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教学设计(推荐12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11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重点: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难点:引导学生感受成语中的人物形象,从形象中感受到寓意。
对策:给学生充分自读课文的时间。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
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板书:
8、成语故事)
二、初读指导
1.学生自读课文。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宇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l)出示生字词。
(2)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
“楚”、“戳”是翘舌音;“僧”、“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3)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夸口:说大话。
戳穿:刺穿。(用实物进行演示)
腮帮:腮。(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三、指导书写
四、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抄写生字词语(习字册)。
(时间允许的话,学完第一则成语故事)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总是”、“不是„而是„”造句。
2、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重点:弄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难点: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对策:给予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成语学习的探究之中。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1、词语。
2、填字成词。
自相()盾
画龙点()()()充数
张口()舌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2、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 你能说说“自相矛盾”的意思吗?
3、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三、精读《滥竿充数》
1.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滥”就是不加选择,“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充”指冒充,“数”就是数目)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理解句子。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这句话读出什么语气?(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
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4、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自学《画龙点睛》
1、让学生自己阅读这则成语故事,想想:自己读了以后会有什么想法?
2、学完之后,请学生交流收获。相机讨论:
(1)张僧繇画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问什么又给龙点上眼睛?
(3)结果怎样?
(4)交流、朗读:
描写点睛前龙的逼真形态的语句。
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而去的句子。
(5)自由朗读。体会张僧繇画龙技艺的高超。
(6)思考:张僧繇画的龙真的腾空而去,游客会说些什么呢?
(在想象讨论中,说话训练中领悟故事的寓意)
3、再读课文。读出感情变化。
奇怪——不信——佩服
四、背诵课文。
五、作业。
1、用“总是”、“不是„而是„”造句。
2、背诵《画龙点睛》
3、寻找其他的成语故事,准备下次交流。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具体说说“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在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形象地感知寓意。
2、交流其他的一些成语故事,并且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重点、难点:扣住成语故事中精辟的内涵,会用典型的事例来加以诠释。对策: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教学准备:学生事先的资料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
默写词语:腾空
墙角
张口结舌
自相矛盾
逼真
神韵
画龙点睛
惊叹不已
二、再谈成语故事
1、上次学习的三个成语故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读了以后获得了哪些启发?
2、那么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请大家来交流一下。
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启发、交流。
指名交流,点评。
三、成语故事会
1、昨天让学生进行了成语故事的搜集,大家准备好了吗?
2、请在小组中先交流一下,然后请代表上台来讲。
3、谈谈其中某个成语故事带给你的思考。
附:成语故事
退避三舍
草木皆兵
按图索骥
守株待兔
如火如荼
望梅止渴
望洋兴叹
掩耳盗铃
胸有成竹
唇亡齿寒
闻鸡起舞
指鹿为马
不学无术
鸡鸣狗盗
抱薪救火
梁上君子
杯弓蛇影
夜郎自大
盲人摸象
庖丁解牛
板书设计:
戳穿
自相矛盾:夸口
矛----------盾
张口结舌
戳不穿
滥竽充数:总是
一样的俸禄
装
不要„„而要„„
溜
关键词:幼儿园,成语故事教学,实践
幼儿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老师不仅要关爱幼儿的成长, 鼓励幼儿树立自信心, 还要培养幼儿的学习的兴趣,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启发与诱导幼儿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使他们在学习中快乐的成长。恰当的成语故事教育, 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为他们日后接受学校教育、提升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打好基础。
在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 成语属于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有三字的, 也有四字的, 四字成语比较多一些, 成语在语言表达中形象鲜明、生动简洁, 其中, 蕴含着一个个小故事和典故。在幼儿教学过程中, 孩子们由于年龄的成长, 对于成语典故也都颇有兴趣, 当看到一些动画片里的成语故事, 或者听到大人们在谈话的过程中提到一些成语, 孩子们就会不自觉的模仿, 看到孩子们有学习成语的欲望和兴趣, 我们决定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为幼儿们开设成语故事教学, 让幼儿在听成语故事的过程中, 更多的了解成语的意义和内涵, 以便于增长知识, 提高各项能力。
一、让幼儿在学习成语中感受快乐
1. 选择成语要注重实用性以及趣味性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 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 因此, 在针对幼儿进行成语故事教学中, 我们要有针对性的进行选择, 根据幼儿思维发展特点, 寻找那些有利于幼儿理解和掌握的成语, 这样, 既方便幼儿的记忆, 也便于幼儿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季节性的成语, 如四季如春、秋色宜人、骄阳似火、春暖花开、天寒地冻、冰天雪地等等, 此外, 我们也可以选择一些描述心情方面的成语, 如开怀大笑、喜上眉梢、郁郁寡欢、闷闷不乐、迫不及待、心急火燎等等。我们也可以选择一些智慧启迪以及品德教育方面的成语, 如狐假虎威、井底之蛙、亡羊补牢、掩耳盗铃、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 在成语教学过程中, 老师先为幼儿讲述成语故事, 让幼儿通过对成语故事的兴趣, 增进对成语的理解, 然后, 老师再请幼儿们回答这则成语故事说明了什么, 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让幼儿们各抒己见, 谈一谈自己对成语故事的理解, 同时, 幼儿也可以用一两句话, 阐述自己对成语故事的理解或解释成语意思, 最后, 再将这句成语进行实际应用, 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成语故事讲解过程中, 我们最好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一些使用频繁、实用性强、趣味性强, 孩子们容易理解, 或者在生活中经常用到, 并且容易掌握的成语。
2. 有计划、有意识的学习成语
有计划、有意识的学习成语故事, 可以让幼儿提高学习兴趣。如:我们根据季节的不同以及环境的不同, 学习一些实用性强的成语故事, 可以让幼儿在实践中更深刻的体会成语的意义和内涵, 有助于幼儿通过学习新的成语, 提高对环境以及事物的表达能力, 幼儿们在看、听、学以及实际感受中, 理解成语故事中的意义, 同时, 我们也可以让幼儿们将一些成语, 画成美丽的图画, 通过画成语故事, 促进他们成语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 在绘画的过程中, 也可以有效的提高孩子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促进孩子们想象力的提升。另外, 在成语故事教学过程中, 还要帮助孩子们有意识的记忆成语。大班幼儿在阅读和学习成语故事的过程中, 普遍兴趣很高, 因此, 我们不但要引导幼儿理解成语故事, 应用成语故事, 还要帮助幼儿在阅读中记忆, 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里, 不断强化成语知识, 促进幼儿记忆能力的提升。如进餐前、起床后, 给幼儿们一些提示, 通过画面、动作或者语言, 让幼儿们温习一下今天学习的成语, 帮助幼儿记忆成语。
二、灵活运用成语, 让孩子们体验学习的快乐
1. 串联数字成语, 增强成语记忆
给孩子们讲成语故事, 目的是让孩子们将成语运用于生活之中, 通过孩子们更好的运用成语, 感受成语学习带来的快乐和成功。为了让幼儿更快的记住成语, 在生活中恰当地运用成语, 提高日常生活中幼儿们对成语的使用能力, 我们巧妙的运用数字来提高孩子们对成语的记忆。如我们让孩子们按一到十的顺序各说出一句成语, 这样, 更便于孩子们对于数字成语的记忆。如“一”的成语:一帆风顺、一心一意、一往情深、一望无际, “二”的成语:三心二意, 二龙戏珠;三的成语:三心二意, 三山五岳;四的成语:四季如春, 四面埋伏;五的成语:五谷丰登, 五福临门;六的成语:三头六臂, 五颜六色;七的成语:七上八下, 乱七八糟, 七老八十;八的成语:四面八方, 四通八达;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九的成语:九霄云外, 九天揽月;十的成语:十全十美、十万火急, 一目十行等等。在春节的时候, 我们将一到十的成语串联起来, 教给孩子们, 让孩子们将吉祥数字成语作为吉祥话在走亲访友的时候说出来, 不仅增加了节日气氛, 提高了孩子们学习成语的热情, 还普遍受到了家长们的夸赞。
2. 通过十二生肖, 增强对动物成语的记忆
在针对幼儿的成语教学过程中, 我们选择一些幼儿比较熟悉的小动物, 编排成十二生肖动物成语, 这样, 不但有利于孩子们记住十二生肖, 了解十二生肖的的相关知识, 还有利于孩子们记住相关的成语故事, 增添学习兴趣。如关于鼠的成语:鼠目寸光, 胆小如鼠, 关于牛的成语:牛郎织女, 对牛弹琴, 牛毛细雨;关于虎的成语:生龙活虎, 虎头蛇尾, 骑虎难下;关于兔的成语, 狡兔三窟, 守株待兔等等, 还有龙腾虎跃、画蛇添足、龙马精神、亡羊补牢、猴年马月、闻鸡起舞、人模狗样、金猪报喜。我们把十二生肖的成语连接起来, 让一些孩子们秀一下, 进行成语故事表演, 为孩子们增添了不少自信和欢欣。
通过每周一次的成语故事的学习, 孩子们开始有探究的欲望, 他们不仅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 还掌握了大量的成语, 提高了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生动有趣的成语, 孩子们还懂得了许多道理, 他们更加热爱生活, 思维、记忆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都获得了普遍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妍竹, 李培玉.优化语言教育环境, 促进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J].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版) , 2008年05期.
1.学会本课的3个一类字,认识1个二类字。
2.了解4个成语故事的内容,知道这4个成语的内在含义。
3.激发学生阅读成语故事、积累成语、研究成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一类字,了解成语的内在含义。
【教学准备】
成语故事书、成语词典、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四个成语,都是什么呢?(刻舟求剑、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完璧归赵、狐假虎威),说一说这些成语的含义。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其他的四个成语。
二、认读成语
(自相矛盾、掩耳盗铃、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愚公移山)
1.自由认读。(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领读。(声音洪亮)
3.齐读。
三、讲成语故事,理解成语意思
1.根据预习情况,请学生讲成语故事,任选一个成语即可,其他的同学还可以进行补充。
2.根据所讲故事,总结理解成语含义。
(1)自相矛盾: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2)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3)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4)掩耳盗铃:掩,遮蔽,遮盖;盗,偷。偷盗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3.谁能说一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区别。
4.课件出示填空题。
(1)我们做事不要遇到困难就退缩,应该有( )的精神。
(2)如果不去努力,只会用谎言自欺,就是( )。
(3)心里太多想法了,一下子想读书,一下子想去打工,( ),不知道如何是好啊。
(4)由于他们两人不肯合作,结果把大好机会白白地送给对手,真是( )啊!
(5)我等妈妈出去了,偷偷地开了电脑来玩,没想到( ),爸爸却提前回来了,抓了我个现形。
四、自主学习生字
1.自学生字“矛、盾、掩、盗”。书写、扩词。学完后同桌之间互相检测。
2.指导书写“矛、盾”,让同学们讲一讲哪个字容易写错,强调“矛”的字形,注意撇不要落下。
五、课后练习
1.成语接龙:
愚公移山—山穷水尽—尽人皆知—知书达理
伯乐相马—马到成功—功败垂成—成竹在胸
掉以轻心—心直口快—快马加鞭—鞭长莫及
2.成语扩展。
(1)阅读课后的成语,想一想这样的成语你还知道哪些?
(2)看看老师带来了哪些成语朋友。
课件出示:
有人物的成语:
叶公好龙 塞翁失马 毛遂自荐 孟光举案
有反义词的成语:
七上八下 颠倒黑白 颠来倒去 是非分明
有动物的成语:
狐假虎威 马到成功 鸡鸣狗盗 狗急跳墙
六、总结
同学们,学习本课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祖国的语言文字真是博大精深,妙趣横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七、作业
1.书写一类生字。
2.选择一个你喜欢的成语故事,讲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成语故事
愚公移山(长矛)鹬蚌相争,
自相矛盾(盾牌)渔翁得利。
掩耳盗铃(掩盖)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成语故事》的第二课时。本课一共有八个成语组成,其中有两个八字的成语,其余的都是四字成语。个别成语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有所接触,比如“愚公移山、掩耳盗铃、自相矛盾”。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1.充分的课前预习,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方法。在课前我要求学生查阅本课的成语故事,所以在课上讲成语故事的时候,学生积极踊跃,抢着回答问题。有的学生因为没有回答问题而失落、生气。当其他学生讲成语故事的时候,他们听得特别认真,时不时还会补充。通过成语故事,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成语的含义。本课的教学难点就这样突破了。
2.相信学生,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机会。本课的生字学习是交给学生自己学习的,通过借助书中拼音、字典、工具书来自主完成。这节课一共需要学习四个生字,“矛、盾、掩、盗”。字的音、形、义,学生完全可以自己掌握,教师只需要课堂检测就可以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这样就节省了课堂时间,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多讲一些需要教师帮助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两个成语的意思,学生比较容易弄混淆,就可以多做讲解,多做练习,来帮助学生区别,以便正确使用。
3.课外拓展,会带给学生更多的兴趣。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拓展了很多的课外知识,比如带有人物的成语、带有动物的成语。学生非常乐意接受,兴趣盎然。同时,有些学生还可以列举出其他这样的成语,带动了其他学生学习成语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相关的意思、
2、学习第一篇成语《自相矛盾》,理解成语的表面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第一篇成语《自相矛盾》,理解成语的表面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教师板书:“成语”。问学生:同学们,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你们知道哪些成语呢?
师生交流。
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学习三篇成语故事。教师继续板书“故事
知道哪个字的意思是篇的意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三篇成语故事分别是:《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教师板书)
(二)学习生字新词
这三则故事大家多多少少都知道,我们先来学习一下其中的生字新词。
1、出示生字新词,自己小声地读一读
矛盾 楚国 锐利 墙壁 逼 神韵 佩服
戳穿 腮帮 僧人 唬人
2、哪些字在读音或者字形上要提醒同学们注意
(1)字形上重点应该强调的是“矛”、“壁”、“韵”、
(2)字音中重点强调的是“戳”、“壁”、“韵”、“腮”、“僧”
(3)通过预习,大家知道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3、再读生字新词,如果能把这些词语的意思读出来,就更好了
学生读生字新词
4、下面请大家再读一读第一篇成语故事《自相矛盾》,争取把这个故事读得正确、流利。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读读记记“魔力、通融、刻薄、武断、熔岩、窘况、阔佬、撵跑、雅致、考究、妙不可言、十全十美”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点,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3.激发学生阅读外国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根据课文内容了解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以后的写作中学会运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目标。
一个富豪之家的两兄弟,从银行中取出面额为一百万英镑的钞票,藉此验证这一百万的价值。他们选择了身无分文的年轻人作为实验品。于是一个流落伦敦街头的穷光蛋忽然之间得到了一张一百万英镑的钞票,他的生活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引起了他生活方式的突变……
3、.揭题:24金钱的魔力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静心读文,用自己的学习方法边读边在书上作批注。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准生字读音,看词语手册,理解词语意思。
3.根据词语理解再读课文,同桌说说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主要讲他们之间的什么事情。
4、概括老板和托德的性格。
三、细读课文,感受金钱的魔力
1、再读课文,哪些地方刻画了托德和老板那副可耻的嘴脸。
2、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相机指导:
那个家伙摆出一副非常刻薄的嘴脸,说道:“啊,是吗?哼,当然我也料到了你没有带零钱。我看像你这样的阔人是只会带大票子的。”
你读这句话时你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人?
指导朗读
应该说顾客就是上帝,此时此刻托德看到“我”好像看到什么?
那托德内心的话语是什么?
托德这样说这样做都源于什么?
3、但是当“我”吧一张钞票递过去,托德的脸上那个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找出来读一读。
他微笑着接了过去,那种笑容是遍布满脸的,……恰像你所看到的维苏威火山边上那些小块平地上凝固起来的波状的、満是蛆虫似的一片一片的熔岩一般。
从中你体会到什么?是怎么读懂的?
同样写笑我们是怎么写的?
托德笑得怎么样?
了解一百万英镑 理解 蛆虫 熔岩
作者吧托德脸上的表情描写的这么丑,为什么?
4、店里的伙计变了,那老板呢
学生交流
5、现在“我”还是瘟疫,还是魔鬼吗,那是什么?
6、.过渡:此时站在老板面前的是位百万富翁,见钱眼开的老板已语无伦次,极尽奉承之能事,反反复复,啰啰唆唆,透过这言语,不难看出老板那副奴才相。
四、总结全文,归纳写作特点。
1、总结:读了文章,托德与老板的可耻嘴脸及性格跃然纸上,呼之欲出,这都缘于作者对人物的生动传神的动作描写,细致入微的神情刻画,入木三分的语言描写。
五、拓展延伸,内化积累。
1、拓展阅读《百万英镑》。在这个短篇小说中处处可寻觅到这样的生动描写。感兴趣的同学可读原文,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的人物特点。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读读马克·吐温的其他作品。如《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竞选州长》等。
2、摘录课文中精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情描写的句子。
板书: 24 金钱的魔力
无钱 → 有钱
一、千字文
女慕贞洁 男效才良 知过必改 得能莫忘 罔谈彼短 靡恃己长信使可复 器欲难量 墨悲丝染 诗赞羔羊
二、巧记成语
最瘦的人——瘦骨嶙峋最大的嘴——气吞山河
最高的人——顶天立地最大的声响——惊天动地
最有学问的人——学富五年最好的年份——风调雨顺
最年轻的老人——鹤发童颜最结实的墙——铜墙铁壁
谚语
三、怎样对成语故事进行分类呢?
内容上分类:
1、寓言故事成语:画蛇添足、滥竽充数等。
2、历史故事成语:望梅止渴、纸上谈兵等。
3、神话故事成语: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
字数上分类:
四字成语故事居多。如:三顾茅庐、惊弓之鸟等。
三字成语故事。如:下马威、东道主等。
五字成语故事。如:庐山真面目、十八般武艺等。
六字成语故事:如:上气不接下气等。
四、例文
八仙过海
1、这个成语故事是个(神话)故事。
2、八仙过海比喻各自有一套办法或本领去完成任务。
望梅止渴
1、这个成语故事是个(历史)故事。
2、望梅止渴这个成语说明(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买椟还珠
1、这个成语故事是个(寓言)故事。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做目光短浅,取舍不当的人
五、读写链接
1.选择两个或者三个成语,让学生了解掌握其意义。
2.创编一个成语故事,可以是现代社会发生的或者身边发生的事。
高三的复习课程紧锣密鼓, 专题复习步步推进, 套卷和资料双管齐下。通过模拟考试和专题测试, 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的情况充分暴露了出来。在基础前三题中依据考纲要求, 能根据语境, 正确辨析成语的音义, 正确使用成语。但学生做成语题并非教师认为的那样十拿九稳, 针对这种情况, 在后期复习中, 将近几年考试中出现频率较高和平时做题中学生易混淆的成语进行了总结并下发给学生复习。
二、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对成语专题常见常考的成语进行查漏补缺。形成辨析成语和分类记忆的意识, 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成语的记忆和学习的热情;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建立独立思考以及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激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考察学生对常考成语的掌握情况, 让学生在应用、合作中探究并掌握知识;教学难点:辨析易混成语。从字义上去记忆成语。
四、教学方法
采用分组竞赛, 组内合作, 应用展示的课堂活动来展开
五、教学过程
【关键词】语文;小学;课文;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词析句,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2、理解小村庄消失的原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中表达的效果。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激发学生保护森林,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小村庄消失的过程和原因。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课题
出示课件,让学生欣赏美丽的小村庄。用一个词说说你的感受。(美丽)就是这么美丽的小村庄,不知在多少年,多少代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想知道为什么吗?(揭示课题:《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二、品读课文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画出并体会优美的词语:郁郁葱葱、清澈见底、湛蓝深远、清新甜润。
2.读出小村庄的美丽。(多种形式朗读)
过渡:是呀,多么美丽可爱的一个小村庄,可是最后却消失了,什么都没有了那是为什么呢?
(二)请学生读第5自然段。(出示课件:一片荒芜的场景)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这个小村庄到底是被什么毁灭的?(同桌交流)(借此引出第2-4自然段)
(三)默读第2-4自然段。思考:这个小村庄到底是被什么毁灭的?画下不懂的词句,小组讨论。
1.学习第2自然段。
师: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因为村里人砍树,山坡上才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师:你从哪些句子知道是村里人砍树的?(课件出示句子,板书:随意砍树)
2.学习第3自然段。
师:人们在拥有了房子、犁之后他们停止砍树了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人们在拥有了这些东西后并没有停止砍树、课文中说: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1)理解“不断砍树”(板书:不断砍树)
人们把这些树木砍下来后干什么了?这里指树木被人们砍下来,用来生火做饭、取暖。
(2)指导朗读。
3.学习第4自然段。
过渡:我们虽然生气、难过,不管怎样,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可是最后,那个小村庄却被一场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
(1)理解“不错”是真正的不错吗?
(2)情境再现美丽的村庄,想象:洪水来临时小村庄什么样?洪水过后又是什么样?
4.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引导学生理解:“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这句话的含义。观看自然灾害录像。
(2)讨论交流:你想到了什么?我们该怎样做?(紧扣“我们该怎么做?”这个话题,让学生知道立法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4)简单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课件出示)
三、总结全文
四、延伸作业
做一份“保护绿色家园”的手抄报。
参考文献
两节课教三篇成语故事,我总担心来不及。所以课前,我进行了认真备课,结合大小练,将重难点全部拎出,以备上课能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最感兴趣,他们对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举动感到十分有趣,于是,我就让他们多读几遍,随后边读边表演,体会南郭先生当时的心理活动。
一部分学生说,他当时虽然滥竽充数,不过心里还是紧张的,因为充数也要在腮帮、手指上都和别人达到一模一样,所以不警惕不紧张的话,也很容易穿帮。一部分学生说,南郭先生虽然有点紧张,但是他还是非常得意的,心想这么容易就得到了奖赏,还要继续骗下去。这个可以从“每当”“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等词看出,南郭先生“装”的本事很大。这个环节,学生们的表达欲望十分强烈,学习气氛也得到渲染。
教学设计
合肥市南门小学上城国际小学
匡黎
手机:*** 邮编:230041
课外阅读指导课之《成语故事》交流会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课外读物,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发展智力,接受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2、在阅读过程中,渗透多种读书方法,一本带多本,分享读书的快乐。教学重点:
渗透多种读书方法,灵活运用。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你说我说大家说
(一)说说自己通过读书知道的成语故事。
(二)看图我来猜故事
(三)成语我来填
二、精彩故事、细细品味
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成语故事,绘声绘色地读一读自己觉得最有意思的片段,并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
三、我的读书收获
四、小结
读书小窍门 大家齐分享
首先查看书目录,阅读计划制定好 其次通读整篇文,故事情节我知道; 插图、释义和简介,都是无声小老师; 课余没事多交流,大家共同来商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趣作舟。小小书虫真快乐,知识海洋任我游。
五、推荐新书
向孩子推荐两本新书《100个战争故事》、《100个神话故事》 教学反思:
近年来,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在教学有限的课内阅读的同时,越来越感觉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丰富的课外阅读有助于孩子形成更加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字;在丰富自己各方面知识、开阔视野的同时,让孩子积累语言,积累阅历。
本节课是我对班级一个月以来,阅读《100个成语故事》的一个小结。在这一个月里,我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读全书,利用每节语文课前的5分钟时间,依次上台讲故事,并和同学交流自己在阅读某个故事时得到的收获。
在这节课上,我安排了说故事、猜故事、填成语这三个环节,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品故事的环节里,我安排孩子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成语故事,绘声绘色地读一读自己觉得最有意思的片段,并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让孩子在小组内先交流、再讨论,最后指名在全班内进行汇报。紧接着,通过一张张制作精美的读书卡,再一次展示了孩子们在读书后的收获。随后,将孩子和自己平时读书时总结积累的小窍门编成一首琅琅上口的儿歌呈现。特别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上做了小小的改变,变成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趣作舟”。最后,又向孩子们推荐了两本同类型的新书《战争故事》和《神话故事》,安排下一阶段的读书任务。
这节课外阅读汇报课是我的一次尝试,存在很多不足。尤其是安排品故事的时候,时间较短,进行全班交流、汇报的孩子少了一些。孩子个性化的阅读感受没有进行充分地交流。在以后的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备课过程中,更加契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阅读特点,更好地、深入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努力在课外阅读的这方园地中继续耕耘。
设计正在变革
在过去的十年当中,设计本身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可以说是观念上的完全转型。想像一下我们各自的经历,大多数设计师都面临过很多的机会,经历着人生不同的时刻,比如说第一次发短信的时候,第一次用手机拍照的时候,第一次在手机上浏览网页的时候,第一次用手机向网站上传内容的时候。这些都是在过去十年中看到的一些新的变化,而设计本身也因此随着改变。如今,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具备了进行个性化通讯的能力,并且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整个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情况下,现在正在发生转变的是人们如何通过手机来发展自己的创造力。
基于这样的情况,诺基亚设计师的设计流程也在发生变化。我们不仅仅只是以手机硬件技术作为关注目标,同时还不断尝试使用数字化设计的方式来解决不同的问题。在硬件环境不变的情况下加入更多的数字化设计,使手机的各种功能达到融合,使手机与互联网这样的外界信息源融合,最终促使手机更加适合我们生活的需要。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得不断去思考人们不断涌现出来的新的需求,这就是诺基亚一直以来的设计立足点,同时也是出发点——以人为本。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们对于未来要发生的事情了如指掌。
因此,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进行设计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手机放大用户的第六感。也就是说未来的手机它将知道你在哪儿,知道你运动得多快,知道你在和谁打交道,在和谁交流,同时也知道时间,知道你经历的社会的情形,知道你是在工作中还是在家庭中。就好像手机成为一个拥有直觉的设备一般,成为你自己意识的延伸。而这一切我们可以通过数字化设计来逐步实现目的。
图标的文化
图标,或者称之为符号,其实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之久,在人类社会中它们承担着将各种信息和价值简化,并以最直观的方式传达给人们的重任,而在我们的手机中,图标起到的作用亦是如此。
图标学其实是一种全球化的语言,每一个图标的设计都需要去考虑不同用户的特点。对于诺基亚而言,在图标的设计中,我们需要考虑全球80种语言,150个国家的用户,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我们的职责则是去找到所有用户之间的文化共同点,比如说一个来自加纳的渔民和来自纽约的股票交易员他们之间有什么共性。因此诺基亚在设计这些图标时并不是看起来那么容易,甚至还充满了挑战。
对于今天的手机而言,其功能和特点越来越丰富了,我们不仅是打电话发短信,我们还可以通过网络发布一些视频短篇,我们还可以和人们视频聊天等等,总之新的服务和功能在不断地增加,这使得图标的设计也越来越困难。诺基亚在两年前就已经开始非常关注图标的设计,并着手建立自己全球化的语言。这样的设计思路并不是要把过去人们熟悉的设备和语言全部摒弃,而是以此来进行延伸,延伸到新的体验和新的行为当中。我们在和全球的人进行交流,我们要了解他们如何不同地来解释各种图形和标识,了解他们如何在今天的环境下使用自己的手机,最后才能让我们不断去更新诺基亚的图标。
主屏成为个性化趋势
之所以我们将手机的待机界面称之为主屏,是因为手机用户大约有85%的时间都花在浏览这个屏幕上,我们用它来看时间,日期,未读信息,日程安排,还有一些其他的任务要进行浏览。同时,主屏也是手机个性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给予用户最大限度的定制化空间,让我们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来掌握各种信息,而这些,正是诺基亚研究主屏设计的目的。
在进行主屏设计的过程中,诺基亚作出了一些突破性的想法,这些想法使得我们在设计中不再只是给用户提供一个解决方案,而是提供一个工具,让用户能够建立自己的体验。而且这种工具必须是无缝的,不需要费很大的力气。诺基亚最新的旗舰产品N97便是提供了一个非常灵活的主屏,用户不仅可以个性化设计自己的墙纸,同时还可以随意增减互联精灵,定制互联网信息。我们同时还在N97上提供了联系人精灵图标,这不仅仅能够让你直接给联络人打电话、发短信,你还可以来检查他们是不是实时在线。
未来会是什么样子?下一步是什么?我们认为技术的发展是很难预计的,人们如何进入自己的数字世界也是很难预测的,因此我们不能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我们已经认定了主屏应用的这种趋势,并且把它转化成一种工具放在诺基亚终端上,让用户去创造自己的未来。
未来的手势交互
诚然,按键或者触控屏幕是目前执行手机各种功能最为有效的形式,但是有些时候,比如开会中手机铃声响起的时候,往往会令我们手忙脚乱。因此,诺基亚正在利用人类沟通本能之一的手势,来建立全新的交互方式。这并非空谈,比如说在会议中为了让手机安静,现在只需要将手机翻转就能实现。当然,这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能让更多自然的手势融入到手机的操作中,成为我们设计工作的一项计划。
对于这项计划,我们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什么样的手势适合在手机中使用。比如说我们设计将手机放在两手中晃动就可以登录网站,但是有人就会有意见,不是每个人都愿意这么累地去用手机,尤其在公共场合更加不雅观。因此,在不断的失败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人们总是喜欢那些有着非常清晰,但又细微的手势。这样的手势不仅可以控制手机进行交互,同时还能明确地告诉你周围的人你正在做什么。比如你把手机翻转让它静音的同时还向周围的人传达出抱歉的信息。
在以后的设计中,我们会不断开发出这样的手势语言,让我们更多的本能能够在手机上得以实现,这样我们使用手机时就会更加舒适、自然。
从PC到MAC
今年开始,国内网络上关于微软和Apple的广告大战引起了人们的兴趣。两个公司都花了大价钱,请了名人推销自己的产品,一边说PC又好又便宜,另一边则说Mac系统稳定又有面子,PC和Mac之争从IT产品圈杀到娱乐圈。另一方面,随着所谓“铝砖”的MacBook和MacBook Pro面世,让Apple的笔记本一下半成了今年最热门的笔记本产品,那精致的外表和出色的性能令人垂涎。反观PC这边,厂商们热衷的却是廉价的上网本,它们争夺的是那些低端的,入门的使用者。说实话,个人觉得这种低端的东西势必成不了气候。实际上,现在已经开始有人站出来说话了:上网本未来一段时间内将会消失,或者说这一概念将会消失,取而代之的还是轻薄的笔记本电脑。只要你稍微
回顾一下就会发现,低价恶意竞争的东西只会把市场做烂,而不是搞得欣欣向荣。
自从看过令人震撼的“铝砖”制造视频,自从用过了Apple创新的笔记本触摸板,我就开始向周围的人们推荐Mac笔记本了。现在,《数码》的编辑部已经有一半的人在使用新的MacBook或者MacBook Pro。个人以为13英寸的MacBook才算是真正的“上网本”。虽然你一开始就被灌输,满脑子里的印象是“上网本=廉价”,但事实并非如此。对于经济能力承受得起的用户来说,一款轻量级的、个头小巧轻薄的,电力持久的、可以随时随地上网使用的电脑才是上网本,上网从来都不是笔记本电脑的全部,上网本也只是一台可以移动的电脑而已,它可以做的事情很多。
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Mac呢?我想iPhone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似乎是完全不着边际的事情,但事实如此。在iPhone没有大量出现在国内市场之前,Mac的东西一直是默默无闻,多数人认为它们只是美编们才会用的、死贵死贵的东西。而且,Mac的兼容性问题总是被挂在嘴边。不过当iPhone上市后,当时199美元随便买,相比国内的基于Windows Mobile系统的PPC可谓是白菜价。于是乎,iPhone被通过各种手段,各种渠道,以疯狂的速度从美国运到了中国,并在多数时候一落地就被抢购一空,有人甚至利用在北京转机的机会捎几台iPhone回来。iPhone的普及让更多的人重新认识了Apple和它的操作系统原来Apple的产品可以做得这样好,多点触摸式的操作彻底改变了手机传统的操作方式。基于iPhone的培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Mac电脑,从陌生到熟悉,从抵触到接受。现在,价格似乎成了唯一的问题。
的确,Mac电脑的价格要比PC贵不少,我印象里好像听说过国外有人分析说它们的差价大约是500美元,这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是多付出的500美元你能得到什么呢7却很少有人去关心。实际上,你不能简单地用机器配置来对比,Mac笔记本电脑的制造成本要远远高于同样配置的一般品牌笔记本电脑,如全铝质的外壳,无缝而精密,远不是一般的塑料外壳可以相比的。好的工艺可以延长一台笔记本的寿命,一台Macbook用上几年根本不是问题,个人认为目前PC方面也就Thinkpad的产品在耐用性上值得一提。此外,Mac电脑内置的软件也要比PC中的只有一个Windows操作系统要丰富,只不过很少有人去关注软件的价值。
一、成语教学原则
1. 直观性原则
小学生的思维具体、形象,这一特点决定了成语教学必须坚持直观性原则。因此教师在实施成语教学时,要把成语含蓄凝练的内涵,生动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积累。如欢天喜地、高歌一曲等,可以直接通过图片、动作、表情来形象地帮助学生内化。
2. 情景性原则
有些成语的教学可以借鉴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成语。这一原则要求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具体文本,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从而生成体验。
3. 生活化原则
一位外国教育家指出:“我们要带领孩子深入取之不尽的知识的源泉——大自然中去,在果园里、森林里、河边、田野,跟孩子们一道学习词语……”是的,只有让成语教学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成语才具有生命的气息,才能吸引我们的孩子。
二、成语教学特点
1. 主动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不能抽象、理性,成语教学更是如此。不能落入“读读、查查、背背”的老套子,必须走主动性、趣味性的教学之路,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这一特点。创设情景,虚拟空间,开展活动,通过多姿多彩的预设,引领学生主动探究,亲身感受成语,使成语学习变得丰富多彩!
2. 多元体验
体验就是用心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物的过程。当前的成语教学只注重学生知识的接受,而忽视精神的构建;注重知识的积累,而忽视情感的体验。我们必须除去这一陋习,借体验把生活融进教学,把多元感受融进教学,促进学生主动体会,深刻感受成语的博大精深,从而形成学生学习成语的内驱力。
3. 交往互动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参与者,当前的成语教学缺少学生与学生的交往,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依然停留在传授—接受的层面,课堂气氛不好。因此,交往、互动应该成为成语教学的一大亮点,一大特色。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蹲下身子与学生交流,注重师生角色转换,从而打造成语教学的活力课堂。
三、成语教学策略
1. 感受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生活是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生活因其丰富而生动,只有在生活的背景下,在自然的氛围里,让学生感知成语,学生才能对所学的成语产生强烈的兴趣。苏教版教材中所安排的成语组块,成语与成语之间都有内在联系,如金风送爽、天朗气清、风吹草动、雨过天晴等是对大自然气象的描绘;旗开得胜、马到成功等是对成功竞争、追求的表达;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都是寓言故事的浓缩;料事如神、胆大心细等是对人物风格的描摹……因此,将成语放到生活场景里,成语就会焕发生命光彩,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欲望。
2. 体悟生活,加深学生理解
“语言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产生并发展。”因此,我们只有将成语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理解、感悟,才能真正领悟成语的真谛。以第二册练习二“读读背背”为例。首先,我们引导学生在实实在在的自然生活中体验这四个成语。而后,我们安排了“畅谈春色”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说说他们是如何在大自然中感受到“春暖花开”的,如何欣赏“春光明媚”的,怎么知道“春意盎然”的,有没有捕捉到“春色满园”的镜头。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学生自然有话可说:有的说,春风拂面没有了夏天的炎热,冬天的寒冷,我们体验到了“春暖花开”;有的说,春天到处鲜花盛开,阳光灿烂,天蓝蓝,水蓝蓝,让人感到是那样的舒服,我想这就叫“春意盎然”吧;有的说,星期天到公园玩,发现公园里到处都是鲜花,我想这大概就是“春色满园”吧;有的说,他听到了花开的声音,小脸上洋溢着发现者的兴奋光芒……这样的设计,使孩子们在交流中,加深了对成语的理解,成语教学从简单到多元,促进成语内化为学生的精神世界。
3. 运用生活,实现学生积累
成语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生活的升华,经历了历史的沧桑、时间的打磨,至今仍具有勃勃生机。因此,在成语教学中,我们应不断撷取生活资源,使学生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感受成语的生命活力,从而学会运用成语。如教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熟记成语”这一课时,教师在学生理解成语的基础上出示课件要求:看生活风景画面,用今天学过的一个或几个成语说一段话(画面有家乡的民居图,有桂林山水图等)。孩子们一下子从成语的学习中“跳”出来,融入了对家乡、对生活的赞美之中。有的说:“随着家乡经济的发展,瞧,那一幢幢居民楼,真是鳞次栉比,分外引人注目。”有的说:“当您走进我们社区,那里的亭台楼阁,那种古色古香,一定会使您心旷神怡”……在对现实生活的赞美中,学生感受到了成语表达的魅力,实现了积累成语的目标。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成语故事的教学11-12
四字成语故事-邯郸学步成语故事07-01
四字成语故事-不学无术成语故事09-27
四字成语故事-如胶似漆成语故事04-04
成语故事04-02
8.成语故事06-12
孔子成语故事07-13
教育成语故事09-09
成语故事 文档09-29
短篇成语故事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