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心得

2024-10-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老区心得(精选7篇)

老区心得 篇1

为了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操,矿党支部精心组织和安排了这次陈山革命老区的参观学习活动。踏上革命红土地,切身体会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革命老区上许许多多的英雄诗篇,使我深刻的感受到了共产党员先进性的熏陶,令我心潮澎湃,难以平静。

在历时一天的行程中,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抗日高平县委旧址,认真聆听了革命先辈浴血奋战,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艰苦历程,用心感受到革命先辈用生命换来的来之不易的和平和幸福。参观了姬德明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战斗过生活过的地方,瞻仰了他们珍贵的历史照片,细心体会了一下当时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深刻了解了那一段光辉的革命历史,增强了我们对革命精神的感受,提高了对党性的认识,更加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

每到一处,我无不被每件家具实物及革命先辈英勇事迹所感染。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先辈们浴血奋战,前仆后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是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今天幸福生活,更加感到中国共产党的光荣、正确、伟大。

参观过程中还安排了重温入党誓词的活动,全体党员举起了紧握的右手高声诵读了入党誓词。牢记党的宗旨,牢记作为一名党员应该如何真正按照党员标准去做,才能把自己锻炼成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的共产党员。

赴沂蒙老区进行党性教育心得 篇2

沂蒙山为革命老区,曾为中国革命做出过巨大贡献,保留了大量革命遗址,成为今天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今年,恰逢建党90周年,我跟随县委领导赴沂蒙革命老区 “追寻红色足迹,感悟革命精神”亲身体验式现场教学活动。老区一行,虽只有短短两天时间,但同行的许多同志都表示,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得到荡涤,精神得到升华,是一次名副其实的红色之旅、感动之旅、收获之旅。

一、纪念馆里再现惊心动魄的孟良崮战役

早上7点钟,我们的车踏上了奔赴革命老区的征程。近段时间来,同事们都非常忙碌,能有这次机会相互交流,都感到十分兴奋。

经过2个多小时的行程,9点四十分左右我们才到达了地处蒙阴县的孟良崮战役纪念馆。该馆于2007年纪念孟良崮战役胜利60周年新落成,整个外形是两个红色的三角形战旗,两个战旗形成孟良崮大崮顶山形,共二层,高度为19.47米,象征着孟良战役发生在1947年。走进纪念馆,才看到粗糙的红色外墙上,嵌满了成千上万颗子弹,这粒粒子弹,似乎在诉说着63年前那场战争的惨烈。

进入馆内,一幅幅图片、一件件珍贵的实物、一组组雕塑,在解说员的动情解说下,仿佛把我们带回到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1947年4月,蒋介石在对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受挫的情况下,转而对陕北和山东两解放区发动了重点进攻。我人民解放军著名将领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十个纵队和大批的地方武装,以压倒一切的气慨,以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经过5月13至16日的浴血战斗,将国民党素有“王牌师”之称的整编74师3万余人全歼于孟良崮山区,该师师长张灵甫亦被击毙,这就是著名的孟良崮战役,也是后来小说《红日》的历史题材。此次战役扭转了当时的华东战局,拉开了解放战争大反攻的序幕,对推进解放战争的进程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胜利信心。

解说员把我们带到了纪念馆后面的山坡上,只见山坡上密密地排满了一座座黑色大理石底座、上雕银色五星的坟茔。解说员介绍到,在那场战役中有五千余名英烈长眠于这块英雄的土地上,他们牺牲时的平均年龄只有20岁。20岁!多么鲜活的生命!回想我们20岁时,风华正茂,生活在幸福安定的环境中。按常理,他们的生命似乎没来得及展开,但他们却用自己最短促的一生,用一腔热血在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历史上绽放出朵朵耀眼的火花。

坟茔静静,松柏肃穆,诉说的是一段历史,感悟的是一种品质,传承的是一种精神。烈士们那种对党和人民事业无限忠诚的品质,那种虽牺牲生命在所不惜的精神,不依然是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需要的吗?

在参观过程中,有座陈若克烈士墓吸引了同事们的目光,因为与他一起埋葬的,还有我们最小的一位烈士,陈若克烈士的刚出生的女儿。墓碑的撰文详细介绍了她们牺牲的经过,我听得眼圈发红,既为他们的牺牲赶到深深地悲痛,也更加激起对敌人的愤恨,燃起了要好好工作,报答祖国,建设强国抵御外敌的坚强决心。

二、小山村里重温感人肺腑的军民鱼水情

午饭后,我们又驱车赶往沂南的“红嫂革命纪念馆”。在途中,放眼望去,山岭连绵,梯田盘绕。山上的职务正恣意绽放着自己的青翠,耳边不觉回响起“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一片片梯田一层层浪,一阵阵歌声随风传”的经典旋律。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红嫂革命纪念馆”所在地——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沂蒙红色影视基地。这里的教学老师向我们介绍说:马牧池乡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是山东沂蒙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数十万军民在此浴血奋战抗击日寇侵略;解放战争时期更是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奉献和牺牲。而纪念馆所在的常山庄村,不仅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而且至今仍保持着战争年代历史风貌。尤其随着电影《沂蒙六姐妹》、电视剧《沂蒙》等多部影视剧的播出,让这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偏僻小山村摇身变为沂蒙山的“好莱坞”。自2010年,沂南县又以整个常山村为展示场地,以沂蒙红嫂这一群体为展示主题,整合沂蒙红色资源,开辟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红色革命基地,现已成为我省党员干部进行党性锻炼的重要现场教学基地之一。

我们在现场教学老师的带领下,顺着一条石板巷走进了这座曾经历过炮火纷飞,见证过沂蒙人民英勇支前,谱写过沂蒙军民鱼水情的小山村。沿着曲折小巷,两旁幢幢石头砌成、茅草披顶的老屋,诉说着百年古村的历史沧桑。

当我们走进一座农家小院,一尊年轻妇女一手搀着伤员,一手掀开衣角用乳汁救护的铜像,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位来访者。这就是“红嫂”明德英乳汁救伤员的真实故事的在现。明德英一名普普通通的沂蒙女性,1941年冬,大批日伪军包围了驻沂南马牧池村的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一名小战士在突围中身负重伤,被明德英机智救下,当搜捕的敌军走后,小伤员因失血过多,已处于缺水休克状态,在周围没有水源的情况下,正在哺乳期的明德英毅然用乳汁救活了伤员。随后,她和丈夫精心照料十数天,最终使其康复归队。

1961年山东著名作家刘知侠,根据明德英用乳汁救伤员的真实故事,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后被改编成现代京剧《红嫂》搬上了首都舞台,此后“沂蒙红嫂”作为一个具有地理标志性特征的名称便闻名天下。明德英作为“沂蒙红嫂”的生活原型,赢得了人们的敬重和爱戴。国防部原部长迟浩田上将在探望她时,题词“蒙山高,沂水长,好红嫂,永难忘。”

进入茅草屋内,墙面展板上几位老大娘正盘腿坐在一老碾上,笑吟吟的看着来往的人群。老师向我们介绍说,这就是著名的沂蒙六姐妹,她们是革命战争年代沂蒙老区涌现出的女性英雄群体。在那个战火纷飞岁月里,她们起早贪黑地为军队烙煎饼、逢军衣、做军鞋,颠着一双小脚,在崎岖的山路上抬担架、救伤员,推小车、送军粮。当时只有20岁上下的她们,面对国家民族的灾难,义无反顾,冲破世俗,勇敢担当。眼前的照片拍摄于她们的晚年,岁月在这些当年的大闺女小媳妇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但我们仍能从老人们淡然的微笑中读出当年的那份从容、坚韧和刚毅。面对这样伟大女性,怎会不叫人肃然起敬?

现场教学老师带着我们走进另一家小院的茅屋内,一幅“火线桥”的油画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油画的主人公是以李桂芳为首的32名妇女。1947年孟良崮战役打响后,有一支部队需要迅速渡过汶河,当时河上没有桥梁,青壮劳力又都上了战场,家里只有妇女。“没有桥腿用人腿,没有桥板用门板”,时任艾山乡妇救会长的李桂芳组织村里的32名妇女拆掉自家门板,在冰冷的河水中用身体当桥墩架起了一座“火线桥”。当主力部队通过后,这些在河水中挺立近一个小时姐妹们累倒在河滩上。她们当中有的已经怀有了身孕,有的因此落下终身残疾。讲至此,老师哽咽了,我们好多同志也两眼含泪。

曲折的石板小巷连着一个个农家小院,每一座茅屋内的块块展板、幅幅图片,都记录着那个年代的沂蒙女儿对党、对人民军队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大爱:有用自己六岁女儿为战士们换口粮的大嫂,有为照顾公婆让未婚夫在前线安心作战而抱着大公鸡拜天地的新娘,一位永远的新娘,因为她从未把新郎盼进家门……一个动人的故事感染着、打动着所有的参观者,泪水和着雨水在人们的脸上肆意流淌。

最后,我们沐浴着细雨来到村中大戏台,伟大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孙女于爱梅老师,用极朴实的语言追忆着奶奶王换于和母亲张淑贞勇于抚养革命后代的英雄事迹。

于老师介绍说,奶奶王换于出生于一贫苦农民家里,因为是女孩子,直到出嫁也没有自己的名字。19岁嫁到马牧池乡东辛庄于家,两姓合在一起,被称为于王氏。

抗战爆发后,奶奶性格直爽、办事干练,思想也比较先进,逐步被当地党组织培养成了抗日积极分子。入党时,需要有名字才行,当时一位干部就说,既然你是余家用两斗谷子换来的,就叫王换于吧。年过半百的奶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有了自己的名字。不久,她被选举为村妇救会长和艾山乡副乡长。

当时,面对日寇的疯狂扫荡,中共山东分局和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首长徐向前到了东辛庄。由于战乱磨难,部队干部的孩子都很消瘦,奶奶就向徐向前建议说:“这样下去不行,得给孩子找奶娘。这样既能很好地照料孩子,打起仗来也好掩护。” 于是,在当地党组织的协助下,奶奶带着俺娘和俺婶子办起了战时部队机关托儿所。第一批转来了27个孩子,最大的七八岁,最小的生下来没多少天。那时候,大人们都吃不饱,也没有多少奶水喂孩子,许多孩子体质很差。奶奶和俺娘就挨村挨户地打听,谁家的孩子夭亡了,就动员她们不要把奶退回去,把需要哺乳的孩子送去抚养。当时,俺娘和俺婶子也正在哺乳期,在抚养自己孩子的同时还要照顾这些孩子,奶水已不够吃。奶奶对她们说:“这些孩子是革命的后代,咱的孩子吃粗的,把奶留给这些孩子喝吧。”从1939年秋到1942年年底,战时托儿所的孩子们在奶奶及其家人的精心呵护下,得到了健康成长,而奶奶则有4个孙子先后夭折了。其中俺大哥当时都7岁了,已成为大人一个小帮手了,一次为躲避敌人“扫荡”,淋了雨,又受了惊吓,开始发高烧,由于大人都忙,没人顾得上他,结果转成肺炎,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无私的爱换来诉不尽的情。建国后,一位位当年喝过沂蒙母亲奶的“孩子”,来到她的面前都是长跪不起,一声声母亲的呼唤,一行行相思的泪水,洒在了当年曾经养育过他们的故土上。

于老师的讲述质朴得如同漫山遍野的沂蒙山山石,但里面蕴含的那种无私大爱感动了现场的每一位听众。自己要不是因为与同事在一起,定会失声痛哭。

这就是沂蒙红嫂,这就是沂蒙母亲。在这些平凡伟大的女性身上,彰显着沂蒙人民深厚的爱党爱军情怀和人性之大善大美!

三、返程途中谈见闻说体会话感悟 带着感动,披着雨丝,我们登上返程车。一天的参观学习虽然短暂,但心灵所受的震撼却让每一位同志感慨颇多,收获颇多,大家不无感叹地说:这次党性教育活动确实深受启发、备受教育,不虚此行。

这是一片英雄辈出的大地,这是一块壮怀激烈的热土。忆往昔,巍巍沂蒙山高耸起沂蒙人民无私奉献的丰碑,滔滔沂河水诉说着沂蒙儿女对党的无限忠诚。看今日,那段战火纷纷、艰难困苦的岁月已渐行渐远,但千千万万沂蒙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出的“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却永驻人间。这种精神,是对历史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展望,更是老一代向新一代人传递的精神火把,是一个民族永生的精神财富!

老区心得 篇3

练好实干功,增强志气,做群众的“贴心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业绩都是干出来的,真干才能真出业绩、出真业绩。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是一部漫长的奋斗史。无论是全民抗战还是建立新中国,无论是改革开放还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无论是稳中求进还是高质量发展,我们所处的新时代都是经由无数党员干部一点一滴苦干、实干创造出来的。年轻干部要主动接受任务,变领导找我谈话到我主动申请到基层,到偏远山区,到革命老区,到乡村振兴、疫情防控、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等基层一线去。自讨苦吃多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多接几次群众抛出来的“烫手山芋”,通过实实在在的锻炼、真刀真枪的打拼锻炼处理各种基层问题矛盾的能力。只有在关键时刻顶得住压力,扛得了硬仗,经得住磨难,耐得住寂寞,才能在一次次的实干中历练出做事的志气,做好群众的“贴心人”。

练好担当功,增强底气,做群众的“发言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全党继续发扬担当和斗争精神,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敢于担当是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立身之本,年轻干部要想行稳致远,离不开“心如磐石”的定力。在干事创业中,务必以担当立身,树牢“孺子牛”意识,坚定理想信念,永葆为人民服务的赤诚之心,在各项工作上冲锋在前,以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胆识气魄,敢于打破条条框框、固有思维,大胆创新、先行示范;始终保持愈挫愈勇的勇气,以知难而上、万难不惧的勇毅,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矛盾面前不回避,在“难啃的骨头”面前勇于担当,在关键时刻敢于为群众发言,做到随时随地留心群众的事,在和群众“拉家常”“走亲戚”中收好群众的意见,将群众的所急所需所盼,真实客观、毫无保留不打折扣地向上如实反映,让党和国家听到群众的真心话。练好担当功,增强底气让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在执行中“不走偏”“不冒进”“不落后”,做好群众的“发言人”。

老区心得 篇4

力促老区发展

东方市老促会(2014年5月)

2010年以来,本届市老促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省老促会的指导及各有关部门、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和服务党的中心工作,心系老区扶贫,力促老区发展,切实地帮助老区,特别是贫困老区,解决安全饮水、水利灌溉、道路和桥梁建设、照明、住房、拓展生产等困难问题,为老区人民的增收打下坚实基础,促使老区的建设特别是治贫致富工作发生较大的变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全力调研促进,提供决策依据

调查研究是我市老促会的一项主要工作任务,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新一届老促会在常务副会长陈洪光同志的协调指挥下,进行了四次较大的调查。

(一)全面调查。2010年,市老促会组织三个调查组,每组4人,用几个月时间,对全市老区村庄进行全面调查。这次调查,采用向乡镇、有关部门发函调查,到各个老区村庄实地调查,与乡村领导和村民座谈等方式,了解老区的基本情况即经济发展、社会事务、居民生活、精神文明建设,老区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老区人民的意见和诉求等。调查结果的数据显示,全市有10个乡镇,其中9个老区乡镇(江边乡除外),老区行政村105个,老区自然村116个(含

以上两次调查后,按全国老促会2011年下发的老区情况调查表一式119个项目要求,将我市116个村庄的老区数据收齐,并存入电脑,打印纸面资料20多册,完整建立老区村庄数据库。

(三)跟踪调查。在上两次大调查的基础上,近两年,市老促会根据具体情况,对上述17个项目和七个特困村的扶贫落实情况,逐个跟踪调查。调查组时而对多项目、村庄调查,时而对单个项目、村庄进行调查。有个别项目、特困村,反复多次调查,力促项目加紧实施,取得实效。

(四)补缺调查。上述三次调查都局限于九个老区乡镇范围内,而对东方华侨农场管辖的四个老区村庄不作调查(原省侨务办管理,2012年上半年移交东方市管理)。于2012年9月,市老促会调查组对农场内的四个老区村庄开展调查。调查发现这四个漏查村庄,都隶属于特困村庄水平线。于是,将全市的特困村由11个增到15个,其中,老区特困村11个,占73.3%。尔后,书面向市政府报告,建议按特困村的扶贫标准,进行补漏扶贫。

此外,市老促会还配合省老促会调查组对我市多个老区村庄和拟建项目深入调研,事后,省老促会一度给我市政府发函三个,建议我市给予老区兴建三个治水、治贫项目。

省、市老促会多个调查报告,陆续呈送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手上,为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宋泽江书记亲自深入市

村和有关领导、部门的请求,想方设法解决贫困老区村庄的难题;五是特别为落实特困老区村庄的扶贫项目,市委召开四套班子和有关部门领导(市老促会主要领导列席)会议,专门汇报特困老区村庄的项目落实和扶助情况,并在会议上作出决定:再加大对老区村道建设和11个特困老区村庄扶助工作,由市财政三年拨款2000万元支持。

二、跟踪项目落实,推进老区建设

近年来,由于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并采纳市老促会的建议和老区人民的诉求,市扶贫办、水务局等有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老区扶贫项目基本得到落实。

(一)治水项目

1、恢复建设四更镇赤坎电灌站。赤坎电灌站于1958年兴建,1960年投入使用,1973年戈枕水利建成后,停止使用。这些年来,由于戈枕渠道失修,加上渠道上游两旁大搞农业开发,用水量大,造成下游的四更镇长期缺水大片田地丢荒。2010年起,省市老促会多次向市政府反映群众的恳切要求复建赤坎电灌站。终于在2011年投资610.38万元动工兴建,2014年3月建成使用。同时,又投资911万元,修复硬化戈枕北干渠9.4公里,修建居侯拦河坝废水利用工程,长12.4公里。解决了四更镇及八所镇北片部分地区近4万亩土地的农业生产用水,现已发挥效益。

2、兴建自来水马岭加压站及铺设管道工程。根据市老

之一,建议政府帮助解决两村的水荒和水祸问题。2013年,市水务局利用国家改造小江小河的政策,争取中央、省投入2300万元,改造通天河,包括治理7公里长的两岸河堤及生产用水,架设简便过河桥,方便两岸群众出行和生产。工程在建,村民便争先恐后开垦两岸荒地(两岸有2000多亩田地长期丢荒),部分种上农作物。

6、北黎河改造工程。八所镇老区唐马园村地处北黎河下游,河流发洪水时,村庄几乎被淹,村民死伤多人,财产损失不计其数。省、市老促会2010-2011年多次建议治河防洪,确保村民生命财产安全。市政府采纳,并上报中央、省的有关部门的批准,于2013年立项,在原治洪工程的基础上,再增大工程规模、效益,开发北黎河两岸,增加收益村庄数和人口数,工程计划投资1.98亿元,目前正在做前期准备工作。工程已征地780亩,并将于近期开工。

(二)建桥修路项目。

1、促成三家镇水东村村道桥的建成。水东村通村公路于2011年已建成。但村道桥由于预算超支,桥梁建了一半便停工。2012年,市老促会、市交通局领导到实地作测算报市财政局、扶贫办。2013年市扶贫办拨款25万元建长20米宽8米的桥梁,年底竣工通车。

2、促修小土地村硬化公路。2012年,市老促会协调交通局派员到四更镇小土地村,与村干部和村民协商建路占地

南瓜等4000多亩,人均近5亩。市水务局维修志愿水库,库容136万立方米,灌溉田头新村、老村和新园等附近几个村庄,计划灌溉面积5600亩,维修硬化渠道7公里,2014年投入使用,已灌溉面积1200多亩,种植水稻和瓜菜效果初显,全村年人均收入三年增长两倍。

老区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市老促会经常与主办单位到实地调查,了解工程进度与督察工程质量,解决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促使项目建设工作顺利进行。比如,赤坎电灌站曾一段时间因土地纠纷影响了工程进展,在调研的基础上,市老促会陈洪光等几位领导积极配合市水务局、边防局、四更边防派出所以及乡镇领导一起,与土地纠纷者面对面交谈,通过几次交谈,达成协议,促进工程顺利进行,并竣工交付使用。又如,新龙镇通天河改造工程中,市老促会副会长符含通(原新龙镇镇长)几次与水务局、新龙镇领导亲临现场挨家挨户调查细致做村民工作,扫清障碍,促使工程顺利进行。7个少数民族特困村庄申报的项目,符启源副会长等几位老领导与乡镇领导一起到实地考察,与当地村干部、群众交谈并督促,经半年多时间,大部分村庄项目得到落实并发挥效益。通过这些项目建设,群众都异口同声称赞政府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目前收益较大的是四更镇的老区农民,人人都已尝到甜头。在这两年,红心薯、红花生遍地可见,并取得好的收成。农民经济收入大幅度增加。如沙村有一户农

验。这两个先进典型还在省“青年致富先锋”的经验交流会上介绍经验,在省编印的《科技先锋》一书上介绍他们的事迹。通过宣传、学习、推广,他们的经验和精神,在东方老区中家喻户晓,并在农村基层干部中逐步形成一股新的气象:学抱利、学岭村,谱写为村民谋福祉的新篇章。目前,本市的四更镇四更村,八所镇高排、剪半园、那等村,感城镇的感城村等一大批村庄,尤其是有一批老区贫困村庄,在这些先进典型的带动下,尽管老区村庄发展方式不同,致富门路有所差异,但都体现一个根本精神,那就是铁定使出老区人民志气,弘扬老区精神,励精图治,穷则思变,齐心协力,建设亮丽、文明、小康社会的新农村。

激石溪革命老区 篇5

激石溪革命老区大门牌坊

(图/天马王摄)激石溪缅怀之旅文/摄影:陈宝荣

2011年国庆之日,出于对新田人民发起建设激石溪革命根据地先烈纪念园的崇敬,我与红军49团的后人宇航君两家人踏上了缅怀之旅。

上午,天空阴晴,和风柔媚,从海丰县城过公平镇沿335省道驱车,约一个小时就到达陆河县新田镇。向左穿过参城村,沿着一条时而水泥硬底、时而泥面软基的山路向激石溪腹部前进。过横石、湖坑、洞坑,一路上见山体连绵,深沟远壑,心中难掩进山的喜悦。虽然,山野中缺少奇崛的大树,但密匝的灌木与松柏散发的氛香让人产生一种原始的敬畏!

进入激石溪革命老区的牌坊,向北为往吉石溪村和大冬排的小路,再上就是南万罗庚坝的方向。我们沿溪西行,不久右边出现一座只有几间灰色瓦房的小村。村旁的杨桃树或柿子树硕实累累,任由落寞,见不到人影,仅有小狗亲切地向我们打着招呼,似曾相识。走近一间老屋,檐下钉着写有“李梅章5号”的木牌,贴近上锁木门的缝隙,里边光线阴暗,看不到任何陈设,但我相信屋角一定保存有红军用过的东西。

过了杓子寮和寨仔,是宫排水电站,纪念园快到了。又是一座电站,跨过拦水陂,电站的机房停着几辆小车,目的地到了。再沿峡谷继续向西,是通往紫金南岭的小路。

刚下车,太阳恰好穿过灰暗的天空,直射大地,纪念碑在山顶熠熠生辉。一停车,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奔向高耸而上的曕仰台阶。那是筹划了六年,去年才完工的先烈纪念园。缅怀似乎来得迟些了,幸亏还来得及。

想当年,朝面山、激石溪、埔仔峒、大安峒是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组成区域,血肉忠诚遍布每个山头与坑涧。很遗憾,建国后我们海陆丰对红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远逊其他地区,甚至激石溪革命根据地的声名一度失隐,年轻一代知道者甚少。而作为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后方基地的惠东县中峒,今天已是闻名遐迩的红色旅游景点。直到1996年,政府对激石溪老区才投来久违的眷顾。在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的直接关心支持下,参城村兴建了由江泽民主席亲笔题写校名的“陆河县参城八一希望学校”。1999年,汕尾市与陆河县两级政府拨款在激石溪建造了“红二师纪念亭”,造价20万元人民币。但真正意义的纪念开发却源于新田人民对革命前辈深重的敬意并付诸行动。

忘记历史就是背叛。2005年,新田发起了建设激石溪革命根据地先烈纪念园的倡议,在陆河县有识之士热情的参与下,首期建设工程顺利铺展。2010年11月29日,群山肃穆,日月同辉,先烈纪念园开园仪式隆重揭幕,1000多位俊彦参加了这一盛典。

松柏青翠,永垂不朽!这天,刚好是七十六年前钟一强率领海陆紫苏维埃政府全体机关人员及赤卫队员在激石溪殉难的日子。枪声平息,恩怨云消,纪念园为远道而至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洗涤灵魂的天坛。踏进园区,右侧屹立的天然巨石镌刻着“激石溪革命根据地先烈纪念园”几个大字,那是广州军区原政治委员李德清上将题写的手迹。上了台阶,是“浩气长存”石制牌坊,联曰“丹心昭日月功彪青史,碧血沐山河志励后人”。

沿着台阶上去纪念碑,阳光朗照,四野苍郁。我们迈着凝重的步伐,想着即将拜谒的是一群舍身取义的英雄豪杰,那呐喊与流血的年代正在抵近……过了欧金谷中将(广州军区原副司令员)题写的“景英亭”,再往上就到纪念碑了。杨其珊半身花岗岩雕像坐落于纪念碑前,虽然塑造的意韵过于单调,但英灵回家的意义巳超乎石像本身。

默哀,鞠躬,我们是红军的后人。纪念碑通高11.8米,朴素大方,气势伟岸。轻抚凿着文字的碑座,如同触摸102名新田烈士的手,粗糙苍劲,撑起一个浩气盈溢的天空。只是,离乱太久了,无法把那些收集不到或来不及收集的无名英雄和革命群众的名字,特别是那些外籍的红军战士的名字全部刻上去。群山苍茫,万物凄迷,他们的魂魄却长眠在这里的青山绿水,永恒不灭。在金龟岭上,占地面积200多亩的纪念园憾人肺腑,气场非凡。看四周群山朝拱,各具风采:东面为山梁若隐若现的高低丘地貌,景致柔媚;西面为文笔峰和坪田凸,峭耸秀拨;南坡为岩石山与五马归槽山,走势奇崛;北向为大小武顿山,浑圆雄伟。环绕山岭的还有摇剑石、磨子石、鸡啼石、狗头石、青蛙石、腊烛石以及 “画眉磜”大瀑布等自然景观,深藏着赖元爵、曾仕龙、宋牛牯等贼王被剿灭与被招安的故事。

渐行渐近,山谷翠竹婆娑,清溪环绕,琴江与螺水若出其中,叮咚婉转。山间的三江口、高岗子、桥子头、牛角窝、暗径等小村色彩斑斓,那里曾是陆丰县委、陆丰县苏维埃政府、海陆惠紫县委、海陆惠紫县苏维埃政府等革命领导机关所在地,侧耳间依稀可以听见七十多年前的军号回响。不朽的年代,不朽的影响。三年前,海陆丰人民自卫队东北大队的老战士范炳南临终时听说要建设纪念园,托付儿子把自己一生积蓄的12000元捐了出来,含笑而逝;76岁的贫困党员范玉坤身患糖尿病,却坚决要把买药的300元捐出来。他们都是三河口村的人,那里出了范照南啊!

穷乡僻壤,竟然一呼百应,首期捐款200多万元到位。还有无偿献出土地、献出果园、做义工、送茶水的乡亲。政府职能部门与国家企业也帮助解决了山里的交通和通讯问题。激石溪回到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抱负岁月。这是一场为了告慰而萌发的高尚行动。历史,请不要忘记!不要忘记筹建纪念园的理事长练少周以及为之曾经付出心血与贡献力量的人们!是他们的良知与大德,树立了这座光荣丰碑,为后人构筑了一个“于无声处听风雷”的场景!

因为这个时代,假药、劣酒、地沟油、摧熟剂水果、人造猪耳朵等等赘物已经充斥了许多角落,中国人的道德底线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考验与折磨。我们需要拿什么来救赎灵魂?我们需要构建什么精神来挽救这个日益贫血的社会?似乎,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们实在不能太对不起曾经为这个江山付出鲜血与生命的革命前辈。

缅怀,远远不止这些……激石溪革命根据地先烈纪念园简介 2015-4-1 10:24:21

陆河县人民政府网

“激石溪革命根据地先烈纪念园”位于陆河县新田镇西北端激石溪革命老区境内,地处海丰、惠东、紫金三县交界处,是中国工农革命时期中国第一个红色苏维埃政权——海陆丰苏维埃革命政权的后方根据地。纪念园位于激石溪村委上垸自然村,规划建筑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其中首期占地面积13.3万平方米,主要设施有:英烈纪念碑、杨其珊雕像、革命英雄浮雕、景英亭、烈士陵园、宣誓碑、英雄石雕、“浩气长存”牌坊、广场、雨花石观光台、大理石台阶、园林绿化等以及其他配套设施。

在海陆丰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开创了举世闻名的早期农民运动,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苏维埃革命政权”,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正规武装部队”——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师。激石溪作为海陆丰红色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核心,曾经是革命早期中共东江特委、海陆紫县委、海陆紫县苏区、红二师、红四十九团、陆丰县委、陆丰县苏维埃政府等革命领导机关所在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彭湃等在这里留下了革命足迹,中共第五届中央委员杨其珊和早期革命家范照南以及数以千计的红军指战员在这里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高岗子、暗径子、三江口、桥子头、牛角窝是当年机关的所在地,激石溪曾发生过多次激烈的战斗,数以千计的激石溪人民为革命献出了生命。因此,为了告慰先烈的在天之灵,彪炳先烈的丰功伟绩,弘扬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继承先烈的革命遗志,发扬先烈的光荣传统,激励和教育我们的子孙后代,在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倡议和努力下兴建了激石溪革命根据地先烈纪念园,纪念园首期在2009年动工建设,并于2010年11月29日揭幕开园。

“激石溪革命根据地先烈纪念园”建设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原广州军区副司令员欧阳金谷到纪念园视察时说,“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我们要倍加珍惜,你们兴建先烈纪念园这件事很有意义,令人感动,一定要把它建设好。”同时对纪念园建设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并为“景英亭”亲笔题词。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政治委员杨德清上将对纪念园建设也非常重视,亲自为“激石溪革命根据地先烈纪念园”题写了园名。

江城县革命老区总结 篇6

江城县扶贫开发办公室

一、基本县情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地处普洱、红河、西双版纳三个市州结合部,与越南、老挝接壤,素有“一城连三国”之称。全县国土面积3544.38平方公里,辖5乡2镇50个村(居)民委员会,总人口12.15万人。江城县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2207米,最低海拔317米,年平均气温18.7℃,年平均降雨量2283毫米。

江城于1954年5月18日成立自治县,“老、少、边、穷、山、战、农”集中体现了我县的基本县情。老:江城是革命老区,1929年就有共产党员进入江城开展革命活动。少:居住着哈尼、彝、傣、瑶、拉祜等25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1.3%。边:是云南省唯一与两个国家接壤的县,国境线长183公里(中老段116公里,中越段67公里)。穷: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3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还有8.3万人,全县尚有1100户5000多人丧失基本生存条件,难以解决温饱。山:全县99.6%是山区。战:曾经是对越自卫还击战区之一。农:江城是典型的农业县,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39.7%。

2011年,江城县预计实现生产总值151400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560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8030万元,同比增长33.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944元,同比增长 17%;农民人均纯收入3325元,同比增长26.7%;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水电、林业、畜牧、橡胶、茶、蔗糖等骨干产业稳步发展,矿产、蚕桑、口岸、旅游等产业逐步壮大。非公经济发展迅速。

1433年(明朝),勐烈(今江城)设钮兀长官司,1725年(清朝),开采勐野井盐矿;1888年,清政府驻防勐烈;1895年中法签订《续议界务专条附章》,把中国领土勐乌、乌得等地割让给法国,并入法国属地老挝版图。1909年,勐烈创办新学,设小学3个班;1911年,勐烈建立宗教组织。

民国2年,设勐烈行政委员会;民国9年,勐烈流行瘟疫,“死亡人员难以计数”;民国18年,国民政府在勐烈设县,定名江城县;民国20年,江城发生一种时症,先后病死千余人;民国22年,勘定江城与墨江等邻县县界;民国22年,江城划分区划,分4区1镇13乡58闾,573邻;民国23年,中共地下党组织进入江城开展武装斗争活动;民国29年,侵华日本逼近边境,全县动员大批民工构筑工事;民国30年,国民党军队正式驻防江城;民国32年,国民党谍报机关“海外部越泰寮侨民办事处”移驻江城;民国34年,法国、越南军队1700余人,分批从越南、老挝边境溃退到江城。

1950年,阻击逃亡国外国民党军队237师709团残部;1953年整董划归西双版纳管辖;1954年法国飞机轰炸江城;1961年,江城第一条对外公路思江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江 城没有公路的历史;1962年整董乡再次划归西双版纳景洪县管辖;1965年,整董划回江城管辖;1970-1971年,在边境一线搞“政治边防”,制造了许多冤假错案,对沿边跨境民族的安定团结造成了较大的影响;1979年,自卫还击战;1984年,江城县普降暴雨,形成历史罕见的洪灾,1986年,为惩罚越南军队打死打伤我边民,炮击越军阵地。1987年底,瑶族同胞在国家的扶持下,逐步实现千百年来游耕、游牧、迁徙频繁的状况向定居和固定耕地转变,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2005年,江城县第一条通边国际通道中老江本公路建成通车。2006年,开工建设中越3号界碑互通完成中勘界;2007年,勐康口岸(中老)开工建设;完成了中越勘界。十七大召开后,江城县全面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建权建政工作结束后,在中共江城县委的统一部署下,在全县范围内迅速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清匪反霸、剿匪斗争,彻底消灭了县内残存的土匪武装和敌伪残余力量,巩固了新生的红色政权。1999年,根据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文件(云办发【1999】31号)《关于批转省委党史研究室省民政厅〈关天确定云南省革命老区的请示〉的通知》中“有党的组织、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和人民政权,坚持半年以上的地区”为革命老区精神,江城被确定为全省47个革命老区县之一。

二、主要做法和措施

(一)加强领导,扎实抓好扶贫工作。县乡党委、政府坚持以扶贫开发工作统领“三农”工作全局,将扶贫开发工作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和紧 迫性,切实加强领导,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各级各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将县四套班子领导扶贫工作责任定点挂钩到乡镇、村委会、项目村,各部门定点挂钩扶贫到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全县干部职工实行“一帮一”结对帮扶到户。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抽调县属部门副科级以上领导和年轻干部到村委会担任新农村指导员,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将项目责任落实到项目乡镇、驻农村工作队员以及项目村,确保了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二)理清思路,健全完善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江城县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县情的再认识,准确把握发展大势,抢抓发展机遇,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优化了发展环境。在农业发展上,牢固树立“三农”优先思想,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推进山区综合开发,突出抓好基地建设,坚持抓龙头带产业、抓典型带全面,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路子,全力推进林产业基地、生猪养殖基地,狠抓实用技术培训和推广,品种改良,样板示范等科技兴农措施的落实,做强畜牧产业,做大茶叶、蚕桑、甘蔗、热区水果等优势农特产业。

(三)注重方法,提升扶贫工作质量。围绕新农村建设内容要求,工作队员切实找准项目建设的突破口,逐项抓落实,一是通过组织发动、政策宣传、媒体报道、组织参观等方式,多层次、多渠道进行宣传,进一步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和投入意识,有效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扶贫项目建设的干 劲和热情,在农村呈现出你追我赶建设新家园的良好氛围。二是深入群众,逐村逐户走访、调查、了解村情民情,找准群众最关心好最急需解决的困难好问题。三是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制定项目建设工程流程表,实行倒计时制,切实抓好项目建设。

(四)强化管理,确保扶贫资金安全。在资金、物资管理使用上,严格按照上级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要求严肃财经纪律,强化扶贫资金和物资管理一是健全完善扶贫资金、物资管理制度,实行“三制定一公开”,做到扶贫资金专户储存,专户管理,财政、审计,监测等部门参与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全过程,确保了扶贫资金。物资的安全运行;二是项目实施单位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公示,自接受群众监督,确保项目资金全部投入使用到项目村建设上,使有限的资金发挥了应有的扶贫效益。

(五)多措施并举,统统筹推进扶贫工作。一是抓示范村建设。本着整合资金,突出重点、培育亮点的原则,采取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办法,大力实施重点村,生态村,文明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到2011年底,全县共建成各类示范村150个,实施革命老区建设专项资金项目2个50万元。二是抓信贷扶贫工作。为破解群众增收难题,县委、政府采取财政贴息的方式,鼓励农户贷款小额信贷资金发展种养殖业,2007年以来,全县发放小额信贷资金12750万元。三是抓易地搬迁扶贫工作。全县累计实施易地搬迁扶贫262户1250人,建成安居房、饮水工程、基本农田地、沼气池、乡村道路等一批基础设施。

(六)加大宣传,营造氛围。为把革命老区开发建设试点项目工作的政策措施宣传到户到人,确保做到人人皆知,深入人心,我县积极采取会议、广播、电视、标语、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在全县范围内特别是项目实施村进行大力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试点项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激发和调动各级干部、项目村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强大工作合力,积极投工投劳投资,营造出了以项目村干部群众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工作氛围。

三、取得的成效

(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末,预计全县生产总值达到 12.6亿元,年均增长13.2%;人均生产总值1.04万元,年均增长 15.2%;完成工业增加值3.8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2%;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0.6亿元,年均增长19.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42亿元,年均增长9.1%;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8亿元,年均增长16.7%;金融机构年末存贷款余额分别达13.52亿元和10.17亿元,分别增长20.1%和 24.9%;三次产业比重由“十五”期末的41.8:23.1:35.1调整为30.5:43.3:26.2。

(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大力推进结构调整,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预计实现农业总产值5.98亿元,年均增长8.2%。有效应对自然灾害,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0.09万亩。特色优势产业较快发展,橡胶、茶叶、蔗糖、咖啡等产业种植面积达47.43万亩,比“十五”末增加18.82万亩。着力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和生态环境,建成营盘山、坝卡水库,新增蓄水能力1612万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99万亩;累计建成7.07万亩高稳产农田地,新增耕地2.2万亩;实施一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3.08万人、1.66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安全。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完成造林面积29.93万亩,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7平方公里。累计投入扶贫资金67019万元,解决了近8.5万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1848户特困农户告别了茅草房和杈杈房。实现农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28亿元,年均增长9.1%。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公路通车里程达1797公里,实现了江城县高等级公路“零”的突破,通乡公路基本实现路面硬化,改造农村公路378公里,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的“一纵一横”公路主骨架。建成龙马、土卡河、居浦渡、戈兰滩4座中型水电站,水电装机容量由“十五”期末0.51万千瓦增加到119.3万千瓦。累计投资9082万元改造城乡电网,实现了村村通的目标。完成水利投资1.33亿元,有效灌溉率提高到25.7%。完成市政基础设施投资6600万元,县城建成区面积由“十五”期末的2.8平方公里增加到3.2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提高到28%。

(四)产业培育步伐加快。立足自身资源优势,重点发 展了“茶、林、电、矿、胶、糖”六大骨干产业,积极培育壮大外贸、旅游、咖啡等产业,重点产业的支撑力不断增强,与“十五”期末相比,电力产值增长23.8倍;林业产值增长30.5%;矿业产值增长2.1倍;橡胶、茶叶、蔗糖、咖啡等实现产值3.01亿元,增长1.15倍。

(五)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免征农业税。教育、卫生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完善,财政、金融、投资、文化等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化。开展矿产、水务、集体林权制度、国有商品林流转等改革,推动了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积极实施“走出去”和“请进来”战略,全县引进外来企业29户,实际到位资金54亿元。进一步加强与越南、老挝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成功承办了“首届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和“第二届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勐康口岸被批为国家一类口岸,累计完成投资5700万元,联检楼、查验货场等建成,边境贸易日趋活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060万美元,年均增长48.2%,比“十五”末增长6.2倍。

(六)人民生活明显改善。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32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944元,年均分别增长20.6%和8.5%。认真实施创业带就业政策,新增城镇就业岗位2594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44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进一步提高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统筹水平,城镇养老和医疗保险覆盖率有较大提升,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建 成廉租住房8000平方米,实施5600户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改造850户农村危房。4.77万城乡人口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落实城乡医疗救助,有效保障了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七)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五年累计投入科教文卫事业资金4.2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24.7%。大力开展实用技术推广应用,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43.5%。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如期实现 “两基”目标。累计投入校舍建设资金3742万元,新增校舍面积3.34万平方米,办学条件明显改善。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44%,职业教育和幼儿教育迅速发展。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得到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41%,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较好解决。累计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新建、改建医疗用房2万平方米,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重视和加强文化体育工作,“两馆一站”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6%和97%。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6‰以内。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依法治县工作深入推进,顺利开展“五五”普法活动,严密防范和打击各种犯罪。认真落实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双拥共建、扶残助残、人民武装等工作健康发展。金融保险、邮电通信、工商管理、税务、石油、烟草、质监、气象等行业和部门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发挥了积 极作用。

(八)政府执行力不断提高。主动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严格落实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定决议,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加强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沟通联系。有序推进责任政府、法治政府、阳光政府和效能政府建设,贯彻落实《公务员法》和《行政许可法》,政府的行政行为进一步规范。全面推进为民服务“七制度一办法”,政风行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工作效能进一步提高。重视网络文化建设,建立政务信息网络查询系统,电子政务自动化办公系统建成使用。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成功调处了曲水乡和嘉禾乡部分农民与云胶江城分公司之间的土地租赁纠纷。强化行政监察、审计和经济监督,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

四、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信息传播渠道落后,居民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困难,因此这些地区通常思想观念陈旧、生活方式,文化和教育不发达,文盲、半文盲比例高。这些问题既是经济落后的产物,又是下一轮经济发展的障碍。

(二)经济资源和人员的流动受到阻碍,配置效率低下,导致经济发展和经济发展和市场化建设缓慢,这又反过来影响经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三)从国家建设投资的角度看,由于江城县基础设施 和经济发展的条件较差,资本投资的边际效率较低,影响了国家对这些地区的直接投资,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这些反过来制约着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和其他基本条件的改善,同样形成恶性循环。

(四)由于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的其他条件较差,这些地区外资投资较少,而且国有经济的嫁接也由于缺乏必要的资本注入而无法有效进行。

(五)丰富的自然资源因为资本短缺而无法有效开发,导致对外开发程度较低。

(六)从自身积累来看,革命老区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自我积累缓慢,如果依靠自身积累加快自然资源的开发,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自然资源开发的投资规模一般比较大,这些地区的自身积累水平又十分有限,外资注入又比较困难,这同样形成了恶性循环。

赴沂蒙老区调研申请材料 篇7

石油大学2011年暑期社会实践

赴沂蒙老区调研 申请材料

引言

沂蒙是一块古老的文化沃土,是一块神圣的红色土地。沂蒙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军队的哺育下,山东党政军与沂蒙人民共同创造的财富。它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成长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展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沂蒙精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在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仍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通过深入革命老区调查和学习,增强我们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习热情和动力,为促进祖国的繁荣、民族的振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主题:

“红色足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习考察——重温革命历史,感悟革命精神“踏寻红色足迹”学习考察活动。

二、选题意义:

中国抗战胜利六十多年,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感悟革命前辈奋斗历程,赴革命老区踏寻先烈足迹,传承革命精神。同时借此机会了解临沂璀璨的红色文化,重温红色经典,锻炼毅力,砥砺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我们响应校团委暑期社会实践的通知,团队选题为“重温革命历史,感悟革命精神”。

作为山东革命文化的集中代表,临沂被列为山东省红色文化聚集区,是 山东省规划建设的三大文化园之一。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宣传,临沂已成为全国闻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目前,临沂市共有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4处,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60多处。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临沂市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山东解放区的首府。它也是革命老区,红色文化遗存遍布全市。这里曾是中共中央华东局、山东分局、山东军区、山东省政府、八路军115师、新四军军部、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等党政军机关驻地,刘少奇、徐向前、罗荣桓、陈毅、粟裕、罗炳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生活过,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遗迹。同时,这里也是孟良崮战役遗址,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大青山战斗遗址,《沂蒙山小调》、《跟着共产党走》革命歌曲诞生地,八路军115师师部、新四军军部、华东局和华东野战军司令部、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山东省政府诞生地。这些红色经典,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革命老区沂蒙家喻户晓。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 中形成的先进群体意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沂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1992年7月28日,江泽民主席来临沂视察,欣然写下了“弘扬沂蒙精神,振兴临沂经济”的题词。

沂蒙精神植根于沂蒙大地这片奉献的热土,历久弥新,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辐射力。在山东有一共识。这就是沂蒙精神不仅是沂蒙的。而且是山东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以沂蒙革命根据地为主要活动区域创造出来的。但沂蒙精神没有地域和人群的局限。它是在党培育下。山东党政军民共同创造的成果,作为先进文化,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沂蒙精神的影响早已超出了诞生地范围。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继承这一宝贵精神财富。使其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发扬光大。

三、预期目标

1.了解临沂市临沂老区建设促进会对革命老区的发展所做的贡献和建设。临沂老区建设促进会以全心全意为临沂革命老区人民服务为根本出发点,记住历史,弘扬革命传统,为老区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采访老促会,深入的了解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

2.与临沂市高考考上东北大学的学生开座谈会,送去我们的关怀。

在东北大学学生指导服务中心刘老师的指导下,让被录取的新生了解东北大学相关信息,以及为其中贫困学生为提供我校助学贷款政策的咨询和支持,尽最大力量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圆梦大学, 把关怀送到新生家中。3.参观沂蒙山革命根据地。

通过景点游览,透视到以革命前辈和沂蒙根据地人民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革命事业所做的卓越贡献,阅读在景区中闪现的“立场坚定、爱党爱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红色经典文化。通过参观沂蒙山革命根据地,了解浓浓沂蒙情,感受沂蒙精神。4.慰问老红军。

倾听老红军回忆风雨革命路程,更加深刻的了解当年的历史并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送去我们对革命前辈的慰问,以表示对他们的敬仰和爱戴。5.参观中共山东分局旧址——沂水县高庄镇王庄。

参观中共山东分局旧址,了解1938-1939年中共山东分局在此办公期间,八路军山东纵队在此艰难成立的历史,以及罗荣桓、徐向前等元帅在此领导指挥山东抗战所取得的辉煌战果。观看珍贵的革命文物,真实的历史图片,感受沂蒙百姓对人民子弟兵的深情厚谊。通过参观,升华对沂蒙精神的理解,坚定共产主义信仰。6.参观孟良崮战役指挥部等红色景点。

了解学习当年华东野战军在陈毅和粟裕的指挥下取得战役胜利的革命历史,通过真实的图片,再现当年惊心动魄的历史场面。同时缅怀在这场战役中浴血奋战的革命先烈,弘扬勇于牺牲的民族精神。通过景点的参观游览,帮助大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四、实践日程及内容安排

2011年7月25日凌晨四点由沈阳出发,2011年7月25日晚十点到达临沂市。2011年7月26日在临沂市参观华东烈士林园、进行问卷调查、条幅签名活动及东北大学入校宣讲会。

2011年7月27日参观红嫂纪念馆,并进行老红军,老军嫂家属采访活动。2011年7月28日探寻“沂蒙山小调”发源地,参观孟良崮战役遗址。

2011年7月29日参观沂蒙山革命根据地及中共山东分局遗址,并与纪念馆相关人员座谈。

五、经费预算

1、交通费

(1)火车票:去程 150*6=900元

返程 150*6=900元(2)当地交通费 每人每天 10元

10*6*4=240元

(3)住住宿费 每人每天20元

20*6*5=600元

总计 2640元

六、社会实践的成果和内容

(一)形式

1.调查报告。整理采访临沂老区建设促进会和老红军的资料,参观孟良崮形成调查报告,学术论文,并争取在期刊和报纸上发表。

2.个人总结,团队总结。回顾,反思社会实践的整个过程,突出个人心得体会,在集中讨论的基础上撰写团队实践总结。

3.音像资料。记录实践的所见所闻,将照片、DV等资料发到先锋网上,与同学共同分享,带回当地媒体关于此次实践活动相关的报道。

(二)内容

1.了解沂蒙文化的精髓:以“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基本内涵的沂蒙精神,秉承沂蒙优秀思想文化和革命传统。沂蒙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太行精神等革命老区精神都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具体表现,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沂蒙精神一经形成,即成为沂蒙文化的灵魂和精髓,是沂蒙文化中最深刻、最本质、最内在的东西。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对于推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老区人民对于革命精神的了解。

上一篇: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下一篇:团支部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