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关于加强救灾应急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2024-10-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民政部关于加强救灾应急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通用7篇)

民政部关于加强救灾应急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篇1

来源: 救灾司 时间: 2010-03-04 15:30

民发〔2009〕148号

民政部关于加强救灾应急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民政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

我国是遭受自然灾害影响十分严重的国家,救灾工作任务异常艰巨。加强救灾应急体系建设,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各级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我国救灾应急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成功应对了多次重大自然灾害,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结构不完整、功能不齐全、保障能力不足等薄弱环节。为全面加强救灾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国家救灾应急能力,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救灾应急体系建设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生产自救”的救灾工作方针,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基本生活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提高救灾应急能力为核心,坚持应急救灾与常态减灾相结合、救灾减灾并重、城市农村统筹、政府社会协同、治标治本兼顾,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科技、市场等多种手段,统筹做好灾前、灾中和灾后各阶段的应对工作,全面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救灾应急体系的建设目标是:用3-5年左右的时间,健全政府主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救灾应急管理体制;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救灾应急综合协调机制;建成覆盖各级政府和城乡社区的救灾应急预案系统;建立健全规范、高效的灾情管理系统;建成布局合理、品种齐备、数量充足、管理规范的救灾物资储备系统;完善救灾法律法规,打造救灾科技支撑平台,建立专兼结合的救灾应急队伍;建立部门协调、军地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救灾应急工作格局,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救灾应急体系,全面提升救灾应急工作的整体水平。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救灾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着力推进各级减灾和救灾应急协调指挥机构、救灾物资储备管理机构和减灾救灾技术支撑机构建设,强化综合协调和应急指挥职能,建立和完善协调联动、信息共享、灾情评估、款物调拨等规范有效的工作机制。

(二)加强救灾应急法规制度建设。着力推动《救灾条例》等法规的出台,抓紧研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救灾补助标准和救灾技术标准,研究制订或修订救灾应急工作规程、灾区民房恢复重建管理工作规程、受灾人员冬春生活救助工作规程、救灾社会动员工作规程。各地要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实际制订并完善救灾应急工作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及救灾工作各项规程,逐步形成以《救灾条例》为核心,以地方规章、救灾技术标准、救灾工作规程为配套的救灾工作法规制度体系。

(三)加强救灾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各地要抓紧救灾应急预案的制(修)订工作。尚未完成制(修)订任务的省、市、县要在今年内完成本级政府的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专项预案的制(修)订工作。尚未完成制(修)订街道、乡镇及村委会(居委会)救灾预案的地方,所在地县级民政部门要尽快制(修)订预案,力争2010年基本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救灾应急预案体系。各级救灾应急预案的制(修)订,要明确规定救灾综合协调机构及职责、救灾应急准备、灾情信息管理、应急响应级别、应急响应程序、救灾协调联动机制、灾后救助和重建、救灾社会动员等基本内容,增强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要定期组织开展预案演练,着力加强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综合性演练,不断提高协同应对灾害的能力。

(四)加强救灾应急队伍建设。各地要结合自身救灾业务工作特点,培育和发展民政救灾应急队伍,提高民政工作者救灾应急处置能力。充分发挥人民解放军、武警、民兵预备役人员在抢险救灾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完善军队协同政府参与救灾应急工作的联动机制。培育和发展救灾应急志愿者队伍,鼓励和吸纳社会工作者参与救灾应急工作,探索建立社会工作者引领志愿者开展减灾救灾服务的联动机制。加强救灾应急专家队伍建设,建立重大自然灾害专家会商机制,提高救灾应急工作的科学决策水平。建立健全灾害信息员队伍,积极推行灾害信息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形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管理规范的灾害信息员职业队伍体系,全面落实省、地、县、乡、村五级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任务,建成一支总人数达70万的灾害信息员队伍。

(五)加强灾情管理制度建设。各地要强化灾情管理主体责任意识,切实履行灾情管理的职责;要严格执行国家灾情统计制度,规范灾情报告的时间、内容、形式,明确责任人及审核程序;要建立灾情会商和评估制度,切实做好灾害趋势会商、实时灾情评估、过程灾情评估、灾情评估工作;要建立灾情发布制度,及时、客观地发布灾情;要大力推进灾情管理软件的应用,提高灾情管理的技术水平。

(六)加强救灾资金保障机制建设。各地要进一步落实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经费分级负担制度,切实履行救灾职责,建立救灾资金长效保障机制。救灾投入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并按照事权划分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制定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的救灾补助标准,完善救灾补助项目。制定基层救灾工作经费保障制度,明确经费来源渠道,落实救灾工作经费。完善救灾资金管理制度,实行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管理,建立和完善救灾资金管理和使用监督制度。

(七)加强救灾物资储备能力建设。各地要加快编制救灾物资储备发展规划,合理确定救灾物资储备库规模,通过改扩建、新建、租借等方式解决存储场所,逐步形成能满足救灾需求的储备库(点)网络;要增加救灾物资储备的数量和品种,并及时补充和更新,确保救灾的实际需求;要建立救灾物资协同保障机制,完善救灾物资紧急调拨和配送体系;要建立救灾物资应急采购和动员机制,拓宽应急期间救灾物资供应渠道;要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能力储备新形式,实现社会储备与专业储备的有机结合,全面提高救灾物资应急保障能力。

(八)加强救灾装备建设。各地要根据救灾工作实际需求,给县级以上(含县级)民政部门配备(更新)性价比高、安全适用的救灾专用车辆,确保应急用车;配备卫星电话、北斗导航定位终端等应急通讯装备,建设覆盖省、地、县、乡四级的应急通讯网络系统,确保救灾指挥通讯畅通;配备日常救灾工作所需的计算机、传真机、打印机、数码相机和摄像机等办公设备,确保应急期间信息传递畅通。

(九)加强救灾应急指挥系统建设。结合实际,大力推进救灾应急指挥系统建设,依托政府系统办公业务资源网络,规范技术标准,充分整合利用现有专业系统资源,建立救灾应急通讯平台、信息平台、决策平台、调度平台及其配套的安全系统和标准规范,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为救灾应急指挥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

(十)加强应急避灾场所建设。各地要把应急避灾场所建设纳入政府投资计划。坚持科学选点、合理布局的原则,综合利用城市社区服务设施、公园、广场和农村村委会办公和其他公共活动场所、中小学校等现有设施,统筹整合民政系统敬老院、福利院、救助站等内部资源,采取确认、修缮、新建等方式,建设城乡避灾场所,合理储备相应的生活类救灾物资。要严把应急避灾场所的质量关,确认和修缮的场所要由专业部门进行质量鉴定,新建场所必须按抗灾防灾要求设计,规范施工,确保建筑质量。

(十一)加强救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各地要高度重视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具在救灾工作中的应用,推动救灾生活类专用物资种类和功能的创新;要加强救灾捐赠统计技术支持系统的研究和创新;要结合本地灾害特点,研究灾害发生机理;要建立本地历史灾情、灾害风险、地形地貌、人口分布、农房情况及救灾能力等方面的数据库;要积极推进服务于救灾应急的专家咨询机构、科技支撑机构建设;要研究制定国家救灾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使科学技术更直接地服务于救灾工作。

(十二)加强社区综合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各地要以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为抓手,建立健全城乡社区减灾救灾工作机制,完善相关应急预案,组织社区减灾救灾演练,加强社区灾害监测预警和灾情统计报告能力建设,建立社区救灾应急志愿者队伍。要大力开展减灾救灾宣传活动,根据本地灾害风险和公众意识现状,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知识普及活动,切实提高城乡居民识灾、防灾、减灾、救灾意识及技能,增强自救、互救能力,全面促进城乡社区综合减灾救灾能力建设。

(十三)加强救灾应急社会动员能力建设。各地要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与共青团、妇联、工会及社会组织在救灾捐赠、志愿服务、灾后重建等方面的救灾联动机制。加紧研究制定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救灾的制度,以及财税、金融、保险等方面的政策和具体配套措施。总结推广受灾人员自救互救的经验和做法,搭建为社会组织和救灾志愿者服务的平台,规范捐赠款物的接收、管理、使用、统计和反馈。健全救灾应急征用补偿制度,规范应急救灾所需物资征调、使用、归还、补偿各环节工作。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建立政府与人民团体、社会组织良性互动的救灾社会动员机制,全面提高救灾应急社会动员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级民政部门要向党委、政府充分汇报建设救灾应急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争取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主要领导负总责,主管领导亲自抓,抽选相关业务部门的工作骨干成立专门小组,及时研究解决救灾应急体系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确保救灾应急体系建设取得实效。

(二)调查研究,转变作风。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摸清本地灾害情况和救灾需求,找准救灾应急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救灾应急体系的建设思路,有针对性地制订有关政策措施。要切实转变重救灾轻减灾的观念,把工作重心转向救灾减灾并重上来,用救灾拉动减灾,靠减灾支持救灾,两项工作协调推进;要切实转变重实践轻理论的观念,加强救灾政策理论研究,坚持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并重,眼前建设与长远发展相统一,把功夫真正下到重长远、打基础的工作上。

(三)加大投入,科学规划。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编制本地救灾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制定工作目标,明确工作任务和进度,按计划有序推进各项建设工作。要做好与有关专项规划相衔接,合理布局重点建设项目,统筹规划救灾应急工作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和协调,积极寻求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对救灾应急体系建设工作的帮助和支持,优化整合各类救灾资源,加大在人员、资金、物资、装备等方面的投入力度。

(四)扩大开放,拓展合作。要加强与有关国家、联合国机构、区域和国际组织在救灾减灾领域的沟通与合作,加入有关区域和国际组织并积极发挥作用,共同应对自然灾害。大力宣传我国在救灾减灾工作中的政策措施和成功经验,积极参与国际救灾行动,向国际社会展示我国的良好形象。密切跟踪研究国际救灾应急发展的动态和趋势,参与救灾减灾领域国际项目研究与合作,学习、借鉴有关国家在救灾应急体系建设方面的有益经验,促进我国救灾应急工作水平的提高。

民政部关于加强救灾应急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篇2

一、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管理会计是会计的重要分支, 主要服务于单位 (包括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 下同) 内部管理需要, 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 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 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与财务会计相比, 管理会计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在服务对象方面, 管理会计主要是为强化单位内部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属于“对内报告会计”;而财务会计主要侧重于对外部相关单位和人员提供财务信息, 属于“对外报告会计”。二是在职能定位方面, 管理会计侧重在“创造价值”, 其职能是解析过去、控制现在与筹划未来的有机结合;而财务会计侧重在“记录价值”, 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程序提供并解释历史信息。三是在程序与方法方面, 管理会计采用的程序与方法灵活多样, 具有较大的可选择性;而财务会计有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较固定的程序与方法。

在西方, 管理会计萌芽于20世纪初, 随着经济社会环境、企业生产经营模式以及管理科学和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演进, 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20年代-50年代的成本决策与财务控制阶段。20世纪初, 由于生产专业化、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竞争日益激烈, 使得企业强烈地意识到, 要想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必须加强内部管理, 提高生产效率, 以降低成本、费用, 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适应该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产生了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1921年, 美国《预算与会计法案》颁布, 推动了“预算控制”被引入管理会计;1922年, 奎因坦斯在其《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入门》一书中首次提出“管理会计”的名称。二是20世纪50年代-80年代的管理控制与决策阶段。随着信息经济学、交易成本理论和不确定性理论被广泛引进到管理会计领域, 加上新技术如电子计算机大量应用于企业流程管理, 管理会计向着精密的数量化技术方法方向发展。一批计划决策模型得到发展, 流程分析、战略成本管理等理论与方法体系纷纷建立, 极大地推动了管理会计在企业的有效应用, 管理会计职能转向为内部管理人员提供企业计划和控制信息。但由于管理会计对高新技术发展重视不足, 且依旧局限于传统责任范围。为改变这一状况, 管理会计学者对新的企业经营环境下管理会计发展进行了探索, 质量成本管理、作业成本法、价值链分析以及战略成本管理等创新的管理会计方法层出不穷, 初步形成了一套新的成本管理控制体系。管理会计完成了从“为产品定价提供信息”到“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信息”的转变, 由成本计算、标准成本制度、预算控制发展到管理控制与决策阶段。三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强调价值创造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 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和依赖程度日益增强, 企业之间分工合作日趋频繁, 准确把握市场定位、客户需求等尤为重要。在此背景下, 管理会计越来越容易受到外部信息以及非财务信息对决策相关性的冲击, 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变化也迫使管理会计在管理控制方面要有新的突破, 需要从战略、经营决策、商业运营等各个层面掌握并有效利用所需的管理信息, 为此管理会计以强调价值创造为核心, 发展了一系列新的决策工具和管理工具。一些国家也尝试将管理会计引入公共部门管理之中, 并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在全世界范围推广。

在我国, 虽然管理会计相关理论引入较晚, 但我国实践早已有之, 不乏成功探索和有益尝试。如, 新中国成立之初, 以成本为核心的内部责任会计, 包括班组核算、经济活动分析和资金成本归口分级管理等;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末的以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为基础的责任会计体系;90年代后的成本性态分析、盈亏临界点与本量利依存关系、经营决策经济效益的分析评价等, 都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河北邯郸钢铁公司实行的“模拟市场, 成本否决”可谓成本管理在我国企业应用的典范。宝钢集团于1993年起推行标准成本制度, 历经多年探索, 不断完善, 在增强员工成本意识、控制成本、支持决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 包括全面预算管理、平衡计分卡等绩效评价方法, 作业成本法、标准成本法等成本管理方法在内的管理会计工具方法陆续在我国企业中运用, 单位对管理会计的应用意识有所增强, 应用水平有所提高。国家开发银行、中国电信、北汽福田、三一重工等一批企业专门设置了管理会计机构或岗位, 积极开展管理会计工作, 取得了较好成效。同时, 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执行、决算分析和评价等工作中也得到了一定应用。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建立了适应单位内部财务和业务部门畅通联系的信息平台, 及时掌控预算执行和项目进度, 深入开展决算分析与评价, 及时发现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财政财务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高。

二、《指导意见》的出台背景

(一) 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 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当前, 世界经济进入增速减缓、结构转型、竞争加剧的时期;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 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充分挖掘管理潜力, 才能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 在会计领域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要求, 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要大力加强管理会计工作, 通过强化管理会计应用, 推动企业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实现管理升级, 增强核心竞争力和价值创造力, 进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更加科学、全面地衡量企业绩效, 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二) 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 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管理会计是加强财政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发挥好大国财政职能作用, 必须具备国际先进的管理能力和宏观调控水平。管理会计重在利用有关信息参与决策、规划未来、控制和评价经济活动, 其理念和方法对财政管理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通过运用管理会计, 有助于关注和重视政府管理中不同环节、不同岗位之间的相互衔接, 加强规则制定、流程控制, 提高政府管理效能;有助于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决算分析和评价工作, 推动建立与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财政制度, 进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 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 是会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 我国会计工作紧紧围绕服务经济财政工作大局, 会计改革与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会计准则、内控规范、会计信息化等会计标准体系基本建成, 并得到持续平稳有效实施;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注册会计师行业蓬勃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会计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有力地支持了经济社会发展。但是, 一个时期以来, 我们的会计标准建设, 以及会计学术研究和会计实务, 考虑外部投资者、社会公众和外部审计较多, 而服务内部管理决策不够, 管理会计发展相对滞后, 为单位发展提供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的作用未得到充分有效发挥。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 是顺应会计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是实现中国特色会计体系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的必要举措, 是推动中国会计工作转型升级的重点所在。

三、《指导意见》的框架设计

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 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发展管理会计:一是以发布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成果、总结提炼管理会计案例示范等方式, 指导和发展管理会计最佳实践;二是以发布管理会计公告等方式, 建立多层次的管理会计指引体系, 引导和提升单位管理会计实务工作水平;三是以开展管理会计人才评价等方式, 构建符合单位实务需要的、多层次的管理会计专业人才能力框架, 引导和促进单位加强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和任用。据了解, 在上述国家中, 社会普遍认为, 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具备较强的参与单位运营管理决策能力。因此, 管理会计人才更受单位青睐, 管理会计专业能力也成为聘任首席执行官 (CEO) 、首席财务官 (CFO) 等高级会计人才的重要评价指标。

在我国, 尽管管理会计已有一些探索和应用, 但总体上看, 管理会计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对单位经营情况和支出效益进行深入分析, 制定战略规划、经营决策、过程控制和业绩评价等方面, 急需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管理会计总体上与发展需要有一定差距, 突出体现在理论研究不足、系统指导缺乏、实践处于自发状态、管理会计人才素质有待提高、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还满足不了管理需要, 以及咨询服务规模和水平有限。因此, 要实现我国管理会计跨越式发展, 提高单位资金使用效益和价值创造力, 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关键是要科学系统地进行体系规划, 坚持问题导向, 解决这些制约管理会计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 切实加强管理会计实践应用。

综上, 我们立足国情, 借鉴国际, 提出了理论、指引、人才、信息化加咨询服务“4+1”的管理会计有机发展模式。既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 也形成能够科学指导实践操作的管理会计指引;既打造管理会计人才队伍, 也提高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既发挥单位在管理会计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也借助管理会计专业咨询服务机构的“外脑”作用, 促进管理会计工作的全面开展。

四、深刻理解《指导意见》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指导意见》提出,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这些思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是对我国不同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系统总结和科学论断, 是我国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纲领指导, 其正确性和科学性已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证明, 是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强大思想保证, 是指导管理会计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引领管理会计改革与发展沿着正确的道路方向不断取得新成就的灯塔。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 高瞻远瞩, 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要求企业向管理要效益, 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加强绩效管理, 要求国家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此背景下, 《指导意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突出实务导向, 提出大力发展管理会计, 正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推动企业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价值创造力的制度安排;是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绩效管理、降低行政成本的重要抓手;是财政部门进一步深化会计改革、推动会计升级转型的重要方向。

遵循上述指导思想, 《指导意见》分阶段地提出了中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宏伟目标, 即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体系。争取3-5年内, 在全国培养出一批管理会计人才;力争通过5-10年左右的努力, 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基本形成, 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基本建成, 管理会计人才队伍显著加强, 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管理会计咨询服务市场显著繁荣, 使我国管理会计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一目标既脚踏实地, 立足当下, 又放眼未来, 谋划长远, 描绘了中国管理会计未来发展前景, 是指导我国未来开展管理会计工作的总体规划。

五、牢固把握《指导意见》的基本原则

为保证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符合我国实务, 《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四项基本原则, 即坚持立足国情, 借鉴国际;坚持人才带动, 整体推进;坚持创新机制, 协调发展;坚持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一) 坚持立足国情, 借鉴国际

立足本国实际,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是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基本经验, 也是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必须要坚持的基本原则。管理会计源于实践, 重在应用。在国际上, 管理会计应用多年, 不乏好的经验做法, 值得借鉴;在我国, 管理会计也有一定实践基础, 一些单位在管理会计应用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 总体而言, 我国管理会计实践仍处于自发状态, 整体应用水平还不理想, 同时, 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与我国单位内部管理实际需要也存在脱节现象, 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也未得到有效发挥。因此, 在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过程中, 我们既要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 取长补短、学习经验、吸取教训、少走弯路、加快建设, 更要立足我国具体国情和单位发展需要, 坚持实务导向, 通过系统总结、自主创新和有益实践, 不断提高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实践应用水平。

(二) 坚持人才带动, 整体推进

根据《指导意见》, 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是一个由理论体系、指引体系、人才体系、信息系统建设、咨询服务等各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因此, 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必须坚持整体推进, 各部分要寻求均衡发展, 不可偏废其一。其中, 人才建设是关键, 是其他各项建设的依托。我国已有超过1660万会计人员, 但是, 高端会计人才相对缺乏, 其中能够为单位管理高层提供有效经营和最优化决策信息的管理会计人才尤为匮乏, 力量较为薄弱, 已经成为当前制约管理会计发展的突出瓶颈。因此, 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客观要求我们抓紧解决人才匮乏这一关键问题, 通过改进和加强会计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一批适应需要的管理会计人才, 带动管理会计各体系的整体发展。

(三) 坚持创新机制, 协调发展

《指导意见》综合了当今国际国内社会经济环境的要求和单位的现实需要, 为我国全面推进管理会计发展而量身打造, 是一次体系建设的创新。该体系不仅适用于企业, 也适用于行政事业单位。既要与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和发展阶段相协调, 也要与其他各项会计改革协同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各部分尽管作用有所不同, 但都是管理会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主次之分, 在建设过程中不能单独强调某一个部分的发展而忽视或影响其他部分的发展, 必须齐头并进、协同一致、配合得当、均衡发展。这就要求在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过程中, 应当坚持财政主导、部门助力、单位为主体、科研院校、有关会计团体和咨询服务机构为支持、社会各界全面参与的总体实施机制, 凝聚各界力量, 共同推进管理会计工作。

(四) 坚持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管理会计既具有普遍规律, 又具有特殊性。普遍规律体现在管理会计的基本目标、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基本要求、所需的基本信息等对各单位而言都是共通的;特殊性则体现在性质、行业、规模、发展阶段等因素不同, 各单位对管理会计的具体应用也会有所不同。适用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模式, 不见得也适用于企业;适用于钢铁行业的管理会计模式, 不见得也适用于化工行业;适用于大型企业集团的管理会计模式, 不见得也适用于小微企业;适用于成熟阶段企业的管理会计模式, 不见得也适用于初创期的企业。因此, 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中, 既需要总结普遍规律, 加以推广应用, 也需要分别不同情况, 进行分类指导, 从实际出发, 有计划、分情况地稳妥实施, 推动管理会计工作有序开展。

六、管理会计各体系之间的关系

管理会计4+1体系既各有侧重、自成一体, 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共同构成有机整体, 其中, 理论建设是基础, 指引体系是保障, 人才培养是关键, 信息化建设是支撑, 咨询服务是外部支持。

(一) 理论建设是基础

构建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解决目前对管理会计认识不一、缺乏公认的定义和框架等问题, 是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基础。

通过推进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 强化理论创新和应用转化, 能够有效引领和指导管理会计实践应用;能够对管理会计的基本概念、框架、工具方法等进行系统总结, 为形成和丰富完善指引体系提供参考;能够不断提供新的理念和知识内容, 为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提供知识储备, 为设计管理会计咨询服务方案提供系统的工具方法体系和先进理念支撑。

(二) 标准建设是保障

《指导意见》提出, 加强管理会计标准建设, 形成以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为统领、以管理会计应用指引为具体指导、以管理会计案例示范为补充的管理会计指引体系, 为单位提供有力的抓手, 确保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在单位中的应用效果, 达到提升单位价值创造力的目标。

该体系将重点介绍管理会计的工具方法, 说明各种工具方法应用的环境、具体操作及各自的优缺点、预期达到的效果等, 为单位系统了解和应用管理会计提供指引, 以推动管理会计在单位的广泛应用。同时, 该体系将结合应用指引的工具方法和中国实务, 提供案例示范, 作为单位实施、应用相应工具方法的参考, 以促进单位发挥能动性, 应用并开发适用的管理会计工具方法。

(三) 人才培养是关键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当前, 中国正处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时代呼唤人才, 发展渴求人才, 进步依托人才。会计人才是国家人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会计人才队伍作为管理会计体系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核心, 是体现“坚持人才带动, 整体推进”原则的重点。

我们将以提高单位持续价值创造力为导向, 以提升管理会计实务能力为重点, 推动研究发布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积极探索和优化管理会计人才的多种培养模式;加强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国际交流与合作, 打造更多符合市场和单位需要的高端管理会计人才, 为管理会计在我国的深入应用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为我国管理会计发展建立人才储备。

(四) 信息化建设是支撑

《指导意见》明确要推进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 指导单位建立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 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 实现会计与业务活动的有机融合。

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以坚实的大数据为基础, 通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 结合管理需要、经营业务和会计要求, 灵活运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 加快会计职能从重核算向重管理决策的拓展。使得全面预算管理、资金集中管理、成本控制、绩效评价等能够更加高效、顺畅地运行和开展, 是管理会计应用和发展的有效支撑, 有助于充分实现会计和业务的有机融合, 最终实现单位价值创造目标。

(五) 咨询服务是外部支持

《指导意见》明确提出, 要积极培育管理会计咨询服务市场, 支持、指导、规范包括注册会计师行业在内的会计服务机构开展管理会计咨询服务业务, 将其纳入现代会计服务市场体系整体推进。开展管理会计咨询服务, 是保证其他四大任务顺利实施推进的外部支持, 为单位提供更为科学、规范的管理会计实务解决方案。

管理会计咨询服务是现代会计服务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促进管理会计理论发展的重要参与者, 是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的重要实践者, 是管理会计人才长袖善舞的重要平台。管理会计咨询公司、注册会计师行业、会计软件公司等会计服务机构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和管理会计研发投入力度, 拓展会计服务领域, 提升会计服务层次, 以满足市场对管理会计咨询服务的需要, 同时, 营造良好的管理会计咨询服务市场环境。

民政部关于加强救灾应急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篇3

一、充分认识审计的监督和保障作用

(一)加强审计监督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把审计监督提升到与党的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等8大监督的同等地位,同时作出了加强审计工作的重大部署。《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充分发挥审计作用、完善审计工作机制、狠抓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落实、推进审计职业化等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开展审计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各地各部门要深刻学习领会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审计工作的战略意图,增强依法接受审计监督的自觉性。

(二)加强审计工作是建设“三个陕西”的重要保障。全省各级审计机关要以中央精神为指导,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中心,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进一步完善审计工作机制,创新审计方式,提高审计效率,坚持依法审计,充分发挥国家利益捍卫者、公共资金守护者、权力运行“紧箍咒”、反腐利剑和深化改革“催化剂”作用。加强对中省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以及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审计,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尤其要在“促改革、促发展、促反腐”上积极主动发挥作用,为 “三个陕西”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二、进一步完善审计工作机制

(三)依法接受审计监督。凡是涉及管理、分配、使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部门、单位和个人,都要自觉接受审计、配合审计,不得设置障碍阻扰审计。审计工作所涉及到的部门和单位,要依法、及时、全面提供审计所需的财务会计、业务和管理等资料,不得制定限制向审计机关提供资料和开放计算机信息系统查询权限的规定,已经制定的应予修订或废止。对不配合、不接受审计,阻扰审计工作的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审计机关依法处理,或提请本级政府或者政府行政主管部门严肃查处。

(四)提供完整准确真实的电子数据。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应根据审计工作需要,依法向审计机关提供与本单位、本系统履行职责相关的电子数据信息和必要的技术文档;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应当具备符合国家标准的数据接口,按照审计要求的数据格式提供电子数据;在确保数据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在网络连接、数据传输、工作环境等方面积极协助审计机关开展联网审计。

(五)积极协助审计工作。审计机关履行职责需要调查、函证、问询、查阅相关资料时,有关部门、单位和人员要积极予以协助和支持,并对有关审计情况严格保密。完善审计与纪检监察、公安、检察以及其他有关主管单位的工作协调机制,对审计移送的违法违纪问题线索,有关部门要认真查处,及时向审计机关反馈查处结果。审计机关要跟踪审计移送事项的查处结果,适时向社会公告。

(六)加大审计成果运用。全省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对审计机关上报的重要审计情况、审计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审阅和研究,把审计结果作为相关决策的重要依据。要把审计结果及其整改情况作为部门考核、领导干部奖惩、选拔任用的参考依据。

(七)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全省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职能。具有行业管理职能的部门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团、事业单位要落实内部审计职责,加强日常内部审计监督。审计机关通过内部审计自查、审计机关抽查方式进一步扩大审计覆盖面。审计机关要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

三、不断强化审计监督作用

(八)加大对重大政策贯彻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力度,发挥审计促进中省重大决策部署落实的保障作用。全省审计机关要持续组织实施好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和宏观调控部署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监督检查各地区、各部门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政策措施的具体部署、执行进度、实际效果等。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着力督查各地各部门落实情况,加大跟踪审计力度,督促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促进重大项目落地,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政策性意见和建议。密切关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改革政策措施的协调配合情况以及实施效果,对不合时宜、制约发展、阻碍改革的制度规定,及时予以反映,推动改进和完善。

(九)加强公共资金审计监督,促进公共资金安全高效使用。深化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从财政资金筹集、管理、分配、使用全过程强化审计监督,促进财政预算管理规范、有序、高效运行。加强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密切关注财政资金的存量和增量,促进减少财政资金沉淀,盘活存量资金,推动财政预算资金绩效管理评价体系建设。要看护好财政资金和社会公益资金以及行业协会资金等公共资金,严防贪污、浪费等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公共资金安全。加强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持续开展对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情况以及“三公经费”、楼堂馆所建设情况等方面的审计监督,有效控制行政运行成本,促进节约型政府建设。

加大国家建设项目的审计力度。认真贯彻《陕西省国家建设项目审计条例》,建立投资项目审计管理平台,从投资项目建设程序、项目管理、资金管理、项目质量以及项目投资效果等全过程开展审计监督,促进投资项目强化管理、提高效率、顺利实施。

(十)加强民生资金、“三农”资金以及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审计,促进改善民生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对“三农”、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医疗、扶贫、救灾、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重点民生资金和项目的审计,确保资金安全、完整,严防挤占挪用,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促进各项惠民、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加强对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以及大气、水、固体废物等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情况的审计,确保各项自然资源有序开发、合理利用,促进资源、环保等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

(十一)深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推动履职尽责。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审计全覆盖,强化对重点领域、重要部门、关键岗位、大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任期内至少审计一次;全面推进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同步审计,重点监督检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职尽责情况,深化审计内容,完善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促进各级领导干部主动作为、有效作为,切实履职尽责;依法依纪反映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问题,促进健全责任追究和问责机制。坚持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以任中审计为主,创新审计方法,把经济责任审计与预算执行审计、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等专项审计相结合,探索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提高审计效能和效率。

(十二)加大对依法行政情况的审计力度,促进法治政府建设。要加大对依法行政情况的审计力度,注意发现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促进法治政府建设,切实维护法律尊严。要着力反映严重损害群众利益、妨害公平竞争等问题,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平正义。

(十三)加大对经济运行中风险隐患的审计揭示力度,维护全省经济安全。要密切关注财政、金融、民生、国有资产、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以及可能引发的社会不稳定因素,特别是各级政府性债务、重点地区金融稳定等情况,注意发现和反映非法集资、违规借贷等非法金融活动以及融资担保、金融租赁等业务环节的风险隐患,提出解决问题和化解风险的建议。

(十四)加大对经济案件线索的查处力度,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审计发现重大违纪违法案件线索查处力度,重点关注财政资金分配、重大投资决策和项目审批、重大物资采购和招标投标、国有资产和股权转让、投融资环节、土地和矿产资源交易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揭露以权谋私、失职渎职、贪污受贿、内幕交易等违纪违法问题,注意发挥好审计与纪检监察、司法等部门的合力,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加大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力度

(十五)健全整改责任制。被审计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作为整改第一责任人,要切实抓好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对重大问题要亲自管、亲自抓。按照《陕西省审计整改工作暂行办法》(陕政办发〔2012〕124号)印发的规定和要求,被审计单位是审计整改工作的主体,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审计建议,要及时整改和认真研究,整改结果在书面告知审计机关的同时,要向同级政府或主管部门报告,并通过本单位网站等公开媒体向社会公告。

(十六)加强整改督促检查。全省各级政府每年要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审计工作以及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将审计整改工作纳入政府督查督办事项。对审计反映的问题,被审计单位的主管部门要及时督促整改。审计机关要建立整改检查跟踪机制,必要时可提请政府督查等有关部门协助落实整改意见。根据各级人大监督的需要,审计的重点单位和部门,可直接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审计整改情况。

(十七)严肃整改问责。对审计发现的重大问题,监察、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依纪作出处理,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对审计反映的典型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政府及有关部门、被审计单位要及时研究,完善制度规定。对拒不整改、整改不到位的,政府分管领导要与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对整改不力、屡审屡犯的,要严格追责问责,并将问责结果向社会公告。

五、提升审计能力建设

(十八)推动审计管理模式、审计方式的创新。加大全省审计机关审计计划、行业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等审计业务统一组织管理力度,从工作安排、组织实施、工作报告、审计处理等业务环节积累统一管理经验。加强统筹协调,优化审计资源配置,对重大政策措施、重大投资项目、重点专项资金和重大突发事件等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加强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强化系统审计质量和审计风险控制,建立健全工作报告等制度,各级审计机关将审计结果和重大案件线索向同级政府报告的同时,必须向上一级审计机关报告。根据审计项目实施需要,审计机关在国家建设项目审计、信息系统审计、大型企业集团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等项目中可以通过向社会购买审计服务方式,解决审计力量和专业人才不足的矛盾;涉及一些专业性强的工作,可以聘请相关专业人员参与。

(十九)强化审计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审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建立审计人员职业保障制度,实行审计专业技术资格制度。逐步推行职务、职级和专业技术资格并行制度。完善审计职业教育和后续教育培训体系,加强系统内审计人员的交流,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作风过硬的审计队伍。严把审计人员进口关,审计机关负责人原则上应具备经济、法律、管理等工作背景。招录审计人员应加试审计工作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部分专业性强的职位可实行聘任制。

(二十)加快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步伐。推进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等与审计机关实现信息共享,加大数据集中力度,构建省级审计数据系统,省政府电子政务建设部门应当积极协调、支持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审计机关要积极探索在审计实践中运用大数据技术的途径,加大数据综合利用力度,提高运用信息化技术查核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创新计算机审计技术,提高审计工作能力、质量和效率。推进对各部门、单位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的审计。

(二十一)保证履行审计职责必需的力量和经费。全省各级审计机关要按照依法行政要求,配备合理的人员力量,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能,切实做好审计工作。按照科学核算、确保必需的原则,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切实保障本级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所需经费。

六、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十二)健全审计工作领导机制。全省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要依法直接领导本级审计机关,支持审计机关工作,定期听取审计工作汇报,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审计整改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审计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要加强政府监督检查机关之间的沟通交流,充分利用已有的检查结果等信息,避免重复检查,维护审计机关的权威性。全省各级政府要关心审计干部成长,重视审计干部的选拔任用,对优秀的审计干部,可以选拔充实到相关的经济管理部门或单位任职。

民政部关于加强救灾应急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篇4

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 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各乡、镇、街道,市“一园四区”管委会,市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成员单位,有关企业: 为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工作,根据阜阳市政府安委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阜安办[2011]34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一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意见》(皖政[2011]89号,以下简称《省政府实施意见》、省政府安委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皖安办[2010]32号,以下

简称《省安办实施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大和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的装备、技术和管理水平,至“十二五”期末,我市将建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完成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动态监控及预警预防体系普遍建立;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更加健全,应急救援协调联动机制更加完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水平和防范、应对事故灾难的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二、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设(二重点加强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设。

1、加强市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队建设。合理规划、整合资源,依托消防大队、供电公司、昊源化工、沙河酒厂等,采取企业联合、政企联合或有关部门单独出资

方式建设专业应急救援队,或依托本行政区域综合应急救援队充实应急救援技术装备和人员,以满足应急救援工作的需要。

2、加强危险化学品企业应急救援队建设。所有大中型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都要依法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没有专职救援队的危险化学品企业,要建立兼职救援队。没有建立专职应急救援队的危险化学品企业,必须与邻近的专职应急救援队签订应急救援协议。

(三加强其他重点行业(领域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建筑施工、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领域企业要根据有关规定和要求,加强专兼职应急救援队的建设,提高应急救援能力。没有专职应急救援队的企业,必须与具备相应能力的相关专职应急救援队签订应急救援协议。市公安消防、交通运输、电力等部门要强化专业应急救援体系建设,重点是合理布局、健全

队伍,形成完善的专业应急救援体系。(四加快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建设步伐。

各乡、镇、街道、园区要高度重视社会安全生产或综合应急救援组织和志愿者组织建设工作,加强引导和管理,组织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

三、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救援指挥体系建设

(五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建设。大中型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高危行业企业要设置或明确安全生产应急工作办事机构,配备专职人员。

(六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救援指挥机构建设,市政府要积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救援指挥机构,发挥综合监管和事故救援指挥、指导、协调作用。其他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行业主管部门,要建立专门机构或明确专人及部门负责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

(七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机制。

1、企业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动态监控及预警机制。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事故隐患安全监控管理制度,定期开展检查、检测和安全评估。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预警体系,及时主动了解气象、地质灾害等情况,做好应急处置准备。要定期进行安全生产风险分析,在企业内部发布风险分析报告或预警信息,重点行业(领域企业要将风险分析报告报市安监局备案。

2、市安委会办公室要在市政府安委会框架内建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联络员会议制度,明确应急救援职责分工,完善事故信息沟通机制和应急救援快速协调机制。要建立和完善区域间协同应对重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联动机制、安全

生产应急工作机构与有关应急救援队伍之间的工作机制,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应急值守和信息报告制度。

3、市安全监管相关部门和有关企业要与气象、国土资源、水利等部门密切配合,建立并完善预报、预警、预防机制,加强协作,有效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引发的事故灾难。

四、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八切实做到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全覆盖。

1、企业要加强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编制、修订、评审和备案申报工作,并与市政府的应急预案保持衔接。企业所有重大危险源和重点工作岗位都要有专项应急预案或现场处置方案。

2、市安全监管局和其他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有关部门要根据市政府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制定并及时修订部门应急预案。相关安全生产应急工作机构要全面掌握各类应急预案、队伍和资源情况。

3、市安全监管局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应急预案工作的监督管理,依法将应急预案作为行业准入的必要条件。建筑施工企业和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企业没有生产

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或预案未评审、备案的,或重大危险源没有检测、评估、监控措施的,不得颁发安全生产许可证。

(九切实开展好安全生产应急演练和培训工作。

1、企业要建立应急演练制度,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综合应急演练或专项应急演练;高危行业企业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综合或专项应急演练。

2、市安监局要结合实际,会同有关部门,每年至少组织一 次安全生产应急演练。

3、市安监局和有关部门要督促企业加强应急培训,提高全体员工的应急意识和应急处置、避险、逃灾、自救、互救能力。

五、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装备和保障能力建设(十大力加强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

1、企业要整合现有调度指挥、监测监控等信息系统建立应急平台,建立健全应急预案、重大危险源和各类应急资源的数据库,并与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急平台互联互通。

2、要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力争到2011年底,形成重点企业和我市及阜阳市相互连通的应急平台体系。开发和完善应急保障、模拟推演、监测预警、辅助决策、指挥调度等应用系统,建立健全应急预案、重大危险源和应急资源数据库;建立健全工作流程、联动机制,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应急平台应用和管理水平。

(十一大力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装备和物资储备体系建设。

1、企业要针对本企业事故特点加强应急物料、应急器材、应急装备和物资的准备。

2、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物资储备工作,坚持实物储备与生产能力储备相结合,社会化储备与专业化储备相结合,努力形成应急救援装备和物资储备体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装备和物资储备与调运机制,确保储备到位、调运顺畅、发挥作用。

(十二大力推进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技术进步。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积极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应急救援技

术和装备。尤其是危险化学品骨干企业应急救援队要通过政企 共建加大投入,配备快速灭火、堵漏、洗消设备以及人员避险、搜寻、定位等装备,提高安全保障和应急救援能力。

六、建立并落实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 保障措施(十三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应急工作法制建设。

1、市安监局和法制办结合安全生产应急工作实际情况,研 究制定相关规章和配套措施,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应急工作的 法制保障。市安监局要积极协调,促进建立健全地方性安全生 产应急管理文件,加强与公安、交通运输、民政等部门的配合,协商解决安全生产救援车辆快速通行、事故救援中救援人员牺 牲后荣誉待遇等问题。

2、市安监局和其他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有关部门要将有关 安全生产应急工作的内容纳入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内容之中。对 没有开展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要严厉处罚,并严把市场 准入和行政许可关。

3、企业要制定完善事故预防、预测、预警和应急值守、信 息报告、现场处置、应急投入、物资保障等规章制度。(十四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规划工作。

1、企业要把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与企业建设、生产、经营、改革和发展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实施。

2、市安监局要将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内容纳入安全 生产“十二五”规划、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 划。其他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有关部门要按照有关要求,编制 好“十二五”期间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规划和实施工作 6 方案。(十五研究制定并落实安全生产应急工作政策措施。

1、企业要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对安全生产专用设备所得税优 惠、安全生产费用税前扣除等财税支持政策。保证应急救援装 备、设施和演练、培训等投入,提高救护队员的工资福利

及其 他相关待遇。

2、要充分利用好国家和省在安全生产和应急救援方面的投 入政策,管好用好资金,充分发挥投资效益。

民政部关于加强救灾应急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篇5

【发布日期】2015-11-03 【生效日期】2015-11-0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民政部

民政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社会组织教育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民政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

开展社会组织教育培训工作,是建设高素质社会组织人才队伍的重要手段,是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工程。近年来,各地民政部门高度重视社会组织教育培训工作,培训规模逐步扩大、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培训效果不断增强,有力地推进了社会组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但是,社会组织教育培训工作还存在教材建设滞后、师资队伍薄弱、教学方法手段单

一、与社会组织管理工作衔接不够紧密等问题,教育培训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专业化亟待加强。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会组织教育培训工作,提高教育培训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加强和改进社会组织教育培训工作的总体要求

加强和改进社会组织教育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主题,紧紧围绕建立现代社会组织体制这一目标,注重教育引导、提高能力、发挥作用相统一,注重基础建设、制度规范、机制创新相结合,加快形成具有中国社会组织特色的教育培训新格局。

加强和改进社会组织教育培训工作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坚持服务大局。充分发挥教育培训的教育引导功能,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二)坚持分级分类。突出需求导向,以提高能力为主线,根据教育培训对象的类型特点,分级组织实施。

(三)坚持改革创新。把改革创新贯穿于教育培训全过程,增强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确保质量和效果。

二、进一步明确需求导向的教育培训目标

从社会组织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需求出发,统筹规划教育培训工作,争取到2020年基本建立与社会组织发展相适应、有活力的社会组织教育培训体系。

在现有教育培训工作的基础上,课程开发和教材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师资队伍进一步加强,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成效明显,教育培训保障制度初步建立,社会组织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全社会关心和支持社会组织发展的氛围进一步增强。

三、加快开发教育培训课程和教材

优化课程设置。围绕提高社会组织能力,增强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诚信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总体规划课程设置。根据教育培训对象的特点和岗位职责,合理设置课程,让社会组织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完善教材体系。根据科学实用原则,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培训的需要,编写社会组织综合性与专业性、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教材,加大实务与案例教材编写力度,积极开发社会组织教育培训示范性教材,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编写地方特色教材,逐步形成形式多样、内容衔接的社会组织教材体系。

四、着力抓好教育培训师资建设

拓展师资来源。依托民政系统主渠道,充分运用社会组织联系广泛、渠道多样的优势,选聘政策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社会组织相关人员担任授课教师。建立社会组织师资库,实现师资资源共享。重视发现和培养社会组织教育培训的优秀人才。鼓励和支持民政职业院校培养专职社会组织教师。

提高师资能力。加强对师资的培训,鼓励对社会组织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进行跟踪研究,以研究促教学,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定期举办社会组织教育培训论坛,交流教育教学经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提高教育培训的科学化水平。建立激励机制,对社会组织教育培训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要以适当方式予以奖励。

五、扎实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丰富教学方式。尊重社会组织从业人员职业特点,以社会组织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培训。鼓励运用微课、慕课等新型教学方法。突出实践教学,运用现场观摩等途径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展素质拓展,加强团队建设,增强从业人员的使命感。积极开发在线课程,开展网络远程教育,扩大教育培训覆盖面。

拓展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讲授式、启发式、参与式和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加强交流互动,提高教育培训效果。着手建立社会组织教育培训案例库。

六、建立健全教育培训工作保障制度

分类开展教育培训。推广社会组织新入职人员教育培训,重点提高适应社会组织工作的能力。开展社会组织负责人任职培训,重点提高胜任领导工作的能力。实施社会组织秘书长培训工程,新任秘书长任职1年内原则上要参加教育培训。加强社会组织法定代表人教育培训。强化社会组织从业人员专门业务培训,重点提高业务工作能力。推动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借助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打造社会组织领军人才队伍。鼓励有条件的院校开设社会组织相关课程,探索建立不同学历层次的社会组织专业教育。

拓展教育培训资源。以民政职业院校为依托,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社会力量的优势,促进资源整合,开展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协调党校(行政学院)开展社会组织教育培训工作。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承接教育培训工作。探索开展教学质量评估。

做好教育培训资金保障。将社会组织教育培训经费纳入社会组织管理工作经费,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将社会组织教育培训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目录。倡导社会力量对教育培训工作予以捐助,鼓励举办公益性教育培训。规范资金管理,厉行节约、勤俭办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七、切实做好教育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

建立协调机制。各级民政部门要重视和加强社会组织教育培训工作,建立“统一管理、分工负责、协同配合、注重实效”的教育培训工作协调机制,及时解决教育培训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分级组织实施。民政部负责制定社会组织教育培训规划,编写基础性、示范性培训教材,建立国家级教育培训师资库和教育培训基地,主要负责部本级社会组织教育培训工作。地方民政部门要结合实际,重点加强本级社会组织的教育培训工作。加大宣传力度。认真总结和推广教育培训工作中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不断提高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对社会组织教育培训的理论研究,积极探索社会组织教育培训规律。

民政部

2015年11月3日

民政部关于加强救灾应急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篇6

“基层应急”

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

津政办发[2009]57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各委、局,各直属单位: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52号)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津政发[2008]28号),为切实抓好我市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基层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经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清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基层的应急能力是全部应急管理的基础。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在各级党委、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扎实工作,狠抓落实,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广泛参与,我市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总体能力有了明显提升,但基层应急管理依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些地区和部门对基层应急管理工作重视不够,思路不清,措施不力;基层应急组织机构还没有完全落实,个别单位应急管理工作无人抓;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基层应急预案普遍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基层应急机制还不健全,预测预警体系和信息报告制度还不规范;基层应急准备特别是应急资源准备不足,先期处置能力较弱;基层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滞后,群众自救互救能力较低。此外,我市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事故灾难隐患较多,基层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诱因复杂,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对此,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都要有清醒的认识,牢固树立抓基层就是抓大事的意识,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部署要求上来,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有力措施,扎扎实实地把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二、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以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落实和完善应急预案为基础,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为重点,完善体制机制,健全应急体系,强化源头管理,夯实基层基础,全面提升基层应急管理水平和应急保障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为促进我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做贡献。

(二)工作目标。基本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健全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形成政府统筹协调、群众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的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机制,相关法规政策进一步完善配套,基层应急保障能力全面加强,人民群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普遍提升,基层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显著提高。

三、加快推进基层应急预案和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建设

(一)完善基层应急预案体系。要进一步扩大应急预案覆盖面,全力推进预案编制工作向基层单位延伸。基层预案要符合实际,职责清晰,简明扼要,可操作性强,并根据需要不断修订完善。区县应急办要会同公安、教育、民政、卫生、地震、安全监管等部门加强业务培训,制订编制指南或预案范本,规范预案编制、审批、备案、修订等管理工作。安全生产的应急预案管理和宣传培训工作,由市安全监管部门会同区县应急办及相关部门组织实施。全市所有街道社区、乡镇村屯和各类企事业单位,要在2009年底前完成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各基层组织和企事业单位要针对本区域、本单位常发突发事件,有计划地组织开展群众参与度高、应急联动性强、形式多样、节省资金的应急预案演练。高危行业企业应急演练,每年至少组织开展一次。

(二)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地区各类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对工作,要加强统一领导和综合协调,成立或明确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办事机构,确定相关责任人员。社区、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要将应急管理纳入自治管理的重要内容,落实应急管理工作责任人,做好群众的组织、动员工作。企业和学校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自身特点,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生产经营单位,尤其是大型企业、高危行业、市属各高校要设置或明确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配备应急管理人员。其他基层机关、社会团体和事业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在属地政府的统一领导和相关专业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市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特性,加强对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分类指导和督促检查。

(三)理顺应急管理工作机制。要建立应急联动机制,密切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基层组织、基层企事业单位以及上级救援机构之间的协调配合,实现预案联动、队伍联动、信息联动、物资联动。要健全隐患排查监控机制,对各类危险源、危险区域和因素以及社会矛盾纠纷进行全面检查,对发现的隐患要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并限期改正,同时要建立隐患排查信息数据库,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和动态监控。要强化信息报告和预警机制,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和高危行业企业要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各基层单位要加强值班工作,重点区域、行业、部位要设立安全信息员,建立和完善预警信息通报与发布制度,构建覆盖全面的预警信息网络。要强化社会联动机制,发挥群众团体、社会组织、自治组织及公民在突发事件预防和应对等方面的作用,形成基层应急管理的整体合力。

(四)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贯彻落实和宣传培训工作,逐步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有关部门要研究完善应急管理财政扶持政策,建立应急物资征用补偿制度,研究制定分散灾害风险、减少群众损失的保险政策。要研究制定促进应急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鼓励研发适合基层、家庭使用的应急产品。要研究制定志愿者参与应急管理的指导意见,鼓励和规范社会各界从事应急志愿服务。要研究建立应急管理公益性基金,鼓励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开展捐赠,形成团结互助、和衷共济的社会风尚。

四、努力提高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

(一)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要按照专业救援和群众参与相结合、险时救援和平时防范相结合的原则,建设专业队伍为骨干、兼职队伍为辅助、群众队伍为基础的基层应急队伍体系。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要组织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民兵、预备役人员、物业保安、企事业单位应急队伍和志愿者等,建立基层应急队伍。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可根据有关要求和实际情况,组建综合应急队伍。大中型高危行业企业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建立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小型高危行业企业要建立兼职的应急救援队伍,没有条件建立救援队伍的要与有关专业应急队伍签订应急救援协议,建立合作、联动机制。要加强应急队伍的建设和管理,配备必要装备,开展教育培训工作,严明组织纪律,强化协调联动,提高综合应对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完善基层应急保障设施。城乡建设等重点行业的有关专项规划编制要与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相衔接,统筹规划应对突发事件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各乡镇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村镇规划,合理避让隐患区域,并指定一批房屋结构坚固、抗灾避险能力强、交通便利、有卫生设施的学校、敬老院、村办公楼、老年活动中心等作为应急避难场所。城市社区要严格功能分区,加强消防、避难场所等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将公共安全设施与其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规划和实施。电信、天然气、自来水、电力、市政等主管部门和单位要提高公共设施抗灾和快速恢复能力建设,并加强日常管理和巡查。积极推进社区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利用现有的计算机终端与有条件的区县人民政府应急指挥平台联网,实现信息、图像的快速采集和处理,高危行业企业和有条件的社区、学校等单位可布设一批电子监控设备,随时掌握辖区的安全状况。

(三)做好先期处置和协助处置工作。各基层单位对突发事件要早预见、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突发事件发生后,基层组织和单位要立即组织应急队伍,以营救遇险人员为重点,开展先期处置工作,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避免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将事态解决在萌芽状态。必要时,要组织做好受威胁群众的疏散、转移和安置工作。当先期处置未能有效控制事态,上级人民政府、部门和单位指挥开展应急救援工作时,基层组织和单位要组织好基层应急队伍和相关群众,在现场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积极配合专业救援队伍做好现场取证、道路引领、后勤保障、秩序维护等工作。

(四)抓好基层应急管理宣教和培训工作。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有关部门要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工作,抓好对基层应急管理人员的培训,使他们尽快熟悉掌握应急管理知识,提高应急管理水平。社区、乡村要针对群众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突发事件,充分利用活动室、文化站、文化广场以及宣传栏等场所,广泛开展应急知识普及教育,提高群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企业要切实抓好应急队伍的训练和管理,进一步加强对应急管理人员和职工应急专业知识培训。要强化对农民工应急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民工应急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学校要在加强校园安全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公共安全知识和应急防护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增强师生公共安全意识。

五、切实保障基层应急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将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作为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提高政府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严格落实应急管理一把手责任人制度,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将基层应急管理融入到防灾减灾、安全保卫、卫生防疫、医疗救援、宣传教育、群众思想工作以及日常生产、生活等各项管理工作中。基层组织和单位的负责人要加强对本单位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平时组织开展预防工作,发生突发事件时要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主要领导要负责应急救援指挥工作。

(二)严格落实责任。全市各基层组织和单位要建立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的应急管理责任制。区县人民政府要制定客观、科学的评价指标和评估体系,将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开展情况作为基层单位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的内容。公安、教育、民政、卫生、安全监管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针对基层组织和单位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特点,加强对基层应急管理的检查监督指导。要建立完善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奖惩制度,对不履行职责引起事态扩大、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人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责任。

(三)加大应急投入。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应急能力建设的投入力度,着力解决制约基层应急管理的关键问题,使人力、物力、财力等要素适应应急管理工作的要求。社区、乡村、企业、学校要切实加大对应急物资的投入,制订应急物资保障方案,重点加强防护用品、救援装备、救援器材的物资储备,做到数量充足、品种齐全、质量可靠。有关部门和企业要加快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应用,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并针对基层应急管理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加强与有关科研院所的联合攻关。有条件的基层单位要加强应急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配备必要的设备,逐步实现与有关部门数据信息的互联互通。

(四)正确引导舆论。全市各基层组织和单位要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意识和水平。突发事件发生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要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在第一时间发布准确、权威信息,正确引导舆论,稳定公众情绪,防止歪曲事实、恶意炒作,克服或及时消除可能引发的不良影响。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居委会、村委会和其他组织应当按照当地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进行宣传动员。应急救援工作结束后,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对舆论反映的客观问题要深查原因,切实整改。要组织新闻媒体积极宣传报道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

民政部关于加强救灾应急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篇7

主要任务和措施

推进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推动加强管理会计基本理论、概念框架和工具方法研究, 形成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一是整合科研院校、单位等优势资源, 推动形成管理会计产学研联盟;二是加大科研投入, 鼓励科研院校、国家会计学院等建立管理会计研究基地;三是推动改进现行会计科研成果评价方法, 切实加强管理会计理论和实务研究;四是充分发挥有关会计团体在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中的具体组织、推动作用, 提升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推进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形成以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为统领、以管理会计应用指引为具体指导、以管理会计案例示范为补充的管理会计指引体系。一是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 组织制定管理会计指引体系, 推动其有效应用。二是建立管理会计专家咨询机制, 为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的建设和应用等提供咨询。三是鼓励单位通过与科研院校合作等方式, 及时总结、梳理管理会计实践经验, 组织建立管理会计案例库, 为管理会计的推广应用提供示范。

推进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建立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 完善现行会计人才评价体系。一是将管理会计知识纳入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总会计师素质提升工程和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培养工程, 二是推动改革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内容, 三是鼓励高等院校加强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 四是探索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其他途径, 五是推动加强管理会计国际交流与合作。

推进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指导单位建立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 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 实现会计与业务活动的有机融合, 推动管理会计功能的有效发挥。一是鼓励单位将管理会计信息化需求纳入信息化规划, 二是鼓励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充分利用专业化分工和信息技术优势, 三是鼓励会计软件公司和有关中介服务机构拓展管理会计信息化服务领域。

工作要求

加强组织领导。各级财政部门要高度重视, 将管理会计工作纳入会计改革与发展规划, 统筹安排, 稳步推进;要切实加强对管理会计工作的统一领导, 加强与有关监管部门的协作, 建立联合工作机制, 推动管理会计工作有效开展。有关会计团体要按照财政部门统一部署, 大力开展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宣传培训、人才培养等工作。各单位负责人要切实履行会计工作职责, 将管理会计工作纳入本单位整体战略, 周密部署, 积极稳妥地推进。

加强工作指导。财政部要通过本指导意见, 科学谋划、整体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 引导、推动社会有关力量共同推进管理会计工作;要制定发布管理会计指引体系, 总结国内外管理会计典型案例, 组织编写管理会计系列辅导材料, 以指导各单位开展管理会计工作。各级财政部门要组织管理会计经验交流和示范推广;要制定具体措施, 加强对本地区管理会计工作的指导。

加强宣传培训。各级财政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 采取多种形式, 加强对管理会计的宣传, 营造管理会计发展的良好环境;要抓紧制定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方案, 推进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工作;要将管理会计纳入会计继续教育内容, 予以重点推进;要充分发挥有关会计团体、国家会计学院的主渠道作用, 重视发挥有关高等院校、社会培训机构的重要作用。有关会计团体要通过在杂志开辟专栏、组织会员交流等多种途径, 加强对会员的宣传。

上一篇:保险公司新年致辞下一篇: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