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诚信和学术道德

2024-09-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术诚信和学术道德(共9篇)

学术诚信和学术道德 篇1

近些年来,科技丑闻和学术不端事件时有发生,一些知名高校也频频深陷“学术造假门”事件,国内科研建设正遭遇严重的信任危机。为此,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联合省教育部及中南大学于15日在长沙市人民政府举行“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邀请黄伯云、姚守拙、刘业翔、刘筠四位知名院士以自身经验向1400多名在校研究生宣讲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宣讲教育,引导研究生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摒弃学术不端行为,努力成为优良学术道德的践行者和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推进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宣讲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校长首先发表了重要演讲,他深刻分析了近年来科研造假、学术腐败等案例并指出这些行为严重危害了科技界的公信力。因此,他强调:我们要向体育界反“兴奋剂”一样,坚决抵制学术上的不正之风,让科学工作成为太阳下最干净、最值得尊敬的职业。

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南大学教授姚守拙进一步指出,学术要创新,更要讲道德。他强调事实求是、不追逐名利是中国传统的治学之道,并且呼吁学生要能分清楚什么是不道德的行为、要警惕学术腐败。

已逾80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刘业翔在《谈谈我的科学人生》的主旨演讲中,结合自身研究领域与在场师生进行了交流。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刘筠也结合自身多年来在科研、为人处事等方面的心得,提出了学生要有“踏踏实实做事,诚诚恳恳做人”的科研作风。

学术诚信和学术道德 篇2

“诚信”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一项重要价值标准。孔子曰:民无信不立。鲁迅有“诚信为人之本。教育家陶行知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指出: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见, 古往今来, 中华民族一直奉诚信为做人之根、处事之本。学术诚信作为诚信价值观的一个分支, 大学生学术诚信主要是针对大学生这个群体在学习及从事的一系列学术活动过程中严格遵守学术研究的道德操守。它要求大学生立足于自身的知识体系, 以真实、客观、严谨、科学的态度认真钻研, 做到“恪守治学之责、笃行为学之道”;在对待其他研究者及其成果要本着尊重真知的责任感和敬畏感, 不盗用他人成果, 严格恪守学术诚信规范, 以诚信的态度对待一切学术研究活动。

二、当代大学生学术诚信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大学生学术诚信不仅是大学生自身道德素养和学校德育教育质量的直接体现, 更是促进高校学术水平健康发展、推动学术创新的重要保证。但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得知, 当下大学生的学术诚信现状不容乐观, 作业应付、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数据造假等学术诚信缺失的现象屡见不鲜。基于此前的研究基础, 笔者就重庆市部分高校进行了大学生学术诚信研究调查, 力图从大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活动及思想认识层面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学术诚信的现状及原因, 以便提出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解决对策。

(一) 大学生学术诚信现状

本次调查, 我们从四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作业完成状况”:超过69%的同学有过抄袭情况;其次是“考试状况”:超过52%的同学认为自己或者别人有考试作弊的行为, 可见考试作弊现象的普遍性了;再次是“论文写作、实验数据完成状况”:17.4%左右的学生会选择“大部分复制文献”, 而对于“实验中未能得到合理数据时, 你会怎么办?”的问题, 则有超过50%的同学存在作假行为;最后是“大学生对学术诚信的认知状况”:目前还有大约49.1%的同学只是了解一些或者不了解, 对于“学术诚信是否关乎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大事”这一调查, 也有19.4%左右的同学处在彷徨的状态。从调查中分析, 我们得出结论:无论是在实际言行层面还是认识层面, 当前大学生的学术诚信总体状况不容乐观, 大学生的学术诚信建设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 大学生学术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出现的学术诚信缺失现状确实不得不让人深思,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在“追求真知的大学殿堂里”会出现如此多的学术不诚信现象呢?无可否认, 这既与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有关, 也与学术道德教育力度不够及规章制度不健全、监管惩戒力度不强等因素有关。大学生自身学术道德修养也是导致其学术信仰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具体而言, 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大学已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 大学生的价值理念受到社会各种现象及多元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冲击。一方面, 社会经济日益发展, 但与之相应的道德体系和法律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公民道德观念淡薄, 法纪意识不强, 社会信用体制不健全, 导致各个领域不诚信的行为大量涌现。在这样一种社会大环境下, 高校学生经受着思想的冲击和层层考验, 一些自律意识不强的学生, 便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失去了正确的价值判断, 继而随波逐流。另一方面, 当前,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 特别是搜索引擎的广泛应用, 这为大家带来了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资源, 同时也为网络抄袭、剽窃提供了捷径。

2. 学术诚信教育缺位。

在调查访谈中, 笔者了解到, 目前, 高校基本没有开设关于学术诚信、学术规范及学术道德等方面的课程教学和专家学术讲座。《大学生手册》中仅仅只是涉及考试违规、违纪的相关规则, 而对于作业、论文等方面的学术诚信要求基本没有。很多同学不了解学术规范的具体内容, 对于学术论文中涉及的署名、引用、注释等概念模糊不清。这都充分体现了现在高校对大学生在学术诚信方面的教育和宣传是缺位的, 致使他们的学术道德、知识产权及学术诚信意识极度薄弱。

3. 学术诚信制度不健全。

无规矩不成方圆。学术诚信的规范既需要道德意识层面的理解和认同, 也需要相应规章制度的制约和保障。目前, 我国尚未有专门的“学术行为管理规范”等制度性文件来规约学术行为, 在大学里也未专门出台针对学生遵守学术道德、学术诚信的制度要求。所以, 制度的缺失致使行为失去约束。

4. 学术管理的监督、惩戒不到位。

调查中, 我们发现, 当问到“在学校, 是否有学生因作业 (论文) 抄袭、考试作弊而受到过处罚吗?”的问题时, 有54.5%选择“有处罚, 很严厉”, 认为“有处罚, 但不严厉”和“没有处罚”的同学共占28.6%, 还有16.9%表示“不清楚”。可以说, 目前, 高校对大学生的各种不诚信行为, 除了对统一性考试出现的作弊行为, 学校有严厉的惩罚措施外, 很多老师对于作业和论文中出现抄袭和剽窃行为大都宽容待之, 保持沉默。

5. 大学生自身学术道德修养不足。

一部分大学生认为, 自己将来不从事学术研究, 目前, 完成论文写作、作实验、搞科研都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 而缺乏对学习、学术研究严肃性和严谨性的清醒认识, 对学术研究缺乏尊重、敬畏之心。但大部分大学生还是表现为对学术诚信内容不了解, 对学术活动的相关规则, 大到理论概念、研究方法的运用, 小到引文注释的规范, 缺乏准确、全面的认识。

三、加强大学生学术诚信建设的途径

高校是人才培养、知识传播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理应是社会文明的标识和人类道德的旗帜;然而, 受社会上“急功近利”、“心浮气躁”之风的影响, 使得我国大学近年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学术诚信危机。这也直接影响到大学的学术氛围及新型学术性人才的培养。所以, 我们要有效遏制大学生学术诚信缺失的现状, 必须内外因相结合, 既需要通过教育加强道德的自律;也需要通过完善制度、强化监督加强规则规范的他律。

(一) 加强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

1. 在课堂教学中充实学术诚信内容, 构筑学术诚信的思想道德防线。

一是以新生入学为契机, 上好诚信教育第一课。学校在《大学生手册》中增加学术诚信要求, 从学术诚信的含义、表现、规则和处罚等作以详尽的规定, 通过校规、校纪考试, 强化大学生对学术诚信的认识。大一新生要签订《诚信承诺书》, 其中包括在学术诚信方面提出按时独立完成作业、实验, 不伪造实验数据, 不抄袭、剽窃他人作业和论文等要求。二是把诚信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发挥“两课”主渠道作用。学校可以在专业课程中安排学术诚信的教育内容, 告知大学生在论文写作、实验研究中的一些基本知识和规范, 才能让他们做到知所循、知所守;同时告知他们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对其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真知灼见的学术成果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告知他们对待知识、学问要严谨踏实, 树立严谨治学的责任感。只有诚实对待未知, 才能获得真知。

2.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营造诚实守信的校园氛围。

一是精心规划设置学术诚信教育专栏, 设置诚信格言、警句牌;二是营造良好的诚信教育舆论环境, 充分运用广播、校报、网络进行正面舆论引导;三是通过举办“学术不端案例展”加强警示教育;四是通过征文、辩论、讨论、思想交流等多种形式,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驳斥错误的看法和言论, 帮助学生分清是非, 提高学术诚信的辨识能力。

3. 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一是发挥身边大学生党员在反对学术不端行为、加强学术自律方面的带头作用。二是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在学习的道路上, 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所以, 为人师者在自身的教学、学术研究中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用自己高尚的道德风范和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化学生, 真正担当起“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 引导学术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和诚信品格。

(二) 完善学术制度体系建设

20多年前, 邓小平同志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 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 甚至走向反面。可见, 制度对人的行为具有很大的导向作用。同理, 好的学术制度能够抑制学者的弱点, 使学者的学术精神得到强化;而不良的学术制度往往放大学者的人性弱点, 即使具有学术精神的学者也可能逐渐失去学术上的追求[1]。因此, 学校可针对学生出现学术诚信缺失行为的表象和心理, 制定相应的学术制度, 做到有章可循, 加强学术自律。

(三) 加强对大学生学术诚信的监督和惩戒力度

一是建立大学生学术诚信委员会, 由校内外专家和优秀学生干部组成, 负责有关学术规章制度的制定、宣传、教育工作, 承担大学生学术成果的审查和评价任务, 并对违反学术诚信的事件进行调查和处理。查处结果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开, 接受其他同学监督, 使其起到警戒和教育的作用。二是充分发挥教师的把关作用, 老师要对学生的作业、论文进行认真指导、严格批阅, 确保学生学习态度的严谨性。此外, 学校还可充分引进新技术手段, 例如, “学术论文查重系统”, 辅助完成对论文的检测, 有力监管学术不端行为。

摘要:本文采取问卷和访谈的调查方式, 深入剖析了当代大学生在学术诚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笔者认为, 要解决大学生学术诚信缺失的问题, 势必要同时发挥自身、学校和社会的综合作用, 使大学生的学术诚信意识既能“内化于心”, 更能“外化于行”。

关键词:大学生,学术诚信,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学术诚信和学术道德 篇3

摘 要:加强在职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开展研究生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在职研究生学风和学术现状,加强研究生学风、学术道德建设的途径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加强在职研究生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

关键词:在职研究生;教育;道德;诚信

研究生群体中学风、学术存在失范现象,研究生对学术规范认识不足,高校缺乏对研究生的学术规范教育,例如,修改实验数据、伪造和抄袭他人研究成果、一稿多投等。在从事学术研究时,研究生应遵守学术界的道德规范,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加强在职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开展研究生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在职研究生学风和学术现状

1.大学生读研的功利思想严重

研究生学风是指研究生在科研中表现出来的科研的态度、纪律、方法等行为特征,例如,选择读研的动机是什么、是否喜爱科研、投人研究的时间是多少、课业成绩怎样、学术论文的发表等。学术道德是指在学术科学工作中必须遵守学术界的道德规范要求,涉及价值观念、研究生对学术道德的认知程度、高校对学术规范的宣传教育程度等。本科毕业生选择读研的目的直接影响读研后的表现,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大学生读研的机会增加,一些研究生出现“只为学位,不问学问”的現象,很多大学生读研只是为了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个人功利思想严重。

2.学术失范的表现

研究生对学术规范存在认识模糊,学术道德意识淡薄,急功近利,为了发表论文、职称评定等目的,出现伪造、剽窃等“学术不端”现象,目前国内学界经常使用的概念,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也有明确规定,考试作弊、抄袭他人论文、引用他人研究成果而未加标注、伪造实验数据、一稿多投等行为,研究生中确实存在学术失范的情况。

3.高校缺乏研究生诚信教育

高校对研究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增强学术诚信意识,提高研究生对学术规范的认识,减少失范行为的发生,通过监督,对研究生的学术行为进行控制,促使他们遵守学术规范。部分高校没有经常性地开展学术道德教育,学校是开展学术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加强高校学术道德教育是一项紧迫任务。高校学术规范监督机制的宣传制度不到位,不少学校即便设立了监督机制,但宣传教育没有普及,减弱监督机制的约束功能,监督机制名存实亡,降低失范行为的心理防线。

二、加强研究生学风学术道德建设的途径

1.加强研究生学风学术道德意识

高校要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德育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高研究生鉴别是非的能力,发扬奉献精神,保持艰苦奋斗的美德,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抵制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侵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踏实的探索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研究生遵守学术规范,端正学术研究态度,坚持诚信,完善研究生人格,从而维护学术的尊严,消除学术不良行为,树立优良学术道德规范,研究生的学风学术道德规范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高校要建立学术诚信体系,加强研究生学风学术道德教育。

2.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高校树立服务意识,满足研究生的发展需要,及时解决研究生的思想问题,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困难。树立先进典型,为研究生指明奋斗方向,利用校园宣传栏、网站等,宣传诚实守信、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事迹,宣传到西部地区建功立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邀请事业成功的校友作报告,请德高望重的优秀教师座谈,了解他们的奋斗史,探讨人生理想,培养创新精神,加强服务社会教育,净化心灵、升华思想、提高觉悟。

3.规范制度,强化监督管理

教育部制定了“加强师德建设”“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学术不端行为处理”等文件,成立学风建设指导机构,许多高校也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高校要组织研究生学习贯彻文件精神,将学术道德教育纳入必修课程体系,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完善监管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查处制度,加强学风管理,强化导师对研究生论文的监督,健全学术批评制度。充分利用课内外合力,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提升对学术规范的认识,通过课程体系,加强研究生对学术诚信、规范的重视,理解学术规范的内涵,准确把握失范边界,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通过文体、科技和社会实践等活动进行引导,组织实践活动,了解行业情况,增强研究生科研工作的热情,建立监督惩罚机制,防止失范行为的发生。

总之,研究生的学风和学术道德直接影响人才质量,从德育教育出发,加强研究生理想信念的培养,加强学风建设,建立监督机制,提高研究生的思想境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贾宝余.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的趋势与途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5).

[2]王林.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的调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0).

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学习心得 篇4

结课论文

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学习心得

生活于当代的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叹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今天,没有任何一样东西能够像科学这样对我们的世界产生如此深刻、持久并且广泛的影响。科学不仅已渗透到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且还深深地触及到了人们内心的深处。一方面,它所产生的发明把人从精疲力竭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生活更加舒适和富裕;另一方面,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不安,使人成为技术环境的奴隶,而最大的灾难是为自己创造了大规模的毁灭手段。

就像伟大的现代物理学大师爱因斯坦说的“大多数人都以为是才智成就了一个科学家,他们错了,是品格。”爱因斯坦不仅为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还为我们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财富是所有科技工作者的灵魂。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两重性也越来越明显,因此,科学的发展必须需要有一个保障与约束,那就是科学道德。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靠社会舆论、人们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之间的伦理关系的行为原则、规范的总和。它与科学是辩证统一的,科学在于求真,道德在于求善,只有在求善的基础上,科学所求的的真才是真正的真,才会有利于人类社会,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序发展。

今天,我们国家很多事情包括科学研究都是基于社会需要的,因为科学技术能带来利益,它就会诱惑人们去急功近利。所以,为个人谋利益也成为一种做科学研究新的动机,搞科学技术的人,不能把自己利益的获取作为一个根本的动力,而是要出于对科学纯粹的兴趣,好奇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力由两个轮子驱动,一个轮子来自科学家对自然秩序的兴趣、对规律认知的渴望和对奥秘揭示的欢欣愉悦,另一个轮子的驱动,是对社会发展和国家利益的追求,仅仅个人利益的追求动力不可能成就一流的科学家。一流科学家的品质,既有优秀的科学精神品质,更内含着道德精神的品质。

近年来不断的学术造假事件,也一次次得对科研工作者敲响了警钟,一些科学不端行为,学术失范以及浮躁学风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法律与检查制度的不完善,致使有些人被利益与名利迷住了双眼,绑架了他们内心的对于科学纯粹的兴趣与追求。最典型的例子是韩国首尔大学黄禹锡因违反科学道德,犯有诈骗、科研剽窃等行为,被拉下“国家最高科学家”神坛,最终以被判处有期徒刑18个月、缓期两年执行的结局收场。这一事件极大地伤害了韩国公众对科学家的信任,也对韩国科技界的国际形象带来负面影响。近年来,日本和挪威相继爆出论文造假事件,美国常青藤名校麻省理工学院的“神童”科学家帕里耶斯因为伪造研究数据被开除,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也先后发生了两起震惊科技界的科研舞弊事件。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与世界的科技、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我国的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也不断出现。例如,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李某某事件,是我国科研不端行为问题引起社会范围内的大规模关注的第一次。1993年原淮北煤矿师范学院讲师李某某在基金项目申请书中列举了25篇“本人在国外杂志上发表的科研成果”,至少有23篇是虚构的,其中21篇不是查无此文,就是文章无此作者,2篇系逐字逐句抄自外籍作者的文章。基金委撤销了李某某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无限期取消其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格。李某某为达到基金申请的目的,不惜编造自己的科研经历,这已经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科研不端行为,也涉及到了其为人的诚信问题。

德才兼备的标准是要始终坚持的。既要看才,也要看德,如果一个人光有点才而少德,难免不干缺德的事。出现李某某剽窃事件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在我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学术造假事件是“汉芯事件”。2003年2月,由某高校教师陈某作为总设计师的“汉芯一号”问世,然而三年后,许多细节被披露出来。陈某的“近十年在美国高校和工业界从事集成电路开发设计、生产和管理的直接经验,在各类国际会议和期刊发表集成电路方面的专项论文14篇”和“担任摩托罗拉半导体分部高级主任工程师、芯片设计经理,曾主持多项系统集成芯片(SOC)的新产品开发和重要项目管理”的履历全部是伪造。2002年8月,陈某通过他人在美国购买了10片摩托罗拉DSP56858芯片,随后请工人用砂纸磨掉上面的“MOTOROLA”字样,再打上“汉芯”标识。陈某又通过种种关系,搞到了“由国内设计、国内生产、国内封装、国内测试”等种种假证明材料,从本案例的后果可以看出,除了对陈某个人科研职业生涯的影响之外,科研不端/不当行为的社会影响是相当深重的。“汉芯一号”问世后,陈某先后向国家多部门申报了四十多个项目,累计骗取科研经费超过1亿元;他还用假的“汉芯”芯片申请了12项国家专利。不仅如此,这宗事件还登上了《纽约时报》、《科学》、《商业周刊》等世界知名杂志,影响极其恶劣,在世界范围内给中国科学界抹黑,大大折损了中国科学界在世界舞台上的声望。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厦门大学教授傅瑾博士学位造假、北京化工大学“青年千人”陆俊盗用他人论文„„

但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里写的那样:“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科研上的急功近利是出不了大成果的。中外科技史上,取得重大成就的动力大都来自非个人功利的追求。爱因斯坦、居里夫人都是这样。为新中国的科技事业作出历史性贡献的、我们熟悉的物理学领域里的王淦昌、郭永怀等,名单可以列很长,都是把国家民族的发展作为自己献身科学的追求。

王淦昌先生1961年在苏联杜布那联合核子研究所发现了反西格玛负超子,这是在基本粒子研究上的一个很大成就,使他在国际物理学界有了很高的知名度,国家把他召回来,要他参加中国原子弹的研制。他就从1961年开始隐姓埋名了17年。王淦昌这个名字,在中国科技界,在国际上就消失了,好多人问王淦昌哪里去了?谁也不能说,他是去搞原子弹了。

郭永怀先生解放初期从美国回来参加中国核武器研究,力学工作部分是由他负责的。1968年他从基地坐军用飞机回北京,飞机降落的时候失事起火,全飞机的人都烧死了。他和他的警卫员两个人紧紧地抱在一起,事故处理时把他们两个一分开,两人肚子之间夹了一个公文包,公文包里是一个保密资料,完好无缺没有烧坏。

这些人的品格高度由此可见一斑。科技创新和繁荣需要有灵魂的支撑,这个支撑就是科技创新和繁荣的文化精神支柱。科学的价值和使命就是:追求真理,纯粹的科学探索体现着人的精神的高贵和伟大。科学探索的激情与科学理性及感觉经验融为和谐的一体,能迸发出奇妙的力量。这8个字同样蕴涵着科学的理性精神,科学的理性精神是什么呢?就是要以“有利于社会”为原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就是“利而不害”。这8个字又蕴含着科学的实证精神,科学的实证精神秉持真理性的认识需经实践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由理性精神和实证精神就必然会派生出一系列的科学道德准则,它们引领和规范科学的实践。科学发展既要有道德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支撑,又不能离开它们的约束和规范,这是被许多优秀的科学家所实践和明证了的精神品质。

那么现在的科学道德问题与学风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目前,我国科学文化发育严重滞后于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要求,科学文化相对于商业文化处于弱势,这是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一是对科研活动的客观规律尊重不够,过分看重短期目标,急功近利,缺乏“十年磨一剑”的长远打算和执着精神;二是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严重缺失,缺乏批评质疑的精神,团队协作意识不强;三是受封建思想残余的影响,“官本位”、学术霸权问题突出;四是在涉及人的科研活动中,缺乏对人的基本尊重,科研伦理底线受到挑战;五是公民科学素质不高,对科研活动的监督能力和作用不强。这些问题都助长了学风浮躁和不端行为发生。目前关于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和处罚主要是针对杜撰(有时也称为造假、编造)、篡改和剽窃(FFP),但大量低水平、不负责任的科研行为在这三种不端行为之外,对科研实践的危害更为长远、更具有腐蚀性。

2002年—2004年,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组织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哲学和管理科学领域的专家,共同进行了《我国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的基本分析及建议》的研究,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了我国科学道德与学风的基本状况,并提出了加强科学道德建设的若干建议。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是国际科技界共同面对的问题,而非我国科技界所独有。对于这个问题并没有一蹴而就的解决之道,必须依靠长期细致的、制度化的科学道德建设来逐步达到完善。要解决科学道德建设与学风问题,需要主要依靠科技界的自身力量,在科技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和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根据我国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的具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一要完善科学不端行为监察制度。从一些国家的经验看,科学不端行为监察制度已经成为控制科学不端行为的有效手段。我国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有专门的监督部门,其对科研不端行为的调查处理,在科技界产生了一定反响。科技部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的设立,是我国在科研领域建立统一的监察制度和机构的良好开端。今后应进一步构建针对科学不端行为的监察网络,包括政府科研资源配置的监察机制,教育、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科学道德监察机制等,使相关制度不断完善。

二要发挥社会各界和社会舆论的作用。近年来,科研道德问题成为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会议上来自学界的委员和代表谈论的一个焦点话题;媒体增加了围绕科研道德与学风问题的讨论或争论、观点的阐述与评论,以及对不端行为的披露与报道,甚至出现一些专门网站。实际上,近年来大量的学术违规事件,是在网络媒体和民间学术批评中被披露和传播的。因此,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社会舆论和科技界本身的作用,可以促进科学精神的传播,加快科研诚信建设的步伐,并在一定程度上遏止某些类型的学术违规事件。

三要加强科学道德规范制度建设。近年来,我国各级科学研究机构制定了许多科学道德规范制度,但对比国际科技界仍有很大差距。参照国外的有益经验,我国也应加强科学道德规范制度建设,尽快制定全面和配套的规范和准则,包括明确科研主体的责任,建立科学不端行为的判定标准和处理程序,建立具体有力的监督机制、约束机制和惩戒机制,对违反科学道德精神的行为给予及时有效的处理。

四要建立维护科学道德的有效机制。从实践中看,典型的不端行为,也即那些被称为“丑闻”的事件,是容易辨别的,但是,现实中,更大量的是那些不易辨识的不良行为。而且,这些隐性的不良行为往往带给科学事业更加严重的损害。从总体上讲,目前我国科技界对科学不端行为的查处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和全面的覆盖度;在对科研不端行为的认定上还存在着相当多的难点;在对披露事件的调查与处理方面也由于缺乏相应制度而难以有效运作。因此,今后应进一步建立健全维护科学道德的有效机制。

学术诚信和学术道德 篇5

心 得 体 会

姓名:高帆 学号:2016520153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与通信工程

“名师导航

“名师导航 筑梦理工”系列宣讲活动

——《学者之路的规矩——学术道德和学术修养》心得体会

今天下午我们听了研究生入学教育的第六场《学者之路的规矩——学术道德和学术修养》。

随着近年报道的越来越多的学术抄袭、造假、腐败等问题,学术道德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话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一些学者违背学术研究目的,以抄袭剽窃为手段换取名利。这些行为和现象虽然属于个别现象,但如若不加以制止,将会严重污染学术环境和学术声誉,阻碍学术进步,进而影响整个学术群体的创新和发展。同时,很多科研从业者只关注眼前的课题,忽视学术修养的发展,最后导致学术的缺失,限制了思维,并在往后的工作或学习中带来意想不到的问题。

学术道德是科研工作者应该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没有它的约束作用,学术界必然一团糟。试想,科研人不再注重真正的科研工作,相互抄袭,伪造数据,贪腐经费,把名和利作为追求的首要目标,这样科学研究还能进步吗?更有甚者,过分强调自我,忽略国家和社会需要,追求享乐,不顾他人感受,这种行为行径必然污染学术氛围,制约整体发展。作为学生的我们,虽然暂时达不到科研者的高度,但防微杜渐,从最开始就培养这种对学术道德的自觉遵守,对我们以后的工作学习会产生一个积极的影响。所以,加强我们的学术道德修养也是我们学习专业课程同时的一个重要任务。

做为一名研究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今社会浮夸之风、拜金主义盛行,赚钱多少很多时候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很多兢兢业业的科研工作者,默默坚守,为着科技发展、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才是我们要学习的对象,这才是我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体系应该具备的。我们是民族的未来,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是社会诚信的实践者。“青年信于世界,则国信于世界”,因此我们青年大学生应当担当时代重任,做诚实笃信的典范,拒绝在学术道德中迷失自我。

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研究生招生规模也逐年扩大,已成为世界上研究生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当人们为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感到无比欣慰的时候,也为研究生中出现的一系列学术道德问题深感担忧和不安。研究生的扩招,带来了研究生教育的空前繁荣,但是也导致研究生素质的整体下降。许多研究生在学习期间缺乏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学习规划,对自己所要完成的课程论文和学位论文采取了糊弄任务的态度,既没有系统的完成学习的计划,也没有深入学习研究。为了应付学业上的任务,东拼西凑,粗制滥造,不惜动用各种有违学术道德规范的手段,甚至伪造调查数据,直接和间接抄袭,网络搜索下载复制等,因为缺乏基本的研究和论证,再精妙的手段也只能早出水平低劣的学术论文,难登大雅之堂,经不起实践的检验。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学习的自主性,进行研究性的学习和学术创新。这样研究生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变得更多,学习形式更为灵活和多样,包括查阅文献资料,了解专业动态,撰写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还包括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和科学试验等。为此需要有大量的时间保证和精力投入,更需要研究生有着高度自觉的精神、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和控制能力。但是从研究来看,很多同学报考研究生的目的和动机很少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更很少有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而只是把报考研究生当作改变自身命运的桥梁和手段。几乎所有的研究生都希望自己能尽早成才, 毕业后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取得更高的经济收入和事业上的成功,已婚研究生当然也希望将自己的配偶和子女一起带到新单位所在的地区。在此思想的支配下,部分研究生学业上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而是急等着毕业,可以早日过渡到新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

市场经济给当代研究生既带来了积极的一面,也带来了消极的负面影响。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物质主义等思想泛滥,学术活动领域也深受影响。较多研究生在选择课程或研究课题的时候也出现强烈的功利倾向。往往会偏向于热门的专业领域和话题,研究经费的多少和社会实用程度成为选择的标准,忽视了深层的理论研究与积累,忽视了基本的理论平台的搭建,忽视了基本的理论思维训练,急于求成。有些研究生对导师在课堂讲授中所提出的独到创新的学术观点,稍加整理,在未征得导师许可的情况下,就作为个人的作品交付报刊发表。还有一些研究生看到一些时髦的名词和术语、动向,没有潜心论证研究,急于引用和借题发挥。基本的专业课程和理论平台没有做好,就急于课题的涉及,急于追求学术上的名利。对导师或同学、学友等的研究成果和文章,在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参与情况下,挂名逐利、借名得利。丧失学术上的独立性和自身的学术人格和尊严。

学术诚信和学术道德 篇6

道德建设

以八荣八耻指导研究生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2007-02-10 16:47:

53以八荣八耻指导研究生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

胡锦涛同志3月4日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提出“八荣八耻”的要求。这“八荣八耻”概括精辟,内涵深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

作为一名研究生党员,我深刻认识到研究生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是营造研究生良好学风、浓重学术氛围的保证,以及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因此

我想就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这一与我们研究生密切相关的问题提出我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学风方面,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研究生,顾名思义,是主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其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高低直接影响我们国家整体的科研水平,因此我们要学会在学习期间如何从事科研工作,提高科研工作的素质,适应当今社会高科技发展的需要。从抓好基础理论学习做起,基础是构筑知识“高楼”的根基,是搞好科研工作的保障条件,只有打好了基础才能更好的学习以提高自身素质,在更高的平台上有所建树。(举例说明)另外要重视研究生学习期间的实验能力的培养、提高实践能力,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打好基础。研究是一项枯燥甚至可以说是乏味的工作,所以这就更需要我们研究生端正态度,在开展科研工作时,要扎实、认真、刻苦,不断总结、不断

创新,做好每一项工作,做一名名副其实的研究生。

其次在学术道德建设方面,要“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在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后,我们便开始涉足于有明确方向的学术研究。在此阶段,有些研究生确实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了不少优异的成果,但同时也发生了许多不正当的学术行为,如:论文东拼西凑,偷工减料,窃取他人成果,也有人在研究时不深入,急功近利,不如实地反映客观事实,种种这些对待科学研究的态度不但是不负责任的,而且也是很不道德的。要改变这种现状,我认为首先要从学会做人开始,从每一件小事做起,改变生活作风,诚实的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另外,研究生在学术道德方面出现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与某些指导老师的不严格也有着直接关系,有的指导老师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的优劣,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质的教育。而且,有的导师在通过自身的行

学术诚信宣言 篇7

1.担当刊物职责。充分发挥教育理论刊物在教育学术研究中的引领作用, 承担起教育理论刊物应有的职责, 共同抵制学术失范与学术失信现象, 维护和净化教育学术生态环境。

2.提高编辑素养。认清社会使命, 牢记编辑职责, 恪守职业道德, 固守学术良知, 提高职业素养, 提升专业能力, 加强业务进修, 坚持终身学习, 严把稿件质量, 不断提高对稿件的甄别能力。

3.强化制度建设。建立科学的审稿制度, 不断优化稿件质量监控体系。完善现有的匿名审稿制度、三审制度, 构建科学而有效的选稿标准, 坚守学术底线, 不给学术不端行为留下余地。

4.构建合作机制。加强教育理论刊物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共建共享学术不端人员黑名单, 联合抵制学术不端作者的稿件, 坚决遏制学术不良风气。

5.倡导学术批评。为了鞭挞学术不端行为, 各教育理论刊物均设立学术批评专栏, 大兴学术批评之风, 鼓励社会和舆论参与监督, 共构学术诚信的碧水蓝天。

学术诚信和学术道德 篇8

研究生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具有较高层次、较高素养的科研人才,是我国学术界的接班人。研究生教育是为了培养科学的开拓者和各领域的创新者、带头人,其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在培养创新人才中具有决定意义。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却出现一系列的问题。近几年来关于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事件屡屡发生。目前,硕士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主要有: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捏造或篡改实验数据、低水平重复或一稿多投、标注虚假引文及参考文献、请人代写论文等。虽然,很多学者、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硕士生学术道德问题的重要性,分析过研究生学术失范的根源,也提出了很多建设性建议,但是从现状来看,硕士生学术失范的局面改观不大,而且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形势的不断变化,继续探索研究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建设问题仍然具有现实和战略意义。

硕士研究生学术失范根源的思考

学术制度不完善

学术评价体系不完善。现行的高校评价制度,将发表论文的数量、科研成果数量与奖学金评比、优秀干部、优秀毕业生评选等挂钩,这种量化指标往往会忽视硕士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评定,迫使硕士生“高产出”,导致硕士生产生投机取巧的思想,弄虚作假、抄袭拼凑、粗制滥造,不愿潜心研究,“沉”不下去,严重影响硕士生学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近些年曝光的学术失范案例来看,学术监察制度缺位。另外,对学术违法行为处罚形式单一,仅靠罚金来惩戒,力度不够。据《新快报》2009年7月消息,广州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许永刚所著的博士论文全书共354页40万字,计有202页约19万字涉嫌抄袭,其中包括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杨树安的文章。此抄袭事件处理意见至今未公布,许永刚仍堂而皇之坐在院长宝座上,并未受到相关法律制裁。

高校学术道德教育深度不够

随着学术界对学术道德重视程度的日渐增加,很多高校也先后出台了针对硕士生的学术规范和管理条例,并积极开展了学术道德教育。但高校针对硕士生的学术道德培养工作有失深度。学术道德教育与硕士生的习惯培养、品德培养没有挂钩,硕士生只是把其当作一门课程来学习,学完就放在一边,没有深刻认识其重要性,不少硕士生在明知故犯,知行脱节。可见,高校的学术道德教育并未真正“深入人心”,缺乏差异性和层次性。而且,从硕士生的教育实践来看,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术道德教育存在着忽视硕士生学术道德素质培养的现象,硕士生层次的学术道德教育和要求尚未系统化。

社会浮躁风气与投机心理的影响

现今,受社会浮躁风气和投机心理的影响,学术界也刮起了浮躁之风:学术泡沫、粗制滥造、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现象不断出现,玷污了学术殿堂,腐蚀了学术队伍。不少硕士生也随之心浮气躁,投机取巧心理加重,不能端正学术风气,静下心来做学问、做研究。面对着日益激烈的就业压力和竞争压力,部分硕士生产生了功利至上的错误心理,过度追逐名利,忽视自身学术道德素质的培养,轻视学术道德规范;另外,学术出版市场的不良风气与管理疏漏,也严重破坏着学术文化传播体系。不少出版社为谋求可观的经济利益,不论文章好坏优劣、成果真伪,来者不拒,造成低水平重复、粗制滥造的文章满天飞,使学术出版市场乌烟瘴气。

硕士生自身因素

“思想决定行为”,由于缺乏严谨求实态度,学术责任意识淡薄,导致硕士生学术失范行为的产生。硕士生在日常的科研活动中,伪造和修改实验数据、抄袭剽窃、论文一稿两投或多投、杜撰参考文献等学术失范行为,便是科学精神缺失的具体体现。同时,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学术价值观严重。不少硕士生读研不是出于兴趣或者追求真理的需要,而是从功利主义出发,认为读研就是为了混文凭,为将来得到更好的经济效益和优越的生活;发表论文不是出于科学研究,仅为了学校规定的发表论文数量;硕士生还缺乏道德自律,将学术道德规范视为他律之法,没有将其内化为必遵之法。

加强硕士生学术道德建设的探究

健全完善学术制度

建立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对一些不合适宜的制度进行及时修订。例如在研究生申请学位时,取消论文发表的数量规定,把能否发表与毕业论文相关的高水平论文,作为参照;或者提供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一到二篇已发表论文作为参照。这样,就会减少研究生仅为追求发表数量而出现学术失范行为。高校要摒弃学术管理中的数字追求,尊重学术规律,减少甚至取消各式各样的行政干预,把学术管理的权力集中到导师手中,以便给硕士生一个宽松、自由的学术空间。同时,落实学术监督与惩处制度。首先,完善调查程序。成立一个为学术界所信赖的中立调查专家组展开调查,对调查的原因、程序、结果都应该进行公布。科学、客观、实事求是地认定学术不端行为。其次,加大处理学术失范行为的力度。高校或各培养单位应加大学术失范者的行为成本,进行学术失范行为严肃处理、决不姑息。对严重违反学术道德、触犯法律的行为,依法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加强学术规范教育,增加学术道德教育内容

高校除了通过校园网站、研究生守则、学术报告会、研究生的学术论坛等途径来加大学术规范的宣传力度外,还应开设专门的学术规范教育课程。高校教师要结合各种成功的案例,宣扬优秀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事迹和精神。此外,要对硕士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及相关知识的普及。使硕士生掌握规范的科学研究方法:明白如何合理借鉴、正确引用文献资料,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会构成抄袭、剽窃;了解发表论文应遵守的学术规范,为何不能一稿两投或多投等。确实做到使硕士生明白学术研究有禁区的原则。同时增加学术诚信教育、科学精神教育及相关法律教育等。这样,硕士生才能够多了解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崇尚科学精神,并内化为恪守学术道德的品质。

净化学术道德教育环境

良好的社会风尚和优良的学术环境能为硕士生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一个积极正面的氛围,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学术道德价值观,帮助他们形成道德自律。大力弘扬主流的学术道德价值。宣传、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及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积极倡导“勤奋求实、严谨创新”的学术价值观,为硕士生学术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硕士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同时,学术舆论倾向应侧重于严谨求学的治学态度和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肯定学术典范,讴歌高尚的学术道德行为,从而来熏陶、启发硕士生。还要加强期刊行业的管理与监督。对出版社、学术期刊进行定期评估,并将其出版期刊中的伪劣抄袭作品比率作为重要评估指标,令屡次发表、出版剽窃抄袭作品的出版社、期刊行业限期整改等。

强化硕士生自我教育与管理

硕士生要加强自身的道德自律,应主动学习更多有关學术规范的相关知识,明确学术研究活动中的可为与不可为,自觉地培养良好的学术道德习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考试、科研等过程中做到诚信、言行一致。硕士生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自己言行、活动的参考,维护发扬科学精神;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诚信意识、规范意识和自律意识;正确看待功名与利禄,以坚定的意志克服学术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困难、诱惑和障碍。同时,在服务社会、诚信助人的社会体验中提升自身的学术道德情感。

本文系重庆工商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YJSCXX2011-13。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学术诚信——朱艳林 篇9

控制工程2班朱艳林2111203204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千年的文明伴随着历史的车轮来到了21世纪,千百年前的古人便已经知道不讲诚信是对他人的不尊重,不能为他人所信服。人类文明已经承载了几千年的精髓,特别是在21世纪这个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精神文明显得尤为重要,人们对诚实守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的重点是“诚实守信”;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也提倡要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由此可见,诚实守信在当今社会价值体系的重要性。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坚持学术诚信不仅是严谨治学的态度体现,也是对自身求学生涯所获的检测与肯定。

学术诚信,即在做学问方面坚持诚实守信,坚决不抄袭他人研究作品。21世纪,科技发展是关键,人才战略是核心,当今社会,高等教育已经基本的得到了普及,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崇高使命,高等学校肩负着传承文明、创造新知、发展科学、追求真理、引领文化的历史重任。坚持学术诚信,不论是对大学生,研究生,博士,还是教授,都是不可逾越的底线。人无信不立,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

尽管前人们为我们做出了榜样,然而,学术不端行为在当今社会却是愈演愈烈,学术造假例子已经是屡见不鲜,特别是在近几年,学术造假行为屡屡被发现,其中不乏很有威望教授学者,比如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肖传国关于“反射弧”造假,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得主李连生学术造假,中国井冈山大学讲师李涛和钟华造假70篇SCI论文事件等等,一批如此德高望重的大师级人物都超越了学术底线,大师尚且如此,那么在我们大众之中,学术造假不正之风更是屏蔽不了,对此,我是感同身受的。众所周知,尽管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国家整体教育文化水平的提升,然而,不少人在求学之路上并非是踏踏实实奋斗过来,更有流传“大学没逃过课就不是完整的大学”、“没挂过科更是不完美的大学”等等,致使不少学生在平时的上课时就是玩玩打打浑浑噩噩的度过,做作业也是敷衍了事,东拼西凑,到了期末考试就是紧张局促,然后无计可施时就想到带小抄,更有不少学校还存在着“刻桌文化”,每逢考试考桌上总是密密麻麻写满了字或者公式,还有的学生什么也不准备,就是等着别人给他抄,然后请一顿饭什么的了事,等等这样的事件在大学已经习以为常,等到真正要毕业的时候,要交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时候,才猛然觉悟,四年一无所获,拿什么来结束自己的大学,来混得那两张证书,于是乎,有人就开始想办法,把前人已发表的文章找来十几篇,每篇一大段,一凑和也有二十多页,而且看起来比一般论文更加优秀,而且他们这样页顺利毕业了;更优甚者,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干,而是坐享其成,伴随着社会需求应运而生的各种论文代写机构成为了他们求救的对象,花上几千块钱买一篇论文交上去,他们页毕业了,而且有的还被评选为优秀毕业论文!

这确实不得不让人深思,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如此多的学术造假?我想它应该是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就是学术造假的不当之风已经吹遍了祖国不少地方,如今的学术造假已经越来越“深入骨髓”,从以前的学术不正之风到现在的学术腐败,甚至社会腐败也越演越烈,学术界生活在这种环境里,岂能独善其身,而我们刚好就生活在了这种环境下,想要出淤泥而不染,那确实并非易事,想在“歪风”之下独善其身需要自己认清事态,明辨是非;其次,不少人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很多学术科研人员,想在在短时间内就达到某种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完成的项目而不择手段地对他人的已有成果原版照抄却又不注明出处,只是进行一味的“拿来主义”,还美其名曰“吸取各家之所长之后的再创新”,将一切成果据为己

有,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的大学,研究所里,大部分学校对任教教师都有学术成果要求,而那些想要评优评先,想要晋升副教授、教授荣誉的教师,国家、学校更是设定了每年必须出多少科研成果,必须发表多少学术论文的硬性规定,这对不少年轻老师来说确实是一道难题,于是不少的假冒伪劣产品就悄然问世了。在我们理工科里,科研是神圣而严肃的,是要能出产品的,是要能经得起社会推敲的,它要求科研人员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平凡,这不仅是对学术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尊重;再次,就是造假者个人道德素的低下,学术造假更是显示出了个人诚信观念的缺失,造假本身就是在欺骗大众,危害社会,大多数造假者还存在着侥幸心理,想着或许自己的“成果”不会被世人发现纰漏,然而,殊不知每一项成果都需经得起千百年历史的锤炼,造假者必将身败名裂;最后,还存在着一种因素就是社会、学校的监督管理不严,学术成果的评审机制太过松弛,高等教育的评审制度不够完善等等,如对华南虎照片的真假鉴定,对汉芯成果的研讨审核,这些事都可以由表及里见其本质原因,而在校的大学生、研究生,不少老师其实心里都明白清楚,自己的学生什么水平不可能全然不知,能够做出什么成果,写出什么样的作品心里都有数,可就是如此,老师们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放学生们过了,因为他们不想给自己找麻烦,想给上级领导留一个好影响,这也反过来进一步纵容了学生的术造假。

种种的因素导致了当今的不正之风,从历史的眼光来看,造假只会使我们的社会停止不前,甚至会使社会倒退。学术研究,它是一项光荣而神圣的任务,是容不得半点瑕疵的,它需要我们脚踏实地,踏踏实实,心平气和,坐得住冷板凳,刻苦钻研,我们的科技才会进步,我们的文明才会持久,社会才会进步。作为当今社会的高材生,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我们应该大力倡导学术诚信,弘扬诚信精神,坚持从自我做起,绝不弄虚作假,在此形势,我想借用华中科技大学图像所研究生会的倡议书,向大家倡议我们要坚持学术诚信,弘扬优良学风,做到以下几点:

一、努力提升个人素质,我们应该努力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强调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的同时跟应该成为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有效实现做学问与做人、理论与实践、知识和能力、技术素养与人文素养、身体与心理等的有机结合,实现自身和谐健康的发展,成为国家复兴的栋梁之材。

二、诚信为学,正直为人。研究生要做学问事,先要做学问人,我们要向德才兼备的老师们和前辈们学习,树立良好的学风和文风,努力践行华科校训,踏踏实实做学问,兢兢业业稿科研,不急功近利,不投机取巧,确实做到诚实守信,求真务实。以“慎独”的精神和品格经激励自己,及时无人监督,依然秉持规矩。

三、严守学术规范,追求真理,自觉遵守学术诚信,维护学术尊严。研究生在校期间,除了培养自己的学术道德自觉性,还要充分了解相关学科的学术规范,努力提升学术素养,接受严格的学术训练。

四、强化学术精品意识,戒骄戒躁,厚积薄发。提倡“十年磨一剑”的治学精神,克服浮躁心态,摒弃功利化风气,努力打造学术精品。

上一篇:小学教育学下一篇:我爱家乡的小巷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