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反避税工作

2024-08-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完善反避税工作(推荐7篇)

完善反避税工作 篇1

在中国为了发展经济各地都热衷于招商引资,一大批外资企业应运而生。相关资料表明,近年来,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超过500亿美元。然而,数量众多的外企经营状况并不容乐观,有些外商投资企业的平均亏损面达到51%到55%。更让人费解的是,这些外资企业置多年亏损于不顾,反而又接连追加投资。外资企业名亏损实盈利的“迷局”背后就是避税方法的运作。

一、首先了解避税和反避税的含义。

所谓避税是指企业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和税负最低化,研究各国税收法律之间的差异,策划个人或集团内部财务节税计划,以规避税收。虽然避税违反了税收立法意图,有悖于政府的税收政策导向,不仅会使国家税基受损,导致税款流失,减少财政收入,而且会影响资本的正常流动,破坏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但是并不违法,法律上存在合理避税之说。正因如此,很多外资企业采取各种手段,以达合理避税之目的。外资企业采取避税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外企避税主要手段是利用关联交易,高进低出,这种手段占到避税金额的60%以上;采取借贷资金进行投资,目前外商投资中国的资金中,半数以上是借贷资金,即便是一些实力雄厚的国际公司也向境内外的银行借大量的资金,利用税前列支利息,达到少交或免交企业所得税的目的;在避税港注册也是避税手段的一种,在国际避税地建立公司,然后通过避税地的公司与其他地方的公司进行交易、财务运作,把利润转移到避税地,靠避税地的免税收人或低税收减少税负。在长三角地区,一些

外资企业的投资方来自英属维尔京群岛等地方,而实际上它们可能只有一间办公室。一些跨国公司利用非法手段,每年避税达300亿元以上,导致我国财政收入受到了重大影响,我国的利益受到不同程度损害, 为了切实维护我国各方面利益,探讨和研究国际避税与反避税情况,无疑有着更为现实的意义。随着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反避税工作的通知》(国税发[2004]70号),标志着我国反避税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近年来,我国反避税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相对而言,我国的反避税工作还存在比较薄弱的环节,现就反避税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采取的措施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二、目前反避税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有偏差

有的同志认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目的就是鼓励外商来华投资,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及管理经验,如果采取严格的防范避税措施,对外商的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予以过多的监督检查,会挫伤外商的投资积极性。他们把反避税工作与改革开放对立起来。还有些地区为吸引外资,争相为外商提供过多的税收优惠政策,这些都加大了外商的避税机会。

(二)难以掌握国际市场价格资料

在外商投资企业的避税方法中,最常见、最大量、最隐蔽的方式是通过转让定价来转移利润,所以,要防范避税,关键是要掌握国际市场上各种原料和产品的价格。而目前外商企业的购销大权基本上为外商垄断,且都通过其关联公司进行。税务部门在无法出国调查的情

况下,其它资料来源渠道很少,反避税工作难以顺利进行。

(三)税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与反避税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

由于我国的反避税工作起步较晚,税务部门对国际市场行情缺乏了解,税务人员缺乏丰富的反避税经验和较强的外语能力,这些都给反避税工作带来困难。而来我国投资的外商,大部分是跨国经营者,他们有丰富的避税经验,还有专门研究我国法律的行家为其出谋划策。这更使部分税务人员产生畏难思想,反避税的信心不足。

(四)纳税人纳税意识淡薄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总有一部分人纳税意识淡薄,既不知道要缴哪种税,也不知如何纳税。加上我国各地税收执行政策不尽相同,有宽有严,造成纳税人税负不一。这样,纳税人容易相互攀比,对依法纳税产生抵触情绪。也有的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若被税务机关查着了,该调整的调整,该补缴的补缴,查不着就赚了。

三、对开展反避税工作的建议

(一)提高税务人员对反避税工作的认识

前面我们提到有些同志怕采取严格的防范避税措施会挫伤外商的积极性,其实,这种顾虑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我国的所得税税率为25%,世界各国的所得税税率大都为35%—40%左右。而且在我国,许多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还享受种种优惠政策,其实际税负大大低于名义税率,这种税收政策已经是很优惠的了。加上外商看中的还有我国稳定的政治环境、广大的市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我国遵循国际经验,进行适当的、合理的,有节制的反避税,外商是能够理解和

接受的,吓跑的只是不法外商。再者,税务人员真正关心的、真正维护的应是国家的利益,不让国家的每一分税款流失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二)发挥会计师事务所在反避税工作中的作用

会计师事务所在反避税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已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共识。注册会计师处于公正的地位,他们不仅有为客户服务的功能,也有依法审计,维护国家合法权益的义务。充分地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的作用,不仅可以部分地弥补我国目前税务人员不足、素质不高的问题,而且能更好地收到反避税效果。一是要在税法中有明确的反避税条款或法规,使会计师查账时有法可依。我国税法虽然规定“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决算须经我国注册会计师审查”,但还没有把反避税问题列入审查范围;二是要制定会计师事务所法规,明确会计师事务所反避税义务。三是还可由当地税务部门通过一定形式,如内部通报、行业会议等,公布各会计师事务所履行反避税义务情况,公开宣布对信得过的会计师事务所所作的查账报告不予复查,对信不过的会计师事务所的查账报告要全面复查等,以促使会计师事务所认真履行反避税义务。

(三)提高税务征管人员素质

无论多么完善的税法,无论多么具体的反避税措施,离开了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税务人员的贯彻执行,都不过是一纸空文。因此,税务人员的素质是反避税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国家应当尽快培养一支政治素质和业务过硬的税收队伍。一是要加强现有人员的培

完善反避税工作 篇2

关键词:国际避税,反国际避税法律,对策

一、国际避税与反避税

上世纪中叶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很多的跨国公司和国际集团企业, 如:美国零售巨头沃尔玛、荷兰的联合利华、英国星巴克、日本丰田、德国西门子等, 都已经成为国际巨头,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也出现了国际性企业, 如:联想、海尔、中国银行等等, 这些跨国企业由于所处的国家和地区不同, 所执行的税收政策、制度、税率都有所不同, 一些国家税负轻, 而一些国家税负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税负有所不同;自由贸易区与国际自由港口、避税地等的税率也有不同, 从而使跨国纳税人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缴纳的税负存在差异。由于利益的驱动, 跨国纳税人必然想方设法寻求以较低的纳税来规避高的税负, 从而降低整体纳税金额, 这就出现了国际避税。

国际避税是国际纳税人在两个以上的国家, 根据其税法、税率及相关政策、管理规定中存在的空白、缺陷和差别, 而采取规避纳税责任, 或降低纳税额, 从而减少总纳税义务的行为, 可以说跨国纳税人要想方设法的规避税收, 通过避免成为纳税主体与客体, 以合法手段来跨越税境, 使所在国的税法无从针对其要求尽纳税义务, 从而规避了税收, 减少了企业的税收支出。对于企业来说, 通过国际避税, 能够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 而对于企业所在国来说, 则是税负的流失, 因此世界各国出于维护本国税收, 进行了一系列的国际反避税, 而且还通过制定相应的税法来规范一些跨国企业的纳税行为, 有效地遏制了国际避税行为。

国际反避税即针对自然人也针对企业法人, 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对本国公民移居国外有着相关规定, 如:美国法律规定有偷税、欠税、漏税行为的自然人限制离境;对有避税嫌疑的自然人按照《国内收入法典》相关规定, 美国对移居他国的原美国公民保留10 年的征税权, 而对于跨国企业, 尤其是外资企业的反避税则更加严格。因此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外资企业的大量进入, 国家也制订了一些反避税的法律法规, 但是这些法律法规与西方发达国家反避税法律相比还相差一段距离, 需要进行不断的完善。

二、反国际避税法律的作用分析

前面已经提到了国际避税对于一个国家的税收起到的是负面影响, 国际避税行为越多, 该国所获得的纳税就会相应的减少, 这必然不利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和财政支出, 因此反国际避税尤为重要, 而依法纳税、依法征税已经是我国税法的基础所在, 要通过完善法律来规范和有效遏制国际避税行为, 因此要完善我国反国际避税法律的对策, 首先就要理解反国际避税法律的作用所在。

(一) 是反国际避税的依据

国际避税的出现说明一些国家在税法上存在漏洞, 给纳税人以避税的可乘之机, 究其原因正是法律体系不够健全造成的, 我国的国际贸易以及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起步较晚, 对一些跨国企业以及自然人钻法律的漏洞, 通过人和财产在国际间的合法流动, 以合法方式逃避税收来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 因此国家必须在《宪法》赋予的权利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反国际避税法律, 为反国际避税提供法律依据, 做到有法可依, 这样才能够有效填补法律空白, 不给避税主体以逃避税负的机会。同时我国作为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已经成为基本国策, 任何的税收征收、税负缴纳等, 都要在法律范畴内进行, 可见完善反国际避税法律是反国际避税的重要依据。

(二) 保护税收收入的有利武器

不断完善反国际避税的相关法律, 构建以税法为根本的法律体系, 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 税务机关才能够更加有利的反国际避税行为, 打击避税、逃税、偷税者, 从而保护国家税收来源与税收收入, 我国最早的涉及反国际避税的法律法规是由深圳市政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颁布的《深圳特区外商投资企业与关联企业交易业务税务管理的暂行办法》, 其中对外资企业通过转移定价来避税进行了相关的约束, 这部暂行办法有利地保护了深圳对外资企业税收的征收, 因此在当今的法治社会里, 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是实现反国际避税的有力武器, 没有制定相应的、完善的法律体系, 就会存在漏洞和不足, 从而不能够有效遏制国际避税行为的发生, 只有运用法律武器才能够使反国际避税得以实现。

(三) 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反国际避税不单单是一个国家的事情, 而应该是全世界共同维护和参与的事情, 对于那些钻法律空子, 想方设法避税、偷税、逃税的自然人、企业法人、跨国公司等, 无论避税地在哪一个国家或地区, 都应该给予严厉的制裁和打击, 从而维护各国的税收合法权益。而要与世界其他国家通力合作, 首先就要完善反国际避税的相关法律法规, 以国际法为基准, 认真参考西方发达国家的反国际避税的做法, 制定并实施反国际避税法律, 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与国际接轨。

三、当前我国反国际避税法律存在的问题

(一) 我国反国际避税法律缺失问题

改革开放是摸着石头过河, 因此我国对国际避税从认知到防范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着一段距离, 从法律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来看, 我国反国际避税法律缺失, 还没有制定出一部专门的反国际避税法, 针对出现的国际避税行为只是在税收征管法及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管理办法中有所体现, 但其中的内容和相关规定不够完善, 特别是我国现行防范、遏制国际避税活动主要依据的是《企业所得税法》中反避税条款多数涉及的是外资企业转移定价税制的相关规定, 而对于自然人、企业法人故意避税, 逃脱纳税义务的相关规定却不多, 因此需要尽快制定并实施反国际避税法。

(二) 法律之间无法有效衔接

税务机构在税收征收上主要沿用的是 《税收征管法》, 而《税收征管法》与《企业所得税法》之间存在着衔接问题, 尤其是针对反国际避税方面, 《企业所得税法》中涉及反国际避税除了转让定价、预约定价外还制定了其他四项反国际避税条款, 而《税收征管法》中只是对仅包括转让定价和预约定价措施, 无其他一般反避税措施;在实施方面, 《企业所得税法》明确规定可以补征税款和征收利息, 而《税收征管法》只是规定收取滞纳金;这些无疑给税务征收管理机构在反国际避税上带来了诸多的不便, 从而给国际避税以可乘之机。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涉及反国际避税的法律要还要尽快与国际法接轨, 特别是与税收征管缔约国的合作, 是实行单一税收管辖权的条件, 也是有效反国际避税的需要, 从而不断完善和健全国际税收协定, 不出现法律盲区。

(三) 反国际避税法律处罚不明确

通过对我国现行的 《企业所得税法》《税收征管法》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分析研究后, 还发现在这些法律法规中, 针对国际避税的处罚不够明确, 没有明确规定对避税行为的处罚, 导致反避税调整威慑作用小, 如:《企业所得税法》中的“特别纳税调整”主要规定对避税的企业可以进行纳税调整和加收利息, 但没有明确规定对避税行为的处罚, 导致反避税调整威慑作用小, 难以发挥法律的作用。还有现有的法律法规中对触犯反国际避税的处罚较轻, 不能够达到反国际避税的作用。可见没有对一些国际避税行为做出明确的法律处罚规定, 既无法给税收征管执行机构的执法带来困难, 同时也会出现法律的漏洞。

四、完善我国反国际避税法律的对策

(一) 加快制定反国际避税法

要有效的反国际避税, 维护国家税收收入, 防控税赋流失, 就要制定一部专门针对国际避税的专业法律, 即:《反国际避税法》, 这样一方面可以将各种国际避税进行定性, 提出相应的制裁和约束措施, 使我国的反国际避税始终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开展, 因此国家相关部门要认真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反国际避税法律, 如:美国的《国内收入法典》、日本的《特别税收措施法》、法国的《税收总法典》、德国的体现在《涉外税收》等, 都对反国际避税做出了非常明确的规定, 从而在反国际避税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如:美国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对国际避税在《国内收入法典》中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在该部分的第951.964 条中规定, 美国人控制的外国公司, 必须在其国内纳税, 而且不能够延期, 时至今日, 肯德基、苹果、埃克森美孚、沃尔玛等国际企业都要在美国进行所得税纳税。

随着我国国门的敞开, 企业的走出去与引进来, 涉及的国际纳税行为越来越多, 因此必须尽快制定一部全面的反国际避税法, 这既是税收工作的需要, 而且也是保护国家利益的需要。

(二) 构建反国际避税的法律体系

反国际避税并不是税务机构的事情, 而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情, 从法律层面上来讲, 就要构建一个完善的反国际避税的法律体系, 就目前现有的有关反国际避税的相关法律而言, 需要进行完善, 形成有机的衔接, 特别是《企业所得税法》与《税收征管法》从内容上、反国际避税的相关规定上要形成高度的一致, 从而便于执法机构运用法律武器有效的反国际避税。在此基础上, 其他相关法律还要对具有避税、逃税、偷税行为的企业和自然人进行法律约束, 如:《商业银行法》可以对有国际避税行为的企业不予贷款的规定, 对自然人转移居住地进行国际避税的可冻结其银行财产等;知识产权部门在外资企业的商标、专利申报上首先要调查该企业是否存在国际避税行为, 一旦有国际避税行为, 那么可以拒绝在国内使用其他商标、专利等, 只有将国内的法律体系进行充分有效的衔接和完善, 才能够形成一个共同反国际避税的法律体系。

(三) 加大法律处罚力度

针对当前国际避税问题的严重性, 必须以严厉的法律进行约束和制裁, 从而树立法律的公信力和威慑力, 因此在不断完善反国际避税相关法律的基础上, 还要加大法律对国际避税的处罚力度, 如:2014 年11 月27 日《环球时报》 刊登了一篇题为 《微软成中国反逃税第一案, 罚款或创国内最高》的文章, 其中指出:因微软涉嫌跨境避税, 按照中美两国预约税收定价协议的相关规定, 要求微软补缴税款1.4 亿美元及利息, 可见只有以严厉的处罚才能使一些跨国企业收敛国际避税行为, 从而实现反国际避税。因此在反国际避税的法律中必须对处罚进行明确, 而且最主要的是要提高处罚金额, 使存有避税心理的自然人、企业法人不敢越雷池一步。

国际避税与反避税浅析 篇3

一、“爱尔兰荷兰三明治”策略

“愛尔兰荷兰三明治”被称为企业一种避税的魔术手法,因为其手法主要是在两家爱尔兰子公司和一家荷兰子公司之间腾挪,就像两片面包夹着一片奶酪的三明治。从谷歌架构可以看出,谷歌通过“爱尔兰荷兰三明治”将营收转移到避税天堂。这种避税方法被很多高科技公司应用,但为大众所注目还是因为苹果公司。

首先,苹果公司在爱尔兰设立了两家子公司,公司名称分别是 “Apple Operations International(苹果国际运营公司)”和“Apple Sales International(苹果国际销售公司)”。之所以选择爱尔兰,据悉是爱尔兰政府向苹果公司提供了税收优惠政策。有了这两家存在于爱尔兰的子公司,苹果公司通过公司内部的资金转移,把在美国加州产生的专利使用费转移到了爱尔兰,享受了 12%左右的税率,而非美国 35%左右的税率。另外,这两家爱尔兰子公司的部分所有权被苹果公司交给了 Baldwin Holdings Unlimited,位于英属维尔京群岛上的鲍德温控股无限公司。该地区实施低税率,对外资有限公司税务管制很少。由于爱尔兰与荷兰签有税收协议,欧盟成员国公司之间的交易,免缴所得税苹果公司将部分利润转往荷兰,无需缴纳任何税费,且外界人士无法察知这些利润的存在。这就是“With a Dutch(荷兰夹心)”。因此,两片“爱尔兰面包片”,中间加上“荷兰夹心”,被人们生动地称作“爱尔兰尔兰三明治”策略。

二、国际避税与反避税

(一)国际避税与反避税概述

国际避税的产生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①。一方面企业以盈利为目的,企业通过采取一定的方式避免缴纳税款获得更多的利润和流动资金,避税正是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产物。另一方面,各国税收制度的差异是实现国际避税的利用条件。比如,香港行使单一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即各种税收的征收仅限于来自香港地区的财产和收入;列支敦士登,安道尔等地为吸引外国资本流入、繁荣本国或本地区经济,允许境外人士在此投资和从事各种经济、贸易和服务活动,获取收入或拥有财产而又不对其征直接税、或者实行低直接税税率、或者实行特别税收优惠的国家和地区。正是由于国家之间税收管辖权标准、征税对象和税率,税收优惠措施等方面的差异,跨国纳税人才有利用这些差异来实施避税的可能。国际避税的常见方式有滥用协定、资本弱化、转让定价、受控外国公司等。

根据税收是国家主权的原则,国际避税严重损害国家的税收利益,危及正常的税收秩序,控制国际税收一直都是各国税收征管中的重要内容。从各国的立法与实践来看,各国的反避税措施有国内法途径和国际法两种途径,国内法途径主要是制定和实施一般反避税规则和特别反避税规则,而国际法途径主要是国际税务行政合作以及税收协定的签署。例如,我国的一般反避税规则(General Anti Avoidance Rule,简称“GAAR”)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其一,《企业所得税法》第47条规定,企业实施其他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的安排而减少其应纳税收入或者所得额的,税务机关有权按照合理方法调整;其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120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47条所称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是指以减少、免除或者推迟缴纳税款为主要目的;其三,国家税务总局《特别纳税调整办法(试行)》第十章“一般反避税管理”。②此外,2014年12月试行《一般反避税管理办法》。GAAR的定位即是作为其他特别反避税条款的一个兜底措施。此外,税收协定和反避税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反避税是税收协定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各国谈签协定的主旨之一。在2013年6月,OECD发布《BEPS行动计划》,主要针对税基侵蚀与利润转移,为各国应对BEPS提供来一个全球线路。

(二)对“爱尔兰荷兰三明治”策略的思考

首先,对于跨国纳税人而言,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其目的。从避税的法律性质上看,学界大致有违法、合法、脱法三种观点。个人认为,避税额行为并不违法,所谓“法无明文禁止即可为”,具体在税法上就是“无法律无课税”,根据税收法定主义,避税是一种合法的行为。跨国纳税人负有“依法”履行纳税的义务,避税行为本身利用法律的漏洞,没有削弱法律的地位,因此跨国纳税人利用法律的漏洞和缺陷不是违法行为。企业完全可以进行税务架构的筹划,运用合理的方法达到获得最大利益的目的。例如,某跨国企业处于一个施行收入来源地管辖权的国家,那么该企业可以通过利润的跨国流出,以人为地减少来自该国家的收入来降低税负。从政策角度来说,各国为了鼓励经济合作与往来,相互签订国际税收协定,通过避免双重课税等方式,以承诺对对方外来公司给予税收政策上的优惠,非缔约国不能享受该优惠政策。这时,第三国可以通过对该国某企业控股的方式,享受该项税收优惠政策。

其次,从国家角度来说,税收是一个国家的主权,国家必然会采取反避税措施。比如日本税法中,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应税所得将归属于经济收益的实际收受人而非中间人,这样可以防止一部分跨国纳税人的逃避税收的行为。中国的税务机关也会利用“一般反避税原则”实行税收措施。

最后,从国际合作角度来看,国际组织的共同行动将超越国家之间的双边合作,成为反避税国际合作的主要形式。从OECD 1977 年正式发布《OECD 税收协定范本》到不断修订,为国际间利用双边合作交换税收情报、抑制国际逃避税提供了规范。还有保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的《联合国税收协定范本》,30多年的实践表明,认真执行协定有助于维护国家税收权益,同时,通过国际信息交流、磋商合作,也有效地打击了跨国避税活动。然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滥用协定偷逃税的情况也有日渐增加之势。作为法律规范基础的协定范本也只有适时进行与时俱进的修订更新,才能跟上形势发展。

注释:

①靳东升.税收国际化趋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完善反避税工作 篇4

(一)跨国公司的定义。

跨国公司,又称多国公司、国际公司、超国家公司和宇宙公司等。跨国公司主要是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企业,以本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垄断企业。

(二)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的内涵。

所谓转移定价,是指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各国子公司之间或各国子公司之间转移产品和劳务时所采用的特殊的定价方法。之所以被称其为特殊的定价方法,是因为这种价格的制定不受国际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它不是独立的各方在公开市场上按竞争原则确定的价格,而是公司根据谋求全球利益最大化目的和其它全球战略而制定的偏离正常市场价格的内部交易价格。

二、在华跨国公司转移定价避税现状分析

(一)在华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的操作方式。

1.实物交易中的转移定价。实物交易中的转移定价具体包括产品、设备、原材料、零部件购销、投入资产估价等业务中实行的转移定价,其主要手段是采取“高进低出”或“低进高出”,借此转移利润或逃避我国税收。

2.货币、证券交易中的转移定价。主要是指跨国公司关联企业间货币、证券借贷业务中采用的转移定价,通过自行提高或降低利率,在跨国公司内部重新分配利润。

3.劳务转让中的转移价格。劳务交易不同于商品交易,其价格弹性大、成本和成效难确定,价格转移具有更大的隐蔽性。一方面外方向中方收取高额的服务费,以增大成本费用,减少利润逃税避税;另一方面外方对中方所提供的服务,则少报甚至不报服务费,以减少中方利润。

(二)在华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的避税手段。

1.利用各国所得税税率的不同而避税

利用税率上的差异实现避税是跨国公司常用的避税手段之一。当高税率国家的子公司向低税率国家的子公司出售产品或服务时,采用定低价;当高税率国家从税率国家进口产品或劳务时,采用定高价。通过各种“高进低出”的做法,在所得税税率不变的情况下,可减少所得税的税负。

2.通过避税港实施避税

避税港是指所得税税率特别低或不征所得税的国家和地区,如巴拿马、列支敦士登、巴哈马群岛等。这些国家和地区出于一定经济目的的考虑,有意识地实行远低于国际一般税收水平的税收制度。许多跨国公司在这些国家和地区设有大量的子公司,并通过子公司低价收购、高价卖出,因此取得了双方利益,从而减轻了总公司的税负。

3.通过关税环节避税

对于按“从价税”或“混合税”计征的关税来说,跨国公司在进行内部交易时,可利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子公司,以较低的发货价格,减少纳税基数和纳税额,降低进口税,从而达到减少关税的目的。

三、在华跨国公司转移定价反避税规制的政策建议

(一)认真实施新企业税法,完善转移定价税制立法。

1.认真实施新的企业税法,税企密切合作。我国新的`企业税法在2008年1月1月开始实施,终于统一了内外企业所得税收制度。统一税前列支标准,做到税负公平,但在过渡期一定会遇到各种问题,实施中会有一定困难,这就要求税务部门和企业密切合作。

2.完善我国的转移定价税制。针对目前转移定价税制存在的问题,应该制定完 善、规范、全面、权威、专门的《转移定价税制实施细则》,至少包含:关联企业认定、业务范围、调整方法、可比价格资料的获取、详细的分类调整、税务当局的权力、相应调整、处罚规定、调整期限、预约定价制、资本弱化制度等。

(二)借鉴国外经验,稳步推行预约定价制

1.转移定价避税的国际治理。世界各国转移定价税制较为成熟的做法包括:严格审核关联企业的认定、完善收入和费用配比原则、建立资本弱化税制、制定预约定价制度等。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其转移定价相关性法规比较完善,在执行措施、管理水平和预约定价协议的推行等方面处于世界前列,体现了相当出色的成效。

2.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稳步推行预约定价制。我国引进预约定价制时间较晚,根据我国外商投资企业规模小的特点,我国在制定预约定价操作规程时可以借鉴美国、加拿大等的做法,对外商投资企业进行分类管理,专门制定适合于中小型企业的预约定价规则。

(三)加强国际税收合作与协调。

1.积极参与国际税收协定的签订。为保证在国际税收协定背景下转移定价调整的顺利实施,避免因转移定价调整造成不可避免的国际双重征税,我国应该与更 多的国家签订国际税收协定。

2.形成亚太地区国际税收合作与协调组织。针对我国还未与税收流失最严重的台湾等地区签订税收协定以及我国在转移定价征管方面还存在很多缺陷,缺乏国 际行情、信息的情况,应形成亚太地区国际税收合作与协调组织,使包括转移定价在内的国际税收问题得以顺利处理。

参考文献:

[1]吴学君.论跨国公司转移价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J].苏州商论,2005(8).

完善反避税工作 篇5

近几年来, 中国的反避税力度明显加强。2008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其中的第六章“特别纳税调整”不但吸收了中国已有的转让定价立法内容, 而且将反避税范围扩大到资本弱化、受控外国公司、避税地, 甚至包括了一般反避税条款。与此相应的, 2008年7月9号召开的全国税收征管工作的主题被定名为强化企业所得税管理和反避税工作, 以至于有人惊呼:中国刮起了“反避税风暴”。

反避税工作主要是针对纳税人利用税法的漏洞、征管的差异以及各国税制的不同进行避税采取的防范措施, 它是完善税法、维护税收原则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反避税工作越来越多地超越了一国税收管辖权的范围, 成为国与国之间进行税收利益协调的重要途径, 因此, 国家之间这种税收关系的构建必须遵循一定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二、反避税工作适用的国际法原则

国际法基本原则是指被各国公认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适用于国际法一切效力范围的、构成国际法基础和核心并具有强行法性质的国际法原则。反避税必须遵循的国际法基本原则包括: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国际合作原则和忠诚履行国际义务原则。

(一) 国家主权平等原则

国家主权平等原则, 既是传统国际法上的重要原则之一, 也是现代国际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国家主权, 是国家最重要的属性, 是国家在国际法上所固有的独立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权力, 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对内的最高权、对外的独立权和防止侵略的自卫权。所谓对内最高权, 是指国家行使最高统治权, 国家对其领土内的一切人、物以及领土外的本国人享有属地优越权和属人优越权。所谓对外独立权, 即独立自主地、不受任何外力干涉地处理国内外一切事务, 如国家有权按照自己的意志, 根据本国的情况, 自由选择自己的社会制度、国家形式、组织自己的政府、制定国家的法律、决定国家的对内对外政策等等。这就是国家行使主权权利的自主性和排他性。所谓自卫权, 是指国家为了防止外来侵略和武力攻击而进行国防建设, 在国家已经遭到外来侵略和武力攻击时, 进行单独的或集体的自卫的权利。

而在现代经济生活中, 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使得其成为侵蚀国家主权的一个重要手段。正如美国学者惠特曼所指出的, “就对民族经济主权具有巨大威胁性和促进国际经济一体化来说, 没有哪个组织比跨国公司更为有利了。”反避税尤其是国际反避税工作, 其主要内容就是通过调整跨国公司的跨国所得和一般财产价值, 维护主权国家的税收权益。一笔跨国所得, 既要避免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承担税负, 消除国际双重征税;又要防范其利用各国税制差异或税法漏洞规避任一国家的税负, 损害相关国家的税收管辖权。对跨国所得的这种课税规则是税收公平原则在国际税收中的体现, 要实现这种税收公平原则必然的要求所有国家承认并遵循主权平等原则, 无论是政治主权还是经济主权。在国际税收关系中各国普遍接受的“属地主义优先原则”、基于互利基础上给予的税收饶让抵免方法、OECD组织倡导的消除“有害税收竞争”, 都是国家主权平等原则的实践。在国际反避税活动中防范和约束大型跨国公司的转让定价行为、避税地避税行为和资本弱化行为, 都能有效地维护国家税收主权。

(二) 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

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是指国家之间在发生纠纷或争端时, 应通过和平方法予以解决, 任何使用或企图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的办法来解决争端, 都是违反国际法的。1945年的《联合国宪章》第33条专门规定了一些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方法, 如谈判、调查、调停、和解、斡旋、仲裁、司法解决、利用区域机关或区域办法等。

反避税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国与国之间争取自身财政税收利益的斗争过程, 各主权国都力争要行使自己的居民税收管辖权和地域税收管辖权, 实现本国的财税利益。然而, 以减轻自身税负为目的的国际避税活动, 始终是追寻着它自己的经济利益最大化目标, 针对着各国税法的漏洞、协调的欠缺、政策的差异, 在法律的剑锋边缘游走, 各国如何协调合作来防范避税活动, 首先就涉及到税收利益如何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高税国与低税国之间进行分配。国际税收的这种协调从来都是与国际税收的竞争相伴相随的, 因此, 当国与国之间就同一笔跨国所得或一般财产价值的课税问题产生分歧和争端时, 应该遵循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以谈判、斡旋、仲裁或区域办法等和平方式加以解决。税收协定的谈签, 预约定价的运用, 相互磋商的启动, 都是各国在遭遇国际反避税争端时采用的常见的和平解决方式, 在OECD税收协定范本中还认可了以仲裁解决税收争议的方式。

(三) 国际合作原则

国家间的合作由来已久, 在20世纪以前, 国际合作仅是双边或地区性的, 不是一般国际义务, 更不是一个基本的法律原则。二战后, 国际合作迅速上升为一项具有普遍意义的现代国际法基本原则。国际合作原则是指各国不问政治、经济及社会制度有何差异, 均有义务在国际关系上各方面彼此合作。《联合国宪章》明确地将“促成国际合作”列为其宗旨之一。

跨国经营活动跨越国界, 收入来源多样, 各主权国家和地区处理税收事务的差异使国际避税成为可能。这些差异表现为在各国税制中纳税义务的概念不一致, 各国间课税的程度和方式存在差异, 各国的税率高低不同、税基各异, 不同国家避免国际双重征税的方法不同, 税法实施的有效程度及运用反避税措施也存在很大差异。为此, 国际反避税活动单靠一国政府及其税务当局很难取得成效, 只有通过各国政府与国际社会的广泛合作才有可能有效防止国际避税现象。反避税领域的国际合作方式可分为单边、双边和多边几种, 已经成为国际上防范避税的常见方式。就拿双边税收协定来说, 自1981年与日本签订国际税收协定至今, 中国已与89个国家或地区签订了税收协定, 携手各国织就了一张反避税网络。

(四) 忠诚履行国际义务原则

忠诚履行国际义务原则是由“条约必须遵守”这一古老的国际习惯演变而来的, 已为国际实践和国际文件所确认。《联合国宪章》明确规定:“各会员国应一秉善意, 履行其依本宪章所担负之义务。”忠诚履行国际义务原则是指, 一个国家应善意履行联合国宪章规定的、由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和规则产生的、其作为缔约国参加的国际条约所承担的各项义务。

在反避税活动中, 国际间的合作越来越普遍, 通过国与国之间签订双边、多边税收协定或就某项调整规则达成协议已经成为各国防范国际避税活动的重要措施。税收协定的谈签以及各项协议的达成都必须坚持主权平等的原则, 而一旦达成协定, 则各缔约国都必须善意的履行自己在协定中承诺的国际义务。中国对外谈签的税收协定都明确了协定优先于国内税法的原则, 显示出中国是一个负责任重承诺的国家, 能够忠诚地履行自己的国际义务。

三、小结

国际避税已经严重损害了中国的税收主权和财政利益, 积极开展反避税工作已经成为关系到维护国家利益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国际反避税工作中, 遵循各国公认的国际法原则, 不仅能在国际经济中减少不必要的贸易和税收摩擦, 而且能维护中国的来源地和居民税收管辖权, 争取到最大的国家税收权益。

摘要:中国反避税工作日益加强, 在反避税工作中应用国际法原则已成必然;反避税工作中应用的国际法原则包括: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国际合作原则和忠诚履行国际义务原则;国际法原则的应用, 有助于维护中国的税收权益。

关键词:国际法,反避税,国家主权平等原则

参考文献

[1]邓立平.国际税收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2]朱青.国际税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3]黄伟锋, 李嘉.国际法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7.

[4]张守文.税法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5]徐信艳.国际税收学[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5.

[6]杨斌.国际税收制度规则和管理方法的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2.

对我国电子商务反避税的建议 篇6

[关键词] 电子商务避税原因反避税建议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形成了一个高效、便捷的全球性电子虚拟市场,十多年来,全球电子商务呈爆炸式地迅猛发展。据国际著名咨询公司Forrester估计,到2007年全球电子商务市场将会达到8.8万亿美元,占全球零售额的18%,年平均增长率在30%以上。一方面,电子商务的发展给世界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的贸易形态,打破了由传统税收法律解决税收及相关问题的平衡状态,产生了新的避税问题,对各国税制造成了很大冲击。如不及时加强对电子商务避税问题的研究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将会损害我国税收利益,减少我国税收收入。

一、电子商务避税的原因

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网络交易急剧膨胀,使以无纸化、无址化、无形化、无界化、虚拟化为特点的电子商务成为企业避税的温床。要规制电子商务活动中出现的避税行为,首先要弄清电子商务活动避税的原因:

1.电子商务的直接性和非中介化特点,使常设机构的概念受到挑战

传统的税收是以常设机构(即一个企业进行全部或部分经营活动的固定经营场所)来确定经营所得来源地。而电子商务是完全建立在一个虚拟的市场上,企业的贸易活动不再需要原有的固定经营场所、代理商等有形机构来完成,大多数产品和劳务的提供也不需要企业实际出现,仅需要一个网站和能够从事相关交易的软件。分处不同国家的当事人之间通过国际互联网络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上完成谈判、定货、付款等交易行为。电子商务完全打破了空间界限,使传统意义上的固定营业场所的界限变得非常模糊,因此在电子交易环境下的常设机构便很难判断。从而使我国以物理存在标志为行使条件的来源地征税管辖权受到规避,必然造成税收大量流失,严重威胁我国的财政收入。

2.电子商务的无形化特点,使纳税主体难确定

传统方式下交易双方明确,确立纳税义务人较为容易。但在互联网上网址并不对应现实世界的地址,网站名称与设立人的地址或所有者身份并无必然一致性。因此电子商务下的纳税主体呈现多样化,模糊化和边缘化等特征。传统的税制是以属地、属人原则确定管理权的,而现行电子商务的发展使经济活动与特定地点的关系弱化,从而对通过互联网提供的贸易或服务很难控制和管理。由于消费者可以匿名,制造商可以匿其居住地,因而电子消费很容易隐藏。如此网络交易纳税人势必利用电子商务主体难以确定的特点进行避税。

3.电子商务数字化商品的性质,造成交易环节模糊不清

随着现代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书籍、报刊、音像制品等各种有形商品的计算机软件、专有技术等无形商品,以及各种咨询服务,都可以通过数据处理而直接经过互联网传送,按照交易标的性质和交易形式来区分交易所得性质的传统税法规则,对网上交易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难以适用。对一些不易划清名目的所得,纳税人可以利用各国采用的税率种类和税率高低的差别规避高税负。例如:通过查询计算机数据单元并下载文件而支付的款项对于所得方而言,究竟应归入财产销售所得、财产出租所得、劳务所得或者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性质十分模糊。而在实践中,很多税收协定允许来源国以较低的税率对财产租赁所得、特许权使用费,以及某些劳务所得征税,而且适用不用的税率,因而跨国纳税人可以对其所得按最低税率的項目申报,以达到避税目的。

4.电子商务无纸化的特点,侵蚀传统的帐册凭证计税方式,加大了税务稽查难度

在传统贸易方式下,税务机关要进行有效的征管稽查,必须根据非居民企业会计账簿、合同、票据等资料确定企业的营业额及利润,可以从银行获取有关核实纳税人纳税申报表真实性的信息。而在电子商务中,由于认购、支付等都在网上进行,数字合同、数字现金取代了传统贸易中的书面合同、结算票据,削弱了税务机关获取纳税人经营状况和财务信息的能力,且电子商务采用的其他保密措施也将提高了税务机关掌握纳税人财务信息的难度。在某些交易无据可查的情形下,纳税人的申报额将会大大降低,应纳税所得和所征税款都将少于实际所应达到的数量,从而引起国家税收的流失。

综上所述,我国现行税制面对电子商务的挑战漏洞百出,致使一些企业或个人浑水摸鱼偷逃税收。这不但极大地影响了正常的国家财政收入,而且对当前以价格机制为主要调节手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完善我国的财税机制,以便和电子商务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二、对我国电子商务反避税的建议

1.完善税法

(1)为了使电子商务有法可依,更好地解决这种新的交易方式给税收带来的问题,应在现行税法中增加有关电子商务的规范性条款。在不对电子商务增加新税种的情况下,对我国现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所得税、关税等税种补充有关电子商务的条款,完善现行税法。

(2)修订公司法、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对电子商务企业设立、营运的监管措施,促进电子商务企业建立财务会计制度、保存相关资料、办理税务登记、依法办理纳税事项。

(3)在电子商务交易方式下,常设机构、固定场所等有形物理标志已失去标示非居民的经济活动与来源国存在持续性、实质性经济联系的作用,突破传统概念框架寻找新的连结因素,修改常设机构、固定场所等概念用语,代之为“在境内实际从事工商经贸活动”等涵盖性较广的用语。

2.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电子商务税收的征管稽查

(1)建立专门网络贸易税务登记和申报制度。对从事电子商务的单位和个人,各级税务机关应做好税收登记工作,使每个从事网上交易的纳税人都拥有专门的税务登记号,这样税务机关就可以对其申报的交易进行准确、及时地审查和稽查。同时,对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或个人进行申报时,税务机关可以要求纳税人申报相应的电子商务资料,并由税务机关指定的网络服务商出具有效的证明以保证资料的真实性。上网企业通过网络提供的劳务、服务及产品销售业务应单独建账核算,以使税务机关核定其申报收入是否属实。

(2)加快税务机关自身的网络建设,制定一套基于互联网的税务征管软件。各级税务机关加大投入,尽早实现与国际互联网、网上用户、银行、海关等相关部门的连接。同时设置税务登记备案、年检等可供税务机关下载的标识,使每一位纳税人从事网上交易时,每一条记录自动加上该税务标识,便于税务机关追踪原始记录,实现真正的网上监控和稽查,确保国家税款的不流失。

(3)积极开展电子审计工作。它包括对纳税人的商务软件、支付系统、电子会计系统的审计。会计系统的设计和数据管理是否符合规定,电子数据有无修改,各系统的设计是否一致和平衡,电子交易和电子支付系统是否数据一致,电子发票是否符合实际,纳税申报交易是否与实际交易一致,数据是否隐藏修改等等。

3.加强相关机构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1)加强国际情报交流与协调。要全面详细掌握纳税人在互联网上的经营活动、获取充足的证据,不仅要充分运用国际互联网等先进技术,而且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配合和情报交流,特别是应该注意纳税人在避税地开设网址进行交易的情报交流,要防止纳税人利用国际互联网贸易进行避税。

(2)加强与避税地银行的合作。许多避税地国家的银行有着严格的保密制度,使得税务机关的工作受到很大阻碍,因此,我国税务机关应积极争取与相关国家银行的合作。例如:瑞士银行以其极为严格的保密制度著称于世,通常不允许外国财政当局接近瑞士银行帐簿。而美国于1973年与瑞士签订了一份允许美国国内收入局在某些情形下调查瑞士银行帐户的条约。通过这样的合作,美国取得了反国际间重大逃税、避税活动的有效成果。

4.培养面向网络时代的税收专业人才

电子商务与税收征管、避税与反避税、归根结底都是技术与人才的竞争。网络经济时代的税收人才应该是复合型人才,税务机关应加大投入,培养、引进一批既精通税收专业知识、以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和外语适应网络时代的高素质、应用型的税收人才,有效地控制电子商务中的应税活动,使税收监控走在电子商务的前列。

总之,目前我国电子商务还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虽然电子商务税收征管困难重重,但如果抓住电子商务在我国刚刚起步的时机,未雨绸缪,完善和建立公平、中性、效率等基本税收原则的电子商务税收制度,那将对电子商务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建国:《电子商务的国际避税与对策初探》

[2]程永昌、王君:《国际互联网贸易引发的税收问题及对策》

[3]梁平徐晨:《网络贸易与税收对策研究》

[4]伍装:《电子商务税收问题分析》

[5]葛欣:《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管问题研究》

[6]王向东:《电子商务征税问题的研究思路》

完善反避税工作 篇7

[关键词]大学生 反社会行为 矫正机制 高校保卫工作

[作者简介]向绍萍(1963- ),男,江西萍乡人,萍乡高等专科学校保卫处处长,副教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江西 萍乡 337055)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高教保卫学会“大学生反社会行为矫正机制的缺陷与完善”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2-0170-02

大学生反社会行为问题,已经到了不只是关注而是必须设法解决的程度,否则,将对校园和谐、社会和谐产生巨大的冲击。“大学生反社会行为矫正机制的缺陷与完善”课题组试图从“行为矫正”这个实践性角度来探讨解决的途径和方法。文章将重点从如何建构高校新型保卫工作机制,加强保卫工作,促进大学生反社会行为矫正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反社会行为的基本情况

反社会行为是指与社会主流文化所肯定的道德准则、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相违背的行为,包括违法犯罪行为和法律虽没有明文禁止,但为社会大多数成员所否定的行为①。它与亲社会行为相对立,是一种背离社会或国家利益的逆反行为。

大学生反社会行为问题日益突出。据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院康树华教授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近些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1965年,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社会刑事犯罪中约占33%,其中大学生犯罪仅占1%;“文革”期间,青少年犯罪开始增多,占到整个刑事犯罪的60%,其中大学生犯罪只占2.5%;而近些年,青少年犯罪占到社会刑事犯罪的70%~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17%②。违法犯罪的大学生占高校总人数的1.26%③,违法犯罪是一种严重的反社会行为,而违反校纪校规、社会公德等反社会行为已成了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首都大学生越轨行为的调查与分析总论》中指出:在对待社会公德方面,有平均60%以上的学生认为买饭插队、用厕所不冲水、随地吐痰、课桌上乱涂乱画等不道德行为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在对待校纪校规方面,问题也同样是非常严重的,如认为考试舞弊现象较普遍和普遍的分别为21.11%和11.2%,两项之和达到30%以上,认为小偷、小摸现象较普遍和普遍的达到9.7%,认为留宿异性现象较普遍和普遍的达6.2%。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剧增,生源质量的下降,教育资源的紧张,对大学生管理的相对宽松,以及大学生反社会行为矫正机制的缺失,使大学生反社会行为显现出普遍化、严重化的趋势。

二、高校保卫工作在大学生反社会行为矫正机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校保卫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学校的稳定,加强校园治安管理,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其根本目的就是创设一个安全、文明、有序的育人环境,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保卫工作的各个环节都与大学生反社会行为息息相关,与其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联系。保卫工作在大学生反社会行为矫正机制中有着职业的优势,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预防作用。保卫部门通过建立“人防、技防、物防”三防网络,严密监控校园安全状况和治安秩序,对具有反社会行为倾向的学生产生巨大的威慑力,大大增加其行为被发现的风险,从而使其有所收敛,甚至改弦易辙放弃反社会行为的实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大学生反社会行为的发生。

2.教导作用。保卫部门通过建立完善高校安全和治安管理的规章制度,开展安全和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对反社会行为的认知水平,增强法纪意识和道德观念,特别是在处理大学生反社会行为个案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大学生反社会行为的个案特点,开展个体行为矫正工作,针对性强、效果明显。

3.警示作用。保卫部门与公安司法机关一道通过对大学生反社会行为的查处,对情节较重者给予处分或处罚。行为矫正理论认为适度的惩罚可以起到一个负强化作用,对其本人和其他学生产生惩戒和警示作用,从而促进大学生反社会行为矫正。

三、完善大学生反社会行为矫正机制,保卫工作应当解决的几个问题

行为矫正技术按性质可以分为以下幾种:降低行为发生率方法、提高行为发生率方法、刺激控制的方法、认识行为的方法、自我管理的方法和榜样法。④根据行为矫正理论,结合大学生反社会行为特点及高校保卫工作现状,笔者认为高校保卫工作要在大学生反社会行为矫正机制中发挥进一步的作用,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更新思想观念

高校保卫工作在大学生反社会行为矫正机制中的作用和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念的先进与否。更新思想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高校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要把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当前高校保卫工作存在着重物轻人的现象,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行为矫正。因此,必须在观念上实现从学校本位到学生本位的更新。

2.牢固树立和谐发展的观念。高等学校的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的反社会行为是影响和谐建设的重要因素,人的身心是和谐发展的内在基础。高等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的身心和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从而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因此,保卫部门面对大学生反社会行为矫正工作,要从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和谐的人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思考和开展。

3.牢固树立依法治校的观念。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学校管理者和师生员工的法律素质,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使大学生反社会行为矫正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依法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矫正环境。

(二)创新工作机制

1.建立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制。保卫部门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组织和落实的主要责任单位,要以学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平台,将大学生反社会行为的控制和矫正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体系,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群防群治,齐抓共管”的管理方法,真正形成人人都来关心、关注大学生反社会行为和行为矫正的工作格局。

2.建立健全监测预警制。全面准确地掌握信息,建立高效的监测预警机制才能保证大学生反社会行为矫正的前瞻性、针对性和主动性。建立学生信息网络和教师信息网络。科学使用心理测试、心理咨询信息,做好信息分析处理,对大学生反社会行为的类型、程度和典型个案建立档案,对严重的反社会行为倾向发出预警。确定大学生反社会行为矫正的对象和策略,筛选重点个案进行跟踪监测并制定出行为矫正方案。

3.建立健全依法管理机制。高校保卫工作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执法权,现行法律法规均没有授予高校保卫部门执法权。一方面,高校保卫部门对学校情况熟悉,有利对校园治安案件的查处,但由于没有执法权而无能为力。另一方面,地方公安机关由于警力有限,对高校情况不够了解,再加上校园治安案件情节相对不很严重,因而对校园治安案件不能及时查处。因此,造成大学生违纪、违法等反社会行为得不到及时的惩戒和矫正,也损害了法律的尊严。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尽快制定《校园安全法》等高校管理法律法规;建立校园警察制度;建立保安处分体系——保安处分,它是指国家基于维护法律和社会秩序的必要及满足社会大众的保安要求在行使刑罚权之外,对于特定的行为人,以具有司法处分性质的矫治、感化、医疗、禁戒等手段处理。⑤改革高校保卫体制,落实校园安全管理执法权,实现校园安全有法可依,校园安全部门有权执法。

(三)强化高校保卫工作的教育职能

强化高校保卫工作的教育职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安全教育以影响大学生的认知行为,提高认知水平促进大学生反社会行为的控制和矫正。

1.广泛开展普遍性教育,营造良好的行为环境。对大学生进行广泛深入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法律、法规、校纪、校规教育,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良好的个性品德,提高道德素质、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提高辨别能力,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挫折的耐受能力,使大学生在思想和行为受到外界刺激或遇到冲突时能控制情绪,并做出正确的选择,控制反社會行为的发生。

2.扎实进行针对性教育,加强个体行为矫正。当前,保卫部门在工作中侧重于对案件的调查和对行为人的处分(处罚),忽视行为矫正。惩罚是行为矫正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必须与教育、心理矫治方法相结合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最佳效果。保卫部门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根据大学生反社会行为的特点,运用现实生动的案例,对具有明显的反社会行为倾向和产生严重行为后果的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行为矫正,在方法上除通过思想教育、心理矫治和惩戒强化以外,还可以借鉴“行为契约”和“反社会行为令”的方法。

四、完善安全保卫措施

保卫部门通过加强“人防、技防、物防”三防体系,建设构筑一张安全防护网,最大限度地防控大学生反社会行为在校园的发生。人防,就是要建立完善学校、部门、院系、班级各级保卫组织和队伍。建立完善值班、守护、巡逻、门禁管理制度。配备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人员,坚守岗位履行职责。技防,就是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高科技的安全防护设施,及时发现校园反社会行为。物防,也称设施防,就是指在校园的重要部门安装必要的防护设施。加强“三防”建设既可以提高对反社会行为侵害的防护能力,又可以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对反社会行为产生一种威慑作用,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校园反社会行为的发生。

五、提高队伍素质

行为矫正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大学生反社会行为矫正工作对高校保卫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保卫人员的学历、知识结构、专业素质与工作对象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远远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保卫工作要在大学生反社会行为矫正机制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队伍建设必须做到:改变传统的用人观念,领导思想上要高度重视高校保卫队伍建设;合理配置,优化结构;把好“入口”,加强培训;提高待遇,稳定队伍,真正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保卫工作队伍。

[注释]

①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9.

②蒋春雷,顾建国.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剖析[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2004,4(1):75.

③王冬冬,何云峰.大学生违法犯罪原因浅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3(2):75.

④李万兵.我国行为矫正技术概况及其应用研究[J].四川心理科学,2004(4):11.

上一篇:揭秘中国人的酒桌文化下一篇:关于梦想与成功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