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市教育体育局政务(精选8篇)
2012-10-22 11:18:50 来源: 作者: 【大 中 小】 浏览:33次 评论:0条
为深化教育系统政务(校务)公开工作,进一步优化政务(校务)环境,提高行政效能,规范权力运行,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现象,现结合我县教育系统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㈠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政务(校务)公开工作,拓展公开内容,规范公开程序,丰富公开形式,健全公开制度,更好地推动我县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
㈡基本原则:按照“严格依法、全面真实、及时便民”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开展政务(校务)公开工作。要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对各类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按照规定的制度和程序,采取方便、快捷的方式及时公开。
㈢工作目标:通过努力,使政务(校务)公开成为单位施政与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切实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二、公开的主要内容
要按照“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要求,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作为政务(校务)公开的重点,围绕公开主体基本情况和决策、执行、监督的程序、方法、结果等事项,不断拓展公开的内容。
㈠教育局及所属二级单位应公开的内容。
1、向社会公开的主要事项:与教育相关的政策法规;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实施、任务完成情况;局机关各股室、二级单位的服务范围、服务质量、违约责任以及服务收费依据、标准、数据等情况;中考、高考的管理办法及程序、考试监督制度、监督电话等;入学招生办法、对象、录取分数线和程序等;社会力量办学管理的设置条件、评估标准、审批程序、评审结果和评价办法等;
2、在机关内部公开的主要事项:廉政建设方面的有关规定;公务员考核晋升、职称评聘、民主评议干部情况等;单位收入、支出、结存及办公费、招待费支出明细情况;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情况;基本建设情况等;
3、在教育系统公开的主要事项:教师职评条件、标准、办法、程序和结果等;教师调配条件、程序、手续办理规定等;学校基建项目和教育经费使用情况;评优表先指标及评选结果;机关办事规则、机关作风、工作纪律、各股室工作职责、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及结果等;教育局机关依法应当主动公开的其他信息。
㈡学校应公开的内容。
1.向社会公开的主要事项:学校办学情况(章程、办学目标、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和办学成果等);学校收费情况(项目、标准、范围、批准文号等);学校招生工作情况(计划、政策、程序、纪律、录取分数线等);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必须公开或社会普遍关心、学校认为有必要向社会公开的事项。
2、在学校内公开的主要事项:
(1)学校管理制度与工作规则。包括上级有关文件规定、教育教学、安全、卫生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重大事项、决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执行情况等。
(2)财务收支。包括学校财务审批制度、事业费预决算、上级拨款、社会捐资、预算外资金管理、专项经费的安排使用情况,经济责任审计情况,奖教奖学、超工作量补贴分配方案、公务费、修缮费、购置费等经费使用情况,债权、债务情况,大宗物资采购、接待费、车辆及学校各处室电话费支出情况。
(3)学校工程建设、修缮项目及设备、大宗物品、教材、图书等采购方案、招投标情况。包括工程项目的立项、审批、资金来源,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选择,招标公告、中标结果,工程进度、工程量增加、实际工程量、工程施工验收情况,工程预决算全过程情况等。
(4)对外经济合同。包括校办产业、食堂、小卖部承包以及房屋等固定资产租赁合同等的具体情况。
(5)涉及教职工利益的各项制度、重大决议和决定。包括人事调整方案、计划生育管理、工资调整及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基金缴纳情况、教职工出勤情况,职称评聘、奖惩、考核、晋级晋职、选先评优、教师调动等有关管理制度、政策、实施方案以及结果。
(6)招生情况。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招生政策、招生计划、工作程序、咨询服务、录取结果、重大事项查处结果以及服务片区划分以及普通高中择校生招生计划、比例、收费标准和采取办法等。
(7)奖惩情况。学生助学金、奖学金、“两免一补”政策及名单、寄宿生生活补助情况,学生干部、学生评先评优的条件、名额分配、评选程序、推荐名单、评选结果及奖励办法。
(8)校内人事。教职工招聘条件、程序和结果及按规定需要公开的其他事项。
三、公开的主要形式
各单位应结合不同主体的特点和实际,本着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原则,采取多渠道、全方位的方式进行公开。
㈠通过有关会议公开。各单位要通过职代会、职工大会、行政会、家长会、学生大会等多种形式定期公开财务收支、重大决策及执行情况,提案、议案办理情况等。每学年各单位至少要在教职工会上作两次财务公开专项报告,较为详细地公开单位的财务预算及收支情况,并在单位内张榜公布。各单位要定期听取教职工对政务公开实施情况的意见。教职工对具体的预算收入、支出有疑问的可以通过单位政务公开监督小组向相关部门咨询,相关部门必须认真给予解答。
㈡运用网络传媒等方式公开。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全面推行电子政务公开工作,县教育局将在南召教育网上设置“政务公开、网上办公、机构职责或服务指南、电子信箱或投诉反馈”等栏目。学校校园网要按照“统一规划、共同建设、资源共享”的原则,积极参与教育局局域网建设,通过建立电子公文网络传输和政务信息查询、浏览、发布、共享系统,逐步实现学校之间的协同办公,提高办事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㈢利用公示栏(电子显示屏)等方式公开。各单位应通过设立公开栏、开通咨询电话、电子显示屏,挂牌服务等形式接受群众监督。要因地制宜,建立较高标准的专用公开栏,其设置要符合“位置醒目、美观大方、坚固耐用、防晒防水、内容齐全、便于更换”六点要求。公开栏(电子显示屏)最好设置在单位门口或其它醒目位置,“公开栏目”至少应设立工作通报、财务收支、福利奖惩、公告公示四大板块,内容更换要及时,公开时间不得少于15天。
㈣通过信访通道公开。各单位应结合实际,通过设立领导干部接待日、公布举报电话、监督举报信箱、办事服务热线,向社会介绍情况、接受咨询、回答解决有关问题,切实方便群众投诉、建议、咨询和求助。单位领导班子成员每学期至少要有10天用于接待家长,接待的情况要有专项记录。接待日要提前向学生家长公布。
四、公开的时间和程序
㈠公开时间。政务(校务)公开应做到长期工作定期公开,阶段性工作限期公开,即办事项随时公开。凡定期公开的,于每月10(或每季度、每年第一个月的确10日)前公开。其他事项据实发生、及时真实公开,做到阶段性工作逐段公开,临时性工作随时公开,预见性、决策性工作提前公开,连续性工作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公开。
㈡公开的程序。凡需统一公开的重大事项,由单位政务(校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相关部门按要求提供的公开内容资料,上报政务(校务)公开领导小组签署意见,再经单位主要负责人签批后方可予以公开。
五、公开的相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规章制度。各单位要及时调整充实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工作机构和监督机构(南召县教育系统政务(校务)公开领导小组成员名单附后),制定详尽的工作计划和具体措施,切实把政务(校务)公开工作列入单位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研究部署,抓好检查落实。要健全考评制度,明确操作规程,使政务(校务)公开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二、突出工作重点,打造阳光校园。各单位要坚持以涉及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和涉及人、财、物等重点领域为政务公开的重点,加强民主集中制、“三重一大”(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大额资金的使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涉及学校全局的重要制度贯彻执行情况的公开,继续抓好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教育招生考试和收费工作的公开,深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各项措施落实情况以及教育经费落实到位情况的公开,认真做好大宗物资采购、基建工程招投标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以及财务管理的公开。
三、建立长效机制,注重档案建设。各单位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推行政务(校务)公开工作的长效机制,严格按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的要求,建立政务(校务)公开工作档案。每次政务(校务)公开的内容在公开完毕后,由单位政务(校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收回整理后归档存放,并切实做到“五个一”,即一本政务(校务)公开内容登记册、一本三个小组(领导小组、工作小组、监督小组)活动记录册、一本群众意见及处理情况登记册、一个政务(校务)公开意见箱及相关资料、一个政务(校务)公开监督电话及相关资料。政务(校务)公开工作的资料要归入党风廉政建设档案。
四、严肃工作纪律,强化责任追究。各单位要积极主动地落实政务(校务)公开的各项规定,真正负起实施政务(校务)公开的责任,把政务(校务)公开作为单位、部门日常行政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与其他业务工作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一起考核。要明确分工,强化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县教育局将把校务公开工作学校行风专项评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年底学校行风评议进行考核。对在推行政务(校务)公开工作中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甚至弄虚作假、损害群众合法利益的,在学校行风评议时“一票否决”,同时按照有关规定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南召县教育系统政务(校务)公开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长:赵龙
副组长:张彦 丁仲敏 孙国坤 吉琪平徐国慧 刘明阳 边玲
成员:王宏伟 刘保平齐学礼 李长林 李纪明 许建 黄峰 周振权 马可 王凯 郭延春 张国祥 王挺 靳立文 蔺玉强 李东广 吴远敬 靳俊奇 姬克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监察信审股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钦州市城乡中小学体育教育情况为研究对象,对城乡中小学体育教育现状进行对比。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研究的任务和目的,自行编制了体育教师问卷、中学生问卷和小学生问卷。发放调查问卷前,请相关专家对问卷内容进行了效度检验,另外采取重测的方法进行了信度检验(r=0.891),结果表明该问卷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一致性。
1.2.2 数理统计法
研究通过利用Microsoft Exce12003对获取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并通过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梳理后的有效数据进行统计。
1.2.3 文献资料法
围绕着钦州市城乡中小学体育教育这一主题,通过知网、万方和维普等网络数据库,广泛查询相关的权威文献57篇,并参考有关的书籍资料和报纸杂志,搜集了大量的有关信息及数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师资
体育教师是实施学校体育教学的核心和主体,是整个体育教学过程的主导者,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是城乡中小学体育教学差异的重要因素和关键问题,开展有效的体育教学不仅要保障师资的规模,更要具有一定的素质[3]。
2.1.1 钦州市城乡中小学体育教师性别和人数对比
通过表1的城乡中小学体育教师人数对比情况可以看出,钦州市城乡中小学体育教师均存在着男女教师性别比例不合理的情况,表现出男性多于女性的现象。其中城区中学和小学女性体育教师所占各自比例分别为13.1%、11.3%;而农村中小学女性体育教师比例相对偏大,分别为21.9%和38.5%,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体育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女性教师不被看重的现象广泛存在),更重要的是钦州市城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师资规模明显高于乡村,且女性体育教师所占比例比乡村较低。由此不难推断,钦州市城乡中小学体育教师在规模和性别比例方面存在一定的失衡现象。
2.1.2 钦州市城乡中小学体育教师年龄结构对比
如表2所示,不论中学还是小学,乡村与城市在体育教师年龄结构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而研究表明,科学的体育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必须是老、中、青相结合的结构,其基本的结构应呈现出金字塔结构,也即是中青年人数最多,而老龄教师相对较小[1]。从以上数据不难发现,钦州市城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是符合这一要求的,而就钦州市乡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年龄结构而言,处于中年和老年阶段的体育教师所占比例偏大,青年教师的比重偏小。毋庸置疑,钦州市乡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年龄结构存在着严重的断层现象,后续力量严重不足,极不利于体育教育工作中的传、帮、带工作思路的开展。
2.1.3 钦州市城乡中小学体育教师学历对比
从表3可以看出,钦州市中学体育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者所占比例较大,所占比例为69.16%,城区小学具有本科学历以上者人数为52人,占53.61%,然而乡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者占比较小(分别为34.48%和41.03%)。宏观来看,钦州市城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相对较为合理,乡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学历层次均较为偏低。因此,地方教育局和体育局应加大政策保障措施,鼓励和倡导年轻的高学历体育教师到基层参加体育教育工作,投身乡村学校体育发展中去,同时加大乡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学历进修和教育培训的力度,鼓励通过多种途径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能力。
2.2 学生
2.2.1 钦州市城乡中小学生身高体重对比
从表4可以看出,钦州市城乡中小学的身体条件状况,由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体育教育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城乡中小学生在身体条件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城区中小学男女生在身高和体重两个指标方面均高于乡村中小学男女生。虽然这一现象不能完全归结于学校体育教育水平差异,但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乡体育教育在学生身体形态方面的影响作用,这一点也是不容忽视的。
2.2.2 钦州市城乡中小学安静状态的心率比较表
如表5所示,钦州市城区中小学男女生安静状态下心率明显高于农村中小学生,说明城市中小学生的心泵功能较差,心泵功能是反映耐力素质的重要指标,这一现象充分说明,钦州市城区中小学生的耐力素质较乡村中小学生较差。静态心率反映心肺功能,安静状态下心率越快心肌的收缩力和每搏输出量越小,影响氧气在机体内的运输和利用,最终影响耐力素质[5]。城区中小学生心肺功能低下与缺乏耐力锻炼有相当重要的关系,这是时下中小学学校体育教育普遍存在的弊端。
2.3 钦州市城乡中小学体育教学设施比较
2.3.1 教师办公场所情况对比
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发现,不论城区还是乡村,在学校致力于提高所谓“主科”教学质量的挤压下,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工作均存在一定的偏见,这一现象在乡村中小学中更为普遍和突出。体育教师的办公场所大部分安排在器材室或是操场周围的空置房,办公条件简陋甚至寒酸,除了常用的办公桌椅外,均未配置必要的电脑和电话等常用设备,工作环境也较差。专业参考书籍和资料较为匮乏,除部分学校统一订阅的报刊、杂志和教科书外,鲜有拓展性和开拓性的书籍订阅,条件的艰苦和落后,也是大部分中青年教师拒绝到基层参与工作的重要原因。
2.3.2 各种运动场地对比
钦州市城乡体育教学场地设施差异是较为突出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乡村中小学体育场地面积小、数量不足。城区中学生人均体育场地面积4m2,小学生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m2,而农村小学生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2m2。按照我国规定的中学生人均体育场地面积6m2、小学生6m2的要求[3]。钦州市乡村中小学均达不到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的标准。所有被调查的中小学均没有体育馆,甚至个别学校连最基本的操场都没有,作为最为常见的篮球场、乒乓球台、田径场等,钦州市乡村部分中小学也不能完全保障。第二、体育场地不标准、质量不高。绝大部分乡村中小学的体育场地是土场,雨天基本不能使用,田径场大多数周长、直道长和跑道数等达不到要求,足球场、排球场、沙坑场地等也不标准、乒乓球台大多数是水泥台等。
2.3.3 体育专门经费投入情况分析
中小学年度体育经费预算主要是针对体育场地更新与维护、体育器材购置、体育活动开支等方面,其来源包括政府、教育部门教育经费拨款和学校收入分配等。然而,随着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后,学校的可支配收入大幅度减少,主要依赖于国家和地方相关部门的拨款[5],用于学校教学设施更新购买教材等,专门的体育经费减少或被挪用,出现严重不足的状况。
2.4 钦州市城乡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比较
中小学体育教学贯彻“教书育人”的原则,通过教学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增强体质,激发体育兴趣,培养终身锻炼意识[4]。现行的中小学学校体育教材具有统一标准和内容,但与钦州市乡村中小学场地器材现状严重脱钩,出于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一些以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为主的教学内容难以组织开展。调查显示,钦州中小学体育课教学内容主要是:田径、篮球、排球、乒乓球、足球、基本体操、游戏等,而乡村中小学则主要立足于场地器材情况开展跳绳、跳竹竿等游戏性的活动,自制器材和自选内容所占比例较大。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钦州市城乡中小学体育教育在师资力量、场地器材、经费投入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现象,出于农村教学观念和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人们对学校体育的认识和理解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在体育教育理念和学校体育价值观等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钦州市城乡中小学体育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3.2 建议
地方教育局和体育局等政府机构部门应建立联动协调机制,不断推进和落实城乡教育协调发展规划,统筹城乡中小学体育教育平衡发展,推动地方农村中小学学校体育优先发展得到较好落实,不断加大资金倾斜力度,加大人力和物力财力投入,致力于改善和提高乡村体育教育基础设施。有关部门应主动开展和推进地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并将农村中小学学校体育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工作进行开展,通过政策保障和业务支持,促进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提高整体水平和质量。
摘要:利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钦州市城乡中小学体育教育进行比较。研究表明:钦州市城乡中小学体育教育在师资力量、场地器材、经费投入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现象,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建立联动协调机制,致力于改善乡村体育教育质量,促进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关键词:城乡,体育教育,比较,钦州市
参考文献
[1]陈支越.浅谈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J].体育科技,2001(1).
[2]戴维红,许红峰.教育公平视野下城乡小学体育教育的均衡发展[J].体育学刊,2008(8).
[3]吕平.城乡统筹中四川农村社区体育教育多元化发展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
[4]李慧林,董永顼.河南省城乡中、小学体育教育比较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5).
[5]王新,王冬冬.湖南城乡初中体育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2).
[6]姜玉豪.城乡少年体育教育比较研究[J].青春岁月,2015(7).
[7]陈丰祥,刘克敏,周勤伟.南宁市城乡小学体育教育地区性差异现状与对策[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2).
摘 要 为了对赣州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进行研究,以提升赣州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能力。本文运用问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对赣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概况、学校师资力量、教师与学生对体育的态度进行调查研究。
关键词 赣州市 特殊教育 体育教学 现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通过赣州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调查的体育教师和学生为研究对象。学生主要有:智力障碍学生(自闭症、唐氏综合症,弱智)听力障碍学生、语言障碍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CNKI数字图书馆、万方知识服务平台查阅近几年内有关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现状方面及其研究方面的文献资料与期刊文件,并在本校的图书馆与学院的资料室查阅了相关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的期刊与书籍,为本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2.问卷调查法
发放教师问卷6份,回收5份,有效问卷5份,有效率83.33%。
发放学生问卷100份,针对智力障碍学生、语言与听力障碍学生进行了问卷。特殊教育学校的调查与普通学校不同,所以本人对于问卷的设计简洁明了,问卷填写时需要体育教师的协助下进行。体育教师在每堂体育课前统一组织好学生与学生家长进行填写,实际回收问卷85份,有效问卷80份。
二、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教师对与学生对体育的态度情感的现状与分析
教师的工作态度是学校管理活动中经常遇到的一个心理题,它对教师的心理和行为具有指导性的深刻影响。教师具有种态度,将会影响到他对待周围的人或事和教育教学的行为式。对于学校的工作,持积极态度的教师一般会做出积极的
反应,而持消极态度的教师则可能产生拖延甚至对抗的反应。
从调查可以看出,有60%的体育教师是喜欢体育事业的,这一部分的教师是纯属对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热爱;从表7的数据可以看出,80%的体育教师不想改行从事其他的行业。以上数据可以得出赣州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工资收入足够,校领导对体育工作有一定的重视,体育教师普遍热爱自己的工作,并且关爱学生。
(二)体育课程标准现状与分析
在赣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调查中发现,学校没有标准的体育教师、学生用书,在体育教学的时间活动中要降低教学的要求,要考虑到学校硬件设施和学生的特点来制定体育课程教学的内容,这个标准由体育教师决定,所以导致了赣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只能用普通学校的课程标准。由于特殊学校教学对象的特殊性,使得体育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也更加特殊与复杂,普通学校的体育教学方法已经不适用于特殊学校的学生,所以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在体育的教学过程需要充分思考适用于课程主题的体育教学的特点。
赣州市特殊教学学校体育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的是视觉手语教学法和听觉触摸教学法。从调查可以得出,除了主要使用的两种教学方法,其他的教学方法与普通学校大体相似,主要是因为特殊学生和普通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有一定的相似性,而且我国现在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的研究不是很多。
(三)赣州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现状与分析
根据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选择体育教学内容。发展不同的基本活动技能的内容,有走、跑、跳跃、投掷、攀爬、悬垂支撑、平衡等; 发展不同的身体素质的内容,有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 根据身体各个不同解剖部位选用的内容,有头、颈、躯干、四肢等。但各种分类方法不是单一的,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性地运用。
球类、跳绳和游戏是开设后学生较喜欢的课程。球类课程较简单,变化多,团队间合作性较强,其中赣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的球类运动有篮球、足球、羽毛球、排球等球类项目课程;开展跳绳的体育教学活动,其运动的场地不受天气、年龄、特殊群体、资金等的限制,对场地的要求也较低;体育实践课程开展的游戏也有相当一部分特殊学生选择,游戏中的情景设置形式较多,游戏难度较低,学生易于产生兴趣。赣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对体育教学课程进行了设计,在体育教师的实施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何敏学,宋强.关于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改革的建议[J].体育学刊.2005,(01):87-89.
[2] 趙志荣.河南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05.
[3] 吴燕丹.中国大学特殊体育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J].体育科学.2007,(01):41-50.
[4] 王紅妹.江苏省培智学校体育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D].扬州大学.2009.
一、指导思想
以中央、省市关于政务公开的意见、条例、通知等精神为指导,以强化服务、提高质量为目标,推进教育领域信息公开创新改革,按照“依法依规”的原则,实现教育政务公开制度化、规范化,推动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依法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凡是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只要不涉及党和国家秘密,都必须依法公开办事依据、标准、程序、期限和办理结果,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公平、公正性。
2.注重实效、循序渐进的原则。坚持突出重点,循序渐进,重点公开群众关心的问题,便于群众知情,方便群众办事,有利于群众监督。同时,以人为本,简化环节,优化服务,提高效率。
3.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原则。深化政务公开与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的各项举措有机结合,和教育发展实际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有机结合,创新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方式,加强政务公开与行政监督,营造高效、优质、廉洁的运行机制。
三、主要内容
1.财务公开:全面推进中小学校和职业学校财务信息公开、公开预决算信息、收费项目、依据、标准和投诉方式,资产与财务管理制度。
2.招生公开:公开义务教育划片工作程序、内容、结果、随迁子女入学办法、入学流程、证件要求以及办理方式。
3.采购投标公开:做好仪器设备、图书、药品等物资设备采购和重大基建工程的招投标公开。
4.学生资助公开:做好学生奖助学金、学费减免、助学贷款以及勤工俭学的申请、发放情况和管理规定公开。
5.改“薄”公开:做好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地区、薄弱学校、薄弱环节基本办学条件进展和实施成效等公开工作。
6.因公出国公开:做好公务出国情况公开。
7.教育督导公开:做好教育专项督导报告公开。
四、公开形式和方法
1.信息公开的形式:信息公开本着简便易行、方便群众和利于监督的原则,注重实效,因地制宜,以灵活多样的形式予以公开。政务公开主要形式:在办公楼设立办事流程图;设立政务公开栏;第一时间通过政务平台公开信息;印发办事指南、公开手册和利用大众传媒等基本形式进行信息公开;利用会议新闻发布、张贴公告等形式将各种临时性、阶段性的工作公开;实行“两有”,即有投诉窗口、有投诉电话。
2.信息公开的时间:信息公开的时间与信息公开内容相适应,实行经常性工作和相对固定事项定期公开;阶段性工作逐段公开;临时性工作随时公开。增强信息公开的时效性,确保信息及时公开。
3.公开的程序:凡需公开的事项,由局办公室扎口公开,相关处室按要求提供公开内容资料,经局领导审核后,局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信息公开后,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及时作出答复,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同时将处理结果及时予以公开。
五、投诉方式
2011年,我局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把政务公开工作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作为提高执政能力、打造教育强区的重要内容全力推进;作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全局性工作,纳入议事日程;结合教育系统的特点,坚持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以直面问题的勇气,以一心为民的精神,围绕“让群众知情、解群众疑惑、保群众满意、促事业发展”的工作目标,创新思维,真抓实干,不断拓展公开内容,创新公开形式,强化公开监督,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深入落实“三个强化”
(一)强化组织领导。为确保政务公开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教育局成立了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局长李耀全任组长,党委委员、副书记孙素蓉任副组长,其他副局长和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党委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做到了领导、机构、人员“三到位”。
(二)强化职能责任。政务公开工作实行局党委统一领导,形成了“一把手挂帅,分管领导具体抓,责任到科室,落实到人头”的工作机制和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体系。
(三)强化监督检查。一是自觉接受监督。把推行政务公开的内容、程序、效果置于各方面的监督之下,自觉接受人大、政协、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对教育局政务公开的监督,召开多种形式的论证 1
会、座谈会,诚恳接受意见和批评,力争工作更加完善。加强对直属单位、学校事务公开的监督,要求各学校、单位制定相应的校务公开实施方案,并对公开情况定期进行检查。二是严格考核。把推行政务公开纳入年初业务工作、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一起安排部署,年终纳入工作目标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目标一并考核,实行下级对上级负责,层层考核到位。
二、突出重点,公开内容紧抓“四最”
(一)从投诉最多的教育“三乱”入手,不断规范办学行为。东丽教育局着重把握“教育、规范、整治”三个重点环节,综合治理教育乱办班、乱补课、乱收费问题。认真执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学生收费通知单使用率达100%。切实规范了学校的办学行为、教师的从教行为和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
(二)从教育热度最高的招生考试入手,实施阳光工程。义务阶段严格实行招生政策、招生范围、入学条件、招生程序、招生计划、招生结果“六公开”制度,公办高中择校招生严格实行“三限”政策。严肃考风考纪,中、高考前夕,启动考试诚信教育活动,让学校和教师、学生与家长都提高了对中考高考严肃性、严格性的认识。充分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的作用,强化对重点环节、重点岗位、重点时段的监督,严肃查处违纪案件,维护考生和工作人员合法权益。
(三)从工作最敏感的人事和财务入手,认真受理群众举报。细化人事工作公开。教育系统教师的招聘、教师职称评聘、干部人事任免、干部或教师调动,后备干部选拔培养,评优选先、考核奖
惩、调资晋级情况等,都一律公开并实行公示。细化财务工作公开。凡是财务收支情况、财务管理制度、基建维修项目招标,大型物资、大型仪器设备、图书教辅采购等等,都做到公开、真实、详细、有据可查。在系统内开展了小金库治理工作,严格进行自检自查和全面复查及抽查。认真抓好投诉和信访举报工作。公开局纪检投诉电话和投诉邮箱,畅通投诉渠道,及时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区纪委领导交办信访件,均已经全部及时办理完毕,办结率100%。
(四)从信息发布最快的载体——东丽教育网入手,以最快捷的方式推进政务公开。我们充分利用东丽教育网的网络优势,来推进政务公开工作。在网页上开辟了政务公开、党建之窗、教育动态、教育科研、财务审计、基本建设、人事师训等栏目,将与教育有关的材料、信息全部分类上网。通过网络让群众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教育信息,加强了教育与群众的沟通和联系,消除了群众对教育热点问题的误解,增进了群众对教育的了解和理解。此外,我们还充分借助区级媒体的平台,开辟教育园地,加强政务公开。
三、创新思路,切实做到“三个结合”
(一)政务公开与提高机关效能相结合。通过完善行政审批制度,规范审批行为,简化审批环节,优化审批程序,压缩审批时限,提高机关效能。把政务公开和提高机关效能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机关管理水平,严格依法行政,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政务公开与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相结合。为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教育管理体制,东丽教育局建立了
系统内电子政务应用系统(OA网)。进一步完善东丽教育网,教育信息公开更加透明化、资源共享空间更广阔。通过电子政务和政务公开互为依托,相互促进,让更多的群众得到更快捷、更方便的教育咨讯,享受到更好、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三)政务公开与党风廉政建设相结合。推行政务公开有效地监督和制约了行政权力,促进系统党风廉政建设;通过不断总结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经验和做法,来逐步完善政务公开制度。我局把推进政务公开,作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内容,并作为考核和奖惩干部的主要依据。
总之,通过认真抓好政务公开工作,提高了全局各科室及学校(单位)的办事效率和办事质量,改进了系统的工作作风,进一步使权力运行透明公开,政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加快了教育工作的传递速度,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为推进东丽教育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天津市东丽区教育局
中原区教育体育局
2008~2009学年下期工作意见
2009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改革发展规划的关键一年。今年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区委九届十一次全会部署,以创建教育强区为目标,深化教育改革,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进一步实施多元发展的基本策略,优化教育资源,着力增强教育‚软实力‛,打造中原教育品牌。强化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努力实现中原区教育的新跨越。
一、实施“价值引领”,大力构筑思想高地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领会科学发展观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实质,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
2、明确树立三个理念。开展中原区教育发展大讨论,总结提炼我区教育管理经验,牢固确立‚特色发展寻突破,内涵发展创品牌,均衡发展求持续‛三个发展理念,研究促进中原区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制定我区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
3、重视教育宣传。充分利用中原区教育信息网、校园网、教育信息等各类媒体,积极主动地开展教育宣传,注重抓住重点事件宣传的主动权,为教育改革与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4、进一步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大力推进依法治校,规范管理,从严治教。贯彻实施新《义务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全面落实‚教育系统‘五五’普法规划‛,加大教育行政执法力度,强化广大干部和教师依法治校、依法执教的意识。
5、坚持不懈地加强政风行风建设。按照依法公开、注重实效、方便群众、有利监督的原则,扩大政务公开、校务公开的范围,规范公开内容,丰富公开形式,实行阳光操作。积极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体系,进一步推进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加大学校收费管理力度,坚决杜绝教育乱收费现象。
-2-
二、实施“均衡发展”,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
6、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按照地域就近原则、资源共享原则、强弱互补原则,综合考虑区域教育资源的空间分布与结构分布的平衡,综合考虑初中、小学教育阶段的不同特点,制定《中原区教育体育局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从南北区域分别设点作为试验区,稳步实施,争取2009年暑假后此项工作在我区城乡展开。
7、科学筹划,合理实施定点布局。认真落实《郑州市市区中小学布局规划》,结合城中村、旧城区、老厂区改造,合理布局规划,稳步推进,务求实效。认真做好新建、扩建小区配套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建设工作,促进城市农村中小学可持续发展。
8、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投入。筹建须水镇寄宿制中心中学,完成育才小学教学楼改扩建任务。为保障师生安全,从2009年3月开始对区属中小学校舍进行普查,列出整改计划,做好学校暑期维修工作。逐步更换城市中小学课桌椅,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9、抓好教育信息化建设。贯彻落实河南省电教教材建设方案,继续推进中原区教育信息化进程,努力实现信息标准化。建设充实中原区教育资源库,指导学校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工作。继续促进农村中小学开展农远工程应用工作,指导全区中小学建设校园网网站,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
-3-
三、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德育实效
10、提升义务教育水平。全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生毕业率100%,小学生辍学率为0;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丧失学习能力者除外)入学率达90%以上;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99.5%以上,初中学生巩固率、毕业率均达99%以上。采取措施,控制农村初中学生辍学,辍学率控制在2%以下。进一步加大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力度,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完善中小学电子学籍管理办法,切实加强中小学学籍管理,严格执行中小学学籍管理办法。
11、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进行学科渗透德育的教学研究。健全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的德育教育网络,以庆祝建国六十周年、民族精神月等重大活动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形势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深入开展中小学生系列主题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养成教育水平。
12、创新开展体育、卫生、艺术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和豫发“2007”30号精神,积极参加上级各项体育竞赛活动,结合‚体育、艺术2+1‛,全面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通过开展小型多样的活动和比赛,推进课外文体活动的广泛开展,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切实提高体育竞技水平。扎实开展健康教育和食品卫
-4- 生检查工作,积极筹建心理咨询室,做好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组建工作,确保师生身心健康。举行中原区第五届教育艺术节,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13、凝聚共青团和少先队合力。团组织举行‚清明节扫墓‛和‚五四优秀团组织及团员表彰‛活动,少先队依托创建‚红领巾标兵示范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少先队基础建设,团队携手共同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
14、积极开展学生校外实践活动。积极推动校外教育基地建设,确保2009年每天能同时接纳400名中小学生进入参加活动。加强对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不断丰富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完善活动的评价和考核,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继续做好校(园)方责任保险工作,尽力解除学校后顾之忧。
四、实施“质量工程”,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5、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加强对学校新课程改革工作的检查指导,着力提高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改革考试方法,积极探索中小学生综合评价制度落实的渠道和措施,努力搞好综合素质评定工作。36中第一年进入新课程改革,要深刻理解高中新课程的理念,正确把握高中新课程的方向,不断加深对新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的理解和认识。严格执行《高中课程方案》,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5-
16、深入推进校本教研。校本教研能有效解决新课改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是推进新课改的有效途径。要进一步完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以‚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科能力‛为校本教研的工作重点,继续强化有效备课的研究与实践,以有效备课成就有效课堂。
17、扎实做好课堂教学达标评优活动。课堂教学达标评优活动是提高自主教学水平的‚质量工程‛,达标内容是对教师业务素质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学校的一切教学管理活动都要围绕‚质量工程‛进行,各校要认真总结第一轮课堂教学达标活动的经验和不足,进一步改进、完善课堂教学达标活动的程序和要求,精心组织好第二轮校级课堂教学达标活动,确保效果。
18、切实提高教育科研能力。继续做好各级课题的申报立项工作,建立区级课题申报立项制度,研究内容应关注学科教学发展,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校管理工作,关注中原区教育发展中遇到的科学规划、科学整合、均衡发展、特色建设的宏观问题。突出当前工作中的一些热点、重点、难点问题,让教科研为教育实践服务。
五、实施“结构优化”,大力增强竞争实力
19、着力抓好特色发展。把办学特色建设作为学校内涵发展、创新创优发展的主攻方向,进一步研究学校特色建设的规律,研究特色建设与均衡发展之间的关系,提倡各学校根据自
-6- 身特点,探索适合自身特色发展的方式,大力开展特色学校建设。
20、加快学前教育发展。完善学前教育体制,城区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示范,社会办园为主体的发展格局。农村以中心幼儿园为龙头,采取灵活多样的学前教育方式,满足学前教育需求。幼儿教育要扭转小学化和学科化倾向,加强幼小衔接的研究。加强对幼儿园园长的考核和幼儿教师的培训工作,强化幼儿园内部管理,全面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21、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进一步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管理,健全完善民办教育管理和考核评估方案,规范民办教育的办学行为,扩大民办教育规模,逐步形成以公办教育为主体、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格局。
22、加快社区教育发展。牢固树立‚教育体系终身化、教育载体网络化、教育管理规范化、教育形式多样化、教育效果优质化‛的社区教育工作理念,加强社区教育试验区管理工作,积极创建市级社区教育试验区。
23、充分发挥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的作用。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开拓中心活动项目,筹建‚科技展馆‛,使之成为增强青少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健康成长中心,成为规范化、高质量的教育培训中心。开展中心网站工程建设,丰富资讯内容,做好信息交流工作。
-7-
六、实施“素质优化”,大力提高能力水平
24、加强校级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校级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轮岗交流和考核制度。加强对后备干部的培养和校级领导班子的考察,进一步推进单位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工作,进一步优化教育系统的干部队伍结构,增强学校领导班子的活力。
25、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进入机制,争取教师编制,完善招聘方案,结合聘任制,完善教师合理、有序的流动制度。更新观念,将教师由‚学校教师‛转变为‚中原区教师‛,不断优化、均衡区域内师资队伍的资源配置,缩小校际间的差距,使全区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办学水平等均有明显提高。
26、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贯彻落实新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深入开展以‚ 规范教师礼仪,重塑师表形象,做人民满意教师‛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倡导‚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高尚精神,教育广大教师依法执教,文明施教,力争‚学生喜欢、家长满意、同行欣赏、领导信赖、自我认同‛,以高尚的职业道德形象面向学生,面向家长,面向社会,争当文明礼仪标兵教师。
27、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切实加强现代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学技能和教学基本功的培训,提高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的
-8- 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名师、学科带头人、优秀骨干教师在教学教研中的带头作用和示范、辐射作用,带动青年教师共同成长。
七、实施“和谐建设”,大力确保规范稳定
28、继续实施农村全免费义务教育,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进一步做好城市低保家庭孩子救助工作,维护和保障学生平等受教育权利。总结经验,继续推广农村中小学部分教材循环使用制度。
29、坚持教育公平,强化教育帮扶力度。加大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的政策扶持力度,确保他们上好学,读好书。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通过落实沟通交流制度、开展结对帮扶、实施‚成长伙伴制‛等方式,保证农村‚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
30、配合搞好教育督导工作。积极配合中原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做好教育督导工作,提高督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发挥督学职能。定期就素质教育的实施、教育教学、教育收费、学校安全、‚控流止辍‛等教育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专项督导。重点加强对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行为的督导评估,今年3月,将进行标准化中小学校验收工作。
31、完善城乡教师交流制度。在2008年城乡教师交流的基础上,吸取经验和教训,增加交流人数,扩大交流范围,最大
-9- 程度扩大城乡交流的效果。构建城乡同一层面校际之间互助共进模式,通过建立教学合作联合体,加强师资、信息交流,从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水平。加强对结对学校互助情况的考核与奖励,促使结对互助活动富有成效。
32、深化‚平安校园‛创建活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观念,定期开展各种专项检查,及时发现、整改、消除各种安全隐患。加强师生安全教育,深入推进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健全学校安全预防机制、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构建长效工作机制,把学校安全工作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实现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工作目标。
33、广泛开展创建和谐校园活动。进一步明确创建和谐校园的具体目标要求,积极倡导和培育尊敬师长、关心同学、热爱学校、热心公益的优良校风,形成蓬勃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使学校成为学生喜欢、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和谐校园。
八、紧扣和谐主题,促进其他各项工作跨越式发展
34、高效、高质量完成区委、区政府下达的各项临时性工作任务。
35、积极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充分挖掘潜力,扩大群众体育活动场所,全力推进全民健康工程,开展农民健身活动。通
-10- 过引导群众科学健身,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体育意识和健身意识,在全社会形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36、认真抓好信访、稳定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行信访、稳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目标责任制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各单位要积极调处矛盾,理顺关系,强化责任,确保大局稳定。认真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增强防范意识,落实防范措施,提高防范实效,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37、加强招生考试管理。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切实做好高考、成人考试、社会自考等各项工作。进一步加强考点、考场建设,完善、优化考试设施、设备。严肃考风考纪,加大对违规违纪人员的处理力度。积极对考生开展诚信考试教育,强化对监考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增强责任意识。
38、切实发挥工会职能。真正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与根本利益,搭起领导和群众、群众和群众之间紧密联系的桥梁,努力为广大教职工办实事,不断增强工会的活力。9月份,组织开展教职工太极剑比赛和摄影图片展。
39、印刷并下发《中原区教育志》(2001年—2005年),全面征集、整理资料,完成下一届的志书出版发行的准备工作。
40、继续做好老干部、关心下一代、妇女、计划生育以及档案管理工作。
本学期,喜逢建国六十周年,我区教育事业面临新的机遇
-11- 和挑战,我们要认真分析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题,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的,以打造教育强区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全面开创我区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中原区教育体育局 2009年1月7日
主题词:行政综合工作意见
抄 送: 市教育局 区委 区人大 区政府 区政协 中原区教育体育局办公室
-12-
一、面对上级部署力求做到“三个到位”
1. 认识到位
随着2006年12月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地召开、2007年《意见》和《规定》的颁发后, 我市及时组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全市中小学教职员工认真学习文件和会议精神, 结合我市学校体育工作的实际, 从关系青少年健康成长和民族未来发展的高度, 充分认识加强学校体育是增强青少年体质、锻炼意志、培养团队精神、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促进身心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使广泛开展学校体育活动成为全体师生共同的责任和自觉的行动。
2. 宣传到位
通过各种会议、培训、校园网, 通过当地的电台、电视台、报纸等新闻媒体以及学校板报、墙报等渠道对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进行广泛宣传。使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在学校、社会、家长和学生中形成共识。
3. 领导到位
为确保阳光体育运动落实到位, 我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成立了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领导小组, 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组织、协调和落实。各学校明确校长是组织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第一责任人。县 (市、区) 教育局还按照管理权限, 逐级签订责任状, 确保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落到实处。
二、制度建设完善“三项制度”
1. 督导评估制度
我市教育督导室在出台对全市中小学“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进行专项督导意见的同时, 在素质教育合格校、先进校进行常规评估验收和每年的“对县督导”、“学校体育卫生专项督导”等工作中, 深入到基层学校, 对各校落实《规定》、《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状况进行专项检查和评估。在督查过程中, 特别对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减负”、学生课业负担、体育场地器材配备的情况逐一进行检查, 对督察中发现的问题, 及时提出整改意见, 限期改正, 并跟踪整改情况。
2. 体育升学考试制度
根据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 我市从2008年开始恢复了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制度, 这一举措有力地推进了“阳光体育活动”和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开展。及时总结经验, 决定从2009年开始, 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的必考项目为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 2011年进而确定对长跑项目不及格实行“一票否决”, 不及格者不能参与达标高中的升学录取。每年我市提前半年公布体育考试的项目, 要求所有学校要结合“冬季长跑活动”, 组织学生长期坚持体育锻炼, 使学生养成运动的习惯, 身体素质得到明显改善。我市连续多年受国家三部委通报表彰为“冬季长跑优秀组织奖单位”;我市的中考体育考试工作已顺利开展4年, 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和认可。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对我市的做法与经验都进行过专门的报道。
3. 落实奖惩制度
为激励先进, 树立典型, 推广经验, 防止评先工作走过场, 我市一方面是把评选市级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先进工作者从整个教育评先工作中单列出来, 每两年评选一次。另一方面是对各“达标中学”每两年内参加市级体育单项比赛情况、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的及格率、中小学开展“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抽查情况进行通报。同时规定:凡是学校体育工作被通报批评的学校, 该校以及相关责任人在两年内不得参加县级及县级以上的评优、评先活动, 即体育工作一票否决制。这一做法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学校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工作地深入、持续开展。
三、工作推进落实“三大保障”
1. 时间保障
为了确保《规定》得到落实, 我市要求各县 (市、区) 教育局要统一调整辖区内中小学作息时间, 即: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上、下午各安排10分钟的眼保健操;没有体育课的当天, 必须在下午课后安排一课时的集体体育活动;寄宿制学校必须安排早操时间。上述学生校园体育活动时间和内容必须纳入教学计划, 列入学校课程表。
2. 场地设施保障
我市紧紧抓住教育发展的有利时机,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不断充实与完善学校体育的设施与设备。近几年的“双高普九”、“对县督导”、乡镇教育“十配套”验收和“合格学校”、“标准学校”验收都对体育设施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据不完全统计, 截至目前, 我市中小学共有400米田径场140多个, 300米田径场近百个, 200~250米田径场近300个, 其中沿海的晋江、石狮、丰泽、洛江等县 (市、区) 的环形跑道已基本“塑胶化”。晋江市三年来安排专项资金4940万元配备中小学体育器材设备, 使全市中小学器材设备配备达到较高水平并适度超前。全市达标初、高中和农村示范小学的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器材按省定标准配齐, 完中、城镇中小学配齐率达到85%以上, 农村初中校、完小也达到75%以上。为鼓励学校师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 有的地方 (如, 石狮三中和永春侨中) 还分别设立了学校体育奖励基金。
3. 师资队伍保障
提高体育教育水平, 教师是关键。我市在保证体育教师数量的同时, 还着力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开展“教学技能比赛”活动和创名师工程, 鼓励骨干教师参加各项业务竞赛。有的学校坚持教研重心下移, 经常组织教研人员深入到班级听课、评课, 开展教学公开 (观摩) 课活动;有的县 (市、区) 积极开展骨干教师送课下乡活动, 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条件较好的地方定期举行体、音、美优质课比赛、教师基本功比赛、优秀教学论文评选, 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整体教学水平。
四、校园体育活动注意把握“三大构件”
1.“主渠道”课程坚决予以保证
全市各学校都按照《意见》、《规定》及相关文件精神, 把落实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写进学校工作计划, 按照国家课程标准, 开足、开齐、上好体育课, 努力实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
2.“大课间”活动内容要积极创新
“课间操”是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一大特色, 是每所学校学风、教风、校风的集中体现。我市大胆探索, 在推行“大课间”的同时, 大胆改革、充实“课间操”的内容, 不断提高学生参加“课间操”的兴趣, 改变以往学生消极参与为主动参加, 如:泉州市实验小学自编的校园集体舞“歌声与微笑”、晋江象山小学的“高甲戏操”深受学生们所喜欢;鲤城区实验小学的“少林拳操”参加全国阳光体育展示活动 (承德) 得到最高奖项——“优秀组织奖”;永春华侨中学的“白鹤拳操”被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现场直播;由市教育局和市武术协会共同开发编著的《泉州市中小学生五祖拳操》也即将在全市中小学生课间操中推广。
3. 课外体育活动要普及开展与形成特色有机结合
要保证在校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 必须努力拓宽领域, 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我市要求各地各校要因地制宜、面向全体、人人参与, 做到有计划、有活动、有总结, 落实时间、地点、内容、人员, 开展活动要有新形式、新创意、新设计、新成绩、新发展, 从而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得到落实。如:晋江一中创新管理, 制作了学生每天活动一小时的活动卡, 让学生每天提醒检查自己, 是否完成一小时的活动量;泉港庄重文实验小学在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时也增添了体育锻炼的任务。
要求各中小学在选择体育活动内容时力争做到三个结合, 即:一是要求每所学校都要结合自身实际和优势, 在球类、田径、传统游戏等项目中, 选择1~2个项目进行探索与实践, 逐渐形成项目特点, 构建校园体育文化, 努力创建体育特色学校;二是开发体育校本课程, 与提高活动质量相结合, 探索通过组建学生体育社团、兴趣小组、运动队等形式, 精心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 提升体育活动水平;三是注意发挥学校所在地的社会资源和传统文化的优势, 做到文化传承与形成特色有机结合。
五、提高体育活动水平强化“三大要素”
1. 开展体育竞赛, 注意在普及的基础上抓提高
学校体育竞赛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一种表现形式, 是检验“阳光体育活动”成效的重要方法。一是要求各基层学校都设立体育节。按照群体参与、竞技激励的思路, 因地制宜地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体育活动和竞赛, 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培养竞争意识, 增强集体荣誉感;二是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生体育运动会。各县 (市、区) 每年都举办一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 市教育局和体育局每年联合举办一次全市性的中学生综合运动会;三是因地制宜, 积极举办内容丰富的单项体育竞赛。篮球比赛是泉州地区群众参与面最广的一大活动。我市的中学生篮球队已连续多年囊括全省中学生篮球赛的前三名;近年来, 学生溺水事故时有发生, 与其堵还不如疏, 我市已连续多年在中心市区举办中小学生游泳比赛, 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开展“阳光伙伴”和“动力火车”活动, 我市不但连续两年囊括全省前两名, 还夺取了全国的总冠军。
2. 重视训练基地建设, 及时发现与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为了提高竞技水平, 及时发现并输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我市重视训练基地建设。如:泉港三朱中学的中长跑基地、惠安嘉惠中学和晋江远华中学的射箭基地、晋江平山中学的击剑基地、泉师附小的棋类基地、永春桃城中心小学的羽毛球基地等, 他们为学生运动队的训练提供了强有力的教学保障, 为各级竞技体育队伍培养、输送大量人才。
3. 改革体育项目传统校、特色校的管理办法, 提高竞技水平
加强体育项目传统校、特色校的管理工作, 使体育项目传统校、特色校名符其实。我们配合市体育局研究制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体育传统校、特色校申报办法和评估方案, 在全省率先采用每4年一届的办法, 对全市的市级体育项目传统校进行重新申报、审定和评估验收, 2005~2008年全市命名了63所、2009~2011年全市重新命名了60所市级体育项目传统校。同时, 要求各县 (市、区) 文体局、教育局要加强对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扶持和管理, 积极开展以传统项目为主的课余体育训练, 提高青少年学生体育技能水平, 发现、培养和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 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健康发展。目前, 我市有国家级体育项目传统校2所, 省级小学体育项目传统校、特色校22所, 省级中学体育项目传统校、特色校24所。
关键词:教育电子政务;教育管理信息化;信息化标准;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2-0009-04
一、概述
我国的电子政务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办公自动化建设,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电子政务建设更加科学、规范、合理。[1]而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教育电子政务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历史悠久,为进一步推动教育电子政务建设与发展,2001年教育部开始组织进行全国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的规划,从中央级电子政务建设开始着手,试图带动和促进全国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的快速发展。这些年,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在教育电子政务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启动并建成了一批重点信息化应用项目和工程,在实现教育行政电子化、管理决策科学化、公共服务系统化,全面提高教育公共服务能力和教育管理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电子政务的应用架构已基本形成,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目前基本建成了教育部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和部属高等学校的办公信息网络连接与信息交换,各省教育行政部门也建立了与所辖各市(县)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省属高校的信息交换系统,教育电子政务建设从技术主导走向“政务”主导。相继开发、应用了一批重要的应用系统和专业信息服务系统。
第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公业务网和门户网站已经逐步建立并投入使用,为教学、科研、管理以及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在不断加强。部分省市和高等院校已经开始着手建设基础数据库系统并尝试着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第三,以颁布“学校管理信息标准”为契机,积极推进教育管理信息标准化进程。各类教育信息资源建设逐步展开,建立了一批科研、人事、后勤、财务等数据库和应用系统,为教育行政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信息系统已经从“孤岛”逐渐走向整合。
第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已经初步建成了一支既懂信息技术又熟悉教育行政部门业务的专业队伍。为教育电子政务后续发展进行了人才储备。
教育电子政务建设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也凸显出诸多问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的业务流程和教育电子政务的对接存在问题
目前全国各地的教育电子政务建设已经从最初的硬件建设、应用操作阶段过渡到流程整合、全面应用阶段。此阶段最大的问题在于传统的业务流程和电子政务系统的整合、对接。
传统的教育行政管理工作流程是以部门为中心的, 而教育电子政务则需要以事务为中心。[2] 这两种流程在整合对接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矛盾或者说不协调之处。各级教育行政管理本身的复杂性,使得通常的行政划分和政府工作流程因为各部门条块分割、组织间界限分明、缺乏协同与互动,[3] 无法满足电子政务系统以事务处理为中心的流程要求, 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育电子政务优势的充分发挥,也阻碍了教育电子政务的发展。
教育电子政务是指在管理、信息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以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 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隔的限制, 构建电子化的虚拟教育行政部门和虚拟大学,逐步改善教育行政机关的工作方式和业务流程, 为教育系统和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的优质、高效、规范的服务,促进职能转变,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教育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 这与传统的行政机关工作机制有很大区别。
再有,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和各级各类学校处于组织机构职能和管理方式的改革之中,这种优化重组的改革本身还处于探索与不断改进阶段, 也给教育电子政务的实施和发展带来困难。体制和机制以及行政职能的每一次调整,都会要求教育电子政务管理平台的更新改造,这样就使开发更新成本、开发周期和开发难度增加,无法和实际的业务流程保持同步和对接,逐渐成为教育电子政务推行的严重瓶颈。
在这一对接过程中还存在着观念上的壁垒。电子政务作为一种新的工作模式,必然需要打破传统的工作习惯。像网上办事、网上信访、公文流转等大量业务活动,通过网络实现虽非常方便,但目前落实得并不好,主要原因就在于各级行政人员很难主动地去改变旧的应用习惯。
2.整合口号下的信息孤岛在扩大
单纯的应用转向服务的整合与协调是教育电子政务下一阶段的开发和应用重点,但是,由于规划、建设上的无序和缺乏统一,导致各类教育信息分散于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学校中,教育电子政务分散建设的结果,首先是信息质量不高。各部门间采集的信息没有统一的标准格式,甚至采集的数据项内容、数量多少均不确定,无形中影响了信息的权威,造成了教育信息的深度挖掘和再利用困难重重。
另外,管理体制上的条块分割也阻碍了信息在各部门间的顺畅流通和共享使用,信息利用程度不高,应用水平不高,重复、低水平开发现象严重。信息安全也普遍存在问题。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是在大张旗鼓地喊着“整合”,实际上信息孤岛现象在加剧。
对于整个教育领域来说,由于数据信息标准化程度不够导致信息交换困难、信息孤岛的现象仍然很严重。主要表现在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教育行政部门。各教育行政部门已经建设了很多应用系统和平台,有的平台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在建设中,各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无法实现共享与交换,部分数据不完全规范、可信。因为各自的数据采集渠道、规范、流程、命名不完全一样,这就使得将来这些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成为潜在问题。第二个层次是在各级各类学校。很多学校在信息化建设中校内各单位数据标准规范不统一,导致信息不一致,无法共享。而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通盘考虑,统筹规划。
3.业务、技术外包潜在风险
在教育电子政务实施过程中,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等的限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不可能将电子政务的建设独自承担起来,大多采用“产学研”结合方式,充分依托IT企业的技术和资金优势,采取外包的方式强化政企合作,在平等参与中实现双赢。这对于启动教育电子政务,快速推进传统业务流程电子化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电子政务的推进,各类弊端逐渐显露出来。
有些部门为了提高电子政务项目开发效率, 把电子政务系统开发整体外包给了IT 企业,包括软硬件的选择到系统平台的搭建、实施, 甚至是整体解决方案,整个过程都不参与到项目的开发中去。为系统的后续健康运行和升级维护埋下隐患。
在教育电子政务实施过程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是抉择者和掌控者,要在项目建设初期就对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定位有明确的认识, 在系统平台的搭建上要有整体宏观上的把握, 在进行功能设置时必须全面地跟进和参与,对公众服务的项目要实时提出具体要求。在合作过程中要注意同步培养自己的技术队伍。这支队伍建立不起来,保证其健康发展的运行和维护模式就无法建立。目前很多省市和学校的电子政务平台虽然建起来了,但这只是个开始。部分教育电子政务应用平台需要运营,需要有一支队伍进行数据采集、分析、不断更新、维护、组织相关专题和互动,丰富充实内容,不断满足教育系统和社会的各类切实需要。
在教育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涉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信息安全,业务和技术外包无法保障信息安全,为此,很多关键技术必须靠教育行政部门自主研发,这是对电子政务发展提出的严峻挑战。
再有,相关教育信息化企业虽多,但实力相对弱。没有一个IT企业能拿出一整套的成熟系统和解决方案,这也增加了业务和技术外包的风险。
4.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急需创新
教育电子政务是对传统业务的彻底变革,强调以公众为中心, 通过内部整合, 全方位地向教育系统和社会公众提供优质、规范、高效的管理和服务。时代的发展要求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必须适应新型业务需要,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实际应用的教育电子政务服务方式依然是依据传统的业务流程,是对传统工作方式的复制和再造,缺乏人性化更谈不上“以人为本”。如一些服务功能设置呆板简单,操作复杂;便民服务数量少、质量低,一站式服务无从谈起;政府信息公布内容陈旧,更新不及时;政府部门仍不能完全摆脱管理者的姿态, 自上而下的信息传达较多、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较少, 发布的消息较多、公布的信息较少, 互动的较少,简单传达的较多、优化整合的较少。[2]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电子政务的服务理念上与信息时代公众、广大学生的切实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5.地域差距在拉大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各省、同一省内各地区之间的教育电子政务建设与发展差距很大。例如,有的已经实现了在线处理服务,完善纵向与横向的发展与整合,实现向无缝网络集成性电子政务逐步过渡,而有的地区则表现得比较落后,特别是各地区教育行政机构领导的信息化领导力存在着严重差距,导致各省、各地区这种差距在拉大。
6.人才缺乏现象在加剧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的工作人员信息技术能力都比较弱,相关的培训和技术队伍建设也有待加强。还需要解决高技术人才待遇等问题。
另外,相关标准建设落后以及资金建设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育电子政务的发展。
三、探索教育电子政务的科学发展之路
大力推进教育行政部门的电子政务/电子校务建设,已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转变管理职能、转变工作方式和作风,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教育管理体制的重要任务。因此,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谋求教育电子政务的科学发展。
教育电子政务“十一五”阶段的总体建设发展思路是:以中央级教育电子政务建设为龙头,带动全国教育电子政务的建设,逐步建成数据集中、应用集成、基础设施整合、标准规范、安全高效的教育电子政务平台,建立以服务为中心的教育电子政务平台,提高政府的综合信息服务和网上办事能力。重点工作是,建设整合教育政务信息资源和教育公共数据库,统筹规划建设教育电子政务基础保障和安全保障环境,建立并贯彻实施教育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促进教育电子政务的有序、良性发展。 [4]
除上述总体目标外,为科学谋划教育电子政务,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强化。
1.机制和体制建设是保证教育电子政务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
为此,必须在全国上下建立起联动的各级教育电子政务建设领导机构,并将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纳入各级教育行政机关每一年的工作重点,把具体建设指标写入教育信息化“十一五”规划之中予以保障。同时要建立各种教育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制,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5] 创新体制机制,建设专业队伍。通过建立合理的教育电子政务运行服务机制和专业的建设与运维服务队伍,完善培训与考核机制,确保教育电子政务平台能够长期安全、稳定、高效地运行。
2.科学谋划教育电子政务发展,应优先发展其实用性
通过调研分析部分省(市)和学校教育电子政务的建设现状得知,应首先把实用性作为教育电子政务的突破口和追求目标,并确定其由简入繁的开发和应用原则。教育电子政务建设之初最关键的就是怎样让使用者接受。很多耗资巨大、功能大而全的电子政务系统多数不能应用起来或中途夭折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不能在应用之初被使用者所接受,被动使用的结果使得多数教育电子政务系统不能得到很好的应用。为此,在追求实用性而非完美性的前提下,要把教育电子政务建设抽象为“数据+服务”,[6] 即在全面掌握、整合各类教育数据的基础上,以创新的服务让使用者快速接受,然后在此基础上,再逐渐扩展其他功能,完善服务。
对于教育电子政务来说,整合是关键,整合的前提是实用。
各类教育资源包括原有资源和新产生的各类资源两类,在进行整合时,对于存在于各级各类教育行政机关中的原有基础教育资源,在尽量不改变其结构、使用方式的情况下,通过建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互操作框架,保证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无缝连接,保持原有系统使用者的“积极性”,通过人性化的设计激发其使用欲望和潜能。对于新产生的教育数据,则严格按照教育部颁布的有关标准进行数据加工,开发数据使用接口,并及时存入教育数据中心数据库。[7],[8]
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是决定教育电子政务系统能否具有生命力的关键。传统的电子政务所提供的功能很单一,并非是一个系统集成,问题的实质是对教育系统中的各类“服务”不是很清楚,为此,对教育系统各类业务必须详细归纳、梳理,摸清各类数据、各类业务之间的关联,进行关联度分析,构建教育数据“关联矩阵”并依次构建“服务矩阵”,以服务为核心,理清教育电子政务系统应具备的主要“服务项”。
3.制定业务流清晰的业务整合框架模型
教育电子政务的建设内容宽泛,如果没有一个综合性的建设框架模型予以支撑,建设和应用过程中将失去方向性,很难保证其建设质量。目前在教育电子政务领域,各类系统纷杂,各种理念和技术共存,迫切需要进行业务梳理,从业务流角度进行理顺,在电子政务开始阶段所提出的OA、MIS理念和技术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予以发展,而非抛弃。为此,应考虑一种集成模型,并使其贯穿于教育电子政务建设全过程。图1为通过调研、分析提出的教育电子政务业务互操作模型。
信息发布与互动(Web)层主要提供各类信息发布、查询和互动服务,服务对象为教育系统和社会公众,通常以网页的形式予以呈现。
办公平台(OA)主要为各级各类教育行政人员提供办公服务,具体可细化为内部信息发布(新闻、日程安排、通知、公告、待办和及时消息等)、信息交换与文件管理、数据传输与交换、文件传阅审批与在线协同办公、网络传媒与各类服务信息。
政务管理平台主要是各类政务管理系统,包括人事、教学、后勤、财务等,涵盖整个教育系统业务。
决策支撑系统主要为各级领导提供教育数据支撑服务,包括对教育数据的智能分析与统计,各类预测模型的建立等。
资源库是各类政务信息资源的集成,是未来电子政务网络集成的基础。
这样的模型结构清晰,建设思路明确,完全符合当前和长远教育电子政务发展需要,是实现协同政务的基础,更符合国际上通用的对电子政务建设五个阶段的划分。
4.创新教育电子政务和谐建设、发展模式
我国的教育电子政务起步较晚,几乎都是通过模仿和引进来推进自身建设的,为此,在引进的同时,必须注重创新。建立以服务为中心的教育电子政务平台,强调服务导向,坚持应用驱动。以服务学校、师生和社会公众为目标,以提高政府的综合信息服务和网上办事能力为目的。
整合教育政务信息资源,构建集成、共享的教育公共数据库,构建统一的教育电子政务数据中心,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编码规范,统一技术架构,建立系统开发遵循的统一技术规范,促进持续发展。[9]
建立、完善教育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并通过认证等手段强调贯彻实施;建立健全教育电子政务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促进教育电子政务的有序发展。
同步规划设计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建立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应用安全的教育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四、结束语
构筑安全、稳定、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电子政务平台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但总的来说我国的教育电子政务还处在初级阶段,网络的基础建设还相对薄弱,电子政务标准化尚不完善,安全性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把教育电子政务看作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来指导它的建设和发展。只有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发展方向,才能快速科学地推进教育电子政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迎新.如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电子政务[J].信息化建设,2007,(7):19-21.
[2]叶赛.电子政务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J].华南金融电脑.2008,(4):77-79.
[3]岳建伟,刘生权,钟耳顺,姚敏,方利,张建平.电子政务系统协同式开发平台研究[J].计算机工程,2007,33(3):273-277.
[4] http://www.edu.cn/gd_6534/20080623/t20080623_304107.shtml.
[5]安宏,高学东,曾德华,员普超.教育电子政务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估方法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4):15-16.
[6]刘学军,张广新.吉林省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 (论坛专刊),2008,(10):44-46.
[7]魏吉华,王新才.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策略研究[J].电子政务,2007,78-83.
[8]张繁,蔡家楣.电子政务系统中的数据交换和共享服务平台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7):226-229.
[9]莫赓,钟华,魏峻.一个面向电子政务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7,24(5):156-159.
【莱州市教育体育局政务】推荐阅读:
莱州市三德工程实践的思考09-12
24-惠州市教育局07-09
广州市从化区教育局12-05
漳州市芗城区教育局06-15
徐州市教育局教研室07-28
杭州市下城区教育局12-05
常州市教育局上半年工作总结12-06
池州市体育馆竣工验收总结报告06-04
徐州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分析论文09-23
沧州市教育网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