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成分说课稿

2024-11-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土壤的成分说课稿(共9篇)

土壤的成分说课稿 篇1

原教材课文的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认识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而是由砂、黏土、水、空气、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从能力培养来看,属于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思路是:首先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土壤,土壤是什么样的;然后通过实验,分析土壤的成分;最后总结说明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而是由砂、黏土、水、空气、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

课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告诉学生“地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土叫做土壤。”;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对土壤进行野外观察和采集土壤标本;

第三部分:指导学生认识土壤的成分。

原有教材的教学目标、思路、内容更倾向于发现式的科学学习,在我深入挖掘了本课的教材之后,感觉到这些内容可以经过加工,改编成为学生进行探究式科学学习的新的生长点。

1、在教学目标上,改编为:

(1)从过程与方法上: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2)知识与技能上:感悟有顺序的科学认知程序,同时强化记录这一科学探究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和手段。

(3)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愿意走进大自然和亲近土壤,同时渗透自主和合作意识等。

2、在设计思路与教学内容上:

我将原有的思路与内容,改编成:首先是用“橘子的种子种到哪,才能生根、发芽、结果?”这一问题引入,让学生说一说,随后再由教师规范给出“土壤”的定义,紧跟着展示四幅反映某些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的图片,指导学生在观察了这种现象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为什么这些植物都离不开土壤”,从而激起学生想要探索“土壤的成分”的求知欲;然后,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说出土壤里有什么成分,教师一一输入电脑,再凭借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基础,设计自己的证明方法,教师记录,但这些并无一定的顺序可言,从而在教师明确每组只给一块土壤的时候,学生必须开动脑筋,合理的安排好实验的顺序,才可以实验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最后,由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到的知识、实验方法、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内容。

在改编了教材的`同时,也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多角度、多侧面地寻求学生体验科学的新生长点。

二、充分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操作技能经验等方面开展了学习活动。

1、在导入过程中,我是用“橘子的种子种到哪才能生根、发芽、结果子”这一问题引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土壤的含义,然后再由教师归纳出“土壤”的定义。

2、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同样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抽取已有的认知,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实验验证的方法,例如: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空气占据空间》这一课的知识,来猜测,土壤当中可能有“空气”存在,并设计了将土壤放入水中,看一看是否有气泡冒出这一实验。但这些方法不一定有序、完整、科学。

3、确定实验顺序时,也是由孩子们已有的`技能经验提出了先看、再摸、放水中、最后搅拌看沉淀,这一顺序。

小学自然说课稿:小学自然《土壤的成分》说课稿,

4、在引入“腐殖质”这一概念时,教师提出了“那些草根、树叶、小虫子的尸体,在土壤里放时间长了会有什么变化?”这一问题,学生同样是根据生活经验说出了“它们会腐烂的”这一想法。

设计了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自然,同时明白了这些自然现象是存在于生活实际当中的。

三、帮助学生感悟解决科学问题的思路。

1、本课的整体教学思路是:导入新课,由问题引入;结合实际经验确定了实验方案;观察实验;形成认识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这个思路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悟、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

2、本课的重点是在于实验方案设计上,力求体现让学生感悟、解决科学问题当中的某些重要环节。

因此,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我是这样进行的:

(1)探索土壤成分的证明方法,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入手,抽取已有的认知,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实验验证的方法,但这些方法不一定有序、完整、科学。

(2)确定实验顺序,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的有序性,用正确的顺序进行实验,并在实验的整个过程中始终贯穿这一思想。从而让学生的观察实验活动有了新的生长点。

(3)实验并汇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记录的能力,并训练学生将直观的信息转化成有条理的抽象的语言的表述能力。

总之,对于全课的教学过程来讲,是在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运用科学探究来解决科学问题的思路:提出假设、实验证明、汇报结果。与此同时,在确定实验顺序这个主要环节上,也是体现一个解决科学问题思维方法的教与学:即先看、再摸、放入水中观察气泡、搅拌后看沉淀。这就是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的重难点所在。

以上所述,就是我在《土壤的成分》这一课的教学设计,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请在座的各位老师多多指正。

土壤的成分说课稿 篇2

【关键词】紫花苜蓿;土壤营养成分

苜蓿(Medicago sative L)又称紫花苜蓿,是世界上栽培最广泛的牧草,属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系发达,茎叶繁茂,适应性较强,能普遍生长于各种不同的气候、土壤条件,分布很广。巴林右旗自2011年实施节水灌溉人工草地项目以来累计种植了13.5万亩(1亩约为667m2,下同)紫花苜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农牧民就紫花苜蓿种植对土壤肥力的影响问题存在一些顾虑。本试验的目的是研究种植紫花苜蓿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为下一步实施项目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供试土样

供试土样采用巴林右旗查干沐沦苏木塔布花嘎查3年生紫花苜蓿草地(从未施用化肥)和传统耕地(多年种植玉米)。2013年5月以S行取样分别分层取3年生紫花苜蓿草地(A)和传统耕地(D)(0~10㎝,10~20㎝,20~30㎝)土样,用于测定土壤理化性质。

1.2 测试指标及方法

土壤有机质(油浴加热重铬酸钾氧化容量法),全氮(凯氏蒸馏法),全磷(氢氧化钠熔融—钼锑抗比色法),全钾(氢氧化钠熔融—火焰光度计),速效氮(碱解扩散法),速效磷(氟化铵-盐酸浸提—钼锑抗比色法),速效钾(乙酸铵浸提—火焰光度)。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的影响

试验结果见表1,在0~10㎝土层内,3年生未使用土粪肥及氮肥条件下紫花苜蓿草地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分别比传统耕地的高43.6%、20.7%、23.4%,且差异均达到0.05的显著水平,说明种植紫花苜蓿能够促进土壤有机质、全氮的积累,并可以提高土壤全磷含量。紫花苜蓿草地3年来从未施用任何氮肥,传统耕地年年施用氮肥,而紫花苜蓿草地土壤全氮含量仍然比传统耕地高,說明种植紫花苜蓿多年后,由于紫花苜蓿根系的固氮作用促进了土壤全氮的积累,使得紫花苜蓿草地氮的含量不降反增,充分表明种植紫花苜蓿培肥地力的优越性。全钾含量紫花苜蓿草地比传统耕地高74.5%,达到0.01的极显著差异水平,在同样不施用化学钾肥的情况下,紫花苜蓿草地全钾含量比传统耕地的高很多,说明种植紫花苜蓿可以提高钾的含量,在紫花苜蓿和传统耕地之间对于后茬喜钾的作物而言紫花苜蓿地是最好的选择。在10~20㎝土层,紫花苜蓿草地有机质、全磷的含量都比传统耕地的高,且整体差异达到0.05的显著水平;全钾含量比传统耕地的高,且整体差异达到0.01的显著水平;全氮含量比传统耕地的低,但差异不显著。20~30㎝土层,紫花苜蓿草地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与传统耕地相比同0~10㎝土层的相似。

由表1可知,紫花苜蓿草地有机质含量在不同土层排序是10~20㎝﹥0~10㎝﹥20~30㎝土层,单方差分析显示各土层之间差异不显著。全氮、全钾含量在不同土层排序与有机质的相同。全磷含量虽是0~10㎝土层的最高,但各土层差异不显著。由此可知,在0~30㎝耕层范围内,紫花苜蓿对土壤有机质和全量养分的影响无明显层次上的差异。

表1 紫花苜蓿草地和传统耕地土壤养分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

图1 紫花苜蓿草地和传统耕地土壤养分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

2.2 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表2显示,在0~10㎝土层内,紫花苜蓿草地速效氮含量比传统耕地高52.3%,整体差异达到0.05的显著水平。速效磷含量比传统耕地高37.5%,整体差异达到0.01的显著水平,这与紫花苜蓿草地有机质含量高有关,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固氮作用往往较弱,从而使土壤中速效磷的含量较高。紫花苜蓿草地速效钾含量比传统耕地的高24%,整体差异达到0.05的显著水平,表明在同样不施用化学钾肥的条件下,种植紫花苜蓿比种植其他作物更易于增加土壤表层速效钾的积累量。在10~20㎝和20~30㎝土层内,紫花苜蓿草地速效氮、磷、钾的含量均比传统耕地的高,但是差异都不显著。

由表2可知,紫花苜蓿草地速效氮、磷、钾的含量在各土层排序都是0~10㎝﹥10~20㎝﹥20~30㎝,说明紫花苜蓿种植多年后可以促使速效养分在表层聚集,但各速效养分在各土层之间方差分析结果不相同。速效氮在各土层之间差异不显著,速效磷在0~10㎝土层和10~20㎝土层之间差异不显著,在0~10㎝土层和20~30㎝土层、10~20㎝土层和20~30㎝土层之间达到0.05的显著水平,表明紫花苜蓿草地土壤速效磷具有表聚的趋势,尤其在0~10㎝土层聚集较多。速效钾只是在0~10㎝土层和10~20㎝土层之间、0~10㎝土层和20~30㎝土层之间差异达到0.05的显著水平,表明紫花苜蓿草地速效钾在表层聚集,尤其在0~10㎝土层聚集较多。

表2 紫花苜蓿草地与传统耕地土壤速效养分含量

图2 紫花苜蓿草地与传统耕地土壤速效养分含量

3 结论

3.1 由于紫花苜蓿根系发达,根系的75%集中分布于0~30㎝土层,根系固氮作用强以及3年来紫花苜蓿草地土壤没有耕翻,促进了土壤有机质及全氮、全磷、全钾在耕层的积累,而且较传统耕地增加显著。

3.2 紫花苜蓿草地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与传统耕地相比都较高,且表层最高,显示紫花苜蓿种植多年后可以促进速效养分在表层聚集。

3.3 种植紫花苜蓿与种植传统作物相比具有既节约投资增加收入的直接收益,又具有培肥地力提高后续作物产量增加收入的潜在收益。

参考文献

[1] 郭选政,赵德云,李保军.新疆苜蓿生产发展及其动态[J].中国草地,2000,2:61-67.

[2] 杨吉华,张光灿,刘霞 等.紫花苜蓿保持水土效益的研究 [J].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7,3(2):91-96.

[3] 张春霞,郝明德,王旭刚 等.黄土高原地区紫花苜蓿生长过程中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 [J].西北植物学报,2004,24(6):1 107-1 111.

[4] 罗天琼,刘正书,莫本田 等.种紫花苜蓿干草产量与土壤养分变化的关系分析.中国草地,1998,2:29-32.

土壤的成分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梯形的面积是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3中的内容,位于课本的73页。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之上学习梯形的认识的。在整个小学阶段属于最后一类直线型平面图形,与前面已学的各种图形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可以相互转化).为进一步探究梯形的面积作铺垫。

二、学情分析:

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和平行及平行线间的距离等有关内容,为本课教学作好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准备。梯形虽然是学生初次接触的图形,但在生活实际中,学生已建立了一定的表象。只是很难准确的抽象出它的本质属性,另外对于梯形高的概念的理解和作法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了解梯形各部分名称;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质特征,认识几种特殊的梯形及其属性。

数学思想目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分类、比较、操作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问题解决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类比归纳、操作想象等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审美情趣,感受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梯形的本质属性,理解梯形高的概念,会作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探究梯形的本质属性的过程,以及做梯形的高。

四、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采取“分类、比较、操作”等方式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2.组织学生开展有意识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五、教具学具:我准备了课件和各种梯形卡片,直尺,量角器,这样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越性。

六、说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分类比较,初步认识梯形

1.组织教学,复习引入:“老师这有一些图形,摆放的有些混乱,谁能帮老师整理一下。”学生上台分类。“你是怎样划分的,你能说一说它们的本质特征吗?”“谁来说一说这组图形的几何名称,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

3.揭示课题:梯形的特征。出示学习目标。

4.生活感悟: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有哪些有一个面类似于梯形的物体?(出示图片)

【设计意图:引导观察比较,激发探索动机,培养发现意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经验,让学生体验数学源于生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联系生活实际,引发思维共振,培养发现能力】

二、操作体验,了解特征

1.学生活动:拿出学具袋中的1号梯形和平行四边形,再借助手中的工具(三角板、直尺、量角器)通过对比来发现梯形的特征并做好记录。

2、学生分层次汇报,集体总结概念。课件出示概念。学生齐读,圈出关键词,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后学生再读。

3、教师板画一梯形,引导学生说出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4、画一画,量一量:画出一个梯形,指出各部分名称并作高。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比较、交流和讨论,从中认识梯形,发现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高,认识等腰梯形。高的意义指的是两底间的距离;并明了两底间的垂线段(高)有无数条。更清晰的展示出梯形的主要特征,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既符合直观性原则,又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三、操作探究,深化新知

活动一:利用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任选其一,沿直线剪一刀,变成一个梯形。

(说明:破坏一组平行线)

板书:直角梯形

活动二:利用三角形,沿直线剪一刀,变成一个梯形。

(说明:创造一组平行线)

活动三:利用一条类似于长方形纸条,沿直线剪一刀,变成一个梯形。

(讨论交流、归纳小结:等腰梯形)

说明: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是梯形的两种特殊形式。

引导主体参与,预设活动进程,强化发现能力

本环节,以小组合作、操作探究为主,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转换,进一步加深了对梯形本质属性的理解,同时又认识了“直角梯形”及“等腰梯形”的独特属性。主要优点有:

1.通过观察思考,合作交流,动手实践,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符合新课程要求。

2.由共性到异性,由表象感知到创造新知,体现阶段渐进性原则,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

3.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开放性动态学习进程,没有刻意区分梯形与各种图形的特征差异,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充分体现比较、归纳的数学思想。

四、游戏活动,拓展新知

1.找一找

出示七巧板图,设疑:图中你能找出几个梯形?这个梯子最多能达到多高的高度?(见课件)

2.拼一拼:

①利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出一种你熟悉的图形。

②利用多种梯形图片,摆出一种最喜欢的图案。

创设问题情境,深化思维层次,构建知识体系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充分体现“玩中学,学中玩”的新课程理念。

2.教会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新知、拓展思维、加深认识,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

3.在拼摆中渗透转化思想,为梯形的面积推导作铺垫,构建新知学习的立体框架。

五、交流评价,总结升华

1.小结全课:

谈谈你的收获及感想。

2.集体评价:

自评、互评自己在本课中的表现。

完善知识结构,训练思维品质,升华发现能力

①通过人性化语言,体现以人为本思想。

②引入互动评价方法,交流活动感受,形成自我反馈机制。

六、课堂评价

土壤的成分说课稿 篇4

【设计理念】

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1、课程的设计以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2、以学生对新知预言、主动探究为主,以教师引导为辅。

3、重视实验设计,设计注重学生的心理与认知水平、认知发展相结合。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苏教版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本节内容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基础理论,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与原教材相比,原教材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知识的接受,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的、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化学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的教学,系统性较好,理论性强。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使实验设计能力和探究思维能力得到较大的培养。

2)过程与方法:采用“以问题为索引、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使学生亲历科学的历程”。

3)情感态度:

①领略实验学习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个人及学科价值。

②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研究问题的方法、灵感和智慧,从而获得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③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学习中学会主动意识和合作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平衡移动原理。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选修化学的学生,他们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已经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平衡”等理论,了解了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本单元的学习,可以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法和学法分析】

本节课设计“以问题为索引,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探究过程,采用启发诱导法、实验探究法,并与多媒体有机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宜突出情景设置、突出学法指导,培养思维品质,做到“授之以渔”,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接受。

学生:预言实验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引言投影】教师:播放材料和展示图片:“18英国物理学家克鲁克斯发出警告:人口增长,士地变

得狭小,长此下去,人类将面临饥荒危机。要拯救人类,必须尽快寻找到新的氮肥。” 19哈伯运了

一个原理找到了合成氮肥的新方法,从而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以哈伯运用了一个原理找到了合成氮的

新方法来创设出问题情景。

学生:观看思考:哈伯使用了什么高深的原理呢?

【设计意图】用情境激发兴趣,设疑问激发求知欲,引出本课题: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

【知识回顾】教师:回顾化学平衡的几大特征,其中一大特征涉及“变”,“变”——改变外界条件抓住本质:原平衡被破坏重新建立新平衡

(V正≠V逆)(V正=V逆)

教师:研究化学平衡是否“变”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速率(V正与V逆)的相对大小!

【设计意图】以旧引新,焦点切入抓住本质引出: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二)、重点难点的突破

1、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学生互动】学生分成4个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进行分析,首先预言浓度、压强、温度分别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4组学生预言】

① Fe3++SCN—?[Fe(SCN)]2+ ② 2H++S2O32—?S+SO2+H2O

③ 2CrO42—+2H+?Cr2O72—+H2O ④ Br2+H2O?H++Br—+HBrO

讨论预言影响情况,学生互学、互问、分析

【比一比】得出最佳实验设计方案,经分析①、③的设计实验现象明显、操作简单,是可行的实验,再用实验验证此实验的正确性,学生上台演示实验,归纳总结。

【教师】适时点拔评述,介绍教材实验,画V—t图,加深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归纳小结。

(2)、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学生】分小组抢答:得出最佳设计:2NO2?N2O4将NO2和N2O4混合气体装在密封的针筒内,通过压缩或外拉,观察气体颜色变化,得出压强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加压,气体颜色先变深再变浅,说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之,则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对实验设计作适当提示,借助多媒体投影演示2NO2?N2O4实验。

【学生尝试】用平衡常数只受温度影响,解释压强对平衡移动的影响情况

【教师】适时点拔评述,画V—t、NO2%—P图,归纳小结,加深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学生】设计实验并讨论得出其中的最佳实验设计方案,再用实验验证此实验的正确性,学生上台演示此实验

2NO2?N2O4 △H<0

红棕色无色

升高温度降低温度

现象:红棕色变深现象:红棕色变浅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学生比一比】画出最佳方案中的NO2的物质的量分数与温度的关系图

【教师】适时评述、分析NO2%—T关系图,介绍分析教材实验

Co2++4Cl—?CoCl42— △H>0加深温度对平衡动影响知识的认识。

粉红色蓝色

升高温度现象:粉红色变蓝色

降低温度现象:蓝色变粉红色

【设计意图】生生互动,以焦点切入,设疑激发学生尝试探究化学问题的方法和途经,实验设计能力得到培养,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得到加强。

2、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学生回顾】要求学生分别用最简洁的语言表示外界条件对平衡移动的影响,通过三个外界条件对平衡移动影响情况的学习,尝试概括出一个共同的结果:即平衡移动原理。

【教师评述】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温度等),平衡将向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平衡移动原理,又称勒夏特列原理。也就是哈伯研究合成氨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一个基本原理。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及归纳总结能力,自然轻松中突破了难重点,通过感受前人的研究过程,获取信心和勇气。

(三)、互动实践

【要求】注重实际,加深理解,各小组为另三个小组命一题,用平衡移动原理来判断平衡移动。

【设计意图】用练习巩固新知识,对新知识熟练应用。

(四)教师总结

总结:浓度、压强、温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希望同学们学好科学,敢于超越前人,为人类作贡献。

(五)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于作业本。

【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

“变”:条件改变,原平衡被破坏(V正≠V逆),可逆反应将重新建立新的平衡(V正=V逆)

条件改变一、浓度影响二、压强影响三、温度影响

预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定)

实验设计Fe3++3SCN—?[Fe(SCN)]2+ 2NO2?N2O4 Co2++4Cl—?CoCl42— △H>0

实验结论增大Fe3+浓度,增大压强,升高温度,

平衡向正方向移动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理论解释增大反应物浓度,V正>V逆(学生阅读)(学生预计温度影响了平衡常数K)

土壤的成分说课稿 篇5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我说课的教学内容是()

2、教学地位:本课是在学习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后面学习()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发现(或理解并掌握)(),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4、教学重点、难点: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教学难点是()。

二、说教学方法: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化解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或观察比较):教师利用直观教具(或多媒体)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理解新知,应用新知,从而巩固和深化新知。(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教师通过设疑,指明学习方向,营造探究新知的氛围,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三、说学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出(),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程序:情境导入(或复习导入)、探索新知、实践应用、反馈总结。

(一)情境导入(或复习导入)

(评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找准了新知识的起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探索新知

这一程序主要安排()个教学环节:

(评价: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操作、观察、比较、想象、推理、反思、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发现了(),充分的探究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合理的推理能力,又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实践应用

(评价: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设计上述练习,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的理解。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拓展练习,可以深化教学内容,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四)反馈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评价: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中学数学说课稿模板

关于()的说课稿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

》是初中数学教材第()册第()章第()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基础上,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中,占据()的地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高中的地理学习打下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对

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地理知识的优越性,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决心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而学好地理的思想;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通过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本课中()

是重点,()是本课的难点,其理论依据是().这一难点,但由于学生年龄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的理解难度大。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㈠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 1:“读(看)——议——讲”结合法;2:图表分析法;3:读图讨论法;4: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

()的教学方法。即:()

㈡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法、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使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数学,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数学的基本理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三:学情分析:(说学法)1、学生特点分析: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知识障碍上:

⑴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⑵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

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动机和兴趣上: 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程序及设想:

1、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入:

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过程。

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对于本题:

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是:

3、讲解例题。„„我们在讲解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题中:

4、能力训练。课后练习

使学生能巩固羡慕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变式延伸,进行重构。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7、板书。

8、布置作业。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教学程序:

(一):课堂结构:复习提问,导入讲授新课,课堂练习,巩固新课,布置 作业等五个部分。

(二):教学简要过程:1:复习提问:(理由是:);2:导入讲授新课: ;3:课堂练习:4:新课巩固:5:作业布置;)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土壤的成分说课稿 篇6

认识乘法说课稿 教材简析:

教材的第一道例题是几个相同的数连加,通过求一共有几只兔和一共有几只鸡的实际问题列出两道连加算式,引导学生从3个2相加和4个3相加的角度理解连加算式的特征,为教学乘法的意义作准备。例题后的“试一试”,继续加强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的认识,并让学生注意到3个5相加和5个3相加的的数是相同的。

第二道例题在相同数连加的基础上教学乘法,包括乘法的意义、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在教学乘法的意义时,“还可以用乘法算”是例题的重点。例题后的“试一试”既要用加法算,也要用乘法,教材指点学生把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比一比,哪种写法比较简便,引导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

“想想做做”中的1—8题由看图找几个几再列加法算式最后列乘法算式,到直接列乘法算式计算,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知道几个几相加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

2、能根据一个加法算式写出两个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

第 1 页 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乘法和改写乘法算式。教学难点:怎样改写乘法。教学准备:CAI 设计理念:

这节课,我将教材进行了一定的处理,把“认识乘法”创设在一个童话情景中,并将乘法意义的两个内涵:在几个相同数相加时才能用乘法算;列乘法算式往往比加法算式简便。分开突破,不增加学生的难度与负担。整节课营造出一个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练习设计的难易程度也是由浅入深,开放性题趣味十足,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导入部分,首先提出:“小朋友都认识‘小红帽’吗?”让学生回忆起童话故事,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因为小学生尤其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学生学习的愿望。紧接着,创设情境,“数学课上老师也带小朋友来看看小红帽的家。”《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环境,创设生动有趣的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所以在第 2 页 导入部分中,我根据儿童心理,喜欢玩,喜欢小动物,卡通人物。时时调动着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都是用一个完整的情境贯穿始终。

《新课程标准》提出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给学生提供现实有趣的学习背景,把新知的学习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具体情况呈现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你要把孩子引导到新的地方,你首先得知道孩子现在所处的位置。”学生学习数学是学生生活的系统化,离不开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对学生来说,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课堂上的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的经验的总结与升华。因此,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教材的内容发生相互作用。创设问题情境,构建数学知识。而乘法和加法是有密切联系的,掌握了加法就具备继续学习乘法的条件。在10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是两个数相加和三个不相同的一位数连加,对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由于接触少,显得比较生疏。为此,在教学中设计了“小鸡”,“小兔,“鸡蛋”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列出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的算式,并让学生通过观察,模仿说出许多相同的数连加的算式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计算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的能力。设计“鸡蛋”这一问题情境,首先是提高学生计算几个相同

第 3 页 的一位数连加的能力,为学习乘法扫除障碍,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是培养学生算法的多样化。《新课标》中对计算的要求不再是以前的又快,有准,而是看准的方法多,即“算法多样化”。这样学生就可以带着解决问题的渴望去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学生根据“鸡蛋图”分别列出了3个5相加(横着看的),5个3相加(竖着看的)的连加算式。甚至也会有学生斜着看来列算式,或6个6个的看等等各种方法,学生通过自己动脑想出的方法,学生能够理解,也记忆深刻。

我在教学中,在新授中让学生将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外,在练习中,并出现了“5+6+6”这类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加法,通过比较,从而让学生在现实活动中积累有关概念的感性认识——把感性认识加工成表象或抽象成概念——在实践中应用概念并进一步巩固概念。紧接着我设计了小红帽过生日的情境,来一个人要两支筷子,来50个人要准备多少支筷子?学生中大多数用乘法,我提问;“为什么不用加法呢?”学生都感受到太长了,麻烦。从而将乘法的意义突破。

《新课标》提出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在练习设计中,教师遵循由浅入深教学的原则,由基础题到提高题。首先让学生看一副图,说出是几个几相加,并列出加法算式,再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过渡到看到相同数连

第 4 页 加的算式列出乘法算式,最后提高到看一幅图直接列乘法算式。最后,教师设计了一道开放性题。让学生在开放性题中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有些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2+3+5+5”这一题,刚开始学生会以为它没办法改写成乘法算式,因为它不是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但通过自己的探索,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使学生知道先算出2+3=5,这样就变成3个5相加,从而可以改写成3×5,5×3;接下来“3+3+6”这道算式就可以变成2个6相加的加法算式,进而可以改写为2×6,6×2的乘法算式,同时“3+3+6”这道题可以把6拆成两个3使原来的加法算式变为4个3相加,可列出3×4或4×3的乘法算式:最后是一道字母题:A+A+A+A。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进而再一次的巩固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总之,把数学教学建立在学生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有利于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真正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有利于教师发挥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课后感受:

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大部分学生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当然

第 5 页 也有学生还出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我觉得对于这节课,应允许学生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有的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更能在新知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有的学生当堂课不明白,说不定回到家却突然知道了,后知后觉。

土壤的成分说课稿 篇7

一、指导思想:

坚持健康第一、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为主要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合作、共同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让学生参与中培养学习能力,游戏中掌握锻炼方法,合作中体验成功乐趣;竞赛中提高运动技能。

二、学练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实心球投掷练习发展学生上、下肢和腰腹力量,使学生身体更健壮、更健康、更自信。

2、引导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培养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的能力。

3、体验成功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团队协作精神。

三、学练内容:

多种形式的实心球投掷与游戏

四、学生情况:

初二(4)班共有学生40人。该班体育骨干能力较强,学生对体育运动有良好的参与意识。身体素质较好,运动技能一般,同学之间团结合作,集体荣誉感较强。

五、教材分析:

从以往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大多不喜欢上投掷课,一是嫌器械又脏又重,二是嫌练习的形式单调乏味。如何才能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与练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品质呢?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中以实心球贯穿全课,设计了“搬运炸弹”、实心球的投远和投准、搬运接力跑等游戏来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并采用“小群体”学习的组织形式来保证课的目标的实现。

六、课的流程

1、师生交流、宣讲本课内容、目标

2、游戏:旅游观光、搬运炸弹——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投掷兴趣;达到活动身体,导入课题的目的。

3、多种形式的实心球投掷练习、实心球投远或投准游戏——使学生上、下肢和腰腹力量得到发展;使学生创新意识得到培养;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使学生学会合作,共同探究,拓展能力,获取知识;使学生超越自我,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4、组织学生展示成果——互相学习,体验成功快乐,激励学生。

5、搬运接力跑游戏——提高运动能力,增强体质;激发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6、藏族舞——愉悦身心,放松肢体

7、小结

七、课的特色与创新

1、游戏比赛式教学本课以实心球贯穿全课,设计了“搬运炸弹”、实心球投远或投准、搬运接力跑等游戏来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保证课的目标的实现。

2、“小群体”学习分组小群体内部合作学习,教师辅导的形式,是本课学习的主要组织形式。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探究式学习,组内学生互助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3、以游戏观光旅游和搬运炸弹取代旧模式下的准备部分,旧模式下的慢跑,徒手操往往脱离课的目标仅起到热身的作用,而这个设计紧扣课的目标,既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项练习内容,又达到热身和导入课的目的,同时避免了单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土壤的成分说课稿 篇8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巨人的花园说课稿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增添、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训斥、覆盖、凝视、火辣辣、冷酷、愉快、拆除”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3.读懂课文,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的

感受。

教学重点

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

教学难点

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搜集和阅读童话故事。

3.配乐曲《神秘花园》和歌曲《分享》。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教师:童话那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总能把我们带入美好的情境,使我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童话?哪个童话给你的印象最深?

2、教师:原来同学们读过这么多的童话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则童话——《巨人的花园》。

3、介绍王尔德。

4、读题想象。教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大胆想象:在你的心目中,这个巨人的花园会是什么样的?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读顺课文。

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2、了解字词学习情况。

PPT出示词语:

洋溢 允许 围墙 训斥 冷酷

愉快 隆冬 孤独 覆盖 凝视

拆除 增添 告示牌 火辣辣

狂风大作 雪花飞舞

鲜花盛开 草翠花开

绿树成阴 鲜果飘香

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给词语分类。

教师:童话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人

物?请同学们将以上词语归到有联系的类别里。

巨人:允许 孤独 训斥 火辣辣 冷酷 拆除 愉快

孩子:洋溢 增添 凝视

花园:围墙 告示牌 隆冬 覆盖 狂风大作 雪花飞舞

鲜花盛开 草翠花开 绿树成阴 鲜果飘香

词语理解,导学预设。

训斥: ①画出巨人训斥孩子的话。

“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

“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都滚出去!”

“喂!你赶快滚出去!”

②读中想象:巨人在“训斥”孩子们时是什么样子的?他的声音、表情如何?

③抓住“训斥”前后的提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冷酷 洋溢 凝视”等词用联系上

下文的方法理解。

梳理故事脉络。

①故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②请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③根据这些词语把课文分成三段。

学生: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并根据词语把课文分成三段。

④用上时间词,说说故事主要内容。

三、课堂作业,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溢、允、墙、牌、添、训”认读,自己想办法记住字形。

2.你还能用这些生字组和课文不一样的词吗?选一个最喜欢的词说一个句子。

3.重点指导以下字的书写。

允应该读yun 第三声,不要读成 rǔn、yǒng。

“添字的右下部分容易写错,要引导学生观察仔细。

4.生书写练习,教师巡视。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抄写好词好句。

2、熟读课文,进行有感情朗读。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复习导入。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古人云:学贵生疑,疑则进也。解疑的最好方法就是读书。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品读这篇感人的童话。

二、读文想象,感受体验。

1、花园变化前后的对比。

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花园景象的句子。

《童年的朋友》说课稿 篇9

《童年的朋友》说课稿1

一、说教材

《童年的朋友》说课稿是苏教版-年级下册第-单元的第-篇课文,该单元以“人物风采”为主题展开。《童年的朋友说课稿》这篇课文是自传体小说节选,展现的是俄罗斯大地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因此,学习本文对学生进一步掌握借助外貌描写和景物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感知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起着重要作用。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确定为: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外貌描写和景物烘托刻画人物的方法。(2)感受童年时两个朋友给予“我”的不同形式的爱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外貌描写和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难点:两个朋友疼爱“我”的不同方式。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并适当运用目标导学法、情境激学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法上,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讨论法、比较法和勾画圈点法。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用录音机播放歌曲《朋友》中的歌词:“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朋友不曾孤单过一声朋友你会懂还有伤还有痛还要走还有我”)提问:“谁是我们童年的.朋友?”学生回答后,教师:让我们一起看看苏联作家维.德拉贡斯基德童年时的朋友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些什么事?

环节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接下来,教师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或者是听范读),教师请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教师根据学生板书文章脉络。(教师板书)

1、快速默读课文,感知全文内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再次勾画读课文,交流好词。

环节3研读赏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以多媒体出示:

1、体会童年的快乐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童年的“我”有哪些新奇的想法?当“天文学家”“远航船长”“地铁司机”“美术家”“旅行家”“拳击手”

(2)、感受文中“我”的童年。 “我”的童年怎样?

(3)、结合自身,交流、畅谈内心的想法或理想,感受自己的童年。你的心中又有哪些冲动呢?

(4)、回文再次感受童年的快乐。齐读课文2、3自然段。

2、懂得关爱朋友、珍惜美好的事物

(1)、快速默读课文4-21自然段。思考:为什么“我”要改变当拳击家的念头?

(2)、学生汇报。

(3)、抓住重点语句,比较我对待小熊的前后态度环节4拓展延伸

想象作文《小熊眼睛的背后故事》

好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等等之类

环节5课后作业

摘录文中的片段

好处:巩固知识点(知识类)

发挥学生想象力,理论-实践,学以致用(作文类)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童年的朋友》说课稿2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小说单元中的第三篇精读课文《童年的朋友》说课分以下五部分: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鉴于本单元已有前两篇小说(《社戏》和《分马》)作范例,但xx又在某些方面较前两篇有所延伸:

(1)是自传体小说节选;

(2)展现的是俄罗斯大地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因此,学习xx对学生进一步掌握借助外貌描写和景物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感知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起着重要作用

2、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课的重点是外貌描写和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难点是在朗读分析的基础上体会两个朋友疼爱“我”的不同方式

3、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外貌描写和景物烘托刻画人物的方法

(2)感受童年时两个朋友给予“我”的不同形式的爱心

二、教法设计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选择有效的教法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节课,

(一)采用竞赛形式,组织学生讨论、比较,分析两个朋友对“我”施予爱心的不同方式;

(二)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写作训练,达成目标;

三、学法指导

课堂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竞赛,调动积极思维,运用讨论、诵读、比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并在分析讨论中学会运用,使读写听说能力协调发展

四、教学过程:

(一)对比激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两组画面:

(1)歌曲《童年》的音乐声中,儿童欢快、嬉戏的活动情景;

(2)两幅图片:

A、好奇遭打,冷眼看人生,

B、家境惨淡,拾废旧度日;

配以话外音,介绍高尔基苦难而又不失美好的童年生活对比中激发学生兴趣,切入正题

(二)略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全文,同时屏幕显示易错字词(音、形)

2、讨论交流:

(1)“我”童年时的两位朋友分别是谁?

(2)主要用什么手法刻画人物?找出相应语段

(三)精读课文,引导达标

1、总体设疑,高屋建瓴

(1)这两个朋友对“我”的态度有何相似之处?

(2)各人的表现形式又有何不同?

2、讨论质疑,攻破难点

(1)分A、B两大组细读课文,开展竞赛,边读边议

A组读第一部分后讨论:

①课文怎样描写外祖母的外貌?

②课文怎样细致刻画外祖母的神态?

a、微笑时给人什么感受?

b、牙齿、面孔、鼻孔各是怎样的?

c、衣服什么颜色?眼光透出什么心情?

d、整个身体举动又怎样?

③怎样反映外祖母对我疼爱有加?

(第③点要求学生举文中语句,理由简练而又充足)

B组读第二部分后讨论:

①傍晚时分的景物描写给人什么印象?

②为什么“好事情”要和“我”一起欣赏自然风光?

③他从哪些方面关心“我”的成长?

(第③点仍让学生举例说明,阐述理由)

(2)A、B两组推举代表分析课文,阐发理由

(3)教者适时指导点评,激发兴趣,增强学生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

(四)赏析佳句,突破重点

1、(屏幕)显示两组画面,欣赏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绘

(1)外祖母微笑时的`神态

(2)(俄罗斯大地)秋季傍晚时分的景象

2、细读课文第一部分第7节和第二部分1—3节,比较分析课文是怎

样描写人物神态和景色的

3、讨论赏析,体会外貌描写和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1)这些描写是“我”对外祖母什么品质的赞美的体现?

(2)大自然的美景和“好事情”之间产生什么联系?

4、指导朗读,感受效果

(五)读写结合,深化目标

1、(多媒体)播放两组画面,明确观察要求

(1)儿童欢快、嬉戏的活动情景,重点观察景物

(2)两个学生为一条证明题争论不休的镜头,重点观察人物神态

2、仿写一段外貌描写或景物描写(150—200字)

3、现场交流点评,赏析佳句

(六)回放目标,课堂小结

五、板书设计

童年的朋友

外外景好

祖貌物事

母描描情

写写

“我”

和关人长

蔼爱做成

可有我我

上一篇:以军训为话题的高作文下一篇:企业文化企业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