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农户调查问卷

2024-12-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山东省农户调查问卷

山东省农户调查问卷 篇1

一、您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是什么?

口种葡萄/草莓口粮食蔬菜经济作物口畜禽水产养殖

二、政府部门对促进大圩乡经济发展有哪些扶持政策?

口口口口其他

三、您的家庭有没有人员外出打工,有没有返乡回本地发展的?

口有外出打工的口 没有而外出打工的口 外出又返乡的四、随着物价的升高,主要农资和生活用品的价格有没有影响?

口影响很大口有影响口没有影响

五、您认为大圩乡的交通情况对出售水果、蔬菜和发展本地了旅游业是否有影响?

口影响很大口有影响口没有影响

六、政府部门有没有进行“招商引资”来发展大圩的经济?

口有口没有口不了解

七、大圩乡农业转型前主经济的作物是什么,现在是什么?

八、作为葡萄种植大户,在葡萄种植的技术方面有没有提高,有没有请专家指导?

九、如何做到在葡萄的生长过程中保证无害化、无农药残留?

十、您认为发展农家乐对葡萄的销售有哪些帮助?

十一、大圩乡的适龄儿童受教育情况如何?村民普遍的文化程度是怎样的?

十二、村民家对彩电、冰箱、电脑等电的购买力如何?

十三、对政府部门积极发展乡镇企业的看法?

十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如:水利、大型机械等是否完善?

山东省农户调查问卷 篇2

国内外已有大量关于农业技术采用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农户采用农业新技术的诱因、动机和意愿的研究。速水和拉坦[2]提出了技术诱导理论,把技术采用行为理解成对关键经济变量变动的一种内生反应,认为农户可获得要素的稀缺程度是其选择和采用新技术的诱因。林毅夫[3]从制度的角度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深化,证明技术诱导假说同样适用于初级生产要素市场受到限制的经济体。汪三桂和刘晓展[4]则认为,在信息约束的条件下,风险最小化才是农户选择技术的动机,农户在风险和利润之间进行谨慎权衡的结果往往倾向于回避风险,追求收入稳定;另一方面是对农户新技术采用影响因素的研究。影响因素大体可以归纳为个体性因素和外部性因素。外部性因素主要包括制度、公共政策、资源分配、市场风险等因素[5,6,7]。个体性因素主要包括个人禀赋、受教育程度、掌握信息程度、家庭成员特征等[8,9,10]。

对传统农业技术采用影响因素的研究已有很多,近年对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关注增多,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是从“两型农业”技术发展所面临的制度约束、技术约束、供给需求市场约束等宏观视角进行研究,如向东梅[11]从分享环境友好型技术进步预期收益、降低环境友好型技术进步预期成本和风险两方面分析了促进农户采用环境友好型技术的制度安排。另一方面从“两型农业”技术采用与扩散的微观角度来展开。葛继红等[12]在江苏376户农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例,对农户是否采用环境友好型技术和采用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张董敏等[13]基于湖北省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比较分析了传统农户与科技示范户采用“两型农业”技术行为的差异。罗小锋[14]从技术采用率和采用行为两个层面,研究了农户采用节约耕地型技术与节约劳动型技术是否存在差异及影响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因素。以上研究从不同角度对“两型农业”技术进行了探讨,为本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现有研究大多为宏观定性分析或以某一类“两型农业”技术为研究对象,缺乏对农业生产经营不同环节的“两型农业”技术采纳及不同属性“两型农业”技术行为的差异分析。因此本文选择6类代表性的“两型农业”技术来分析影响农户采用“两型农业”技术意愿的关键因素,并探讨同一农户对不同属性“两型农业”技术采用的差异。

建设“两型农业”的关键要大力推广以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减人等“九节一减”的节约型技术和大力推广应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和农业废弃物生成、注重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等环境友好型技术[15]。本文之所以选择免耕栽培技术、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机收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秸秆还田技术(指现代秸秆还田技术,主要包括机械化还田、堆沤腐解还田、过腹还田,不包括传统的焚烧秸秆还田)、节水灌溉技术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因为这6类农业技术不仅是“两型农业”技术的典型代表,具有不同的属性特征,而且涉及农业生产经营的不同环节。影响农户“两型农业”技术采纳的因素众多,需要辨别影响不同属性“两型农业”技术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不同属性农业技术主要影响因素的方向与强度等特征,采取不同的方式有区别的推广不同属性的“两型农业”技术,这对提高“两型农业”技术推广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运用大样本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农户“两型农业”技术采用行为为被解释变量,以户主个人特征、经营规模等为自变量,应用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对农户采用“两型农业”技术的影响方向,以期为引导、规范和优化农户技术采用行为,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效率提供支持与参考。

1 理论分析

技术本身的属性能够解释技术采用率的49%-87%。新技术的采用是技术属性、环境约束和采纳群体特征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分析技术属性对农户采用新技术的影响是研究农户“两型农业”技术采用行为不可缺少的部分[7]。技术属性差异是本文分析的一个基础,技术属性因素将不直接纳入模型中,但预期将通过同一农户对不同技术采纳的差异体现出来,因此对6类“两型农业”技术属性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便于后文的分析。

免耕栽培技术是集保护性耕作与轻简化栽培于一体的实用新技术,简便、低耗、省工、节能、高效,可缓解劳动力紧张。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采用机械化作业,播种质量好,分布均匀,具有省种、省工、苗壮、高产等优点,经济效益十分明显,是一项重要的节本增效技术。收获作业是生产的最后一个环节,具有劳动强度大、用工多的特点,机收技术的优越性表现为替代人工作业,效率高、省工节本。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核心是调节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该技术的采用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和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省劳力,是我国大力推广的用于缓解农业面源污染的环境友好型技术。秸秆还田是资源循环利用的有效途径,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作物产量,同时消化大量秸秆,避免焚烧造成的污染和资源浪费,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节水灌溉技术是以资本、技术密集型和资源节约型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农业生态系统,产生明显的正外部效应。从资源替代属性看,免耕栽培技术、精量播种技术、机收技术有显著的节约劳动力属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秸秆还田技术具有节约耕地属性;从商品化强弱和公共属性来看,节水灌溉技术的公共属性最强,具有较大的外部正效应,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秸秆还田技术的公共属性较强,环境友好属性明显。精量播种技术、机收技术的商品性技术属性较强(与机械设备为依托,提供者易于获取收益)。

“两型农业”的理念落实关键在于农业生产行为主体的活动是否沿着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农户技术采用行为受多因素的影响,借鉴已有研究成果,依据可操作性原则,将影响农户农业技术采用行为的因素分为3大类。

1)农户特征会对“两型农业”技术采用意愿有影响。①户主年龄:一般来说,农业决策者的年龄越大,越倾向于沿用先前经验,对技术采用的积极性越低。但对于不同属性技术的影响存在差异,年龄偏大的农户可能由于自身体力渐弱,对节约劳力的技术的采用意愿可能更高。本文预期户主年龄对6类“两型农业”技术采纳的具体影响尚不明确。②受教育程度:一般而言,户主受教育程度越高,采用技术的可能性越大。但也有学者认为教育程度与技术采用程度并不一定呈正相关,农民受教育程度越高,选择高产型技术的比例越低,选择劳动节约型技术的比例越高。本文预期户主受教育程度对不同属性“两型农业”技术的影响存在差异,方向尚不确定。③社会公职:与普通农户相比,村、政干部视野相对开阔,对新事物比较敏感,且拥有较多的社会资源,对新技术的认知具有较强的主动性,通常是新事物的试水者,这意味着家中有人担任公职的农户采用“两型农业”技术的概率更高。但担任干部也意味着用于农业经营的时间较普通农户少,有可能增加新技术采用的风险,对私人收益不显著技术的采用持谨慎态度。因此,社会公职对农户技术采用的影响取决于上述因素的对比,具体影响尚不明确。

技术培训作为一种非正规教育,传授的知识更具针对性和与时俱进,有利于提高农户对新技术特点、经济价值、使用方法等认知程度,激发农户了解“两型农业”技术的欲望,提高其技术采用率。同时技术培训还能提供经验交流平台,率先采用成功的农户易于起到示范作用,增强其他农户尝试采用新技术的信心。本文预期参加技术培训对农户“两型农业”技术采用具有正效应。

2)农户家庭特征对“两型农业”技术采用意愿有影响。经营规模对不同属性“两型农业”技术的影响方向可能存在差异。因此,经营规模与技术采用的关系尚需实证检验。

农地细碎化程度。农地越分散,灌溉等基础设施供给困难,成本越高,新技术的推广越困难,本文预期农地越分散,采用“两型农业”技术的倾向越低。

户主外出务工。对发展中国家农户新技术的采用而言,劳动力转移尤其是户主的转移对农户新技术采用决策的影响不容忽视。这种影响可表现为人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综合,前者是指随着农户务农劳动力人数的减少,尤其是户主外出务工时,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科学素质降低,农户决策更保守,不采用新技术的可能性较大;后者是指随着农户转移劳动力人数的增加,非农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也随之增加,农户则会倾向于采用新技术,但这种效应需视农业技术的类型和考察地区而定,具有不确定性。家庭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与户主外出务工的影响类似。农户家庭年收入。一般而言,经济状况差的农户有较强的采纳新技术以提高家庭收入的愿望,而一些收益率高的技术往往因为其较高的使用成本和风险阻碍了这种类型农户的采纳选择。年收入对农户不同“两型农业”技术采用的具体影响尚不明确。

3)外部环境特征对农户“两型农业”技术采用行为有影响。技术供给服务。农户对不同技术供给主体的偏好和信任程度存在差异,本文把农户获取相关技术主要途径分为政府主导的农技推广机构和社会服务组织,社会服务组织主要包括合作社、企业和媒体(宣传)。本文预期农户对不同属性的技术服务主体的偏好以及不同主体服务领域的差异将导致不同服务主体对农户“两型农业”技术采纳的影响差异明显。

获得技术渠道种数。农户获取新技术渠道越广,相关信息了解越充分,采用相关技术的可能性越大。本文预期多样化的“两型农业”技术引入路径有利于提高农户采纳“两型农业”技术的概率。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用数据来自课题组于2013年12月对辽宁省大洼县和新民市两大产粮大县的粮食种植户的调查,调查以入户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共589份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农户家庭特征(包括户主年龄、文化程度、是否干部、务工或经商等)、农户家庭生产情况(包括土地情况和粮食生产投入产出等)、收入情况、技术采纳及需求(包括农户对农产品流通和技术服务需求等)等方面。剔除无效及信息不全的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568份,样本有效率96%。

2.2 变量选取

参考已有研究对农户技术选择具有重要影响的变量,并结合本研究的需要,在尽量不遗漏重要变量的前提下,选取了户主基本特征、家庭特征、外部环境特征3组12个变量,全部变量的名称、含义、赋值及预期影响方向见表1。

注:“+”表示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有正面影响;“-”表示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有负面影响;“?”表示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方向不确定。

2.3 模型选择

本文主要考察6类“两型农业”技术采纳的影响因素。由于被解释变量属于离散变量,分析离散选择问题时采用概率模型(Logit、Probit)是理想的估计方法,在处理二分类因变量的情况下,Logistic回归模型和Probit模型的结果十分近似,目前尚不存在坚实的理论区别二者的优劣。在实际应用中还是出于方便和习惯来选择,当模型包含连续自变量时,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更好[16],鉴于此本文采用Binary Logistic模型来分析。模型形式为:

式中:p(Y)为农户采用“两型农业”技术的概率,xij是解释变量,表示i个样本的第j个影响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因素,βj表示j种影响技术选择行为的回归系数,m表示这一概率影响因素个数,α为常数项,μj为随机扰动项。

采用stata13软件对农户采纳“两型农业”技术的影响因素进行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样本描述统计

在被调查的568个农户中,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农户占总样本的41.7%;采用测土配方技术的占总样本的73.9%;采用免耕栽培技术的占总样本的41.2%;采用精量播种技术的占总样本的24.2%;采用机收技术占总样本的81.1%;采用秸秆还田技术的占总样本的23.7%(表2)。机收技术采用率最高,秸秆还田技术采用率最低,不同类型技术之间的采用情况差异明显。

3.2 计量检验分析

二项Logistic回归对多元共线性敏感,当多元共线性程度较高时,系数估计标准误的估计将产生偏差。因此在Logistic回归之前,要进行共线性诊断。容忍度指标、方差膨胀因子(VIF)等可用于多元共线性的诊断,但在目前的stata软件中的Logistic回归不直接提供容忍度等指标。由于关注的只是自变量之间的关系,容忍度等指标的估计与模型中因变量的形式无关。因此可用同样的因变量和自变量的线性回归得出容忍度等指标。一般认为,方差膨胀因子(VIF)值越大,说明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越严重,若VIF≤5,可认为变量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问题。利用stata进行多重共线诊断发现最大的方差膨胀因子为1.630<5(表3),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多重共线。

3.3 农户特征因素对“两型农业”技术采用的影响

1)户主年龄。户主年龄对不同属性“两型农业”技术的影响存在差异。户主年龄对节水技术采纳存在显著负向影响(表4),即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年龄越大的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可能性越低。年龄越大的农户对水的认识可能固化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节水意识弱。对测土配方技术、精量播种技术采用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这两类技术不仅省工且节本增效明显,在我国务农劳动力老龄化趋向的背景下,随着年龄增长,体力渐弱,对省工技术需求强烈。另外,年龄大的农民兼业化程度较低,对农业技术采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关注度要高于年龄较小的兼业程度高的农户。

2)社会公职。家庭中有人担任公职对不同属性“两型农业”技术采用的影响方向和程度差异明显。有社会公职的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采用存在显著负影响,而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机收技术采用呈显著正影响。节水灌溉技术与其他几类“两型农业”技术相比,其所需资金投入较高,具有公共物品属性。模型结果表明有干部任职的农户相对于普通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采用呈显著负向影响,一般来说,家中有干部的农户对政策倡导的预期收益大于成本的技术的采用相对于普通农户将更为积极的去关注或率先采用,但目前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所带来的私人边际收益要小于私人边际成本,有社会公职的农户更加理性,精于计算投入产出,相对于普通农户采用该技术的可能性更小。

注:***、**和*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水平上显著。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具有缓解农业面源污染,美化环境的正外部性。从采用该技术的私人收益来看,该技术的采用能起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和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等作用,节本增收效果明显,其私人边际净产值大于0,且该技术私人边际收益的获得与政策导向希望获取的社会正外部性之间不存在冲突或冲突很小,作为理性经济人采纳该技术意愿高。另外,该技术作为我国大力推广的“两型农业”技术之一,有人担任社会公职的农户缘于他们自身知识积累以及社会地位及影响力优势,在农技推广示范户挑选中更容易被选为科技示范户,因此家中有干部的农户对测土配方的采用呈显著正向影响。

机收技术具有明显节约劳动力特征,担任干部的农户投入农业经营时间较其他农户少,更倾向采用节约劳动力特征明显的技术。秸秆还田技术的采用在目前来看,私人收益与社会正外部性的获得存在一定的冲突。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能避免焚烧造成的污染和资源浪费,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农户的排他性收益来看,可获得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作物产量的好处。但秸秆还田技术的采用在目前来看,其私人收益与社会正外部性的获得存在一定的冲突,模型结果显示家中有干部任职的农户对其影响不显著。

3)农业技术培训。农业技术培训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免耕栽培技术、精量播种技术的采用呈显著正向影响。农业技术培训的针对性强,对提高农户的接受和运用能力效果明显。农业技术培训对节水灌溉技术采用影响不显著可能是因为节水灌溉技术的采用与节水设施是否便捷关系密切,若节水灌溉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因基础设施的投入较大,一般私人不愿意对其投资。

4)受教育程度。户主的受教育程度对6类“两型农业”技术采用均呈正向关系,但只对免耕栽培技术、机收技术和秸秆还田技术的影响显著。即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户对这3类技术采用的可能性越高。前2类技术节省劳动力效果明显,这种技术选择与学历越高越追求工作体力劳动的轻减化相吻合。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对秸秆焚烧的带来的环境污染的认识更深刻,对秸秆还田技术的采用意愿相对要高。

3.4 家庭特征因素对“两型农业”技术采用的影响

1)经营规模。经营规模对技术采用决策的影响方向和强度存在差异,与预期一致。经营规模对免耕栽培技术、机收技术采用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即经营规模越大农户,采用免耕栽培技术和机收技术的积极性越高。相对于其他几类技术,这两类技术以机械动力为支撑,节约劳动力优势明显,规模经济效益更显著,说明生产规模的扩大有利于提高具有节约劳动力和经济效益显著属性技术的采用率。

2)农地细碎化程度。农地细碎化对节水灌溉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采用呈显著负影响。农地越分散,节水灌溉基础设施供给成本越大,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越困难。农户经营地块数越多,采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成本越高,农户采用意愿越低。

3)户主外出务工及家庭劳动力转移。户主外出务工与具有明显节约劳动力特征的免耕栽培技术、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机收技术均呈显著正向关系,而对典型节约资源型特征的节水灌溉技术呈显著负向影响,对环境友好型特征明显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秸秆还田技术影响不显著。户主的外出务工经历提高了对技术和劳动力机会成本的认识,对技术的采用偏好于明显节约劳动力的技术。

节水灌溉技术的资本密集型特征较其他技术更为突出,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户不愿意增加对农业的投资。此外,从劳动力转移变量的影响得以佐证,6类技术中只有劳动力转移变量对节水灌溉技术采用呈显著负影响,即家庭劳动力转移越多的家庭,对节水灌溉技术的采用可能性越小。农户参加其他非农产业的机会越多,农业生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越小,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作用越小,对“两型农业”技术采用的倾向越低。

4)家庭年收入。家庭年收入仅对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采用呈显著负向影响。该技术节省种子、壮苗、高产优势明显,经济状况较差的农户其他收入来源少,希望通过降低成本、增产增收的愿望强烈,而经济状况较好的农户可能以其他收入来源为主,不愿意承担增产不增收的风险,对该技术采用意愿反而较低。

3.5 外部环境因素对“两型农业”技术采用的影响

1)技术获取渠道数。从模型结果可知,技术获取途径与前5类“两型农业”技术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且影响方向为正。即农户获取相关技术的途径越多,信息渠道越畅通,采用相关技术的概率越高,与预期一致。

2)技术供给服务。不同农业技术推广主体对不同属性“两型农业”技术影响的方向和程度存在差异,与预期一致。农机推广机构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秸秆还田技术和免耕栽培技术的采用有显著正向影响,对节水灌溉技术采用存在显著负影响。社会服务组织对精量播种技术和机收技术的采用呈显著正向影响,而对免耕栽培技术采用存在显著负向影响。可见,农技推广机构对公益性较强的“两型农业”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的影响较大,社会服务组织对商品性较强的“两型农业”技术(精量播种技术、机收技术以机械动力为依托,盈利性较大)的影响较大。

4 结论及政策建议

4.1 结论

农户对不同属性“两型农业”技术采用意愿差异明显,“两型农业”技术本身的属性特征是影响农户采用与否的关键因素。同一因素对农户采用不同属性技术的影响差异明显。具体来说,教育程度越高、年纪越大、经营规模越大、户主外出务工的农户对节约劳动力的“两型农业”技术(免耕栽培技术、精量播种技术、机收技术)采纳意愿更高;年龄较大,以务农为主的农户对经济效益显著的节本高产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精量播种技术)采纳意愿更高;对节水灌溉技术这类具有明显正外部性特征的技术,所研究大多数因素对其采用呈负向影响。

教育培训对提高不同属性“两型农业”技术的推广效率和采用率具有积极作用,加强教育培训是提高“两型农业”技术采用率的通行有效措施;农业技术信息获取渠道的多元化有助于提高各种不同属性“两型农业”技术的推广效率;不同技术供给或推广服务主体对不同属性的“两型农业”技术采用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以政府主导的农机推广机构对公益属性强的技术影响显著,而社会服务组织对经济效益明显、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商品性属性较强的技术采用的影响相对显著。

4.2 政策建议

尽管本研究选用的样本地域范围有限,所得结论难免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仍能反映出农户“两型农业”技术采用中的经济理性行为。据此为提高“两型农业”技术采用率及推广效率提出以下2点建议:

1)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民对“两型农业”技术的认识及采纳率。充分利用手机短信、电视等大众传媒加强宣传教育,帮助农户认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提高其参与“两型农业”发展的自觉性。依据不同“两型农业”技术的属性特征及农户技术采用偏好,优先对文化程度高、种植规模较大、户主外出务工的农户进行具有省工属性技术(免耕栽培技术、精量播种技术、机收技术)的培训和推广;优先对以务农为主业的农户进行节本增收效果明显的“两型农业”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精量播种技术)的培训及示范,通过技术示范、现场观摩和学习班,积极发挥创新农户的示范效应,使农户在模仿中采用新技术,最终达到“两型农业”技术的普及应用。对于节水灌溉技术和秸秆还田技术等外部性极强的技术推广适当予以财政补贴,提高农户采纳的积极性。

山东省农户调查问卷 篇3

一、调查问卷:

1、学校有没有组织学习《山东省中小学办学行为规范(试行)》?

2、学校有没有建立健全学生转学、休学、复学等各项管理制度?

3、学校有没有按照国家和省颁课程标准开齐开足课程?

4、学校有没有组织学生未经市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各类考试、竞赛活动?

5、学校有没有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

6、学校在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方面做的如何?

7、学校有没有集体征订教辅资?

8、学生印制作业每生、每学期、每学科几套?

不超过1套

9、学校选用的专题教育读本如何购买?

学校公用经费预算开支

10、学校是不是认真执行了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

11、就整体而言,您认为我校教师在关心、尊重和爱护学生方面做得如何?

12、学校有没有以各种名义设重点班、分快慢班?

没有

13、部分教师担心学校开展素质教育会影响学生的升学成绩?

不应当影响成绩,应持积极态度,认真搞好素质教育。

14、目前学校中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情况有没有?

没有

15你几点学生到校?7:30下午几点离校?5:1016、现在你对教学方面有哪些新研究?

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化;

②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向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转化;

③在教学目标方面,除知识能力方面,应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山东大学考古班社会实践问卷调查 篇4

注:本问卷仅限于本科生,不便之处敬请谅解

1.性别

A.男B.女

2.年级

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

3.专业

A.理科 B工科 C.医科 D.文科 E.体育 F.艺术 G.经管

4.校区

A.中心 B.洪楼 C.兴隆山 D.软件园 E.趵突泉 F.千佛山

5.每月就餐费用

A.15元以下··B.15-20元··C.20-25··D.25··元以上

6.每月消费金额

A.600及以下··B.600-1000··C.1000-1500··D.1500以上

7.你觉得学校理发店的价格和剪出来的效果成不成正比?

A、很成 B、成 C、一般 D、不成 E、很不成8.你觉得体育馆的场费贵不贵?

A、很贵 B、贵 C、一般 D、不贵 E、很便宜

9.你觉得体育馆的羽毛球和兵乓球贵不贵?

A、很贵 B、贵 C、一般 D、不贵 E、很便宜

10.你觉得校园的网费如何?

A很贵B贵C一般D不贵E很便宜

11.对自己所在校区小卖部的物价总体满意度

A、很满意 B、满意 C、一般 D、不满意 E、很不满意

12.您对打热水收费

A.很满意B.满意C.一般D.不满意E.很不满意

13.您对食堂价格

A.很满意B.满意C.一般D.不满意E.很不满意

14.您对校车价格

A.很满意B.满意C.一般D.不满意E.很不满意

15.校内外物价差异

A.校内高于校外B.校外高于校内C.差不多D.不常在外消费

16.校内商品价格与质量的比较

A.质优价廉B.质价对等C.质优价高D.质低价高

山东省农户调查问卷 篇5

调查问卷描述

各位老师: 本问卷旨在了解您对中级培训各项内容的满意程度和收集宝贵建议,以便进一步改进培训工作。本问卷所得数据仅作为研究使用,请您根据真实感受认真填写。

1、您对助学导师工作有什么希望和建议?

很满意,老师谢谢你,您辛苦了!我们做教师感受到您的工作量大.通过助学导师的指导,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也越来越喜欢这次培训的内容了。建议:在提供一个软件下载地址时能链接上,如果实现不了链接,希望指导者能在公告或在讨论区能给予提示,如何下载软件,这样可以方便学员们更好地下载。还可以给一些安装的提示。

2、您认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您是否掌握了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理念和方法

A.学到了一些理论知识,会尝试在实践中应用

B.学到了很多理论知识和方法,已经或乐于在实践中应用 C.学到了较少理论知识,不会尝试在实践中应用 D.学到了较多理论知识和方法,会尝试在实践中应用

3、通过此次培训,您觉得对您的信息素养提升是否有帮助?

A.有帮助,通过培训,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获取信息、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的能力都得到了有效提升。

B.没有帮助。

C.有一定帮助,认为通过培训可以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

4、对于助学导师的总体工作态度

A.满意 B.比较满意 C.基本满意 D.不满意

5、针对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还存在困难(如条件不足、经验不足、缺乏应用指导、缺乏领导和同事支持等),您有什么希望和建议?

我认为学校应该在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方面加强对老师的培训和指导,同时应提供更多课件制作方面的素材,以满足老师在制作课件时的实际需要,从而可以减少老师因制作课件而花费的大量时间。

6、几个模块中,您认为哪些模块的学习对您教学实践应用帮助最大

A.模块五 B.模块一 C.模块四 D.模块二 E.模块三

7、您认为参加教育技术培训,对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提高

A.效果不明显 B.没什么效果 C.非常有效 D.有明显的效果

8、您觉得应该如何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我觉得应该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是,多参与远程网络培训,多看教学技能有关的实际,多跟有经验的老师请教。

一、不断学习,与时俱进,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二、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三、更新观念,转变方式,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育教学。

四、加强教师自我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水平。

9、通过培训,对于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术和策略,您掌握的情况

A.深入理解了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术和策略,已经或乐于应用到实际教学设计中

B.基本理解了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术和策略,会尝试应用到教学设计中

C.培训前后对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术和策略掌握程度基本没有变化

10、您若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还存在困难,其原因主要是

A.缺乏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的指导 B.所授学科不适合教育技术 C.设备操作不熟练 D.其他

E.缺乏学校领导和同事的支持,遇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F.备课量大,没时间

G.缺乏相应的推动和鼓励政策 H.学校教学条件不合符要求 I.教学资源不足 J.经验不足

11、您认为“教师专业化”包括以下哪些内容

A.教育科学素养的专业化 B.专门教师培养培训机构 C.专门的认定制度和聘任制度 D.明确的行为规范 E.具有专业化标准 F.学科知识的专业化 G.具有法定的专业地位 H.其他

I.公认的职业道德标准

12、通过教育技术培训,您觉得您在哪方面有较大的提高?

A.教育目标学习者分析 B.其他

C.媒体、教学方法选择 D.信息化教学资源加工 E.教学实施

F.信息化教学资源收集

13、您认为自己能否胜任当前教育改革要求下的科学专业发展?

A.完全能够胜任并能主动创新 B.力不从心

C.能够胜任,应付自如 D.基本能够胜任,有点吃力

14、您认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有利的方式是

A.参加教研活动 B.多看专业书 C.上级领导督查 D.多承担教学任务 E.其他 F.专家指导 G.外出参加培训 H.教师之间的互助 I.自我反省

15、您认为教育技术中级培训相比其他面授培训或远程培训可以借鉴、改进的地方?

您认为教育技术中级培训相比其他面授培训或远程培训方便多了,便于我们休息与活动时间性安排,还有就是做题时间不受限制。

16、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您主要运用教育技术进行

A.教学交流 B.其他 C.教学管理 D.教学设计 E.教学评价 F.教研活动 G.自主学习

17、您认为自己专业化发展需要提高的是

A.教学实践技能 B.教育科学素养 C.学科知识 D.行为规范 E.职业道德 F.教学质量

G.教育服务的责任和义务 H.专业化发展意识 I.其他

18、您对于这种远程培训方式的认可程度为

A.认可,可以有效的解决工学矛盾。B.基本认可 C.比较认可 D.不认可,难以适应

19、您对教育技术中级培训课程内容的满意程度为

A.比较满意 B.满意 C.不满意 D.基本满意

20、您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

A.课程学习过程指导不明晰,以致不知道该怎样进行学习B.自身工作太忙,学习时间难以保证 C.其他

D.课程学习内容对于自己来说有难度,很难理解 E.助学导师提供的学习指导太少 F.环境对平台的操作不熟悉

21、通过培训,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及整合的策略,您了解的情况 A.深入理解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及整合的策略,已经或乐于在课程实施中尝试做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B.培训前后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及整合的策略的理解基本没有变化

C.基本了解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及整合的策略,会在课程实施中尝试做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22、参加教育技术培训后,您对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整合和应用的看法与经历是

山东省农户调查问卷 篇6

关键词:居住空间,消费模型,动力机制

一、引言

目前, 农户居住空间行为变化及影响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相关学术研究明显不足。从现有的文献看, 仅有少数学者如李伯华、曾菊新 (2008) 研究了农户居住空间问题, 呼吁过从村镇微观主体空间行为的视角重新审视城市化发展道路。国内学术界关于居住空间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区域, 长期以来, 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都把城市化居住空间行为关注的焦点, 取得了颇为丰硕的研究成果。

但是国内外学术界对农户居住空间行为研究不多, 相关的研究成果较少, 而且国外关于居住空间行为的研究是在后城市化背景下进行的, 相关理论和实践成果不一定适合中国国情。基于此, 本文试图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 以湖南“长株潭”城市群地区为例, 以调查问卷和实地考察为依据, 研究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农户居住空间行为演变的动力机制, 为推进“长株潭”城市群建设和“两型社会”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为解决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空间问题提供理论参考。

二、研究选择与数据获取

1. 区域选择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东北部, 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 是我国京广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区与长江经济带的结合部, 城市群总体竞争实力强劲。当前“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化进程加快, “两型社会”建设的步伐提速, 整个长株潭地区已经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因此, 本文选取“长株潭”城市群为案例研究对象, 以2010年7月~9月期间对“长株潭”城市群内农户的实地调查问卷数据和访谈结果作为分析依据, 以期探索出快速城市化地区农户空间行为演变的一般规律。

2. 数据获取

本文采用的主要调查方法是访谈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根据城市综合实力的不同, 并基于长沙、株洲、湘潭三个城市的发展现状及农户分布情况, 课题组抽取样本采取了如下原则: (1) 考虑到长沙市主城区的五个区主要是城市居民而农户相对较少, 因此主要对长沙市的外市区、县进行调查; (2) 株洲、湘潭城市化水平与长沙相比有差距, 对于其主城区仍采取抽样选取, 但通过合并抽取的方式, 抽取样本量较少; (3) 株洲、湘潭外城区农户样本数据的抽取原则, 以人口和县区面积考虑要素。调查问卷共发出300份, 问卷回收253份, 回收率为84.3%, 实际有效问卷225份, 有效率为88.9%.调查问卷总体反映了农户实际的意愿, 样本性质良好, 可以作为数据和信息来源.。

三、农户居住空间行为演变的动力机制

农户居住空间行为演变实质上就是农户从原来的居住地向周边地区迁移的过程, 因此农户迁居的动力机制实际上就是农户居住空间行为演变的动力机制 (李伯华、曾菊新、2008) 。农户从有迁居意愿然后到该迁居行为发生过程中必然存在一定的驱动力, 根据调查研究表明压力和引力这两种力量是农户居住空间行为演变的驱动力 (表1) 。

1. 农户居住空间行为的压力分析

农户迁居的压力首先源自于个体需求。虽然“长株潭”城市一体化之后, 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快, 农户的人均收入也有很大的提高, 但是农户的迁居观念还是受传统意识的影响很深。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大部分农户还拥有比较严重的封建迷信思想。他们认为有些祖宗的东西是不能乱动, 不然就会影响本族的“风水”, 就像这宅基地, 不到万不得已, 是不能让别人动的。所以很大部分农户是不容许别人侵占自家的地基的。二是很多农户也还拥有“树挪死, 人挪活”的思想观念, 盖房子应该选择新的宅基地, 这样可以摆脱很多自家以前的晦气, 可以给整个家庭带来好运。

家庭因素、居住环境状况和住房质量的好坏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农户迁居行为的发生。在现代农村生活中, 随着家庭人口的增长和家庭结构的小型化的发展, 空间较小的原居住地就越来越不能满足新家庭对居住空间的要求, 从而使得大部分农户会选择重新获取新的宅基地并在此之上建立自己的住房。再加上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把有没有新房作为嫁或不嫁的前提条件, 这也迫使很多家里有到了适婚年龄儿子的农户负债也要建新房或是装修原有的旧房。

居住环境的恶化一般也是农户迁居行为发生的动力。农户对现居环境的满意程度一般反映了农户当前的现实感知和期望的差异程度。调查的结果显示农户对目前的居住环境满意度的总体评价为非常满意的占6%, 满意的农户占18%, 一般的占32%, 不满意的占30%, 很不满意的占14%。非常满意的主要是一些新搬迁的新户主, 而不满意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交通不便、子女上学不方便、环境污染、看病就医的条件不好、环境污染等方面。农户由于对当前居住环境不满意会表现出较强的迁居意愿 (表2) , 从而也会使其选择在原来宅基地上新建房屋的可能性明显降低。

居住密度大、居住空间小和住房质量差这些也是农户选择迁居的原因。有些村庄院落, 由于开始时缺少规划和设计, 房屋建设的比较密集, 而且房屋的建筑材料也不是很好, 从而显得整体的村庄效果不但较拥挤而且较为破旧。而且有些村落由于位置的原因, 村民人均耕地较少, 很难满足现有的空间居住需求。

2. 农户居住空间行为的引力分析

在这里所指的引力因素指的是能够吸引农户进行迁居的各种主观、客观和制度等方面的影响因素。首先农户收入水平的提高为其居住空间行为的发生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当前, 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快, 市场经济制度也在不断健全, 大量的农户开始在非农行业付出自己的劳动, 使得其收入的来源也不局限于农业, 而是日趋多元化。根据统计调查结果表明, 该调查地区农户的主要经济收入的来源是外地打工收入、养殖家畜和种植经济作物, 而支出方面, 除了日常的开支与小孩的教育费用, 其它的绝大多数都是用来新建或者是改善住房条件。再通过进一步的统计分析, 发现不同收入群体的农户迁居的意愿也有区别的, 低收入群体的农户的迁移意愿不是很强, 而且这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农户一般会选择在原地新建或是改扩建, 选择在交通便利的地方重新建设新房的很少。而中高收入群体的农户表现出的迁居意愿就很强, 空间移动的范围较大, 能力也更强。此类中大部分的农户都选择在交通便利或环境较好的地方重新建设新房。

农户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也是其产生迁居行为的引力因素。如果是新建住房的话, 农户就能够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重新设计房屋的建筑结构等, 这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其个性化的空间要求。房屋外表大气与内饰精美等情况一般能表现出其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在当地能起到较好的标杆作用,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农户攀比与炫耀的心理需求。

管理制度的缺失也是农户发生居住空间迁移行为的引力因素。在如果政府缺乏对农村的土地管理, 造成引起宅基地价格较为便宜, 这会大大地减少了农户的迁移成本。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 农户必然是在一定收入预算约束条件下做出自身的迁移决策。在这里, 我们假设农户的所有收入的开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用来购买宅基地, 一是用来购买其他, 那么在宅基地价格正常和政府对土地管理到位的情况下, AB即为农户的收入预算线, 即为农户消费的宅基地面积, 但是在实际的农村集体土地的监督管理过程中, 农户在信息的获取方面相对来讲具有优势, 因而当其预计政府在土地的监管方面力度较弱时, 农户会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 想出各种办法尽量占用更大面积的建房用地。再加上农村的土地归集体所有, 只需要支付相对较少的使用费, 这也使得农户更倾向于占用更大的宅基地。在这情况下, 农户的预算线会由AB移至AC, 从而农户消费的宅基地面积变为 (>) , 这表明农户在消费其它物品不变的情况下, 其不用付出很大的成本就可以消费更大面积的宅基地。并且由于农村普遍缺乏村庄规划, 只要农户自身经济情况容许, 其迁居的自由度相对较大, 宅基地的审批较为容易, 一些农户为了尽可能的扩大居住面积, 甚至不惜占用农田 (见图) 。

区位优势同样是农户迁移的重要引力因素。通常农户在做迁移决策的时候会充分考虑预算迁移成本与预期迁移后的收益, 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 只有当成本小于收益时, 才会真正的进行迁移。而且区位优势不但可以节约交通成本, 出行也方便, 更重要的是它带来获利的机会比较多 (如可就近在居住地或附近做点生意) 。此外, 新居地良好的居住环境 (包括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也是吸引农户迁居的引力因素。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2010年“长株潭”城市群内农户迁居意愿的实地调查数据和访谈结果, 分析了农户居住空间行为的动力机制, 认为压力和引力两种力量农户居住空间行为演变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 而且还利用了调研数据与消费理论模型对理论分析进行论证。并且得出了以下几个观点:一是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 农户居住空间行为的演变是其必然会出现的结果。在快速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的影响下, 农户的思想观念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对待空间的态度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内外环境的压力与引力的双重作用和影响下, 农户居住空间行为必然会发生巨大的改变, 这种改变必定会打破原有的传统的居住模式, 并在动态变化过程中去重新寻求新平衡点;二是对农户居住空间行为, 应进行合理有效的引导。农户的空间居住行为的演变如果不加以合理引导的话, 会出现很多违规的问题, 这样不仅浪费了土地资源, 而且还会对乡村人居环境甚至是村镇布局产生不好的影响。因而在尊重农户意愿的基础上, 再合理引导和规范农户的居住空间行为是十分必要的;三是应该运用多项措施全方位地引导农户居住空间行为。首先应做好村镇规划工作, 应全面统筹协调城乡发展与区域发展, 特别应加强乡村道路与村镇公路的规划与设计。采取一定的措施吸引和鼓励有条件的农户向中心村镇迁移。其次应做好基层的管理工作, 着重提高乡村基层民主水平, 提倡村民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树立和加强农户的主体与参与意识, 最后, 应合理利用经济杠杆和现代技术与制度约束部分农户居住空间膨胀行为。

参考文献

[1]李伯华, 曾菊新.农户居住空间行为演变的微观机制研究[J].地域研究与发, 2008, 27 (5) :31-35

[2]李君, 李小建.国内外农村居民点区位研究评述[J].人文地理, 2008 (4) :23-27

[3]李君, 李小建.农村居民迁居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地理, 2008, 28 (3) :454-458

农户贷款调查报告 篇7

农户贷款调查报告

为了掌握我县农户小额贷款管理情况,以及农村信用社在支持三农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联社安排,我们在五月十八日至五月二十一日对信用社信货包扶的镇村进行了为期4天的农户贷款摸底调查。通过对信用社、乡、村统计资料的对比以及到贷户家中实地调查、与村组干部座谈,基本上了解了信用社在支持该村农业发展中的实际情况,达到了信用社的扶持目的,使村发展现状较好。

一、村位于乡南方一公里处,辖、马家坪、大湾三个村民小组,共有户名农业人口。年底,该村贷户共欠信用社各项贷款百元,占全社贷款的19%,人均纯收入不足千元(其中46户141人,马家坪户人,大湾户人),信用社共向该村投入了支农资金百元,截止年四月底,贷款余额已达百元,占信用社贷款余额的50%以上,支持了该村94%的农户发展农业、种养业及工商业等项目。截止九九年末,该村已发展成为人均拥有耕地亩,有食用菌、天麻等主导产业、畜牧养殖业及个体工商服务于一体的小康村,全村总收入达百元,人均纯收入达百元以上。在信用社存款达百元户,占总农户的85%,人均存款额元。年,该村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小康示范村。

二、信用社信贷支农的方法、步骤及所取得的成效

九六年信用社与农行脱钩后,农行两河营业所归并到信用社,虽然独此一家经营,但也有很多的困难摆在了信用社面前。山大人稀,无支撑地方经济的主导产业,信用社如何在国家银行都没能发展下去的地方再发展、再生存呢?该社员工在思索。当时正值信合系统工程实施及政府发展主导产业的提出,信用社就抓住了这一机遇,以工程实施为东风,以发展地方主导产业为契机,支持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壮大自我,确定了村为信贷包扶村。村耕地较多,但多年的习惯形成了广种薄收。如何使农户投入少而收入高,科学的耕种方法和新技术的引进无疑是唯一途径:种地膜玉米、脱毒洋芋、优质小麦,信用社人员经常出现在了村的田间地头,充当义务技术员,并及时积极的投入了资金支持他们的生产。三年来,共投入了近万元资金支持了农户籽种、化肥、农膜的购买,现在地膜玉米、洋芋套种、优质小麦的种植已成为该村发展基础农业的保障。

解决了吃饭问题,对有富裕的时间及劳动力,信用社就引导农民搞起了副业。有山有树有资源,气温适中,非常适合食用菌及天麻栽培,于是被定为该村的主导产业,信用社也做好了包扶配套工作,及时做了贷前调查,掌握了资源、人员、菌种、销路等方面的情况,在贷户自筹部分资金的基础上发放了专项扶持贷款,而且经常深入到贷户家中教技术、传信息,解决实际困难,并在收获季节上门服务,使贷户及时还贷,减轻贷户负担。如的,在自筹资金后,信用社又向其投入了信贷资金元,支持他生产菌种袋,发展椴木香菇余架,袋料香菇袋,当年实现收入元,被誉为当地发家致富的带头人。如马家坪的要发展天麻,信用社到其家做贷前调查得知,其家的承包山多,向北背阴,且属沙质土,是栽种天麻的好地方,于是为其解决了天麻种贷款元,该户现已发展天麻窝,仅此一项年收入已达到元,现已还清原陈欠贷款元,年又给他投入信贷资金元。目前,该村天麻种植已呈星火燎原之势,胡宝才已成为天麻种植的.带头人。

三年来,信用社对主导产业投入信贷资金达多万元,共发展食用菌架、天麻窝,年收入达万元以上,同时也对该村的养殖业、个体工商户投入了大量信贷资金,有力的支持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信用社的支持和引导下,村的农民已摆脱了发展经济一窝蜂的现象,而是根据本户、本村的实际,自发、自觉的搞起了特色经济。

三、支农中总结的经验、存在的不足与今后几年的设想

短短的三年,信用社的业务已得到了长足发展。也是在这短短的三年里,使社的职工们清醒的认识了一个道理:农村是信用社发展的天地,农业是信用社生存的土壤,而发展地方农村特色经济又是信用社业务发展的新起点。支持地方特色经济,推出与之相适应的信贷、信息服务,进而才能促进信用社的自身业务的发展。

支农有特色,发展有后劲,但也暴露了明显的不足。具体表现在:一是信用社底子薄,资金不足,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不够;二是信用社放贷管贷力度不断加大,但在放贷时,社员优先的政策没有体现出来;三是信贷支持多是短、平、快项目,有发展后劲的项目较少;四是世行小额信贷和政府行为的误导对信用社的信贷投入有一定的冲击。

对农户贷款业务的调查与思考 篇8

——对**农行农户贷款业务的调查与思考

自2009年开办农户贷款以来,**农行认真贯彻落实省行农户金融工作总体要求,以金融服务“三农”为已任,以提升质量和效益为主线,突出地方经济特色,创新发展模式,全力促进农户贷款结构优化,服务领域不断延伸,金融覆盖面不断拓宽,在支持当地农村经济的同时,有效推动了自身的发展。截止12月末,全行各项农户贷款余额 万元,较年初增加 万元,其中农户小额贷款余额 万元,较年初增加 万元。

一、采取的工作措施

(一)高度重视,全力推动农户贷款有效投放。消除服务三农是政治任务、农户贷款是特殊业务的思想偏差,正视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督促各支行、各网点多从主观上分析问题背后隐藏的深刻原因,从同区域、同条件然而经营效果、风险控制差别较大的比较中找差距,透过业务滑坡、不良上升的现象,深刻认识和纠正工作指导思想上的偏差,端正经营思想。

(二)开展“三农”市场调查,摸排农户真实金融需求。根据各支行网点、人员、任务目标等具体条件,配备了责任心强、吃苦耐劳、具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客户经理,组建“三农”服务小分队,配备了相应的办公设备和交通工具,走街串户,深入田间地头,详细了解农户资金需求,全面掌握了各县、市、区及每个乡镇、村的经济概况、特色产业、金融需求。

(三)突出地方特色加快发展。一是围绕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突出支持特色农业、优势农产品行业及民生工程。以地方政府年初评定的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为基础,以农村龙头企业上下游农户、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等产业化、组织化、规模化高的农户群体为支持重点,确立农户贷款准入名单。二是扩大农户服务领域,稳健发展新居贷业务。济宁农行积极与地方政府部门沟通,选择建设规划规范、经济基础夯实、村集体实力较强的社区,在落实有效担保的前提下,连片营销择优准入农村新居住房贷款。

(四)建立风险客户退出机制,不断优化农户贷款结构。以当前国家稳健货币政策下信贷规模从紧的经济形势为契机,以调结构、优化存量为目标,指导各经营行深入农户调查,认真审定退出目标客户,逐户制定退出方案,明确了风险客户退出的四项原则,下决心淘汰一批劣质客户和风险较高客户。

(五)加强风险管控,实施精细化管理。一是加强贷前调查,做到“宁缺毋滥”。要求客户经理放贷前必须双人入村入户实地调查,在村委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推荐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农户的收入来源、信用状况、家庭人口、土地承包面积、身体健康状况等第一手资料,确保在评定农户的信用等级和确定贷款限额时做到心中有数,保证信贷调查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二是加强农户贷款贷后管理工作。实行到期贷款提示制度,要求客户经理主动跟踪了解客户生产经营情况,随时与客户保持联系,保持互动,及时发现风险信号,提前预警,做好催收预案,在贷款到期前提前利用短信、电话通知客户做好还款准备。三是充分发挥农户小额贷款客户服务中心电话外呼辅助贷后管理作用,及时进行贷后协查、还款提示、逾期催收,并定期将农户小额贷款逾期明细提示各经营行,督促各行加大调查核实力度。

二、业务开展中存在问题以及困难

(一)村镇网点少,三农客户经理少,交通工具有限,服务辐射半径小,难以开展有效细致的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加之农民居住区比较散性、农贷资金额度低,使农贷工作量大而艰苦,有时为几十元的收息服务,客户经理有时要走几十里的路程,加大了工作成本,也影响了客户经理放贷的积极性。

(二)难以落实有效担保。农村财产结构主要是家庭房屋和生活资料,现有的抵押物范围比较狭窄,有效抵押物不足。农村经济较以往有了较大发展,但总体水平仍较低,农户又属于社会弱势群体,经济基础差、收入水平低,农户自身经济状况无法为大额贷款提供担保。小额多户联保贷款以联保小组内个人信用保证贷款本息偿还,由此形成的债务链极为脆弱,一经断裂和遭致破坏就会失去对信贷风险的约束力。当前,在经济商品化比较落后的农村,社会信用制度还不够健全,往往相互影响形成债务连锁反应。加上农村执法难度较大,而且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分散,其执法成本高,因此难以对借款户的行为给予有效的法律约束。

(三)农村整个信用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农村已有的诚信教育和信用观念培养主要来自于淳朴民风形成的诚实守信传统以及金融机构在农村开展的征信知识宣传。这些诚信教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户信用意识,但大部分工作仍局限在面上,未能在农村全面铺开,不够深入系统,农村诚信教育体系不完善。地方党政部门对协助清收欠款、联合制裁失信行为等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具有实质推动作用的关键性工作,往往不愿意牵头,“守信得益、失信受损”的激励约束机制和举全社会之力共同维护创建诚信社会的氛围不够浓厚。

(四)农业为弱质产业,对自然条件依赖性强,抵御风险能力较差;同时农业贷款额度虽小,但周期较长,易受自然灾害影响。

三、进一步开展好农户小额贷款的意见和建议

(一)以农户小额贷款为主打,加强风险防控,保证农户小额贷款可持续发展。

以特色产业、特色项目带动,实施整体推进。要选择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客户,对有信贷需求的农户集中发放农户贷款。大力支持具有代表性、示范意义的专业村、特色村、专业合作社、专业市场。重点支持当地政府优先发展,有特色、有市场、有订单、有效益,能够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的特色项目和优势产业。重点支持订单农业以及处于农业产业化链条上的农户,有能力、有信用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社员等规模化经营农户;支持农机大户、农业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多种经营户等经营大户;支持个体工商户、回乡创业展业个私业主等新型农户。

加强银政合作,实施联动营销。一是争取当地政府部门、村两委、大学生村官、农村“五老”的支持配合,充分发挥他们熟悉农情、乡情、人情的优势,借助多方力量开展业务宣传、发动、推广、管理工作。二是积极争取将农户小额贷款纳入当地政府招商引资的任务。三是积极将市委组织部下派的包村干部纳入我行农户小额贷款协管员。发挥下派的包村干部作用。四是与当地政府合作共同推广信用村、信用镇体系建设,通过信用村镇体系的示范效应,强化农户的信用观念,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

实施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农户贷款的风险控制能力。一是将贷前调查落到实处,严把客户准入关。放贷前必须深入了解农户的收入来源、信用状况、家庭人口、土地承包面积、身体健康状况等第一手资料,确保在评定农户的信用等级和确定贷款限额时做到心中有数,最大限度降低贷款风险。二是引入贷款审查项目评估机制。分管行长牵头,由客户评级、信贷审查、监察等岗位人员组成项目评估小组,对贷款准入进行评估和审查,评估小组签署可行意见的才能发放贷款。

创新担保及风险补偿机制。坚持有效担保原则,稳妥推进农户多户联保,积极发展公务员担保、优势行业人员担保;积极寻求扩大农户小额贷款规模的突破点,重点推广“农行+风险补偿基金+农户”模式、“农行+担保公司+农户”模式。

是落实好后续跟踪管理。要通过实地检查、电话访谈、抽查惠农卡交易记录等多种方式开展贷后管理。要及时处理省行电话外呼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协查结果确认、逾期贷款催缴等工作。利用CMS系统对农户贷款到期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及时进行还款提醒,对无法收回的贷款,要及时采取法律诉讼手段,对逾期日期超过20天的,各支行要逐笔书面上报逾期情况。

进一步做实“三包一挂”考核制度。一是积极引导客户经理正确处理好责任与权利的关系,不能只看到责任和约束,就借口不放款,还要看到多放款、放好款,就能多收益。二是细化考核办法,确保奖励及时兑现到人。

(二)稳健发展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

全面开展服务“三农”市场调查,摸排农户金融需求。围绕农业专业镇、专业村、专业户,及时将种养加工农户和流通业、运输业户分类梳理,逐户立档建册,有的放矢地推广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

实施“整村推进、覆盖推广” 营销策略。锁定农业产业化程度高、集约规模大的重点专业镇、专业村,优选筛选具有一定经营规模,又有贷款需求的种养、加工及流通、运输专业大户,建立重点支持序列和支持目录。

严格贷款调查。要严格按照“双人入户调查”的原则,依靠村组织、老支书、老党员,全面了解贷款农户、联保户的信用、人品等基本情况,现场实地考察经营场地、机器设备、原材料及经营规模、生产销售等情况,从源头上控制风险,切实做到放得出、收得回。

(三)探索发展农户新居住房贷款。

要认真做好当地农村新居住房的市场调查,严格按照规定择优准入、连片营销农村新居住房。对不符合政府农村新居建设工程的总体规划、房屋产权不清晰、房屋与贷款行位于不同管辖区域及城中村、城边村的新居住房一概不准介入。

参照当地农村房地产市场价格水平,根据借款人所购(自建)住房的建筑面积、单位价格以及借款人还款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贷款金额和期限,落实有效担保,优先采用抵押方式。

上一篇:走进丽江下一篇:故意杀人罪的辩护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