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地理

2024-08-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国家地理(精选8篇)

中国国家地理 篇1

1950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前身《地理知识》在南京创刊;1998年,《地理知识》全新改版,她用全新的视角和形式来诠释地理的内涵;2000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地理知识》正式更名为《中国国家地理》,她以更大的气魄和胆识来展示中华的博大。

一、铸就品牌

(一)创建新的文体文风

要求文章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把读者带入现场,设立编辑规范,做好每篇文章的大标题、小标题、引言、抽言等;要求把知识融于话题中,提出了“由头+知识”、“事件+知识”、“人物+知识”的模式和“记者+学者+诗人+哲学家”的文体。

突出图片和地图独立语言的作用,图片与文字并重,版面达到1︰1。要求精心选取图片并大量选取大尺度的航拍片,写好每张图片说明,充分表达图片信息,保证有足够的文字量和空间。地图是杂志的地理特色,除常用的平面图和晕渲图外,大量采用三维地形图、卫星影像图和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图以及手绘图等。2000年第8期首次在专辑中赠送大幅单张地图,至2010年共赠送65幅。

(二)加强整体策划

自1998年第7期首次推出特别策划专辑后,“策划”逐渐成为编辑部的核心工作。从策划一个专辑到全年十二期整体策划,已形成四种类型:地理专题如“用地图克隆中国”、“沙尘暴的是非”、“中国的四大美味”、“长城魅力”、“地震专辑”、“选美中国”、“全球变化”、“拆坝与建坝”、“问河”、|“春色”“愧对海洋”、“秋景”、“冰川专辑”„„;省区专辑,2001年第3期首次刊登台湾省专辑后,至今已策划了16个省区专辑。其中陕西、青海、河南、福建、宁夏均为上下两期;跨地区专辑如“大香格里拉”、“中国人的景观大道”、“塞北西域珍藏版”、“东北专辑”等;周边国家专辑:如“四性尼泊尔”、“早安越南专辑”、“柬埔寨:苦难与微笑”、“缅甸:多少烟云佛塔中”„„。

(三)用新的设计理念,提升杂志品质

一是要求杂志整体视觉设计风格的完整一致,保证杂志视觉形象的协调统一。

二是强调信息传达的直接、有效。要求版面设计要有信息的切入点,要第一时间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自改版以来,逐步引入国际上行之有效的网格设计理念,遵循视觉规律,通过理性的设计将大量信息进行有效的规划和梳理,从而使编辑意图表现更加充分,读者阅读过程更加流畅。

三是版面设计追求简约、灵性,有意味的设计形式,强调设计形式对内容的依附性,注重信息传达与阅读趣味之间的平衡,通过设计阅读的延展,拓展想象的空间,丰富阅读的体验。

(四)打造10月超厚品牌

2005年10月号选美中国特辑:“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厚达560页,专辑累积发行突破300万册,国家外文局将该期翻译成英、法、德、俄、日、韩、意、西班牙、阿拉伯等文字,由外文出版社出版,面向全世界发售。

2006年10月号“中国人的景观大道”专辑412页,中文简体字发行突破100万册;英文版版权由境外公司取得,并以上下卷的形式在全球发行超过20万册;2007年10月号“塞北西域珍藏版”专辑370页;2008年10月号“东北专辑”390页;2009年10月“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460页。“中国最美的地方”专刊2008年7月成为北京奥组委特选礼品,2010年9月又成为广州亚运会特选礼品。

二、输出版权与创建新杂志

2001年6月,授权台湾牛顿出版股份公司发行《中国国家地理》台湾中文繁体版。2001年8月25日与日本Asia Ceo公司在北京鉴定版权合作合同。2002年1月《中国国家地理》日文版《中国地理纪行》创刊,这是全国期刊界第一次对外版权输出的杂志。

2008年7月,港澳繁体版诞生,主要发行香港、澳门以及台商密集的沿海地区。2009年4月,《中国国家地理》英文版创刊,面向欧美市场以及在中国生活和工作的外国人。

2004年1月,《博物》正式发行,定价10元。它是一本面向青少年的自然历史杂志,其发刊词为:博学成就梦想,知识改变人生。2009年6月《博物》杂志入选新闻出版署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的“优秀少儿报刊”第一名。

2008年2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与中华书局合办《中华遗产》杂志,该杂志办刊宗旨为:叩击历史星空,梳理华夏文明。

三、组建新公司,扩大市场经营

(一)组建北京全景地理书刊发行公司

2002年1月,《中国国家地理》首届发行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确立了以渠道扩充为目标的发行方式,使得当年发行渠道由原来的40多家增长到70多家,发行量较上年翻两番。

2003年1月,《中国国家地理》第二届发行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确立了发行方针和发行制度。第一次出台了《中国国家地理发行规范》。之后每年召开一次发行研讨会,解决发行中的问题扩大发行。9月,“四川专辑”首发式在成都召开,发行部首次尝试与当地服务代理商联合推广地域专辑。

2003年—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连续三年获纸老虎旅游人文类冠军杂志奖和十大畅销杂志奖。

2006年3月,中国国家地理全国读者服务网第一站——西安站成立,截止到2010年底,杂志社共开设20家读者服务站,销售、订阅杂志,为读者提供全方位服务。

2008年5月,杂志社与中国邮政集团报刊发行局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利用中国邮政强大的网络资源,优化《中国国家地理》订阅和零售平台。

2009年3月,原发行部和会员部重组成立北京全景地理书刊发行有限公司,用更加市场化的经营方式和管理理念优化《中国国家地理》系列期刊的发行工作。

(二)组建北京全景国家地理广告有限公司

2007年,在原广告部的基础上组建了北京全景国家地理广告有限公司。先后开展了东风日产“炫动中国十城市”雪花啤酒“勇闯天涯”、雪佛兰科帕奇“自由之路”、克莱斯勒“寻找Rubicon之路”等大型商业地理考察活动。2008——2010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广告主、广告商最青睐的“十佳中国报刊”。

(三)创建中国国家地理新媒体

2002年6月,中国国家地理官网正式开通,域名为:.cn,网站功能为每期杂志的内容介绍及地理论坛等。

2004年6月,中国国家地理与广东移动合作推出中国国家地理手机报。

2008年3月,北京全景国家地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一年后更名为北京全景国家地理新媒体科技有限公司。这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全面进军新媒体平台的标志,也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唯一授权的合法品牌内容资源独家专享新媒体平台。主要经营网站、电子杂志、无线增值业务、广告传媒、线下活动等项目。2008年8月,中国国家地理网开始公开测试,域名正式变更为:。网站宗旨“阅古今行天下品生活”;网站定位“权威的地理资讯,专业的深度旅游,具有特色的互动社区”。2009年7月推出中国国家地理旅行版独家原创付费电子杂志《行天下》。

2008年5月,《中国国家地理》手机电视在中国移动平台上线。

(四)成立北京全景国家地理影视公司

北京全景国家地理影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12月30日,公司主要业务包括媒体运营、影视投资、媒介服务等。

2008年4月《中国国家地理》手机电视在中国移动全网上线运营。《中国国家地理》手机电视上目前中国唯一一家定位于人文地理、旅游探险的专业手机电视频道。

先后制作了大型文献纪录片《大三峡》、《元青花》及故宫博物院系列主题电视片等。

(五)成立北京全景地理书业有限公司

2009年11月2日成立北京全景书业有限公司。

公司以自然科学为主要出版方向,专注于高端学术专著、大众科学读物、旅游、摄影及地图等五类图书,截止2010年3月,公司已出版图书11种。

四、建立会员制,开展多种会员活动

自1999年7月组建会员部以后,会员不断扩大,会员活动不断增加。2004年9月组建会员俱乐部,专门负责组织会员走进大自然,进行科学考察活动;自2000年以来组织野外考察,专家全程讲解,并形成多条固定线路,被会员称为“经典”路线。

2007年15—23日,会员部首次推出“龙脊行——穿越青藏高原”。至2005年“龙脊行”成了每年“五一”长假的固定线路。

2001年6月15日—24日首次举办“与科学家同行探索地球奥秘——雅鲁藏布大峡谷腹地考察”活动。之后每年4月中间举办“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活动。

2002年8月15—25日首次举办“天山南北走新疆”考察活动。现已开展十余次。2002年9月28日—10月10日首次推出“风景如画川藏线”考察,并成为每年国庆节期的固定线路,名称改为“金秋十月川藏线”。

2003年1月27日—2月7日春节期间举办“走进楼兰,穿越罗布泊”考察古代文明。后每年春节一次至今

2004年7月举办首届《博物》夏令营“内蒙古草原之旅”,之后每年一次。

五、组织大型活动,提升品牌影响力

2005年为庆祝创刊55周年,感谢读者,举办了“相约2005读者见面会”大型活动。以南京为起点,经广州、西安、成都、上海,最后到北京。3月在杂志的创刊地南京举办了“地理的魅力——聚焦南京”与读者见面,杂志创始人之一施雅风院士出席大会并做精彩演讲。

2006年11月20日首次举办《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以传播科学知识为己任,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2008年举办了“全球变暖”及摄影系列讲座,邀请了秦大河、刘昌明院士及珍·古道尔、乔治·夏勒、约翰·马敬能等国际著名专家开堂讲演外,著名摄影师茹遂初、冯建国、王建军、李少白等也做客大讲堂。至2010年底,大讲堂主要是自然科学,涉及地理、天文、生物、环保、考古、探险、历史以及摄影、观鸟等领域。

2008年举办首届中国国家地理“飞羽瞬间”摄影大赛,共收到8000余幅参赛作品。2009年举办了“荒野传奇”和“花影炫色”摄影大赛。除评选出一、二、三等奖项外,还编辑出版了《飞羽瞬间》、《荒野传奇》、《花影炫色》三本画册。

2010年起创立中国国家地理志愿者项目。

六、凝聚团队力量,提高员工素质

对员工进行生存技能和业务培训,提高员工素质。自2004年开始,每年一次带领员工深入沙漠戈壁,湖泊、冰川雪山等地进行考察学习,使各类员工从阅读文章、图片到阅读大自然的各种地貌景观中,增强对地理科学的认识,提高了编辑及市场水平。

七、主要奖项

l 2003年1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荣获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项。

l 2005年12月,“中国最美的地方”获得当年评选的“新锐榜创意中国TOP10”。l 2005年1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荣获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第三届“国家期刊奖”奖项。

l 2007年底,《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获得第三届中国传媒创新年会“中国创新期刊十强”奖项。

l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入选“中国报刊经营管理模式十大案例”。

l 2008年2月,社长兼总编辑李栓科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

l 2008年底,《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获选由《哥伦比亚新闻评论》评选的“2008中国标杆品牌”。

l 2009年10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获得“新世纪十年最受读者关注的十大期刊”。该奖项是广东南方电视台主办,联合广东各大购书中心、人文书店、国内主流网络书店、各类主流读书网站,以盘点图书出版、创作为主题,投票产生的图书排行榜。

l 2009年底《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获选《哥伦比亚新闻评论》“2009中国标杆品牌”。这也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连续第二年获得该奖项。

l 2009年底,《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荣获由中国期刊协会颁发的“新中国60年最有影响力的期刊”奖项。此次评选由中国期刊协会和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经过各省(区、市)期刊协会、各行业期刊分会、部分出版集团、中央有关期刊单位和专家共同推选,再经专家评审委员会的严格评审后推出。

l 2009年底,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李栓科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新中国60年优秀出版人物”和“新中国60年优秀出版企业家”。

l 2007—2009年连续三年蝉联由中国广告主协会颁发的“中国最受广告主青睐的十大期刊”奖。

中国国家地理 篇2

《中国国家地理》是我国著名的地理月刊, 以中国地理为主, 兼具世界各地不同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 并揭示其奥秘。它的文章独具特色:大多以第一人称叙述, 把知识融入到故事之中, 具有很强的带入感、现场感, 改变了以前科普类文章把知识罗列堆砌的表述方式。同时, 它的文体“像学者一样严谨有知识, 像作家一样锤炼语言和富有感情, 像哲学家一样思考”, 把专业的地理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大众都能看得懂。尤其是刊中优秀的文章、精美的图片, 可以提供大量的地理课程资源, 如果在地理教学中能得以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1.《中国国家地理》中地理课程资源的类型

《中国国家地理》中高中地理课程资源种类丰富, 在这些课程资源当中, 有的可以用做情境教学。如用“何处是江南”来讲解梅雨:众说纷纭话江南, 江南到底在哪里?气象学者认为, 有梅雨的地方便是江南。江南的梅雨, 下不大, 但持久, 物品易发霉, 石上易长青苔……这样不但讲解了梅雨, 还仿佛让学生置身于粉墙黛瓦、烟雨朦胧的江南, 颇具美感。有些资源可以用于案例教学之中。如用“水电开发与守护生态的博弈”, 让学生思考, 一边是水电给人们带来的经济利益, 一边是生态环境, 二者到底该如何取舍?同时列举出美国“小鱼胜大坝”的例子, 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人类在开发流域、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应注意保护生态环境, 不要超过底线, 树立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思想。

将2001年1月到2015年5月的《中国国家地理》期刊进行分类、整理, 可以得到其中的地理课程资源。可以把其中的地理课程资源分为自然地理课程资源和人文地理课程资源两大类, 在两大类中又可以分为若干小类, 如自然地理课程资源可以分为地质、地貌、气象气候、水文、土壤等课程资源, 人文地理课程资源可分为农业、工业、交通、城市等课程资源, 每一种课程资源都可以找到很多实例。

把整理出的课程资源与高中地理课程一一对应起来, 便可得到高中地理的课程资源 (如表1-3) 。

2.《中国国家地理》中高中地理课程资源的特点

2.1 生动有趣, 引人入胜。

《中国国家地理》中有很多有趣的课程资源, 如果教师运用得当, 便会对强化学生学习效果产生很大帮助。如:2009年12期的“奇路中国”, 可以用震撼人心的“奇路”照片吸引学生注意力,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自然地理因素造就了“奇路”, 进而让学生理解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果能将看似枯燥无味的内容出乎意料地与学生从未思考过的问题、从未接触过的领域结合起来, 必然会使学生惊奇地发现其中的趣味和内涵, 产生要深入学习的兴趣。

2.2 图文并茂, 制作精良。

《中国国家地理》中的照片、地图都是由专业人士拍摄或制作的, 不仅具有艺术气息, 还具有准确无误的科学内涵, 能让学生在惊讶、赞美之余, 引发学生思考。这些地图、照片不仅仅在传播自然与人文的美感, 更主要的是在传播地理知识。

2.3 关注社会热点, 时代性强。

《中国国家地理》中的课程资源很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结合社会时事, 提供给学生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 关注社会热点。近些年来, 我国北方地区, 尤其是华北平原上的大城市雾霾现象严重, 在2015年的河北专辑中就有“河北钢铁业:撑起中国工业的脊梁?吞噬华北蓝天的巨兽?”、“北京湾、河北湾:谁把中国的‘风水宝地’玩砸了”等文章。可以结合工业区位的选择、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等课程进行教学, 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激活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树立了可持续发展观念。

2.4 知识性强, 适合教学。

开发课程资源的主要目的就是为教学服务, 通过对高中地理教材的分析可以看出, 《中国国家地理》中的地理课程资源与高中地理教学结合紧密, 尤其是在地质、地貌部分, 几乎每一种地质、地貌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合适的课程资源。而且《中国国家地理》由中国地理学会主办, 科学性很强, 对知识的表述精准、专业, 适合教学。

2.5 种类繁多, 数量大。

《中国国家地理》有着百科全书式的内容, 其中的地理课程资源涵盖了天 (文) 、地 (理) 、生 (物) 、人 (文) 四个方面, 可供选择的课程资源很多, 基本上可以满足不同版本、不同年级的高中地理教学需要, 给地理教学带来了很大便利。《中国国家地理》每年有12本期刊, 从2001年1月到2015年5月为止已有期刊173本, 每一本期刊至少收录了10篇文章, 且每一篇文章不只对应一种教学内容, 地图、照片就更多了, 可见其中的地理课程资源数量之大。

参考文献

[1]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256.

[2]李志华.那段艰苦并快活的日子--写在《中国国家地理》改版十周年之际[EB/OL].http://www.dili360.com/about/history/detail/id/5.htm, 2015-05-29.

[3]林之光, 杨勤业, 周振鹤, 等.何处是江南[J].中国国家地理, 2007 (3) :52-54.

[4]马军.水电开发与守护生态的博弈[J].中国国家地理, 2006 (4) :92-103.

[5]宋丽.浅谈《中国国家地理》中地理情境教学资源开发的原则[J].文教资料, 2014 (8) :181-182.

[6]单之蔷.北京湾、河北湾:谁把中国的“风水宝地”玩砸了[J].中国国家地理, 2015 (2) :16-25.

[7]赵一.河北钢铁业撑起中国工业的脊梁?吞噬华北蓝天的巨兽?[J].中国国家地理, 2015 (2) :154-165.

品牌视角下的《中国国家地理》 篇3

[关键词]《中国国家地理》 期刊品牌 生命周期 期刊风格 办刊特色

期刊品牌就是其媒介形象,是社会公众和内部员工整体的评价和印象,是公众对期刊最为直观的认知结果。期刊品牌是外在视觉与内在品质的完美统一,它的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包括期刊标识、期刊风格、办刊宗旨、办刊理念、期刊编辑以及营销策略等方面。期刊品牌本身是无形的,要通过具体的载体来实现其价值,一般可以分为期刊的外在形态和精神内涵两个层面。《中国国家地理》自1998年改版以来,深受读者喜爱,月发行量高达70多万册。它只用了13年时间就在期刊界构建形成了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品牌,成为新中国6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期刊,并且在2008年、2009年连续两次获选由《哥伦比亚新闻评论》评选的“中国标杆品牌”。

一、《中国国家地理》品牌形成过程

(一)品牌导入期(1998-2001)

从1998年1月到2001年12月这四年时间可以看做是《中国国家地理》的品牌导入期,是它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它经历了改版和刊名的更换。1998年1月《地理知识》全面改版,立志要做中国的“国家地理”杂志,这可以看做是进入品牌导入期的标志。2000年10月,《地理知识》正式更名为《中国国家地理》,解决了困扰它两年之久的刊名之惑。由于刚刚投入市场,还不为受众所熟知,受众对期刊品牌的认知度较低。这时的《中国国家地理》发行量不大,知名度不高,更谈不上什么利润。当时杂志社一共只有9个人,并且对杂志将来如何经营有着完全不同的想法。广告商、发行商当时几乎都不相信这本杂志能够在中国成功,这一时期的《中国国家地理》可谓是内外交困。

(二)品牌成长期(2002-2005)

从2002年1月到2005年10月这三年多的时间,可以看做是《中国国家地理》的品牌成长期,也就是品牌知晓期。这一时期标志性的事件就是2002年1月“新疆专辑”和2003年9月“四川专辑”的出版发行。“新疆专辑”深受读者欢迎,全国上万个零售点几乎在一周内全部脱销,这一期可以看作是《中国国家地理》进入品牌成长期的重要标志。发行量逐渐增加,品牌逐渐受到认同,影响力日益扩大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点。随着《中国国家地理》的成功,2004年1月推出了它的青少年版——《博物》。在这一时期,期刊市场上出现了和《中国国家地理》定位相同的两本杂志,都明确要做中国的“国家地理”杂志。一本是由首都精神文明工程基金会主办的《文明》,创刊于2001年12月;另一本是2003年6月由文学杂志《山茶》改版而来的《华夏人文地理》(2006年6月更名为《华夏地理》),这两本杂志成为《中国国家地理》的主要竞争对手。

(三)品牌成熟期(2005至今)

以2005年第10期为分水岭,可以看做是《中国国家地理》迈入品牌成熟期的重要标志。正是这一期杂志让《中国国家地理》的品牌价值得到了明显的提升。2005年第10期“选美中国特辑”, 55万册一上市便很快脱销,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选美中国”抢购热潮。接着它出版了精装版和精装修订版,累计发行量超过300万册,创造了期刊界的奇迹,而且被翻译成了十几个国家的文字,由外文出版社出版,面向全世界发售。《中国国家地理》随之也名声大噪,声名远播,“中国国家地理”一时间成为热门字眼。与此同时,市场上再次出现模仿者,如四川的《中国美食地理》、广州的《国家人文地理》,它们的刊名、标识都和《中国国家地理》极其相似,它们都直接受“选美中国特辑”的影响。另外,出版市场上还出现了大量模仿或者直接克隆“选美中国特辑”的盗版书籍。此时的《中国国家地理》已经进入了品牌知名期,成为名牌期刊。在这一时期,期刊品牌获得了竞争优势,更具有活力,拥有大多数受众的认知优势,并且拥有固定的消费群体,建立起品牌认同感和依赖感。

这一时期《中国国家地理》在市场上迅速扩张,进行立体化经营,品牌向广度和深度延伸。2005年12月,北京全景国家地理影视有限公司成立;2008年2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与中华书局合办《中华遗产》杂志;2008年7月,港澳繁体版诞生;2009年4月,《中国国家地理》英文版创刊;2009年7月推出《中国国家地理》旅行版独家原创付费电子杂志——《行天下》。至此,《中国国家地理》已经形成一主刊、两子刊、两版本,同时结合图书、网站、手机、电子杂志、影视、读者服务站、会员俱乐部等多种媒介和渠道的多维度、全媒体品牌发展格局。

二、《中国国家地理》品牌的外在形态

企业识别系统CIS(Cooperate Identity System)同样也可以应用到期刊品牌的经营运作中。企业识别系统CIS由视觉识别(VIS)、活动识别(BIS)、理念识别(MIS)三部分组成。期刊的外在形态就属于视觉识别,它要确定统一的名称、标识、标准色、标准字,并贯穿于期刊的包装设计,在视觉上造成冲击。《中国国家地理》的外在形态包括期刊标识、期刊名称、期刊开本、标准色、标准字等。

标识(logo)是品牌区分的标志,也是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便于受众识别。标识是期刊品牌的代表符号,传递着期刊的理念和价值。《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标记是一个红色半封闭式的矩形框,为CNG(Chinese National Geography )首个字母C的变形设计。这个标识简洁明快,颜色醒目,便于受众认知和记忆。从消费者心理学的角度讲,排斥复杂,喜欢简单是消费者对品牌和产品的一种认知习惯。红色半封闭式的矩形框,不但很直观地标示出杂志的国籍是中国,也意味着立足于中国本土,以做中国地理为主,准确传达了期刊的办刊宗旨和理念。它同时象征着看世界的一个窗口,表明杂志是打通读者通向外面世界的一个通道。C形红框和图片搭配成的封面显得非常和谐,而且具有视觉冲击力。“推开自然之门,昭示人文精华”是《中国国家地理》的办刊宗旨,这也是它的口号。期刊口号是期刊品牌构成的重要部分,它往往以直接而简练的文字概括出期刊的定位,是品牌营销中最响亮的声音。

《中国国家地理》采用的是标准16开纸(184х260mm),期刊名称是“中国国家地理”(CHINESE NATIONAL GEOGRAPY),这些都是《中国国家地理》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国家地理”这6个字一般用黄色、红色、白色三种颜色,其中选择使用黄色居多,字体为横笔偏瘦的普通宋体。期刊名称是一种以文字符号为载体的标识,是创建期刊品牌的基础。期刊名称不仅仅是一种称呼,它还有表明期刊性质、体现期刊风格、概括期刊内容的作用。可以说,刊名是期刊的眼睛,是期刊“灵魂的窗子”,“能传期刊之神的眼睛,能从中窥见其灵魂的眼睛”,它赋予杂志以活力和灵气。期刊名称还起着重要的导读作用,成功的期刊名称能使读者在看到刊名时产生“一见钟情”的效应,对读者产生微妙的心理感应。《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刊名可以说是一块金字招牌,字里行间透着一种大气、一种严肃、一种权威,曾有人表示,“从感觉上讲,《中国国家地理》给人的感觉是一种高层次的权威性。一本杂志能冠以‘中国’和‘国家’这样的‘字眼’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而且刊名和其定位非常吻合。

三、《中国国家地理》品牌的精神内涵

(一)期刊风格

期刊风格是期刊品牌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生命力所系。风格是一个文艺理论概念,期刊风格显然有别于文学风格,但是有很多的共通之处。期刊风格是编辑独创性的表现。如果一本期刊没有自己的风格,期刊就不会有生命力。正如邹韬奋所说的“没有个性或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更没有希望了”。期刊的风格是蕴于内而见于外的。《中国国家地理》具有苍然凝重、浑厚大方、严肃权威的风格。它装帧精美,印刷质量高,内容上立足中国本土,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向受众传播地理科学知识,让地理成为一种谈资、一种话题,极力体现地域之间、文化之间、风俗之间的差异之美。

(二)《中国国家地理》办刊特色

1.内容的原创性

原创是期刊在市场上生存之根本。在互联网时代,《中国国家地理》为了保证内容的原创性,建立了互联网检查制度,把每期的大标题、小标题、关键词、引言作为互联网搜索的关键词,一经发现相同或者雷同,就一定会撤销该选题,这保证了杂志内容的独一无二。为读者提供原创、有价值的内容是《中国国家地理》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原创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中国国家地理》对一些老题材的报道,往往会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进行介绍。例如2003年第4期的《沙尘暴——地球不可或缺的部分》,文章从沙尘暴的诸多益处进行解读,颠覆了认为沙尘暴一无是处的固有观念。

2.立足中国本土,关注西部地区

立足中国,挖掘中国地理中最具民族特色的题材,这是《中国国家地理》的一大特点,也是和美国《国家地理》在内容选取上的巨大差别。美国《国家地理》往往是全球化的视角,内容涉及全世界,而《中国国家地理》则把视野主要放在中国。关注西部地区是《中国国家地理》的另一大特色,尤其是对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新疆、西藏等几个省份特别钟爱。例如关于四川题材,就做过“四川专辑”“新天府专辑”(上、下)等专题报道。除了专辑报道,平常零散的内容中也有很大一部分题材涉及中国西部。

3.期刊视觉化

图片可以准确地表达地理科学的内涵和时代感,让读者享受感官的愉悦,引发其阅读、求知的欲望,分享科学的魅力。因此,图片在《中国国家地理》的内容编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图片版面往往多于文字版面,常常会占到整个版面五分之三,并且图片作为独立的表现语言,还符合读图时代读者只看图片不看文字的习惯。《中国国家地理》要求编辑必须对每张图片进行图片说明,并且要为图说制作小标题,方便读者观看和理解图片。

4.平等的传播方式

传统的科普含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而《中国国家地理》彻底改变了这种居高临下的传播姿态。《中国国家地理》正是以一种与受众平等的方式,来传播地理的科学知识。例如改变了文章中采用第三人称的说教方法,取而代之的是第一人称的叙述,强调现场感和亲切感,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参与其中的感受。第一人称的讲述方式一下拉近了期刊与读者的距离,把读者与采编人员放在了一个平等的位置上,读者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这种平等的传播方式。

5.紧跟社会热点话题

《中国国家地理》把选题报道和社会上的热点话题结合起来,融入社会发展的潮流之中,这也是它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国国家地理》在地理中注入了新闻时效性的意识,以新闻为由头,通过新闻事件将知识潜移默化地进行传递。它探索出了“事件+知识”“人物+知识”和“由头+知识”的模式,但绝非简单的报道,而是从更广阔、更深远的背景上探索热点话题背后的自然和文化原因。“热点”只不过是一个由头或引子,其深度和广度在不断探寻中展现出来,这也正是读者所期待的。

6.突出典藏性

互联网时代,提供资讯和信息的期刊不可避免地要走向衰落。《中国国家地理》同时具备时效性和典藏性,并且突出典藏性,在某种程度上典藏性远远大于时效性。《中国国家地理》每年岁末都要推出全年的典藏版,全年12本杂志,放到一个精美的盒子里,这已经成为它的品牌特色之一。《中国国家地理》的过刊具有很高的典藏性,对读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例如一些2000年左右的过刊已经卖到了100元左右一本,甚至更高,旧刊之所以如此昂贵恰恰源于其收藏价值。

(作者单位: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电网报》编辑中心)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著.梅汝和,梅清豪,周安柱译. 营销管理[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69.

[2] 徐柏容.期刊编辑学概论[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1:191.

[3] 李志华.地理记述[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334.

《中国国家地理》读书笔记 篇4

其中,让我印象很深的就是第611期。

这个篇章,从巴黎讲起。在完备的下水道系统建立之前,巴黎野参饱受内涝、肮脏与恶臭的困扰。直到一场瘟疫后,拿破仑三世才注意到了下水道的建设。此外全世界罕见的“城市下水道博物馆”也横空出世。中国的直径1米左右的下水道与之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啊!

雾都伦敦曾有着一段可怕的历史——瘟疫肆虐,污水横流,整个城市被包围在恶臭和恐慌之中。不过,这一切在伦敦的下水道“大革命”后成为了往事。这项工程也由此被誉为“工业革命七大奇迹之一”。

接下来,便是日本的巨大的下水道工程:江户川工程。尽管东京的台风、暴雨平凡,地势低洼,可是城市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街上的一层薄薄的水,河水的流位也不温不火。书上写“这哪里是下水道!实际上,我正身处于一座巨大的殿堂中,面积有一个半主球场那么大,高度则有几十层楼那么高,即使根巨大的混凝土立柱如通天巨塔巍然耸立……”

而中国的下水道,落后于城市的发展。中国的下水道,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发展。夏季,在一场场暴雨的洗礼下,武汉、杭州、北京相继变成了“水城”。其实,消失的湖泊才是真正的原因——没有地方去,水依然会泛滥。为了城市的建设,人们往往会填湖:现在的武汉的主城区的水面面积与上世纪50年代的武汉主城区的水面面积相比,缩减了一般多。

我认为,应该多挖出一些湖,收集雨水,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合理设计,借鉴古人及其他的国家的`方法;保护环境,人一定要与自然相协调,才能使自然灾害对人们的损失,降到最低。

中国国家地理读后感 篇5

重庆大名鼎鼎,这毫无疑问,抗战它曾是中国的陪都,如今又是中国的第四个直辖市。世人对重庆好像都很熟悉,但就重庆的自然形象而言,究竟是何模样?世人也许并不明了。人们对重庆的人文历史知道的远远大于对其自然形家的了解,也许就限于知道有个三峡罢了。

其实重庆的自然形象非常奇特。首先是重庆的山岭很独特,我从书上航拍的地形图看,只见一道道山岭呈长条状,相互平行或沿大致平行的方向延伸,像千手观音伸出的一条条手臂,接着观音伸出手掌,展开玉指,重庆城像观音用玉指拾起的一颗珍珠。

其二是,从图上看,长江和嘉陵江的走向,不是沿着山谷或平川温顺的、消极的流淌,而是汹涌而来,垂直冲断一条条山胁,山挡不住河,河硬是把山切穿了,显示出不畏阻塞的英雄气慨。于是一道道峡谷展现在世人面前。重庆峡谷出奇地多,称之为峡谷市,毫不为过。

其三是,惊艳重庆喀斯特,地下更比地上奇。重庆的喀斯特分佈面积广,但它不是以广著称,而是喀斯特的险、怪、幽取胜于世界。重庆的喀斯特不像桂林山水那样优美,那样诗情画意,没有刘三姐,也不像云南石林风景如画,也没有阿诗玛。重庆的喀斯特中走出来的是云雨巫山神女,与众不同。武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一点也不为过,不过是由外国探险家提供的第一手资料,让世界认识了重庆武隆。

重庆的武隆、奉节是世界竖井、天坑、天缝、洞穴、天桥之乡,宏大的天坑和相伴的天桥的组合肯定世所罕见,还有密佈的一个个竖井,直径窄则一两米,宽者也不过三五米,钻地数百米,甚至上千米,有世界第二深度竖井,深度达1026米。

遗憾的是,这世界第二竖井,竟是一个美藉、英国剑轿大学的数学系的女学生所探,这姑娘巳在武隆探险达十五个年头之久,有时在洞中、在竖井、在地河中一待就是十多天,无数次从生命的死亡线上走回。她在竖井中留下的自拍照,我从看此刊物来十多天,一直在我脑海中翻滚,不得不佩服她这种追求美丽大自然的执著毅力。看来她巳深深爱上了重庆武隆,乐不思美了!

对重庆武隆等地的探索研究,外国地理科学家早在1817年就开始了,近两百年来,法国的、英国的、墨西哥的、美国的、奥地利的、俄国的等数支探险队,一次次在此探索,好像这里有寻不完的宝藏,而我国的那些地理学家直到1928年方敢涉足武隆宝地。直到今天来也是看看表层,深坑深井仍不敢去窥视,其主流惟外人也。

我就感慨之,自己之山河,为什么外人了解,自己却不明白?为何外人敢入,而自己望而止步?难道这也是技术跟不上吗?怪不得日本入侵时,对我国地理已了如指撑,资源分佈尽在脑中,侵我中华如回家之路,比国人更熟悉,可长驱直入!

中国国家地理读后感2

今年7月份,我读了《中国国家地理》。这本书很漂亮,封面是绿色的,很厚,有2厘米,上面写着:美丽而富饶的华夏大地,蕴藏了多少物宝天华,用全新的视角和形式来诠释地理的内涵,介绍伟大祖国的锦绣河山和日新月异的地理面貌。

这本书分两部分:自然之韵、人文魅力。自然之韵里描绘了长白山、珠穆朗玛峰、五大连池、浩渺的鄱阳湖等景观。人文魅力里介绍了故宫、北京、西安、洛阳等名城。其中我最爱看五大连池和故宫了。

五大连池是白河的河道,它一旁的两座休眠火山喷发了,溢出的熔岩堵塞了河道,后又经过两次喷发,形成了头池、二池、三池、四池、五池和药泉湖。五大连池的泉水也很奇特,它有治疗眼科疾病的功能,与法国“维希”、俄罗斯“高加索”矿泉水相媲美。

说到故宫,大家都非常熟悉吧!它是明清的权力中心,有72公顷,里面有很多文物。据说有一块300吨的巨大石雕,是工人们花尽心思、绞尽脑汁采下来,再用了1000只骡马旱船拉运,花了28天才运到北京的。

它们都是大自然和古人的杰作。五大连池是大自然在独特的环境下造出来的,故宫是古人们用心血造出来的。我们现代人应该为大自然、为古人的丰功伟业鼓掌,一定要爱惜大自然对我们的恩赐,要学习古人的独具匠心和坚持不懈,因为更大的奇迹正在等着咱们“零零后”去创造哦!

中国国家地理读后感3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孕育了我们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刻出了神州大地山绝石险的自然奇观。我们的祖国宽广博大、秀丽天成、历史悠久。

在这本书中,我知道了许多关于中国地理知识,也领略了祖国的名胜古迹。我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桂林山水,黄山云海,蓬莱仙境,玉宇琼楼等景地的奇妙与美丽,我仿佛来到了祖国的各个地区、省来欣赏景色。

翻开这本散发着淡淡清香的书,我便开始了中国之旅。它向你介绍了中国概况、近海、地貌、水系、气候、自然资源,再介绍了地区,省。第一个是东北地区,这儿是指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这里的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同时它也是中国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重要木柴生产基地,经济实力雄厚。“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对东北地区的真实写照。这里有一条鸭绿江,因为江水清澈,水声似鸭头颈而得名。鸭绿江发源于吉林省长白山南麓,流经长白、集安、宽甸、丹东等地。向南注入黄海,全长795公里,是中朝两国的界河。区内碧绿的江水蜿蜒,江中翠岛棋布,沿岸群山叠翠,鹤鸟翱翔,景色十分秀美。

在这个地区里,有两种必须要提的动物:东北虎和丹顶鹤。东北虎又称满洲虎、乌苏里虎。体色夏毛棕黄色,冬毛淡黄色。而它身上背部和体侧具有多条横列黑色窄条纹,通常2条靠近呈柳叶状。这些条纹赤褐色,较窄且稀疏,被毛丰满,毛色较浅。丹顶鹤,也就是俗称的“仙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北特产珍禽,大部分生活在黑龙江省。因体态优雅、颜色分明,在这一地区的文化中具有吉祥、忠贞、长寿的寓意。

离开东北地区,我们又来到了各个省,如: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河北省、山西省、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福建省、广东省、四川省、贵州省和云南省。在这些省份中,有几个省里的风景名胜吸引了我,它的旁边还附着插图呢!

第一个是吉林长白山。长白山景观神奇秀丽,巍峨壮观,原始自然风光无限,在这里有“东北三宝”,即人参、鹿茸、貂皮,有长白虎、梅花鹿、黑熊、白天鹅等珍禽异兽,是一个闻名世界的风景区。天池是长白山风光最优美的地方,它是东北地区最高的高山湖。在它的四周,耸立着16座千姿百态的山峰,构成了绮丽的自然风光。

第二个是江苏周庄。周庄是一个具有900多年历史的水乡古镇。这里环境幽静,建筑古朴,虽然历经数百年的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来水乡集镇的建筑风貌。怪不得着名大画家吴冠中撰文说“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

第三个是云南玉龙雪山地处丽江城区西北约15千米处。山顶终年积雪,宛如白色玉龙横卧山巅,故名玉龙雪山。各种植物依不同海拔和气候分布,这里是经济林木、药用植物和观赏花卉的着名产地,有”植物宝库”之称。

地理中国主要铁路干线地理教案 篇6

“中国主要铁路干线”CAI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铁路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2、记住:南北干线(5条),东西干线(3条),铁路枢纽(6个)。

[能力目标]

1、学会在填充图中准确地填出我国主要的铁路干线及铁路枢纽。

2、应用全国铁路网的知识,结合地图选择合理的运输路线。

教学重点:

记住南北、东西干线及铁路枢纽

教具准备:

电脑/Soft/Index.html>课件 铁路干线填充图

教学方法:

启发谈话法 讲述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看到画面,就知道了我们这节课要讲的内容和什么有关?(火车运行画面配以音乐)

2、师:前面我们了解到铁路是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在大陆上除西藏外,已经形成了连通祖国各地的铁路网。

3、师:同学们肯定乘火车去过祖国的不少地方,谁来说说你都到过哪?(学生发言)

4、师:同学们去的地方可真多,可是你们想过是沿哪条铁路线去的,途中经过了哪些重要城市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铁路干线。

屏幕显示板书:中国主要铁路干线

5、请同学们看这一节课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屏幕显示目标,一生读)

二、达标活动

(一) 学习南北干线

1、师:我国幅员辽阔,铁路线纵横交错。我们按方向分为南北和东西干线。我们先来学习南北干线,一共有五条。

2、师:第一条南北干线是由两条铁路构成,(电脑演示,学生看屏幕)我们以首都北京为起点,到达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市,这条铁路称作什么?(京哈线)大家再看,还是从北京出发一直南下到广东省省会广州市,这条铁路叫什么?(京广线)

(1)京哈线和京广线两条铁路形成了一条贯通祖国南北的铁路“大动脉”(电脑演示,铁路线闪动)

(2)请大家找一找,京哈线和京广线途中经过哪些城市?(提示可以看地图册5页图找。)

3、在香港回归之前,我国建成了一条连通首都和港澳地区的南北大干线,是什么铁路?(京九线)

(1)它北起北京,南抵香港的九龙。(电脑演示)

(2)它是新中国建立后兴建的路线最长、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铁路。它的建成,发挥了哪些巨大的作用呢?(学生看屏幕,一生读,其它学生了解)

4、师:在前面我们学习了中国有四大工业基地,其中有一条铁路连接了京津唐和沪宁杭两大工业基地,同学们知道是哪一条?(京沪线)

(1)京沪线是从首都北京到上海市。(电脑演示)它是东部沿海的交通大动脉。

(2)途中经过了哪几个城市让学生查出。(提示看地图册5页)

5、第四条南北干线先请大家看清它的起止地点及途中经过的主要城市。(电脑演示)

(1)让学生说出城市名及所在省区

(2)起点是山西省的太原,终点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柳州市,途中经过河南省的焦作市和湖北省的枝城。

6、新中国成立后在广大的西南地区修建了许多铁路,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宝成线、成昆线和南昆线。

(1)我们来看宝成―成昆―南昆线的位置(电脑演示)

(2)宝成线是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它途中穿秦岭、大巴山、工程十分艰巨(录像)

(3)成昆线和南昆线所经地区地形及其险要,地形复杂。这两段铁路中的桥梁和隧道的长度差不多相当于全长的一半。尤其南昆铁路建成,标志着我国在艰难山区修筑铁路和建设桥梁的科学技术,已经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7、小结:这就是我国五条南北干线,又可简称为“五纵”(屏幕展示,生记忆)8、运用“开火车接力赛”的形式,巩固所学铁路线及起止地点,进行及时反馈。

(二)学习东西干线

1、师:学习完南北干线,我们再来了解沟通沿海和内地的东西干线。

中国汽车产业进军发展中国家研究 篇7

1.1 我国汽车进军发展中国家的积极表现

(1) 汽车出口额上升, 出口市场范围扩大。

目前我国汽车出口的贸易国已涉及100多个国家 (地区) , 且多集中在中东、东南亚、非洲等不发达或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2006年1月至10月, 我国汽车出口的国家和地区有121个, 按出口金额统计比2005年同期增长3.5倍。与此同时出口到欧洲、南美的金额也增长迅速。从出口国家看, 此期间共出口汽车762辆, 金额305万美元。轿车出口最多的5个国家依次是比利时、俄罗斯、意大利、马来西亚和叙利亚。

亚洲、北美和欧洲是我国三大主要汽车出口市场。2007年三大市场占我国汽车出口总额的90%。由于我国汽车规模的扩大及技术含量的提高, 比2006年增加了13个国家, 进一步向哈萨克斯塔、乌克兰、墨西哥、中东、东南亚、东欧前独联体等国家和地区出口我国汽车。

1.2 我国汽车出口在发展中国家有优势

发展中国家的地域范围大, 人口多较集中, 汽车市场前景可观, 消费群体潜力巨大。如埃及是地区人口大国, 人口总数已超过7000万, 对中低档经济型轿车需求量大。近年来, 埃及经济发展呈现回升趋势, 人们收入陆续提高, 加之政府对汽油消费给予补贴, 道路收费标准较低, 大大降低了购车后的使用成本, 地区出口潜力巨大。如将埃及作为我汽车企业“走出去”、在海外投资建厂的基地, 辐射到周边国家, 则可有效推动我国汽车开拓中东、北非地区甚至欧美市场。

从2006年三季度出口前10名的国家来看, 我国汽车出口的主要地区集中在中东地区 (叙利亚、伊朗、伊拉克、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 非洲 (阿尔及利亚、利比亚) , 东南亚地区 (马来西亚) 和俄罗斯联邦国家等。前10国的出口量占到我国汽车出口总量的62%, 这些国家多为欠发达国家, 汽车工业非常薄弱或者没有汽车工业, 汽车准入门槛低, 比较容易进入, 这也适合我国当前汽车工业的发展, 在叙利亚, 阿尔及利亚等国家, 中国的汽车产品已经有一定的知名度并被当地人认可。

2 我国汽车进军发展中国家存在的问题

2.1 低价竞争不是最佳手段

据了解, 大多数国内出口的汽车在国外的售价都很低。在俄罗斯, 长城塞弗SUV (运动型多用途车) 售价比同类亚洲产品要低35%左右。我国汽车出口的主攻方向集中在中东、北非、拉丁美洲等世界汽车市场的“第三世界”。由于当地汽车制造业欠发达, 消费水平有限, 价格低廉的中国经济性汽车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和潜力。

国内部分出口企业对发展中国家汽车出口存在短视, 片面强调把车卖到国外去, 注重眼前利益, 缺乏相应的前期市场研究, 销售网络以及售后服务的建设, 对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市场开拓缺乏一个系统科学的计划。不但售后环节的利润赚不到, 而且也会使客户逐渐丧失对我国汽车出口品牌的信心, 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持续发展。

2.2 品牌建设是盲点

我国自主品牌出口的主攻方向是非洲、中东等进入门槛较低的国家和地区。据悉, 奇瑞2006年出口的汽车有90%以上都集中在这些地区, 吉利则占到将近93%。

虽然中国正在逐渐向世界汽车主要出口国转变, 但是在国际车展上仍然难以见到中国车商的影子。有业内人士表示:中国汽车在海外场上是“价格热点, 品牌盲点”。随着对国际化经营重要性认识的急剧提高, 对国内企业来说, 赴国外参展是一条非常有效和实用的拓展市场的途径。直接的产品形象、完善的介绍手册和高水准的展台是弥补交流不足和国际上固有偏见的最好武器。

中国目前出口到发展中国家的汽车普遍存在着技术标准不高、质量不过硬、售后服务网络不健全、金融跟不上的问题, 这不利于品牌形象的建立, 长此以往会使我国出口处于竞争的劣势。

2.3 质量不稳定成为出口的障碍

在近年的汽车国际贸易活动中, 很多的事实已经给我们上了一课。如2005年法兰克福国际车展期间, 一家德国独立测试机构曾发布了江铃陆风越野车碰撞试验不合格的新闻。对于国内汽车企业出口屡屡受挫的遭遇,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 我国汽车普遍存在的技术标准不高、质量不过硬、售后服务网络不健全、对国外政策法规不熟悉等问题, 正成为国内汽车企业走出去的障碍。

中国汽车企业长期受到竞争对手的侵权指责等等, 这些事件不是孤立的。依照我国目前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实力, 在海外市场上发展, 真正大批量走出国门, 特别是进入且占据发展中国家的市场, 还需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

面对激烈严峻的国际竞争, 我国汽车出口存在相当大的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 认真对待, 必须讲究策略。提高我国汽车的质量, 排除进军发展中国家市场的一个个障碍。

3 提高中国汽车产业进军发展中国家竞争力的措施

3.1 提高汽车技术含量, 增强质量竞争力

中国汽车出口要结合国际市场需求以及造车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首先, 要加快我国汽车工业技术进步的速度, 加速形成自主开发能力, 进一步实现自主创新, 让我们自己的汽车凭以更强的竞争力进军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其次, 要改变我国汽车产品构成与能源使用构成, 更多地采用当今世界燃油经济性最佳发动机一直喷式柴油机;另一方面, 从宏观上说, 政府的扶植和推动汽车产品的出口, 推动解决我国汽车工业产能过剩的问题。

通过加大对外汽车技术交流等途径开阔汽车技术人员的眼界和丰富汽车开发人员的知识技能, 积累和培养有自己特色汽车产品的核心能力。培养一批汽车技术带头人, 在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 迎接挑战奠定坚实的基础。利于我国汽车凭着强有力的竞争优势, 占据一定的发展中国家市场。

3.2 走品牌战略, 提高产品附加值

品牌意味着市场定位, 意味着产品质量、性能、技术、装备和服务等等的价值。品牌形象来源于消费者对它的认同, 如果不建立起消费者沟通的渠道, 不能取得消费者的信任, 品牌价值就等于零。品牌形象的核心和归宿是用户满意度。汽车不同于一般的商品, 它具有高价格、重复使用、多次投入的特点。因此, 用户满意度的另一个更重要的驱动因素是服务水平和功能多样化, 也就是说, 还应该具备市场开发、备件供应、维修保养、车辆美容、保险上牌、融资租赁、分期付款、旧车整备再交易、信息反馈等许多功能。无品牌或多品牌销售的结果必然是向横向发展, 功能单一化, 这样一来, 风险大, 难管理, 无形象。所以说, 只有更好的满足大众消费群体使用汽车产品的最终满意度, 才能更好的推广汽车产品的品牌形象。

3.3 做好发展中国家的汽车营销活动

中国汽车进军发展中国家必须认清市场形势, 大力提高产品质量。制定长期战略, 稳步发展, 必须提高产品的品牌服务。在价格优势之后, 以品牌赢得尊重并守住国际市场。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市场, 我国汽车企业重点是诚心做售后服务和品牌。做好金融及政府的扶持, 推广品牌建设及利用媒体加大汽车品牌宣传。

满足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政策、法规, 符合国外消费者的需求。要在产品技术、设计、质量、服务、品牌上下足功夫, 同时要做好汽车商品销售后维修保养等配套服务, 避免“重销售、轻服务”的倾向。汽车产品在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之前就需要先做好售后服务体系的建设, 做好与当地政府的沟通及交流。对于不同类型的发展中国家市场, 应采取不同的拓展策略。

3.4 调整思路, 完善售后服务体系

我国汽车出口已达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但是我们没有哪个出口企业的客服系统设置了中东、非洲等国家语言的专职服务人员。当我们的汽车挤入到这里有广阔前景的发展中国家的土地上, 更应培育及加强售后服务体系, 稳定消费群体、零配件、汽车保养及新车上市的推广、销售和汽车美容等服务。

我国汽车出口抓住了向发展中国家市场转移的有利时机, 应采取措施充分延伸汽车出口产业链, 形成一个世界规模的汽车出口产业集群, 构筑强势的汽车出口竞争力, 发展和壮大自己, 进一步的在发展中国家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刘宏玉.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N].世界汽车报, 2007, (6) .

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杂志社 篇8

一、大赛内容

1.教学论文:展示地理课程改革创新、地理教学实践探索的经验文章。

2.教案学案:呈现地理新教材剖析研讨、地理课堂设计探究的课例课案。

3.教材教辅:交流校本与乡土教材开发利用、高考与中考复习指导的研发成果。

4.教研课题:汇集各类型科研课题、各层次教研成果的研究报告和学术著作。

5.学生论文:荟萃中学生、师范生、研究生学习历程、行动研究的心得体会。

二、大赛要求

1.教学成果应观点鲜明、主题明确,有启发性和代表性;表达准确、格式规范、条理清楚。请在稿件中注明详细联系电话、地址及邮箱。

2.可寄纸质稿件也可寄电子稿件。纸质稿件请寄:重庆市沙坪坝区重庆师范大学《地理教育》杂志社收,邮编:400030,务请在信封正面注明“探索杯教学成果大赛”字样,以区别于其它稿件。电子稿件请寄至:dljy@cqnu.edu.cn,并在邮件主题中注明“探索杯教学成果大赛”。

3.参评稿件每篇评审费为120.00元(中国地理学会正式会员凭会员证复印件,每篇稿件评审费100.00元)。寄出稿件时请一并从邮局汇款且在汇款单附言注明“评审费”字样。汇款人姓名、地址需与稿件作者的姓名、地址一致,以免出错。汇款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重庆师范大学《地理教育》杂志社(400030),收款人:办公室。

4.大赛活动时间:即日起至2016年6月20日截止(以当地邮戳为准)。

5.欢迎组织集体参赛,具体事项请与大赛办公室联系:023-65362774。

6.请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三、评奖办法

1.主办单位将邀请有关专家、教授、特级教师组成评选委员会,对稿件客观公正地评出特等奖及一、二、三等奖。

2.获奖证书将加盖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杂志社公章。

3.获奖揭晓后,拟将在本刊2016年第9期公布获奖名单,并赠阅杂志一本。

4.欢迎对本次活动提出意见及建议。

上一篇:免费个人简历模板可编辑下一篇:品《弟子规》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