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

2024-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陕西省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精选10篇)

陕西省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 篇1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印发了《关于下达20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并公布了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其中2015年陕西省高校(不含教育部直属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如下:

2015年分单位研究生招生计划(单位:人)单位名称 博士生 硕士生 总规模  其中: 总规模  其中: 学术

学位 专业

学位 学术

学位 专业

陕西省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 篇2

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应该针对成人考生特点, 要建立起"知识与能力兼顾"的考试模式, 抛弃"知识为主, 能力为辅"的考试模式, 建立统一录取与自主招生相结合、统一考试与成人高校自主测试相结合, 多元化考试评价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 结合各种水平考试和职业能力考核, 鼓励部分成人高校根据市场人才需求进行各类自主招生试点。

合理设置成人高考科目, 重点改革考试内容, 重点考查综合素质和能力。加强相关考试评价的衔接互认, 逐步实现不同类型的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 形成多种形式的升学通道。如高中起点考生, 可以增加对高中会考成绩的认定, 根据考生专业可以采用PETS、英语四六级、NCRE等成绩。在工作岗位上对实践经验丰富的并取得显著成绩的考生, 可由成人高校单独录取。对于专升本考生, 可增加对职业能力资格考试、自学考试专业课成绩等进行采认。

对成人高校建立常规性的教育教学检查、评估制度和机构。目前少部分成人高校普遍存在只管招进来进行收费, 不加强教学, 到了学制时间后就发个文凭, 严重影响了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 在社会上造成成教文凭泛滥、含金量低的不正之风。成人教育主管部门要不定期组织专家对成人高校的办学条件、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水平、日常管理等方面进行严格评估, 并根据评估结果判定是否具备成人高校办学资格, 根据办学条件上报多少招生计划, 以防止部分成人高校在不具备办学条件的情况下, 为获得经济利益而盲目开设专业和随意扩大规模的行为。主管部门应当把教学资源丰富、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教育教学质量优异的成人高校办学单位公布于众, 以更好地引导考生和家长, 推动优胜劣汰, 促进成人教育招生考试长期的良性循环。

2 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宣传现状

对我省几所成人高校新入学的新生进行了调研, 成人高考考生主要的招生信息渠道有:他人推荐、网络、报刊等, 生源主要有专科生、中专生、国企及事业单位专科生或中专生、职业高中等。成人高校招生宣传中选择合适的信息传递途径显得非常重要。成人高校招生过程中, 报考学员需要了解报考院校的很多信息, 那么成人高校招生就应该选择比较有效的途径进行传递, 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招生信息传递的主要渠道是他人推荐, 比如由就读的高职高专院校、中专院校、职业高中、亲朋好友、同事等推荐。故此学校应该建立良好的口碑, 真正提高成人教育质量, 加大与大专院校、中专院校、职业高中的交流沟通显得尤为重要。

成人高校招生咨询服务是考生了解信息的重要方式。很多成人高考学员会向成人高校招生工作人员咨询学校、专业、教学等相关问题;成人高校校园网作为招生宣传的重要窗口, 应该加强校园网成人招生网页的建设。随着我国网络的普及及学员的年轻化, 很多考生都是通过网络查询来了解院校、专业等信息;成人高校招生社区宣传要进一步加强。目前, 随着我国城镇化及新农村的建设, 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很多人都住进去了小区, 人口进行了相对集中, 成人高校应加大社区宣传。

3 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宣传对策

为进一步加强成人高校招生宣传工作, 提高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提出如下对策。

(1) 大力开拓招生渠道

成人高校要不断开拓招生渠道。例如与大专院校、中专院校、职业高中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对这些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 这样成人高校生源从数量上能够得到一定的保障, 而且生源能够比较稳定。同时加强与省内企事业单位合作, 开展订单式教育服务, 企事业单位有很多员工还没有本科或专科学历, 他们需要提升学历或者提升能力。校企合作办学, 开展订单式学历教育服务, 可以开拓生源渠道, 为社会培养一批急需人才。

(2) 加强网络宣传

随着网络的大力发展, 越来越多的利用网络查询了解信息, 故此成人高校招生应当加强网络的宣传。首先校园网应当建立好成人招生网页, 网页应该具有互动功能, 如可以集成QQ或第三方客服系统, 使得来咨询的考生不会流失。同时, 成人高考还可以充分建立好自己的博客、微博、微信, 及时发布更多的招生动态信息, 让更多的网友可以看到信息并进行传播。还可以建立好QQ群、微信群等, 邀请更多网友加入进行互动沟通, 大力宣传自己学校的特色, 建立良好的感情。

(3) 加强招生宣传队伍的建设

成人高校要取得明显成效, 需要建立一支稳定精干的招生宣传队伍, 要选聘那些热爱教育事业、有责任心的同志, 能够通过培训迅速掌握成人招生的知识与技巧的同志。对招生宣传队伍加强培训, 使他们充分了解招生政策、学校基本情况、优势与特色、社会人才需求、办学历史、教学管理、师资队伍、招生专业及计划等。同时加强对招生宣传队伍的招生技巧、问答技巧、争取生源的策略与技巧、心理战术等方面的培训。

(4) 加强成人高校教学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 凸显招生示范效应

成人高校招生是一项系统工程, 不是仅仅在招生宣传时宣传得很好, 同时要练好内功, 抓好成人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 赢得社会的一致认可, 提高社会口碑, 对成人高校招生形成良性循环。

(5) 成人高校宣传内容要进一步提炼特色

成人高校招生宣传内容要凸显自身特色, 扬长避短, 如特色市场需求专业、师资队伍、学习形式灵活、交通便利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省成人高校的招生工作紧张日益激烈, 要积极探索招生考试宣传的新方式、新渠道, 探索成人高校招生宣传的规律,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位于不败之地。

摘要:随着自考、网络教育的大力发展, 成人高校招生形势越加严峻, 部分成人高校无法完成招生计划。成人高校招生要进行长期宣传与招生咨询, 并要加强生源统计分析研究, 为来年的招生宣传提供更好的决策。本文分析了我省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改革对策、招生宣传现状及相应对策。

关键词:成人高校,招生,考试

参考文献

陕西省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 篇3

关键词:体育课程;陕西省;研究生;教学条件

中图分类号:G811.5 文章编号:1009-783X(2008)02-0074-04 文献标识码:A

研究生的健康状况不但影响他们在校期间的科研和学习,更影响到毕业后能正常工作的年限,关系到我国高层次的人力资源。体育锻炼是促进身体健康的有效的方法,比较而言,脑力劳动者更需要体育锻炼的调节。我国从1978年开始恢复研究生招生工作,由于人数较少,各高校均没有开设研究生体育课。2006年在校研究生人数超过了100万大关,这样一个相对庞大的群体已经不容忽视了。研究表明:我国研究生体质状况不容乐观,非常有必要加强研究生体育教育。社会发展快速性和研究生体质健康状况对学校体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目前,有66.7%的学校没有开设研究生体育课,研究生体育工作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是什么因素制约着高校开设研究生课程呢?目前很少有研究进行专题讨论。本文希望通过对陕西省高校开设研究生体育课的条件进行调查,了解制约研究生体育课程建设的因素,为陕西省研究生体育课程建设和改革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陕西省目前有硕士点的普通高校有24所,分别为:西安交通大学、长安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延安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西安工程大学、西安工业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科技大学、西安邮电学院、陕西中医学院、陕西理工学院、西安财经学院、西北政法大学、西安美术学院、西安音乐学院、榆林学院。其中今年刚申请硕士点的学校有2所:陕西理工学院、西安财经学院,由于目前学校还没有在校研究生,被排除在研究对象以外,榆林学院目前是联合培养模式,也被排除在外,所以其余的21所学校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所调查的学校有6所已经在不同规模上给研究生开设了体育课程,占总数的27.3%。

1.2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查阅研究生体育课程等方面的核心期刊杂志和硕博论文等文献资料,一方面为设计调查问卷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对目前研究现状有个整体的认识,找出研究和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1.3问卷调查法

以课程设置和教学评估的相关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设计了关于研究生体育教育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学校基本信息、课程设置、教学条件、教学情况、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和一些开放问题。课题组成员在陕西省高校体育部长(主任)工作会议和2006年陕西省高校体育科研论文报告会完成了问卷调查,其中15份问卷现场收回,6份问卷由被调查人带回,经数据确认后返回。

1.4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2.0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陕西省高校对开设研究生体育课的态度

在陕西省高校对开设研究生体育课的态度方面,本研究调查了对研究生体育课程有直接影响的3个部门和群体,分别是研究生主管部门、体育部门和体育教师。他们对学校开设研究生体育课的态度具体情况如下:

在学校研究生主管部门对研究生开设体育课程的态度中,非常支持的有1所学校,占所选学校的4.7%,支持的有12所学校,占所选学校的57.1%,无所谓的有8所学校,占所选学校的38.2%,没有反对和非常反对的学校。

在学校体育部门对研究生开设体育课程的态度中,非常赞同的有7所学校,占所选学校的33.3%,赞同的有13所学校,占所选学校的61.9%,无所谓的有1所学校,没有反对和非常反对的学校。

在学校体育教师是否愿意为研究生上体育课中,非常愿意的有4所学校,占所选学校的19%,愿意的有17所学校,占所选学校的81%,没有无所谓、不愿意和非常不愿意。

总体上看,3个部门和群体对开设研究生体育课的态度是比较积极的,都没有表示反对。但比较而言,研究生主管部门的态度明显不如体育部门和体育教师的态度明朗,有太多的持无所谓的态度。然而,研究生主管部门往往是该校是否开设研究生体育课程的主要决策部门,他们对开设研究生体育课程的态度不坚决可能是研究生体育课程建设缓慢的一个潜在的制约因素。

体育部门和体育教师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研究生群体的体育需求非常了解,同时,从自身事业的发展,他们对开设研究生体育课程态度非常积极。当然体育工作者需要把这种积极的态度表现在实际的工作中,但从目前开设研究生体育课程学校较少的现状来看,体育工作者更需要将这种积极的态度传播给研究生主管部门,促使其转变观念,明确研究生体育课程也是研究生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体育课程的缺失直接影响到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以获得研究生主管部门的支持。

2.2陕西省高校研究生体育师资情况

在“贵校在编的体育教师人数情况”一题中,认为给本科生教学都有些紧张的学校有4所;基本能满足本科生的需要的学校有8所;给本科生教学很充足的学校有1所;满足本科生教学后,有一定师资给研究生开设体育课的学校有5所;完全能满足本科和研究生教学的学校有3所。总共有61.9%的学校(13所)没有师资力量为研究生上体育课。

因历史原因,许多高校没有为研究生开设体育课,学校主要是针对本科教学配备的体育师资。随着高校扩招,一些师资力量较弱的高校给本科生上课已经是捉襟见肘了,无法顾及越来越大的研究生体育课程需求,有研究表明,缺乏体育指导是研究生群体参加体育锻炼的瓶颈。陕西省由于地处西部,高校的在编体育教师缺乏现象更加普遍,因此,不少陕西高校的体育部门和体育教师尽管态度积极,但他们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编体育教师的数量严重制约着研究生体育课程的建设和教学。

2.3研究生体育教学经费情况和上课待遇

在研究生体育课程教学经费上,认为教学经费充足的有6所学校,占所选学校的28.6%;认为教学经费勉强够用的有7所学校,占所选学校的33.3%;认为教学经费不够用的有2所学校,占所选学校的9.5%;认为教学经费差距很大的有1所学校,占所选学校的4.7%。由于有15所学校(72.7%)没有开设研究生课程,所以其中的5所学校的体育部门主管对可用于研究生的体育教学经费不太清楚。总体上看,陕西省高校在研究生体育教育上的经费投入不是非常充足,但也不是太差,可以说基本上够用,考虑到陕西省的经济水平,这还是比较难得的了。为了促进研究生体育课程的发展,推动研究生身体健康发展,陕西省高校还需要逐步增加研究生体育教学经费的投入。

在研究生体育教学的工作量系数方面,有2所学校的工作量系数为0.8~0.9的,占所选学校的9.5%;工作量系数为1的有10所学校,占所选学校的47.6%;工作量系数为1.1~1.2的有4所学校,占所选学校的19%,工作量系数为1.3及以上的有3所学校,占所选学校的14.3%,有两所学校的体育部门主管表示因为没有研究生体育课程,不能推断以后开课的工作量系数。

工作量系数是用上课课时计算教学工作量时所采用的一个权重系数,是学校为单位时间的教学工作支付的报酬,一定程度上工作量系数表示学校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没有学校的工作量系数低于0.8,工作量系数1或1以上的为81%,陕西省研究生体育教学的教师工作量系数高于本科生体育教学工作量系数(0.8)和高中体育教师的教师工作量系数(0.6)。这一方面,这是研究生体育教学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应得的报酬,另一方面,也表明多数高校还是比较重视研究生体育教学。

2.4 高校体育硬件设施情况

在陕西省高校开设研究生体育课的硬件设施方面,本研究调查了有研究生学校的体育教学场馆、体育设施和器材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能够为研究生体育课理论教学提供的教学场所。

在数量上,体育教学场馆非常充足和

充足的有6所学校,教学场馆勉强够用的有9所学校,教学场馆不够用的和差距很大的有5所学校。在体育设施和器材数量上,非常充足和充足的有12所学校,勉强够用的有7所学校,不够用的有2所学校。总的来看,有71.4%的学校在为研究生体育课程提供教学场馆存在一定困难,有42.8%的学校在为研究生体育课程提供教学设施和器材存在一定问题。

教学场馆质量非常好和好的共有8所学校,教学场馆质量一般的有13所学校。在体育设施和器材质量上,非常好的和好的学校共有11所,质量一般的学校有7所,没有学校认为自己的体育场馆、设施和器材质量差和非常差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校的体育场馆设施得到了较好的建设,许多高校均有了塑胶田径场、网球场和室内场馆等高级锻炼场所,这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也对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产生了一定的吸引。

在能够为研究生体育课理论教学提供什么样的教学场所方面,有14所学校表示能在多媒体教室中给学生授课,3所学校可以在普通教室中给学生授课,2所学校只能在体育场馆中给学生授课,有2所学校表明研究生体育不需要上理论课。

体育场馆、体育设施和器材是进行体育教学的基本前提条件,如果没有这些前提条件,研究生体育课的许多教学活动是无法进行的;如果这些基本物质条件质量较差,则很难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效果。从本次调查来看,高校为研究生体育提供的硬件设施表现为体育场馆、体育设施和器材质量较好,但数量上存在不足。之所以硬件设施不足,一方面是高校扩招,相应的体育设施建设没有跟上,另一方面,由于建设用地的紧张,一些居于城市的学校尽管有资金,也没有新的地方建设体育场馆,甚至存在挤占运动场地的现象。体育教学硬件设施数量上的不足不利于研究生体育教学正常开展。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影响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中,第一位是惰性,第二位就是场馆不足。因此,有关部门应该增加体育场馆数量,增加体育场地和器材的数量,以满足研究生体育的需求。

2.5开设研究生体育课程的难度

当问及贵校开设研究生体育课的困难程度,认为难度非常大和难度较大有7所学校,认为难度一般的有11所学校,认为难度较小和没有难度的有3所学校。总的来看,陕西省高校的体育部门主管认为开设研究生体育课程有一定的困难,表明陕西省研究生体育课程教学条件不容乐观。从前面的调查结果我们不难看出,造成陕西省研究生体育课程建设难度的原因主要有:高校缺乏研究生体育教学的师资、体育场馆和设施数量不足、研究生主管部门态度不够明确和支持力度不够。究其根源,这些原因很大程度上可归因为我国对研究生体育教育的制度力度不够。《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七条:普通高等学校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开设体育选修课。仅规定开设选修课,不能引起学校领导和主管部门的重视,当学校资源不足的情况下,研究生体育教育就得不到保障,成为可有可无的事。特别是这些年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增加,高校有限的体育资源被投入到不断扩大的本科生体育教育中,研究生体育受到了较大程度的挤压。针对当前研究生体质状况和他们对体育教育的强烈需求,有必要在制度上形成明确的规定,增加体育教育资源,以促进和保障研究生体育教育的发展。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陕西省高校研究生体育教学条件不容乐观。缺乏研究生体育教学的师资、体育场馆和设施数量不足、研究生主管部门态度不够明确和支持力度不够等,是陕西省高校开设研究生体育课程的主要制约因素。

2)不利因素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对研究生体育教育的制度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是由于高校扩招,本科生体育教育占用了有限的体育资源,研究生体育受到了较大程度的挤压。

3)陕西省研究生体育的教学经费、教学工作报酬、体育场馆和设施的质量基本上能满足研究生体育教学的要求,有利于研究生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3.2建议

1)我国应该制定研究生教学指导纲要,对研究生体育教育和教学条件进行明确的规定和指导,加强高校研究生主管部门对研究生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从政策和制度层面保障高校研究生体育工作正常开展。

2)陕西省高校应根据研究生体育教育的需求逐步补充体育师资;并加大体育场地设施经费投入,用于增加体育场地设施的数量。以满足日益增大的研究生体育教育需求。

陕西省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 篇4

陕西 2014 年普通高校招生投档日程 1.7 月 4 日下午 3:00 在中心大会厅 3-5 会议厅召开了陕西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工作会议,各 地市区招生办负责人及其参加录取招生工作人员出席了会议。会议历时 1 个半小时结束。招 生工作将在次日进行,首先 7 月 5 日将开始提起批次含军事公安武警部队高等院校的招生录 取。提前批次文史、理工类:本科 7 月 5 日—11 日 17∶00,专科 7 月 12 日—14 日 12∶00。体育、艺术类 7 月 5 日开始。高职单招在体育、艺术类结束后开始录取。①本科一批、本科 二批正式投档前进行三次模拟投档。第一次模拟投档:院校招生计划与投档数量的比例原则上设置为:本科一批、本科二批省内 院校 1∶1.02,省外院校 1∶1.05。第二次模拟投档:院校根据第一次模拟投档生源情况,确定是否调整投档比例和增加计划,省招办同意后进行第二次模拟投档,并将投档后形成的投档信息反馈各院校。第三次模拟投档: 院校对省招办第二次模拟投档比例进行确认或提出调整意见,省招办同意 后进行第三次模拟投档,形成各院校正式投档比例和投档人数。正式投档比例和投档人数确 定后不再调整。征集志愿不再向院校提供模拟投档信息,按照院校计划缺额数 1∶1 投档 2.单设本科批次:7 月 16 日 22∶00 前。3.本科一批、本科二批、本科三批、高职(专科)日程如下表
批次 项目 时间 第一次模拟投档 本科一批 本科二批 本科三批 高职(专科)

7 月 17 日 10∶00 7 月 24 日 10∶00 8 月 4 日 10∶00 8 月 10 日 10∶00

自主选拔、艺术特长生、高水平运动员投档 7 月 17 日 16∶00 7 月 24 日 16∶00 自主选拔、艺术特长生、高水平运动员录取结 束 第二次摸拟投档 第三次模拟投档 正式投档 正式投档录取结束 公布并填报征集志愿 定向就业、少数民族班、预科投档 定向就业、少数民族班、预科录取结束 填报征集志愿结束 征集志愿投档 征集志愿录取结束 7 月 17 日 22∶00 7 月 24 日 22∶00 7 月 18 日 10∶00 7 月 25 日 10∶00 8 月 5 日 16∶00 8 月 11 日 16∶00 7 月 19 日 10∶00 7 月 26 日 10∶00 7 月 20 日 8∶00 7 月 27 日 10∶00 8 月 6 日 16∶00 8 月 13 日 10∶00 7 月 21 日 22∶00 7 月 29 日 12∶00 8 月 7 日 18∶00 8 月 14 日 18∶00 7 月 22 日 10∶00 7 月 29 日 22∶00 8 月 8 日 10∶00 8 月 15 日 12∶00 7 月 22 日 10∶00 7 月 30 日 10∶00 7 月 22 日 22∶00 7 月 30 日 22∶00 7 月 23 日 8∶00 7 月 30 日 22∶00 8 月 9 日 8∶00 8 月 16 日 20∶00 7 月 23 日 10∶00 7 月 31 日 10∶00 8 月 9 日 10∶00 8 月 17 日 10∶00 7 月 23 日 22∶00 7 月 31 日 22∶00 8 月 9 日 22∶00 8 月 18 日 10∶00

注:1.本科三批、高职(专科)填报志愿时间

陕西省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 篇5

根据国家部署,我省自2006年开始组织实施的“三支一扶”计划,在缓解基层人才匮乏、改善农村人才队伍结构,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培养造就经过基层锻炼、有群众工作经验的多方面人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校毕业生以及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我省2009年将继续组织实施“三支一扶”计划。今年是落实省委省政府“三支一扶计划五年1万名”目标要求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三支一扶”工作对于缓解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意义重大。为做好组织实施工作,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招募计划、对象和条件

2009年全省计划招募2600名左右高校毕业生 “三支一扶”。以农村基层急需的师范、医疗卫生、农业、林业、水利、经济类的高校毕业生为重点。

招募对象为2007年、2008年、2009年全日制普通高校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低保家庭和城镇零就业家庭的2005年、2006年高校毕业生凭相关证明,也可参加招募。“三支一扶”大学生应具备赣办发电〔2006〕37号文要求的基本条件。支教岗位须是师范类或已取得教师资格证的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支医岗位须是医疗卫生类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大学生在农村基层志愿服务期为2周年。服务期限为2009年9月1日起至2011年8月31日止。服务岗位为乡村中小学、乡镇涉农站所、乡镇卫生院、扶贫开发重点乡的贫困村。

二、招募程序和时间安排

招募工作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考试考核、统一派遣的方式进行。

(一)公布招募计划。省“三支一扶”工作办公室将招募计划下达给设区市,设区市下达到县(市、区),县(市、区)按“支教、支农、支医、扶贫”分类落实计划经设区市报省“三

支一扶”工作办公室。省“三支一扶”工作办公室将招募岗位与计划于2009年5月4日统一面向社会公开发布。

(二)报名。报名时间为2009年5月13日至20日。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直接登录江西人事考试网()进行网上报名登记(网上报名办法见附件1),并按网上提示信息填写《2009年江西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报名登记表》(见附件2),选择填报一个志愿服务县(市、区)及一个服务岗位。服务岗位为四类:支教、支农、支医、扶贫。招募计划与报名人数原则上不得低于1∶1.5的比例。低于1∶1.5比例的,可由设区市“三支一扶”工作办公室调剂计划。

(三)资格审查。设区市“三支一扶”工作办公室负责资格审查。在网上报名期间,设区市“三支一扶”工作办公室根据规定的招募岗位条件及要求,组织专人在网上即时对报名人员进行资格初审,不符合条件的不予报名。进入考核的报名人员须提供本人毕业证、身份证及毕业高校或本人档案存放单位审核的报名推荐材料。支教的非师范类毕业生还须提供教师资格证。低保家庭的须提供低保证;城镇零就业家庭的须提供劳动保障部门出具的证明。资格审查贯穿招募工作全过程,凡发现招募对象与招募岗位所要求的资格条件不符的,取消招募资格。

(四)考试。全省统一组织,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考试时间定于2009年6月7日上午9∶00—11∶00。考试科目《行政职业能力测验》(100分卷),包括言语理解与表达、常识判断(侧重法律知识运用)、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和资料分析。考试题型全部为客观题,在答题卡上作答。考试不指定考试复习用书。考试由省人事考试中心组织实施,考点设在各设区市。考试成绩于2009年6月18日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设区市人事部门等单位网站公布。设区市“三支一扶”工作办公室可按计划设定一定比例,以县(市、区)为单位按岗位分类从高分到低分确定入闱进入考核、体检人员名单,并在网上公布。入闱人员最后一名考试成绩并列的,并列者一起入闱。

(五)体检与考核。体检由设区市“三支一扶”工作办公室组织进行。体检要严格按照全国“三支一扶”工作办公室制定的标准(见附件3)进行,统一时间和医院,严格把关,确保体检质量。被招募人员身体应符合条件并能适应“三支一扶”岗位实际需要。考核由设区市“三

支一扶”工作办公室组织进行,也可由县(市、区)“三支一扶”工作办公室组织进行。对因不符合要求出现的计划缺额,由设区市“三支一扶”工作办公室确定递补办法。体检考核工作原则上7月中旬完成。

(六)确定人选。考核、体检后,填写《2009年江西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登记表》(一式五份)(见附件4)。经设区市、省“三支一扶”工作办公室审批后确定人选。入选的高校毕业生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办公室办理《毕业生就业报到证》,7月底前到县(市、区)“三支一扶”办公室报到。设区市报省审批时须报《2009年江西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登记表》和《2009年江西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名单》(见附件5)。《2009年江西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登记表》可从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门户网

(//)下载。

(七)培训。县(市、区)“三支一扶”办公室或设区市“三支一扶”工作办公室8月上旬组织“三支一扶”大学生进行上岗前的集中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发展观教育;党和国家有关基层工作特别是农业、农村等方面的方针政策;本地基层工作的现状、服务单位和岗位的基本要求、乡镇共青团有关工作等。也可请本地近年来表现优秀的“三支一扶”大学生作经验介绍。

(八)派遣上岗。8月中旬,县(市、区)“三支一扶”办公室派遣“三支一扶”大学生到服务单位报到。对不按规定时间报到的,取消招募资格。

三、教育管理

“三支一扶”大学生的服务、管理、考核按《江西省“三支一扶”大学生管理服务办法》(赣人发[2008]10号)执行。

“三支一扶”大学生服务期间,户口可根据本人意愿落放在服务地,也可根据本人意愿将户口转回入学前户籍所在地;人事档案统一转至服务单位所在地的县(市、区)“三支一扶”办公室保存管理;党团组织关系转至服务单位,中共党员、共青团员在服务期间按当地农村党员、团员的标准交纳党费、团费。

没有执业资格的支医大学生,服务的第一年安排到县级医疗卫生单位或配有能够指导大学生开展医疗活动的高年资执业医师的乡镇卫生院见习,见习期满,由县(市、区)卫生局安

排参加执业资格考试。第二年由县“三支一扶”办公室安排到服务岗位。具有执业资格的历届毕业生,则不需见习,直接安排到服务岗位。

四、生活待遇与经费保障

(一)“三支一扶”大学生两年服务期间的工作、生活补贴,每人每月1000元,由省和县(市、区)财政按4.4∶5.6的比例分别承担(即省财政承担440元, 县(市、区)财政承担560元)。工作、生活补贴计发时间以服务期限为准。

(二)两年服务期间,县(市、区)“三支一扶”办公室为“三支一扶”大学生统一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住院医疗保险,费用由县(市、区)财政承担。

(三)选拔招募中,高校毕业生的报名、考试、体检、培训、派遣全部实行免费。

(四)各级“三支一扶”工作办公室工作、管理经费以及高校毕业生的报名、考试、体检、培训等费用由同级财政落实。

五、服务期满后的政策

服务期满考核合格“三支一扶”大学生可享受以下优惠政策。

(一)愿意留在原服务单位就业的,由县(市、区)人事局会同有关部门办理接收安置手续。进入市场自主择业的,有关部门应协助推荐就业。

(二)根据乡镇公务员招考职数情况,在每年的公务员考录中拿出一定数量的职位定向招录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大学生。

(三)自主创业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交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可享受小额贷款担保和贴息等有关政策;已办理就业登记并参加社会保险的,可按灵活就业人员待遇享受社会保险补贴。上述政策具体按有关规定办理。

(四)三年内报考硕士研究生的(包括全国所有研究生招生单位),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对已被录取为研究生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的,学校为其保留学籍。

(五)“三支一扶”大学生的服务期限,计算工龄、社会保险缴费年限;服务期间符合评定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可评定专业技术资格;在今后晋升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时,其在基

层的服务年限可计入专业技术任职年限,同等条件下优先评定。

服务期未满离开“三支一扶”服务岗位的,不享受“三支一扶”相关优惠政策。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三支一扶”计划的实施工作要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认真组织开展。各级组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财政、农业、卫生、扶贫、机构编制、团委等部门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精心组织,狠抓落实。

(二)关心爱护并使用好“三支一扶”大学生。对“三支一扶”的大学生,要在政治上爱护、工作上关心、生活上照顾,积极为他们为农村基层贡献才智创造条件。县级 “三支一扶”工作管理部门和服务单位要坚持管理与服务的原则,切实履行相关职责,落实相关政策,及时协助解决其工作和生活上出现的问题。

(三)加强宣传。各级“三支一扶”办公室要根据具体工作部署和安排,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各类媒体,以多种形式向社会广泛宣传。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抓好协调高校的招募动员工作,并落实报考研究生加分等政策。各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网、公告栏等途径广泛发布招募信息,结合本校实际出台鼓励措施和办法,为“三支一扶”大学生提供奖励或代偿助学贷款。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注意发现和培养在基层做出突出贡献的“三支一扶”大学生,大力宣传典型事迹,努力营造良好氛围,鼓励和引导广大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

附件:

1、2009年江西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网上报名办法2、2009年江西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报名登记表

3、全国“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健康状况要求及体检表4、2009年江西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登记表5、2009年江西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名单

中共江西省委组织部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财政厅

江西省农业厅江西省卫生厅

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公室

江西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江西省委员会

陕西省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 篇6

[摘要]文章从法理角度剖析了校园体育伤害事故的责任基础、原则等问题,并结合具体的体育伤害事故案例来认定责任,从而使大学体育伤害事件能有法可依,从根本上提高学校体育教师的法律意识,并依法执教,在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的同时,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以期为相关问题的逐步解决与完善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伤害法律责任学校体育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体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而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陕西省高校学生因参加学校体育活动而发生意外伤害事故的现象屡有发生。但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对于这种伤害事故问题的处理,在教育部颁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实施以前,没有一都专门的法律予以调整。相关的司法解释仅有《民法通则若干意见》中第160条有所涉及,且调整对象仅限定为无民事责任能力人。导致通过谁过错、谁负责的办法来认定责任,在处理过程时,往往校园内学生伤害事故的学校方很难提供无过错的证据。《教师法》《高等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育法》对此亦未涉及。《未成年人保护法》也只是笼统地提出:“国家保护未成年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民法通则》作为基本法律,不可能针对校园伤害事故提出专门意见,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只是处理治安案件的依据,也不具有针对性。9月1日,上海市颁布、实施了《上海市中小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这为保障师生人身安全、维护校园秩序提供了相关的法律支持,但这仅是一部地方性法规,对其他各省在校生没有约束力,陕西省无法适用。基于以上事实,一旦学生发生伤害事故,司法就难以执行。因此,从法律角度分析探讨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责任认定、处理及其依据等基本问题,正确认识和分析学校在体育伤害事故中的法律责任,在13常教学中不断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培养学生自我防护意识,妥善处理好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对提高陕西省体育教育工作者法律意识,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稳定学校体育教学秩序,依法治教,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校学生体育伤害事故责任认定基础

目前,司法界和学术界对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存在两种观点:监护说和教育说。学校对学生的监护说是没有法律根据的,《民法通则》规定:法定监护关系是以亲权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起来的法律关系。此种亲权、血缘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没有法律规定的基于亲权、血缘关系的人承担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依法应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但学校对学生而言,在没有法律规定和未接受委托的情况下,并不具备法律意义上所讲的那种监护人资格,即不承担监护责任。这是对管理照看、保护职责和法定监护职责的严重混淆。对于教育说,是基于教育法律的规定产生的被教育与教育的关系,学校对学生履行教育、管理、保护的职责。这种观点在法律上有据可依。所以,我们对于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主张教育说观点。

二、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归责的原则

1.过错责任原则为主。《民法通则》第106条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有过错,必须承担民事责任,这是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归责的基本原则。如前文所述,由于设备器械老化,并未及时维修而造成学生的伤害事故,学校须承担民事责任。

2.公平责任原则为辅。我国《民法通则》第130条规定:“当事人对造成损害均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公平责任原则是指行为人和受害人均无过错,在损害事实已经发生的情况下,以公平考虑作为判断标准,根据实际情况和可能,由双方当事人公平分担责任,这是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归责的一条重要辅助原则。如某同学在篮球教学比赛中,被场上飞行的篮球击伤,造成伤残。学校则不需承担法律责任,不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受伤学生一定补偿。

3.体现同情弱者的原则。“同情弱者”是一种传统习俗和美德,同情之心,人皆有之。对那些软弱无能的人伸出援助之手,给予精神、物质、法律的帮助,本无可厚非。但是同情弱者的前提,必须是在尊重法律的基础上。“弱者”之弱,不是对法律的无知和违背,更不是对法律的戏弄和藐视。而在于弱者必须守住知法、守法的“底线”。“同情”只是道义上的帮助,情感上的流露,而不是法律上的“徇私”。对于体育伤害事故,要明确弱者的一方,要给予帮助,这是社会的责任,也应当成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归责的重要原则。

三、不同类型伤害事故的`责任认定

1.体育教学伤害事故的责任认定。案例:,陕西省某高校游泳培训班中,一名小男孩溺水死亡,死因是学生跳水后头触地撞击死亡,学校和老师及游泳池管理制度都要求严禁跳水,事后以协议赔偿方式处理,校方赔付人民币15万元,任课教师赔付人民币5万元,保险公司赔付人民币6万元,总计26万元。事后,没让该教师带游泳课,给该任课教师予以处分。以上案例促使教育者考虑如何为体育老师解决后顾之忧。相关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因体育课部分项目危险f生与大学生较差的素质状况而放弃有益教学手段的教师占到总数的80%左右。不保持这样的上课状态,出现了伤害事故,责任教师该如何面对学校的追偿,教师有何保障?这种心理负担不仅严重影响到体育教师的生活,同时也影响到受害人的日常生活。承担巨大精神压力的教育工作者无疑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注。并且,《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2l条也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备合格的体育教师,保障体育教师享受与其工作特点有关的待遇。”随着我国的体育保险市场逐步完善,依据法规,学校应当为体育教师购买相应保险,为教师解决后顾之忧,进而确保体育教学课的质量,也可确保“提高全民身体素质”政策的落实。此外,造成教师压力过大、学校体育课伤害事故多的另一个原因是学校与相关部门没有考虑体育的特殊性。目前,教育部规定体育课上课人数为每班30人,这样规定是否太笼统值得商榷,学校假如真正考虑到学生的健康状况与人身安全,就应该在排课方面更讲科学性。有关调查问卷显示:学校相关部门应根据不同体育项目的不同危险系数安排体育课,对于不同体育项目危险系数的测定,需要保险业专业人士参与。因此,体育保险不仅能解决赔偿纠纷的问题,也能降低体育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应当进一步完善推广。

2.运动竞赛伤害事故的责任认定。案例:下半年,陕西省某高校运动会上,某学生在跳远中,由于动作变形造成大腿骨折,学校立即将其送到医院治疗,并代付了住院费八千多元。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花费了四万元左右。事发后,家长与村干部来校向学校索赔医药费,学校拒绝赔付医药费,理由是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的第三十五条11款的规定,但学校鉴于学生家庭经济困难,何况学生是为了班级集体参加运动会造成的,学校发动全体师生捐款,解决了医药费问题,处理得比较妥当。

3.体育场地器材原因导致体育伤害事故的责任认定。案例:陕西省某高校某班于6月的一天下午召集学生上活动课,无护导老师。大部分学生都在操场打篮球、羽毛球或搞其他活动。其中有5个调皮的学生爬到篮球架上玩。由于篮球架基生锈了,不牢固,经不起5个学生的摇晃,突然倒塌。篮球圈砸到下边打篮球的同学陈某头部,陈某当场昏死过去。当学生跑到老师办公室报告情况时,老师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求助医院,并立即通知家长,该老师果断地支取3000元钱,组织老师和学生马上将学生送往医院。幸亏及时急救,这个学生脱离了危险。在整个事故过程中,校方与学生家长相互体谅,积极配合,及时治疗,医护得力,使得陈某恢复较快,目前已能参加正常学习,情况良好。事后,家长首先是感谢学校的老师和校长,由于急救及时,使他儿子能转危为安。但紧接着就指出学校的过错:一是运动场的设施陈旧,没有及时发现、及时翻新,留下了危急事故发生的隐患;二是没有安排护导老师,管理制度不健全;三是作为学校的管理和监督制度不完善,学校负有主要责任。家长提出如下要求:(1)学校必须承担全部医疗费用;(2)学生现在暂时恢复正常,但以后如果有脑部的后遗症,学校必须负责,或一次性赔偿营养费、交通费、护理费、生活补助费若干万元;(3)对于学生所耽误的学习,学校必须负责补上。由于这一事故来得突然,学校与家长之问一时间意见分歧较大。几经调解,最后还是大事化小,和平解决:第一,由校方承担医疗费用;第二,安排有关老师为陈某补课;第三,校方担保此学生在校的安全。在本案中,学校篮球架不牢固,且无值日老师监督学生,因此,学校应负主要责任;5个学生违纪爬上篮球架,应负次要责任。学校处理此事合理。学校应加固篮球架,同时在篮球架上标明“不准攀爬”的字样,以防类似事故再次发生。此外,自习课内,教师不应离开学生,学校不应在自习课期间集中全体教师开会,如需召开教师会议,应安排值日老师,否则极易发生事故。

陕西省高校人才培养战略研究报告 篇7

陕西省高校人才培养战略实施现状研究

由于层次、类别、性质等的不同, 本研究以高校办学层次不同为主要依据, 对三类高校“211、985工程”院校、省属本科院校以及民办、独立院校进行研究。鉴于本科教育的普遍性与重要性, 本研究主要面向普通本科教育, 不涉及研究生教育、专科教育与高职教育层面。

1. 高起点、高标准、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战略———“211、985工程”院校

2007年, 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继续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 推进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 尽快使若干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努力造就大批杰出人才, 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1]这就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落实这一长远战略目标, 本省“211、985工程”院校积极调整办学思想、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 形成了中长期人才培养战略。

(1) 人才培养战略的基本起点:“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一流人才”

对于“211、985工程”院校, 面对丰富的资源, 如何提升人的社会化内涵, 成为其人才培养战略首要解决的问题。因此, 西安交通大学在办学思想中明确指出“以人格养成为基础, 以提高培养质量为主线, 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导向, 积极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一流人才。”其人才培养战略指向未来社会, 而不是简单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具有较高的战略高度。其他“211、985工程”院校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这一提法, 但在其办学指导思想中都有所体现。特别是“培养一流人才”, 在“211、985工程”院校人才培养战略中已达成了共识。

(2) 人才培养目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能在科技、经济、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中起到骨干和领导作用”

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宏观指导性, 是人才战略的具体体现。因此, 西安交通大学提出了“使本科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基础厚、口径宽、实践强、素质高的特点, 能在科技、经济、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中起骨干和领导作用”的人才培养目标。《西北工业大学教育“十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纲要》中提出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培养和造就一批德才兼备、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西北大学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出了培养大批“少而精、高层次”的创新人才, 而不是简单的科技人才、应用人才、专门人才。

(3) “以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特色, 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陕西省“211、985工程”院校, 大都以“以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特色, 形成了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西安交通大学“2+4+X”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 本科高年级学生还可选修研究生课程。在培养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个人选择、能力、兴趣进行分流。长安大学采用“4+3+1” (五年制6+3+1) 分段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此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按照“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掌握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借助杨凌示范区形成了特色化的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

2.立足陕西、服务西部、面向全国, 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省属本科院校

目前, 陕西省共有省属本科院校19所, 为国家、陕西培养了大批本科优秀人才。其人才培养战略“立足陕西, 服务西部, 面向全国”, 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 突显“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1) 人才培养战略的定位:“立足陕西, 服务西部, 面向全国”

鉴于省属本科院校与陕西省的天然联系, 立足陕西是省属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战略的立足点, 服务西部”是建设西部强省的必然要求。“面向全国”则是本省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要求与根本目的所在。

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各大高校培养的基本指针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将其本科人才培养服务面向定位为“立足行业 (冶金、建筑业为主) 、服务西部、面向全国”。《西北政法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强调:“紧密结合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民主法制建设对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需求, 立足陕西, 面向西北, 服务全国。”此外, 一些地方院校立足地方经济的发展, 如榆林学院提出“立足榆林、面向陕北、辐射周边, 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2) 人才培养战略目标指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应用型人才是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应用于社会实践的专门人才, 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2]因此, 这些人才是具有专业特色的专门人才, 本省省属本科院校的优势正是其突出的特色专业, 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建筑专业、西安理工大学的制造专业和水利水电专业、西安财经学院的财经专业与西北政法大学的法学专业, 突出的专业特色造就了各行业发展所需的高级专门人才。依托强大的专业特色, 省属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战略目标指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3) 突显“应用型”的人才培养原则与模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 不同于以往的普通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 因此各省属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都基本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西安理工大学构建了“两课堂、三平台、四贯通、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加强基础教育, 提高综合素质;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西安财经学院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素质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全面实施以“平台+模块”为基本框架的人才培养模式。

3.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复合实用型人才———民办、独立本科学院

陕西省民办、独立本科学院的发展在全国有着较大的影响。如何在与公办院校的竞争中求生存, 是民办、独立本科学院发展的首要问题。因此, 民办、独立本科学院必须在人才培养战略上出奇制胜, 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复合实用型人才, 体现差异化竞争的优势。

(1) 人才培养战略建立在“服务社会, 面向就业”的基础之上

近些年, 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扩大, 民办、独立本科学院的生存问题, 陡然突出起来, 因此, 各高校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战略, 与社会发展相接轨, 面向就业, 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人才。西安培华学院形成了“公办院校的体制+民办院校的机制”的办学体制, 在汲取公办院校成功经验, 重视基础课, 重视实践的同时, 更重视社会发展的需要, 始终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定位。作为陕西省少有的工科民办、独立本科院校, 西安思源学院面对激烈市场竞争, 提出“以服务为宗旨, 就业为导向”, “为学生未来的职业成功提供全方位教育服务”的办学理念。

(2) 以“培养复合实用型人才”为己任

复合实用型人才, 不同于简单的实用型人才, 他们拥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与实践技能, 而且能力突出。各民办、独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提法上虽略有不同, 但大都以培养“复合实用型”人才为己任。如西安翻译学院提出培养“复合实用型涉外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诠释了人才培养特色与专业特色的双重内涵, 探索了一条民办、独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发展的新路。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作为独立学院坚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 明确指出:“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工作岗位需要的、有足够的理论知识, 重点掌握专业基础理论、技术理论和应用理论, 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有较好的适应性和自我发展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其实质与复合应用型人才是一致的。

(3) “差异化竞争”的人才培养模式

差异化竞争是民办、独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所在。为争取竞争优势, 民办、独立本科院校力求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所突破, 形成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西安翻译学院则构建了“专业+外语+现代化技术”的人才培养模式, 摒弃了“单一型”育人模式, 保持外语特色的同时, 实行双专业, 培养多种技能, 实现“一历一证” (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上岗证书) , 培养复合型、实用型外向型和创新型高素质人才。西安思源学院是全国高校中较早开展“创新能力系统培训”的院校之一, 提出“除了实现思想品德和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目标以外, 学生还应具备悟性高、自信心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强的特点”。

陕西省高校人才培养战略制定原则

虽然各高校人才培养特色不一, 优势各异,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仍然存在一定不足, 特别是“人才培养战略”概念不清晰, 导致本省人才培养战略缺乏一定的高度与远度, 各高校人才培养战略在系统化、体系化的方面亦存在盲区。同时, 更缺乏必要的战略管理。因此, 必须着眼于“战略”层面, 坚持人才培养战略指导思想的科学性与前瞻性, 战略规划的多元性与系统性, 战略实施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相结合的原则, 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人才培养战略框架。

1. 战略指导思想的科学性与前瞻性

人才培养是培养人的活动, 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遵循人的发展规律, 注重学生在培养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新性, 转变培养模式, 变被动为主动,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结合国家、陕西省与高校发展, 制定符合高等教育与高校自身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 服务于陕西、国家乃至世界发展的需要。无论是“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 还是“复合实用型人才”, 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是高校人才培养战略指导思想的科学内涵所在。但这种科学性, 却又不失其先导性与前瞻性。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级专门人才, 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战略的战略指向, 也是陕西省高校人才培养战略指导思想的真谛。因此, 陕西省高校人才培养战略指导思想必须坚持科学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 以保证其人才培养战略方向性与前瞻性。

2. 战略规划的多元性与系统性

人才需求的多样化, 决定了人才培养战略规划的多元化走向。虽然, 目前陕西省不同类型、层次高校其人才培养战略规划侧重点各不相同, 各有其优势, 但并不排斥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既要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 实施人才培养的社会化战略, 也要注重个性发展, 进行个性教育战略规划;既要实施质量教育, 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也要不断创新, 将创新纳入人才培养战略规划的始终;既要实施国际化战略, 面向世界, 也要贯彻终身教育的思想, 面向未来, 实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同时, 这种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规划, 更应形成系统的战略规划, 改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战略规划模式, 真正从战略发展角度出发, 形成体系化的人才培养战略规划。

3. 战略实施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战略实施是人才培养战略的最终落实。陕西省高校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 必须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之上, 不盲目跟风, 亦不因循守旧, 保持与时俱进, 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同时, 兼顾效率优先原则, 科学管理, 以评促改, 点、线、面结合, 提升本省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以往, 我们过多地专注于效率, 忽视了可行性, 缺乏必要的评估机制, 反而阻碍了战略实施的有效性。所以, 必须坚持战略实施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可行的基础上, 有效发展, 在有效发展的基础上, 验证其可行性, 最终推进人才培养战略的科学、有效实施。

建构陕西省高校人才培养战略框架

基于以上原则, 建构陕西省高校人才培养战略, 需要理清概念, 统一思想, 构建系统化、体系化的人才培养战略, 践行战略管理, 保证人才培养战略科学、有效的实施。

1.明确“人才培养战略”概念, 统一思想

虽然, 本省各高校对人才培养重要性的认识较为统一, 但由于在战略层面认知的不同, 对“人才培养规划”、“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战略”概念的简单等同, 导致目前陕西省各高校“人才培养战略”的提法尚不明确, 其内容也较为零散, 一定程度上缺乏战略高度与远度。因此, 必须理清概念, 统一思想, 遵循高等教育发展与人才成长的规律, 坚持“以人为本”,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将办学思想、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中有关人才培养的内容, 提升到战略层面, 明确高校人才培养战略, 将其纳入高校发展战略的子战略之中。“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形成明确的高校人才培养战略规划, 保持原有特色与优势的同时, 合理定位, 借助外部环境的有利推动, 突显高教强省在建设西部强省中的人才优势, 提升本省竞争的核心能力与实力, 建设真正意义上的西部强省。

2.构建系统化、体系化的人才培养战略

不同类型高校, 人才培养战略的高度亦存在层次上的高低, 但就同一层面而言, 其系统化、体系化应是自我完善的。“211工程、985工程”院校, 培养创新型人才, 实施创新战略的同时, 更需要提升国际化战略, 培养世界一流人才。省属地方院校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立足陕西, 服务西部, 面向全国”, 实施社会化战略, 更需要突显终身教育战略, 以延续自身特色, 扩大发展。民办、独立本科院校推行差异化竞争, 培养复合型专门人才, 更需要质量教育战略, 保证民办、独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水平。当然, 对于每一类型学校, 创新战略、国际化战略、社会化战略、终身教育战略、个性化战略与质量教育战略都是人才培养战略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即使在同一所高校, 也应根据不同学科、不同类型以及特点, 坚持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因此, 必须借助系统论相关理论, 构建系统化、体系化的人才培养战略, 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战略框架。在此基础之上, 有所侧重、有所不同, 全面实施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战略。

3. 实施人才培养战略, 需践行战略管理

所谓战略管理是组织为了长期的生产和发展, 在充分分析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 确定和选择组织战略目标, 并针对目标的落实与实现进行谋划, 进而依靠组织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 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评估与控制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它包括三个环节: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评价。[3]当前, 陕西各高校都十分重视人才培养的战略规划, 战略实施也在逐步落实中, 虽有不足之处, 但都在完善中不断进取。但就战略评估而言, 本省各高校基本上都缺乏必要人才培养评估机制和手段, 不能对人才培养战略规划与实施进行有效的实时监控, 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管理机制, 真正践行战略管理。因此, 必须将人才培养战略规划、战略实施与战略评估有机结合, 不仅重视科学规划, 更注重实施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合理评估, 及时反馈, 在发展中不断改进与完善, 实现人才培养的战略管理, 保障人才培养战略的有效实施。

摘要:本文通过对陕西省三类高校“211、985工程”院校、省属本科院校以及民办、独立院校人才培养战略进行调查研究, 希冀从中发现本省人才培养战略中存在的问题, 为构建新的西部高教强省人才培养战略提供依据。

关键词:陕西,高校,人才培养战略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国发.[2007]14号.

[2]刘耘.务实致用:对地方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6 (5) .

陕西省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 篇8

这是江西省高校新闻研究中心成立后召开的首次工作会议。会议要求,中心作为全省高校从事新闻宣传研究的专业机构,今后要加强研究,当好智库,紧密结合江西教育实际和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围绕创新教育新闻宣传、加强网络舆情管理,组织开展课题研究,努力推出一批有理论深度、有实践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为加强全省教育新闻宣传工作和提升工作水平,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打造江西教育升级版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提供智力支持。

史蓉蓉对省高校新闻研究中心今后工作提出了严格要求。她希望,省内各高校和中心聘请的专家委员们积极为中心出谋划策,踊跃参与、密切配合中心开展各项工作,为尽快打开工作局面提供有力支持,尽快形成工作合力。

陕西省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 篇9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2008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软科学计划项目和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现已开始,现就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征集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范围

2008年度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申报范围包括: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和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

陕西省2008年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申报指南,《陕西省科技计划申报系统》、《学科代码表》及各类计划项目有关的申请表格等内容,请在陕西省科学技术厅网站查询、下载。

二、申报程序及要求

(一)2008年科技计划申报工作继续采用“陕西省科技计划申报系统”。

1、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申报项目需填写“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申请书和建议表”,附项目建议书。所有书面材料一式五份,并按照“申报系统”制做电子版一份;书面申报材料按建议表、申请书、建议书的顺序装订在一起,不另行制做其它封面。填报项目申请时必须在封面标明项目所属计划类别(农业攻关、工业攻关、社会发展等)。

2、软科学研究计划需填写“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书”,书面申报材料一式五份、“申报系统”所做电子版一份。

3、继续在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中设立青年项目类别。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的申报采用 “陕西省科技计划申报系统”,填写《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书》(一式六份)和《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建议表》(一式二份),并生成申报项目数据盘。注:2008年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申报请用《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书》和《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建议表》两个Word文档格式打印书面材料;用“陕西省科技计划申报系统”生成申报项目数据盘

(二)在研或未结题的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主持人,原则上不能申报新项目;同一主持人只能申报1项新项目。

三、几点说明

(一)本年度省基金项目的资助类别分为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项目执行期2年。

一般项目——申请者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中级专业技术职务需有两位高职人员推荐)。

青年项目——申请者应具有博士学位、年龄在40周岁以下,项目组40岁以下的成员占2/3以上。

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的申报截止时间为2007年12月5日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和陕西省软科学计划申报的截止时间为2007年12月10日。

注意:报送电子版时,所有由“陕西省科技计划申报系统”所生成的文本文件请直接“数据导出”到报送优盘的根目录下。

联系电话:029-88202418-807

陕西省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 篇10

赣教研字〔2012〕11号

各研究生培养单位:

根据我厅《关于对江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的通知》(赣教研字﹝2012﹞6号)的要求,我们开展了对全省研究生培养单位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情况的检查。现将此次检查的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检查的基本情况

此次检查我们采取学校自查和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实地考察的方式进行。各单位均按照文件的要求及时向我厅上报了自查报告。我厅组织的实地考察检查组于2012年6月14日至21日期间对全省12所研究生培养单位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情况进行了实地检查。为促进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之间的交流学习,提高检查的专业性,我们安排了以4个博士单位的分管校领导为组长的专家组分别到校开展检查,检查组的成员均为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研究生管理部门负责人。检查组通过听取学校汇报、座谈交流、查看资料和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对实施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重视程度,检查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各项目的执行情况,同时也帮助被检查单位总结和发掘在实施省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绩。

此次检查工作,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全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实施效果,加强各单位的相互学习和交流,促进各研究生培养单位总结“十一五”期间各校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所取得的成效,推动“十二五”期间我省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各研究生单位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基本情况

(一)各单位高度重视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实施

全省12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均成立了以校长或分管副校长为组长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针对我省实施的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江西省高校研究生指导教师研修计划、江西省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项目、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江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项目等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基本上各单位都制订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并且部分单位还制订了本单位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相关项目建设经费得到落实,学校的配套经费基本到位,经费管理和使用情况良好。

(二)我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至2011年,我省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6年来,共投入专项经费近700万元,先后设立了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江西省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项目、江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项目和江西省高校研究生指导教师研修计划。通过以上项目的实施,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强化了对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推进了建立优质研究生教学资源共享体系的建设,并带动了一批校级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的建设,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打造出了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研究生培养模式和管理模式得以不断创新,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促进了我省高校研究生质量建设。

各研究生培养单位通过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各个项目的实施,在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学术交流,以及研究生培养管理等方面更新了观念,深化了改革,同时促使各单位进一步加强了对导师队伍的建设,加大了对研究生教育的投入,据统计,各校级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共投入了近2800万元,有力地推动了研究生教育的整体发展和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所取得的成绩、特色和亮点

(一)开放的研究生培养体系逐渐形成

研究生的培养不能局限在课堂和校内,我省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充分发挥和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与国家和省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社会企事业单位的需求联系,建立了开放共享、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有利于学科交叉和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同时,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初步形成开放的研究生培养体系。

东华理工大学的“核辐射探测技术研究生创新基地”就是个开放式的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有灵活的培养模式,不仅服务于本校研究生,同时向其它高校研究生开放。除该校6 个硕士点的40 余名研究生先后进入基地学习锻炼外,包括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院校的老师及其指导的研究生也已进入基地,结合科研及产品开发项目进行研究生培养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工作,结合重大产业化开发项目,基地已经完成了包括离子喷涂测氡仪、伽玛能谱仪和X 荧光仪在内的7 个重点新产品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化工作。

南昌航空大学创新基地建设体制。学校与基地单位明确了双方职责,校企双方分别设立了专门的管理办公室,共同负责计划编制、课程设置、导师安排、研究生管理、考核评定、科研申报、经费管理等工作,真正实现了产学研一体的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华东交通大学校企合作成绩显著。该校与南昌铁路天河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的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在创新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师生的实践能力。

赣南师范学院利用地域和资源优势培养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学校依托客家研究中心、中央苏区研究中心、教育经济研究中心、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客家文物博物馆、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等高水平科研平台及优质地域资源,通过参与国家、省级重大科研项目培养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成效显著。

南昌大学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对外合作交流,在开展中法合作培养工商管理硕士、中英合作培养计算机信息技术和软件工程硕士、中法合作培养医院管理硕士的基础上,以“博士研究生出国访学计划”为建设平台,积极推进学校“中外合作办学计划”,“博士研究生国外访学计划”和“研究生暑期赴国外培训计划”,进一步拓宽研究生培养国际与国内合作交流的渠道。创新计划建设期间,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交流合作模式,共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来校讲学182人次;共支持125名研究生(博士生资助额度为6万元/人•年、硕士生资助额度为1.5万元/人•次)到国外高水平大学进行研修学习和参与科研,提升办学层次,拓宽了研究生的国际视野。

(二)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我省各研究生培养单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借鉴和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研究生教育理念和经验,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规律,探索创新性人才培养和管理新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在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的探索方面:江西财经大学14年来积极探索符合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规律的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办学管理体制,促进了专业学位教育水平的提升。目前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数量居全国财经院校第二,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和学术型研究生规模比超过1.2:1。

景德镇陶瓷学院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改革,设立国际陶艺工作室和国际夏季进修学院、与合作单位互建科研创作研究室,举办国际会议、学术交流与展示活动,选派研究生深入企业开展研究,选送研究生到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法国利摩日国立高等艺术学院、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等国内外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学校现已成为我国开展国际陶瓷科技、艺术、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

赣南师范学院坚持面向基础教育,加强与基础教育的联系,积极探索“大学——中学”协作机制下的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大学和中学共同成立研究生教育指导机构,开展基础教育研究,聘请中学优秀教师担任部分教育硕士课程教学,承担教育硕士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调查等实践环节的培养,并以中学课堂为平台举办教育硕士教学技能竞赛,初显特色。

在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特色方面,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通过制定具有职教特色人才培养方案、开展体现职教内涵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强化职业教育实践培养、招收职教特色的学位研究生等方式,突出学校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具有职教特色研究生创新培养体系。涌现了一批优秀学子。如:应用化学专业2007级研究生卢宝阳先后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2007级研究生赵秀娟获“全国三好学生”荣誉。

在创新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方面,江西师范大学改革研究生公共外语教学,采取公共外语分层次教学、设立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英语统一考试、定期举办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演讲比赛和写作比赛等方式,促进研究生外语应用能力显著提高。同时,该校率先推进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教学模式,获教育部好评。

在改革培养方式、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江西中医学院依托本校建立的中药固体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药现代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南方灸疗研究所等8个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使得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相互促进。同时,学院注重培养研究生解决临床及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把人才培养融入到企业的生产实践当中,专业特色明显。

在创新导师指导方式方面,南昌航空大学大力推进团队建设,推进导师集体指导的方式,实施导师个人指导与集体指导相结合。这种指导方式为研究生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空间和学习机会,可以使研究生博采众长,吸取每位导师的学术精髓,广开思路,形成自己创新的思维方式, 激发了研究生参与团队研究和自主学习研究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在加强学位论文指导,提高学位论文质量方面,江西农业大学为提高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出台了《江西农业大学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攀登计划选拔与管理细则》,成效明显。2007年,在首届江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计划评审中,学校推荐的2项“江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计划”均获得立项资助,获资助名额比例占全省高校的40%。2010年,该校1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实现了江西省“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零的突破。

(三)推进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不断加强

各研究生培养单位通过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为研究生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开拓研究生学术视野,激发研究生的学术热情,提高研究生学术素养,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南昌大学制订了《南昌大学研究生学术论坛管理办法》,举办了系列“南昌大学研究生学术论坛”,举办了研究生“博雅”文化艺术节,架构了“高研论坛”、“智库讲坛”、“前湖之风”、“前湖之韵”“前湖研究生论坛”等系列学术活动,使论坛立体式、全覆盖、全员参与,有效地激发了广大在校研究生的学术热情,为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进行学术研究开辟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天地。近年来,多名研究生先后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中国宝钢教育优秀学生特等奖”、“全国优秀学生干部”和“江西省五四青年奖”等。

江西师范大学开设“瑶湖名家讲坛”。不定期邀请名师名家、知名学者、名人、杰出校友以及在学术研究上有突出成绩的优秀在校研究生以专题讲座或讨论形式发表演讲。

江西财经大学创新推出了研究生之声、研究生之彩、研究生之家、研究生论坛、研究生之星等“五大系列”品牌活动,开展了以提高研究生社会责任感和加强研究生科学道德建设为目标的一系列活动,有效地提高了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华东交通大学开展了“研究生十大学术之星”、“研究生学术文化节”等一系列学术文化活动,出版了研究生刊物《学思集》,活跃了学术气氛,激发了科研热情,加强了学术交流,培养了创新精神。

(四)研究生培养质量监督和激励机制不断完善

研究生培养质量监督和激励机制是研究生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在这方面作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江西农业大学加强了对学位论文的质量监控。制定了《江西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相似性检测及处理办法》和《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查评审暂行办法(试行)》,严格执行了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制度,启动了硕士专业学位论文专家抽检制度。该项制度的实施大大提高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导师对学位论文的重视程度,提高了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江西中医学院、南昌航空大学和赣南师范学院等单位也实行了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制度。江西师范大学启用了“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

江西理工大学建立了校、院、研究生三位一体的督导体系,同时,完善了学位论文外审制度和电子检测制度,并且建立了由导师、学位点负责人(学科带头人)答辩委员会和学位分委员会组成的四位一体的学位论文质量保障机制,保证了学位论文的质量。

江西农业大学制定了《江西农业大学研究生学术成果奖励办法》,扩大了奖励范围,并提高了奖励额度,有效地激发了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2011年毕业研究生发表SCI、EI检索源刊论文7篇、A类刊物论文19篇以及中文核心刊物论文70篇,1人主持编写教学参考资料。南昌航空大学也制订了《南昌航空大学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评选暂行管理办法》,江西科师范大学设立了“优秀学位论文奖励基金”。

(五)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建设高质量的导师队伍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各研究生培养单位通过推行研究生培养导师负责制,做好研究生培养导师的遴选工作,开展研究生导师研修、新任研究生导师的岗前培训工作,不断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促进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

南昌大学全面落实导师负责制,明确导师成为研究生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招生录取、培养过程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增强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中的责任感。同时实行“导师上岗考核制”、“ 硕博连读研究生导师选拔制”,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大多数高校都制定了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与管理办法。如:江西财经大学、南昌航空大学等就引入了动态管理的激励机制,优化导师队伍,遴选建立起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结构优化合理的导师队伍。同时采取请进来的办法,多渠道吸纳优秀导师资源。保证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和结构科学合理。

四、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以及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检查,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有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对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投入明显不足;有的研究生培养单位没有制订针对创新计划有关项目的管理制度;一些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研究生管理队伍比较薄弱。此外,我省研究生教育改革力度还不够大,省内的校际开放程度还不够高,优质资源没有共享,连地缘相近的高校都没有做到联合培养,学分互认,使学生不能享受到不同学校、不同校园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针对上述情况,我们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对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投入,拓展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实施项目。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在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拓新项目,加大经费支持力度,严格贯彻落实对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各项目的配套经费。

(二)要加强优质研究生教学资源共享体系的建设。目前,大多数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项目没有在校内利用网络公开运行。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加快优质课程网络化的建设进程,建立校内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加强已有成果的推广工作。

(三)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健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各项目的实施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过程管理,保证各项目研究力量的投入,提高研究质量,督促完善项目的结题验收工作,以确保创新计划各项目的实施效果。

(四)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生管理队伍建设。目前,我省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研究生管理队伍比较薄弱,人员、编制偏少,特别是研究生思政队伍基本上是以兼职为主。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各校应该进一步加强研究生管理队伍建设,配备人员,充实力量,尤其要充实研究生学生工作人员队伍。

(五)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加大改革力度,积极开展研究生培养的协同创新,实现优质资源的开放共享,开展省内培养单位的学分互认,联合培养,促进我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江西省教育厅

上一篇:清华大学人事制度改革下一篇:伤口造口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