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秒的认识教学设计(共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上册秒的认识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三年级数学上册秒的认识教学反思1“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时间单位比较抽象,所以我认为本节课的难点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秒的具体概念、感受 1 分、1 秒的时间观念。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积极参与、亲身体验。如:我让学生随着秒针走动时所发出的声音一起感受1秒的长短;再如:我还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身体验1分钟时间的长短——有的学生在1分钟写出了22个汉字、有的学生在1分钟写出了60个数字、……,在这一系列的亲身体验的活动中,学生不仅对1分、1秒的时间长短有了体验,而且也初步建立起来了1分、1秒的`时间观念。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时间观念,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我还在课堂上给他们补充了一些1分钟之内所做的事情,如: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能播180个字,银行点钞机能点1500张人民币、……这些课外知识的增加,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为他们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我还增加估测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如:(1)做一次深呼吸用了()秒。(2)从教室前面走到后面用了()秒。(3)你系红领巾大约需要用()秒。这些题目的设计不仅检测了学生对秒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
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如:对学生珍惜时间的教育的力度不够,多数学生虽然能从1分钟可以做许多事中体验时间的宝贵,但很明显他们只认识到了,并没有付诸实践,这也是教师需要引起重视的。
三年级数学上册秒的认识教学反思2“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认为本节课的难点是初步建立秒的具体概念、感受1分、1秒的时间观念。我的设计理念是: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会秒的实际意义,建立秒的时间观念,逐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和意识。时间单位又不像长度、质量单位那样可以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时间单位比较抽象。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学生会感到不习惯。这就给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学习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数学学习活动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在教学中借助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分、秒的实际意义,丰富学生对时间观念的感性认识,逐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2、重视直观教学,注重实际体验。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在观察、动手实践、自主交流中获得对时间观念的体验,积累丰富的表象,从而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掌握分、秒之间的进率关系。
3、以“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培养“主角”意识,重视体验。新理念下倡导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1秒看不见,摸不着,1秒到底有多长,只有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活动,才能形成自己的体验。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看着钟面秒针的走动拍手、数数,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都能同时参与活动,全方位地感受1秒,充分体验了1秒的长短。
4、将数学教学融入生活应用中,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水平。练习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做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几秒钟,由此,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是由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应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这堂课中,我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1、在学习“1分=60秒”的这个环节中,应适时地“放”一下学生,教师讲得太多,学生讲的太少合作交流比较少。
思考一:教材展现的情景图告诉我们什么?
仔细阅读教材,教材的情景图是一群孩子用不同形状的工具测量书本的短边,发现两种情况:一是虽然测量的是同一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初步感悟用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的必要性;二是虽然测量的是不同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可能相同,如测书本用了5枚回形针,测铅笔盒用了5把小刀,数量都是5,但是由于回形针与小刀长度不同,还是不能比出两者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再次感受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接着用同样的立方体测书本与钢笔盒,才分出长短。通过这一过程,形象地让学生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接着安排练习,分别用相同的工具(立方体或平面图形)估测不同的物体。然后再出现尺子和1厘米的长度,建立1厘米的表象后,开始用尺子量长度是整厘米的物体。
思考二:有必要让学生体验“用不同形状的物体测量长度”这个过程吗?
在研究教材的同时,我们来研究一下学情。学生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是否对测量一无所知?因为赛课中好几位老师在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物体测量之前,先说说打算选什么工具来测量,学生回答除了尺子还是尺子。学生已经知道了有现成的工具(尺子)可以用,却硬塞给学生不同的工具测量,他们能否感悟到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况且总是非常勉强地硬拽着学生用圆形的、弧形的或不规则的物品以及用立体的、平面的图形来进行测量,所谓“强扭的瓜不甜”,这样致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迷茫。再者,学生学过了“比长短”的内容,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笔者认为二年级学生已经知道了比物体的长短,应该选用直条形的物品去测量,而不是让学生用圆形的、弧形的、立体的、平面的东西去摆。奥苏贝尔曾说过,教学的关键要知道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也就是要先了解学情,摸准起点,这对于设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自己已经走到三楼了,为什么还要他们配合你退回到一楼重新再走一次?毕竟不是让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研究“长度单位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呀!
思考三: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
既然学生对测量长度已经有了相对正确的认识,笔者的看法是:这节课的重点应是认识厘米,并建立1厘米的表象。有几位赛课教师把“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作为教学重点,结果基本上都要用3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体验。如果一节课把过程性目标无限放大,那么知识技能目标如何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辅相成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都是在知识的探究与技能的形成过程中自然而然渗透的,而不是另起炉灶、独立行事。不过话又说回来,根据教材的安排,这是学年初的第一课时,考虑到此时学生还未完全进入学习状态,心还在假期里飞翔,所以期初第一课时的内容适当减少,把“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单独作为一课时,也未尝不可。
思考四:如何做到教材和学情两者兼顾?
一天的听课,笔者始终在考虑一个问题,怎样既尊重教材,又关注学情?也就是让学生体验到必要性并理解“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此,我对书本情景图稍作改动,就是让学生用长短不一的小棒测量物体的长度,而不是用不同形状的物品测量。课前每桌下发一些小棒,不同桌学生之间的小棒长度有所不同,同一桌的小棒长度相同。每桌再准备一些1厘米长的小棒,用小袋装起来,并设计以下三个环节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并形成1厘米的表象。
环节一: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让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小棒(不同桌学生的小棒长度不一样)量一量书本的短边,反馈时重点提问:为什么书本的短边一样(教师拿几本比一比),结果却不一样?是不是摆错了呢?引导学生发现摆的小棒长度不一样:小棒长一点的摆的根数少一些,小棒短一点的摆的根数多一些。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同样长度的物体用不同长度的工具测量,结果不同。只有小棒的长度相同,测得的结果才会相同。然后用PPT把画面定格在用5根小棒摆在书本的短边(即下图的左边书本图)。
接着投影画面出现用另一种长度的5根小棒摆在书本的长边,与前一个画面进行比较(如上图),让学生感受结果相同并不表示长度相等,关键还是所用小棒的长度要统一。然后让学生练习,用一定长度的小棒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先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用长短不同的小棒作标准去量书本的短边,再让学生感受、比较书本的长边和短边都摆了5根小棒,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环节二:体验尺子产生的过程
学生用相同长度的小棒比较两个物体的长度(这两个物体的长度都比较短,其中一个比一根小棒长一些,另一个比两根小棒短一些),设问:长的物体长多少根小棒,能比出来吗?怎么办?引导学生发现小棒短一点就可以了。学生换成用准备好的1厘米长的小棒去摆,都正好,可以比较出长的比短的多了几根小棒。
然后引导学生第二次动手,用1厘米长的小棒测量练习纸上的物体的长度,提问:为什么现在的结果相同了?接着进一步启发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方便吗?你有什么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把小棒一小段一小段接起来,课件演示连接的过程,形成一把尺子的雏形。向学生介绍:大家想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古人也是这么想的,用这样的方法发明了很好的工具,你知道是什么吗?课件演示标准的尺子。
[设计意图]设计中让学生用统一的小棒测量物体的长度,使学生经历实物测量的过程体验,贵在检验“测量标准要一致、测量工具要统一”的重要性,从而明白“尺子”产生的必要性,为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厘米”作好铺垫。
环节三:认识1厘米
先介绍尺子,然后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尺子上找1厘米(顺着数倒着数均可),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用手指比划表示1厘米的长度,找出身边1厘米长的物体,再从准备好的图中找出长约1厘米的线(有画成水平的、竖的、斜的、也有大于1厘米的和小于1厘米的),并用尺子验证。接着不用尺子,让学生画一条1厘米长的线(不说线段),同桌比一比谁画得准,再用尺验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观察、认识尺子,通过在尺上找、用手比、闭上眼睛想、身边找、图上找、徒手画1厘米的长度等一系列活动,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充分检验1厘米,使学生对1厘米有深刻的认识,逐步建立长度观念,为后续学习几厘米和其他的长度单位奠定基础。
本节课是进一步学习时间单位的内容,学生在一年级和二年级已经学会了看整时与半时,初步认识了时针与分针,会读写几时几分,掌握了1时=60分,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对“时分秒”的感性认识。由于“秒”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且不易理解,不能借助具体的实物表现出来,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具体活动,引导学生体验秒的长短,帮助建立秒的概念。学好秒的认识,让学生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对于加强学生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有着重要的作用,也为学生以后学习其它时间单位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建立一秒的具体概念,体会分与秒的关系,掌握1分=60秒。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估测能力及合作精神。
3.充分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秒的具体概念,感悟与体验1秒和1分的长短。”
四、教学过程
根据本节课教材的知识结构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结合我校的教学模式,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
(一)情境导入,感知秒
放映课件,以孩子们最熟悉的街头红绿灯为情境,让孩子们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情境,教师提问:红绿灯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说:红绿灯可以指挥交通,教师顺势点拨说:我们的城市正是因为有了红绿灯标志,交通才会井然有序,教师继续提问:孩子们,你们知道红绿灯是怎样计时的吗?学生作答:倒计时,教师追问:那么你们知道红绿灯倒计时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时间间隔大约是多少吗?学生回答:1秒。教师予以肯定:对,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继续追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场合是用秒来记时的?(根据学生的回答顺势展示课间动态画面)
1.雅典奥运会刘翔决赛的视频。
2.神七飞船即将发射的倒计时。
以此引出:看来,生活中用秒来计时的地方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板书:秒的认识)
设计意图:数学来自生活,又为生活而用,把“秒的认识”放置在生活情景中,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学生很有亲切感,激起了他们探索新知的欲望。
(二)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
1.建立一秒的具体概念,体会分与秒的关系,掌握1分=60秒。
2.在学习中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估测能力,养成与人合作的学习习惯。
3.充分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出示学习目标后,教师要帮助学生详细解读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三维目标从学生角度出发,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学习新知识。
(三)自学探究
多媒体出示自学指导:(在这一环节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按由浅及深的层次,设计了3道自学题目,在自学每一道题时,要明确规定学习时间,以此,让课堂高效落到实处。)3道题目设计如下:
1.观察自己准备的学具钟表,找一找时针、分针、秒针,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秒针的样子。
自学2分钟后学生汇报自学成果,教师点拨: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那根针就是秒针。(用课件演示钟面)
设计意图:秒这个时间单位学生早就有所知,几乎所有的挂钟都有秒针,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他们不可能不注意那个形状特殊的长针,因此由学生自己引出秒針,辅以多媒体,效果更显著)
请把钟表或手表放在耳朵旁边听一听,说一说,你听到了什么,想一想你听到的声音和秒有什么关系。
2.自学2分钟后小组交流,汇报自学成果,教师提问:能模仿一下你听到的秒针的声音吗?(学生模仿)教师用多媒体呈现钟表秒针走动的动态画面,然后学生跟随钟表模仿秒针走动的声音,边模仿边在心里感受1秒的长短。教师追问:1秒钟能做什么动作,在小组内做一做自己喜欢的动作。教师适时追问:秒针走多远是1秒?(学生作答后,板书并强调:秒针走1小格是1秒)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各种能计量“秒的”钟表。接着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火车每秒星月55米,卫星每秒行约7900米,1秒钟世界上有4个孩子出生。学生观看后,让他们用2分钟在组内交流感受,然后汇报,教师点拨:做时间比较短的事情就可以用秒作单位。1秒能产生巨大的价值,要珍惜每一秒的时间。
设计意图:新课程着力强调经历,对于抽象的非物化的时间,通过学生的自身的感官体验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让学生明确1秒钟虽然短暂,但用处很大,正是有那么多秒才组成时间的长河,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把自己对秒的认识在组内共享,使学生对秒的认识更深刻、更具体,意识到要珍惜时间,并借机渗透作比较短的事情就可以用秒作单位。
3.请认真观看屏幕中的视频,边看边在心里数数,也可以用你喜欢的别的方式估算这段音乐有多少秒。
(课件播放1分钟的国庆阅兵的升旗仪式的视频)学生汇报估算的时间后教师用课件重新播放1分钟视频,,演示钟表上秒针走了60秒,分针走1小格,引出1分=60秒。(板书并强调:1分=60秒)
教师追问:1分钟能做哪些事情,学生把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后汇报,教师适时进行惜时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1分钟的长短,抽象出1分=60秒,体验到1分钟的价值,并以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四)质疑释疑
提出自己在学习中的疑问,交流后释疑。
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后,要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疑问,只有会提出问题,才能做到充分把握教材。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的学习习惯。
(五)课堂检测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因此,我把基础练习的设计融入到学生的生活情景中,设计如下:
检测1:
(1)填空:秒针走一小格是( )秒,秒针走一圈,走了( )个小格,走了( )秒也就是1( )
(2)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起床穿衣用了 2( )
洗脸、刷牙用了5( )
收拾书包用了50( )
一天在校学习的时间6( )
做数学家庭作业用了20( )
写语文作业用了15( )
晚上睡觉用了9( )
检测2:
(1)趣味题:
聪聪的一天
每天,我总是早早起床,先锻炼20小时才吃早饭。妈妈说吃饭不能太快,所以我会花15小时把早饭吃完。我家在学校附近,每天上学,我用3秒钟就能走到学校。为了下午上课有精神,我总会睡1分钟的午觉。放学后,我回到家便抓紧时间写作业,一般10秒钟作业就能做完。晚上我经常用30小时看新闻联播。有时,我知道爸爸每天工作8分钟和累,就说些有趣的事让他开心。
日记中的时间词用得对吗,快帮聪聪改一改。
(2)前不久我们学校利用大课间时间进行了田径比赛,这是二年级四位男同学60米跑的成绩,你能给他们排一排名次吗?
实验小学二年级组男生60米跑决赛成绩表
姓名吴刚张杰丁峰孙力
成績12秒11秒14秒13秒
检测3:动脑筋:
秒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多长时间?
分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多长时间?
时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多长时间?
设计意图:这3道检测题分为两个层次,即基础题和提高题,其中1、2两题为基础题,重点检测学生对时分秒实际意义的理解和运用,3题为提高题,为优秀学生提供了动脑的平台,通过层次性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并灵活运用,提高不同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总结延伸
先让学生对照学习目标汇报自己的收获与感受,接着教师再出示列宁的名言:“赢得时间就是赢得一切。”告诉学生:我们应该做时间的主人,分秒必争,永远走在时间的前面。
课时:一课时 科目:数学
教学对象:三年级学生 备课人:徐长青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在认识了时,分这两个时间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以及学习有关的时间单位计算。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不仅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时,分,秒这三个时间单位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学会解决与时间计算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三年级孩子已经掌握了时和分,知道1时=60分,对秒的认识有特别的想知道欲望,而且对钟表有亲身感受,这对自主学习秒的知识储备了优势。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自主学习策略、合作学习策略、信息演示策略、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学课件 资源准备: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感知规律,教师谈话,和学生走在一起,准备亲切合作。探究
(一): 认识钟面上的秒
2、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取方法进一步类推。
3、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④小结: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4、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5、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6、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7、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认识钟面。明确时,分,秒在钟面上的分工协作。
探索
(二):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明确时,分,秒之间的关系。反馈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补充:(1)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2)小明跑100米要用19()。
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2、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学生观察交流回报 1.巩固新知 2.活学活用 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回答
反馈学习效果:懂得“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教学反思: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的设计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能运用多种表示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这节课我强调学生独立思考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
我认为,并非所有的数学教学内容都适合“生活化”,“生活化”也不是数学教学的万能钥匙。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选择地渗透“生活化”,而且要充分利用好那些不适宜采用“生活 化”的教学内容去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新宁路小学
教学内容
课本第75~76页。
教学目的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4、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
时钟模型。
教学过程
一、你说我讲:
最后一个节目,校园歌曲大联唱,此时是几点,校园歌曲联唱结束了,现在是几点。算算校园歌曲大连唱一共花了多少时间?大家提出问题?
一个同学说,分钟走了四个大格,一个同学说55-35=20分钟等等„„
虽然解答的方法有很多,可是答案就是20分钟,老师应该鼓励学生们多考虑算法,给予一口报出答案的人鼓励。
二、自主练习: 第一题:
填一填,是计算小红读书花了多少时间。第二题:
看一看,填一填。主要考察学生的看图解答问题能力,同时也考察学生的细心。第三题:
做鸟巢。从开始做准备活动开始,到做好鸟巢之后,一共花了多少时间,只要学生稍加细心,就不会错误。
第四题:
想一想,说一说。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我认为,“探究式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指导学生开展了多种数学活动,体现了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灵活选择。
在认识钟面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汇报出在钟面上发现了什么,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然后指导探究。观察钟面时,通过认一认、指一指、数一数、拨一拨等操作活动,总结归纳出: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面有5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在探究时分之间的进率时,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究、自己抽象概括出时分之间的关系,较好的揭开了知识的奥秘,有助于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在苏教版的小学数学新教材中,每一册都编排了一些思考题,这些思考题一般都在练习或者复习之后,看似不起眼,很多的教师也对此很不重视,往往会在课堂中的最后几分钟里,很快的把自己的想法和正确的答案告诉学生。其实,这样的处理方式违背了教材设计的初衷,也没有好好利用课本上的有效资源,很大程度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解答数学思考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给抹杀了。那如何发挥思考题的作用,如何让思考题成为数学教学中的一块沃土?下面以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道思考题为例,说说笔者对思考题教学的理解。
【案例过程】
1.师:瞧,图图带给我们来到了美丽的果树园,这里有两盆“神奇的三叶花”。
师:读一读每片叶子上的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1:2×2=4,1×3=3。
生2:二二得四,一三得三,三三得九,二四得八……
2.图图又带来了一盆“神奇的三叶花”,但这里弄丢了一个数,你会填吗?
师:15是怎么得来的?有不同想法吗?
师评价: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
师: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三盆花,你能说说它们神奇在哪里吗?
生1:我发现了乘法口诀,二二得四,一三得三,三三得九……
生2:左边中间叶子上的数比右边小1。
生3:从上往下,每次都加1。
师总结:是啊,我们从中找到了乘法口诀;我们还发现左边那棵花左右两片叶子上的数是相同的;我们还发现了中间两片叶子上的关系。
3.师:……看,这里也有两盆“神奇的三叶花”,但这里少了一些数,你能帮图图完成吗?
生上台贴,并说明5×5得到25,根据口诀四六二十四得到4。
【案例反思】
以上是教学思考题时简单的实录,希望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希望学生在一步步的指导和理解中让每个学生在整个思考题中有所收获。但教学之后仍发现教学中还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反思。
一、如何定位思考题的教学目标
本次教学的思考题就是在表内乘法和除法单元的复习题中,是学生对表内乘法和除法的综合运用,我们的目标定位应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每个学生能发现乘法口诀,并能运用这一规律进行填空;二是大部分学生能找出左边那棵花左右两片叶子上的数是相同的,右边那棵花上左右两片叶子分别与左边那边相差1这一规律;三是少部分人能发现两棵花中间叶子上的数相差1这一规律,同时能创造这这样存在这样规律的花。
二、如何实施教学目标
刚才我们给本节课定位了三个目标,一个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个是面向大部分学生的,一个是面向少部分学生的。针对这样的目标设计,我把教学分成了三个层次。我先出示了两盆花,希望学生在两盆四棵花上找到本节课最基本的规律,教学中发现这一目标学生能够达到,每个人都能找到乘法口诀,并能进行准确的表述。这一层次的教学学生在前,老师在后,老师只要对学生的发现进行评价和总结即可。第二层次是出示第三盆花,其中缺少了一个数,希望用两种方法填出缺少的数,既是对第一层次全体学生发现乘法口诀规律的运用,也是对第二层次大部分学生发现中间叶子上的数相差1的规律。这一层次教学中如果孩子有问题,不能很快发现规律,教师可以主动引导,观察中间叶子上的数,并对学生发现的规律进行准确的总结,学生对描述规律的语言可能不够完整,老师应及时进行完整总结。第三层次的教学是面向班级的少部分学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优等生,思考题中我们应给优等生更大的空间,第三层次中我就出示了一个一个数都没有的花,希望学生通过前面发现的规律进行总结,上课时我指定把花贴在下一个,限定了学生的思维,应该更开放一些,给优等生更大的空间,可以从具体的数到抽象的图形。这三个层次的目标在教学中也是穿插起来的,我们可以让优等生在第一二层次发挥带领者的作用,带领班级其他学生发现规律和表达规律。
三、如何评价学生的学
评价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判断学生学的情况的一个重要依据,教学中我不仅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进行相应的评价和总结,还对学生的学的情况进行了评价,全班分成了3个大组,我采用的是加“三叶草”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小组竞争的。低年级学生课堂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通过及时对学生的学进行评价不仅让被评价的学生得到关注,还能让全部同学关注别人的回答,对培养学生的倾听很有帮助。我们面对的不同的个体,如果能做到让不同的个体在这节课都有收获,那这节课对学生来说就是有意义的。
□设计:金美芬 评析:吴毅松
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初步建立“秒”的时间概念。
2.能力目标: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想象力,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算一算等,逐步培养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借助生活实例和实践活动,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重、难点:
初步形成对时间的观察体验能力,建立“秒”的概念。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回顾“神舟六号”发射的情境。
师:同学们,神舟六号的成功发射,使我们在探索太空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大步。下面让我们一起回到神六升空的激动人心的时刻。(课件播放神舟六号发射实况片段)发射前的倒计时已经开始了,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
师生一起倒计时:9、8、7、6、5、4、3、2、1。
2.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刚才的倒计时你知道是用什么作时间单位吗?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就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有关秒的知识。(板书:秒的认识)
3.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时间单位秒?(课件中准备一些学生可能会说到的活动的镜头:红绿灯、春节联欢晚会等。)
师:看来,生活中用秒计时的地方还真不少呢!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近秒,体验秒。
〔评:教学情境创设具有时代性与现实性。教师选用了引起世界轰动、全国人民为之自豪的神舟六号升空材料引入新课,较好地引起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这里教师首先让学生观看“神舟六号”升空时的倒计时录像,通过学生所关注的社会事件引出“秒”,知道秒是比分更短的时间单位。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说说生活中哪些时候、哪些地方要用秒来计时。这样既能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并不陌生,又使学生懂得学习数学知识十分必要。〕
二、自主探索,认识“秒”
1.观察钟面,认识1秒。(出示钟面。)
认识秒针:钟面上又细又长走得最快的就是秒针。找一找自己钟面上的秒针。
秒针走多少是1秒?
(画面演示:钟面上,秒针在不停地走。)
师: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得出: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就是1秒。)
师:我们来仔细听一听,1秒是怎样溜走的?
(画画演示:“嘟”,秒针走了1小格。)
2.借助钟(表),体验1秒。
师:同学们,把你的钟(表)拿出来。如果上面有秒针的,你就放在耳边仔细听一听,如果是数字式的,你就仔细看一看,它是怎样一秒一秒过去的。
〔让学生认真听声音或认真观察钟(表)。〕
师:听声音的同学,谁来把你听到的声音学给大家听一听。
(引导学生学秒针发出的声音,注意秒针走动的节拍。)
师指出:“嚓”一声的时间是1秒!“嗒”一声的时间还是1秒!小朋友,你也能想出一种声音来表示1秒的时间吗?
(师肯定、表扬。)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的钟(表)上时间是怎样一秒一秒过去的?
投影仪展示:根据实际情况出示(可能会有如下答案)。
生1:电子表的数字在增加,增加1的时间就是1秒。
生2:有两个小圆点在闪动,闪动一下的时间就是1秒。
生3:我的钟上是几朵小花在往前转,转动一下的时间就是1秒。
生4:我的表上中间有一个小齿轮在转,转1小格的时间就是1秒。
师:你能用一个动作来表示1秒的时间吗?
〔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1秒这么短,瞬间即逝,虽然人人都在接触它,但却很少关注过它。如何让学生真正了解1秒的长短,教师利用各式各样的钟(表),引导学生通过看、听、谈等活动,自己体验1秒的时间有多长。〕
3.基于体验,谈“1秒”的感受。
师:看了同学们刚才的表演,都觉得1秒的时间过得很快。
(学生畅谈“1秒”的时间感受。)
师:是呀,1秒钟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1秒钟却能做很多事情呢。(课件出示一些数据。)
神舟六号:每秒飞行7900米;飞机:每秒约飞行250米;火车:每秒约行55米;现代化工厂流水线:每秒生产成千上万个零件……
所以,我们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呀。特别是在一些激烈的体育竞赛项目中,甚至比1秒更短的时间都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课件: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选手孟关良、杨文军在男子500米划艇决赛中以1分40秒278的成绩夺冠的精彩画面。冠亚军之间相差的时间只有0.072秒。)
师:同学们,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想说的?
“时间”名言欣赏(配乐):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鲁迅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生命是由时间组成的。”——富兰克林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放弃他。”——莎士比亚
师:这些名言告诉我们要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
〔评:一秒虽短,但人生就是在这一秒一秒中度过的。教师通过具体的材料,让学生懂得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一秒可以创造出很多财富。同样,先哲们也为此留下了至理名言。这里教师因势利导,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三、认识几秒,体验几秒
1.师说明:在钟(表)面上,钞针走一小格是1秒,从12走到1,走了5秒。(画面演示:秒针走了五小格,要求学生注意看清起点和终点。)
2.师:同学们,看着钟表,我们马上就能知道时间过去了几秒。如果没有钟表而又想知道做一件事情经过了几秒,该怎么办呢?
(鼓励学生演示介绍,如拍手、数数等。)
师:现在我们学着用数数的方法,边数边看钟面上秒针的走动,跟着秒针的节拍,一秒一秒地数。
(伴着钟面上秒针的走动,师生一起用数数的方法数10秒钟。)
〔评: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创造”在没有钟表时如何估计出一段时间大约有几秒。在尊重学生各自体验的基础上,教师及时有效地引导,让学生掌握最常用而简单的方法,加深对1秒的感悟,建立“秒”的概念。这样教学,既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理解,又能较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游戏活动(估计几秒)。
(1)写“珍惜时间”四个字,估计用几秒。
活动:一位学生写“珍惜时间”四个字,其他同学估计所用时间,教师用秒表准确计时。
(学生汇报,初步掌握估计几秒的方法。)
(2)玩陀螺游戏估计几秒。
活动:教师边喊口令边用秒表准确计时。一学生转陀螺,其他同学估计时间。
(学生汇报,评一评估计小能手。)
师:课后可以经常练习,相信你对秒的估计能力会越来越强!
〔评:通过游戏,让学生亲历几秒有多长,怎么估计出经过了几秒。在学生自主猜测、估计等过程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猜测验证,探索“1分=60秒”
师:同学们,我们来听一段音乐。听的时候,你可以在心里数,也可以用其他方式来估计这段音乐大约放了多少秒?
(学生汇报,教师指出:刚才这一段音乐的播放时间就是1分钟。)
(1)猜测:你知道1分钟是多少秒吗?
(2)课件演示:1分钟音乐背景下分针和秒针同时走动。通过动态演示,学生能清晰地看到秒针走60小格,分针同时走了1小格,理解“1分=60秒”。
(板书:1分=60秒。)
(3)1分就是60秒,那我们平常说的“半分钟”是多少秒呢?(30秒。)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秒。有了“秒”,计时就更精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共同为人们精确计时。
〔评:注意从1秒到几秒、10秒再到60秒逐步增加,使秒成为学生已学的时间单位认知结构中的有机部分,并及时建构“时、分、秒”这一时间单位系统,进一步加深了对秒的认识。在此,教师还对学生进行了“合作”重要性的教育,时针、分针、秒针因为“合作”,才能准确报时。〕
五、联系实际,巩固拓展
1.读一读下面的文字。
雅典奥运会上,中国选手刘翔在男子100米跨栏中,以“12''91的成绩夺取冠军。(介绍分、秒的简写。)
2.填写合适的时间单位。
小孩大约每天睡9();穿一件衣服大约需要20();煮饭大约要25()。
师:你学过哪些时间单位?排一下顺序。
3.说一说,钟(表)面上秒针从3走到6经过多长时间?分针呢?时针呢?
〔评:在应用中巩固,在实践中提高。教师通过刘翔在雅典奥运会创造的男子100米跨栏成绩,学习分、秒的简写,引出和体会比秒小的时间单位的作用。通过填写时间单位,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正确应用时间单位。通过给时间单位排顺序,对已学过的时间单位的关系作比较系统的认识。〕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时间是1分、1秒积累起来的,今天我们在40分钟时间里学习了很多知识,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让我们永远铭记前人的教诲: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评: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对学生进行数学科学知识的教学,但数学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对人的发展的教育。这里,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十分关注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和人文精神的渗透。〕
〔总评:整节课都体现了让全体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用大量的材料、活动,让学生经历对1秒的初步感知、体验秒与分的关系等过程,丰富了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活动体验。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提高了学生观察、思考和实践的能力。教师自始至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历史。通过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时间单位“秒”的应用、古人关于珍惜时间的谚语、中外名人关于时间的格言等,较好地使数学教学与人文教育和谐统一。〕
作者单位
浙江省绍兴县兰亭镇中心校
浙江省上虞市教体局教研室
学生在学完“除法的初步认识”后,很多孩子在解决问题时都是直接利用乘法口诀计算,对除法算式表示的含义不够明确。例如,同样是用15÷3=5这道算式计算“一共有个桃子,平均放在()个盘子里,每份()个”和“一共有()个桃子,每个盘子里()个,分成()盘”时,对两题的理解混淆不清,即对于“将谁平均分、平均分成几份、求出的是几份”这些问题理解不透。这节课,我们将试图沟通“除法”和“减法”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理解减法是一种“分”的运算,而除法又是“分”中的“等分”运算,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把知识教“薄”。
教学目标:
1、梳理比较“等分除”与“包含除”,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经历自主表征的过程,在对比中沟通减法与除法的联系。
3、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深人理解除法的意义,沟通减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课件、小磁片、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质疑,自主表征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除法。(板书:21÷3=口)等于几?怎么验证它是对的?
引导学生画一画、分一分、算一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在作业纸上。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画一画、分一分、算一算的表征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在交流比较中进一步明确算式表达的含义。)
二、沟通交流
1、交流反馈自己的想法
(1)乘法口诀
(2)分一分,投影展示学生分一分的情况。
把21个圆平均分成3组,每组7个。小磁片展示,板书:21÷3=7(个)
师:谁还有不一样的方法?
把21个圆,每组分3个,能分7组。小磁片展示,板书:21÷3=7(组)
2、辨析,理解除法意义
师:两道算式中的“3”表示的意思一样吗?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对照两幅图说一说。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呢?可以用减法算式表示吗?
师:你是怎么想的?
师:减了几个3?
3、对比,沟通减法与除法的联系
师:观察减法算式和除法算式,这两道算式之间有联系吗?
小结:每次减3,减了7次等于0,说明21里面有7个3,像这样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相同的数,就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你们更喜欢哪种表示方法呢?为什么?
现在,我们从21个圆片中每次移走不同个数的原片,(第一次拿走4个,第二次拿走5个,第三次拿走6个,第四次拿走6个)你能用一道减法算式表示吗?
这道算式能不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呢?为什么?
(设计意图:同一题材的情境便于比较,有利于直观感受数学事实,有助于学生感悟除法和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学生呈现的答案,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建立了除法和减法的关系桥梁,突破了难点。)
三、编题,巩固意义
自主编题
根据21÷3=7,你能编一道数学问题吗?
小结:不管是分什么,只要每份分得一样多,我们都可以用除法表示,除法就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打开思维,用生活中的实例表示21÷3=7,进一步巩固出除法的意义,有利于学生把握除法的本质)
四、总结,回顾意义
学了这节课,你对除法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取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上,教师应给学生留下一片空间来,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动手操作、讨论、质疑问难、自学、暴露自我,以取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年级比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正是积极渗透”导学新方案”思想的好时机。教师要通过正确理解教材,实现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达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学中老师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呈现方式,选择合适的媒体,达到教学效果的优化。
1、研究教材的前后联系。我们在教学某一教学内容前,要仔细研究这一内容的知识生长点是什么,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有哪些。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些情况的了解,可以很好的帮助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正确把握学习活动设计的详略,提高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角”在低年级学生的画笔下早已出现,但它叫什么?是怎样组成的?角的形状都一样吗?怎样画角?„„问题并非人人都懂得。角的认识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同时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并且发展数学思考。
因此,在《认识角》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创设《交警叔叔维持街道上的交通秩序》情境,导出生活中的角,用实物(红领巾、三角板、纸扇、时钟等)的演示,让学生观察,让学生触摸,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营造生动、鲜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从生活中的角到平面的图形去追索,去讨论,去发现,去总结,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行动指南,教学目标制订的正确、具体与否,直接反映出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情况,它决定着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的制定,不能全盘照搬教师教学用书,我们要读懂其目标的具体含义,对其确定的目标要进行再思考、反思,目标的制订要具体细化,容入教者的思想。这一思考细化的过程,可以有效的帮助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正确科学的进行数学活动设计,知道每个教学环节的目的和作用,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
活动一:认识角。
师:在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角吗?
生1:我戴红领巾时,发现红领巾有角。
生2:我们用三角板时,看见三角板有角。
生3:我用纸扇时,看见它有角。
生4:时钟上的分针与时针经常形成角。
生5:五角星也有角,教室的门窗上也有角。
„„
紧接着,我就创设交警维持街道秩序的情境,(出示本课的街景图)
让学生在图中找角,让学生说一说看到的角。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出路面上十字路口,人行横道,路边建筑,标志牌及交警所作的手势等都存在着角。
活动二:感受角。
我设计了让学生动手用纸折角,然后触摸角有什么感受。并在折的角上标上边和顶点,同时讨论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并联系实际说说你在生活中还发现哪些物体有角?要求学生亲自动手画角,说说画角的步骤,还出示一些我课前准备好的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个是角?哪个不是角?
活动三:探索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师:出示两个一样大的角,只不过是这两个角的边长度不一样。(一个角的两边短,另一个角的两面边长)请学生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生1:我觉得角1大。
生2:我觉得角2大。
生3:我不同意他们的说法,我觉得两个角一样大。
生4:我不同意生3的看法。
生5:我同意生3:的说法,我也觉得两个角一样大。
„„
我说:“请同学们不用争了,还是大家动动手吧!自己制作一个活动角,然后看看活动角的边张开,角发生了什么变化?边合拢,角又有什么变化?角的大小和角的两边的长短有什么关系?”
学生们忙起来了。不一会儿,许多学生就把手举得高高的。
生1:两条边张开,角变大。
生2:两条边合拢,角变小。
生3:两条边张得越大,角就变得越大。
生4:两条边合得越紧,角就变得越小。
生5:教师,我用的是同一个活动角,这个活动角的两边长短不变,角却会随着两边张开度的大小而改变。我断定: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张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这时,班上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点点头表示同意生5的说法。
数学课上给学生留下一片空间,建立一种以人为本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是必要的,这不仅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又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一、可喜变化
各位参赛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教材观都已经发生了变化,在课堂教学中具体表现的特征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找规律”等内容的教学时,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组内交流、汇报展示等活动的开展,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在教学中教师能够正确理解教材,实现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达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学中老师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呈现方式,选择合适的媒体,达到教学效果的优化。
二、努力方向
综观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我个人也发现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对教材的把握不准,数学活动设计的目标不明确,学生数学活动的有效性不强,忽视了学生的整体性,存在着过份重视过程,忽略结果的倾向。因此,我以为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重视钻研教材,这虽然是一个陈旧的话题,却也是教学中的永恒话题。具体该如何钻研教材,分析教材,使用教材呢?
1、研究教材的前后联系。我们在教学某一教学内容前,要仔细研究这一内容的知识生长点是什么,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有哪些。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些情况的了解,可以很好的帮助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正确把握学习活动设计的详略,提高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正确制订教学目标。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行动指南,教学目标制订的正确、具体与否,直接反映出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情况,它决定着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的制定,不能全盘照搬教师教学用书,我们要读懂其目标的具体含义,对其确定的目标要进行再思考、反思,目标的制订要具体细化,容入教者的思想。这一思考细化的过程,可以有效的帮助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正确科学的进行数学活动设计,知道每个教学环节的目的和作用,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切忌 “假、大、空”,起不到引领教学设计的作用。
3、精心设计数学活动。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思想以为我们的老师所接受。但是,我们在进行数学活动设计时,往往是大而化之,缺少对活动的具体内容、活动的环节、活动的要求、活动的反馈作出精心的设计,活动中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定位模糊。因此,我以为在设计数学活动时,我们不仅仅把他理解为是知识过程的经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这一活动能够突破什么知识重点和难点,建立什么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活动的过程老师要有清晰的脉络,自主思考 ——自主探究——组内交流——汇报展示——互动评价。活动的每一环节老师该干什么,不做什么心(设计)中要有整体构思。
1.1米=( )厘米 700厘米=( )米
2.一个三角板上有( )个角,其中直角有( )个。
3.2+2+2+2=( )*祝ā。? 6+6=( )*祝ā。?
4.课桌高70( ),一根跳绳长约2( ),语文书的长度大约是23( ),一条跑道长400( ),爸爸身高1( )75( ),一支铅笔长18( )。
5.每朵花上有( )个花瓣,一共有( )个花瓣。
6.正方体有( )个面,每个面上有( )个直角。所以一个正方体的表面一共有( )个直角。
7.数学课本的封面有( )个角,它们都是( )角。
8.要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 )上的( )角去比一比。
9.右图一共有( )个角。
二、我能比。(8分)
96-988 33+1565 4823+22
8+3240 60-1535 1443-29
300厘米3米 100厘米5米+50厘米
三、我会判。(10分)
1.一座楼高20厘米。 ( )
2.两个因数都是6,积是12。 ( )
3.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 )
4. 5+5=5*? ( )
5.计算6*?要用的口诀是“四六二十四”。
( )
四、我会算。(17分)
1.我能快速算。
60-20= 74-9= 80+20-70=
36+5= 89+10= 56-9+40=
95-70= 94-40= 35+50-25=
2.我能细心算。
36+27+19= 74-39-26=
41-27+38= 64-27+38=
五、我能行。(8分)
1.我会画。
(1)画一条2厘米长的线段。
(2)画一个钝角。
(3)画一个直角。
2.我会量各边的长度是多少。
六、我能解。(32分)
1.衣服原价80元,现价65元。这套衣服便宜了多少元?
2.小丽有故事书36本,小明比小丽多12本,小明有故事书多少本?他们两人一共有多少本?
3.小华走一步大约40厘米,她从教室门口到花坛走了5步 。教室门口到花坛有多少厘米?等于多少米?
4. 如下图,林林跳了25下,比方方多跳17下,红红比林林多跳了19下。算一算,红红跳了多少下?三人一共跳了多少下?
方方 红红 林林
5. 成人票价:5元
学生票价:3元。
他们买门票一共要花多少元?
6.按要求将下面的正方形剪去一个角,该怎样剪?请画出来。
一、导入师板书:角。问:这个字你们认识吗?(齐读)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来认识角、研究角。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有角的图形吗?说说看,哪些图形上有角?(生举例)说到三角板,师出示准备好的三角板:老师这里就有一把三角板,谁愿意上来给大家指一指三角板上的角?现在老师把它贴在黑板上,(指直角),把这个角描下来,请小朋友注意看好,老师是怎么描的?说到红领巾,师再出示红领巾,红领巾上有几个角呢?谁来指一指?老师也把它贴到黑板上,把这两个角描下来(锐角和钝角)。看,黑板上现在留下的这些图形就叫角。
二、初步认识角1.请小朋友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三个角,说说你看到的角是什么样的?(两条直直的线,一个尖尖的点)师:这两条直直的线和这个尖尖的点,都有个好听的名字,有谁知道?(如果学生不知道,师介绍)我们把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板书)这个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角就是由1个顶点和2条边组成的。2.在我们认识角的时候,有几个小动物也找来了他们认为的角,你们看,他们找的对吗?出示小兔,我们先来看小兔找的角,对吗?再来看小猫找来的角,(不对)为什么不对呀?谁来说说?你能想个办法使它也变成角吗?(学生上来动手使两条边碰在一起,形成顶点)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做的?小羊找的对吗?(对)再看小狗找来的对吗?(不对)说说理由(两条边不是直的)。想个办法使它也变成角?(一生上来动手拉一拉)你是怎么做的?3.小朋友真会动脑筋!帮小猫和小狗改正了错误,下面请小朋友快速用手势表示,这些图形是角吗?4.我们已经学会了找角,现在老师这里有几个图形。请小朋友来找找这些图形中分别藏着几个角?看,这是什么?(出示扇面)扇面上有几个角?(指名上来指)再出示棋盘(六边形),这是我们小朋友玩的飞行棋的棋盘,这个棋盘上又能找到几个角呢?(指名上来指)5.刚才小朋友很快帮老师找出扇面和棋盘上藏着的角,相信下面这一题也难不倒大家,请小朋友把书打开到116页看第2题,这些图形中又藏着几个角呢?看谁找得快、找得准?谁来和小朋友汇报一下,(口答校对)。如果有图形学生有争议的,师出示图片请学生上来指一指。
三、画角1.我们已经认识了角,小朋友想不想自己动手来画一个角,会画吗?试试看(师巡视,找一个画法正确的小朋友板演)我们来看看这个小朋友是怎么画的?下面我们就按照这个小朋友的画法再来画一个角,好吗?(生练习纸上练习画)找几人上黑板画(画不同方向的)2.画好后,和同桌小朋友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四、做角1.课前周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发了2个纸条、1个图钉和橡皮头,猜猜看,我们可以用这些材料做什么?(做角)你能行吗?2.小朋友动手能力真强,我们一起来玩玩自己做的活动角,好吗?我们一起来变一个大一些的角,能再变大些吗?变小些呢?3.老师也做了个角,你能变一个比周老师手里的这个角大些的角吗?变一个小一些的角呢?(指名上来拉)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原来角的大小只要看两条边张开的大小,两条边张开的大,角就大,张开的小,角就小。
五、总结今天,周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学了哪些本领?(学生自由说)学生说到学会了画角,师: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我们一起在脑子里画一个角,想一想,要先画一个顶点,然后从顶点出发画一条边,再从这个顶点出发画另一条边你画好了吗?把眼睛睁开。
教科书第60—61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结合教学,向学生渗透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同时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问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的建立,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
四、教具、学具:
米尺、硬币、直尺、纸条等。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中国第一个航天员是谁?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了成功,在成功的背后有多少默默无闻、刻苦钻研的科学家,花费了多少心血和汗水。在研制过程中不能有一点点的失误。你认为在研制过程中要做些什么工作呢?
学生可能答:飞机的性能,驾驶员的技术,准确的测量等。
师:首先得经过精确的测量,丝毫误差都可能导致失败。
(这一环节,加强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复习长度单位:米、厘米
问:那么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到什么单位?
一米的长度大约有多长呢?用手势表示1米大概有多长?1厘米大概有多长?
(对已建立的长度观念的复习,为新知作准备)
3、测量纸条的长度。(创设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拿出纸,,看谁能量出纸条的长度?
师:这8厘米多,多的又不够1米,用什么单位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激发矛盾,提高探究的欲望,为合作探究作准备。)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认识“毫米”。
(1)调查研究后,汇报交流。
(1)师:关于毫米的知识,你都知道什么?拿出你的直尺,把你所发现的说给同组同学听听。(合作学习,老师巡视。)
(2)汇报交流: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3)师问:用铅笔的笔尖指着,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厘米中有多少个1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4)用铅笔尖指出从0刻度开始5毫米的刻度线。
比一比,谁指的快:指出6毫米的刻度线;8毫米呢?
(5)提问:你身边什么物体的实际长度接近1毫米?
(2)亲身体验1毫米到底有多长?
师:这是一枚一分硬币,你先估计一下,它的厚度是多少?实际测测,看估计的对不对?
师:除了一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以外,还能举出长度是1毫米的物体吗?
师:到底1毫米有多长呢?用手势表示一下。
(3)实际测量:
①考考你的眼力:你估计一下这本数学书有多厚?实际测一测,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导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的方法)
②任选你喜欢的物品,测出它的长度。(小组操作、互评、反馈)
教师小结:
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还有更小的格。一厘米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这一环节,主要在课堂上体现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认识分米。
(1)引入分米:下面我们做个智力小游戏。
师:这是两根纸条,只用尺子测出其中一根的长度,用什么方法能知道另一根的长度。
请最有智慧,最先完成的小组到前边来给大家演示。
师:10厘米、10厘米地测,这个方法真好,这10厘米的长度还可以说是多长?有谁知道?(板书:分米)
这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第二个长度单位:分米。
问:1分米是几厘米?40厘米是几分米?为什么是4分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2)体验1分米的长度:
师:1分米有多长呢?伸出你的两指,比一比多长是1分米?
(这一拃的长度就是1分米)
(3)渗透米和分米的关系。
创设情境:一天老师叫小老鼠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但是它的直尺断了一节,小老鼠不知如何画。请你帮助帮小老鼠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悟出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用一把无起始刻度的直尺。)
师:1米里有几个1分米?10个1分米是多少?
板书:1米=分米。(10分米就是1米。)
(三)阶段小结,突出重点: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
现在我们一共认识了4个长度单位,今后我们在测物品的长度时,有时就可以用米,分米,厘米作单位,如果测量时要求特别精确地话,还可以用毫米做单位,那么这4个长度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每个小组的同学研究一下。(学生汇报略)
(四)巩固反馈,学以致用:
蜡笔长6();跳绳长2();课桌高7();粉笔长75();
汪群叙永县白腊乡白腊九校
教学内容
教材第44页例3、例4以及练习十3--5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直角,感受直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说出三角尺上的直角,会判断直角。
3、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会辩认角。
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角,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各种各样的角,指出那里是角。
2、引入新课。我们还继续学习角。
二、动手操作,建立直角的概念
1、认识直角。指一指课桌面、数学书的封面、黑板面上各几个角,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⑴小组活动。
⑵反馈:分别说一说。
⑶教师小结:这些角都是直角。
2、认识三角板上的直角。
⑴学生拿出三角板,你能指出直角吗?
⑵教师在黑板上画直角,并画上直角符号。告诉学生这是直角符号。
3、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角
⑴拿出小朋友准备的长方形、正方形,观察长方形、正方形有几个角,它们都是什么角?
小组活动,相互说一说。
教师:长方形、正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
4、折直角
⑴你能折出一个直角吗?
学生试折,你是怎样折的?
⑵说一说教室里哪些是直角。
5、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⑴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几个角,想知道它们是不是直角,怎么办?
⑵讨论用什么方法来判断。
教学过程
⑶教给学生比的方法。
⑷学生用三角板比一比课桌面、数学书的封面的4个角是不是直角。
6、小结:这节我们认识了什么?
三、课堂活动
1、练习十第3题。指出图中的直角,并标出直角。
⑴独立完成。
⑵反馈。全班交流
2、练习十第4题,用三角板的直角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⑴小组活动。
⑵反馈。全班交流
3、练习十第5题。议一议有几个直角?
⑴小组活动
⑵反馈。说一说有几个直角?数一数。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二)
三表内乘法
6、7的乘法口诀(第1课时)
白腊苗族乡新店小学朱容
教学内容
教材第37-38页例1、例2以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
2、熟记6、7的乘法口诀。
3、会用6、7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重难点www.xkb1.com
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
教学难点:会用6、7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准备
挂图、小棒、图片等
一、创设情境
1、出示主题图。你们看到了什么?想说什么?
2、教师:阿姨正告诉小朋友,每本台历6元,两个小朋友正在说一个星期有7天。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学习例1
㈠学习编六的口诀
1、一本台历有6元,2本呢?(师生共同说二五一十)3本、4本、5本呢?
学生口答结果或算式,教师板书:6×5=30
2、6本台历多少元,用乘法怎样表示,编成口诀是什么?为什么?
3、你能写出6--9本台历的乘法算式和口诀吗?
①学生独立写出乘法算式、编出口诀。
②小组交流。
③反馈。你是怎样编出这些口诀的?
板书:
㈡学习编7的口诀
1、数一数一个星期有几天?师生共同数。
2、5个星期多少天?6星期呢、7个星期呢?……9个星期呢?
3、学生写出7的算式和口诀。
4、你能写出8--9个星期的算式和口诀吗?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反馈。教师板书:
7×7=49七七四十九
7×8=56七八五十六
7×9=63七九六十三新课标第一网
教师:根据这些算式,同学们编成口诀就容易记了。
板书课题:6、7的乘法口诀。
5、提问:①分别说说6、7的口诀有几句?相邻两句口诀之间有什么联系?
②你怎样记住这些口诀?
③自由读口诀,记口诀。
三、学习例2
1、先说口诀,再填空。
2、算一算。独立完成。
3、反馈。你用的哪句口诀?
四、课堂活动。
1、教材38页第1题。同桌活动,对
六七--四十二七八五十六--7×8=568×7=56
2、游戏。教材39页第2题。摆一摆,算一算。小组活动。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六、作业:P391题
板书设计
6、7的乘法口诀
6×6=36六六三十六
6×7=42六七四十二
6×9=54六九五十四
教学6、7的乘法口诀(第2课时)-练习课1
白腊苗族乡新店小学朱容
教学内容
教材第39-41页练习九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6、7的乘法口诀。
2、在练习中,体验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重难点
巩固6、7的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
挂图、小棒、图片等
一、谈话引入
1、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6、7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来进行有关6、7的乘法口诀的练习。
2、揭示课题:6、7的乘法口诀的练习
二、自主练习,合作交流
1、练习九第1题。⑴同桌对口令
⑵在口算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一句口诀通常可以算出两个乘法口诀的积。
2、练习九第2题。看口诀,写算式。独立完成。
3、练习九第3题。课件出示
老师这里有两朵花,小朋友将花心和花瓣上的两个数相乘,积填在大花瓣上,就能看到两朵智慧花。
⑴独立完成。
⑵反馈。
三、师生互动,探究练习
1、练习七第4题。⑴出示第一排,学生口答。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⑵独立完成第二排。
⑶小组讨论第三排。
⑷反馈
四、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练习九第7题。出示第7题的对话。
⑴学生提问解答。
⑵选择“两个货架上各有几个热水瓶”解答后对算式进行对比。
五、作业:
P405题
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懂得了什么?
板书设计
6、7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教学6、7的乘法口诀(第3课时)-练习课2
白腊苗族乡新店小学朱容
教学内容
教材第40-41页练习九8--1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6、7的乘法口诀。
2、在练习中,体验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3、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
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
挂图、小棒、图片等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练习九第8题。出示第7题的对话。
⑴学生提问解答。
⑵选择“两个货架上各有几个热水瓶”解答后对算式进行对比。
二、练习九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三、练习九第10题。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分析学生得出算式并解答
四、看图提数学问题,并解决。
学生看图,你看懂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吗?提出来让大家一起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出不同的问题并解决。
五、思考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六、作业:P41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初步认识直角。
2、会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并会判断直角。
教学用具: 直角三角板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两分钟口算
二、交流前置性小研究
1、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直角的两条边是直的,而且所有的直角都一样。
三、探究新知(教学例3)
1、认识直角
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角?把你发现的这种角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发现
师举例:你看,我们黑板的角、国旗的角、数学书封面的角、课桌的角都是直角。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直角。学生观察教师画的角。提问:你能在三角尺上找到这样的角吗?(学生找角,并指出直角)
师:每个三角尺上都有一个直角找出直角,同桌互相指一指。
2、制作直角
学生思考并动手制作直角(小组内交流制作直角的方法)并指明学生汇报
生:先将这张纸上下对折,再沿着折痕对折就可以得到一个直角。
3、判断直角
师: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呢?把你的方法说给小组的其他同学听一听。
生:在我们的三角板上都有一个直角,要知道那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师:用你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周围的角中哪些是直角,并汇报。生:数学课本的角,课桌的角,黑板的角、、、、、4、画直角
师:回忆一下我们上节课是怎样画角的?请你用三角尺画一个直角,画好后跟小组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画直角时,直角的两边不能随便定,要根据三角尺上的直角来决定怎么画,画完直角后还要标上直角符号,直角符号必须是方方正正的,不能画成弧线。
(1)、指名学生画直角并说说画法。并提问:画直角时要注意什么问题?(2)、归纳直角的画法:直角很特殊,画的时候要用三角尺上的直角画,才会准确,画的时候先画顶点,再点对点,过顶点画两条边。
四、练习巩固
1、你能找出身边的直角吗?你是怎么找的?
分小组找出直角并交流。(用我们手上的直角去对,完全重合的就是直角)
2、完成教材40页做一做的第2题。
板书设计
直角的初步认识
1、画顶点
2、点对点
3、过顶点画两条边
【二年级上册数学秒的认识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秒的认识》教案10-04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教学反思07-03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时间教学设计12-22
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10-29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一01-12
秒的认识(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10-16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例3教案06-26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钟表练习题12-20
一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图形教学设计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