性差异,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探究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这也是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五、自我总结、自我反思,培养自主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总结是一大环节,而这个环节基本都是老师来做。其实这 种总结是学生一种极好地自我反思的机会,这种反思是教师无法替代的。因为学生的阅读活动,通过与作者的对话,达到对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最终达到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使自己的内在的生命本质获得一种更高层次的新的形式。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撞击,若因势利导巧妙的给学生搭建与自我对话的平台,就会促发他们心灵的火花,在类比联想中,会出现顿悟的境界,思想感情得到升华。让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反思,它会使学生自主探究得到深化,产生质的飞跃,会使自主探究成为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和精神品质,而最终成为一种创新学习的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我想只要围绕学生“学会学习”这一核心目标,以学生为本位,从学生阅读的视角去改革,优化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学得积极,学得主动;教师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地阅读,指导学生策略性地阅读,逐步学会阅读,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或小组交流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性阅读这座桥梁走向更广阔的研究领域,探索更博大的未知世界。

小学语文“自主探究”阅读课教学模式 篇5

浅谈小学英语“自主――探究”的有效阅读教学策略

林伟琴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大埔小学(514200)

著名的英语教学专家王笃勤在其《英语教学策略论》中指出:“阅读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策略性。”因此,在教学中运用一些教学策略能够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实效性。而“自主─探究”教学策略是上好阅读课的重要保障,本文就其基本流程“预习探究→合作交流→品读感悟→课外延伸”进行探讨,希望能寻求出解决阅读课教学策略的更好办法。

1预习探究

预习是自学的一种形式,是学生走进文本的起始阶段,搞好预习是提高有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五、六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并且掌握了英语学习的一些方法,基于此,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尝试探究小学生英语学习有效预习策略。

1.1读

课前预习,要指导学生认真“读”。学校为每位学生配了书本的原装录音带,为学生的正确发音提供了第一步的指导。如PEP Book5 Recycle1 Read and write一课,生词和生句多而杂,发音难,如interview , tasty and healthy, certainly等等,难度都十分大。我便在课前让学生在家用录音机反复跟磁带并模仿着读,试把每个音都发得标准、到位。学生在跟读课文的过程中既初步感知了语言,训练了语感,又为有效学习新课作好铺垫。

1.2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指导研讨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围绕本课话题进行讨论。在教学PEP Book5 Unit4 Read and write这一课时,课文内容围绕I’m helpful.这一话题来展开的。我觉得除了让学生掌握和能熟练运用课文中的相关重点句型以外,更要为学生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自主学习。(英语教学论文 )所以我在课前让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预习,讨论并创设一种情景,让他们发现自己的helpful ,不在局限于老师创设的大众版的情景里了。

2合作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让学生的阅读更有效、更轻松的途径,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也能深层次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有利于保持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1合理分组

合理分组是进行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教师在分配小组时要注意:每一个小组内各个成员间的英语水平要有梯度,避免优生集中、学困生被排挤的现象。这种合作形式需要教师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纪律表现、学习态度、性格以及英语水平,考虑好、中、差搭配,以便调动每个小组成员的参与意识,方便组员与组员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相互学习交流。

2.2开展学习活动

2.2.1课堂练习中的合作交流。

阅读教学要适宜穿插“对练”或“组练”方式,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看图、看物问答,模仿对话,表演课文对话等等。教师要巡视监听,对有困难的“对”或“组”进行一些必要的指导,充当“助手(helper)”或“引导者(guide)”的作用。

2.2.2巩固拓展中的合作交流。

在阅读巩固阶段最好用“组练”方式,如进行角色扮演、会谈、讨论解难、模拟采访等等。教师要提醒学生结合课文中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注意人物的身份和具体的场合。教师往往扮演裁判(judge)、评委(commentator)的身份。

3品读感悟

3.1“观”中感受

现在学校为每位英语教师配了书本的原装光盘,Let’s talk和Read and write部分都是以Flash动画形式展现的,学生在欣赏动画片的同时学习英语,可一边听纯正的英语,一边看文字,阅读的过程就在轻松、快乐的状态下完成。

如在《My Favourite Season》的教学中我精选了一篇关于四季故事的课外阅读材料。这个故事里面的内容不仅新颖丰富,而且知识面广,四个季节的特征面面俱到。当我呈现这个部分时,学生的眼球一转眼的功夫就被它那形象生动的画面,幽默风趣的话语所吸引,仿佛进入到自然真切的.情景中进行英语学习。可见,生动的语言材料通过多媒体呈现,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乏味为有趣,实现语言技能与学生的情感同步发展。

小学英语阅读教材中通常也有大量的课文插图,它们是对阅读内容的概括,是其主题意义的直观表达,其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观察阅读材料插图,获取有用信息,展开想象,进行看图说话,能帮助学生快速了解主要内容,理解阅读文本中蕴含的意义,从而提高阅读质量。

3.2“ 读”中理解

3.2.1初读文本有所思。

教师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前,可以先让学生初读新授内容,并设计少量较容易的任务,可以设计的任务形式有:是非题、排序题、选择题、判断题、连线题、填空、填表、画图或回答问题等,这些都可以让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还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更深入地理解语篇内容。如在教学Book 6 Unit2 A Let´s talk时,我先呈现两个填空题:

⑴Mike likes fall best. It´s alwaysand.

⑵Zhang Peng likes winter best. He can play with.

两个在短文中很容易就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难度降低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默读技巧。

3.2.2细读理顺文章。

在学生掌握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细节,就文章内容进行问答练习,如在教学PEP小学英语Book7 Unit4 Let‘s read 时,我设置了几个问题:What’s Alice’s hobby? What’s Ann’s hobby? Where does Liu Yun live? What is Liu Yun’s hobby? 通过这些问答练习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细节,学生对课文会更熟悉、理解得也会更深。

3.2.3精读理解句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或构词法推测词义和理解句义的能力。要求学生阅读时遇到生词或多义词尽可能要通过上下文猜出词义,从而正确理解全句的意思。如:根据构词法理解词义;根据猜测理解词义;根据上下文理解句义等。

3.3“思”中升华

在自读、精读、感悟结束之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体悟文本的意境,深入挖掘文本的隐性教学目标,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改写、转述、复述、表演、等口头和笔头活动。故事性比较强的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一些线索或图表对原文进行复述,使学生对原文加深了理解。也可追求关联,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训练学生运用阅读文本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中段语文阅读课教学反思 篇6

固原市实验小学课题组

郑淑莲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小学阶段的重点,也是难点,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探索有效地教学方式,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一、阅读课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阅读课教学,是学生被动、单一接受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和填充的教学过程,把学生当做一个个可以装许多知识的瓶子,通过反复操练掌握技巧,忽视和抹煞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无法形成积极向上的个性。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例如我在教《鱼游到了纸上》这一课时,采取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按照学生知识基础、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家庭情况、男女比例等将班级学生分为A、B、C三类,A类学生为优秀生,B类学生为中等生,C类学生为潜能生。然后将全班学生分为6个学习小组,每组学生A、B、C类学生人数基本均衡,小组成员之间形成AA、BB、CC的组内对子结构。在小组讨论中我提出了各小组要解决的问题: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大家踊跃加入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积极地进行讨论,各抒已见,合作解决问题。我也加入到他们的讨论中,并适当的点拔,引导他们所讨论的问题。当学生讨论结束后,各小组向全班汇报自学情况,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已的意见和看法。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适时进行指点、帮助。在讨论汇报中,有的还提出了学习中不明白的问题,也有的对问题的不同看法进行激烈的争论,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学生学会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学会团体协作的能力。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沉闷,被动的了。而乐于去学,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因此我觉得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运用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来达到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二、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但我们也要充分运用课外的学习资源,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跨出校门,走向社会,靠近自然,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增长才干,学会做人。

三、阅读教学中渗透人文内涵

小学语文“自主探究”阅读课教学模式 篇7

一、明确目标、自学质疑

开展自主性探究阅读学习, 教师首先要明确自学的内容和范围, 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独立思考, 这样学生自学探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同时教师巡视观察全班学生学习动态, 并深入到学生中间, 及时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对学困生自学时提出的疑难和困惑教师可以通过点拨、启发、提示等方法指导, 使其增强自学信心, 但是不要告诉答案, 以免影响自学效果。通过自学探究阅读, 可以增强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 学生只有养成独立思考、自学探究的良好习惯, 才能开发

以模拟中考的综合测试为主, 包括中考真题、模拟试卷、信息卷等。第三轮复习相当于最后的“百米冲刺”, 综合能力训练既能提高学生临场的解题能力, 积累考试经验, 最好地发挥学生的真实水平, 也是一次发现问题、查漏补缺的机会。教师在编制模拟试题时, 要充分研究近几年的中考试题, 准确把握中考动向, 思维,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二、提出问题、合作释疑

在明确阅读目标的方法指导下, 学生通过自学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 提出下一步需要合作探究的问题。我们提倡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同教学目标结合在一起的问题。例如, 在教学《购买上帝的男孩》中, 学生可能会提出:“小男孩怎样购买上帝呢?”当然, 在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提出有意义的、值得探讨的问题。要科学划定学习小组, 做到优生、中等生、学困生合理搭配, 并选拔一名优秀生任组长, 组长带头交流自学成果并解答其他同学提出的疑难问题。对一些理解不透的问题开展讨论、合作交流, 对不能解答的少数问题和疑点做好记录。

三、收集信息、展示评价

在教师指导下按小组的顺序依次进行评价, 中等生评价, 优秀生补充。评价时可以小组间互相评论, 也可采取师生互动评论交流。评价是对自学质疑和合作释疑环节的检验, 教师以便从中收集信息。对疑难、重点问题教师进行指导、点拨、总结、强调。探究性学习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相关积累, 通过有目的、有层次, 既自主又合作的探究活动, 达到学习目标。自主性探究阅读学习除了学生的自主能动作用外, 还需要教师的相机引导、适时点拨、适度讲解。在引导探究中合理地

每种题型的题量, 低、中、高档题的比例, 总体难度的控制等都要接近中考试题。在第三轮的复习中, 要精心组织几套综合训练题, 让学生进行实战演习和热身, 进行综合训练。每份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老师及时批改, 重点讲评, 以便使考生把最佳竞技状态带进考场。所以我们对第三轮复习应该有足够的重视, 不进行讲解, 促使他们能动地接受;在引导接受中更好地指导, 促使他们更好地探究, 就非常有必要。在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讲解的着力点并不一定在于知识的直接传授, 它可以为学生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构成通道, 使得学生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的知识、情感的积累能顺畅地融入到新的阅读活动中去, 成为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的重要基础。自主探究性阅读学习方法的最佳组织形式是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 共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小组在探究问题过程中, 互相切磋, 讨论启发, 促进发现, 从而提高阅读效能。

四、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在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评价之后, 还需要对课堂教学拓展延伸, 以便巩固深化。为了达到拓展和深化知识的目的, 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学习收获及学习感悟, 也可鼓励学生再次进行大胆尝试质疑, 引导学生提出有创意、有价值的深层次问题。

总之, 小学自主探究性阅读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种新的形态, 正在引起老师们的关注。“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只要我们解放思想、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放手开展小学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活动, 适时进行指导, 课堂教学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可以得到多方面的提高。

能走过场, 而是要落到实处。

总之, 在九年级数学总复习中, 挖掘教材、夯实基础是根本;注重过程是前提;精选习题、高效低负是核心;强化训练、发展能力是目的。只有这样, 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以一题带一片, 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 真正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及水平, 以良好的状态迎接中考。

小学语文“自主探究”阅读课教学模式 篇8

【关键词】农村 小学语文 高段 阅读 自主 探究

在高段阅读教学中提倡发挥好学生的主体性,以探究方式来引导学生参与阅读,效果会好很多。对此,文章将结合农村小学高段阅读教学实践作简要分析。

一、布置课前预习,引导学生自学

在广大农村,很大孩子都是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照管,孩子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进入高年级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主性有了一定的增强,在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对其今后的语文学习大有裨益。但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要注重以明确的任务形式来进行。如课文中的生字词,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借助工具书查阅并拼读,了解其基本含义。

课前学习任务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生字词的学习,要注重让学生通过自学而初步认读。如《二泉映月》就要求学生课前能学会本课19个生字,初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二是课前观察、了解任务,这类活动重要在写景类文章中应用较多。如《长城》《颐和园》《记金华双龙洞》一类文章的预习中,虽然学生没有亲自去过,但也可引导学生通过网络、电视等了解这些风景名胜;三是对写作背景的了解。如《圆明园的毁灭》预习中就要提前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相关知识;四是初读课文,勾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在农村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对导入环节都不太重视,多是采用“单刀直入”的方式直接进入课文讲解,没有过渡,学生的阅读兴趣没有被激发,课堂中的参与度不高。提倡通过情境方式来导入新的课文阅读活动,目的是要结合课文内容、学生实际,以活动、话题、故事、图片等多种方式创设直观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课文,由课前的休息状态快速转到课文阅读过程中,在初读中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课堂中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在阅读课堂中创设情境的方式较多。如以谈话方式创设情境,在《钓鱼的启示》中就可问学生是否掉过鱼,由此而引导学生表达,再问学生钓鱼中是否获得过什么启发,由此而引入课文阅读;如讲故事方式,在《林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负荆请罪》等课文的导入中就可让学生先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复述课文,导入新课;如借助图片(有条件的学校可用多媒体)展示,然后提出问题,在《鲸》的教学中就可用幻灯展示鲸的图片,引导学生观看后再导入。导入后要及时根据课文内容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初步阅读,感知文章的内容。如《落花生》教学中导入后问“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以此而引导学生初步阅读,尝试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内容。

三、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究问题

在学生自主预习,初步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就需结合教学目标和内容,逐层提出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活动。如《穷人》的教学中,为更好地让学生感受桑娜的家境和勤劳,先组织学生阅读“等待丈夫”这部分的内容,读后思考有什么感受,交流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学生阅读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师顺势追问“桑娜的家境怎么样?你从哪里知道?”指导学生根据“补”、“破帆”、“勉强填饱肚子”等词语来感受桑娜家庭的贫困,生活艰难。再追问学生“你觉得桑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围绕对桑娜的描写而体会其勤劳和能干。

在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指导,这样更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以《桃花心木》中感悟树木生长“不确定”的引导为例,先引导学生阅读第十二自然段并思考种树人这样做有道理没有,为什么要将种树和种菜、种稻子相比?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找到“百年”,体会其时间之长。假如我们就是一颗树,在生长的过程中会遇到些什么?由学生发言后而引出“不确定”,再追问,“面对那么多‘不确定’,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学生说后教师再结合课文点拨。

四、读后拓展,促进体验生成

结合小学语文高段阅读实践来看,课后拓展环节还是较少,一般教师组织学生对课文学习后,多以书面练习方式讓学生进行练习。不可否认,书面练习是不可缺少的,但活动类练习也不可少。通过课堂探究而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掌握,初步体验其内涵后,课后还要注重以多样化的拓展方式来帮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生成体验,这样才利于阅读效率的提升。

阅读后常见的拓展活动一是复述活动,如以“讲故事”形式而组织学生比赛,通过复述课文内容而生成出对内涵的体验。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学后在讲故事活动中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鲁迅,学习鲁迅先生的革命精神;二是课后实践活动,如观察、旅游、实践等。农村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课后组织学生展开各类活动,不仅可起到巩固作用,还可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如《松鼠》的学习后引导学生去观察松鼠,学生在观察中更好地了解了松鼠的外形、习性,还可借此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不可否认,农村孩子因家庭、环境等多方因素的影响,语文学习能力稍弱一些。但只要能从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农村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多参与、多交流,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探究,阅读教学效率自然会得到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刘丽梅: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4年第2期。

[2]颜龙生:浅谈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14年第2期。

小学语文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篇9

课外阅读课内指导,是我校一个语文研究课题,而且还特地为了这个课题,根据本校学生特点,制定了一本配套手册──《我阅读我快乐──课外阅读小册子》,我所教的班级是实验班之一,坚持每周至少要用一节课至两节课的时间进行指导课,而且每个月总有一节指导课是有目的指向性的,下面这节指导课,就是针对寓言故事进行的。

学生分析

本班是四年级学生,通过近半年来的课外阅读指导,在阅读习惯方面,已经有了自觉、喜好阅读的良好习惯,每周至少能阅读课外书一本;而在方法的掌握上,由于年龄特征所限,仍需要老师加强指导。

指导目标

1.通过学生互相推荐寓言故事,从活动中认识更多的寓言课外书;

2.调动学生阅读寓言的兴趣,并进一步形成寓言的阅读习惯;

3.通过指导,提高学生的寓言阅读能力。

指导重点 调动学生阅读寓言兴趣,并形成寓言阅读习惯。

指导难点通过指导,提高学生的寓言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

1.寓言故事课件。

2.学生各自准备最喜欢的寓言故事,并准备向别人推荐,记熟。

3.课外阅读小册子;

指导课时 一课时

指导过程

一、导入激趣,激起学习欲望

同学们,今天我们再次上课外阅读课,主要是交流我们所阅读过的寓言,开展一次寓言故事交流会。(师板书课题:寓言故事交流会)

二、复习《寓言两则》寓意,介绍出处

1.提问:什么是寓言呢?

2.介绍出处:我们刚学完的《寓言两则》,它们都是我国古典名著中的名篇。《纪昌学射》出自《列子·汤问》;《扁鹊治病》出自《韩非子》。

3.过渡:其实,我们的世界还拥有很多的寓言故事,相信你一定看过不少。

三、班内互相推荐寓言故事交流活动

课前,同学们都已经把你最喜欢的寓言故事收录到《课外阅读小册子》中,今天我们就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交流吧。

1.提出小组交流要求。(CAI示要求)

小组交流要求:

A.小推荐,讲一讲:把你想说的寓言故事,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并自己说出故事中的道理,或者考考同组同学你的故事说明的道理;

B.演一演,评一评:同组同学可以帮帮忙,演一演故事,提一提意见,为全班汇报表演做好准备。

2.小组交流。教师巡视,给予指导,让孩子更完整地发言。

(指导方向:推荐的时候还要具体说明书的来源、作者等资料,而评论的时候应该有针对性一点。)

3.提出班内交流要求,激发求知欲望。

老师刚才在你们中间巡视了一周,听了部分同学的推介发言。发现同学们口才越来越棒了,课外书帮了你不少的忙;而且大家都作了很充分的准备,所以都把故事讲得十分生动。接下来,我们全班交流分享吧。先看看我们的分享目标吧:

全班分享目标:

A.小推荐:每组派一名同学当代表讲故事,注意要把寓言故事说清楚,有准备的小组,同组同学还可以帮忙演一演;

B.小评论:代表讲完之后,其他同学来评一评;

C.小评选:其他同学要当评委,评出你心目中的最佳推荐员,谁的推荐令你心动,想立刻阅读那本书。

4.班内交流:

A.4个小组各派一名代表在台上讲,边讲边把自己的小册子展示,同组同学帮忙在黑板上板书上推介的寓言故事书目、篇目。

B.每一个代表说完,学生互动环节:可以是讲故事的同学提问其他同学,也可以是其他同学评论讲故事的同学。

5.小结:老师发现同学们越来越会阅读了,他们刚才介绍得多好啊。如果你还能与别人分享你的故事你的书更好。但也要注意,记得爱护别人的书籍啊!

6.评价:、现在请大家说说听完推介后,你现在最想看的是哪本书,理由是什么?(指名3.4人说,然后全班投票。)

7.颁奖:最佳推荐员。

8.布置最佳推荐员任务:课后,请最佳推荐员把自己的看过的优秀寓言故事的书名、作者、出版社等等资料填写到班级推荐书目表中。

小学语文微课教学实例探究 篇10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化、数字化正深刻地改变着世界,也影响着小学语文教学。微课的出现,引领了小学语文教学微时代的到来。在本文中,笔者以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课文《只有一个地球》为例,谈谈微课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以及应注重的问题。

一、微课教学应注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主体性

微课教学主张以学生为主,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此,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转变传统教学的思维方式。教师不应把学生单纯地看作知识的灌输对象,学生也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授予的学习内容。由于六年级的学生经过了几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功底。所以,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课前笔者就安排了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有关地球的相关资料,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在课堂上,设计好导语,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随之播放有关宇宙、地球的短视频,并提出相关的问题,让他们在观看影片的同时积极开动大脑,主动思考,探寻短视频中包含了哪些重要的信息。播放完视频后,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再对他们的答案进行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们逐步靠近文章的主旨大意,明白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但是目前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我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保护地球,守卫我们的家园。

此外,由于微课教学既指记录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展开的精彩的教与学的相关活动视频,又指为了使学生更了解某个知识点或实现某个教学环节而播放的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视频。所以,它不仅仅是在线视频教学,还可以突破课堂的局限性,学生在课堂内外都可以利用这些视频资源,随时随地进行知识的巩固。在反复播放视频的过程中,学生更易于突破疑难点,牢记知识点,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

二、微课教学应注重教学方式的多媒体化

微课教学作为新型教学方式,多是以5~8分钟的短视频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注重教学方式的多媒体化。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的课堂前,笔者就上网查找了大量相关资料,搜索大量有关地球的影像资料,借鉴网络平台中优秀的微课教学视频,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课堂上,首先运用多媒体设施播放了《地球妈妈》这首歌,然后将搜集的影像资料放映出来,将地球的形象展示在学生们面前,冲破时空的局限,变想象为形象,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教学情景。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使得教学变得灵活多变,地球不再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浩瀚的宇宙不再虚无缥缈,生态破坏不再是距离我们很遥远的问题。它们都变得具体可感,我们可以看到那个在转动着的蓝白相交的球体,可以看到星辰璀璨的星际,可以看到生态失衡后河水泛滥、大地龟裂的情景。视频将文章的主题思想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深深地刻进学生们的脑海中。

三、微课教学应注重教学思维的发散性

微课教学是属于点拨式的教学,它的功能在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发散思维是科学思维中一种重要的思维类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方式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只有一个地球》的微课教学过程中,在播放视频的前后,笔者紧扣一个教学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对学生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例如,“地球的外表是怎样的?”“文章用哪些说明方法描写地球?”“地球贡献出自己的资源后得到的是怎样的回报?”学生们结合观影后的感受展开联想,拓展思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进行了回答。笔者再从学生答案中筛选出有价值的观点进行阐述,巩固文章的知识点。这样的点拨式教学抛开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优化了教学效果。

不仅如此,微课教学也很讲究培养教师的发散性思维。由于教师处于主导性的地位,而微课堂在很大程度上与传统教学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发散思维,树立创新意识,积极学习新鲜事物。在与他人交流、借鉴优秀微课视频的同时,能够不断探索、不断尝试,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因地制宜地设计出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视频和点拨方式,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教学环境。

四、微课教学应注重教学氛围的互动性

课堂教学强调教学的参与者――教师与学生之间要有充分的互动性,只有在相互交流和对话的过程中,才能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精神、情感得到相互的交融,从而有利于知识的传递。由于微课教学打破了时空的局限,更使得这种互动性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互动范围包括了师与师、师与生、生与生。

第一,师与师。微课教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一个指的就是记录了教学的实际情景。当下微课教学的盛行,在各大教学网络平台中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微课教学视频。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借鉴这些优秀成果。例如,在制作《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视频的过程中,笔者就上网查看了很多有关这篇文章的优秀教学视频,借鉴了里面一些教学方式。此外,由于微课教学的内容只有5~8分钟,内容短小却主题明确。所以在课堂之余,教师与教师之间可以互相交流,通过观看视频资料,对各自的教学技能、教学风格进行探讨和评论。这种相互切磋的方式能够快速地提升教师的授课水平,加快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第二,师与生。微课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起到的是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点拨式的启发。传统教学中的“正确答案”“唯一答案”消失了,教师可以在学生的发言中,看到各种各样的闪光点,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同时,也能够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这样就加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

第三,生与生。在微课的教学过程中,点拨式的教学促进了教学的开放性,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补充自己知识点的缺失。此外,微课教学视频的流动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之间可以在课余时间里观看视频自主学习,交换心得体会。

总之,因为微课堂具有内容丰富、短小精悍的特点,占据了有利的教学优势,所以越来越受到教师的欢迎和喜爱。但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微课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方式,它并不能真正取代现场教学的作用。我们只有不断地探究、了解微课教学以及知道运用它所要注重的问题,才能最大地发挥出微课作用,实现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小学语文“自主探究”阅读课教学模式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主体;作用;有效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6-001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6.006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阅读教学的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快速、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所需的信息。就一个人的终身发展而言,这项能力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显得尤其重要。除此之外,学生在良性阅读的过程中,他的身心会得到有效发展、情感会受到良好熏陶,进而培养出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来。正因为如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做出了详尽的阐述,也对小学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做出了严肃的规定。所有的这一切,都对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课堂上,阅读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如何才能真正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作用,完成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关系到阅读的效率;而在课堂上,学生能否与教师、与同学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到他们阅读的深度与广度。所以说,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一切的教学设计都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一切的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来展开。小学语文教师所有的教学行为都应该是为了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形成。

要想提高小学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基于课标的阅读教学探究实践就必须深入进行。从利于学生自主阅读的角度而言,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是需要注意到的。

一、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选入的课文都是些历经时间考验,兼有文学性和思想性的精短美文。引导学生多多诵读这些文章,可以使得他们和作者进行一场精神层面的深入交流,得到情感上的熏陶、感染。因此,在教学这些文章的时候,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坚决避免用自己过多的讲解、分析来代替学生自己的阅读体会。而是应该多留给学生自行阅读的时间,提倡多角度的阅读和有创意的阅读,引导他们通过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的环节来拓展自己的阅读深度,提高阅读质量。除此之外,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教师还要注意教导学生从课内的精读、略读和浏览等阅读方法延伸开来,针对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正确的阅读方法。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梅花魂》一课的时候,我就注意引导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在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我先是引导学生运用浏览的阅读方法扫清文字上的障碍,顺带学习课文中的十多个生字,同时对课文的大意有个大致的了解;接下来,我再引导学生运用略读的阅读方法去读通课文,尽可能地做到自读自悟。在这一部分的阅读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伯父的三次落泪和伯父因为送墨梅图发脾气、伯父送“我”墨梅图和梅花图案的手绢等构成课文主体的事件,较好地把握了文章的中心;最后,我再引导学生运用精读的阅读方法对文中那些语句含蓄、感情深沉的语句进行反复诵读,要求他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尽可能读出自己个性化的东西。正是通过这样的阅读教学,学生才能很好地学好这篇课文。

二、注重对学生个性阅读的引导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句话说的就是阅读本就是一个人的个性化的行为。正是因为语文教师积极地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才会有学生对文本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有了不同的理解,学到了他们自己想要的东西,完善了自己的批判学习的体系,体会到了自主阅读的快乐,促进了他们阅读的兴趣。又因为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体会都是有所不同的,如果我们教师能够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自主交流,那么对他们思维的相互启发、补充、完善都是非常有益的。

在我的班上,我都会定期给班上的同学开列一个适合学生年龄阶段特点的优秀课外篇目。要求学生限期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这其中会有一些必读篇目,也会有一些选读篇目。对于必读篇目,我总是会不吝惜时间地利用课堂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读书心得的交流。而对于那些选读的篇目,我会指定某位同学作为号召者和组织者进行小组的读书交流。不管是必读篇目还是选读篇目的读书交流会,我总是尽可能地抽时间参加。在参加学生读书交流会的过程中,我总是尽可能地不发言,注意不给学生某些框框的限制,使得他们能够畅所欲言。参加完这些读书交流会后,我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发出感慨:原来小学生的阅读潜力是如此的不可限量。

三、重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小学语文“自主探究”阅读课教学模式 篇12

一学:助学———引发“学趣”

助学包括两个基本操作点。

第一个基本操作点:教师提供给学生导学助学资料, 以利学生学会学习本课时应自学的内容。“助学”中“先学”可以研究激发学习兴趣的资料;研究挖掘学生每课时的学习潜能的资料;研究活动化导学的活动准备;研究达到课时目标的辅助材料等。

第二个基本操作点:让学生理解识记课时目标系。课时目标系, 就是将每节课的学习目标放到语文学习的整个系统中去构建。语文阅读教学教研备课重点放在备“教学内容”, 着力点在教材解读及处理, 提倡多元解读教材或一元解读层层深入。所以, 在备课时要拟定课时学习目标, 课时学习目标要体现重构意识、评价意识、角度意识, 要关注学习的主体, 侧重训练, 强调先学后教, 体现教与学的分层, 要条块式、具体化、简便化、易操作、见实效。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助学的重点是引发“学趣”。所谓“学趣”, 是从引导学生真正认识语文的无穷魅力和语文学习的无限乐趣的视角出发, 让学生从根本上热爱语文、热爱语文学习, 进而热爱生活。要引导学生善于独立思考, 善于观察现象, 善于享受生活。要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真谛, “观其表皮, 无甚可言;究其内涵, 浩渺无边”。要让学生在“苦学”中体验到“乐学”, 经历了这个过程, 自然就生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以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二学:导学———选择“学法”

导学包括两个基本操作点。

第一个基本操作点:教师提供学法, 即教给学生学习每个知识点的方法。“导学”中“先学”的研究, 可以研究背景介绍法;研究人物分析法;研究结构把握法;研究语言赏析法;研究主题剖析法;研究圈划批注法等。

第二个基本操作点:教师提供学路, 即教给学生学习的路径。“导学”中“先学”的研究可以研究解题的格式或步骤;研究学生作业展示;研究学生经过自学后的困惑或不解;研究预习成果的展示等。

导学的重点是选择“学法”。“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达尔文语) 在“学法”选择上, 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同学的和教师指导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反思他们都是怎样进行有效学习的, 学习有怎样的程序、步骤、方法, 这里关键是“角度”问题, 要适时提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在学法的引导下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 从中发现学习的规律, 感悟学习的真谛。如, 一般托物言志的散文可以运用立体赏析的方法, 从内容方面赏析的角度: (1) 全文的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2) 每一段的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3) 文章内容与主旨的联系。从语言方面赏析的角度: (1) 不理解的字、词、句。 (2) 有深层含义 (触及主旨) 的字、词、句。 (3) 精彩、新颖、有表现力的字、词、句。从写法方面赏析的角度: (1) 运用修辞及作用。 (2) 前文和后文的联系。 (3) 把写的物当作人看待。

三学:研学———结合“学情”

研学的基本操作点有两个。

第一个基本操作点:指导学生记笔记。督促学生记笔记:第一步, 教师告诉学生何时记、记什么。第二步, 教师掌握学生记的内容, 然后, 指导学生加以调整。第三步, 让学生展示记的内容。这三步都有个前提, 关键是检查落实要跟得上。

第二个基本操作点:关注学生学习的情绪状态。“研学”中“先学”的研究, 可以研究学习热情高的学生的表现;研究各个导学环节的连接;研究各知识点的联系;研究每节课的导学要素;研究学生为学好本课搜集到的资料;研究让学生当教师的小助手;研究生生互相监督、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研究全体学生的静学;研究学生书面展示某些问题的答案;研究学生语言表述某些问题等。

研学的重点是结合“学情”。“学情”, 是指学生在某一单位时间内或某一项学习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它包括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思路、学习进程、学习效果等诸多要素。这里重点谈谈有关学情的非智力因素问题, 非智力因素包括情绪、态度、意志、毅力、自信、耐心、耐力、细心等心理品质。教师只有真正关注学生的这些非智力因素, 才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因为, 中考从某种意义上讲, 考的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如, 学生对自己会的题容易答错, 这是细心上出了问题。再如, 学生思考问题最易在思维上浅尝辄止, 往往距离成功只差一步, 这就是耐心上出了问题。为此, 语文课上搞好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系列训练项目, 以达到在教学中每节课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四学:会学———落实“学旨”

会学有两个基本操作点。

第一个基本操作点:做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会学”中“先学”的研究, 可以研究以读代读;研究以读促写;研究从课文的阅读延展到现实生活;研究从课文的具体情境延展到学生的个人体验;研究知识点的迁移;研究知识点的总结等。

第二个基本操作点:深度关注学习效果。“会学”中“先学”的研究, 可以研究做完题后的检查, 是匆匆检查, 是重点检查, 还是全面细致的检查;研究学习知识点的兴奋点、兴趣点或关键点;研究做题出错的原因, 如, 基础知识欠缺、综合能力差、阅读能力差、粗心马虎、记忆失误等。

“会学”中“先学”的研究, 可以研究解题时间。与教师要求完成答题的时间还剩零分钟, 与教师要求的时间还剩3分钟, 与教师要求的时间还剩5分钟……

会学的重点是要落实“学旨”。“学旨”是指学生学习的基本宗旨, 即学生的学习应该重点收获什么, 达成什么目标。“学旨”要落实到学习目标的达成:1.课时目标要具体, 具有可操作性。2.目标要简洁明了。3.避免多媒体背景下满屏甚至多屏的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 令人觉得头昏目眩, 学生的感觉也是云里雾中。4. 可将目标要求转化为“问题”, 而且是体现整个课堂学习方向的关键性问题, 达到提纲挈领、引人深思的作用。5.目标呈现的方式不能只是陈述句、祈使句, 那样, 往往难以达到提请注意、引领学习的目的。6.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融入知识目标的落实中。7.注意学习目标的叙述方式: (1) 行为动词的主体———学生 (不是教师、教材) ; (2) 行为词表述———指向明确的结果 (不能模糊) ; (3) 行为词程度———有具体层次, 可测可评。

初中语文“四学式”自主阅读教学探究和实践的运用、细化, 要求教师要花大气力研究具体学情和教学内容。“四学式”自主阅读教学追求的是大道至简, 同时, 要将学习方式细化, 落实的是“学本”思想, 但最根本的原则是“活化”原则, 即关键是灵活运用。

专家评介:

1.文从生。生活是学习的源泉和归宿, 文章来源于工作实践, 对薛金生老师而言, 工作即生活, 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四学式”主张, 就是其语文教学经年的积累所成, 从教学生活这篇大文章中采撷只言片语作专题表达, 也不掩其强韧的生命力。

2.人从文。都说文如其人, 我倒觉得薛金生老师更像人如其文, 真实、朴素。语文作为母语, 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所以, 从幼儿园到大学, 都常设语文课。成功的理论、经验自是“齐天般高、与地般厚”, 然而, 现今对语文教学的诟病也是不绝于耳, 这样的反差被薛金生老师作为一生的课题珍视着, 研究着, 才有了“四学式”的教学主张。

上一篇:教代会决议落实情况下一篇:中药调剂学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