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权主义对英语的影响

2024-11-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女权主义对英语的影响(精选8篇)

女权主义对英语的影响 篇1

1英语语言文化中的性别歧视

1.1男尊女卑的宗教思想

在英语国家,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偏见长期存在,这与英语国家社会长期处在父权制的统治之下密切相关。在基督教盛行的英美社会中,女性从属地位更是从“ 精神法典 ” 角度被固定下来。在《圣经 》 的创世篇中,上帝首先创造了男性— — — 亚当,亚当从此便被看成是“ 人类的始祖 ”。动物与女人是作为男人的帮手被创造出来。上帝把所创造出来的各种生物的命名权交给了亚当,从此,用语言符号来界定各种植物、动物等的权力便落在了男人的手中。上帝创造性别的手段也很奇特:他在亚当熟睡后从亚当身上取下一根肋骨,创造出了夏娃。既然女性是男性的骨中骨、肉中肉,既然她只是作为男人的帮手来到这个世界上,那么她对男性的从属似乎便成了上帝的意志。英语中泛指人时可用 he或 man而不用woman,专指性别的词被称为 Adam2rib words,也是从这里来的。两百多年前,托马斯 •杰佛逊(Thomas Jeffers on)在《独立宣言》(The Declarati on of I ndependence)中写道:“We hold thesetruths t o be self2 evident, that allmen are created equal...” ,毫无疑问,这里的 men泛指所有的人,包括 men和 women。这种状况表明男性是这个世界的主宰,忽略了女性角色的存在。

1.2英语语义变化中的性别歧视

man与 woman语义的发展也不对称。man可指“有身份、有地位的人 ” 或“ 重要人物 ” ,而对应的 woman则不具有。man在使用中含有“ 勇气 ”、“坚强的毅力 ”、“控制 ”、“主宰 ”之意 ,这在动词化的 man中尤为明显。如:①Well, Imustman it out.(t o bear up manfully)② Happy is your soul if Christ man the house...and com2mand it.Collins English Dicti onary在对 woman解释时没有一条释义可以表明 woman具有“ 重要人物 ” 之意。往往提起 woman,就一定“ 缺乏勇气 ” ,“胆小如鼠 ”。在英语中 woman不仅可指“ 女佣人 ” 和“情妇 ” ,甚至可指“妓女 ”(woman of thestreet)。这种语义的贬义化也发生在其他与男性相对应的性别词上。例如:① king国王;queen王后;在男性同性恋中扮演性别角色的同性恋者(male homosexualwho acts like a woman)②master男主人;mistress女主人;情妇③mister先生;madame女士;鸨母指代女性性别的词在其语义上的发展上逐渐染上淫秽或其他消极语义 ,而指代男性性别的词却没有沿着同样的方向发展。这样的例子在英语中十分常见 ,再以 mother为例:mother虽具有“母亲 ” 这一高尚的语义 ,却也没有避免贬义化。Mother可用来指“下层社会的上了年纪的妇女 ” ,而Shakes peare 《李尔王 》 中 Mother成了“ 歇斯底里 ”(hysteria)的代名词。如 Oh how thisMother s wels up t oward my heart!在英语中还保存着习语“the fits of the mother”。尽管男人似乎比女人更易发脾气。另一方面 ,相反 , father仍然保留“ 父亲 ”的尊严 ,还可用来指“ 有社会地位的长者 ”。[ 2 ]性别歧视不仅表现在语义的变化中 ,它也表现在词的选择和搭配之中。在英语中有些词可以去形容男子 ,对女人则不行 ,有一些专门的词去修饰女人 ,而它们无不带有歧视的意义。如:强有力的男人可用 charismatic(具有超凡魄力的)修饰 ,对强有力的女人则用另外一词“domineering(盛气凌人的)”;固执的男人用的是 strong willed(意志坚强的),固执的女人则用“stubborn(执拗的)”;幽默的男人用的是“witty(机智的)” ,对女人则说“sarcastic(好挖苦人的)”;爱唠叨的男人用“articulate(表达力强的)” ,对女人用“garrul ous”(喋喋不休的)。语言不仅反映人们的社会观念及成见 ,而且还传播、记录这种观点和成见。在历史上 ,社会地位、身份显赫的都是男人。干比较低劣工作的都是女人。p r ofessi onal的词义演变说明了这一点。当它与不同的性别连用时 ,语义也不同。① He is a p r o.他是专业人员。(p r ofessi onal)She is a p r o.她是妓女。(p rostitute)这种同义语义场中的性别用词多为贬义。还可以从以下数例中得到证实。② He is a tramp.他是个流浪汉。She is a tramp.她是个荡妇。③ He is going t o fight t o defend his honour.他打算为保护他的尊严而斗争。She is going t o fight t o defend her honour.她打算为保护她的贞操而斗争。.3男性为中心的婚俗

人类从母系社会发展到父系社会 ,男女角色进行了再分配:“ 男主外 ,女主内 ” ,妇女的主导地位也随之失去。男性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领域中都占着绝对的主宰地位 ,而女性的天地则缩小到家庭。我们知道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它是从劳动中创造出来的 ,与人的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 ,当社会形成了男性占统治地位和女性居附庸地位的局面时 ,语言会有突出的反映。例如在以男性为中心的英语社会的婚俗中 ,一位女士嫁给一位男士后就会失去自己的姓名而变成“某某夫人 ” ,就会从 Miss变成Mrs.,或失去姓而只留下名 ,该女士也随着这种“附庸 ” 关系而获得其社会地位。即使这位男士已经过世 ,她仍然是他的遗孀(如: Tompwidow)。[ 3 ]女性的从属性还表现在姓氏的变化上。未婚用父姓 ,结了婚用夫姓。这不能不说是男尊女卑的赤裸裸的表现。婚姻状况是 p rivacy,英美人都不愿轻易把自己的婚姻状况告诉别人 ,但男人用 Mr.一词 ,结婚与否都可以 ,故人们不会由此知道他的婚姻状况。而女性一结婚就成为“Mrs.…”(某某夫人),这样就向他人公开表白了自己是个已婚的女人 ,不再是一个“Miss”(小姐)了。在以男性为主体的社会中 ,阳性为尊的思想体现在语言使用中不足为奇。英语中除了客套语“Ladies and Gentle2men” 以外 ,其它阴阳称呼语的并列几乎无一例外地遵循阳性在前 ,阴性在后的规则。如: boys and girls, men and woman,males and females, he and she,Mr.and Mrs., John and Mary,host and hostess,Adam and Eve, husband and wife等等。描述或称谓中的性别歧视

在英语中,经常出现对女性带有歧视性的描述或称谓。女人经常被说成食物、植物或弱小、温驯的小动物。下面的词常在男人的口中指代女人: vixen(雌狐)、bitch(母狗)、chick(小鸡)、cow(母牛)、cr one(老母羊)、dog(狗)、hen(母鸡)、g oose(雌鹅)、bird(鸟)……。用这些词称呼女性,实际上是对女性的侮辱、嘲弄,甚至是不怀好意,调戏妇女。世界各国女性一般在操持家务方面要比男人多得多,但不幸的是由此引出许多食物的名称去代指女人。如: Cheese cake(奶酪蛋糕)、ookie(小甜饼)、dish(一道菜)、sugar(糖果)、peach(桃子)、iece(点心)、t omat o(西红柿)、p lum(李子)……。野餐时可能会有人说: Good food.Delici ous women!女性互相称赞时也常说: You l ook g ood enough t o eat或 You have a peach and creamomp lexi on.西方国家 ,尤其是英语国家历来自我标榜人权、男女平等 ,但他们的母语 — 英语中所流露出的事实上的男女不平等 ,往往使他们难以自圆其说。例如美国人常用“ 鸡 ” 来比喻女性的一生。“I n her youth she is a chick(“ 小鸡 ” ,喻为“少女 ”), then she marries and begins feeling cooped up(“圈养 ” ,喻为“ 思想行动被禁锢 ”), so she goes t o hen parties(喻为“ 妇女聚会 ”),where she cackles(鸡下蛋后“ 咯咯叫 ” ,喻为“ 嘀嘀咕咕地讲话 ”)with her friends.Then she has her br ood(” 母鸡孵蛋 ” 喻为“ 生儿育女 ”)and begins t o henpeck(喻为“使丈夫惧内 ”、“母老虎 ”)her husband.Finally she turns int o an oldbiddy(“ 老母鸡 ” ,喻为“老女佣 ”)。在美国俚语中 ,女大学生宿舍被称为 hen coop(鸡棚);a wet hen不是落汤鸡;而是指讨厌的人 ,泼妇。[ 4 ]

2女权运动与英语语言的改造

受压于男权统治和歧视下的妇女为争取平等的地位 ,从来也没有停止过抗争 , 20世纪的妇女解放运动和女权主义运动就是一个例证。女权主义运动起源于欧洲的法国 , 60年代盛行于整个欧洲和美洲。一批著名的女权主义者、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 ,如法国的西蒙 •波伏娃(Si mone de Beauvoir)、克里斯多娃(J.Kristeva)、西苏(H.Cixous)、英国的弗吉尼亚• 伍尔夫(VirqiniaWoolf)、美国的肖瓦尔特(E.Showalter)等都非常重视对男性语言的批判。她们认为英语中各种对女性歧视性的词、词组或习惯表达法不仅玷污了妇女在语言社区中的形象 ,同时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潜移默化驻留于语言库中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对女性的价值判断。她们在为妇女权益斗争的同时 ,也对英语语言进行了革新、改造 ,目的是为了从语言上颠覆男权的统治。女权运动对英语词汇的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2.1改变以阳性代词或名词的无标记使用对词法上含有阳性成分、语义上无性别标志的词 ,一律把阳性的词尾改为中性词尾 ,并且创造出与阳性词尾相对应的阴性词尾词 ,使原来阳性词尾的词成为有标记词 ,专指男性。例如:男性词 性别词 中性词chairman chair woman chairpers oncogress man congress woman congress one /memberof congress foreman for womansupervis or post man post womanpost worker mankind womankind

2.2慎用含有 man(men)的词汇或短语当这些词汇或者短语所指的对象不能确定为男性 ,或者包含两种性别的时候 ,一般使用下面的词汇或者短语来替换 ,例如:man(人)→humanbeing, human, person, individucalmankind, man(人 类)→ humanbeings, humans,humankind, humanitymanmade(人造的 ,合成的)→synthetic, artificialmanpower(人力)→workforces, staff, pers onnel, labourt o man→t o staff, t o run, t o work, t o organize

2.3用无性别标记的中性词指代带“女子气 ” 的后缀

如 2 ess、2 ette、2trix等(带有这类后缀的词所指的对象往往给人以“ 浅薄 ” 或者“地位低下 ” 的感觉 ,有些还含有道德上和性行为方面不贞洁之意)。例如:waitress→serverstewardesses→flight attendantsaviatrix→aviat orpoetess→poetp rop rietress→p r op riet orscul p tress→scul p t orusherette→usher 2.4避免使用有意贬低,轻视女性的词语例如:避免把女性称为 the distaff(母系)或 the fair / s oft /weak / second sex(美丽 /温柔 /软弱 /从属的性别);避免把妻子称为 the little woman(小妇人);把 lawyer and theirwives更改为lawyers and their s pouses,把 a secretary and her boss更改为 asecretary and his or her boss或 a secretary and a boss。在英国,商店的女营业员被称为 salesladies与 sales men相对应。女士服装被称为 ladiespwear与 menp swear相对应。另外,在称呼一位婚姻状况不明的成年性别的时候,最好使用中性的称谓 Ms.。

2.5在同时提及男女两性时用平行称谓例如:man and wife(夫妻)→husband and wifemen and girls(男女)→men and women /boys and girlsPresident Bush and Mrs.Thatcher→President Bush andPri meMinisterMrs.Thatcher / Mr.Bush andMrs.Thatcher人称代词的使用是英语中最易带歧视性的,因为英语这种语言缺少一个清楚明了的中性的第三人称去表达男女们。女权主义者通过采用复数形式、去掉代词、用冠词代替、不同的句法结构、第二人称、被动语态或者重复名词等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由于 they没有单数反身代词形式,女权主义者就创造了 themselves作为无标记单数人称反身代词。现在, them2selves已在加拿大政府文件及其法律条文中广泛使用。)例如:(1)He had t o think for hi m self.→They had t o think forthemselves.(复数代换)(2)Through discussi on each member can find others havesi milar p r oblems and that theirmethods of s olving these could beuseful t o hi m.→……and that theirmethods of s olving these could be use2ful.(去掉不必要代词)(3)The reader must take a number of variables int o ac2count in p lanning his app r oach.→……in p lanning the / an ap2p r oach.(用冠词代替代词)

结束语

女权主义对英语的影响 篇2

一、女性主义对词汇翻译的影响

词汇翻译是翻译的基础工作,不同译者由于生活环境、阅读偏好、知识结构等因素的不同,在对同一词汇的翻译中往往会选择不同的词语,当然,性别也是影响译者译词选择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女性主义兴起以后,女性译者在词汇翻译中尤为敏感,主要表现在情感色彩以及性别意识两个领域。

1.情感色彩。黄源深(男)、祝庆英(女)都翻译过十九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经典著作《简爱》,下面这句的翻译中,两人在同一词汇的汉语对应词的选择上有着较大的不同。

“...and clung instinctively closer to my blind but beloved master”

黄译:……本能地把我亲爱的瞎眼主人搂得更紧了。

祝译:……本能地更紧地搂住我那那失明的、但是亲爱的主人。

众所周知,blind等同于汉语词汇中的瞎。但汉语在形同同一事物时,往往有着不同形容方式,并且不同的形容方式之间还有着不同的感情色彩,就以目盲而言,它既可以形容为瞎,也可以形容为失明、瞽目等,其中瞎最具刺激性,而失明、盲较为平淡。此处书中人物罗切斯特正处于残废失明,心情抑郁的心理状态,祝庆英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和怜悯精神,在blind的翻译中使用了刺激程度程度较轻的失明二字,而黄源深则径直使用了瞎字,未能很好地照顾到读者的情绪。

2.性别意识。其次,就性别意识而言。如前所言,语言具有深厚的社会文化属性,体现到词汇中,便是不同的词汇蕴含着不同的社会文化理念,诸如阶级意识、性别意识等。不同性别的译者在翻译同一词汇时,往往会从自身性别的角度出发,选择特定的译词,女性译者受女性主义影响,在翻译实践中的性别意识更为强烈:

《爱玛》是英国文学家简•奥斯汀的著作,孙致礼(男)和祝庆英(女)都曾翻译过,然而,他们在具体词汇的翻译上却有着较大的不同,祝译本的词汇选择体现着非常强烈的女性意识痕迹,就以下句为例:

“But then,to be an old maid at last,like Miss Bates”

孙译:可以最后要成为像贝茨小姐那样的老姑娘

祝译:那到头来你会像贝茨小姐那样,成为老处女。

原著中使用old maid主要是为了体现爱玛本人的反抗精神,因为,在传统的父权社会中,女性必须要融入到婚姻、家庭之中,不结婚的女性通常会被视作异类。为了更好地突出爱玛对父权社会的不满与控诉,祝庆英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采取了老处女这一更具刺激性的词汇,而不是相对温和的老姑娘。

当然,具体的案例也体现在方平(男)和杨苡(女)对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的翻译中,具体如下:

“Cathy,do come.Oh,do—once more!Oh!My heart’s darling!”

方译:凯西,快来吧。啊,你再来这一回吧!啊!我的好心肝儿!

杨译:凯西,来吧!啊,来呀——再来一次!啊!我的心爱的。

对darling一词的翻译是两位译者词句翻译的主要不同点,其实,对于正处于热恋关系的年轻男女而言,无论是心肝儿还是亲爱的都是一种抒发情感的词汇,内涵上并无多大不同。但心肝儿一词,容易给人轻浮之感,让人觉得女性是男性的附属物,一定程度上取消了女性的主体性,而心爱的则更为通用,性别色彩较淡,因此,杨苡才会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采用心爱的一词。

二、女性主义对对话翻译的影响

对话交流作为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刻画人物所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作家在创作时,通常会根据人物刻画以及情节发展的实际需要给其安排恰如其分的对话内容。不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往往会从自身的性别属性出发,自觉不自觉地调整、阉割乃至曲解对话中的内容,从而使对话内容更符合本人对文本内涵的解读。女性译者在女性主义的影响下,在对话翻译中的主动介入更为常见:

1.在交流中的介入。就以方平和杨苡在处理《呼啸山庄》中的一段对话作为代表:

“I shall be glad have a cup,”I answered

“Were you asked?”she repeated.

“No,”I said,half smiling.“You are the proper person to ask me.”

方译:“喝一杯热茶真是太好了,”我回答。

“是请你来的吗,”她再问一遍。

“不,”我带着一丝笑容说,“你不就是挺合适的请我的人吗?”

杨译:“我很想喝杯热茶,”我回答。

“是请你来的吗,”她又问。

“没有”,我说,勉强笑一笑。“您正好请我喝茶”。

上面这段文章节选字小说中洛克吾去山庄拜访小凯瑟琳的场景,男女两位译者的汉语翻译大同小异,主要的几点区别,集中于“glad”、“half smiling”、“proper person”等的翻译中。相比较而言,方平的翻译无论是语言的使用上还是情感的体验上都更为接近原著。因为,根据常理而言,男性与女性,尤其是年轻漂亮的女性相处时,难免会夸夸其谈,甚至为了讨好女性,而故意迎合,有时会显得油腔滑调,对待这种行为,男女性的情感认知当然有着较大的差异性。方平作为男性译者,无论从忠于原著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性别认同的角度出发,都会采取一些特定的词汇或语法来表达书中男性人物的情感状况与内心思想,因此,他选择了“太好了”、“你不就是挺合适的请我的人吗”等语句,颇有夸大其词之感。杨苡作为女性译者,对男性这种表现无疑是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因而,她在翻译中从女性主义的立场出发,对洛克吾的言辞进行相应的冷处理工作,用了“我很想”、“正好”之类的表达方式,读者读起来完全感受不到洛克吾的愉悦神态,甚至会感到略有枯燥。

2.在独白中的介入。又如黄源深、祝庆英在处理《简•爱》中的一段话时,祝庆英从女性主义的性别特征以及情感内涵着眼,对特定的词汇做了人为的处理,从而使之更契合当时的语境:

“But his brain?That is probably rather soft?He means well,but you shrug your shoulders to hear him talk?”

黄译:“但他的头脑呢?大概比较软弱吧?他本意很好,但听他谈话你会耸耸肩?”

祝译:“可是他的脑子呢?也许比较笨吧?他是一片好意。但是听他说话,你会蔑视地耸耸肩吧?”

就这句话的翻译而言,黄源深无疑更接近原文,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词、一个词的对应式翻译。祝庆英则不仅径直将“soft”翻译为笨,并且在后面加入了带有明显情感色彩的“蔑视”,这似乎并不符合翻译中以“信”为首的基本原理。但功能对等翻译理论表明,翻译以意思到位为主,考虑到这段话发生的实际场景,罗切斯特经历了烧伤、失明的苦楚,可是简在谈话中却多次提到了表兄圣•约翰,这无疑会激起了罗切斯特的嫉妒心。因此祝庆英以女性所特有的细腻、敏感,从罗切斯特当时的实际情感出发,生动地传达出了罗切斯特的内心状态,以及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这种性别介入不以硬译为手段,而是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入手,对于汉语读者的理解大有裨益。

三、译者性别对语态翻译的影响

语态隶属于句法范畴,有主动语态、被动语态之分。相比于词汇、对话的翻译容易带有感情色彩而言,语态的翻译照理说应该遵循公正、客观的原则。比如讲“Many people speak English”翻译为“许多人使用英语”,而将“English is spoken by many people”翻译为“英语被许多人使用”。然而,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男女性由于性别及其别后的社会属性、文化认知等因素的不同,在英语语态的翻译上也有着非常多的不同。很多译者在翻译中会有意无意地调整原文的语态,使之更符合自身的理解。

比如方平、杨苡在对《呼啸山庄》下面一句的翻译中,语态选择上便存在着不同:

“Are you possessed wiht a devil”he pursued,savagely.

方译:“难道你有恶魔附在身上吗?”他蛮横地说下去到。

杨译:“你是不是被鬼缠住了。”它凶暴地追问着。

此时,希斯克利夫的情绪状态正处于蛮横凶暴的状态之中,原文采用的是被动语态,然而,方平在翻译中却主动调整为主动语态,译为“你有恶魔附在身上吗”,这种翻译方式给人的感觉是希斯克利夫对当时凯瑟琳精神情形的不理解乃至愤懑,它比较客观地传达出了希斯克利夫的精神状态,因此,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翻译。当然,杨苡却亦步亦趋地采用了与原文相同的被动语态,翻译为“被鬼缠住了”,这除了合杨苡尊重原著的精神相关以外,也和女性主义的影响有关,这种翻译更能呈现出凯瑟琳的无助以及被动,甚至还有希斯克利夫无意中所透露出来的一丝关切之意,因而,更符合翻译理论中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

翻译不仅仅是译者客观地传达出作者原文风貌的过程,事实上,译者也不可能将作者的原文风貌完整地呈现出来,译者翻译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二次阅读以及再创作的过程,也就是说,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然会有意无意地将自身对人物的理解乃至好恶之情融入其中,从而使翻译带上鲜明的个人印记,而语态的调整则是译者附带自身情感的重要途径。总而言之,翻译过程中看似细微的语态转变,却能够折射出译者对书中人物内心的不同认知以及自身的阅读情感,而这种不同很大一部分就是基于译者性别认知上的差异性。

四、结语

如上所言,翻译的本质是将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从而实现不同文化之间交流、融合的目标。在当今世界翻译实践不断深入的基础上,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地突出,性别作为译者主体的核心标志之一,其对翻译实践的影响也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女性主义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的影响,研究成果更是汗牛充栋。女性主义对翻译实践的介入,主要是性别意识及其背后所附属的社会文化内涵的介入,影响的内容则包括翻译中词汇的选择、对话的修正以及语态的调整等,这些影响对于翻译而言,利弊俱存,研究者要从着眼于具体的翻译内容,做作切实际的分析与评述。

参考文献

[1]茅延生,乔俊鹏.译者性别对文学翻译的影响——基于对《呼啸山庄》两个中译本的比较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2015(03):38-43.

[2]蔡秋文.译者的性别差异与翻译实践——从性别视角分析《爱玛》两译本[J].怀化学院学报,2013(07):83-85.

女权主义对英语的影响 篇3

关键词:建构主义 英语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英语教学模式

一、 引言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历次教育改革也在关注“学生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和对待知识”。在这个意义上,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发展的,是个人对知识的建构过程。这就给我们提供了重新审视教育实践的契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强调学生由知识的被动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同时,强调“情景”对意义建构的作用,重视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倡导协作学习与交互式教与学,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利用各种资源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

中国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重背诵轻交流。教师更多地看重语言点的传授而忽视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而非对语言实践进行指导和监督。在教师主宰课堂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其主要任务是被动地听,做笔记,学生缺乏独立自主性的思维和判断力。教学则是把阅读技能和语法词汇摆在首位,听说能力处于次要位置。课堂毫无趣味性,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发射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更会阻碍创造型人才的成长。

三、 建构主义的英语教学模式设计

1. 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设计

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其目的性、计划性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上。教学目标应由师生协商而不应该是由教师强加给学生。学习者自觉、负责地参与学习过程,觉察到学习内容与自我的关系,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机,增强自信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责任感,这种相关性直接影响到学习速度和效率,使学习者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与达到这一程度所付出的学习成本成正比。

2. 教学情景的创设设计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与语言的发展一样,发生于真实情境中。该理论“不是把知识作为心理内部的表征,而是把知识视为个体与社会或物理情境之间联系的属性以及互动的产物”。因此,参与基于社会情境的文化实践是个体知识结构形成的源泉。

交际动机的产生是情景对人的感官的作用,因此情景决定语言表达的意义。这需要教学设计者在教学中开发、设计综合的教学环境,设计适当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在(模拟)背景中通过活动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同时获得技能。教师要利用多种手段设计新内容,创设相关主题的情景,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开放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延伸课堂知识,扩充和各学科之间的渗透,使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学科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比如,在学习北师大版Unit 3 Lesson 4 Christmas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上网查阅有关圣诞节和其它中西方节日的背景资料、图片、音乐等,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共同讨论这个话题。这不仅让学生了解了西方节日相关知识和中西方文化差异,还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老师在教学中还可以用手势语、眼神及表情等使学生触景生情,活跃气氛,消除学生畏难的心理,从而大胆、自然地开口说英语。

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尽可能多地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形式,如英语歌曲欣赏、英诗赏析、名著园地、英语绕口令、英语聊天室等都可以增进师生交流,同时也可加强英语学习的气氛,享受用英语沟通的乐趣。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情景的创设要源于生活,要有合理的铺垫,并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鼓励和引导学生选择或设计适合自己的情景,挖掘学生个体学习潜能,给学生最大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都得到提高,从而提高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

3. 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

英语是一门很适合协作的学科,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甚至教学相长。

(1) 学生—学生之间的协作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主体构建的过程,也是学习者与外界信息发生互动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但不同人看事物的角度是不一样的,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因而,学习者通过合作注意信息的多向交流,使理解趋于丰富和全面。对于不同的假设和推论,可通过小组讨论,意见交流,辩论等方式解决,以促进学习者沟通,让其看到不同侧面的问题和解决途径。课堂的各项教学活动可以以小组活动为主线,结对子或全班参与,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并积极主动地学习、探讨知识,同时也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群体的智慧和思维被共享,学生对目标有也了较全面正确的理解,从而实现整个群体的意义建构。

在构建中,不同的个性心理随着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的展开,不断发生碰撞与相容。学生在不断与他人的合作交往中,学会树立信心、尊重他人、完成任务,取得成就,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实现自我,同时也渴望获得别人的注意和欣赏。协作环境提供了与他人交往合作的空间,顺应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2) 教师—学生的协作

教师要转变教学角色和教学理念,教师不再只是语言的输出者,知识的灌输者,主宰课堂的绝对权威,而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教学环境的创设者,知识的管理者。教师与学生之间应是双向交流而不是单向交流,其中,教师应起主导作用,是学习活动的共同参与者、协商者、鼓励者和监控者,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设计相应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线索、发展学生判断、交流、反思评价的能力、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并通过示范、讲解,提供反馈和帮助,帮助学生调整和反思,进行有意义的建构。

nlc202309010008

(3) 学生—社会协作

高中英语教材注重学生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实践性,也体现了建构主义思想的精髓。其编写的语言材料贴近社会现实,体现学生的身心特点,为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教与学留有富足的发展空间。学习者可与社会不同领域或互联网进行联系交流,为知识建构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更广泛的支持。作为教师可以利用条件和一些行业的精英、专家取得联系,让他们走进课堂,给学生带来更多相关话题的英语信息,并和学生进行互动;也可请专家或名师举办讲座,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丰富的资源;条件许可的话,可以让学生走向社会,近距离感受英语在社会中的应用,参与相关活动,获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机会,在实践中为知识构建打下基础。

4. 学生独立探索自主学习设计

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习惯地认为英语学习是一字一句教出来的,学生被动接受所传输的知识。建构主义要求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积极建构知识。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反省自己的认知过程,还要使学生意识到自身在建构知识中的作用和对自己思维的影响。让学生在自我指导下学习,从事意义学习,学习者在“做”中进行学习时,其独立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就会得到发展。同时教师要敢放手,能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机会,不束缚学生的思维,使其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施中,学生应对新课内容尽自己所能进行探究,提前预习课文,借助字典和课辅资料,找出重难点,这一活动可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为学生的独立学习和自我建构打好基础。

5. 效果评价设计——关注学习者对自己和他人学习的反思

学习不是简单地占有知识,而是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学习者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对所得知识进行诊断、反思,对别人的看法做出评价、深化知识,促进意义建构的完成。

英语的新课标明确指出: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诊断性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状态,发现他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形成性评价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持续评价,在对阶段性知识的掌握评价的同时,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总结性评价是以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为基准,对评价对象达成目标的程度即教学效果做出评价。

学生评价时必须注意学习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之间的综合平衡,既客观地认识自己的学习成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提高学习能力,教学也会事半功倍。

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同样强调多种信息资源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也被引入课堂,为学生营造一个更为理想、宽松、形象的语言学习环境。这样的英语教学过程,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和学习热情。英语教材也从过去的品种单一,内容落伍,发展到现在的多元化,信息量大,具有时代感,这都有助于实现语言教学的生动与有趣,更利于知识的建构。

四、 总结

总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如何引导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探索知识建构的途径、策略,揭示学习活动的基本规律,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教师是推动英语教学模式革新的关键。广大教师首先需要更新教学观念,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课堂活动也应从“单边”活动变为“双边”、“多边”活动,通过平等参与和学生的主角作用,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这种转变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从心理和专业知识层面都有更多、更高的要求。我相信,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英语教学模式将更加多样化,学生会变“苦学”为“乐学”,只有这样,才能造就出具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具有很强外语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才能使我们的学生与时俱进,成为新世纪的真正栋梁。

参考文献:

1.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 陈玻,张建伟.建构主义与教学改革[M].内蒙古:教育研究与实践,1998.

3. 张建伟.知识的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7).

4. 叶澜,杨小微.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5. 张静.中小学英语教育的发展与变迁[J].人民教育,2009(19).

6. 丰玉芳.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6).

7. 何克抗.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对建构主义的反思[J].基础教育参考,2004(10).

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 篇4

在华夏文明灿烂的诗河里,有一个最重要的源头——《诗经》,它所展现的现实主义精神光芒在后世文学创作和文化历程中有着重要影响和深远意义,在中国文学史上永放光芒。孔子曾对《诗经》多次做出很高评价,“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何为!”由此可见《诗经》的现实意义中的实用功利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这是孔子关于诗的社会作用作出的比较系统的理论表达,以及指出的诗的政治功利性。我们这里表述的现实主义精神,不仅仅是指《诗经》的政治教化和社会功利性,还指《诗经》直面现实的艺术特色和《诗经》中表现的情感抒发。它对后世政治、文学创作、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深远而重大。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全书主要收集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订成书,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诗经》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时代如此之长,地域如此之广,作者如此复杂,显然是经过有目的的搜集整理才成书的。《诗经》的编集,在先秦古籍中没有明确记载,但历史上有著名的“献诗”、“采诗”、“删诗”之说。《国语·周语上》说:“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汉书·艺文志》中也有采诗之说;“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证也。” 由此可见,《诗经》的形成是有统治阶级的大规模参与的,这当中也必然有一定的政治功利性。在对巫史文化的改造完成以后,统治阶级创造了旨在维护宗法社会秩序和强化宗法观念的正统诗歌,即《诗经》中的祭颂诗和怨刺诗。祭颂诗是配合祭祀祖先、耕种藉田、丰收后的报祭礼,对先王列祖、社稷自然表示崇高敬意,并祈求保佑的诗歌。在这类诗中,统治阶级往往把现实政治的需要托之祖先和神的旨意,通过塑造古典膜拜,达到控制现实的目的。而怨刺诗无论赞颂还是刺怨,都建筑在宗法伦理原则的基石之上。中国很早便有“诗言志”的传统,在诗中加入个人政治情感而间接影响政治的苗头便由此出现,后世一些政治讽咏诗多少都有其影响的痕迹在里面。从两汉乐府诗歌,到汉代的《古诗十九首》,到司马迁的《史记》,到唐初陈子昂的诗歌革新运动,到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杜甫,再到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无一不是《诗经》现实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诗经》面对现实,在一些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这类诗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的情诗,如《周南·关雎》中写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以一种大胆浪漫的形式表现出来,贴近现实,抒发心中的喜爱之情;又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的诗,如《周南·桃夭》中对将出嫁女子的祝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周南·汝坟》中妻子对远征丈夫的思念和丈夫归家后的欣喜,寥寥几句便将现实生活的场景和心理刻画的栩栩如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遵彼汝坟,伐其 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鲂鱼赬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说的就是纯正,因为纯正,才铸就了《诗经》爱情题材的核心:自由和专一。而这散发着自由和专一的爱情信仰,在几千年后的历史中依然经久不衰,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诗经》中的自由之爱远远胜过现代人的情爱。一方面,从社会环境来看,先秦时代,男女在恋爱、婚姻方面有一定程度的自由,特别是下层社会,男女恋爱和婚姻自由的程度就更大一些。在一定的季节和场合,少男少女可以公开聚集、自寻佳偶。另一方面,《诗经》中的爱情往往是简单的、真挚的。纯粹的爱,没有任何杂质,也没有功利,爱就是爱,爱我所爱,无怨无悔。那时的人不会考虑什么地位、名分、金钱或者社会舆论的谴责等等。虽然他们懂得要遵循礼教大防,但为了得到真爱,他们可以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勇敢的拒绝无理的要求,反抗强制的安排,去和自己的爱人私会见面,甚至会结伴私奔,去追求属于他们自己的真正的幸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千古传诵的佳句,早已成为少男少女第一次对爱情的懵懂体会。“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是恋爱人的典型心态。“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含蓄地表达了古人对于某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的追求。而“淡彼两髦,实为我特,之死矢靡它”则生动地展现了一名坚贞不屈的女子誓死捍卫自己爱情的决心。“虽速我狱,亦不女从”,则是一位女性对逼她从婚的贵人的斩钉截铁的答复。古时的社会生活在《诗经》里缓缓展开如一副活色生香的画卷,自由奔放开明的风俗气 息扑面而来,这种从细微处观察生活,描写生活,抒发情感的写法在后世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中的追求自由,奔放热情的诗句更是得到广泛摘取和流传,在后世文学中随处可见这样的诗句。“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诗中的这首诗写一个女子指天发誓,要与情人终身相守的决心。用五种反常的自然现象作假设,表明自己爱一个人至死不渝的决心,爱之深厚浓烈,让人为之震撼,这与《诗经》中的爱情观和描写手法是不谋而合的。三国时期曹操的诗歌不仅在形式上借鉴《诗经》四言形式和比兴用法,化句为用,如《短歌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便引用了《诗经·郑风·子衿》,曹操的四言在汉末诗坛上令人耳目一新,除了因为其内容上的深刻新警,还因为其体现了《诗经》直面现实的创作精神的体现。如《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到了唐朝,诗歌发展到了顶峰,《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唐代诗歌的影响更是表现在多个方面,其诗被称为“诗史”的大诗人杜甫便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描绘了大唐帝国由盛到衰的历史真实写照,“三吏”、“三别”深刻表现了下层贫苦劳动人民的生活,而田园诗歌、边塞诗、讽刺诗等也无一不受《诗经》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影响。到了现在社会,《诗经》的影响力依然在文学创作方面发挥着作用。金庸是大家熟知的文学大家,他自幼饱读中国传统古典诗词,创作也饱 受其影响。在金庸的小说里,随处可见他对古典诗词的大量运用。举个例子,相信大家对金庸的经典爱情之作《神雕侠侣》一定都不陌生。小说里有一个穿青衫、吹碧箫、温婉恬淡的女子叫程英,她曾救过杨过,并在一茅屋里帮助杨过养伤,那个时候,程英曾在月夜吹曲:“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段话便出自《诗经》中的《卫风·淇奥》。

总而言之,《诗经》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相当广泛的,从西周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社会状况、政治状况、统治者和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当时的社会生活面貌、礼仪、习俗等。既有对农业生活的关心,对宗族国家的热爱,有征人的忧伤,也有弃妇的哀怨,有男女相知的欢乐喜悦,也有失恋相思的辗转徘徊。这些在直面现实生活中所得到的各种各样的情感,在一首首短小的抒情诗中得到表现。这些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现实主义抒情诗,奠定了中国后世抒情诗歌直面现实的创作传统,永远是中国历史上最有生命力、最伟大的艺术。

参考文献:

【1】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李天道·古代文论与美学研究·商务印刷馆 【3】 傅斯年·诗经讲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 刘毓庆、贾培俊、张儒·《诗经》百家别考解·山西古籍出版社

【5】 曹丽敏 王艳玲 杜振庭·品味《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7(2)

女权主义对英语的影响 篇5

①传统符号的应用:后现代主义设计中最常见的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手法就是提取传统园林中的片段、语汇和符号,使其成为联系历史要素的有力工具,是非传统方式组合的传统部件。②古典与传统风格相结合:注重保留传统园林的内容或文化精神,在整体上仍沿用传统的园林布局,但在材料的应用及形式上采用新的思想,并尝试从抽象艺术中提取元素来构成新的形式。

2.2追求新造型形式

①艺术化的地形设计:后现代主义的地形艺术化设计则以土地为基础素材,通过用完全人工化、主观化的艺术形式来改善大地原有面貌,设计艺术化的地形,使得人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②创新的造型设计:后现代主义时期,受波普艺术理念的影响,景观设计师们在园林要素造型和设计上更为自由、大胆甚至怪诞,在造型手法的处理上出现变形扭曲、过分夸张或自相矛盾,或是学习波普艺术家们在玩笑、讽刺、幽默之中完成对艺术构成方式的改变。

2.3革新材料与技术

①创新材料的利用:不锈钢、玻璃等材料具有简约、大方的造型,对光线具有反射、折射、透射等特性的创意性体现,能够让参观者在虚实之间游移。因此,当引入热塑塑料、化学纤维、工业橡胶、聚酯织物或者是食物等令人意想不到的材料时,将产生一种与传统形式迥异的设计作品,达到标新立异的目的。②新科技的利用:在科学技术方面,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设计师们在现代园林设计的表现手法上有了更多自由的想象和发挥的空间,同时发展起来的照明技术更是给予了景观设计师们更多的灵感,通过光影对已有形体的塑造,使得景观更具观赏性,身在其中更能准确感受设计师的设计意图。③色彩的应用:在色彩的应用方面,后现代主义的设计师们更大胆,通过丰富甚至人们认为滑稽的色彩组合,运用对比手法创作出区别于传统的设计作品。

3后现代主义的表现

3.1历史主义景观

历史主义景观不同于现代景观追求简洁的几何形式与功能至上的理性主义,而是强调与传统园林建立联系,对历史文脉的回归试图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回忆,增强人们对此地块的归属感与独一无二的个性,使其摆脱千篇 一律的国际式风格。彼得沃克在德国的慕尼黑机场凯宾斯基饭店环境设计中,将传统勒诺特式园林中常用的整形绿篱、草坪、彩色砂石等元素提炼出来,没有用传统的手法去再现,而将其彻底分解,并用带有极简主义色彩的现代手法将这些元素重新整合,创造了一个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现代庭园。

3.2地方主义景观

地方主义景观强调地域特色,尊重场地原貌与特色。地方主义景观遵循地方文化传统,但不等于地方传统的仿古、复旧。它既阐扬地方文化精粹,又张扬自我风格,是一种民族文化倾向,并具有一种隐逸的风度。广东中山岐江公园项目对场地内工业时代遗留的产物进行保留和再设计,体现出场所的文脉和记忆,这与后现代主义注重文脉的历史主义,尊重场地特性的原则是一致的。设计尊重了场地的历史和特性,全部古树都保留在场地中,同时在防洪考虑和要求时把榕树岛,钢结构、水泥框架船坞、水塔、红烟囱这些工业时代遗留物都保留并结合在场地设计中,古老机器的.保留使人们身处其间的时候有更为丰富的体验。

3.3隐喻主义景观

隐喻主义景观重视景观设计的概念与内在含义的表达,并通过一些符号或者特殊的有冲击力的手法表达景观自身的内涵与个性[2]。重观念,轻形式是隐喻主义景观的重要特点。在玛莎舒瓦茨的怀海德研究所“拼合园”的设计中,体现自然永恒美的日本庭园和展现人工几何美的法国庭园被“基因重组”到了“拼合园”中。在日本禅宗枯山水园中,绿色水砂模仿传统枯山水大海形式,耙出了一道道水纹线,但枯山水中的岩石和苔藓却被塑料制成的黄杨球所代替。法国园部分为整形树篱园,另有九重葛、羊齿、郁金香等开花植物,修剪的绿篱实际上是可休憩的条凳。“拼合园”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屋顶花园,而是用这样抽象的园林符号的拼合来隐喻这个景观附属建筑的功能与独立的意义———变异创新与融合。

3.4生态主义景观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绿色生态、低碳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被引入后现代艺术设计作品中[3]。主要体现在:植被的生态保护设计、污染物的生态处理、水体的净化与循环利用及工业废弃物的回收处理。德国杜伊斯堡北风景公园是在一个废弃的钢铁厂旧址上建造而成的。设计师彼得拉茨在公园的中心区域设计了一处“金属广场”,作为公园的标志性景观,该广场由在地面上整齐排列的7×7共49块、每块重达7~8t的方形铸铁板构成,设计师对这些表面具有各异腐蚀状态的铸铁板拍照、编号,排列成抽象图案,并通过水在铁板表面的流动来象征钢铁加工制造的熔化和硬化过程,铁板在自然状态下继续被腐蚀,隐喻了对自然演变过程的尊重,把这些铁板在自然中风化、锈蚀的过程展现给参观者,让参观者对于工业生产、人、自然之间的关系产生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3.5波普主义景观

波普艺术是大众的艺术,波普艺术反对现代主义的“精英化”高雅艺术。波普园林设计师的景观材料直接从消费生产、大众生活的东西里提取,将周围环境常见的图像与物品纳入艺术范畴,以此再现都市文明、反思现代社会[4]。受此影响,部分景观设计师通过将从周围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放入作品中,取代传统的园林景观装饰物,体现大众审美特性。如设计师玛莎在自家宅院北面6.7m见方的小花园的两行40cm高的绿篱间,紫色碎石地面上放置96个面包圈,经过海焦油涂抹之后它还具有防水的特性。她选用了日常生活中最常见到的材料,放在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产生了颠覆的怪诞的景观效果,这也是后现代主义对形式的夸张怪诞追求的一个体现。她设计的另一个作品———亚特兰大的瑞欧购物中心,庭院中放置了300多个镀金青蛙,是生活中实物形象的直接运用。

4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的不足

4.1利益驱使现象始终存在

在我国园林景观的设计和建设中,部分景观项目的设计规划和相关建造过程中,领导的意愿或利益占据主导地位,园林景观设计师为了博得领导好感或者推销某些高利润的植被而不考虑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气候规律,肆意设计,导致很多园林植物不能正常生长。

4.2园林景观设计缺乏特色

目前的园林景观可以较为明显地看出其中存在着严重模仿欧式建筑的现象,而且园林景观建筑的颜色、用料以及形式等诸多方面均存在雷同,没有地方特色,缺乏城市个性,甚至有些植被的应用完全不符合当地的现状。

4.3园林景观设计缺乏对人性的思考

女权主义对英语的影响 篇6

一、恐怖主义简介

进入21世纪之后尤其是“9·11”事件之后,恐怖主义总是时不时的出现在新闻之中,离我们日常生活既遥远又相近。那么什么是恐怖主义呢?恐怖主义指的是由非政府机构策动的有意制造恐慌的暴力行为,意在达成宗教、政治或意识形态上的目的而故意攻击非战斗人员(平民)或将他们的安危置之不理。[1]

恐怖主义自“9·11”事件之后进入全世界人们的视野之中,2002年莫斯科歌剧院挟持事件、2004年莫斯科地铁爆炸案、2005年伦敦七七爆炸案、2013年天安门撞桥事件和2014年昆明火车站爆恐袭击案;恐怖组织也层出不穷,塔利班、真主党以及东突分子。

这些恐怖主义的兴起和恐怖事件的不断爆发对当代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是左右了世界经济政治的发展的轨迹。

二、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自苏联解体以后,世界上只剩下了美国一个超级大国,但是随着欧洲国家结盟愈演愈烈、中国和日本经济的不断发展、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绝大部分的武器技术。美国一家独大,单极化的梦想破灭,一超多强的政治格局开始形成。恐怖主义虽然不能改变这种一超多强的政治格局,但是加深了这种格局的发展趋势并改变了这些国家乃至全世界国家的力量的对比。

恐怖主义是全世界的敌人,是各个国家应当打击的对象,这俨然成为了全球性的共识。恐怖主义可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新世纪的和平,恐怖主义使全球各个国家联系在一起,各自之家加强了合作。比如在“9·11”事件之后,小布什政府面对这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本土最大的袭击事件,改变了一贯的奉行单边主义的作风。[2]美国迅速与中国、欧洲、日本、俄罗斯达成一致共同应对恐怖主义泛滥的问题。美国将注意力转移到了恐怖主义之上,暂时忽略了对这些国家的干扰,他们也由此获得了一个发展自己设立的良好机会。所以恐怖主义在一定程度加深了一超多强的政治格局,并影响各国之家的力量的对比。

虽然恐怖主义对世界当代政治格局没有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但是它极大改变了西亚中东的政治局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其进程。美国打着打击恐怖主义的旗号,派遣部队进入阿富汗、伊拉克等国家。极大的干扰了中东地区的和平进程,也正是由于恐怖主义植根于这一地区,这一地区的政治格局更显得风雨飘摇。多个政府在这些地区倒台,也加深了这些地区民族、宗教等矛盾。使这一地区政治关系更加复杂化。而且由于恐怖主义导致这一地区的问题使西方国家的分歧逐渐显现,法国在中东问题上对美国的反对。

恐怖主义也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和平与安全。恐怖主义对当代世界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形势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恐怖主义的攻击目标是手无寸铁的平民,“9·11”事件就使5000多人丧生。它严重危害了传统的国际治安安全而且更是阻碍冲突地区的和平进程。[3]

三、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恐怖主义对世界经济的格局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个国家的政治地位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改过的经济实力决定的,所以在现在世界经济格局也形成了一个多极化趋势。[4]美国、西欧、日本成为西方经济三大支柱,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俄罗斯的经济也开始崛起,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也占据了不可忽略的地位。恐怖主义的泛滥影响了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这种多极化的趋势。

国际恐怖主义的活动影响了受攻击国家的经济,并同时波及全世界的经济产生了不利的影响[5],例如在“9·11”事件之后,世贸中心损失就达400亿美元,华尔街股市休市一周,道琼斯只是直泻700多点、出现了长达18个月否认股市滑坡,美国旅游业、金融保险业和航空运输业遭受了空前的打击。也影响了全球经济,全球股市大跌,伦敦金融时报指数跌幅达5.7%,恒生指数累计跌幅高达14%,全球股市缩水3万亿美元以上,2001年世界经济增长率降低1个百分点。同时影响到了欧洲、日本、中国以及东亚各国的进出口贸易。再如2002年巴厘岛恐怖爆炸案使当地航空、旅游和海运遭受空前的损失,拖累了整个东盟的经济。

女权主义对英语的影响 篇7

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对女性改变自身观念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女性自主意识、权利意识得以觉醒和增强。

一、女权主义理论及女权运动的发展

女权主义总的来说是指“妇女要求身为人类的完整权利”。二十世纪, 英国女权主义的发展使妇女的地位和命运发生了巨大变化, 尽管女权主义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经历了一段低潮。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 英国女权主义的复兴推动了英国社会的进步。时至今日, 女权主义的斗争仍然在继续。[1]

六七十年代是第二次妇女解放运动迭涌的时期, 这次运动以美国人贝蒂.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很快便在女性群体中得到很大的反响, 并进而扩展成为一次席卷美国以及欧洲数国的大规模女性运动, 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2]

弗里丹所说的“女性的奥秘”是一股使女性安于作母亲和妻子的力量, 这种力量是社会强加给妇女的。这种“奥秘”损害了女性, 使妇女失去了个性的同时也失去了人性, 妇女的出路在于接受更好的教育并承担有报酬的工作, 换句话说, 就是女性必须取得经济上的独立。[3]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女权思潮的兴起, 众多的女性开始像男性一样走出家庭, 独立谋生, 从而改变了被男性供养的局面, 取得了经济权, 这直接影响到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一般而言, 女性在经济上越独立, 平等意识就越强。也就越不愿意接受传统的角色期望。

“60年代以后妇女大量参加工作。第一是因为当时兴起全球性的女权运动, 妇女的独立意识再起高潮;第二与当时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有关, 传统经济部门相对衰落, 第三产业勃然兴起, 妇女就业恰巧适应了这种变化, 衰落的经济部门正是男子占优势的部门, 而第三产业中有许多适合妇女从事的工作。”

随着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了工作, 妇女的角色不仅是妻子和母亲, 更是一个社会的劳动者。

女权运动对传统的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形成重大的冲击, 影响所至, 远远超出了妇女运动本身。女性有了更多的工作机会, 并出现了专门的妇女学科, 诸如妇女史、妇女人类学、女性心理学、妇女社会学、妇女文学史等等。七十年代, 激进女性主义者为自己的理念与主张往往不惜流血抗争, 示威游行。她们的理念、主张对传统的女性观念构成了挑战。而个人总是生活在时代当中, 单身女性受到了六七十年代的女权运动的影响。女权运动为单身女性提供了榜样。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 单身的生活显得很有意义。“我无法表达我对女权运动的感激之情。不管你觉得自己多么糟糕, 总是有希望, 有设想, 有榜样。对榜样的记忆被重新唤起, 榜样不断更新。我确实从《妇女》杂志的女性形象中吸取了许多营养, 她们说:“你并不一定要过传统的生活。它并不是一种愉快的生活。这个世界上有精彩得多的生活。”她们认识到不结婚的女性同样可以很幸福。婚姻并不是自己的目标。

二、对英国社会观念的影响

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观念认为核心家庭是最稳固的家庭组织形式。但是这种传统观念的家庭从二十世纪60年代开始, 伴随着种种反传统的激进社会思潮和女权运动的兴起, 在发达国家里表现出不稳定迹象。传统意义上的父亲、母亲、以及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单元, 在实际生活中变得越来越少。

未婚同居现象越来越普遍, 出现了大量的未婚母亲, 自60年代起, 非婚生子女率大幅度提高。

家庭内部更注重的是夫妻关系, 在以夫妇本位为原则的家庭中, 双方更注重夫妻感情, 以及个人的感情体验。家庭的结合、分化, 皆取决于夫妇双方的情感、利益。现在人们开始接受这样一种观念, 如果双方合不来, 那就离婚, 由此造成单亲家庭越来越多。

女权运动的发展影响到两性关系和家庭价值观念的变化, 挑战了传统的家庭模式, 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向, 这体现了女性意识的增强和社会的进步。女性意识的突然变化使得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的女性有了更多的权利, 社会也变得越来越宽容。以前人们认为无论是未婚女性或离婚的寡妇都非社会的常态, 单身女性是不完整的女性, 她们过着常人无法理解的生活, 极度孤独、病态。但越来越多的人把它看作是个人的选择。

女人可以相对比较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许多女人得以不受舆论谴责地过着逍遥的独身生活, 职业妇女们可以选择不涉及财产关系的同居。离婚是许多城市妇女都感到轻松的经历。许多女人开始拒绝所有的名份, 既不做妻子, 也不做母亲。

总之, 由于大批的妇女活动家对男女平权、妇女解放运动的不懈奋争, 和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 经济独立性的增强, 才使得女性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 赢得了自身的解放, 获得了话语权, 并对传统的社会观念构成了冲击。

摘要: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推动了英国社会的进步, 对英国传统的社会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女权主义,社会观念

参考文献

[1]苏珊·爱莉丝·瓦特金斯:《女性主义》, 广州出版社, 1998年, 第1页

[2]王萍钱乘旦主编:《现代英国社会中的妇女形象》,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年, 第1页

后现代主义对动画影片的影响 篇8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在影视动画领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批勇于创新的导演尝试用这类手法拍摄,借鉴一些传统影片用动画的形式表现。在现代主义中, 戏仿更多是一种“形式革命” , 在后现代主义中, 戏仿已不是用作形式试验, 而是一种调侃方式,创作者对传统经典进行戏仿, 在语言游戏中自得其乐, 也使得文本的读者能够从阅读文本中获得极大的愉悦。戏仿电影, 是类型片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 它以“ 超文本” 方式来改造传统颠覆经典。当某一类影片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并形成完整套路时, 戏仿之作就会纷纷出炉。创作者可以用调侃、嘲讽、游戏甚至致敬的心态模仿原作观众在仿文的夸张和戏谑中, 以放松的心态, 联想到源文,真正体验自由、解脱的快感。观众在被调侃的过程中, 感觉到导演是在玩游戏, 感觉到滑稽、可笑。一般而言, 这些戏仿对象源文本都是已经为大众所耳熟能详的传统经典作品, 这些作品都曾在大众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越是已经深入人心的东西, 越是值得戏仿。戏仿的目的就是借助“经典”发展“经典”。这里的“经典”,前者指传统的经典文本, 后者则是后现代语境下对权威的消解, 对既成模式的突破, 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表达, 以及自我意识的张扬, 是一种全新的话语。前者作为曾经的中心话语,已经成了一种过去时, 现在的它, 作为戏仿对象的源文本,只是一个淡淡的背景, 被后现代戏仿的狂欢与多元性所掩盖。

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各国的动画电影制作人通过不懈的努力和艰苦的工作,制作出了一部部质量颇高的动画影片。以中国的《八至》为例,将中国水墨动画的豪放、简练、洒脱的笔法描绘的形象事物跃上大银幕,抒发作者情感的手法与后现代主义宣泄、释放自己情感,只求能通过创作的有形有色的作品来表达想法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写意动画作品在表现对象上运用概括、夸张的手法,丰富的联想,用笔虽简练但意境深远,具有一定的表现力。作品本身要有高度概括的能力,要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画面落笔要准确,运笔要熟练,要能得心应手,讲究心随意走,意到笔行。泼墨挥毫之间只求意境、只求神似,这样的作品正好暗和了后现代主义风格。不可忽视的另一个动画大国日本的后现代主义风潮是由动画产业来带动的,这要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在那之前的二十年,由于日本战后经济急速复苏,人们为了美好的生活而每天努力工作,年轻一代都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因此七十年代的动画是以强调励志、友情的人文色彩强烈的作品为主。但是随着日本工业的发展,经济的急剧增长,日本新一代的年轻人由于生活优越而变得失去目标,从而成为迷茫的一代,这段时期日本社会的自杀率与犯罪率都有明显的上升,而强调人文精神的动画也不再流行。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一部深奥、晦涩、颓废的动画EVA横空出世,正好符合了日本新一代青年的世界价值观,而且动画以主角成长为主线的叙述方式,更是使与主角性格十分相似的大部分新一代青年着迷,它的崛起拯救了瘫痪十年的日本动漫市场。美国的好莱坞从来都不会让自己成为配角,从梦工厂开始制作《怪物史莱克》开始,挑战权威、调侃经典、解构与重构似乎成了梦工厂的一贯制作风格,而这一风格也恰恰吻合了后现代主义的审美风格,使得《怪物史莱克》在商业上取得巨大的成功。后来皮克斯和迪斯尼的联姻,让迪斯尼的动画发生了质的飞跃,迪斯尼制作的《花木兰》携手梦工厂制作的《怪物史莱克》一起走进后现代,进一步促进了美国动画电影的现代化制作,而且越来越成为一种产业化创作的类型,将世界各国的题材一经加工,同时借助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好处对改编的故事做出虚拟的情景、虚拟的人物,三维技术让影片中的人物情感看起来更为真实,带给观众真实的情感体验,实现了三维描绘的情景与现代人审美情感的结合,这便成为带有美国标签的商品。

后现代主义之所以对动画产生这么大的影响,我们追溯其根源是后现代性立足于现代文明发展的复杂性,强调要对现代性的理论、价值、文化乃至社会生活等所有具有结构或本质特征的东西进行全方位的、反向的质疑和挑战。因而在表现形式上,后现代性呈现出不确定、开放、复杂、多元的特征,或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或作为一种“政治或思想的游戏策略”,或作为一种“阅读方式”,或作为一种生活态度,或作为一种审美趣味等等。这些特征恰好是动画影片所能表现的,也是眼下社会所接受的,这类的动画影片往往会取得商业上的成功,而这些也是值得我们的动画制作者借鉴和思考的。

[1]《好莱坞制造—娱乐艺术的力量》 蓝爱国著 宁夏人民出版社

[2]《动画创作》 罗殷 白婕 李一冰著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3]《世界影院动画精品解读》杨晓林著上海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人教版三年级语文知识点梳理下一篇:让语文小课堂与生活大课堂结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