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复习资料下

2024-09-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三年级科学复习资料下(精选12篇)

三年级科学复习资料下 篇1

复习内容:小学三年级科学(下)第四章─磁铁

复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本单元的基本概念:磁性、磁极、磁针等。

2、磁铁的用途

3、磁铁的性质:能吸含铁的物质、能指南北方向

同级相斥异极相吸

4、自制指南针的方法及罗盘的使用方法

复习重点:掌握磁的性质和指南针的制作

复习难点:如何标明自制指南针的南北极

复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可以用磁铁有关趣味性游戏或玩具,如磁悬浮列车等视频开始(1-2分钟)

师问:你们喜欢吗?你知道他们是用什么东西做的吗?

好!今天这节课就来复习《磁铁》相关知识。

二、复习流程。

三、今天的复习,我们分小组进行,来个知识大拼,看哪个小组表现最好,最积极,好不好!(1)问题抢答:看哪个小组答得又快、又准确、又多。

1、为了同门答题答得好,现在同学们给以快速的浏览一下本单元的知识。

2、磁铁的用途有哪些?

什么是磁性?磁铁只能吸铁吗?

磁铁各部分的磁力大小相同吗?什么位置强、什么位置弱?

3、什么叫磁极?磁铁有几个磁极?分别用什么符号表示?

4、两块磁铁靠近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我们把这种现象分别叫什么?

5、指南针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那么我国指南针的发明经历了那几个阶段呢?

(2)

小组合作讨论

1、分小组合作,完成题单的问题

小组讨论完成,组长负责答题,收集本小组的意见完成答题并代表小组发言。分小组抢答,其他小组补充

问题1:如何自制一个指南针

2如何用指南针标明磁铁的磁极呢?

知识抢答完后,老师对本章节知识的归纳

1、物体能吸铁的性质叫磁性,磁铁只能吸含铁或铁的物体。

2、磁铁的用途很广,可以做玩具。磁性黑板、磁性文具盒、磁悬浮列车等。

3、磁铁各部分的磁力是不同的、磁力最强为磁极、每块磁铁都有两磁极

4、两块磁铁互相靠近、有的会吸引、有的会排斥、我们叫异级吸引

5、磁铁指南的一部分叫南极用S表示、指北的用符号N表示

6、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最早的指南针叫司南,是用勺丙指示南方的,后来出现了灵活的指南针和水浮指南鱼,再后来人们把磁针和方经盘组合在一起制成了罗盘,大大加快了航海业的发展。

本届课设计思路

本届课是一节复习课作为老师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一起再现本章节知识。理解知识的脉络、理解基本概念、突破章节知识的重难点、不需要老师讲多少,重点是让全体同学参与,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其环节如下:

板块一:课堂引入,简洁明了,激发学生兴趣

板块二:知识抢答:

先让学生复习本章节的知识点,重现知识

快速抢答,并逐个出示参考答案

用学生的好胜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叫学生齐读1-2次巩固加深对章节知识的掌握

板块四:小组合作答题

培养小组成员的协作能力,突破本章节的知识难点

板块五:作业练习,针对本章节知识要点,精选作业,让学生练习,再次巩固学习。

四、作业展示

针对本届课章节情况初始练习题,分发给每个同学并完成填空1、磁铁能吸引铁的性质叫()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

2、磁铁上磁力最()的部分叫做磁极,磁铁有()个磁极,我们把两个相同的磁极叫()不同的磁极叫()

3、两块磁铁的磁极相互接近时,有时会往一块吸我们叫他们(),有时会往两边推我们叫它们()

4、指南针是利用磁铁能指示()的性质制成的。世界最早的指南针叫()

5、一个能自由转动的磁针静止时,指南的一段叫(),用符号()表示,指北的一段叫(),用符号()来表示。同极()异极

选择:

1、两边磁铁的南极靠近会出现现象是()

A排斥

B吸引

C既不排斥也不吸引

2、如果两块磁铁靠近时相互吸引,那么可能是()

A南极对南极

B南极对北极

C北极对北极

3、更多磁铁相互吸引到一起后磁力会()

A增大

B变小

C不变

4、使用指南针观察方向的时候,我们要注意避免()对指南针的影响

A大风

B太阳

C铁器

5、制作小磁针时、我们拿着钢针在磁铁上()摩擦20-30次

A来回

B沿一个方向

C随意

6、磁悬浮列车是利用磁铁()的磁力悬浮起来的A同级相斥

B异级相吸

三、拓展练习

1下图是ABC三块条形磁铁,请用符号填出括号里中的磁极名称

()

N

()

()

()

三年级科学复习资料下 篇2

一、精心的教学设计是复习课课堂生命力的基础

1.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所谓复习, 在心理学上是指为恢复或强化已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 对学习过的材料进行再次学习。因此, 只有了解了学生的知识背景, 才能采取相应的复习策略, 才能最有效地唤醒学生的记忆。

例如, 复习凸透镜成像规律时, 考虑到学生虽然对成像规律还有一定的印象, 但对具体成像规律记忆并不清晰, 结合在新课学习时做实验中曾出现的问题, 我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学生用桌面上的仪器, 模拟出照相机和幻灯机的成像原理模型。实验中, 学生会很自然地思考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的几个问题:什么是成像?实验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如蜡烛、透镜、光屏需三点一线) ?这样的设计既避免出现索然无味的“炒冷饭”, 又给了学生暴露问题的机会, 让学生主动地复习自己最需要复习的内容, 并学有所得。这样的课堂, 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

2.准确把握教材的特点, 取其精华、补其不足

重视实验探究是科学教材的一大特色。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探究实验, 且对不同学科有一定程度的整合。因此, 应该高度重视教材中相关实验的复习, 同时注意各科知识的相关点、连接点等。

科学教材也有其不足。比如教材的知识系统性不强, 学生难于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结构。笔者采用以下的方法进行复习, 效果不错:预先布置学生自主复习, 画出知识结构图, 上课时先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所画的知识结构图, 并进行对比, 取长补短;然后在肯定他们成果的同时, 讲解不当或不全之处;进而引导其余学生提出疑问和修改补充意见, 让学生明确疏漏和不足之处。通过这些程序, 帮助学生形成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完整的知识网络。

二、转变教育观念是提升复习课课堂生命力的有效保证

要有效地提高复习课的课堂生命力, 除了需要注意传统复习中的精选习题、巧设情境、一题多变、适当的多媒体技术运用等方法外, 还需要更新教学观念, 在课堂的每一环节中都要巧花心思, 精心设计, 争取最大的课堂教学效益, 让课堂呈现出蓬勃的生机。

1.良好的导入是复习课课堂生命的起点

复习课中, 精彩的引入,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全情投入和参与, 而这样的课堂才可能是有生命力的课堂。

2.问题教学是课堂教学生命的主体

问题是创新学习的关键, 恰当的提问可以给复习课注入无限的生机。我一般采用“答记者问”的方式进行复习。教学流程为:课前学生自主复习→课堂“答记者问”。这样的做法, 使学生课前能认真钻研课本, 勇于发现问题, 也营造了“学生为主体”的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使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

3.拥有情感和激情的课堂展示出蓬勃的生命力

肖川教授指出, 精彩的课堂应该是“生命在场”的课堂。一节课设计得再精彩, 也还需要师生共同的全身心参与才能达成。首先, 教师的激情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其次, 教师要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 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平日的教育教学, 给学生以足够的心理安全感, 这样, 学生才能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4.幽默生动的语言是催生课堂生命力的催化剂

拉布说:“幽默是生活波涛中的救生圈。”备考的日子枯燥疲累。复习课中, 教师可适当使用风趣幽默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调节课堂气氛, 提高课堂的生命力。如必要时的故意“出错”、“借题发挥”、“正话反讲”“夸张”“拟人”“角色变换”等等。

另外, 尽量使用谐音法、联想法等, 把需要记忆的内容设计成口诀。如讲解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步骤时, 可归纳出“查、装、定、点、收、离、熄”七个步骤, 此时可用“茶庄定点收利息”的谐音进行记忆。

三、及时的反馈与反思使课堂生命力长盛不衰

“反馈”指的是课堂教学中的信息反馈。信息反馈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教师把全面评价情况反馈给学生, 二是学生接受教师反馈并及时调整学习过程。这样, 师生能根据反馈的信息进行及时的反思与调整。

苏教版三年级下科学复习题 篇3

2、认识天气符号表示的天气:(晴)、(阴)、(多云)、(雨)、(风)、(雪)等。

3、能预报天气的谚语有:(蜻蜓低飞要下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下水淋淋)。

4、用来测(气温)的(温度表)又叫寒暑表。

5、学会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6、37摄氏度写作( 37℃ ) 0摄氏度写作( 0℃ ) 零下5摄氏度写作( —5℃ ) 4℃读作(4摄氏度 )

7、测雨量前,要把水加到(“0”刻度)。雨量器的大小、形状不同,测得的结果是(相同)的。

8、天气预报中雨量的等级划分标准是:24小时内降雨量在(0.1—10毫米之间)的是(小雨);(10—25毫米之间)的是(中雨);(25——50毫米之间)的是(大雨);(50——100毫米之间)的是(暴雨);(100——200毫米之间)的是(大暴雨);超过(200毫米)的是(特大暴雨)。

9、(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从东面吹来的风是(东风)。当红旗飘向西时,吹的是(东风)。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如风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10、(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11、(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特征划分的时间段。

12、柳树一年四季的变化情况:春季(发芽长叶)、夏季(枝繁叶茂)、秋季(树叶枯黄)、冬季(树叶落光)。

13、把器材与测量内容连线:

寒暑表——气温 雨量器——降水量 风向标——风向

风力计——风速 湿度计——空气的湿度 气压计——大气压

血压计——血压 电子秤——重量 秒表——时间长短

14、我们的观察器官有(眼睛)、(鼻子)、(舌头)、(耳朵)、(手)。

三年级科学上册期中考试复习资料 篇4

一、填空题

1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性)。

2.科学家用精确地实验测得:在接近地面处,(1)升空气的质量约为(1.29)克,相对于3枚回形针的质量。

3.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4.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它具有一定的(肥力),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5.不是所有的表层土都是(肥沃)的,如山体的表层土就因经常受雨水的(冲刷)而(流失),所以山上的土壤往往比较(贫瘠)。人们常用(种植绿肥),(施农家肥)和(收集落叶沤肥)等方法改良贫瘠的土壤。

6.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形状)(没有气味)(透明的),占据一定的(空间),有一定的(质量),压缩后(有弹性)。

7.(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

8.制冷空调应挂在房间的(上方),取暖器应放在房间的(下方)。

9.(热气球)、(孔明灯)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10.用纸巾包住土壤,用手使劲握一握,纸巾(湿)了,说明土壤里有(水分)。

11.土壤中常见的小动物有:(蚯蚓)、(蚂蚁)、(屎壳郞)、(青蛙)等。

12.将硬土块放入水中,会看到有(气泡)从土块中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

13.土壤固体中的大颗粒为(沙粒),中等颗粒为(粉粒),细小颗粒为(黏粒)。人们根据三种土粒含量的不同,将土壤分为三类:(沙粒)含量特别多的是(沙质土),(黏粒)含量特别多的是(黏质土),而(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

14.动植物遗体在土壤中腐烂分解后,形成了(腐殖质)

15.(腐殖质)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16.今天,土壤正在受到(流失)和(沙化)的威胁。

17.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它具有一定的肥力,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18.土壤由(土壤颗粒)、(水)、(空气)、(枯枝烂叶)以及(小生物)等组成的。

19.在观察土壤时,我们可以借助的工具有(放大镜)(显微镜)。

20.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是空气有(质量)。

二、判断题

1.因为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所以它也没有体积。(×)

2.沙质土的颗粒大,渗水快,通气性能好,最适合农作物生长。(×)

3.土壤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需保护。(×)

4.土壤里没有蚯蚓,这里的土壤一定就是贫瘠。(×)

5.把纸蛇放在蜡烛上方,纸蛇转动,说明热空气会向下运动。(×)

6仙人球耐高温,不喜潮湿,所以适合沙质土。(√)

7水稻喜高温、潮湿、对土壤的保肥和供肥能力要求较高,所以适合生在壤土上。(×)

8.在相同大小和材质的瓶子内装入等体积的水、空气和石子,装有空气的瓶子最轻。(√)

9.将充满气的皮球放在归零的电子天平上,电子天平显示的数就是空气的质量。(×)

三、选择题

1.有的地区通过(B),来防止水土流失。

A退耕还林

B修筑梯田

C修建大坝

D建水库

2.最早证明空气有质量的科学家是(B)

A牛顿

B伽利略

C拉瓦锡

3.制造风的方法(A)。

A扇扇子

B孔明灯

C热气球

4.用纸巾包住土块,使劲握一握,摊开纸巾,你不能发现(C)

A土壤湿润

B小石子

C空气

5.能保护土壤的是(C)

A乱砍乱伐

B排放污水

C植树造林

6..加点水能够搓成条的是(B)

A.沙质土

B.黏质土

C.壤土

7.渗水性最好的是(A)

A沙质土

B.黏质土

C.壤土

8.电子天平可以准确测量出物体的(B)

A.体积

B.质量

C.长度

四、连一连

1.请将下列人类的活动与对应的结果连线。

轮作或休耕

砍伐森林

保护土壤

修筑梯田

破坏土壤

开窑烧砖

五、实验题

实验名称:用排水法判断土壤中有空气。

实验步骤:把一块干泥土放进水中,进行观察。

现象:(水里有气泡冒出。)

结论:(土壤中有空隙,水进入了这些空隙即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六、简答题

1.如何保护土壤?

其一、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

其二、给垃圾分类,积极回收垃圾。

其三、积极进行环保宣传,通过各种方式制止破坏土壤的行为等。

2.在家里打开冰箱的门后白气会向哪里流动?

白气会向下流动。

3.把带胶塞的漏斗拧紧在瓶口上,朝漏斗里倒水,水能流进瓶子里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瓶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胶塞封住了瓶口,空气出不来,所以漏斗里的水就流不进去。

4.把一团纸巾塞在杯底,将杯子倒立竖直压入水中,纸团会湿吗?

纸团不会湿,因为杯子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

5.用力吹瓶子里的气球,气球吹的大吗?为什么会这样?怎样才能吹大瓶子里的气球?

瓶子里的气球吹不大。因为瓶子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把瓶子刺破才能吹大瓶子里的气球。

6.把两只充气的气球吊在小棍上,并使他们保持平衡,刺破其中一只,观察发生的现象。想一想,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观察到的现象是小棍不平衡了。说明空气有质量。

7.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压缩空气?

给自行车轮胎打气,给篮球充气,喷水壶,充气床垫。

8大自然中风是怎样形成的?

在自然界,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都有冷热的不同,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

9.把一条纸蛇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纸蛇就会转动这是为什么?如果熄灭了蜡烛纸蛇会怎么样?

上升的热空气使纸蛇转动起来。如果熄灭了蜡烛,纸蛇就会停止转动。

10.两个同样大小的冷热玻璃瓶,让热瓶充满烟雾,把热瓶倒放在冷瓶上,会发生什么现象?如果把冷瓶倒放在热瓶上又会发生什么现象?

热瓶倒放在冷瓶上,没有什么现象发生;如果冷瓶倒放在热瓶上,热瓶中的烟雾就会流到冷瓶里,朝各个方向流动,然后下沉流向热瓶,接着上升,如此循环流动,使热瓶和冷瓶都充满了烟雾。

11.比较沙土和黏土的方法有哪些?

(1)用放大镜看:沙质土颗粒大,黏质土颜色深;

(2)用手捻一捻:沙质土颗粒硬,黏质土细腻;

(3)和点水握一握:黏质土能握成团,沙质土握不成团。

12.土壤为什么会贫瘠?改善土壤贫瘠的办法有哪些?

(1)山上的(表层土)因经常(受雨水的冲刷)而流失,造成土壤贫瘠。

(2)贫瘠的土壤可以通过种植绿肥,覆盖农田;多施农家肥;收集落叶和果蔬垃圾;做堆肥等方法。

13.为什么说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

因为蚯蚓在腐殖质形成过程中起着促进作用,它改变了土壤的结构,使土壤具有良好的透气性、透水性和肥力。另外,蚯蚓的排泄物也是天然的肥料,所以说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

14.土壤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体现在哪里?

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养料、水分,为动物生存提供栖息地。土壤与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粮食、蔬菜等食物息息相关。

15.人类哪些行为会破坏土壤?

砍伐森林,开窑烧砖,喷洒农药,抛撒垃圾。

2021春一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经过上学期一学期的学习和认识,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各个方面比上学期有明显的进步,不再是整天就想着玩的小孩子了。为了让班级更加充满活力与创新,为了能更好地塑造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也为了使新学期班级上能有更新的气息,特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如下

一、班级概况:

本学期全班学生共计XX人,男生XX人,女生XX人,本班学生个个都很热爱班集体,积极向上,活拨可爱,大多数孩子的学习意识都很高,能够按时完成当天的作业,班级纪律也比较好。

二、常规教育方面

经过一学期的培养学习,他们逐渐适应了学校的日常生活和各项规章制度。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适应学校的生活,这就需要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能有序的引导。因此,我决定从以下几点入手:

1.充分利用班队会及晨会的时间继续学习《一日常规》,《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2.每星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学期还可以利用劳动节、和“六一”节等重大活动举行一些有意义的主题班队会,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感.同时,让学生在各种活动和劳动中学会合作,学会生活。

3.充分发挥各项活动中的教育阵地的作用,增强学生的荣誉感,使学生心中有他人,有集体.另外,还要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对于学生的书.写.读的姿势。

三、班级纪律方面

一个班级,要想有良好的班风,必须要有良好的纪律才行.因而,我从以下几点入手:

1、课堂纪律

首先师生共同制定班规班纪,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办法.这样学生既感到有趣,又有动力,而且可以在不知不觉中遵守纪律.由于是孩子们自己制定的,这样变被动的各种要求为主动的行为,有助于学生将文字内化为行为.我们班的宗旨是“说到就要做到.“

2、课间纪律

课间是学生轻松休息的时间,良好的课间纪律将会给整个校园带来活跃而轻松的气氛.然而,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就是解决课间纪律乱的法宝。我将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师生共同参与的方式,开展“跳绳,做游戏,拍球“等活动,使学生既健体又受教育,还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扩大交流的空间.同时,随时提醒学生要注意的危险活动和场地,寓教于乐。

四、卫生方面

讲究卫生很重要.俗话说,病从口入.收拾好卫生,既能使身体健康,又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1、个人卫生:要求衣着整洁,常洗头洗澡。

2、班级卫生:每天早、晚分派值日生清扫,对于主动,及时打扫卫生的同学或小组,进行奖励.同时利用花草美化环境,并进行爱护环境和花草的教育.五、班干部的培养方面

班级管理光靠班主任一人来管理是不够的,而班干部却是班级管理的小助手.这学期我将采取班干部轮流制(包括班长和组长),使班级管理再上新台阶,让每个孩子的潜能都得到充分的挖掘,培养有个性的人,使孩子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和学会管理.。

六、其他方面

班级管理中还应注重个体的发展,在各项活动中挖掘各种人才及学生的潜力,使班上的每个同学都能在某一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在班级继续开展各种活动.如:文明小标兵评选,小书法家,小发明家,小诗人,数学小博士和爱书人等各种评比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大力推出新人,新作,让每个孩子都敢于面对大家展示自我,充分锻炼自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另外,充分利用班级板报中的德育阵地,加强管理。

粤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 篇5

位置“接力” 活动方法:在教室内先确定一名同学,再通过方位词的描述来确定另一名同学的位置。

达利船长是怎样知道船的位置的?(答:利用太阳光的照射,确定方向,再利用航海图上小岛的位置就可以确定船的位置了。

三年级科学复习资料下 篇6

一、“生为主体、任务学习”模式简介

所谓任务教学,是指在学科或专业的范围内,以某一项或者某一类教学任务为目标来组织教学内容,摒弃了仅仅以主题或者知识点来施教的弊端,以此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统整、深层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技能,实现学习迁移。[1]当前国际上不少理论都主张将教学聚焦成一系列的真实任务,包括范梅里恩伯尔的综合学习设计、罗日叶的整合教学法、梅里尔的首要教学原理和波纹环状教学开发模具等。因此笔者为解决传统复习课中存在的弊端,构建了“生为主体、任务学习”的模式,操作思路如图1所示。

二、“生为主体、任务学习”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笔者以浙教版九年级“物质的鉴别”专题复习课为例,具体阐述“生为主体、任务学习”模式在复习课中的实施过程。

(一)课前:根据学情,设计任务

采用“生为主体、任务学习”的模式来教学,课前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学情来精心设计任务。设计任务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宁少勿多,构建微任务

“物质的鉴别”所涉及的知识点很多,要想在一节课时间内将这一专题的内容都复习到,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情来逐一分解,设计一些微任务,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拓展能力。教师可以将每个任务都设计成表格的形式在课前发给学生让他们完成,每张表格包含任务描述(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解决对策(思路、涉及的知识点)。

微任务一:

小新家高朋满座,妈妈请小新去厨房拿白酒来款待客人。桌上放着2瓶无色的液体,你有办法帮小新找出白酒吗?

微任务二:

讲台上现在摆放有3瓶试剂,它们分别是硫酸铜、氯化铁和氢氧化钠,你能不用任何试剂就鉴别出来吗?

微任务三:

现有硫酸、盐酸、氯化钠、氢氧化钡、碳酸钠五种无色溶液,怎样将它们一一鉴别出来?不用任何试剂,你还能完成任务吗?如果不能,看哪个小组可以选用最少的试剂将它们一一鉴别出来。

2.激趣促思,创设趣任务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与学习兴奋程度有很大的关联。要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维持强烈的学习动机,则需要从蕴藏着无穷奥秘的科学现象中、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中,选取学生感到新奇的、能引发学生思维冲突的材料,来创设任务情境。

在本课中,笔者以学生熟知的卡通人物蜡笔小新为主角,以小新家招待客人为场景,设计了一个主任务,如表1所示。

3.环环相扣,形成任务链

教师设计的微任务之间要环环相扣,难度应逐步提升,针对一个复习主题形成一条任务链。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发展性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从解决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本课中,笔者就通过三个微任务和一个主任务串起了一条任务链,使任务序列化。即:利用物理性质鉴别两种物质→利用物理性质鉴别三种物质→利用化学性质鉴别多种物质→先确定物质,再利用其性质进行鉴别。以下是三个微任务中为巩固新知而设计的问题。

微任务一:

下列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A.空气和氮气———用带火星的木条

B.硬水和软水———肥皂水

C.酒精和白醋———闻气味

D.二氧化碳与氢气———用澄清石灰水

【预设分析】难度系数:0.81。知识点:利用物理性质来进行鉴别,只需选择即可。

微任务二:

根据题目要求,设计下列实验(操作、现象、结论):

(1)水和酒精

利用物理性质: ________。

(2)氧气和二氧化碳:

利用物理性质:______。

【预设分析】难度系数:0.69。知识点:利用物理性质来进行鉴别,需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并填写实验现象及结论。

微任务三:

有失去标签的甲、乙、丙、丁四瓶无色溶液,它们分别是稀盐酸、Ba Cl2溶液、K2CO3溶液、Ag NO3溶液中的某一种。按照表中所述进行的实验和结论推出“丙+丁”的实验现象是(已知Ag2CO3难溶于水)()

A.一定有气体B.一定有沉淀

C.可能有反应但无现象D.可能没有反应

【预设分析】难度系数:0.49。知识点:利用化学性质来进行鉴别,难点在于无法直接确定,需要分情况讨论。考虑到Ag2CO3难溶于水,所以可分三种情况讨论。

(二)课中:生为主体,解决任务

经过课前的精心设计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分以下三个步骤来进行。

1.创设情境,呈现任务

课件出示一些蜡笔小新的图片,为学生营造一个小新家高朋满座的热闹氛围“。妈妈请小新帮忙去厨房里拿出白酒来招待客人”。通过此情境的设置来引出三个微任务及一个主任务。

2.小组协作,完成任务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小组协作,让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自行设计解决任务的方案,通过实验来验证,并及时填写好任务单中的内容。

3.总结反思,评价任务

整个过程中教师无需过多提醒,只需认真观察,及时发现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的闪光点和不足点,在最后评价环节中予以指出。

(三)课后:自主探究,拓展任务

1.延伸拓展,升级任务

由于课堂上时间有限,所以在设计任务时只请学生选择其中一种物质进行鉴别,留下另一种物质让学生课后通过小组合作来自主完成。课后升级的任务可以进行如下的设计:

任务描述:通过查阅资料知道“:爆炸盐”的主要成分是过氧碳酸钠(Na2CO4),俗称“固体双氧水”,白色结晶颗粒,溶于水后,会生成碳酸钠和双氧水。课堂上我们只选择了其中一种物质进行鉴别,剩下另一种物质该如何鉴别呢?

解决对策:此任务建议四人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合作完成,先设计思路,仪器、药品等可以先考虑利用家中现有的物品来完成,若有需要也可以借用实验室部分药品。

2.留有空白,自设任务

课堂上完成了相应的任务后,也可以让学生以教师设计的任务为模版,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品的观察了解,小组讨论后设计一些想要探究的任务,并思考解决的方法。

三、反思“:生为主体、任务学习”模式的成效

与传统复习课模式相比,在复习课中引入“生为主体、任务学习”模式,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其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学生层面:维持求知欲望,培养综合能力

在复习课中采用“生为主体、任务学习”的模式之后,一改以往沉闷的课堂气氛。复习的知识通过精心创设的各种任务呈现出来,使学生不再觉得是“炒冷饭”,复习内容有了新意,求知的欲望也就得以维持了。将同一个班级学生前测和后测的成绩相比较,可以发现高分段人数有增加,不及格的人数略有减少。

(二)教师层面:提升专业素养,锻炼教学能力

“生为主体、任务学习”模式的应用也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有利于提高备课过程中的业务能力。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在解决学生学习的“疑难点”、提高学生能力的“支撑点”、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上下功夫,这样能使教师专业知识更扎实、更全面,对教材的把握能力也会进一步加强。第二,有利于提高互动过程中的“公关”能力。教师要主动接近学生,通过平等、民主的师生交往,去了解学生的知识需求和情感渴求,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以自己的真心诚意去感染学生。第三,有利于提高教学过程中的“导演”能力。教师好比是导演,要为学生创设表演和展示的舞台。因此教师要少讲、少问、少板书从而让学生多听、多看、多思考,将课堂魅力留给学生去品味、将学习乐趣还给学生去体会。

参考文献

三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计划 篇7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新课程标准为准绳,以教材为依据,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根据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性的复习,同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切实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分学习小组时注重优差搭配,特别注重辅差,适时进行评价,最终使好、中、差不同的学生都得到提高,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复习总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理解课本上的科学知识。

2、通过复习与练习,使学生融会贯通知识点,学会用科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3、查缺补漏,同时学会做题方法。

4、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做科学实验的良好习惯。

学困生:通过科学的复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中等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的看问题、想问题。

优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的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科学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珍爱生命、欣赏自然、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三、复习内容及重难点:

本教材安排了五个单元的内容,分别是《蚕》、《凤仙花》、《衣服是什么做的》、《石头与房子》《电》。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复习重难点:

1、通过对凤仙花的学习,知道植物的生长过程,以及植物各部分所起的作用。

2、通过对蚕的学习,知道动物的生长过程,以及不同生长过程的特点,了解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生长过程(包括人)。

3、学习知道衣服与布料的知识,能解答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4、学习观察石头的特点,明确我们生活中的建筑材料。

5、懂得安全用电的知识,会画简单的线路图。

四、复习方法及措施

1、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对复习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学困生,教师要特别关爱。

2、采取灵活多样的复习方式,增加学生对复习内容的兴趣,正规地、系统地引导学生复习科学知识。

3、着重进行感观训练,让学生学会有目的、按顺序地复习。复习内容以实验课培养的动手技能为主,锻炼他们对知识的应用,从而巩固所学习的新旧知识。

4、由于学生有两极分化现象,再加上学习任务重有些学生对科学课的重视相当不够。对他们的复习应因材施教,做好系统观察和定量观察的指导,让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学生们的动手操作相结合,并让学生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能说出理由都给予肯定,给他们信心、给他们动力。

五、复习时间安排:

《凤仙花》

1课时

《蚕》

1课时

《衣服是什么做的》

1课时

《石头与房子》

1课时

《电》

1课时

综合练习

浙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总复习资料 篇8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 温度 ,通常用摄氏度 ℃ 来表示。物体的温度可以用 温度计 测量。

2、常用 液体温度计 是利用玻璃管内的 液注随温度变化而上升和下降 来测量温度的

3、温度计主要有 玻璃管、玻璃泡、刻度三部分组成;刻度(0℃ 37℃ -5℃ -10℃ ,会读、会写)

水温计:刻度范围在-20℃——110℃

4、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 下降 ;物体获得热量,温度 上升 ,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5、测量水温的方法:①手拿温度计的上端。②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③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④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⑤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6、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的温度升至0℃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水。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7、冰与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冰和水的共同点:无色、无味道、无气味、透明。

冰和水的不同点:冰有固定形状水没有固定形状;冰不会流动水会流动;冰是固体水是液体。

8、让冰融化速度快的方法有:加热、在太阳下晒、用手捂

9、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做 蒸发,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做 凝结。水变成冰的过程叫做 凝固。 加热、吹风 能加快蒸发。

10、水在自然界中有 液态、固态、气态 三种存在状态,水的状态变化与 温度 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这使水在自然界中产生了循环运动。

水的形态

变化的过程

变化的条件

水蒸气(气体)       冰晶(固体)

温度降到0℃以下

水蒸气(气体)       冰晶(固体)

温度降到0℃以下

水(液体)           冰晶(固体)

温度降到0℃以下

水蒸气(气体)       水(液体)

温度降到0℃以上

水蒸气(气体)       水(液体)

温度降到0℃以上

水蒸气(气体)       水(液体)

温度降到0℃以上

11、装满碎冰的玻璃杯外壁上有许多小水珠,这些小水珠从哪里来?

空气中有大量的水蒸气,盛冰的玻璃杯使它周围的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却下来,因而在杯壁上凝结成了小水滴。

12、如果在冰中加入大量的盐,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冰中放盐后温度会迅速降低,大约在-7℃左右。

13、江河中的水日夜不停地流入海洋,海洋里的水却总也不会溢出来,江河里的水也一直流不完,这是什么原因?

江河湖海里的水在太阳的照射下,会变成大量的水蒸气蒸发到空中,水蒸气在高空受冷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这就是云,云随风飘动,当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越聚越多,就会降落下来,形成雨或雪,雨水汇成小溪,流入江河湖海。

★ 浙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计划

★ 浙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知识点

★ 浙教版三年级数学暑假作业答案

★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美术复习资料

★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学期复习资料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复习题 篇9

红星小学代继安

一填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和()的国家,丝绸约有()年的历史。

2蚕 宝宝的家要(),()。

3蚕宝宝爱(),要经常()桑叶也要()()‘

4蚕宝宝最喜欢吃()

5蚕卵的孵化需要适宜的()和()。

6蚕宝宝是蚕的幼虫,()是蚕的成虫。蚕一生经历了()()()()四种形态。

7昆虫的特征是,身体分为()(部有(),一般有()。

8蚕一生要脱()次皮。

二(简答题

1蚕宝宝的饲养与护理是怎样的?

粤教版三年级科学复习题 篇10

1像水那样,可以( )的物体叫液体,常见的液体有( ),( ),( )。

2.加快物质在水中溶解的方法是( ),( )。( )。

3( )和( )是使浊水变清的常用方法。

4.纯净水是一种没有( ),没有( ),没有( )和( )的液体。

5.自然界中常见的水体有( ),( ),( ), ( ),( ),( )。

6.生命离不开( )。( )哺育着地球上所有的生命。

7自来水厂的水来源于( ),我们要( )和( )自然界的水资源。

二、选择题

1.纯净水是一种( )的液体。

A无色,透明。 B.白色,透明 C透明,有味道

2.( )在水中可溶解。

A糖 B小沙子 C棉线

3.要除去水中细小的杂质,可用( )的方法。

A消毒 B沉淀 C过滤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茶叶中既含有可溶解的成分,也含有不可溶解的成分

B小石子在水中不能溶解。

C.液体有固定的形状。

三、判断题

1.海水不可以直接饮用。 ( )

2.水只能是液体状态。 ( )

3.水是有固定形状的。 ( )

4.水是一种透明的物质。 ( )

四.简答题

1.什么是液体?请举例说明。

2.茶叶泡在热水中,过一段时间茶水变黄了,请问茶叶是否溶解了

三年级科学复习资料下 篇11

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

1.蒸发: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气化现象,只在液体表面发生。

2.水蒸气:是水的气体形式,自然界中的水无时无刻的缓慢地蒸发成水蒸气。

3.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没有固定的形状、无色、无味、透明。

4.水和水蒸气的不同点:水看得见摸得着,水蒸气看不见摸不着。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

第二课、水沸腾了

1.沸腾:

液体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内部出现大量气泡。气泡迅速胀大,上升到液面后放出大量蒸气,整个液体发生剧烈汽化。

2.水沸腾时会有大量气泡产生并伴有声音,这是水变成水蒸汽散发到空气中的表现。

3.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液体温度不再上升,此时的温度称为液体的“沸点”。

第三课、水结冰了

1.冰融化能使周围的温度降低,在冰里面加盐,可以加快冰融化的速度,制造更低的温度。

2.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3.水结冰后,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体积变大。

4.水和冰的相同点:无色、无味、透明。

5.水和冰的不同点:水是液体,冰是固体。

第四课、冰融化了

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开始融化。

2.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变小。

3.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冬季下的雪也是固态的水。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

第五课、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1.溶解:指物质均匀、稳定地分放在溶剂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

2.水能够溶解的物质的数量是有限的。

3.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第六课、加快溶解

1.食盐在热水中溶解的更快。

2.搅拌能加快食盐溶解的速度。

3.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温度,搅拌,颗粒大小。

第七课、混合与分离

1.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式可以分离食盐和沙。

2.过滤:通过特殊装置将流体提纯净化的过程。

3.蒸发结晶:加热蒸发溶液,使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继续蒸发,过剩的溶质就会呈晶体析出,叫蒸发结晶。

1.用磁铁可以分离木屑和铁屑

2.了解物质的特性,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

第八课、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1.我们可以改变橡皮泥和纸的形状或大小,但是构成它们的物质没有改变。

2.冰、水、水蒸气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

3.物理变化:指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

2019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

第二单元《空气》知识点汇总

第一课《感受空气》

1.空气能占据空间,形状不固定,有质量,但是很轻。

2.空气具有无色、透明、无味、会流动等特征。

3.空气在地球上无处不在。

4.空气中包含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5.空气中的氧气能帮助火柴燃烧,动植物需要呼吸空气。

第二课《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1.打孔前,空气占据空间,水不能进入杯子;打孔后,空气流出,水进入杯子;打气后,空气重新占据空间,杯中的水明显减少。

结论: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并且充满各处。

第三课《压缩空气》

1.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占据的空间可被压缩,也可以被扩张。

2.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

第四课《空气有质量吗》

1.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

2.质量是空气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3.质量是所有物质的本质属性之一,空气作为一种物质,是有质量的。

第五课《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

1.测量空气质量时,要选择“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当作测量标准物。

2.质量相同的物体,体积可能不同。

第六课《我们来做“热气球”》

1.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

2.热气球上升原理:口袋里的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重量变轻,所以会上升。

3.热气球下降原理:远离热源后口袋里的空气变冷,体积缩小,重量变大而下降。

第七课《风的成因》

1.热空气上升会引起空气流动。

2.当热空气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低压区)将由附近的冷空气填补,形成我们平时感受到的风。

3.空气的冷热变化会导致空气流动,这是自然风形成的主要原因。

第八课《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1.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人们称它为大气层。

2.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3.空气可以帮助燃烧。

4.风具有能量,风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2019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

第三单元《天气》知识点汇总

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

1.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不一样,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也可能不一样。

2.天气是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

3.天气总是在不断变化,有些天气会给我们带来灾害,如台风、洪水、干旱。

4.各种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大气圈中的自然现象。

5.天气日历是对天气变化进行一段时间的记录,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

6.天气日历的内容由气温、云量、降水量、风向和风速四部分组成。

第二课《认识气温计》

1.气温计是测量气温的专用工具。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2.读数口诀—零刻度,读数起;向上数,摄氏几;向下数,零下几。

3.气温计由面板、液柱、液泡、刻度、单位符号组成。

第三课《测量气温》

1.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空气温度。为了比较,每天可以选同一时间点来测量气温。

2.一天的气温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3.气象预报通常会报一天(24小时)内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最高气温是指一天内气温的最高值,一般出现在下午2到3时;最低气温是指一天内气温的最低值,一般出现在清晨日出前。

第四课《测量降水量》

1.降水的常见形式:雨、雪、冰雹。

2.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3.雨量器的单位是毫米。

第五课《观测风》

1.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2.风向指的是风吹来的方向,3.风向的八个方位。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4.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即“蒲福风力等级”。

5.风级歌:零级烟柱直冲天,一级清烟随风偏,二级轻风吹脸面,三级叶动红旗展,四级枝摇飞纸片,五级小树随风摆,六级举伞有困难,七级迎风走不便,八级风吹树枝断,九级屋顶飞瓦片,十级拔树又倒屋,十一、十二级陆上很少见。

第六课《观察云》

1.小水滴或小冰晶漂浮在空中形成云。

2.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多云和阴。

3.云的三种基本形态:层云,积云,卷云。

第七课《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

1.天气是不断变化的,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2.气候和天气的概念不同,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3.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第八课《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1.天气预报主要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气象部门制作并发布。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复习题 篇12

2、固体的共同性质是(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不会流动)。

3、面糊、牙膏是(水与固体的混合),不能说它们既是固体又是液体。

4、固体与固体可以(混合),也可以(分离)。

5、固体混合前后(重量)不变,(体积)改变。

6、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现象。

7、在水中会上浮的物体有:木块、塑料、泡沫板、铅笔、火柴盒、苹果、树叶、香油、蜡烛等。

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有:橡皮泥、玻璃球、卵石、硬币、铁钉、土豆、一瓶饮料、蜂蜜等。

8、一块苹果和一个苹果,一小截蜡烛和一整支蜡烛放在水里,都会(浮在水面)。

9、固体的沉浮取决于固体在水中所占的(体积),而不是由固体的(轻重)决定。

10、在水中能溶解的固体有(食盐)、(白糖)、(味精)、(奶粉)等。

11、在水中不能溶解的固体有(面粉)、(沙子)、(石子)等。

12、固体与液体分离的方法有三种:过滤(米与水的分离)、沉淀(泥沙与水的分离)、蒸发(水与盐的分离)。

13、像(水)、(油)、(醋)、(酒精)、(牛奶)、(果汁)、(洗发剂)、(钢笔水)等形态的物体是(液体)。

14、液体的共同性质是都(没有固定的形状),都(会流动),都(有表面张力)。

15、不同液体在(透明度)、(颜色)、(气味)、(味道)、(轻重)、(粘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是不同的。

16、比较液体性质的方法有:(眼看)、(鼻闻)、(舌尝)、(比轻重)、(比流动的快慢)、(比露珠的形状)等。

17、按同体积的液体由重到轻的顺序排列:(蜂蜜>牛奶>水>油)。

18、按流动由快到慢的顺序排列:(水>油牛>奶>蜂蜜)。

19、液体在水中存在(沉浮)现象,液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倒液体的顺序)无关。

20、同体积的热水比冷水(轻),热水会(浮)在冷水上。

21、液体在水中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

22、在水中能溶解的液体有(蜂蜜)、(牛奶)、(醋)。在水中不能溶解的液体有(油)。

23、不同液体混合前后重量(不变),体积(改变)。

24、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有:(改变物体的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

25、在渔网上面拴泡沫塑料等轻的物体,下面拴铁块等重的物体,可让渔网立起来。

26、潜水艇沉浮的原因:潜水艇灌入空气,重量变轻,就上浮;灌进水,重量变重,就下沉。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毕业设计报告格式下一篇:镇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