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教育考察感悟

2024-10-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加坡教育考察感悟(推荐7篇)

新加坡教育考察感悟 篇1

1.国家高度重视教育。

新加坡作为一个建国历史不长,地域面积很小,“弹丸之地”来形容它一点也不过分,资源能源缺乏的国家。鉴于此种情况,新加坡认识到要把人力资源作为重要的生存条件,提出 “教育立国”,教育也就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它能成为亚洲“四小龙”之

一、经济的腾飞正是得益于强有力的教育。李显龙总理说:教育是我们所能给孩子们的最宝贵的礼物,这是对我们的未来最关键的投资和使我们在变化 的世界中可以生存和繁荣的最有效战略。所以,国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重大的举措。例如:在5年时间里,拨款1亿5千万元,支援更多的学校发展艺术、体育、数理专长项目。在7年时间里,拨款7亿元为所有的学校兴建室内体育馆。每年拨款450万元,设立“海外姐妹校基金”。每年拨款3亿8千万,推出“教师专业与个人发展配套2.0提升版。”拨款4亿,为所有7岁至20岁新加坡公民设立“中学后延续教育户头”(终身教育经费)。2007-2010年,拨款2亿5千万,为教师调整待遇提升专业水平。2006年前每所中学聘用 一名辅导员(心理辅导员),学生行为差的就送其去辅导员办公室接受教育。等等。新加坡政府、国家教育部根据其本国的实际情况,所设立的教育体系为其政治、社会和经济而服务,以素质教育为切入点,提升年轻一代的整体素养,不断开发人力资源以应对多变的未来。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面对经济高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科技的迅速发展等状况,政府进一步明确,教育发展的理念是“培育每个孩子成为有用的良好公民”。国家创设各种机会,建立多种奖学金,从“生存导向”到“效率导向”,再到“能力导向”激励各学校、老师和学生,朝目标而迈进。

2.东西方教育之结合。

东西方教育有许多不同之处,最明显之处在于,东方教育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以考试成绩定论,强调知识的掌握。西方教育注重知识的点拨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给学生留有思考、发挥和创造的较大空间。新加坡教育将东西方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吸取各自的精华,建立一种融合东西方教育的较完善的教育制度。新加坡小学至中学同国内一样是6+6学制。但是体制结构与我们有较大的差别,而且采取不断的分流。小学四年级后就分流成EM1、EM2、EM3,小学六年级毕业,离校时,有全国会考,根据成绩报读各中学,中学(初中)读4年或5年,毕业时参加英国剑桥普通文凭考试(即“0”水准考试),根据成绩报读不同高中,成绩优秀者可读初级学院,它是大学预科班基础,读上初级学院就是向大学的门槛迈进,成绩次一点的可读理工学院,再次的就是读工艺教育学院。这样不断分流的教育制度,使新加坡实施的是精英教育与普及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制度。提倡跨学科专题作业,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知识领域的相连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不同知识的能力。

新加坡对学生的教育培养目标是全方位的,绝非是单一学科教育,他们重视的是学生除学业外的各种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公民意识的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学生的英文水平相当高,全英文授课,全英文交流的环境,学生面向国际参与竞争的能力相当强,除此之处,华族学生华文水平,在近年来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因此,去新加坡学习,无语言障碍,每一个孩子既会说流利的英语(官方语)又会说本国语言,东西方文化得到很好的交流与结合。

3.素质教育成果显著。

(1)帮助学生明确“成绩不是生命的唯一大事.”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2004年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不仅是为了让人们掌握谋生技能,同时也是为了下一代创造施展才能和实现抱负的机会。我们的目标不仅是传授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新一代人的内心点燃起求知的火焰。” 他提出了“少教多学”的指导思想,意思是说,老师少教一点,让学生多学一点。成绩诚然重要,考试一定要及格,但成绩不是生命的唯一大事,在学校里.还有许多生活上的事务值得我们学习。在不影响学生为高等教育做好准备听前提下,裁减课程内容,这让学生可以腾出时间专注于核学习心知识及技能,也为学校课程提供更大的空间,使教师可以灵活的设计与安排校本课程活动。

新加坡人普遍认为:与学生的学业同样重要的是,要使年轻人具备良好的价值观和不屈不挠的品格,以积极面对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挫折和困难,并且有决心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因此,学校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发挥创意的机会,并积极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

(2)政府和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素质的提高。

新加坡教育“五育——德智体美群(合作)”并重,高度重视素质教育,从新加坡教育发展的理念上就可以得到充分的证明。

其教育目标为:①培养每个孩子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创意、能创新并能与各界人士联系;②放眼世界,报效祖国;③获得深度和广度的知识、技能与倾向,以过着充实的人生并能积极地贡献于社会。其预期的教育效果为:①能明辨是非;②懂得自己的长处和改善自己的短处;③能与人合作与分享,和谐相处,关怀别人;④对事物产生好奇,富有创意及创新能力;⑤能思考,能有效的表达自己;⑥敬业乐业;⑦有良好的习惯和修养,对艺术有鉴赏力;⑧认识新加坡,效忠国家。从上述这些教育发展的理念和培养目标,我们可以确信其学生素质培养之重要。

从各校的课程设置、时间安排,尤其是成绩评定,均有利于学生社团培养与素质提高,从时间安排上说,每天下午3:00以后(小学1:30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进行艺术培养和科学探究,也可以进行小组交流、社区活动、社会实践。学生的作品被布置在学校美术馆和学校最醒目处,激励学生培养兴趣,发展能力,鼓励学生展示才能。全国每年举行各种各样的竞赛,设立各种奖项,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

此外,新加坡的学校积极扩大课程辅助活动的范围,肯定学生在自发活动及社区活动方面的表现,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考验毅力的项目。课程辅助活动是全面教育的一部分,它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使学生具备坚韧、自信、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应付瞬息万变的世界,而且不断追求进步。而社区服务活动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资任感、对国家的归属感与献身精神,通过参与社区活动,可以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美德。

品德教育是新加坡教育的中心,学校虽然不能确保每名学生考试获A,但是有能力帮助每名学生树立良好品德,学生在大学前的“人生背包”里能够具备四样物品:自信、区隔力(分析和分辨事情的轻重)、同情心、同伴。文凭和钱财不应该是重点。

(3)教育是一场马拉松长跑,不是100米短跑

家长和老师要思考这样的问题:面对全球化世界,孩子需要什么?

通过培训我感受到,以后的“文盲”不是不认字的人,而是不继续学习、没有终身愿望的人。所以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压力,分数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让孩子拥有学习的兴趣,让孩子不畏惧学习,要让孩子知道必须学习好,尽自己的能力学习好。

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学习,积极创设家庭学习的氛围,让孩子感觉到学习是一定要、一生要做的事,父母这么大年纪也一直在学习。这样给孩子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之,要明确一点,教育是一场马拉松长跑,不是100米短跑。

新加坡教育考察感悟 篇2

一、合成谬误——从交通看教育教学机构设计和功能

英国的很多马路很窄,比如曼彻斯特,两车道、三车道而已,但是公共汽车开得飞快。仔细观察,在英国开车因为车道比较窄,驾驶员只能一直沿着一条路开才会开得比较快 ;试想如果马路很宽,多达八车道,当有堵车时,驾驶员就可以选择车道,左边不行就走右边,右边不行再走左边,可能所有车都在选择车道,不停地变道并线,势必会阻挡后面行驶的车辆,所有的车辆都快不起来,让整条本来宽敞的马路运行效率大大降低。这就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来的合成谬误(Fallacy of Composition)吧,它是一种谬误,就是对每一个局部说来是对的东西,仅仅由于它对局部而言是对的,在宏观上并不总是对的 ;反之,在宏观上是对的东西,在微观上可能是十分错误的。

英国的基础教育为了避开萨缪尔森经济学中的“合成谬误”,首先在学制上进行了顶层设计,英国的学制实行11年义务教育,初等教育包括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一共6年,中等教育阶段包括第三学段和第四学段以及义务教育之后的16~18岁。其次是系统规划中等教育阶段的考试,主要是资格证书考试(简称GCSE考试)作为离校考试,反映学生在义务教育结业时在学科学习方面达到的水平 ;中等教育普通证书考试是一种绝对评价,凡是达到相应指标的学生均可获得证书,可以作为升学深造的凭证与入职工作的证明 ;最后是全社会共同参与中等教育普通证书考试的实施,英国资格与课程局(简称QCA),负责国家课程管理与评价,外部职业和学术资格,保证国家课程有关测试的信度、效度和严肃性以及社信力,另外还有评价与资格联盟(AQA),英国爱德思国家学历及职业考试局(EDEXCEL)以及剑桥和皇家艺术协会考试局(OCR),北爱尔兰教学大纲、考试与评估委员会(CEA),威尔士联合教育委员会(WJEC)等五大机构,这些机构共同负责“根据国家课程,设计考试程序制定考试时间和公布考试成绩的日期 ;制定统一的证书格式 ;制定统一办法,以处理考生和考试组织过程中的违纪行为等”。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断改革,中等教育普通证书考试已经形成了鲜明的特点——注重能力考查,中等教育课程的选择性、评价方案的多样化更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

英国在提出“每个孩子都重要”之后,在短短的几年内在目标、机构、措施等方面,从教育部到每一所小学,得到了层层落实,真抓实干,态度认真,计划周密,措施保证,经费落实到位。

二、蝴蝶效应——从环境看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英国校园环境和自然环境都非常好,随处望去满眼绿色,只要有泥土的地方都种上了植被,不管是花草还是树木,都那么蓬勃有朝气。实际上英国的所有地方都是这样(图2是爱丁堡一个小镇的道路),雨水充足,气候湿润,适合植物生长。英国环境的优美,源于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国民素质,源于他们保护大自然的细心与耐心,这种细心与耐心就如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用蝴蝶效应来解释空气系统理论那样(亚马逊雨林一只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环境条件通过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优美的自然环境对净化人的心灵,激活创造思维,促进素质发展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也孕育了优越的人文环境,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教材资源是课程资源中有形的物质资源,是教师和学生能直接利用的共同有效的课程资源,而英国中学生物学教学,学生手头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师为了实现国家教育理念和课程标准,及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教好”的信念和满足学生的需求,认真研究,开动脑筋整合教学资源,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加工,使之更加符合教师的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比如把打印好的图片(图3)根据制定好的操作步骤折叠成DNA空间双螺旋结构(图4),实现了学科内在逻辑与学生认识逻辑的统一,实现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有利于学生通过活动建构新知识。

“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做,你就是专家 ;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行家 ;把重复做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教师备课的过程就是对教材进行开发与利用的过程,教师长时间从事这样的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工作,有选择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和加工,长此以往就会成为“课程工作者”、“课程研究者”,呈现给学生的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识逻辑,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教教材”的人,实现了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正是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中,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以及教师发展的意义才得到确认。同时,在教师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更自由、更幸福,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发挥,潜在能力均获得保护和开发。

三、以人为本——无处不在的关爱让学生具备社会人的主体性、合群性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认为“在于免除恐惧”。“教育要授予的是整体性知识,整体性知识使人了解真实的世界,了解真实的自己,人将不再恐惧。”马克思也认为,是使“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这就是说,教育的根本所在应该是以人为本,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英国的教育注重人本化,以人为本是教育的核心理念,尊重每一个人,特别是残疾儿童,也就出现了像霍金这样出色的物理学家。

“需要满足论”认为,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到学校里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所以英国学校很少见到口号性、励志性的语言挂在墙上,他们更多的是通过老师跟学生的交流表达出来,有激励、有爱意、也有警示。英国中小学的校舍不追求外表的富丽堂皇,但是教室都宽大明亮,学生活动的空间很大,设施齐全,都配有多媒体电子白板,操作非常方便。在走廊、过道,教室内部到处贴着或悬挂着学校的荣誉、特色内容、学生作品、各学科的知识点等,只要是进了学校,就能感受到教育的存在,这或许就是让墙壁“说话”。

他们把教育公平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注重学生群体的基础性,关注学生的安全、动手、动脑等不同方面,每一个实验和探究都要求学生注意安全,比如戴护目镜、保持实验室药品瓶口密封等,防止烫伤、划伤、盐酸(氢氧化钠)烧伤、保持实验室药品瓶口密封等安全注意事项,这些关注涉及每一个学生的安全生活、健康成长。他们还关注体育锻炼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即使是下雨天,室外的体育课还在继续(图5是下雨天还在上体育课的英国中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来训练学生运动自己的大脑,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养成团队感与合作配合的精神,增进学生的情感交流,增加相互了解,改善人际关系,促进友谊、增强团结,淡薄胜负的观念,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竞争中求生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教师与学生没有师道尊严的隔阂,更多的是民族平等的师生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沟通。在班级里,教师和学生可以坐在地上上课,学生也可以在班级里移动地学习,每位学生在一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在不同的小组中参与学习,增加课堂上学生之间合作、互助的频度和强度,创造了学生互相认识、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的好品质,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提高了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促进了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和健康个性的养成,在集体中发挥个人的能动性,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使自身得到发展与提高,让学生具备社会人的主体性、合群性,并自觉地为这个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这次考察学习,笔者感受到了西方国家的“社会高度文明、经济高度发达”,感悟到英国的基础教育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虽然中国也有许多优良的教育积淀,但我们有必要从务实的角度做些恰如其分的反思。

知识链接

英国政府于1944年发表了教育改革白皮书,称为《1944年教育法》。主要内容包括 :废除只负督导责任的教育委员会,设立国家教育领导机构教育部,加强中央对教育的领导 ;废除中小学教育不连贯、相互重叠的学制,把公共教育体系划分为初等教育(5~11岁)、中等教育(11~18岁)和继续教育三个阶段 ;把义务教育年限从9年(5~14岁)延长到11年(5~16岁),公立学校实行免费教育 ;根据不同经费来源将学校分为郡立学校、志愿学校和独立学校 ;规定了地方教育当局的职责 ;确立11岁考试,对小学毕业生接受中等教育进行分流。《1944年教育法》是英国教育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教育法令,它决定了英国战后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英国自此确立了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三个相互衔接的阶段组成的现代公共教育体系。

摘要:英国是世界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也是造就了上百名诺贝尔奖得主的灵地。2014年诺贝尔奖生理学和医学奖又眷顾英国人,奖给了英国的神经科学家约翰·欧基夫和挪威的两位科学家。至此,大约有6300万人口的英国,已有105位科学家获此殊荣。

新加坡社会组织考察 篇3

一、新加坡社会组织概况

社会组织,又称“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等,泛指在一个社会里由各个不同社会阶层的公民自发成立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和社会性特征的各种组织形式及其网络形态。

新加坡的社会组织网络覆盖广泛,数目繁多,按照其不同特点常被称为“社团”、“慈善组织”、“信托基金会”等。若以团体的注册方式为标准,可以整体上将新加坡社会组织分为两类:一是注册为社团的社会组织,二是注册为担保性质的公司的社会组织。社团涵盖了大部分的团体,而担保性质的公司则主要由慈善组织构成。

新加坡的社团又可分为官办和民办两种。官办社团是政府基于某项事业的需要而组织的团体,执行着政府规定的任务;民办社团则由公民自行组织,享受着有限的自由。官办社团的典型代表是新加坡人民协会(PA)——一个具有半官方性质的法定机构,它即与新加坡政府结合紧密,又与之保持距离。人协会依照《人民协会法》成立于1960年,其主要职责在于促进种族和谐、社会团结,培养领导力,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并促进政府与民众沟通交流等。人协具有八十余个团体会员,三个合作伙伴。如今,人民协会已成为全国社会基层组织的总机构。它通过其下属的众多社会基层组织,联系了绝大部分,尤其是中下层民众,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成为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桥梁。在新加坡的慈善事业的发展中,活跃的慈善团体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68年新加坡国会通过法案,国家福利理事会(NCSS)成为各慈善团体的总福利机构。它的救助帮扶工作遍及残障人士、灾民、老龄人、青少年等诸多群体,其社会服务的丰富性与专业性广受好评。

二、新加坡社会组织的政策环境

(一)新加坡政府对社会组织的态度

新加坡政府历来以强势的威权政治著称,传统政府下的社会组织也因此发展极其有限。然而随着国际民主政治理念的宣扬,和国内公民素质的提高,新加坡政府对社会组织也显露出更为民主与宽容的姿态。

新加坡政府对社会组织的总体理念是:“在保安和稳定及公众期望之间维持一个平衡点,容许民间团体生长,鼓励发展公民社会”。另外,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确立的民本理念、包容理念和法制理念也同样体现在政府对社会组织的建设上。“民本”指:政府要求各社会组织在开展活动与提供服务过程中时刻从民众的需求出发,体现人性化。“包容”指:政府鼓励多种族、多语言、多宗教的和谐共处以及劳资政的和谐共荣,例如官方资助和发起了一些志愿组织,旨在联系社会各行业、各层次的民众。“法制”指:政府致力于实现“法律是秩序的先锋”这一目标,为社会组织建立了相对完备的法律法规,并且执法严正、惩罚严厉。

(二)新加坡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互动关系

由于新加坡政府威权政治的背景,国家在政策制定及资源取得上仍掌积极主控及干预的角色。新加坡政府与社会组织间的互动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新加坡政府对社会组织的支持

經费支持是政府对社会组织最为有力的支持方式。新加坡社会组织的活动经费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政府的拨款;二是物业租金收入和活动收费;三是社会人士资助。对于人民协会,20%的活动经费由其自筹,而其余则由政府拨款。对于慈善组织,政府通过国家福利理事会给其拨付行政费用,基本占慈善组织行政费用的50%。

在主要的经费支持以外,政府也会安排部分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项目。例如,为了简化慈善团体和公益机构注册、报告、提交筹款要求的程序,政府慈善网站在2007年投入使用。同时,政府聘请培训师对慈善组织进行了在线培训,以帮助其了解网站的各种功能。

2、新加坡政府对社会组织的利用

(1)完善政策。政策的完善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更好的政策制定;二是更好的政策执行。首先,新加坡通过不同的社会组织收集民意,并据此不断改进政策,以实现政策的供需平衡。其次,新加坡政府将社会组织作为了其执行政策的有力协作者。例如,东南社区发展理事会曾向烟民免费发放六千个随身携带的“迷你烟蒂筒”,以鼓励不随地乱丢烟头。这一活动无疑促进了新加坡政府相关环保政策的有力推行。

(2)宣传政党。社会组织在政党的社会化宣传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民行动党在历次选举中,均获得较多的选票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民行动党是用嵌入的方式,通过各种基层组织和人民联系在一起,获得了多数人民的支持。

(3)培养人才。新加坡社会组织的活动与项目丰富多样,贴近民众。而政府正是借助了这一特点来培育政府、政党人才。一方面,让普通党员深入社会基层组织学习和锻炼有助于他们形成先进的服务观与群众观,展现才华与能力。另一方面,让广大民众参与到社会组织中,成为志愿者甚至基层项目负责人,有利于在此过程中联络更多优秀人才,这也是人民行动党常青的重要原因之一。

3、新加坡政府对社会组织的控制

新加坡的核心的社会组织大多隶属于特定的政府部门管辖,即使是民办团体,实质上也会受制于官办团体。例如国家福利理事会和人民协会均隶属于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福利理事会的主席由部长任命。而人民协会的董事会主席由政府总理兼任。

新加坡政府对社会组织的控制除了体现在隶属关系上,还体现在其巨大的裁量权上:在批准社会组织的登记申请时,登记机关被允许自由处置,而无法诉诸法院。同时,根据《社团法》,部长可自由裁量,免除任何登记的社团任何在社团法令下所受的限制。

另外,为了从经济上控制社会组织,在新的慈善会计标准中,政府要求慈善团体公布:借给董事会或外方的款项,与相关人士的交易,各个项目详细的花费情况等。

三、新加坡社会组织的法律环境

新加坡有关社会组织的法律较为完备,根据不同性质的组织制定了不同类型的法律,具体包括《社团法》、《慈善法》、《公司法》、《合作社法》等针对不特定社会组织的法律,《国家福利理事会法》、《人民协会法》等针对特定社会组织的法律以及《所得税法》等其他法律中的相关条款。以下将主要从注册管理、税收管理和监督三方面阐述新加坡社会组织的法律环境。

(一)注册管理

在新加坡,成立合法的社会组织,必须到有关部门办理登记注册手续。社会组织主要可以根据《社团法》、《公司法》和《慈善法》注册登记为社团、公司和慈善组织。若一个组织既是社团又是慈善组织,则必须根据《社团法》和《慈善法》进行分别登记。

所有社团的登记均由新加坡社团注册局负责。该局是新加坡内务部下属的一个法定机构,负责依照新加坡社团法令和条令对社团进行注册。其注册方式又包括两种:一是,非敏感性机构直接采取的简易自动注册方式;二是,涉及宗教、政治、人权等的机构采取的普通注册方式。对于《社团法》附录中的所定义的特种团体,还存在着法定拒绝登记申请的情形。

社会组织根据《公司法》则可登记成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对于有可能从事非法活动,损害公共利益的公司会被公司企业登记局拒绝登记。当由于公共政策以外的原因而被拒绝登记的公司可向法院提起诉讼;当由于公共政策以内的原因遭受拒绝的公司则可向财政部提起诉讼,并由财政部做出终局裁决。

除已被豁免登记的组织外,所有慈善组织均须向新加坡专门负责慈善事务的官员提出登记申请,否则将受刑事处罚。

(二)税收管理

新加坡国内税务局是根据税收法设立的管理税务的国家机关。在新加坡,享受免交所得税待遇的社会组织分为两类:一是通常享受免税的社会组织;二是符合免税条件,但并非通常情况下都享受免税待遇的社会组织。根据《所得税法》,前者的所有收入均可免交所得税,但该类组织从其持有股份超过一半的公司所获得的红利则仍需正常纳税。而后者虽无资格申请通常免税待遇,但可以每年申请免除所得税,这类组织主要包括了互益组织、慈善团体、俱乐部和社团等。

(三)监督

新加坡的社会组织在日常运作中需要履行规定的义务,并且政府主管机关对此享有一定的检查权和调查权。政府对社会组织的监督也主要体现在这两种权力的运用中。

1、检查权。首先,政府依法检查社会组织的有关信息。例如,《社团法》规定社团登记机关有权在任何时候,以签署通知的方式,命令已经登记的社团公布其内部信息,出示社团的任何文件、账目和人员登记表。其次,政府依法检查社会组织的所得税申报表。《所得税法》规定,非政府组织必须在特定时间内向政府的所得税审计官提交其所得税审计表。再次,政府依法检查社会组织的其他特殊活动。例如《慈善法》规定公众筹资活动必须有公安部门颁发的许可证或执照。否则可能遭受刑事处罚。

2、调查权。首先,《社团法》规定,登记官、助理登记官、治安官、或者经其书面授权的警察有权在任何时候进入任何他有理由相信被用作已登记社团或其成员开会和办公的场所,并采取相应的强制措施。这就赋予了政府在特定情形下的搜查权。同时,《社团法》允许治安官等进入他们所认为的非法社团会议召开和非法社团文件储藏的场所,并可以在必要时采取强制措施。这也赋予了政府一定的拘留权和扣押权。其次,《社团法》规定,在对社团的调查中,登记官与助理登记官有权传唤证人,并可对有关社团提起诉讼。

需要指出的是,新加坡社会组织的法律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始终处于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中,但其目的都是为了能更有效的对社会组织起到规范和引导的作用,并最终形成新加坡政治、经济、社会的和谐共荣。

四、结语

随着长期的建设与发展,目前新加坡的社会组织已形成了数目众多,覆盖广泛,发展繁荣的局面。这其中,新加坡政府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政府一方面与社会组织紧密合作,大力支持其蓬勃发展;另一方面也设立了严格的法律,对其积极干预。虽然,有学者认为新加坡的社会组织对政府的依赖性过大,还存在不适应国内外环境变化的弱点等等。但毋庸置疑的是,新加坡的社会组织在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公共服务,密切官民关系,建立多元社会主体和培育公民社会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些优点是值得我国学习借鉴的。

参考文献:

[1]王名. 社会组织概论[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4).

[2]王芳,李路曲. 新加坡社会基层组织建设的经验[J]. 理论探索,2005(2).

[3]陆建义. 向新加坡学习:小国家的大智慧[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8).

[4]黄子庭. 新加坡志愿性福利组织和政府公部门的互动关系探讨[J]. 社区发展季刊,民1993(3).

[5]楊沐. 新加坡的人民协会和社区建设[A]. 新加坡研究[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11).

赴英国教育考察学习感悟及思考 篇4

时间:2012-01-06 17:14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156 次

导航:

淮安市第三中学 丁健平

2011年10月9月至10月22日,由江苏省教育厅组织,清河区教育管理考察团一行15人赴英国进行学习考察培训,我们先后听取了7个专题的学术报告,与4所中小学进行了交流,参观了伦敦、爱丁堡、切斯特、爱彻斯特的工业展馆、美术馆、艺术馆、博物馆及牛律、剑桥曼彻斯特等著名大学,还考察了温莎城堡、莎翁故居、湖区小镇、曼联球场、塔桥、大本钟等文化名所。

感悟与体会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英国人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发展,始终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关注教育均衡、公平、关爱,“每一个孩子都很重要,都有权利享受良好的教育”“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在培养目标上,是“让每个人都能工作”,能养活自己,追求安宁的生活,快乐享受每一天,不以升学为目标。教学上关注学生的接受度,学生是否乐意学、主动学。同时特别注重学校安全、师生健康、师资培训及残疾、智障学生的教育培养工作。

自主高效的办学模式。政府下放权力,地方提供保障,学校自主办学,家长主动协作是英国学校主要管理和运行方式。国家只负责编写大纲,进行宏观调控;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主要职能是根据国家的大政方针,结合地方和实际情况制定地区的教育发展方略,为学校发展提供帮助,支持和服务,与学校是合作伙伴关系;学校成立校管会,校管会负责制定学校目标,整体运行的控制,校长全权负责学校的日常管理,在奖金分配、教职工聘用、课程设置、工作评价等方面有足够的自主权,校长被称为首席执行官,挑选严格,竞争激烈,薪水很高。扎实细致的素质教育。学校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成长规律,在国家教学大纲指导下,按国家课程标准自主设置教学内容,选择教育方法等,没有课本教材,没有统一要求。教师按资料编教学内容,学生记笔记,作为复习考试依据,进行模拟化、主题化教学,留下大量时间让学生观察生活,培养兴趣,张扬个性,发展能力。平均每班20人左右,课堂教学实施小组合作。教师认真负责,善于激发兴趣,启发调动学生为学生展示提供机会,学生自由放松,积极主动地表示自己的观点及认识。活动组织自然,游戏教学处处体现寓教于乐,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重视信心教育、安全健康教育,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课程设置既重视英语、数学、理化生教学,又依据实际情况进行选修设计,并不断调整。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协同合作;提倡阅读,注重环境育人;对学困生,智障生教育有耐心,单独辅导。科学公正的评价机制。1993年英国成立教育标准评估办公室,对学校进行综合评估和督导,内容包括领导管理、教师风貌、财务、教学、学生精神道德、家长对学校的看法等。分常规督导、优质学校自评、问题学校跟踪督导、专项督导。督导方式主要是听课、座谈,一般每3年1次,结果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评估是开放的、动态的、多元的和发展的,不唯分数。英国也有频繁的考试,国家级统一考就有5次。以学生的基础水平定标准,运用红绿灯系统评价进步指标、教育质量,转变一考定终生做法。对考试结果进行系统分析,提出改进方法,引导教师、学生、家长反思,落实措施提高教育质量。根据学生中考成绩分层次培养,优等生鼓励进大学学习,中等生进行普职分流,偏下学生教授基础课程、生存技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不同学生成长、成才、成人。

底蕴丰厚的民族文化。英国社会文明,经济发达,法制健全,保障完备,环境宜人,公民素质普遍较高,教育世界领先。英国是个岛国,气候湿润多雨,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但现在英国本土很少有工厂,农业以牧业为主,重视生态保护,因此环境清新宜人。英国人的绅士文化得到全世界的广泛认同,与其老牌帝国的地位是相称的。可以说英国绅士文化的形成是其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虽然现在英国已没有夕日“日不落帝国”的辉煌,但其国民在骨子里还保留着贵族的气质,绅士文化依稀犹存。

借鉴及思考

我校地处淮安老城区,是一所拥有50多年办学历史的老学校,曾经创造过辉煌的办学业绩,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新世纪初,学校的发展逐步落入低谷。生源的数量与质量逐年下降,社会声誉和教育质量持续走低。如何为这样一所老学校注入新的活力,全面提升办学质量,促进学校健康快速持续发展,英国基础教育许多好的做法值得我校借鉴学习。

一要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每个孩子都重要,每个人都能成功,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一切教育活动都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学校要在挖掘和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秉承“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办学宗旨,承认学生需求的多样性和发展的多向性,竭尽所能地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知识技能基础和个性人格基础。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真正的设置具体可行的相应措施和方法,身体力行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心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人格。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做到既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又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二要进一步做实基础工作。在规范化、制度化基础上实施全员、全程、全面管理,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围绕学生习惯的培养,加强课堂、课间、作业、辅导、早读课、考试管理。继续抓实教学六认真,重点抓好教师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处理等教学环节,集体备课、教研组活动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确保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实行日反馈制度,对师生的办公、学习进行巡视检查,做到逐项记录,即时公布,当日汇总,每周总结,按月考核,增强制度执行力。尽可能地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被人关注、被人爱护的温暖与幸福,更多地体验到自由探索与成功的快乐和自豪,更多地感受到人性的光明与和煦,感受到仁慈、宽容与敬业的力量。

三要进一步深化教学研究。“226”高效课堂是我校近两年着重打造和实施的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以教案和学案为载体,以学习行动小组和学习科研小组为平台,以“六步导学”(课前检测、激趣导入、自主研学、合作研讨、展示反馈、总结提升)为路径,突出学生主体,引导学生自学,为学生展示提供舞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我们要围绕“226”高效课堂,深入开展研究。每个教研组、备课组均要有校级以上课题,围绕课题研究开展教研活动,力争将学校“226”高效课堂研究申报为省、市级立项课题,深入推进高效课堂建设。

四要进一步开展特色活动。新课程教学不能局限于教室、学校的小天地,要投身于社会、自然的大课堂。以信心教育为核心开展特色活动,继续围绕文化布置、主题教育、高效课堂、艺体活动等方面开展信心教育,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宽教育活动的思路、途径、方法和形式,使信心教育活动逐步成为学校的品牌文化。积极开展第二课堂、主题教育和艺体活动,开发校本课程,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使学生能从中获取知识、锻炼才干,丰富个性。让那些曾经扮演着失败者角色的学生,重拾自信,阳光地学习和生活,努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基。

新加坡考察学习报告 篇5

——有感于新加坡的基础教育

株洲市三中 孟祥忠

2010年11月20日,株洲市优秀校长骨干教师培训班一行23人,在钟局长的带领下,肩负着领导的殷殷期待和教育的神圣使命,赴新加坡进行了为期20天的考察学习。能得到如此系统、精致而高效的培训,我们深感幸福。学习归来,在新加坡的所见所闻、从专家报告中所得到的大量信息,激发我们联系株洲实际,深刻思考、认真研讨。从中所得到的深刻感悟,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提升了我们的认知水平、思考深度和管理能力。通过聆听专家报告、参观名校校园、小组研讨交流,我们收获丰厚。尤其是新加坡的基础教育环境、教育体制、课程设置、活动育人以及规划引领,一如新加坡街头秀美婆娑的雨树风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撷取其中几个方面,略谈自己的印象、感悟与思考。

一、规则和谐的教育环境

新加坡的发展历史,注定了其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特点。其三百多万公 民和永久居民,主要由华人、印度人、马来人以及欧亚其他族群组成。大家按一定比例混居在公共组屋区,相居为邻,和谐共处。无论是在宾馆和街头的餐厅subway,还是在新加坡河畔炫彩灯光下的酒吧排挡,各种肤色的人群在一起友好分享美食和音乐。放眼望去,满目皆是其乐融融的和谐景象。

和谐源自规则。仅以交通治安情况为例论证。让我们感叹的是街头见不到 一个警察,无论交通警察还是治安警察。而大街小巷见不到交通堵塞,见不到城市“牛皮癣”,见不到纠纷人群。无论人与车,闯红灯事件发生的概率为零。若是没有设置红绿灯的小路路口,一定是车让人先过。整洁有序、谦谦君子式的和谐环境,本身就是一种优质的教育资源。

规则与和谐源自严格的管理,更源自国民教育的成功。在政府极度重视教育的新加坡,在如此规则与和谐的教育环境中,教育自然又得到了充分的健康发展。教育与环境的相互效应,可见一斑。

和谐的教育环境不仅体现在国家高度重视教育投入,更体现在政府高度重视营造健康社会环境和平安宁静的校园周边环境。在新加坡,电视和报纸都由政府统一严格管理。电视里看不到暴力、色情等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内容,大街小巷更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八卦小报。那里的空气是纯净的,孩子成长的环境也是纯净的。

和谐的教育环境还体现在大众与媒体对教育的理性关注上。对学校的教育教 学质量,自然是高度关注的,甚至对小六联考成绩排行榜都进行连番轰炸报道。但是,对学生补课、补习之类的话题,社会认为那是很正常的应考行为,不会干预。

和谐的教育环境也体现在学校建筑设计上。新加坡的学校都不追求奢华,更不盲目攀比。在考虑美观、大方的前提下,尽量考虑适用性,达到物尽其用。在校园里,我们见不到一个雄伟的体育馆,而是大小不一的操场和体育设施。每栋楼房的底楼基本上都是用柱子架空,便于学生活动和行走不被日晒雨淋。走廊上方外沿都装有遮雨板,无论下多大雨,走廊上都没有积水。校园内凡有车站的地方,都修建有阳光棚长廊抵达公寓、教学楼或办公楼。很多学校把钢琴安放在休息室、走廊等地方,便于任何学生随时弹奏;中学和大学教学楼的走廊上,都设有桌椅,供学生休息聊天或看书学习。

二、人尽其才的办学体制

新加坡不仅重视“精英教育”,也重视“大众教育”,力求人尽其才,人人成才。

新加坡的小学至中学与国内一样,沿用6+6学制,共12年。但具体结构上与我们的差别很大。一是采取不断的分流,力求让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分流制度”主要有三次:第一次分流是在小学四年级结束之后,通过考试,将学生分层编班学习,最好的学生进入“高才班”。第二次分流是在小学毕业时,通过全国小六会考,成绩优秀的进入特选中学(中学即为我国的初中),良好的进入快捷中学,其余的进入普通中学(包括普通学术班和普通工艺班)。第三次分流是在中学毕业后,学生参加普通水准考试,形成三级分流:一是初级学院(高中)和大学预科班,学制为二年;二是理工学院,学制是三年;三是工艺教育学院,学制也是三年。

进入特选中学的学生,可以不用参加普通水准考试,而直接“乘坐直通车”,升入初级学院。这种升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回避普通水准考试的压力和束缚,极大地给学生自主选修辅助活动课程的空间,充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初级学院的学生如果跟不上班,可以转入理工学院或ITE;如果理工学院毕业生成绩冒尖的,也可申请读大学,入学者可直接进入大学二年级;工艺教育学院的学生成绩优秀者,也可以申请读理工学院。真可谓“管道互通”。

在参观考察南洋理工学院和ITE中,我们都对其精美的校园建筑和现代设施惊叹不已。其规划的精致和设施的齐备,丝毫不亚于南洋理工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据ITE的老师们介绍,学生们在被分流到工艺教育学院之初,可能有失落感。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在置身于如此美丽的校园、得到如此精美的培训与教 育、感受到光明的未来前景之后,取代学生们最初失落心情的,是阳光与自信,是期待与努力。

新加坡职普合流、双轨统一的教育制度无疑顺应了职普一体化的世界性潮流。各级各类学校的“管道”互通,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人尽其才。

从新加坡的经验中我们可以知道,教育体制的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和“产出效益”的重要举措。新加坡通过多次的分流制度,实施灵活互通的学制,使学生进人适合自己能力的学校和班级学习,让每个人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能力得到了充分展现,深刻、充分而又人性化地落实了“因材施教”,提高了教育的整体质量与“产出效益”。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依然存在一定的学生流失向题,而学习成绩差、跟不上班、面对竞争压力而信心丢失从而流失辍学的中小学生最为严重。这就需要我们改革基础教育体制,从单一走向多元,让学生享受教育和成长的快乐,提升自己学习的价值。

再之,新加坡分别在小学毕业、初中毕业和高中毕业时实施分流制度,也减轻了学生参与后续竞争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避免了学生在就业和升学选择上的非理性竞争。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能力,因材施教,有效减少学生的流失;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层层分流,节省国家的教育资源,培养社会精英人才和具备一定技能的劳动者,为资源贫乏的新加坡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撑。

我们可以借鉴新加坡的成功经验,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健全灵活的办学机制和分流选拔体制,建立普职高一体化教育体系,创设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成为“最好的个人和优秀的公民”。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在小学和初中就近入学的基础上,在初二以后,实施规范严谨的分流,然后实行分层教学,对优秀学生架设“高中名校直通车”,尽早实施初高中教学衔接,充分利用初中课程较为浅显、学业较为轻松的时间,及早拓展,“让优秀学生吃好吃饱”,使优秀学生得到充分高效的培养,从而使优秀学生“走向尖端”,脱颖而出;二是在株洲逐步实行普及高中,加大高中教育中职业教育的比例,将职业教育内容渗透到普通教育中,如切实开设通用技术课等;三是加大对株洲初中和高中各学段1-2所名校的建设,加大对优秀学生的集中培养力度,让优秀的学生得到个性舒展、充分高效的培养;四是加强薄弱学校的扶持和建设,从硬件软件、师资队伍等多个方面加强其与名校的渗透、共享与对接,提升其办学实力,完善对学校的“多元评价”和“分类评价”机制,不断提升各级各类学校师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使株洲出现“名校有品牌,普校有特色,株洲无弱校”的发展局面;五是大力拓宽职高学生的继续教育或提升教育渠道,在转学、升学、证书、待遇等方面保证职教与普教的沟通衔接、管道互通、灵活转换。

三、世界视野的活动课程

新加坡十分重视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引进,“以人取胜”意识特别强,普遍认为只有培养普遍优秀的人才才是国家迅速崛起并长盛不衰的关键。新加坡实施的是精英教育,绝不是培养只重视学科考试分数的书呆子,而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无论小学还是中学,都能够妥善处理学业“核心课程”与活动“辅助课程”的关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正是我们应该思考和借鉴的。能兼顾繁重的学业考试与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将两者较好地予以调和,育人理念的作用固然不可或缺,制度的制约与驱动才能真正保障。在南洋小学、南华中学,我们都亲身感受到了制度对辅助活动课程的有力保障。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当然素质会更全面、公民意识会更强烈、社会责任感更强,将来能更加适应新的形势,成为优秀的国民。

新加坡的教育制度是在原英国教育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与完善的,因此它与英国等西方国家教育体制和理念相近。比如,新加坡将对学生“德智体群美”的培养作为其教育目标。这虽然与我国倡导的教育内容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充分体现了其对学生“团队合作精神(workteam)”素养的重视。另一方面,由于新加坡是一个华人占70%的国家,所以它的教育又具有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在华侨中学校园文化的营造上,充分体现了新加坡人崇尚中国古文化内容和实质,例如:校园内到处帖着中国名人名言,同时这种吸收了东西方文化的精华的教育,东西交融,兼容并举,从而新加坡的教育具备世界视野,非常成功,自成一体。

新加坡学校的辅助课程很丰富。不仅开设多种艺术体育(琴棋书画、运动武术)活动课程,而且非常注重围绕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责任感和组织能力开发设置课程。

1、培养服务国家责任使命的课程。在参观学校过程中,让我们格外关注的是很多学校所设立的“制服团队”。所谓的制服团队,是学校与新加坡各制服机构(警察、军人等)共同合作,为学生设立的特别团体。进入制服团队的学生,要在学习“核心课程”之余,接受标准军事化训练,步操、拉练、射击、救援、野外生存等,并且参与社会很多与制服团体有关的公益活动,去军队或者警察部队实习。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坚强、勇敢、克服困难的品质,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更为学校形成良好风气、培养学生严格遵守纪律和自律的品格打下基础。

2.培养世界视野领袖精英的课程。在我们所参观的新加坡的多所学校中,都设立了学生领袖培养机构。这是专门针对学校中一些精英份子、学生领袖开设的机构。进入学生领袖培养计划的学生,将会有比普通学生更多的机会去学习一些更高层次的课程,参加国际考察、资格考试等,以提高领袖团体的领导能力、4 组织能力、知识眼界、气度胆识。这些课程的开设,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和荣誉感。“学生领袖”能感觉到自己的荣誉和责任,从而更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与学业,也对学校的事务更加尽心尽力。未进入学生领袖机构的学生,也能更加努力地去争取这样的一份荣誉和机会。

3.培养个性发展实践能力的课程。

新加坡的学校除了开设大型讲学课以外,还特别重视小型研讨课。大型讲学课注重知识传授和掌握,小型研讨课班额较小,着重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和探究实践能力。教师桌椅被围绕在中心,以方便学生自由研究讨论课题。

新加坡学校的考试试题知识面广,涉及范围大,有时几乎不考教材内容,需要学生有较为宽广的阅读面以及较强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创意能力等综合能力。因此,“专题作业”这一形式能够较好地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实践、锻炼和发展的机会,从而提高自身的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专题作业”与国内目前推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推崇的“综合实践活动”及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有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在新加坡每个学科都有专题作业,涉及的面很广泛,而且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学的主题。每个学生在高考时,都有一门必考科目,就是“项目研究”。这是发挥学生创造力、查寻能力、实际行动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一门考试。这有些类似于我们的研究性学习,主张学生自主探究一个问题,并通过努力自己解决得出结论和创新。只是新加坡学校把这样的学习,做得更系统和成熟。

在许多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阶段,也早已经开展了这方面的实践与探索,甚至在小学阶段就有《试论二次大战》这样宏观视野的论文作业。新加坡十分注意吸纳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跟上世界教育的崭新潮流,以此来推进本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因此新加坡学校借鉴了西方的经验,并结合自身的特点,注意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合作精神。

目前我国的课程改革正在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还是课程的设置与开发。课程必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改,为“培养国家精英”而改,为“培养高素质国民”而改,为“提升学生能力、应对社会需求、力求人尽其才”而改。

四、规划引领的教师成长

新加坡中小学教师的规划管理和绩效管理制度是完善的,在执行中也是高效的。从几所参观的学校来看,教师规划和绩效管理制度的实施,有效地调动、激励与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工作主动性。在这种规划领路、注重过程、重考核更重引领的教师发展考评体制下,教师们发展方向明确,整改措施得力,工作认 5 真高效,在专业成长上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

每位教师都对应一个直接负责的学科主任或级部主任。每个主任大约负责分管6至10名教师。在年初,每个教师会根据学校的战略目标所分级分解的工作任务,制定出本自己的发展规划、绩效目标以及工作措施。校长、主任等管理成员则通过随机听课、抽查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作业本,征求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意见等方式了解教师平时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表现,然后在学年中和学年末分两次通过校长主持的主任专题会议来确定教师等级评价,最后由校长或副校长填写教师工作鉴定与评估表格。评价的结果对教师的发展、提级和年终“花红”影响深远。在评估过程中,所有“考评官”对“下属官员”进行定期指导和反馈谈话,每年在年中和年尾均要召开指导下属工作的评估反思会。并结合年初的个人发展规划,进行“一对一”式的谈话,及时告知其工作表现情况及改进意见,以利于教师及时改进自己的工作。

对于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新加坡也力求人尽其才、充分发展。在对教师工作进行绩效考核的过程中,也很注重对教师个人潜能进行发展评价,即对员工的未来发展潜能进行评估和鉴定,即所谓的CEP评估。

在这个评估中,学校着重对教师的工作表现、职业管理的潜质进行评估。尤其是在“职业管理”方面,细化为工作能力、长远发展可能性、工作潜能、主要职位的可能性、高级专业潜能、职业发展推荐等六项内容,对教师的未来发展走向进行定量定性考评。

学校领导通过安排其教学任务、行政工作和其它工作,对其进行观察、考察和评价,评估该教师能力表现等级与现任工作所需能力等级的关系。表现等级分五等:远超过、大多数领域超过、有些领域超过、持平、或无法达到。持平是基本合格表现等级。评价该教师职业管理能力内容丰富:在哪个发展管道可能达到的最高工作能力等级?最适合的发展管道?在最适合的发展管道中所能达到的最高职务等级、职位等级?针对被考评人的综合评价,写出其短期和长期的可能从事的发展趋向推荐评语,并附上推荐或不推荐的理由评语。对被评为无法达到现任等级的教师,领导要写出评价报告,并书面通知本人。本人认可后,再经相关上级领导认可,记入其表现评价中。被评为无法达到现任等级的教师的报告还需要校长或督导的认可。与我们对老师的年终考核定级相比,新加坡的做法更重视对教师的过程引领和未来发展。

通过评估,如果该教师有很大发展的潜能,则予以重点培养。对于主任、副校长、校长以及中级、高级教师的提升和聘任,也主要是通过此项制度并参照日常考核成绩进行。如果教师在这项评估中的成绩不好,则只能在原有的位置继续工作,不能晋升为高一级职务。

新加坡基础教育绩效管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符合新加坡的国情,体现了追求效率最大化的治国理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教师与教育的发展,为国家经济发展与腾飞提供着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这样的评估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规划引领成长,评估激活潜力。能最大限度实现目标与提升效率的政策,就是最优的绩效管理政策。

新加坡在四十年时间里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以“文明的国民、先进的体制、花园的城市”著称,享有“东亚现代文明典范”之美誉。快速崛起的奥秘何在?关键有两点:发展教育和开发人力资源。新加坡立足国情,在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正面临着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型,需要广泛借鉴世界各国的发展成果。新加坡的基础教育给了我们丰富而深刻的启示。

教育本身就是一项需要我们不断完善、不断探索,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创新进取的精神去推进的事业。唯有如此,我们株洲教育才能不断迈进,才能科学发展。无论是新加坡的基础教育,还是我们株洲的基础教育,其实都有各自的亮点和特色。2010年的株洲教育已经实现了跨越发展,形象刷新!不断开阔视野,不断内化提升,坚持深化改革,坚持科学创新,株洲教育就会不断提质,走在时代的前沿。

此次新加坡考察,让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催动我们感悟思考,促进我们不断完善学校发展规划和管理工作思路,在“城区基础教育三年攻坚”和“教育强市五年行动”中敢于担当,为株洲教育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让我们共同祝愿,株洲教育的明天更美好!

新加坡老龄工作考察报告 篇6

来源: 全国老龄办赴新加坡考察团时间:2011-08-09

根据工作安排,2011年5月30日至6月3日,由全国老龄办一行3人组成的老龄工作考察组,对新加坡老龄工作机构、养老保障及养老服务等有关情况进行考察。期间,考察组同志与新加坡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卫生部、人民协会、活跃乐龄理事会、活力中心的官员和工作人员进行座谈,实地参观了德教太和观、快乐学堂、汤申健身俱乐部等养老慈善服务机构和老年文化活动场所。这次考察学习的特点是公务活动安排饱满,时间紧凑,考察内容与老龄工作实际结合紧密,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通过考察学习,对新加坡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强老龄机构建设、养老保障、养老服务等方面的经验做法有了初步了解,感到收获很大。考察情况及建议如下:

一、新加坡人口老龄化基本情况

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城市岛国,总面积710平方公里。新加坡虽然是个袖珍国家,但人口密度很高,平均每平方公里7000余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据新加坡统计局2010年人口普查初步报告,新加坡人口首次突破500万大关,达到508万,其中公民人数为323万、永久居民54万,其余约131万是非居民。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53.4万,占14%。新加坡以华人为主,华人约占总人口的74.2%、马来人占13.5%、印度人占9.2%。新加坡在2000年进入老年型社会,开始了快速人口老龄化进程。据联合国的预测,新加坡在进入21世纪之后,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2000-2050年,新加坡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从2000年的10.6%迅速上升到2020年的26.5%,届时将有超过四分之一的人为老年人口。到2030年,将有三分之一的人为老年人口,老龄化水平达到35.6%。到21世纪中叶,老年人口将达到39.6%,50年间,新加坡老龄化水平快速增长29个百分点,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新加坡人口老龄化时间短、速度快、高龄化的显著特征给社会保障、经济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二、新加坡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经验

新加坡属于发达国家,对应对人口老龄化非常重视,并将人口老龄化列为国家重点战略计划,提出了老龄工作方针包括:提高就业与经济安全、促进在地老化、提供全方位及可负担的医疗照顾和提倡活跃乐龄。明确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包括:帮助年长者就业,使他们经济独立;塑造无障碍环境及公共交通系统以便年长者“原地养老”;提供全面及收费合理的老人医护服务;推广“活跃乐龄”概念以鼓励年长者继续就业、社交和贡献社会。因此,新加坡的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强化老龄工作机构

新加坡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建立了完善和高效的老龄工作机构。1999年,新加坡政府专门成立了人口老龄化(跨部门)部长级委员会。2004年,部长级委员会转换成老龄化议题委员会,专为老龄议题制定公共政策。2007年,老龄化议题委员会提高层级,成为部长级层次的老龄化议题委员会。这个委员会设经济保障小组、就业小组、社会融入小组、健康护理小组、住屋小组、社会和谐小组等六个小组,主席为主管人口老龄化与老人护理问题的部长,委员会成员包括:卫生部部长、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部长、总理公署部长、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政务部长、人力部政务部长、卫生部政务部长、贸易及工业部政务部长、国家发展部政务部长和国家发展部高级政务次长。人口老龄化(跨部门)部长级委员会在拟定政策、综合协调有关老龄工作和老龄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委员会主要工作职能由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卫生部等政府部门承担,共有30余名公务员专门从事老龄工作。

新加坡只有中央一级政府,老龄工作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及老年人养老保障、养老服务的任务主要由比较完善和系统的社区组织和群众组织承担,所以,老龄工作的重心在社区、在基层。新加坡社区建设的领导机构是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下辖人民协会、国家福利理事会、国家义工慈善中心和国家发展部。人民协会是基层社区组织的主管部门,具有半官方性质,是法定机构,主席是政府总理,下属社区发展理事会、公民咨询委员会、居民联络所、居民委员会等。全国共有5个社区发展理事会、84个选区、84个公民咨询委员会、106个民众俱乐部、493个居民委员会。国家福利理事会相当于我国的慈善总会,管理全国最大的民间福利慈善机构—德教太和观及370多家志愿福利团体。而社区发展理事会是社团组织而非公共机构,负责全国社区建设与管理,职能涉及基层社区建设的方方面面,代政府推行社会援助计划,政府也为其提供的公共服务提供经费支持。人民协会于2010年1月1日为应对人口老龄化专门成立的活跃乐龄理事会,由18名主要基层领袖组成,宗旨是向基层推广活跃乐龄生活,已在全国40多个选区推行了活跃乐龄龙舟锦标赛、脑力益智游戏、舞蹈马拉松、健康早餐比赛等“健乐项目”,基层组织的参与率增加45%,结交超过10位新朋友的人士增加23%。

我们参观的新加坡活跃乐龄理事会,是一家独立工作机构,类似我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成立于2007年5月,承担老龄科研、老龄宣传、老龄产业重要职责,有17名专职工作人员。理事会旨在推广活跃乐龄,鼓励老年人士拥有健康六层次:即社交、智能、体能、就业和精神健康,提高生活质量,还积极推动新加坡活跃乐龄文化,也与社区和商业机构合作开发产品和服务,以满足老年人各种需求和兴趣。理事会由政府资助,2010年政府再资助黄金时机基金2000万新元实施五年计划,侧重各团体和组织的能力,为老年人士提供更多有意义活动。理事会的角色体现在5个方面:一是公众教育,倡导人们对活跃乐龄的认识和接纳,改善人们对长者和老化的观念。二是促进人口老化课题对话,促进长者对相关政策的认识,进行人口老龄课题的深度研究。三是集合知识,拓展活跃乐龄领域,推广人口老龄课题及相关知识,运用调研成果实行更高水平的计划。四是培养活跃乐龄生态系统,进行环境监测,自行或动员相关机构发起适当计划填补短处。五是商业合计,为长者争取折扣及优惠,与商家携手为长者提供更物超所值的商品和服务。理事会设计的如国际研讨会、国际创新雇主奖、知识交流计划、活跃乐龄节、50佳博览会等活动在全国产生很大反响,从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公民对人口老龄化的认识。

(二)统筹规范养老保障

现在,新加坡已经形成了以中央公积金制度为核心的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和运作体系,较好解决了公民在养老、医疗、住房等方面的社会难题。新加坡是2000年左右进入老龄化社会,但早在50年代政府便开始着手解决老年人问题。1955年建立中央公积金制度,同年成立了中央公积金局,为公民提供养老保障支持,且在随后几十年中央公积金迅速发展。中央公积金制度是一项完全积累强制储蓄计划,实行会员制。所有受雇的公民和永久居民都是中央公积金局会员,无论是雇主还是雇员都必须参加中央公积金计划,按雇员月薪的一定比例按时足额缴纳公积金,并计入会员个人账号。会员到了法定年龄或丧失劳动力时方可提取使用。目前,公积金缴费率为35%,即雇员为20%,雇主为15%。

在医疗保障方面,中央公积金制定了保健储蓄计划、健保双全计划、保健基金计划等多项计划。如保健储蓄计划规定病人在政府办的基层医院住院只需缴纳15%的住院费,无能力缴纳者可向政府申请补助或申请全免,60岁以上老人在公立医院看病只需缴纳一般的门诊费和药费。健保双全计划是一项大病医疗保险计划,是在保健储蓄计划后增设的,规定会员以公积金保健储蓄账户的存款投保,确保会员有能力支付重病治疗和长期住院而保健储蓄不足的费用,所有75岁以下的保健储蓄储户除非选择不参加,都会自动纳入该计划,计划规定每个病人一年最多只能享受1.5万新元以内的补贴,一个人一生享受补贴总额在5万新元以内。保健基金计划是由政府援助在保健储蓄计划、健保双全计划外仍无法支付医药费的贫困者。保健储蓄计划、健保双全计划是社会保险计划,而保健基金计划是一项社会救助计划。新加坡通过三个计划的有机衔接,为国民提供了健全的医疗保障网。

在住房保障方面,中央公积金积极介入低收入阶层的住房保障,与1968年9月推出公共住房计划,规定低收入会员可以动用公积金普通帐户的存款作为购房首付。新加坡建屋发展局在设计建造组屋时,专门设计了适合几代同堂的户型,并在购房价格上给予优惠。1998年3月,新加坡首次推出“乐龄公寓”计划,让老人在购买住房上又多了一种选择。户型分为35平方米和45平方米两种,价格在5-7万新元。目前,新加坡共有六大乐龄公寓区,分别命名为金松、金柳、金棕、金栎、金香和金莲,一般都建在成熟社区内,各种设施齐全完善,公共交通便利。此外,政府还针对独居老年人和低收入家庭,提供一房式和二房式的小型组屋。现在,82%的新加坡人口居住在政府组屋中,组屋政策真正成为“普惠性政策”。

此外,政府还实施公共援助计划,向没有生活来源的贫困老人(男65岁、女60岁以上)直接提供津贴。

(三)多措推进机构养老

新加坡的养老保障是政府、社会、家庭以及个人等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是政府制度性保障措施和社会团体及民间组织所提供的各类福利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新加坡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和形势的日益严峻,政府对养老机构进行直接投入。在养老院指导和管理上,成立了家庭和老年理事会,国会制定了养老院管理法案。大力扶持养老机构,在养老设施的建设上,政府是投资主体,基本上会提供90%的建设资金。对养老机构各项服务运作成本提供不同津贴。实行“双倍退税”鼓励政策,允许国家福利理事会认可的养老机构面向社会募捐等。在福利服务和设施投入上,投资建成专门照顾生病老年人的8家家庭护理组织、6家社区医院、60家疗养院。2009年,新加坡决定在5年内拨款1800万新元,在全国增设6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22个老年人活动中心,除为老年人提供更完善的社区服务外,还可以让他们能够居家养老。现在,新加坡共有22个日间护理中心、25个老年人活动中心,政府计划到2013年,把老年人活动中心增加到41个。新加坡特别重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如各种宗教团体、宗乡会馆、经济团体、社区组织、志愿组织、各类基金共同承担养老责任,并发挥核心作用。据了解,新加坡共有40多家社会力量兴办的慈善养老院、30多家市场运营的养老院、300多家社会团体组织成立的乐龄俱乐部。一项统计表明,在新加坡各类养老院共收

养的60岁以上老人中,公立养老院收养的老年人仅占12.1%,而其他社会力量经营的养老院收养的老年人占87.9%。在新加坡,扶老助老是一种社会时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成为一种追求。如新加坡最大的慈善基金之一李氏基金成立于1952年,40多年来每年拨款资助各类社会活动、接济贫民和孤寡老人。成立于1957年的邵氏基金每年拨款15万新元度岁金发给3000名老年人每人50新元。2010年,淡马锡关怀基金会拨出65万新元给日间护理中心改善设施,设立护理奖学金,为病弱的老年人提供综合护理服务。我们参观的成立于1985年的德教太和观是新加坡最大的民间福利组织,拥有4个慈善院和1个设备先进的医院,每年免费为2000多名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每天无偿为750多人提供午餐和晚餐。新加坡提供养老服务是全方位且人性化的。如我们参观的“活力中心”就是一家为需要社会关怀服务的老年人和残疾人及其关护者而成立的第一站咨询和转介机构,实质是一个为老服务信息平台,为老年人提供日间护理中心、乐龄之友服务、心理辅导、辅助计划及津贴、改善家具等方面的信息推介服务。我们参观的“快乐学堂”是马林百列家庭服务中心于2005年创立的老年学校,工作人员多为社会工作与心理专业高学历人才,专门为5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推出系统的终身学习课程,协助他们自我实现、保持活跃,进而达到成功老化,课程设置的重点是改变老年人的内心世界、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而互联中心推出的“新加坡乐银网”目的是让有长期护理需要的病人和他们的看护者更好地了解病人的护理需要,并作出适合的护理安排决定,网站咨询包括慢性疾病介绍、辅助看护者资料、护理服务机构如医院、养老院、日间护理中心、家庭护理中心等介绍和联络,以及护理产品如轮椅、拐杖等介绍。“活力中心”、“快乐学堂”等都得到政府提供的专门经费。

(四)积极倡导家庭养老

新加坡注重发挥家庭养老功能,并重视家庭对社会的重要性,强调保持三代同堂的家庭结构。为此,新加坡国会于1995年通过《赡养父母法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赡养父母”立法的国家。为鼓励儿女与老人同住,还推出一系列津贴计划,为需要赡养老人的低收入家庭提供养老、医疗方面的津贴。1993年以来,先后推出4个专门敬老保健金计划,每次计划政府都拨款5000多万新元,受惠人数达17~18万。又如,政府推出“三代同堂花红”,即如与年迈父母同住的纳税人享有扣税额增加到5000新元,而为祖父母填补公积金退休户头的人,也可扣除税额。如在每年的政府花红分配中,对老年人给予特殊的照顾。2008年每位超过55岁的老人的额外花红是100新元。政府还规定,从2008年4月起,凡年满35岁的单身者购买政府组屋,如果和父母同住可享受2万新元公积金房屋津贴。如果子女的住房离父母的住所较近,政府也给予一定住房补贴,并免除子女探望父母时部分小区停车费。目前,新加坡已婚子女与父母合住同一组屋或同一组屋区的住户已达41%左右。

(五)广泛传承孝道文化

新加坡大力推行儒家文化,倡导儒家伦理,并努力使儒家思想上升为国家意志,还把弘扬孝道作为解决人口问题和老龄化问题的重要策略。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新加坡在全国开展了影响深远的儒学运动,提倡孝道是儒学运动的重要内容。2008年新春之际,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发表新春献词,倡导公民推崇孝道,并重视家庭对社会的重要性,把新加坡塑造成一个适宜人们组织家庭及养育子女的好地方。国家领导人在讲话中倡导孝道,推动了孝亲敬老氛围的形成。每当农历新年,新加坡都会开展孝亲敬老活动,总统、总理及政府官员和议员都会

到社区慰问老年人,以实际行动为社会作出表率。1982年,在李光耀的建议下,新加坡在中学三、四年级的道德教育必修科目中增设了儒家伦理课程,把忠孝、节义、礼义、廉耻等传统儒家伦理思想灌输给孩子,其中孝的内涵就是“孝敬父母,尊重长辈”。为推动孝道教育,新加坡中小学每年开展许多与“孝”有关的活动。如围绕二十四孝的故事,举办全国中小学网上作答比赛、中学生动画制作比赛、中学生短剧比赛、小学生讲故事比赛等。每年举办活跃乐龄节,从以往一个星期发展到现在的八个月,通过主题嘉年华、活跃乐龄展、活跃乐龄欢庆会、祖父母日步行活动及颁发活跃乐龄奖等活动,使社会大众关注老人、鼓励家人赡养照料老人。全国推出6位活跃乐龄大使海报,张贴在公共巴士及公众场所,宣传他们的事迹。此外,新加坡还规定中小学生每学期拿出一定时间从事公益劳动,去养老院照顾老人,上街进行公益募捐。新加坡华人有着较深厚的儒家文化传统,他们自发组成宗乡会、同乡会、俱乐部等组织,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与国家领导人的倡导相呼应,形成弘扬孝道上的上下联动。

三、启示与建议

通过这次考察我们深刻体会到,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学习和借鉴新加坡老龄工作的经验做法,对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有重要启示。

(一)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大问题,政府在应对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中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新加坡政府在老龄工作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从新加坡老龄工作机构来看,其综合协调作用力度大。政府投入90%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和50%的日常运作费用,社会工作者的福利待遇全部由政府承担。建立中央公积金制度,专门成立中央公积金局,对公积金进行专项规范管理。政府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调整了人口政策,逐步改变人口结构。政府大力倡导孝道文化,宣传孝道观念。政府充分发挥各类慈善机构、基金会作用,为社会力量投资老龄事业提供资金支持和优惠政策。因此,学习新加坡经验,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统筹解决老龄问题,尤其是在推动和构建老龄战略对策体系、老龄服务体系、老年经济供养体系、老年健康支持体系、老年宜居环境体系、老龄工作体系建设中发挥总动员和总协调作用。

(二)从战略高度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进行统筹规划

人口老龄化是本世纪世界性重大课题,对许多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影响,引起全世界的高度重视。最新统计表明,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亿人,占总人口的13.26%,且高龄化、空巢化呈上升趋势。特别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使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相比发达国家准备不足,应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点战略,进行科学统筹和认真谋划。当前,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加强对老龄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老龄工作机制,搞好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把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方针政策,转化为各级党委政府抓好老龄工作的具体行动和实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老龄化相适应,促进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三)突出老龄工作的重点难点

老龄工作的重点难点是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从新加坡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做法看,他们把提高老年人养老保障能力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中之重,建立健全老年保障体系。同时,把养老服务列为政府最关心、最关注的重大民生问

题。学习新加坡经验,就要加快推进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高老年人保障能力和水平。要进一步推广北京市等地关于构建城乡一体养老保障体系的成功经验。同时,推广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开展居家养老信息系统建设、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经验,建立起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就近、便捷、全方位服务,促进为老服务向现代化、信息化、标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四)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

新加坡政府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各层面广泛参与,在全国形成完整的老年服务网络,许多自愿福利团体积极参与养老服务,通过高效优质的服务能实现政府为养老买单。学习新加坡经验,首先要建立一支有爱心、有热心、有诚心、有良心的专业养老服务队伍。要完善政府对养老服务的投入模式,加大投入力度。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发挥政府资金对养老服务业的促进作用。同时,促进公办养老机构和民办养老机构实现公平竞争,为民营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五)高度重视基层老龄工作

在新加坡,人民协会的基层组织及各类民间团体在应对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扮演了重要角色。学习新加坡经验,就要特别重视基层老龄工作,把各级老龄机构搞得很坚强。要按照加强社会管理的新要求,规范发展老年协会建设,培育老年群众组织,推动老年群体社会管理,发挥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保护、自我服务和服务社会的作用。支持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开展多种形式的为老志愿服务和老有所为活动。值得学习推崇的是,新加坡民众俱乐部的人员多数是义工,居民委员会没有全职人员,新加坡义工多达60万,占总人口的15%,他们在基层老龄工作中发挥很大作用,关键是舆论引导和全民素质的提高。

(六)发挥宣传工作在推动老龄事业中的作用

推动老龄事业发展就必须发挥宣传舆论的作用。新加坡高度重视老龄宣传工作,利用各类媒体多形式多渠道宣传老龄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尊老敬老氛围。学习新加坡经验,就要转变观念,创新机制,理清思路,扎实做好老龄宣传工作。当前,要结合我国老龄工作的实际情况,广泛动员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社会风尚,使各级领导高度重视老龄工作,并赢得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要在国务院第三次老龄工作会议、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成果发布、敬老月等重要时机,组织引导主流媒体宣传老龄工作的丰硕成果。

在这次与新加坡零距离接触一周时间里,深切感受到新加坡多元种族、多元语言、多元文化和谐共存,从而构成新加坡良好的社会氛围的魅力。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大力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高度重视老年群体的生活保障,他们在养老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们抓好老龄工作有重要启示。

新加坡教育考察感悟 篇7

培训考察团通过听专题讲座、看设施设备、问操作流程等方式, 详细地了解了NYP的办学理念, 初步地感受了NYP的教学品牌, 对该校的“教学工厂”、“无界化合作”、“项目经理”、“以人为本”、“职业无货架”等教学理念具有了感性的认识。现将考察学习的理性思考阐述如下。

一、NYP教学理念

新加坡是一个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的岛国, 在短短几十年间, 就从一个发展中国家一跃成为政治稳定、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国家, 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其职业教育的成功分不开。目前新加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经到了改革与提高阶段。而南洋理工学院能独树一帜, 实质是借鉴了德国职业培训的经验, 其“教学工厂”的理念的实质是将前期德国“双元制模式”的优势和本土经济的特点相结合, 从而达到“双元制模式”的本土化。任何先进的思想如果能与本地实际相结合, 那么它的精髓就势必得到进一步的发扬, 其效果势必是“1+1>2”。

新加坡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 一言以蔽之:走过了一条20世纪70年代劳动密集工业、80年代技能密集工业、90年代初科技密集工业、90年代末创新及科研工业和21世纪知识主导经济的路。其中政府部门———经济发展局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 新加坡没什么工业, 最早的职业教育也仅仅是行业办技工学校。因为普通教育是由英国人办的, 普遍收费高, 要求也高, 所以职业教育成了大部分经济差的人的选择。经济发展局经过协商, 与印度达达政府培训中心、罗莱培训中心、飞利浦培训中心、日本日新培训中心等合作搞培训, 政府提供设备, 但都要与企业的需求相一致。每年工人受训48周, 培训出来的人才, 40%由政府支配使用, 于是政府就把40%技术过硬的人才分配到各企业最需要的地方去。当时与新加坡合作的培训机构都接近德国的“双元制”培训, 而这个正好给急需人才的新加坡解了燃眉之急。20世纪80年代初, 新加坡经济发展局科技学院成立了, 并相继成立了德新学院、法新学院、日新学院、精密工程学院及下属的20多个科技中心, 各自在生产、软件、电子等科技行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些学院之间由经济发展局科技学院统筹协调, 实现了资源共享, 初具了“无界化”学院雏形。1992年, 经济发展局科技学院整合了各个学院和科技中心, 成立了南洋理工学院 (NYP) 。至于NYP的办学特色, 林经理主要是从创新理念、专能开发、校企政合作、组织文化四大块来介绍的。起主导作用的首先是创新理念, 因为只有观念转变了, 其他方面才有改变的可能;其次是专能开发, 这代表知和行的结合, 使之产生了巨大的“生产力”。NYP在发展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NYP文化, 并不断传承, 进而形成了两大特色:“教学工厂”的办学理念和“无界化”合作理念。NYP教学理念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超前的职教理念———滚动创新

南洋理工学院建校于1992年, 在短短的16年间成为世界知名的理工学院, 必有其独到的教学理念, 而从院长林靖东的经历我们便能体会出他的超前职教理念:1992年他第一个提出了机电的结合, 创立了机电一体化专业;1996年他第一个设立了数控专业;2002年他又第一个把计算机技术与数控技术结合起来……如今他每年都到德国去参加柏林科技博览会, 他认为德国的科技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日本也无法与之相比。如今他又开设航天系统与管理、综合媒体与车载信息系统、财务信息、信息保安、保健护理等专业。他提出办职业教育要不断创新, 不断发展, 永无止境, 也就是滚动创新。

2.“教学工厂”教学理念———贴近企业

“教学工厂”是南洋理工学院的注册商标, 是由学院院长林靖东提出的一个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模式。它是以学院为本位, 在现有的教学系统 (包括理论课、辅导课、实验课和项目安排) 的基础上设立的, 全方位创造工厂实践环境。它不是英式的“三明治”课程安排, 不是德式的“双元制”课程安排, 而是企业实习、企业项目与学校教学的有机结合。

当我们在参观工商管理系时, NYP的学生们正在为电信公司作一份调查, 调查内容为电话话费的使用情况, 电信公司要求在约定的期限内完成, 学院要拿出具体数据及调查报告。那么, 调查提纲的确定、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调查方式、组成人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分析和报告, 整个过程不就是课题研究的过程吗?

这样的事情在国内有些教师都做不了, 而在NYP则由教师亲自带领学生操作, 使学生在与客户打交道的过程中, 明白该怎么应对客户、用什么样的语言语调、在什么时间地点调查比较有效, 等等, 而这些都是学生今后立身社会的本领。毫无疑问, 如果一个学生经过类似的2个项目的训练, 那肯定就能胜任今后的工作岗位。

NYP的教学工厂逐渐成为一个优势品牌, 企业有项目首先就会想到南洋理工学院, 这样便逐渐形成良性循环。NYP涉及的领域也非常广阔:国防、航空、保安、医疗、护理、金融、电子、交通、机械、模具……世界著名企业微软、诺基亚、三星、三洋等几十家企业都是其合作单位。每年各个系部都要承接项目。NYP的赖主任说, 一个项目值不值得开发, 有几个考量点:具备新的增值点;能使参与教师学习心技术;有利于内部协作, 提升团队精神;如能成为一个商品推向市场则更好。而事实上, 不少NYP开发的项目就是这样成为市场流通的商品, 同时还为其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应。比如, 为生命科学系开发的一种用来检测养鱼的类似于浴缸类的存水设备, 最后被很多家企业购买。

3.“无界化”合作理念———崇尚团队合作

“无界化”合作理念能加强不同学系和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与交流;促进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推动团队精神的跨系级工程项目的发展;增强师生们的专业能力;提供更多综合技术创新与应用的机会;提高学院的灵活度与反应能力。如亚历山大医院项目, 参与企业包括微软、新加坡资讯发展局和NYP, 其目的在于为病人提供一套简易的软件应用系统。其中, NYP的无界化团队包括信息技术系、电子工程系和机械工程系的师生。又如无界化团队精神:泰国教师培训项目, 各学系教职工都积极参与, 信息工程系与工程系提供实验室, 为其量身定制培训计划, 对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出迅速的反应, 这是无界化合作的典范, 体现了团队合作, 体现了校园容量的创造。

4.“以人为本”教学理念———更趋人性化

我们所住的公寓, 可以说是人性化的体现, 生活用品样样俱全。

午茶时间南洋理工学院何副院长与我们会面, 亲切地问我们的适应情况, 这种茶话式的见面方式很人性化, 大家站着喝茶、吃糕点, 彼此交流思想, 严肃的领导也显得和蔼可亲, 而南洋理工学院的高层领导每年都用这样的方式和教师们交流。何院长很平和, 望着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 我们内心充满着真正的敬佩和爱戴。

参观学习了一下午, 正当我们坐在会议室休息的时候, 突然陈老师推着蛋糕进来, 上面插着生日蜡烛, 陈老师满面笑容地叫我们猜是谁的生日, 我们都以为是她的生日。但没想到我们一行人员中有4人在12月过生日, 陈老师是为他们四人集体过生日。我们全体唱响生日歌, 还有南洋设计系学生自己设计制作的杯子礼物, 它可以随着水温的高低而显示出不同的图画。

以人为本, 人性化服务是南洋的办学理念, 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5.“职业无货架”理念———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知识更新频繁,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专业转换加快, 教师所学的专业知识也需要不断更新和补充, 为此NYP不断派教师出国培训深造。NYP不是以生理年龄确定一个人的职业年龄, 只要愿意学想学, 五十岁跟二十五岁同样有机会学习, 主要看教师是否敢学敢拼, 是否愿意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是否愿意为学院出力流汗。因为学院的发展关键是全体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所以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是学院的核心竞争力。

6.“项目经理”制度———科研、校企合作的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教学工厂”里, 由教师领衔企业需要开发的项目, 主要负责教师就是项目经理, 同时配备若干三年级毕业班的学生进入项目组, 分工合作, 这样学校就像工厂里的车间, 学生在学校就可以尝到在企业上班的“滋味”。整个项目开发完成的过程就是教师能力提升的过程, 也是学生学本事的过程。每个项目从接手到完成都是根据企业的需求而有交货期限的, 所以每个人都要发挥最大的能力, 而一个没有凝聚力的班组是不可能完成任务的。

在系部下面设立项目经理, 几位教师加上若干位毕业班学生组成一个研发小组, 承接企业委托项目, 层层落实, 责任到人, 重要负责人就是项目经理, 这就是“项目经理”制度。

贴近企业, 贴近现实, 贴近学生, 贴近教师, 贴近最新发展, 贴近最新科技, 这是南洋理工成功的秘诀。

二、NYP启示

1. 职业教育要贴近社会经济的发展, 要明确企业发展的方向。

2. 要使职业教育走在前列, 必须有超前的办学理念和可行的办学策略。

3. 要加强系系、系企合作, 培育团队精神, 提升科研实力, 真正做到“无界化合作”。

4. 办好职业教育要有鲜明的办学特点、专业特色。

5. 以人为本的学院文化、管理理念是学院发展的根本。

6. 爱岗敬业, 勇于进取是学院的核心竞争力。

三、展望职教新蓝图

NYP仅仅用了16年就发展成为职业教育的品牌, 这是南洋人昨天努力拼搏的结果。只要我们努力, 就能取得辉煌, 南洋的昨天就是我们的今天, 南洋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只要我们紧跟经济潮流, 紧盯企业发展, 紧扣学校特色, 紧握专业抓手, 开拓创新, 求真务实, 敬业奉献, 就一定能够开创职业教育辉煌的明天。

摘要: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 探讨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模式, 介绍了NYP的“教学工厂”、“无界化合作”、“项目经理”、“以人为本”、“职业无货架”等教学理念在NYP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以期这些教学理念对我们当前的职业教育有所借鉴。

关键词:NYP,教学理念,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The NYP innovative polytechnic prospectus2008/2009[M].Nanyang ploytcdhnic, 2008.

[2]黄克效, 严雪怡.职教课程改革研究[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7.

上一篇:第一章第二节放线菌 教学设计下一篇:绿化苗木购销合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