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相关古诗

2024-08-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元节相关古诗(通用6篇)

中元节的由来与民俗 篇1

一、中元节的由来

民间相传,每年农历七月一日阎王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中年禁锢在地狱的鬼魂获得短期的自由,游荡人间享受血食,所以七月十五这一天衍生出多种祭祀忆祖的习俗。农历七月十五,既是佛教盂兰盆节,又是道家中元节,更是民间鬼节,僧、道、俗三流合一。佛经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据说释迦牟尼有个叫目莲的弟子,其母青提夫人虽然年轻貌美却口舌尖刻,为人吝啬刻薄,无端仇视僧人,死后被打入恶鬼行列饱受折磨。目莲为救其母,遵照佛祖的指示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敬设盛大的盂兰盆供奉,具呈百味五果及各色食品,供养十方僧众,使其母脱离恶鬼界、获得安宁。鉴于此,佛祖要求佛门弟子尽心行孝,并于每年的七月十五日做孟兰盆法事施舍僧众,同时报答父母的养育恩情。在道家思想上,每年七月十五称为"中元",是地官大帝诞辰,也是地官赦罪日。那一天,地官大帝降临,定人间善恶,所有道观都要诵经济渡,使恶鬼囚魂得以解脱。因此,在七月十五前后,各家的新亡人和老亡人都要回家看看,所以这天是祭祖的最佳时机。

二、中元节民俗活动

1.普度。“普度”仪式是中元节中最最重要的环节,大致可分为街普、市普、庙普等。普度时家家门前都会摆设祭品於供桌,屋檐下挂纸灯,用来照明,使孤魂野鬼能找到供养他们的地方。普度活动通常以寺庙为中心,附近居民将祭品拿到寺庙来祭拜。普度活动一般带有以下三个目的:一、祭奠先祖亡魂;二、施食无主冤魂;三、超度新死亡鬼。

2.烧街衣。中元节前后两天,人们通常会在天黑后,备香烛、金银衣纸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饭在路边拜祭一番。这个当街烧衣纸的习俗主要分布在广东珠三角,当街发善缘,把纸钱和食品供给这天的阴灵。不过烧街衣后,不要立即返回家中,要先预备柚子叶然后沾水,在入屋前洒一下。

3.放河灯。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度水中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民间就用“放河灯”的方式为它们超度,希望这些水鬼能不再受苦早日投胎,以免危害人间。

4.上坟祭祖。中元节在很多地方被称为"七月半",意思是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有些地方在一年中选择中元节这天上坟拜祭,祭拜时,依照辈分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祈求祖先保佑自自己平安幸福。但是在中元节这天上坟的话,阴气相对于清明节更加重,所以更加忌讳在墓地里大声喧哗,谈笑风生,出言不逊或者有不雅举止,据传会打扰到死者的灵魂,重者更会招致怨气。上坟祭祀回去的路上也不要回头,民间传说中,如果回头会把死者的魂魄带回去。

5.念佛回向。中元节当天,可以念佛持咒诵经,并将功德回向给鬼道亲人,这是佛弟子最应该做的,而且最圆满、功德最大。如果做得好,甚至有可能将祖先直接从三恶道中解脱出来,这比扫墓供鲜花、供食、焚香更能利益祖先。一般可以读诵《无量寿经》、《地藏经》、《阿弥陀经》等。

三、中元节的民间禁忌

1.夜晚十二点以后不要出门。因为中元节这一天鬼门大开,鬼魂回家探亲。十二点以后,阴气最盛,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会寻找夜行的人,趁阴气最盛阳气最衰的时候勾走他们的魂魄,以达到重新投胎转世的目的,所以这一天晚上午夜之后一定避免出门。

2.不要剪指甲。在民间人们普遍相信鬼魂最怕人身上的指甲、角质类的东西,所以中元节这一天一定不能剪指甲,如果剪掉了指甲,一些恶鬼可能会趁机找你麻烦。

3.不要随便拍别人的肩膀和头部。从民间灵学的角度来讲,阳间的人身上有三把火,分别在两个肩膀和头顶上,这是三昧真火,用来保护自己不受阴邪之气之害。所以鬼节这一天千万不要随便拍别人的肩膀和头部,以免把火拍灭而招来"不干净"的东西。

4.不要游泳,潜泳一个猛子扎下去,可能就上不来了。不可去危险水域戏水,传说中“水鬼”会找人当替死鬼,以便投胎。

5.睡到半夜,不要起来小便或者四处张望。如果看到家里有什么东西,也不要慌张,装作什么都没看到,然后继续睡觉去。

6.午夜如果失眠了,千万不要去看时钟。可能看着看着时钟,指针不动了,因为那时可能有什么东西正在试图将你赶出你的身体。

7.别说“鬼”字。中元节这天,据说鬼魂们会倾巢而出,尤其是寺庙和普度法会的地方,往往是鬼魂最多的,而且中元节也不要乱说话,说不定鬼魂正从你的身边经过。

8.别乱踩冥纸。路边往往有烧纸的人,散落的冥纸不要乱踩,那是烧给鬼魂的钱财,往往会有鬼魂在帮捡拾,如果你踩到他们的东西,他们不高兴也是很容易联想到的~

【参考文献】

[1]张海英。中欧传统节日与文化『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6:9-11

闽南“中元普度”民俗浅析 篇2

【关 键 词】闽南 中元普度 民俗 闽南文化

每年的农历七月,闽南民间都要举行多次的祭祀活动,人们习惯于将其称为“中元普度”。“中元普度”作为闽南地区独具特色的民俗之一,它的形成和演变都体现了闽南民俗既来源于中华核心文化又保持其边陲文化的特点。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元普度”民俗的源流、形式、内涵的探讨,剖析其在闽南盛行的根源,从而探讨闽南文化的特色。

一、闽南“中元普度”的来源

“普度”又称“普渡”,最早源自佛教“慈航普渡”的说法,即有普遍超度无祀孤魂之意。而“普度”成为一种民俗,既与佛教的盂兰盆会有密切关系,又与道教的中元节有着深厚的渊源。

盂兰盆会是佛教祭祀祖先的一大节日。盂兰盆是梵语ullambana的略译,原音是“乌兰婆拏”,意为解救倒悬之苦。佛家认为,痛苦的人生就像倒挂在树头上,苦不堪言,为免除众生“倒悬”之苦,佛家便在庙中诵“盂兰盆经”,并且布施食物给孤魂野鬼。唐朝宗密《盂兰盆经疏》云:“盂兰是西域之语,此云倒悬。盆乃东夏之音,乃为救器。若随风俗,应曰救倒悬盆。”盂兰盆会源自《盂兰盆经》中目莲救母的故事。

农历七月十五也是中国道教的“中元节”。中国道教中有所谓天宫、地宫、水宫,合称三宫,也叫三元。其中地宫为中元二品士气地官赦罪清虚帝君,七月十五为其诞辰。[1]《道经》云:“七月十五日,地灵官下人间,校定罪福。”据道经上记载,这一天“地官”当令,对所有地狱中的鬼魂进行一次普查,并按他们罪孽轻重,功德多寡办理超度,减免其劫磨。因此,这一天也称为中元普度,旨在为鬼魂赦罪乞恩。

在我国,盂兰盆会始于梁武帝。据《佛祖统记》记载,大同四年(公元538年),梁武帝驾幸同泰寺盂兰盆斋。《释氏要览》云,至道三年(997年)“诏两街僧录问盂兰盆仪式……具录仪式……依法修设。”而道教的中元节之俗,汉代已有,至唐代优盛。据传唐太宗晚年得病,曾于病中昏厥,苏醒之后,自称魂游地府,历见阴间散魂饿鬼,拦路乞食,太宗答应返阳后广为布施,因而诏令天下,于中元令节之期,设盛筵普施众鬼魂,自此沿袭不衰,久而成俗。而据《唐会要》载,开元四年(716年),“中元节,京师张灯”,唐玄宗到安国寺,“以为崇福示信”。上行下效,中元节和盂兰盆会遂成社会习俗。宋代的文献就有记载当时人们“以竹竿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搭衣服、冥钱在上,焚之”。[2]“于家设醮饭僧荐悼,或拔孤魂”[3]。

而“普度”在闽南的出现,则源于宋代泉州真德秀在中元节举行斋醮时献给天神的奏章祝文,已用上佛教的词语“普渡”,其文名为《普渡青词》,这正是佛、道合流的证据,表明宋代泉州在地方最高长官知州的住持下,合道教的中元节和佛教的盂兰盆会成为一个共同的纪念节日,即“普度”。可见“普度”作为一种民俗在宋代的闽南已经出现。[4]从概念上看,普度与中元节、盂兰盆会是不同的,但由于所祭祀的对象都是鬼魂,而且时间都在七月,仪式也有相近之处,因而民间习惯将三者合一,统称为“中元普度”,这也是中国民间宗教信仰儒、释、道合一在岁时节庆上的突出反映。[5]宋代泉州的“中元普度”仪式遵宋制,由地方最高长官——知州主持,按规定在祭祀时“毋得出谒、宴饮、贾贩及诸烦扰。”宋《三山志》也记载在中元节到来之际“……金门……作盂兰盆会。” 明清时期,闽南的普度仍为官方仪式,但已逐步民间化。万历《泉州府志》载:泉州“郡邑有司,每岁……秋七月十五日……遵令甲祭无祀鬼神。先期三日,主祭官牒告城隍……设无祀鬼神牌于坛下,用羊二、豕二,以米三石为饭羹,香烛、酒、纸随用。其祭文载《会典》,甚凄恻。里、社、乡厉之祭,诸士庶亦有行之者,然不设坛。”清乾隆《晋江县志·卷1·风俗》载:“普度,拈香,搭帐篷,通宵达旦,弹吹歌唱,醵金华费,付之一空,是则何为?此皆好事者之造端,而渐成为风尚,欲其不苟俗者难矣。”[6]

应该说,七月十五中元节或称盂兰盆会,在中国的中原地区,自唐宋以来就是一个民间的大节日。《旧唐书·王缙传》曰:“代宗七月望日,于内道场造盂兰盆,饰以金翠,所费百万。”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也有详尽的记载:“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先数日,市井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以纸糊架子盘游出卖。……又以竹竿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孟兰盆,挂搭衣服冥饯在上焚之,杓肆乐人。自过七夕。便般《目连救母》杂剧。道至十五日止,观者増倍。……十五日供养祖先素食。……城外有新坟者,即往拜扫。禁中亦出车马诣道者院谒坟。本院官给祠部十道,设大会,焚钱山,祭军阵亡殁,设孤魂之道场。”[7]清代潘荣陛撰写的《帝京岁时纪胜》中也载:“中元祭扫,尤胜清明。……庵观寺院,设盂兰会,传为目莲僧救母日也。街巷搭苫高台、鬼王棚座,看演经文,施放焰口,以济孤魂。锦纸扎糊法船,长至七八十尺者,临池焚化。点燃河灯,谓以慈航普渡。如清明仪,舁请都城隍像出巡,祭厉鬼。……每岁中元建盂兰道场,自十三日至十五日放河灯,使小内监持荷叶燃烛其中,罗列两岸,以数千计。又用琉璃作荷花灯数千盏,随波上下。”

二、闽南“中元普渡”与中原之比较

由上诉文字记载可以看出,闽南的“中元普度”与中原的中元节或称盂兰盆会在功能与形式上,都存在着一脉传承的关系,但闽南的民俗,在中原民俗的基础上又产生了一些变化。

从时间上看,中原地区的祭拜活动集中于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而闽南地区则是整个七月都有祭拜活动。

闽南“中元普度”的祭祀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七月初一,俗称开地门,据说,这一天阎罗殿的地狱之门打开,所有的鬼魂都涌向人间觅食。从这一天开始,家家户户在门前屋檐下挂灯笼,上书“阴光普照”、“超生普渡”“庆赞中元”“敬点路灯”等,因而七月初一在闽南也稱为“起灯脚”之日。[8]家家户户在门前还摆好供桌,上供饭菜、粿、粽、果品、鸡鸭、猪羊肉等,点烛焚香,烧银纸祭拜,以便招待恶鬼大吃大喝。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闽南地区在祭祀祖先的同时还要超度孤魂野鬼。清乾隆版《泉州府志·风俗》载:“南国风俗,中元夜,家户各具斋供罗于门外或垌衢,祝祀伤亡野鬼。”这天民间除须备办丰盛菜肴,准备香楮金纸银服,于自家厅堂孝敬列祖列宗。另于傍晚时分,在家门口另摆一席菜肴,孝敬无主孤魂散鬼。烧给散魂的冥币不必用金纸,只烧银纸和服纸即可。

农历七月三十俗传是地藏王菩萨的生日,地藏王所管辖的阴间门在这天关起来,因此又称为关地门。据说众鬼魂在人间吃饱喝足,在这天就要回阎罗殿报到,地狱门又关上。各家各户在这天还要祭拜一番,才算是拉下“普渡”的帷幕。

最特别的是闽南地区在此期间,还设有一个“普度”日,各个地方的“普度”日是不同的。光绪的《马巷厅志·风俗》载:“七月无定日,各里社延僧设醮搭高棚安排祭品,以祭四方无主鬼,名曰普渡。”据传闽南各地的普度原也是在同一天(即七月十五)进行,但由于这天村村都抬出神明巡游,他们狭路相逢,互不相让,常常发生纠纷甚至宗族械斗。为了避免村落间的争斗,在乾隆年间,由乡绅调解,议定从七月初一到七月三十,按村落轮流普度。古早鹿港流传一首“普度谣”,唱出从七月初一开始每天普度的地点,可以看到当年中元普度盛况:“初一放水灯,初二普王宫,初三米市街,初四文武庙,初五城隍宫,初六塗城,初七七娘生,初八新宫边,初九兴化妈祖宫口,初十港底,十一菜园,十二龙山寺,十三衙门,十四飫鬼埕,十五旧宫,十六东石,十七郭厝,十八营盘地,十九杉行街,廿后寮仔,廿一后车路,廿二船仔头,廿三街尾,廿四宫后,廿五许厝埔,廿六牛墟头,廿七安平镇,廿八濠仔寮,廿九通港普,卅日龟粿店,初一米粉寮,初二乞食吃无聊”。

从祭祀对象上看,闽南的“中元普度”与中原地区同样具有祭祀祖先和普度孤魂野鬼的功能,但中原地区更侧重于其祭拜祖先的功能,而且也不像闽南地区对于两者分别祭拜。

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提到中元节要以素食祭拜祖先,焚烧冥器冥衣,并且要到城外祭扫新墓。清代潘荣陛撰写的《帝京岁时纪胜》中也载:“中元祭扫,尤胜清明。” 在黄河流域的山西地区,农历七月十五,家家户户都要上坟祭祖,祭品有纸做的衣服、元宝、冥票,还有馍馍或包子、素菜。晋南一带还有纸灯,焚于坟前,祈祝亡人前程光明。[9]

分析闽南“中元普度”祭祀的对象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祖先,概念清晰;第二类的祭祀对象概念上比较模糊,泛指与人们没有血缘关系的、无家可归、无子孙祭祀因而到处游荡的“鬼魂”,是佛教仪式普渡和盂兰盆会的“施食·施饿鬼”法会祭祀的对象。根据田野调查得知,在人们的意识里,第一类祭祀对象有时会给人们闹些小问题但不会危及整个生活甚至生命,第二类祭祀对象对人们生活、生命有一定威胁性。闽南地区七月十五祭祀的主要对象是祖先,而七月初一轮流普渡日、七月三十祭祀的主要对象则是所谓的孤魂野鬼。

从祭拜的形式上看,闽南“中元普度”与中原地区一致,可分为公祭和私祭两种。所谓“私祭”是由各家自备祭品在家中进行祭祀,在上文中已有陈诉。所谓“公祭”则是由里社设祭,一般是以各村落所在寺庙为中心举行隆重的祭典。

清代潘荣陛撰写的《帝京岁时纪胜》中关于当时京都中元节的记载也提到:“庵观寺院,设盂兰会,传为目莲僧救母日也。街巷搭苫高台、鬼王棚座,看演经文,施放焰口,以济孤魂。”据史载,在宋代泉州府,公祭是由郡治周围诸里社推举出数百人代表,然后再请州治最高长官知州出面主持醮祭神仪式。至明代则改为社里设坛祭祀,由乡里知名人士主持。清代时社里虽然还有公祭,但主持人已不是里社士庶,而是道士和僧人。[10]各乡村到了普度这天,往往于村头巷口搭起高棚,设起普渡坛。普度坛中央悬挂着三官大帝像。在坛前方的供桌上摆放着神像和香炉。僧道于黄昏后上座,登坛颂经说法。坛前设有“孤棚”,供民众摆牲礼用。孤棚高约一二丈,宽约二丈,以木板铺成为一二十坪的木台,棚上放置各户提供的丰盛的祭品。胡朴安的《中华全国风俗志》中记载民国初福建的“普度”时称:“当举行普度时,搭一极大之彩台,台中列桌无数,陈设古董玲珑,及种种稀奇之物,虽碗箸灯灶,亦必援求古物之有价值者,其他可知矣。本集神道高坐其上,长爷、矮爷,偶坐于下,于是僧尼念经,道流礼忏,钟鼓鞺鞺,震耳欲聋。又有浮浪子弟,吹弹丝竹,抟拊金鼓。……邻近男妇,携其子女,尽室来观,闹热之情形,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11]由记载可以看出,闽南地区的“公祭”在时间上与中原地区还存在差异,中原地区无论是私祭或是公祭,都集中于七月十五中元这一天,而闽南地区则将公祭放在每个地区各自的“普度日”举行。

从举行的活动上看,中元节放水灯、演目连戏的传统在闽南也得到了延续。“放水灯”是“普度”的一项重要活动,其来源甚早。在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卷四《解制日》中记载:“七月十五日……后殿赐钱,差内侍往龙山放江灯万盏。”其寓意是“慈航普渡”,是让孤魂野鬼和屈死冤魂乘坐它航向远离人间的地方,免得它们再来人间作祟。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而闽南地区的“放水灯”一般在“普度”前夜举行,其用意是为水中孤魂照路,引导其来接受普渡。在清代闽台地方志有载:“先一夕(即举行普度前一夜),各首事子弟皆捧一座纸灯,上书姓名、铺号,结队连群,金鼓喧阗,送至溪头,名曰‘放水灯’,谓将引馁鬼以就食之。”[12]水灯分水灯头和水灯排两种。水灯头有圆形灯,上书“某寺庆赞中元”字样,排在游行的最前头,另有小屋形状的“纸厝灯”排在后头。水灯排用木材做成,长四五丈,宽丈余,中间用杉木或竹条分格成数十格乃至数百格,每格挂一盏灯。放水灯时,有的地方还要举行游行。“弦歌喧杂,火烛辉煌,照耀如昼”[13];“沿街或三五十家为一局,张灯结彩,排设图画、玩器,锣鼓喧杂,观者如堵。”[14]

“普度”之时,许多地方还会请戏班演戏以酬鬼魂。演得最多的戏是“目莲救母”。目莲戏是以目连救母的故事为中心情节发展而来的一出道士戏,戏中充斥着宗教内容和神鬼形象,与普度的气氛刚好相符。而其中讲的故事又正与普渡的来源相关,几乎成为普渡时必演的戏之一。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载:“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演《目连救母》杂剧,直到十五日止,观者倍增。[15]”可见,此乃唐宋遗风。

闽南许多地方的“中元普度”都有“抢孤”的习俗,即抢夺孤棚上的祭品,其寓意是乘众鬼进食之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众鬼吓跑,以求和境平安。近中午时,家家户户都挑起三牲、面粿、水果等来祭祀,都置于孤棚上。到普度结束时,以锣鼓或焰火为信号开始,大家开始争先恐后地抢夺孤棚上的鸡鸭猪羊等供品,成千上万的人在现场打成一片,有的甚至造成严重的伤亡。道光《厦门志·岁时》载:“七月朔起,各里社设醮作盂兰盆会,俗名普渡,祀无主之魂。以竹竿燃灯极高,联缀如星,又设高台陈供品,无赖少年如揉而升,以先登为能。每至争竞跌仆,官禁止之。”民间传说,抢到供品的是有福之人,如将供品喂牲口,牲口能一日长千斤。当代台湾最知名的宜兰头城抢孤活动,延袭旧制,“孤棚”建为上下两层,下层是许多几层楼高的柱子——“孤柱”,用来支撑“孤棚”,上层则是十多座扎满祭品的“孤栈”,每个“孤栈”也有十多米高。祭品有食物和纯金牌,还有一面“顺风旗”。参加抢孤的人分成若干队,每队各有一根孤柱,主持人一声令下,各队人马争先恐后爬上各自的的孤柱,先攻上孤棚的人,先把祭品扔下去给人们抢拾,然后攀上孤栈顶,抢下“顺风旗”和金牌。据说抢得“顺风旗”可以得到神鬼庇护,出海捕鱼可以满载而归。抢孤的由来,传说是因为怕鬼魂在普渡期间群集后流连忘返,当鬼魂看到抢孤活动中抢夺祭品时比自己还要凶猛一群人,会被吓得逃回到阴间。

“中元普度”期间邀亲唤友来“吃普渡”也是闽南地区特有的风俗。通常是在“普度日”祭祀仪式结束后,邀请亲戚朋友来吃饭喝酒,常常是今天你请我,明天我请你,也常常是刚吃完这家,又赶到那家去吃。不拘城乡,热闹的“吃普度”成为闽南地区普度全过程的一个高峰。有人说,各家各户请很多客人是为了吓跑那些鬼魂,但事实上“吃普度”表现出今日的普度活动兼有很大的社交功能。由于轮流做普度,使人们有更多互访机会以及参加“吃普度”的自由度高,普度时节的社交圈大于春节,这也是闽南“中元普度”的一大特色。

除此之外,如果遇到农历闰七月,闽南有的地方还有重普之俗。闽南有些沿海、沿江的村落与城镇,还有进行水普的习惯,意义在于超度骚扰沿海的游魂。如泉州九日山下金鸡渡口边的金鸡村,过去每年在八月十三日做水普,以便普度水中的亡魂散鬼,超度他们脱离苦海。又如惠安崇武大岞村则在农历十月十五日“下元节”即三官大帝水官生日那天进行水普,祭祀与超度在海上丧命的无主孤魂野鬼。

三、从“中元普度”民俗在闽南的盛行看閩南文化特点

民俗作为某一族群特定的行为方式及其相关的一些物质东西,它们都是在历史的过程中,不断地在自我的社会生活的历时延续中积淀、传承下来的习惯与器物。在中国的每一个地方,都有着自己特定的地方风俗。即便是同一民族的不同地方族群,虽然在文化的深层结构或大传统上有着共性,但其地方的特殊性或小传统也经常会在表层结构,即在民俗方面显现出来,而这些特殊性是同该族群或该地方的历史进程中的某些事件或对地方环境的适应等诸多的偶发事件相关。

闽南的“中元普度”民俗源于中原地区,它和多数的闽南民俗一样,应该是由魏晋时期大批迁移到福建的中原汉族带来的。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当许多的中原地区对此俗已经相当淡薄,甚至是不再提起,“中元普度”在闽南却依然久盛不衰,这正是闽南本土文化不断的影响与渗透的结果。

(一)闽越土著祀鬼传统的传承

中国封建社会历来有鬼神崇拜的传统,而其中又以福建尤甚。自汉代以来,闽越族素有“信巫鬼,重淫祀”的习俗。《宋史·地理志》中在概括福建的民风时曰:“其俗信鬼尚祀。”宋缘之曾作的《闽中吟》中道:“南人素好鬼,闽中久成俗,遂使孤鬼词(同祠),多于编氓屋。”在《重纂福建通志》中载:“照得闽人好鬼,习俗相沿,而淫祀惑众,……从未有淫污卑辱,诞妄凶邪,诸象祀,公然祈报,如闽俗之甚者也。”[16]《宋史·地理志》中在概括福建的民风时曰:“其俗信鬼尚祀。”此习俗一直沿续至今。因此“中元普度”在闽南的盛行也可说是对闽越土著古风之传承。

(二)闽南地理环境的影响

当然,这也与古时闽南地区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古代的福建南部,地处边远偏僻,生产力低下,许多地方尚处于山高林深、瘴雾弥漫的原始状态,一些疾病极易传播。而且,地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气候复杂,雷暴、冰雹、台风、暴雨时时侵袭,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人民在无力抵御自然灾害和无法解释一些自然、社会现象时,就将希望寄托在超自然的神灵上。加上中原移民在如民的途中,由于转徙频繁,气候变幻无常,瘴疠疾病频生,又时遇猛兽袭击,途中病亡者无数,且多为单身寡汉,无子舞女沦为孤魂。民间流传瘟疾传播为孤魂所为,为了安抚孤魂,“中元普度”也尤为盛大。

闽南因其临海,所以在沿海地区从事的是以海为生的经济活动,包括海洋捕捞、海洋养殖、海洋运输及海洋贸易等,因而闽南人对海上鬼神都非常的尊重崇拜,“中元普度”中的水普正好体现其民俗之海洋性。

(三)闽南信仰民俗化的体现

“中元普度”也是闽南宗教信仰民俗化的一种体现,而且已成为民间文化传统的一部分。自宋元以来,佛教、道教日趋世俗化。而闽南地区的佛、道教、官方宗教及民间俗神乃至祖先崇拜等更是相互混杂,相互揉合,民间多已不分佛教、道教。因为高深的佛理、玄妙的禅学不是一般民众所能接受的。而虔诚的许愿祈梦、隆重的迎神赛会、恐怖的驱邪普度,却与广大民众息息相关,融为一个民间文化的整体[17]。于是,宗教信仰日益渗透入民间的社会文化生活中,成为民间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宗教信仰有关的习俗礼仪变成了民间岁时节庆的重要内容。人们在进行祭祀的同时,更是将其作为一种娱乐的手段。无论是在乡镇村落,还是在城市社区,人们已将这些民间宗教信仰日变为居民自发的文娱活动指定日。闽南的“中元普渡”也正因其贴近民间、深入生活、富有乡土气息和人情味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闽南西北有高大的戴云山、博平岭山脉,这在交通闭塞的时代无疑是文化交流的一大障碍。闽南又远离政治中心,政治变化对文化的影响相对较小,所以民间文化可以较少受政治因素的冲击,能够在较长时间保留自己文化的特色。因此闽南文化对比于中原文化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保留着许多中古文化的遗存。这在闽南“中元普度”保留着放水灯、演“目连戏”等源自中原的岁时传统中也有所体现。

由于闽南人的移民特性,闽南文化对外的延展十分显著。其不再局限于地理概念上所谓的闽南区域(即现今福建南部的泉州、厦门、漳州所属的各个县市),而是不断地向东南的海洋地带传播,其中以对台湾的影响最为深刻。“中元普度”不止在闽台地区十分盛行,在浙江温州沿海、广东南部沿海、海南沿海等闽南移民聚集地、在东南亚闽南侨民较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也是十分隆重的民俗节日。而且在海外,“中元普度”民俗活动也不仅仅局限于闽南的侨民之中,而是成为所有华裔共有的民俗活动,成为增强华人族群凝聚力的重要活动。

因此,“中元普度”民俗在闽南的传承与嬗变、盛行与推广,也正体现了闽南文化的特点:开放性与封闭性的结合,海洋性与延展性的并重。

四、结语

“中元普度”作为闽南地区特有的民俗,其体现着闽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融合。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中华文化中一个极具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其形成與发展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与文化磨合,以及东南沿海地带独特的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逐渐造就的。闽南文化是一种二元结构的文化结合体,它既向往追寻中华的核心主流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顽固地保持边陲文化的变异体态;既归依中华民族大一统政治文化体制并积极为之作出贡献,又不时地超越传统与现实的规范与约束;既力图在边陲区域传承和固守中华文化早期的核心价值观念,却又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其特有的风格。正是这种二元文化结合体,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闽南区域文化及其社会经济的持续生命力,从而使得闽南社会及其文化影响区域能够在坚守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同时,有所发扬,有所开拓。今天闽南的“中元普度”,已不再是单纯的人与鬼神之间的仪式,而是具有现代社会社交功能,串联起本地民众与祖先、与神灵、与他人关联的媒介。正是由于具有这种文化内涵,才使这种古老的习俗不仅生气勃勃地存留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中,并且长久地被存储在已经远离这块土地的游子们对家乡的记忆里。在中国大跨步地走向世界的今天,它亦成为唤起游子情结闽南、思归故土的契机,形成在外华人与故土之间新商机的接点。

当然,对于习俗中那些无谓的奢侈浪费,迷信荼毒,我们应当坚决抵制。我们并非执意复旧者,也无意扶持那些会被时代自然淘汰的古老文化里的陈渣,只是真诚地希望民族古老文化的精华被认识、被保留、被继承。今日闽南的“中元普度”,作为一个文化元素,已成为闽南文化的一个亮点,为闽南文化增添了特殊的韵味。

参考文献:

[1]乔继堂.中国岁时礼俗[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

[2]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中元节》)[M].中华书局1982年版

[3]吴自牧.梦粱录(卷四《解制日》)[M].宋史资料萃编第4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4]吴幼雄:.泉州“普渡”民俗考谈(福建侨乡民俗)[M].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

[5]方宝璋.闽台民间信仰[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

[6]方鼎:.晋江县志·卷1·风俗(清乾隆)[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1月

[7]同2

[8]刘浩然.闽南侨乡风情录[M].香港闽南人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

[9]张余,曹振武.中国民俗大系·山西民俗[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

[10]同4

[11]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五《福建·闽省岁时风俗记》)[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P66

[12]柯培元:《噶玛兰志略》卷一一《风俗志》,台湾文献丛刊本,P113

[13]周玺:.彰化县志(卷九《风俗志》)[M].台湾文献丛刊本,P287

[14]刘良璧:.重修福建台湾府志(卷六《岁时》)[M].台湾文献丛刊本,P98

[15]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中元节》)[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1956年

[16]孙尔准,陈寿祺,程祖洛,魏敬中.重纂福建通志(卷五十五《风俗志》)[M].道光版

有关中元节相关的诗歌诗词 篇3

中元节的文化内涵有什么

关于中元节的古诗大全

中元节有什么讲究

中元节有哪些禁忌

中元作

唐-李商隐

绛节飘飖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

曾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

有娀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

中元夜

唐-李郢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

红烛影回仙态近,翠鬟光动看人多。

香飘彩殿凝兰麝,露绕轻衣杂绮罗。

湘水夜空巫峡远,不知归路欲如何。

中元夜泊淮口

唐-罗隐

木叶回飘水面平,偶因孤棹已三更。

秋凉雾露侵灯下,夜静鱼龙逼岸行。

欹枕正牵题柱思,隔楼谁转绕梁声?

锦帆天子狂魂魄,应过扬州看月明。

中元夜寄道侣

唐-陆龟蒙

学饵霜茸骨未轻,每逢真夕梦还清。

丁宁独受金妃约,许与亲题玉篆名。

月苦撼残临水珮,风微飘断系云缨。

须臾枕上桐窗晓,露压千枝滴滴声。

中元日午

宋-杨万里

雨余赤日尚如炊,亭午青阴不肯移。

蜂过无花绝粮道,蚁行有水遏归师。

今朝道是中元节,天气过於初伏时。

小圃追凉还得热,焚香清坐读唐诗。

丙午中元留罗子琳小酌

宋-曾丰

送客独留髡,殷勤共一尊。

星辰冥碧落,灯火耿黄昏。

笑语浑无间,谈谐杂不根。

遣诗邀月出,相与答中元。

中元夜兴

宋-汪莘

东院长廓约二更,风雷送雨正冥冥。

忽看电掣金蛇过,照出青天一点青。

中元

宋-徐集孙

今朝逢令节,依旧客殊乡。

禅衲同分席,清斋若过堂。

江茶浮水色,野菜带山香。

忽忆三秋菊,谁锄小迳荒。

与友人中元作别九月十日复会中间节物不得共

宋-陈宓

两逢佳节独登楼,一醉樽前拟并酬。

昨日黄华今更好,此宵明月胜中秋。

中元连宿竹园刘叔嘉宅

宋-陈藻

朝朝风雨过中元,已熟之禾未易存。

正是忙时人却暇,且偷佳节倒芳尊。

中元

宋仇远

初秋当望夜,平楚带斜曛。

暑气能昏月,砧声不隔云。

华灯浮白水,老衲诵冥文。

漫说中元节,儒书惜未闻。

小中元日夜泛月湖作

明-丰坊

孤舟泛湖水,月色如寒玉。

白云忽满衣,清风时濯足。

不知人间世,因唱沧浪曲。

南湖早春古诗诗文相关介绍 篇4

2、早春:初春。

3、风回:春风返回大地。

4、云断:云被风吹散。

5、返照:阳光重新照射。

6、乱:繁多。意为漫山遍野都闪现着。

7、碎红:杏花花苞刚刚绽开露出点点红色。

8、发:开花。

9、水苹:水上浮苹。

10、翅低:飞得很低。

11、白雁:湖边的白鸥。

12、舌涩:指言语不流利。涩,形容叫声艰涩,尚不连惯婉转。

13、黄鹂:黄莺。

清明节相关的古诗词 篇5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清明节相关的古诗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清明夜》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歌,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日园林寄友人》唐·贾岛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清明日》唐·温庭筠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初入秦川路逢寒食》唐明皇·李隆基

洛阳芳树映天津,灞岸垂杨窣地新。

直为经过行处乐,不知虚度两京春。

去年馀闰今春早,曙色和风着花草。

可怜寒食与清明,光辉并在长安道。

自从关路入秦川,争道何人不戏鞭。

公子途中妨蹴鞠,佳人马上废秋千。

渭水长桥今欲渡,葱葱渐见新丰树。

远看骊岫入云霄,预想汤池起烟雾。

烟雾氛氲水殿开,暂拂香轮归去来。

今岁清明行已晚,明年寒食更相陪。

《奉和圣制寒食作应制》唐·张说

寒食春过半,花秾鸟复娇。

从来禁火日,会接清明朝。

斗敌鸡殊胜,争球马绝调。

晴空数云点,香树百风摇。

改木迎新燧,封田表旧烧。

皇情爱嘉节,传曲与箫韶。

《柳》唐·李商隐

江南江北雪初消,漠漠轻黄惹嫩条。

灞岸已攀行客手,楚宫先骋舞姬腰。

清明带雨临官道,晚日含风拂野桥。

如线如丝正牵恨,王孙归路一何遥。

《清明日观妓舞听客诗》唐·白居易

看舞颜如玉,听诗韵似金。

绮罗从许笑,弦管不妨吟。

可惜春风老,无嫌酒盏深。

《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唐·戴叔伦

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

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

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

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

《清明后登城眺望》唐·刘长卿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清明日曲江怀友》唐·罗隐

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

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

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应寒食,遥望江陵一泪流。

《寒食》唐·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清明即事》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清明》唐·孙昌胤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中元节相关古诗 篇6

陆岩军 整理

【一年级】 1.画 唐·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王维,字摩诘(jiã),人称“诗佛”,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属于山水诗派。

2.寻隐者(隐士)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说)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所在)。贾岛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推敲:鸟宿池边树,僧推/敲月下门。3.夜宿(住宿)山寺 唐·李白

危(高)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说话),恐惊天上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诗风清新飘逸,人称“诗仙”。4.草(十六岁成名作)唐·白居易

离离(茂盛的样子)原上草,一岁(年)一枯荣(苦味茂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人称“诗魔”,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5.悯(怜悯)农两首(其二)唐·李绅

锄禾日当(正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都)辛苦。6.咏鹅(七岁作)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弯着脖子)向天歌(长鸣)。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字观光,唐代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简称:王杨卢骆

7.登鹳ɡuàn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尽)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8.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9.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冒着)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因为)有暗香来。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10.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荷叶茂盛的样子)。鱼戏(嬉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负责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11.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不知不觉)晓(早晨),处处闻(听到)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12.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装饰)成一(满)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tāo(丝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13.悯农两首(其一)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谷类),秋收万颗子。四海(全国)无闲田,农夫犹(仍然)饿死。14.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将要)饮琵琶马上催(催人出征)。醉卧沙场(战场)君(你)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15.风 唐·李峤

解落(吹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经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xiá。16.回乡偶书(写)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年纪大了)回,乡音无改鬓毛衰cuī(减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在公元744年辞官归乡,时已八十六岁,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17.七步诗 三国魏·曹植

煮豆燃豆萁qí,豆在釜fǔ(锅)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煎熬,迫害)何太急?

曹植,字子建,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在诗中,用豆子和豆萁比喻兄弟,用豆萁煮豆子比喻兄弟自相残杀。三曹: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在文学上很有成就,后人合称为“三曹”。18.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船),偷采白莲(白色的莲花)回。不解(不知道)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人称“诗魔”。19.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叫作)白玉盘。又疑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镜,飞在白云端。

在诗中,李白把月亮比喻为白玉盘、瑶台镜。月亮的别称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20.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chì lâ川(平原),阴山下。天似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笼盖四野y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xiàn(现,显露)牛羊。

【二年级】21.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回荡)林樾(树林)。意欲(心想)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袁枚,字子才,号简斋,自号随园主人、随园老人,著有《随园诗话》。22.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只)爱鲈鱼美。君(你)看一叶舟,出没mî**里。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23.绝句四首 其三 唐·杜甫

两个黄鹂(黄莺)鸣翠柳,一行白鹭(鹭鸶)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停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字子美,又称少陵野老、杜工部等。被称为“诗圣”。诗风沉郁顿挫,充满忧国忧民情怀。

24.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没有),万径(路)人踪灭。孤舟蓑笠suō lì(蓑衣斗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

柳宗元,字子厚,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柳河东”。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25.早发(出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早晨)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湖北荆州)一日还。两岸猿声啼(叫)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26.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笔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7.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因为)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鹿柴zhài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只是)闻人语响。返景yǐnɡ(影,日光)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9.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huánɡ(竹子)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30.游园不值(没得到机会)宋·叶绍翁

应yīnɡ怜(应该怜惜)屐jī(木鞋)齿印苍苔,小扣柴扉fēi(柴门)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1.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很伤心,烦闷不乐)。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杜牧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正月

立春、雨水

三月

清明、谷雨

五月

芒种、夏至

七月

立秋、处暑

二月 四月 六月 八月

惊蛰、春分 立夏、小满 小暑、大暑 白露、秋分

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

立冬、小雪

十一月

大雪、冬至

十二月

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32.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小孩子)学垂纶(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yìnɡ(答应)人。

33.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qínɡ(举,托)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辙。

34.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5.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就)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田野间的小路)云俱(都)黑,江船火独明。晓(早晨)看红湿处,花重zhînɡ(花因饱含雨水而显得重)锦官城(成都)。

36.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吝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号诚斋。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诗人”。

【三年级】 37.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到底)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特别)红。

38.于易水送人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燕国太子丹),壮士(勇士荆轲)发fà冲冠。昔时(从前)人已没mî(殁),今日水犹(仍然)寒。

39.秋浦歌 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因为)愁似个(如此)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40.长歌行 汉乐府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老年)徒(白白地)伤悲!41.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因为)身在此山中。

42.塞下曲 其三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chán yú(匈奴的首领)夜遁dùn逃(逃跑)。欲将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逐,大雪满弓刀。4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他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格外)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zhū yú少一人。44.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叫),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长于五言诗,自称“五言长城”。45.绝句 其一 唐·杜甫

迟日(春天日渐长)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46.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其一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lïu hāo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题画诗

47.春日 宋·朱熹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寻芳(游春,踏春)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平常,轻易)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48.送杜少府之(到)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近邻)。无为wãi(不必)在歧qí路(岔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与骆宾王、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49.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只要)龙城飞将(飞将军李广)在,不教胡马渡阴山。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50.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阳光)。

51.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52.江畔独步寻花 其六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xī(小路),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自由自在)娇莺恰恰(拟声词)啼。

【四年级】53.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傍晚)意不适(不悦,不快),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

54.赠花卿唐·杜甫

锦城(成都)丝管(音乐)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天上:双关语,虚指天宫,实指皇宫。55.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碧绿色)半江红。可怜(可爱)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人称“诗魔”。56.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露天的石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57.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黄河)东入海,五千仞rân(七八尺)岳上摩(接近)天。遗民(在金占领区生活的汉族人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宋朝的军队)又一年。

58.从军行 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59.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60.采莲曲 其二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荷花)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才发觉)有人来。

61.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应当)作人杰,死亦(也)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秦末时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在垓下之战中,兵败自杀。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

称。

62.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和谐),潭面无风镜未磨(水平如镜)。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值洞庭湖)里一青螺(指君山)。

诗豪:唐代刘禹锡,诗歌风格雄浑豪迈,被白居易推为“诗豪”。63.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ān(熟悉)。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64.浪淘沙 其一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65.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zhǔ(烟雾笼罩的小沙洲)天,日暮客愁新。野旷(空阔洲)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66.墨梅 元·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67.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满足),只有敬亭山。学而不厌 贪得无厌 68.别董大 其一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xūn(昏暗),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69.蜂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咏物诗

70.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liàn yàn(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西施),浓妆淡抹总相宜。

71.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镜子)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它)哪得(怎么会)清如许?为(因为)有源头活水来。

72.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yuān(风筝)。

73.绝句 其二唐·杜甫

江碧鸟逾(更加)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74.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七八尺)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折杨柳曲》),春风不度(吹过)玉门关。

75.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王羲之、谢灵运家族)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76.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经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李龟年)。

77.逢入京使(进京的使者)唐·岑参

故园(故乡)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流泪的样子)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托,请)君传语(带口信)报平安。

岑参长于边塞诗,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78.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旅客思乡之情)。知有儿童挑tiǎo(用细长的东西拨动)促织(蟋蟀),夜深篱落一灯明。

79.竹石 清·郑燮

咬定(咬紧)青山不放松,立根(扎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你)东西南北风。

80.蜀相唐·杜甫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开创扶助)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三顾茅庐

【五年级】81.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山陵原野)白(水)满川(平地),子规(杜鹃)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liǎo(刚结束)蚕桑又插田。

四时田园杂兴 其三十一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纺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参加)耕织,也傍(靠近)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号石湖居士,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83.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原)知万事空,但(只)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你)翁。

84.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不如)汪伦送我情。

85.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86.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京城街道)小雨润如酥(细腻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远远胜过)烟柳满皇都(首都)。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87.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难以预料),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88.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天亮)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89.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镇江)瓜洲一水间jiàn(隔着),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吹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90.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战火)连三月,家书(家信)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简直要)不胜(受不住)簪。

91.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yì(湿)轻尘,客舍青青杨柳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老朋友)。

92.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平常);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咏物诗

93.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稀疏的样子)一径深(深远),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跑)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94.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95.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屠苏酒)。千门万户曈曈tïnɡ tïnɡ(光亮而温暖的样子)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桃符,门神)。

96.竹枝词 其一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

97.游山西村(节选)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98.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扬州)唐·李白

故人(老朋友)西辞黄鹤楼,烟花(柳絮如烟、鲜花似锦)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只)见长江天际流。

99.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ɡuì鱼肥。青箬笠ruî lì,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00.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上一篇: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之朗读教学下一篇:山东省第三届国学小名士观后感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