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专题

2024-08-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城市规划专题(共8篇)

城市规划专题 篇1

材料一

城市规划是一项维护公共利益、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公共政策。这就要求在研究编制规划时,必须维护绝大多数群众的根本利益,不能被少数人的利益所牵制。

规划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高质量的城市规划,既能引领城市功能的完善与整体效能的提升,又能带动城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协调互动,推动城市实现科学发展。规划又是涉及民众切身利益的敏感问题,要把规划蓝图变成现实,关键在于增强规划的权威性,在这方面,青岛的每位领导干部要敢于负责,做城市规划权威的坚定维护者。

维护规划的权威,必须支持规划部门科学合理地制定规划。一定要支持规划部门在编制城市规划时充分论证,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最大限度地遵循科学规律。要体现前瞻性和先导性,充分预测城市的长远发展,给城市未来和后人留下发展空间。

维护规划的权威,必须引导规划部门在深化细化上下功夫。对重要节点、主要街区、重点地段,要结合地域文化传统,从建筑的高度、体量、风格、色彩,到城市绿化、植被品种选择等各个方面,研究制定一套详细的规划设计标准,使不同区域拥有不同的特点和标志,避免千城一面。

维护规划的权威,必须确保规划的公益性。规划的本质是一项维护公共利益、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公共政策。这就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在研究编制规划时,必须维护绝大多数群众的根本利益,不能被少数人的利益所牵制。要充分考虑群众的工作、居住、交通、医疗、消费等需求,突出居民生活的便利舒适,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实现城市发展模式由对自然环境的高冲击向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转变。

维护规划的权威,领导必须以身作则。城市的规划再美好,如果得不到维护,就会在各种利益的驱使下被改得面目全非。一个城市的领导要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人,坚决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对规划朝令夕改,牺牲的将是整个城市的长远发展,最终危害到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

材料二

针对当前一些地方城市规划编制与执行中的问题,中国建设部的官员和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的专家们给予了严厉批评。这些问题包括:一些城市存在着通过修编规划盲目扩大城市规模;一些规划设计单位存在着注重自身经济利益,历史责任考虑不够,同时也存在编制城市规划的内容和方法上的不适应等。有的地方编制的城市规划违背国情、盲目攀比,超越资源环境、经济承受能力和群众的实际需要。

来自建设部和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的资料显示,作为引导城镇化和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中国很多地区的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建设的作用并没有得到落实。一些地方出于急功近利、长官意志等原因,一些官员屡屡无视规划,违反法定程序,擅自批准建设。

“对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决不能任其发展。否则会贻害子孙,造成无可挽回的错误。”

今后的城市规划编制将充分考虑公共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不仅要考虑经济指标,更要将资源指标和环境保护指标上升为约束性指标,并着眼长远确定人文指标。”

城市规划不是单纯的空间布局问题,更是确定城市发展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指标的公共政策。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优势,为城市规划决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材料三

2010年11月15日下午,上海胶州路718号28层的教师公寓发生大火。公寓内住着不少的退休教师,大火已经造成多人伤亡。15日14时15分许,上海市静安区胶州路728号一幢教师公寓发生重大火灾,截至目前已有53人因火灾死亡。起火楼房高28层,为静安区胶州路728号,是静安区教师公寓。事发时,大楼正在进行外立面装修。15日上海风力较大。目击者称,脚手架先着火,然后火势从下至上不断上蹿。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发布消息称,截至18时30分许,现场大火已经基本扑灭,消防队员已进入楼道,营救出居民100余人,受伤人员已紧急送往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等地抢救。现场的施工人员向表示,外墙面结构由铁制脚手架、绿色的塑料过滤网、泡沫、聚胺脂以及木板等组成,均为易燃物,着火点来自1号楼20层外墙面,并推测是工人在焊接时四溅的火花引燃了泡沫等易燃物。

上海高楼大火让人们知道,原来国内大部分的高压水枪和消防云梯高度是极其有限的,只有北京等极少数的城市装配有极小数量的高度可达七八十米的高压水枪和消防云梯。因此,对于大部分地方的人来说,一旦高楼发生大火,居于20层左右及以上的人们,恐怕除了听天由命,再无他法。此次上海大火,上海市迅速调集25个消防中队的百余辆消防车前往扑救。但救援面临多重挑战。因为火灾发生地为高楼,消防云梯难以达到20层以上,仅有的一台90米的云梯车要居高临下压制火势也很吃力,其余云梯车更是显得力不从心。而且现场水压不够。尽管有10多支水枪朝着失火大楼喷水,但一些消防水枪喷出的水柱明显乏力,未到达着火区域就散落下来,影响了灭火效率。警用直升机也参与了此次救援。但因现场浓烟、火势太大,飞机无法靠近大楼。原本计划将楼内居民从楼顶通过直升机撤离的计划没能实现。

材料四

“规划失效”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许多城市总体规划尚未到期,但城市建设规模已经完全突破原定的框框,许多城市为期20年的规划指标在5年内“完成”已成为“常识”;另一方面总体规划的实施进程滞后于规划的期限。基础设施不能合理布局和相互衔接,反映在道路建设上就是修了挖,挖了又修,老百姓戏称为城市道路应安上拉链。

城市郊区的规划管理没有具体细则,因而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只能将其划成空白地带。实际工作中,规划部门与土地管理部门采取分而治之的办法,使得城郊接合部成了“两不管”的脏、乱、差地带,造成引人注目的“城市郊区病”。

各类开发区、大学城、科技园、软件园、旅游度假村等等可以独立进行规划,肢解了城市的总体规划,给城市的长远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解放以来,我国城市中传承着城市文脉的历史古建筑和遗迹受到三次严重破坏,第一次是解放初期到大炼钢铁时期,第二次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之后,借“改造旧城,消灭危房”等动人口号,使某些城市的历史建筑、城市风貌遭受了灭绝性的毁坏。

80%的城市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导致农村河道、地下水源受到严重污染。全球十大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我国就占了八个。

我国600多个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违法建筑的蔓延现象。尤其是城乡接合部,集体土地未经征用就进行开发建设,再加上与腐败现象相勾结的城郊“圈地风”,造成违法建设呈愈演愈烈之势。

房子成批盖起来了,但道路、供水、排水、供热等基础设施严重短缺,这种先盖房后修路、再修下水道的错误建设时序,造成污水横流,建筑垃圾遍地,绿地大量被占用,城市的生活环境质量持续下降。

一些规划部门仍拘泥于“城市规划”的旧框框,忽视了城市与周边城镇的协调发展,这种“只见单个城市,不见区域城市群”的传统思维,使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受到破坏。

盲目追求城市变大、变新、变洋,热衷于建设“标志性”建筑,而为解决中低收入居民住房困难的经济适用房建设则被搁置一边。大广场、宽马路、大草坪、豪华办公楼、景观房产、欧化建筑席卷全国。

许多小城镇选址不合理,只是长官意志的产物,而缺乏产业支撑,使得小城镇发展脱离了周边村庄,缺失了为之服务的集聚功能。

材料五

现行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是由建设部于1991年9月发布的。由于起草时历史背景的限制,这个办法在很多方面反映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内容。如过度强调由政府统一配置资源原则,在城乡关系上体现了较强的城乡二元特点,在内容上侧重关注的是城市建设活动,在编制过程中重视公众参与不够。

当前,党中央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对于城市规划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对现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进行全面修订,成为十分迫切的需要。

新修订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将实现四大转变。一是实现组织方式由单一政府部门组织编制转变为按照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依法办事的原则组织。

二是重点内容从突出增长速度向控制合理环境容量、确定科学建设标准转变,从侧重确定开发建设项目向对各类资源实施有效保护和空间管制转变。

三是范围从城市规划区转向更加突出强调区域统筹和全市域城乡统筹转变。

四是实现城市规划技术属性向公共政策属性转变。

新修订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突出“强制原则”。要求编制城市规划,对涉及城市发展长期保障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区域协调发展、风景名胜资源管理、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等方面的内容,应当确定为必须严格执行的强制性内容。

另外,我们将严格按照国务院的要求,严格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查,加强对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监督,维护规划的科学性和法律严肃性,促进规划依法有序实施

材料六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观察》报道,江城武汉变“水城”,此处“水漫金山”,那里“行车如船”。前几天的一场强降雨让武汉三镇严重内涝的场景,其实是当前众多城市“逢雨必涝、逢雨必瘫”境况的一个缩影。那么为什么一场大雨就会让众多城市化身水乡呢?

武汉的大雨造成的内涝也让众多网友有了调侃的对象,微博上有人说:今天最浪漫的事情是陪女朋友在武汉看海。也有网友发帖说,各大院校普遍被淹,爱玩的同学在操场上尽情畅游,至于是否有人在操场上摸到武昌鱼不得而知。而随帖发出的图片显示:城市街道如同“江河”,浸身水中的公交汽车犹如“小船”,武汉大学其中的一个校门前积水已淹没了半个出租车。

不仅在武汉,其他遭暴雨侵袭的城市也纷纷有“涝景”被曝光。一张浙江杭州“水漫金山”照片在微博上被网民疯狂转载,从图片上看,建在湖面上的九曲回廊都已经被水淹没了。而在杭州网民“浮夸翁”的感言也和武汉的网友非常的相似,他说:“传说今天在杭州最浪漫的事,就是带着你心爱的人去西湖边看海!”

一场场的大雨在给群众出行造成不便的同时,也令人们开始思考这背后的种种原因。与近年来快马加鞭式的城市地面建设相比,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却跟不上步伐。面对倾盆大雨,城市排水系统‘小马拉大车’,显得力不从心。

有评论认为,很多城市建设规划中“重地表,轻地下”的弊病在暴雨中暴露无遗。高楼林立、光鲜亮丽的城市地上建设无疑让城市的繁荣一览无余,能引起更多关注。而排水管网等看不见、摸不着的地下隐蔽工程却很难让有关部门用心。相当多城市的地下排水管道口径小,管道老化,形成严重的“肠梗阻”。

材料七

为什么我们的城市会如此脆弱?如何让江城不再变“水城”?在城市规划上,我们该怎么样来确保经济发展不受影响?

经济之声特约观察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杨重光在22日19点做客《央广财经观察》时对此做出评论。

主持人:近期的大雨让很多的城市都遭受到了内涝的侵袭。有评论说这是城市建设规划过程当中重地表、轻地下所导致的排水系统造成了“小马拉大车”这样的情况,您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杨重光:这样的观点基本上是对的。主要是我们的城市发展太快,城市面积迅速扩大,这样我们原来的经济建设显得非常落后,管道的排水管口径也比较小,已经容纳不了更多的积水。

主持人:还是因为城市发展太快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些有比较好的排水系统的一个城市。比如像伦敦巴黎等城市排水系统,几百年以来不管这个城市怎么发展,一直都能够很好的承担起城市排水的重任。我们国家江西赣州的排水系统也是能够做到千年不涝的。我们武汉、杭州等这些城市发展的同时,伦敦、巴黎还有赣州这些城市也在快速的发展。为什么他们的排水系统经历了这么多年岁月的洗涤之后仍然能满足这样的需求呢?

杨重光:他们在规划建设的时候,预期的目标比较远一点,规划比较周到。而我们有的城市,一般都是根据当时城市的规模来搞规划,搞地下水排水系统的设计。这样城市发展以后,整个排水系统就显得落后了。像北京,我们的规划往往是落后城市经济的发展,杭州这样也是。还有,整个城市的空间布局也发生变化。原来城市离郊区也比较近,所以排水系统很快就排出去了。而原先位于很多城市的郊区现在都变成市区了,城市市中心离郊区也越来越远,离郊区的河道也越来越远,这样整个排水系统就很不畅。

主持人:这是不是也意味着,目前我们在城市的规划过程当中,有很多的理念确确实实需要改进的?

杨重光:对,我们郊区的城市化是很厉害的,很多郊区原来的河道系统都比较完善,但是周边的很多的城市的河道整个水系就显得跟不上。另外很重要的就是城市的水系,我们没有很好的严格按照城市发展的要求来进行布局。再加上河道的整治也出现一些问题,比如一些河道没有了,有的已经变质了,有的原来是明河水,现在变成暗道了。这些整个城市的系统没有很好的重视,是我们城市中一个很大的问题。

主持人:最近这几天很多的媒体都在频频提到法国作家雨果说的一句话,“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我想这句名言现在提起来仍然对我们有现实的意义,在城市的规划过程当中您觉得我们要注意哪些方面?我们要借鉴一些什么样好的经验才能这个城市的良心不备我们泯灭呢?

杨重光:对城市来讲,一个很重要的规划就是城市的上水系统和下水系统。这在城市当中是特别重要的。还有就是城市的布局,我们城市的布局应该是考虑到各种因素,特别是自然的灾害和这样的一种问题。

主持人:主要是从这两个方面,一个是上下水系统,另外一个就是合理的规划我们城市的布局,让我们的排水系统能够跟得上城市发展的脚步。

杨重光: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城市的发展速度和城市质量的提高,应该同时两手抓,这些都应该非常的重视。不应该光考虑到城市的规模不考虑到城市的质量。

材料八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大幅度增加。人类在享受城市化所带来的便捷的同时,也面临着城市化风险的增大。这种风险一方面表现为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比过去大大增加,除了要经受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飓风等外,还要遇到各种突发性和非突发性的人为灾害,如火灾、爆炸、燃气泄漏、交通事故、环境污染等。另一方面,灾害导致的后果严重程度也大为增加,因为城市人口、财产密度加大,不管发生人为灾害还是自然灾害,其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都是巨大的,还存在很强的远期效应,对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产生长期不利影响。

人们已认识到城市灾害的严重后果,开始有针对性制定规划或采取措施来预防或减缓城市灾害。例如,针对城市火灾的《消防规划》、针对城市自然灾害的《减灾规划》、针对城市工业事故灾害的《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与控制》等等,这些规划和措施在减缓城市灾害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严重的缺陷和不足。

其一是这些规划各自为政,不能满足城市整体防灾的需要;其二是各单灾种规划还会造成机构重复设置、人财物的巨大浪费,有时各规划之间不能互相协调甚至相互矛盾;其三是随着科技的高度发展,城市系统变得复杂而脆弱,城市的电力系统、交通系统、供水系统、通讯系统、燃气系统等已成为城市赖以生存的生命线系统,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系统的“喉结”遭到破坏,城市即会陷入瘫痪,甚至造成严重恶果。

如发生在加拿大、美国部分地区的停电事故,造成交通瘫痪、信息网络瘫痪,几秒钟之内即回到原始状态。这一点在任何规划中未曾体现。美国“FAEE”事件都提醒人们,研究城市灾害必须考虑恐怖袭击和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这样新的灾害源。因此,对城市进行总体的安全规划设计非常必要,这也正是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意图所在。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作为一项科学预测应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如何进行城市公共安全规划设计,规划中需要研究哪些问题,采取什么样的模式,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材料九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在众多衡量“美好”的标准中,“安全”无疑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城市的公共安全是城市公民在参与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其人身和财产不受损害或不受威胁的一种客观状态。这种状态,随时因城市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而发生相应变化。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都因自然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巨大财产损失。与此同时,超负荷的生产以及自然环境恶化所导致的事故灾难频繁发生;卫生条件和基础相对薄弱,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出现;在收入差距、城乡差距的影响下,爆发社会危机的可能性加大;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使得恐怖活动对我国主要城市的社会安全构成巨大威胁。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风险不断积聚,城市的脆弱性愈发显现。在此复杂情形下,如何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提升应对灾害和风险的能力,努力维护城市公共安全,成为当前城市管理的重要任务。

抵御风险,包括规避风险和应对风险。规避和应对风险的首要前提是正确识别和预测风险。对于收入差距等因素可能引发的社会危机,可以通过建立社会风险预警机制并制定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予以逐步化解;对于难以预测的风险,或即便能预测到可能发生但不能避免的灾害事故,主要是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可通过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提高城市抵御灾害的基础条件和能力,以减轻风险造成的损失。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自然灾害的预测预警,不仅要判断将会发生什么类型的灾害,更重要的是必须对预测到的灾害可能给城市运行造成的危害程度进行评估。但很遗憾的是,缺乏风险评估是当前我国公共安全管理中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一。

在风险识别和评估的基础上,下一步应积极制定和实施相应的预防规划和应急预案。预防规划除了加强公共设施抗风险设计、避难场所规划与建设、应急物资的储存等工程性规划外,还应包括加强公共安全教育、组织防灾演习、建立志愿者组织体系等提高民众安全意识和应对技能的非工程性规划。政府需要在全面分析和认识城市所面临的各种风险隐患的基础上,制定完善的预防和应急预案,以实现有效联动、快速处置和及时的信息通报;民众则需要对自己生活、工作场所的安全隐患和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确认安全场所的位置和安全通道的路径,掌握防身和自救的基本技能。

至于影响公共秩序和安全的社会危机,由于其具有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最有效的办法是加强政府部门的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在各种复杂的社会危机或群体性事件前,我国城市管理者的安全意识和政府的危机应对能力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其中,确保政府程序化规范化管理以及公正公开执法,也许是化解矛盾和危机的最好办法。

另外,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管理,构建全社会参与的安全体系,切实提升市民的安全感,是维护城市公共安全一个重要的基础性内容,有必要继续坚持并完善下去。

材料十

城市公共安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政府的危机管理职能

作为政府行政改革的一环,世界各国都在调整和完善风险管理职能。应该建立起多级政府危机综合管理机制,并积极寻求国际合作。随着以经济全球化为特征的社会交往范围和领域的不断扩大,我国正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危机频发时期。对于中国来讲,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始阶段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危机增多,政府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加强危机管理是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政府危机管理能力作为危机管理中的关键要素,是现代政府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是衡量政府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必须把提升政府危机管理能力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做。政府在危机管理中占主导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危机管理并不是政府独自的职责,危机会对全社会产生影响,也是全社会的事情。有效的危机管理还需要外部的环境作保障,主要有强化政府的危机管理意识、制定危机管理的相关法规、建立危机管理的国内国际协作权责分明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和完善应对危机的风险管理体系。

二)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应该将应急处理与常规防范结为一体,形成一个有条不紊、权责分明的风险管理机制。

1)以人为本的原则。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对人民群众造成的威胁和危害。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基础性作用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健全人民群众参与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有效机制。

2)预防为主的原则。把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各项工作落实在日常管理之中,加强基础工作,增强预警分析,做好预案演练,提高防范意识,将预防与应急处置有机结合起来,防止和减少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

3)属地管理的原则。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由政府统一指挥协调机关、企事业单位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工作。建立市、区(县、市)两级突发公共事件指挥平台,形成市、县(市、区)、街道(乡、镇)三级管理体系,实现“分级管理、按级负责、逐级提升”的应急机制。

4)平战结合原则。按照长期准备、重点建设要求,把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与国防动员结合起来,加强与驻军、武警的协调配合,提高协同作战能力;强化应急分队培训、演练,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快速反应能力、紧急处置能力,实现平时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与战时保障的有机结合。

5)社会参与和政府管理相结合原则。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把社会、民众参与同政府管理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政府、专业、企业和志愿者队伍相结合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体制,实现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社会化。

城市规划专题 篇2

作为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内容,规划专题数据标准化是进行规划信息化的基础工作之一,因其不仅有利于规划成果规范化,有利于规划信息的查询、管理和检索,而且还是规划信息交换和共享的前提,因此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现行的规划行业标准(如专题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对我国的城市建设管理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城市发展宏观背景的转变,使得它与城市发展的许多趋势存在差异,造成城市规划与管理的操作性差,逐渐失去了参与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作用。目前对空间数据分层还没有一个国家标准,数据采集、入库标准与开发系统都各自有一套自己的标准。新的城乡规划法已经颁布,要求将镇、乡、村一同纳入规划,但目前对小城镇,乡村规划数据研究很少,虽然目前可以沿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但标准的制定还主要从应用急需出发,对小城镇不能直接应用。

本文专题信息数据标准化研究是根据“基础通用标准、专用标准、相关标准”三个方面标准进行分类,共引用各类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应用标准逾20项。

1 城市规划专题信息数据标准化

1.1 专题信息数据源确定

专题信息数据主要是以文件与图件形式表现。文件形式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规划说明及基础资料收入附件,图件形式包括各种规划图、地块图则、工程管线等。具体来说,规划专题数据是规划行政许可项目、规划编制等规划管理业务形成的过程和结果信息,可细分为规划审批数据、批后管理数据、规划控制数据和规划编制数据。

1.2 现有城市用地国家分类标准分析

我国现行的城市用地分类是依据建设部1990年制定并且颁布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国家标准分类的,该标准将城市用地分为大类、中类、小类三级,共由10大类,46中类,73小类。其中城市用地分为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共设施用地、绿地、特殊用地、水域和其它用地10类城市用地。当前我国的城市用地分类中,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采用一种用地性质(有相应的用地代码)对应一种用途的方法对用地进行分类控制。在居住用地中,居住小区及居住小区级以下的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用地均属于居住用地。由此可见,公共服务设施有两种级别,一种是为居住区以下的居住用地服务,另外一种是为整个规划区服务。简而言之,我国的用地分类主要是用地性质与用地用途一一对应控制的分类,但是仍存在如下不足:

(1)城市用地分类结构不完善

在分类里并没有考虑对规划类型、控制线类型(道路红线、河道蓝线、电力黑线、文物紫线、绿化绿线、轨道黄线)的分类,这就造成规划数据中反映基本特征的规划境界类和控制线类表达的混乱。

(2)城市用地分类的小类不足

原有的用地分类标准还不能够表达所有的规划地理实体,在小类中还可能由多个规划地理实体组成,如小类:“市属办公类”下又可划分为:镇政府用地、税务局中心点等规划地理实体。

在居住用地R类中,幼托机构、市场、居委会等,这些项目含在用地规范的R小类中,同时占有一定的用地面积,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没有将其面积标明,也没有将其面积在居住用地面积中除去,造成这些居住用地面积指标不严密。还有市政设施用地、金融邮电、商业服务等配建设施均需要增加小类代码,否则会也会导致配建设施用地的忽略或者没有考虑配建设施对地块的环境质量影响。所以,必须增加小类代码,否则在“实际操作中随意性较大,既不便于交流,也不利于规划质量的提高”,最终导致控规的配套服务设施的不足。因此,城市用地分类标准必须进行修改和完善。

1.3 专题规划信息数据分类

图形数据的分类与编码要依据现有国家标准和相关标准,图形数据分类与编码,如:《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规划编制实施细则》和《城市规划数据标准》(征求意见稿)的要求进行分类。

本文提出的标准采用大类、中类、小类、一级和二级5个层次的分类体系,标准采用线型分类法。其中专题规划信息类中基础数据标准可直接引用测绘行业的数据标准。城市规划用地数据包括居住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特殊用地、道路交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和其他用地等10个中类。

1.4 专题规划信息数据分类代码

现有的城市规划分类编码标准采用层次码,用4位阿拉伯数字代表城市用地的大、中、小类。大类用前两位代码代表,中类、小类分别用第三位和第四位代码代表。中类之下如果不再分类小类,则该中类的小类代码必须用“0”表示。中类、小类中的“其他”类,必须用代码“9”表示。

城市规划专题数据应包括城市规划制图数据、城市规划统计分析数据和城市规划专题线(区)划数据、城市规划环保防灾数据4个中类,城市规划用地数据的中类、小类和一级分别按现行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2.0.5条大类、中类和小类的规定执行。在具体数据生产、维护、更新环节里,无论是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还是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控制等,这些成果在用途上虽然各不相同,但在内容组织上都会包括类似用地、道路交通、公共设施、市政设施等相同文件上,每类文件所涵盖的地物类别、分层形式也很相近,因此本套标准依据以上要素分类标准进行编码,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城市规划制图数据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图、总体规划图、详细规划图、专题规划图4个小类。

(2)城市规划统计分析数据包括城市规划统计数据和城市规划分析数据2个小类。

(3)城市规划专题线(区)划数据包括城市规划专题线划数据和城市规划专题区划数据2个小类。

(4)城市规划环保防灾数据宜包括城市规划环保数据和城市规划防灾数据2个小类。

(5)标准采用字母与数字混排7位代码作为要素识别码对城市规划数据进行编码:其中首位和第二位为字母,表示数据的大类、中类,第三位为数字,表示数据的小类。第四、五为数字,表示一级数据,第六、七位为数字,表示二级数据。

(6)为满足城市地理信息系统(UGIS)数据建库的需要,对于相同名称的地物出现在不同成果中,以表示不同的应用,在要素识别码之后加上1位几何特征码和1位特殊识别码,组成9位要素分类代码体系:

式中a为要素识别码,7位字符;b为要素几何特征码、1位字符;c为特殊识别码,1位字符。几何特征码和特殊识别码详见表1。

为了保持编码的规范性和可扩展性,点要素编码从40开始顺序编号,即点要素没有几何特征码,且其与特殊识别码无关。特殊识别码只是在用地识别几何特征码无法处理的线、面、注记数据。

1.5 专题规划信息数据分层组织标准

1.5.1 数据分层对数据的影响

专题规划信息数据分层存放有利于数据管理和对数据的多种方式的快速检索与分析,目前国家没有专题空间数据分层组织标准,数据生产者和系统开发者各有一套分层标准,这势必造成标准不统一,数据不能共享的局面。较粗的分层不能有效地表示相互叠加的面状要素。当两个以上的面状要素有公共区域时,难以在同一层完整地表示,如房屋与其所在需要构面的某个区域(开发区),难以有效地进行地理空间分析。过细的分层会造成数据组织繁琐:过多的公共边拷贝;对模糊要素定性混乱,如某些用地不在几个大类中,如划分过细就不确定放到哪一层;接边难度增加,GIS中的空间数据应是无缝的数据,对于地形数据的采集则是分幅进行,过细的分层将增加接边工作的难度;空间数据会产生部分图形数据重复存储,数据库产生冗余。

1.5.2 分层遵循的原则

UGIS是按图层来组织矢量数据的,获取比较满意的地图必须采取一定图形分层技术,图形数据的分层要依据下列现有国家标准和相关标准,并遵循以下分层原则:(1)同一类数据放在同一层;(2)相互关系密切的数据尽可能放在同一层;(3)用户使用频率高的数据放在主层,否则放在次要层;(4)尽可能按系统对各图层的数据处理方式划分;(5)某些为显示绘图或控制地名注记、道路交叉点等辅助点、线、面放到辅助层;(6)各个专题数据应放到单独一层或较少的几个层中。

1.5.3 分层组织标准

为了增加图层的排序性和清晰、明了,图层命名由两段组成:分类要素代码+中文注释,两段间用“_”分隔。

(1)要素代码:采用2.4分类代码标准,以符合国家分类标准、行业标准和应用标准。

(2)中文注释:中文注释通常是图层的中文直观解释,如“居住”、“商业金融”等,也可以起到分类作用。如图1所示:

(3)为保持数据成果的纯净,《图层定义》规定的图层上必须保证只放置规定的数据内容,不得存放规定的数据实体以外的任何其它实体。

2 结束语

规划信息数据标准化是规划信息化建设中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同时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本文从现有城市规划数据的数据分类、数据代码、数据标准、数据报告入手,并就城市用地国家分类标准进行分析,探讨一种包括专题规划信息分类、数据编码、数据分层的规划专题信息数据标准化技术,以期望满足城市规划信息系统建设的应用要求。

摘要:从现有城市规划数据的数据分类、数据代码、数据标准、数据报告入手,结合城市用地国家分类标准进行分析,提出一种包括专题规划信息分类、数据编码、数据分层的规划专题信息数据标准化技术。

关键词:标准化,专题信息,数据,分类

参考文献

[1]洪生伟.试论标准化的基本原则[J].标准化理论,1999(1).

[2]孟广均,等.信息资源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3]王凤艳,刘雪峰.论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标准化问题[J].东北测绘,1999(1).

[4]肖建华,罗名海,等.城市基础地理信息集成与综合管理[M].北京:测绘出版社,2006.

[5]陈述彭.城市化与城市地理信息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6]唐中实,贾海峰,辛宇.地理信息系统(下卷)-管理与应用(第二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城市与城市化”专题测试 篇3

不同的工业城市,其影响辐射的范围不一样。图1为我国河南省近年主要工业城市分布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河南省工业城市分布的主要特点是:

A.沿黄河分布 B.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C.中部最为密集 D.全省各地分布较均衡

2.能较好解释图中工业城市等级大小与服务范围的地理理论是:

A.工业区位论 B.中心地理论

C.城市地域结构理论 D.城市区位论

图2为亚洲五个人口大国(3 000万以上)近50年城市化水平变化图。读图回答3~5题。

3.近50年甲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是:

A.快、慢、快 B.慢、快、慢

C.先快后慢 D.先慢后快

4.产生甲国与其他四国城市化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地理区位的差异 B.文化传统的差异

C.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D.人口总数的差异

5.由图上资料,可直接推出的结论是:

A.近50年甲国城市人口数最多

B.近50年甲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近50年五国城市化水平皆在不断提高

D.1980年以来,乙丙丁戊四国城市化水平有大幅度提高

城市主要道路网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反映。读我国西南某大城市主要道路网分布图(图3),回答6~8题。

6.此道路网形状特点呈:

A.放射状 B.环状 C.方格网状 D.环形加放射状

7.城区内最易形成这种路网的区位条件是:

A.有大江大河经过的平原地区

B.有较窄河道经过的平原地区

C.无河道经过的平原地区

D.有河网密布的低山丘陵地区

8.图中环线的主要功能是:

A.利于商业区与住宅区之间的联系

B.利于住宅区与工业区之间的联系

C.利于工业区与商业区之间的联系

D.利于放射交通线之间的联系

图4是某城市土地利用发展与规划图,假如该城市用地主要由图中五种用地构成。读图回答9~11题。

9.由图可知,2020年较2008年:

A.城市用地结构可能由多核心模式向同心圆模式转化

B.城市居住用地占城市总用地的比例增加了约84%

C.城市用地总量增加约为134%

D.城市各类用地皆会增加

10.若2020年该规划有效落实,最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原郊区范围大致不变 B.城市人口增加

C.劳动就业人数增多 D.城市服务功能明显增强

11.随着工业用地的明显扩大,关于该市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A.工业化只对城市化产生正面影响

B.城市化只对工业化产生正面影响

C.城市化与工业化是互动关系

D.只有工业化才能促进城市化

二、综合题(共56分)

12.(26分)读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位置与城市规划示意图(图5),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巴西利亚位于中部戈亚斯州境内,马拉尼翁河和维尔德河汇合而成的三角地带上。地处高原,海拔1 100米。年平均气温 17.7℃,年均降水量1 600mm,雨季集中于10月~翌年4月。这里树木常年葱绿,鲜花久开不败。

(1)结合图文材料,描述巴西利亚的位置特点并分析其建设城市的自然区位优势。

(2)帕拉诺阿湖是专为新城拦河而建的人工湖,试分析该湖泊可能对城市发展与环境产生的影响。

(3)有人建议该湖应开设游船等交通工具,也有人反对这项建议。你赞成哪方观点,并说明理由。

13.(30分)图6为我国西南某中心城市市区交通网及内环高速路早高峰车流量状况分布示意图(注:图中内环线条的粗细代表当时车流量的大小)。读图文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城市地域结构。城市路网布局形态可间接反映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1)描述该城市的地域结构模式及河流对其形成的影响。

(2)读图归纳该市内环早高峰车流量分布特点并推测其成因。

(3)该市地处四川盆地东南缘,图中干流为长江。试分析两河相汇对该市市区交通与市外交通的不同影响。

(4)如果该市区要建成中国的“桥都”,试分析该发展规划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参考答案:

1.B 2.B 3.A 4.C 5.D 6.D 7.B 8.D 9.C 10.A 11.C

12.(1)位置特点:位于南半球低纬地区(或17°S附近地区)(2分),地处巴西高原中部(2分) 自然区位优势:位于低纬度较高海拔地区,气候凉爽适宜,利于人居(2分);地处巴西高原上,地势平坦开阔,利于城市空间布局(2分);附近有两条河流经过,利于城市供水排污(2分);植被生长良好,利于美化城市环境(2分) (2)湖泊面积大,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足而稳定的用水(2分);调节城市小气候,更宜人居(2分);美化环境,为市民提供高质量的休闲场所(2分);营造特殊的城市景观,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2分)(其它言之有理者,可酌情给分) (3)赞成(2分) 可充分利用湖泊资源(2分),发展旅游经济(2分) 或不赞成(2分) 有可能造成湖水污染(2分),破坏城市可持续发展(2分)。

海绵城市设计专题 篇4

2014年11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提出要建设“海绵城市”(eco-sponge city)。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设计的意义:

海绵城市设计意味着防治城市内涝方法论的转向,我国城镇排水防涝系统的建设将不再以“修大管子”为主,而致力于建设城市的“海绵体”,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以“蓄水”代替“排水”的“海绵体”,可能是原有的河湖、湿地、坑塘、沟渠,更可能是人们在新的生态价值观引导下设计的一系列生态草沟、雨水花园、绿色屋面等设施。通过“海绵体”的下渗、滞蓄、净化、回用,雨水的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减轻水质污染。海绵城市设计理念:

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扭转观念。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替代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的传统城市建设模式。

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应贯彻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理念,注重对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强调采用低影响的开发模式。海绵城市设计内容:

海绵城市建设包括“渗(屋顶绿化、透水铺装等)、滞(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带、渗井等)、蓄(雨水桶、景观水体、雨水储存模块、雨水调蓄池等)、净(雨水湿地、一体式净化设备等)、用(浇灌回用、道路浇洒、景观水体补给等)、排(植草沟、渗透管、管渠等)”等多种技术措施,涵盖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

HR专题:职业规划 篇5

一、【职业生涯四阶段】

1)起步:毕业后5~6年,了解社会及学习工作的方法,雄心勃勃、自信。需踏实学习实践知识,找出优势,挖掘潜力;

2)成长:5~7年,熟悉某领域,有专业水准。需有前瞻性,拓展人脉;

3)成熟:职位及专业水准达到最高点,专家级,求知欲减退;

4)退休前3~5年,逐渐失去工作的愿望。

二、【职业生涯发展必经的五大“岔路口”】

1)高考选专业:尽可能发掘自己特长和兴趣;

2)毕业找工作:探索、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3)工作三五年:锁定职业定位,制定清晰的职业规划方案;

4)七年之痒:加强核心竞争力;

5)年届四十困惑多:要解决取得晋升,实现更大的自我价值。

三、【个人职业规划的3大因素:能力、人脉、家庭支持】

1)能力:我拥有怎样的能力,这些能力能否用至转型后?

2)人脉:我拥有怎样的人脉,这些人脉能否用到转型上?

3)支持:我的家庭是否支持我,这是经理人从事自我规划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尤以30-45岁的经理人对此是最为看重。

四、【职业规划六部曲】

1)客观认识自我,准确定位;

2)评估职业机会,确定目标;

3)择优选择职业目标和路径;

4)制定行动策略,高效行动(区分轻重缓急,学会时间管理和应对干扰);

5)与时俱进,灵活调整,不断修正和反馈;

6)每天要求自己做到四点:学习、思考、应用、创新。

五、【职业规划三部曲:定位+目标+通路】

1、找准定位:了解自己(性格、兴趣、优势、价值取向);

2、树立目标:利用5W法确定目标(你适合做什么、会做什么、能做什么、想做什么、想要什么)

3、寻找通路:寻找实现目标的路线和方法。

六、【职业规划五步走】

1)明晰职业规划,确定职业目标——价值观和人生定位;

2)心态调整——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拥抱压力

3)理性反思——自我反省和压力日记;

4)建立平衡——留出休整的空间,不要把工作上的压力带回家;

5)时间管理——关键是不要让你的安排左右你,你要自己安排你的事。

七、【职业规划4步走】

1)自我剖析:“我能干什么”,对自己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认识;

2)生涯机会评估:“什么可以干”,分析内外环境给自己职业生涯的机遇和阻碍;

3)职业生涯策略:“我怎么干”,要具体,可行性强;

4)反馈与修正:“干得怎么样”?“应该怎么干”,审视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

八、【做职业规划必须思考的6个问题】

1)我的职业目标是什么?

2)达成目标的几个阶段?我目前所处的阶段?

3)达成目标需要具备的能力?

4)目前我具备的能力和欠缺的能力?

5)如何提升不足?

6)提升计划的制定和执行。

九、【职业管理必问的8个问题】

1)我是谁?

2)我想要什么?

3)我凭什么;

4)我还缺什么?

5)我该做什么?

6)我该怎么做?

7)要到了怎么办?

8)要不到怎么办?

如果你有了答案,你将会有美好的未来。

十、【职业规划第一步:客观认识自我】

1)喜欢干什么——职业兴趣;

2)能够干什么——职业技能;

3)最看重什么——职业价值观;

4)适合干什么——个人特质;

正确自我认识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哈佛大学的入学申请要求必须剖析自己的优缺点,列举个人兴趣爱好,还要列出三项成就并作说明,从中可见一斑。

十一、【职业规划10句话】

1)无论你现在或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都要对职业负责;

2)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

3)优化交际技能;

4)善于发现变化并适应它;

5)灵活;

6)善于学用新技术;

7)舍得花钱花时间学习;

8)摒弃错误观念;

9)选择就业单位时事前应多做摸底研究;

10)不断开拓进取、不断开发新技能。

十二、【清晰职业规划10招】

1)明晰职业规划,确定职业目标;

2)心态调整(积极乐观);

3)理性反思(自我反省和压力日记);

4)建立平衡(留出休整的空间);

5)时间管理;

6)加强沟通;

7)提升能力;

8)活在今天;

9)生理调节(保持健康,学会放松);

10)日常减压。

十三、【职业规划10步走】

1)明确你的人生价值观;

2)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3)找到你的奋斗目标;

4)明白自己想要的生活;

5)了解能激励你的因素;

6)催化你的晋升欲望;

7)明确你自己的成功概念;

8)透视自己目前的职业状态;

9)提高对雇主的忠诚度;

10)了解你的个性特征和心智能力。

十四、【职场新人如何做好职业规划】

1)专注于某个领域一定要深入做下去,别频繁更换职业,否则你永远只是个新人;

2)不要频繁跳槽,也不要长期在一家公司做,一家公司最好做3-5年;

3)初入职场一定要在大企业做,5年不谈薪酬;

城市规划专题 篇6

赴山西省城市规划与建设专题考察培训班学习心得按照师市党委组织部的安排,2013年8月18日至9月1日,在建设局领导的带领下,有幸参加了六师建设系统有关部门、规划设计单位及团场相关人员组成的赴山西省住建厅在**市举办的为期15天的山西省对口支援**建设兵团农六师**城市规划与建设专题第三期培训班。这是山西省委关心支持**发展,支援六师加快城镇化进程援疆的又一重要举措。这期学习班的教学安排,既有专题授课,又有经验交流;既有课堂教学,又有实地考察,这对我直接和间接地了解、吸收山西的经验提供了便利条件。通过学习和思考,让我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在兵团特殊体制下如何加快城镇化发展的办法和途径,实现师市“三化”建设的协调发展,感到学有所获,学有所成,不虚此行。

一、理论培训内容实用、学有所用此次培训采取了灵活多样,形式新颖的教学方式,学习班的教学安排,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师选择,还是教学形式、经过了反复斟酌和周密布置。授课老师共有13位,均为山西省住建厅领导及各大院校的专家教授,培训内容涵盖城镇规划管理及城镇化建设、规划原理、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小城镇规划、规划实施与管理、小城镇建设发展战略与途径、数字化城管、城市园林建设与管理、城乡清洁工程、供水水质监测、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等诸多方面,内容丰富多彩。

城市规划专题 篇7

1 环境质量

规划环评是指将环境因素置于重大宏观经济决策链的前端,通过对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的分析,对各类重大开发、生产力布局、资源配置等提出更为合理的战略安排,从而达到在开发建设活动源头预防环境问题的目的。即在政策法规制定之后,项目实施之前,对有关规划的资源环境的可承载能力进行科学评价。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分析规划中对环境资源的需求,根据环境资源对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支撑能力提出相应措施。通过规划环评,能够有效设定整个区域的环境容量,限定区域内的排污总量。

矿区规划环评关注的主要问题是:1)矿区规划实施后区域环境发展趋势;2)现有环境是否能够承载规划的实施;3)依据环境容量进行调整规划。

根据以上分析,矿区规划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重点为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环境承载力分析和规划调整。

1.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1.1.1 现状调查和监测布点

矿区规划环评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在矿区规划环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反映当地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对矿区规划的实施也起到制约性作用。矿区规划环评的现状监测要以收集资料和现状监测并重为原则。例行监测点和历史监测资料的收集可以反映区域环境的发展趋势,现状监测能够全面反映区域环境现状背景值。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点的布设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要反映当地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同时也要满足规划实施后区域环境的叠加影响分析要求。矿区范围跨度比较大,监测点位的布设不能按照单项环评的布设要求布设,也不能单纯按照均匀分布的布点原则。矿区规划内的对环境空气产生较大影响的建设项目成为监测布点考虑的核心。故矿区规划项目监测布点要以对环境空气影响较大的建设项目为中心,采用SCREEN模式预测的取Pmax和其对应的10%D为半径设置监测点位,同时考虑大型建设项目未辐射到的区域适当加设监测点位。

1)矿区内对环境空气影响较大的建设项目的选取。矿区规划以矿井建设为主,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和建材、化工项目配套矿井建设。对于整个矿区,矿井建设在实施了具体的环保措施后,对环境空气影响相对比较小。矿区规划大气制约因素主要落在煤矸石电厂、坑口电厂、建材和化工等建设项目上。

2)监测点位合理性分析。矿区范围内主要大气污染源为火电、建材和化工等项目,由于这些项目以消耗矿井选煤厂的矸石和煤炭为主,一般相对均匀的分布在矿区范围内,以矸石电厂为典型。矸石电厂基本上覆盖了整个矿区范围,选择以其为中心点,不仅可以反映当地区域环境现状,并且可以叠加分析,反映大型建设项目对当地环境的影响情况。

3)监测点位布置。以大型污染型项目为中心,监测期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0°,至少在约0°,180°方向上各设置1个监测点,主导风向下风向可加密布点,也可根据局地地形条件、风频分布特征以及环境功能区、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所在方位做适当调整。各个监测点要有代表性,环境监测值应能反映各环境空气敏感区、各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以及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环境质量。在此基础上,在大型污染型建设项目未辐射到的区域适当加设监测点位。如果矿区规划内没有大型污染型建设项目,按照矿区范围、当地地形和气象气候条件,结合规划中的单项项目的分布情况,以均匀分布为原则选择不少于6个监测点位。

4)历史和例行监测资料的收集。如果评价范围内已有例行监测点,应收集当地近三年的连续监测资料,同时收集近三年矿区范围内的历史监测资料,以说明当地区域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

1.1.2 监测制度及频次

矿区规划项目应进行一期监测,最好设置在不利季节进行。监测时间至少取得有季节代表性的7 d有效数据,采样时间应符合监测资料的统计要求。监测时间的安排和采用的监测手段,应能同时满足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污染源资料验证及预测模式的需要。具体参照HJ 2.2-20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监测制度。

1.1.3 监测方法和其他要求

具体参照HJ 2.2-20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

1.1.4 监测结果统计分析

以列表的方式给出各监测点大气污染物的不同取值时间的浓度变化范围,计算并列表给出各取值时间最大浓度值的百分比和超标率,并评价达标情况。分析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日变化规律以及大气污染物浓度与地面风向、风速等气象因素及污染源排放的关系。分析重污染时间分布情况及影响因素。列图说明例行监测资料的变化趋势。

1.2 评价等级与评价内容的确定

矿区规划环评评价等级的确定不能严格按照HJ 2.2-20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的大气评价等级的要求来确定,预测内容应该按照矿区规划环评所关注的影响预测内容来确定。

1.3 评价范围的确定

评价范围以矿区规划边界为准,根据污染型建设项目分布情况适当外扩。外扩边界采用污染型建设项目SCREEN估算模式的Pmax对应的落地距离调整。

1.4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内容与设定预测情景

矿区规划关注的规划实施后,环境是否能够承载,区域环境的变化趋势。

1)给出各大型污染项目的SCREEN模式估算结果,Pmax和其对应的10%D;2)全年逐日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日均浓度;3)长期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年均浓度;常规预测情景组合见表1。

1.5 预测模型选择

根据影响预测内容和要求,矿区规划环评预测选取CALPUFF模式系统,同时收集近三年内的至少连续1年的逐日、逐次气象地面气象数据及对应高空气象数据。

1.6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

对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环境影响分析,应考虑其预测值和同点位处的现状背景值的最大值的叠加影响,对最大地面浓度点的环境影响分析可考虑预测值和所有现状背景值的平均值叠加影响。叠加现状背景值,分析项目建成后最终的区域环境质量状况。分析典型日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最大环境影响,分析是否超标、超标程度、超标位置、分析日均浓度超标概率和最大持续发生时间,并绘制评价范围内出现最大值时随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分析长期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环境影响,分析是否超标、超标程度、超标范围及位置,并绘制预测范围内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1.7 其他编制要求

专题1.1~1.7是矿区规划主要区别于建设项目环评的工作内容,其他内容参考HJ 2.2-20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即可。

2 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是指在保证不超出环境目标值的前提下,区域环境能够容许的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量,特定的环境的容量与该环境的社会功能、环境背景、污染源位置(布局)、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环境自净能力等因素有关。环境容量是确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的依据,排放量小于环境容量才能确保环境目标的实现。按照区域环境质量目标确定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原则要求,并提出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环境容量专题主要关注的问题为:环境现状情况、矿区规划预计排污量、当地区域环境容量。

2.1 区域大气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主要内容

2.1.1 选择总量控制指标

选择总量控制指标:TSP,SO2,NO2。

2.1.2 污染物总量控制主要内容

对所涉及的区域进行环境功能区划分,确定各功能区环境空气质量目标,根据环境质量现状,分析不同功能区环境质量达标情况,结合当地地形和气象条件,选择适当方法,确定开发区大气环境容量。

2.1.3 计算方法

修正的A-P值法、模拟法、线性优化法均适用于矿区规划大气环境容量的计算。

2.1.4 当地环境容量

收集当地环境总量,与计算值进行比对,核实计算内容和实际要求,按环境功能计算。

2.2 环境容量和项目建设调整

根据以上计算可以得出矿区环境容量,矿区内拟建建设项目通过工程分析类比计算得出环保措施后的排污总量。若矿区环境容量大于拟建规划矿区,则当地区域环境对矿区规划的实施没有制约,如果矿区环境容量小于拟建矿区规划排污总量,规划的实施将受到当地大气环境因素的制约。这时,环保措施、规划项目的调整成为重点。

1)环境容量与现状监测的关系。通过对矿区规划范围内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和收集当地历史及例行监测资料,可以了解当地区域环境情况。如果当地环境空气质量出现超标现象,说明当地已经没有环境容量,限批建设项目。矿区内如果规划的建设项目区域正好出现超标现象,建设项目需要调整到不超标的区域,根据当地环境现状值与项目贡献值的实际情况调整,如若没有空间,项目将不能实施。

2)环境容量与矿区现状污染源的分布建设。当地区域有无环境容量,与当地建设情况有很大关系。如果当地没有排污企业,当地的环境容量相对较多;如果当地排污企业较多,环保措施没有落实,将通过对现有项目的环保整治,可为区域腾出环境容量;如果当地排污企业较多,当地已经没有空间为规划实施提供容量,那么规划的实施将需要整个区域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矿区内现有的污染源的分布和调查成为矿区规划环评的重点之一,对矿区规划的实施起着制约作用。矿区规划在矿区现有的基础上进行项目调整。

3)区域总量置换。矿区规划主要分布在以煤炭资源为主的地方,当地区域一般建设项目多数集中在矿区附近。考虑到当地经济的发展,矿区范围外的总量可为矿区建设匀出部分总量,但不能全部置换给矿区规划建设。局地范围内不能同时建设大型污染型项目,对局地环质量造成的影响比较严重。

4)兼顾其他规划建设。矿区规划的容量计算,是在现状的基础上,在计算当地是否有容量时,通常会忽略其他同期规划建设;在计算叠加贡献值消减时,应兼顾其他规划,如电力规划等。

3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大气环境总量的计算和环境空气的影响预测,对规划进行调整,为矿区规划的实施提供合理的建议。

参考文献

[1]HJ 2.2-20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S].

城市规划专题 篇8

1. 人口、资源与环境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在近几年高考中都有所涉及,如影响人口增长和分布的主要因素、中国的人口问题和政策、人口的再生产类型及其影响因素、人口迁移与环境影响、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等。

2. 城市的产生,城市的区位因素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不同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城市地域结构与城市合理规划等是近年高考特别关注的内容。

3. 各类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交通运输网中的线、点的区位要素及其布局特征和影响因素,我国主要交通运输线、铁路枢纽和港口,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特点等都是高考的重点内容。

【能力考查】

注重对图表资料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多以坐标图、饼状图、统计数据、区域图表、背景资料等为载体,考查学生对所给材料的分析和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注重基础知识、基础原理的识记、迁移能力及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查形式】

高考命题常以世界和我国的某一热点地区、时事材料等作为背景材料为切入点,考查人口问题,城市区位及城市化,交通运输布局等的特点、分布、存在问题及对策等。题型以选择题和综合题为主,是每年高考必考的内容,并仍将是今后高考考查的方向。

一、 人口部分

(一) 人口再生产

1. 定义:人口随时间推移形成的生老病死、世代更替的延续过程。

2. 类型:判读依据——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三者之间的关系。(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人口再生产类型主要包括原始型、传统型、过渡型和现代型。

3. 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4. 人口老龄化: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7%作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5. 人口金字塔:人口金字塔是形象地表示某一国家或地区人口的年龄和性别构成的图形。其中横轴代表每一年龄组男性和女性的数字或比例,纵轴表示各年龄段的人口,金字塔中各个年龄性别组相加构成了总人口,如右图所示:

(二) 人口数量变化

1. 人口数量变动原因: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

2. 环境人口容量及其影响因素:环境人口容量指一定时期内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其他因素包括:科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以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3. 当今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① 东亚和东南亚; ② 南亚;③ 西欧; ④ 美国东北部。

4. 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

5. 我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a. 人口基数大,增长快;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计划生育国策后人口自然增长率开始降低 ;b. 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该线东南人口密集,西北人口稀疏。

6. 我国人口问题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三) 人口的迁移

1. 定义: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产生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

2. 分类:(1) 按地理范围划分

(2) 按迁移方向划分

3. 影响因素:迁出地的“斥力”、迁入地的“拉力”共同起作用。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社会因素。其中自然环境因素包括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资源、环境恶化、自然灾害等。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因素和交通和通讯等。政治因素主要包括国家政策、战争、政治变革等。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文化教育、家庭与婚姻、宗教信仰等。

4. 当前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

a. 特点:流动人口大量增加。b. 性质:以自发性流动为主。c. 方向:① 从农村到城市;② 从内地省份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d. 目的:务工和经商。

5. 人口迁移的影响:

二、 城市

(一) 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二) 城市的布局形式和地域形态

1. 城市的布局形式主要有集中紧凑式和分散疏松式两大类。

2. 城市的地域形态主要有集中式、组团式、条带状或放射状等。

(三) 城市地域结构功能分区

(四)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成因

(五) 城市化及其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1. 城市化定义: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的过程。

2. 标志:①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和城市数量增加;② 城市人口数量的增长;③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最重要的指标)。

3. 城市化进程和特点

① 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特别是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迅速。

② 出现“城市群”和“城市带”:如美国费城—纽约—波士顿城市带、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等。

③ 出现逆城市化:在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向中、小城镇甚至是乡村地区回流的现象;

④ 逆城市化原因:城市环境污染加剧、地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和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以及高速公路及地铁等现代交通设施出现,人们能方便快捷地往返。

⑤ 两类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的特点:

4.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原因:城市人口的过度集中、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

5. 城市化问题解决途径:①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郊区城市化);②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③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三、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经济全球化得益于各种地域联系方式的发展,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的距离。

1. 主要运输方式及其优缺点:

2. 运输方式的选择原则:贵重、急需、数量较小的应选择空运;鲜货、量小短距离的应选择公路运输;大宗、笨重的货物尽可能用水运或铁路运输;液体、气体尽可能用管道运输。

3. 影响交通运输网中线、点的区位因素

① 铁路、公路建设:社会经济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应尽可能利用有利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尽量少占农田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和城镇发展的关系。

② 汽车站:与市内、市外有方便、直接的联系,能够最大限度地方便旅客。

③ 航空港:a. 地形:平坦开阔;坡度适当。b. 地质良好——保证地基稳定。c. 与城市有一定的距离。d. 气候要素:低云、雾、暴雨较少风速较小的地区,且机场跑道应沿盛行风的方向修建,利于飞机起落。

④ 港口建设:自然因素(航行条件、停泊条件、筑港条件)、社会经济因素(经济腹地、城市依托)两个方面。

4. 城市交通

(1) 特点:① 交通运输点、线、面紧密结合。② 行人和车辆的流动方向和数量经常变化。③ 混合交通——安全问题特别重要。④ 交通设施和管理设施多,占用空间大。

(2) 城市道路网的主要形式:① 环行—放射式;② 方格—环行—放射式。

(3) 城市道路网布局原则:① 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② 节约用地;③ 合理利用地形和水文条件;④ 保护环境。

5. 我国铁路网中的“五纵”“三横”骨架线:

三横:京包—包兰、陇海—兰新、沪杭—浙赣—湘黔—贵昆;

五纵:京沪、京九、京广、太焦—焦柳、宝成—成昆线。

6. 交通运输布局因素:主要有社会经济、自然、科技等因素,其中社会经济因素是决定因素,技术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不利自然条件的影响,同时可有效地保护环境。

例题:分析南昆铁路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

【参考答案】

(1) 社会经济因素:

① 使西南地区的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相结合,加快资源开发和物资的输出,带动经济发展。

② 利于巩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③ 利于加快西南地区的对外开放,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④ 利于巩固国防,保卫祖国的西南边疆。

⑤ 加快货物流通、商品交换、促进市场发育、商业繁荣。

⑥ 带动商业、旅游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

(2) 自然因素:通过喀斯特地区和强地震地区、地质条件复杂。

上一篇:乡镇林业灾后重建工作实施方案下一篇:运动与营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