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设计基础教学工作计划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室内设计基础教学工作计划

室内设计基础教学工作计划 篇1

XXX 2018年3月 室内设计旨在创造合理、舒适、优美的室内环境,以满足人类使用和审美的需求。室内设计基础这门课程的基本教学任务是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室内设计的主要内容方法、室内设计构思与创意、室内设计的发展、室内设计风格和流派、室内设计的要素、室内设计的评价原则、室内设计常见空间类型分析等内容。本课程既强调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又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老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学生在工作过程中面对设计任务,往往感觉无从下手,大多不能把学校学到的相关知识很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去,掌握的专业技能难以与实际工作接轨。如何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去呢?这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摆在了室内设计基础课教师的面前。

一、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课程特点——实践性强、内容更新快。根据这一特点,结合教学实践,发现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训教学为辅”、“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存在如下问题:

1、“先理论后实践”的传统授课模式,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的抽象性,概括性,学生无法将抽象理论与具体设计案例结合,进行体验、转化、再造,从而伤害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个体作业,不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3、考核方式单一,学生潜力未能完全发掘。主要考查学生作业的最后效果,缺乏对过程的监督。

二、课程目标和任务

将课程的目标建立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度上,重视案例分析,使得学生具备室内设计师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设计思想及职业道德观。

课程任务:让学生掌握室内设计基础的基本理论和基础。室内设计教育作为室内设计人才培养的最重要的途径,将“由技入道”和“由理入道”两种方式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更全面更整体的教育。

三、课程教学安排

1、第一部分:室内设计概述,重点掌握室内设计的概念、室内设计的内容、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室内设计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2、第二部分:室内设计师素养,重点掌握室内设计师的任务、室内设计师的职业道德、室内设计师应具备的技能。

3、第三部分:室内设计发展概况,重点学习中国传统室内设计的框架结构、西方室内设计的演化过程、如今室内设计的发展方向。

4、第四部分:室内设计方法和程序,重点掌握室内设计的思维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到平时的设计实践中去。理解室内设计的全套流程,以及相应的注意事项。在这一部分的学习过程中运用实例辅助教学,通过对现实案例的视频观看,丰富这部分的教学。

5、第五部分:室内设计的风格和流派。重点掌握各种风格和流派产生的历史背景,经典作品和代表人物介绍,目标是能辨识风格的特点,能够学以致用。辅助大量的图片来教学。

6、第六部分:室内设计的要素。重点掌握室内空间组织、界面处理、物理环境以及内含物的设计和选配。图文并茂的介绍室内设计各要素。

7、第七部分:室内设计的评价原则。重点学习什么是室内设计评价、室内设计评价的原则、室内设计评价标准。探讨室内设计的价值观念及评价标准。让同学们认识什么是好的室内设计。

8、第八部分:室内设计常见空间类型分析。通过案例分别分析居住空间环境设计、办公空间环境设计、餐饮空间环境设计、娱乐空间环境设计、商业空间环境设计。帮助学生了解各类空间类型的基本知识,掌握各类空间设计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对现代设计发展的思索。

室内设计基础教学工作计划 篇2

一、总体教学设计

1.会计基础知识,主要介绍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原理,主要了解的内容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记账符号、记账规则、账户设置、账户结构、T型账的介绍等。

2.借贷记账法的应用案例教学,基于工作过程由简到繁,循序渐进,使学习者能够在合理的指引下学习、见识、理解借贷记账法的相关知识点。经过多轮业务处理过程的讲解和示范,才能完成借贷记账法的学习。

二、教学过程各环节的具体安排

(一)会计基础知识(4学时)

会计对象、要素、方法、规范以及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原理,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记账符号、记账规则、账户设置、账户结构、T型账的介绍等,仅是介绍其存在,作为了解性要求。

(二)借贷记账法(6学时)

重点有两个,一是在账户结构,要求学生记忆,掌握借方登记增加或减少,贷方登记增加或减少,仅需要强记资产类账户结构(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的账户结构推论得出:与资产的相反;收入、费用与利润的账户结构可以根据产权关系推论得出,无需强记),需要强记的内容并不很多;二是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案例教学(50学时)

工作过程:建账(根据案例资料设置若干账户)→经济业务发生(根据案例资料,准备好: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第一轮和第二轮只讲总账→说明账户的功能(讲解会计核算对经济活动的反映,对报表数值的影响),假设仅有该项(或若干项)经济业务,通过记账与结账,经济活动的相关数值如何在报表中得到反映(初识报表结构与构成项目)。结账前,要进行对账和试算平衡,以检验账户记录的正确性。结账之后,形成的账户核算结果(期末余额),作为下一期间的“期初余额”;损益类账户结账后无余额,新建的该类账户无期初余额。

设计三轮经济业务核算,由简单到复杂,由个别到系列,让学习者逐渐感受和认识“会计工作过程及其结果”。

1. 第一轮学习(8学时)。

给定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期初余额表。经济业务设计:(1)从银行提取现金1单。从业务发生(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开始,到分析经济业务、确定会计科目、编写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包括建账,第一轮只计总账和日记账),总账与日记账均采取逐笔登记,对账和错账更正、试算平衡、结转损益账户、结账、根据账簿记录确定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各项目的金额。各步骤均用实物凭证、账簿、报表,实行手工操作,使学生有直观的感性认识。通过第一轮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发生1笔业务,对相关账户、报表项目的影响及结果表现。

2. 第二轮学习(6学时)。

假设第一轮业务存在的情况下,本月增加如下(2)~(5)业务。处理过程与第一轮基本相同。本轮4笔账加上第一轮1笔账对报表数字的影响是汇总体现,而不是分别处理,因此,所进行的试算平衡是4+1,共5笔账的发生额试算平衡,同时做期初余额试算平衡和期末余额试算平衡,这就比第一轮相对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经济业务设计:(2)将现金存入银行账户1单。(3)投资者追加投资,投入货币资金(银行存款)、原材料、固定资产等三种形态的资金各1单。(4)从银行借入短期借款1单。(5)从银行借入长期借款1单。

第一轮仅涉及1单业务,最简单、直观。第二轮涉及到新增4单业务,共计5单,但仍是仅涉及基本等式关系的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通过第二轮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发生若干笔业务后,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变化,以及对报表的影响,又一次体会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再到账簿,到报表的操作过程,领会凭证、账簿、报表之间的关系。

3. 第三轮学习(36学时)。

既涉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又涉及收入、费用、利润,以及成本账户,逐渐由第一轮的最简单,到第二轮的涉及会计基本等式的若干笔业务,过渡到第三轮相对完整的制造业企业经济业务核算。但仍不考虑相关税费,主要目的是体现掌握借贷记账法为主。经济业务设计:(6)购买办公用品1单。(7)购买原材料1单。(8)领用原材料1单。(9)核算工资及福利费1单(涉及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10)计提固定资产折旧1单(涉及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11)支付周转贷款利息1单。(12)支付广告费1单。(13)分配结转本月制造费用1单。(14)从银行转账到职工账户发放工资1单。(15)产品完工入库1单(产品成本计算)。(16)销售商品,取得收入1单。(17)结转已销商品成本1单。(18)将损益类账记结转本年利润。(19)核算利润总额,计算企业所得税,并结转本年利润。(20)利润分配,提取10%。(21)结账前实施对账,发现错账运用错账更正的方法进行更正,设计错账更正:业务(2)存入银行金额10000元,记账凭证误记为1000元,已经登记账簿,用补充登记法进行错账更正;业务(6)购买办公用品金额为677元,记账凭证误记为877元已登记账簿,用红字更正法冲销多记的金额;业务(8)领用原材料直接材料20000元,车间公共耗用材料3000元,管理部门用材料2000元,记账凭证全部记入直接材料,已登记账簿,用红字更正法,编制练字凭证冲销原来的错误凭证,再编制一张正确的记账凭证,并登记账簿;业务(12)用银行存款转账支付广告费126800元,记账凭证没有错误,登记账簿误写为:128800元,用划线更正法,对账簿进行更正。(22)计算平衡。(23)结账。设计该套经济业务归属某年12月份,以便介绍月结、季结、年结等特点。(24)编制简单资产负债表、利润表。

以上三轮业务题的设计以一个企业为基础,业务之间相互关联。每1单业务处理过程均从业务发生(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开始,分析经济业务、确定会计科目、编写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第一轮和第二轮只设置和登记总账、日记账,第三轮增加原材料、生产成本、库存商品等数量金额式明细账,同时增加三栏式明细账的设置与登记)。第三轮增加业务类型:错账更正、结转损益账户的讲解。各步骤均用实物凭证、账簿、试算平衡表、报表等,实行手工操作,使学生有直观的感性认识。通过三轮的学习,在各笔业务处理过程讲解和示范中,反复介绍借贷记账法的相关要点,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借贷记账法,不断加深印象,边学边做、边做边学,使学生逐渐明晰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原理,达到学习基础会计的目的。教学环节具体安排如下表所示。

三、教与学的具体要求

1.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要根据上课进度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关资料,包括会计报表、总账、明细账,以及记账凭证与原始凭证。(2)教师要能够逐个步骤示范建账、填写与审核原始凭证、填写与审核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的每的各个环节。教学示范应以手工操作与PPT展示相结合,教师给每一位学生做手把手的示范是不现实的,因为现在上课班级的人数普遍较多。

2.对学生的要求。

(1)学生要带齐学习用品,包括黑笔、红笔、铅笔、直尺、回形针或小夹子等。(2)学生要紧跟教师的思路,配合好教师各个步骤的操作练习,勤于思考,认真完成各项知识点的预习、记忆任务。(3)课后复习所学内容,做到温故而知新。

四、结论

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会计》教学设计方案,立足工作过程实施案例教学,设计经过三轮业务处理过程示范和学习,由简到繁,循序渐进,既直观又符合经济业务核算逻辑,使学习者能够在合理的指引下轻松地学习,并能熟悉掌握借贷记账法的相关知识点,最终达到理解和能够应用借贷记账法的目的。

摘要:该论文针对《基础会计》难入门的特点, 提出将其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模块:会计基础知识、借贷记账法和基于工作过程的案例教学。会计基础知识模块要求作一般了解;借贷记账法模块要求掌握账户结构和记账规则;基于工作过程的案例教学模块分为三轮进行教学, 由简到繁, 从个别业务核算到系列业务处理, 逐渐深入。通过三轮教学使学习者掌握建账、填写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对账、错账更正、试算平衡、结账、编制简单会计报表等知识。

关键词:基础会计,基于工作过程,案例教学

参考文献

[1]戚素文.基础会计实务 (第1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1-233.

[2]林艳红.关于“基础会计”教学的思考[J].职业与教育, 2010, 9 (下) :137-138.

[3]罗平实.基础会计教学方法初探[J].财会月刊, 2010, 9 (下) :105-107.

室内设计基础教学工作计划 篇3

关键词:工作过程; 课程改革; 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144-001

一、引言

《机械设计基础》是我院机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过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为将来从事轨道车辆检测维修、运行维护、车辆制造等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本文通过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实践,初步提出该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课程进行了工作任务分解,以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传统教学方式

机械设计基础主要内容是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主要讨论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传统教学方法,授课内容多,而实践教学课时一直在压缩;即使是实践教学部分,仍以劳动性操作为主,对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不够。教学手段不尽如人意,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改革的探索

1.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对一门课程从设计到实施的标准化规定,包括课程的性质、任务、目标、内容和实施等。它是教材编写的重要前提、是课程组织与实施的纲领性文件、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依据、是课程考评的重要依据,是教育与企业标准相融合的媒介。我们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实践中,充分发挥其导向性,引导教师和学生把教学的重点从掌握系统完整的学科理论转到增强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

首先要确定课程理念,它是制订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我们以工作过程导向为课程指导思想,以机车专业学生岗位中机构和零件的①运行、维护、保养;②装拆、修配、改装;③检测、调试、查阅标准资料等典型工作任务为课程的能力主线,把课程归纳为上述三个职业核心能力。其次是确定课程总要求即课程的口标与专业培养口标一致。内容的组织突出能力培养,保持知识、技能、态度三者的协调统一,融合职业标准并高于职业标准。从宏观上说明通过本门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形成哪些核心能力与技能、养成哪些素质等。例如,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围绕职业核心能力,确定学生应掌握的三个学习情境(工作任务模块):常用机构技术应用、常用传动技术应用、常用零部件技术应用。形成机械设备检修、维护、调试等职业工作能力与技能,树立承担机械设备检修的安全责任心,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再次是确定学习目标与内容以就业为导向,以课程核心能力的培养或技术的形成为主线。通过典刑工作任务开发学习情境。以工作过程中常规性工作任务的技能和技术制定学习目标,产生学习内容

2.编写配套教材

传统的教材,是高等职业院校兴起后编写的试用性教材,是大学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以及原中专校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教材的大融合。教材中既有深奥的理论推导,又有许多知识的重复;新知识、新技术体现较少;章节编排不合理,不能适应高职学生的学习需要。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需要配套教材,关键在于课程的内容和结构是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而不是学科的系统化。教材的编写以职业工作过程中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为基础,整个过程中贯穿着“怎样做”、“怎样做更好”。机械设计基础的课程内容采用工作任务驱动。在课程内容的每个项目中,确定特定的“行为领域和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都反映了组成某项工作过程的“行为领域”。为了确保每个“学习领域”都与整体工作过程相关,每项工作任务都应被看作是工作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工作任务

2.教学过程的改革

第一,组织多种教学形式,除了板书、讲解等,还要联系生活经验或具体事例来创设情境,活跃课堂的气氛,促进学生的思维。

第二,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把握重点,分解难点。

第三,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把学生带到校内外实习基地,进行现场教学和生产劳动。课程中学到的很多机构,在机床中都有应用,如带传动、链传动、凸轮机构、齿轮传动、螺旋传动、液压传动等。例如,在学习螺旋传动原理时,让学生观察数控机床工作台的运动和普通机床工作台的运动,数控机床工作台的运动相较于普通机床工作台的运动,运动精度要高得多。经观察、思考,了解到数控机床工作台的运动,是借助于滚珠丝杠来实现传动的,而滚珠丝杠传动是滚动摩擦,因而效率高、精度好;而普通机床中所采用的只是普通的T形螺纹传动,而普通的T形螺纹传动螺旋之间摩擦是滑动摩擦,所以效率低、精度较差。通过比较学习,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

第四,教学手段现代化。教材中抽象的原理较多,教师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如齿轮传动的啮合原理。因此,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幻灯片、视频甚至机械零件实物进行辅助教学。在课件中将抽象的内容制成二维和三维动画,将生产场面制成视频影像,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較短的时间内接受更多的信息。

四、改革考核方式

期末的考核有两个目的:一是考察学生对本课程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二是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以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是以实际工作任务为核心,有笔试,考查对知识的储备和知识理解的深度;也有技能操作考试,主要考查以职业技能为主的机械设计应用能力,如减速器的设计。

五、总结

工作过程导向的职教课程能够让学生获得一种全面的、和谐的、切实有效的教育。这种课程模式在国际上已经非常普及。

我国的职业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应该以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为培养目标,应该注意教育课程与培训课程的区别;职业教育的学习领域课程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完整教学单元。职业教育的特点应该转向: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科研基金项目YQ1102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王建军,王亚芹.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探讨.科教文汇[J]2009.04

教学设计基础 篇4

一、传播的含义

二、传播的类型

三、传播的功能

四、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五、传播理论与教学设计

第二节学习理论及其与教学设计的关系

一、学习的含义和类型

二、学习的变量

三、学习理论的作用

四、学习理论的流派

五、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

第三节教学理论及其与教学设计的关系

一、教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二、教学理论的研究范畴

三、教学模式

四、教学理论的发展趋势

五、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

第四章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

第一节学习需要的分析

一、学习需要及其分析

二、分析学习需要的方法

三、设计项目论证

第二节教学内容的分析

一、教学内容及其分析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三、分析教学内容的方法

四、课题分析

三、一般特征鉴别

四、学习风格诊断

第五章教学目标的阐述

第一节阐明教学目标的意义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的”的局限性

三、“教学目标”的优越性

第二节教育目标分类学说

一、教育目标分类学说的形成

二、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

三、情感领域的目标分类

四、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分类

五、教育目标分类学说的应用

第三节教学目标的编写

一、采用行为术语的编写方法

二、内部过程和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编写方法

第四节教学目标的系统化

第六章教学策略的制定

第一节三种基本的教学策略

一、生成性策略

二、替代性策略

三、指导性策略

第二节教学性知识的策略

一、陈述性知识学习概述

二、学习陈述性知识的认知活动

三、教学陈述性知识的具体策略

第三节教学概念的策略

一、概念学习概述

二、学习概念的认知过程

三、教学概念的具体策略

第四节教学规则的策略

一、规则学习概述

二、学习规则的认知过程

三、教学关系规则的具体策略

四、教学程序规则的具体策略

第五节教学动作技能的策略

一、动作技能学习概述

二、动作技能学习的`任务分析

三、教学动作技能的具体策略

第六节关于认知策略的教学策略

一、认知策略学习概述

二、认知策略教学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认知策略的具体策略

第七节关于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

一、问题解决学习概述

二、问题解决及其教学的基本策略

三、问题解决教学的具体策略

第八节关于态度和动机的教学策略

一、态度和动机学习概述

二、形成或改变态度的具体策略

三、提高学习动机的具体策略

第七章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

第一节教学媒体的选择

一、教学媒体概述

二、选择教学媒体的依据

三、选择媒体的决策模型

第二节电视教学片的特点和设计原则

一、电视教学片的特点

二、电视教学片的设计原则

第三节电视教学片的内容和方法设计

一、电视教学片的内容结构设计

二、电视教学片的教学方法设计

第四节计算机课件的特点和设计原则

一、计算机课件的特点

二、计算机课件的设计原则

第八章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

第一节教学评价概述

一、教学评价的功能

二、教学评价的种类

三、教学评价的原则

第二节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指标

一、课堂教学的评价指标

二、教学材料的评价指标

第三节教学设计成果的形成性评价

一、制定评价计划

二、选择评价方法

三、试用设计成果和收集资料

四、归纳和分析资料

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思考 篇5

刘剀/李保峰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武汉,430074)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思考

The Study about the Basic Education of Architecture Design 刘剀 李保峰 Liu Kai Li Baofeng 摘 要 通过对建筑设计基础教育中某些观念和现象的质疑和思考,指出目前在建筑初步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通过对我校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体系的介绍,提出我们的教育思路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 建筑设计基础教育 教学思考 教学体系 理性

ABSTRACT By thinking carefully about some concepts and analyzing some phenomena, this paper discussed several problems in the basic education of architecture design.It showed the teaching thoughts and solutions about the problems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our education system.KEY WORDS the basic education of architecture design,teaching study,teaching system,rationalism 中图分类号 TU-0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0-3959(2005)03-00-00

我们的教学改革发轫于对教学内某些观念的质疑和思考。通过对这些观念的理性分析和务实评判,确立了我们自己的教学目标和特色。鉴于传统建筑设计基础教学存在着学生进入建筑状态太慢,工艺美术化倾向比较浓厚,部分教学内容远离建筑设计等弊病,故而我们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改革。

一 几点质疑 建筑设计基本功

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的目的,行业内简单概括为基本功训练。不同的学校对基本功的理解有所不同,但都偏重于某种技能的掌握。然而将基本功仅定位于技能掌握是否偏颇和狭隘呢?作为职业培训的专业学校以此为目标无可厚非,而对于大学建筑教育,则更应注重人才素质的培养。

我们认为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目标应分为三部分:建筑设计技能的掌握,建筑设计理论及知识的掌握,建筑设计意识的建立。这三者互相联系,缺一不可。脱离理论指导的技能运用必然陷入盲目和低效,脱离坚实的技能演绎的理论表述只会陷入空谈,良好的设计意识观念是设计成功与否的重要保证。这三部分的总和才是基本功的内涵。

天分和悟性

我们在建筑教学中常听到“学好建筑是要讲天分和悟性的”这样的话,似乎建筑学存在着某种先验的难以界定的东西。教学被说成非要凭天分和悟性才能把握的事,只能说明这种教学体系过于虚浮和难以操作罢了。大学教育并非是为培养少数天才服务的。教育的关键在于运用合理的方法将普通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人才。

“天分说”的存在一方面反映了教师对理论研究的不足,另一方面反映出教学非理性成分太多。感性虽具有共性的一面,但更具鲜明的个人化色彩和体验,无法成为普遍认同的标准。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化,是对事物规律性客观的总结和本质的思考, 可以成为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标准。教学应以理性为基础,要建立客观科学的教学体系,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思维,提高理性地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避免以往教学中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含混状态。强调理性并不意味着排斥感性,对建筑的认知过程依然需要感性先行。

建筑初步并非每个教师都能胜任

这句话是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教师引以为豪的一个口号。传统初步教学中的某些内容若非做过专门研究,传授起来确实不易。但一个建筑师竟然无法胜任基础教学的事实多少有些荒唐。这其实反映了建筑初步教学或多或少地远离了建筑领域。建筑基础教育在借鉴其他专业的成果时,往往有不加改造全盘移植的现象,如为色彩而色彩、为构成而构成,从而脱离了建筑语境。结果是学生学得盲目,教师教得痛苦。因此这个口号其实是一个信号,提示你的基础教学是否误入歧途了。

二 几点思考

教学结构的思考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结构通常具有线性特点,各教学内容依据难易程度和本身需要顺次连续。线性结构的优点是体系严谨,符合认知规律,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整体性,是一种深度教学模式。但其调整不易,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单元式教学结构的各单元之间为并列结构,易于增改。各单元从多个角度切入同一个研究对象,是一种广度教学模式,往往为高年级建筑教学所采纳。选择合理的教学结构对教学影响甚大。我们结合两者优点,整体上采用单元式结构,单元之间和各单元内部则采取线性结构,这样既符合初步教学循序渐进的特点,又为教学的调整留有了余地。

媒介变更对基础教学的影响

无论是构思推敲习惯还是工作方式都因媒介的变更在逐步地改变。传统的色彩渲染因低效率而被逐渐淘汰;手绘图需要达到的标准降低;字体的训练更是可有可无;色彩训练已不再为效果图服务。某些传统训练因媒介的变更已变得不合时宜,为此我们的教学应顺应形势,适度调整。

对拆分法的反思

初步教学常将较大的教学内容细分为几个较小的题目,以达到降低难度、循序渐进的目的。拆分法有利于初学者由浅入深地掌握相关知识。

但是“拆分法”的弊病却常被忽视。拆分法将造成大量的重复性劳动。例如“建筑抄绘”这个非常传统的题目,以往通常设置有工具墨线条和铅笔线条练习。但从实际操作看,单调的重复性训练让学生厌烦。不考虑时代的变迁和对象知识背景的变化,因循守旧盲目运用“拆分法”只会造成效率低下。对传统教学中使用该法的训练需要审慎反思。对形态构成体系的反思

形态构成体系将形态的研究纳入理性操作范畴,提供了一系列可操作的原则和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培养抽象造型能力的手段,至今仍为不少院系建筑基础教学所采用。

然而,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毕竟源自工艺美术训练课程,其造型语言、形态组织方式、构成成果与建筑实际的操作方式相差甚远。立体构成的创作句法和建筑造型的设计语汇虽有相通之处,但并非同构。学生无法通过这两种训练而顺利地实现对建筑的形态操作。另外,建筑师与艺术家的创作有着很大的不同,建筑师的创作始终都存在着其特有的人体尺度的概念。构成训练完全脱离尺度而单独研究形态,抹煞了建筑设计与工艺美术的区别,也就成了华而不实的视觉盛筵。因此形态构成体系的引用必须经过建筑学的改进而不能直接生搬硬套,应从建筑师对形态的理解和操作组织手法出发加以改造。

三 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体系

教学观念

(1)理性的设计观。建筑创作受到材料、结构、功能、气候、施工、经济等多种条件的限制。设计构思必须考虑可行性和合理性,必须在众多限制条件中权衡利弊,找到解决问题的合理途径。这需要理性的思考和理性的评价标准。从每个教学题目的确定到教学目标、操作过程和教学指导,理性的思维方式应贯穿教学始终。

(2)效率和效果原则。我们以效率和效果为原则审视教学内容,一方面剔除传统教学中低效和重复的内容,另一方面引入教学研究新成果予以改进和更新。教学内容的时常更新,不仅赋予教学鲜明的时代感,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保持良好教学所需的活力和动力。我们的具体操作可概括为“加”、“减”、“并”、“改”四种手段。教学题目由最开始的15个精简到9个,课程设置更加紧凑合理,学生的作业量大大降低,而教学效果却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3)知识和理论、设计能力、设计意识的有机结合。出色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组织能力、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技能是建筑师必须拥有的基本素质,是进行优秀设计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我们强调能力的训练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建筑基本知识和理论融入能力训练当中,用以指导训练并加强训练的目的性和操作性,同时通过实际动手加深对理论和知识的理解。诸如创造意识、技术意识、美观意识、经济意识等的意识观念的建立贯穿于每个题目之中,成为教学的指导性原则。每个教学题目都保证三者的有机结合(图1)。

(4)“WWH”。每个专题教学都遵循“WWH”的教学模式。“WHAT”——理解知识概念;“WHY”——把握事物原理和规律;“HOW”——掌握操作手法和技巧。知识和理论通过实际动手紧密结合,并形成相应的设计意识,力求实现教学中知识与理论、设计能力、设计意识三者的有机统一。

教学内容

按照对建筑理解从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整体到局部又回到整体的原则设置所有专题。教学内容依次分为表达语言模块、设计语言模块和建筑训练模块三个部分(图2)。

表达语言模块单元包括徒手表达、图纸表达、模型表达三个专题。要求学生掌握建筑师的表达语言,掌握一整套完整的建筑表达手段,学会用行业语言传达设计构思和进行交流。学生可以掌握到构图、绘画工具使用、模型制作、建筑图规范表达等知识,同时感性认知建筑造型、空间体系、结构体系、细部处理。

设计语言模块单元包括形态构成、1:1构成、空间构成三个部分。要求学生掌握诸如形态操作、材料操作、空间操作等设计技巧,了解建筑师设计的具体手法和操作对象,建立设计的整体概念和基本意识。在形态构成训练中,纷繁复杂的建筑形态被简化成线、面、体三种要素,要求学生关注这三种要素的形式组织方式和美学特征。在1:1构成训练中,要求学生通过实际建造,体验设计从理念到实践的全过程,充分理解材料对设计实现的影响,理解尺度和比例的重要性,并由此建立起一系列重要的设计意识。在空间构成训练中,要求学生关注建筑空间,把握好空间和形式的辨证关系,充分体验建筑空间中人的感受,并以此为出发点,综合运用多种空间文法进行具体设计。

建筑训练模块单元包括建筑分析、室内布置、小型建筑设计三个专题。要求学生掌握建筑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初步建立功能、流线、环境、技术等概念,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建筑,最后能够完成一个较为复杂的小型建筑设计(图3),顺利地与二年级教学实现对接。

四 部分专题介绍

1:1构成

这个题目来自于对立体构成教学的改革。当把普通的立体构成作业并与人的尺度联系在一起真实建造起来的时候,这个作业就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

(1)尺度认知。传统立体构成中是不存在尺度问题的。但当我们要求设计真实建造,也就是设计作品和成果之间是1:1的比例关系时,要素的大小尺寸就不仅受到相互之间比例的控制,更受到了人的真实感受的影响。换言之,人的尺度被引入作品。观看作品视角由鸟瞰转向平视和仰视,学生以新的视角审视设计,感受小比例模型和真实建造之间尺度变化,加深了对尺度的理解(图4)。

(2)结构知识和稳定性概念。尺度改变后,作品的稳定性成为学生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要求作品必须依靠合理的结构形式达到力学上的“自稳定”——不得依靠任何外在的辅助支撑,从而实现材料、结构、艺术的完美统一,以此要求学生树立起“好的建筑作品离不开合理的结构体系”的观念(图5)。

(3)理解材料和节点构造。立体构成由于本身体量小,材料的连接和节点是常被忽略的问题。随着尺度的改变,学生就必须正确处理不同材料之间的连接方式,以使其连接可靠并具有美感。学生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表达设计构思,掌握如何发挥材料的表现力,并树立整体把握和细部处理统一的意识(图 6)。

(4)环境意识。好的环境可有力地衬托作品,而好的作品也能使环境更富活力和生气。学生通过对展示环境的选择,以及根据具体环境调整作品布局,无疑对他们形成尊重环境的设计意识大有裨益(图7)。

(5)经济性概念的确立。以往的学生设计通常纸上谈兵,感受不到来自实际建设中的经济性要求的限制。而当建造的经费来自设计者自己的口袋时,学生们不得不反复掂量许多构思的现实性,不得不在艺术和经济这两极之间寻求平衡点,从而深刻体会到经济和创作的重要关系。

(6)协作精神和合作经验。现在的建筑越来越复杂,只有多方合作才能完成,这就对建筑师的组织、合作能力提出了要求。1:1构成具有相当的工作量,只能依靠团队的合作才能完成。学生们必须互相配合、合理分工、协同设计。合作的工作方式使设计变得更加成熟和深入,学生们也逐步培养了团队精神,经历了合作过程。

空间构成

建筑师和其他艺术专业人员对空间的理解是不同的。建筑空间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空间以人为尺度。脱离人的要素而单独关注建筑空间的形态和组织结构是将建筑空间等同于雕塑空间,在这样的空间构成训练中,形态之间的相互控制只存在比例,造成空间和围合实体的大小高低只存在形式美上的相互制定,空间因此失去了度量而成为概念空间,与真实的“建筑世界”脱离了联系。而在教学中,越清晰可见的实物展示,学生越容易理解和把握。把活生生的可现实体验的建筑空间演变为脱离生活的抽象概念,将使学生对建筑的理解变得更为困难。而有的空间构成题目,空间变为组织形式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空间实际上成为配角。结果是对形式和实体的过多关注,容易使空间设计沦为实质上的立体构成设计。

在我们的空间构成训练中,要求学生在掌握单一空间构成方式基础上,逻辑合理地将多个单一空间组合成有趣而生动的空间序列。要求空间序列在逐步展开中,伴随着空间由闭到敞、由小到大、由藏至露、由内向至外向的有序变化。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形式的视觉心理特征,做好空间的引导和暗示。人们在其中感受空间的转折、起伏、过渡、收放,享受着空间的美感。教学中将材料的表面质感、色彩都剥离,让学生的注意力聚焦于空间而非围合实体。空间是设计的主角,形式为空间服务,空间类型的需要确定适宜形式的选择。实体的三维向度和空间距离的限定都受到人体尺度的限定,是可度量可感知的,这已经接近实际的建筑设计(图8,9)。

空间构成设计实质上变为人的动线的设计,人在空间形式的暗示下或驻足或移动,如此形成了快慢的节奏,时间要素逐渐突显出来,空间的设计也变成了时间的设计。脱离了人的空间也就被消解了时间,也就丧失了一个重要的属性。□

本项教学改革由杨红、熊利萍、贺慧、王萍、范向光等老师共同合作完成。

收稿日期 2005-05-08 “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目标 2 教学结构图 小型建筑设计——盒子住宅

(2004年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作业观摩获奖作品)作者:滕淼 指导教师:刘剀 4 1:1构成

(2002年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作业观摩获奖作品)作者:陈秋榆、杨欣、仇争艳等 指导教师:刘剀、贺慧 5 1:1构成

(2002年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作业观摩获奖作品)作者:王健、杨晓琳、陶渊等 指导教师:刘剀、贺慧 6 1:1构成

作者:肖朵、曹伟、黎文骏等 指导教师:刘剀 7 1:1构成

作者:傅茵、滕淼、钟凌、许伟等 指导教师:刘剀 8 空间构成

(2002年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作业观摩获奖作品)作者:江步 指导教师:刘剀 9 空间构成

基础会计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设计方案

系(部):经济与管理系

教研室:会计教研室

期:2011年9月20日

《基础会计》教学设计方案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基础会计》课程是财经管理类各专业的必修课,也是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全面、系统、科学地阐述了会计的基本理论、会计核算的基本经济业务、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主要涉及会计概述、账户、复式记账及其运用、账户的分类、会计凭证、账簿、账务处理程序、财产清查、财务会计报告等内容。它既可以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打下基础,又可以使学生对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经济管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课程的目的与要求

该课程帮助学生理解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会计的概念、要素、等式,会计的核算和会计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学习会计的目的是通过对经济活动的记录、计量、报告,提供经济管理所需的会计信息,以此参与经济决策,目的是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操作技能,熟练运用会计的基本方法、基本技术,为学习会计专业其他后续课程打下扎实基础。为此,《基础会计》应以“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为中心,在基本理论基础上,将会计假设、会计确认、计量、会计要素等贯穿全部教学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教学。共分8个章节。

第一章总论主要介绍会计的基本概念、特点,职能和作用、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会计基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和会计计量的属性以及会计核算的方法;第二章重点讲到了会计等式、会计科目和账户,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账户的结构和分类,复式记账法以及平行登记;第三章借贷记账法即是对复式记账法的进一步细分,利用制造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对筹资、供应、生产、销售、利润几个环节的核算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第四章会计凭证主要介绍会计凭证的种类、原始凭证和记帐凭证的填制及审核、会计凭证的传递和保管;第五章会计账簿介绍了账簿的种类、登记,对账和结账,以及在出现错账时几种常见的

错帐更正方法;第六章财产清查主要介绍了财产清查的方法以及财产清查结果的帐务处理;第七章财务会计报告主要介绍了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常见的几种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分类、结构和基本编制过程;第八章账务处理程序主要讲述几种账务处理程序的特点、核算步骤。

第二部分为实践教学。

首先,在授课过程中穿插四次操作训练,即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会计账簿的登记、对账和结账,财务会计报表的编制。其次,在学期末安排一周30个学时的综合实训课程,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效的结合,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四、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

1.本课程的文字教材: 《基础会计》自编教材 2.教学参考书:

《新编基础会计实训》,禹阿平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基础会计学》,吴良海、张素云主编,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中级财务会计学》,葛家澍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电子邮箱:hopelh99@126.com;联系电话:3397811

五、教学过程指导

面对这些从未接触过会计以及企业经济业务活动的学生,要让他们在短时间内理解会计的各种概念和相关原理,清晰地了解企业经济业务活动的发展过程,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而《基础会计》又是会计专业学生进入本专业学习过程中的一块敲门砖,这块砖是否能够敲得响,将直接影响着今后专业课的学习。并且会计专业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专业,针对会计学生的就业现状,要求学生能够在进入会计工作岗位后能够很快上手,因此,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关键。由于现有的教学资源有限,我们只能通过模拟企业业务,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而《基础会计》教学中所涉及到的操作都是会计专业最基础、最主要的训练,因此如何让学生在拿到会计资料后得心应手的达到训练目标,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利用有限的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该简化的就简化,该整合的就整合。尽可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让学生对《基础会计》

中讲述的会计的相关知识体系有一个较完整的认知。

(一)对课程内容划分授课模块

《基础会计》是会计理论的基础部分, 介绍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包括会计科目与账户设置、复式记账的原理、借贷记账法的运用、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会计账簿的设置与登记、财产清查的组织与方法、会计报表的编制以及链接这些方法的会计循环程序, 它是一门会计知识的入门课程且操作性较强。

根据《基础会计》课程的内容及特点,同时为了使得《基础会计》的教学满足高职高专教育特点,满足学生的需要,我们将《基础会计》的课程内容分为两大模块。

第一模块为会计理论,第二模块为实践操作。即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六章为理论部分,重点讲述会计的几个概念和产品制造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内容。第四章、第五章、第七章、第八章把内容讲解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来理解理论,帮助学生活学活用,不死记硬背。

(二)加强教学内容的综合性与整体性

按照上述两大模块的思路,把第二模块即实践操作部分作为一个教学整体,教师利用综合实训,围绕会计核算程序,把建账、编制会计凭证、登帐、对账、结账、编制财务报表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练习,进行会计核算程序每一个环节的训练,并对每个环节相关的练习进行详细的记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整体概念,提高动手能力。学生在学完《基础会计》之后, 头脑中就有了一套完整的会计核算程序, 也理解了各环节的关系, 在实践中建立起会计核算与企业经营活动的整体概念,同时在这种综合的实训中,强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考核方法:

1、考核方式:闭卷笔试

2、成绩组成:试卷80%+平时成绩20%(其中平时成绩主要以学生出勤情况、讨论提问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为准。)

撰写人:

制定日期:

2011年9月20日

教研室主任审核签字:

审定日期:

****年**月**日

系主任审核签字:

审定日期:

设计基础教学探索 篇7

关键词:美术教育,视觉形态,造型基础

造型基础教育是针对学生进行审美训练和审美能力培养的一种手段。在实施训练的前提下, 如果学生对现、当代艺术发展状况缺乏了解, 那么, 他们的眼光和具体表现的自由度, 就会力不从心。过去的时代文化封闭, 我们能够学习和在美术学院资料室里查阅到的几乎只有前苏联艺术家所创立的的现实主义绘画风格与相关作品。即使学校有这种艺术图册, 图书禁闭的教学原则, 也仍然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 看不到太多的艺术形式。那候人们普遍认为, 很多现当代艺术造型方式是可怕的、丑的也就是不适宜的。其艺术教育对我们的影响结果是扎实的写实技法训练和别的什么都不要去考虑。如果教师知识结构缺乏对现、当代艺术与教育方式的认识与研究, 所教出来的学生, 就必然只会是除了古典主义、写实技法以外, 别的什么都不知道。因此, 教学理念开放, 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 还要强调多元视角的艺术探索与实践表现。这方面的探索从95年中央美院就开始进行了这类具有探索性的教学实践, 发展到现今很多重点艺术院校, 甚至三本院校的艺术专业建设也在这方面的意识很强烈。

从学术的层面上看, 各艺术高校近年来设计基础教学开放化, 为我们提供了思考艺术与艺术设计基础教育问题的教学交流平台, 虽然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 但正真在教学实践中能赋予这一根本性的问题以鲜活的新知与生命就对艺术设计基础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挑战。

一、设计基础教学要执行现代教学理念的教学机制

“关于基础教学的克隆现象”的短文中, 揭示过一些教师十几年使用同一种方法和同一本讲义的教学现象。因为有些教师似乎认为只要采用了经典的教学法则, 就无须更变讲义的核心及内容, 就有不断延续的理由。所以, 他们在固步自封的理论前提下, 不负责任地执行教学。但是, 今天教育所追求的是一种基于开放性的基础教学过程, 注重学生创造思维, 而非简单技能训练的教学演绎, 这是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结果。如何看待实验性的教学机制, 如何应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战略转变, 是十分重要的讨论话题。

举例说, 前些年有些学校在设计素描的教学方式上也提出过教学观点。然而, 在观念模糊的发展进程中, 这种方式变成了结构性的线形写实或累加超级写实的东西, 观念变化没有特色, 而现代的课程设计与视觉问题的研究, 不是盲目地去描画对象或表现对象, 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在形态思维训练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与表现;三维设计基础课程也是一样的, 目的是让学生探索视觉形态和基本形式要素, 继后在扩大训练范围的基础上, 学习和运用现代艺术中的不同流派的表现手段与方法, 并实施视觉形态的动手实践。经过感性的分析与研究, 学生对现代艺术各主要流派的视觉表现形式、观察方法和视觉理念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之后, 学生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变化, 其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也大大地增强。

以上课程强调视觉形态的理论分析与品读现代艺术的作品方式, 实际是为学生们进行储备相关的视觉知识, 既为学生的作品形式和不同空间概念的表现方式作了一个基本的知识铺垫, 又给学生们提供了不同个性化的视觉风格研习的参照空间。

二、设计系学生谈学习感受

学生A说:应试高考时, 我对绘画风格了解甚少, 很多东西都不知道。大学后, 了解了艺术史中的各画派风格并学习与尝试。这时起, 我们不仅开阔了视野, 而且思维也更活跃了。惊诧到:“绘画原来也可以是这个样子!”在进一步学习的过程中, 我们才慢慢感受到, 视觉语言的风格表现与创造, 实际上源于我们的思想体悟。学生B说:一个班的教学模式虽然一样, 但是作业结果展现不可能是一个模式或一个样子。不同的人对艺术的看法不同的, 其表现的方法也不可能趋同。设计基础学习过程中, 老师给我们预留了很大的个性空间。因此, 学习的结果是我们的个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教师的职能, 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画得好不好, 实际上并不是最重要的。学生作业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 设计基础课程最后只是把上课的这个过程展示给大家看一看, 至于哪个学生作业好, 这对于展示并不重要。教学环节学生的理解程度才是最重要的, 作业的最终结果并不重要。作业制作是通过感官来洞察知识的过程, 是一种依靠直觉与思想来进行探索的形式, 必然会得到变化的结果。学生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 开始不理解是正常的, 关键在于作者是否真心用自己的眼光, 在生活中发现了一些事物的特别, 并以独特的视觉形式表达出来。

所以说艺术设计基础教学必须从开始向学生灌输新的知识以及先进的文化, 只有知识丰富了, 视野才能更加阔远, 学生刚上大学, 很迷茫, 正需要正确的引导。学生从写实手法到抽象手法都必须要了解。每个时代都会产生每个时代的艺术作品, 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一种基础、一种方法。

以上从教学角度探讨了现代艺术与设计的教学理念, 并且从学生角度也谈了自己的学习感受, 这促使我们开始进一步反思作为艺术教育者的角色问题。在艺术教育中, 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 始终把持交流与对话的状态是至关重要的, 不仅仅学生和学生之间要交流, 而且老师和学生之间、老师和老师之间、专业和专业之间、学校和学校之间以及过去和现在之间都要交流, 只有处于这种开放的对话与互动状态, 学生才能开阔视野, 获得丰沛的信息, 从而真正有利于教与学的良性展开。

参考文献

[1][美]杰克.德.弗拉姆主编.《马蒂斯论艺术》.山东画报出版社.

[2]王轩也易单主编.《设计素描》.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探讨设计基础色彩教学 篇8

设计色彩在现代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应用非常广泛,我们基本上无法想象若生活在一个没有色彩的世界的情况,社会越来越需要设计色彩方面的人才。然而就我国目前设计色彩现状而言,仍然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在各大艺术院校专业中虽然都已经开设基础色彩这门课程,但是安排的课时明显少于绘画专业,导致设计基础色彩教学的地位低下。色彩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功,一件艺术设计作品通过色彩的润色,更加生动,体现艺术魅力,因此色彩具有较为独特的审美价值。设计主要是为了某种目的而特意展开的一系列创造性活动,是艺术设计作品的灵魂,想要充分发挥色彩的艺术价值,在基础色彩教学中应突出设计理念和内涵,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能力。下面是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的几点心得体会。

应转变传统的色彩教学思维,提倡设计色彩思维

绘画主要是画家为了表达、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而为的一种艺术创作行为,可以自由运用色彩。但是设计色彩与绘画存在很大差异,不仅需要锁定特定的欣赏对象,同时还需要考虑物质的生产条件、材料、媒介、客户、市场等诸多相关因素,因此设计色彩创作从某种角度而言,会受到很多条件限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收集一些国内外比较经典、优秀的设计作品,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欣赏,并且共同分析、品味色彩在这些艺术作品中的运用特点,掌握每一个艺术作品中色彩的运用特点,明确作者在作品中的色彩应用意图后,对比分析不同作品的色彩应用风格,并总结设计色彩和纯艺术性绘画作品在色彩应用中的区别和相同点。然后教师再向学生讲解作品色彩应用的相关理论知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色彩的认识和感知。

应采用简化、归纳的方法训练色彩写生

设计基础色彩课程需要学生对色彩具有较强的感受力和理解力,能够自己归纳、总结色彩变化,也可以提炼、自行取舍复杂色彩,自由创造出个性鲜明的色彩作品。在色彩写生训练过程中,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应摒弃传统的模仿局部色彩的思维,应将繁杂的写生对象尽可能精简化,能够应用最少的色彩将写生对象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应要求学生概括、提炼写生对象,有利于学生更容易明确作者的色彩设计意图,了解色彩应用的特点。首先应指导学生学会归纳对象,色彩具有复色、明度、补色、冷暖、色相、纯度等元素,教师可以进行色调训练、明度训练、构图训练等某一个单一方向的训练。色调训练主要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同时组合几组不同的色调对象画小色彩稿,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新鲜感,更容易掌握多种不同的色调,也有利于提高学生们对色彩的敏感度。明度训练主要是指导学生只利用一种单一的颜色表现对象,通过折合,将不同的颜色对等成不同的明度,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色彩明度。同时,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黑、白色彩训练,可以通过中国民间的印染、皮影、剪纸等表现方法尽可能将比较复杂的自然景象转化为比较简洁的平面影像,锻炼学生的构图能力。通过这种简化、归纳训练方式,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和主动性,大胆设计、组织画面,真正发挥写生训练的目的。

在设计技法方面应注重分解、组合色彩

在设计色彩过程中,分解、组合色彩是较为理性的一种设计色彩表现方式,比如可以通过色点、色块等方式来表现拼贴、刺绣、印花等,电脑像素是色彩分解、组合最好的代表。设计色彩的分解主要是为了更好的组合各色彩元素,从而表现出更具倾向性的设计作品。在设计基础色彩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将表现对象的色彩进行分解,得到色点、色线、色块后通过“点、线、面”组合或者“折线、直线、曲线”组合等多种方式进行重新设计,经色彩分解、组合后的设计成品,更加能够体现色彩设计内涵,在整个运用过程中,也会丰富学生的技法,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应装饰化训练学生的表现方法

设计色彩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装饰化,装饰化并不注重色彩的明暗变化,更加追求变形、抽象、简洁、平面化、夸张、亮丽、固有色、含蓄等多种表现形式,因此设计色彩中的一些装饰性色彩给受众的感觉更加强烈、鲜明,令人赏心悦目,更加具有情感性,艺术魅力更强。在设计基础色彩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们多尝试应用一些装饰性色彩,比如晶莹透明的玻璃花瓶若应用蓝白色进行装饰,会不会给人们一种纯朴、冷静、清新的感觉;利用红色进行装饰,会不会给人们带来一种吉祥、喜庆、兴奋的色彩心理;又或者在白色茶具上给予一些红色花边进行装饰,明快、鲜艳感会不会更强。通过装饰化的训练,可以使学生掌握更多色彩表现方法,增强艺术设计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综上所述,设计色彩基础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意识,提高色彩写生训练的有效性,训练学生对色彩技法以及色彩表现方面的设计,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色彩,设计出更多新颖、独特、个性化的作品,提高色彩教学质量。

单元基础训练教学设计 篇9

1.读题目,明确要求。

2.想想写通知要有什么要求?按什么格式写?(要求:(1)要写清楚时间、地点、内容以及活动或会议参加的对象。(2)要写清楚谁发出的通知以及发通知的时间。(3)要注意通知的格式。格式:“通知”二字写在第一行中间;第二行空两格写正文;正文的右下方写发通知的单位名称和日期。)

3.按内容写通知。

3月5日下午第一节课后到工人文化宫看电影《雷锋》。请你替大队部写一个通知。

二、写一建筑物。

1.指导观察(放在作文前几天进行)。

你常见的建筑物都有哪些?(高楼大厦、房屋亭阁、纪念馆、寺庙、塔等。)请对你喜欢的一个建筑物进行观察,注意抓住它的外形特点,如形状、大小、高低、颜色等;还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如从上到下,或从远到近,或从整体到部分等。

2.指导说话。

(1) 师生对话。(略)

(2) 选择材料,确定顺序。

你观察了什么建筑物?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3) 练习说话,组织材料。你看到的建筑物是什么样子?按照你观察的顺序,说给同学听听。(先小组说,再让3至4名观察不同建筑物的同学在班上交流。)

(4) 评议,修改。

3.指导写话。

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为第二章的补充学习内容。主要介绍计算机的组成以及信息的数字化表示,参考教材为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的《信息技术》之第一章第二节《计算机的组成》。本教材非新课程教材,主要以知识的传授即概念和原理的介绍为主。由于上一节课学生动手打开了计算机的机箱,对计算机的硬件组成有了较为感性的认识,本节课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对计算机组成的理性认识,完成电脑配件功能、价格表。信息的数字化表示方面主要是介绍二进制、ASCII码以及存储容量。

二、教学目标描述

1、知识与技能:了解冯·诺依曼原理;掌握硬件与软件的分类;掌握二进制的概念;记住特殊字符ASCII码的十进制表示;了解字节的概念及其单位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利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完成电脑配件功能、价格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三、重点与难点分析

重点:冯·诺依曼原理;硬件与软件的分类;二进制的概念;字节的概念。

难点:硬件与软件的分类;二进制与十进制的互换。

通过多媒体展示冯·诺依曼原理,通过小组讨论对硬件与软件进行分类;通过演示与练习掌握二进制与十进制的互换。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和相关策略设计

信息技术基础(必修)课程面对的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该年级的学生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有独立的思维能力,接授知识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的学习,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

由于上一节课学生动手打开了计算机的机箱,对计算机的硬件组成有了较为感性的认识,本节课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对计算机组成的理性认识。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演示法、讨论法等。软、硬件准备:多媒体教室、网络环境。

五、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上一节课同学们动手打开了计算机的机箱,对计算机的硬件组成有了较为感性的认识,请同学们讨论并概括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抽选三个小组进行课堂提问。教师活动:板书所有可能的答案。明确学习的第一个主题:计算机的组成。教师活动:多媒体介绍冯·诺依曼以及冯·诺依曼原理的三大部分。(计算机结构、存储程序、二进制代码)

冯·诺依曼 冯·诺依曼,美藉匈牙利人,3岁就能背诵父亲帐本上的所有数字,6岁能够心算8位数除8位数的复杂算术题,8岁学会了微积分,一生掌握了七种语言。鉴于冯·诺依曼在发明电子计算机中所起到关键性作用,他被西方人誉为“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原理

1、计算机硬件结构: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

2、存储程序:将指令和数据一起放在存储器里,并作同样处理,简化了计算机的结构,大大提高了计算机的速度。

3、二进制代码:运算速度快,用电子元件容易实现。(电子管的信号开关及信号放大)教师活动:板书计算机的组成: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并根据计算机硬件结构对各种硬件进行分类。教师活动:抽选三个小组进行课堂提问。最后总结归纳:

输入设备:鼠标、键盘、扫描仪、数码相机、话筒„„ 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音箱、耳机„„ 存储器:内存储器、外存储器

只读、随机、硬盘、软盘、CD、DVD、闪存 运算器和控制器(CPU:中央处理器)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回答具体的软件。

教师活动:对各种软件进行分类并总结归纳:

系统软件、应用软件

系统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程序设计系统

应用软件:文字处理、图象处理、音频处理(cool edit)、动画设计、网页制作

教师活动: 板书二进制。计算机内部存储、处理、传输信息采用二进制。教师活动: 由十进制导出二进制。二进制由数字0、1组成,逢二进一。2005=2*10+0*10+0*10+5*10 9+6=15

(1010)2=1*2+0*2+1*2+0*2 1+1=10 111+10=1001 学生活动: 计算二进制数(110011)2相当于十进制数的多少。

03

0教师活动: 二进制数转换成十进制数的方法:按2的幂次项展开计算。

例:将(110.011)2转换成相应的十进制数

十进制整数转换成二进制数的方法:除以2反向求余,除到商为0。

例:将37转换成相应的二进制数 学生活动: 将48转换成相应的二进制数 教师活动:板书ASCII码。

概念:美国信息交换标准码。由7位二进制代码组成。学生活动: 计算7位二进制数一共有多少组合? 教师活动:ASCII码可以表示128个字符。需要记住:

字符“0”的ASCII码(0110000)2,其十进制数为48;

字符“A”的ASCII码(1000001)2,其十进制数为65;

字符“a”的ASCII码(1100001)2,其十进制数为97;

其余数字与字符可以类推。

学生活动: 已知“A”的ASCII码十进制表示为65,求“D” 的ASCII码十进制表示。教师活动:板书存储容量。

存储容量的基本单位是字节,Byte,简称B,一个字节就是一个8位的二进制数。

学生活动: 若要在计算机中存储一个字符“a”,需要几个字节?

教师活动:所有键盘上的字符键都是一个字节。但是存储一个汉字需要2个字节。

存储容量的其它单位有千字节(KB);兆字节(MB);吉字节(GB);TB。

基础医学概论教学设计 篇11

关键词 基础医学概论 免疫系统 教学设计

基础医学概论是一门供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学习,了解医学概貌,掌握必要的医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整合课程。其内容以“分子一细胞一器官一系统”为主线,涵盖了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藥理学、遗传学等十门课程[1],通过对基础医学各学科内容进行整合、重组和优化,从而加深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系统性的理解和掌握。

机体的免疫系统是基础医学概论中非常重要的一章,涉及了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医学免疫学等学科,其教学内容深奥枯燥、概念抽象繁多、机理复杂,一直都是教学中的难点。下面笔者以此章为例谈一下在基础医学概论教学设计中的体会。

一、教材分析

笔者所讲授的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基础医学概论》[2]第18章“机体的免疫系统”。目前的理论学时为10个学时,要完成教材整章的教学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结合非医学专业学生的特点,选择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密切联系特异性免疫应答两条主线(细胞免疫应答与体液免疫应答)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讲授,对面面俱到的教材做一个大幅度的修剪,达到“够用”为度。如免疫耐受、超敏反应、免疫学诊断、预防和治疗等作自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之前所述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知识基础,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掌握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2.掌握免疫器官的组成;3.掌握重要的免疫分子:免疫球蛋白的概念、结构和功能;补体系统的概念及功能;4.掌握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5.熟悉T、B淋巴细胞的重要表面标记分子;6.熟悉单克隆抗体的特点及应用。

由于学生在高中生物时接触过免疫系统,对其分类、组成及功能有一定的认识,对该部分知识的加深与拓展也较易理解,因此本章的难点在于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二)能力目标:在知识目标完成的基础上,我们力争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能力目标。

(三)情感目标:通过讨论,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小组协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方法

非医学专业招生大多是文理兼收的,有些学文科的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对涉及较复杂机制的内容理解起来相对困难,极易形成思维疲劳,失去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为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比喻法、讨论归纳法、案例分析法、PBL教学法等,提出问题找到基础与临床与生活经验的切入点,循序渐进将科学知识的讲授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如在讲解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时,首先提出问题:20世纪80年代世界上发现了一种有“世纪瘟疫”之称的疾病——艾滋病,对艾滋病,同学们有多少认识?同学们知道艾滋病患者会有什么临床表现吗?引导学生自由发言。使学生能更好的形象理解,而且课堂气氛活跃,在师生讨论、互动中,轻松的掌握了知识点,达到了教学目的。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多种方式,导入新课

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温故导入法、提问导入法、故事导入法、情境导入法、疑问导入法等。如讲“机体的免疫系统”这一章绪论时,首先通过口头提问:人体的“国防部队”是什么?一个国家需要有自己的军队来抵御外来的敌人、保卫国家的安全、维护人民生活的稳定,那么人体的“国防部队”有什么功能?以此来唤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导入新课。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又提出新问题:人体的这个“国防部队”是怎样运作的?这时学生带着寻求新知识的强烈欲望,进入了新学习情景中,既激发了学生“温故而知新”的求知欲,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在讲“补体系统”这一节时,我们可以这样设问置疑,“异型输血会出现什么后果?”,“溶血”;“而在血型检测试验中,A型血与A标准血清体外出现凝集现象,这说明什么问题?”,“人体内有溶解红细胞的物质——补体”;“为什么正常时不出现溶血?”,“为什么体外很容易失去活性?”等等。这样的设问使教学内容产生了巨大的诱惑力,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结合教具,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

在“机体的免疫系统”的第一节授课中,笔者首先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入免疫的概念,通过对一流行性腮腺炎病例进行分析,启发学生联系自身经历,从而提出抗原的概念、免疫的概念以及免疫特异性这一重要特点;采用比喻法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的指出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图文并茂的特点,讲授中枢免疫器官的解剖学特点和组织学特点,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出临床骨髓穿刺的部位;利用课堂讨论法,并结合多媒体视频展示骨髓和胸腺的功能。最后利用归纳式板书的方式对本次课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帮助学生系统式掌握并记忆。

(三)问题小结,引发思考

1.人类在许许多多病菌、病毒存在的环境中为什么能健康地生活?为什么老年人或应用免疫抑制剂的人肿瘤发病率较高?得过流行性腮腺炎的病人一般不再患流行性腮腺炎,为什么?2.无偿献血对人体有害吗?为什么?胸腺在机体免疫中起什么作用?

(四)课程总结

基础医学概论作为一门整合课程,由于教学内容上的复杂性、特殊性,授课对象的特定性,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因此对于教学过程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改进,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金昌洙,刘卫东.基础医学概论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4):76-77.

[2] 李利兵,朱大年,汪华侨.基础医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浅谈设计基础色彩教学 篇12

一、从绘画色彩思维转向设计色彩思维

绘画是画家为抒发情感而进行的艺术创作, 在色彩的运用上比较自由。而设计色彩则不然, 不仅要考虑特定的欣赏对象, 而且要考虑特定的物质材料、生产条件, 以及市场, 客户、媒介等诸多因素。相对于绘画色彩来说, 它的创作受限制比较多。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国内、国外优秀的设计作品, 和学生共同欣赏、分析其中色彩的运用, 找出其中的优异之处, 以及它与纯艺术性的色彩作品的异同点, 和学生讨论分析设计作品中用色的意图和作用, 或从理论上分析等, 从而让学生加深对设计色彩的认识和感受。

二、在色彩写生中运用简化、归纳的训练方法

为突出设计色彩的特点, 在写生训练中可以首先进行“简化色彩”的训练, 即对写生对象进行去繁就简的办法。把写生对象的色彩用最少的几种颜色表现出来。“简化”不是简单, 而是把对象概括、提纯, 使之更加典型、简洁。还可以进行“归纳”。在写生中, 学生容易陷入绘画色彩的“惯性”中去,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写生对象进行归纳, 色彩有明度、纯度、色相、冷暖、补色、复色等元素, 可以就某一方面进行归纳训练, 如构图训练、明度训练、色调训练等等这种单向的练习。单一的明度训练可让学生用一种颜色画色彩的对象, 学会把各种不同的颜色折合成各种不同的明度, 加深对色彩明度的理解。调子训练让学生画小色彩稿, 而且可以让学生同时集中画几组不同色调对象的小色彩稿。这样感觉新鲜, 在比较中更易把握各种不同的色调, 也加强了学生对色彩的灵敏度。使学生在写生时自觉的进入一种分析、思考的状态中去, 从而把自然物像转变为具有形式美法则的作品, 还可以进行黑、白、灰的色彩训练, 把纷繁复杂的自然物象概括成简洁的平面化的影像, 可借鉴中国民间的剪纸, 皮影, 印染的表现方法等等。同时, 设计色彩的训练还要有自由想象的练习, 让学生的形象思维有进一步的练习, 从而把写生产生的联想感悟通过作品表现出来, 通过这样的训练, 才能达到写生真正的目的。

三、在技法上强调色彩的分解和组合

设计色彩中对色的分解和组合是一种比较理性的表现方法。如印花、刺绣、拼贴、等等都是以色块、色点来表现的, 电脑像素就是色彩的分解和组合最好的例证之一。设计色彩中对色彩的分解是加强具有设计意味的重要手段之一。设计色彩注重对色彩的性质上的把握, 更加强调对色彩的“设计”这一概念。色彩分解是为了更好的组合, 以期产生各种更具倾向性的表现。在实际教学中, 通过把表现对象的色分解成色点、色线、色块, 再进行组合, 方式可多种多样, 如点、线、面的组合, 曲线、直线、折线的组合等, 使学生的作品的色彩更趋设计意味。学生通过这样一个理性的分析、运用过程, 从而在技法上运用更加丰富和熟练。

四、在表现方法上注重装饰化的训练

装饰化是设计色彩主要的特征之一, 它抛弃色彩的明暗变化, 追求固有色、平面化、简洁、亮丽、夸张、含蓄、抽象、变形等表现。设计中的装饰性色彩能使欣赏者赏心悦目, 因为色彩给人的感觉最鲜明、最强烈, 最富有艺术的魅力和情感性。在实际教学中, 让学生试验用装饰性的色彩, 如用红色装饰, 是否给人以兴奋、喜庆、吉祥的美感, 或者是否有表示危险的意味。用蓝白色装饰晶莹透明的玻璃花瓶, 看是否给人以清新、冷静、纯朴的感觉。在白色茶具上装饰少量的红色花边, 红白对比是否给人以鲜艳明快、富有朝气的感觉等。

另外、设计色彩的应用相当广泛, 因此引导学生多进行多方面的实践和体验是很有必要的。它涉及人类社会各个方面, 在各个方面的应用不同所以色彩的表现也就不同。因此指导学生广泛的涉猎是很有教学意义的。比如戏曲中的脸谱、服装色彩的应用, 国画中的随类赋彩、计白当黑等, 都有可借鉴之处。

总之, 设计基础色彩通过以上几方面的教学实践, 使学生对不同的色彩元素、色彩性格、色彩调性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等, 均有不同的展开。这不仅有利于设计专业的学生明确色彩的源流关系;而且通过对色彩的理性思考和训练, 从客观和主观上加强学生运用色彩的秩序化、规律化、程式化、理想化。力求有形式美的创新, 在色彩的表现上更有开拓性。当然, 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应用于实践, 在设计教学中, 尽可能多让学生的进行创作实践, 从优秀的国内外作品、民间设计的用色中汲取营养, 从而使设计基础色彩的学习更加有实效。

参考文献

[1]林明琛.《艺用色彩学》.海天出版社, 1995年版.

[2]崔唯.《色彩构成》.中国纺织出版社, 1996年版.

上一篇:名牌下一篇:三年级上册unit5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