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的弊端

2024-07-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隔代教育的弊端(推荐8篇)

隔代教育的弊端 篇1

老人对孩子多表现为爱孩子,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要,能宽容孩子的天性,孩子精神环境极大宽松,没有压力,极度自由,为他们提供了模仿、探索的机会。但从心理发展方面孩子的心理需要上并不能代替孩子的父母,孩子对父母的情感依恋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使隔代教养对孩子的性格发展并不尽如人意。

隔代教育对孩子的性格的影响

1.容易过分的溺爱和放纵,使幼儿过于“自我中心”,影响自我意识的发展,形成自私、任性的不良性格。

老人在孩子有不合理的要求时,较多地采取顺从、满足需要的方式和态度,容易使幼儿产生“自我中心”的.意识,孩子有了错误也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孩子的不合理的欲望就会无原则的得到满足,即使父母想方设法来改变,有老人那张保护伞的作用,孩子有恃无恐,稍有不合心意就会大哭大闹,以达到非分的要求。

2.老人更多的包办替代和保护,阻碍了幼儿的独立能力的发展。

祖辈包办代替的比率明显高于父辈,试想:玩具撒了一地,老人不厌其烦的一遍一遍的整理;当孩子已经会走路了,爷爷奶奶非要抱着上下楼梯;孩子吃饭时,担心孩子吃不上,就一口一口地喂,或追着赶着喂,这种种做法,不恰恰束缚了孩子的手脚,错过了“自己整理、物归原位、自己吃饭”的敏感期,导致了孩子动作发展缓慢,独立能力差,一遇到困难就失去信心,只会叫喊着等别人来帮忙,不会尝试、锻炼,只有哭闹和发脾气。

3.隔代教育容易泯灭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冒险性和创新精神。

老人易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接受新生事物较慢,教育及养育观念相对滞后,多年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也不容易改变。他们希望孩子乖巧、听话,稳稳当当不出格,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有创造性的方式引导孩子。对于孩子因好奇心而出现的的“捣乱”、“破坏”等具有冒险和创新性的探究行为,总是急着加以阻止。比如,当孩子捉来几只蚂蚁要喂养时,当孩子拔起花盆里的兰花要看根是什么样子时,当孩子兴致勃勃地拆一辆玩具汽车时,祖辈总会加以阻止和批评。因为,在他们意识里,玩蚂蚁很脏,拔花是成心捣乱,一辆完美的玩具车更是不能“破坏”的。他们认为孩子这些出格的做法都是不良行为,必须立即纠正。试想在这种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怎么能形成开拓创新的个性呢?

4.老人们的教育意识的缺乏和教育方法的不当,容易使孩子错失形成友好交往和优良品质(如谦让、爱劳动)的良好机会。

5.容易导致孩子视野狭小,缺乏活力,心理老化。

多数老年人由于年岁大了,喜欢安静,不zcgv爱运动,也不爱外出活动。孩子与祖父母朝夕相处,长期囿于老人的生活空间和氛围中,耳濡目染模仿的都是老年人的言行,张口闭口说的是成人的话,容易失去天真幼稚的本性。另外,外出活动少,一方面运动量小,身体缺乏锻炼,会造成体质柔弱多病;另一方面关在家里见识少,接触新鲜事物也少,可能导致孩子视野狭小,缺少活力,不敢面对生人、不会自己处理事务。严重的还会造成孩子心胸狭隘、固执、退缩、心理老年化,等等。祖辈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等与现代社会或多或少会有差别。另外,祖辈在生理与心理上必然也带有老年人的特点。

快来学前教育板块哦

活动【爱牙日的思索】开始喽(9.20-10.20)

活动【童真趣语之10月】开始(10.1-10.28)

隔代教育的弊端 篇2

关键词:留守学生,隔代教育,问题及建议

一、调查目的

留守子女教育问题已成为家庭之痒、教育之难和社会之痛, 留守学生隔代教育是无法回避的社会现实。2010年, 中国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 逾八成隔代或临时监护。我们从山区中小学参加家长会人员中, 很清楚地看到留守学生隔代教育现象相当普遍, 他们在心理健康、学业成绩、个性发展、道德品质等方面问题多, 较父母在家的学生难以管理。因此, 有必要深入了解留守学生的隔代教育问题现状, 探讨问题根源, 寻求解决方案。

二、调查方法

课题组选取了贵州省遵义市、六盘水市, 浙江省泰顺县山区的学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通过分层、随机、整群抽样, 在27所学校的支持配合下进行了学生问卷调查, 期间走访了12个家庭, 个别访谈18人次, 两地留守学生隔代教育问题差异性不明显。

三、调查结果

1. 留守学生占在校生比例

调查表明, 贵州与浙江两省山区的留守学生的比例接近, 都占在校学生20%左右, 具体情况见表1。

2. 留守学生的监护情况

调查表明, 两地留守学生父母在外地, 由 (外) 祖父母监管的最多, 占半数以上, 孩子的生活全由老人负责, 具体情况见表2。

3. 隔代监护的客观原因

调查表明, 留守学生因为在城里高昂的学费和有关歧视问题, 很多家长外出不愿意带着儿女一起颠沛流离, 他们更多的留在山区就读, 成为留守学生, 具体情况见表3。

4. 隔代监护的生活情况

调查表明, 由于隔代教育的主客体——祖辈与孙辈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血缘或亲缘关系, 使得祖辈对孙辈只求物质、生活上的满足, 采取溺爱的方式, 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 具体情况见表4。

5. 隔代监护的学习情况

调查表明, 相当一部分隔代教育背景下的留守学生学习状况令人担忧, 学习不用功, 缺乏主动性、自觉性, 抄袭作业或经常不完成作业的现象司空见惯, 成绩较差, 有的甚至出现了厌学、弃学现象, 具体情况见表5。

6. 隔代监护的沟通情况

调查表明, 祖辈间的代沟使留守学生缺少有效的交流, 尽管祖辈为孩子付出了不少心血, 但他们心里有话, 受了委屈却不愿和他们的祖辈讲, 具体情况见表6。

个案访谈:在走访中, 有一位小学五年级顽劣不驯的学生, 我们在与其家长通话时, 他妈妈说孩子不但上课捣乱常被班主任告状, 还乱花钱, 每天在校门口小商店就花掉30多元钱。她分析说儿子被他奶奶宠坏了, 她叫奶奶不要乱给儿子零花钱, 但奶奶还是对孙子有求必应, 孙子有不对的地方, 奶奶也是宽容甚至放任。由于溺爱和护短, 造成孩子很难接受父母、老师的严格要求和批评, 形成感情隔阂和情绪对立, 失去了必要的教育。

结合对两地的调查、走访家庭和个别访谈, 我们发现许多隔代教育的留守学生变成放任、溺爱、问题儿童,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缺乏正确的学习目的, 成绩较差; (2) 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感情较脆弱, 性格倔强; (3) 集体观念淡薄, 易受不良影响; (4) 行为控制力、卫生习惯等普遍较差。

四、原因分析

隔代教育的留守学生之所以会出现各种问题, 与祖父母隔代重养不重教有关,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在观念上重养轻育, 迁就溺爱

接受隔代教育的留守学生普遍缺乏生活能力, 缺少爱心与进取心,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祖父母思想观念陈旧, 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 只养不教, 甚至纵容护短, 过分保护和溺爱, 扼制了儿童独立能力和反省意识, 增加依赖性, 变得更娇气, 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2. 在生活上以物质满足替代教育

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 孩子的生活需要扩大了, 祖父母总是无条件的满足, 甚至明知孩子的要求是无理的, 也不加以阻止, 一味的满足, 以为这样就是对教育的重视, 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生活能力, 缺乏接受挫折的能力。

3. 在学习上无法指导, 放任自流

隔代监护人受教育程度普遍低, 很多是文盲或半文盲, 教育能力缺乏, 不能介入学习, 关心仅停留在吃饱、穿暖层面上, 无法实施正确的引导、督促、帮助和教育, 致使出现成绩下滑和其他问题。

4. 在方法上包揽家务, 失去锻炼

祖父母由于无力管好孙辈, 怕他们受苦, 生活上的事都包办代替, 不让做一点家务劳动, 娇生惯养使他们养成懒惰的习惯, 缺乏责任感, 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失去锻炼的时机。

综上可见, 隔代教育的祖辈对孙辈是宽容有余, 约束不足;溺爱有余, 严格不足;包办有余, 能力训练不足。过分保护、过分迁就, 助长了孩子依赖、懒惰、自私、任性、独占、霸道的不良品性。“经验教育”成为阻碍孩子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绊脚石”, 给孩子的社会化带来不利因素, 影响了孩子个性的形成。这也是我们不得不重视的一个负功能影响。

五、对策思考

留守学生“隔代教育”弊多利少是不能忽视的社会现实, 加强留守学生的管理和教育, 已成为解决社会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当务之急, 要让他们健康成长, 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1. 政策方面

一要改革现有户籍制度, 使外来人口享有与城市市民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降低收费标准, 改善民工子弟就学条件。[1]二是各地政府应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让更多人在当地就业。三要加强山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 这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与措施之一。

2. 学校方面

构建以教职员工为主体的学校监护网络。一是开办隔代家长学校, 把“临时监护人”请到学校来或送教上门, 向他们宣传先进的家教理念, 帮助他们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 指导他们搞好家庭教育。二是教师可以采取结对方式, 积极履行“家长代理人”的角色, 对留守学生进行一帮一、家庭式的关爱。

3. 家庭方面

构建以父母亲属为主的家庭监护网络。祖辈和父母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 理解和尊重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祖辈及时与老师联系, 了解情况, 注意多观察孩子, 多交流沟通, 多向孩子的父母反映孩子的情况, 以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

4. 村居方面

构建以党政组织为主体的村居监护网络。一是建立起有效的监管与关怀制度。成立监管关怀小组, 对留守青少年的生活、学习、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 定期与监护人、家长沟通和交流。二是建立留守学生托管制度。组织受过一定教育的成年人或离退休的老教师, 协助监护人共同教育管理好留守青少年。

5. 社会方面

构建以群团为主的社会呵护网络。留守学生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社会问题, 仅靠家庭、学校或政府还不够, 妇联、关工委等组织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提供留守学生道德培养、营养健康、体能训练、心理健康等方面指导, 给予留守学生生活关怀、心理咨询、教育辅导。

(1) 指导内容上, 一是如何解决好亲子教育与隔代教育的地位与关系, 二是如何处理好父辈与祖辈的合理分工与合作, 三是祖辈如何处理好对孙辈的情感与理智的关系。

(2) 活动形式上, 举行如家长开放日、接待日等活动, 开设家教咨询台, 在教师的指导下, 祖父母和孩子在一起交流沟通, 消除隔阂, 缩小代沟。

(3) 指导手段上, 从简单的听讲座开家长会, 向电视、电话、图书、报纸、杂志、多媒体等手段转变, 让家长能便捷快速地获取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信息。

总之, 如何让祖辈在含饴弄孙、享尽天伦之乐的同时, 学习教育理论, 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如何让祖辈对孩子宽严相济、张弛有度?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祖辈要给自己定好位, 既不越位, 也不做摆设, 应做好亲子之爱的润滑剂。另外, 要营造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密切配合的关爱环境, 让留守儿童能健康快乐、茁壮成长!

【注:本文系2010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山区留守子女教育问题及对策的研究”的部分成果, 批准号EGA100397。】

参考文献

浅谈隔代教育的弊端及其出路 篇3

[关键词]隔代教育 弊端 出路

隔代教育,是指由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等上一辈老人来照顾、教育孩子的教养形式,这在欧美等国家是极为罕见的。隔代教育并不是一无是处,但本文主要讨论隔代教育的弊端及其出路,所以,隔代教育的长处就略去不谈了。

一项调查显示:在上海,目前 0~6岁的孩子中有 50~60%属于隔代教育。在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占到总数的一半,而在北京,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多达 70%,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

一、隔代教育兴起的原因

1.“421”家庭模式(即一个家庭中有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是滋生隔代教育的温床。随着1980年代出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进入婚育年龄,这种家庭模式已经呈现出主流倾向。因为1980年代的年轻人都面对工作或就业竞争力的压力,一般都把事业放在主要的地位,生了孩子自己没时间照看,只好留给自己的父母照管,还有的因为就业压力大,经常调换工作单位,生活没有保障,经济收入不高,没有抚养孩子的能力,也只好把自己的孩子交给父母经管,成了名符其实的“啃老族”。

2.1980年代以后出生的一代,其父母基本都达到了退休的年龄,这些老年人在家呆着寂寞,喜欢看孩子,愿意把自己孩子的下一代带到身边,把抚养教育下一代作为一种营生或者打发时间的一种手段,而年轻一代,因为经济和时间等诸多原因,也愿意把自己的孩子交给长辈代养。

3.乡下农民工进城打工挣钱,他们没有能力带孩子跟随自己一起生活,只能把孩子交给长辈照顾。

4.离婚、丧偶、再婚或夫妻两地分居、住房紧张等因素,同样可以造成孩子交给父母照看。此外,年轻父母无经验、图省事或希望保留二人世界,把孩子交给父母抚养。

二、隔代教育的弊端

1.祖辈对孩子的溺爱会助长孩子的很多恶习。一般家庭,老年人对孙辈儿都是格外溺爱,包揽孩子的一切,特别怕孩子累着,什么也不让孩子自己做,剥夺了孩子锻炼自己的机会,严重影响了孩子动手能力的养成,更谈不上让孩子体验自我成功的乐趣和骄傲。这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没有劳动的愿望,基本上没有生活自理能力。

2.祖辈对孩子的娇惯和纵容,容易导致孩子在成长中养成性格缺陷。多数祖辈照管孙辈都是祖辈只关注孩子日常的物质生活,其他事情由着孩子的性情来,孩子有了什么愿望,几乎是有求必应,一切围着孩子转,对孩子内在休养和个人行为很少给予指导与教育。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养成矫情蛮横的性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孝道,不懂尊重人,性格乖戾,最后导致性格缺陷。

3.隔代教育容易阻滞孩子的智能发展。由于年龄及心理的关系,祖辈家长往往跟不上时代的节拍,对现代育儿观念及知识缺乏了解,缺乏超前意识,早教观念不强,往往是凭借陈旧观念与过时套路来教育孙辈,在教育过程中以经验代替科学,感性代替理性,不能正确、及时、有效地开发孩子的智力,阻滞孩子智能发展。第四军医大学学者汪萍等对443例1~3岁隔代抚养儿童和443例1~3岁父母抚养的儿童进行对照研究,发现前者在智力发展和适应社会能力上明显不如后者,认为隔代抚养阻滞儿童智能发展。

4.隔代教育容易导致孩子产生严重的自卑、叛逆心理。在乡下,由于个别祖辈不懂如何教育孩子,孩子一旦有了过错,就严厉惩罚,非打即骂,或者严重贬损。此种隔代教育类型,极容易导致孩子自卑或叛逆心理,个别孩子还容易滋生对亲人和社会报复心理,此类孩子长大后,极容易走向犯罪的道路。

此外,由于隔代家庭中幼儿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易使孩子感情上产生对父母的生疏感。隔代教育容易助长孩子胆小、内向、孤僻等性格的形成。

总之,祖辈和父辈由于社会阅历、教育程度、时代背景以及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差异,导致祖辈和父辈家庭教育的理论和内容、标准、重心以及具体方式方法等方面多有分歧和差异,若在缺乏有效沟通的情况下,不仅会制造家庭教育冲突,而且会影响孩子健康成长,进而形成双重人格或分裂人格,贻误孩子一生的前途。

三、如何走出隔代教育的误区

目前,隔代教育的方式,在我国已经成为一种风气,一种习惯,即使认识到隔代教育的危害性,想走出误区也非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尤其是有一些人还没有明确认识到隔代教育存在的诸多隐患。所以,如何走出隔代教育的误区,应该说,这是一个需要长期讨论、深入研究的课题。

那么,如何走出隔代教育的誤区,或者说如何矫正隔代教育造成的诸多隐患?

1.要提高对隔代教育危害性的认知水平,这一点很重要。建议国家教育部门和新闻出版等宣传机构,在隔代教育问题上,加大力度进行讨论,尤其是通过网络和电视等媒体,传播新的教育理念,让民众知道隔代教育的危害的严重性。

2.承认隔代教育的存在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而且是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现实,合力打造新式“隔代教育”。首先,努力提高老人的家庭教育知识,更新教育观念。很多老人不懂得教育孩子的科学性,不清楚孩子成长的规律性。因此,选择隔代教育的家庭,孩子的祖父母和父母之间要互相理解、经常沟通,年轻的父母要向长辈传达现代育儿的观念和知识,而祖父母也要善于吸收新知识,双方在教育上达成共识。其次,家庭、街道和社区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家庭、街道和社区等都应该积极关心隔代教育问题,有条件的街道和社区可以把隔代教育的老人和孩子们组织起来,开展活动,让大家在一起互动交流。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学会与人交往,又能让老人们相互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

3.发展多种形式的幼儿园教育,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现在,我们的社区不仅幼儿园少、规模小、环境差,而且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都有待提高。如果社区幼儿园遍地开花、收费合理、环境优雅、教学水平高,服务态度好,社区居民就愿意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接受教育,事实上也就冲淡转移了隔代教育。

4.可以建立隔代家长学校,利用这个平台向更多的家庭传播正确的育儿观,传授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方法,指导家长和孩子开展亲子游戏活动。

5.在农村,应大力发展寄宿制学校。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学校的建设力度,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尽量为父辈不在身边的儿童提供食宿便利,让隔代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健康成长,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

四、结语

成功的教育必须是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紧密结合的全方位教育。社会各个方面都要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并把它作为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综合管理、优质服务、齐心协力,共同促进未成年人教育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社会化。

参考文献:

[1]李石华.隔代教育:备受宠溺的孩子怎样教[M].北京:朝华出版社,2009.

[2]隔代教育的困扰[N].羊城晚报,2003-12-15(4).

关于隔代教育问题的研究 篇4

关于隔代教育问题的研究

一、课题名称:隔代教育利与弊问题浅探

二、研究的内容

一)拟研究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大,由祖父母这一代对第三代子孙进行教育的隔代教育便不断增多。

所谓隔代教育,是相对于亲子教育而言的,主要是由祖辈承担起对孩子实施教育抚养责任。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教育的国家。在国外,孩子们很小就进了幼儿园,托儿所,18岁独立成人,所以基本上没有隔代教育,可是我国的调查显示,有五成以上的孩子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孩子越小,与祖辈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

然而,近一二十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竞争意识,自我实现意识,效益观不断增强,在城市里年轻的父母父母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工作和学习,无暇照顾孩子,于是将子女交给长辈教育。在农村由于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现状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待在身边,由此引发的“隔代教育”问题成了家庭教育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3~6岁幼儿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发展及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年轻的父母往往忽视了这种方式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心理障碍及行为问题的发生率较高,而较为常见的主要在行为、情绪、社会适应性及习惯等方面的障碍。具体来说,以行动冲动,动作过多过度忧虑、嫉妒、攻击性、厌食、挑食、偏食、任性等过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与幼儿时期接受的教育方式,父母祖辈的教育方法,态度有关。

二)具体研究内容

为更好地完成研究项目,达到预期的效果,使研究结果更具有应用价值和可

推广性,我们将分成以下三个部分来研究隔代教育的问题。

1、指导祖辈家长探索学习不同年龄段幼儿情绪发展特点与规律。

2、了解祖辈家长的一般典型的教养方式与不同文化背景祖辈家庭教养方式中存在的优势与弱势,并探索指导策略。

3、探讨幼儿典型的消极情绪表现并研究提炼促进幼儿积极情绪养成的良好方法与途径。

三)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分析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不良影响,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是本文研究的中心问题。

四)主要观点

虽然隔代教育有其合情合理的一面,如祖辈拥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也有过抚养和教育孩子的经验,并且有较多的时间和较好的耐心,从而能更好地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这对于孩子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然而“存在”的并非是合理的,与亲子教育相比较,隔代教育已经暴露出一些弊端,当然也有其有利的一面,但是相比起弊端而言,弊端更为严重。

三、研究现状分析

一)该主题有没有人研究过

对于隔代教育利与弊问题的研究,已有很多人研究过,据统计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教育”的国家。在国外,孩子很小就进了幼儿园、托儿所,18岁独立成人,所以基本上没有隔代教育。据调查显示,在我国城镇有近五成的孩子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辈家长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随着社会高龄化趋势的形成,隔代教育现象愈来愈普遍。年轻的父母在生活、学习、工作压力下,该如何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王极盛认为,做家长的,特别是隔代家长们的素质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和孩子成长的要求。王极盛在数万人中间做的一项调查表明,95%以上的家长没有学习过如何教育子女这门学问,其中,隔代家长的这个比例接近100%。

二)本选题及科研设计的创新之处

因为我是来自上海崇明的,隶属上海郊区城镇,相对于上海市区而言,隔代 教育的情况更为普遍,具有典型性。由于农村地处偏僻、经济不发达,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去闯上海、下广洲,而不得不将孩子留在农村,从而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因他们之中绝大多数都是由祖父母照顾,管教尺度的难以掌握,使其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只能听之任之。再加之长时间的娇生惯养,纵容、迁就,使得一些孩子养成了唯我独尊、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等不良习惯,故该群体的教育状况成为一种令人堪忧的社会现象。

四、选题意义

(1)隔代教育中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情绪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建构产生重要影响。

在开展情绪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幼儿积极情绪形成的过程中易出现反复性,因此,家庭的配合教育也是促进孩子积极情绪发展的一个良好途径。

(2)现具有优化幼儿情绪教育课题研究的良好基础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影响幼儿积极情绪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则是隔代教育。祖辈的教养方式对幼儿优化情绪稳定持久的发展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他们的自身言行举止与情绪情感表现往往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我们感到本课题的研究是站在一个全新的视角下,应用认知科学新成果,从感知、表达、调控三个纬度出发,以隔代特色教育为载体,针对幼儿的典型情绪表现开展促进“幼儿情绪体验、“幼儿情绪表达”、“幼儿情绪调控”的案例研究,针对性地指导帮助祖辈家长优化教养方式,加强对幼儿积极情绪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引导,推行与完善本园特色课程与教材的开发和实施,构建以幼儿为核心的幼儿园—幼儿—家庭培养系统,促进教师、祖辈家长、幼儿的三位一体的全面发展,显现我们一贯的“以人发展为本”教育理念,进一步提高家园互动的质量,促进教师、祖辈、幼儿的共同成长与发展。

五、研究过程

一)研究方法

分为五种方法: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和个案法

二)研究步骤

1、访谈法:对家长在活动中或者家中面对孩子的各类情绪问题采取的教育行为以及孩子的转变进行访谈。

2、问卷法:调查祖辈和父母家长对我园优化情绪教育研究的认识以及行为跟进的情况。

3、观察法:通自然观察的方法,在自然状态下观察其情绪的表现,作为幼儿相关的评估以及教育作用的监测。

4、行动研究法:通过在各年龄段寻找并确定家庭、幼儿为研究对象,建立档案、连续、跟踪的研究,期望研究出一套比较好的指导方法和措施。

5、个案法:建立个人档案,通过对个案分析、追踪研究,探索有效的教养方式,促进幼儿的健康情绪。

三)时间安排

访谈法和问卷法在第一天完成,第二天进行统计相应的数据,第二天同时开展观察法,并持续一个星期,这一个星期内结合访谈法通过寻找研究对象建立个人档案,以便跟踪研究。

四)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

1、优势

优势一:不少祖辈家长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原因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生活。祖辈家长具有抚养和教育孩子的经验,对于孩子在不同年龄容易出现什么问题他们都能及时的处理。

优势二:祖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社会阅历,能够有效地促进孩子的成长。

优势三:祖辈的子女都各自成家立业很少有时间陪两老,可是他们把自己的孩子留在老人的身边不但能够减轻自己的生活压力还能够补充老人的时间,使他们身边有个开心的伴,而老人也会尽自己的最大能力照顾孩子,利于祖孙两代身心健康。

2、弊端

弊端

一、容易形成溺爱

多数祖辈家长常因自己年轻时时工作和生活条件所限制,没有给予自己很好的照顾,而想把更多的爱补偿到孙辈身上。这种想法往往导致他们对孩子宠爱过度,处处迁就孩子,了他们的任性,依赖性和生活自理能力的低下。使他们有许多不良的表现。

弊端

二、思想观念陈旧

许多祖辈家长不顾时代已经发生了改变,仍然用陈旧的老观点要求孩子,交给孩子老经验,老想法,致使孩子缺乏开创性精神和发散性思维。还有一些祖辈家长因为文化低,思想旧,无意识的给孩子传授了很多封建迷信的东西,无疑增加了孩子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的难度。

弊端

三、造成孩子与其父母的感情隔阂

祖辈家长对孙辈的溺爱和护理,造成孩子很难接受其父母的严格的要求和批评,容易形成情绪对立,使正常的教育难以进行。

弊端

四、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祖辈家长因为思想观念等的影响总是无意识的限制了孩子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不少问题孩子都是祖辈带大的,有资料显示当前在研究青少年网络成瘾综合症时,结论也是家庭暴力和隔代教育成较高发状态。解决各代教育问题的方法:

方法一:祖辈家长和孩子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思想一定要统一认识。

两代人往往对教育孩子认识上的的差异,如年轻一代比较注重孩子的智力培养和个性的发展,而祖辈家长们则看重做人的道德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教育,这就需要两代人相互沟通,统一认识,择善施教。还应该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暴露教育方面的分歧,维护孩子父母的威信。

方法

二、祖辈家长要注意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尽量用现在科学文化知识抚养教育孩子。

方法

三、年轻父母要端正态度,不管多忙,都要抽时间与孩子在一起,不应该把孩子的抚养教育权全部交给祖辈。

方法

四、给孩子一定的自由性和独立性。

方法

五、祖辈家长要理智的控制感情,分清溺爱和爱的界限,要爱的适度。积极

创造机会让孩子和父母多接触,疏通感情,两代人共同建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六、参考文献

庭中隔代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课题方案http:///html/2012/22/2012221125848.shtml 幼 儿 隔 代 教 育 现 状 的 利 弊 分 析

http:///Read/Read.aspx?id=41397791

中 华 隔 代 教 育 家 庭 研 究 中 心 http:///u/48

隔代教育你需要知道的那些事… 篇5

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很多父母遇到这样的情况:

当孩子犯错了,你正在教育他,奶奶看到心疼,一把抱过孙子说:“孩子没错,说他干嘛?”留下你一脸的无奈……

奶奶不管什么原因,一哭就给糖,说多了也不该,还说只要不哭了就行,心累!

……

在中国,由于年轻父母因为工作繁忙或者离婚等原因,将孩子的教育生活问题等推给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这些“隔代家长”们自觉地成为全面照顾孩子。这就称为隔代教育。

也正因为这样,一提到隔代教育的话题,很多人都会不约而同说到一个词——“溺爱”。TA们觉得孩子身上所出现品行差异,都是祖辈溺爱所造成的,这样的说法有失偏颇,也很伤老人的心。

当然,由于两代人的教育观念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在教育孩子这方面也会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我们要清醒地认识隔代教育的利与弊!

隔代教育的弊端

1、过分溺爱,阻碍孩子自我成长

隔代教育这种祖辈带孙子模式的弊端:对孩子百依百顺、纵容犯错,于是孩子在庇佑下更有恃无恐。

祖辈在年轻时因为生活工作等条件的限制,没能很好照顾孩子,TA们会把对子女以及对孙辈的爱全部集中到孙辈的身上,作为补偿。对孩子过分关注,事事迁就,这样的结果导致孩子依赖性强、任性和生活自理能力低等问题。

2、引发家庭矛盾,导致亲子隔阂

孩子从小不在父母身边,很容易让他们产生被抛弃的感觉,对他们内心会留下阴影。另外,他们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也会习惯接受被袒护与迁就,当父母重新接管孩子,对于一些看不习惯的行为想要急于纠正,这样也会让孩子和父母之间出现对立情绪,导致孩子疏远父母,从而致使祖辈和父辈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引发家庭矛盾。

3、抱持老观念不放,妨碍孩子个性发展

时代在进步,我们的生活环境也在不断改变。有些祖辈在教育理念方面比较落后,死板,总觉得父辈是带出来,却教育的很好。这样无形中给捆绑着孩子,限制他们的各种探索活动,导致他缺乏开创精神。

也有一些祖辈因为思想比较陈旧,文化程度不高,对给孩子无意间传递一些封建思想文化,约束孩子的思维,妨碍了他们个性的.发展。

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隔代教育并不是一无是处。

隔代教育的好处

1、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

祖辈在教育抚养孩子方面有更多的实践经验,在孩子成长各阶段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更为了解,知道如何处理。而不像新手父母,可能一遇到一点点事情就慌了手脚。

给孩子更多的安全感,同时也给父母心理上的支持,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作用。

2、有着更加平和的心态

年轻父母因为工作压力等原因,可能会将紧张的情绪带给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而我们的祖辈已经经过了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在心态上比较平和,再加上老年人具有儿童似的心理,能够更好地融入孩子的世界,和孩子相处会更加轻松融洽。

3、为年轻父母解决了后顾之忧

祖辈在时间上比较充裕、生活规律也比较好,带孩子在某种程度上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阶段。能够让年轻的父母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他们对孙辈的爱是任何育儿机构或者保姆无法替代的。对孩子更有耐心,与孩子有更多的交流,生活照料和人身安全等方面有实质性的保障。

4、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

随着外来文化的入侵,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很多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逐渐消失,失去原有的味道。而我们的祖辈却一贯地保留传统的文化和美德,

有他们参与到孙辈的教育中,能够更好地传承这些优秀的文化和美德。

讲课稿隔代教育 篇6

(在课开始之前,先来问大家一个问题,今天,来听课的不管是谁,是父母也好,是爷爷奶奶也好,是外公外婆也好,在有孩子的家庭,你们是谁在带孩子?

答案是多样的,有的是孩子的父母,有的是爷爷奶奶,有的也可能是外公外婆,还有的是请人带,也有可能是多种形式并存。

据调查,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老人参与到第三代教育中来了,针对这个越来越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隔代教育。今天我就我自己的观点来和大家谈一谈,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请大家见谅。

那什么是隔代教育呢?)

一、什么是隔代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一些年轻家长或者因为自己的工作繁忙,或者因为在外地工作,或者因为其他原因,而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责任全部推给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些祖父母们自觉地成为全面照顾第三代的“现代父母”这种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称之为隔代教育。

二、隔代教育产生的背景

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教育”的国家。在国外,孩子很小就进了幼儿园、托儿所,18岁独立成人,所以基本上没有隔代教育。据调查显示,在我国城镇有近五成的孩子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辈家长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随着社会高龄化趋势的形成,隔代教育现象愈来愈普遍。

年轻的父母在生活、学习、工作压力下,该如何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隔代教育的利与弊,在发挥其教育优势的同时,认真克服种种负面影响,使孩子现有的家庭教育状况得以改进,使我们的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

三、隔代教育产生的原因

原因一:祖辈家长有较多的育儿经验,有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

原因二:由于祖孙的血缘关系,老人会本能地对孙辈产生慈爱之心,这就有了隔代育儿获得成功的心理基础。

原因三:多数祖辈家长常有一种儿童心理,特别喜欢和小孩玩乐,极易形成融洽的关系。因此,为教育孩子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

原因四:祖辈家长丰富的生活知识和深厚的人生阅历为教育孩子提供了资本和权威性。

四、隔代教育的类型

类型一:过分关注型。

孩子本来能自己做的,祖辈家长呵护备至,代为其劳。孩子本来在正常环境下能锻炼自己的能力,结果让祖辈家长们取消了。

类型二:过分监督型。

什么事情都要督促孩子,经常检查孩子的行为。如此,造成了孩子的依赖性和惰性,以及对成人的不信任感。

类型三:严厉惩罚型。

这种教育方法因循了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不少人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虽然现在大孩子可能舍不得,但对孩子的批评多于鼓励,责罚多于奖励。使孩子产生了严重的自卑、自闭或叛逆心理。

类型四:民主、温暖和理解型。

在祖辈家长中也有的采用这种方法,这种类型是最好的,让孩子从小生活在民主、温暖、理解的家庭里,对他的身心发育都有益。

讲了这么多,我来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认为隔代教育是好是坏呢? 隔代教育是好是坏?

听了大家所讲的,我们发现,隔代教育有利有弊,我们先来讲一下隔代教育的有利方面。

五、隔代教育的有利因素

优势一:不少祖辈家长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愿意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生活。他们不仅照顾孩子的生活,提供学习的条件,进行适当的指导而且能够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叙述。一般说,祖辈与孙辈之间容易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

优势二:祖辈家长具有抚养和教育孩子的实践经验,对孩子在不同的年龄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处理,他们知道的要比孩子的父母多得多。

优势三:祖辈家长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是促进儿童发展和有效处理孩子教育问题的有利条件。

优势四:祖辈家长自身有一种童心,极易与孙子孙女建立融洽的感情,为教育孩子创造了良好的感情基础,利于祖孙两辈身心健康。

然而,由于祖辈家长受历史条件和自身年龄特点的局限,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可能有些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乐意了,我劳心劳力地带孩子,还要被说这个说那个,但是,大家要认识到,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更是我们家庭的未来,家庭的希望,尤其是现在年轻的父母很多都是双方独生子女,现在又只生一个孩子,形成了四个老人,两个大人,一个孩子的金字塔形,我们的家庭的希望都在这个孩子身上了,让孩子健康地成长,称为一个有用的人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吗?

有这样一句话,一个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在家庭,显现在学校,危害在社会,可见,现在承担者孩子教育任务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你们肩上的任务是多么神圣和伟大。因此,请你们快乐地看待隔代教育的不利因素,并开心地接受,从而协助你们的子女去积极地去规避,教育出一个对社会有利的健康、快乐、有出息的孩子。

六、隔代教育的不利因素

让我们先来看下面几个例子,让我们共同探讨一下:

情景一:

李奶奶:多抱抱孩子,他更容易入睡,也很乖;孩子睡前闹,给他颗糖就好了。我想请大家谈一谈对这个例子的看法。

导致结果:孩子只有在抱着时才容易睡着;孩子总要含着糖才能睡着,容易患龋齿。

解决方案:父母尽可能参与育儿,以科学的育儿观念来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入睡前要把他平放在床上,大人可在身边陪伴,注意睡眠环境的安静、舒适,让孩子自然入睡。父母工作实在很忙,可以让祖父母多看一些育儿方面的书籍,并参加育儿培训。

情景二:

孩子(五岁):我要喝水。

张奶奶:好宝贝,杯子放那么高,你拿不到。来,奶奶帮你倒水,太烫了,我再吹一下,别碰杯子,奶奶喂你。

我想请大家谈一谈对这个例子的看法。

导致结果:孩子依赖性强,不想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且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关心别人。

解决方案:父母积极参与到对孩子的教导中,设置情境,在情境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提高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妈妈(或爸爸)告诉孩子杯子放在柜子上,让他自己去取。先教导孩子学会倒凉开水,并及时给予鼓励。在妈妈的训练下,孩子很有成就感,不但学会取杯子喝水,还能为妈妈倒水喝,奶奶也能自然地接受这个结果。

情景三:

孩子:外婆,电视上的小孩都在玩小汽车,你陪我到公园里去玩小汽车好不好。

外婆:别吵,外婆要睡觉,你自己在屋里玩吧。我想请大家谈一谈对这个例子的看法。

导致结果:不能满足孩子的玩的欲望,导致孩子的求知欲、探索欲、语言能力、智力发育滞后。

我前一阵子遇到了两个都是一岁半的孩子,这两个孩子让我感受颇深,一个孩子整天跟奶奶在家,至今只会叫奶奶,而一个跟父母在店里,几乎什么话都模仿的像了,词汇量相当丰富,两个孩子都一样大,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呢?我想大家都明白了。

解决方案:父母下班后尽量带孩子到室外玩,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激发孩子的活力,不断给予孩子语言和智力上的良性刺激,引导孩子去探索外部世界,培养他们广阔的视野和良好的适应能力。

总结一下,隔代抚养容易造成的不利因素归纳为以下三点:

1.过分溺爱孩子,阻碍孩子自我成长

祖辈在年轻的时候,因为生活和工作条件的限制,对子女可能没有能够很好地照顾,他们很容易产生一种补偿心理,把对子女的爱以及对孙辈的爱全部集中到孙辈的身上,对孩子疼爱有加,过分关注,以至于事事代劳,处处迁就孩子,导致孩子出现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等问题。这就像张奶奶喂水的事例一样,看上去没什么,但是一旦深入挖掘我们就会发现他的弊端。

2.引发家庭矛盾,导致亲子隔阂

孩子出生的前几年,父母对他的影响至关重要。毕竟,对孩子来说,父母是他最重要的亲人。如果父母不能陪伴在他的身边,他就很容易产生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在他内心深处留下阴影。另外,孩子从小就跟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习惯了接受他们的袒护与迁就,也可能养成一些父母看不惯的行为习惯,当父母在某个时间段内接管孩子,或者从祖辈手里完全将孩子接管过来时,他们可能就会急于去扭转孩子的这些所谓的问题行为,父母和孩子之间就极容易出现对立情绪。这种对立情绪会让孩子更加疏远父母,退缩到祖辈的身边。于是祖辈和父辈之间就很容易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引发家庭矛盾。如果祖辈再出面阻扰父辈“教训”孙辈,这种矛盾就会进一步激发。

例子,东东的奶奶很自豪地跟邻居讲,我们家东东跟我亲的不行,问他谁好谁不好,总是说奶奶好,爸爸妈妈不好。

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镜头,我们可能谁也没有仔细想过这个问题,老人在抚育孩子的时候,总是把孩子跟自己亲作为荣耀,但是殊不知,这种跟父母不亲的后果将是:孩子长大后跟父母产生了隔阂,也就是所谓的亲子代沟,也许有的人会不以为然,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以后,父母没有威信,孩子缺乏自信,甚至产生被抛弃感,这对他的心理会留下阴影,对他以后踏上社会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3.抱持老观念不放,妨碍孩子个性发展

许多祖辈教育理念比较保守,对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就可能限制孩子的各种探索活动,给他提出一些与他的年龄不相适应的要求,无形中给他一些捆绑,导致他缺乏开创精神。加上不少老人知识老化,思想相对比较僵化,看待事物比较死板,容易固守尘封,采取过于传统的方式来教育孩子,那么,他们落后的教育模式就会影响孩子接受新知识的速度,导致孩子缺乏创造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的意识。当然,也有不少祖辈因为文化程度不高,思想相对比较陈旧,他们还可能在无意识间传递给孩子一些跟不上时代潮流的封建糟粕,约束孩子的思维,妨碍孩子个性发展。

其实,总结来看,老人带孩子存在的弊端其实是在孩子的养育过程中父母的缺失,而真正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年轻父母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孩子的养育中去。毕竟

担负起养育孩子责任的应该是我们年轻父母。我们不能一味地去责怪老人带孩子的弊端,毕竟这是,由于祖辈家长受历史条件和自身年龄特点的局限很难避免的一些问题。

因此,年轻父母不管怎么忙,也要抽时间与孩子在一起。把孩子的教育权、抚养权完全交给祖辈家长,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做法。有一项资料显示,中国有60%以上的失足少年与隔代教育有关。有不少问题少年从小都是由祖辈家长带大的。当前在研究青少年网络成瘾综合症时,结论也是在隔代教育和有家庭暴力的家庭中呈高发状态。

>60% 那如何解决隔代教育的问题呢,这里与大家一起探讨.作为孩子的祖辈、孩子的父母,相信大家一定都非常希望让隔代教育充分发挥优势、规避其劣处,教育出一个优秀的孩子。

七、解决隔代教育问题的基本方法

方法一:祖辈家长和孩子的父母对孩子教育的思想认识应统一。

两代人往往对教育孩子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如年轻一代比较注重孩子的智力培养和个性发展,而祖辈家长们则看重做人的道德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虽然祖辈家长对孙辈有溺爱娇惯的毛病),这就需要两代人相互沟通,统一认识,择善施教。还应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暴露教育方面的分歧,维护孩子父母的威信,尤其注意,维护孩子父母的威信非常重要。在不少家庭,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祖辈总是打击父母的威信。

例如,小东五岁了,还要喂饭,爸爸让他自己吃,不吃就不要吃了。奶奶来了一句:“你小时候不也这样,来东东,奶奶喂。”这样的情况应该杜绝,那么父母以后教育孩子就非常苦难了,奶奶就成了他的防空洞。

方法二:祖辈家长要注意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尽量用现代科学知识抚养教育孩子。

很多祖辈都说,我们文化程度不高,让我们再来学习很苦难了。但是,为了孩子,请你们重新学习吧,把自己当作一个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孩子。

方法三:两代人协商建立必要可行的家规,同时也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度和独立性。

方法四:祖辈家长要以理智控制感情,分清爱和溺爱的界限,要爱得适度,正确的爱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还应积极创造机会让孩子和其父母多接触,疏通感情,两代人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方法五:年轻的父母首先要端正态度,不管多么忙,都要抽时间与孩子在一起,不要把对孩子的教育权、抚养权完全交给祖辈家长——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做法。

方法六:作为孩子的父母,同时作为祖辈家长的子女,我们要经常与祖辈家长沟通,只有两代人统一认识、明确目标、步调一致,孩子的教育才会通向成功,孩子也会从幸福的家庭中走向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

最后,让我们以看一下对于孩子的一些能力的培养可以怎样规避弊端。

1.语言能力

老人带着孩子一般都不会和孩子进行太多的交流,而是在一旁紧紧地盯着孩子不要磕碰了,主要以命令和训斥为主要沟通方式,这样孩子就没有良好的语言学习机会。孩子从咿呀学语起就需要家长不断的强化孩子的发音,不断的交给孩子适当的词汇,老人不爱多和孩子说话的环境可能会使孩子说话晚。还有一点就是一般老人都不会讲标准的普通话,而是方言,而父母讲的又是普通话,所以也会影响孩子正确的发音和表达的能力。我身边就曾经看到这样一个孩子,孩子两岁了说话发音还不清楚,含含糊糊,但是他还总嘟嘟囔囔讲个不停,老师一般都听不明白孩子的意思,我在和家长交流的时候才发现,爷爷奶奶是乌蒙人,讲的乌蒙话,而姥爷姥姥是伊盟人,讲的是伊盟话,孩子的父母讲的是标准普通话,这就是语言环境差使孩子语言发展受到干扰的一个明显的例子。*应对方法:

尽管老人的讲话方式很难一时纠正,但是家长还是要尽量给孩子学习语言的机会,来弥补对孩子语言发展的影响。例如:家长可以给孩子买一些儿歌或童谣的CD,让老人在家抽出一部分时间放给孩子听。还有父母要尽量多抓住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进行词汇的学习,也可以和老人交流,在带孩子的过程中,在孩子看到一些物体的时候立即进行词汇学习,教给孩子那是什么,多给孩子听和模仿说话的机会,孩子慢慢的就会积累一定的词汇和句子,等到一

定的时候语言就会出现爆发现象。

2.社交能力

由于老人在带孩子的过程中和外界接触的少,即使接触了,也是一些老年人,没有给孩子和同龄人交往的机会,也不会过多的给孩子做社交的榜样,教给孩子和别人打招呼问好的礼貌行为.而且老人一般都会过度的溺爱孩子,使孩子容易形成“自我为中心”的特点,不会体谅和理解别人的感受,也不会和别人分享一些东西,这样使孩子和小朋友交往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挫折,遇到他不能满足的时候会产生消极的心境,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孩子在生活中多表现为孤僻、不合群的特点,在集体中不能和小朋友一起很友好很快乐的参与游戏活动。

*应对方法:

父母应与老人积极沟通,多给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机会,而且要学会正确处理孩子之间的矛盾,教给孩子分享合作、团结友爱的思想。不能一味的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而让孩子心中没有他人;做父母的在生活中也要给孩子做好这方面的榜样,在和朋友、老人以及周围的任何一个人交往的过程中就给孩子树立正面的形象,多为孩子创造社交的机会,在孩子和小朋友交往的过程中,交给孩子正确的相处模式,学会谦让、友好、互助、合作和分享,当然对于大一些的孩子,家长也不要总是抢在孩子面前处理分歧和矛盾,要先让孩子自己来面对、解决问题,当孩子之间不能很好的协调的情况下,自己再出面帮忙。

3.生活自理能力

老 人带孩子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包办代替的现象,总是担心孩子不能完成一些应该独立能完成的事情。在孩子能自己拿水杯喝水的时候,老人还要在旁边给孩子端着水杯,在孩子能自己独立吃饭的时候,家长也要剥夺孩子独自吃饭的机会,在旁边端着碗来喂孩子,孩子能独立的走路的时候,老人也要紧紧地抱着孩子,不让孩子自己走路锻炼,总之,种种情形总是剥夺了孩子自己独立成长的能力,以使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使孩

子总要事事依靠别人,这样孩子去了幼儿园都不能很好的适应学校的生活,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不便,对孩子过度的爱就会给孩子形成发展的桎梏。

*应对方法:

家长要给孩子一个自由的成长空间,也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成长,让孩子自己多探索,多尝试,而不是泯灭孩子独立成长的愿望,什么事情家长都不放手,都要帮孩子来完成,这样过度的爱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发展的障碍。家长要和老人交流这样的教育思想,逐渐改变他们的教育观念。

二.对孩子非智力心理因素的影响

1.独立性、自信心

由于老人的包办代替,过度保护,使孩子错失了每一次摔倒了自己爬起来的机会,每一次自己跨越障碍的机会,每一次玩具乱了自己整理的机会,自己独立成长的机会就这样一次次错失,以使孩子的独立性得不到更好的锻炼,表面上是爱孩子,其实从长远来看,会使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很多时候都无法独立面对问题和困难,当孩子遇到坎坷的时候,孩子会在原地等着人来帮忙,不懂得自己坚强的站起来;当孩子长大离开父母的时候,自己的事情往往不能处理的很完善,往往也会一团糟,因为他曾经没有这样去面对的经验。所以我们还是要理智的来爱孩子,给孩子更多的成长机会,让他自己来体验生活,处理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积累自信,不断增强自己的能力。

*应对方法:

父母还是要和老人讲清楚这样对孩子的弊端,让老人学会放手,学会理智的来爱孩子,不要束缚孩子的手脚。

2.探索性、好奇心、创新意识

由于老人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接受新生事物较慢,教育及养育观念相对滞后,多年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一下子难以改变。他们往往觉得孩子应该乖巧听话、稳稳当当不出格才是一个好孩子,而不懂得用科学性、创新性的方式来引导孩子。当孩子要拆开玩过的小汽车看看究竟时,老人认为孩子是在搞小破坏,不珍惜玩具;当孩子要在沙堆里挖土建筑时,老人认为那样会弄脏衣服,不懂得爱干净;当孩子趴着玩滑梯的时候老人说这样不安全,一定要坐着玩。如此种种对孩子的限制,使得孩子一颗富有探索性的心灵,一颗富有好奇心的心灵就这样失去了,最后孩子会和老人一样思维守旧,失去年轻人的朝气蓬勃。

*应对方法:

父母也要耐心和老人沟通这个原则,在不对孩子的身心造成影响和破坏的情况下,在不违背生活的道德和原则的情况下,就不要限制孩子的自由,给他一个宽松而自由的环境让他自己来探索,自己来发现,自己来体验,让他充分享受成长的快乐。

3.安全感

老人带大的孩子,尤其是一岁之前就由老人来带的孩子,长大以后往往缺乏安全感,不能很好的信任他人,总是担心受伤害,会影响与他人的交往,尤其是会对以后的爱情和婚姻都会有影响。

*应对方法:

做父母的一定不能把抚养和教育孩子的重任交给老人,尤其是在孩子一岁之前,一定要多陪孩子,及时满足孩子的需要,让孩子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让孩子觉得他是安全的,有人疼爱的,这样对孩子的情感发展是很重要的。

农村家庭隔代教育的问题分析 篇7

关键词:农村家庭,隔代教育,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劳务经济的发展, 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 逐渐将教育孩子的重任留在了老一辈 (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 肩上, 这些隔代长辈成为孩子的监护人, 使原先稳定的家庭教育模式发生改变, 而出现了当今普遍存在的“隔代教育”现象, 其实质反映的是农村中的家庭教育状况。基于此, 从孩子被抚养的角度来说, 目前农村的隔代教育可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其一, 父母在家, 祖辈部分代管的形式;其二, 父母一方在家, 祖辈帮助抚养的形式;其三, 父母双方不在家, 祖辈全部代管的形式。

一、我国农村隔代教育的现状

(一) 隔代教育现象日益突出

据中华家庭研究会2004年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由于我国1.2亿农民工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 留守儿童的数量已达2000万左右, 而这些留守儿童绝大多数是通过隔代抚养的。14周岁以下占86.5%, 按全国3.16亿儿童来看, 每18个孩子就有一个没能与父母在一起。有关调查显示, 我国农村有近七成的孩子是在隔代教育方式下长大的, 且年龄越小祖辈抚养的比例越大。而且, 像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 目前0-6岁的孩子中有50%-70%也是属于隔代教育。年轻父母接受教育的程度虽然在提高, 但压力也越来越大, 所以不管在农村还是在城市, 隔代教育现象都相当普遍, 成为一个全社会面临的问题。

(二) 隔代教育孩子年龄偏小

下面是一个关于我国中部某地区一个农村的五个组中, 家庭隔代教育中儿童的年龄结构表:

由上表可见, 在农村隔代教育中, 幼小年龄段的孩子是占绝大多数的。根据《中国妇女报》于2008年3月1日报道的文章《全国妇联公布我国未成年人家庭家庭教育状况抽样调查和全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全国农村留守儿童中, 义务教育段达3000多万, 学龄前儿童占总体比例的27.05%, 双亲外出留守儿童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占48.35%, 其中0-5周岁所占比例最高, 达40.19%。

这些年龄偏小儿童长期远离父母, 缺乏完整的亲子教育, 正常情感和需求得不到满足, 容易产生性格上的偏差。弗洛伊德说过:“早期的心理健全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 成年期的每一个痛苦都可以在其幼年找到伤痛的烙印。”可见儿童早期的心理健康, 对其人生的健康发展是有重大意义的。俗话说“一岁看大, 三岁看老”, 说明早期教育与心理影响同样重要, 儿童时期的认知方式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 主要靠感觉和模仿得来, 因而这个时期的家庭教育环境在儿童的整个成长发展中尤其关键。隔代教育在此时就在无形中成为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 而农村隔代教育在孩子入学接受教育的时期也一般不会发生责任的转移。

二、隔代教育在我国农村产生的原因

(一) 隔代教育赖以存在的亲缘基础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文化传承的国家, 一直以来非常注重伦理血缘, 像“子孙满堂, 人丁兴旺”一直是老一辈的期盼, 并未因计划生育的实施而彻底消除。对于家庭观念的重视, 使祖辈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热衷于发挥他们的余热, 主动承担抚养孙辈的责任, 老人很容易产生“不亲儿子亲孙子”的倾向, 这在古人所说的“老人十拗”里也有谈及。可见, 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社会里, 隔代教育是有其存在根源的。加之目前人力资源的优势, 我国女性的退休年龄在55岁左右, 从心力与体力来讲, 都是有能力帮助代养孙辈的。在中国普遍的农村中, 祖辈年龄更呈现年轻化的势态。因而在亲缘的基础上, 这种人力资源的优势在我国家庭隔代教育中发挥得更充分。

(二) 基于现实考虑下的隔代教育选择

由于进城务工的农民始终还处在一种比较尴尬的境地, 官方的说法就是流动人口, 然而他们的多种权益难以保障。作为离乡在外的务工经商人员, 只有在他们自身根本利益得以保障的基础上, 才能考虑孩子的问题。面对生活的压力, 作为孩子直接监管人的父母, 往往会抛开孩子的教育问题而毅然外出务工, 对于幼小孩子的抚养往往是难有精力完成的, 对于适龄入学儿童, 又会因为户口与学校的问题而给农民工带来种种压力和经济困难。所以基于以上考虑, 外出务工或经商的父母会将孩子托付祖辈照管, 使其成为孩子的监护人, 农村家庭隔代教育多数也因此而产生。

三、农村家庭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隔代监护人教育方式简单

在农村, 隔代教育监护人文化素质普遍不高, 并且他们很多是要参加生产劳动的, 对于教育方式的选择多数是放任, 少数则是粗暴。而一个稳定状态下的家庭教育形式应该是民主与权威并存的, 而非简单的放任与粗暴。对于采取以上方式, 也并非初衷, 由于多数祖辈是经历了困苦的生活时代而走过来的, 在进行隔代抚养时, 无形中出现“补偿心理”, 容易无限制地迁就与容忍后辈。父母不在场的教育, 一般权威与民主型教育方式也难凸显其意义了。并且老人有时候思想相对保守, 观念比较陈旧, 极少能对孩子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不如亲子教育形式丰富、内容多样。

农村家庭隔代教育使年轻的父母从抚养孩子的繁重任务中得到暂时的解脱, 为其外出务工经商创造了条件。祖辈由于长期的生活阅历沉淀了许多美好的品德, 能让孩子耳濡目染, 他们也更有耐心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感情沟通, 使孩子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拥有良好的情感价值倾向, 这种氛围之下的隔代教育也使整个家庭的亲情与血缘联系更密切。尽管隔代教育存在以上有利的方面, 但却无法取代亲子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方式的简单, 让成长中的孩子失去很多学习与创造的机会。

(二) 容易使孩子的人格发展出现障碍

由于缺少父母的直接关爱, 隔代教育中的孩子感受到的亲子间的温暖很少, 缺乏基本的安全感, 对人生很多问题感到困惑, 容易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 在他们性格不够成熟的幼年期, 往往对自己的行为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而农村祖辈在管理与教育孩子方面容易产生放任的偏向或者是迎合的心理, 不利于孩子正确行为习惯的形成。对于儿童, 在一个家庭里以母亲为中心的各种刺激对其人格发展影响很大, 如言语刺激在婴幼儿时期对其的个性发展就起重要作用, 因为言语交往是儿童智力与人格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 儿童由此体验家庭环境的影响, 萌发个性, 产生人格发展的基础。著名心理学家格尔迪也说过“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 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独特的力量”。然而农村隔代教育家庭中, 儿童长期远离父母, 感觉刺激比较缺乏, 父母的影响也就淡化了, 这样对孩子人格早期发展必定是有一定影响的。

(三) 长期的隔代教育使亲子关系淡化

早期儿童与父母的相互作用对儿童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而空间和时间的隔离, 在心理上就使孩子与父母之间拉开了一定距离。没有沟通, 少了来自于父母最实质的爱抚与照顾, 使“爸爸”“妈妈”在他们心中只是一个空洞的代名词, 失去了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在农村完全隔代教育家庭中, 父母都是常年在外的, 孩子从根本上缺少了父母的影响, 自然亲情关系也比较淡薄。子女对父母感情亲密真挚的程度决定了子女对父母的信赖程度, 也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效果。由此看来, 亲子关系越和谐, 父母教育感染力就越强, 反之就越弱。

(四) 使孩子价值观产生偏差

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经商, 长年离家, 对于孩子最多最容易实现的也无非是进行物质方面的补偿, 但却很难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父母的这种补偿, 对于心性未定的儿童来讲, 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慢慢就容易滋生享乐与攀比心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使他们更易有孤独感, 与人交往显得不自信, 却倾向于通过这种外在的“富有”来充实他们的内心。当这种情形凸显严重却又得不到正确指引的话, 很可能导致拜金主义。

(五) 孩子学习状况普遍呈中等或偏下水平

农村隔代教育中成绩优良的孩子不多。笔者在调查走访时也发现, 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督导和启发, 大部分对学习缺乏兴趣, 学习成绩一般, 据一项相关调差显示, 见下表:

可见, 隔代教育儿童中成绩优良者并不多, 优良的仅占22.2%。由于目前我国的教育要求家庭与学校合力, 甚至还要依赖社区教育的优势来共同完成。社区教育在我国农村的实施处于比较薄弱的环节, 发挥不了它的真正作用。而家庭教育中的亲子教育在此处于“真空”状态, 对于孩子学习的积极影响是很弱的。加之学校课程的设置为学校之外的辅导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祖辈由于文化知识不高, 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教育观念也无法与现代教育目标达成一致。对于“家教”并非像城市家庭所表现的一样, 因而农村家庭隔代教育之下的孩子缺乏校外的督导。另外, 基于孩子自身的特点, 在缺乏严格管教的情况下, 自然很难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 从而导致隔代教育孩子学习成绩优良者很少。

人生之初就不断接受各种各样的教育, 家庭教育是首先对个体产生影响的教育形式。儿童经验和知识的获得最初是源于家庭, 受整个家庭环境及培养者教育意识的影响。农村家庭隔代教育在亲子教育长期缺位的情形下对孩子的发展产生着各种影响, 凸显的问题也可见一斑。缺乏亲子交流是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方面, 但不可否认, 作为祖辈培养者, 他们自身的意识与教育观念也该作为关键因素来分析。重“养”不重“教”, 在农村隔代教育中表现还很严重。虽然生在农村, 但有些祖辈却忽视让孩子体会生活的艰辛, 不注重从小事培养他们坚强勤劳的性格。由于两代人还存在一定的文化冲突, 祖辈对孩子兴趣和爱好方面也给不了足够的关注, 儿童的潜能得不到最大发挥。

究其根本, 在我国广大农村, 完整的家庭教育模式已渐渐失去其稳定性, 亲子教育与隔代教育渐失平衡。由于经济浪潮的冲击, 使本应该在位的亲子教育被隔代教育完全或不完全取代。其中造成的问题也许还远不是我们所见到的, 可能更多地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问题, 积极面对与努力解决隔代教育的问题, 有待于每个人的参与。但随着人们晚婚意识的加强, 在人力资源方面会出现减弱的趋势, 农村家庭隔代教育可能也会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加快而呈现不同的类型, 进而使出现的问题能够得到较大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刘小倩.父亲教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J].当代教育科学, 2009, (8) .

[2]薛静华, 欧阳文珍.隔代教育利弊的心理学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 2008, (2) .

[3]黄姗, 陈小萍.隔代教育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 2007, (2) .

[4]郑杨.对中国城乡家庭隔代抚育问题的探讨[J].学术交流, 2008, (9) .

[5]邱爱芳.农村隔代教育浅议[J].网络财富, 2008, (8) .

隔代教育,三代人的战争? 篇8

■专家支持/徐欣欣

隔代教育的家庭如今越来越多,然而年轻父母在孩子教育上和老人之间存在着诸多分歧。那么,作为年轻的爸爸、妈妈,该如何巧妙化解隔代教育带来的种种困惑和危机,培养出健康、快乐、聪明的孩子呢?

“为什么婆婆如此溺爱孩子却不容我们说一句?”“老革命遇到新问题怎么就不懂得革新呢?”“孩子究竟是送到托儿所还是让乡下的婆婆带呢?”……

2007年岁末,这些带有时代气息又颇具影响力的问题成了各大门户网站讨论的热点,充分表明当前年轻父母在教子和处理隔代教育方面困惑重重。我们不可否认,老人照顾孩子,为年轻父母减轻了极大的压力,使他们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但随之而来的,受观念、教育、环境的影响,加之隔代老人过于溺爱,致使孩子易养成任性、孤僻、依赖性强、自我为中心等不良个性和一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因此,科学地看待隔代教育,巧妙地化解隔代教育危机,已成为时下年轻父母迫在眉睫急需学习的重要一课。

故事一:爸爸妈妈,你们不能这样“爱”孙子

当孩子在晓梦的怀里啼哭的时候,虚弱的她才意识到自己不是在做梦,而是确确实实当了妈妈。母亲和婆婆在她眼前忙碌着,脸上洋溢着欣喜的笑容……

产假过后,晓梦开始上班了。带孩子的任务落在了婆婆和公公身上,两位老人这下乐坏了,把孙子响响当宝一样。

奶奶每天一起床就开始给小孙子忙乎吃喝,而爷爷一看到小孙子的玩具坏了,就赶紧去拿工具修理,还在抽屉里准备了许多不同型号的电池给响响的玩具备用。晓梦夫妇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有时,晓梦和丈夫刘磊出差,挂念孩子就打个电话。每次,两个老人都是乐呵呵地说:“好着呢,响响乖得很,你们就放心工作吧。”

然而,时间久了,晓梦心中却有了丝丝不悦,因为老人对孙子的“爱”有些过。宠爱变成了溺爱,响响开始变得任性、不听话了。

响响喜欢换新的玩具,可每次玩不到一星期就又缠着奶奶去买新的。晓梦知道后,总会劝说婆婆不要这样惯孩子,可婆婆说:“又花不了几个钱,再说咱家也不缺,小时候不玩长大就玩不了了。”

“可是这样会让他养成大手大脚的坏习惯。”晓梦争辩着。

“孩子喜欢,就随他好了,又不是什么违反原则的事情。”婆婆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

晓梦不解,婆婆为什么不理解自己?这样下去,响响会因早期教育不当影响一生的呀!

一天中午,晓梦回家取东西,见桌上的饭菜都凉了,却不见婆婆和孩子人影。公公告诉她,说响响尝了一口菜就不吃了,非要奶奶带他去吃肯德基。晓梦一听就不高兴了,等响响回来,她拉着儿子的手,教导说:“以后不许再吃那些东西,没有营养……”没等她说完,婆婆就生气地反驳说:“又不是就咱响响一个孩子吃,那么多大人还成天吃西餐呢,怎么都没说不健康。再说你们小时候是没有这些,有的话你们也会馋得很。”

“妈,我是说这样太惯着他了,挑三拣四,而且不利于健康。” 晓梦语气有些着急。

婆婆没理会,径直走回了自己房间。

那一刻,各种滋味袭上晓梦的心头,有气愤也有委屈。

慢慢地,晓梦发现自己每次给响响纠正错误,婆婆总会替孙子开脱。不仅使得婆媳关系紧张,就连响响和晓梦也产生了隔膜。

晓梦跟刘磊谈起公公婆婆对响响的溺爱,希望他能出面管一管,刘磊很赞同妻子的说法。可响响淘气的时候,刘磊刚一张嘴,就被父亲给压住了。刘磊也不明白,为什么早年冷酷的父亲会对孙子如此溺爱,以至于他连瞪一眼儿子,都要看父亲的脸色,因为弄不好父亲就会跟他急。刘磊从小是被严厉的父亲一手打大的,只要刘磊有什么做得不对,父亲就用巴掌来解决。可如今,父亲突然变得温情起来,无论响响做什么事,都由着他。这让刘磊感到很纳闷。

晓梦感到,如果让响响再这样发展下去,将来是什么结果无法想象。她让刘磊给两位老人传话,要么改变教育方式,要么尽早把响响送到托儿所。接到消息的两位老人顿时心生怨气,他们觉得自己对孙子那么好,却还惹得儿媳不满。两位老人和晓梦之间的隔阂也越来越大了。

专家点评:

都说隔辈人对孙子孙女疼爱有加,那是一点不假。从奶奶所说的话里可以看出,她只有一个心思:让孙子吃好、喝好、玩儿好。但她没有考虑到的是,响响这样能不能“长好”。

孩子要长得好,必须具备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素质。而幼儿时期,是心理素质、人格特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婴儿从1岁就可以出现分享,两岁就开始主动助人,所以培养孩子是要从小做起的。

而老一代人缺乏这方面知识,时代前进了,旧有观念还没有消除,这是隔代教育非常致命的缺陷,会造成孩子成长后被社会接纳有难度。

还要指出的,正是这种过分的溺爱,让孩子有求必应,扼杀了孩子在三四岁时正常的“反抗”。这种正常的反抗,是幼儿形成“我自己做”意识的必经之路。这样,成人以后会有较强的自主性。如果一切都不需要争取,自主意识怎么能形成呢?其实,过分溺爱的反面是过分严厉,造成的危害是一样的。溺爱是造成“不需要争取”,太严厉是形成“不允许争取”,同样摧毁了孩子的自主性。

故事二:怎么办,被乡下父母带大的孩子问题多

林雪怀孕8个多月时,从上海回到了重庆的老家。理由是在重庆生孩子的花销要比上海便宜一半儿,而且孩子生下后就准备让父母带着。

林雪和丈夫都是工薪阶层,新房刚交首付,每月还要向银行“贡献”近4000元按揭,剩下的钱不足3000元,靠这点收入在繁华的大上海养活一个孩子该多难呀!何况林雪父母早就嚷开了:“外孙一生下来就让我们带,孩子的奶粉钱也不要你们出一分!”这在林雪听来有些酸涩,但还能怎样呢?

2001年2月,林雪在医院生下女儿。孩子7斤8两,顺产,几乎没怎么折磨妈妈就呱呱坠地。从医院回家后,林雪母亲就带着外孙女睡觉。老人把喂奶、换尿片这些事都做得熟练利落,还能抽空给林雪熬汤做饭。孩子50天,林雪的产假将满,留下孩子独自回上海。在机场,林雪抱着酣睡的女儿眼泪簌簌地落:“宝贝,妈妈对不起你。但我保证当你回到上海时,一定是最幸福的孩子。”

对女儿的牵挂和不舍,很快被繁忙的工作代替。当上了父母,肩上担子也就重了许多,林雪和丈夫分别找了份兼职,日日忙得昏天暗地。原本定好五一长假回重庆看女儿,因为公司加班不得不放弃,父母又以重庆天气好为由不带孩子去上海。国庆节期间回家,看到母亲怀里长出牙齿笑作一团的女儿,林雪竟觉如梦般的不真实。伸手要抱孩子,女儿吓得哇哇大哭,一个劲儿地叫“姥姥”。林雪和丈夫很失落:亲生骨肉不认我们呢。

夫妻俩足不出户待在家里陪着女儿,她终于不再认生,还能含混不清地学着叫“妈妈”和“爸爸”。回到上海后,林雪打电话想听女儿叫“妈妈”,这小妮子叫的居然是“姥姥”,林雪心里很不是滋味。丈夫安慰她:“女儿跟着谁当然就跟谁亲。接回来了,她就只缠着我们了!”

孩子渐渐长大,粉雕玉琢,聪明可人。林雪每年见女儿两三次,女儿也渐渐和她亲了,见面了撒欢似的往她怀里蹭,分别时哭得撕心裂肺,画的画也常常是她幸福地牵着爸爸妈妈。

2007年,林雪终于熬出了头,丈夫升了职,房贷提前还清,她辞职回家做全职太太,将女儿接回上海。可这丫头根本不领情,姥姥回重庆后,她就不再叫“爸爸”“妈妈”;穿衣服像姥姥一样把袖子卷起来;喝汤时像姥爷一样发出响亮的咂嘴声。6年来一直跟老人生活的女儿,动作和习性都显得“老态”,这让林雪心里很不舒服。而更让林雪伤脑筋的是,她每次对女儿说话,女儿总是说“要得”“干啥子嘛”,浓浓的地方口音怎么能行呢?于是,在一次电话中,林雪跟母亲抱怨:怎么惯了孩子这么多毛病。母亲生气了:“我带孩子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要是你们自己带,你们两个和孩子都得饿死!”

9月份女儿上小学,不到一个月林雪接了班主任5次“投诉”:让她说普通话她却坚持讲重庆方言;课间操时拖拖拉拉老掉队;看不惯同学就说“我让我姥爷打死你”;游戏时不跟男生玩,理由是“姥姥说读书时不能跟男孩恋爱”……

林雪真是哭笑不得,闺女已被老父老母烙上了深深的“时代”印记:拖沓、固执而传统。更要命的是,要想女儿像其他孩子一样听父母的话,相信、亲近父母,并能跟随父母的节拍健康地成长,似乎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专家点评:

在当前这个纷纷扰扰、竞争激烈的社会,像林雪这样的年轻母亲不在少数。她们想法太简单了:孩子几岁以前,先让老人带着,等长大一点儿,再自己带。殊不知,孩子从一出生,18个月内必须和母亲形成亲密关系,否则终生缺乏安全感。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长大以后,缺乏自信,也难以相信他人。林雪不懂得,其实女儿画的一家三口,只是大人教给她的一个模式。是大人们告诉她:你有爸爸,有妈妈。在幼儿内心,爸爸和妈妈的概念是抽象的,不清晰的。这种概念的缺乏,会影响她一生。

同时女儿从姥姥、姥爷那儿学到的,不只是口音和生活习惯,这些还相对容易训练和纠正。最重要的是,女儿在幼儿期,形成自我认知是先从外部对她的评价开始,逐渐形成自我评价,3岁到4岁就基本形成。而这种评价,会永不磨灭地打上姥姥、姥爷给她的“烙印”,这种影响,是年轻的父母无法消除的。所以林雪应该明白,不是姥姥没把孩子“带好”,而是“栽什么树结什么果”,放到什么环境就一定会长成什么样。

故事三:媳妇出尔反尔,婆婆进退两难

孩子满3个月后,汪叶该回到机关上班了,谁来帮忙照看孩子,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早在孩子出生前,婆婆就多次“主动请缨”,对汪叶夫妇俩说:“我就建伟这一个儿子,你们又只生一个孩子,孩子出生后,我愿意来武汉帮你们照看。”

对于母亲来省城帮忙照看孩子,建伟没什么意见,可汪叶却不乐意,只不过当时孩子还没出生,她没有把不要婆婆带孩子的想法表露出来。

就在汪叶和建伟商量准备请保姆时,婆婆从县城风尘仆仆地赶来了,她兴高采烈地对儿子媳妇说:“这次来我就不走了,就在这里帮你们照看孩子。我有退休金,不会给你们增加负担。”

面对老人的满腔热情,汪叶直截了当地对婆婆说:“妈,我和建伟商量过了,决定请个保姆带孩子。您这么大年纪,孩子的事就不用操心了。”

原以为儿媳是担心自己带孩子会辛苦,后来才知道,她是怕自己带不好孩子。婆婆强忍眼泪,赌气地对儿子说:“好,不带就不带,以后你们别后悔。”结果老人在儿子家住了一夜,第二天连早饭都没有吃,就赶回老家去了。

很快,汪叶从家政公司雇了个二十出头的小保姆。但令汪叶和丈夫没想到的是,小保姆很没有责任心,经常看电视忘了孩子,让孩子把屎尿拉在身上。干了不到一个月,汪叶就炒了她的鱿鱼。此后,他们又找了个四十出头的中年妇女当保姆,但汪叶看不惯对方身上太多的乡下人习惯,因此也没多久就把她辞退了。此后又找了几个,都不能让汪叶满意。

看来请保姆这条路是走不通了,汪叶想到了婆婆。因为曾拒绝过婆婆,她不好意思跟婆婆说,于是让建伟给婆婆打电话。老人本不想来,但经不住儿子好说歹说,还是来了。

婆婆把照顾孙子的任务全包了下来,白天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撒,晚上还带孩子睡觉。一次,婆婆用方言教孙子唱儿歌,正巧被下班回来的汪叶听见,顿时满脸不悦:“妈,你干吗还用土话教孩子唱歌呀?”婆婆也来气了:“我说不来你们非要让我来,现在又看不惯我,做老人真难!”尽管没有再争吵,但婆媳心里都很不舒服。

由此,汪叶开始看不惯婆婆的做法。一天晚上,她看到儿子在木地板上爬来爬去,衣服脏兮兮的,脸色一下子沉下来。婆婆看在眼里,连忙说:“没关系,地板不凉,衣服我给孩子勤换就行。”汪叶没有理会,自言自语地说:“自己不讲卫生,把孩子也带得这么脏。”瞬间,阵阵心酸涌向婆婆心头,可一想到这是为了孙子,老人家也就没去争辩。

接下来,在孩子问题上婆媳俩的分歧越来越大。婆婆在街头给孩子买糖人吃,汪叶说既不卫生又失体面;婆婆带孩子去公园看钓鱼,汪叶就反复叮嘱要小心,千万不能让孩子有一点闪失……每一次,婆婆都忍住了,毕竟都是为了孩子好。

一天下午,孩子感冒了,婆婆自作主张买来西药喂孙子喝下,汪叶知道后又发了脾气:“妈,孩子这么小就吃药,会影响智力发育,你为什么不熬姜汤给他祛寒?你几十岁的人了怎么连这个都不懂?”自己照顾孙子已经很累了,媳妇不仅没有一句体贴的话,反而横挑鼻子竖挑眼,联想到自己当初要来照顾孙子时被媳妇无情地拒绝,婆婆越想越气,收拾行李就要回老家。后来被儿子拉住了,劝说了好一会儿才平静下来。

但从此,婆媳俩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汪叶越来越看不惯婆婆,但又非常无奈;而婆婆呢,回老家不好,不回去也不好,进退两难……

专家点评:

家里弄成这种氛围,汪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一开始,她就不想让婆婆来带孩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孩子出生后,请来的保姆不作为,无奈之下才让丈夫请婆婆来照看孩子。婆婆不计前嫌,偶有差错,汪叶依然态度很差:“……你几十岁的人了怎么连这个也不懂?”

除了缺乏基本的尊重,汪叶也完全不懂得去和老人沟通。有些老人不懂的事情,完全可以用交流和探讨来解决。汪叶的婆婆应该还是通情达理的,而汪叶的种种做法,将会对自己的孩子造成什么影响?她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如何对待她,难道她没想过吗?

故事四:宠爱但不溺爱,“三代同堂”其乐融融

孙子出生后不久,儿子和儿媳就开始忙工作,退休在家的李奶奶自然担起了照看孩子的义务。为了不让小夫妻担心,李奶奶一早就对儿媳妇说:“当老人的都喜欢带孩子,有可能会宠爱过度。若你们感觉哪儿做的不太好,就直接跟妈说,妈会结合你们的意见,把小孙子培养成健康又聪明的好孩子。”一席话,消除了年轻夫妇的顾虑。

于是,李奶奶每天的生活开始围着孙子转。早上,准备早餐,还专门查询资料,确定食物食用标准,均衡营养。等孙子睡醒了,开始给他洗漱,喂饭……每每儿媳妇看到,都感觉很欣慰,嘴上虽然不说,但心里特感激婆婆。

“3岁看大,7岁看老”,这句话的含意李奶奶深为赞同。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她开始有计划地捕捉每一个机会去培养教育孙子。吃饭时,她给孩子讲粮食的来历,以此给他树立珍惜粮食、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理念;爷爷给买来小玩具时,要他谢谢爷爷,懂礼貌……

孩子聪明懂事,很讨家人喜欢。

一个周末,天下起了小雨,来接孩子回家的妈妈看到儿子抱着遥控电动车在雨中小跑着,李奶奶还在一边跟着。妈妈一把把儿子抱在了怀里,说:“下着雨怎么还出来玩呀?”孩子喃喃着:“我答应给小朋友拿玩具玩,可是他走了。奶奶说答应人家的事就要去做,这叫诚信。”妈妈的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孩子快到3岁了,很多家长开始对孩子进行文化知识教育,可李奶奶却认为学校的那些知识上学后再学也不晚,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理解能力和分辨能力。于是,在发现孩子很喜欢蝴蝶时,就买来不同的蝴蝶标本,挂在墙上,然后,一一讲解蝴蝶的各个部位名称。熟悉之后,再让孙子对比标本的不同颜色、粗细、形状等进行分辨,培养了孩子的思考和辨别能力。

同时,李奶奶注意小孙子的德育教育,告诉他:“爷爷陪你玩、给你讲故事,说明爷爷爱你,你也要学会关心爷爷;妈妈每天上班很辛苦,但是天天都在挂念着你,说明妈妈把你当作了她的小宝贝,你呢,也要学会感谢妈妈呀……”为了强化孙子的领悟能力,李奶奶还专门做了一个互评本子,用来记录小孙子每天所做的感人事情,同时也让他来监督大人的行为。一段时间后,效果甚好,每当奶奶买菜回来,他都在楼下迎接,然后接过菜拎着上楼;晚饭前,又会乖巧地把药送到爷爷面前,看着爷爷吃过后再离开。

每天晚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互相讲评,谁的表现好,就给谁贴上一个“五星”的小贴画。这一做法一直延续到孙子入学。

红星积累多了,李奶奶就会在一定的数额范围内满足孩子的小要求。有一次,李奶奶正好和老伴在杭州旅游,正要返回时,接到了孙子打来的电话:“奶奶,我的红星够数了,我想要一个蓝色的书包,可以放很多书,好吗?”听孩子的要求并不过分,李奶奶当即答应。为了满足孙子这个愿望,跑了大半个杭州终于买回来了。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李奶奶发现他喜欢看电视,就主动帮其物色有利成长的内容,恰巧电视正在热播《士兵突击》,而剧中许三多身上那些闪光点正是时下孩子所欠缺的。于是,每天电视开播,一家人就围在一起陪孩子观看,结果这部电视剧看下来,小孙子竟然出现了变化,每天早上不用奶奶叫醒了,自己打理好书包就上学,而且学习成绩也很棒。

看到孩子一天天懂事,父母亲也非常感激爷爷奶奶付出的辛劳。

祖父母须知:

怎样做才能培养好孙辈

1.学习重新面对和调整自己的新角色。作为祖父母,应该是一个辅助教养的角色,要主动地和自己的儿子(或女儿)及其配偶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尊重他们的感受,随时修正自己不当的教养方式。

2.学习重新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接受新鲜的健康观念,科学有序地和孙子女生活。调整自己过时的、不健康的喂养理念。

3.学习管教态度和管教技巧。祖父母管教小孩子易走两个极端:要么一步不落地分分秒秒“严加管教”,要么“放任宽松”到说怎样就怎样,毫无约束,这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有条件最好看一点育儿的书籍和电视节目,吸收一些新元素,提高处理各种事件的能力。

4.体认现实生活形态,认知当前流行文化及价值观,尽可能地接收时下的文化元素。否则,待有一天连孙子女的话都听不懂,管教从何谈起呢?

5.学习建立新的支持网络。这是“老革命遇到的新问题”,当自己原来懂得和了解的知识经验不能适应现实时,要善于从媒体、教育界、有成长的同龄人那里得到支持。随时随地,一点一滴地学习。积少成多,万涓汇海,不管年龄多大,都可以跟上时代的脚步。

年轻父母须知:

如何同时扮演好

为人父母为人子女的角色

1.首先要以最诚恳的态度请自己的父母“进入学习状态”,让祖父母们明白:请他们学习扮演新角色不是不尊重他们,而是让他们从单纯的“疼爱孙子女”的祖父母成长为“教养孙子女健康成长”的前辈。

2.要学会感恩。年轻的父母必须明白:你们的父母是没有义务教养你的子女的,他们来帮助你带孩子是亲情的恩惠。尤其是年轻的母亲,当你充满感激之情的时候,才可能以最通情达理的态度和婆婆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有很多意见,换个方法说出来,可能就完全改变了对方的态度,由拒绝变成接受。

3.要学习扮演真正的父母亲角色,尤其解决长久分离状态的亲子关系问题。特别是母亲,不论自己工作多忙,不论自己事业心多强,都必须在孩子出生后的18个月内,放慢一切节奏,把主要精力放到孩子身上。要知道,一年半的时间,在你自己的事业历程上只是较短的时段,一切都可以再补;而对于孩子来说,这段时间几乎可以决定他的一生!

4.学习调整和改善夫妻关系。大多数年轻人的家庭,在有了孩子以后,由于种种的无经验和忽略,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婚姻关系。很多男人会说这么一句话:“我现在在家里是三等公民。”所以年轻父母要善于建立新的三点支撑平衡,夫妻携手,才能有力量化解隔代教育家庭中的各种冲突,提升隔代教育的质量。

本刊观点:

隔代教育的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正确处理好隔代教育关系,重在改变三个模糊认识。一是改变小孩子懂事前无所谓,懂事后再教育也不迟的思想。否则,会误了孩子的一生。小孩子在0~6岁的关键期,要完成自我、认识社会、开发想象力以及人格的形成和道德观的培养。老人存在着语言沟通、价值观念、管教技巧、文化刺激、相关资源网络支持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和欠缺。所以年轻父母必须理解在三代人共存的架构中,他们是承上启下的一代,是沟通与交流的中枢环节;二是改变小孩子要成才,要尽早多学知识的观点。经过这么多年“望子成龙”,给小孩子灌输知识的风潮之后,很多父母终于开始清醒,懂得了在婴幼儿时期最关键的不是增长知识,而是形成人格;三是改变教育小孩子(尤其是学龄前)是人的本能,天生就可以完成的观念。这种认识在今天这样信息爆炸的年代是完全过时的。完成婴幼儿的培养是需要学习的,祖父母要学习,年轻的父母也要学习,还要教会小孩子学习和祖父母相处,三代人都有一个努力的空间。

最后特别要强调的是,祖父母和父母亲都要格外重视独生子女的同伴关系,要为孩子创立适宜伙伴关系的条件。因为这种同伴关系,可以促进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同时可以满足儿童归属、爱及尊重的需求,对培养儿童的良好健全人格非常重要。如果缺失这种同伴的互动,让孩子在完全封闭或者恃宠而骄的环境中长大,极有可能在碰到一点挫折的时候就出现人格障碍而酿成大问题。

建议年轻父母

把以下几点讲给自己的孩子听

1.爸爸、妈妈和孩子是不可分割的三位一体;即使此时此刻孩子没有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他也永远在爸爸妈妈心里,得到时时刻刻的惦念;

2.是祖父母养育了父母亲,现在又在帮助父母亲带孩子,孩子应该尊重祖父母;

3.祖父母年纪大了,有很多当今的事情不了解,孩子应该积极主动地让他们了解,这样祖孙之间会有更多话可讲,生活也会更加愉快,更有价值;

4.要把同伴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学会分享,学会互相支持。现在和同伴相处快乐,将来长大了,才有可能在社会上立足,建立自己的社会平台。

(责任编辑/豫良)

上一篇:湖南工业大学学生手册下一篇:《杀手锏》阅读练习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