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思想范文

2024-07-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政治思想范文(精选8篇)

政治思想范文 篇1

2.不可知论本质上也是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否定神创世界观点,坝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某种或某几种“原初物质”(如水、火、气、土、风)。缺乏矿物学论证,具有直观性、猜测性的朴素性质。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缺点:机械性(把一切运动都归为机械运动);形而上学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不彻底性(在自然方面是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是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旧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

5.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6.肯定思维与存在具有统一性是可知论观点。

7.辩证法所回答的问题是世界的状况问题。

8.现代西方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其实质是唯心主义。

9.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史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0.矛盾分析的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11.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以事物的区别为前提的。

12.系统论的最基本的原则是整体性。

13.唯物辩证法的总体特征是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14.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

15.社会生活在本质上世实践的。

16.经济基础决定着包括社会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在内的上层建筑,从而决定着整个社会形

态的性质。

17.阶级产生的条件:1.生产的发展导致剩余产品的出现,使阶级的产生成为可能。

2.社会分工引起的私有制的出现,使阶级的产生由可能变为现实。人类最初的社会—原始社会是没有阶级的;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阶级将最终被消灭。

18.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

19.原始社会没有阶级,也就是没有国家;奴隶社会阶级的出现随之有了国家。

20.审美功能是艺术最主要的功能。

21.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劳动发展史。

22.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23.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4.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根本的组织路线和根本的工作方法。

2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

进的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26.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的基本矛盾。

27.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8.毛泽东或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29.毛泽东思想在党的七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0.1943.7.5王稼祥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第一次提出毛泽东思

想这个概念。

31.实事求是的本质要求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统一。

32.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党的一切工作的根

本出发点。

33.1981.6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

共产党全面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决议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做出了新的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34.广东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第一面旗帜。

35.1842.9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36.五四运动(1919.5.4)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7.1921.7中共一大在上海举行,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38.1922.7中共二大在上海举行,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

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提出统一战线方针。

39.革命领导权问题是区别新旧民主革命的主要标志。

40.国体: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政体:是指政权的构成形式,就是指统治地位的阶级采取什么形式来组织政权机关。

41.八七会议(1927.8.7为处于严重危机中的中国共产党指出了继续斗争的目标,中国革命

从此开始了由大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42.党指挥枪的原则,是人民军队建设的最根本原则。

43.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开始创建人民军队的起义是南昌起义。

44.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5.领导权问题,是统一战线的根本的问题。

46.革命统一战线的基础是工农联盟。

47.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共同纲领是新三民主义。

48.1935.12毛泽东系统地阐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的会议是瓦窑堡会议。

49.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50.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原则。

51.毛泽东首次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的会议是中共七大。

52.1954.9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用法律的形式把过渡时期总路线作为全国人民在过渡

时期的总任务确定下来,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53.中国共产党七届三中全会确定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中心任务是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

54.我国农业合作化的方针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原则是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

55.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理论贡献,在于创立了关于社会主义社

会矛盾的学说。

56.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

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57.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回答如何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

58.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是党是十

五大的主题。

59.贯彻“三个的代表”重要思想,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坚持执政为民。

60.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十六大。

61.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始终做到“三的代表”。

6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63.邓小平健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根本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

义。

64.1992.10党的十四大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条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正式载入党

章。

65.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是社会稳定。

66.科学发展观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

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67.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

68.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69.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第三步是指,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要达到

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70.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71.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

领;党的十六大指出,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间的艰苦奋斗;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我国任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矛盾没有变。

7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

统一起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社会主义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73.所谓“三权分立”,就是把国家是立法、司法和行政三种权力,分别由议会、法院和政

府独立行使,同时又相互制约,维持权力均衡。

74.团结和民主是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是人民政协的主要

职能。

75.股份合作制经济集体经济的一种形式。

76.不能笼统的说股份制企业是公有还是私有,判断股份制企业的性质关键看控制权掌握在谁的手里。

77.党的十七大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

78.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79.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

80.我国实行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人民奋斗成果和历史的选择,它们的核心内容都是坚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81.党的十五大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82.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83.主权是国家的根本属性,是一个国家独立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

84.反对霸权主义始终是我国外交政策的纲领。

85.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是独立自主。

86.提出两岸尽快实现“三通”的是《告台湾同胞书》。

87.我国实行“一国两制”不会改变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是因为两种制度地

位不同,社会主义制度是主体。

88.党的领导的实质是领导人民当家做主。

89.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切实改进党的作风,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90.中国近代史分旧民主主义革命(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和新民主

主义革命时期(争取人民民主和民族独立,即完成反封建、反侵略的两大任务。

9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92.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的闭关政策的含义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93.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开辟中国市场。

94.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95.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的标志是《辛丑条约》的签订。

96.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纲领。

97.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98.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权的诞生。

99.1915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00.在中国大地上,李大钊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

101.1927.8.7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给处在思想混乱和组

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

102.1935.1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中国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这次会议在其紧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03.西安事变标志着十年内战局面的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04.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的标志是五四运动中工人罢工。

105.1937.9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06.1949.10.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

时期,中国现代史由此开始。

107.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一化”是指社会主义工业化。

108.发展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109.完善医药卫生四大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四大体系是指:公共

卫生服务体系、药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110.一般地,有违法行为,必然产生法律责任、但有法律责任未必有违法行为导致的。11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又是国家的立法机关。

112.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组成人员可以连选连任,但委员长、副委员长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113.法律解释权只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

114.中华人民共和国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

关。

115.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任期与全国人大每届任期相同,即为5年,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对于副院长等人员则没有任职数限制,检察院宜同。

116.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每届任期5年。

117.我国县级以下的基层人大采取直接选举的方式产生代表,而县级以上的人大则采取间接

选举方式,二者并用。

118.村民委员会每届任职3年,届满应当及时举行选举换届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可以连选

连任。

119.公务员处分分为警告,6个月;记过12个月;记大过,18个月;降级、撤职24个月。

处分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通知公务员本人。公务员在受处分期间不得晋升植物和级别,其中受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的,不得晋升工资档次。受撤职处分的,按照规定降低级别。

120.不满14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责令监护人加以管教。

121.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

122.违法行为在2年内为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123.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124.行政复议时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行为。

125.行政复议机关收到行政复议申请后,应当在5日内进行审查。

126.基层人民法院:第一审行政案件。

127.中级人民法院:确认发明专利权案件和海关处理的案件。

128.高级人民法院: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第一审行政案件。

129.最高人民法院:全国范围重大、复杂的第一审行政案件。

130.故意: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在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

状态,费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131.过失: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

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心理状态。分为疏忽大意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132.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1.完全刑事责任:年满16周岁。2.完全不负刑事责任:14周岁

以下的,不负任何刑事责任。3.相对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只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133.司法机关,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

行政执法机关:是指海关、工商管理部门、税务部门等。

134.公民下落不明满2年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他为失踪人。

135.因一般原因失踪和在战争中失踪的,利害关系人申请宣告死亡,须失踪人失踪达4年。

因意外事故失踪的,申请宣告死亡须失踪2年,从意外事故发生之日起算。

136.由于指定代理人的机关及代理权限都是由法律直接规定的,因此,指定代理不过是法定

代理的一种特殊类型。

137.一般诉讼期限为2年。

138.注册商标的有效期为10年,自核准注册之日起算。

139.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20年,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期限为10年,均自申

请之日起算。

140.政企分开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所在,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必然要求。

141.我国政府主要有四大政治职能:1.军事包围职能2.外交职能3.治安职能4.民主政治建设

职能。

142.政府机构之间的关系:1.领导关系是政府之间最重要的关系,一般出现于不同阶层的政

府机构中。其特征是上级政府机构有权对下级机构下达各种指示或命令,对此,下级机关必须全面遵守。2.指导关系:一般出现于上下级政府主管同一类业务的职能机构中,下级对上级的指示可遵循克不遵循。3.协调关系:一般出现于本级政府的不同机构中。其特征是:行使协调权的机构在与有关方面协商的基础上,有权就某些政策问题或具体事项作出决定,该决定对有关部门有一定的约束力。4.业务关系:一般发生于互不统属的政府机构中,其特征是,某一政府机构在其职权范围内久特定的事项发布的管理规定,从事该事项的其他政府机构者随遵从的义务。5.协调关系主要发生于互不统属的政府机构之间。其特征是:对其他政府机构之间请求办理的合理事项,机构应尽可能提供方便,予以办理。

143.直属机构的行政首长不属于国务院组成人员。

144.省级政府机构是地方地方最高一级政府机构。

145.处行政公署外,街道办事处,某些县设立的区公所,某些乡设立的村公所,也是一级政

府的派出机关。公安派出所、乡镇工商所、税务所等,属于地方派出机构。派出机构不是法定的一级政府机构,只是代表派出它的机构进行决策管理,相对于派出机关,派出机构不是独立的行政主体。

146.考人之比较适用于专业型行政领导者招考。

147.秘密文件:一般的国家秘密,泄露会使国家安全、利益遭受损害。

机密文件:是指含有重要的国家秘密,一旦泄露会使国家的安全、利益遭到严重的损害。绝密文件:是指内容含有最重要的国家秘密,泄露会使国家的安全,利益遭受特别严重的损害。

148.收文指本机关收到来自外部的文件;发文是指本机关著作发往外部的文件,本机关制成职工内部使用的也称发文。

149.一份公文(特别是上行文)只能是一个机关为主送机关。

150.海市蜃楼:光的全反射。

151.虹和霓:光的反射。

152.太阳光是生物生活的最终能源,太能能通过光合作用进入植物体内,在进入动物体内。153.潮汐能的主要利用方式为发电,目前世界最大的潮汐电站是法国的朗期潮汐电站,我国的江夏潮汐实验电站为国内最大。

政治思想范文 篇2

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即指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有目的地在大众聚集的网络上对过激言行与不当言论进行纠偏导正, 以保证网络舆论能够在正常的方向上产生良性循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同, 网络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只是单纯的说教不会引起任何一位网友的关注, 因此, 在网络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点就在于既要寓教于乐, 又要讨人喜欢。要做到这一点的确很难。

1.1 导向功能。

导向功能体现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观目的性, 导向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主要的功能之一, 也是其最为基本的功能。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用好导向功能对于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 导向功能包括三个方面的导向性, 第一个方面就是目标的导向性, 每个人都有其人生的奋斗目标, 有目标的可以为其修正目标, 没有目标的可以为其树立目标;第二个方面就是理想信念的导向性, 虽然在现实社会中谈理想谈信念的人少之又少, 但是理想本就无所谓有无所谓无, 在网络上给那些心理不是很阳光人的一些希望总是好的;第三个方面就是行为方式的导向, 撇开上述两个普通人可能会认为有些不靠谱的导向, 剩下的就只有行为方式导向。行为往往决定了习惯, 习惯通常也就决定了命运。因此, 对年轻人的行为习惯的导向对于他们未来的成长至关重要。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成功的一个较为重要的技巧就是必须与这些网络上的年轻人们打成一片, 首先必须渗透到他们的组织与群体之中去, 然后以与他们趋同的行为习惯、语言方式等与他们交流, 然后通过恰当的方式将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传达出去, 传播开来。现实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成功之处就在于那是一种“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 是期望以“内塑”模大, 告诉信息接收者“你应该这么做”、“不允许那么做”, 然而, 这种内塑式的灌输方式在21世纪已经完全不起作用了。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沉溺在网上, 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都提不起他们的兴趣, 但是在网上的哪怕一件小小的事情也会让他们感动不已。因上, 以网络上潜移默化地对他们施加正确的导向, 把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加以引导就十分地必要, 不论是网络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是现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的方式方法都是大同小异的, 最高明的教育就是要通过潜移默化的力量来对这些主流人群施加正面影响, 适势、适时地对主流人群施加正确的导向就可以将这些主流人群的价值观、人生观导向正确的方向。

1.2 保证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证功能即指在政治上达成共识, 在思想上谋求一致, 在行动上步调一致。能使被教育者达到上述全部三点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高境界, 即使不能达成上述全部三条, 达成其中任何一条也足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了继续进行下去的基础。如果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什么实实在在的保证功能的话, 那么这个保证功能就只能是网络的公信力, 网络的公信力不仅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公共资源, 而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入手所必须抓住的要点。

1.3 育人功能。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功能, 通过育

人不但可以培养人的思想觉悟, 而且还可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情操, 同时还可以扩大政治上达成共识的人民群众的队伍。育人不仅仅是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 而且还包括了文化、科学技术等相关知识的教育, 最高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文化、科学技术以及其他相关知识融汇在一起, 既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又不留一丝痕迹。通过网络信息传播, 教育者可以向受众施加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而受众也可以积极地对这些信息进行反馈, 有时候甚至能对信息的制作和传播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这种良性互动中, 传播者与受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通过网络实现了主客体的对接与统一, 发挥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1.4 开发功能。

所谓开发功能, 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 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最大限度地发掘人的内在潜能。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具有开发功能, 是因为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具有能动性。人的能动性是有层次和深度。

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我们知道, 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领域中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其内部涉及到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教育环体四大要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较, 这四大要素产生了诸多变化。

2.1 主客体关系发生了变化。

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具有一定的确定性, 主体对客体的各方面情况大体掌握, 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具有不确定性, 客体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2.2 教育介体发生了变化。

教育介体主要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 是指教育主体用来影响教育客体的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规范和将其传播给教育客体的各种方式和手段。

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比,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受教育者不必按规定的时间到规定的场所, 而是可在任何一个网络终端的计算机上随时获取知识, 迅速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信息, 原先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的开放性的教育空间。

2.3 教育环境发生了变化。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所处的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外部条件两个方面, 指的是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运行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网络迅速改变着教育环体, 即教育环境, 使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网络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使网络环境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优势。

结束语:总之, 网络的开放性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网络的互动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网络的便捷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网络功能的多样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网络的这些特点都是现实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所不具备的。

参考文献

[1]李炳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5.[1]李炳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5.

[2]徐建军.新形势下构建高校网络德育系统的研究与实践[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3.[2]徐建军.新形势下构建高校网络德育系统的研究与实践[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3.

[3]李向阳.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力[J].中国高等教育, 2005 (11) :18-19.[3]李向阳.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力[J].中国高等教育, 2005 (11) :18-19.

政治思想范文 篇3

一、企业政治思想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国有企业思政治思想工作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认识不足

不少企业和员工、甚至少数领导干部对加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认识不足。一是片面强调企业效益的重要性,认为企业设立党工团组织是摆花架,企业要的只是经济效益,职工要的只是物质利益。他们不了解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风尚在维系企业各种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二是缺乏可持续发展观念。没有充分认识到现代企业竞争的重点,缺乏企业形象是企业产品形象、经营服务形象、管理者形象、员工形象、公共关系形象等综合因素组成的这一深刻认识,使得一个企业在社会公众及消费者心目中的总体印象下滑,影响企业效益的增幅。

(二)组织机构及管理力量较薄弱。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呈逐步被削弱的趋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较差。目前很多的企业中,党组织的地位与作用往往取决于企业领导个人的意识和情绪,更多直接地取决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因而常常陷入“有组织无活动或有活动无效果”的被动局面,有的企业领导干部认为组织、宣传、工会等党群工作是非经营性工作,而且增加不必要的内耗,并且影响和制约日常生产经营工作。

(三)政工人员工作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政工岗位与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相比,欠缺良好的专业背景,理论水平相对较低,普遍存在对政工人员再教育不足 。有的政工干部虽然在长期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但容易受到习惯思维的影响,工作创新力度不大,工作底气不足。

二、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几点思考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的政治思想工作。不断增强党建工作科学化管理水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

(一)转变观念,创新思维方式

创新思维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的内在要求。国企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迫切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企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要实现企业“做大做强”的目标,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首位,确保企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必须贯彻依法治企的方针,加强和改进企业的法制教育;必须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建设一支新型的企业人才队伍。

要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发展趋势,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知识化、信息化程度。针对市场化、国际化竞争日趋激烈,突出科技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宣传,解疑释惑,引导他们正视差距,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战胜困难。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要把员工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人本意识”。防止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职工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从职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诚心诚意地为职工群众排忧解难。

(二)加强工作力度,提高工作水平

企业党组织要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正确处理好思想政治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加强企业政治工作干部队伍建设。政工干部的能力、素质直接关系到基层建设的质量。因此,对政工干部的选拔、培训及思想建设等各方面都要加强。首先,对政工干部的选拔一定要把好关口,只有政治素养坚定、学历较高且具有一定的相关工作经验的干部才能胜任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同时,要不断加强干部的思想建设。再者,要立足现实,创新教育内容, 在突出抓好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紧扣时代脉搏,从实际出发,丰富思想教育内容。要完善政工干部的激励机制,

(三)制定计划、加强培训

要制定好培训计划,抓好干部岗位培训,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锻炼,不断提高。一是要树立起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光荣感和事业心,克服各种错误思想;二是要有计划地开办思想政治工作综合的或专业性的轮训班,不断提高政工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政策水平;三是正确选拔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建立群众性的思想教育工作网络,充分发挥党、团、工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核心作用;四是当组织要积极支持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开展工作,帮助指导它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丰富工作经验。

(四)落实人员、加强队伍建设

一是选配高素质兼职人员,建立“一岗双责”工作机制。要注意挑选素质好的经济管理和行政管理人员兼任书记或副书记,充实政工队伍力量,同时使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互相结合,互相促进。二是引进优秀专职政工人才,增强政工队伍的核心力量。要有针对性地引进在经济管理、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开发、心理研究等方面的“尖端人才”,提高全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三是开发企业人力资源,推进政工队伍建设。要选择与政工相关专业或热爱政工工作的人才,加强政工人才与其他人才的岗位交流。

(五)深入基层、加强思想沟通。

(1)要顺畅沟通渠道,力倡交流氛围。充分利用公司内部网站,设置员工论坛或者企业信息交流平台,让员工有倾吐心声和发表意见和建议的空间,企业政工干部和领导要经常与员工直接对话。

(2)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关键是要把道理讲实,把道理讲得合情合理,只有把道理讲到员工的心坎上,他们就会理解,政治思想工作就会收到成效。

(3)把工作做到实处,为员工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做员工的政治思想工作时,要注重解决员工遇到的实际问题,因为思想问题往往是和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的。

思想政治_文化生活范文 篇4

一. 文化与生活(1)文化与社会 1. 文化的定义: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人类全部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包括三观等意识形态部分,也包括非意识形态部分。2. 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经济,政治,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给予政治和经济以重大影响。3. 文化的作用: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1)文化在社会中的作用: 1)文化对经济的影响:

1)教育,科学技术可以提高人的素养,劳动者素养,促进经济的发展 2)文化产业迅速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经济中的作用突出。

2)文化对政治的影响:

1)参与政治生活必须提高文化素养 2)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3)文化对综合国力的影响:

1)文化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国家核心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是发展中国家维护国家安全与利益的重要精神武器

3)中国把发展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激发创造力,提高文化软实力,为政治,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方向保证 4)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文化在现代化教育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个全局性的作用。

(2)文化对人的影响 1.其表现:

(1)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2)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2.文化影响人的特点:深远持久,潜移默化(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而且能够使人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品,思想道德素养)

3.文化塑造人:(1)优秀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2)------------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二.文化传承与创新

(1)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的传播 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1)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民族遗产:是国家与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作用个,对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共性和个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

(1)文化是世界的:

1)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各民族文化也有共性个普遍规律 2)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2)文化是民族的:

1)由于各民族政治的和经济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各民族文化间存在着差异 2)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格特征 3.理解尊重文化多样性:

(1)态度:既认同本民族文化,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

(2)原因: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用本民族鲜明的民族特色共同推进人类文明的繁荣和进步

(3)原则: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

4.如何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态度+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本民族文化,维系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用各民族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世界文化,共同推进人类文明的繁荣与发展+原则 5.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2)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传统文化的定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传统文化的表现: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 3.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4.传统文化的作用:好的促进,不好的阻碍

5.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辩证的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作用:对于符合社会要求的,积极向上的予以保持和发扬;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落后腐朽的予以改造和剔除

(3)根据时代发展增添新的内容

6.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同一过程的两个具体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根据时代发展增添新的内容,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7.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了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

(2)科学技术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4)教育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8.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2)教育在文化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

(3)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4)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让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

(5)教育方式要不断变革(3)文化创新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2.文化创新的意义:

(1)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2)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3)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4)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3.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重要途径:对传统文化批判性继承,尊重文化多样性 4.途径:

(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1)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2)立足于社会实践

3)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 4)注入时代精神,体现时代内容 5)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方向(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1)多元文化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2)立足社会实践

3)学习,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发展本民族文化 4)不同民族文化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5)文化交流的基础上,推出融合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 6)海纳百川,融入百家,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7)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3)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1)正确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文化 2)中国的文化创新: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世界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 三.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1)灿烂的中国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定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2)意义:有利于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3.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由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民族凝聚力(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2.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3.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祖国统一 4.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3)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防止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

(4)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5)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每个人都成为民族文化的弘扬者,传播者和建设者 5.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原因:

1)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2)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3)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2)意义:

1)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

2)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各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3)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走进文化生活

1.文化生活忧的原因:市场自发性,商业传媒性 2.大众文化: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称为大众文化

3.落后文化: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

腐朽文化: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

影响: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

应对:对于落后文化,应通过科学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对于腐朽文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是我们 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2)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 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的内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2. 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

(1)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2)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3)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

(4)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

4.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地位)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时客观事实

(3)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多变性明显增强

(4)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5)又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5.怎样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抓住其灵魂,突出其主题,把握其精髓,打牢其基础

(2)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6.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

7.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性:

(1)教育具有基础性,现代性和全局性的作用

(2)科学技术史第一生产力

(3)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3)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1.思想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内容: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为着力点,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1)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要求和特征

(3充分反映了我国公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4)能够引领良好风尚的形成和发展

(5)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4. 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的关系:(1)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素养(2)加强思想道德素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5. 怎样提高自身双修养(面对道德两难问题)

(1)加强自身的双修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不断提高双修养,不断追最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

(3)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4)要脚踏实地,重在行动,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6. 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某公司思想政治工作制度范文 篇5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系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推动公司系统三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公司系统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深刻领会,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

第三条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作为主要任务,引导企业广大党员、干部、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造就一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员工队伍。

第四条 必须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紧紧围绕“一强三优”发展目标和电力生产经营中心,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电力改革的全过程和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确保公司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第五条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努力把思想政治工作融于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管理之中,实现对人、对事、对物管理的一体化。

第六条 员工是企业的主人,是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动力,企业的改革、发展、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切实尊重和维护员工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和合法权益,真正发动和依靠员工群众参与企业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使企业与员工形成一个目标共创、命运相连的利益共同体,齐心协力办好企业。

第二章 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

第七条 突出抓好理论教育。认真组织员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思想政治工作部门要切实加强理论的学习、研究与宣传,自觉担负起推动学习、引导学习、服务学习的重任。各级领导干部尤其要做学习和实践理论的模范。要深入分析当前思想政治领域的状况,及时找出带倾向性的问题,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把广大干部员工的思想统一到“一强三优”发展目标上来,统一到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上来。

第八条 着力抓好学习贯彻党章。要认真组织广大党员学习好、遵守好、贯彻好、维护好党章,围绕立党、治党、管党,把握党章是党的正确方向的根本准则,坚持从严治党的根本依据,加强党性修养的根本标准。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

第九条 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要紧密联系广大干部员工的思想实际,围绕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大力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宣传教育,大力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宣传教育,大力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大力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大力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员工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为“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做贡献。

第十条 切实抓好思想道德建设。要制定和完善具体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并与岗位责任、奖惩制度等挂钩,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联系起来,努力使思想道德的要求具体化、规范化。通过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道德教育活动,发挥道德建设载体的作用,大力营造良好的企业道德风尚。特别要抓好员工职业道德建设,增强“热爱电业、忠于职守、为人民服务、对社会负责”的职业责任感。重点要加强青年员工的思想道德教育,充分发挥共青团的作用。

第十一条 大力进行形势、政策、民主和纪律、法制教育。要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及时进行国际国内形势教育,不断增强干部员工的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要配合企业重大改革决策和措施及规章制度的出台,向员工介绍企业面临的形势、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及其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增强改革的承受能力。要加强民主和纪律、法制教育,引导广大员工学法、懂法、守法和遵纪,增强纪律、法制观念,坚持依纪依法办事,不参加非法组织和非法活动,坚持同各种违纪违法现象作斗争。要疏通和拓宽民主渠道,发动员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和监督,积极推行“厂务分开”,增强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

政治思想范文 篇6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研究的意义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越来越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学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特别是我们高中政治课的教学,这就严重地制约了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不得不思考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问题。学习一门思想政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基本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政治的教与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期望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与学的效果。目前,正在进行课程改革,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变化、教材编排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变化,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都要随之发生改变,否则就不能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在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展开的时候,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有很多精彩的教学范例。但为何浮华落尽,涛声依旧?个中原因有很多,但关键是:如何应对各种新课改理念做到融会贯通,逐步形成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如何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来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我们不禁自问:我们的教学有效吗?我们的教学有哪些不合理的存在?进而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据此,我们提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方案,我们将着眼于促进学生健康、长远的发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生长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分析和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为抓手,重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观,探究优化课堂教学的技术策略,从而大面积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中,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高耗低效,是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我们的政治教学中普遍存在许多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部分教师仍延用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单调,语言交际意识淡漠,课堂缺乏情趣和动力。为此,政治教师们仍然肩负着不断探索优质高效教学方法的使命。

二、课题研究的界定 什么是有效教学?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学业上有收获,懂了、会了,产生兴趣了,问题就是这么简单明了。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策略:是一种行动的方针,或者是可以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本课题研究实现有效教学,包括有效备课、有效课堂、有效训练、有效辅导、有效评价等各个环节。其中,有效备课是根本基础,有效课堂是教学核心,有效训练是重要依托,有效辅导是有益补充,有效评价是持续推进。课堂是有效教学的主阵地。其它教学环节都是围绕有效课堂建设进行系统而周密的教学设计。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的指标体系以及教学行为。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就有效教学理论而言,我们的前辈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具体落实上,我们发现还存在着普遍的不足。如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衔接,并进一步发展我们的认识,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在新课程标准推广的时代大背景下进行有效教学行为的研究必然可以进一步推动新教育教学理念的推广与使用,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时代和谐。

三、课题研究目标

(一)提高高中政治教师学习新理论,接受新思想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造就成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学者型教师。

(二)培养高中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发展其个性特长和创新精神,使其学习过程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使学生能很好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潜能得到最大化发展,可持续发展。

(三)探索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形成一整套从教学管理到学生发展的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以及各种保障措施。

(四)着力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全体师生树立有效教学的意识,使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提高。

(五)总结学校实施有效教学的做法与经验,形成策略,对全市推广有效教学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四、研究内容

(一)有效教学的涵义 有效教学包括有效备课、有效课堂、有效训练、有效辅导、有效评价等。1.有效备课。有效备课要做到:熟悉学生,吃透教材,把握课堂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的起点;合理预设,动态生成,揣摩课堂教学的流程和细部的情境,带领学生走进教材。2.有效课堂。上课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课堂有效的因素很多,其中有效调控至关重要。课前渲染情境的导入,通过主问题设计带领学生将研究一步步引向深入,面对课堂突发情况的机制处理,合理控制教学节奏的松紧与快慢等等。3.有效训练。训练是教学反馈的重要形式。训练的有效性侧重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及时性。加强课堂和课后训练的及时反馈,通过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的重点、进程,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二是分层性。面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要求他们定时、定量完成相同的作业,不利于提优补差,整体推进,更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作业必须在题量和难度上体现区别对待的差异性,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4.有效辅导。辅导是不可或缺的教学补充环节。有效辅导的关键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辅导的针对性。根据对象数量的不同,辅导可分为集体辅导和个别辅导。根据辅导目的的不同,辅导又可分为提优辅导和补差辅导。不论何种形式的辅导都应突出辅导的针对性,针对特定的对象,选择特定的内容。二是辅导的灵活性。辅导难度较大的以及需要重点强化的,教师可以亲自组织;难度一般,操作简易的,可以通过学习小组,让学生进行互助合作的辅导。5.有效评价。我们必须摒弃单

一、僵化的终结性评价模式,加大过程性评价的力度,弘扬“进步就是成功”的学习理念,积极推进肯定进步、激励进步的评价模式,努力提高评价的有效性。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现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备受青睐。一些教师认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就是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谈讲色变。有的教师则一味追求课堂上学生感官上的“刺激”;一味追求课堂气氛上的“热闹”;一味追求课堂教学手段的花俏等教学过程表面上的“唯美主义”。特别是公开课、示范课或观摩课,更是让人觉得如此。一些教师却说,这是新理念的课堂。可我心存疑虑:这样的课堂能有效吗?“自主、合作、探究”固然重要,可是学生终归是学生,有些问题,只在同一个浅层面上讨论,乱糟糟地无序无味重复浅显的表面问题。教师不加以引导,不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这样的课堂是不是对新课改的扭曲呢?能谈得上有效吗?有效教学需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设计精当。准确解读教材与学生,能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对教材、教学资源进行加工提炼形成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脉络清晰、方式灵活、学法指导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高中每一课学生手上都应有学案)。同时,教学设计要把每一课教学的知识点与整个知识体系相联系并提出实现整体目标的教学策略。2.讲课精炼有效,有效施教。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低台阶、小步子,大容量、快节奏,严检测、细矫正”的原则,能抓住知识主线,做到层次分明,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讲练适度,组织严密。彻底改变“满堂灌”、“一讲到底”的落后教学方式,做到三个精讲――核心问题精讲、思路方法精讲、疑点难点精讲;三个不讲――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不讲也会的不讲。一般情况下,教师连续讲课把握在10-15分钟,做到精讲、互动、与媒体交流(包括学生看书、练习等)有机穿插进行,力求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都发挥最大效益。3.主体作用发挥。加强学法指导,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从接受性学习转换为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激励、鼓舞和自主中学习,掌握知识与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一般情况下,每节课学生自主学习和训练的时间应不少于20分钟。4.分层教学落实。根据学生个性、认知能力、思维类型等差异,实行分层设计、分层教学、分层指导、分层训练。高中阶段要积极实行课程分层教学或走班制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充分的最大化的发展。5.师生关系和谐。师生之间具有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课堂里充满欢乐、微笑、轻松、和谐、合作和互动。教师与学生建立了一种民主、平等、尊重、温暖、理解的师生关系。教师的亲和力和教学艺术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90%以上的学生喜欢学科教师并对这一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6.教学目标达成。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三维”目标落实,作业与练习当堂完成率100%,正确率90%以上;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成功喜悦的学生达95%以上。7.有效课堂有“三到”(1)心到——心中有人,心中有愿 何谓“心到”,就是心中有人,心中有愿。辛苦一场来备课,声嘶力竭来上课,学生听得不起劲,课堂效果没达到。个中原因很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心中没有学生,只有教材和教案。尽管备课时吃透了教材,尽管精熟了教法,尽管自己课堂上使出浑身解数,但学生毫不领情,效果自然不佳。能否“吃透”学生,取决于教师是否把学生放在心里,把学生放在心里的什么地方。可见高效课堂的真谛就是:回到原点,一切从学生出发。试想,如果学生不喜欢课堂,没有收获,那么,每天的这些课,他们都是在忍受着多大的煎熬啊!因此,心中有人即是指我心中有学生,从学生出发,时刻关注学生。心中有愿,即心中有愿景。在我区开展了多年的“节节课好”“个个班好”的主题实践活动中,我也树立了自己在高效课堂实践之路上的愿景:让我的课堂以“学生”为基石,以“班课合一”为阶梯,以“规律”为保障,成为一个真正能吸引学生的磁性课堂。(2)情到——情系班级,班课合一 所谓情到,就是要把自己的真情倾注到班级之中,建设好班级,这样上课也就事半功倍了。“节节课好”与“个个班好”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就如同谈局长告诉我们的高铁铁轨与列车一般,他们是生生相依、相辅相成,不可割裂开来的。只有当教室里充满了温暖与爱,学习的动力才会真正产生。让爱和尊重成为师生关系的主旋律,创设一个安全平等,和谐积极的学习生活氛围。“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得金”,良好的班风,学风已然形成,学生在课堂上更主动,更自信,更愉快,极大的促进了我们语文课堂的高效。(3)手到——敬畏规律,自主学习手到,就是要多实践,不断探寻教学规律。德国教育家普斯谱朗格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遵循这一规律,教师才能真正领悟高效课堂的真谛;敬畏这一规律,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教育调查法 通过问卷、听课、调研、座谈、教研活动等形式,观察了解、调查分析教师中存在的各种教学行为失误,归纳整理,从中分析比较,筛选出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失误行为。1.本课题作为信阳市教研室课题,课题组全体成员积极参与了课题问卷调查的设计,并根据课题组的安排,每位课题组成员对所在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于2011年10月,完成了问卷调查情况的汇总,使课题组成员初步明确了政治课堂教学效益提高的主要表现及成因,从而为在教学中加以控制,得出规律性认识,形成研究策略,奠定了基础。2.从2011年冬学期起,课题组全体成员坚持每学期听课36节以上,完成课题研究活动情况登记表。学校还先后组织课题组全体成员到各地进行教研活动。在教研活动中,我们特别注重就本课题的政治课堂效益的提高进行深入探讨,逐步形成共识。每到一所学校,我们还组织部分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对政治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更好地帮助我们改进教学,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3.调查研究法是科学研究中一个常用的方法,在描述性、解释性和探索性的研究中都可以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调查法能搜集到难以从直接观察中获得的资料.调查法应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调查法可以在事后从当事人或其他人那里获得有关已经过去的事情的资料。在空间上,只要研究课题需要,调查法甚至可以跨越国界,研究数目相当大的总体以及一些宏观性的教育问题。调查法还具有效率较高的特点,它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大量资料。调查过程本身能起到推动有关单位工作的作用。由于调查法不局限对于研究对象的直接观察,它能通过间接的方式获取材料,故有人把调查法称为间接观察法

(二)参考文献法研究法 以科学的精神和求实的态度通过对文献资料搜集与整理、分析与研究对本课题进行科学认识。在此基础上,不断学习相关理论与专著,掌握研究方法,拓宽研究思维,并综合教育调查研究成果,互为参照,综合分析,形成心理层面和操作层面的失误行为分类与控制它的方法途径,构建实验假设。1.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如《思想政治教学与参考》、《思想政治教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等,清楚地界定若干概念,借鉴、归纳前人在类似内容研究中的成果,正确处理好课题研究中批判继承与实践创新的问题。2.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全体成员努力学习有关专著和理论文章,特别是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全体课题成员认真学习了《走进新课程》、《新课程改革丛书》(6本一套)等,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和认识,保持教学观念与行为的与时倶进,3.使每一位成员真正参与研究,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课题组成员都较全面系统地学习了《教育科研:从课题申报到成果发表》、《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促进了课题组成员研究水平的提高,逐步实现课题组成员的专业自主发展。

(三)教育实验法 以上述实验假设和教育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有目的的控制和操纵某些教育因素和教育条件,通过观测与所控制的条件相伴随的教育要素和教育现象变化的结果,来揭示教育活动规律。1.选择实验对象,确定实验教师,保证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尽管在实验班的确定上,我们难以做到完全随机化,但我们注意到一味地挑选条件较好的班级、基础较好的学生搞实验,这是没有说服力的,更需要在一般条件下进行实验。2.在理论假设的引导下,全体课题组成员就实验目标任务的设计、自变量的操作设计、因变量的观测设计、无关变量的控制设计组织管理设计作了充分地酝酿和讨论,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形成策略性研究的思路。3.在实验过程中,检验控制组与非控制组的课堂教学效益,每一次检测后及时召开研讨会,检讨进展情况,在实施过程中加以改进,完善假设,最后形成结题报告,归纳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若干条建议和做法。此外,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还十分重视经验总结法的运用。要求课题组成员,每学年对其自身从事的教育活动过程加以回顾、反省、总结,通过分析和思考,将对教育措施、教育现象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阶段总结提交课题讨论。经验总结法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运用的较为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之一。

六、课题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历经半年多,自2011年6月至2012年2月,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11年6月~2011年9月)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收集文献资料,学习内容主要有:《新课程》、《研究性学习过程与策略》、《过程与策略——新课程实施解读》等。进行本校 “课堂教学低效因子”的摸底调查,形成分析报告。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较系统的理论构想并制订了具体的研究计划。1.学校首先聘请了市区有关教科研专家作指导。同时,成立了由任太成主任任组长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任太成主任亲自担任该课题组长,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采用自主报名,择优录用的方法,保证了人员素质。课题组对研究方案的设计进行了反复修改和完善,并组织了对课题组成员的专题培训和辅导,形成共识。2.建立一系列教科研规章制度,将科研、教研工作紧密结合,规定课题组成员每月撰写二页理论学习笔记、二篇教学反思,每学期设计一份好教案、上好一堂研究课、写好一篇研究论文。落实教科研奖惩制度,调动课题研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3.我们努力构建各种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以此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入实施,促进课题组成员不断提升专业水平。(1)学习的平台。①学专业书籍,丰富教师的学养。学校购买了大量与课题相关的教育书籍,并分必读书和选读书提供教师阅读。②组织外出听课,增长教师的见识。除了参加市、区安排的教研活动,我们还有计划地安排研究教师赴浙江、杭州、镇江、无锡等地聆听名师新课堂、新理念,并要求撰写心得,在实践中移植。(2)交流的平台。我们定期组织课题沙龙活动,反映存在的真实问题,请骨干力量进行解疑和指导。(3)展示的平台。我们开展了说课、上课、评课的系列评比活动,还陆续邀请了市、区教研室等有关专家、领导莅临指导。4.开题论证。

(二)实施阶段:(2011年9月~2012年1月)1.教师广泛研究应用集体备课、电子备课,探索“教案+课件+学案+时政热点”的集体研究型备课模式,提供丰富的课堂教学资源。同时不断推广这种研究型电子备课的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熟悉学生,吃透教材,把握课堂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的起点。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角度看,学习的过程就是在原有知识与能力网络基础之上进行拓展与完善的过程。把握准教学的起点,明确学生能力的最佳发展区,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得以实现。为了充分提高备课的有效性,我校正在积极实践“个备——集备——个备”的三轮备课模式。二是合理预设,动态生成,揣摩课堂教学的流程和细部的情境。教学目标的预设应当突出主问题的设计,一课一标,一课一得,切忌目标分散零碎,备课中应当贯彻“导学”的理念,摒弃教师的强行、死板的流程设计,认真揣摩如何有效启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投入学习,探索理论的形成、知识的发展,让学生动态自主生成三维目标。我们实施了两个层面的改革。一是在全校推行了校级领导随堂听课制度。由教导处每周统一安排校级领导和中层分组听课,对被听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摸底、指导。对优课教师加以表彰和鼓励,对差课教师继续跟踪指导,以听课来促进教师认真备课。二是在课题组改进了备课的设计和过程。首先是改变备课的格式,在教案的内容栏里增设了“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这样两块,显然这是与本课题紧密相关的。其次,以往的校内教研活动常常是执教者独立备课,呈现的是一种个人的努力。为了加强指导,进一步提高研究课的质量,我们实施了合作备课。由一名课题组骨干成员和一名一般组员组合成对,提前对教材和教法进行切磋指导。实践证明:这些改革是富有成效的。2.通过说课、开课(公开课、研究课、研讨课、赛课)活动推进课题研究,构建符合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的电子教案库、电子学案库、多媒体教学课件库、素材资源库,形成有效的课程资源。为了使研讨课真正获得研讨的价值。我们采用了专题研讨、一课多教、同课异教等研究的策略。(1)主题研讨。课题研讨有了明确的主题,才能充分发挥研讨的价值。主题的选择可以从教师普通关注的问题入手,然后加以提炼而成。如语文教学的研讨主题有“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关注学情”、“课堂问题的设计”、“朗读训练的多层性”等。主题的设定者可以是课题组长,也可以是执教老师。我们一般围绕一个主题研究一个阶段,开出几堂研讨课,从而使教师对此既有理性的深度思辨,又积累了一些感性的操作经验。(2)一课多教。一般来说,我们要求研讨课都有一个试教的过程,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设计,然后才能推出比较成熟的课。如任娟老师执教的政治研讨课《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就试教了三次。这种对一堂课的反复研究,体现了我们求真务实的研究态度,也有力地提升了我们对教材及课堂的把握能力。评课是实验教师理论素养的体现,它需要教师用理性的眼光来观察,用内化的理论来阐述。为了促进每位教师都能积极参与评课,我们要求听课教师听课后撰写一份评课稿或提纲。在评课中,我们除了先请执教者说课,还主张向执教者质疑,问他的设计思路、问他的设计意图、设计理念。这种积极互动的评课氛围常常感染着每一位参与的教师,无论对执教者还是评课者,都是一种激励,一种历练。3.不断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教学创新进行理论总结,交流研讨,撰写相关的教育教学论文。根据会考和高考考察应用能力的需要,主攻提高学生学习技巧、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成效的研究,构建符合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的技巧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要引导教师进行有效教学。实施有效教学,教师是关键。全体教师必须树立有效、高效的教学理念,注重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突出互动交流的有效性,增强知能建构的有效性,不断加强有效教学的意识。与此同时,广大教师还应通过不断学习,逐步增强实施有效教学的教学素养。例如教师的专业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这些素质都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的能力基础。平时,学校将通过积极的组织和系统的培训,不断提升广大教师有效教学的素养。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心是根本的保证,方式是突破的法宝。各学科的教学,教师首先应当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兴趣点,带领学生体验掌握有效学习方法的愉悦,引导学生感受将知识演化成实际运用能力的快乐。平时,不断帮助学生树立学好的信心,确立挑战自我、寻求进步的信念,不断实现自我超越,在发展中收获更大的信心。4.组织参加外出考察学习、听取专家讲学活动。

(三)总结阶段:(2012年1月—2012年2月)本阶段主要对照实施目标搜集有关研究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构建课程教学资源库、推出优化课堂教学实例、论文、完成结题报告及鉴定。

(三)七、有效教学的具体环节

(一)有效备课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开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育实践者的不懈追求。而有效备课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培养和提高师资力量的主要途径。但今日之备课已被彻底异化、变态化、虚假化、无效化。有歌为证,歌名《心太软》——“夜深了你还不想睡,你还在抄教案吗?你这样辛苦到底累不累?还是纯属自我安慰?”

备课就是抄教案,异化一也。

抓备课就是查教案,异化二也。

不祛除异化,回归本义,求真求实,而谈有效备课,无异乎缘木求鱼。

如何做到有效备课?

1、明确教学方向——弄清楚为什么学 教学目标是规定教与学全过程的纲领,也就是老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新课改下的课标已经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大纲,老师要想做好有效备课就必须先做好教学目标的有效确立,因为教学内容始终是围绕教学目标来确定的,所以备一节新课老师先熟悉这一节课要上的内容有哪些,然后分析思考通过上这节课学生要达到怎样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态度目标等,这里的“怎样”是一个“度”,如若把握不到位很容易造成无效或低效的备课,类似盖大楼结果却画出了一间平房的草图。此外,目前有些学校老师用的书中有一本叫“三维设计”的,里面每一节 都为 老师准备好了三维目标,虽然如此老师们不能把其上的照抄下来,但老师可以参考此书和教参来规划自己的教学目标,因为有诸多原因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能共用相同的教学目标,另外教师通过思考形成有助于自身教学的教学目标不仅利于自身的发展还响应课程改革,何乐而不为呢?

2、关注学生发展——弄清楚怎么学 新课程备课要在传统的“为学生”备课基础上,更强调“调动学生”,注重因“才”施教的备课。在新课程教学提倡师生互动的前提下,谋划学生的学习过程,唤醒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1)教师要做到尊重每个学生人格,包括欣赏他们的优点,包容他们的缺点;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相信学生具有自我认识、自我指导、自我评价的能力;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进步和发展的愿望与要求;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形成和发展源于自己的创新思维。(2)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已知与未知;研究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发展的需求;研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变化;研究学生新的学习目标中哪些知识点需要理解、掌握和必须学会。通过研究,教师了解了学生的生活环境和习惯;了解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背景;了解了学生在先前学习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能力、认知类型、性格、学习动机等能力倾向;了解了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学习新知所必需的生理机能、知识基础、学习策略等方面的学习准备,丰富了自身的课程资源,为教学内容预设与生成打下基础,从而引导学生从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经验中走进学科课堂,真正实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课程要求。(3)教师要进行角色转换,换位思考,假如自己是学生能否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与目标。如假设:我是学生,安排5分钟的复习够吗?进入新课多长时间全班学生都能适应?哪些问题需要同伴互助?什么情况下小组合作,学生才会充满热情地献智出力?什么方式汇报交流,会让学生有倾听的欲望和分享成果的快乐?换位思考时还要设想学生的学习困难在哪里?该准备哪些台阶帮助他们走上来?班级的差异有多大?差异怎样才能变成教学资源?怎样设置和布置作业学生才会喜欢和有效?以上预设教师都要准备教学受阻的解决办法和出现意外的引导办法。

3、个性化解读教材——弄清楚学什么 教材是教学的载体,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它是知识、文化、教育、教学发展到某一时期的精华。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不但要准确理解新课程标准下教材编写意图、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和教育思想,还需要挖掘新教材中的科学价值,环境价值、人文价值以及情感价值。那么,在备课中怎样才能坚持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心理规律,有效地挖掘教材资源呢?(1)研究教材。在研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研究教材,通览教材,分析教材,把握住教材的结构体系,弄清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及逻辑关系,梳理出教材的知识点,为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实施奠定基础。(2)取舍教材。要对教材进行合理取舍,重点突出。合理舍弃是一种智慧,能有效地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是课堂教学走向自主、开放,不断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保障。(3)开发利用教材。注意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学科教学从单一性向综合性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和实际,充分开发利用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努力促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将源头活水引进课堂,真正做到变“如何教教材”为“如何用教材”,力图成为教材的开发者,课程的创造者。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尊重学生的需求,鼓励学生自我开发,努力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真正将“差异”作为资源,并充分加以利用,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活力。

4、客观评价反思——弄清楚学的怎样 教后反思也称课后备课,是教师备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6]如果说课前备课是课堂的前奏,那么课后的批判性反思则可视为课堂的延续和沉淀。美国教授巴里斯在《培养反思力》一书中说:“那些喜欢反思,并且在此基础上努力提高自己教学效果的教师,也会成为胜人一筹的教师,他们可以指导一般教师的成长。”可见反思的重要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备课是否有效必须通过课堂来检验。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之后,绝不能一备了之,而应在课堂教学之后再次备课,深刻反思,及时反馈信息、讨论研究,拓展备课的效能,杜绝“磨道效应”,快速提升教师的素质。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坚持写教后反思,课后第一时间把“成功之举、失败之处、学生的独到见解等”记录在教学案的教后反思栏目内。教学反思要“短、平、快”,要短小精悍,写真实感受,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没有一定格式,没有字数限制。总之,教学活动是一种组织形式,备课的实质是备教学。作为一线教师,有效备课是势在必行之路,用心去看、用行动去实践、用交流去完善,或许会耗用我们很长的时间,但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一辈子都在备课”。那作为新一代的教师,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四)(二)有效导入 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说到:“教师的最大技巧就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并能保持学生的注意”。导课的过程就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创造一种益于学生接受知识的学习氛围的过程。新课的有效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好的导课,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磁石,牢牢地吸引着学生;如同路标,引导学生走入未知的殿堂;如同火花,点燃学生的思维。教师精心设计的导课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动作”,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学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做好心理准备。下面就有关有效导入的几种基本形式浅谈一下。

1、温故导入 温故导入是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与复习,过渡到对新知识的学习。孔子云:“温故而知新”。上课后用三、五分钟将上节内容简明扼要复习一遍,起到温故知新,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这种方法,教师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合乎逻辑、顺理成章地引出新知识。这种由已知导向未知,过渡流畅自然,适用于导入前后连贯性和逻辑性较强的知识内容。

2、设问导入 在教学中,精心构思,巧布悬念,也是有效导入新课的方法。俗语云:“好奇之心,人皆有之”,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此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上课伊始教师就运用巧妙的设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的欲望,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里,设问一定要精心设计,要有一定的启发性,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新知识。因此设问导入,应从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实际出发,运用教材内容的重要之处,采用揭示矛盾、设置悬念、提出问题等方法,从生疑、质疑入手,让学生能由此想到彼、由因想到果、由表想到里,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3、热点时政导入 心理学研究表明,令学生耳目一新的“新异刺激”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感知态度,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出奇制胜”的道理即在于此。热点时政导入就是用新的时政热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把教学内容相关的理论与当前受关注程度较高的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大胆而巧妙地引入课堂,通过学生的讨论,以启迪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探求新知识的主动性。这种结合实际,用热点话题导入新课的方法,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能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领会更深刻的知识。运用这一方法要注意对热点问题的引入和讨论,教师要做到导之有意、导之有法、导之有度,既放得开,又收得回。

4、寓言故事导入 根据课程需要,可以运用历史典故、名人轶事、成语寓言等方面的素材导入新课。这种方法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容易给学生以启迪,同时又能起到开阔视野、拓宽知识的作用,从而使教师讲课更生动、形象,学生学习更轻松增趣、易于接受与记忆。运用这一方法,如果教师自己讲述故事,不要事先讲明这是什么故事,留给学生一个悬念,效果会更佳。当然,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故事最好让学生自己来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这样故事由学生自己讲出来,效果就不一样了。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另外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5、歌曲、小品导入

当代的中学生在心理上乐于接受新事物,因此,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握好中学生的这种心理,采用一些比较独特的引入方法,例如演唱歌曲、让学生自导自演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小品等。这种方法新颖活泼,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引起学生的思考,活跃气氛,积极主动学习。

6、漫画导入 法国著名演讲家海茵兹?雷曼麦有句至理名言:“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易让人接受。”漫画具有诙谐、幽默的特点,同时它针贬时弊。用于政治课教学的话,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尝试用漫画来导入正题。

7、情境导入 教育学告诉我们:引起求知欲是学生掌握知识的第一阶段。一般来说只有当学生面临问题、困境、渴求新知和寻找答案时,他们才会产生积极的学习活动。有问题才有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合理运用导入技能,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将学习新知识中的问题,内化为学生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新知识学习的具体情境,以高度觉醒的状态完成学习任务。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导课一定要注意简洁性。语言大师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课堂教学的导课要精心设计,力争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这应该是所有成功的导课都必须具有的一个基本特点。否则,冗长的导课会失去其吸引力而导致事倍功半。总之,“学无定式,教无定法”,导入新课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局限于此。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教与学统一性的起点,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认知,遵循科学性、启发性、简洁性、针对性和趣味性的原则,制定不同的导入策略,实现在新知识学习之前使学生产生心理学中的晕轮效应,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并把这种兴趣和愿望泛化到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当中,让小小的课堂真的插上“高飞的翅膀”,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有效提问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和善于提出问题,精心设计课堂问题,来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思考探究的过程,引导得出正确的结果。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说明我们要充分重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提问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它能起到激励参与,学会思维,检查反馈,巩固强化等效果。那么有效提问,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以及如何有效提问? 1 教师在提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低效或无效。低效的如过易或过难的、无意义重复的、表述含糊或者不到位的;无效的,即没有必要的那些提问。(2)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问题间的等待时间太短,学生不能充分思考,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3)无法调控生成,教师点拔功力欠火候,没有给予有效的反馈。对学生的回答评价不到位,也会影响提问的效果。(4)学生不会提问,没有养成提问的习惯。提问应该是双向的,而实际上课堂提问大多数是由教师主宰。(5)提问的数量太多,质量不高。需要提出更少的问题,更好的问题。(6)提问没有层次,不能选择恰当的学生。(7)提问的过程缺乏变通。课堂有时会出现和预想的有差距,这时如果不能做变通,本来是一个好问题,也可能变成了不好的问题。

2、针对教师在提问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1)针对提问中的低效和无效的问题,教师要进行有效提问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低效和无效的问题产生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

一、客观上,是由教师语言表达、知识水平、性格习惯等原因造成的。美国鲍里奇等人将“促成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的第一条列为“清晰讲授”,因此,教学提问的模棱两可势必影响到提问的实效性。

二、主观上,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能力存在偏差,致使提问低效。对教材把握不当,使得看似有效的提问成了“表面的繁荣”;有时过于分散了问题,使问题琐碎化,没有提炼出紧紧抓住课文灵魂的核心问题。所以这需要教师不断的修炼自己。(2)有合适的等候时间。心理学研究表明,一种信息先是经过感受器而进入感受寄存器,一般需要0.25——2秒,然后从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需要更多的时间。如果教师让这个思考的间隔时间过于短暂,会让学生刚刚形成的有意注意得不到必要的强化而消退,这就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时间。当教师学会把等候时间(教师提出问题以后的时间和学生作出回答之后的时间)从1秒钟增加到3-5秒钟,那么我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显著变化:.学生会给出更详细的答案;学生会自愿地给出更好的答案;学生会做出更多的以证据为基础和更有预见性的回答;学生会提出更多的问题;.在学生的评论中会显示更大的自信;学生的成就感明显增强。(3)多重提问应具有层次和选择恰当的学生。提问要有梯度和层次,先易后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果子。教师在突破重点、难点时所设计的问题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由表及里,层次推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以《价格变动的影响》一课为例,在讲到互补商品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时,我提出了以下问题:“你认为汽油的价格变动时,汽油的需求量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这种变化会对生产和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这些问题逻辑严密、层次深入,而且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涉及了整堂课所有的内容。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提问优生,或提问差生,这样会使一部分学生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想法,教师要给学生的感觉是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被问到。轮答,抽签,抢答等,好问题还要配有好的回答方式,才能有更高的效率。(4)所提问题一定要有针对性。所提问题的内容应包括学习的重点、难点、热点。在新旧知识的交汇处设问。从原有的知识点中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设计出导向性的问题,铺设认知的桥梁。在易混点出设问,使学生找到知识之间的关系。要关注提问的对象。教师的备课不仅是备自己,更要备学生,了解学情也是提高课堂提问效率的重要因素。课堂提问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没有情感和思想的投入,学生不可能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要善于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5)要提出更少的问题和更好的问题。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如果教师的提问没有一定的开放性又没有一定的难度,教师的“提问”不仅不能给学生带来生机,反而对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此外还要尽量避免没有思考价值的提问。如像“对不对”这样学生不加思考能随声附和的问题。老师提问的问题大多都只有一个答案 大多数是事实,记忆类的一般常识性的问题,这样问题多而质量不高。应该提一些启发学生思考,拓展应用 综合型问题。比如对于同一题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问,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可以达到举一反三效果。如同一个题从经济、政治、文化、哲学不同角度来思考。(6)转变观念,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倡导学习形式的多样性,给学生质疑和提问题的机会。有时整堂课上,教师提了这很多问题,却没有发现一个问题是由学生提出的。教师充分霸占了提问的主动权,形成了教师“一言堂”的现象。由此导致学生表现拘束,不会提问,不善于提问,更没有展开深入复杂的思维,因此班内也没有形成大胆质疑的习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学生没有帮助教师分解问题,最终所有问题汇集到教师一人身上。因此,虽然课堂提问是一种相当重要的教学形式,但不能独霸课堂,挤占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7)要灵活,充分考虑课堂可能出现的情况。

教师处理学生的回答时由于答案与自己的预设相悖,此时教师因缺少经验等原因不能机智应对或者点拨不够,造成这一教学环节很难收到相应效果而反复纠缠于同一个问题无法自拔,最后的效果可想而知。而且,有些问题本来是有效的,可教师由于不会点拨或引导不当致使有效问题也不有效了。如果遇到意外情况,我们不一定要回答学生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反问学生,把问题抛给学生。如果我们自己回答不了,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课下查找资料,这样可能会促使学生更深入的思考,也不至于把自己绕到一个问题里面。

(四)有效师生互动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转变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是教育工作者们关注的热点,而课堂教学更是集中体现教与学的价值阵地,在课堂上,有效的师生互动中更能清楚地看到教师尊重教育的风采,学生尊重学习的良好品质。遵循“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师生互动”也可理解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合作型教学模式,其基本的指导思想是: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情感的变化,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使学生得以健康的发展。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课堂教学能有根本性的变化,而且对培养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是有着重要意义。在以前的教学中,我认为师生互动存在的偏差,主要表现为: 首先、形式过于单调,师生间的机械互动多,生生间互动少。课堂上大多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十分少见。其次、师生互动多是认知互动,很少有情感互动和行为互动,缺少思想和心灵的深层互动。再次、师生互动作用失衡,教师多是以课堂的主宰者出现,学生的思路由教师的教学思路控制,属于服从的单向型互动,很少有师生及生生的多边型互动,整个课堂教学缺少生命活力。因此,我通过观察、比较、实验探求产生课堂互动低效的根本原因,寻找解决该问题的最佳对策,力争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为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做好准备。我认为构建有效师生互动方式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构建积极、有效互动的基本前提。(1)教师的角色定位 我们大力提倡课题组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课题组教师的角色如何定位,已成为师生是否能有效互动的重要条件。为了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要转换自身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因为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反应才能产生积极作用。教师要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尊重学生,全方位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通过教师的“教”唤起学生的“学”,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2)师生建立平等关系 师生建立平等关系就是要消除老师高高在上的“尊严”,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不仅要成为可敬的人,而且更应是一个可亲的人。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要使之有效地进行,就要建立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师生之间互相理解、和谐的人际关系。首先,我们要求教师把学生当作一个有自尊、与教师平等的人,然后把他们看做是一个需要教师去关爱和爱护的孩子。其次要求教师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完善的人格品质,要时时处处成为学生的楷模和朋友。具体在教学中课题组教师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的:平易近人,消除恐惧。;平等相处,缩短距离。;相互尊重,成为朋友。只有在教学中师生建立了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中的一些难题就迎刃而解,为师生进行有效互动提供了前提条件。(3)创建“宽松、民主、和谐” 课堂氛围 在建立起师生之间平等沟通平台的基础上,我们努力创建“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师生进行有效互动提供保障。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帮助者,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创建适合学生参与宽松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充分进行互动和交流提供机会。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兴趣,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如我校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的教具、语言的激励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创建“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回答问题争先恐后,参与积极性非常高。在课堂教学的互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活动参与者,他们既是信息的发送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加工者。教师设计教学的核心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和学生的个性的发展,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地投入到有效的师生互动中来。在课堂上教师积极创建“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不仅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积极进行交流,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自然而然,学生就把交流当成一种习惯,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2、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恩格斯曾说过:“就个别人说,他的行为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他的愿望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学生也是这样,他们是有着丰富情感的,接受教育也是有选择的,对不同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甚至对不同的教师,都会做出不同的反映,或是产生积极的接受态度,或是产生消极的抵制情绪。所以,我们非常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不仅不会降低教师的威信,还有助于融洽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可以是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一句暖心的话语、一个赞许的姿态、一个体贴入微的动作,都会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关心、赏识,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愉悦与满足,这就无疑能促进他们积极上进,激发他们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勇气,鼓起他们的自信。教师不能把消极的情绪带进课堂,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都要尽力克制和调控,以饱满的热情和健康的心态出现在课堂上,那么学生也会以愉快、轻松的情绪听讲,积极参与到师生有效互动活动中来。

3、关注每一个学生,也是构建有效互动的必要条件。教师所面对的学生知识水平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自然有所不同。有时,教师追求课堂教学效率,会经常与那些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善于交流的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而对于那些不善言辞的学生或学困生关注较少,这种状况的出现不利于师生互动,甚至会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障碍。教育心理学认为,学困生同样有进取心,让他们获得某一种成功,设法满足他们的成功欲,不仅可以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增强进步的信心和勇气,还可以激起他们对更大成功的追求,并由此引发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毅力。这种积极肯定的态度,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暗示,使学生减少胆怯心理,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各种教学活动中去。只有教师真正关注这样的学生,平时多给予他们关爱和鼓励,交流中多给他们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让他们有开口的机会,提高他们说话的勇气。对口语表达不流畅的学生,教师要有充分的耐心,允许他们说错,并适当降低标准,让他们由易到难,逐渐参与到师生互动合作中来;同时,教师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一点点建立起自信心,产生上进的动力,进而喜欢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形成良好的师生情感交流的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尊重学生,全方位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善于创建“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关注每一个学生,就能充分发挥有效师生互动这一教学方式的作用,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五)有效训练 课堂是学校教育主阵地,课堂效果决定教育质量。建设高效课堂,是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途径,也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1、有效命题 命题是教育测量的重要环节,是决定测试成败的关键。命题的动向直接制约着教学的发展方向,影响着学习努力的侧重点,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命题原则,熟悉各种题型的特点,使题目的编制更加科学合理。(1)明确试题考查的总体意图 如何使试题更好地评价学业,指导教学?(2)试题考查的知识范围和能力要求 课堂练习如何设置得更科学、有效?试题与知识点的对应度怎样? 课后作业如何做到适量、规范? 测试题的知识范围、能力要求如何与高考更贴近?(3)试题的难易程度和区分度的把握 试题的难易程度是否操控得很合适?区分度是否得当? 作业、练习是否要分层设置,兼顾A、B、C三种档次的学生水平?(4)试题的借鉴与原创 试题是否做到了精选? 试题的原创程度几何?(5)试题的命制与审核 试题是否符合学生实际,答案是否规范,题型是否符合高考试题要求,是否符合考纲、教学大纲及教材的内容要求? 试题的命制是否体现集体智慧? 试题是否经过教研组长审核?

2、有效训练(1)训练的时机选择与频率 课堂练习在教学的什么环节中进行? 年级部和学校进行的日常考试安排如何更科学合理? 考试频率如何操控? 文科综合科和理科综合科的考试频率能否保持一致?(2)训练方式 ①学案(课前预习)。②课堂练习。③课后作业。④半卷练。⑤周考、月考。⑥期中期末考试。

3、有效讲评(1)考情分析(3分钟以内)老师在试卷评讲之前必须统计好本班学生考试的高分率、高分人数及姓名、及格率、不及格人数及姓名、70—79分人数、60—69分人数、最高分、最低分等数据。这些在课堂上必须给学生呈现出来,以便于让每个学生对自己的成绩在班级及学校的位次有更加清晰的认识。老师还应当统计好自己所教班级的配套率、成绩不配套学生姓名、有效分、有效人数及学生姓名。这些不需要老师在试卷评讲中给学生讲出来,但是老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以便老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对成绩不配套学生及未达到有效分数的学生多加关注,注重搞好培优与补弱工作。(2)试卷分析(2分钟以内)包括试卷结构、与高考题的难易比较、试题的总体优点和瑕疵。(3)疑难问题再现和疑点解析(30分钟)试题评讲重在纠错,总结做题思路、做题方法、做题规律。评讲要有针对性、代表性、典型性,不能面面俱到,事无巨细。要挑选有错误率较多的试题进行讲解。讲解过程中还要注重试题与书本知识的勾连(让学生翻书回顾知识)、与以前考过的试题的异同点、与高考试题的异同点,注重试题的变形、变式,做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4)考后反思(5分钟)试卷评讲课也不能满堂灌,灌满堂,必须把最后5分钟留给学生自我反思,自己整理考试的得失。高效课堂“有效训练”活动的中心环节是课堂训练。因为没有有效的课堂训练,其它的各项作业、训练和考试都很难取得应有的效果。为此,我们教师对待课堂练习必须处理好以下五个环节: ①时间保证(保底10分钟练习):课堂训练时间少于10分钟,很难达到有效训练的目的,也很难促使教师去深入思考在课堂的前30分钟怎样切实做到少讲、精讲,“三讲三不讲”,还学习的主人给学生。②训练的时机选择:一般应安排在课后10分钟,先讲后练,也可以先练后讲,或边讲边练。③练习内容:可以是学教练案的内容,也可以是书本资料上面的内容,但必须精备、精选。④效果查验:找两三个学生把他们的做题结果进行比对,便于发现问题。⑤试题评析:决不能省略。

八、研究成果

(一)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 伴随着理论的学习和课题研究实践的深入,教师已经清楚认识到,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系统的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更主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焕发出生命活力,让他们的主体精神、个性得到充分张扬。由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之间的联系紧密,使得政治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仅要转变观念,更要改变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策略,让自己的教学行为符合新课改的理念,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这一切都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课堂上学生学习政治兴趣明显提高,学生勤于思考,大胆发言,乐于体验,善于提问,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运用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新方法独立解决问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互动,课堂气氛和谐,学生想学、乐学、会学,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了,教学质量也明显提高。学生学习政治兴趣的巩固率由原来的32.5%提高到学前的54.2%。

(三)促进了课题组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和途径日益多样化,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也在逐渐增强,这些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促进了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优化和教学艺术的成熟与精湛。课题研究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参加课题研究的所有老师的多篇教学论文在多家刊物及专业报纸上发表或获奖。任娟和崔瑜两位分别获市高中政治评优课一等奖和二等奖;虎杰老师荣获市高中政治评优课三等奖,杨宇、黄永红两位老师的市级示范课和公开课得到同仁们的一致好评。

九、有效课堂的体会

(一)有效的课是一堂不累的课 一堂课的有效与否,不是上课的老师说了算,也不是评委说了算,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学生。如若学生始终能被精彩的课堂所吸引,在强烈氛围的渲染下不知不觉地度过40分钟,学生在一堂课中始终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那就是一堂有效的课。1.学生兴趣高,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有效的课堂,学习的兴趣不只是一两个人的兴趣,也不是一些尖子生的兴趣,而是全体学生的兴趣。不管学生的语文基础怎么样,教师心中都要有一种“全人”发展的观念,努力促使自己的课堂能使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实现这样的发展观,要求教师对全班学生应有全面的了解,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驾驭课堂的能力上,都要作出一定的考虑。2.学生能积极参与。不累的课堂不是表现在学生很悠闲,无所事事,而要看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状态良好的学生,总能积极踊跃,满怀激情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正是这种高度的参与使他们忘却了疲劳,因此,他们的学习是主动的,而且是高效的。评价学生的参与状态,我们可以看学生是否全程参与学习;也可以看学生是否踊跃举手发言,是否兴致勃勃地阅读、讨论;也可以看学生是否积极投入思考或自觉进行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还可以看有没有一些学生,在小组学习讨论时,给予别人指点帮助或大胆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等。3.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一堂不累的课因为有学生的参与而变得实在,也因为有学生个性的张扬而变得生动。我们在听课的时候,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往往不是老师的教法,而是一些学生出乎意料的回答。我们在称赞别人孩子聪明的时候,不妨反思一下自己是怎样为了成绩而把学生教成书呆子的。“横看成岭侧成峰”,学生也渴望在课堂教学中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教师鼓励他们把自己独特的见解表达出来,他们就会入景入境地读,入情入理地说,课堂也就变得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二)有效的课是一堂朴实的课 叶澜教授指出,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是“常态性”,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很多人帮你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现在的一些公开课,就一堂课而言,它是高效的,在教育理念上,确实给我们听课者起到了引领的作用,但他们为这一堂课而做的准备工作却几倍于平时的课前准备,是平时的教学中无法效仿的。也有的公开课,是对设计的一种重演,课堂变得太完美,没有一点差错,缺乏真实感,使我们看不到学生在课堂中真正的成长和进步。

十、问题与反思

(一)课题研究中遇到的新问题 1.教学观念的滞后带来教学行为的出现的新问题 把教学看作是学科知识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拥有控制权,大纲或教材上的学科知识是专家们精心研究的成果,规范性的教学内容必须全部批发给学生。因此教师就是既定教学内容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内容的接受者和吸收者。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学生只能一味地接受、听从,课堂气氛死板、机械、沉闷。师生的生命力、主体性被遏制。忽略了教学内容的创生与开发。错误认为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把教学看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受这种传统观点的影响,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生是被教会,而不是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二是以教主基础,先教后学,教师复制教科书上的内容,学生则把它粘贴到自己的笔记本上。所以课堂教学就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相加。忽略了课堂教学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重结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们急功近利,眼里只有学生的分数,不断地训练学生以求答案的唯一性,把形成结论当中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机械记忆,忽略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过多地强调聚敛性思维,谈不上什么会学、探究创新意识,也根本发现不了新知识、新信息及提出新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关注学科,多年来的应试教育特别强调以学科为本位,在课堂教学中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甚至在一些级别较高的研究课、观摩课上,学生活动也只是匆匆走过场。一座座严密繁琐的学科堡垒截拦在学生学习路途之中,怎么攻克、怎么拿下?学生畏难而退,最终教学过程成了学生体验失败、丧失信心的过程,兴趣、爱好更无从谈起。什么学生是发展的主人,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等等话语成了飘渺的海市蜃楼。2.课堂教学设计层面遇到的新问题 教法选择不当,在教法上不分析知识本身的具体情况,方法单一。情境创设不当,情境的创设更多是为了证明知识,而不是引导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不是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来源。这是一种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方式。问题设计不当,问题的设计不注重循序渐进的过程,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练习安排不当。3.课堂组织管理层面遇到的新问题 活动组织不当,人为制造课堂的氛围,不是教学过程中自然的表现和流露。评价方式不当,这里的评价主要是指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回答后的评价。有时轻率地予以否认,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虽然,在调查问卷中学生回答“老师对学生回答错了一般是怎样评价的?”这一问题时,同学们的答案很多有批评或不评价,这种评价抑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活动不当,讲话的语调、语速缺乏变化,语言缺乏情趣和吸引力,导致学生疲劳,学习兴趣下降;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解题时,教师不停走动或喋喋不休地提示,打扰学生的正常思维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偏差在极在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偶发事件处理不当,课堂是一个动态的活动场所,充满了许多不可预知性,因偶发事件而引发的课堂失误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失误。4.课堂文化层面出现的新问题 教师知识的贫乏,适应不了时代发展的要求,课堂语言不丰富。教师的责任心下降师生之间沟通受挫,缺乏情感支撑,教师的教有一种任务感。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不合理,为运用而运用。

政治思想范文 篇7

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之一, 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政治学科中的教学内容丰富深邃,在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健全学生人格,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社会、生活和学习等生存环境能力,预防和矫正各种异常的心理和行为, 消除心理和行为障碍等方面有无比巨大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无法相比的。

那么,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课堂心理环境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存状态”,而这种“生存状态”恰是学生能否悦纳教与学的最重要的心理基础,进而构成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潜在教育因素。为此, 教师应着力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热爱、尊重、公平、接纳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缩短学生和教师的“心距”。一个摆着架子,整天板着脸的教师,怎能让学生没有心理负担地与你接触? 又怎会使他们学会与人交往呢? 所以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人, 耐心倾听他们倾诉,敞开心扉与他们交流,消除学生的顾虑情绪。那样学生才能逐渐学会与人沟通,敢于面对挑战,适应社会。例如,课堂中鼓励学生对问题发表不同见解,少批评,多鼓励多表扬。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善意是眼神,对学生来说都是鼓励和安慰,都会起到积极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 我一直运用课堂幽默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幽默在保持心理健康上有独特功效,它可以放松紧张的心理、解除被压抑的情绪、缓解人际间的紧张关系、减轻焦虑、陶冶学习情趣。如讲“实现人生价值”时,我针对少数学生学习不刻苦,学习态度不端正的现象,讲了老舍《幽默文集》中的故事:有个财主的儿子不好好学习,一年夏天他进城玩耍,渴得要命,突然看到洗澡堂的半腰挂着“清水池塘”的牌子。他只认得一个“水”字,便上前讨水喝,掌柜嫌他冒失,就给他舀了一碗。他一饮而尽,付钱后扬长而去。走了不远,他突然想起自己的扇子丢在“清水池塘”了。当他返回来取扇子时,看到掌柜挺热情,就悄声对掌柜的说:“你的水要赶紧卖,我喝着有点馊。”学生听了捧腹大笑,我趁机说:“同学们,你们看,不学习,连喝水都要喝洗澡堂里的馊水。”幽默的故事,打破了课堂的沉默,缓解了紧张情绪,融洽了师生感情,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合理的课堂幽默,犹如心灵的催化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摆脱困境,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谈笑风生、乐观豁达的健康心理。

二、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材的潜在因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强调思想政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绝不意味着喧宾夺主,把政治课上成心理健康教育课,或者把政治课上成二者的综合课。而是要求教师善于把握思想政治教材内容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点,教学方法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点,学生学习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接触点。抓住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关联性,运用一些技巧,有意识地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教师如何把思想政治课本身的内容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这双重教学信息进行组合和传递, 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头戏”。思想政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这两种信息的正确组合和传递上。

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中有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特别是《生活与哲学》中的许多知识点直接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相关,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例如在讲“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原理”时,我利用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一定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的变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教育学生要取得优异的成绩,必须重视量的积累,从上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一次作业,弄懂每一个问题做起。引导学生克服懒散、厌倦等不良情绪。又如在讲“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关系原理”时,利用“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道路是曲折的”。教育学生学会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希望与困难,成功与失败,幸福与痛苦,人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之中才走向成熟,走向成功的,坚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从而引导学生保持开朗的心境,和谐的人际关系,蓬勃向上的精神,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三、注重教师人格魅力的作用

高中生处于成长关键时期,可塑性大,模仿力强。由于教师和学生接触最多,形象具体,其人格魅力能为学生提供行为规范的物化模式,最容易成为学生效法的典范。教师丰富的知识、高昂的理想、虔诚的敬业态度及为达到教育目标而表现出来的强烈求知欲,本身就是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开拓的无声召唤。教师的人格魅力本身就是激励学生的一种手段、一种动力,它能有效地利用学生的心理倾向,发掘学生身上潜在的积极因素,使其朝着期望的目标前进。当学生仅仅为了通过升学考试而学习,其动力来自个体生命的外部,是一种游离与于心灵需求的外部动力。而教师崇高理想和敬业精神作用于客体学生,通过内化吸收,可以转变为一种洋溢在胸中的内驱激情,就能常保求学创业所必备的内部动力,从而形成心灵渴求与外在行为的统一。在这种学习类型的转化中,教师的人格魅力起到了激发学生高尚的学习动机和价值观的重要作用。这种因师生日常相处而对学生的心灵所显示出来的无形的“感动”和“震撼”作用,比课堂上人生观教育所运用的语言更富有魅力。教师的人格好比一部好书或一部好的电影, 其潜在的人格力量可以影响一个集体或某个人的一生。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言传身教的魅力,特别要注意以自身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要发展学生健康心理,要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教师自身拥有良好的态度和健康心理是前提。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合理要求自己,了解并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同时,教师因为对自己更加了解,由己及人,也就能够客观地评价他人,特别是学生,接纳并理解他人的错误和缺点。为此,教师应多学习,多接受新知识,以提高自身修养。提高合理调节自己和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心理困扰的能力。有意识地以自己的自信乐观、诚善正直、积极进取、认真负责、锲而不舍等人格特征感染学生,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只有处处留意落实,才能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素质,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课堂才能“有效率、有生命力、有发展性”,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成为真正的“绿色课堂”。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之一,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本文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实践,分析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并对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构建绿色思想政治课堂问题进行了探讨。

政治课与政治思想浅议 篇8

邓小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党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理论概括,也是党在整个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我们现在研究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内容、特点和方法,对我们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迪功能。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当前主要表现为经济体制上形成的僵化模式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邓小平提出用改革生产关系、进行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方法解决这一矛盾,“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当前主要表现为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与现代化大企业的需要不相适应的矛盾,用“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处理这一矛盾。

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当前主要表现为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用两种体制改革相互依赖、相互配合的方法解决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人民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社会主义国

家的力量就增强了,社会主义制度就巩固了”。

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邓小平同志深刻论述道:“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当然,不是鼓动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邓小平同志主张“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现在看得很清楚,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搞计

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进行一系列的体制改革,这个路子是对的。”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

各种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我国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农林牧副渔之间、经济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的发展之间,积累与消费之间长期存在着严重的比例失调,后来更发展为财政、信贷、物资和外汇收支不平衡的局面。邓小平提出要实现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的思想,国民经济各部门都“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不能顾此失彼”。

各种所有制结构之间的关系——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成份、结构和各种利益的关系。我们应当发扬经济民主,下放权力,充分发挥国家、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四方面的积极性。“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必须把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结合起来”:

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中国要改革开放,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必须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必须改革开放。“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則”,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的关系——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邓小平同志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强调现在要发展经济,还是要靠自力更生,量力而行这个原则;又反复强调对外开放,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的必要性,一再指出,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所以,我们一方面实行改革开放,另一方面仍坚持建国以来毛泽东主席一贯倡导的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必须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主要依靠自己的艰苦奋斗”。

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邓小平同志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我们现在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我们现在搞两个文明建设,一是物质文明,一是精神文明。实行开放政策必然会带来一些坏的东西,影响我们的人民……,我们用法律和教育这两个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只要不放松,认真抓,就会

有办法……我们依靠人民的力量,一定能够逐步加以克服。”

上一篇:一次酣畅淋漓的采访下一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