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形式多样化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

2024-09-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创设形式多样化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共7篇)

创设形式多样化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 篇1

南丰中学 阮银莹

【内容摘要】课堂评价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质量、学习成效及表现情况的评定。课堂教学中评价的目的在于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全面发展学生身心,培养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科学锻练身体的方法,培养自感锻练的习惯为目的。是直接作用于课堂学活动的各个方面,无论是教学目的、任务,还是教学过程、环节和方法。过去的评价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样的评价既不客观,又不全面,既容易损伤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又不利于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因此我们在教学和评价中要照顾中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用多元化的方法来构建一个和谐、生动的课堂。

【关键词】课堂评价 创新 自我 集体

根据体育教学发展的需要,教育部颁发的《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促进了体育课程改革及课堂教学评价功能的改变,对体育课的目标、任务等方面做了重大修改,进一步强调体育是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根本目的,明确“健康第一,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对学生的评价要采用即时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的主体应包括学生和教师,既要体现出教师在评价中的指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自我认识、自主发展的过程。并且通过评价,使学生在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不但减轻了学生的压抑感,而且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生的积极性倍增。课堂气氛活跃,师生情感和谐,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乡镇的体育课堂气氛,远远没有城市学校里课堂气氛那么活跃。究其原因,除了教学环境、教学资源、设施等因素外,没有多样的课堂评价方法,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一般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不是评价活动太少,而是师生均不重视课堂教学的评价作用;就是评价方式浅显,教师只关注自己的教学计划能否完成,而忽视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新课程教学评价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力求“全面、公正、平衡、针对性强”,体现“健康第一,一切以学生为主”的指导思想。将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将素质教育观、现代体育教学理论与体育课堂教学实际相结合,教学模式新颖,有创意,在

发挥学生的主题性,培养体育能力和习惯方面有突出表现。我们在教学和评价中要照顾这些特点,创造出形式多样的课堂评价设计。

一、创新口头即时评价

体育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即时评价,是指体育教师自我教学活动和学生课堂学习活动做出的立即反应,帮助学生调整、控制后续学习行为。即时评价也叫即时表扬与批评,因此即时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评价,也不能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评价,让学生在牢固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精神上的更大满足;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因此即时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评价方式应该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如果评价形式永远是一成不变的,就会造成学生学习目标单调而乏味,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小学生喜欢有新意、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和评价方式,体育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肯定激励式、引导理解式、指导分析式、发展引申式、引领互动式的评价等。比如:

肯定激励即时评价语言:

你的动作做的不错,真精采!竖起大拇指点赞。引导理解即时评价语言: 再试试,还有其它的练习方法吗? 指导分析即时评价语言:

你的动作还有不足之处,想想看,是哪个环节没做好? 发展引申即时评价语言:

你们能想出与老师不一样的方法吗? 引领互动即时评价语言:

谁能对刚才XX同学所做的动作说出自已的想法?

通过这些方法的采用都可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因此,体育教师应尽量采用适当的教学评价方法来增强学生练习的自觉性和自信心,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运动兴趣。

二、对学生“学”的评价和对教师“教”评价

1、对学生“学”的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最大的期望莫过于得到教师的评价和激励。在很多时候这种评价与鼓励会使学生内心产生新的期望,并促使其积极参与练习。因此,我利用体态语言的多样性,对学生的表现的评价的不同。例如,对于表现的不够好的学生,轻拍他的肩膀鼓励他:“你的动作还有不足之处,想想看,是哪个环节没做好?”;对于表现一般的学生,对他说:“不错,继续加油!”;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动情的对他说:“你的动作做的不错,真精采!并举起大拇指,点个赞”。当学生得到一般的评价时,他会更积极的参与课堂活动,争取得到更好的评价;当学生听到最好的语言评价时,内心肯定比吃了蜜还甜。

2、对教师“教”的评价

新课标强调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也关注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实施教学过程评价中,要关注教师的“教”,如:在教学过程的实施中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做示范动作时故意出错,让学生主动找出错误的地方,并纠正教师的“教法”,这样可以让学生担当起小老师的角色,使学生感到安全、受到鼓励、得到教师的尊重以及富于挑战。并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能力水平及个性的机会,形成合作与交流,民主,平等的和谐学习环境。因此,让学生参与教师体育教学评价是可行的。

三、自主评价、促进发展

教师不仅要做好自己对学生的评价,更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疑也是评价的主体。自主评价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1、自我评价

让学生参与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自我评价能够培养学生为自己学习负责的能力,鼓励他们思考,使他们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绩以及需要帮助的地方。俗话说:“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在体育教学中,最能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应是学生本人。因此,让学生参与体育学习评价不仅会帮助体育教师获得更多学生体育学习的信息,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看到自己和他人的长处与不足,从而使评价能够触动学生的内心深处,把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过程也变成教育和体育教学指导的过程,变成不断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从而实现体育学习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2、他人评价 a)同伴或队友评价

同伴或队友的评价,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对他人的评价,积极配合体育教师,有意识地从

评价中选择和吸收对自身发展有用的信息,以便有针对性地改进自己的体育学习,及时进行自我调整,促进自身不断完善和提高。

b)集体评价

集体评价重在评价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一方面可以帮助体育教师获取更多为全面的评价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在获得结果的过程中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和同伴学习的情况。

综上所述,我觉着通过这些评价形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改变,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获取体育技能的方式有了明显的变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渐形成。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目的不再仅为了考试,而向学以致用方面发展。学生自学能力大大增强,学会了对自己,对他人进行评价,整体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新的课程呼唤新的评价。我们必须立足课堂,积极探索创新、有效的课堂评价方法,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目的,增强学习体育的自信心,尤其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发展的今天,我们应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思想意识、认识观、教育教学观、人生观和质量观,并以“求新”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大家有信心,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评价方法出来。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柳菊兴

鲁晓成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2 2.《体育教育展望》主编:钟启泉

编著:季浏

胡增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2 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组织与方法 季浏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9 4.《中学体育新课程教学法》《小学体育新课程教学法》季浏 汪晓赞高等教育出社

创设形式多样化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 篇2

在体育教学中, 体育教师正确优美的示范动作能够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出来。体育教师示范动作的优美流畅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减少学生学习体育技能的恐惧心理。教师优美的动作同样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地投入到练习当中, 为顺利完成体育课教学、顺利地完成体育课教学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 体育教师的帮助以及保护动作的到位也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减少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增强学生练习体育项目的勇气, 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练习项目的效果, 为达成课堂教学的目标打好基础。

二、将游戏教学和体育教学有效结合在一起

游戏教学法作为比较适合体育课教学的一种方法, 受到师生们的欢迎, 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也被广泛的加以使用。游戏教学法的有效使用还能够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例如, 在组织学生练习“100米快速跑步”时, 如果教师采取的是让学生反复强调练习的次数, 单一机械地去练习, 学生肯定会产生逆反的心理, 而且练习的效率也不会很高。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可以征求一下学生的意见, 采取一些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性的学习方式, 比如竞争方式、或者开展游戏教学等, 把学生划分为几个分组, 然后再采用追逐赛跑的形式或者是采用接力赛跑的形式、采用跨步跑的形式等让学生去赛跑。这样设计教学, 比起单纯的练习效果要好得多, 而且还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既能够提高学生跑步速度和幅度, 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练习效率。

三、创设差异教学, 发展学生个性

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和具体体现。个性化教学既强调面向全体的学生, 同时也强调个体发展的自主性, 在教学中还要承认个体发展的差异性, 要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着的个体化差异。教学时, 尤其是体育课教学时, 教师一定要坚持男女生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初中生正处于12~18岁这个年龄阶段, 他们也正从青春发育期向青春期过渡的关键时期, 这个时候的男学生都比较喜欢竞争性较强的一些运动项目, 他们一般倾向于展现男性勇敢和顽强的活动。但是女生则比较喜欢一些优美又富有韵律感的活动。因此, 在教学时, 教师就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 区别对待, 让他们都能够投入到自己喜欢的项目当中去完成体育教学。这种差异化的教学也是深受学生欢迎的。

四、提高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主动性及积极性

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喜欢锻炼, 一方面, 是因为课业比较繁重。另一方面, 就算有闲暇的时间, 他们更愿意在家上网玩游戏, 越来越少的学生愿意“动起来”。这样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而且还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基于此, 体育教师可以拓展训练, 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这种现状。基于其本身的趣味性及挑战性, 激发了很多学生参与的热情。拓展训练不仅仅是单纯的体力训练, 很多项目中都会有智力陷阱等环节的设置, 需要学生很好的推理和思考才能获取相关的答案。很多学生对于这样的形式都是非常感兴趣的, 他们也会“玩”的开心且投入, 同时又锻炼了身体。拓展训练的有效使用, 则很好地提高了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五、利用好自制教学器材

体育教师在教学时也要充分地将自制的体育器材利用起来, 让学生在提高体育技能的同时, 还能够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 从而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 在执教“跳起来, 触碰悬挂物”这章节内容时,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自制的“水果”进行教学, 这样的教学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如在课前, 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用纸制作各种水果, 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来, 让学生带着这种疑问开始听课。随着教学情境逐渐展开, “水果”的利用率也就越来越高, 这个时候, 学生学习新本领的热情也就越来越高了。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很好地掌握了“跑几步, 单跳双落”的技术动作, 顺利地完成了课前制定的目标任务。对器材的制作, 有很多课适用, 比如, 在教学“掷轻物”中, 也可以指导学生用报纸做飞机或者垒球, 用废报纸做接力棒等, 都能够取得很好的练习效果。再如, 正月有些地方会有闹花灯、踩高跷等活动, 体育教师也可以此作为教学的素材, 利用旧鞋带和易拉罐做成“高跷”, 让学生体验“高跷”运动。这些活动都是充分地利用了自制教具达到了体育项目训练的目的, 而且还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的来说, 随着新课程改革速度的不断加快, 不断有新的元素融入到课堂的教育教学中, 因此, 体育教师也要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和方法, 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运动的积极性,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让学生在运动中树立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和观念, 不断地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以及学生的身体素质, 帮助学生逐渐地完善自身的成长。

摘要: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构建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是每一位教师都积极研究的课题之一。体育作为初中阶段教学体系的一部分, 同样也需要高效率的课堂作为支撑。因此, 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地实践, 努力地探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为学生构建高效率的课堂体系, 才能提高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也利于将学生锻炼的热情激发出来, 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为学生终生健康的形成打好基础, 而且还利于提高学生对相关体育知识的认知水平。

关键词:初中体育,有效教学,多样化

参考文献

[1]曹淑忠等.体育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明[J].奉育教学, 2005 (6) .

创设形式多样化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 篇3

1社会调查。

知识来源于实践,知识也能应用与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运用数学知识解释身边的数学现象,解答身边的数学问题。正如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教育学家弗雷登塔尔教授提出:要从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发现并创造数学。比如,在学习百分数时,让学生到附近的商店、银行开展一些调查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因此,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利息”时,课前让学生向家长或去银行搜集储蓄的有关知识,了解几年来国家对利率的调整,了解利息税的有关知识。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当学习“利息”时,课堂上学生把国家为什么降息和纳利息税讲得明白透彻,还把教材中计算利息的方法改为“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使学生了解到书本上所没有的信息。同时,学生还有了纳税的意识,使知识在应用中得以深化。这样,既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深入认识到这门学科的应用价值。

2小組讨论。

小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主动探索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即把学生按照不同的特点、不同水平划分为“四人学习小组”。因为小组学习强调师与生之间、教与学之间、书本与方法之间等诸多方面的和谐互动;小组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对问题深入探讨,共同解决的过程;小组学习也是教师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对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将发挥重要作用。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后,老师设计了这样练习题:“某车间计划生产零件1200个,前5天生产了总量的30%。照这样计算,还需要几天才能完成生产任务?”学生解答这道题,也可以用上“1200个”这个具体数量,列式为1200÷(1200×30%÷5)-5,也可以用倍比法来解,列式为5×[(1-30%)÷30%],还可以用归一法来解,列式为1÷(30%÷5)-5;既可以先求总时间再减去5,也可以直接求剩下的时间。这样,学生在求异思维中不断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简捷方法。实践表明,小组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在小组学习中,优等生才能可以得到发挥,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后进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

3自讲互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敢讲、能讲,还要引导他们敢于提出问题,会评价所讲内容的对错。这样的学习远比学生被动地从老师那里获取现成知识要深刻得多,同时使学生在异中求活,使其创造性思维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问题,以往采用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模式,学生似懂非懂,最后只能按教材中的结论背下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而通过自讲互问学习,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既是学生自己探求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独立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因此,教学中老师应鼓励学生互问互评,对有新意和创见的解答要充分肯定,使学生在自我解惑、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学习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创设形式多样化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 篇4

学生认数,首先是认识整数,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读法、写法及意义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而且分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时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的含义,考虑到三年级小学生的认识规律,自始至终尽量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同时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判断、分析等能力。

一、故事导入,调动积极学习的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分数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数学概念,怎样才能让学生能比较容易的接受了?我个人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导入式教学,而导入的最有效途径就是通过讲故事来实现。例如在讲分数时,我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在开始讲之前,先出示自己制做的卡通图片,绘声绘色地为学生讲故事:森林里有一所学校,一天,山羊老师对小猴子和小松鼠说:“今天我们来做分苹果的游戏。有 4个苹果,平均分给你们两人,每人得几个?”小猴子一听,这还不容易,大声回答:“每人得 2个。”山羊老师点点头接着说:“有 2个苹果,平均分给你们两人,每人得几个呢?”小松鼠举手说“每人得 1个。”山羊老师不紧不慢地说:“要是只有 1个苹果,平均分给你们两人,每人又得几个呢?”小猴子和小松鼠一起回答说:“每人得半个,” “半个能用我们学过的1、2、3、……来表示吗?”小猴子和小松鼠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回答不出来。山羊老师笑着说:“这半个呀,就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板书:1/2)它的名字叫分数,现在咱们一起来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出示课题)。

以讲故事来作为课前导入,学生喜闻乐见,兴起盎然,消除了学生消极接受知识的心理。故事中既突出了“平均分”的概念,又巧妙地从整数引出分数,新、旧知识自然过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形式多样,营造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

三年级的小学生尚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为了更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充分利用了直观图形,采用以指导学生观察、操作为主,以教师讲解、演示为辅,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避免把知识强加给学生的生硬灌输做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充满生命力,自始至终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度过,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标。

1、精心设问。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提问这条途径,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信息可以互相交流和反馈。提问处理得当,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思维,集中注意力上课。如在指导学生认识1/2之后,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1/2的含义,还应继续采取一些积极的做法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知识。这就需要采取提问的方法,“图中阴影部分都表示1/2吗,为什么?”问题一提出,就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学生们马上展开讨论,各抒已见。通过这个问题不但加深了对1/2含义的理解,还让学生知道:没有“平均分”就不能产生分数。

2、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形成新概念的主要途径。随着操作,学生的学习态度越发认真,思维越发活跃。操作学具,人人动手,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了,他们在动中思,动中学,在动中发现,动中归纳,在动中尝到成功的甜头时,就是“我要学”的主动意识高涨的时候。如在认识1/2之后,指导学生拿出长方形纸片折出它的1/2,并指导出几种不同的折法都表示1/2。几分之一的概念确立后,又让学生拿出长方形纸片,分别折出它的1/

4、1/8,看哪个小组的折法最多。就这样放手让学生操作、讨论,亲自获取知识。课堂上还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剪一剪等操作,让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动手、动口和动脑的能力。

3、参与游戏。

课堂开始的前15到20分钟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最佳时机,在这以后学生渐渐感到疲倦,精神容易分散,注意力难以集中。这时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游戏,既可以使学生振奋精神,又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如在做练习时,我把课本中的一道连线题设计成“小动物找妈妈”的游戏。让一些学生扮演妈妈,手里拿着分数,音乐一响,“小动物”们向妈妈跑去,音乐一停,让同学们说说“小动物”们找到妈妈了吗?为什么?把这个游戏穿插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观察、判断、比较、分析,寓教于乐,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持了学习兴趣。

三、设下悬念,培养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

在临下课前,再把课前的故事接着讲下去:有一天,小松鼠从家里抱来一个大西瓜,想和山羊老师、小猴子一起分享。小松鼠说:“我们把西瓜平均分成三份,每人三分之一好不好?”山羊老师摸了摸小松鼠的头说:“你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可小猴子一听急了,赶紧说:“不好不好,只有三分之一太少了,我要十分之一,最少也要八分之一”,听了小猴子的话,山羊老师和小松鼠都笑了。讲完故事,我不失时机地问学生:“同学们,你知道山羊老师和小松鼠为什么笑吗?好,这个问题就留给大家回家去思考吧。”故事的结尾设下悬念留给学生思考,为下节课学习比较分数的大小埋下了伏笔.学生急于寻找答案,就要自学下一课的教学内容.这样的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创设多样化的英语教学环境 篇5

一、情景化教学:优化情境、调动情感、激发情趣

情境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情景或氛围, 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 从而引导他们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一种教学方法。即教师将教学目标外化为一个学生容易接受的情境, 让学生身临其境, 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 有浓厚的情绪氛围可以感受, 让学生先感受、后表达。情景教学, 针对学生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 以“形”为手段, 以“趣”为突破口, 以“情”为纽带, 以“周围世界”为智慧的源泉, 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保证,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求知、认知的乐趣, 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和自我需求的活动。

(1) 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 创设生活情境。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语言, 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会收到意想不到到的效果。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把文字、声音、图像等融为一体, 创设学生主动参与语言交际活动的情境, 让学生走入情境、理解情境、表演情境以此突破语言关。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更容易进入角色, 将真实生活情景引进课堂, 缩短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距离, 给学生提供语言交际的好机会。比如在学习小学英语3b Family members一课时, 在上课时创设一个介绍自己家庭成员的情景, 这样学生会积极地去动脑思考, 很有兴趣地参与本课的学习。通过日积月累, 学生就会听懂很多的课堂用语, 为学生创设英语语言环境奠定了基础, 从而培养了学生直接理解、直接学习和直接应用英语的习惯。

(2) 在ask and answer, work in pairs, play games, sing a song中调动学生情感, 在make a dialogue中创新发挥。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 也是教学的归宿。它要求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都有实践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 让学生在合作中动脑、动手、动口, 从而达到同学间彼此沟通, 取长补短。

(3) 采用直观手段抓住学生思维, 激发学习的情趣。在课堂上可以运用实物、图片、直观教具、动作、表情、表演等非语言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所使用的英语语言。在英语教学中, 通过不断的英语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比较抽象的句子。在教了window (s) 这个单词后, 我指着教室中的窗户, 脱口而出How many windows are there in our c la s s room?学生们都睁大了眼睛, 好奇地看着我, 似乎没听懂。我趁机将这个问句大声地重复了一遍, 指着教室的窗子, 用疑问的语气提示:“One window?Two windows?Three windows?…”聪明的学生一下子明白过来, 便立刻用手指去数。我又趁此机会将这个问句大声地重复了一遍, 学生立刻举手并兴致盎然地回答:“Four windows”。这样,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发现能力、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使小学生向着形成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方向发展。

二、夸张化教学:遵循规律, 把握特征, 提高效果

夸张化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类似小品、相声的手法, 利用语言、非语言 (肢体、表情等) 的表现功能, 或借助其他媒体创设生动的情景, 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并能明显地提高英语学习效果。心理学家认为:某些刺激偏离它们的周围环境或偏离人的预期效果, 会使人产生新颖感、独特感和惊奇感, 这种能引起差异的刺激会很容易唤起人们的注意。小学生更是如此, 他们的眼光会追寻不同寻常的事物。如把大的东西变小, 把小的东西变大, 用部分代替整体, 把无生命的东西拟人化, 凡此种种夸张手法都会深深地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 因为这些特点非常符合小学生自身那些活泼好动、好奇、好问的特点, 所以受到小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夸张手法, 能够活化教学内容, 能够把书本上的教学内容立体化地呈现给学生, 这一点与其他教学手法相比, 夸张法能有效地提高小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例如, 在进行“I have a…I don't have a…”的教学时, 教师选用的都是常见的、普通的物品, 此时,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一般也是比较平淡的。当教师用下面的方法, 则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首先, 教师对师生都有的物品进行练习:T:I have a pen/book/penc il-b ox.Ss:Me too.当师生交流非常流畅时, 教师突然像魔术师一样, 变出了很大的铅笔, 说I have a big pencil.看到如此大的铅笔, 学生一下子愣住了, 不知如何与教师对答, 教师又重复了一遍I ha ve a b ig p e nc il, 然后启发学生说I d on't ha ve a b ig p e nc il.夸张产生了奇特的效果, 夸张手法活化了教学内容, 也使教学内容更生动形象, 新鲜有趣。

三、评价法教学:树立信心, 培养合作, 激发热情

教学评价它是一种教学方法, 一种教学手段, 一种学生成长的记录。在课堂教学中, 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手段和方法, 能树立学习信心, 培养协作精神, 激发学习热情。“鼓励评价法”是日常教学活动中常用的一种评价方法, 是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的重要手段, 也是形成学生持续性、发展性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可以用语言和体态进行鼓励性评价。教师只要真心真意尊重每一个学生, 就会创造出各种生动的、赞赏性或鼓励性的语言。这些话就像“兴奋剂”使学生精神振奋, 学习信心高涨;也像一股暖流, 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温情, 满足他们的成就感, 使课堂气氛更热烈。除此之外, 还有小组评价法和活动评价法, 在课堂上, 恰当采用多种多样的课堂评价用语, 对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活化课堂气氛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的确, 小学生们都喜欢老师对他们进行表扬, 在英语课堂上, 如果教师经常变换一些评价语也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创设形式多样化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 篇6

1 课堂讲授与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1.1 启发式教学

教学活动的主体由老师与学生共同构成, 老师作为指导者,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通过学习、思考、提出问题, 与老师加强交流, 协调发展。启发式教学, 对于教师的要求就是引导转化, 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 再进一步把学生的具体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表现在这两个转化上。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 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 提高学习兴趣, 培养创新能力。

1.2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以动物传染病病例或事例为题材,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针对病例或事例, 运用所学知识, 做出分析、综合, 并上升为理论认识。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

教师以教学大纲的要求为核心, 以学生知识水平为基础, 以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术为手段, 针对国内外近几年流行的重大动物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 配合相应的临床病例, 诊断及防制方法, 作为课堂讨论提纲。基于学生假期的社会调查, 将学生按照调查的疾病不同而划分学习小组, 针对假期社会调查结果, 结合教材中相应的理论知识, 查阅参考文献, 做好笔记, 针对难点问题或者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提出新问题。教师将基础知识、重要知识点一一详解, 然后以学生提问为基础进行讨论, 创造出学生之间互相讨论, 学生与教师之间互相学习的氛围。期间, 教师主要起启发思考和引导方向的作用, 控制课堂讨论的节奏, 协调各组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加深学生对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以达到巩固掌握知识的目的。

1.3 开放式实验教学

《动物传染病学》课程对学生动手操作及实践能力要求较高, 因此我们采取开放式实验室的管理制度为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依托我院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实验室现有的条件, 要求学生把在社会服务和实习阶段遇到的临床病例拿到实验室, 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实验室诊断工作。理论教学使学生对疾病有一个理性认识, 再通过教学实习获得感性认识, 通过查资料、讨论剖析临床实际教学病例, 使课堂的理性认识得到再次升华。

1.4 网上教学法

这种教学法是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在课程内容合理整合的前提下以大量的文字、图片、动画和实地录像为基础, 制作《动物传染病学》教学课件、动物传染病病理变化图片库、电子教案、教学资源库和习题集等, 并在课堂教学的同时, 通过校园网系统用于学生课后的自学和复习使学生在观赏中进行知识积累。

2 开设社会调查课, 丰富专业知识

利用假期时间, 开设动物传染病社会实践课, 让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 了解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它在畜牧养殖行业中的地位。

针对近年来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我们及时组织了专项调查, 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 分成若干小组, 深入基层进行调查。同时, 学生要对社会调查进行总结, 通过检索相关文献、现场调查访谈、统计分析、撰写论文等做出相应的报告。这样即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 又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撰写论文的能力。

开学后, 可安排3~5次讨论课, 通过在课堂演讲将自己的实践体会, 所学到的知识点与大家分享。由教师组织并指导学生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推理、质疑和假设及判断, 在讨论中教师要适时地进行启发、提示, 有意识、有目的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及经验进行推理、反思、讨论, 提出诊断结果和综合防治措施等, 鼓励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观点, 大胆质疑, 激发他们思维和讨论的兴趣, 增强了实践应用性和学生的参与热情, 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这个阶段检验了学生社会实践的所学所长, 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 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 最终对教学效果起到的一定的促进作用。

3 加强与生产厂 (场) 的联系, 走产、学一体化的发展之路

以该课程教学目的为基础, 为给畜禽养殖业输入更多的专业人才, 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必须要加强与生产厂 (场) 的联系, 走产、学一体化的发展之路。

动医动科专业学生在大四年级参加生产实习, 即派学生到教学实习基地从事专业相关的基层工作。例如, 宠物医院实习基地, 让学生在宠物医院中接触到更多的病例, 学习门诊的基本技能;在饲料或兽药企业中, 学生可以在生产岗位上较深入地了解饲料和化药生产过程, 进而将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在销售、技术岗位上, 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积累工作经验。为使实践教学更有针对性, 我们通过与养殖场的密切联系, 组织学生深入现场, 了解大型养殖场的经营管理方式, 以及疾病预防情况等。对接触到的典型病例进行案例分析, 以巩固和加深课堂教学效果。通过生产实习, 使学生了解畜牧业生产中的常见疾病及急需技术, 以此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热情, 明确学习方向, 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合上述内容, 通过现代化教学理念, 结合专业课程特点, 优化教学方法, 实现教学形式多样化, 取得了良好的课程教学效果。我们以临床病例或事例为导具组织过程教学, 增强了直观性,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产学结合, 工学交替, 创新了教学过程;以动物医院为窗口进行教学, 培养了教师和学生的动手能力;以教师科研为纽带, 让学生参与科研,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摘要:动物传染病学的教学目的是, 培养学生具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掌握对各种动物传染病的临床诊断和防制方法。本文以启发式及案例教学法等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 通过社会实践调查及生产实习等方式使教学形式多样化, 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 以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动物传染病学,教学方法,多样化

参考文献

[1]翟新国, 蔺祥清.动物传染病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 .

创设形式多样化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 篇7

一般方案设计都需经过几个反复,不断修正、完善。因这个过程过分隐秘、个人化,因此在正常情况下,外人很难在外部了解其中的变化。在以往的大师作品案例分析中,研究者往往会通过若干设计草图,尝试探讨设计者“心路历程”的种种变化。但由于作者身处事外,距离设计者思维脉络的完整把握常常相去甚远。

为了培养学生间的协作精神,T大学建筑系的“住区规划”课程设计采用小组方式进行。每组3名学生,每名教师辅导3组学生,每周2次,4课时/次,共9周。每次上课学生都会将阶段性想法与指导教师交流。通过交流,指导教师不但参与设计,同时,也跟踪了学生设计思路形成、修正的全过程。

本文即以该课程设计为研究对象,采用过程实录的方法,尝试描述学生设计思路形成、修正的全过程,并通过对过程的分析,探讨设计教学中鼓励学生方案多样化创新的可能与瓶颈问题。

“住区规划”是T大学本科4年级上学期课程。他们经过3年的专业设计培训,已经初步掌握了单体建筑物的设计流程与技巧,能够相对独立完成各阶段工作。同时,住区规划与单体设计相比,逻辑性要求更强,对设计思路的把控较为简单[1、2]。

文中通过3组学生对同一基地、同一规划条件,所做方案的过程实录,旨在揭示设计者设计思路变化的关键节点。

2 基本概况

住区用地位于上海西郊的青浦镇西部,现状除道路外,用地自身及其周边环境多为农田,尚未形成成熟的居住社区(图1、2)。

用地北侧的赵青公路是联系青浦镇新旧区中心的交通及生活性干道。用地东侧道路宽达50m,为3块板的郊区快速性交通干道,道路与用地之间要求预留有20m的城市绿化带。

这条交通性干道可直接贯通至用地南部的109国道(上海—嘉兴)。用地以西为西大盈港河道。此外,用地内现有水塘、土路,地形西低东高(图3、4)。

本项目为动迁住宅小区,总用地面积约7.95ha,规划总建筑面积8.79hm2,容积率1.11,建筑密度不大于30%,绿地率不小于40%,建筑高度要求控制在50m以内,住宅套型比例75/85/105m2各占25%,60m2占5%,95m2占10%,125 m2占10%。商业配套10%,社区服务3000m2,机动车停车配置1辆/户,无设置小学、幼儿园要求。

3 课程设计过程

(1)破题

A组——无形

在《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小区规划被划分为小区—组团—院落3个层次。这种树形结构虽然易于设计者理解,但是,换个角度讲,它比较容易陷入公式化的怪圈。

用地地处上海远郊区,农业人口较多,因此,A组学生首先将该小区的就地回迁对象设定为当地失地的农业户。该组方案的破题即以农业户为最初的“出发点”,拟在“形式”上模仿上海农村自然村落散点式布局,希望能够延续原农村居民熟悉的生活环境—无围合院落、中心广场,空间细碎,道路无明显等级,且四通八达(图5)。

B组——反转

B组学生没有采用树形结构,他们在规划“形式”上突破了既往习惯。一般住区规划为了满足容积率,兼顾隔绝城市道路噪声作用,会希望小区集中绿地位于用地中心,单体住栋围护在周边。B组则是希望住栋布置在用地中间,集中绿地分散至用地周边,绿地向用地外渗透、融合,形成了图底关系及空间秩序的反转(图6)。

支撑该小组如此选择的“出发点”在于:沿用地东、西两侧分别有城市道路绿化隔离带和河道绿带。好的景观都位于用地两侧,普通住区的围合做法很难充分利用。

C组——穿越

C组认为:假如没有这个住区,从用地东侧快速路向西看,视线越过这片农田,可以直接看到河道景观,视野开阔。特别是从109国道下到快速路上时,感觉尤其明显。

有了这个住区,视线堵塞,河道与快速路之间的联系被削弱。为了保证汽车从109国道下来,可以有一个相对开敞的视野,C组希望在排布住栋建筑时,能够实现用地东西两侧间的视线渗透(图7)。

学生往往会纠结于思路来自哪里,困惑于如何抓取“出发点”,如何落实“形式”?常会询问:是先有想法?还是先有形式?

破题时的想法、形式是“鸡”和“蛋”的关系,关键不是谁先谁后而是如何恰当地将两者联系起来。

(2)落实

A 组

一般农村自建住房多低矮、瘦小,容易形成散点[3、4]。但是,城市住栋往往体量庞大,自由错动后,不是日照出问题,就是容积率太低,对此,学生感到非常纠结。

几轮讨论后,因无法解决日照、建筑密度与间距大小错动之间的矛盾,住栋排放逐渐趋于规则化,面对面,围合内院,住栋南北出现积极、消极空间的明显差别。在形式上与自由、散点的设计“出发点”越走越远。

学生再次调整思路。模仿农村住宅不再是现代的独栋自建房,而是转而模仿江南水乡传统深宅大院的几进院落,它们形式相对规整、有序,但尚存一定错落感(图8)。

B 组

为了突出建筑与绿地关系的“反转”,学生契合上海地区大量新就业人员的保障性住房需求文[5、6],住栋采用干净的“板式”。住栋首先按照日照要求进行了行列式排列。住栋集中在用地中心,主要步行交通动线贯穿各住栋,并联系用地南北两侧。

为了打破行列式的单调,B组学生对住栋分别进行了一定角度的顺时针、逆时针扭动,为躲开住栋端部因扭动后,楼间距过近、端部尖角相互冲突等问题,学生对住栋长度进行了调整。这样处理后,住栋周边的“反转”空间呈缩进缩出的变化,形成了具有一定收放节奏的空间序列(图9)。

C 组

快速路以车行为主,因此C组提出动画片闪格处理的做法,利用快速、断片闪现的1个个楼间空地,利用视错觉的原理,形成“连续”的绿化渗透空间。

该组学生接受了树形结构的概念,并因用地地处上海,非常认同街坊式布局。但是,如此布局后出现的问题是:街坊间空隙变得很窄,空间略显狭长,较为单调。因此,C组适当转动建筑物角度,形成喇叭口型空隙,形成了空间扩大的视错觉(图10)。

(3)深化

A 组

散点式布局的最大问题是容积率。A组为满足容积率,在用地东侧布置了点式高层。机动车在住区入口附近进入地下车库,实行地上、地下的人车分流(图11)。

但是,由于学生普遍缺乏消防、结构、设备等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因此,在机动车出入口设置、地下车库设计等技术问题上出现大量毛病,方案细节经不起推敲。

B 组

该组的机动车也采用进地库的方式。随着建筑物、绿地关系的反转,主要交通系统也应由中心转至住栋周边。由于小住出入口在用地南北两侧,为避免居民日常出行出现“绕行”,B组采用“中”字型路网系统,穿越住栋中央的为日常出行的步道,兼顾自行车交通;周边为最窄3.5 m宽的散步道,兼顾消防车通行(图12)。

C 组

C组出于丰富街坊式建筑形态的考虑,希望住栋天际线高低错落。但是,考虑到人在地面活动,视角低,对屋顶起伏不太敏感,因此,C组学生采取底层透空的做法,透空高度1~3层,吸引人视线注意的是住栋脚部向上、向下错落的架空空间,逐渐由东向西扩大至河边,屋顶则简单做平(图13、14)。

(4)成图

A 组

以沿袭江南水乡传统住宅布局特征为“出发点”,住栋采用散点式排布“形式”,地上、地下人车分流,步行四通八达(图15)。

B 组

以充分利用周边城市绿带景观,扩大住区绿化视觉面积为基本“出发点”,采用住栋居中、集中绿地周边的反常规“形式”,人车地上、地下立体分流,生活出行、游憩散步平面分设(图16)。

C 组

以保证用地东西两侧视觉通道为基本出发点,采用非等距街坊式布局,喇叭口楼间隙的“形式”,强调住栋脚部架空错落,视线穿透(图17)。

4 小结

住区规划受诸多规划条件、用地条件的限制,容易给人唯一解的印象。但从对“住区规划”的跟踪观察,笔者认为:同一用地,针对不同问题,不同“出发点”,可以有不同“形式”的解答,取得多样化的建设效果。

从学生在规划设计破题、落实、深化、成图过程中的表现来看,“出发点”与“形式”的形成并不一定存在明显的前后顺序。但是一旦“出发点”确定,“形式”如果能够紧随“出发点”,并对由于“出发点”的特殊所带来种种问题一一进行修正,实现“形式”对“出发点”的追随是极其可行的。

在此过程中,最容易让学生气馁、自我否定的,主要在工程技术方面,如日照、停车、设备、消防等。由于学生普遍缺少工程经验,一旦在工程技术方面出现问题,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化解。而从“出发点”出发,采用的那些比较超常规的“形式”常常会在工程技术上有所突破。

为确保“出发点”的有始有终,需要从技术的角度对“形式”进行不断修正,但对于4年级本科生来说,这种修正尚存一定知识储备上的难度。

注:设计任务书撰写:李鳞学

学生:

A组:谭毓文,李木子,修雨琛,章文

B组:金诗卉,朱丹,张欢,赵伟

C组:王绪男,王笑石,黄星

图片来源

图1:设计任务书;

图2、5、6、7、9:自绘;

图10、14:学生中间作业自摄。

参考文献

[1]韩秀琦,杨军.当前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J].建筑学报,2001(7):6-8.

[2]夏伟.居住区设计规划阶段的生态策略研究[J].建筑学报,2006(4):25-28.

[3]周晓红,曹彬,詹谊.农村村民自建房形式研究——“平”“坡”之争[J].建筑学报,2010(8):1-5.

[4]周晓红,褚波.农村自建房厅堂使用与家具配置的实态研究[J].建筑学报,2011(2):12-17.

[5]周晓红,龙婷.上海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居住生活行为的研究[J].建筑学报,2009(8):4-8.

上一篇:学期教研教改总结下一篇:国际会议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