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传记

2024-07-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古代文学传记(精选8篇)

古代文学传记 篇1

文学作品欣赏之传记文学 知识点扫描

传记文学采用形象化的笔法,描写传主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及其历史背景,即把传主的生活经历、思想演变过程等系统而又有重点地通过文字形式表达出来。所以,真实性和艺术性的紧密结合是传记文学的特点,即要求所写人物具有时代性和代表性,所写事实具有真实性和典型性,所用笔法具有史实性和文学性。传记文学一般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人物生平,在平实明快的叙述中穿插具体的描写、精当的抒情和精辟的评说,刻画人物形象,丰富人物内涵,剖析人物的思想行为,揭示人物的精神境界,从而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思想性。解题金钥匙

解答传记文学作品,首先要掌握传记文学的特点,即真实性和艺术性相结合。

一、传记文学以真人真事为依据再现历史,再现人物。同学们在阅读时,要归纳作品所叙述的传主的生平事迹,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思想性格、精神品质。如《鲁迅自传》第二段中写鲁迅的求学经历,从其 弃医从文 的经历可以看出鲁迅把自己的学业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赤子情怀。

二、传记文学主要是写人的,需要运用多样的艺术手法刻画人物,塑造形象。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通过传主的言行和典型事例,分析传主的形象特点,掌握文章中塑造传主形象的一些基本方法和规律。如《吉鸿昌传》中,吉鸿昌在被迫出国期间,为了反对美国人对华人的歧视,特意在自己的胸前佩戴着 我是中国人 的牌子。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吉鸿昌高尚的民族气节,也体现了他的个性特点。解答传记文学作品,其次要把握 评 与 传 的关系。许多传记文学在叙述传主生平事迹,展示传主的人生经历的过程中,适时地对传主的思想行为作出分析,对传主的精神境界作出评价,从而揭示文章的内在意义。如《 纵浪大化 季羡林》开头: 滴水虽小,却能穿石。这给我们两点启发:一为从不中断,二为注入一点。从不间断,就是有恒,日复日,年复年,坚持不懈;集中一点,就是目标专一,从不旁逸。这段议论,既是为介绍季羡林作了铺垫,同时也揭示了一个人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道理,成为作品的文眼。

解答传记文学作品,还要品味作品语言。传记文学写的是历史,语言却是文学的语言。文学语言的本质是形象。传记文学的语言大多丰富、精练、典雅,讲究韵味。如《徐悲鸿的一生》写徐悲鸿求职失败,濒于绝望的一段文字: 悲鸿感到呼吸困难,浑身像着了火,有一种燃烧的痛楚。他猛力扯开衣襟,让无情的风雨打在他的胸脯上 把徐悲鸿当时的内心感情表达得形象生动。模拟训练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走向艺术之路(节选)□范 曾

我四岁时入学,由于早熟的聪敏,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我父亲是上海美专毕业的,家中有些留下的画册和画具,我从小便喜欢横涂纵抹。最早对我有影响的是画家丰子恺的《护生画集》《子恺漫画集》。我喜欢他要言不烦的用笔和浓厚的文学气息,他的恻隐之心深深打动了我。我的父亲信佛,是一位居士。我问他,我是不是也应该吃素?父亲说,你太小,吃素成不了佛,可见父亲的教子是很有幽默感的。还有张乐平先生的《三毛流浪记》,我有时看着看着就流下了眼泪。我照着丰子恺和张乐平的画临摹,有时到了如痴如迷的地步。我也写字,由于张廉卿是范伯子的老师,所以我们家对他的书法十分推重,我从小学他的字,每天悬腕对临。有一年暑假,我满嘴长了胡子疮,擦着紫药水,像个小魔鬼。一向爱漂亮的我把门锁上,从早到晚羞与外人接触。除此便收集邮票,那时没有钱买,就从偶然收的家信中撕下来,一张张积累,连很普通的、不值钱的邮票,我也认为趣味无穷。我们小时候老实得很,连向别人要旧邮票都不敢的,因此搜集的速度之慢,可以想象。直到二兄1945年去香港之后,他从银行里的信件上取下一批批的外国邮票寄给我,我才渐渐收集了几大本。

我八岁之后,家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兄因为参加革命,遭到追捕,几乎丧命,离开家园,到苏北打游击去了;二兄也为生活所迫,跟舅父去香港谋生。我从小不爱和女孩子玩,一个姐姐、一个妹妹对文学又一窍不通,所以我很孤独,怀念着两位才情出众的兄长。他们也很喜欢我的,二哥的生活渐渐好一些了,经常寄糖果和书刊给我。大兄则一直为革命奔走,常囊空如洗,挨饿受冻;但他还是想着我,给我寄回过十只石猴,那是刻工粗糙的艺术品,我竟然让它们排队睡在我的枕旁,每天给它们洗澡。(1)

我上中学之后,开始顽皮,成绩也江河日下,只有文学永远在全班执牛耳。我对数、理、化没有丝毫的兴趣,所幸范氏大代数书很厚,正好在书的边角上画卡通。每一页画的动作,略有区别而有连续性,用相当的速度翻阅,便可有运动的效果。画人吃包子、踢足球、小孩儿推磨,无奇不有。同班的顾乐夫,今天也是一位名画家了,画得更出神入化,竟至有一次数学教师冯德吾忽然问顾乐夫三的四次方是多少,他说 二十七,引得哄堂大笑;接着再问我,我说 二十七再乘三,虽然我心算不行说不出得数,却也博得了满堂彩。(2)

(选自《范曾自述》)

1.结合文义,解释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意思。

(1)只有文学永远在全班执牛耳

(2)画得更出神入化

2.文中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哪些方面的艺术爱好? 3.文中画线的两处描写非常精彩,请选择一处略作赏析。

4.通过对本文的阅读,你认为一个人小时候的爱好对一个人的未来有着怎样的影响?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我读一本小书同时

又读一本大书(节选)□沈从文

自从逃学成习惯后,我除了想方设法逃学,什么也不再关心。

有时天气坏一点,不便出城上山里去玩,逃了学没有什么去处,我就一个人走到城外庙里去。本地大建筑在城外计三十来处,除了庙宇就是会馆和祠堂。空地广阔,因此均为小手工业工人所利用,那些庙里总常常有人在殿前廊下绞绳子,织竹簟,做香,我就看他们做事。有人下棋,我看下棋。有人打拳,我看打拳。甚至于相骂,我也看着,看他们如何骂来骂去,结果如何。因为自己既逃学,走到的地方必不能有熟人,所到的必是较远的庙里。到了那里,既无一个熟人,因此什么事皆只好用耳朵去听,眼睛去看,直到看无可看听无可听时,我便应当设计打量我怎么回家去的方法了。我从不用心读书,但我从不在应当背诵时节无法对付。许多书总是临时读十遍八遍,背诵时节却居然朗朗上口,一字不遗。也似乎就是由于这份小聪明,学校把我同一般同学一样待遇,这样,便使我轻视学校。家中不了解我为什么不想上进,不好好地利用自己的聪明用功,我不了解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我自己总以为读书太容易了点儿,把认得的字记记那不算什么稀奇。最稀奇处应当是另外那些人,在他那份习惯下所做的一切事情。为什么骡子推磨时总得把眼睛遮上?为什么刀得烧红时在水里一淬方能坚硬?为什么小铜匠会在一小块铜板上钻那么一个圆眼,刻画时刻得整整齐齐的?这些古怪的事情太多了。

我生活中充满了疑问,都得我自己去寻找答案。我要知道的太多,所知道的又太少,有时便有点发愁。就为的是白日子太野,各处去看、各处去听,还各处去嗅闻。死蛇的气味,腐草的气味,屠户身上的气味,烧碗处土窑被雨以后放出的气味,要我说来虽当时无法用言语去形容,要我辨别却十分容易。一只黄牛当屠户把刀抟进它喉中时叹息的声音,藏在田塍土穴中大黄喉蛇的鸣声,黑暗中鱼在水面拨剌的微声,全因到耳边时分量不同,我也记得那么清清楚楚。因此回到家里时,夜间我便做出无数稀奇古怪的梦。这些梦直到将近二十年后的如今,还常常使我在半夜里无法安眠,既把我带回到那个 过去 的空虚里去,也把我带往空幻的宇宙里去。

古代文学传记 篇2

古代传记文, 既是高中基础年级文言文教学的重点, 又是高考备考的重点。因此, 在学生整个高中阶段, 传记文成了学生文言阅读的重要一部分。

传记文教学, 传统的教学只是把它当成一般的文言文来教授, 教学重点大都是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判断文言特殊句式、积累古代文学文化常识, 个别的教师教学中加入了对人物精神品格的探究和学习, 但也仅仅限于德育的一种形式而已。

我认为, 上面那些传统的对传记文的处理, 也仅仅是把传记文当成了文言积累的素材库, 而忽略了传记文在学生写作方面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传记文不同于一般的文言写景散文、哲理散文或者韵文, 他具有很强的故事性, 在故事的展开中, 人物形象往往鲜明而生动, 人物的个性、品格、精神等都非常外显。这一特点决定了, 传记文的教学中, 词法句法都不会是难点, 语境中学生自然能够判断得出。而对故事、人物进行多方位的剖析, 从而进行作文素材的积累和写作的训练, 才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传记文的作用。

基于这种理解, 对于课本中涉及的一些重点篇目, 我除了常规性地进行文言知识的教授, 让学生进行积累, 培养语感外, 我还尝试着摸索了一种“两步多变”的方法, 试图教会学生把传记文学习与写作进行一种关联。这样, 就把传记文教学由之前的一条腿走路, 变成了双轨并重。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步, 原材料积累。

所谓原材料积累, 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文言教学, 让学生通读全文, 解决疑难, 对文章内容有熟悉的了解。一般情况下, 我会设计一个环节, 让学生用现代汉语复述文章内容 (全部或部分) , 要注意不能丢掉细节。

这一步就好像是每一个裁缝拿到一块布料, 一定要了解清楚手头这块布料的大小、质地、花色特点等, 这才能为下一步裁剪成型打好基础。

第二步, 量体裁衣, 巧剪多变。

在这一步里面, 我会设计一些作文训练题, 让学生先进行审题, 然后, 结合自己审定的主题, 只能以刚刚学过的文言传记作为论据素材, 写一段话。这就是“一材多用”的训练。

这一步, 就是让巧手裁缝根据“客户”具体要求, 把手头的原材料进行设计、剪裁、拼接、缝合, 然后形成一件合乎要求的“衣服”。

通过这步训练, 学生要掌握面对同一原材料, 当服务的主题不同时, 可以对原来材料进行不同的取舍、加工, 突出材料的不同方面, 让材料成为活的, 为我所用。

例如, 学完《苏武传》后, 我就让学生就以下话题进行了剪裁组织语言的训练。

1.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2.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意见;3.心灵的选择;4.自尊与他尊;5.道德与名节;6.信念;7.选择;8.坚持。

每一个话题, 学生都会有针对性地突出原材料的不同侧面, 让原材料一点点“变形”, 变得多姿多彩。

传记文学的文学虚构性 篇3

关键词:传记文学 虚构性 真实性

记载人物经历的作品称为传记,其中文学性较强的作品即是传记文学。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以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描写对象,所写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必须符合史实,不允许虚构。在局部细节和次要人物上则可以运用想象或夸张,作一定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也必须符合人物性格和生活的特定逻辑,在这一点上,它有别于以虚构为主的小说。传记文学所写的人物生平经历必须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在这一点上,它又有别于只写人物一事数事、突出性格某一方面的报告文学、人物特写等。它还必须写出比较鲜明的人物形象,比较生动的情节和语言,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在这一点上,它又和普通的人物传记不一样。

文学与历史最初是纠缠在一起的,无论是古希腊的《希腊波斯战争史》还是中国的《左传》、《史记》之类,都同时肩负了文学和历史的双重重任:在纵向上它是历史,在横向上它又是文学。但是以后的分类越来越趋于精细,文学与历史就渐渐分离了。这样做有两点好处,一是历史之树更为精悍,除却了可疑的枝条和花朵;二是文学也获得了独立的品格,可以在想象的空间里恣意驰骋。我国史传文学产生的年代久远,可以追溯到历史文学的最初形态。与世界上其它国家一样,我国也存在着一个“传说的时代”。那时还没有产生文字,许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故事,如黄帝擒蚩尤、鲧禹治洪水、姜嫄生后稷等,都是以口头的方式流传。自从产生了文字,代代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史诗便以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一部分还经过改造而成为史籍的材料。今天读到的现当代历史著作已经没有似是而非的历史传说了;而我们的文学也不再为历史所束缚,即使名之为“历史小说”,也获得了更大的想象自由。更重要的是人们对历史和文学的功能已经有了明确的区分,从而避免了某种程度的混乱。现在我们很少在文学中了解历史了,同样,我们也不再从历史学著作中品味文学的情感意味。而最初的传记文学一般采用散文的形式和手法,和小说接近,作者情感融入其中,于是可能就会有虚构的成分。

传记文学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历史小说以史料和史实为基础,这使它注定只能用客观叙述的写实性创作方法。而创作历史题材类文学作品的作者,也必然对民族传统的美学风范和艺术韵味有着强烈的好感与共鸣。所以,历史小说从创作方法到审美趣味,都离不开想象,自然就有了虚构的性质。古代传记文学大体上包括两类,一类是历史传记文学即史传文学,一类是杂体传记文学即杂传文学。司马迁是中国第一位史传作家,他的《史记》中的“本纪”、“世家”、“列传”,几乎都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一些历史人物传记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胡适说过,“历史像个小姑娘,任由人涂抹化妆,而文学家很多想充当这个化妆师”。司马迁是文学家还是历史学家呢?他在《报任安书》中这样抒发自己写《史记》的豪情壮志: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及如左丘失明,孙子膑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近自托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这段文字表达了司马迁著《史记》的真实目的。《史记》是二十四史的第一部,自《史记》起中国的历史体裁才真正树立了标准,司马迁开创的以人物描写为中心的“纪传体”,成为以后历代正史的标准文体。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沈约的《宋书》,李延寿的《南史》、《北史》,欧阳修的《新唐书》等,都包含一些较出色的史传文学篇章。

正如《报任安书》中所叙述的那样,《史记》更伟大的地方,则在于司马迁带着的深厚感情。这些带着感情的传记,无疑正是文学中的精品。司马迁有着强烈的正义感与反抗精神,在宫廷集权的时代里,他正像屈原一样变成了一个罪人。他的一腔不平,顽强的斗争性格,在受了腐刑之后,就只有借着写史的方式把它表现出来。自然,传记文学乃是最能够发挥这个作用的。司马迁因此不是客观地写历史,而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交织到历史中。因此我们可以说传记文学并不是完全按照历史所写的,而是作者眼中的历史。正如鲁迅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离骚》是楚辞,属于诗的范畴,是讲求想象的,而史是要求事实的。

《史记》中的文字,由于带着司马迁的主观思想感情,也就不可避免的带有文学的虚构性。这一方面丰富了中国文学中的故事传统,一方面也形成后来笔记小说的章法结构。《史记》中《游侠列传》、《滑稽列传》,都是由一些短篇汇集而成的。这就是后来笔记小说体裁的由来。至于像鸿门之宴,垓下之围那样壮阔的场面则要等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章回小说才能承继那个传统。章回小说的体裁原是从讲史中发展出来的。中国民间讲史之所以盛行,就不能不溯源到《史记》了。

第二类是杂传文学。在《史记》之前,已有《穆天子传》、《晏子春秋》等杂史杂传。《史记》的问世为杂史杂传提供了更为成熟的艺术手段,于是魏晋南北朝出现了一大批富有文学色彩的杂史杂传,如袁康、吴平的《越绝书》、赵晔的《吴越春秋》、刘向的《列女传》、佚名的《汉武故事》、《蜀王本纪》等,其艺术特征已近乎小说。到了唐代,古文运动的两位领袖韩愈、柳宗元的散传《圬者王乘福传》、《张中丞传后叙》、《柳子厚墓志铭》和《种树郭橐驼传》、《梓人传》、《段太尉逸事状》等,以清新的文笔和鲜明的形象塑造,为传记文学的创作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其他文学名家如白居易、刘禹锡、李翱、李商隐等作家亦有佳作传世。

时至今日,我们提到一些历史人物时,还往往带有某种个人色彩。就像我们提到曹操时,在许多人心中是一个奸臣形象。但历史上的曹操是不是这个样子呢?不是,这就是《三国演义》给人造成的错觉,这部书影响太大,再加上民间说书艺人的渲染,曹操便脱离了他本身的形象,变成了一个奸臣的样子。这也就是写书者自身思想感情在里面的体现,这种偏差,在《三国志》中就会少一些。

到了近代,正式的史书和个人的传记逐渐分家;“五四”文学革命以后,文学创作又从一般的文学作品中独立出来──史、传、文三者的关系发生明显的变化,传记文学也由传统的体裁向现代的文体演变。因为需要新的探索,也因为新文学作家中很少有人专门创作这种边缘性文体的作品,在一个时期里传记文学显得比较沉寂。由文史学者朱东润撰写的《张居正大传》,被公认为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此外,像鲁迅的自叙性散文《朝花夕拾》、郭沫若的长篇自传《反正前后》、《创造十年》、《革命春秋》等,也可以看作是传记文学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回忆录和人物传记等文体的繁荣,这种情况有所改观,陆续产生了一些有影响的,传记文学出现兴盛的趋势;特别是一些英雄模范人物的传记文学作品(如吴运铎的《把一切献给党》等),成为流传很广的青年读物。《人物》、《名人传记》等刊物也经常刊登传记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韩兆琦主编.中国传记文学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

[3]李祥年.传记文学概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3.

[4]文华.传记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5]杨正润.传记文学史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6]韩兆琦.中国传记艺术[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8.

[7]陈兰村,叶志良主编.20世纪中国传记文学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8]陈兰村主编.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9]俞樟华.中国传记文学理论研究[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

[10]赵白生.传记文学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古代文学传记 篇4

通过对第四专题的学习,我了解到第四专题主要讲述了秦汉是的文学发展和司马迁的传记文学以及赋的形式。

《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伟大的传记文学名著,被鲁迅誉为“是价值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企图通过考察历史变衰过程,稽考成败兴亡的道理,为巩固封建统治提供借鉴。书中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和统治阶级的残暴、奢侈、腐朽有比较深刻的批判;对历代爱国爱民,舍己救人的英雄人物加以热情的歌颂;对农民起义相当重视。整部著作体现了作者实事求是,忠于历史的精神人格。

《史记》善于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任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全书语言丰富生动,刻画人物,形象鲜明,笔致跌宕,往往只用寥寥数语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全数大量采用口语化和性格化的语言,使人物栩栩如生,两千年来一直被视为散文的典范。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优秀的佳记文学作品。司马迁一方面肯定了项羽在灭秦过程中的历史作用,另一方面如实的揭示了项羽的失败过程及其必然性。全年记述了项羽医生的四大事件(会稽起义、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描绘了项羽的勇敢善战,歌颂了他在推翻暴秦统治战争中的功绩,也指出了他企图一己私智,用武力征服天下,最终失败的过错。

司马迁用多种艺术手法,一有力的气势和朴拙的语言,刻画了一个动荡年代叱咤风云的具有典型性格的悲剧性的英雄形象,并在各种人物的冲突中,展现了秦汉之际错综复杂的社会变革。在结构上,《项羽本纪》前后呼应,线索分明,基本上一项羽军队的进退为线索,贯穿几大故事,由详有略,为表现人物性格服务。

司马迁选择了最能影响项羽命运发展的关键事件,同时也是最能体现项羽个性的三件事(垓下绝唱、东城决战、乌江自刎)展开叙述,通过故事情节展示人物的命运于人物的性格特征。

古代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 篇5

1.汉大赋:也叫新体赋,汉初形成,汉武帝至东汉中期最盛。它是汉赋的主要代表,居于主流地位。大赋在形式上篇幅较长,结构宏大,多采用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一般由小序、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韵文与散文相间。代表作有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长杨赋》、《羽猎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两京赋》等。

2.互见法:是《史记》选取,安排材料以反映历史、表现人物的一种方法。可分为有无互见和详略互见。对某些人物的某些材料,在本传中未写,在他传中写了,这是有无互见;对某些史实和某些人物的事迹,在一片传中详写,在其它传中略写,这是详略互见。蔡邕互见法,有时是为了避免行文重复,有时则是为了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多样性。乐府诗:汉乐府原是汉初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武帝时乐府规模扩大,成为一个专设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会、宴飨时的音乐,兼管采集民间歌谣,这些采集、保存而流下来的歌辞被后人称为乐府诗。乐府诗主要收集在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4.古诗十九首:最早见载于《文选》,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留下作者姓名。诗非一人一时之作,作者是中下层文人。古代抒情诗的典范,羁旅行役,相思怀人之苦,是其一大主题。《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被刘勰喻为“五言之冠冕”。

5.建安风骨:也称汉魏风骨,是指建安时期的作家反映社会**、民生疾苦和抒写雄心壮志时所形成的悲凉慷慨、明朗刚健的写作风格,是对建安文学成就的经典概括。代表作家是“三曹”、“七子”和蔡琰。

6.太康诗风:是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风。把逞才作为创作目标,并形成拟古风气。在诗歌技巧方面,追求“繁缛”的艺术风貌,这也是太康诗风的重要特征。它发展了曹植“辞采华茂”的一面,对中国的诗歌发展是有贡献的。

7.玄言诗:指盛行于东晋的一种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一方面是魏晋玄学及清淡之风兴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东晋证据及由此而形成的士人心态有关。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谈乎寡味。艺术价值不高,但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东晋玄言诗人有孙绰、许询等。8.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最早出现于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自觉地运用“四声”、避免“八病”,形成了“永明体”。永明体是中国格律诗的开端。代表作家有谢朓、沈约、王融。

9.宫体诗:开始并盛行于梁陈时期的诗歌体式。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多写女性与咏物,形式工巧,声律严整。是对女性的审美观照。在情调上伤于轻艳,风格上比较柔靡缓弱。它是梁陈时期诗歌的一道奇特风景线。萧纲,徐擒是宫体诗的代表人物。简答:

1.汉代文学基本态势:①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今古通的艺术追求;②汉代文人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和圣主贤臣理想;③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④批判与赞颂的更迭;⑤文人的独立和依附;⑤从浪漫到现实;⑥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相互促进。

2.贾谊散文风格:贾谊的散文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纵横捭阖。善于运用不同历史事实的对比来分析利害,在铺张渲染的描写中,造成文章的充沛气势,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如《过秦论》。抱有改革政治的热情,又受到压抑,因而笔端常带感情,议论说理毫无顾忌,行文畅达而不浮浅,语言犀利激切,富于文采。忧时济世的感情溢于言表,富于鼓动性。

3.汉赋的意义:①表现了一种昂扬旺盛的气象,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②丰富了汉字和词汇,锻炼了语言词句,提高了文字的表现功能。

③促进了文学观念的形成 4.两汉赋的发展过程: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从汉初到武帝时汉赋的形成时期,主要在藩国发展。继承楚辞传统,形式是骚体赋。优秀作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和淮南小山的《招士隐》。同时三体大赋开始出现。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汉代三体大赋的正式形成。

(2)武帝至东汉中叶,是汉赋的兴盛时期。形式上主要是散体大赋。

司马相如的作品代表了散体大赋的最高成就。西汉后期的代表作家是扬雄等。班固的《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张衡模拟班固的《两都赋》作有《二京赋》。

(3)东汉中后期到汉末是三体大赋的衰落时期,讥讽时事、言志抒情的小赋兴起。张衡的《归田赋》开先河,之后有蔡邕、赵壹等人。5.汉大赋的艺术特点:(1)篇幅较长,结构宏大,一般都在千字以上。(2)善于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富丽的辞藻。(3)侧重铺写宫苑、京都、宫殿、山川等壮丽事物,帝王的政治、军事、祭祀等重大活动,以及帝王贵族声色犬马、畋猎驰逐等生活。(4)主旨则既美且刺。其效果往往是“劝百讽一”。(5)多采用主客问答式,赋文一般由序、正文、结尾。序和结尾一般用散文,正文以韵文为主。6.乐府诗的艺术手法:

基本艺术手法是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①生活镜头的诗意选取②故事情节完整曲折③人物形象各具特色④叙事详略得当⑤语言是的创作(例子见第一卷P193)善于运用比兴、拟人、夸张、铺陈和烘托手法。

语言朴素自然,生动活泼。句式上打破《诗经》的四言,以杂言为主,逐渐趋于五言。7.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的标志:

①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③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8.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题:

①生死主题 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人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如《短歌行》。

②游仙主题 主要是想象神仙的世界,表现对那个世界的向往以及企求长生的愿望。如郭璞的游仙诗。③隐逸主题 包括向往和歌咏隐逸生活的作品,也包括招隐诗、反招隐诗,形成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如潘岳的《闲居赋》。9.门阀制度对文学的影响:

①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心怀不平。这些不平反映在文学创作中,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特色。如左思的《咏史》。

②门阀制度也与文学家族的大量出现有直接关系,文学乃至文化集中在少数世家大族手中与政治权力一起世代相传。

③重视门第的风气在文学作品中海表现问对宗族关系和伦理观念的强调。如曹植的《责躬》。10.曹植的“骨气奇高,辞采华茂”特征:

① “骨气奇高”的体现:强烈的抒情化色彩。曹植一生热中功名,追求理想,遭遇挫折、壮志不衰,转多愤激之情,无论是前期的任侠使气,还是后期诗中的满腔悲愤,都体现了他的个性特色。诗歌内容充满追求与反抗,富有气势和力量,形成了“骨气奇高”的特征,激越感人。

②“辞彩华茂”的体现:1)语言绮丽自然,韵律色调和谐,注重对偶、炼字和声色之美。2)善于以警句开篇, 如《野田黄雀行》以“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开头。11.阮籍诗歌的风格特征:阮籍诗的风格是“隐约曲折”。常常借比兴、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感情,寄托怀抱。表达方式比较曲折隐晦,再加上阮诗的比兴在意念是往往不是很切近,而是比较悠远、旷放,增强了诗歌的含蓄效果。如《咏怀》其一,作者面对“黑暗世界”在清风明月中弹琴徘徊,通篇采用象征手法表达作者的情思。阮籍之文长于论着,多发惊世骇俗之论,行文奇偶相生,意蕴深沉。12.南北朝民歌的风格区别:

由于南北朝长期处于对峙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因而南北朝民歌也呈现出不同风格。

① 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单一,以抒情为主。既明快,又含蓄,语短情长。多用比兴、象征手法等特点,而且大量采用双关的修辞手法。② 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习性。数量不多,但是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广泛领域。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以及风俗习惯、风光景色。简单疏朗、质朴无华,毫无造作矫饰是其艺术的基本特点。

13.谢灵运山水诗的新风:①从写意到摹象。谢诗不想陶渊明的诗那样一写意为主,注重物我合一,表现出整体的自然美,更注重山水景物的描摹刻画,观察与体验十分细致。②从启示性到写实性。陶诗之分注重言外的效果,发挥语言的启示性以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去体会那些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而谢诗语言更注重写实性,云再用准确的语言对山水景物作精心细致的刻画,力求真实地再现自然美。

14.为什么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庾信前期作品主要是奉和之作,思想内容轻浅单薄,宫廷趣味浓厚。但由于这些诗在诗歌形式上的多方面探索,为庾信积累了美感形式上和美感内容上的经验,他的诗已经有了“流连哀思”的审美趣味,以绮艳之辞抒哀怨之情。这些经验结合后期的生活经历,使他的后期诗歌达到了“穷南北之胜”的高度。其后期作品主要抒写乡关之思,包括感伤时变,魂牵故国和叹恨羁旅忧嗟身世两方面。内容丰富,笔调劲健苍凉,艺术上更为成熟。因此说庾信文章老更成。15.志怪小说与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家、作品

志怪小说①地理博物:如托东方朔的《神异经》、张华《博物志》 ②鬼神怪异:如曹丕的《列异志》、干宝的《搜神记》、托名陶渊明的《搜神后记》、王嘉《拾遗记》、吴均《续齐谐记》。

③佛法灵异:如王琰的《冥祥记》、颜之推《冤魂志》。志人小说①笑话:邯郸淳《笑林》

②野史:葛洪伪托刘歆所作《西京杂记》。

③逸闻轶事:裴启《语林》、郭澄之《郭子》、沈约《俗说》、殷芸《小说》、刘义庆《世说新语》。大问题

一、《史记》

(一)体例: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五种体例,共130篇,526500字 “本纪”,历代帝王的政迹

“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是专门史,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 “世家”写历代贵族王侯的历史

“列传”是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包括国外和国内少数民族君长统治的历史

(二)断限:《史记》记事,上起黄帝,下至何年主要有三说

武帝太初年间(前104——前101)说

武帝元守元年(前122)说

武帝天汉年间(前100——前97)说

(三)创作宗旨:“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确立以人物为中心的述史体系,为“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立传

(四)注本:最著名的有三家,号称“三家注”,即南宋裴骃的《书籍集解》、唐司马员的《史记索引》和张守节《史记正义》。

(五)思想内容(1)暴露了统治阶级的丑恶面目和残暴罪行1.揭露汉代帝王的丑恶面目 2.揭露统治阶级内部的丑行 3.揭露贪官酷吏残害无辜的罪行

(2)热情歌颂反抗暴秦的英雄人物(3)颂扬品质优良的中下层人物(4)歌颂了一系列爱国人物

(六)文学成就

(1)善于选择、安排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1.精心选取历史人物一生中最重要的、最有代表性的大事 2.主义选择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暗示人物的未来3.运用“互见法”(2)善于将历史故事化,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1.描述细致入微 2.场面扣人心弦(3)在运用语言方面有很高的成就1.人物语言颇具个性化,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2.叙述的语言简洁、精炼,极富表现力3.引用民谣和谚语,使语言更加丰富多彩,也更富表现力

二、两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的内容与艺术手法 两汉乐府(1)内容:1.平民百姓的痛苦与挣扎 2.士卒役人的控诉与呼叫 3.男女两性的哀怨与情仇 4.权贵势要的骄奢与清廉 5.人在旅途的乐生与恶死 6.少壮游子的努力与操守7.江南采莲的嬉戏与愉悦 8.动物植物的诉说与寓意

(2)艺术手法:1.注重叙事 2.长于写人 3.语言朴实 4.体制多样 5.浪漫色彩 《古诗十九首》(1)内容:第一类,游子之歌 1.思乡情结 2.立功扬名 3.人情淡薄 4.及时行乐

第二类,思妇之词 1.珍惜婚姻 2.自我宽慰 3.相隔愁苦

(2)艺术手法:1.长于抒情2.善于运用比兴与写景来抒发感情 3.语言精炼工整,朴素自然,保持了乐府民歌的特色

三、陶渊明及其诗歌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生活早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由于家庭关系,在政治上处境相当尴尬。其思想受孟嘉和陶侃的影响,导致后来的“三仕三隐”。辞彭泽令是陶渊明医生前后两期的分界线。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其思考人生所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

陶的典型意义①中国士大夫精神归宿②不为五斗米这要的精神③酒和菊的象征

陶渊明的诗歌体裁可以分为五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

田园诗:①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②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隐然含有农耕与为官两种生活的对比,以及对理想人生的追求③写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的凋敝 咏怀诗、咏史诗:咏怀诗有些是以组诗的形式写成的,如《饮酒》;咏史诗所咏的对象偏重于古代人物,如“三良“。围绕着出仕与归隐这个中心,表现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格。行役诗:宦游期间的作品,悲叹行役的辛苦,表达对仕宦的厌倦反复诉说对田园的思念和归隐的决心。赠答诗:颇能见其对=友人的敦厚之情,《答庞参军》是最深沉的一首。

自然,是陶渊明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具体可以概括为:①情、景、事、理的浑融。②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四、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对形式美的追求

古代文学史第八编 清代文学 篇6

1、清初诗人可分为 遗民诗人 和 入仕诗人 两类。遗民诗人以 顾炎武、吴嘉纪、屈大均为代表。其中 屈大均 与 陈恭尹、梁佩兰 并称 “岭南三家”。入仕诗人以 钱谦益、吴伟业 和被称为“南施北宋”的 施闰章 和 宋琬 为代表。

2、钱谦益的明代作品收在 《初学集》 中,入清后的作品收在 《有学集》 中。其后期的代表作是 《后秋兴》。清代诗歌的宗宋倾向和感伤思潮,都是从钱谦益开始的。

3、吴伟业的诗歌尤长于 七言歌行,时称 “梅村体”,代表作为 《圆圆曲》。

4、“江左三大家”是: 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

5、王士禛,字 贻上,号 阮亭,别号 渔洋山人,新城(今山东桓台)人。著有 《带经堂集》等。其成名作是 《秋柳》 诗。

6、王士禛 在司空图和严羽理论的基础上提出 “神韵说”,竭力提倡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一派的诗歌。赵执信著 《谈龙录》 批评王士禛的神韵说。

7、清代中期的诗歌有以 沈德潜 为代表的 宗法唐人的“格调说” 和以 厉鹗、翁方纲 为代表的 宗法宋诗派。翁方纲并提出了 “肌理说”。

8、以 袁枚 为代表的性灵诗派主要活动在 乾隆年间。性灵说 是对明代公安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9、袁枚字 子才,号 简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曾辞官在南京小仓山下筑“随园”,著有 《小仓山房诗文集》 和 《随园诗话》 等。

10、郑燮,字 克柔,号 板桥,兴化(今属江苏)人,为 “扬州八怪” 之一。他的代表作有 《竹石》 等。

11、“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句出自 赵翼 的 《论诗》。

12、明末清初有以 陈子龙 为首的 云间词派。

13、开创清代词坛风气的是以 陈维崧 为首的 阳羡派 和以 朱彝尊 为代表的 浙西派,以及自成一家的 纳兰性德。

14、陈维崧字 其年,号 迦陵,宜兴(今属江苏)人,著有 《迦陵词》,存词1600多首,为历史上存词最多的词人,其词师法 苏轼 和 辛弃疾。

15、朱彝尊字 锡鬯,号 竹斋,秀水(今浙江嘉兴)人。著有 《曝书亭集》,并编选《词综》 表明其词学观,大力推举南宋姜夔、张炎一派的词人。

16、朱彝尊 的词学影响广泛,后来龚翔麟选朱彝尊等六人的词为 《浙西六家词》,遂有浙西词派之名。

17、纳兰性德,本名 成德,字 容若,满洲正黄旗人。著有 《通志堂集》 和 《纳兰词》(一名《饮水词》。他的词代表了清词的最高成就。

18、被 王国维 称赞为“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的词人词作是 纳兰性德 的《长相思》(山一程)。

19、顾贞观 的《金缕曲·寄吴汉槎》二首 在体例上 以词代书。

20、张惠言,字 皋文,号 茗柯,武进(今江苏常州)人,编有 《词选》,是常州词派的重要选本。

21、周济 著有《味隽斋词》、《词辨》、《介存斋论词杂著》等,编选有《宋四家词选》,取周邦彦、辛弃疾、王沂孙、吴文英 四家以为学词楷模,主张词 “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 的理论。

22、清初散文分 学人之文 与 文人之文 两类,学人之文以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为代表;文人之文以 侯方域、魏禧、汪琬 为代表,三人也被称为 “清初三大家”。

23、顾炎武主张文章 “须有益于天下”。

24、黄宗羲著有政论集 《明夷待访录》。

25、桐城派 是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代表人物 方苞、刘大櫆、姚鼐 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

26、方苞 自称 “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介韩、柳之间”。他将自己的散文理论概括为 “义法” 二字。代表作有 《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 等。

27、刘大櫆的文论主要见于 《论文偶记》,重点探讨了文章写作过程中 “神气”、“音节”、“字句” 三者之间的关系。

28、姚鼐,字 姬传,号 惜抱,著有 《惜抱轩诗文集》,编有 《古文辞类纂》。在理论上强调 义理、考证、文章 三者兼备,提出散文八要素: 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他的代表作有 《登泰山记》 等。

29、嘉庆年间,阳湖派 的代表人物是 恽敬 和 张惠言。

30、陈维崧 开清代写作骈文风气之先。汪中 的骈文代表了清代骈文的最高成就。

31、汪中的 《哀盐船文》 被杭世骏评为 “惊心动魄,一字千钧”。

32、清代 文言小说 有500种左右,居历代之首。

33、清代 白话小说 的新品种有: 才子佳人小说、才学小说、讽刺小说、公案小说 等。

34、从明代开始,文言小说形成了 “剪灯系列”、“虞初系列”、“聊斋系列”、“阅微系列”和“世说体系列” 等。

35、清代《水浒》续书三种: 陈忱 的《水浒后传》、青莲室主人 的《后水浒传》、俞万春 的《结水浒传》(一名《荡寇志》)。

36、清初至中期的历史演义小说有:钱彩、金丰的 《说岳全传》、褚人获的 《隋唐演义》、无名氏的 《说唐演义全传》 等。

37、清代中期,侠义小说与公案小说合流,《施公案》 便是合流的开始。

38、清代才子佳人小说的代表作有:“名教中人”的 《好逑传》、“荻岸散人”的 《平山冷燕》 和 《玉娇梨》 等。

39、清代家庭生活小说有:“西周生”的 《醒世姻缘传》、“随缘下士”的 《林兰香》、李海观的 《歧路灯》 等。

40、清代的讽刺小说有: 刘璋 的 《斩鬼传》、张南庄 的《何典》等,它们都是受到《西游补》 的影响。

41、清代才学小说中影响最大的是 李汝珍 的 《镜花缘》。

42、清代数量多、质量高、影响大的讲唱文学形式是 鼓词、弹词、子弟书。

43、现存最早的鼓词文本是明代 诸圣邻 的《大唐秦王词话》,直接采用 “鼓词” 为书名的是清初贾凫西的 《木皮散人鼓词》。

44、弹词起源于宋代的 陶真 和元明的 词话,是清代讲唱文学中成就最高的一种。《义妖传》 和 《三笑姻缘》 为吴音弹词的代表作。《义妖传》又名 《白蛇传》 和 《雷锋塔》,是根据民间长期流行的白蛇与许仙的故事改编而成。

45、子弟书 是清代由八旗子弟首创并流行的讲唱文学。子弟书的曲调分为 东城调 和 西城调 两种,或称 东韵 与 西韵,东韵的代表作家是 韩小窗,西韵的代表作家是 罗松窗。

46、蒲松龄(1640-1715),字 留仙,一字 剑臣,别号 柳泉先生。淄川(今属山东淄博)人。

47、现存最早的《聊斋志异》刻本为 柯亭本。

48、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评论《聊斋志异》的艺术手法是 “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49、吴敬梓(1701-1754),字 敏轩,晚号 文木山人。全椒(今属安徽)人。50、《儒林外史》大约写于吴敬梓33岁移局南京以后。现存最早刻本是 卧闲草堂巾箱本。

51、《儒林外史》中与魏晋风度相似的文人当以 王冕 为代表。

52、《儒林外史》采用的是 “散中有骨” 的结构方式。

53、曹雪芹。名 霑,字 梦阮,号 雪芹,祖籍东北辽阳(一说河北丰润)人。

54、《红楼梦》可能是在 《风月宝鉴》 的基础上改写而成。在乾隆十九年前,《红楼梦》前80回基本完成。《红楼梦》书名第一次出现是在乾隆己卯本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55、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高鹗 对《红楼梦》作了加工,并增补了后40回,合成一部故事完整的小说,即 程甲本。一般认为后40回的作者是 高鹗。

56、从嘉庆、道光年间开始,“红学” 逐渐形成,但较零碎。从1904年 王国维 发表 《红楼梦评论》 开始才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学术论文和专著。

57、“旧红学”是指 “五四”运动 之前的红学研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以 王希廉、张新之 为代表的 评点派 和以 王梦阮、蔡元培 等为代表的 索隐派。

58、“新红学”是 “五四”运动 以后才开始的,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有 胡适 的 《红楼梦考证》 和 俞平伯 的 《红楼梦辨》。

59、清代文学的主要样式是 戏剧 和 小说。

60、清代戏剧的声腔发展是 雅部声腔 的衰落和 花部声腔 的盛行。

61、清初传奇的三大流派:一是以李玉为代表的 苏州派 ;二是以吴伟业等为代表的 文人派 ;三是李渔为代表的 形式派。

62、代表清代戏剧最高成就的是 洪昇 的 《长生殿》 和 孔尚任 的 《桃花扇》,他们两人也因此被称为 “南洪北孔”。

63、李玉传奇的代表作是号称“一人永占”的 《一笠翁四种曲》,包括 《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李玉另有与人合撰的政治时事剧 《清忠谱》,此剧代表了他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64、李渔的戏剧理论主要见于 《闲情偶记》,并提出 “结构第一” 的重要主张。65、清代中期 传奇 和 杂剧 创作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蒋士铨 和 杨潮观。66、蒋士铨 与 袁枚、赵翼 并称 “乾隆三大家”,著有 《藏园九种曲》。67、杨潮观 著有《吟风阁杂剧》32种,均为单折短剧。

68、洪昇,字 昉思,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他创作的传奇 《长生殿》 问世。他另撰写有 《四婵娟》 杂剧。

69、洪昇的 《长生殿》 剧本曾三易其稿,初名 《沉香亭》,第二稿名 《舞霓裳》,第三稿才易为今名。

70、孔尚任,曲阜(今属山东)人。孔子64代孙。康熙三十八年(1699)《桃花扇》 定稿问世。其戏曲作品除《桃花扇》外,另有与顾彩合作的 《小忽雷》 传奇。

71、《桃花扇》的内容是以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弘光王朝覆灭的历史。作者自称其写作目的是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61、论述《聊斋志异》与清初文化价值取向的关系。

《聊斋志异》主要描写鬼狐灵怪故事,但却表现了清初社会人们普遍的文化追求和价值取向。其中既表现出与明末文化思潮的衔接,又明显显示出清代文化思潮的变异。

(1)是明末主情浪漫思潮的延续。肯定个人情欲的愿望和追求美好爱情仍然是清初部分文人和市民的潜在心态。《聊斋志异》中许多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正是这种心态的形象反映。《聊斋志异》强调了男女爱情交往过程中“真情”的意义以及它可能产生的巨大能量。

(2)反映了清代经世致用的思潮:蒲松龄认为那些不切实际的空想和幻想都是对生活有害的,应当坚决制止。如《崂山道士》、《黄英》等。在对待科举考试的态度上,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激烈抨击八股考试不注重实效,考不出考生真实水平这一弊端。在政治方面,作者的求实思想反映为对有公理、讲公道的公平政治的追求。

(3)将主情浪漫和经世致用交融并汇,达到对二者的超越。

(4)感伤的情怀。全书的总体风格和氛围主调中,阴森森的鬼蜮世界与捉摸不透的妖狐精魅所构成的作品主旋律,与清代总体文化思潮总的感伤情调极为吻合。

62、分析《聊斋志异》的写作笔法的特色。

《聊斋志异》写作手法的特色是用传奇笔法,表现志怪题材,而在这两方面都对前人有所超越。

(1)在运用志怪题材反映现实生活方面,无论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了以往的志怪、传奇,取得了新的成就。

(2)唐传奇在写法上通过“尽设幻语”的虚构手法,完成了委婉曲折、优美动人的故事。这就是所谓“传奇手法”。《聊斋志异》艺术大多以志怪反映现实,且使用传奇手法,所以兼具志怪、传奇二体的特点,以至成为成熟的短篇小说杰作。

(3)《聊斋志异》不仅继承了唐传奇的艺术手法,而且还超越了它,具体表现在:首先是在人物描写方面发生了质的飞跃。不仅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而且刻画出人物复杂的性格特征。它已经从唐传奇以叙述故事为主,发展到以刻画人物为主。其次是环境描写。如《田七郎》中,环境描写对成功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第三是心理描写。如《青凤》写青凤追求爱情而又羞涩胆怯的心理,颇有惟妙惟肖之妙。此外,如《辛十四娘》、《王贵庵》、《聂小倩》等,都较好地以心理描写的方法达到了艺术表现的目的。

63、试分析《儒林外史》中两组对立人物的意义。

(1)吴敬梓生活的清代康乾时期,随着理学地位的逐渐巩固和八股制艺的强大控制力,文人从整体上来说,已经完全失去与皇权对抗,保持群体独立人格的锐气和动力,(2)吴敬梓属于那些没有失去自我,期盼恢复文人群体自尊和优越感觉的个别文人。出于对魏晋风度的仰慕和追崇,对文人群体人格复归的强烈愿望,使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写出了与魏晋风度相似和对立的两组人物。

(3)一边是以王冕为代表的与魏晋风度相似的文人。可惜的是,他们并非当时文人生活的现实写照,而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具体化身。

(4)另一边是追求功名利禄的丑类。吴敬梓以其悲愤和辛酸的笔触,写出了儒林群丑在人格意识方面的扭曲与堕落。

64、分析《红楼梦》如何揭示以家族悲剧为代表的社会悲剧。

(1)《红楼梦》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基本线索,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事件,写出了从家庭到社会的悲剧命运。

(1)作者将封建官僚家族政治上的腐败作为他们必然衰败的根本原因。第四回借门子之口,以“护官符”的作用,点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黑暗内幕,他们上通朝廷,下结州县,“一损俱损,一荣皆荣”。预示出官僚政治从腐败到衰败的必然结局。

(2)作者揭露出贾府荣华富贵表面之下掩盖的无法治愈的痈疽。作者从生活的穷奢极欲写出四大家族必然崩溃的结局。奢侈和荒淫又是难解难分的,贾府上下的淫乱无耻已经到了乱伦的地步。个人无节制、无止境的欲求又必然导致相互之间的你争我夺、勾心斗角。

(3)作者以贾府一代不如一代的生动描写,揭示出封建家族自然枯萎的悲剧命运。

65、分析《红楼梦》对儒家传统思想的质疑。

(1)儒家思想的突出要点在于一方面用“仁爱”来作为每一个人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另一方面又强调个人对社会的服从原则。

(2)这种特性对社会有积极的一面,但是,其积极作用却是以牺牲个性价值为代价的。(3)曹雪芹通过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以仁爱为核心和以个人服从社会为前提的儒家思想提出了大胆的质疑。从贾府丧失廉耻的贵族后裔身上可以看到儒家思想的失败。作者肯定的青年女子的不幸命运往往也可以从儒家道德文化的影响中找到原因。如迎春的逆来顺受,薛宝钗压抑个性去服从社会和家族,林黛玉的悲剧也有被儒家文化浸润而难以自拨的原因。

66、简析《红楼梦》对人物命运悲剧的揭示和解决方式。(1)《红楼梦》对中国传统悲剧意识的最大突破,在于它彻底抛弃了了那种自欺欺人,始终幻想喜从天降的浅薄悲剧意识。将人生无处不在的悲剧现象上升到哲学高度来认识其永恒的不幸。

(2)王国维曾借叔本华的悲剧理论,认为悲剧有三种,最可怕的是由于剧中之人物的位置和关系而不得不然的悲剧,那是人人无法躲避的人生悲剧。而《红楼梦》正是这种悲剧。

(3)曹雪芹以贾宝玉的出家的方式提出了解决人生悲剧的方法。贾宝玉的出家并不完全是由于个人命运的灾难,而是对包括自身在内的整个人类的悲剧充分感悟后所作出的解脱的选择。

67、为什么说《红楼梦》达到了古代小说艺术的巅峰?

(1)《红楼梦》使世情小说的写实精神达到了最高境界。继承了《金瓶梅》的写实传统而又突破了它那自然主义的写法。自觉避免才子佳人小说的公式化、概念化的失真写法。努力按照生活自身的逻辑和规律,以生活中可能有和实际有的方式去描写,为其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红楼梦》的人物塑造达到了人物个性与共性高度统一的典型高度。如成功塑造了王熙凤这个典型人物。

(2)《红楼梦》达到了中国古代叙事艺术的最高成就。,也取得了极为成功的经验。将限知叙事的比重和深度达到较高的程度:无论是情节场面的进展,还是人物的性格交代,《红楼梦》的作者都最大可能地使用了限知叙事的方式。如以几个不同人物的视线来观察同一事物或人物,使读者获得更立体的印象,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和评价。在处理全知和限知叙事的关系上,精彩地以局部的全知叙事与整体的限知叙事完美地统一起来。如作品的心理描写:主要人物用全知心理描写,众多一般的人物用限知心理交代,两者合理地编织在一起,成了互通有无、水乳交融的艺术组合。

(3)《红楼梦》展现了精美绝伦的结构艺术。以贾府这样一个具有深刻典型性的封建家族为圆心,从纵横两个方面展开其网状结构。纵的方面,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的兴衰历史为轴线,与之相关的社会的上下左右联系形成一条条经线。横的方面,以宝黛的爱情悲剧为轴线,金陵十二钗及其他诸多女子的爱情婚姻悲剧和命运悲剧则构成一条条纬线。经线和纬线纵横交错,相互关联,每一事件和人物如同经线和纬线的交叉点,联系着各种矛盾和人物。

第九编近代文学

1、近代出现了所谓 “志士之诗”。

2、龚自珍,号 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3、“少年” 与 “童心” 是龚自珍诗歌中的重要意象。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诗句出自 龚自珍 的 《己亥杂诗》。

5、龚自珍与 魏源 并称 “龚魏”。

6、林昌彝著有 《射鹰楼诗话》。

7、张维屏的诗歌代表作有 《三元里》、《三将军歌》 等。

8、魏源的 《三公篇》 是当时的诗歌名篇。

9、贝青乔的大型组诗 《咄咄吟》 在体式上开大型纪事组诗的先例。

10、金和的诗歌名篇有 《烈女行纪黄婉梨事》 和 《兰陵女儿行》 等,他擅长 以文为诗、以小说为诗,已初步具备诗歌革新的特点。梁启超把他与 黄遵宪 并称为 “晚清两大家”,是 “中国文学革命的先驱”。

11、王闿 运论诗推尊汉魏六朝,史称 “汉魏六朝诗派” 或 “湖湘诗派”。他曾仿元稹《连昌宫词》而作 《圆明园词》。

12、黄遵宪 是近代诗歌革新的先行者,其诗集有 《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

等。

13、黄遵宪在1868年即提出 “我手写我口” 的主张,1891年又提出诗歌应表现 “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1897年又将自己的诗命名为 “新诗派”,称为 “诗界革命” 的代表人物。梁启超认为他的诗 “能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

14、被梁启超称为“空前之奇构”的诗歌是 黄遵宪 的五古 《锡兰岛卧佛》。

15、新学之诗又称 “新诗” 源于 《饮冰室诗话》,其代表人物是 夏曾佑 和 谭嗣同。

16、“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诗句出自 谭嗣同 的 《狱中题壁》。

17、在近代文学革命运动中,诗界革命最先被提出,是 梁启超 在1899年的 《夏威夷游记》 中提出的。具体要求 “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 三者统一。

18、诗界革命的重要诗人有 黄遵宪、梁启超、康有为、丘逢甲、蒋智由 等。

19、“新世瑰奇异境生,更搜欧亚造新声。”是 康有为 的诗句。

20、与清末民初革命诗潮关系密切的文学团体是 南社。南社于1909年11月13日正式成立于 苏州虎丘,以 高旭、陈去病、柳亚子 为主要创始人及领导核心。

21、“南社”之称,意谓 “操南音不忘本”,实寓反对北庭即清廷之意,其宗旨是

“反抗满清”。

22、柳亚子 在南社发起人中最为年轻,却长期主持南社,享名最著。

23、南社诗人中风格独特者,首推 苏曼殊,他有 “革命和尚” 之称。

24、“同光体”即是指光绪、宣统至民国后的 宋诗派,其名得自陈衍,乃受郑孝胥的影响概括而成。

25、同光体诗人中以 陈三立 成就最高,作有名句:“凭栏一片风云气,来作神州袖手人。”

26、陈衍 著有《石遗室诗话》,编有《近代诗钞》。他论诗提出诗歌为 “寂者之事”

和 “荒寒之路” 说。

27、清末民初“中晚唐诗派”的代表人物是 樊增祥 与 易顺鼎。

28、魏源主持编纂刊行的《皇朝经世文编》首次确立了 “经世文” 的概念。

29、魏源在编撰的 《海国图志叙》 中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30、龚自珍的散文作品有 《明良论》、《病梅馆记》。

31、《校邠庐抗议》是 冯桂芬 的代表作。

32、桐城派的“姚门四杰”是指 刘开、管同、方东树、梅曾亮 四人。

33、曾国藩 是洋务运动的首领,著有《曾文正公全集》,自认是姚鼐的私淑弟子,并编撰《经史百家杂钞》,在姚鼐《古文辞类纂》外,另立新途。

34、曾国藩提出古文四要素: 义理、考证、辞章、经济。

35、曾门四弟子是以 曾国藩 为代表的 湘乡派 的主力,四人是: 张裕钊、黎庶昌、薛福成、吴汝纶。

36、林纾 被视为“桐城谬种”的代表人物。

37、报章文体的开拓者是 王韬,郑观应、谭嗣同、唐才常 等也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38、最早写域外游记的作家是 王韬,郭嵩焘、黎庶昌、薛福成 等也是其中的代表作家。

39、梁启超是近代 “新文体” 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

40、严复 以古文译书,先后翻译了 《天演论》、《原富》 等八大名著。

41、章太炎 是近代提倡魏晋文章的代表人物。

42、章士钊 是近代“逻辑文”的代表人物。

43、十九世纪中后期的“狭邪小说”有 《品花宝鉴》、《青楼梦》、《花月痕》、《海上花列传》、《九尾鱼》 等。

44、近代侠义公案小说的代表作品有 《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 等。

45、1902年,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正式提出了 “小说界革命” 的口号,其中心意图是 “改良群治”。

46、梁启超的 《新中国未来记》 是近代政治小说的代表作。

47、1902年鲁迅提出 “谴责小说” 的概念。代表作品有 李宝嘉 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 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 的《老残游记》、曾朴 的《孽海花》等。

48、“科学小说” 是近代“新小说”的重要类型,代表作品有 荒江钓叟 的《月球新殖民地小说》、徐念慈 的《新法螺先生谭》、萧然郁生 的《乌托邦游记》、吴趼人 的《新石头记》、春帆 的《未来世界》等。

49、徐念慈 被称为中国科幻小说之父。

古代文学传记 篇7

(1) 永元中, 举孝廉不行, 连辟公府不就。

举:推荐, 推举, 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辟:音bì, 征召, 由中央官署征聘, 然后向上荐举, 任以官职。“连辟公府不就”意即:他屡次被公府征召, 却不去应召。

(2) 公车特征拜郎中, 再迁为太史令。

(3) 后迁侍中, 帝引在帷幄, 讽议左右。

(4) 视事三年, 上书乞骸骨, 征拜尚书。征:征召, 特指君召臣, 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拜:授给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 拜为上卿。”迁:调动官职, 一般指升官。

(5) 顺帝初, 再转复为太史令。

转:一般的调动, 调迁。

(6) 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徙:一般的调动, 调迁。

(7) 永和初, 出为河间相。

出:指出京受任, 这里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与“入”相对, 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如:《琵琶行》:“余出官二年。”

(8) 自去史职, 五载复还。

去:卸职离任。

《陈情表》虽非人物传记, 但其中古代官职术语较多, 值得积累。

(1)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察:考察和推举。

(2) 拜臣郎中, 寻蒙国恩, 除臣洗马。

拜:授给官职。除:任命, 授职。

(3) 过蒙拔擢, 宠命优渥, 岂敢盘桓, 有所希冀。

拔擢:提拔、提升。用于由低级到高级的升迁。

二、归类补充

1. 关于任职授官的还有: (1) 任:担当, 担任。 (2) 授:授官, 任命。

用于布衣任官的多为“征、辟、荐、举、起、拔、点”等。 (1) 举:人教版九年级课文《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这五句中的五个人都是从平民被举荐为官的。 (2)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或重新启用, 任以官职。 (3) 提:提拔。

此外, 还有: (1) 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 (2) 赠:用于追封已故者以爵位。 (3) 赐:赏赐有功之臣以爵位。 (4) 赏:由皇帝特旨颁布, 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

2.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 (1) 进:用于较高职务。 (2) 起复:恢复原职务。 (3) 超迁、超擢:越级破格提升。

3. 关于调动职务的有: (1) 陟:升迁, 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诸葛亮《出师表》 (人教版九年级) :“宫中府中, 俱为一体, 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中, 陟:提升;罚:处罚;臧:表扬, 褒奖;否:批评。泛指对下级的奖罚或提拔, 处分。 (2) 补:补充缺职或由候补而正式任命。

4. 关于兼职的有: (1) 领:本职之外兼较低它职。 (2) 摄:暂时兼代本职外更高职务。 (3) 权:临时代职。 (4) 假:暂时代理。《汉书·苏武传》 (高中语文必修4)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5) 行:代理官职。 (6) 署:也有“代理, 暂任”的意思, 指代理无本官的职务。 (7) 护:原官员短期离职, 临时守护印信, “护”有“统辖, 统率”的意思。

5. 关于降级免职的有: (1) 罢、免、解、黜、夺:官员因过失而被解除职务。 (2) 放:“委任委派”的意思, 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 (3) 贬、谪:因过失而降级。《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4) 左迁、左降:降级使用, 贬官。《琵琶行》:“元和十年,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还有“开缺” (官员因故去职或者死亡, 职位一时空缺, 另选他人充任) 、“致仕” (带职退休) 等等。

三、延伸课外

1. 阅读下面文言文, 指出其中官职术语, 理解句意。

韩愈, 字退之, 昌黎人。父仲卿, 无名位。元和初, 召为国子博士, 迁都官员外郎。愈自以才高, 累被摈黜, 作《进学解》以自喻, 执政览其文而怜之, 以其有史才, 改礼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 转考功郎中, 知制诰, 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 摭其旧事, 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 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 均子锷凡鄙, 近者锷还省父, 愈为序饯锷, 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 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1) 迁都官员外郎:后来又任命为都官员外郎。 (2) 愈自以才高, 累被摈黜:韩愈觉得自己很有才, 但却常被朝廷排挤解除职务。 (3) 改礼部郎中、史馆修撰:委任 (他) 为礼部郎中和史馆修撰。 (4) 逾岁, 转考功郎中, 知制诰, 拜中书舍人:过了一年, 又提升 (他) 为负责政绩考评的官员, 起草政令, 然后封为中书舍人。 (5) 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 (他们) 说韩愈曾经降职到江陵府做属官期间。 (6) 坐是改太子右庶子:因这事 (韩愈) 又被贬为太子右庶子。

2. (2011·课标全国卷) 阅读下面文言文, 指出其中官职术语, 理解句意。

何灌, 字仲源, 开封祥符人。张康国荐于徽宗, 召对, 问西北边事, 以笏画御榻, 指坐衣花纹为形势。帝曰:“敌在吾目中矣。”提点河东刑狱, 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以治城鄣功, 转引进使。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 灌言:“水浅不胜舟, 陆当用车八千乘, 沿边方登麦, 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奏上, 报可。未几, 知岷州, 引邈川水溉间田千顷, 湟人号广利渠。徙河州, 复守岷, 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入言:“若先葺渠引水, 使田不病旱, 则人乐应募, 而射士之额足矣。”从之。甫半岁, 得善田二万六千顷, 募士七千四百人, 为他路最。

(1) 张康国荐于徽宗:张康国向徽宗推荐何灌。 (2) 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 (何灌) 升任西上阁门使、兼任威州刺史、沧州知州。 (3) 以治城鄣功, 转引进使:因为治理城鄣有功, 转任引进使。 (4) 徙河州, 复守岷, 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 (何灌) 又被调任到河州, 不久又回到岷州, 提议在熙河兰湟一带选拔弓箭手。

传记文学选读课程价值初探 篇8

一、用传记文学引领学生确立“尊祖意识”和根祖文化意识

构建传记文学课程体系,帮助引导高中学生建立传记文学意识,可以帮助学生确立一种“尊祖意识”,而尊祖或纪念先辈英雄与伟人,一方面能够教育后人,另一方面可以增进文学欣赏的修养和历史人文的素养。

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李吉教授在《弘扬根祖文化,振兴历史文脉》一文中指出:“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形态与传承体系,由此构成本民族所特有的思想理念与价值取向,并在其文化传承、升华凝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文化认同、文化崇拜的精神支柱和风俗礼制,成为维系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国家昌盛的共同基石的根祖文化。”

传记文学能够引领学生树立尊祖敬宗、慎终追远的情怀。古人所谓“克明俊德,以亲九族”的价值观,能够在传记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起来,这是传记文学所独有的伦理构建功能。这里的着眼点虽小,然而其意义却非常重大。

二、引导学生寻求传记中的史诗构架

名人的传记,向来都是以英雄的史诗来编织的,如此,在引领学生进行传记研读时,则要引导学生在名人传记中寻觅历史构架,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的人文历史素养。

譬如法国大作家罗曼·罗兰的“巨人三传”《名人传》,创作于20世纪初期,此传记里的三个人,一个是德国的音乐家贝多芬,一个是意大利的雕塑家、画家、诗人米开朗琪罗,另一个是俄国作家、思想家、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他们都是伟大的天才,也都在人生的道路上经历了极为艰辛的考验,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历史风云变幻,他们所历经的苦难、执着的追求、对人类的大爱,无不与其所历经的时代相关。

三、在传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求实求是精神

众所周知,传记文学的材料来自两个方面:一靠已经成型的历史材料,也就是各种报刊书籍、文字档案材料,二靠活的材料,也就是写作者对当事人深入细致的采访,乃至实地考察。两者缺一不可。但对于传记文学作者来说,在对待第一种材料时,又不轻信传记资料,而是要进行认真地校订,保证传记作品内容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真正的传记文学,总会在演绎个人命运的同时,为读者还原一段复杂交错的历史,真实地再现时代风云与历史变革。无疑,这种拒绝欺世盗名的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与写作精神,会让学生在欣赏传记文学的文学性时,也得到求实求是精神的培养与熏陶。

四、在传记文学教学过程中建立起一种价值坐标

传记文学本身便具有了一种内在的评价体系,而这种评价体系与标准,往往是以“偏向性和导向性”为主的。偏向性,源于传记作者的写作风格,而导向性,则源于作者的价值引领。传记文学作为文学创作形式的一种,肯定要肩负鼓舞人、引领人的历史责任,否则,传记文学的价值便无从体现。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最为突出的成就是在传记文学方面,他因此被誉为“历史上最优秀的传记作家”,他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张伟译),是一部历史特写集,写了两千多年里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他不但写伟人名人,还十分热情地讴歌小人物,他说:“在我的传记文学中,我不只写在现实生活中取得成功的人物,而还写那些保持着崇高道德精神的人物……”茨威格对读者们说:“读伟人的传记吧,与勇敢的心灵作伴!”茨威格的话,充分体现了传记文学的价值引领的功能。

五、在研究传记文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

每一部人物传记,都会将传主的全部人格折射到传记作品中。人格或伟大、或正直、或大爱,崇儒、尚道、好佛、爱自然等,其人格魅力,尽在作品中得到显现,研究传记文学,也是展示传主人格魅力,并以此来影响学生矫正人生坐标的最好的契机、方法与切入点。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另一种意义上的传记文学作品,那就是文学作品本身。一个作家的全集,就相当于一部传记。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去研习中国文学作品,也便是在研究一个作家的传记。要以用编年的方式去解读一个作家的全部作品,不仅是要看其艺术魅力是如何逐渐圆熟的,更要看他是如何将自己的人生,融入自己的文学,融入波澜壮阔的社会风云变幻之中的。钱穆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所举的杜甫、陶渊明、王维、陆游、李白、苏轼等诗人,就是最好的例证。钱穆先生看出了伟大人格中的细微差别,也看出了伟大诗人中真正的最伟大的诗人。中学生这样读作家的系列作品,同样也会受到人格教育的。

上一篇:执业药师中药学重点总结下一篇:太极拳期末考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