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英语教学设计渗透法制教育(精选16篇)
教材版本:2013审定人教版英语(PEP)教材六年级上册
课题:Unit 2 Ways to go to school 教学内容:Unit 2 Let’s learn & Role-play 教学理论依据:该设计是本单元的第4课时,学生在前三课时中已经学习了“Let’s learn & Write and say 及Let’s learn & Write and say”会用句型“How do we get there?” “ by…”.“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I usually/sometimes/often...”本课时是让学生知道在上学、放学路上要遵守交通规则,提高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目标:
1、听懂会说以下短语:Stop and wait at a red light . Slow down and stop at a yellow light. Go at a green light。能够听、说、读、写短语和单词:stop、go、slow、down、slow down、wait.2、能够了解基本的交通规则,即红、黄、绿灯的功能,并能根据英文指令做动作。
3、以“任务型”教学活动为途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渗透法制教育,即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内容,加深学生遵守交通规则的自觉性及增强学生真
爱生命的教育。
教学重点:能够听、说、读、写描述交通规则的单词和词组 教学难点: 理解动词 wait slow down and stop go的含义。
四、教学准备
(1)准备“兔子舞”音乐、《交通安全拍手歌》的音乐和录音机、录音带、教学幻灯片及黄灯、红灯、绿灯的卡片。
(2)四会单词卡片。教学过程
Step1 :Warm---up(热身及预习展示)
(2)师生一起玩“兔子舞”游戏,教师放兔子舞的音乐,请几位学生跟老师一起随着音乐的指令“Left-Right-Go-Turn around-Go,go,go”,跳“兔子舞”。
(3)T:how do you go to school?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老师指出上学、放学路上要注意安全。
(4)欣赏《交通安全拍手歌》,让学生说一说交通规则。Step2: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精讲点拨)Let’s learn(1)教师引导学生做游戏:“小交警”
教师先用中文和学生做,接下去引出英文red light,green light,yellow light,stop,wait,go,slow down.(2)老师领读,指名读、小老师领读、齐读。
(3)教师出示自制红绿灯,看见绿灯,教师一边向前走一边说:“It is a green light.Go-go。go!,Go at a green light.看见黄灯,停住不动但摆动双臂示意要走:“It is a yellow light.Wait-wait-wait!I can go in a moment.”Slow down and stop at a yellow light.看见红灯,提问学生:“The light is red。Wait!Stop-stop-stop!”Stop and wait at a red light.教师教读单词,并在句子中领读。(4)Practice listen and do, 师出示红绿灯,生快速做动作,并用英语说出该句子。
快看快读快记:教师指幻灯片上的图片学生说单词,然后教师用单词卡让学生快速认读,给学生几秒钟让他们记忆,看谁记得快。
(5)Listen to carefully.指导学生看教材17页图,听录音带 T:Where is the nature park? S:over there.T:Please listen to carefully.老师问:他们找到了公园了吗?在寻找公园的路上要注意什么?导出交通安全话题。出示幻灯片《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节选内容:{【第二十六条 交通信号灯有红灯、绿灯、黄灯组成。红灯表示禁止通行,绿灯表示准许通行,黄灯表示警示.】 【第六十一条 行人应当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的靠路行走。】 【第六十六条 乘车人不得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不得向车外抛洒物品,不得有影响驾驶人安全驾驶的行为。】}让学生自由发言,同时渗透交通法规相关知识和珍爱生命的教育。
Step3. Production
Role-play
Slow down and stop!
Stop and wait!
Let’s go!
指导学生看图小组合作:模仿,扶盲人过马路情景。一个学生发出红灯、绿灯、黄灯的指令,四个小朋友情景表演。Step4.Progress Homework :学生背诵并抄写本课时的四会单词
板书设计
red light green light yellow light stop
wait go slow down Slow down and stop at a yellow light.Stop and wait at a red light Stop and wait at a red light 教学反思:
我认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训练为主线,以激发学生兴趣为支撑点。本课我采用创设情景的活动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等方式进行学习。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策略
小学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 比较注重人文关怀以及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这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有多处相同之处, 因此, 在小学语文课堂渗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极其优越的便利性和可操作性, 这也是为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需要进行的教学策略。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树立育人意识, 切实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
首先, 小学高年级语文老师应该明确自身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使命与责任感, 认清学科教学与心理教育之间密切的关系意义, 知晓只有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学科教学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才能得以彰显, 否则, 即使学生掌握了全面的语文知识, 但是心理健康存在问题, 那么也无法使自身掌握的知识发挥应有的效用。
二、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积极健康课堂氛围的营造可以给予学生以良好的心理暗示, 有利于学生对老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产生认同感, 易于接受老师有关心理健康的相关教育。比如,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能够将学生作为自己的朋友看待, 对待学生的发言及时给予肯定, 不以学习成绩为划分学生的标准, 相信每位学生都能够做得更好, 并且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每位学生都有所期待。学生在充满爱和平等的学习氛围中, 也会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 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挖掘高年级语文教材, 充分利用其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高年级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善于挖掘这些因素, 然后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展开,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洗礼。
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放松,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应该避免以说教为主, 最好能够融入课堂, 在教课过程中适当渗入, 这样也易于受到学生的认同, 减少学生对说教的反感。
参考文献
叶圣陶曾经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通过语文学科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学科渗透,巧妙地融爱国主义教育、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制教育等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从小就树立法制观念,知道法律可以保护自己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应当充分挖掘教材里面的法制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适度渗透,从而真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法制教育。下面结合我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一、让语文课堂成为法制教育的主阵地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我结合实际,既深刻挖掘德育内容,又巧妙设計渗透方法。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里面的法制教育因素,把握时机,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二年级上册课文《小动物过冬》,主要讲小动物过冬的不同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动物过冬的知识。在这其中我穿插了一问:“许多小朋友喜欢吃青蛙,但青蛙能端上饭桌吗?”学生经过讨论、交流,明白了保护动物的重要性,懂得了捕杀野生动物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是犯罪行为,学生的法制意识得到增强。学生从小就树立自觉遵守各种法律规章制度的思想。
教学一年级下册《识字1》不仅让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景,我还及时引导教育学生:燕子、布谷、蜜蜂等鸟类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爱护它们,随意捕杀鸟类是违法的行为。这样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了法制教育。
二、让口语交际教学与法制教育结合
口语交际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能指引学生明辨是非,认清美丑、伸张正义,增强抵御能力,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一年级上册《练习8》口语交际 提供了四组图,其每一组图说的是小朋友们不遵守交通规则的意思。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说说图上小朋友做的对不对?不对在哪里?引导学生进行说话同时,结合教材,联系实际,顺水推舟,教育学生要遵守交通法规,引导学生明白什么情况下应该怎样做,什么情况下不应该怎样做,什么情况下不能怎样做,做一名合格的小公民 。
一年级下册《练习4》口语交际安排的是“学会道歉”,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具体情境,在学生说道歉的话时,要求学生用上“对不起”“我不小心”“请原谅”等语句,同时还深刻地指出由于平时人们语言的冲突,如果不自制,也会发生肢体上的冲突,告诉学生从小要做个“有礼貌”的人,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三、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
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法制教育素材。学生是生活中的人,我们要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巧妙地渗透法制教育。
教学中,针对有目的性教育我积极开展“朗诵、表演、讲故事、”等活动,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诚信待人等良好习惯。比如开展“诚实与信任”演讲比赛,全班同学就这个议题收集了大量素材,较全面地讲述了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决心作一个不贪便宜诚实守信的孩子。
四、在习作教学中融入法制教育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处理好这个“统一”,是语文教师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依据作文自身特点,可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全面的法制教育,因此,可以把作文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课堂。同时通过批阅,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如一年级下册《我给小树看病》,通过先动口再动笔,知道树木可以净化空气,乱砍树木是违法行为,而国家有计划地伐木则属于有目的的。伐过之后进行栽培又可以绿化祖国。
教师
查 杰
在本学期的工作中,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做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贯彻“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的重要思想,认真实施《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切实把青少年法制教育摆上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法律宣传教育,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数学题中融入法制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编题时,结合时事,结合法制教育,把有关法制方面的资料编入题目中,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接受法制教育。在教学《比例的意义》时,跟学生说明:国旗是祖国的象征,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尊重和爱护它,不能随便制作国旗。对学生进行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主要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的有关规定。
二、数学实践践行法制教育
任何教育活动只有融科学性、趣味性于一炉,效果才会变得显着。因此,在数学实践活动中适时融人法制教育效果是很好的,这样法制渗透不局限在课堂,而是课内外结合,学玩结合。进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主要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8、9条。
加强小学生普法教育,遏制青少年违法犯罪,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重于泰山,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刻不容缓的事情,需要每一个人共同的努力。
总之,我觉得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孩子们还是对法制教育有了一定的了解。
法制教育渗透总结
转眼间,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又将接近尾声了,现将自己本学期的收获和感想做个简单的工作总结,帮组梳理下自己的教学工作,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上有所提高。现在将本学期个人法制渗透计划如下:
一、数学题中融入法制教育
正确认识法制教育的重要性,树立牢固的法制教育意识,并在日常教学中能够自觉地渗透法制教育。学习过程中,重点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价标准》等与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开展教师写一些心得体会,进一步加深对法制教育的认识。
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时事,结合法制教育,把有关法制方面的资料编入题目中,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接受法制教育。在教学《比例的意义》时,跟学生说明:国旗是祖国的象征,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尊重和爱护它,不能随便制作国旗。要对学生进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主要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的有关规定。
二、教学内容针对法制教育
普及青少年法制知识,把法制教育纳入教育大纲、计划,做到计划、教材、课时、教师四个落实,既有课堂教育,又有丰富生动的活动,并确保课时到位,充分运用思想品德课、班会讲授法律知识,在相关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开设法制教育的专门课程,使法制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结合,加强自护教育,只有知法懂法,才能进行自我保护,才能健康成长。《节约用水》的教学过程中,结合量的计量、简单的统计及
比例等知识,通过运用调查、实验、观察、估算、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使学生感受到“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迫切性,增强“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责任意识,进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主要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8、9条。
三、数学游戏涉及法制教育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活动这样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例如,在进行口算抢答游戏时,常常出现个别同学站起来回答,在不知道答案的情况下盲目抢答,使游戏无法进行。针对这些现象,我在讲清游戏规则的同时,利用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知道:游戏中的规则就好比国家的法律,大家在游戏时不遵守规则,游戏就无法进行。
四、数学实践践行法制教育
任何教育活动只有融科学性、趣味性于一炉,效果才会变得显着。为此,我认为在数学实践活动中适时融人法制教育效果会更好,这样法制渗透不局限在课堂,而是课内外结合,学玩结合。在法制教育的方法上,既要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内容,又要拓展新的途径,总之,从理论上、行为上参与社会责任与社会义务的学习,达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和用法的新境界。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众数在日常生活;
2、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正确掌握怎样确定众数,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引用价值,激;(2)、渗透法制内容:(1)《全民健身条例》第二;教学重点:众数的五年级下册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 教 学 设 计
白沙小学:王小会 教学内容:
(统计之认识众数)例1及相关练习内容。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众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众数的意义。
2、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 正确掌握怎样确定众数,并能利用这些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引用价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渗透法制内容:(1)《全民健身条例》 第二十一条 ??学校应当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1小时的体育活动。第二是两条 学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全校性的运动会;有条件的,还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远足、野营、体育夏(冬)令营等活动。
教学重点: 众数的认识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众数在一组数据中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回忆学习过的有关统计的知识。
(二)回忆怎样求平均数和中位数
二、教学新课
(一)创设情境,渗透法制教育
1、出示题目,创设情境 五(2)班要选10名同学组队参加集体舞比赛。下面是20名候选队员的身高情况(单位:m)根据以上数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2、根据题意,渗透法制教育
(1)启发式提问:同学们,你知道这个题目的意思与我国的哪部法律中的规定有关吗?请给大家分享一下。
(2)学生讨论。
(3)出示:《全民健身条例》 第二十一条 ??学校应当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1小时的体育活动。第二十二条 学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全校性的运动会;有条件的,还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远足、野营、体育夏(冬)令营等活动。
(4)学生读读。(5)教师点拨。
(二)提出问题 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有困难时可求助同学和老师。
(三)交流问题
1、小组内交流,师收集相关信息。平均数 中位数 还是其 它(说出自己的理由)
2、比较数的大小,择优。平均数是1.475m 中位数是1.485m 1.52m在这组数据中出现总次数最多。
3、引入众数 像1.52在这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我们就说1.52是这一组数据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三、拓展知识外延 完成“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一)启发学生总结本堂课的知识。
(二)教师归纳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众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了吗?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记住了吗?
五、作业布置
1、课堂作业:完成“练习二十四”中的第一题。
1.选择一件童年趣事写下来,能把有趣的地方写具体。
2.学会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课件、视频。
2.学生准备:询问家长搜集童年趣事。
【教学过程】
一、激趣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聊一聊童年趣事。(板书课题:童年趣事)
2.咱们先来看一组图片,(播放五彩缤纷的儿童生活图片)
3.师:看了这组图片,你们都笑了,为什么笑?
二、聊趣
1.师: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事,我们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请看屏幕:
下面这些事是童年趣事吗?先读一读再判断,说出理由。
2.师:看来呀!要写好作文首先要精心选材,只有情节丰富、波澜起伏的事才能吸引人,只有亲身经历、有情感的趣事才能打动人。(板书:精心选材)
三、写趣
1.师:选取了有趣的事,怎么把有趣的事说具体呢?前几天,我班上有一个叫栋栋的学生经历了这么一件事,我们一起来看看。
2.播放视频,播放后讨论:
你们笑了,哪些镜头让你印象深刻?(学生交流,体会有趣)
3.猜结果。
师:就在这时,“咚咚……”敲门声响起了,猜猜看,下面会发生什么?学生想象。
师:把出乎意料的想象写进作文一定会很有趣。
4.师:到底谁来了?后来亮亮把这段有趣的经历记录了下来,谁来读一读。
出示教师的下水文:
星期六早晨,我在写作业。妈妈对我说:“栋栋,妈妈去买菜,你在家抓紧时间写作业,字要写认真。”“嗯。”我随口答应,心里窃喜:“哈哈,自由喽!”
妈妈一走出门,我立刻站起来,伸了个懒腰,拿起桌子上的香蕉,掰开,塞进嘴里,随手把香蕉皮扔在一边,自言自语地说:“耶,我玩会儿电脑吧!”我一阵狂喜,该我大显身手了!我打开电脑,进入游戏,一会儿就把“敌人”全消灭了。
“咚咚咚……”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我一惊。坏了,老妈回来了。我关掉电脑,急跃而起,猛一转身,不巧踩到我刚才扔的香蕉皮上,摔了个四脚朝天。我一瘸一拐地去开门,心里忐忑不安,这回得挨打了。我打开门一看,原来是楼上的邻居来串门。唉,做贼心虚可苦了屁股喽!
5.师:品一品,这个片段中哪些细节描写把有趣的地方写得具体生动呢?
【预设一】
生“:站、伸”写出了栋栋的动作。
师:除了这些动作,这里还写了其他动作。(教师圈画)
师:“站、伸、拿、掰、塞、扔”这一连串准确的动词具体地再现了当时的情形,还写出了小作者的心情。追问:什么心情?
【预设二】
生:“关掉、一跃而起、转身、踩到、摔”写出了小作者紧张的心理。
师:假如没有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那么这件事也就不会显得那么有趣了。
师: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栋栋在写“贪玩”这个片段时抓住了自己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来进行细节描写,具体生动,一波三折。所以我们写童年趣事时,过程曲折,注重细节,就会吸引人。(板书:描写具体)
6.师:今天的习作要求就是写一件童年趣事。
出示习作要求:
(1)从生活中选一件有情有趣的事情写下来。
(2)把有趣写具体,用词要准确。
(3)题目自拟。
7.师: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一定也发生过许多有趣的小事,昨天回去和爸爸妈妈聊过吧?说一说你经历过什么有趣的事?
师:因为时间关系,我们课上就写最有趣的那个部分。想一想,你准备写哪个片段呢?准备怎么写具体?(指名交流)
师:(指板书总结)刚才的讲述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者抓住语言、动作,或者抓住心理活动等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师:下面,请拿出练笔纸,让我们用最快的速度写下记忆中最有趣的那个片段,力求一气呵成。(时间8分钟)
8.学生写作
四、评趣
1.师: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不仅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通过增、删、调、换等方法就能把文章修改好。给你两分钟,请你用学到的方法改一改自己写的片段。怎么发现问题呢?轻声朗读,对感到别扭的地方加以修改。
2.师:现在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的习作。(指名读)
差一点闹笑话
今天体育课上,老师要考一分钟跳绳。我因为体育成绩不好,而跳绳却是我最拿手的体育项目。(师:听出问题了吗?关联词不准确,“因为……而……”应该换成“虽然……但是……”)我焦急地等待老师叫我,想让自己好好露一手。(师:这段话写出了小作者急切地想露一手的心情) 终于轮到我了。
“预备,开始!”老师一声令下,我飞快地跳了起来,可是没过多久,就觉得有点儿不对劲儿了。(师:把这句再读读,你会发现啰嗦。把“可是”去掉)又过了一会儿,我才明显感觉到裤子在一点儿一点儿地往下滑。我感觉到同学们都在盯着我,我的脸上火辣辣的,心里不停地念叨,一分钟快点到,快点到……(师:心理活动描写真实细腻,比较成功)
“停!”听到老师的命令,我松了口气。好险呀!差点闹笑话。(师:此时小作者是怎样的心情)我伸长舌头,拌了个鬼脸。
3.师:这是一篇写事的文章,课后请同学们把自己写的趣事写完整,把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写清楚,再加上题目,那么一篇精彩的习作就在你手中诞生了。
4.总结
师:同学们,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事值得我们回忆,这些有趣的事让我们的童年散发着生活的气息,充盈着感动的情怀,用心记录它们,我们将收获与众不同的快乐。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G623.2
除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任务之外,小学教育还承担着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任。从我国目前的小学教育现状来看,心理发展方面存在问题的高年级小学生数量相对较多。为了改善这种局面,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以此保障高年级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语文结合的可行性
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语文结合的可行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小学语文教材的多样性方面
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着数量较多的文章。这种数量特征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与实施奠定了基础。除此之外,当某一篇文章的教学并未起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可以从该过程中总结经验,对后续教学活动进行优化,进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材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征方面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大部分文章都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征。以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中《金色的鱼钩》一文为例,其中蕴含的舍己为人精神与优良品质可以促进学生对这些因素的学习,进而间接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1]。
二、高年级小学生在心理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角度来讲,高年级小学生在心理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一)由生理发育引发的心理问题
从生理角度来讲,高年级小学生逐渐步入青春期。在这个阶段中,除了身体的发育变化之外,其自我意识、被认同需求等因素会发生显著提升。如果他们的被认同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则很容易在人际交往、学习等过程中产生各类问题[2]。
(二)升学压力问题
在学校及家长的多次强调之下,小升初就像一座看不见顶的大山一样压在高年级小学生的身上。由于高年级小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因此他们通常无法合理应对这种压力,进而表现出厌学、情绪暴躁等多种问题。
(三)教师关注重点问题
与低年级小学生相比,小学教师更加注重高年级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某个学生的学习成绩突然下降,则教师很可能会严厉地要求学生作出解释和保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学生实际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度较少,进而影响学生的良性发展。
三、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这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进行分析:
(一)教材内涵挖掘方面
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教材应用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升学生的心理成熟度,教师需要在课堂准备环节,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例如,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中的《金色的鱼钩》一文蕴含着谦逊、助人为乐等多种积极心理要素。教材内涵的挖掘质量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教师需要对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准备工作加以重视[3]。
(二)教学氛围营造方面
营造教学氛围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向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渗透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实际的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氛围的营造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完成:
第一,多媒体应用方式。这种方式是指,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应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视频、音频等教学资源,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穷人》一文为例,在讲解渔夫的妻子桑娜心理描写的部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节奏较为紧张的纯音乐,以此加强学生对桑娜担忧的“不想让两个孩子同死去的母亲待在一处以及担忧未归的丈夫骂自己”这种矛盾心理的理解。这种教学氛围的应用会产生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心理品质的作用[4]。
第二,体验语言应用方式。与其他年龄段的学生相比,小学生更容易受到教师体态语言的影响。根据这种特点,在实际的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应用积极的体态语言进行教学。例如,当学生处于犹豫阶段不确定自己是否要举手回答问题时,教师可以利用和蔼的表情及鼓励的眼神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进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目的的实现。
(三)课后作业合理设计方面
为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目的的实现,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所有环节中。除了教学过程之外,教师还应该将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及教学内容,合理设计出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以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唯一的听众》一文为例,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课后作业布置為“读完这篇文章,假如你变成了那个唯一的听众,你会对练习拉小提琴的‘我说什么呢?你说这些话的意义是什么?”当学生从文章的教学过程中习得鼓励、耐心倾听这种美好的心理品质之后,这种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设计可以对上述心理健康教育过程起到良好的巩固作用[5]。
四、结论
当前我国高年级小学生主要存在升学压力、被认同需求激增等心理方面的问题。因此,向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为了保证渗透质量,在教学准备阶段,小学教师需要注重教材内涵的挖掘,结合适宜教学氛围的营造及课后作业的合理设计,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单纯的心理健康教育相比,渗透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应用优势在于:该模式能够有效避免学生产生抗拒心理,最终获得的教育效果相对较好。
参考文献:
[1]袁丽佳.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2]成桂明. 试论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 文理导航(下旬),2015,07:50-51.
[3]钱炜娜.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研究[J]. 新课程(小学),2015,12:258.
[4]张银合.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J]. 新课程(上),2016,02:45.
[5]于荣刚. 浅谈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 新课程(上),2016,05:6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4、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死,学会怎样做人,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渲染:
课件出示洪水视频,激情导入:在一个山洪咆哮的黎明,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了水里,这时,有人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语速要快、要激昂)
师:人们如此惊慌,他们想要的是什么?
生:逃命、活着出去、生命……
师:是啊,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宝贵的。(稍顿)可是,人们就是这样被逼入了危险的绝境,出示1: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谁来读!(评价:人们已被逼入绝境了!快走投无路了,读出这种感觉。齐读)读着这句话,你还想到了什么?(生答)可以说,这座窄窄的木桥是人们跨越死的生命之桥。(点击渲染: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师激情读。
于是,人们乱哄哄的、跌跌撞撞的、惊慌失措地向那座唯一的、窄窄的木桥拥去,他们会上通往生命的救生之桥吗?他们这样逃生还会导致怎样严重的后果?(指生说)
二、走近老汉:
1、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有一个人挺身而出,他就是--(生答: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其实,他完全可以一走了之的。可是,他没有。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又是怎样做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7-23自然段,找出描写老汉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仔细读一读,哪些句子最让你感动,你就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2、好了,孩子们,读得非常投入,把你最感动的那句话读给大家听。
3、从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能感受到这些语句已经深深打动了你们的心。出示:
(1)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师:(要求齐读)在这些惊恐不安的村民眼里,老汉像什么(生:一座山),
师:在你眼里,山都有怎样的特点?(生:安全感、威严、稳定、)师:那就读出这种感觉(指导读出镇定的语气。)
师:危难面前,老汉却象山一样巍然屹立,岿然不动(男生读)孩子们,让我们都站起来,稳稳地读这句话。
师:当老汉象山一样稳稳地站在那儿时,他说话了吗?(生:没有)那么,老汉是怎样做的?(生答:盯)他不说话,难道他没有话说吗?(生:不是的)可是,他为什么不说呢?(生:)
师:是的,面对咆哮的洪水,乱哄哄的人群,他说什么都无济于事,他只能
用威严的目光盯着人们,他是想告诉村民:________,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让我们一起用心朗读:他不说话……
师:村民们读懂了老汉的目光,住了慌乱的脚步,望着老汉,这是一双双怎样的眼神啊(生:)
师:望着一双双充满希望与信赖的眼神,老汉当机立断(师走到一位学生跟前)生说:
(2)随机出示“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指名读,指导读(评价:有点书记的气魄,但还不够!语言简短但却要有力;他可是在发号施令啊!)让我们一起读:桥窄……
师:好一句党员排在后边,谁排前面?(生:村民)村民的安危始终排在前面,从老汉沙哑的喊活中,你觉得老汉是一个怎样的党支书?(生说,师板:临危不惧忠于职守尽职尽责)
师:就这样,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可是,出示句子示意学生读:水渐渐地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指名读,读了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生:我仿佛看到洪水像恶狼一样在舔着人们的腰:生:洪水越来越高,情况就会越来越紧急。谁再来读。
可以说,(再点击视频: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逼近)指导读出情况危急的感觉。)齐读。
(3)出示: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自由读
师:我相信,这里边肯定有个词深深地刺痛了你的眼睛?(生:揪)
师:揪的是谁?(读了后文,我们知道,这个小伙子就是他的亲生儿子)师:老汉把自己的亲生儿子从哪里揪到哪里?(从生命线上揪到死亡的边缘)
师:老汉明知道这是自己的儿子,是自己生命的后代,为什么还一定要小伙子排到最后去?这是一个怎么样的老汉?(生: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殉私情,舍己为人)板书。
师:把自己的儿子从生命线上揪到死亡的边缘。你如何面对生死?如果你是那个儿子,当你的父亲这样做的时候,你有什么话想问问你的父亲?(生:父亲,你怎么这样?我是你的亲身儿子啊?生:父亲,我明明是可以活着的!生:你还是我的父亲吗?我恨你!)
师:一个个问题像一把把尖刀,刺在老汉的心里啊。这可是他的--亲生儿子!
师:大爱无言,老汉无语啊。让我们走进老汉的内心,替他来答一句吧--(生:儿子啊,父亲也是迫不得已啊,因为你是党员的儿子) 师:世上哪个父亲不爱自己的孩子呢?老汉是村支书,他也是父亲啊!他也爱自己的儿子啊!
师:村民们一个个陆续脱离了危险,水也慢慢爬上了老汉的胸膛,再点击出示(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逼近、逼近)齐读,
师:此时此刻,一分钟,一秒钟,或许就是一个生命的续,同学们,让我们屏住呼吸,看看木桥前的这一对父子又该是怎样的反应?
师走到一个学生面前,小伙子,你是怎样做的?再走到一个学生跟前,问,老汉,你呢?
(4)随机出示: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了岸。”(男女合作读:男生读老汉,女生读小伙子)
师:孩子们,你们读出了什么?我有点疑惑了,小伙子明明是恨他的父亲的,可为什么还要让他的父亲先走呢?(小伙子已经理解了他的父亲的做法,原谅了他的父亲)
师:你从哪几个字读出了老汉对儿子的爱?
师:这一推,还推出了什么?
生:推出了老汉对小伙子的爱。推出了舍己为人的高尚美德。
师:让我们全体同学再为老汉推一把,继续读--“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师:(惋惜遗憾地)但一切都太迟了,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5)出示句子:“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①老汉如果能喊,要喊的是什么?(停一分钟,学生沉思)
指名交流
②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汉?生回答后师板书:舍己为人。
老汉是村支书记,也是一位父亲,他心系群众,他也充满父爱。但是,当个人利益与大家的利益相冲突时,他毅然选择的是“先人后己”!所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想说的太多太多……
三、走进结局:
师:悲怆、凄婉的背景音乐起。
师读(低沉的)出示:几天后,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师:谁来读?
师:告诉我你的感受。(揪心的疼痛)带着这种感受再读。
再指名读,谈感受。
师:孩子们,让我们用朗读送老汉和他儿子一程。
生齐读。
师:洪水吞没了儿子,吞没了老汉的身躯,但永远吞不没的是什么?
(生:是这生的希望给别人,死的危险自己扛的老汉精神!这无私无畏,顶天立地的共产党员的高尚品格!)
师:洪水吞没了村庄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老汉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群众架起了一座________(依据学生说的板书桥)在村民们心中竖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点出示丰碑图),孩子们,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为老汉书写一段光辉的文字吧!(生配乐写)。
师:为了表达对老汉深深的敬意与怀念,老师也写了一首小诗,点出示:师深情读(配乐),同学们,让我们都站起来,满怀深情地朗诵。
四、拓展升华:(课件播放配乐画面,渗透生命教育理念)
小结: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像老汉这样的人,还有许许多多,他们能够正确面对生死,忠于职守,临危不惧,舍生忘死。他们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一马当先的身体力行,让我们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礼!(全体学生起立,行少先队队礼)
一、教学内容:“环境教育”第4页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化肥的危害。
2.帮助学生了解利用化肥的方法。培养学生从全局看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帮助学生了解人类和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人类对待环境所应持有的态度。
四、教学准备:
收集施化肥好处的文字资料和相关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稻田旺盛的画面,为什么生长这样旺盛?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化肥的使用价值。
(二)、介绍介绍化肥的使用价值。同学们介绍自己准备好的资料。
师小结:既然化肥有这么重要的价值,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大量施肥呢?
(三)、了解化肥的危害。
1、展示学生搜集的化肥的危害。
2、假设自己是这些植物和动物的一种,请以它的口吻说一句“遗言”,或发出一句呼吁。
3、站在植物的角度上,发表自己对生存处境的看法。
4、以小组为单位,自己仿照游戏中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关系,写出一组有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的环境关系,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6、有感情地朗读“绿色延长线”。讨论:合理施肥的方法?
四、作业
和同学交流制作有机肥料的方法。
《湿地的“呼唤”》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湿地类型及其特点;知道我国湿地、的分布情况。2.通过联系前面的气候、地形知识进行读图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并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3.通过学生了解我国湿地资源在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使学生正确认识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治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湿地资源的意义,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点、地区差异观点、因地制宜观点以及正确的资源观。教学建议
二、重点:我国湿地资源的利用类型、构成特点、当前湿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采取的措施。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三、教学过程:
[导入]有句古话叫做“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源”,这说明的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说明土地是一个国家农业生产的基础。[过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我国湿地资源的状况如何。
[板书] 《湿地的“呼唤”》 [解释]湿地资源指目前和可预见到的将来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土地,它是人类最宝贵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引导读图]结合“我国湿地资源利用示意图”和“我国耕地减少,分组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湿地按利用类型,主要分为哪几种?
2.我国以哪种湿地利用类型所占比例最大?湿地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几分之几?难以利用的湿地资源占了多少?这会导致哪些问题出现?
[转折]湿地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但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利用,湿地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活动]读书上所给的资料,请你来概括一下,我国的湿地资源都面临着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应该怎样解决呢?
[学生读资料] [教师小结] 1.当前湿地利用中的问题(1)湿地资源相对减少。
(2)湿地资源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问题、草场超载等)2.我国湿地利用的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3.采取的措施
(1)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2)开源节流(合理规划各项用地,因地制宜,提高土地的利用率)(3)加强湿地资源的建设和保护
教学目标:
1、理解按一定比来分配一个数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按一定比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
2、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掌握了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工作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对于按比分配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旧知
同学们,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见到这样的情景:妈妈为我们冲糖水,不过今天由老师代劳,老师取了1杯糖,3杯水(注意糖和水的杯子一样)。将1杯糖和3杯水到入容器中冲成糖水。你能说说在这杯糖水中:
1、糖和水的比是多少吗? (1:3)
2、糖占糖水的( 1/4 ) 比是(1:4)
3、水占糖水的( 3/4 ) 比是(3:4)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看来大家对比的认识还是相当清楚的。那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幅图——(出示情境图)能猜得出阿姨要大家帮什么忙吗?
1、把这些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你们说说看,都有哪些分法?预设同学可能发表的意见,根据回答板书:
(1)平均分(若学生没提到,就以“我们以前不是学过‘平均分吗?怎么没人提啊?”来引导分析)
追问:平均分是怎么分?明确就是每班分一半。
(2)按大班和小班人数的比来分(或说,把橘子总个数除以学生总数,看看每人能得多少个,再分。)
追问:按人数比来分,那你能说出,大班和小班的人数比是多少吗?(3:2),怎么分才是按3:2来分,你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吗?其他同学也可以补充。
2、追问:还有其他分法吗?那么,在这么多种分法当中,你觉得哪种分法更合理呢?
3、说明:刚才那两位同学分析得都对,因为两个班人数不一样,所以平均分看似公平其实不公平。而按两班人数比3:2,我们把橘子也按3:2来分,肯定比较公平合理。
小结:通过上面的分法,我们发现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分配物体时按一定的比来分比较合理。
【设计意图:提供现实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师:既然这样,如果我现在就给你140个橘子按3:2来分,你能求出大班和小班各可以分到多少个橘子吗?请把你的方法写下来。
1、师巡视辅导:写好的,可以和你组内的成员交流一下你的想法,有不同的方法都可以写下来。
2、请不同做法的学生上台板演,交流汇报(请板演的学生):“你先介绍一下你是怎么想的吧。”等学生汇报后,问:“这个结果,大家同意吗?”再请其他同学复述:“还有谁也是这种做法的,你也来说说。”
方法一:画线段图,橘子一共分5份,把大班画成3份,小班画成2份。
可以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再分别求出大班和小班分得的橘子数。
每份是:140÷(3+2)=28(个)
大 班:28×3=84(个)
小 班:28×2=56(个)
方法二:列式,先想到5份,然后根据分数的意义求出结果。
3+2=5
140×3/5 =84(个)
140×2/5 =56(个)
3、引导小结:好,还有其他做法吗?这些方法都可以,但在这么多方法中,你比较喜欢哪种呢?我个人觉得这两种方法各有千秋,都不错,建议大家都掌握。
四.归纳总结
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应先求出把标准量一共分了几份,再求出各部分量占总分数的几分之几,然后再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求出各部分的量。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将学生自主探索的结果进行梳理。学生把各种各样的方法汇报完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在這个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倾听学生的意见,将学生已有的经验与这节课新的知识增长点有机的联系起来,使得学生能够比较轻松得掌握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五、实践应用
1、师:刚才我们共同探讨解决了这样一道“按比分”的问题,觉得有困难吗?有信心独自完成一道这样的题目吗?好,请大家自己读题分析完成,有几种方法都可以把它写下来。
“小清要调制2200克巧克力奶,巧克力和奶的质量比是2:9,你能帮小清算算调制这些巧克力奶需要巧克力和奶各多少克吗?”
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好,已经完成的举个手?谁愿意带着你的本子到台前来介绍你的方法?”
学生上台展示汇报后,师:“他做得对吗?还有其他做法吗?你也来介绍一下。”
2、书P56练一练 第1、2题
六、评价总结,促进发展
一、尝试读, “雏翅试举, 良辰好景初遇”
学习古诗文, 极需古韵氛围。搭好台级, 才能让学生有能力拾级而上, 登堂入室。
1.出示:寒风侵碧翠, 绿雨舞婆娑。我本长青客, 严冬耐我何?
2.自主阅读, 它是写什么的?怎么理解?任由学生作答, 但不下结论。
这是一首很奇特的诗, 简单的诗句, 却能表现丰富的东西。这种开放性的阅读,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个性理解, 从而诱发探究本质的兴趣, 迈出古诗阅读的第一步。
二、解诗意, “群燕呢喃, 小园香径共徘徊”
诗意情绪的生成, 极需感悟性思维的参与。课外诗的猜读, 学习《竹石》的兴趣。接着, 就得延续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阅读, 自读、自悟, 领悟诗意。
1.读《竹石》, 借助注解, 说诗意。
2.交流、借鉴, 逐步优化诗句解释。指导讨论“东西南北风”的含意。
让学生充分理解诗面意思需要一个过程。经过不断的补充、修正, 才能实现理想的阅读效果。因此得充分运用阅读期待, 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中逐步提高。
三、悟诗情, “蓬山多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本诗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竹”、“石”这两个既不相同又统一的意象的理解, 感悟作者为“人”的正气与傲气。这个“人”隐藏在文字背后, 因此它是本诗教学的难点。从诗面上看, 竹的描写多于石的描写, 竹在题目之先, 这会导致学生片面地认为本诗就是写竹。这是本诗教学一个难题。但教学时完全可以利用这样的错误, 顺应学生的直观性思维, 教学时先品“竹”, 再品“石”。
(一) 品竹
1.诗中写竹, 写它的什么?指导学生抓诗中的重点词来理解竹的形象。通过诗眼“破岩”的理解, 促发学生的想象。竹生长在一个怎样的地方?四季轮回, 会遭遇什么?以情境模拟, 换位体验, 丰富学生对竹的精神的认识。
2.点破谜底。明确课前所读的诗是写竹的。理解“严冬耐我何”中的竹子形象。
3.体会诗中诗, 借用诗语赞竹。深化“东南西北风”的含义, 顺延诗意, 适机荐读毛主席的诗“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化用句式“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赞竹。在充分感知竹子的生活环境、四季遭遇的基础上, 以诗意的形式表达对“竹”的理解与崇敬。
4.突出意象。用一个字概括:这是一竿竹。 (如:劲、倔、强、韧、顽、烈等。) 开放性的练习, 让诗中的竹, 由意境中的“竹”升华到“意象之竹”的文学高度。
本环节让学生找出“一处能展现竹子精神”的词, 实际上就是以虚指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如何聚焦思维, 层层缩小, 由面及点, 达到深入阅读的目的。
(二) 品石
1.辨题:本诗写“竹”还是写“石”?
2.研读。从何处读懂石?重点理解“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南西北风”, 领会石的坚、顽。
3.赞石。这是一块石。有了赞竹的经验, 学生只要在刚才所找的字中选取一个, 就能完成此题。所以本环节基本上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 扶放结合, 锻炼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
(三) 悟“人”
经过品竹、品石, 势已造足, 由此进入对诗作者的探求中去。
郑板桥被誉为“扬州八怪”, 究竟“怪”在哪里呢?分三层介绍:一、不与贪官为伍, 爱民如子, 为官时清廉;二、不求富贵, 安贫若素, 常散钱于穷人;三、不跟风作画, 以画寄情, 作画自成风格。每个层面的介绍, 都配上相应的诗句, 当成扩展性的阅读, 丰富学生的见识。
教师:
一、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1.Learn some new words: warn, motorcycle, trouble…..2.Go on learning the usages of adverbial clauses of condition: 法制教育渗透点:
If we ride at night, we should have lights on the bicycle or wear light-colored clothes.If we break the traffic rules, we will get a fine and even be in danger.3.Learn more traffic rules, signs and warnings.B、情感目标:珍惜生命,遵守交通法律法规。
二、教学重难点
1.Go on learning the usages of adverbial clauses of condition: If we ride at night, we should have lights on the bicycle or wear light-colored clothes.If we break the traffic rules, we will get a fine and even be in danger.2.Talk about traffic rules and signs.三、教学过程设计 Step 1 Review 1.Talk about the advantages of cycling in Section A T: We’ve learnt lots of advantages in riding bicycles in Section A.Let’s review it.S1: It saves money and energy.It doesn’t cause air pollution.S2: …
(教学设计意图:让学生思考片刻,随意抽查几名学生,说出骑自行车的好处,对说得又多又准的学生给予奖励。这样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Tell a bicycle accident Show some pictures of the traffic accidents and ask some students to tell a bicycle accident around them.(教学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既检查了学生的复习情况,又培养了学生的英语的听说能力,从中培养了几个英语演讲高手。)Step 2 Presentation 1.Ask and answer to lead in 1a Show some objects or pictures to ask and answer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students.Teach some new words and useful phrases, and make sentences about the traffic.(教学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通过展示一些物体和图片进行教新单词和,词组,鼓励学生造句,造课文的新句子。这种直观教学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2让学生再读1a,找出含有条件状语从句的句子。教师讲解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比如;
A: If we ride at night.we should have lights on the bicycle or wear light colored clothes.B: If we break the traffic rules ,we may get a fine and even be in danger.Step3 巩固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1a,然后请几组学生表演。2.师生一起评价学生的表演,然后教师总结 It is important for us to obey the traffic rulues.So we should know the meaning of the traffic signs.Step 4 练习
1,师生一起核对1b答案,然后教师用条件状语从句来讲解1b中的前两张交通标志图。如;
一、指导思想: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新时期教学工作的一个重点。《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因而,作为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就一定要渗透德育教育内容。古人早就提出过“智德”这一概念,即智中有德,又有“文以载道”的说法。可见,智的发展促成了德的提高。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与美育教育,既是语文教学教材中美的因素所决定的,也是语文教学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要求;既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也是开拓语文教学视野的探索课题。至于此,语文科教学要让学生在学到学科知识的同时得到品德修养,使他们成长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二、教材分析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六个专题,依次是: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念,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在六组教材之后,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提供了10首供学生读背的古诗词。在教材的最后,还安排了“综合复习”,为教师准备了9篇复习材料以供期末复习时使用。本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六组“难忘小学生活”。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本册教材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21篇,其中精读课文10篇,略读课文11篇。这五组教材的编排体例与高年段前三册一致,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4--5篇课文。每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五次。“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在有的单元中提供多个角度供教师和学生选择。“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成语故事”“趣味语文”“课外书屋”穿插安排,不再设“展示台”栏目,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各安排了两次,“课外书屋”安排了一次。
三、培养目标:
针对学生的德育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德育教育。我所教的六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素质较差,有较多的学生在品行方面存在缺陷,比如:开学的第一周就出现学生不交作业,不做笔记的现象,因此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有责任也应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培养,以期能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性,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现把目标分列如下:
1、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作用,进而能认真学习,提高自身的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培养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
2、加强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落实学校的德育工作计划,带领学生实现学校的德育培养目标。
3、结合课文的思想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四、措施方法:
1、注重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培养,认真督促学生的一言一行,使其都能符合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甚至做得更好。
2、学应用“感情”这根主线,把教材的情、教师的情、学生的情紧紧地联
系在一起,达到教育人的良好效果。充分发挥教材的特点,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展现美的情感,以情感人,以情动人。通过录音、感情范读、学生诵读,达到师生共同接受作品感染的目的,并利用作品中美感的因素来调动学生的感情,把作品中蕴含的美的情操、美的思想潜化在学生的心里。
3、转变教学观念,把教学过程变为既教会学生学习,又教会学生做人;贯彻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主体教学方法,使其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让其有自主思维和意识的参与。
4、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从“学不学无所谓,学多学少无所谓。”的思想中转变过来,使其认识到“学生时代就是学习,是不断学习”的,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5、贯彻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主。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应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如语言表达能力、正确的审美情趣等。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 抓住题眼中“战象”一词作为教学的原点, 层层剥笋, 在质疑问难中引出“审美品读”这条主线, 通过对嘎羧26年前后形象的对比朗读, 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教师循着冲突, 顺藤摸瓜引导学生用列小标题的形式理清课文内容。继而重点品读“重披战甲”这一部分, 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嘎羧动作、神态的细节, 在多元朗读、个性感悟、创造想象、师生对话中, 感悟语言文字背后蕴藏着的丰富情感, 从而达到“披文入情, 言意兼得”的效果。
【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日寇、喘息、凝重、焦躁、激越、排山倒海、势不可当、久别重逢、横遭不幸、震耳欲聋、泪光闪闪、浴血搏杀、泣不成声”等词语。
2.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尝试用“小标题”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认知冲突中, 凭借有感情地朗读, 深切感受嘎羧英勇、重情重义的战士形象。
【教学流程】
一、直接入题, 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最后一头战象。读题。这可不是一般的大象呢, 而是战象, 再读课题。
2.简介作者沈石溪:我国当代著名的儿童文学家, 被誉为“动物小说之王”, 这篇文章写的是他1969年到云南插队时亲身经历的事情。
3.预习过课文了, 知道战象的名字吗?板书“嘎羧”,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战象“嘎羧”的故事。
(课题导入简洁明了, 从读题开始就让学生感受到这不是一般的大象, 而是一头战象, 而故事又发生在充满了神秘色彩的云南原始森林。虽寥寥数语却大大地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营造了良好的阅读开端。)
二、初读课文, 学习字词
1.师:速读全文。何谓“速读”呢?速读就是快速而有效地读。所以老师还有两个要求:一要读正确生字新词, 二是划出课文中直接描写战象在战场上作战的句子。
2.检查读词。
(1) 正确读词。 (指名读———齐读)
(2) 根据意思给词语分类。
形容声势很大:排山倒海、势不可当
形容哭泣的样子:泪光闪闪、泣不成声
形容声音高亢:震耳欲聋、激越
(3) 有感情地读词。
师:你能根据这些词语的不同意思, 读出他们的区别吗?
(首先, 教师十分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由于课文很长, 老师就指导学生用“速读”的方法来读课文。其次, 词语教学并不是虚晃一枪, 而是步步深入, 由读正确, 到根据意思写词语, 再读出词语的感情色彩, 扎实而有效。)
三、品读战象驰骋战场的英勇
出示:士兵骑象杀敌, 战象用长鼻劈敌, 用象蹄踩敌, 一大群战象, 排山倒海般地扑向敌人, 势不可当。
1.指名回答, 读正确句子。
2.齐读, 你觉得这是一群怎样的战象? (英勇的、威风凛凛的) 读出你的感受。
3.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大象威风凛凛、势不可当的气势的?小结并引导有感情地朗读:作者仅用了几个简单的动词“劈”、“踩”、“扑”就写出了战象的英勇, 你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吗? (指名读, 随机点评) 气势够大了吗?再大点?一大群战象80多头呢!全体起立, 让我们都加入这战争的队伍, 感受当战象那视死如归、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齐读)
(此处教师抓住“劈、踩、扑”三个动词, 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诵读想象, 英勇的战象表象深深地印入了每个学生的心中。)
四、设置认知冲突, 走进重情重义的嘎羧
(一) 感受年迈的嘎羧形象, 设置认知冲突。
师:同学们, 就是这群英勇的战象, 在1943年和日寇的一场激战中, 全部中弹倒地, 人们在埋葬它们尸体的时候, 救活了一头身负重伤的战象, 它就是嘎羧。一晃26年过去了, 如今的嘎羧又是什么样子呢?
1. 读5、6自然段, 找找如今的嘎羧是什么样子。
2. 反馈:感受26年后嘎羧年迈的形象。
3. 补充原文句子, 再读。
它已经50多岁了, 脖子歪得厉害, 嘴永远闭不拢, 整天滴滴嗒嗒地淌着唾液;本来就很稀疏的象毛几乎都掉光了, 皮肤皱得就像脱水的丝瓜;岁月风尘, 两根象牙积了厚厚一层难看的黄渍。
4. 读了这段话你最想说什么?引导学生用小标题概括。学生板书:嘎羧老了。
5. 反问:26年前, 战场上威风凛凛的嘎羧如今成了这个样子, 我们不得不在心里发问, 它还是一头战象吗?
(课外资料的适时拓展, 使年迈的嘎羧形象丰满了, 在学生心里产生了极大的认知冲突。如今的嘎羧失去了26年前英武豪迈的气概, 它还能称之为“战象”吗?在对比阅读中, 再次激发了学生探究文本的欲望。)
(二) 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感受嘎羧不同寻常的举动。
1. 再去快速浏览课文接下来的部分, 看看年迈的嘎羧在生命最后的历程里, 做了哪几件不同寻常的事, 让我们依然看到了一头真正的战象?
2. 交流:引导学生用小标题概括。并请学生板书。 (预设:重披战甲、凭吊战场、庄严归去)
3. 用上连接词, 结合板书,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 小结:同学们, 今天我们又学到了一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新方法, 那就是阅读比较长的文章时, 我们可以采用抓主要事件的办法, 来很快地掌握文章的内容。
(“教”是为了“不教”, 是为了学生自己能学习。因此, 教师要特别注重学法指导, 此处教师引导学生用“小标题”归纳出“重披战甲、凭吊战场、庄严归去”, 理清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顺势点法:用连接词加主要事件的方法复述课文, 是概括长课文主要内容的一种新方法, 使学生既得意又得言。)
(三) 品读“重披战甲”部分, 感受嘎羧的重情重义。
1. 请你细读课文的6~11自然段, 划出哪些句子仍然能使我们感受到嘎羧是最后一头战象?
2. 交流:
预设1:26个春秋过去, 象鞍已经破旧了, 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挂上象鞍, 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
(1) 指名读, 说说自己的感受。
(2) 引读:再回忆一下嘎羧在树阴下打瞌睡, 那没精打采的样子, 而此时嘎羧仿佛又找回了青春, 是什么使它如此的精神抖擞? (象鞍) 那是一个怎样的象鞍呢?
(3) 齐读。
师:披挂上象鞍的嘎羧仿佛又带我们回到了26年前的战场上。
预设2: (重点交流) 没想到, 嘎羧见了, 一下子安静了, 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 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 眼睛里泪光闪闪, 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师:还有哪些句子让我们感受到嘎羧仍是一头战象?
(1) 指名读, 说说自己的感受。
(2) 自由读, 看看这句话当中的哪些词特别令你感动?
(3) 交流:引导学生抓住“一下子安静、呼呼吹去、久久摩挲、泪光闪闪”等词说出自己的理解。
师追问:从“泪光闪闪”这个词中你读出了什么?你能联系前文说说吗?你能读出战象的心情变化吗?作者又抓住了几个词, 让我们看到了大象与象鞍的情感?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生:依依不舍的老朋友般的深厚的眷恋的
师:你能把这种眷恋之情读出来吗?
师: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请大家闭上眼睛, 一边听我读, 一边想象嘎羧见到象鞍时的神情、动作。 (师范读) 睁开眼睛, 拿起书, 像老师一样带着你自己的体会, 一起读。
3. 以写促悟:我的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 久久地摩挲着, 我闻到了象鞍上有一股混合着皮革、硝烟、战尘和鲜血的奇特气味, 不禁想起了———
4. 回读战象作战的句子。
(对课文中感人至深的句子, 教师舍得花时间“浓妆艳抹”。通过咬文嚼字的品读, 想象写话, 引导学生感悟到了嘎羧的重情重义。)
五、深情小结, 回读课题
关键词:小学六年级;英语;分层作业;设计;实施
随着新课标的推进,我们绝大部分教师都能在教学中着眼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分层次地设计教学任务,但是在作业设计、布置上还是喜欢采取“大锅饭”的形式,很少顾及到学生间存在的差异性,因此,出现了优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学困生又“消化不良”的现象。而我们知道课后作业是对课堂教学的一个巩固与提升,是一节40分钟英语课不容忽视的“豹尾”,而六年级更是一个关键的时期,教师不但要教学新知识,而且要把先前学过的旧知也滚动进来,学生仅仅依靠课堂上40分钟是肯定消化不了的,这样就直接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扎实性,因此,我们得在课后作业设计上下足功夫。
一、重视英语课后作业的分层设计
分为词汇教学、对话教学和语篇教学三类教学,所以我们得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课后分层作业。
1.词汇课后分层作业设计
书写;或是用所给单词造句;或是根据表格把句子补充完整等。
2.对话课后分层作业设计
小学六年级英语的对话课有其独特的特点,那就是很多知识得教师进行整合,所以,教师在课后作业设计上除了考虑书本上的重点知识外,
3.语篇课后分层作业设计
成短文的填空;或是阅读课外英语短文进行正确问答等。
二、发挥小组间的互助合作与竞争
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
1.小组互助
根据已有的学生分层表,对全班进行细化分组。采取四人一小组形式,把全班分为15个小组,每小组有一到两个优等生,两个中等生和一个后进生,这样后进生在课后作业方面一旦有了问题就可以及时得到解决。
2.“一对一”的帮扶制
对于基础以及态度实在不好的学生,我采取“一对一”的帮扶制。主要分为两大块:第一块是生对生的“一对一”帮扶,一个优等生带一个后进生,即“师徒结队”。第二块是师对生的“一对一”帮扶,对于班级里个别特殊孩子,教师得亲自对他们进行课后的个别辅导。
三、采用多维的作业评价体制
我们要在分层作业的评价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了解自己与目标的差距,清楚自己的发展情况;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提出富有层次性、指导性、针对性的改进与提高的目标,让学生树立起再前进一步的信心。
1.差异性的分层作业评价
我们要以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过程为依据,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要求的评价,实现分层评价和评价的个性化。如,对优等生采用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重能力,促发展;对于中等生采用激励评价,激励其积极上进;对于后进生,应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并肯定点滴进步,促使其消除自卑,逐步走向成功。
2.激励性的分层作业评价
分层作业的评价以激励为主,即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获表扬、奖励的机会,使其都受到鼓舞和激励。如,教师在批改作业时除了打上等级以外,还可以插入一些简笔画,如,笑脸、感叹号、大拇指等形象性激励性评价,给他们自信心,争取下一次的进步,杜绝使用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评价语。
通过一年的尝试与探索,我所任教的六年级英语作业拖欠的情况大大改善,作业质量也明显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主动性也得到了提高,而我也从学生灿烂的笑脸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学生从被动的“要我写作业”转化为积极地“我要写作业”必须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个性特点。
参考文献:
[1]安凤歧,梁承锋.小学英语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范钟灵.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作业设计[J].英语教师, 2008(04).
作者简介:费琴芳,女,本科,1984年7月出生,就职于浙江省湖州市长兴第八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英语教学。
摘 要:课后分层作业旨在使小学六年级各层次学生都有适合的作业可做,都有各自的收获,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学六年级;英语;分层作业;设计;实施
随着新课标的推进,我们绝大部分教师都能在教学中着眼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分层次地设计教学任务,但是在作业设计、布置上还是喜欢采取“大锅饭”的形式,很少顾及到学生间存在的差异性,因此,出现了优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学困生又“消化不良”的现象。而我们知道课后作业是对课堂教学的一个巩固与提升,是一节40分钟英语课不容忽视的“豹尾”,而六年级更是一个关键的时期,教师不但要教学新知识,而且要把先前学过的旧知也滚动进来,学生仅仅依靠课堂上40分钟是肯定消化不了的,这样就直接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扎实性,因此,我们得在课后作业设计上下足功夫。
一、重视英语课后作业的分层设计
分为词汇教学、对话教学和语篇教学三类教学,所以我们得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课后分层作业。
1.词汇课后分层作业设计
书写;或是用所给单词造句;或是根据表格把句子补充完整等。
2.对话课后分层作业设计
小学六年级英语的对话课有其独特的特点,那就是很多知识得教师进行整合,所以,教师在课后作业设计上除了考虑书本上的重点知识外,
3.语篇课后分层作业设计
成短文的填空;或是阅读课外英语短文进行正确问答等。
二、发挥小组间的互助合作与竞争
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
1.小组互助
根据已有的学生分层表,对全班进行细化分组。采取四人一小组形式,把全班分为15个小组,每小组有一到两个优等生,两个中等生和一个后进生,这样后进生在课后作业方面一旦有了问题就可以及时得到解决。
2.“一对一”的帮扶制
对于基础以及态度实在不好的学生,我采取“一对一”的帮扶制。主要分为两大块:第一块是生对生的“一对一”帮扶,一个优等生带一个后进生,即“师徒结队”。第二块是师对生的“一对一”帮扶,对于班级里个别特殊孩子,教师得亲自对他们进行课后的个别辅导。
三、采用多维的作业评价体制
我们要在分层作业的评价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了解自己与目标的差距,清楚自己的发展情况;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提出富有层次性、指导性、针对性的改进与提高的目标,让学生树立起再前进一步的信心。
1.差异性的分层作业评价
我们要以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过程为依据,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要求的评价,实现分层评价和评价的个性化。如,对优等生采用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重能力,促发展;对于中等生采用激励评价,激励其积极上进;对于后进生,应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并肯定点滴进步,促使其消除自卑,逐步走向成功。
2.激励性的分层作业评价
分层作业的评价以激励为主,即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获表扬、奖励的机会,使其都受到鼓舞和激励。如,教师在批改作业时除了打上等级以外,还可以插入一些简笔画,如,笑脸、感叹号、大拇指等形象性激励性评价,给他们自信心,争取下一次的进步,杜绝使用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评价语。
通过一年的尝试与探索,我所任教的六年级英语作业拖欠的情况大大改善,作业质量也明显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主动性也得到了提高,而我也从学生灿烂的笑脸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学生从被动的“要我写作业”转化为积极地“我要写作业”必须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个性特点。
参考文献:
[1]安凤歧,梁承锋.小学英语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范钟灵.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作业设计[J].英语教师, 2008(04).
作者简介:费琴芳,女,本科,1984年7月出生,就职于浙江省湖州市长兴第八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英语教学。
摘 要:课后分层作业旨在使小学六年级各层次学生都有适合的作业可做,都有各自的收获,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学六年级;英语;分层作业;设计;实施
随着新课标的推进,我们绝大部分教师都能在教学中着眼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分层次地设计教学任务,但是在作业设计、布置上还是喜欢采取“大锅饭”的形式,很少顾及到学生间存在的差异性,因此,出现了优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学困生又“消化不良”的现象。而我们知道课后作业是对课堂教学的一个巩固与提升,是一节40分钟英语课不容忽视的“豹尾”,而六年级更是一个关键的时期,教师不但要教学新知识,而且要把先前学过的旧知也滚动进来,学生仅仅依靠课堂上40分钟是肯定消化不了的,这样就直接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扎实性,因此,我们得在课后作业设计上下足功夫。
一、重视英语课后作业的分层设计
分为词汇教学、对话教学和语篇教学三类教学,所以我们得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课后分层作业。
1.词汇课后分层作业设计
书写;或是用所给单词造句;或是根据表格把句子补充完整等。
2.对话课后分层作业设计
小学六年级英语的对话课有其独特的特点,那就是很多知识得教师进行整合,所以,教师在课后作业设计上除了考虑书本上的重点知识外,
3.语篇课后分层作业设计
成短文的填空;或是阅读课外英语短文进行正确问答等。
二、发挥小组间的互助合作与竞争
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
1.小组互助
根据已有的学生分层表,对全班进行细化分组。采取四人一小组形式,把全班分为15个小组,每小组有一到两个优等生,两个中等生和一个后进生,这样后进生在课后作业方面一旦有了问题就可以及时得到解决。
2.“一对一”的帮扶制
对于基础以及态度实在不好的学生,我采取“一对一”的帮扶制。主要分为两大块:第一块是生对生的“一对一”帮扶,一个优等生带一个后进生,即“师徒结队”。第二块是师对生的“一对一”帮扶,对于班级里个别特殊孩子,教师得亲自对他们进行课后的个别辅导。
三、采用多维的作业评价体制
我们要在分层作业的评价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了解自己与目标的差距,清楚自己的发展情况;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提出富有层次性、指导性、针对性的改进与提高的目标,让学生树立起再前进一步的信心。
1.差异性的分层作业评价
我们要以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过程为依据,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要求的评价,实现分层评价和评价的个性化。如,对优等生采用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重能力,促发展;对于中等生采用激励评价,激励其积极上进;对于后进生,应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并肯定点滴进步,促使其消除自卑,逐步走向成功。
2.激励性的分层作业评价
分层作业的评价以激励为主,即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获表扬、奖励的机会,使其都受到鼓舞和激励。如,教师在批改作业时除了打上等级以外,还可以插入一些简笔画,如,笑脸、感叹号、大拇指等形象性激励性评价,给他们自信心,争取下一次的进步,杜绝使用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评价语。
通过一年的尝试与探索,我所任教的六年级英语作业拖欠的情况大大改善,作业质量也明显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主动性也得到了提高,而我也从学生灿烂的笑脸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学生从被动的“要我写作业”转化为积极地“我要写作业”必须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个性特点。
参考文献:
[1]安凤歧,梁承锋.小学英语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范钟灵.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作业设计[J].英语教师, 2008(04).
【六年级英语教学设计渗透法制教育】推荐阅读:
六年级英语渗透法制教育教案11-27
二年级英语德育渗透教育04-06
八年级英语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02-24
六年级上册渗透法制教育数学教案09-13
p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06-16
PEP小学六年级英语下册 教学设计 反思03-31
六年级上册英语教学与法制教育工作总结09-22
六年级数学德育渗透教学工作总结11-13
五年级英语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六课时)01-26
六年级英语上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与教学反思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