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文化(推荐10篇)
菩提文化是深圳市菩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简称,它是一家专业从事文化活动策划、企业团队训练、商业管理咨询。个人素质管理、和谐家庭创建、人力资源开发、心态调整、激发潜能、成功达观等新型综合性教练机构!
现有课程
个人素质管理第一阶段《认知突破》 简称:PTCC-1(附录1)
企业素质管理第一阶段(内训)
个人素质管理第二阶段《行动超越》 简称:PTCC-2(附录1)
个人素质管理第二阶段《目标实践计划》 简称:PTCC-TA(附录1)教练技术理论课程CP 简称:PTCC-CP(附录1)
国际九型人格
经营现状
2006年12月创办以来,已成功的举办了四十余期,已经让许许多多生命得到解脱、获得重生,明确了人生的方向,让数家企业摆脱了困境、打造了坚不可摧战无不胜的巅峰团队,同时也给数家企业创造了无限的价值、输入了新的血液……
现有组织
人员配置上将较偏重统筹部门及客户服务部门,财务部1名、行政等相关人员将会以「多能工」的方式进行。基本上在统筹部门配置以6-7名人员(统筹团队),宣传部门配置以2名人员(主播、编辑),行政部门配置以1名人员(总经理管理团队)。同时,我们将聘请对此产业领域具经验的专家顾问(马悦名)来指导公司的运作。
发展愿景及方向
1.在全国一级城市二级城市推广以人为本的教练技术课程,普及教练技术,开发人力资本;提升企业素质管理,促进持续成长。
2.将现有的责任有限公司发展成为股份公司(2012年12月底开始股份公司试运行操作,5年后成为上市公司)
3.在一级城市与二级城市开设分支构(2年内5家分支机构,3年10家分支机构)
4.成为以人本的教练技术导师培养基地。(3年内培养出5名导师)
带着难以释怀的疑惑,我随着跌宕起伏的情节走进了小说的艺术世界。读完全篇,内心感慨颇多。我以为,就篇幅来看,二十万字的长篇小说算不上太大的部头,与当下动辄四五十万以至百万字的小说相比,《菩提树》的作者无疑是本着“惜墨如金”的原则来完成这部作品的。但就作者创作的深意和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来说,我觉得这是一部值得关注的作品。小说深刻的现实主义的精神,力透纸背的人性刻画,扎根历史文化传统的思维向度,生动形象而简洁明快的叙述语言,都向我们传达出作者独特的艺术追求和创作旨归。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对这部小说的总体认识的话,那就是:作者之所以要呕心沥血、孜孜以求、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创作这样一部小说,其真正的用心和目的应该是想要通过独立的思考在如今风云变幻、喧嚣浮躁、价值混乱的现实面前完成知识分子“重塑中华文化精神”的努力。否则,作者为什么会在自序中再三再四地强调“思考”的重要和艰难呢?
“歌德曾经说过,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无不是已经被人们思考过的。我们所能做的,仅仅只是重新加以思考而已。”
“思考,永远是沉重的。之所以沉重,是因为任何一个富有使命的思考者永远拥有饱满的激情,同时又秉持理智的清醒。因为他知道,人类固然可以对身处的世界作终极的追问,但永远无法拥有对这个命题的终极答案。”
从这些清醒的认识中,我们能够知悉作者创作的主观态度和文化立场。韩达先生的努力没有白费,他历经十载,精心栽培的这棵值得珍惜的“菩提树”终于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其所象征的热爱自然、尊重生命、关怀民众、宽容和谐的文化理念将长久地驻留在中华大地上,融入每个追求幸福的人的心中。
我将从四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部作品的评价和认识。
第一,作品的选材和内容表现出作者创作中深刻的现实主义的精神。《菩提树》以2008年奥运会举办之前几个月内青山市发生的一起城市建设事件为中心,展现了与此相关的方方面面的社会生活众生相。其中有城市建设的领导者、规划者、执行者等不同级别的政府官员的政事活动,有在改革开放的大好政策中脱颖而出的农民企业家的经济行为,有普通老百姓的民主参与和民间文化力量的不懈努力,还有作为佛教文化代表的宽良大师对高洁的精神文化象征———“菩提树”的保护坚守等等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作品全面深入地选择当代生活内容作为表现的对象,集中展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浪潮冲击下中国的社会现实和中国人的人生样态,形象生动地揭示了和平经济建设年代执政者的处世哲学和价值冲突,传达了作者对普通人的人生追求、人生痛苦的深切关怀和对摆脱生老病死的普遍人生困境和痛苦的文化探索。作者深刻的现实关注视角和知识分子的文化使命感由此得以全面呈现。
第二,作品的人物形象塑造表现出力透纸背的对人性的揭示。小说中的人物写得好不好,主要看人物是否活灵活现,具有比较独特的性格和浑然一体的思想灵魂。在《菩提树》中,作者力求实现人物表现的生动具体、个性鲜明,不仅注意从外在身份上区分人物,而且从人性的深层挖掘人物独特的精神特征,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物表现的艺术真实。在作品中,被作者浓墨重彩地表现的是形形色色的政府官员。这些人物异彩纷呈,各具特色。他们因级别不同而风采各异,对自己的政治角色具有各自不同的认识。其中,对待本职工作和对待“晋升”职务的态度成为两块鲜明的试金石,由此我们可以知悉人物的灵魂。读完作品后,有以下几个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黄真民、姬长荣、林秋晨。我觉得黄真民是作者塑造的性格内涵丰富且最鲜活的一个人物。他的留学国外的教育背景决定了他在城市建设方面具有先进的文化理念和全面详细的建设规划,作者通过这方面的内容展示了他的超人学识和思想魄力;他的家庭破裂的现实境遇使他对女性表现出特别的关注,与大方漂亮的刘莎的交往尽显其男性的豪情;知识分子的率真性情基础上的幽默风趣使他与众不同,阅读过程中,在有黄真民出现的章节,作为读者我总觉得有一种快乐的阅读期待,因为这个人物能够给读者淋漓尽致的愉悦之感。黄真民之外,我印象深刻的人物是姬长荣。他痴迷风水文化,相信自己的升职取决于祖坟的地气的性格特点非常具有中国文化特色。最终,他听信风水师毫无根据的话通过自己手中的权力费力劳神地搬走“劲牛”雕塑的行为无疑是荒诞的,但也是真实可信的。在具有深厚、丰富、复杂传统文化根基的中国,虽然封建迷信思想曾遭受科学文化思想的一次次洗礼,其影响在民间依然存在。在接受了深入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共产党员身上保有这样的思想残余,也是可能的。我们身边真的不乏这样的被作者讽刺的人物。作者表现的核心人物林秋晨,这是作者集中表现的主人公,也是作者塑造的和平年代官员中的“英雄”形象。他淡泊名利、造福一方的政治理想饱含了作者对中国官员为官处世的哲学思考,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作者通过这一理想人物表达了自己的文化追求和对从政者的期望。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笔下的女性人物,我以为不论是梅子这一美好聪慧的理想形象还是俞静慧、刘莎、刘亚贤等,她们的存在似乎都是在为男性人物形象的塑造服务,因此,作品的艺术世界可以说的男权主义的世界,女性人物没有真正获得自己的生机和活力。
第三,作品在文化取向上展现了扎根历史文化传统的思维向度。我们一向说,中国古代的文化是“儒释道”三位一体的。儒家文化的积极用世作者通过政界形形色色的人物进行了表现。值得关注的是,作者在作品中试图用佛家文化的某些思想观念来导引、调和当前过于功利化的商品经济文化,这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另外,作品中所描绘的城市生态文化建设理念融合了当代西方“生态主义”文化思想,具有明显的文化综合的意味。
在作品中,以“菩提树”为代表的佛家文化成为对抗愈演愈烈的商业文化的主要力量,这充分体现了作者发掘中华传统文化资源以建设当代文化的主观努力。但是,这种传统文化力量的加入并没有彰显自身足够的文化影响力,其最终的胜利正好是运用了与商业文化同样的手段———金钱。如果宽良大师没有能力出资1000万,其何以与资金丰厚、善于钻营的冯鑫抗衡呢?而令人困惑的是,超凡脱俗的宽良大师何以得来这1000万巨资呢?如果这笔钱子虚乌有,我们就不得不担心“菩提树”的命运!这种作者无意中设置的情节困惑正好反映了中华文化面临的深刻危机。其实,传统佛教文化可能并不足以救赎被金钱腐蚀的当代文化困境,我们的前途到底在哪里?
第四,作品在语言艺术方面具有生动形象、简洁明快的语言特点。这一点比较明显,不再多说。
总的来说,韩达先生力求通过《菩提树》一作思考和解决当前社会文化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的努力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作者的思考虽然也存在某些薄弱之处,但他的辛勤付出必为后人继续前进铺就了道路。我们期盼着作者为我们贡献出更为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韩达.菩提树[M].河南文艺出版社, 2011, 12.
[2]伊恩·P·瓦特.小说的兴起[M].三联书店, 1992, 6.
这里没有雍容的牡丹,亦没有琼楼玉宇;这里没有香樟没有银杏,亦没有轰轰烈烈的四季和变化。朴素色的桌,椅,和回廊。淡淡的轻烟和清涟。尽管如此,它的神圣无可匹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不昧生死轮回,从而导致涅槃的觉悟和智慧。菩提是佛教的名片,而佛教是菩提的内涵。 一棵菩提树,让六祖做出了四大皆空,一段菩提树下修行的故事,让后人明白了大彻大悟。“一念心清净/莲花处处开/一花一净土/一土一如来”齐豫的歌里,有关佛教,有关禅,莲花处处开。跪拜在如来跟前,虔诚的吟诵,木鱼清脆的声音有规律的响着,蓝白色衣着的僧人,穿着有洞的鞋。庄严的大殿,莲花处处开。那是属于佛教,属于心的花朵。
四大皆空,坚性的“地”、湿性的“水”、暖性的“火”、动性的“风”一片空白。佛教崇拜的是忘我的境界。把世界都当作虚无,忘掉污浊的,本质的,一切的,人在佛教面前永远都是个孩子。林先生笔下佛教是一个境界,灵魂的放逐,心的屏息。可是即使是空白,佛教里仍然有情。林先生这么写过:“美丽的爱是写在水上的诗,平凡的爱是写在水上的公文,爱的誓言是流水上偶尔飘过的枯叶,落下时,总是无声的流走。”《飞鸽的早晨》,《在微细的爱里》,《爱与恨》,《清净之莲》……在林先生的佛教世界里,细微之爱,宏大之爱,宗教之爱,科学之爱,哲学之爱。佛教并不吝啬爱。这么多年来,佛教是用它的仁爱感动每一个人,这些年来,林先生笔下的爱也让我们触动了心弦。爱是佛教的灵魂。
“什么是成功的人?就是今天比昨天更有智慧的人,今天比昨天更慈悲的人,今天比昨天更懂爱的人,今天比昨天更懂得生活美的人,今天比昨天更懂得宽容的人。”听林先生解读人,那么什么是丰富的人生?就是肉体和灵魂共存的时光里,懂得爱,懂得美,懂得宽恕,懂得清欢。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无限大的精彩。林先生似的佛教真谛,让我明白的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荣誉,而是一个纯洁的灵魂。就像于丹教授的评价陶渊明一般:“陶渊明的意义,不在于在诗中构置了一个虚拟的田园,更重要的是,他让每一个人心里都开出了一片乐土。”做一个陶渊明式精神人物,相守一段清欢的人生。而当我们能够真正地做到心如止水,古井无波的时候,佛教的精髓便也领悟了。
2) 世人言忍,忍字最难,非大智慧,断然不能。
3) 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4) 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
5) 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其天。
6) 悟佛之言,定要行佛之行。
7) 从外入者不是家珍,从内发者,方谓真慧。
8) 真心应物,不生分别。
9) 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10) 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11) 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净空法师
12) 问佛∶世间为何有那麽多遗憾?佛说∶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既遗憾,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
13) 春花秋月夏杜鹃,冬雪寂寂溢清寒。
14) 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
15) 念佛人心清净,净心念佛净心听;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无非心净定。
16) 怒为万障之根,忍为百福之首。
17)平常心是道,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脚踏实地,坦荡荡,圆陀陀,孤危峭,不立毫发知见。
18) 菩提并无树,明镜亦无台,世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19) 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20) 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只合自性自度。听法顿中渐,悟法渐中顿,修行顿中渐,证果渐中顿。
21) 明明白白无生死,去去来来不断常;是是非非如昨梦,真真实实快承当。
22) 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23) 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24) 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25) 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
26) 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27)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28) 忍苦捍劳,繁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29) 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
30) 若顿悟此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
31) 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32)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33) 若悟真心本空,万法自然消殒。
书中关于悟空求学时的形象并不太好, 以下可以看出悟空并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好学生。“一日, 祖师登坛高坐, 唤集诸仙, 开讲大道, 真是个:天花乱坠, 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 精微万法全, 悟空在旁闻讲, 喜得他抓耳挠腮, 忍不住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悟空在课堂之上颠狂跃舞, 肯定是违犯了课堂秩序。
书中有四处关于师徒教与学内容的对话, 写得非常精彩, 第一处祖师道:“我教你个‘术’字门中之道, 如何?”悟空道:“术字门中之道怎么说?”祖师道:“术字门中乃是些请仙扶鸾, 问卜揲蓍, 能知趋吉避凶之理。”悟空道:“似这般可得长生么?”祖师道:“不能!不能!”悟空道:“不学!不学!”
第二处祖师又道:“教你‘流’字门中之道, 如何?”悟空又问:“流字门中, 是甚义理?”祖师道:“流字门中, 乃是儒家、释家、道家、阴阳家、墨家、医家, 或看经, 或念佛, 并朝真降之类。”悟空道:“似这般可得长生么?”祖师道:“若要长生, 也似‘壁里安柱’。”悟空道:“师父, 我是个老实人, 不晓得打市语。怎么谓之‘壁里安柱’?”祖师道:“人家盖房, 欲图坚固, 将墙壁之间, 立一顶柱, 有日大厦将颓, 它必朽矣。”悟空道:“据此说, 也不长久。不学!不学!”
第三处祖师道:“教你‘静’字门中之道, 如何?”悟空道:“静字门中, 是甚正果?”祖师道:“此是休粮守谷, 清静无为, 参禅打坐, 戒语持斋, 或睡功, 或立功, 并入定坐关之类。”悟空道:“这般也能长生么?”祖师道:“也似‘窑头土坯’。”悟空笑道:“师父果有些滴哒。一行说我不会打市语。怎么谓之‘窑头土坯’?”祖师道:“就如那窑头上, 造成砖瓦之坯, 虽已成形, 尚未经水锻炼, 一朝大雨滂沱, 它必滥矣。”悟空道:“也不长远。不学!不学!”
第四处祖师道:“教你‘动’字门中之道, 如何?”悟空道:“动门之道, 却又怎么?”祖师道:“此是有为有作, 采阴补阳, 攀弓踏弩, 摩胶过气, 用方炮制, 烧茅打鼎, 进红铅, 炼秋石, 并服妇乳之类。”悟空道:“似这等也得长生么?”祖师道:“此欲长生, 亦如‘水中捞月’。”悟空道:“师父又来了!怎么叫做‘水中捞月’?”祖师道:“月在长空, 水中有影, 虽然看见, 只是无捞摸处, 到底只成空耳。”悟空道:“也不学!不学!”
以上四处对话更体现了悟空的“无知”和菩提的宽容大度。这样一个不认真听讲、挑三捡四的叛逆学生, 如果我们遇到会怎样处理, 恐怕就没有菩提那样有耐性了。针对这样一个“寒尽不知年”的“坏”学生, 菩提却没有放弃他, 而是把他培养成了具有七十二般变化、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英雄。
菩提的个别教育理念对于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虽然我们早就提倡素质教育, 但个别教师急功近利, 师生对立面很大, 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菩提的个别教育对我们促进转变教育观念也许有所帮助, 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菩提的个别教育理念对特长生培养指明了方向, 部分教师把学习成绩差, 纪律不好的学生看成“另类”, 把他们看成“问题学生”, 这深深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 有的学生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离开了学校。作为教师我们要区别对待每一个学生, 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给他们自信。
那荡涤心灵的旋律时时萦绕心头,使我这个经常感叹曾经沧海难为水的人顿觉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美的艺术给人美的享受,更给人心的启迪。一曲荡气回肠的《感恩的心》催生我心中的那一株温暖的菩提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讲到生命中有三种人,一种是无怨无悔不求回报地关心你、爱护你、帮助你的人;一种是伤害你、欺骗你、利用你的人;一种是既不曾伤害你、欺骗你,但也不曾予你以关怀与无私帮助的人。
聪明的人会让第一种人越来越多,第二种人越来越少,逐渐接近于零,把第三种人转化为第一种人。这种聪明的人是怎样的`人?这种聪明的转化是什么?是心怀感恩。
对于第一种人,给我博大的爱,我理所当然要感恩。父母的爱是最无私的,中国自古就倡导孝顺感恩。兄弟姐妹情同手足,同一个血缘,感恩也是不用说。最重要的是师长和朋友。
古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说,而今,学历长了,为师多了,时间久而久之就会淡忘。我每个阶段都遇到过恩师,种种关爱常常涌上心头。可是,由于生活的压力,工作的繁杂,地域的遥远,对恩师的感谢多是心头的激动。幸亏我今生也为人师,把恩师对我的爱转化到了我的学生。
有一个习惯,我是直接从一位恩师那儿继承过来的,对每个家庭困难,或新转学过来,或自卑内向的孩子,我给予的关爱更多。因为我是个学生时,那位老师对全班同学一一交代她是一个很优秀的女孩,她身上有很多发光的点值得你们学习。我永远记住了那句改变我一生的话,于是我用另一种方式来感恩。但愿我的学生将来也能用自己特殊的方式去感恩。感恩他人,感恩社会,不就是一个和谐博爱的世界吗?
对于第二种人,在给我伤害、欺骗和利用的同时,让我学会了坚强,学会了理智,学会了明辨是非,促使我在挫折中不断成长。对于这样的人,心怀感恩是人生的明智之举。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叫做感谢对手。说的是非洲奥兰治河两岸的羚羊繁殖能力与奔跑能力却大相径庭。通过试验发现繁殖力强、奔跑速度快的东岸羚羊之所以强健,是因为它们附近生活着一个狼群,天天生活在一种竞争氛围中,它们为了生存,反而越活越有战斗力。
而西岸的羚羊之所以弱小,恰恰是因为它们缺少天敌,没有生存的竞争压力。所以,东岸的羚羊要感谢对手狼群,是狼群让它们强健,繁殖能力曾强。我也想到我的一个同事,因感情挫折而离婚,但她从不怨恨,反而言语中常常流露的是对对方的理解和同情。她是那样平静。痛苦之后,她乐观浪漫,积极面对生活。她用一颗感恩的心,赢得的是发光的未来。
回想我自己,近几年来不算多灾难,却也不算很平顺。为人处世单纯简单,对人不设防,常经历被过河拆桥的困窘,也曾被恶语攻击,甚至恩将仇报的,曾经的好友莫名的删除了你曾经的苦都过来了,人生路上还会有新的痛苦。但我已在诸多的痛苦和伤害中变得坚强,学会辨别什么样的人是善良和真诚的人,学会善待自己和他人。我要以文字的形式真心感谢给我制造过痛苦和烦恼的那些人,是他们让我变得更加成熟和理智。
而第三种人,在生活中,大部分都是萍水相逢。轻轻地来,轻轻地去。不求海誓山盟的诺言,若要人尊重自己,关爱自己,你先去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用感恩的心去对待每一丝善良,每一点宁静和谐。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因为你的感恩之心,世间自然多了无数的感动。
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我看遍人间坎坷辛苦。却学会了感恩,我想今天我已经赢得了属于我人生的幸福。
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三十多年前的八月, 在这样一个门前, 一个九岁的懵懂男孩正无助而忧愁的蹲在这不知所措。来上班的赵成香老师把他领进了自己的班里。赵老师那年教幼儿班, 胆怯的孩子看到亲切的她, 就直接跟着她开启了幼儿班的学习之旅。那个男孩就是我。
赵老师是个爱笑的短发女子, 我跟着赵老师痴迷的写字, 描红, 写作文, 最爱看老师用红笔画在小楷本和大楷本上的圈, 尤其有的字还能被画上两个圈。于是我们班的孩子都是较着劲拼了命的练字。老师的红圈成了我练字的动力。为了写好字, 我暗暗地要求自己每天把零星时间积累起来练上两小时。我更喜欢老师画在作文本上的红色波浪线和那些用清秀字迹写出的贴心评语。为了写好一篇作文, 我能把自己的作文修改到连每一个标点符号都能记住。
学习的快乐虽然没有改变我的寡言少语, 但是却让我的内心少了忧愁, 多了向往和自信。右手中指上磨起的茧鼓起的包让我有了一种预感:自己绝对有超过别人的可能。
于是, 练字、阅读、写作成了我小学生活最痴迷的事。
又是一个八月, 我读了中学。班主任孙振凯老师是学究型老师, 他鼓励我朗读, 写作。暑假把家里的书借给我们读。初一暑假我从他家里借了一套《中国现代文学诗选》如获至宝, 整整抄了一个暑假。至今那个红红的笔记本还经常被我翻阅, 找一找教学时需要的材料。从那时起我养成了读书做笔记的习惯。
用微笑鼓励孩子, 用鼓励影响孩子, 用影响引导孩子去追求, 用敏锐的职业手段帮助孩子形成好的学习习惯, 这是我的启蒙老师们的风格与品格。
他们是我效仿的榜样!
假若, 缘是人生中一场最盛大的相遇, 赵老师、孙老师, 长大后我真的成了你.也可能是上天的眷顾, 但更多的是我的成长里有老师的关注和心血。如果我是花开, 他们就是菩提。如果我也能满树桃李, 岂非也是菩提!深受其益的我也学会用微笑、亲和去从事教学。
从教八年后的八月, 我收到了几本日记。里面的文字触疼了我的心:“为什么要放假呀?假期为什么这么长?每个周四赶集, 我都寻找着, 希望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
她寻找的那个身影就是我。这滚烫的文字是一个内向的小女孩对她的老师的真实想念。作为老师, 收到这样的表白, 幸福足矣!夫复何求?
让孩子不忘的老师, 未必需要满腹经纶, 才高八斗。而是要以自己的形象告诉孩子:因为遇到你而感到生活的美好, 人生天空因为你的出现而与众不同。我们可能没有能力直接给予孩子幸福, 创造理想。却可以指引他们追求的方向:
“愿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 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今秋八月, 我从朱永新老师的《致教育》一书中读到了这样的话:
——用自己的榜样去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做好的教育就是帮助人成为他自己。
——影响孩子最有效的方式, 是与他一起成长, 为他做一个榜样。为孩子做榜样, 不仅是你作为母亲需要的品质, 也是你作为教师需要的品质。
看到这些话我感到了身为人师的不能承受之重。
从教20年的我现在精力不足, 体力下降, 心力难支。又因为教育环境的改变, 职业理想打了折扣。少了初为人师的热情与笃志, 弥漫在心头更多的是职业倦怠和面对教育困扰的无奈。我也需要榜样, 需要梳理心情, 重新出发。
一次, 儿子的话给了我震动。“爸爸, 今天为什么不给我们上课?”“我去参加骨干教师培训了。”“你是骨干教师?”“你看爸爸不像吗?”儿子未置可否, 嘟囔一句“我们数学老师才像!”
是啊, 比我大比我要勤奋得多的老师不仅仅是孙老师, 还有洪老师刘老师那么多。我没有资格因为自己长了岁数就裹步不前。想想一些老教师退休了还是坚持上完一学期的课, 从没减过工作量, 我佩服他们。
比我小干活比我多的不也很多吗?看看那些年轻教师, 他们主动承担教学任务。不管再忙, 也是有求必应。帮助老教师做课件, 解决电脑问题, 总是认真亲切, 不请自来!他们的热心, 鼓励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多媒体技术学好, 尽量少麻烦大家。
要说累, 谁敢与学校领导相比?有的领导身兼数职, 简直成了工作狂人。他们几乎就能撑起半个学校!
我们班主任有时工作的累了就在一起发牢骚, 开玩笑:学校可以没有班主任, 学校那么多领导, 学生一看到他们就吓得溜溜的, 可以这样安排一下, 一个领导管一个年部, 所有班主任都退休, 班主任津贴都给这一个领导, 他们每个月的津贴就是工资的三分之一了!这个玩笑道出一个事实:领导累就累在大事管, 小事也得管。班主任管不了的就得他们管。
主科老师喊累, 一些小科老师也不轻松, 现在教体育的我从一个段子里就感到了自己的辛苦和重要性。一个主科老师云:这两天, 我们一有会议, 就让全校学生上体育课, 看来, 学校不用太多老师, 一个体育老师就够了!咱们也是够悲哀的, 什么课都敢要, 就是不敢要体育课, 要了, 学生都能恨死你。
在一些老师的面前, 我不老也不少, 工作不是最轻也不是最累。从他们身上我找到了战胜职业倦怠的理由:年轻时我努力工作, 不做愤青;中年了要踏实乐观, 不做“愤老”, 营造心境的云朗风轻。
坚持一个美好而幸福的传承:像我的老师一样, 引得花开, 愿做菩提;像身边这些敬业的老师一样:愿做孩子们生命中够多的云翳, 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摘要: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才能用自己的榜样引领孩子更好地成长。希望每一个与我有缘的孩子都因为我的出现而变得与众不同。如果我是花开, 他们就是菩提。如果我也能满树桃李, 岂非也是菩提!深受其益的我也学会用微笑、亲和去从事教学。愿做孩子们生命中够多的云翳, 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林清玄,一个喜欢谈禅,喜欢说佛经故事的人,我特爱他的菩提系列散文十书,《紫色菩提》、《凤眼菩提》、《星月菩提》、《如意菩提》、《拈花菩提》、《清凉菩提》、《宝瓶菩提》、《红尘菩提》、《随喜菩提》《有情菩提》,清幽大气,是以一个佛教徒的眼光看待世界,用一颗菩提之心关注现世人生。文章委婉轻柔,充满悲悯情怀。他没有简单地讲经说道,而是用一些看似浅显实则深奥的经文,从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情和现象说开去,让道理渗透到日常最简单最普通的生活和感受中。
林清玄曾在《凤眼菩提》的自序中说:“我有一串凤眼菩提子串成的念珠。凤眼菩提子有着古朴精致的褐色,每一粒上面都有一颗美丽优雅的眼睛。我很喜欢这一串凤眼菩提念珠,每一回数他时,心念就飞升到空明纯粹的世界,仿佛走在精致优雅的路上,一路上有花皆香,有树皆绿,风里流着音乐,云都散得干净。”
《凤眼菩提》书中一文《重瓣水仙》里的这样一段文字:如果一位花贩把自已照顾成一朵花那么细致与美,那么她卖的花一定不会太坏我喜欢向如花的姑娘买花我喜欢向有书卷气的老板买书我最喜欢菜市场卖菜的一位阿婆,因为她梳理得最整洁,笑起来温馨自然,就像她架子上的青菜可惜,这样的惊见是不多的,所以我珍惜这样的缘。读到这样一段文字时,我的眼前不禁出现了作者所描述的如此认真对待生活的人。如花的姑娘、充满书卷气的书店老板、温馨自然的卖菜阿婆……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不仅能让自己快乐,而且这份爱生活、爱工作的.情绪还会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就连没有看到他们的我,读到这样的文字,也会觉得生活是那么的美好,快乐和幸福感油然而生。
大家对“将就”这个词语一定不陌生吧,它常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它一出面,麻烦的问题基本就能解决了。它有个孪生兄弟――“讲究”,人们不太喜欢它,因为它的出现代表着事情将会变得复杂,很多人都怕麻烦,所以喜欢将就不喜欢讲究。当我们喜欢向如花的姑娘买花、向充满书卷气的老板买书时,不正是因为他们的讲究,他们对待生活的认真态度而心动吗?如果生活多一点讲究,少一些将就,一切都将变得更美好起来。联想到自己老师的身份,我们除了教给孩子们知识,更主要的是要教会孩子们为人处世之道,那么这份讲究的生活态度,不正是能陪伴孩子一生的好朋友吗?
今年夏天,正该是菩提树最繁茂的季节,不知怎的,那树却突然枯死了,似乎每个路上的人,都为它的调零而投以惋惜的目光。
这棵从小就被特别照顾,向来因有木架支撑,而未曾倾倒过的树,为什么长了十多年,几乎要成为一棵大树时,却一下子死了呢?
有一天我特别走近它,抚摸着它那依然细腻光滑的树皮,作深深的悼念,突然发现树皮上竟被人割了一圈裂口。“是谁杀了菩提树?”我沿着刀痕转向树的另一侧,发现居然是一根绑在支架上的铁丝,想必是菩提树幼小时,为了保护它而拴的.,岂料随着树的成长,人们竟然忘了那圈小铁丝已经不再适用,渐渐地铁丝嵌入树皮,大家更难以觉察,直到此刻被我发现,却已经迟了。
秋天,最浪漫的事情就是择一个晴朗的日子,漫步林间小径。踩着脚下厚厚的落叶,沉浸在这美好的安然中,你会喜欢上这最绚丽的色彩,爱上这段沉静的时光,恋上这份清怡的静美。
最诗意的季节,沾满最深情的笔墨,抬头是向往的天空,放眼是夺目的世界。或许秋天是留给我的温情生暖的情结,是呼之欲出的最后的感动,是心灵最美的期待。
走进深情的秋天,你在时光的经卷里静坐,我在岁月的城中修行。如果,你还在长夏的梦里,那么定是我带着尘世的烟火,沉浸在相依的花草丛中,描一幅眸里的思念;如果,你已经醒来,那么,还是我站在沙沙的树下,听着前世许下的梵音,走过恬淡的韵律,采一朵明媚的初见。
春天,一个人,在文字里编织了一个梦;秋天,一颗心,却再也走不出一段情。多想,记住一场灿烂,为懂得的心;多想,留住一个微笑,为值得的人。
对于一个饱尝尘世沧桑的人来说,秋天是心底寂寞的诉说,是迎接一切惆怅和失落的火热的胸怀,也是任何一种情感的归宿,更是尘埃落定时,心灵深处的那份安然。
枕着岁月的清幽,躺在多愁善感的季节,收获一次美丽、一场深爱、一许相思和一份离愁。路过之后才知道,生命里的错过,不是遗憾,而是懂得和珍惜;走过之后才明白那个该原谅的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今世的缘,或许只是为了摘下那颗前世的因种下的果,而今生植下的心念,却不知何时才能结出喜欢的模样。走过一路风尘,只想随遇而安,握一手残留的暗香,你不言,我亦不语,或许已是最好的圆满。
久处繁华,就会知道世间唯烟火味最是平淡。修行不是闭门谢客,身处闹市,以善为本,留一份真,拈一颗淡然的心,日子同样可以自在、优雅,如行云流水。
人间百味,尝过的`人才知道什么是苦尽甘来。一个人,一段时光,一颗淡淡的心,你亦不惊,我亦不扰。世象万千,无不在一念间,一念起,红尘喧嚣;一念灭,世间清净。
有些情,或许最后只能流着泪走。爱过,已然足够,从不会奢求一世长久。倘若此生真的还能执一朵吉祥的花开,等在守望的路口,就如这个秋天,隔着一池秋水,也愿将这份念想醉在你的心底。
若说思念,是因为别离的忧伤,那我的梦里依然绿草如茵,一如你的婀娜走进甜蜜的诗里;若说思念,早已落下一地秋黄,那我的世界只有岁月的浅迹,犹如结出一朵光阴的花语。
【菩提文化】推荐阅读:
菩提树读后感10-12
企业文化儒家文化12-02
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11-20
安全文化与企业文化11-20
旅游文化历史文化05-24
文化生活1体味文化07-01
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10-06
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10-22
继承儒学文化 弘扬民族文化09-10
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