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出版社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024-09-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民出版社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8篇)

人民出版社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24时记时法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各有哪些月。了解平年闰年的知识。

2、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交流,掌握每个月天数的记法。了解平年闰年的知识。

3、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参与探索实践活动中学会交流、合作与简单的评价,同时引导学生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平年闰年的知识。

教学难点:

学会记忆大小月天数的方法,判断平年还是闰年。

教学方法:

自学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问题导入

1、大约有多少天?有那几个月?小月有几天?有哪几个月?

你是怎样记大小月的?

二月是什么月?有多收天?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自学闰年的产生(课件出示)

地球因为地球饶太阳公转一次实际是上是365天还要多几个小时,而不是我们认为的一年365天整。所以饶4圈后也就是四年

多出了的时间刚好和一天的时间相差很小所以出现了四年一闰,闰年就是这样产生的

2、闰年的计算方法

学生说说晚上9时是怎样变成21时的?

判定公历闰年遵循的一般规律为: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

①、普通年能被4整除且不能被100整除的为闰年。②、世纪年能被400整除的是闰年。

③、对于数值很大的年份,这年如果能整除3200,并且能整除172800则是闰年。

3、练习:你知道20xx是什么年吗?

怎样判断?

三、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说一说体会。

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作业设计:

68、69页的练一练

人民出版社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

(一) 知识与技能: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 能够理解并且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也就是透视现象。孩子们能够运用“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规律, 采用多种绘画形式 (如剪贴、粘贴、拼贴、绘制) 来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作品。

(二) 过程与方法:用欣赏学生生活中的透视照片导入新课, 激发孩子们的绘画兴趣。让孩子们初步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的透视规律, 也可以通过动画片的欣赏, 让孩子们了解怎么表示透视现象。最好通过各种绘画手段, 来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 素质发展目标:引导孩子们学会观察生活, 感受生活, 感受绘画快乐。

二、教学重点

能正确理解“近大远小”的现象和透视规律。

教学难点:用各种绘画形式表现“近大远小”的现象和透视规律。

教学方法:先让孩子们欣赏生活中关于透视的照片, 然后欣赏动画片, 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欲望, 然后小组合作, 通过拼贴作品的动手实践活动, 来拓展孩子们的创作思路, 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准备

生活照片、影像资料或课件、彩色纸、绘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四、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教师出示能显示透视的生活照片, 提问:孩子们观察这些景物有什么样的规律?教师引导, 近处的什么大 (高) ?远处的什么小 (矮) ?然后让孩子们总结。 (同样大小的物体, 距离我们近的看起来比较大, 距离我们远的看起来比较小, 距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在距离我们远的物体的前面。这就是一种透视现象, 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的内容———前前后后。)

板书课题———前前后后

2.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等。说说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二) 探索新知

1.让孩子们欣赏动画片《热气球升空》。仔细观察如何表现气球的一前一后的关系, 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 进一步理解“近大远小”的规律。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 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前后关系的?

学生可能回答:把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 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学生也可能回答: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2.教师出示有透视现象的学生作品, 让孩子们欣赏, 教师引导, 从而再次拓宽孩子们的创作思路, 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情感。

(三) 能力反馈, 动手实践

1.知道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后, 说说你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的前后关系。

2.学生分组讨论。

3.作业要求:用拼贴的方法表现一幅有前后关系的风景画。步骤要求:先想好内容, 用彩色纸剪好相关景物, 注意景物的前后遮挡关系。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后自主命题, 并选择一种作业形式 (绘画, 拼贴, 或两者结合) , 多多鼓励孩子们自己创作。

4.绘画之前可以与学生探讨一下绘画顺序:先画什么比较合理?

(四) 作业点评

引导孩子们作品自评、互评, 从而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同时也让孩子们感受到绘画创作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总结:生活中的透视现象随处可见, 我们今后一定要留意观察。

(五) 课后拓展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期末自测题 篇3

27 + 35 =16 + 34 =53 + 35 =78 - 44 =

80 - 28 =72 - 37 =

二、用竖式计算(有两道题要写出验算过程)(14分)

三、填空(22分)

1.4个千和5个十合起来是( ),八千零八写作( )。

2.按规律填数:

(1)2000、4000、6000、8000、()

(2)()、()、5900、5800、5700

3.在6530、6350和6550这三个数中,( )最大,( )最小。

4. 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棵白菜重3( ),1个苹果重300( )。

小华的身高136( ),体重32( )。

5. 在○里填上“>”“<”或“=”。

2千克○400克100-62○100-26 4200○685€?

6.下面的长方形是用边长1 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这个长方形长()厘米,宽()厘米,周长()厘米。

7. 小强上星期六13 :00~15 :20在科学宫参观,16 :00回到家。他参观科学宫用了( )小时( )分,回到家的时间是下午( )时。

8.

四、选择正确的答案,在□里画“√”(12分)

1.下面的哪个数最接近5000?

5620 □4890 □4260 □

2.商店从上午 8 时开始营业,到晚上8 时停止营业。全天营业多少小时?

8 小时 □ 10 小时 □12 小时 □

3.哪个物品的重用“克”作单位比较合适?

4.红花25朵,黄花的朵数比红花少一些。估计一下,这两种花一共有多少朵?

比50 朵多 □正好50 朵 □ 比50 朵少 □

5.正方体的一个面上写1,两个面上写2,三个面上写3。抛起这个正方体,落下后,哪个数朝上的可能性最大?

1 □2 □ 3 □

6.从侧面看下图 ,看到的是什么图形?

□ □ □

五、画图(12分)

1.把右边的正方形分一分,涂出它的。

2.下边每小格的边长表示1厘米,在里面按要求画图。

(1)画一个长5 厘米、宽3 厘米的长方形。

(2)画一个周长8 厘米的正方形。

3.小林用下表记录了上个月1~15 日的天气情况。

根据小林的记录完成下面的条形图(横着画图)。

六、解决实际问题

1.平均每组多少人?(3分)

2. 一袋盐500克。每天吃 30 克,吃了8 天,还剩多少克?(4分)

3.岭南小学三年级有 4 个班,每班都是42 人。如果每人都从图书馆借2本书,这个年级的学生一共借书多少本?

(5分)

4.李大伯在一块地里种三种水果(如下图)。(6分)

(1)种西瓜的地占这块地的 。

(2)种番茄和葡萄的地一共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3)种西瓜的地比种番茄的地多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5.用如下图所示的长方形纸剪最大的正方形。(8分)

(1)能剪出()个这样的正方形。

人民出版社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主题活动一:争做环保小卫士

教学目标:让小朋友在生活中动的爱护环境卫生

教学重难点:培养小朋友从小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

教学内容:教材P1-P2

教学过程:

同学们,你知道吗?

一、每年的世界环境日是()

A、3月15日B、5月21 日C、6月5日 D、8月16日

二、把你了解到有关于破坏环境的资料在班级中与同学们相互交流,并做好记录。

三、你知道下图表达的是什么含义吗?(教材第1页)

同学们可以从图的结构、意义等方面去描述。

四、开阔视野

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土地沙漠化及其含义

五、课堂小结:

六、教学反思:

探究活动:活动一垃圾的处理

教学目标: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减少垃圾的产生。教学重难点:明白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的道理。教学内容:教材第3-5页 教学过程: 活动步骤:

一、思考:垃圾的来源。(校园垃圾、生活垃圾、社会垃圾)

二、小调查:发现身边的垃圾。

三、垃圾的分类。

1、可回收垃圾。(纸类、金属、玻璃、织物)

2、不可回收垃圾。(生活、生产)

3、不可回收物是指什么?

4、变废为宝。

四、课堂小结:

五、教学反思:

探究活动活动二关注家乡的水资源 教学目标:增强节约每一滴水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增强节约每一滴水的意识 教学内容:教材5-8页 教学过程: 活动步骤:

一、说说人与水的关系。

生活中:食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产中:水力发电、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调查公共场所浪费水的情况:(教材第6页)

三、说说日常节约水的方法。(把教材第7页日常节水妙招表填完整)

四、成果评价:(教材第8页)

1、学生制作一张环保手抄报。

2、教师评价。

五、课堂小结:

六、教学反思:

主题活动二珍视健康爱惜生命 教学目标:知道睡眠对健康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教学内容:教材第9-10页 教学过程:

一、你知道吗。

1、将下面体育运动的名称填在横线上。(教材第9页)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哪些运动?

2、如何做到健康饮食呢?(教材第9页)春季:多食用新鲜的绿色蔬菜。

夏季: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季: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冬季: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开阔视野:(教材第10页)

1、笑一笑,十年少

2、吸烟有害健康

三、课堂小结:

四、教学反思:

探究活动活动一睡眠与健康及健康卡的制作 教学目标:认识到睡眠对健康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增强合作意识的一定的调查、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教材第11-16页 教学过程:

一、问问父母、老师,或者去图书馆、上网查找资料。

1、完成课本第11页的问题。

2、调查活动—小学生一天需要的睡眠时间。

3、完成第12-13页的各种表格。

4、调整我的作息时间:

自制一个作息时间表

5、制作健康卡

二、课堂小结:

三、教学反思:

主题活动三让我们的手儿灵巧起来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手的进一步了解,让学生更加爱惜自己的双手。

教学内容:17-24页

一、你知道吗?

1、你认真观察过自己的小手吗?如果没有,现在就仔细的观察,你有什么新发现?(可以从指纹、指甲及手指的长度等引导学生观察)

2、仔细观察,比较自己的手和爸爸妈妈的手,看看他们有什么区别:(可引导学生从大小、粗糙程度等方面对比)我的手: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爸爸的手: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妈妈的手: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习剪窗花

A、制作窗花B、设计窗花

二、课堂小结:

人民出版社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5

本文收录在500263:

1、教 案617298: 【教学设计】(验证码980)信息技术小学第一册(海南出版社)备课教案

信息技术小学第一册(海南出版社)备课教案 海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编写组 海南出版社 第一册

第一课 电脑小专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各样的电脑;

2、知道电脑 的作用;

3、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 认识各种各样的电脑。

三、教学难点 知道电脑的作用。

四、教具准备

1、网络多媒体电脑室

2、相关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言

1、演示课件,动画激趣;

2、谈话导入新课

(二)新课学习

师演示讲解,师生互动探究。

(三)实践巩固 生自主实践,创新学习,师个别指导。

(四)课堂小结

1、大家认识了哪几种电脑?

2、电脑有哪些作用?

3、你们想不想学电脑?

六、板书设计 第一课 电脑小专家

电脑的种类:

1、大型计算机

2、台式计算机

3、便携式计算机

4、游戏机(微电脑板)

电脑的作用:

1、画画

2、玩游戏、计算

4、收集和处理信息 ……

第二课 爸爸书房的“情报站”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文件、硬盘、软驱、光驱、电脑病毒等概念;

2、认识电脑的主要组成以及它们各自的用处;

3、使学生懂得如何爱护电脑;

4、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电脑的主要组成;

2、爱护电脑常识;

三、教学难点 软盘和光盘的使用

四、教具准备

1、网络多媒体电脑室

2、相关教学课件

3、硬盘、软盘和光盘

五、教学过程

(一)导言

1、演示课件,动画激趣;

2、谈话导入新课。

(二)显示学习任务 课件显示(见板书)

(三)探究新课

1、电脑的主要组成及其作用 师实物演示讲解,师生互动探究。

2、软盘和光盘的使用

师实物演示,边讲解边操作,师生互动探究。

3、怎样爱护电脑

生讨论,师讲解,师生互动探究。

(四)实践巩固

生自主实践,巩固学习,师个别指导。

(五)课堂小结

1、你们知道电脑主要由哪些组成?

2、还记得怎么样使用软盘和光盘吗?

3、大家应该怎样爱护电脑?

4、把你今天所学的东西告诉家人,同学和朋友。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 爸爸书房的“情报站”

1、电脑的主要组成:①、主机 ②、显示器 ③、键盘 ④、鼠标 ⑤、音箱

2、文件

3、硬盘

4、软盘的使用 :(略)

5、光盘的使用:(略)

6、爱护电脑:防湿、防磁、防尘、防击

第三课 可爱的“小老鼠”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开机和关机;

2、会使用鼠标,知道鼠标的5种基本操作;

3、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学会开机和关机;

2、学会使用的鼠标。

三、教学难点 学会使用的鼠标。

四、教具准备

1、网络多媒体电脑室

2、相关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言

1、演示课件,动画激趣;

2、谈话导入新课。

(二)显示学习任务 课件显示(见板书)

(三)探究新课

1、开机

师演示讲解,师生互动探究。

2、鼠标的使用

师示范演示,边讲解边操作,师生互动探究。

3、关机

师演示,边讲解边操作,师生互动探究。

(四)实践巩固

生自主实践,巩固学习,师个别指导。

(五)课堂小结

1、电脑是怎么样启动、也就是怎么样开机的?

2、鼠标有哪几种基本操作?

3、大家应该怎样关闭电脑?

4、把你今天所学的东西用日记的方式写一篇学习体会。

六、板书设计

第三课 可爱的“小老鼠”

1、开机:①、插上电源 ②、开显示器和音箱开关 ③、开主机电源开关

2、鼠标的5种基本操作:①、指向 ②、单击 ③、双击 ④、拖动 ⑤、单击右键

3、关机:①、关闭所有已打开的程序 ②、单击“开始” ③、指向并单击“关闭系统” ④、单击“关闭计算机” ⑤、单击“是”

第四课 电脑和音乐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最大化、最小化、关闭按钮,菜单栏、工具栏的位置以及各个按钮的提示;

2、使学生会用电脑听CD、录音、看VCD;

3、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用电脑听CD、录音、看VCD。

三、教学难点

即教学重点(学会用电脑听CD、录音、看VCD)。

四、教具准备

1、网络多媒体电脑室

2、相关教学课件

3、CD、VCD碟片

五、教学过程

(一)导言

1、演示课件,动画激趣;

2、谈话导入新课。

(二)显示学习任务 课件显示(见板书)

(三)探究新课

1、用电脑听CD 师演示讲解,师生互动探究。

2、用电脑录音

师演示,边讲解边操作,师生互动探究。

3、用电脑看VCD 师演示,边讲解边操作,师生互动探究。

(四)实践巩固

生自主实践,巩固学习,师个别指导。

(五)课堂小结

1、谁说说打开CD播放器的两种操作方法?

2、我们是怎么样用电脑来录音的?

3、大家说说用电脑看VCD的操作方法与步骤?

4、把你今天所学的东西用日记的方式写一篇学习体会。

六、板书设计 第四课 电脑和音乐

1、用电脑听CD 方法与步骤:(略)

2、用电脑录音 方法与步骤:(略)

3、用电脑看VCD 方法与步骤:(略)

第五课 认识键盘大家族

一、教学目标

1、教学生认识键盘的分区及各分区中按键的功能;

2、使学生初步掌握键盘的指法操作、击键的姿势、要领;

3、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

1、认识键盘的分区及各分区中按键的功能;

2、初步掌握键盘的指法操作、击键的姿势、要领。

三、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键盘的指法操作、击键的姿势、要领。

四、教具准备

1、网络多媒体电脑室

2、相关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言

1、演示课件,动画激趣;

2、谈话导入新课。

(二)显示学习任务 课件显示(见板书)

(三)探究新课

1、认识分区(主键分区、功能分区、编辑分区、数字分区)师实物讲解,师生互动探究。

2、击键的姿势、要领

师示范演示,边讲解边操作,师生互动探究。

3、基本键位的指法操作

师示范演示,边讲解边操作,师生互动探究。

(四)实践巩固

生自主实践,巩固学习,师个别指导。

(五)课堂小结

1、谁说说键盘上分为哪四个分区?

2、大家说说击键的姿势、要领有哪几点?

3、谁能说出基本键位的指法操作并示范给大家看看?

4、今天我们所学的东西,今后要多接触、多练习,尽快熟悉它们。

六、板书设计

第五课 认识键盘大家族

1、认识分区 主键分区:(略)功能分区:(略)编辑分区:(略)数字分区:(略)

2、击键的姿势、要领(略)

3、基本键位的指法操作(略)

第六课 运指如飞

一、教学目标

1、教学生学会启动和退出“金山打字通”应用程序;

2、使学生通过“英文打字”和“打字游戏”来熟悉键位、练习巩固指法和提高打字速度;

3、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知识迁移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键盘的指法操作、击键的姿势、要领。

三、教学难点

熟悉掌握键盘的指法操作、击键的姿势、要领。

四、教具准备

1、网络多媒体电脑室

2、相关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言

1、演示课件,动画激趣;

2、谈话导入新课。

(二)显示学习任务 课件显示(见板书)

(三)探究新课

1、启动和关闭“金山打字通”

师演示边讲解边操作,师生互动探究。

2、英文打字 师边讲解边示范操作,师生互动探究。

3、游戏打字

师边讲解边示范操作,师生互动探究。

(四)实践巩固

生自主实践,巩固学习,师个别指导。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还有一不懂的问题吗?

2、回家告诉家人你今天学习电脑的情况。

3、写一篇日记,谈谈今天学习电脑的体会。

4、要想熟悉键位,提高打字速度,今后要靠我们多接触、多练习。

六、板书设计 第六课 运指如飞

1、启动和关闭“金山打字通” A启动:方法与步骤—— B关闭:方法与步骤——

2、英文打字 ①键位练习②单词练习③文章练习

3、游戏打字 ①吃苹果 ②打地鼠 ③青蛙过河

第七课 给爸爸妈妈的留言

一、教学目标

1、教学生学会启动和退出“记事本”应用程序;

2、使学生知道电脑中有几种中文输入法并会选择输入法;

3、使学生学会全拼输入法,知道输入法中一些按钮和按键的功能(快捷方式);

4、使学生学会保存文件;

5、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知识迁移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学会选择输入法并学会全拼输入法;

2、学会保存文件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快捷方式功能键的使用;

2、保存文件的方法。

四、教具准备

1、网络多媒体电脑室

2、相关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言

1、演示课件,动画激趣;

2、谈话导入新课。

(二)显示学习任务 课件显示(见板书)

(三)探究新课

1、启动“记事本”

师边讲解边演示操作,师生互动探究。

2、简介“全拼输入法”

师边讲解边示范操作,师生互动探究。

3、启动和关闭输入法 师边讲解边示范操作,师生互动探究。

4、切换输入法

师边讲解边示范操作,师生互动探究。

5、保存文件

师边讲解边示范操作,师生互动探究。

(四)实践巩固

生自主实践,巩固学习,师个别指导。

(五)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第一次用电脑输入中文,以后连自己都可以用电脑来打字了,希望大家今后要多打字练习;

2、使用“记事本”,写一篇练习“全拼输入法”学习体会的日记。

六、板书设计

第七课 给爸爸妈妈的留言

1、启动“记事本”

方法A:在桌面上双击“记事本”图标;

方法B:单击“开始”,指向“程序”,指向“附件”,指向并单击“记事本”命令。

2、全拼输入法(略)

3、快捷方式功能键的使用

启动和关闭输入法:Ctrl+空格键(按住Ctrl不放,再按一下空格键)切换输入法:Ctrl+shift 空格:按空格键(按一下,光标向后退一格)换行:按Enter(回车键)

免责声明:除正式文件通知外,好研网所有文章及所有评论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好研网及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任何观点,所有文章文责自负,若有任何非法及不当信息,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作出相应的处理。[好研网] 检查是否有新评论

文章评论

页次: 1/0, 共 0 条►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6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具准备:投影仪、学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小朋友们,上个周末我和聪聪、明明一起去了一个地方。想跟我一起去看看吗?

(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不同)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学生说分类方法)在游乐园里,像(点击出现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定格画面)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而(点击出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现定格画面)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移和旋转”。(齐读课题)

二、新课:

1、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明明想问问你们:(出现明明及声音。“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说得真棒,瞧,我们学校的观光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只要是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想)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真棒!!请坐。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你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做平移运动吗?(生说怎么做的)

如果要把平移的现象表现在纸上,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听!聪聪在邀请我们呢!(聪聪:“小朋友,快来移移看!”)

2、移移看

(1)图上有一所小房子,现在我们要把它向上平移5格,你知道该怎么移吗?(生说)好,让我们一起来移移看!(中小房子整体移动。)再问,小房子是向哪个方向移动的?(向上平移)移动了多远?(5格)(2格)

你是怎么知道的?

图形的每一条边都向上平移了5格。

(2)现在小房子要向右平移7格,小房子又该怎么平移呢?(自己说说看)

(生:小房子向右平移7格,也就是它的每一条边都要向下平移7格。)

说得真棒,瞧!(出示移动)小房子向右平移7格,也就是它的每一条边都要向下平移7格。小房子向( )平移了( )格。

平移时,我们先确定物体平移的方向,再通过某一条边确定平移的距离。

(3)小房子又平移了两次(出示定格画面),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吗?翻开书41页,填在书上。

两生汇报,问怎么想的。(展示台)

我们再来看看,(出示)小房子……一样的举手!

3、生活中的旋转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明明还想问问你们:“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小朋友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师在生中看说。)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

(欣赏)

三、小结:

你能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又是旋转吗?

四、练习、活动

1、区别平移、旋转。

你能区分平移和旋转了吗P43、3

2、老师想送给你们一条小船。请你把向右平移四格后得到的小船涂上颜色。P43、1

3、活动

今天我们学习了──平移和旋转,下面就用我们的学具来拉一拉,转一转,去感受平移和旋转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吧!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7

1、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理解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并能根据间隔排列的特点,由一种物体的个数知道另一种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体验发现规律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体验数学的奇妙。逐步积累探索规律的经验。

教学重点:

探索并发现间隔排列中物体个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

发现和概括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1、出示篮球,足球实物图和几何图形。

2、引发探究动机。

谈话:小朋友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这里两组物体的排列规律。如果你在进一步观察,是不是会发现更有价值的规律呢?

二、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1、初步观察,发现特点。

2、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3、深入思考,加深认识。

4、回顾过程,突出思想。

5、应用规律,巩固认识。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比较,数一数,圈一圈等方法找到了两端物体相同时,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间的规律;

还通过一一对应的思想,明白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8

清三营乡寄宿制小学 闫 雪

第一章

对称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在观察、交流和操作过程中感受并认识对称现象,能找出并判断出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2、认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3、在观察、操作、描述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发展空间概念。

4、了解自然界和生活中有着很多的对称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对称的美,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材分析:

对称是《标准》“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与变换的重要内容,《标准》第一学段安排的图形与变换的内容标准有三条:①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③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本册安排的是轴对称现象和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作图。本单元对称知识是通过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大量的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使学生感受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为其他图形知识奠定基础。本单元主要内容是感知对称现象和认识轴对称图形。集合本单元学习内容还安排“有趣的剪纸”实践活动。

课时安排:

1、感知对称现象。对称现象是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对此现象并不陌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有实际熟悉事物出发如:枫叶、蜻蜓、葫芦、蝴蝶等实物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初步感知对称现象。在通过画虚线和“做一做”的操作活动引出对称概念。“说一说”让学生在来说一说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进一步感知对称现象。

2、认识轴对称图形。通过动手操作活动说说自己的发现,明白这些图形的共同点是“沿虚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从而引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接着指出什么是“对称轴”。并能根据给出的图形画出另一半。

3、实践活动“有趣的剪纸”。由我们常见的对称性剪纸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美。接着安排折纸剪纸方法通过欣赏了解对称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体验。

对称现象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经历认识对称现象的过程。

2、了解“对称”含义,能找出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3、通过生活中大量的对称现象,感受对称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一系列学习活动认识对称图形,了解“对称”含义,并能说出生活中对称现象。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小镜子)图片

一、激趣引入:今天是我们新学期的第一节课。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出示枫叶蜻蜓蝴蝶葫芦短裤五角星图片)边出示边贴。

二、探究新知。感知对称现象。

1、①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几张卡片上图形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吗?

②小组交流③说一说。(蝴蝶左右两边的形状一样;蜻蜓两边的形状也一样;这几幅图的共同特点都是两边的形状一样)

2你是怎么知道两边一样的?画一画,试一试。

3、你也来折一折。我们把像这样对折后左边和右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对称图形。

三、做一做

拿出准备的小镜子和蝴蝶图片,想一想镜子应该放在哪可以使镜子映照出另一半?以小组为单位试一试吧!

四、说一说

生活中还有那些对称现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五、练一练

先说一说他们是对称的吗?再试着分一分。轴对称图形

教学内容: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第3—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经历体验认识轴对称图形的过程。

2、认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3、参与数学活动,能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美丽的图形,请大家也把它拿出来(教材附页2),沿虚线把它们对折,你发现了什么?

二、自主探索相互交流

1、交流学生操作的过程和发现的特点。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你发现了什么特点?

此时学生可能说出是对称图形,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示怎样对称的。学生可能说:虚线两边一样大还可能说:虚线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我们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虚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这条虚线就叫做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三、综合实践和应用

1、练一练

师生一起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重点说说是怎样判断的。然后让学生自己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出示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读题弄清题意,然后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轴对称图形,再进行交流说说那些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在哪?谈论完后再画。特别指出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有不止一条对称轴。

2、猜一猜做一做

先让学生想象一下剪出的图形然后再实际做一做。

出示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进行猜想讨论,然后剪纸。(在学生剪纸的过程中,一定要强调安全.)有趣的剪纸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折纸、剪纸的活动,经历学习剪纸活动的全过程。

2、能运用对称的知识剪出些简单的剪纸。

3、在剪纸的动手活动中,欣赏对称图形的美,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巩固对称知识,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美。

教材分析:实践活动“有趣的剪纸”。由我们常见的对称性剪纸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美。接着安排折纸剪纸方法通过欣赏了解对称的应用感受数学习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时,要通过“欣赏”剪纸作品,使学生感受到对称的美,激发学生剪纸的欲望,在师生边说边剪的过程中,学习折、剪的方法。让学生在欣赏和操作的过程中,了解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和创造美,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前准备:彩纸、剪刀、剪纸作品、视频投影。教学过程:

一、欣赏引趣:

(教师出示一些剪纸艺术作品)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的这些,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剪纸)

1、欣赏:剪纸实物和教材提供的民间剪纸作品(鼓励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美在哪儿?)

2、观察他们有什么特点?(学生交流;如有学生发现剪纸中轴对称图形,教师可以适时让学生指出对称轴的位置。)

二、试一试。

师:在坐的每一位同学都有一双小巧手,看着眼前这些美丽的剪纸作品,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试一试?

1、打开课本第6、7页,学生自学剪纸方法,可以小组内交流。

2、班内交流: ×× 折纸的方法(“对折法”和“连续对折法”)×× 剪纸的方法。

3、试一试。

三、欣赏学生作品。课题:有趣的剪纸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5页——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折纸、剪纸的活动,经历学习剪纸活动的全过程。

2、能运用对称的知识剪出一些简单的剪纸。

3、在剪纸的动手活动中,欣赏对称图形的美,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过程:

一、欣赏剪纸

1、观看介绍我国民间剪纸的录象资料让学生边欣赏边了解有关剪纸的民间艺术。今天我们大家不仅能欣赏到我国传统的民间剪纸艺术,而且如果你愿意的话还能学会这门技能。请大家看录像。

2、欣赏对称的剪纸作品,让学生观察教材上剪纸的图,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师:同学们我们的课本上也有几幅剪纸请大家也来欣赏欣赏。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剪纸什么特点? 学生可能说出:每一幅图都是对称的(还可能具体说出来怎样对称),图片的摆放也是对称的。你们行不想用自己的双手剪出漂亮的图案来?

二、学习剪纸

1、学习折纸的方法。完成教材6页中间内容。

折纸方法让学生自己观察课本。然后进行操作交流。让学生观察课本上两种折纸的方法,引导学生看明白后说出并演示,然后自己动手折一折,同桌互相交流自记者的方法。是学生明确可以一次对折,还可以几次对折,根据你想创作的作品需要选择对折方法。

2、学习剪纸方法让学生观察剪纸的方法 1让学生自己观察课本。然后进行操作交流。再观察剪纸方法2 教师可以先示范,然后引导学生操作。

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你自己的设计思路,去折、去剪,作出你的成果来吧!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案剪一剪。实际操作然后展示学生作品。

三、实践操作、动手剪纸完成折一折剪一剪1和2。

通过观看录象、剪纸作品等,使学生了解我国有关剪纸的文化传统以及剪纸的由来以及各种精美的民间剪纸艺术,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以及剪纸艺术的美。(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碧眼的方法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学生正确的学习掌握和理解知识。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到剪纸艺术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美以及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二章 加减法

单元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加、减法,认识了1000以内数以及掌握了1000以内简单加减法口算的基础上安排的。主要内容有三个知识模块:三位数加减法,加、减法验算,加减混合运算。单元最后安排了“跳绳游戏”的实践活动。

本单元学习的三位数加、减法,是本套教材最后一次安排的整数加、减的内容。教材设计注意选择学生熟悉的、身边的现实问题,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技能,让学生在自主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计算的方法,掌握计算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将三位数加、减的计算方法类推到多位数加、减计算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尝试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会计算三位数加减法,并能进行验算。2.结合具体情境,了解小括号的作用,会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3.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能灵活运用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并能对计算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5.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6.感受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在自主探索、尝试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单元共安排9课时和两个实践活动。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8-9页

教材分析: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由于本节课计算学习比较简单,所以在问题情境中设计了比多、比少的表述。教材通过两个画面呈现了小强和小花交流收集邮票的情境,在他们的对话中用到了“比多”、“比少”等语言。先通过“说一说”让学生了解情境中反映的数学信息,接着提出“自己提出问题,并试着计算”的要求。

学情分析: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理解“两个人对话”的内容,必要的话,可请学生做角色表演。交流提出的问题和解答方法时,要对学生竖式的书写格式进行指导。

教学目标:

1、结合熟悉的事物,在选择合适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活动中,经历自主尝试三位数简单加减计算的过程。

2、会计算不进位和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

3、能积极参与提问题的活动,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教学重、难点:

会计算不进位和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教学准备: 情境图、小黑板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过的三位数的出示口算题,让学生计算并说出计算方法。教师小结引出本课内容。

二、不进位加减法

1、师:刚才大家说了很多的计算方法,也都很准确,小强和小花收集了很多邮票,想让你们根据他们收集邮票的数据进行数学练习,愿意试一试吗?

2、出示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交流从图中了解的情况,说一说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3、请学生选择信息提出问题,自己试着计算并解,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和解决方法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将笔算板书在黑板上,并让学生说出笔算计算应该注意的事项: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减)。

4、提问学生还有没有其他的问题,给予鼓励。

三、练习巩固 1、9页第一题:知道学生读懂情境图,了解图中的信息,然后独立计算,集体订正。2、9页第二题:让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3、9页第三题:

(1)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2)重点让学生说一说500元够不够的理由是什么。

(3)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交流,注重谈计算结果和自己刚才估算的结果有多大差距,从而体验估算的意义。

四、联系实际应用

1.让同学们自编数据互相提出用加或减的口算问题,并口算。(以同桌、小组的形式开展活动。)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提出不同的算法,只要合理,老师给予肯定,尊重学生有个性的思维方式,不强求方法统一。

2.挑战赛。

采用组内互相挑战,比一比谁的方法算得快,或组与组之间互相挑战,比一比哪一组的方法算得快。

3.让学生谈谈本节课学习的感受与收获,谈一谈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到这些计算。进位加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计算三位数的进位加法

2、能根据法则准确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在尝试解决读书问题的活动中,经历自主尝试,并与他人交流三位数进位加法计算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自主尝试计算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解决“哪一位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说说怎样算比较简便。6+9+4= 7+2+8= 3+5+9= 7+8+3= 4+5+9= 7+8+2=

说明:6+9+4,先算6+4=10,再算9+10=19,用凑十法口算比较简单。(2)笔算: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65+19= 53+27= 做笔算加法时,先从个位加起,个位5加9等于14,在个位写4,向十位进1;十位6加1等于7,7再加进上来的1等于8,十位写8;最后结果是84。一起回忆两位数加法的笔算法则: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二、新授

出示三个年级订阅小哥白尼的本数统计表如下: 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本数 153 165 189 师:通过上表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生答)师:你能根据上面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到减法问题,教师要给予肯定,由于不是本课所讲内容不必板书。当提到加法问题时教师要立刻板书出来:

(一)提出问题

1、三年级和四年级共多少本?

2、三年级和五年级共多少本?

3、四年级和五年级共多少本?

4、三年级、四年级和五年级共多少本?教师引导说出:三个年级共多少本?

(二)解决问题 上面几个问题是最基本的加法题,所以运算的方法孩子们一定都能选对,我们要重点关注他们的笔算过程。

1、放手让孩子根据两位数的法则自己解决前三道题,选三名同学到前面板演。下面同学有困难可小组内讨论解决。

2、板演同学说笔算过程:(举一例)

做笔算加法时,先从个位加起,个位5加9等于14,在个位写4,向十位进1;十位6加8等于14,14再加进上来的1等于15,十位写5向百位进1;百位1加1得2在加进上来的1等于3,百位写3,最后结果是354。

师:通过上面的三道题,你能猜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是什么了吗?生答。师板书:三位数的进位加法

师:我们今天所学的三位数进位加法与两位数有什么联系和不同?

生答:大致看法是前两条一样,不同点三位数的计算多了一位——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

师:第三条我们可以怎样简练的说?(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它前一位进一)

4、学生完整的说法则。

师:动笔写我们能准确知道哪位满十,如果不计算你能不能判断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吗?我们看一看咱们班谁是火眼金睛。

5、完成练一练第一题,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6、解决第四个问题

师:列式计算时你发现这道题与前面几道题有什么不同?

生可能谈到:这道题是三个数相加;十位相加满二十了;教师追问:满二十多怎么办?一定有同学会说:向前面进2。

师:那如果数位上的数满三十多或四十多五十多等,怎么办?引导孩子说出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几时就要向它的前一位进几。

7、生总结三位数进位加法法则。

三、练一练

独立完成数学书11页2、3题。做完后选两名同学重点说一说后两题的计算过程。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加减法第3课时(P12~P13),教学目标:

1、在解决用电问题的活动中,经历自主尝试与他人交流三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过程。

2、会计算三位数的退位减法。

3、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在自主探索、尝试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教材分析:教材选择了现实生活中每家都使用的电表及每月查阅电表上字数的事情。学习三位数的退位减法。在尝试计算的过程中,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连续退位的道理,掌握计算方法。填出表格后,可鼓励学生根据几个月的用电数,提出问题并试着解答。

学生分析:学生有了两位数退位减法和三位数不退位减法的基础,关键是明白理解“十位不够减,向百位借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会计算三位数的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十位不够减,向百位借一”道理,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算法。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三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复习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张丽家五一刚搬入新家下面是记录5、6、7、月份用电情况时,电表上显示的数。1)你知道电表有哪些作用吗?示几只显示用的电表及相应时间的信息图。2)要求学生读出电表上的数,了解信息图中的信息,重点解决“5月份的用电数是多少以及怎么知道的?”

二、尝试计算,交流算法

1、“计算6、7月份的用电数”的。先让学生试着用百以内退位减法知识尝试计算。在交流各自算法时,重点指导“个位不够减,被减数十位上是0,怎样计算。”特别是计算504—335需要连续退位,重点理解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而十位上的数是0,则需要先从百位退一,这样十位上就成了十个十,个位再从十位上退一,十位上就得九个十„„

2、把算出的结果填在下表中。注意检查学生是否能正确地把结果填入表内。

3、读一读统计表,根据表中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三、练一练

1、学校有406人参加“十一”联欢会。其中有380人是学生。参加联欢会的老师有多少人? 2、824—631 470—238 665—158—327 495—189 204—132 951—560—183

3、在下面的四个数中任选两个数组成一道减法算式。931 427 831 538 加减法的估算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经历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三位数加减法估算过程。

2、会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估算,能表达估算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感受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养成估算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会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估算,能表达估算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教具:在小黑板上出几道估算题。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趣导入,探究新知

师:今天,老师要带领同学们去养殖专业户小明家去看一看,请同学们观察情景图,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并根据你发现的信息说一道完整的应用题.(这一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把题目中零散的信息加以综合,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编题能力)

生:小明家这个月养鸡的收入369元,养鸭收入442元,估算一下这两项收入大约是多少元?

师:估计一下这两项收入大约是多少元?首先,让学生说一说大约是什么意思?再指导学生进行估算。

学生的方法会多种多样,比如:300+400=700,69+42大于100,这两项大约是800多元。或:369小于400,442小于500。这两项收入不到900元,但比800元多。学生的想法只要有一定的道理给予肯定。但在多种方法中老师一定要有所倾向,选出最优化的算法。

师:试着估算小明家养鸭的收入和养鸡的收入相差多少元?

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然后和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例如442和369分别接近440和370,440—370=70,所以442—369大约等于70。

师:实际算一算,估计的数和计算的结果相差多少?(通过计算结果和估算结果的比较,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计算,什么是估算。)

二、试一试 先估算,再计算。165+638= 635—246=(先自己估算,再把自己的估算方法和同学交流,然后,用竖式计算)

三、练一练 第1题

1、看图,从丫丫家到红红家有几条路?(让学生把行走的路线说清楚,并进行列式)

2、估算一下走哪条路比较近?(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最好是选择最简便的方法来说。)

3、算一算两条路相差多少米? 第2题

1、估计一下带800元钱买一套桌椅够不够?(重点说说带800不够,体会估算的作用。)

2、买一张写字台比买一把转椅多花多少元?

3、你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再次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加减法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简便方法计算接近整百数的加减式题。

2、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结合熟悉的事物,经历用简便方法计算接近整百数的加减法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在交流各种算法的过程中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交流简便方法时帮助学生理解“多加了,要减去”、“多减了,要加上”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

1、观察情景图,说一说图中有什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两栖动物,什么是爬行动物。

二、复习引入新授

1、出示试题

我国有两栖动物274种,爬行动物399种。(1)估算一下我国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共有多少种?(2)计算一下我国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共有多少种?

2、学生读题,谈算理

(1)提出第(1)题,学生进行估算时重点交流估算方法,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生1:274大约是300,399大约是400,两类动物大约有700种。生2:399大约是400,两类动物大约有670种。生3:两类动物不到700种。

(2)提出第(2)小题,学生进行计算 思考:有没有比较简便的算法?

我班学奥数的同学会想到加上400后在减去1,这时教师追问:为什么减去1?

2、学生讨论问题

3、汇报交流

因为第一步多加了1所以第二步要减去1。(多找几名同学说一说自己所悟出的道理)

4、出示减法题:371-98 要求学生用简便算法计算,集体订正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加上2。理由:因为第一步多减了2所以第二步要加上2。

师小结:今天我们所学的内容是用简便方法计算接近整百数的加减法。板书:简便算法

通过上面的两道简便算法题你明白了什么?引导学生一起说出用简便方法计算接近整百数的加减法“多加了,要减去”、“多减了,要加上”。

二、练习巩固

1、提问题,并解答。

鼓励学生提出不同问题,大家解答。

2、先估算,在计算。(1)学生独立完成(2)集体交流:重点交流简便算法。加法的验算 教学内容:18-19页 教材分析:

教材设计了学生非常熟悉的到商场买衣服的情境,通过母女俩算的结果不同的情境,提出“谁算得对呢?”的问题,在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检查谁算的对过程中,学习加法的验算。教材呈现了学生不同的验算方法,交流时,重点指导学生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和用减法验算加法的方法。最后通过议一议让学生体会验算的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

1、结合买衣服的生活情境,经历自主探索加法验算方法的过程。

2、会验算加法,初步感知加法、减法之间的关系。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验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验算的好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1、会验算加法。

2、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3、养成验算的好习惯。教学准备:

情境图、练习本、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看第一个算式写出下面三个算式的得数: 45+56-101 56+45= 101-45= 101-56= 讨论:你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

二、用买东西的生活实例引出验算问题。

1、出示情境图:妈妈带小红去商店买衣服。

2、让学生看图。说说图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这件事中包含了哪些数学问题?

3、提出蓝灵鼠的问题:谁算得对?

4、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验证。

5、交流学生不同的检验方法和结果,并说明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一起讨论归纳出具体的演算方法:(1)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看和是不是相同。

(2)用和减一个加数,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

(关于用减法演算加法的方法,如果学生能想出,教师可结合交流做重点指导,如果学生不能提出,教师可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交流。

6、结合交流活动,老师小结: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叫做验算。

二、议一议

1、学生讨论:根据刚才的活动,说一说验算的意义。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使学生感悟验算的重要意义,养成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

三、练习巩固。

1、验算两只小熊的计算是否正确,说说自己的验算方法以及发现了什么问题。

2、先估算,再计算。学生独立完成,重点了解学生是用什么方法验算的是否检验出了计算错误。

关于加、减法各部分关系的练习,学生以前已经接触过。本题先让学生试写,再重点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减法的验算

教学内容: 减法的验算(教材20-21页)

教材分析:教材设计了小明买自行车交费的情景,通过售货员和小明的对话以及小明心算的情境,使学生自然进入验算的状态中。教材呈现了不同的验算方法,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注意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算法,讲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感受验算方法的个性化和多样性,以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难点:学生自主交流发现验算的方法,认识验算的意义。教学目标: 1.结合买车的生活情境,经历自主探索减法验算方法的过程。2.会验算减法,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3.在验算方法的探索、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准备:主题图、口算卡片、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检复铺垫:

1、学生回顾笔算三位数加减法应注意哪几点?

2、先估算,再笔算: 384-235

3、计算并验算: 235+708

二、情境交流:

1、放情境录音,相机出示情境图“小明买车”

让学生说说发生了什么事情,从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b)、出示兔博士的问题“验算一下,看谁算的对”? 300-236=74 ? 300-236=64 学生独立思考后,可以在小组内交流;小组代表在班内交流:说说自己用怎样的方法验算?谁还有不同的想法?

鼓励学生交流不同的验算方法。

教师相机板书各种验算方法,相机强调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3、教师鼓励学生比较:你认为哪种验算方法最容易接受?为什么?(作为参与者,教师相机明确自己的倾向“利用加法验算减法”)

三、总结算法:

1、联系板书,引导学生明确课题“减法的验算方法”;指名总结减法的验算方法。

2、完成“试一试”。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2、数学冲浪

不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材(P22~P23),不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经历自主学习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

2、会计算加减混合运算的式题,并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感受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在自主探索、尝试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材分析:

这是本套教材第三次安排加、减混合运算的内容。学习20以内的加、减后,安排通过看图列式,看图讲故事,百以内数的加减后,又安排了一次,重点是通过求三个数的和、购物等,学习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本单元安排的混合运算,主要是结合简单的现实问题,在用已有经验分步计算的过程中,尝试把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进而理解运算顺序,并试着解决需要两步计算的加、减问题,学习写答语。

学生分析:学生认识了连加、连减、有很好的计算基础,关键是掌握加减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教学重点:会计算加减混合运算的式题。教学流程:

一、解决问题,自主探究交流

1、大家喜欢玩具吗?今天我们就和小羊一起来到玩具店,帮小羊解决买玩具的问题,投影出示:小猴子玩具店的经理也想请你们帮帮忙出示情景图:商店里有18个白皮球,23个花皮球,小羊买20个皮球。还剩多少个皮球?

2、说一说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和问题。

3、教师提出:“还剩多少个皮球?我们应该怎样算?”

4、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

5、交流各自不同的计算方法。

分步计算:18+23=41(个)综合算式:18+23-20 41-20=21(个)=41-20 =21(个)

适时点拨和指导学生脱式计算的格式、步骤和方法:引导学生先说一说每一步运算求的是什么,理解分布解答和综合算式解答的联系,重点指导综合算式直接列出两步算式,先计算前两个数字并把得数落下来写在第一步,然后把第二个运算符号和第三个数字落下来,最后计算把前两个数的结果和第三个数进行计算,写在脱式的第二步。

6、写出答语

学生试着写出答语,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订正。

二、巩固提高

1、牛刀小试,投影出示。

(1)向阳村原有电视机39台,今年新买的比原有的少11台。向阳村现在一共有电视机多少台?

(2)把两个算式改为一个综合算式 34+56=90 678-299=379 90-45=45 379+546=925

2、大显身手

(1)295+326-483 420+191+78 205-176+317 670-218-132(2)一列从北京开往广州的火车,到石家庄前车上有乘客856位,在石家庄站上车的乘客有288位。火车从石家庄站开出后,车上的乘客是增多了,还是减少了?火车从石家庄站开出后,车上有多少位乘客?

(3)学校里原有85盒粉笔,又买来56盒。用去了73盒,还剩多少盒? 小结:这节课大家表现都很好收获一定很大,都跃跃欲试想谈谈自己的收获了,现在老师就给你们机会,谁先来?

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数学24——2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买书包和鞋的问题情景,经历自主尝试连减运算和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过程。

2、了解小括号的重要作用,会计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试题。

3、在与他人交流个性化算法的过程中,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解法,进一步体会算法多样化,增强自主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难重点:指导学生怎样把两个减法算式写成一个连减算式以及连减竖式的写法。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探究新知

师:小化带100元钱到商店买了一个书包和一双运动鞋,小化还剩多少元钱? 生:先说一说了解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师:要想知道小化还剩多少元,必须先知道什么?(让学生弄明白问题与条件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生自己进行计算后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可能出现的计算方法有:100—29—56 用竖式进行计算(要学生说计算法则:

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一„„位多练习几遍,一定要让学生扎实掌握。)

100—29=71(元)71—56=15(元)29+56=85(元)100—85=15(元)100—(29+56)

(在这一计算过程中,一定要指导学生怎样把两个减法算式写成一个连减算式以及连减竖式的写法。帮助学生理解综合算式中每一步计算的实际意义,进而了解运算的顺序)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在这一环节中,一部分学生肯定会丢掉小括号,一定要让学生了解小括号的意义和作用。可以让学生做一做这一组算式:

152—79—25 252—116+58 152—(79—25)252—(116+58)

交流计算结果时,重点比较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相同点:数和运算符号相同.不同点:运算顺序不同,带小括号的一定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二、练一练

第2,3题,让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自己计算然后再交流。(在交流时,让学生说计算法则。)另外,2,3题都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像第三题可以连续减两次,也可以带上小括号。不论是哪种方法,一定要让学生说清理由。

跳绳游戏

教学内容:28页跳绳游戏 教学目标:

1、通过跳绳这一游戏活动,经历在游戏活动中学数学的过程。

2、能根据游戏活动中记录的数据,提出并解答数学问题,进一步熟练加、减法计算。

3、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学习的快乐,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教学准备:跳绳、记录纸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准备活动

在操场上活动一下,活动活动手脚,为跳绳做好身体上的准备。

二、分组

1、教师指导下学生分组,每三人一组。

2、师生一起制定游戏规则:三个人轮着跳,一人跳绳时其余两人为其记数,并填在记录表里,每人可以多跳几次,取最好的三次成绩。

三、游戏开始

在跳绳过程中教师要提示学生注意安全,并要求学生及时将成绩记录在记录表中。

四、教师进行提问及交流活动。

1、将学生带回教室。

2、继续以刚才的三人为一小组,在小组内讨论。根据每人跳绳的成绩提出自己的问题,每人都提出来并解答。然后将自己提出的问题记录在书中。

3、全班交流,分享游戏、学习的成果。

(1)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将本组每人跳绳的成绩与大家交流。(2)交流各组提出的问题及解答。

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给予激励性评价。调查当地树木

教学内容:“调查当地树木”(教材第29页)

教材分析:“调查当地树木”是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是已学“统计”与“数与计算”知识的综合应用调查、整理、分析过程中,都会用到计数、数的加、减等“数与计算”的知识。有人会说,这个内容为什么要安排这儿,把它安排在二年级上册“统计”学习了用“正”字记录之后不是更合适吗?主要考虑是:首先,对二年级学生来说,不管是设计调查表,还是合作进行室外实际调查,都显得困难一些;其次,树木的数量是一个真实的数、有的地方可能很多,二年级上册学生刚认识100以内数和加、减法,认数和计算的知识水平达不到。另外,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也需要一定的生活经历和认识事物的能力。

此次实践活动是让学生经历小组合作、设计调查表、进行实际调查、记录、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其中设计调查表,对学生来讲是第一次尝试,教师要关注每一组学生的记录整理情况,适时点拨。活动设计的目的:

1、结合调查本地树木的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调查活动,学会设计调查表,能用较好的方法正确记录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整理。了解本地的树种及树木的数量。鼓励学生尝试以数学论文的形式汇报调查结果。

3、通过调查活动,了解树木的重要作用,增强保护环境、爱护树木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情感。

活动准备:视频投影、课件、有关树木的资料(师生课前搜集)、初步划分调查地域

教学过程:

一、阅读“树木”资料:

1、教师出示课件“兔博士网站”:树木——人类的好朋友

2、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树木资料

3、(师)通过交流阅读有关树木的资料,大家了解了树木和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对树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些宝贵资料都是他人通过实地调查、搜集、整理的真实资料;但是我们发现,反映我们本地树木的资料并不多,这就需要在座的每个同学走出教室,做做实地调查。板书“调查本地的树木”。

同学们想一想,调查之前,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学生自由交流(可能提到“分小组”“确定调查地域”“确定调查时间”“设计调查记录表”等等)教师相机板书或适时提示。

二、分组实际调查:

1、商定调查地域:指导学生按居住地就近分组,切实保障安全。

2、小组成员分工:人人明确任务

3、合作设计调查表: 班内交流,大体确定调查项目; 各组自由合作协商,设计组内调查表,师巡视点拨。

【教师要充分把握活动的目的和要求,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顺利地完成调查活动】

4、教师提示调查注意事项。

三、课内交流:

1、各组整理调查数据。

2、交流各组调查结果,进行互评。

包括交流调查表的设计、调查的区域、调查的过程、整理好的数据等。

3、教师出示“讨论下面的问题”,集体交流:

× 本地都有哪些树,哪种树最多?

× 本地人们植树和爱护树木的情况怎么样?

× 说说你对家乡绿化、保护树木等方面的建议。

课内交流时,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调查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合作的情况和对家乡植树这件事的态度。重点组织交流第二、三个问题,教师及时肯定评价学生个性化的思考。

四、鼓励学生写一篇“调查日记”或有独立思考的“数学小论文”。

第三单元 可能性教案

教材分析:可能性是《标准》中“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 “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它通过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做出合理的决策。本节课,教材首先安排了摸彩球的活动,先猜后摸,通过猜测、操作、验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一定能摸出红球”和“不一定能摸出红球”的条件,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感知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然后教材呈现了几组生活中的事件,如教师节的日期,扔硬币,推断天气等,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一定”或“不一定”等词语描述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接着在“做一做”中设计了两个实践活动,一是调查全班同学做家务的情况,二是玩“锤子、剪子、布”的手指游戏,在调查和游戏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不确定现象。“问题讨论”则以世乒赛中的真实事件为素材,通过讨论“爆冷门”这样的现象,让学了解现实世界中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教学目标:

1、通过推想和对熟悉事物的讨论,初步感受生活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能用合适的语言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流想法。

3、了解可以用数学语言描述某些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难点: 能用合适的语言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事件发 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设计理念: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设计时我充分考虑了三年级孩子的特点,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教学,以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我将教材中的“摸球游戏”换成“摸纸鹤”游戏,这样设计是因为纸鹤是同学们亲手所叠,让学生参与制作教具,既体现了其主体性,又调动了其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准备:纸鹤、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出示两盒纸鹤)看到这些纸鹤觉得熟悉吗? 是的,同学们在手工课上折了这么多精美的纸鹤,证明你们都是心灵手巧的孩子,你们很棒!那么老师相信今天这节数学课你们表现也会很棒,有没有信心? 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盒纸鹤,看每盒有什么特点?

1号盒子里全是红纸鹤,2号盒子里既有红纸鹤又有黄纸鹤。以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你们喜欢什么颜色的呢?

喜欢红色纸鹤的人很多,老师也喜欢红色的。因为红旗是红色的,红领巾也是红色的,红色象征着热情,我们对待生活就应该具有火一样的热情。

二、体验与感悟

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在哪个盒子中一定能摸出红纸鹤,在哪个盒子中不一定能摸出红纸鹤?为什么?(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猜一猜结果,要说清为什么?(要求每个同学都发言,并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

将课件中的“哪个”改成“1号盒”和“2号盒”,把“?”改成“。” 课件演示“一定”、“不一定”

在刚才的活动中我们学会了用哪两个词来描述摸纸鹤的结果?

1、小组合作讨论。

2、交流猜的结果及猜想的理由,重点讨论“为什么”。

3、亲自摸一摸,验证自己的猜想。

同时学会用“一定”、“不一定”描述摸纸鹤的结果。

4、将全班同学摸纸鹤的结果统计在统计表中。

5、观察统计表,再次肯定猜想结果。一定、不一定。

培养合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掌握“猜想—验证”的数学思维能力。

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一定”或“不一定”描述下面的事件。课件演示教材第30页的内容: 1、9月10日是教师节。

2、扔一枚硬币,背面朝上。

3、后天本地有雨。

4、地球每天都在转动。

你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上“一定”或“不一定”来说一说身边的事吗? “说一说”

1、在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可能发生的,哪些现象是不可能发生的。(课件演示教材第31页的情景)

2、判断下面现象哪些是可能发生的,哪些是不可能发生的。(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的内容)1)太阳从西边生起。2)每天都有地区下雨。3)小树一年长高一米。4)亮亮一年长高一米。

总结:生活中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三、“问题讨论” 小组合作、交流判断结果。1)小组内说。2)全班交流。

(1)思考女儿与妈妈的年龄大小、身材高矮等方面的问题。(2)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是确定的,哪些现象是不确定的。(1)独立判断。

(2)全班交流。重点说一说判断的理由。1)指名读一读。

2)讨论“为什么叫爆出了冷门” 总结:出乎人们意料的事件发生就叫“爆冷门”。

四、知识拓展。

五、小结

说一说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

六、布置作业

1、“做一做”。

2、应用所学知识。

第四章 乘除法

一位数乘整十数

教学内容:课本第36-37页 教学目标:

1、结合书的包装问题,经历探索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数的乘法。

3、能积极参加数学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解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会进行口算。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铺垫引入

1、口算:

2×3 7×4 6×5 5×9

2、口答

20是()个十。60是()个十。8个十是()。16个十是()。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图,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⑴、出示情境图1。

每包书有20 本,4 包书有多少本?

师:有谁想解决这个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①、学生独立思考。②、交流汇报。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算法,在交流的基础上重点解决20×4=80是怎样用乘法算出来的,使学生明白:20是2个十,2个十乘4等于8个十,就是80。

③、教师肯定,鼓励说得好的学生,然后板书。20+20+20+20=80 20×4﹦80(元)答:4 包书有80本。

⑵、出示情境图2。

工人阿姨说比较薄的书每包30本,这样德包有多少本?

①师:这个问题,蓝灵鼠问同学们会做吗?你是怎样想的?同桌互相讨论并计算。

②学生交流汇报,上台板演,使学生理解:30是3个十,3个十乘 4等于12个十,就是120。

(3)根据书包问题,请学生提出其他问题并计算。

(4)小结:在口算几十乘几时,我们可以把几十看作几个十,与几相乘后得到的是几个十就是几十,拧揭示、板书课题。

(5)练习:

40×2 60×3 70×4 50×3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37“练一练1”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引导学生先把每组中的两个题进行比较,交流时,比较一下每组题中的两个得数。

2、完成练习2,先理解题意,然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3、身边的数学,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再进行计算交流。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2、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两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内容:第四单元第2课时“两位数乘一位数”(P38~P39)

教材分析:教材选择了图书室买来新书的情境和“一共买来多少本十万个为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一个书的包装问题,其典型意义在于,一般情况下成套的书,都是一包一套。通过解决“学校买来3套《十万个为什么》,每套是12本,求一共买来多少本”的问题,即12×3,学习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试一试,把问题延伸改成“7套《十万个为什么》一共有多少本?”,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这里是本套教材第一次学习乘法竖式,教师要进行必要的示范和指导。

设计思路:一是选择现实生活中的熟悉事物,让学生在解决与这件事物有关多个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计算;二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新的计算方法,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信息,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灵活解决问题,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结合买书问题,经历探索一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会正确地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3、能积极参加数学学习活动,激发探索新知识的兴趣。教学准备:课件、情境录音带、习题板、录音机。教学过程:

一、检复铺垫:

1、口算:3×2 2×7 10×6 20×4 8×3

2、把下列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8+8+8+8=()×()10+10+10 =()×()13 + 13=()×()26 + 26 =()×()

二、情境交流:

1、出示情境问题“买书问题”

(放录音)同学们好,我是你们的学习伙伴“亮亮”,告诉大家个好消息,我校图书馆的老师们又买进新书啦!书名是《十万个为什么》,相信你们也一定喜欢。)

相机出示相关信息和问题“买来3套,每套是12本。”“一共买来多少本《十万个为什么》?”

2、指名完整读题后,学生在练习本上试列出算式。

3、交流算式:让小组内交流算法;

班内交流不同的算法,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路。教师相机板书:

12+12+12=36(本)12×3=(本)10×3=30(本)2×3 =6(本)30+6=36(本)

三、交流算法:

1、列成乘法算式12×3=(本),该怎么笔算呢? 【教师作为参与者,提出问题】

2、学生交流:

(教师适时板书)1 2×3=(本)1 2 1 2 1 2 1 2 × 3 → × 3 → × 3 × 3 6 3 6 3 6

3、引导小结 “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 :今天学的是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笔算时要注意“先乘个位上的数,积要写在乘数个位的下面;再乘十位上的数,积写在乘数十位的下边。”(相机板书课题“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4、“试一试”: 7套《十万个为什么》一共有多少本?

教师出示问题后,指名完整地口述信息和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在练习本上列式; 指名列式,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为什么列乘法算式)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试算,指名板演。12×7=(本)集体订正时,学生口述计算过程;教师重点追问板演生:这个“8”是怎样算出来的?

× 1 7

这个“8”是怎样算出来的?→8 4

5、教师引导小结 “笔算进位乘法要注意什么” ;

鼓励学生联系板书的几道例题,完整地说说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要注意哪几点。

四、实践应用:“练一练”

投影出示习题,重点指导学生读懂题意,然后学生独立解答。交流第3题时,要重点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发现规律的。

五、扩展练习: 简单的数量关系

教学内容:第3课时(P40~P41),简单的数量关系。教学目标:

1.会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意义,会解决生活中与这些量有关的问题。

2.能从熟悉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会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3.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会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看懂购物发票,探索出单价、数量、金额之间的数量关系。教材分析:

教材结合具体情况,总结了 “单位、数量、金额”之间的数量,教材首先呈现了一张幼儿园买玩具的购物发票,先让学生读发票,了解其中的信息。知道发票中的单价、数量、金额各表示什么意思。然后通过讨论发票中的金额“84”是怎样算出来的,认识常见的量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抽象出数量关系式。然后,又设计了妈妈买布的情境,在学生计算“妈妈买布一共要花多少钱”的问题中,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进一步理解数量关系。同时,要求计算之前,“先估一下,妈妈带200元钱,够不够?”

学生分析:

学生有了一位数乘法做基础,学习一位数乘两位数乘法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困难,关键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灵活解决问题,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计算方法。

教学流程:

一、谈话交流,发票问题

1、看到过发票吗?你对发票有哪些了解?说一说发票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2、出示发票,读下面的发票,说说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从发票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3、发票中的单位、数量、金额各表示什么,通常把发票中的“金额”也叫做“总价”。

二、讨论交流,尝试计算

1、出示兔博士的问题,进行讨论“84”是怎样算出来的?

2、试着写出28×3=84的算式,并和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3、尝试自己写出236=72的乘法算式。

4、归纳数量关系,仔细观察自己写出的算式,尝试总结交流。单价×数量=总价

三、解决问题,总结计算方法

1、观察情景图,读题“妈妈去商店买5米花布,一共要花多少元钱?”

2、说一说,从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3、要求计算之前,“先估一下,妈妈带200元钱,够不够?”

4、根据数量关系怎样列式

5、用竖式计算27×5=(元)2 7 × 5 5

交流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

四、巩固练习

1、填表。

商品名称 数量 单价(元)总价(元)电动汽车 5 33 书包 3 29 台灯 4 47

2、先判断积是几位数,再计算。25×4 76×6 32×8 68×5 43×7 99×9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没余数)教材内容:教材42——4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插花问题,经历自主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正确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感受自主学习的乐趣。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重难点:竖式的写法和算理 教具:小棒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探究新知

师生谈话引出情景:妈妈买来48枝玫瑰,想把它们平均插在2个花瓶中,每个花瓶插多少枝?(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用小棒动手分一分,并把分的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生进行独立列式计算。

二、交流探讨学生中出现的算法

1、用口算的方法,先分整捆的再分单枝的。40÷2=20(枝)8÷2=4(枝)20+4=24(枝)

2、先分单枝的再分整捆的。8÷2=4(枝)40÷2=20(枝)20+4=24(枝)

3、竖式计算。(如果还有其他方法给予肯定。)

三、重点讨论竖式计算

这是学生初次学习用竖式计算除法。教学时首先要教给学生除式的书写格式,(先写除号,把被除数写到除号的里面,除数写到除号的外面。计算时从最高位除起)然后要充分利用学生面前的操作,理解商中的2要写在十位上,表示2个十。4要写在个位上,表示4个1的算理。让学生明白“一商、二乘、三减”的计算顺序。

四、试一试

把48枝玫瑰平均插在3个花瓶中,每个花瓶插多少枝?对于一部分掌握起来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先让他们操作,再用竖式计算。交流时,重点指导学生掌握十位上4除以3,商1余1后,怎样继续除。(十位上4除以3,商1余1,让学生明白余数1表示10。之后用18除以3,个位商6)结合插花问题,还可以鼓励学生提出其他的插花方案。比如:平均插在4个花瓶中?

五、练一练

1、竖式计算

28÷2= 75÷5= 87 ÷ 3= 56÷ 4= 51 ÷ 3= 91 ÷ 7=(计算时,要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法则,按照“一商、二乘、三减”的计算顺序进行计算。)

2、学校买来84本数学课外读物,平均分给3个班,每个班分多少本?(用竖式计算)

《除法》教学反思

冀教版教材安排的除法让孩子们感到如此之难。冀教版教材三年级数学上教学“除法”一课让我大为困惑整整花了半天时间,竟然除法竖式没有让孩子们全部学会,幸好科任可老师没有来上,时间比较充足;幸好实习的吴老师和我一起上课,这两个幸好,使孩子们很难接受的除法,大部分孩子搞清楚了。但是很少部分孩子还没有完全学懂,属于照葫芦画瓢,似懂非懂的,凝结着额头的样子实在让我不忍,于是又留了几道题让孩子拿到家里和家长一同完成。我觉得除法竖式为了减缓梯度,还是应该在表内除法部分对孩子们进行简单渗透,否则一下子接受商是两位数的除法,孩子们的难度很大。孩子们最困惑的地方是:

1、除法里融合了减除和乘的多种运算,是属于综合性的运算。

2、加减乘都是数位对齐,从上到下,从低位算起,而除法却是商写在上面,从高位除起,而且被除数和除数不是对齐,是在一条水平线上,总之,一下子让孩子们接受那么多的反向写法,一下子怎么会转过弯来?孩子们出现的问题有:

1、无论怎么算,最后填在横式上的得数都是0,因为以前的就得数都是在最下面。

3、有的孩子忘记写商,有的孩子商和除数相乘的结果不知道写在哪里。真是错误百出,孩子急,老师更急。

口算除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并能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能口算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过程与方法

结合小棒引导学生经历探索整十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2、丰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教学重点:能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掌握除法口算的思维方法,理解算理。教 具:口算卡片 图片 学 具:学生每人60根小棒。教学过程: 1.复习8÷4= 35÷5= 9÷3= 24÷6=

80里有()个十,400里有()个百。46里有()个十和()个一。39里有()个十和()个一。2.揭示本课课题:1.口算除法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1:分一分。

(1)电脑演示: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共有6捆,也就是60根,边演示边提问:把60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老师板书:60÷3=)继续演示:把6捆平均分成3份,每份分得2捆,也就是20根。

(2)请小朋友摆出6捆小棒,每捆10根,也像这样分一分。(3)教学60÷3的口算过程。

师:刚才大家动手分了,现在来动脑:60除以3口算时该怎样想呢?可以这样想:60是几个十?6个十除以3得几个十?2个十就是多少?所以60÷3等于多少?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想:6个十÷3=2个十=20。请同桌互相说一说60÷3的口算过程,再请两名学生说一说。

(把60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4)反馈练习(出示卡片):80÷2= 90÷3=(5)尝试口算(板书):600÷3= 6000÷3=

(6)小结:像这样整

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在口算时可以把被除数作几个

十、几个百、几个千去除以一位数,计算出结果就是多少个

十、百、千。

(7)介绍除法算式的另一种读法。

师:(指60÷3)哪位小朋友来读读这个算式?(生:60除以3)(板书:读作60除以3)60除以3,这是一种读法,它的特点是先读被除数后读除数;如果先读除数,后读被除数又该怎样读呢?也可以读作“3除60”,请跟老师读一遍。(生读,师板书:3除60)谁能用两种读法读这个算式。

(8)学生试用两种读法读600÷3 6000÷3(9)教学竖式书写方法。学生练写。

a.(电脑出示)用两种读法读下面的除法算式,再口算。40÷2=(请女同学读,一人口算出得数)500÷5=(请男同学读,一人口算出得数)8000÷2=(全班一起读,一起口答)

三、看书,质疑

四、练一练(电脑出示)a.对比练习。90÷3 70÷5 63÷3 50÷2 80÷5 72÷4 b.出示生活应用题

国庆节学校买来90盆鲜花装饰校园。平均摆成5个小花坛,每个花坛摆多少盆鲜花?平均摆成6个小花坛呢?你还能提什么摆花方案?先由学生自己解决再交流。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6~47页。教学目的:

1、结合皮球装盒问题,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计算方法过程。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

3、能与他人交流自己解决和思考问题的过程,体会教学计算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掌握笔算除法的步骤及商和余数的书写位置。教学难点:

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数,应该与下一位上的数和在一起继续除的道理,被除数个位上的数除完后还有剩余(要小于除数),那么,剩余的数就是余数。

设计思路:

笔算除法和口算除法的思路基本相同,但笔算除法与笔算加、减、乘法的书写格式完全不同,因而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重现口算过程,然后结合过程讲解竖式的写法。让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进行总结。着重突出“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和“每次余下的数要与被除数的下一位数合并再继续除”的计算方法。被除数个位上的数除完后还有剩余(要小于除数),那么,剩余的数就是余数。余数写在被除数个位数的下面。通过练习,强化重点,使学生掌握书写格式和步骤。练习的设计侧重于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新知。

教学过程:

一、复习沟通。

1.指名用竖式板演:8÷4,16÷5,其余的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做。2.计算:

42÷2 36÷2 指名任选一题说出口算过程。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笔算的方法。(板书课题:笔算除法)

二、领悟算法

一、1、师生谈话,引出幼儿园把82个皮球装盒的事情,提出每6个装一盒需要多少个盒子的问题。

2、先让学生试着做一做,教师注意巡视指导。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中遇到了什么问题,使学生知道“82除以6”的计算结果有余数。然后结合生活经验,讨论需要几个盒子,使学生理解剩下的4个也要用一个盒子。明确笔算的过程和竖式的写法:笔算除法的计算顺序要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被除数十位上的8表示8个十,8个十除以6商 1个十,要在商的十位(跟被除数的十位数对齐)上写1。用除数6去乘1个十,积是6个十,表示从被除数中已经分掉的数,写在82十位的下面。8减6得2,表示十位上的数还剩2个十,个位上还有2,要落下来继续除。22除以6得3,要在商的个位(跟被除数的个位对齐)上写3,再用除数6去乘3,积是18,表示从被除数中又分掉的数,写在落下来的被除数的个位上的 2的下面。22减18得4,在余数的位置上写4,表示个位上的数剩下4个,4就是余数。计算过程结束。

3、提出“每8个装一盒,需要几个盒子”这个问题,让学生试着算一算。根据学生试着算一算,根据学生试算的情况,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商的个位为什么要写0。(个位上的2比除数8小,不够商1,商的个位上要写0来占位。)

4、师问:说一说,作笔算除法时,是从被除数的哪一位除起的?每次除得的商写在什么位置上?被除数个位上的数除完后还有剩余为什么要小于除数,余数还能不能再除?(小组讨论)

二、练习,掌握其法。

1、完成第47页下面的“试一试”。(指名板演,其余在练习本上做)说出笔算的过程。让学生独立思考,用竖式计算。交流时,重点使学生了解剩余下的一个皮球,不够再分给一个班,所以,最多可以分给九个班。

2、练一练。

(1)先让学生解答教科书上的两个问题,再引导学生提出其他数学问题。(2)让学生独立试算再集体订正。大约是几倍和几倍多一些等问题 教学内容:48-4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年龄问题,经历了解大约是几倍和几倍多一些等问题的过程。

2、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能与他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3、体会数学与生活语言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选择合适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解大约是几倍和几倍多。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1、文字题:一个数是5,另一个数是它得倍,另一个数是多少?

2、填空题:3的4倍是(),48是6的()倍。

3、有余数的除法:67除以7等。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图,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关于倍的问题。⑴、出示情境图:师生谈话。老师:我今年32岁。生:我今年8岁。

生:我今年9岁,我爷爷今年65岁。

师:根据他们的谈话,选择信息提出你的问题。(2)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解答“爷爷的岁数是小强的岁数的几倍?”的问题时,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得出这样的问题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叙述形式:大约是几倍;几倍多一些。

(3)小结:揭示、板书课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49“练一练1”,先让学生说清题意,再独立进行解答。

2、完成练习2,先理解题意,然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3、问题讨论,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丫丫的话和聪聪的话之间的联系,再进行计算交流。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2、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P50~P51)教材分析:

教材选择了学生非常喜欢的玩碰碰车的事情,呈现了小朋友到游乐场玩碰碰车和游乐场收费的情境图,提出了小组合作设计玩碰碰车方案的要求。在设计方案中不仅用到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多位数加法等数学知识,同时还要考虑到节约用钱、安全、玩的开不开心等问题。教学时,教师要提示学生注意倾听同伴的意见,学会合作,在大家讨论的基础上,确定本组的方案。练一练,设计了三个综合性比较强的问题,教师要注意个别指导。

教学目标:

1、经历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和交流讨论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

3、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丰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学法指导:先观察“玩碰碰车”,找出相关数学信息。通过这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的意愿制定租车方an,算一算要花多少钱,然后和别人交流自己的方案,看一看谁的方案最好,为什么? 课本上用30元自主买水果、安排客人就餐、买书等都是同类问题,鼓励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计算、比较,锻炼自己拿出最合理的方案。

教学准备:视频投影、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交流:“玩碰碰车问题” 1.出示情境问题:

(师生谈话)本周日,阿姨要带同学们去玩碰碰车,同学们愿意运用最近学会的乘除法知识,帮助阿姨做出租车方案吗?

相机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画面,了解相关信息,进行交流。板书:有23个小朋友,1人车5元,2人车8元,3人车10元。2.教师提出:小组合作设计租车方案。【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勇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并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

二、交流方案:“议一议”

1.小组代表汇报本组设计的租车方案 教师相机记录(板书)不同的方案:

①每人1辆,5元×23=115元。花钱太多了。②2人1辆,需要11辆;还剩1人,再租1人车。8元×11=88元 88+5=93元 ③用10辆2人车,再用1辆3人车。8元×10=80元、80+10=90元 ④租3人车7辆,剩2人再租2人车。10元×7=70 70+8=78元 这样最省钱!2.议一议:你认为哪种方案最好,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练一练”

1.30元买水果:指导学生认真读要求“每种都买一些,可以怎样买?”(如:2千克葡萄8元×2、2千克香蕉4元×2、3千克梨2元×3)

明确题意后,由学生自主决定买什么。集体交流时,让学生讲清楚每种水果各买了多少,花了多少钱。

2.客人就餐:看图读题,明确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个别指导。(10张8人桌与2张6人桌较合适,占地少、上菜快,减少饭菜的浪费。)

3.买硬皮本:重点引导学生看图弄清题意。39×2=78本

让学生先说一说题中给了哪些信息,了解硬皮本的售价分3种情况:零售每本2元;整包地买“8本装”12元一包;“5本装”8元一包。整包的本数越多越省钱。

帮助学生理解问题中“最省钱” 的含义,再让学生试着自己进行解答。鼓励学生交流不同的买法,讲清自己的想法。(零售价2元×78=156元)(最省钱方案:买9包12元的、1包8元的和1本2元零售的)买78本共计118元

四、拓展练习:

学校要买48个毽子。每大盒有10个毽子,是16元;每小盒有6个毽子,是11元;零买2元一个。怎样买最省钱?

(答案:买4大盒、1小盒,再零买2个最省钱。共79元)整理复习

教学内容:数学教材52—53练习二

复习要点: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三个知识模块: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和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在单元最后,安排了“探索乐园”。

单元复习目标:

1.会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2.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意义,会解决生活中与这些量有关的问题。

3.能从熟悉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会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4.经历探索搭配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能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5.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复习流程:

一、计算大比拼

1、对口练习

如:一生说:60×3 一生迅速说出:180

2、竖式计算要求算得又快又准计时开始 26×8= 64×5= 58×6= 60×7= 27×3= 92×4= 81÷3= 74÷5= 91÷7= 68÷4= 57÷6= 90÷4=

二、应用大赢家

学生自己读题,尝试解答,能作正确每题加5分,能把自己的解题思路讲明白每题多加5分。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适当引导点拨。

1、(1)每箱有60个苹果,三个苹果装一盘,可以装多少盘?

(2)每箱有60个苹果,4个苹果装一盘,可以装多少盘?

(3)每箱有60个苹果,5个苹果装一盘,可以装多少盘?

2、西王庄2000年有固定电话24部,2004年拥有的固定电话数是2000年的6倍。西王庄2004年拥有固定电话多少部?

3、学校要买7台这样的饮水机,每台78元,600元够吗?

4、每件上衣42元,买2件上衣的钱能买3条裤子,每条裤子多少元?

5、图书管王老师不小心把买书的发票弄赃了,你能帮她算出《汉语词典》每本是多少元吗?

6、《小学生课外读物》每本6元,一次买50本以上优惠价为4元每本,买98本书能便宜多少本?

探索乐园

教学内容:教材54——5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熟悉的事情,经历自主探索、交流搭配方法的过程。

2、在探索搭配方法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有条理的思考和简单的归纳推理。

3、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活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 导入新课

1、师生谈话,结合生活实际引出穿衣搭配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交流学生自主探索的结果。要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想法的机会。在交流的结果上,进行归纳:对应每件上衣有2种方法,3件上衣就有3×2=6种搭配方法。(通过学生的总结,让学生掌握简单的搭配的方法。)

2、面包、汽水搭配

师:请大家观察情景图,说一说自己了解到的信息,明确题目要求:买一种面包和一瓶饮料,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买法?

引导学生根据第一个搭配的问题所总结出来的方法,自主完成。交流时,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和方法的归纳。(一个面包有四种搭配方法,那么三个面包就有3×4=12种。同样,一瓶饮料有三种搭配方法,那么,四种饮料就有4×3=12种。)

3、搭配饭菜

如果选一种主食和一种菜,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如果选一种主食和两种菜,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第1题可让学生自主探索。交流时,要了解学生能否有条理的思考,能否归纳搭配的方法。

第2题与前面的问题有所不同,首先要让学生明白题目要求,可以让学生同桌合作探索。

在学生的发言中,教师应进行必要指导,最后归纳出一种主食和两种菜有6种搭配方法,那么,两种主食就有12种搭配方法。

第五章 混合运算

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两级混合运算。

2、在自主解决问题、改写算式等活动中,初步感受混合运算顺序在实际应用中的合理性。

过程与方法: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自主探索,并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在交流各种算法的过程中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正确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教学过程: 检复:

1、把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

123+237=360 360-250=110 —————— 650-330=320 119+320=510 ——————

2、说说先算哪一步

227-291+126 119+208-303 227-(560-410)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从图上能知道些什么?指名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师板书:有3箱饮料,每箱有24瓶,箱外有8瓶。)谁能算一算一共有多少瓶饮料?

2、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

3、请学生到前面板演,①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用8加上乘法算式②也有可能先写乘法算式再加上8。教师提出蓝灵鼠的问题,鼓励学生试着将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教师应做重点指导)

上一篇:抗战胜利70周年诗词书法下一篇:关于微笑的唯美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