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茶食,茶道(精选8篇)
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在从我们身边一点点的消逝,这些从老祖宗那里积淀下来的东西在慢慢的被我们遗忘。如果这些东西传承到我们这一代中断了,那么我们能留给未来什么呢?是无数的高楼,是机器的轰鸣,是网络文化,是······
我想这些都不是,留下的应该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的从前。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同样应当得到传承。而不是一味的推崇西方的咖啡、可乐。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
茶文化之茶的历史。
茶的起源,陆羽根据《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的记载,认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经·六之饮》)神农即炎帝,与黄帝同为中国上古都部落首领。
茶的发展,中国饮茶始于西汉有史可据,但在西汉时期,中国只有四川一带饮茶,西汉对茶作过记录的司马相如、王褒、杨雄均是四川人。两汉时期,茶作为四川的特产,通过进贡的渠道,首先传到京都长安,并逐渐向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陕西、河南等北方地区传播;另一方面,四川的饮茶风尚沿水路顺长江而传播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从西汉直到三国时期,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层社会享用的珍稀之品,饮茶限于王公朝士。饮茶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开始慢慢发展。
饮茶风尚兴起,中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侠,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穷曰竞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封演认为禅宗促进了北方饮茶的形成,唐代开元以后,中国的“茶道”大行,饮茶之风弥漫朝野。饮茶风俗在中唐慢慢形成,但是饮茶此时还是只是一种贵族们生活的一部分,并未走入寻常百信家。茶的普及,宋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普及。宋梅尧臣《南有嘉茗赋》云:“华夷蛮豹,固日饮而无厌,富贵贫贱,亦时啜无厌不宁。”宋昊自牧《梦梁录》卷十六“鳌铺”载:“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宋代始,茶就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序云:“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顾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早其极。”饮茶从宋代开始慢慢进入寻常百信家里,饮茶也变的大众化、普及化。
茶文化之茶与宗教。
茶文化,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中国人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
茶与道教,唐代时,道士喜饮茶者已比比皆是。由于茶能“轻身延年”,故茶成了想得道成仙的道家修炼的重要辅助手段,而将茶作为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道教在祭祀时祈祷作法等场合的献茶也成为“做道场”的程式之一。道士们品茶,也种茶。凡在道教宫观林立之地,也往往是茶叶盛产之地。道士们都于山谷岭坡处栽种茶树,采制茶叶,以饮茶为乐,提倡以茶待客,以茶为祈祷、祭献、斋戒、甚而“驱鬼妖”的供品之一。
茶与佛教,佛教修行之法为“戒、定、慧”。“戒”,即不饮酒,戒荤吃素;“定、慧”,即坐禅修行,要求坐禅时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而进入专注忘我的境界。此种耗费精神、损伤体力的坐禅,正好以饮茶来调整精气,故饮茶自古以来受到僧人们的推崇。坐禅是佛教的重要修行内容之一,而坐禅与饮茶是密不可分的。僧人坐禅,又称“禅定”。唯有镇定精神、排除杂念、清心静境,方可自悟禅机。而饮茶不但能“破睡”,还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故古有“茶中有禅、茶禅一体、茶禅一味”之说。意指禅与茶叶同为一味,品茶成为参禅的前奏,参禅成了品茶之目的,二位一体,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
茶文化之茶与文学。
我国悠久的茶业历史为人类创造了茶业科学技术,也为世界积累了最丰富的茶业历史文献。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但专门论述茶叶的书而且在史籍、方志、笔记、杂考和字书类古书中,也都记有大量关于茶茶史、茶法及茶叶生产技术的内容。
历史上记载的茶书失散较多,现在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的只剩《茶经》,《茶经》也成为茶文化的一部圣经。下面介绍基本与茶有关的专著:《茶经》-唐、陆羽撰,成书于公元758年前后,内容分3卷10节。《煎茶水记》-唐、张又新撰,公元825年前后问世,1卷。《采茶录》-唐、温庭筠撰于公元860年前后,约失传于北宋,仅存辨、嗜、易、苦、致五类六则。《十六汤品》-唐、苏 撰,具体成书年代不详。原文佚,引自《清异录》第四卷茗 部。《茶录》-宋、蔡襄著。蔡襄自序:因陆羽《茶经》没有记载福建建安之茶,丁谓《茶图》独采制之事。《东溪试茶录》-宋、宋子撰。如今,茶已经深入到了大多寻常百姓的家中,其中沉淀的文化也在慢慢的走入寻常百信的家中。而这中间大多数为“饮茶”的文化,并不是“茶”文化的全部。
一种文化需要传承,需要发扬光大,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同样需要我们来传承。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有这个责任去传承,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更深入的看到茶文化的博大。
一张躺椅,一壶三花,冲泡出几千年的茶文化与中国文化。
关键词:茶道,茶艺,茶文化
我国是茶的故乡,上自帝王,下至百姓,饮茶皆蔚为风气。在饮茶活动中,十分讲究茶艺之趣,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性与饮茶方法的科学性。旧有“酒壮英雄胆,茶引学士文”的诗句,即充分显示了中国茶道的文化特性。
一、中国茶道的发源与发展
1. 茶道的起源
据《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就是说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利用茶叶了。到西汉时期,饮茶风俗开始形成。三国时,崇茶之风进一步发展,曾出现以茶代酒的风习。到了两晋、南北朝,饮茶相效成风,茶叶从原来的高档消费品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通饮料。
2. 茶道的繁荣
在唐代达到“王公朝室无不饮者”的普遍程序。陆羽的《茶经》为茶道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茶经》中不但提出了茗茶的方法,设计了茶具,制定了理式、总结了规律,更赋予了茶一种特殊的内涵——茶道精神。这是儒、释、道三教合一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的首次体现。《茶经》的问世,真正标志着中国茶道文化的开始,它宣告一个新的茶文化历史时代的到来。
3. 茶道的鼎盛
中国茶叶生产的规模和质量,在宋朝时都达到了一个热闹非凡的鼎盛时期。因为宋朝的贡茶是以闽北建瓯凤凰山北苑所产的“龙团凤饼”为代表,所以茶叶界人士习惯把盛极一时的宋代茶文化称之为“龙凤盛世”。在大观初年,宋徽宗精心研茶,御笔亲书了一部约3000字的《大观茶论》。该书详述了茶叶的种植,及北宋蒸青团茶的产地、制作、鉴别、烹试、斗茶等内容。发展了中国茶道理论,而且把茶道推上了高尚娱乐的圣坛,使宋代出现了举国上下“倾身事茶不知劳”的局面。宋代的“茗战”从实践上发展了中国茶道。
4. 茶道的继续发展
元代蒙古族人饮茶为解腥去腻助消化,是生活的基本需要。对于繁琐的茶艺及借助茗茶表现风流倜傥的宋代茶风,蒙古统治者没有多大的兴趣。相反蒙古人简约粗纩的饮茶习俗,对于追求奢华的宋代茶风进行了扬弃和修正,使得中国茶道走上返璞归真的正路。
5. 清末中国茶的衰退
清代以后中国茶道逐渐进入衰弱时期,其主要表现在:首次从精神上看,清代的一些文人已失去了以身许国、积极入世、志图坚挺的雄心,同时也失去了通过品茶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体真悟道的志趣,走上了片面强调以茶示雅的狭略,呈现出了玩物丧志的倾向。其次从茶道的表现形式上看,清代以后的一些文人不再具有唐宋时代茶人那种崇尚自然、不拘形式、心闲神静、超然洒脱的茶风,而蜕变为在品茶时故作风雅,注重繁文缛理、矫揉造作、格调纤弱的病态茶风。再者随着外患入侵,社会混乱,经济衰退,茶人的思想也逐渐由浪漫转为感伤和批现实。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经济的复苏,美学、文艺才得以恢复和发展,中国的茶道精神才又重新绽放光芒。
二、中国茶道的本质
1. 中国茶道的形成
中国茶道的发展与儒道佛教文化密切相关,三家思想的统一形成了中国茶道精神,“道”一般指事物的来源、本质、规律,中国茶道是指饮茶过程中的技艺、美学观点以及茶礼仪中的哲理和道理原则,三教合一。以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作为提携,以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为核心,以佛家的专心静虑、无杂念为茶道精髓。总之,中国茶道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儒道佛三教合一共同影响我国茶文化的发展,中国茶道所追求的是敬、俭、和、清、静。敬即真诚致敬;俭即廉俭朴实;和即和蔼待人,和睦相处,中庸处事;清即心无杂念,清淡幽雅,心地纯洁,淡泊人生,无所追求;静即安祥静谧,环境寂静,专心静虑。
2. 中国茶文化的“艺”与“道”的完美结合
中国的茶文化,由有形之“艺”与无形之“道”共同组成。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艺,是艺术、技艺,是观其形,察其色,嗅其味,论其质的茶艺过程,其中包括选茶、评水、列具、点煮、品饮的一整套程序。茶“道”是理,是无形的大“道”,是茶事活动的精神所在,以茶养廉、以茶助兴、以茶会友,茶的精神意义已远远超过了它提神、解渴的物质作用。茶文化是茶艺和茶道的结合,茶艺是茶道的外在形式,茶道是茶艺的精神内涵。讲茶道,应当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理念与优美艺术形式的和谐一致。
三、时代的变革与传统茶文化的继承发扬
中国古代的茶道主要注重品茶和茶事本身,由茗饮而发,并以茗饮为中心的品鉴享味、悦志、清心、陶情、内省、洗炼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活动。现今中国茶道的内涵在传统茶道的基础上又有了时代特点,主要表现在:
1. 历史文化与现代精神相结合
随着时代快节奏的发展,人们没时间去摆弄茶具,一味儿地“研于”茶艺之中,这就要求茶人品“快餐”式的茶水,以茶舒心,以茶解乏,以茶汇智。
2. 茶艺与茶道精神相结合
随着周末、节假日的来临,在紧张劳累的工作之余,作为一种消遣、养生的工具,去坐一下专业的茶馆,已成为当今时尚。同时饮茶由于重在精神感受,起到一种静心、益智、开悟的作用,因此可用茶事带来各种良好的风气。
总之,当今的中国茶文化,已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与茶趣,无论是品茶、辨水、候汤、涤器、吟诗品文与讲究环境等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情致。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这一特色,将愈来愈显示出它无穷的魅力,为中华民族灿烂的茶文化而增光添彩,在中国科学文化艺术的园地中,必将开出一朵别具色彩的瑰丽之花。
参考文献
[1]陈香白.中国茶文化[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
[2]胡长春.茶品悠韵[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
[关键词]中国 日本 茶道 茶文化 异同
茶文化是东方文化的精髓,是东方民族不朽的文化遗产之一。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发现、利用茶叶的国家。从汉魏、两晋、南北朝开始以来,饮茶风俗从巴蜀地区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茶文化由萌芽逐渐发展。日本是中国茶文化传入最早的国家之一。中日茶文化交流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一千多年来绵延不断,使日本茶道的发展日趋完善。
一、“茶道”的定义
关于茶道的定义,中日的众多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品、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就是通过饮茶的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陈香白先生的茶道理论可简称为 “七艺一新”。①
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他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 :“谦、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有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学》一书中,以艺术的隔离性为根据,将茶道定义为:以身体动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它包含了艺术、社交、礼仪和修行四个因素。
久松真一先生则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核心是禅。主张“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的禅十分重视日常生活的修行,即修行不必去读经,而要求在起居饮食的修炼上下功夫。茶道忠实地实践了禅的这一思想。
我认为,茶道是饮茶的最高境界,它是渗透在饮茶等茶事活动中的一种内在精神修养的体现。茶道融入了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中国作为茶的发源地,对于茶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近千年悠久历史的沉淀中,也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文化理念。
二、中国茶文化发展史及其特色
从古代到现代的中国,饮茶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行为,那么“饮茶”何时衍生成为一种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呢?
780年陆羽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创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学。谈及茶文化在唐代的确立,其实主要内容就是探究陆羽《茶经》的“茶道”思想。陆羽(733-804年),字鸿渐,是中唐时期一位杰出的诗人、史学家、茶学家,他生于儒、释、道三教寻求相互融会贯通的时代。《茶经》共有七千多字,分十章:“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 “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茶经》中的思想内涵是:通过品茶活动陶冶情操,培养简朴、高尚的道德品质。《茶经》是对中唐茶文化发展成就的最好总结,也正是自《茶经》以后,茶成为全中国普遍性的饮料,标志着中国茶由饮用变为品饮,由爱好升华为一种文化。
中国的茶文化是“美的哲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并吸收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强调“中庸”、“禅茶一味”、“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中国茶文化以最初的药用到饮用最后发展成为人的精神活动,强调崇尚自然美,但是没有严格的仪式可循,并且只有广泛性和大众性。它的精神理念是“和、静、怡、真”。“和”是中国茶文化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静”是中国茶文化修行的过程,是“释道”精神的统一;“怡”是愉悦的精神与情感的表现,在饮茶的过程中,养成谦恭的行为习惯;“真”是茶文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三、日本茶文化发展史及其特色
据目前为止的研究表明,古代日本没有原生茶树,也没有喝茶的习惯,饮茶的习惯和随之形成的茶文化是在约八世纪时,由中国大陆传入日本的。可以说,日本茶文化的历史是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在南宋、元时期的日本来华僧侣中,最杰出的一位便是荣西。他将南宋的禅和茶传至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荣西曾两次到中国潜心钻研禅学,同时还研究总结了宋朝的饮茶文化及其功效。回国后的荣西成为日本临济宗的创始人,914年完成著作《吃茶养生记》,被称为“日本的《茶经》”。荣西在《吃茶养生记》种对茶的功效、南宋制茶法、饮茶法做了较详细的叙述。荣西根据自己在中国的体验和见闻,记述了当时的末茶点饮法。由于此书的问世,日本的饮茶文化不断普及扩大,导致300年后的日本茶道的成立。荣西既是日本禅宗之祖,也是日本的“茶祖”。
在日本茶文化的发展史中,还有一位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他被誉为“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提出了茶道的“四规”,即“和、敬、清、寂”,“和敬”是寄语社会安定,国家和平以及主客谐和,人与人之间,突出了“平和”之意。而“清寂”,则表示茶室环境的幽雅清净与陈设的古色古香,隐含着洁身自好,清心寡欲之意。这四个字,是茶道的精髓和宗旨, 也是日本茶道的精神理念。千利休的茶道思想在继承和改良村田珠光、武野绍欧思想的基础上自成一体,使草庵茶更深化,使茶道的精神世界摆脱了物质因素的束缚,完全消除了茶道的娱乐性,将茶道的艺术境界带向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方向。在茶道与禅结合在一起的宗教文化基础上,将茶道还原到淡泊寻常的本来面目。
茶道虽源于中国,却发展于日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的“美的宗教”。日本茶道的目的,并非在于鉴别茶质的优劣、品尝味道的浓淡,而在于通过复杂的程序和仪式达到追求幽静、加强和谐、陶冶情操的目的。日本茶道强调“茶禅一体”,吸收了中国茶文化的一部分内容,它劝告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朴实廉洁,修身养性。日本的茶道注重内观内省,自我修养,其真谛是悟禅宗之精神,成为融宗教、哲学、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
四、中日茶文化的异同点
通过对中日两国茶文化的比较及交流史的分析,在这里,我尝试着对两国茶文化的异同点作一个归纳。
首先,中日茶文化的不同点有:
(一)两国茶文化的形成过程不同。中国茶文化是从其食用价值逐渐上升到精神层面的,而日本茶文化的发展却经历了相反的过程,即首先得到确立的是其精神文化,而后普及至实用。中国茶最早是用于药,然后才用于饮用,780年陆羽著《茶经》才给茶注入了文化的内涵。在这一点上,日本的茶文化却截然相反。日本高僧将茶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带到日本,因此,它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文化色彩。15、16世纪成立的日本茶道更强调了艺术品味和精神内涵,而不是茶的实用性。
(二)两国茶文化的背景文化不同。中国茶文化起源于药用,因此,它与中国道教的养生思想关系密切。尤其是在中国茶文化初步形成的唐代,茶多与神仙思想相关联,并由此升华到精神文化领域。而日本茶道的形成在于禅学的渗入。在完全形成后的日本茶道里,“禅”成为其思想的内核,茶人被看作是在家的禅者。因此,较之讲求茶的药理成分、强调饮茶的健身效果的中国茶文化来说,日本茶道更注重茶文化中的禅味,善用暗喻的方式来表现禅境,追求内省、修炼的禅者风范。
(三)两国茶文化的载体不同。中国近代出现的茶馆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而日本茶文化的载体主要是茶室。随着中国近代茶馆业的兴起,更是将饮茶与文化联系到了一起,有评书茶馆、京剧茶馆和曲艺茶馆,老舍还利用“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的特点,创造出经典剧作《茶馆》,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中国茶文化的大众性。而日本的茶道有严格的程序,在日本讲究的人家中都设有茶室。茶室注重古色古香,摆设极为讲究,关于日本茶室的古典建筑亦是一门学问。
(四)两国对于茶文化的规范仪式不同。中国人认为“道”是体系完整的思想学说,是宇宙、人生的法则和规律,所以中国人不轻易说道,在中国众多的饮食娱乐中能升华为“道”的只有茶道,但它不像日本茶道有着严格的规范的仪式,所以我们更多的把中国的茶道称作“茶文化”。日本茶道规则为“四规七则”。所谓“四规”即“和、敬、清、寂”,“七则”指用于接待客人时的准备工作:“茶要提前准备好;炭要提前放好;茶室要冬暖夏凉;室内插花要像野花一样自然;遵守规定时间;即使不下雨也要准备好雨具;一切为客人着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日两国在民族文化背景上的差异。
其次,中日茶文化同属于东方文化的范畴,两者也有着很多共同的特点。例如:
(一)两国的茶文化都注重精神的内涵。中国茶文化强调“中庸”、“禅茶一味”、“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中国人饮茶注重“品”字,“品茶”不但能鉴别茶的优劣,还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中国茶文化把茶看作人与自然融合过程中的媒介,把饮茶当作实现天人合一的途径之一。而日本茶道的精神理念是“和、敬、清、寂”,他们将日月星辰、花草鱼虫邀入茶室,将人对自然的敬爱体现于对器物的万般呵护之中。虽然两者的表达方式不同,但同样都把“天人合一”作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两国的茶文化都与本国的民族文化密切相关。中国茶文化讲究在品茗的同时进行赋诗、赏花、品画、听曲等文艺活动,由此,与茶事相关的诗画多不胜数。同样,日本茶道则将书画、建筑、工艺、烹饪、宗教、礼法等一同导入茶事,使之成为日本文化的结晶与代表,成为最具美丽的日本传统文化体系。意大利学者马里奥·佩德凯斯认为:“茶道是外国人了解日本文化的一个窗口。”因此,我们可以说,不了解茶道,便无法理解日本的文化。
在这里,我们分析两国茶文化的异同点,其目的在于了解两国的文化特色,便于两国今后更加和谐的文化交流活动。中国茶文化的传入,使世界通过“茶道”认识了日本的传统文化,也让世界更加详尽的了解了东方传统文化的魅力。可以说,茶文化是中国和日本,乃至整个东方文化的体现,是东方文化的瑰宝之一。
参考文献
[1]徐晓村主编.中国茶文化[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滕军著.中日茶文化交流史[M].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茶的品种 喝茶有喝茶的习惯,就拿茶叶来说,各地嗜好不同,喜好喝茶的品种也不一样。北京人爱喝花茶
上海人爱喝绿茶
福建人爱喝红茶
有些地方,喝茶时还喜欢往茶里放些佐料,如南方的湖南一些地方常用姜盐茶待客,不仅有茶叶,而且有盐、姜、炒黄豆和芝麻,喝茶时边摇边喝,最后把黄豆、芝麻、姜和茶叶一起倒入口中,慢慢地嚼出香味,所以不少地方又称“喝茶”为“吃茶”。
沏茶方法 中国东北部中国东北部一带喜好用大茶壶,客人进门 ,把茶叶放在壶中,冲上开水,待茶泡好后,再倒在茶杯中,请客人用茶。
中国东南部中国东南部的福建省漳州一带的工夫茶,不仅茶具别具一格,而且沏法也很特别,形成了独特的茶道艺术。
喝茶礼节 北方在北方例如北京,主人端上茶来,客人应立即站起来,双手接过茶杯,说声“谢谢”。南方在南方例如广东、广西,主人端上茶后,要用右手指弯曲后轻轻地敲三下桌面,以示谢意。其他在另一些地区,客人想继续喝茶 ,茶杯中应留些茶水,主人见了会继续加茶水,如果将茶水全部倒完,主人认为你不再喝了,也就不给你加茶水了。
礼节
茶道中,表示尊敬的形式(礼节)和仪式即为礼仪,应当始终贯穿于整个茶道活动中。宾主之间互敬互重,美观和谐。
(一) 鞠躬礼
茶道表演开始和结束,主客均要行鞠躬礼。有站式和跪式两种,且根据鞠躬的弯腰程度可分为真、行、草三种。“真礼”用于主客之间,“行礼”用于客人之间,“草礼”用于说话前后。
1.站式鞠躬:“真礼”以站姿为预备,然后将相搭的两手渐渐分开,贴着两大腿下滑,手指尖触至膝盖上沿为止,同时上半身由腰部起倾斜,头、背与腿呈近90°的弓形(切忌只低头不弯腰,或只弯腰不低头),略作停顿,表示对对方真诚的敬意,然后,慢慢直起上身,表示对对方连绵不断的敬意,同时手沿脚上提,恢复原来的站姿。鞠躬要与呼吸相配合,弯腰下倾时作吐气,身直起时作吸气,使人体背中线的督脉和脑中线的任脉进行小周天的循环。行礼时的速度要尽量与别人保持一致,以免尴尬。“行礼”要领与“真礼”同,仅双手至大腿中部即行,头、背与腿约呈120°的弓形。“草礼”只需将身体向前稍作倾斜,两手搭在大腿根部即可,头、背与腿约呈150°的弓形,余同“真礼”。
2.坐式鞠躬:若主人是站立式,而客人是坐在椅(凳)上的,则客人用坐式答礼。“真礼”以坐姿为准备,行礼时,将两手沿大腿前移至膝盖,腰部顺势前倾,低头,但头、颈与背部呈平弧形,稍作停顿,慢慢将上身直起,恢复坐姿。“行礼”时将两手沿大腿移至中部,余同“真礼”。“草礼”只将两手搭在大腿根,略欠身即可。
3.跪式鞠躬:“真礼”以跪坐姿为预备,背、颈部保持平直,上半身向前倾斜,同时双手从膝上渐渐滑下,全手掌着地,两手指尖斜相对,身体倾至胸部与膝间只剩一个拳头的空档(切忌只低头不弯腰或只弯腰不低头),身体呈45°前倾,稍作停顿,慢慢直起上身。同样行礼时动作要与呼吸相配,弯腰时吐气,直身时吸气,速度与他人保持一致。“行礼”方法与“真礼”相似,但两手仅前半掌着地(第二手指关节以上着地即可),身体约呈55°前倾;行“草礼”时仅两手手指着地,身体约呈65°前倾。
(二) 寓意礼
茶道活动中,自古以来在民间逐步形成了不少带有寓意的礼节。如最常见的为冲泡时的“凤凰三点头”,即手提水壶高冲低斟反复三次,寓意是向客人三鞠躬以示欢迎。茶壶放置时壶嘴不能正对客人,否则表示请客人离开;回转斟水、斟茶、烫壶等动作,右手必须逆时针方向回转,左手则以顺时针方向回转,表示招手“来!来!来!”的意思,欢迎客人来观看,若相反方向操作,则表示挥手“去!去!去!”的意思。另外,有时请客人选点茶,有“主随客愿”之敬意;有杯柄的茶杯在奉茶时要将杯柄放置在客人的右手面,所敬茶点要考虑取食方便。总之,应处处从方便别人考虑,这一方面的礼仪有待于进一步地发掘和提高。
(三) 伸掌礼
这是茶道表演中用得最多的示意礼。当主泡与助泡之间协同配合时,主人向客人敬奉各种物品时都简用此礼,表示的意思为:“请”和“谢谢”。当两人相对时,可伸右手掌对答表示,若侧对时,右侧方伸右掌,左侧方伸左掌对答表示。伸掌姿势就是:四指并拢,虎口分开,手掌略向内凹,侧斜之掌伸于敬奉的物品旁,同时欠身点头,动作要一气呵成。
喝茶中的注意事项和禁忌
1、要求着装整洁大方,女性切忌浓妆艳抹,大胆暴露;如果是女主人亲自为客人泡工夫茶,还应避免涂抹红指甲。男性应避免着装随便,不修边幅。除了仪表整洁外,还应举止庄重得体,落落大方。
2、喝工夫茶时忌“一口闷”,喝杯杯茶时忌“亮杯底”。记住,喝茶与喝酒是有区别的。
3、第一泡的第一口茶汤千万不能当着主人的面吐了出来,否则被看作十分不礼貌。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放吸收的民族。许多外来文化一旦移植到日本本土,经过整合、扬弃,使之更符合其国情之后,往往便会打上“大和民族”印记,成为日本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日本茶道也是如此。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进程后,它已形成鲜明的民族特色并在世界茶文化领域中享有相当的声誉。
将工夫茶道与日本茶道作一番简单的比较,其目的在于增进了解、促进茶文化的交流,而不是为了对两者进行扬抑、褒贬。
茶艺之差别
日本茶道是“末茶”道,工夫茶则是“瀹茶”道,其时代反差极大。
唐宋时代,许多到中国求学的日本僧人,如最澄、空海、荣西等先后把中国的种茶、制茶、烹茶方法带回日本。由于当时中国仍处在“末茶时代”,所以日本茶道至今仍饮用末茶。
其操作方法是:“茶娘把开水倒入一个灰白色的粗糙大碗里,用一根棒子(茶筅)搅拌,碗里浮起了春天里松针一样翠的绿色末,上面则浮着细细的泡沫。”(林清玄《抹茶的美学》)显而易见,他们采用的仍是宋代的点茶法。
品饮环境的差别
日本茶道有专用茶室,茶室前有一个茅屋形式的“山门”,入门后是一小庭园,步过花径即达茶室。室门偏矮,成人入屋一般都要低头弯腰,以示恭敬。茶室中只有:地上的炉子,炉上的铁壶,一支夹炭的火钳,一幅简单的字画,一瓶造型奇逸的插花,此外再无摆设。茶室中不能高声说话,更不能谈笑喧哗。总之,它所要求的,是“清、寂”的气氛。
如此严肃、拘谨的环境,比起工夫茶的随遇而安,应时而设;可厅可房、可立可坐,可动可静,可唱可歌......正成鲜明对照。
品饮观念的差别
日本茶道形成之始,便和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至今仍收藏在日本京都大德寺、由宋代中国高僧佛果勒禅师书写的“茶禅一味”的条幅,颇能代表日本茶道的精神追求。
十五世纪奈良僧人珠光首创茶道,初名“茶之汤”,这与中国禅寺的“茶汤会”可谓一脉相承。其后,珠光的第三代弟子千利休(1521—1591)又创立了“陀茶道”。他根据《法华经.信解品》“犹外门外,止宿草庵”的启示,提出了“茶道的真谛在于草庵”的主张,并在禅院主房外搭建庵式的小茶室,这一形式遂流传至今。
千利休生活在一个群雄争霸、战乱不休的时代,他希望通过茶道营造一种和平、礼敬、清醒、寂静的环境,使人们随时反省、自律,以期消弥纷争。这种禅宗式的苦修,需要的是苦寂,惟有苦寂方能求得精神的解脱,因而非但诗词、音乐、花鸟等,连多余的言语都与这一宗旨不相适宜。而相应的礼仪却十分刻板繁复。
体验茶道的人进入茶室时,推门、跪坐、寒暄有一定的礼节;主人煎水、冲茶、献茶有一定规范;其它如擦碗、接物、品茶、说话等也有细致的程序和规矩。可以这样说,日本茶道讲究的是内在的精神修养,追求的是极度专注、宁静、肃穆的气氛和情绪,使人进入一种类似“禅定”的奇特境界。因此,有人把它称为“美学宗教”。
工夫茶却是一种雅俗共赏的大众化的品饮艺术。饮工夫茶,是生理卫生的需要,它“喝”茶,但又不以解渴为唯一的目的,而是艺术化的品饮;它也包涵理趣,但更多的是生活情趣;它讲究烹茶的技艺、程序,但又不是为形式而形式,面是通过形式去更加充分地发挥茶的物质功能和品茶过程中的精神功能,从而使人得到感性和理性的愉悦和享受。
日本茶道有“和、敬、清、寂”四规;工夫茶道则是“和、敬、精、乐”,而且它不应叫作“四规”,而应称为“四趣”。
1.请喝茶 please drink tea 2.茶很香 the tea is fragrant 3.很好喝 the tea tastes good
Chinese Tea Ceremony Origin of tea:
The Chinese first discovered and utilized tea.At that time, tea was used mainly for food and medicine.Many Chinese believe that tea was discovered by the mythical emperor Shennong, the inventor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farming.At the beginning, only Sichuan people drank tea.Thentea reached the capital Changan through tributes to the emperor, and gradually spread to northern China.However, apart from Sichuan area, drinking tea was only limited to the upper class.The public seldom drank tea until Liang Jin dynasty.Types of tea:
Green tea 绿茶:longjing,biluochun Black tea 红茶:qimen,White tea 白茶:new fresh picked tealeaves Yellow tea 黄茶:tealeaves turn yellow after processing Dark tea 黑茶:puer Oolong tea 青茶/乌龙茶:partially fermented,Tie Guanyin
Tea ceremony
Thepurpose of tea ceremony is spiritual enlightenment.Tea ceremony includes tea artistry,tea etiquette,environment, and enlightenment.How to brew Tie guanyin?
Tie guanyin : The tea is named after the Chinese Goddess of Mercy Guanyin.Important Processing:
一、开设《茶文化与茶道艺术》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一) 开设该课程的目的
自古以来, 中国人的种茶、制茶、泡茶、品茶都被认为是高超的技艺。现在, 从中国人开设, 将与茶相关的技艺统称为茶艺。因此, 茶与其他艺术紧紧相连。比如茶与文学, 我国著名的诗人白居易留下的千古绝句中和茶有关的诗歌就有六十首, 而且本人也是品茶的行家;“活水还须活火煮, 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 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 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 坐听荒城长短更。”这是北宋苏轼在月明的夜晚取活江水烹茶的情景。茶的艺术还和书法、绘画、音乐等相辅相成, 成为我国茶文化的精髓而源远流长。然而, 我们这里所说的茶道艺术主要指的是学生掌握各种茶类的冲泡技艺, 从而为旅游活动的开展打下基础。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一定的茶文化及茶道艺术, 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自身的艺术品位, 更为他们在专业特长方面进行了创造性的培养, 更适应旅游发展的需要, 满足社会的需要。该课程不仅注重茶文化的理论教学, 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茶道技术, 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培养成为茶艺师。高校在对学生进行专业选课的时候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适应社会对茶艺方面的特殊要求, 通过对课程设置中的茶艺实践学习, 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提升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更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 开设该课程的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 追溯到茶的起源已有几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利用, 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我国的茶文化悠久历史, 上至达官贵人, 下到平民百姓, 茶都是人们眼里的好东西。《诗经》等有关文献记录, 在史前期, “荼”是泛指诸类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的, 从发现了茶的其他价值后才有了独立的名字“茶”。在食医合一的历史时代, 茶类植物油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到药用功能是不难为人们所发现的。然而, 由一般性的药用发展为习常的专用饮料, 还必须有某种特别的的因素, 即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某种特定需要。巴蜀地区, 向为疾疫多发的“烟瘴”之地。“番民以茶为生, 缺之必病。”故巴蜀人俗常饮食偏辛辣, 积习数千年, 至今依然。我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国家, 茶的品质不同, 喝茶的方式各异。该课程的设置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要熟知各地茶叶品牌、种类、喝茶习惯、方法等。高校旅游专业开设茶文化和茶道艺术课程, 不仅能够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 还能够为大力发展旅游事业提供专业人才, 因此, 高校开设《茶文化与茶道艺术》课程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二、《茶文化与茶道艺术》课程设置的思考
(一) 培养模式
《茶文化和茶道艺术》课程的设置应该根据学科特点采取学校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茶艺实践教学课程的学习实践和茶文化基础理论学习的时间比例应该是1:1。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之后, 开始学习冲茶、泡茶的技巧。我国的茶文化不仅具有历史性、时代性、民族性、地区性外, 还具有国际性。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其他国家的历史文化, 经济人文相融合, 演变成了其他国家的茶文化。但是, 对于茶道艺术的表演和创新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一朵奇葩正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绽放。
(二) 课程内容
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茶文化悠久的历史、茶文化与旅游相结合、茶饮及茶道等几个方面的基础知识教学和茶道艺术的学习。我国的茶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 是现代旅游重要的可利用资源。我国茶文化主要是指制茶和饮茶的文化。单从品种来说, 茶的品种主要有绿茶、红茶、花茶、白茶、黄茶等等。茶具有其他产品没有的神奇功效。名山名寺出名茶, 这是颠簸不破的事实。在环境优雅、风光怡人的自然环境熏陶中, 茶文化也在这些地方生根发芽。在我国的很多名山大川的旅游胜地都有茶文化的渗透。人们到风景优美的地方旅游, 闲暇之余到茶馆喝茶, 看看茶道表演不但宣传了当地的茶文化, 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还促进了旅游景点的大力发展。一方水土培育一方茶叶, 尤其是在我国的南方很多地方, 气候怡人, 出产丰富, 适合发展茶叶事业。比如安徽黄山的“黄山毛峰”, 江苏洞庭山的“碧螺春”, 四川峨眉山的“雪芽”都是享誉中外的特产。作为将来从事旅游专业的学生, 对我国名山大川的了解中融入茶文化, 在茶文化中进一步走进各地特色风情, 为进入旅游行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比如在云南的西双版纳、桂林的丽江、杭州的西湖等旅游胜景中的茶园, 多数是海拔较高、植被保护好, 茶园中到处云雾缭绕, 空气清新。尤其是到了出暖花开的时候, 漫山遍野的茶色绿芽, 无不令人陶醉。因此, 学校在教学茶文化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各地风景名胜与茶文化的融合, 才能更好的为将来的事业做好创新性的服务。
饮茶的习惯始于我国上古时代, 在现代气息中被冠以很多文化气质在其中。比如品茶与人生, 茶道与人道, 茶品与人品等, 茶叶已经和人们的生命息息相关, 还和人们的道德水平息息相关。的确如此, 中国人在泡茶的过程中细腻的情感流露是其他国家的人们所没有的。人们从煮沸的清水中看到茶叶在其中上升下沉, 那是对生命的敬畏。中国的茶道植根于悠久的华夏文明, 有着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 是茶文化的精髓, 也是茶文化的灵魂。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 熟练掌握茶道, 对于他们进入旅游业是很有必要的。因此, 要充分给他们操作实践的空间和时间, 有条件的学校还要带着学生到旅游景点进行见习。
(三) 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法与实践操作法相结合是本课程主要的教学方法。学校开设一定的专业课程, 让学生学习茶文化的基础知识。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具有几千年的传统。客人来访, 一杯清茶是对客人的尊重。但是, 在饮茶的过程中还是很有讲究的, 主人在陪着客人喝茶的时候要随时注意客人杯的茶水的残留量。如果用茶杯泡茶, 客人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 目的是让茶水浓郁的程度基本保持前后一样, 水温要合适。旅游专业的学生在掌握了这些基本的待客技巧之后, 在景区的服务过程中就能给做到运用自如, 在接待客人的过程中不至于犯一些低级错误。游客在轻松的环境中也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因此, 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 掌握基本的茶文化和饮茶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茶文化的种类可以把教学内容分成几个板块。比如茶的历史、茶叶的种类、茶的冲泡等等。每个板块再分成多个教学点, 教学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操作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动手动脑的同时开展创新性的学习体验。学生在学校学到扎实的理论知识, 在具体的操作环节才能游刃有余的运用。学校还可以和旅游景点达成协议, 让学生有实习的基地和机会, 提供学生实践操作的条件, 为学生进入社会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四) 教学手段
该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强, 涉及面广泛的课程, 在教学手段的选取中多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比如在教学茶文化的历史时, 就可以通过大容量的课件制作囊括更多的知识;在教学茶道的时候还可以与音乐文件相结合, 以达到良好的视听效果。同时, 还应该注重其他文化的结合, 比如美术、舞蹈等文化融合, 让茶文化得到最大限度的渗透。
(五) 考核方式
对于学生的考核方式, 方法很多。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来考量学习情况, 学生的作业可以是一次现场茶艺表演, 也可以是一篇学习心得,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次茶话会、茶艺比赛等。具体来说, 学生在学校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各种检测进行考察, 但是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就需要在操作中进行。因此, 对于学生的考核学校可以考虑采取理论知识和操作水平各占一定比例的方式来进行考核。比如理论知识采用试卷测评的方式进行, 所得分数的百分比纳入该课程的总分, 实践操作环节的考核可以设置评茶、选茶、泡茶、茶道、茶艺等内容, 每个内容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比例设置, 充分考察学生是否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在操作过程中要特别说说茶艺表演, 各大类茶的冲泡技巧不一样, 茶艺的表演也有所区别。比如绿茶的茶艺表演过程中, 每一步动作都包含了深深的茶道。比如第一步“洗杯”——冰心去凡尘。意思是茶是至清至洁的, 所以冲泡的玻璃杯也必须是一尘不染的。第二步“投茶”——清宫迎佳人。“戏做小诗君勿笑, 从来佳茗似佳人”这是苏轼的诗, 他把茶叶比作绝代佳人, 非常具有意义......每个环节都应该是给分点, 考察学生对茶艺的掌握程度, 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通过茶文化的熏陶能在生活中发现美, 从而创造美。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获得成功, 通过成功就能更加创新, 让茶艺持续稳定发展。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通过获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为今后的就业拓宽道路。
总之, 对于课程的设置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对茶文化、茶道的基础知识学习, 还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操作平台。因为茶道只有在不断的操作中才能将理论知识进行渗透, 让《茶文化与茶道艺术》的教学真正达到预期目标。
摘要:茶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许多旅游景区的开发将茶文化融入到旅游产品中, 与当地的自然山水、风土人情相结合, 相互促进和发展, 起到很好的效果。旅游专业开设《茶文化和茶道艺术》课程不仅是培养优秀专业人才的需要, 也是社会发展需要。本文从课程设置上进行了思考, 并结合专业特点提出开设该课程的构想。
关键词:旅游专业,茶文化,茶道艺术,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贾红文, 赵艳红, 白雪.浅谈旅游管理专业开设茶文化课程的体会[J].新课程研究 (中旬刊) , 2010-03-11.
[2]邢黎.茶文化在日本的发展与茶道艺术的形成[J].黑龙江史志, 2005-10-15.
[3]詹颂.《红楼梦》、《镜花缘》与《九云记》中的品茶与茶论[J].红楼梦学刊, 2012-11-15.
[4]李晓雪.中日茶文化之比较研究[M].湖北工业大学, 2012-05-01.
[关键词]茶道文化精神差异
一、茶文化的源起
茶,和咖啡、可可一道被称为世界三大饮品之一,我国是茶叶的发源地,中华5000年文明史造就了中华系统多种庞大精深的文化,中华茶文化就是是这个系统之中的非常优秀的一脉,它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发端于两晋南北朝,正式形成于中唐时期,最后由“茶圣”陆羽著《茶经》一举奠定了茶文化在中华文化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茶的用途最早在我国被发现是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当时神农氏尝遍百革,有一天“中七十二毒”而濒临死亡,在危机关头终于找到了茶,才解了这些毒气。所以,我国古时候最初吃茶是为了解毒治病的,茶是作为药品的。到后来的两晋南北朝时期,贵族们奢靡之风加剧,有的拿蜡当柴烧,有的为比阔气一餐饭便花去一万钱。为了对抗这些奢侈之风,一些有头脑的上层文化人开始提倡以茶代酒来降低奢靡的生活,茶叶也渐渐作为饮品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加上当时禅宗的和尚已经当时比较兴盛的清谈家的同时提倡,茶叶走上了发展的正道,茶馆、饭店卖茶之风便都兴起了。
公元762年前后,中国文士陆羽著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茶叶专著一《茶经》,这是茶文化真正诞生的标志。一是《茶经》用“茶”这一统一名称取代了以往各时代、各地区对茶的诸多称谓;二是《茶经》记载了详细的饮茶方法,把茶从药用的渊源及影响中彻底解放出来,倡导了一种清纯自然的饮茶方法;三是《茶经》阐述了茶之源、具、造、器、煮、饮、出、略、图,不仅详细论证了饮茶的各方面的程序要求,而且还强调茶饮是一种高雅而节俭的生活方式,道明了茶的品性及茶饮所应具有的境界。
二、中国茶文化的东渐及其在日本的发展演变
虽然中日的学者都认同一个观点,那就是日本茶文化是由中国传人的,但是关于中国茶文化究竟何时传入日本,两国的学者一直未能达成一致观点。大致有唐朝时期、宋朝时期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在日本有一段明确记载年月日的饮茶记事,记录了中国饮茶风俗是平安时代的嵯峨天皇(786---842)时期,由遣唐使等人大规模地带入日本的。在日本研究日本茶道多年的滕军博士等人持这种观点;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茶文化是在南宋时由荣西和尚将茶种带回日本开始的,而且最早的茶叶在日本也是仅作为药用的,日本学者木宫泰彦等人持这种观点。
中国茶文化传到日本,经过日本本土化的发展演变,可以笼统地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即中唐时期,这是中国茶文化东渐的初传时期。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候,唐朝的社会经济是最为繁荣的。在中唐慢慢走向了繁荣的鼎盛时期,这吸引了大批外国商贾、官吏、僧侣到中国来,其中就包括了日本的大量“遣唐使”(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的十几次遣唐使团的统称)。这些“遣唐使”在中国期间,深受饮茶文化的熏陶。中国的茶文化也在这个时期传到了日本。
最早确切有文字记载中国茶文化传往日本的是僧人空海和尚。空海(公元774--835年)学密教于长安青龙寺,受寺院中饮茶文化的耳濡目染,于是在元和元年归国时,除了佛教经典等书籍外,还携带了大量的茶叶茶种回去,在日本广为传播。他在公元813年(弘仁四年)呈献给嵯峨天皇的附表里,详细叙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情况:其中有“观练余暇,时学印度之文。茶汤坐来,乍阅振旦之书。”(空海《性灵集》第四卷)这就是目前日本研究资料中最早的饮茶记录。
再加上后来的僧人永忠等把茶文化一步一步地带回日本,也受到了日本皇室的欢迎,日本以天皇为首的达官贵人的一再推动,使饮茶在日本日益盛行起来。这个时期可以成为中国茶文化东渐的初传时期。
第二个时期即南宋时期,这也是中国茶文化东渐的里程碑时期。
南宋建立的时期,日本政权由外戚藤原氏而移人武家平氏之手。平氏对外采取积极进取政策,奖励海外贸易,中日交通又开始通畅起来,中日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在南宋掀起了第二次高潮,茶文化东渐终于也在南宋期间一度迎来了高潮时期。
到南宋时期,中国的茶文化也日益成熟,饮茶的仪式日臻完美,饮宴之风也一度盛行,宫廷茶宴和寺院茶宴更是成了当时上层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
作为日本茶道最重要的“仪式”即是在此时期传人日本的。人宋的日本僧人南浦绍明和尚(1235--1308年)于1259年入宋,留学九年,在杭卅『余杭县境内的兴圣万寿禅寺拜虚堂智愚禅师为师学习。1267年(宋咸淳三年,日文永四年)归国,从径山寺带回一张泡茶时搁置茶道具的棚架和七部茶典。后来他把这张棚架交给了天龙寺(今京都市嵯峨)的梦窗疏石(1275--1351年),被用于点茶,日本的茶式由此而得到确定。
当时还有一个人就是荣西,幕府的第三代将军源实朝拜荣西为师,两人常一起交谈禅事,过往甚密。实朝嗜酒成性。在一次荣西得知源实因醉酒得病后,就亲手泡茶一杯,并《吃茶养生记》一册。源实饮了荣西点的茶,顿感神清气爽,读了《吃茶养生记》更是大加赞赏。也是这个偶然的机会。使得《吃茶养生记》在日本广为流传,使一度衰退的日本饮茶风气再度上扬,南宋东渐的茶文化终于在日本得到了复兴。
第三个时期即明清时期,这是日本茶道的最终形成时期。
明清时代,中国的茶文化已经是冲泡饮法的主流文化。中国的隐元禅师在1654年去日本时把中国的煎茶制法传人日本的,故此种茶在日本被称为“隐元茶”。也正是这种冲泡的饮茶方法的东渐,也促进了茶文化在日本的日益本土化。日本的茶道也在中国的明清时期最终形成,代表性的产物就是日本茶道流派的形成,日本茶道在明清时期形成了煎茶道和末茶道的区分并最终形成了日本茶道的不同流派。
三、中日茶文化和日本茶遭的差异
中国茶文化传到日本已经一千多年了,经过日本本土的影响,加之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变迁,中日两国茶文化已经出现了较大的差异。
(一)茶文化表象的差异
1、茶文化流派的差异。中国茶文化虽然经过岁月的变迁和历史的凝练,茶文化却为出现很多的流派,而是集中体现在文化的积淀上。而日本的茶文化却出现了很多流派,比如有名的“三千家”即不审庵“表千家”、今日庵“里千家”和官休庵“武者小路千家”。还有很多小的流派,比如薮内俭仲创始的善于书院茶和小茶室茶的薮内流派。小堀远卅1创始的擅长书院茶的远州流派以及其他如大口派、织部流、萱野流、古石州流、小堀流、坍流等等。
2、烹茶的程序不同。中国的茶的烹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四烧开水;二是用热水将茶壶洗干净;三是把茶叶填进茶壶,茶叶高度大约到茶壶内壁的三分之一处;四是灌半壶热水冲洗茶叶,然后立刻倒掉水使茶壶里只剩茶叶。五是再往
茶壶里倒热水直到水溢出到大容器里。茶壶里的水中不应该有气泡。这次浸泡不能持续太长时间——最好不要超过30秒;六是把泡好的茶水在一分钟内倒人杯饮用,在倒的过程中要不断转动茶壶。倒的每杯茶都应该有同样的色香味。准备的托盘的用途是接住这一步溢出的水;七是在泡了一次的茶水饮用完后加入水再次冲泡,继续饮用。
根据茶叶种类的不同,一份茶叶可以泡4至5壶茶水,但是后面的几次应该多略微多泡一会以尽可能泡出香味:第二次大约多泡10至40秒,第三次大约45秒,以此类推。
而日本茶道简单说来包括了更衣、观赏茶庭、初茶、茶食、中立、浓茶、后炭、薄茶、退出、衔接等步骤,其各个步骤耗时也不尽相同,分别为二十分钟、二十分钟、六十分钟、二十分钟、三十分钟、二十分钟、三十分钟、十分钟、三分钟、四小时、一小时四十分钟等
3、茶具不尽相同。根据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所著的《茶谱》中记载中国的茶具至少包括十种即茶炉、茶灶、茶磨、茶碾、茶罗、茶架、茶匙、茶筅、茶瓯、茶瓶等,这还不包括后来文化变迁中的其他茶具。而日本的茶具主要包括了风炉、柄杓、盖置、水指、建水、枣(薄茶用的茶罐)、茶人(浓茶用的茶罐)、仕覆、茶杓、乐茶碗、茶筅等。
(二)茶文化和其他文化的结合不同。中国茶文化由于根植于华夏大地,和中国其他文化的结合时非常紧密的。一是和茶文化和文学结合比较紧密。比如杜育的《藓赋》、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60首咏茶诗。唐代诗人卢仝的《走笔谢盂谏议寄新茶》、北宋范仲淹作《斗茶歌》、北宋·苏轼的《汲江煎茶》、柳宗元的《为武中丞谢赐新茶表》、刘禹锡的《代武中丞谢新茶表》、吕温《三月三日花宴序》、皮日休《的茶中杂咏序》等等,茶为文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文学也为茶文化的光大贡献了很大的力量。二是和书画文化紧密结合。如唐怀素《苦笋帖》、宋苏轼、啜茶帖、啜茶帖、季常帖、新岁展庆帖、宋米芾笤溪帖、元赵元陆羽品茶图、元赵孟烦斗茶图、元倪云林龙门茶屋图等绘声绘色地描述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三是和其他文化的结合比较紧密,比如戏曲文化中描述茶文化或者和茶文化相关的剧目就有500多个,比如和酒文化结合下人们经常说“以茶代酒”,“有酒比有茶”等等。
而日本的茶文化是由中国传人的,虽然经过其本土化,但是茶文化却相对独立,和其他文化的结合不多,即便是有也是仅仅处于皮毛的程度。
(三)茶文化的精神实质不同。
中国的茶可以概括为“生活品质和性情自由的陪练”。按照市井人们的说法,中国人喝茶讲究的是“舒坦”、“爽快”。可以说中国的茶文化演化到今天,其内涵是很自由的,是对性情的一种自由的疏放。中国人讲究茶的饮用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茶的主要功能还是解渴,是作为饮品出现的。我们可以随时看到街头巷尾人们提着大茶杯或者拿着成品的瓶装绿茶红茶等。总结下来就是中国的茶文化的精神实质就是为了生活的随性,是对生活的一种补充,讲的是自由和空灵。
而日本的茶道讲究的是对精神的一种修炼,日本茶道非常注重工序、茶具、仪式甚至服装,他们把茶当成一种对精神锻炼的工具,是锻炼和族审美、艺术、伦理和道德观念的途径。可以说日本茶道的精神实质是“意不在茶”,而是心性刻练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滕军,日本茶道文化概论[M],东方出版社,1992,
[2]大森和夫,大森弘子(日),曲雉,日本[M],大连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