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文化论文

2024-10-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侗族文化论文(精选8篇)

侗族文化论文 篇1

物电学院应用电子信息工程 陈永华

主要分布在中国贵州、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湖南等地的侗族,分别系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壮傣和侗水和侗水的两个语支。其先民是古代“百越”中“骆越”支系“西瓯”的后裔。隋唐时期至宋代,曾被称作“侗”和“洞”,以后才以“侗”以该民族的族称。

广西柳州地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族,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都要举行具有丰富多彩内容的盛大民族活动,其中侗族芦笙舞最具代表。《踩堂》

侗族从古到今无论年长年幼,人人都能歌善舞,有着事事以歌对答、以舞寻偶的传统。在他们的歌咏中,有单声部的“小歌”、多声部的“大歌”、迎客时的“拦客歌”、婚嫁时的“伴嫁歌”、青年人自弹自唱的“琵琶歌”等数不胜数。以至连相互闹矛盾时也用唱歌来进行争吵。侗族在歌舞时都离不开芦笙的伴奏,歌舞和芦笙是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和内容。在侗族统称的《芦笙舞》中,包括着多种内容和形式的舞蹈,其中有节日时的自娱性舞蹈、有青年男女之间进行交谊的舞蹈、还有为展现芦笙高手边演芦笙、边做舞蹈高难度技巧的表演和竞赛性舞蹈。

过去,侗族跳《芦笙舞》、“对歌”或举行村寨“集会”,一定要在特定地地点“鼓楼”前进行。在广西、贵州等侗族集聚的村寨,都会建有一座高大、古朴、典雅的木结构建筑“鼓楼”。鼓楼的建筑形式除以下大小原则外,真是千姿百态各具一格。它的多角屋檐可建多种

形状,座座飞阁重叠,高达三至五层耸立于村寨的最高处。鼓楼为侗族公共活动的场所和集会中心,凡有紧急情况,村寨中德高望众的头人将敲击悬挂在殿内梁上的“款鼓”,集中全寨同胞。此外,若有贵宾进寨,也可击鼓通报全寨而表示欢迎的隆重。鼓楼内大厅青石铺地、设火塘、四周摆有长凳,是侗胞在任何时节聊天、做活、演戏、对歌、踩堂和赛芦笙的场所。

《芦笙舞》是侗族的传统民间舞蹈,源于古代播种前祈求丰收、收获后感谢神灵赐予和祭祀祖先的仪式性舞蹈。舞蹈气氛热烈而欢快,现已经为侗族民众在稻谷收获后至来年春播前农闲期间和各喜庆佳节时,由青年男女参加被称作《踩堂》的自娱性、求偶舞蹈。

每逢节日,成年的侗族未婚男女青年,都不回放过“踩堂”机会。因为这些男女青年中的不少人,要通过集体共舞的机会来选择自己的心上人。而且参加“踩堂”的少女不但要身着闪闪发亮的蓝靛色礼服,还个个力所能及地在头、耳、脖颈、手臂各处带满银饰,因为这是向男青年展示自己家庭经济状况的无声语言。在过去,由于经济水平的底下,一家中若同时有一个以上的女儿都进入成年,但是因没有起码的银佩饰只能有年长的女儿参加“踩堂”活动而使全家陷入窘境的事是经常发生的。

进行“踩堂”的舞圈以村寨为单位,每个舞圈被人们称作“一堂”,节目期间来自各个村寨、各怀绝技的若干堂“芦笙舞”将会聚一堂,齐展风姿。届时,每堂芦笙在作舞前首先要在圆圈中心高高竖起一根芦笙柱,柱顶悬挂芦笙队队旗,并围绕芦笙柱特设4-6人担任为《踩

堂》舞蹈进行低音伴奏的“芒筒”演奏。一切准备停当后,手持小芦笙的男青年与花伞的盛装少女,分别站成内外两层圆圈,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作舞。所有作舞的男女分为两边,拉拽着系有粗绳的长形木鼓,以一方胜利为舞蹈活动的终止。

《拉鼓》

侗族文化论文 篇2

黔东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节日更是丰富多彩。侗族有祭萨节、摔跤节、斗牛会、尝新节、侗年等,不仅节日众多,而且各具特色,民族气息浓厚。有独特的建筑、语言、服饰、歌谣和节日。

侗族有着多元的民族文化,需要让更多的人了解侗族节日的不同方式以及侗族人的民族特色。侗族有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而且每个传统节日都有着各自独特的一面,每个节日都体现出侗族人的素质以及民族文化,同时还不知经历了多少变故才演变成今天独特的侗族文化,成为黔东南文化的重要元素。

二、侗族族源及其文化渊源

侗族文化历史悠久,传说侗族是由“骆越”的一支发展而来,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称呼,先秦时期称为“百越”,秦时称为“黔中蛮”,汉时称为“武陵蛮”或者“武溪蛮”,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僚”唐代在称僚的同时又称“僚浒”、“乌浒”这些都是与其他民族的共称,在北宋有了独自的称呼,“佶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式称为“侗族”[1]。

黔东南州的侗族最迟由广西都柳江北上迁徙而来,当地的侗族古歌《侗族祖先哪里来》所说的也是如此,迁徙原因主要是人口增加,土地紧缺。现如今主要分布于黔东南黎平、从江、榕江、锦屏、天柱等地区,不同地区的侗族文化存在差异。侗族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过程中,其文化、习俗相互交融,产生许多相似之处。

三、侗族传统建筑及其文化内涵

建筑是文化的凝固,每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都能从建筑中表现出来。侗族文化主要体现在鼓楼、风雨桥、吊脚楼、寨门等建筑上。

(一)鼓楼

鼓楼是侗族的一个亮点,走进黔东南州,随处可见大小不同的鼓楼,它们有着不同的意义。肇兴被称为“鼓楼之乡”,是黔东南侗族最大的村寨之一。有着四面环山,山清水秀的地理位置。房屋错落有致,全部都是用杉木建筑而成,外形是干栏式吊脚楼,房屋顶层是用小青瓦铺成,具有造型美观,古朴实用的特点。

鼓楼用木头修建,形成一个四面、六面、八面的锥形结构,地面铺着石板,四周修有木凳,与鼓楼的支柱相连,楼顶都为尖顶,好似一把利剑,直冲云霄,气势宏伟。楼中有螺旋形楼梯直到顶层,木梯四周有各种各样的动植物雕刻,还有历史英雄,栩栩如生。

鼓楼是侗族人民传递信息和议事的地方,凡有大事都会在这里商议。鼓楼是侗族人祭祀的地方,同时现在已经成为人们休闲娱乐、节日聚会的去处。由此可见,鼓楼是侗族人民的精神支柱,鼓楼不倒,侗族人民的精神不会覆灭。

(二)风雨桥

侗族人们称风雨桥为花桥。它是“桥”的一种形式,但更胜于桥。风雨桥在修建完桥体后,侗族人民会在桥上修建3-5层不等的桥亭,首尾相连一直覆盖整个桥面,桥面两侧修有木凳,供人们休息、避暑之用。“风雨桥”,它的名字是那样富有诗意,不仅仅给人们交通提供便利,而且还有镇邪和留财的寓意。风雨桥遍布侗乡,是侗族人民标志性的建筑,也是侗族人民的交通纽带。

(三)寨门

侗族寨门是历史上“围栏里的居民”的延伸产物。在侗乡之间,每一个路口都建有寨门。与鼓楼、风雨桥一样、寨门都是用杉木建筑而成,多为四柱形状,两个侧门拱卫着中间的大门。侗族现代寨门是具有象征性的,只是在举行重要祭祀活动时,才在门上系上草绳、打上标志、以示“封门”、封门时间是短暂的。在平常里,寨门发挥着迎接客人和送客的功能,张扬着侗族人的友好,展示着侗族人的和谐与热情。寨门不仅迎客送客,最主要是为了抵御外来入侵的,为了保护寨子的安全而修建的,别小看它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门,可它的周围到处机关重重,没有族人的允许是不可能进入的。

四、侗族语言文化

侗族有着自己共同的语言——侗语。侗语又因侗族分布区域的不同,分为南部和北部两个方言,贵州省锦屏县南部的启蒙镇至湖南省靖州西部的滥泥冲一带为两个方言区的分界线。南部方言区包括黔东南的黎平、从江、榕江、镇远和锦屏南部等地。北部方言区包括黔东南的天柱、三穗、锦屏北部、剑河等地[2]。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南北两地的侗族方言都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北部地区因为汉族人口密集,因此北部方言受汉族文化影响的情况比较严重。而南部地区偏僻落后,汉族人口稀少,受汉族文化影响较小,民族文化保留较完全,也因此成了侗族文化语言的代表。

侗语起源时没有自身独特的语言文字,主要是用汉文来进行沟通,后来新中国成立后设立了拉丁字母的侗文方案,侗族也因此有了自己独特的语言交流方式。侗语的独特也因此成为了侗族民族特色的发展。现如今,黔东南一些地区已经开设了侗语这门课程。如黎平、榕江、从江等地的小学和中学。侗语的开设,让侗文逐渐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必修课,达到了民族文化进课堂的目标。开设侗语文化课成为侗族文化传播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五、侗族服饰文化

服饰代表一个民族文化,它与民族之间的经济发展,文化习俗息息相关。侗族的服饰,因地区分布不同,服饰呈现出不同。侗族服饰种类繁多,大约有100种,其中因地区差异分为南部和北部服饰。

北部侗族因交通便利,接触汉族文化较多,受影响也是最严重的,因此侗族服饰与汉族服饰接近,唯有女性服饰还保留着一点民族服饰。北部侗族服饰则一般由上装银饰和银围腰,以及宽红绸腰带配饰绣制而成,女性多留长发,未婚女子用红头绳捆绑头发,已婚女子则将头发盘起,前额留刘海,头包头巾。因此北部侗族服装具有识别未婚和已婚的作用。

南部侗族多处交通不便的地方,服饰和经济都受到较少的影响,服饰保留比较完整。南部侗族男子服饰分为便装和盛装,便装是用黑色土布制成。盛装则与便装不同,盛装为紫色闪光的侗布,头上包蓝、青、白三种颜色的帕子。南部侗族女子服饰分为裙装和裤装。女子在绣制裙装时会配上银帽,银项链、银围腰等饰品。在绣制裤装时,上衣多为宽松自然,并且在裤脚的边上绣上花边。侗族服饰历史悠久,色彩鲜丽、款式多样,是文化传承不可缺少的民族特色。除服饰外还有背带、围腰、被面、帐篷、头巾、挎包、钱袋、鞋帽、口水蔸、鞋垫、鸡毛群、侗锦、衣带无不展现侗族人民的智慧和侗族文化的丰富。

六、侗族歌谣文化

侗族歌谣历史悠久,侗族歌曲多种多样,按形式、可分为“大歌”、“小歌”、“广场歌”、“叙事歌”、“酒会歌”和“拦路歌”等。其中拦路歌是侗族民歌中独具特色的一种品种。通常运用于新娘回门,在这个场合中,侗族人比歌才、比知识、比机智、同时也增加友谊。侗族大歌是侗族民歌中最著名的一种歌调。主要流行于南部方言区。侗族大歌种类众多,从形式上又可分为鼓楼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礼俗大歌、童声大歌、戏曲大歌等。演奏时而节奏缓慢,音调悠长,时而雄壮有力,气势磅礴,在琵琶、牛腿琴、侗笛的伴奏中让人回味。

七、侗族传统节日文化

在节日前夕,侗族人会整理好家务,准备着过节所需要的食物和祭祀的祭品,以杀猪宰羊来庆贺节日。在节日当天,邀请亲朋好友到家做客,谈论今年丰收情况以及聊家常。侗族女婿在节日当天必须带着礼品到女方家看望女方父母。亲朋好友互相品尝美味的食物,互相举杯长谈,然后一起相约去参加斗牛比赛和山歌比赛。年轻人比较喜欢山歌对唱,因为可以通过山歌比赛来寻找自己心仪的人。

吃新节是侗族的传统节日,侗族在吃新节的那天,最重要的就是通过“吃新”来祭祀祖先,祭祀祖先就成为了吃新节的重要标志,这一天,各家各户都会去田里摘一些新鲜的蔬菜,煮好饭,摆上好酒,在桌前烧一柱香,化一点纸钱,表示先请祖先品尝后,就开始以每个人在家里的辈分来按顺序依次“尝新”。

侗族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侗族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八、总结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已经成为了文化传承的一部分。黔东南州少数民族的发展影响着贵州文化特色的发展。如何更好的挖掘侗族文化,让其成为黔东南地区的民族文化的发展的主要的推动力,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文章针对鼓楼、风雨桥、语言、服饰、歌谣和节日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这几个方面是侗族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体现,是侗族文化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更好地让侗族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下去,还需要人们的继续研究和探索。

神秘的侗族鱼文化 篇3

无鱼不成礼

每逢过年过节或是操办红白喜事,侗家招待客人的第一道菜就是酸鱼或炖鱼。进餐后,主人敬客人的第一轮菜也是鱼制品,让客人慢慢地品尝,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

人情往来、互赠礼品,鱼品被视为最体面了。如给小孩办满月酒,外婆家送来的诸多礼品中,鲜鱼和酸鱼是必备的;男女青年订婚,男方要托一位中年妇女带上腌酸鱼以及鸡鸭到女方家去下聘礼;办结婚喜酒,除了宴席上有鱼制品外,在新娘回门那天,新郎还要给新娘家以及其家族各户送大片腌酸鱼、大团糯米饭;办老人寿酒,女婿要给岳父或岳母送几条腌酸鱼和若干糯米酒;造房进新屋吃酒,亲戚朋友都要带腌鱼前来祝贺。

男女青年社交活动的开宴也要有酸鱼,如侗族大型的约会有土王节坡会、四月八坡会;小型的约会有正月、二月上山砍绞纱细竹,三月摘茶泡,五月摘杨梅,六月吃李子,七月吃梨子,十月吃板栗,还有挖“众地”等活动,这些活动都是青年男女上山谈情说爱的大好时机。一般是男方发出邀请,女方备足晌午饭。在这种场合,饭包里有“龙肝凤肉”也比不上腌味得体,而腌味中又是酸草鱼最为体面,这是侗族人勤劳、富有、手巧的标志。

无鱼不成祭

侗家人从呱呱落地的婴儿到古稀过逝的老人都以鱼作为头等祭品。婴儿满6个月那天,婴儿的母亲要在炉火正旺的火塘边摆上一盆盛有几条活鱼仔的清水、一团糯米饭祭拜保佑幼儿的“奶奶”(侗族女神),然后要给婴儿灌一匙鱼汤来开荤,以祝愿小宝宝日后像小鱼儿那样活泼可爱。

若是小孩夭折,家人也要给死者手里捏着或口里含着一块包有酸鱼的糯米饭,以示不做饿鬼、不来捉弄家人。给老人办丧事要求更为严格、更为讲究。丧葬期间,死者亲属可以吃鱼,但是禁食其他肉类;儿孙守孝,一定要在死者灵牌前供上酸草鱼或新鲜鱼、猪肉、糯米饭团,以慰亡灵;送殡出葬,儿孙和女婿要在棺木前摆上酸鱼、酸肉、糯米饭,以作为告别亡灵的供品。祭祖活动如祭萨、祭神、还愿等也都少不了鱼。

大年初一早晨,家家户户都要吃鱼,预兆新的一年里喜庆有余、五谷丰登、鱼类肥大。大年初一吃鱼要先由家里的长辈品尝,然后依辈分和年龄大小逐一而食,年纪小的最后吃,必须人人都能吃到。倘若哪个顽皮的小孩不吃鱼,全家人都会为此感到不高兴。

识鱼来认族

侗族认亲或认族,先要问对方知不知“一脚踩三鲤”。如果答得对便认你为同族亲人;如果答不出来,便被认为其中有诈。那何谓“一脚踩三鲤”呢?这还得从唐末宋初侗族的祖先“飞山蛮”的三鲤鱼共头的图腾说起,这是侗族祖先不忘鱼的养育之恩和对鱼神的尊敬以及象征民族团结的图腾。侗家村民把这个图腾画刻在鼓楼、风雨桥、门楼、住房等建筑物上;还有人将其绣在枕头、被单或背带上;特别是将其刻在每座桥头铺路的青石板上,行人踏石板过桥进村,都要“一脚踩三鲤”。若不知道其中的奥秘,就不会认你为亲人。可见,鱼与侗族祖先有着某种深刻的内在联系。

鱼的象征意义

在侗家人的眼中,鱼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鱼,它在侗族社会中获得并具有更加神秘的意义。正是因为侗族人对鱼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此作为侗族民间“自治条例”的“侗款”中,对偷鱼者的处罚常常比犯其他罪行者更重。

在侗族村寨的鼓楼和风雨桥中央的椽木上,多绘有一个“太极图”。不过这里的太极图不是道家所理解的黑白更替、阴阳对转,而是两鱼相交、生命繁衍,象征万物萌生,所以侗家人把它绘在神圣的鼓楼和风雨桥的椽木上,以供后人时时瞻望和供奉。

在语言上,侗族村民把始祖母与鱼称为“萨”,为同一称呼。萨在侗语里除了有始祖母和鱼的含义外,还用来指称已婚的妇女,诸如“老奶奶”“婆婆”“妻子”之类。在侗族社会中把鱼与已婚的妇女联系起来,这便使鱼有了更深层的象征意义。

鱼即“萨”,是妇女、生殖的象征。

闻一多在《说鱼》中对以鱼喻性、喻偶、喻婚、喻生殖等有过精辟的论述:“为什么用鱼来象征配偶呢?这除了它的繁殖功能,似乎没有更好的解释,大家都知道,在原始人类的观念里,婚姻是人生第一大事,而传种是婚姻的唯一目的,这在我国古代的礼俗中表现得非常清楚,不必赘述。种族的繁殖既如此被重视,而鱼是繁殖力较强的一种生物,所以在古代把一个人比作鱼,在某一意义上,差不多就等于恭维他是最好的人。”

鱼象征着侗族的团聚。

侗家人好养鱼,每家每户都有一个或几个鱼塘,在鱼塘中要建一个鱼窝,供鱼类生殖、聚合、防范天敌。这种鱼窝使鱼得以生息繁衍,侗家人要得以生息繁衍,也要建造自己的“窝”,因此在侗族社会中有“建寨要先建鼓楼”的习俗。鼓楼的造型颇有点像鱼塘里的 鱼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就是侗家人集体的一个“窝”,是侗家人的一个聚合的场所。这在侗族《古歌》里有很明确的说明:“鲤鱼要找塘中间做窝,人们要找好地方落脚;我们祖先开拓了‘路团寨’,建起鼓楼就像大鱼窝。”

鼓楼还用于人们节日聚会、平时小憩和娱乐。老人们在此闲坐摆古,年轻人在此聚会学歌唱歌、听老年人传播各种知识等。鼓楼就像鱼窝把鱼聚合起来一样把侗家人聚合起来,也正如侗歌里所唱的那样:“鱼儿团聚在鱼窝里,我们侗家团聚在鼓楼里。”

鱼反映出侗族社会的历史进程。

鱼是最先养活侗族先民的食物之一,在水稻还没有得到发展之前,侗族先民以食鱼为主,从侗族的诸多传说中也得到不同程度的说明。最初,鱼仅仅是作为一种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而备受侗族先民厚爱并加以崇拜,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侗族人对鱼的特性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并渐渐地输入了生殖崇拜和图腾崇拜的观念和文化内涵。时至今日,人们赋予鱼的各种观念和文化象征,在侗族社会中还有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反映。

侗族文化论文 篇4

论生态恶化之成因--侗族文化转型与生态系统藕合演替

有人认为当今的生态危机是人类过度利用生物资源的结果.但是,沅江流域的`侗族文化在几次转型中都大规模且强度倍增地利用其所处之生物资源,从而使其所处生态系统重大改性,而一千多年来该地区之生态结构,无论是生物多样性还是生态系统抗逆能力及稳态延续能力,均未遭受过重大创伤,真正的生态蜕变仅仅发生在20世纪中期外来文化重大冲击之后,可见,生态系统蜕(灾)变的主要原因是利用方式不当,根本原因是错误理念所诱发的掠夺利用.

作 者:陈茂昌 CHEN Mao-cang 作者单位:贵州警官职业学院,贵州・贵阳,550005刊 名:贵州民族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GUIZHOU ETHNIC STUDIES年,卷(期):25(4)分类号:X24关键词:文化转型 生态改性 藉合演变

侗族传统社会林业价值观 篇5

侗族传统观念认为,林业不仅有实用的生活与生产价值,而且有奇异的`宗教、伦理及其它价值,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传统观念和价值评判,产生了许多崇拜、祭祀、仪礼、节庆和习俗.

作 者:李军 杨昌岩 钟吉林 周晓勤 作者单位:李军,杨昌岩(湖南省通道县林科所,418500)

钟吉林,周晓勤(湖南省怀化市林业局,418000)

侗族文化论文 篇6

一、三江侗族装饰纹样的分类

三江侗族的装饰纹样种类丰富, 形态各异。每个装饰纹样在造型、色彩和构图上都能反映出侗族文化的发生、发展与演变的历史过程。大部分装饰纹样都来源于侗族的多神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所表现出来的装饰纹样有上百种, 主要分为动物纹, 植物纹, 景物纹, 抽象几何纹。

(一) 动物纹

动物纹不管是在三江侗族的织绣品还是建筑装饰里都是常见的主要纹样, 主要包括龙凤纹、鱼纹、蜘蛛纹、马纹、蝴蝶纹、鸟纹、蛇纹等纹样。这些纹样通过夸张变形和部分抽象提取, 重新组合成非常有特色的纹样。

例如龙纹, 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龙纹在三江侗的族建筑和织绣品里是一个重要的形象, 常常可以见到。在三江侗族的建筑中具象的龙能一眼被人认出, 而抽象的龙通常是取龙最具代表性的部分, 如龙头、龙鳞等, 作为建筑细部的装饰。抽象化的龙的图像虽然看不见有龙的具体形态, 却能够感觉得到有龙的存在。在建筑上的龙通常表现为卧龙, 二龙戏珠、腾龙驾雾的样式。

在侗绣里的龙纹通常被侗女们用较粗犷的白线勾勒出来, 整体形象似龙非龙, 憨态可掬。而在侗锦中的龙凤纹, 通是以对龙对凤的形式出现, 常采用暗色调的单线将龙和凤鸟的外形以几何的形式表现在素锦中, 以意象的形式呈现出一种朴素又不失华丽的效果。

(二) 植物纹

植物纹主要包括榕树纹、杉树纹、花草纹、葫芦纹、柿子纹、野果纹等纹样。这些纹样一部分以单个纹样为主, 用二方连续的形式来展示;另一部分则以与其他类别的纹样组合为主, 用主题的方式来展示。

“花团锦簇, 彩蝶纷飞”是常见的以花草纹搭配蝴蝶纹为主题的纹样。在三江侗族的建筑中, 花草纹通常作为建筑物的局部装饰彩绘纹样, 通常起到增加观赏性和点缀性的作用。在侗绣中, 花草是侗家女最爱织绣的植物纹之一, 几乎所有的服饰都绣着各种不同的花草纹样。这些植物图案样并非注重注重写生, 而是使植物的形状高度概括化, 加之刺绣工艺的艺术美化, 使得图案造型千姿百态、赏心悦目。

榕树纹是育儿背带盖上常见的一种植物纹, 通常是与景物纹里的太阳纹搭配呈现, 构图主要以太阳纹为中心四周边角各搭配榕树并相互连接。颜色形式大多以单色为基础, 其个别树叶绣成其他亮单色, 与太阳纹相互呼应, 以锁绣法绣饰枝干, 将树叶布满整个背带盖片, 以此来成为生命繁衍的象征。

(三) 景物纹

景物纹主要包括太阳纹、月亮花纹、云纹、井纹、多耶纹、祖庙纹、瀑布江河纹等。景物纹的生成源于很多方面, 这些纹样在建筑还是织绣品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例如太阳纹, 在三江侗族的建筑中, 侗寨的布局是以承担着集会和招待宾客的重要场所的鼓楼为中心, 其他的建筑都是围绕着鼓楼这个中心层层福射地建造, 从鼓楼四周发散铺盖的青石板小路就仿佛太阳发散的光芒。在侗绣中的太阳纹的中心通常采用“八角花”形式或以类似于铜钱纹样来象征, 也有一金属装饰釦来表示太阳的中心。颜色通常以对比色穿插为主, 总体呈现出五彩斑斓的效果, 以此来表现出太阳的光芒万丈。

(四) 抽象几何纹

抽象几何纹主要包括汉字成语、八芒纹、八角花、云钩、菱钩、锯齿等等。这类纹样大部分寓意不明, 在建筑中也较少运用, 最多运用的地方则体现在侗绣和侗锦中。这类纹样的色彩并不艳丽, 但是通过组合排列与形式变幻, 整体就具有简洁明朗、装饰性强的特征。例如侗锦中的“卍”字几何纹, “卍”是侗家女对太阳的几何形式化, 在侗锦中, 侗家女用“卍”字几何形的形式来简洁的表现出表太阳的光芒四射的形态。颜色通常以红绿对比色点缀边缘, 这样能使得整块素锦变得朝气蓬勃。

二、三江侗族装饰纹样的来源

在三江侗族织绣品中常见的装饰纹样的纹路大多呈具象或者几何图形状, 有龙凤纹、蜘蛛纹、太阳纹、鱼鳞纹、雷纹、云纹、水波纹、圆圈纹等等。根据历史记载, 三江侗族是古越人的后裔, 因此形成这些纹样的渊源一部分来源于百越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文化遗存——几何形印陶纹上, 经史学家及考古学家证实, 几何形印纹陶是百越族群所创造的一种民族文化。从这些纹陶上面传承下来的纹样大多是抽象几何形纹样, 如菱形纹、云雷纹、圆圈纹、水波纹等等。

还有一部分来自于侗族的多神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宗崇拜。千百年来, 侗族所居住的环境都是依山傍水, 四季常青, 浓浓的农耕文化使得侗族人民对山川流水, 花草鸟兽等都产生着不一样的崇拜。他们认为万物都是有灵魂的, 不仅能带给他们幸福与吉祥, 更能驱邪除害。而常见的代表纹样就有龙凤纹、花草纹、井纹、榕树纹、马纹等等。祖先崇拜是源于侗族对于他们普遍祭拜的祖先“萨”的崇拜, 在侗族人眼里, “萨”能主宰世间万物, 驱魔除害, 保民兴安的保护神, 在三江的八江乡、独峒乡等村镇都设有祭拜“萨”的“萨坛”。在侗族传说中, “萨”是最初也是最大的神, 传说中的“萨”有两千个眼珠, 能看清一切事物。在天上象征太阳光晕, 到了地上则化身为金斑大蜘蛛, 因此最能代表祖先崇拜的纹样就是蜘蛛纹和太阳纹。

三、三江侗族装饰纹样的寓意

三江侗族的装饰纹样十分丰富, 每种装饰纹样不管是从纹样本身还是色彩造型上看, 都有其代表的寓意以及侗族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如鱼纹是繁殖的象征, 寓意着多子多福, 受汉族的影响还有“年年有余”之意;蜘蛛纹象征着祖先的化身, 寓意着侗家人希望得到祖先的庇护而带来生活上的平安喜乐;蝴蝶花卉纹象征着爱情, 寓意着恋人对爱情甜蜜长久的向往;榕树纹是生命的象征, 寓意着侗家人希望自己的族群能够如榕树般具有强健的体魄和旺盛的生命力。又如三江侗族的装饰纹样大多以粉红色和绿色为主, 粉色象征着侗家人热情淳朴的性格, 寓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绿色象征着生命力儿的蓬勃向上, 寓意着侗家人对生命力繁盛的期望。

四、三江侗族装饰纹样与汉族传统装饰纹样的比较

三江侗族的传统文化艺术是较为自由奔放的, 在装饰纹样上所呈现出样子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根据侗家人自我的喜好与对生活的美好期望来创作的, 而汉族传统文化艺术是较为严谨的, 在装饰纹样上大多以细致华丽的形式呈现出来。虽然三江侗族装饰纹样的部分纹样来源与寓意是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 但是这些纹样所呈现出的形态样式是有别于汉族传统装饰纹样的。

(一) 龙凤纹

三江侗族的龙凤纹, 对比汉族传统的龙凤纹, 不管在建筑装饰中还是织绣品中, 传统的龙凤纹是历代统治者最重视的装饰纹样, 认为龙凤是至高权力和统治的象征, 因此龙凤纹通常呈现出的形态意境是龙飞凤舞、龙跃凤鸣、龟龙鳞凤, 色彩常以金色为主, 总体给人一种既威严又霸气, 富丽堂皇, 端庄艳丽的感觉。而三江侗族的龙凤纹在形态上通常呈现出游龙戏凤、龙凤呈祥、二龙戏珠、凤飞蝶舞的意境, 色彩搭配多样, 多以白、青、红、黄等较为温和低调的颜色为主。三江侗族的龙凤纹代表着侗家人对本民族文化的崇拜和宗族归属的认知, 因此三江侗族的龙凤纹与汉族传统龙凤纹相比, 少了一份霸气和威严, 多了一份趣味与温和。在所含寓意上, 汉族传统的龙和凤代表着威严与富贵, 是皇权的的象征, 寓意威严与尊崇, 而三江侗族的龙和凤被视为吉祥之神, 因为侗族祖先古越人认为龙和凤能保护着他的民族并带来吉祥与好运, 因而龙凤纹在三江侗族中寓意着吉祥安康。

(二) 花草纹

在汉族传统纹样里的花草纹常常是由多种花卉组合成为吉祥图案, 无论变幻组合成任何形式, 它几乎都寓意着升官发财、多福长寿以及吉祥如意等等, 也表达出从封建社会开始形成的一种社会观念和一种人们慕求的生活, 并且在组合里的花草纹样大多都是名贵的梅兰竹菊或是有名的花草。在三江侗族的花草纹的种类里, 大部分都是山间河畔随处可见的花草, 如石榴花、野菊花、柿子花、油菜花、山茶花、芨芨草等。侗家女并没有将这些纹样的形态雕琢得像汉族传统花草纹样那般精细, 也没有在所展示的主题里面传达太多花开富贵之意。而是将它们抽象重组, 任意变化组合, 并搭配不同动物纹样, 以传达自己对于大自然生命的尊重和对于生活的热爱。色彩搭配多彩炫丽, 也体现出侗族人民活泼欢快且朴实的心性。

(三) 鱼纹

鱼纹是在各民族之间的装饰纹样中都是最常见装饰纹样, 汉族传统的鱼纹在制作工艺上十分精细, 颜色艳丽, 整体给人一种活灵活现的感觉, 仿佛这条鱼就在眼前游动。但在三江侗锦中的鱼纹并非像传统鱼纹那样写实, 而是取鱼鳞刺的梗概, 色彩以深蓝色为主线条, 在中间部位用亮色线条提亮, 采用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手法, 使得整体感觉别具一格, 也体现出了三江侗族装饰纹样对于民间艺术文化的多样性。

五、三江侗族装饰纹样的文化蕴含

三江侗族装饰纹样的审美特征与汉族传统装饰纹样的审美特征一样, 不仅在装饰纹样所表现的思想精神上都具有传统美学的哲学思想与精神, 也在民间美学基础上具有对于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性与多样性。

(一) 天人合一

与汉族传统纹样一样, 三江侗族纹样装饰纹样在思想观念上也突出传统哲学里所讲的“天人合一”, 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外在的自然事物现象与主体的情感互相渗透、融合, 物我主客完美合一是艺术设计的最高境界。三江侗族人民在依赖于大自然又作用于大自然的环境下, 对大自然一直心怀感恩和敬畏, 在三江侗族纹样中, 龙、鸟、鱼、蜘蛛、花草等等动植物都是最常见的纹样。他们的多神崇拜让他们认为万物都是有灵魂的, 并将使他们受惠的万物以织绣的方式呈现出来, 以此来表达他们对大自然敬畏的情感, 同时也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二) 理想浪漫

理想浪漫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所具有的最普遍的精神特征也可以等同于美学里面所讲的“内容”美。它的形式是开放自由的, 以表达美好生活为目的的。在三江侗族纹样里, 侗家人在纹样的取材上选取既能够表达他们的想法又具有美观装饰性效果的纹样, 在造型上将他们内心深处的美好意识融入到纹样造型的设计当中, 最后将代表各种美好事物组合在一起, 如“二龙戏珠”“蝶恋花”“凤飞蝶舞”“百花盛开”等等, 以此都表达出三江侗族人民对于种族生命的繁衍和生活吉祥安康的美好愿望。

六、结语

三江侗族的装饰纹样不管是在建筑上还是织绣品上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具有非常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这些纹样的种类繁多, 只要是大自然中随处可见的人文景物, 都可以成为侗族人民创造的对象。这些上百种类的装饰纹样大致可以分为动物纹、植物纹、景物纹和抽象几何纹。它们大部分来源于侗族的多神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宗崇拜, 也寓意表达着侗家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文章通过对三江侗族装饰纹样的举例分析, 目的是希望给三江侗族装饰纹样增加更多的识别性, 并举例与汉族传统装饰纹样进行比较, 总结出三江侗族装饰纹样与汉族传统装饰纹样的审美共性, 以期加深人们对三江侗族装饰纹样的认识, 对开发三江侗族民族文化旅游产品也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一凡.侗寨传统建筑装饰图像研究一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D].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

[2]康凯.侗族刺绣的纹样类型与美学特征[J].大舞台, 227页

侗族摔跤节日文化活动的审美意蕴 篇7

关键词:侗族摔跤; 节日文化;审美意蕴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2)01-0087-04

侗族摔跤竞技游戏活动随时代变迁,演变成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深受侗族人民喜爱的民俗节日文化活动,其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内容结构、社会功能都凝聚了侗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侗族摔跤竞技游戏活动作为一种载体,为繁荣和发展本民族文化起到积极作用。

一、侗族摔跤起源

侗族摔跤起源于贵州省黎平县双江乡四寨村,相传在明朝熹宗年间,朝政腐败,匪盗猖獗,为共同抗匪,四寨、寨高分别推选德高望重、武艺高强的公蛮、公柳为首领人选,并定于当年农历三月十五比武,两人交手一百回合难分胜负,最后采用贴身肉搏,以摔跤形式决定胜负,结果两人各胜一局,摔成平手,最后两人都被共同拥戴为首领。公蛮、公柳同心同德带领民众,铲除了盗匪。为纪念公蛮、公柳,每年二月十五在坑洞,三月十五在四寨举行摔跤活动,从此,这项民间竞技活动随时间演变成为固定的民俗节日,传承至今。

二、侗族摔跤节日文化活动的审美内涵

1.礼仪与禁忌

侗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至今还保存着一些母系社会的文化遗迹,其中的萨岁崇拜文化就是比较典型的。萨岁被视为侗家人的祖母神,民族的女英雄[1],是保佑侗族村寨平安、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的灵验女神,萨文化伴随着侗族人的生产生活,人生礼仪和风俗习惯等方方面面。侗族的摔跤节自然也不能缺少祭萨活动,在摔跤节的祭祀中,还产生了许多礼仪和禁忌。比赛当天清晨,寨老们身穿侗族礼服由祭师带领向萨堂进香、进茶,气氛庄严肃穆,不准大声说话,特别不准说不吉利的话,祭祀完毕。祭师将红纸伞、布带交给寨老,此时,芦笙响起。寨老排在队伍最前面,右手拿着红纸伞和用布带捆着的芭茅草,芭茅草为指路用的标记,帮助萨神记住巡游过的地方和人家;左手拿1根被侗家人视为“附身符”的杨树棍,也代表武器和无穷力量;喝1口祭师赠的祖母茶,意为保佑平安、心想事成。参赛人员依序在萨神前等候祭师祝福。祭师右手拿着1根芭毛草,依次向经过他面前的人口念巫词,并用芭毛草沾茶水轻轻撒在人的身上,给每人喝一口平安茶水,并在衣袋中放入一根1寸长的杨树棍以保平安。此后,祭师口念巫词:“大毛草大将军,小毛草小将军,风吹毛草皮皮动,让我行在四周,白虎头当办,千兵野鬼走分分……”[2]仪式完毕,队伍方可启程前往比赛地点。摔跤节当天下午1点,四寨诸寨老和祭师身穿侗服在萨坛门前集中。萨坛门前放着1壶茶水,5柱香,纸钱,斟酒3杯、若干1寸长的茶棍及1个空土碗。祭师站在萨坛门前,口念巫词:“祖母,我们要去打仗了,请您老人家出坛跟随,保佑我们平安无事,顺利而归”。祭师左手端着茶水,右手沾茶水向萨门方向挥洒,完毕,烧掉纸钱,把点燃的5柱香插在萨坛的门前。然后撑开一把半开的红纸伞,用一条布带捆着几根芭茅草在伞柄上一起交给四寨寨老。此时整个摔跤节的祭祀仪式完毕,即可进入比赛阶段。摔跤节除了祭祀的礼仪和禁忌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要求和禁忌。比如,摔跤比赛前一天晚上,寨老要巡寨喊话,告诫全村人:明天不能抬水,不准舂米、打耙,不准呛染侗布,怀孕妇女不能拦路(指比赛选手经过的地方)等;家中有后生参加摔跤比赛的前一天要用水桶打水,并用芭茅草在水桶上做好标记,任何人不能动用;要挑选寨中儿孙满堂,最有福气的中老年妇女为摔跤后生烹饪饭菜。

宗教带给人们的只是一种虚幻的感受,但“宗教信仰无论其感情投入,重视形象,寄托理想来说,都与审美意识分不开”[3]。庄重肃穆的摔跤节祭祀仪式和严格的禁忌和要求给节日活动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反映了侗族人们在生活中追求真美、向往幸福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感。

2.动作结构与竞技形式

侗族摔跤别具一格,双方不能直接交手,用一条布带限制双手动作,即:相互将右手插过对方的左肋,右肩互抵将布带绕过对手腰椎部双手抓牢布带不得松开,不可用手中的布带缠绕对方腰及臀以下部位。主要用腰、臂、腿、脚的力量与对手角力。常见的摔跤方法有三种:一是拉摔,即通过布带拉扯对方,趁对方而脚尚未站稳时迅速将其摔倒;二是绊脚摔,即在拉扯中用布带绊着对方的一只脚,使对方身体的重心失去平衡而摔倒;三是提摔,通过布带以快速的动作将对方提起至自己腰部一侧,让其双脚离地,不能控制身体而摔倒。比赛以三战两胜为一局,连摔20-30人不败者,即可树旗“挂榜”称雄,被大家公认的“挂榜”者将获得摔跤英雄称号。侗族摔跤被誉为最文明的摔跤,主要表现在限制双手动作,避免相互抓伤以及限制摔倒方的着力范围、幅度、力度,避免选手身体受到伤害,动作结构体现了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人文理念。侗族摔跤这种传统体育,不是以炫耀自身健美和强壮为目的,而是在于内在的自我修养,内外合一,与美善统一的审美要求紧密联系着[4]。儒家美学以孔子为奠基人,反复论述美与善的一致性,要求美善统一,高度重视用审美来陶冶和提高人的伦理道德情感的教化功能,强调美对促进社会和谐发挥的积极作用[5]292。侗族摔跤虽然是对抗性项目,其竞技形式、动作结构都渗透善与美的统一。

侗族摔跤竞技形式体现了超功利和精神绝对自由的审美境界。获胜者没有任何物质奖励,把树旗“挂榜”称雄,视为至高无上的精神财富。为本寨增光的集体主义精神激励着选手,不畏强手,顽强拼搏,奋勇争先,在参与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这种超脱功利的观念,是侗族摔跤这项竞技游戏活动最终审美意蕴所在,与竞技体育追求金牌之上和强烈功利色彩形成明显的反差。这种独特的审美情趣,充分体现了侗族人民质朴、善良,淡薄名利的优秀品德。

3.生态、人文景观

侗族摔跤这项竞技游戏活动随时代变迁,演变成为丰富多彩的民俗节日文化活动,并维系着强烈的民族认同。四寨农历三月十五日的摔跤节,正是春意盎然,春暖花开时节,符合阴阳调和、圆缺盈亏的生物节律,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同步的精神[5]302。侗族是一个崇尚自然,追求真美的民族,摔跤竞技场没有雍容华丽的场地,利用农田空地作为赛场,因陋就简,丝毫不影响侗家人的热情,在青山环绕和鲜花簇拥下人们尽情欢愉,享受着和煦阳光和芳草气息,原始古朴,真实自然。与现代竞技比赛场那虚幻、浮华之美形成鲜明对比。这是独特的民族文化土壤所培育的审美风格,完美地诠释了生态、人文理念。 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同步的精神。所谓生态美实际上也就是人与自然达到中和协调的一种审美的存在观。

nlc202309011315

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有“饭养身、歌养心”的美誉,歌舞是侗族人民社交、娱乐、择偶的主要载体,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明代邝露在《亦雅》中说:“侗亦僚类,不善杀,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婚丧嫁娶、宗教礼仪,都要以唱歌来庆祝。歌舞表演是摔跤节最具魅力的活动。比赛前,侗族姑娘、小伙身着节日盛装,亮开歌喉,引吭高歌,用清新柔美,悠扬婉转的歌声表达对选手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悦耳的歌声把节日氛围推向高潮。比赛结束侗家男女老幼在踩歌堂跳起“多耶”舞,激情演绎的民族大联欢“踩歌堂”被誉为“东方圆舞曲”,这是节庆结束前的一种集体舞,也是侗族摔跤节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凝聚族群和增进本族精神交往的功能。当芦笙曲奏响,人们手牵手,围成圈,伴着节奏明快的笙曲璇转跳动,歌曲一人领唱众人跟,侗家人称这种歌曲为“多耶”, 歌声与笙曲交相辉映,它象征着侗家人团结友爱,中和协调的人文精神。宋代陆游记载的《老学庵笔记》卷四云:“辰、沅靖州蛮,有仡伶……农隙时,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数人吹笙于前导之。”这是对侗族踩歌堂极为形象而生动的描述。歌舞表演蕴含侗族丰富的人文底蕴,是侗家人潇洒飘逸的审美情趣再现,反映了侗族人民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真诚朴实的生命意识[6]。

侗族是一个爱美的民族,凡重大节庆均盛装出行。四寨侗族女性服饰结构为上衣下裙,用料均是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爱青、紫、白、蓝等色。下裙均为黑色百褶裙,上衣以季节和场合进行分色,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庆。讲究色彩搭配,通常以一种颜色为主,再用对比性强的颜色装饰,主次分明,色调明快而恬静,柔和而娴雅。摔跤节里,侗族姑娘们最为抢眼,打扮得艳丽多姿,妩媚动人。头戴银花冠,身着紫色蛋浆布右衽大襟衣,衣袖肘部至袖口为浅蓝色,与衣襟下部分别绣有条状的色彩斑斓的菱形纹、谷粒纹、水波纹、漩涡纹等图案,蕴含了农耕民族对谷种和水的崇拜。腰前系围腰,围腰上绣有太阳、月亮等五彩图案,围腰下部镶订银花泡,绑腿用浅色绣带缠绕;胸佩精致华丽的五条银花泡项链和一把银锁用以镇魔压邪,手腕戴上银花镯,四方镯,雕刻有龙凤或鸟虫花草等图案,全身的银饰闪闪发光,显得绚丽多彩、雍容华贵。侗族相信“万物有灵”,在侗族人心目中,凡天地间的事物如:山川河流,花鸟鱼虫,古树巨石,桥梁水井等都能“显灵”,能驱邪除害,都是侗家人崇拜的对象。穿上附有这些图案的衣物和银饰,能祈求平安无灾,得到神灵的庇护和保佑,反映了侗族独特的审美文化和审美情趣。摔跤节里,歌唱表演和“踩歌堂”是姑娘们展示美丽歌喉,优美舞姿和精美服饰的舞台,天籁般歌声配以华丽的银饰在阳光的映照下美轮美奂,恍若天仙;当姑娘们手拉手“踩歌堂”时,全身的银饰随身体的律动发出悦耳的叮铛声,悦目悦耳,异彩纷呈。四寨侗族男子服饰深沉稳重,简朴大方,参加摔跤比赛的侗家小伙子身着紫色蛋浆布对襟坎肩袖开衫,衣服沿领至对襟到下摆及袖口均绣有色彩斑斓的菱形纹、谷粒纹、水波纹等图案,下穿紫色蛋浆布六分长大管裤,裤口刺绣与衣服纹样一致。寨老及参加表演的男人们均身穿紫色蛋浆布对襟衣,腰系一条同色侗布腰带,头戴紫色蛋浆布头帕,下穿大管紫色蛋浆布裤,符合侗家人稳沉、淡定的性格。这一道道靓丽的服饰景观,是侗族服饰文化的巡礼,在巡礼中侗家人共同感受着劳动创造的喜悦,这些绚烂多彩,巧夺天工的物态化艺术作品,是侗家人审美文化和审美理想的完美再现。

三、结语

侗族摔跤节以其固有的审美价值和魅力吸引着人们,其独特的审美文化内涵,保持了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反映了侗族人民独特的心理因素,情感特征和审美理想,是一项旨在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延续力的传统习俗活动,用摔跤竞技游戏活动维系民族感情,强化民族认同感,是增进民族情感交融与团结和睦的桥梁纽带,这项以追求身心愉悦为目的民俗节日文化活动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意蕴,为繁荣侗族民俗节日文化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龙 迅.萨岁在侗族社会中的核心地位[EB/OL].http://lunwen.5151doc.com.

[2]龙明莲.侗族摔跤传统体育探秘[J].贵州民族研究,2010(3).

[3]陈丽琴.论侗族节日文化的审美意蕴[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11).

[4]胡小明.中国武术文化概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5]胡小明.体育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曾繁仁.试论生态美学[J].文艺研究,2002(5).

[责任编辑:蒲 涛]



Aesthetic Implication of the Wresting Festival Cultural Activities of Dong Minority

ZHOU Hua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Gui Zhou Communication Polytechnic,Guiyang,Guizhou,550008,China)

Abstract:

Guizhou Li Ping county Shuang Jiang countryside Si Zai village is the original place of Dong Minority’s Wrestling. In a long history, this ancient game has becomed into folk cultural activity with physical culture, music, dancing ,acrobatics and quyi together. The special aesthestic ideal and origi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reflects the spirits communication,aesthestic taste, folk customs and dreams pursuit of Dong People.

Key words:

the wrestling of Dong Minorities ; cultural activities; aesthetics

侗族文化论文 篇8

为做好“同心.民盟烛光教学楼”2012年6月10日上午11点18分落成庆典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领导小组 组 长:白 云

副组长:曹水松 曹东方 毛瑞雷 叶汉平侯林杰 蒲春林 成 员:田 林 李平罗建军 胡应祥 唐光金

张志明 唐光怀

二、领导小组下设四个工作小组

1、基础设施组 组 长:张志明

成 员:唐光金 毛小琼 林安全 杨儒国

主要任务:①教学楼建设扫尾工作。②建筑场地的清扫。③碑文的制作及安装。④楼名的制作及安装。

工作要求:①抓紧联系建筑工程老板,要求在6月5日前全面完成基础设施清场工作。②碑文:尺寸1.17m*0.74m,安装在教学楼1楼右边突出部分的窗台下。③楼名:“同心.民盟烛光教学楼”,用“钛金”材料制作,字体按民盟上海市委要求做,安装在3楼中间过道的外墙面,过道外墙面:长19.4m、高1.6m,制作的具体尺寸由技术人员视墙面确定。

2、庆典场地组 组 长:侯林杰

成 员:李平罗建军 张志明 毛小琼 林安全 主要任务:①庆典台的搭建。②音响设备、场地横幅、宣传

标语及氛围的营造。③迎接贵宾的鲜花及学生队伍的组建。④剪彩所需物品准备。⑤贵宾临时休息的接待室的确定。⑥庆典师生座位的确定。

工作要求:以上主要任务要求在6月9日下午3点以前全面完成,3点将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检查。具体要求是:①庆典台的搭建及主席台的设置,由学校负责。庆典台要铺上红地毯,尺寸:12m*6m,地点在新建教学楼的正前方。设置14个座位的主席台,桌子上要盖桌布。同时制作好14位贵宾的座位牌。②音响设备、场地横幅、宣传标语及氛围的营造由乡党委政府负责。场地横幅为“同心.民盟烛光教学楼落成典礼”,尺寸15m*0.8m;校门外摆两幅欢迎标语,校门贴一幅对联;校园内张贴一些宣传标语。③迎接贵宾的学生队伍80人,学生的选定由学校负责,学生选定后的培训工作以乡党委政府为主、学校配合,学生迎宾所需的花以及给重要贵宾胸前佩戴的鲜花由乡党委政府负责。④四位贵宾剪彩所需的托盘、剪刀、彩花等物品由乡党委政府负责,挑选6位端托盘的女教师和1位领贵宾剪彩的女教师由学校负责,选定后培训工作以乡党委政府为主、学校配合。⑤贵宾临时休息接待室的准备由学校负责,接待室要求整洁大方,适量摆放一些瓜果、茶水。⑥6月9日、10日是周末,具体课程调换由教育局和学校负责,庆典师生座位的确定由学校负责。前面一排或两排安排没有在主席台就座的贵宾。⑦6月10日集市路段的道路畅通、所有贵宾乘坐车辆的摆放由乡党委政府负责。

3、文秘宣传组 组 长:叶汉平

成 员:李平唐光怀 毛小琼 黄海 向贤发

欧 佩 电视台记者1名

主要任务:①撰写主持词、欢迎词、答谢词、学校工作情况 的汇报。②联系好参加庆典贵宾名单、主席台就座贵宾名单、剪彩贵宾名单。③宣传报道。

工作要求:①主持词、欢迎词由教育局负责起草;答谢词、学校工作情况的汇报由学校负责起草,教育局修改,修改后与主持词、欢迎词一并交政府办、县委办审稿。要求在6月6日前完成。②参加庆典贵宾名单、主席台就座贵宾名单、剪彩贵宾名单由教育局负责落实,并在6月8日前完成。③宣传报道由县电视台负责。

4、后勤接待组 组 长:蒲春林

成 员:田 林 罗建军 胡应祥 唐光怀 毛小琼 主要任务:①负责迎、送贵宾。②负责贵宾在接待室休息。③负责6月9日部分贵宾的晚餐、住宿,6月10日部分贵宾的早餐,6月10日所有贵宾的中餐。

工作要求:①迎接贵宾:第一队贵宾(臧国荣、蒋国昌、汤德良及司机)6月9日从长沙走高速到芷江,由白云、毛瑞雷、唐光怀、胡应祥去芷江高速出口迎接,并安排住宿、晚餐及6月10日早餐;第二队贵宾从北京到张家界、凤凰,6月10日走高速在新晃下高速,由曹东方、田林去新晃高速路口迎接。②两队贵宾到大树坳中学时间不一致,先到的贵宾由学校负责安排到接待室休息。③6月10日所有贵宾的中餐由蒲春林、罗建军负责。具体开餐的桌数视情况而定。④中餐过后,负责迎接贵宾的人员负责送贵宾返程。

三、庆典议程

庆典活动由县委副书记李仕忠主持,介绍出席庆典贵宾后,具体议程是:①县委书记曾佑光致欢迎词。②学生代表作答谢词。③三鑫重工机械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副总经理臧国荣先生讲话。④民盟中央副主席、民盟上海市委主委、上海市人大副主任郑惠强讲话。⑤庆典剪彩。

四、贵宾名单

1、参加庆典贵宾名单:

①民盟中央及民盟上海市委一行人员(7人):

郑惠强 民盟中央副主席、民盟上海市委主委、上海市人大副主任 杨逸芬 郑惠强主委夫人

王伟国 民盟上海市委社会服务部部长

蒋国昌 常州市衡秋物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 汤德良 江苏圣乐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 *** 臧国荣 三鑫重工机械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副总经理 *** 张继稳 民盟上海市委副主委蒋华良的助手

②民盟湖南省委陪同人员(4人):

李建民 民盟湖南省委副巡视员 赵为济 民盟湖南省委秘书长

姚振军 民盟湖南省委社会服务处处长 *** 郑灿军 民盟湖南省委宣传处主任科员

③民盟怀化市委陪同人员(1人):

武思元 市政协副主席、民盟怀化市委主委***

④县领导(6人):

曾佑光 县委书记 李仕忠 县委副书记

刘拥军 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 曹水松 县人大副主任 白 云 县政府副县长 曹东方 县政协副主席

2、主席台就座贵宾名单(14人):

郑惠强、王伟国

臧国荣、蒋国昌、汤德良 李建民、赵为济、姚振军 武思元

曾佑光、李仕忠、曹水松、白 云、曹东方

3、剪彩贵宾名单(5人):

郑惠强、臧国荣、李建民、武思元、曾佑光

上一篇:课程设置的重要性下一篇:阅读的初二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