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工作站章程

2024-07-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志愿者工作站章程(精选7篇)

志愿者工作站章程 篇1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推进我院青年志愿者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特成立本工作站。

第二条:工作站名称:···········志愿者工作站。

第三条:本站的性质:由由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不为物质报酬,自愿服务大众的我院大学生组成,以锻炼自身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公民意识和奉献精神,提高政治素养、非盈利性,为服务校园、服务社会的校园学生社团。

第四条:本站的宗旨: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遵守学校各项相关规定,面向全校师生组织、策划各项青年志愿者活动,倡导“团结友爱、积极进取、服务社群”的文明新风,实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准则,为校园、为社会提供志愿者服务,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校园公益事业和促进社会协调与发展,努力贡献。

第五条:本站在········大学团委,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以及········学院团委的共同指导下,直接接受校团委的监督和领导。

第六条:本章程依据《·········志愿者工作服务站管理条例》,并结合本学院实际情况制定。

第二章

任务

第七条: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建立温馨、和谐、友爱、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为构造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八条:调动我院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其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奉献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促进我院学生成长,提高我校学生综合素质。

第九条:充分利用资源资源、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多渠道、多层次地组织、策划校园内外的志愿者活动。加强与社会的接触,进一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习生活,扩展我院学生的知识面。

第十条:为社会发展、校园建设和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志愿服务,帮助特别困难和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

第十一条:负责我院青年志愿者的招募、组织、注册和表彰。

第十二条:开展与校内外志愿者组织和公益社团的交流、沟通,将志愿服务推广到更高的层面。

第三章

成员

第十三条:申请加入站的成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⑴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学校各项相关规定。⑵ 拥护本站章程。⑶ 本院的在校学生。⑷ 有加入本站的意愿。⑸ 具备参加志愿服务相应的基本能力和身体素质。第十四条:成员入站程序: ⑴ 申请人提交国家注册志愿者个人信息表。⑵ 志工站审核。

第十五条:成员履行下列义务: ⑴ 遵守学校一切规章制度,遵守本站的章程,执行本站的决议。⑵ 维护本站的合法权益,自觉维护本站的声誉及形象。⑶ 积极参加本站的活动,完成本站委托的任务。⑷ 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关心社会、关爱他人、互帮互助。

第十六条:本站实行入站自愿、退站自由的原则。第十七条:成员一学期服务时数达到要求,将按照《······大学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注册成为中国志愿者。

第十八条:成员退站应书面通知本站,并交回服务证。成员如果半学期不参加本站活动的视为自动退出,工作站要求取回服务证。

第十九条:成员如有违反国家法律,学校的规章制度或有损本站声誉的行为,本站将劝退,严重者将直面通报取消成员资格。

第二十条:工作站根据成员从事志愿服务活动时间,表现和成效,每评出优秀志愿者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四章

组织

第二十一条:本工作站设站长一名,副站长一名。固定成员十名。第二十二条:学院注册志愿者,由固定成员直接管理。第二十三条:本站每学年下学期举行换届。

第五章

附则

志愿者工作站章程 篇2

一、章程对高等学校科学发展的保障作用

章程是约定和阐述独立主体的使命、界定内部各利益关系的责任和义务、处理主体与外部利益相关方的关系的准则,是书面写定的有法定意义的组织规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在“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一节中明确提出了“加强章程建设”的具体要求。目前,教育部又开展了以推动《办法》贯彻实施为主要内容的高等学校章程制定全面启动工作,预示着高校法人地位将进入实质性落实阶段。

(一)大学章程所具有的法理作用

现代大学传承于中世纪的欧洲大学,大学章程首先也是舶来之物。但是,现代社会办学不仅是高校内部的事情,还涉及学校与政府、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章程因此而又有其新意。章程就是规矩,体现着法治精神,有“大学宪法”之称。从国外大学章程的作用来看,所具有的法理意义主要是:

1. 章程是大学依法自主办学的产物。

在中世纪,大学经由特许状而获得独立于出资人和举办人的独立法人地位,享有学术自由和独立的财产权,并享有独立于股东或发起人的永久存续权。由于各个时期不同国家的大学发展背景的差异,大学组织规程有其不同的表述方式,其历史脉络总体上是先有特许状后有章程,但后来因时代和国别不同它们也交织在一起。按照传统,大学特许状一般由教皇或国王颁发,赋予大学开设课程、招收学生、聘请教师、制定学术标准的权利。在地位上,大学特许状似乎像当今的执照或政府批文,是界定大学与政府间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性文件。但其内容又规定得非常详细:确立大学特许法人的法律地位,规定大学内部法人治理结构,纲领性地划分大学内部各方的权力、职责。

为了保障大学拥有的办学自主权,先通过立法确立大学的自主地位,再通过章程确定其运行规则,是现代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法国有关高等教育法案赋予了大学的教学与学术、行政与财政自治权利,规定了以科学、文化和职业为特点的公立机构为国立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机构,具有法人资格,在教学、研究、行政、财政方面享有自主权,同时又要求大学依据法律由校务委员会的多数决定自身章程和内部结构。英国大学自古就有高度自治和学术自由的传统,在法理上大学和学院属于“私人部门机构”(private sector institutions),拥有很大的自主权,大学特许状、章程对此均有明确界说。引导19世纪初期德国大学改革的思想家们认为,大学只有获得自由,才能很好地完成历史赋予它们的使命,而大学自由的制度保障只能是大学自治。在这一大学理念指导下形成的制度中,大学虽为政府所立,却享有充分的自治权。日本在法人化改革中产生的《东京大学宪章》中提到:本宪章是关于东京大学的组织结构、管理运营的基本原则,对于东京大学相关的规定,必须依据本宪章的基本意旨进行解释和运用施行。

大学因自主办学而需要有章程,大学章程会同有关法律,厘清了大学和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的界线,明确了大学自治的空间和自治权的范围,因而成为大学运行的合法依据,也从根本上确立了大学的管理运行体制。

2. 章程是外部对大学实施影响的产物。

西方大学自成立以来,就一直是政教双方争相争取的力量,并因特许而获得自治权利。但是,大学的成长发展从来就不是孤立地自治,自诞生以来也从来就没有实现过完全的自治。“在其作为一个学术机构出现之后,就一直处于不同社会势力和力量的作用之下,最初是教会、皇帝、国王和城市的交互影响,之后是政府、市场和科学的相互作用。”[1]因此,自治是一个程度和范围的概念。

历史上,特许状或大学章程本来是大学自治的象征和保障,但在强权面前它们又是脆弱的。虽然教皇和法国国王相继给予巴黎大学以司法特权,但权力毕竟掌握在当权者手中,干涉大学自治易如反掌。如,13世纪中期,法国国王亚历山大四世通过发布“新的光明之源”谕旨,表示支持托钵会修士,并毫不犹豫地取消了大学的特许权。随着西欧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兴起,大学更进一步从桀骜的“国王的大公主”成为“国王的掌中之物”[2]。

大学不能超越社会而独立发展。章程或特许状既是大学自治的保证,也是政府参与大学治理的机制。英国牛津大学从早期教皇特许,到1571年牛津和剑桥两所大学的成立法案(Act)对其法人地位的确认,再到1636年查理士一世的皇家特许状(the Great Charter)对大学权力的强化与分配,以及从多个章程版本的并存,其修改要不要得到枢密院批准,再到2002年“女王会同枢密院”(Queen-in-Council)审议批准的新章程生效,无不体现出外部与大学之间及大学外部相互之间对大学的控制、妥协与协商。日本大学宪章的英译名是charter,也即英国特许状的译法,作为新制定大学章程的日本选用charter作其英文用语,不能不让人感受到政府影响的作用。

(二)我国当今高等学校章程制定的治理意义

我国1995年颁布的《教育法》规定学校有按照章程行使自主管理的权利,1998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规定申请设立高等学校应当向审批机关提交章程并专门规定了高等学校章程的内容,说明了章程的法律地位。但是,之后章程制定与建设工作严重滞后,高等学校并未真正成为自主办学的实体,未能实现按章办学。

1. 章程制定标志高校独立法人地位的实质性落实。

章程的主体应是独立实体,非独立实体不能有章程而只能有内部规章。章程制定工作的全面启动,将标志着高校自主办学实体真正形成,预示着我国将进入高校法人地位的实质性落实阶段。

《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自批准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其第三条指出“章程是高等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实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职能的基本准则”。现实中高校法人地位的实现需要理清两种关系:一是办学的外部关系,即所谓的面向社会和依法办学;二是办学的内部关系,即所谓的自我管理和约束机制。第一种关系主要由法律明确,章程承接;第二种关系主要由章程明确,辅之于具体的内部规章。因此,章程“上承国家教育法律法规、下启学校规章制度”,是推动和规范高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基础,是处理学校与政府、社会及其内部关系的准则,是大学在法律框架下行使自治权利的自我规范,这才有其“大学宪法”之义。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但是,由于长期以来高等学校并没有被称之为“大学宪法”的章程的存在,国家法律很难落到实处,学校自主权难以真正落实,即在治理模式上尚没有突破“国家法律法规-学校规章制度”的体制安排,这才有过去经常出现的权力“放”与“收”的循环和近年来热议的高等学校“去行政化”之争。一方面政府宏观管理部门在不断进行着下放权力的尝试,另一方面具体业务机构又一直在寻求工作上的抓手。如近年来,项目的增加非常快,政府配置高等教育资源方式行政化倾向严重,导致高等学校以行政化的方式获得并分配高等教育资源,始终达不到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目标。

借此章程制定全面启动之机,我们需要努力推动高校依法自主和按章办学,协调好政府与高校的关系、完善学校的治理结构,认真将改革的成果以章程的形式固定和规范下来。这就是笔者所指的全面启动章程制定的里程碑意义,即将章程的制定过程看作是现代大学制度改革、建设和完善的过程,看作是促进高等学校发展的过程,章程是改革成果的体现。

需要明确的是,章程一旦确立,依照《教育法》,学校就具有“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的权利,政府或其他机构对学校的过度行政干预就丧失了法理基础。

2. 章程可视为高校和政府间的一个合约。

由于此次章程制定的主体是各高校,因此很多人认为章程不必涉及政府与高校的关系,因为学校无权界定它,其实不然。首先,章程的上位法律已充分地规定了高等学校的法人地位;其次,《办法》第五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的举办者、教育主管行政部门应当按照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以章程明确界定与学校的关系”;此外,《办法》第二十三条还明确规定了教育行政部门的核准制度。核准即审核批准,表示认可,章程此时体现出了政府与高校间的合约价值。

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有赖于一种科学的政府与高校的关系,方向是已经确立的“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体制”。为此,需要明确高校与政府的关系,充分尊重高校办学自主权,规范政府管理高校的行为。

政府和高校都是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机构[3],高校不是政权机关,不能用政府管理模式管理学校和进行学校内部管理。高校与政府部门间的平等、伙伴关系,也并不代表高校在发展和管理上可以无政府或无序。当今社会的高等教育已与社会经济发展、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办学已不仅仅是处理学校内部的事务,高校不能超越社会而独立发展,政府也不可能放弃自己应有的责任。因此,有效的管理应是学校意志和国家意志的综合体现,满足政府目标和高校自主的双向要求,这样才能实现学术和国家利益的最大化。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样的管理模式能满足这样的要求。

政府对高校的合约管理是能满足这种要求的一种方式。即在《高等教育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及国家发展战略的框架下,政府对高校提出目标和要求、批准学校的章程和发展规划,提供财政及政策支持、进行绩效评估,高校在宏观框架内实行自主办学。因此,章程可视为政府与高校间的一种合约。在性质上,这种合约关系为行政契约,界于行政行为和私法契约之间,兼具行政的公务性和契约的合意性。

3. 章程展示着高校独立法人的组织规程。

章程需要向内外部昭示它是如何办学和发展的,是如何依法治校、按章管理的。章程首先要彰显高校的使命。不同高校的使命是有差异的,使命及其具体的办学目标与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特色密切相关。《办法》第七条规定章程应载明“学校的机构性质、发展定位,培养目标、办学方向;经审批机关核定的办学层次、规模;学校的主要学科门类”等,充分表达了对使命的要求。明确使命,既能使高校内部、政府部门、社会机构与大众等主体从战略高度思考学校的发展方向,也会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指引作用。

章程更要清晰地界定内部治理关系。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决策机构、行政机构、学术机构的划定上[4],包括机构间的运作程序,各机构及重要岗位的职责、义务等。不同高校的内部治理结构在大的组织框架下可以根据学校实际与发展需要而有所不同,应当有利于推进教授治学、民主管理,调动基层组织积极性。对此,《办法》均有指导性意见。

二、高等学校章程发展历史的回顾

从世界范围来看,章程是高等学校实现依法治校、自主办学的必要条件,可以兼顾政府和学校双方的诉求。

(一)大学发展史视野下的章程

在大学发展史上,特许状和章程尽管有不少共性的东西,但它们毕竟还是有所不同。

1. 大学特许状。

现代法人的概念与早期的特许法人有着渊源关系,罗马法中出现的特许法人是最早的法人形式。特许法人不是自我形成的,它必须由外部权威创立,后来梵蒂冈教廷将这一概念用作界定教皇对各地教会权威的一种手段。在当时的社会治理中,经由特许状而获得法人资格是唯一设立法人团体的途径。

大学是最早的特许法人之一。借鉴中世纪的行会组织,巴黎大学的教师经过艰苦斗争逐渐获得了当时行会所能有的特许权,并审时度势地创造了他们所需要的自治机构。大学特许状的权威性首先来自于教权,中世纪教会拥有足以与世俗权力抗衡的权力,因此,教会颁发的特许状赋予了大学诸多特权,但宗教改革之后赋予大学特权的特许状主要来自于王权和国家权力。英国牛津、剑桥、格拉斯哥等古老大学都首先经由教皇颁发特许状而成立,牛津、剑桥虽然早期并没有整体得到过皇家特许状,但其所属的学院几乎都是根据皇家特许状而成立的,并在成立伊始就拥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其后很多英国大学系据皇家特许状而建立。

发源于殖民地时期学院的美国大学,其最初的合法性也是源自特许状。如1636年成立的哈佛学院于1650年获得麻萨诸塞议会为其颁发的特许状,威廉玛丽学院则于1693年得到英国皇家特许状而成立。

2. 大学章程。

法国巴黎大学取得行会式特许权并成为自治机构,重要特征便是拥有自己的章程,并有权要求其成员做遵守章程的宣誓,有权开除违规者。巴黎大学最早的章程,当属1215年的章程,为教皇特使为巴黎大学制定[5],但1231年教皇格雷古瓦九世发布谕旨同意颁发的新章程被称为创办巴黎大学真正的“大宪章”[5]93。当时大学之所以要有章程,一方面是模仿职业基尔特、城市公社等其他行会组织的模式,另一方面也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的古典法原则,即权力在选举的官员与大学全体大会之间分享[6]。

英国大学章程依据特许状或国会法案而制定。在高等教育的治理制度中,大学章程起着核心的作用,规定了政府如何介入、在什么范围和多大程度上介入大学治理,社会在什么范围和多大程度上参与大学治理,大学如何在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和保持大学自治、学术自由之间取得平衡。

德国的高等教育产生于中世纪晚期,其产生方式不同于欧洲早期的大学,虽然采取了巴黎大学自治团体的模式,但它不是作为学者联合体自发产生的,而是由代表封建邦国的诸侯建立的。因此,从一开始德国的大学就既有学术自治的传统,又有着受政府控制的特点,大学既是国家机构又是社团法人[7]。大学在获得建立教育机构许可的同时,必须提出自己的章程作为其“基本法”。章程制定后,不能随意改动,如有改动要经过严谨的程序。

美国大学章程也是以特许状为基础发展演变而来的,如建立于殖民地时期、后来成为世界著名私立大学的大学章程就起源于英国王室或殖民地议会颁发的特许状。而建国后成立的私立学校,其创办要得到当地州政府的签准,州政府对其注册资格根据相关法令、法规和行政规章进行审批,因此这些私立院校的大学章程的制定及法律效力渊源于本州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公立院校来讲,通常由各州议会通过立法而建立,大学章程的法律效力一般源自联邦或州立法。

日本大学原来并没有章程,但伴随着2004年4月正式实施的大学法人化改革,从明治时期开始的一百多年来日本政府对大学的传统管理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个大学都在重新研讨自身定位和未来发展目标,大学宪章作为一种新制度管理下的新形式应运而生。2003年3月18日召开的东京大学评议会通过了《东京大学宪章》,之后在《东京大学宪章》范本的引领下,各国立、公立大学纷纷效仿。

(二)我国高等学校章程制定历程的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围绕着简政放权开展了多项改革探索,目的是有效激发制度的活力。市场经济是法治社会,需要秩序,促进高校科学发展的基本经验就是要依法治教、依法办学。随着改革的推进,高等学校章程建设的需求越来越紧迫。

1. 高校独立法人地位凸显依法自主办学、按章自主管理。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体制迫切需要改革。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坚决实行简政放权,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在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上,要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通过立法,明确高等学校的权利和义务,使高等学校真正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并提出学校要善于行使自己的权力,承担应负的责任,建立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

1995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具备法人条件的,自批准设立或者登记注册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并从法律层面首次提出了具备章程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六条规定,设立学校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首先要“有组织机构和章程”,第二十八条学校行使的权利,首先是“按照章程自主管理”。199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该法进一步明确了高等学校的法人地位,规定了申请设立高等学校所需章程的具体事项,规定了章程包含的10项内容,并规定章程的修改应当报原审批机关核准。

从政策性规定到法律条文,高等学校独立法人资格的确立,为高等学校制定章程,依法自主办学,按章自主管理奠定了法理基础。高校在学科调整、教学活动、科学研究、人事安排、财物配置等方面的自主空间的扩大,也为章程建设赋予了实质性的内容。

2. 高等学校的章程制定。

1999年5月,教育部在上海召开全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座谈会,会议的共识是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已到非常关键的时刻,必须下大力气积极推进新一轮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8],改革的重点是增加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和人事制度改革。但是,接着开展的高等学校大幅度扩招又使得高等教育转向应对发展的任务,转向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

之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构建现代大学制度逐步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新课题。随着教育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为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部分高校开始制定学校章程。吉林大学2003年启动了现代大学精神研究,2004年开始了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探索,2005年着手成立章程起草委员会与专家工作组,并于同年12月出台了《吉林大学章程》,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2006年,教育部要求高等学校开展章程制定的试点工作,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纷纷响应。2007年,教育部法制办公室对全国高校章程建设的整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有563所高校报送了章程或章程草案[9],占当时全国高校总数的21%。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有10所报送了已制定的章程,13所报送了正在征求意见的章程草案,占全部直属高校总数的30%以上。

2010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要求“各高校应依法制定章程,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校”。之后成立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办公室,开展教育体制改革的试点项目,进入试点项目的28所高校均提出要制定学校章程。教育部2011年工作要点提出要“发布《高等学校章程制定办法》,保障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10]。2011年11月25日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在华中师范大学召集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试点工作(南方片)13所高校召开了“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工作研讨会”,2012年1月11日在北京大学召集(北方片)15所高校召开了“推进高等学校章程建设研讨会”。

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要求,教育部经过认真研究、反复征求意见,于2011年11月28日颁布了《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办法》的颁布实施,目的是从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为高等学校制定章程提供内容指导与程序规范,推动高等学校以章程建设为核心实施整体改革,制定符合法律规定、体现学校需求与特色的高质量章程,使其具备应有的法律效力”[11]。《办法》的主要内容包括确立章程的地位与作用、提出制定章程的基本原则、明确高校章程应当具备的要件、规范章程的制定程序、建立章程核准的程序与制度、健全章程的执行与监督机制等,共分为总则、章程内容、章程制定程序、章程核准与监督以及附则等五章33条。

三、章程制定是教育的改革过程

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我国高等教育在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两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办法》的贯彻实施,将与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1998年《高等教育法》规定的高等学校的法人地位及七项基本自主权,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一起,逐步深化地描绘出我国现代大学发展欲构建的基本制度框架。

(一)章程制定应反映教育的改革进程

章程是改革的成果,章程的制定更彰显改革的过程。我们需要以制定章程为契机推动高校依法自主办学的深入落实。

章程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成果的集中体现。现代大学制度“是现代大学发展的重要标志”[12],《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落实和扩大办学自主权”、“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的新型关系”,在“完善中国特色大学制度”部分要求“各高校应依法制定章程,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校”。《办法》在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开宗明义指出“为完善中国特色大学制度,指导和规范高等学校章程建设,促进高等学校依法治校、科学发展……制定本办法”。因此,章程制定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高等学校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章程是高等教育改革成果的集中体现。

章程的制定过程需要与高等教育的改革过程相衔接。章程是改革的成果,但改革不是一次完成的,章程的制定要体现改革的进程。一般而言,通用的文件总是规范着最基本的要求,甚至可以说是最低的要求,因为它要促进改革而不能限制改革。因此,在许多改革的难点尚未突破的情况下,仅满足于近一、两年内把章程制定完善可能还不现实,因为此时的章程还很难具备“大学宪法”之效力。笔者认为,初步制定的章程需要有一个试行和完善期,这也是一个促进反思的时机,之后仍需不断吸收改革的成果。待再经历几年的实践探索、检验,把各项改革取得的基本成果吸收进来,到2020年形成规范性的正式章程,真正实现依法治教、按章办学。

(二)与章程制定直接相关的主要改革内容

1.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加强章程建设是《教育规划纲要》在“完善中国特色大学制度”中提出的重要内容,章程制定必须放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框架下考虑。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前提。为此,我们需要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加强宏观管理,由重过程管理转向重目标管理,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向间接管理为主,由以审批项目、分钱分物为主转向以搞好规划、调控、监督和服务为主。在学校自身运转方面,也要由过去主要根据上级的指令、指示、项目办学,转变为在国家大政方针指导下,学校依法办学和面向社会自主办学。总之,我们可以以制定章程为契机,推动高校的自主办学工作,使高校的运行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进一步有章可循。

在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方面,我们需要在充分把握大学管理特点的基础上,探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的分工实现机制,使得党委的领导权、校长的行政权和教授的学术权,不缺位、不越位。

章程应呈现高校与其他利益相关方关系的内容,明确社会各利益群体参与治理的方式。公办高校要体现国家意志和公共利益,可结合学校的自身定位要求突出一些重点,如高水平大学如何兼顾自主办学和公共利益需求、行业特色大学如何加强与行业的联系、地方大学如何与地方发展融为一体等。这些关系影响着高校的治理方式。

2. 高校分类体系建设。

《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章程应当围绕提高质量的核心任务,明确学校保障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原则与制度”,第十七条规定“高等学校起草章程,应当深入研究、分析学校的特色与需求”。《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并提出“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等具体内容。章程制定,应当反映学校的办学特色。

高校办出特色需要加强办学模式改革。不同的办学模式组合出整体和谐的高等学校体系。站在国家需求的角度看,人才培养首先需要有一个完善的育人体系,因此需要加强高等学校体系建设,加强体系与社会的适应性,保证每所学校的质量和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将高等教育建设的重点由一流的学校转向一流的体系,以体系与社会的匹配性及体系内每所学校的卓越发展为标志。政府要加强对高等学校发展的总体设计和分类指导工作,以此作为新时期改善和加强政府宏观管理职能的重要推进措施,即通过规划的手段把发展的内驱力引向重特色、质量的内涵发展上来。在此基础上,促进高等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提倡不同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

高校要合理界定自己的办学使命和特色,并通过章程使其稳定和规范下来,促进内涵发展。中央部门直接管理的大学要为全国服务,注重为有志青年公平地提供机会,增强国际开放性,加强创新;行业特色大学要加强行业和企业的参与,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强核心技术对行业的引领作用;地方性高校要更多地为地方发展服务,形成地域特色,加强应用。

(三)章程制定应兼顾教育改革过程与改革成果规范的统一

目前,各高校对章程的理解很不一致,甚至不排除走过场的现象。其实,章程的意义主要不在文本,关键是能否使它起到应有的法理作用。章程制定需要与改革相适应,但改革可能是漫长的。作为“大学宪法”之称的章程,要反映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学校自身特色,要具有法律效力,也需要有稳定性,最终它应是相对规范的。规范的意义在于尊重规律和依法治教,包括内容和程序上的严肃性,后人不能因人而异。

1. 就一校而言章程制定需要有一个充分的协商过程。

制定章程绝不仅仅是少数领导和行政部门的事情,必须有教师的广泛参与。英国教育家怀特海说过,“教师的意见以及对大学办学目标的共同热情是办好大学的唯一有效保证”[13]。章程的制定是与教育改革和制度建设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需要各利益相关方的广泛参与和充分协商,是一个凝聚力量、形成共识的过程。因此,《办法》在第三章“章程制定程序”部分多条款规定了相关协商内容。第十七条提出全方位听取意见,“使章程起草成为学校凝聚共识、促进管理、增进和谐的过程”;第十八条提出在校内公开听取意见,充分论证;第十九条提出“高等学校应当与举办者、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充分沟通、协商”。有些内容好像还略有重复,其实是在表明过程、协商的重要性。只有在构思未来发展时容纳了更多的师生员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实施时才能得到较好的配合,章程才能发挥应有的效用。

2. 就全国而言应允许前期章程版本的简繁多样。

《办法》第二章具体规定了章程应包含的内容,但不同的人、不同的学校对章程的简繁程度认识却很不一致。综观国外的大学章程,有简有繁,如日本的比较简短、英美的比较繁多,这与它们章程的历史长短有关,从中可以发现一个由简至繁的过程。简与繁,代表了对办学、对管理、对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程度。由于近期我国高等学校的章程制定还是新生事物,需要有一个完善的过程。因此,不要期望章程的制定一步到位,章程在内容的选择上需要有一个甄别、充实、完善的过程。初期,不要太繁,要定大事,要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具体的细节可由章程之下的规章予以体现。但是,各校的改革进程是不一样的,认识的深度也是不同的。前期我们应允许在满足《办法》要求的前提下有多种选择,以利于工作开展。要允许多样,鼓励百花齐放,特别要鼓励那些改革走在前面的高校拿出一些比较具体、比较详细、比较有个性特点的章程版本供其他高校参考。

3.2020年后各校的章程应是规范的版本。章程的制定需要有充分的过程,以反映改革和认识的进程,但结果应是严谨和规范的,需要有权威性和严肃性。规范的版本并不是要求各校的章程一个模式,而是在保证国家要求的基本内容的前提下尽量反映各自的特点。

志愿者工作站章程 篇3

考生李晓燕2007年参加第一次高考。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因仓促上阵,准备不足。对所报志愿了解不够,特别是没有看《招生章程》,结果所报院校虽然总分够了投档线,档案被投进所报的招生院校但她所报的几个专业都是热门专业,分数比较高,而且所报学校在分专业时,实行志愿优先,设了专业级差。李晓燕的分数不够报考专业录取分数线且又不服从专业调剂,因此被退档。无奈她选择复读,2008年李晓燕在重新高考后,填报志愿时,吸取上一年失误的教训,对自己所选学校,认真细致地进行了解,认真阅读所选学校《招生章程》,对专业录取规则非常熟悉,并且还咨询了该校招生工作人员。在报考院校时不仅考虑了学校录取最低分,还同时考虑了专业录取的专业级差问题,结果被相对理想的高校和专业录取。

郭老师在线:

考生李晓燕的案例揭示了在填报志愿“知彼”时,需要重点研读《招生章程》。《招生章程》是高等学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教育部相关规定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当年的《招生章程》。它一般包括学校的全称、办学性质、收费标准、主管部门、录取规则等内容。它是高校向社会公布的法规性文件,学校依据事先向社会公布的《招生章程》进行招生。各级招生部门依据《招生章程》对高校进行有效监督,这样就增加了学校招生的透明度,同时也增加了考生知情权。在一定程度缓解了学校和考生之间在填报志愿时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考生和家长而言,《招生章程》是考生填报志愿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维护自己权益的有效武器。

考生和家长对于《招生章程》的各项要求要全面了解,尤其对其中的录取规则更要逐字逐句阅读直到弄懂弄通,如录取规则中如何分专业问题,各院校的规则是不一样的,大体有两种情况:分数优先或志愿优先。

我们先看第一种情况:分数优先

如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中,录取规则第六条实行“分数优先”的原则,即“在德、智、体条件合格的前提下,优先满足高分学生的专业志愿;专业志愿之间不设分数级差。录取时按考生的高考‘总分’进行排序录取;‘总分’相同的情况下,理科优先录取‘数学’成绩高者;再相同,依次为‘外语’、‘语文’成绩高者优先。文科优先录取‘语文’成绩高者;再相同,依次为‘外语’、‘数学’成绩高者优先。”

第二种情况:志愿优先

志愿优先当中就是在录取专业时设置专业级差,不同的学校对专业级差分数的设置也各有不同。有的级差是5分,有的级差是3分或1分,有的是各个专业之间都设级差,有的则是只在部分顺序专业之间设级差。如吉林大学2008年《招生章程》第十条:“专业志愿级差:同批次同一院校志愿报考我校的考生,其专业的确定,按1、2志愿间,2、3志愿间级差各为3分,其他志愿间级差为零分的原则,根据分数和所报专业顺序进入专业。”

由于各校录取专业规则的差异,对考生的录取走向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考生如果了解高校的规则就可以巧妙地利用政策有效规避志愿的风险。

下面用具体的案例来做一下说明:考生A、B、C、D均为黑龙江省理科考生,在2008年高考中同时报考了吉林大学新闻学。考生A考了609分,1志愿填报该专业;考生B的分数是611分,2志愿填报该专业,考生C是614分,3志愿填报该专业,考生D是615分,5志愿填报该专业,经过级差换算后考生D报考该专业的高考总分为:615-6=609(因为,吉林大学的招生规则是除1、2、3志愿,其他专业志愿间级差为零分的原则。5志愿相当于3志愿和2志愿差三分和1志愿差6分)而考生A为 609分,考生B 为611-3=608 ,考生C是614-6=608,均为608分。如果该专业录取一名则是考生A被录取。如录取两名时则考生A和考生D被录取。如果录取三名则考生B被录取(因为相同分数时看顺序)。这是所报院校设专业级差的录取走向。

如果报考没有设专业级差的学校,比如说报考分数优先的大连理工则录取顺序依次为D C B A(因为分数优先,在分专业时分数高的先被录)。从这个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掌握专业录取的原则对于考生来讲是何等重要。此外,关于《招生章程》中的其他要求,考生也应当重视,如在填报顺序志愿(非平行志愿)时要从所报学校的《招生章程》中了解所报院校的院校级差情况,即招不招二志愿考生?在什么情况下招收二志愿考生?再次,享受加分照顾政策考生还必须通过《招生章程》了解学校对加分政策的表述,通过表述了解学校对待加分的态度,是投档承认,分专业时也承认;还是投档承认,分专业时按实际文化课考分分专业,同等条件下优先等等。

除了以上几点外,还要关注《招生章程》中对相关科目成绩的要求、收费标准等其他要求。总之,对《招生章程》的了解越详细越好,弄不清楚的要及时向院校招生办进行咨询,因为它是你报考院校的重要依据。

志愿者章程(定稿) 篇4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厦门海洋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Xiamen Ocean Vocational College Young Volunteer Associasion,以下简称协会)是由我校志愿从事社会公益与社会保障事业的在校青年学生组成的学生组织。

第二条 本协会在共青团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的指导和监督管理下开展工作。

第三条 本协会秉承诚毅校训,弘扬嘉庚精神,通过组织和指导本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立足校园、面向社会提供志愿服务,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高全校青年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广大青年的知识优势和专业特长,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帮助他人、完善自我、服务社会、弘扬新风。

第四条 本协会奉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以“爱心献社会,真情暖人间”为行动口号,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开展工作,遵守社会道德风尚。

第五条 本协会的行动原则:“自愿参加、量力而行、讲求实效、持之以恒。” 第六条 本章程依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章程》制定

第二章 任 务

第七条 青年志愿者协会依据院团委社团登记管理条例,依该条例登记成立。协会根据需要可以设立分支部门或机构,协会承担以下工作任务:

(一)提高志愿者素质,加强青年志愿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推进志愿服务活动的规范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吸引更多的品学兼优的学生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当中来,全心全意为青年志愿服务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倡导良好的校风、学风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培养青年学生的公民意识、奉献精神和服务能力,促使我校青年健康成长,并以积极的行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发展。

(三)为校园建设、本地区的扶贫济困、帮孤助残、支教扫盲、环境保护、无偿献血,以及大型社会活动等公益事业提供志愿服务。

(四)规划、组织我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协调、指导我校青年志愿者机构开展工作。发动各系青年志愿者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志愿者服务活动,推进志愿活动持续、有效、深入开展,提高志愿者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五)开展与校内外志愿者组织和团体的志愿服务经验交流。

(六)定期向院团委汇报青年志愿者活动情况,并做好志愿服务活动的宣传工作。

第二章 登记注册制度

第八条 加入志愿者必须具有我校团籍的学生,具有乐于奉献精神者,提出加入申请,经协会对申请人进行审查通过,才可成为本协会志愿者。

第九条 申请加入志愿者的条件:

(一)不准染发、男生不留长发,在校期间未违反学校的管理制度,行为准则方面无不良记录;

(二)具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有志于青年志愿者事业,热心于公益事业;

(三)经常性参加志愿服务、有突出技能和表现、受过上级部门或学校表彰、入党积极分子可优先考虑;

(四)通过本协会组织的资格审核与面试考核;

(五)能保证每年至少参加120小时的志愿服务;

(七)愿意主动接受本协会的管理和监督。

第十条 登记注册加入志愿者的程序:

(一)填写提交《志愿者注册登记表》;

(二)申请人通过协会的资格审核和面试考核;

(三)通过本协会一个月试用期;

(四)正式注册并备案;

(五)发放《志愿者服务手册》。

(六)网上注册:登入“厦门市志愿者联合网页”进行网上注册,注册后需经过本协会的考核才能成为协会成员。

第十一条 为加强志愿者的管理,实行活动记录制度。

(一)审核协会及各分支部门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参加国家、省、市、区的大型志愿服务活动的志愿者需经过院团委审核;

(二)对全校志愿服务机构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

(三)维护志愿者的合法权益,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帮助;

(四)志愿服务活动结束后,服务项目、服务时长及志愿者在该次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在《志愿服务手册》中记录并盖章。对无故不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或活动中迟到、早退、不履行职责者等给予记录并通报批评,此记录做为各项评优评先、入党等方面考核的重要依据。情节恶劣者实行一票否决。

第三章 权利与义务

第十二条 青年志愿者享有下列权利:

(一)本协会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二)参加我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机构的有关会议和志愿服务活动;

(三)向协会推荐志愿者的权利;

(四)获得志愿服务活动必要的物质、安全保障权利;

(五)对我校青年志愿者的工作批评建议和监督的权利;

(六)参与评选优秀志愿者的权利;

(七)加入自愿,退会自由的权利;

(八)法律、法规及志愿服务组织章程规定的其他权利。第十三条 青年志愿者应履行下列义务:

(一)要有良好的个人信誉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必须牢记青年志愿者的原则和立场,尊重自己的人格,尊重他人;

(二)遵守青年志愿者协会的章程,执行协会的决议,自觉遵守协会的各项纪律,维护协会的团结,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宣传和推广青年志愿者活动;

(三)维护协会的合法权益、声誉和形象,不能以志愿者的身份从事营利性或者违背社会功德的活动;

(四)热情参加协会组织开展的活动,自觉履行志愿服务承诺,认真完成本协会委托的任务,保守志愿服务对象的隐私;

(五)法律、法规及志愿服务组织章程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十四条 本协会实行入会和退会自愿的原则。志愿者退会须向志愿者所在部门递交书面报告,由协会决定除名并备案。对未提出退会申请,无故不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三次以上的志愿者,给予通报批评并除名处理。

第四章 奖励处罚

第十五条 工作表现突出的志愿者,给予通报表扬;成绩显著者,推荐参评“优秀志愿者”的资格,并建议团组织给予团内表彰。

第十六条 志愿者如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协会章程或有损协会荣誉的行为,由协会依照有关规定撤消其志愿者资格。

第五章 组织机构

第十七条 志愿者协会设置会长一名,副会长二名。部门设秘书处、外联部、宣传部、编辑部、人事部、策划部、纪检部、后勤部。共八个各部门,各部门各设部长1名,副部长1-2名。

(一)会长工作职责:

(1)全面组织、协调、安排各部门正常有序地开展工作,完成上级部门安 排布置的各项任务,并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工作情况等;

(2)制定各学期工作计划、活动方案等,学期工作总结;(3)定期主持召开部门工作例会,处理临时突发的事宜等。

(二)副会长工作职责:

(1)配合主任做好各项工作,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等;(2)检查、督促部门各小组、成员工作的落实情况。(3)负责志愿者内部工作内外的协调,做好大家间的相互沟通

(三)秘书处:协助会长工作,做好各项会议记录、文件起草及资料整理;对协会文档进行整理与管理;根据会长的安排,拟制协会的规章制度;审核协会各部门的工作报告;做好各部门的协调联络;保管经费以及各类财物的采购、保管、使用和分配。

(四)外联部:促进协会与社会各界的联系;通过寻找赞助商的方式为协会开展各项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加强协会与校内外志愿者组织和团体的联系与交流;提高协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宣传部:负责协会各项活动前期宣传工作(如宣传板面制作、海报、宣传板、横幅以及宣传栏的出版和管理)

(六)编辑部:志愿协会网页的维护、更新;活动结束后,及时宣传报道并将报道、图片上交院团委。

(七)人事部:负责志愿者的招募、注册、活动记录及培训。活动期间各部门人员的调配。

(八)策划部:撰写协会各类活动的组织与策划;明确各部门在活动中的任务安排等工作。

(九)纪检部:负责制定协会的考勤制度,根据考核标准进行考核记录与评比,保存纪检档案并定期汇总。负责协会活动现场的秩序维持,保障活动中成员的人身安全。

(十)后勤部:负责活动前期及后期的准备及收场工作,保证各项活动所需物品到指定位置,以便活动正常进行。

第六章 经 费

第十八条 本协会经费来源为学院对协会的支持,企业赞助或其他形式的社会捐助等合法收入。

第十九条 建立青年志愿者基金,进行协会经费的统一筹集和管理,经费的使用管理由基金组织具体接受共青团厦门海洋学院委员会和广大同学的监督。任何个人不得私自以任何名义挪用、借用甚至占有。

第二十条 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

(1)由秘书处管理经费,设会计1名、出纳1名;(2)财务人员定期结算,每学期向全院公布收支状况;(3)接受成员和广大同学的监督;(4)实行财务公开制度。

第七章 活动审批制度

第二十一条 所有活动均需院团委审核同意后方能开展。第二十二条 审批流程:

(一)协会必须向团委提交活动策划案(含经费预算)和安全预案;

(二)经团委研究同意后,填写《集体外出活动审批表》;

(三)审批表经学生处、保卫科、分管院领导审阅同意后方可进行。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三条 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志愿服务对象因自身过错给志愿者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协会将会协助其依法获得补偿。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章程规定利用协会或志愿者名义、标识进行营利性活动的,协会和志愿者有权要求有关部门予以制止,并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九章 章程的修改程序

第二十五条 对协会章程的修改,需召开志愿者代表大会,会上进行审议并表决,经团委审议同意后生效。

第二十六条 本章程的最终解释权归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所有。

枣庄巾帼志愿者章程 篇5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协会的名称是:枣庄市巾帼志愿者协会(英文译名:Zaozhuang Women Volunteers Association,缩写ZZWVA)。

第二条 协会性质: 本协会是由全市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志愿为社会提供服务,以女性为主的团体和个人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法人。

第三条 本协会的宗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立足社会,以倡树美德、传递温暖、服务妇女、服务群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广泛普及志愿服务理念,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构建富有妇女特色、符合群众需求的巾帼志愿服务体系,开展巾帼志愿服务活动,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第四条 协会接受业务主管单位枣庄市妇女联合会、登记管理机关枣庄市民政局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第五条 协会地址:枣庄市

第二章 业务范围

第六条 协会的业务范围是:

(一)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和文明新风,为改善社会风气,形成团结互助、友爱奉献的新型人际关系,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培养女性的公民意识、奉献精神和服务能力。

(三)为城乡发展、社区建设、法律援助、抢险救灾、扶贫济困、环境保护、科技服务、医疗卫生以及大型社会活动等公益事业提供志愿服务。

(四)以组织建设网络化为重点,构建层级健全的巾帼志愿服务体系,建立完善科学有效的巾帼志愿服务运行机制。

(五)为具有特殊困难、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及困难家庭提供志愿服务。

(六)规划、组织巾帼志愿服务活动,协调、指导各区(市)各类巾帼志愿者组织开展工作。

第三章 会员

第七条 本协会由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组成。

第八条 申请加入本协会的会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拥护本协会章程;

(二)有加入本协会的意愿;

(三)个人会员须是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具有服务群众和家庭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技能的知名企业家、社会名流和各界妇女。

(四)团体会员须是开展巾帼志愿服务工作的各类以女性为主体的团体或巾帼志愿服务组织。

第九条 会员入会的程序是:

(一)提交入会申请书;

(二)经理事会讨论通过;

(三)由理事会或理事会授权的机构发给会员证。第十条 会员享有以下权利:

(一)本协会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二)参加本协会的活动;

(三)获得本协会服务的优先权;

(四)对本协会工作的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

(五)入会自愿,退会自由。

(六)向本协会推荐会员、理事。第十一条 会员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本协会章程,执行本协会的决议;

(二)维护本协会的合法权益;

(三)完成本协会交办的工作;

(四)向本协会报告团体会务,提供有关资料。第十二条 会员退会应书面通知本协会,并交回会员证。

第十三条 会员如有严重违反本章程的行为,经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表决通过,予以除名。

第四章 组织机构和负责人的产生、罢免

第十四条 本协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代表大会,会员代表大会的职权是:

(一)制定和修改章程;

(二)制定和修改会费标准;

(三)选举和罢免理事;

(四)审议理事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

(五)决定终止事宜;

(六)决定其他重大事宜。

第十五条 会员代表大会须有2/3以上的会员代表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会员代表半数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十六条 会员代表大会每届5年。因特殊情况需提前或延期换届的,须由理事会表决通过,报枣庄市妇联审查并经枣庄市民政局批准同意。但延期换届最长不超过1年。

第十七条 理事会是会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在闭会期间领导本协会开展日常工作,对会员代表大会负责。

第十八条 理事会的职权是:

(一)执行会员代表大会的决议;

(二)选举和罢免会长、副会长、秘书长;

(三)筹备召开会员代表大会;

(四)向会员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和财务状况;

(五)决定会员的吸收或除名;

(六)决定设立办事机构、分支机构和实体机构;

(七)决定副秘书长、各机构主要负责人的聘任;

(八)领导本协会各机构开展工作;

(九)制定内部管理制度;

(十)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第十九条 理事会须有2/3以上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理事2/3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第二十条 理事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情况特殊的,也可采用通讯形式召开。

第二十一条 本协会设立常务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由理事会选举产生,在理事会闭会期间行使第一、三、五、六、七、八、九项的职权,对理事会负责。

第二十二条 常务理事会须有2/3以上常务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常务理事2/3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二十三条 常务理事会至少半年召开一次会议;情况特殊的,也可采用通讯形式召开。

第二十四条 本协会的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坚持党的方针、政策,政治素质好;

(二)在本协会业务领域内有较大影响;

(三)会长、副会长、秘书长最高任职年龄不超过70周岁,秘书长为兼职;

(四)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五)未受过剥夺政治权利的刑事处罚的;

(六)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第二十五条 本团体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如超过最高任职年龄的,须经理事会表决通过,报枣庄市妇联并经枣庄市民政局批准同意后,方可任职。

第二十六条 本协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任期5年(会长、副会长、秘书长任期最长不得超过两届)。因特殊情况需延长任期的,须经会员代表大会2/3以上会员代表表决通过,报枣庄市妇联并经枣庄市民政局同意后方可任职。

第二十七条 会长为本协会法定代表人。本协会法定代表人不兼任其他团体的法定代表人。

第二十八条 本协会会长行使下列职权:

(一)召集和主持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

(二)检查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决议的落实情况;

(三)代表本协会签署有关重要文件。第二十九条 本协会秘书长行使下列职权:

(一)在会长领导下,主持协会办事机构开展日常工作,组织实施年度工作计划;

(二)协调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实体机构开展工作;

(三)提名副秘书长以及协会各办事机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和实体机构主要负责人,交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决定;

(四)决定协会各办事机构、代表机构、实体机构专职工作人员的聘用;

(五)协助会长处理协会其他日常事务。

第五章 资产管理、使用原则

第三十条 本协会经费来源:

(一)捐赠;

(二)政府资助;

(三)在核准的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或服务的收入;

(四)利息;

(五)其他合法收入。第三十一条 本协会经费必须用于本章程规定的业务范围和事业的发展,不得在会员中分配。

第三十二条 本协会认真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

第三十三条 本协会配备具有专业资格的会计人员。会计不得兼任出纳。会计人员必须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会计人员调动工作或离职时,必须与接管人员办清交接手续。

第三十四条 本协会的资产管理必须执行国家规定的财务管理制度,接受会员代表大会和财政部门的监督。资产来源属于国家拨款或社会捐赠、资助的,必须接受审计机关的监督,并将有关情况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五条 本协会换届或更换法定代表人之前必须接受枣庄市民政局和枣庄市妇联的财务审计。

第三十六条 本协会的资产,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侵占、私分和挪用;

第三十七条 本协会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和保险、福利待遇,参照国家和我市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 章程的修改程序

第三十八条 对本协会章程的修改,须经理事会表决通过后报会员代表大会审议;

第三十九条 本协会修改的章程,须在会员代表大会通过后15日内,经枣庄市妇联审查同意,并报枣庄市民政局核准后生效。

第七章 终止程序及终止后的财产处理

第四十条 本协会完成宗旨或自行解散或由于分立、合并等原因需要注销的,由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提出终止动议。

第四十一条 本协会终止动议须会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并报枣庄市妇联审查同意。

第四十二条 本协会终止前,须在枣庄市妇联及有关机关指导下成立清算组织,清理债权债务,处理善后事宜。清算期间,不开展清算以外的活动。

第四十三条 本协会经枣庄市民政局办理注销登记手续后即为终止。

第四十四条 本团体终止后的剩余财产,在枣庄市妇联和枣庄市民政局的监督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用于发展与本协会宗旨相关的事业。

第八章 附则

志愿者服务中心章程 篇6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永州市工商职业中专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是在共青团永州市工商职业中专委员会领导和监督下,由志愿从事社会公益活动与社会保障事业的在校青年学生组成的全校性青年组织。

第二条:本中心通过组织和领导全校青年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三条:本中心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在法律和校规校纪允许的范围内开展活动。

第四条:本中心奉行“完善自我,服务他人”的准则,以“互助、友爱、奉献、进步”作为行动宗旨。

第二章 任务

第五条:弘扬新风正气,倡导友爱奉献,促进校园良好风气的形成。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作出贡献,推进青年志愿者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第六条: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奉献精神和服务能力,使专业知识融于实践,为青年志愿者提供成长机会。

第七条:为校园建设、社区建设、扶贫开发、城市创卫以及大型社会活动等公益事业提供志愿服务。

第八条:为具有特殊困难,需要社会帮助的社会成员及贫困地区提供志愿服务。

第九条:组织、策划各个时期的全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协调、指导各青年志愿服务分队开展工作。

第十条:面向全校在校学生公开招募志愿者,培养青年志愿者及青年志愿组织的管理者,建立一批由本中心组织管理的专项

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伍,更好的开展志愿服务行动。

第三章 组织与职能

第十一条:本中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第十二条:本中心设主任一名,副主任两名,主任、副主任履行对中心的领导责任,为中心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一)主任职责:

1.主持中心各部门开展日常工作,组织实施年度工作计划。

2.提名建议有关部门负责人,经团委老师考核决定。

3.代表志愿者服务中心,并承担责任和后果。

(二)副主任职责:协助主任管理中心各项工作;主任不在时,受主任委托行使主任职权。

第十三条:中心各部门职能

校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设立各个职能部门,负责处理中心有关工作,中心各部门设部长、副部长各一名。

(一)秘书部:

1.做好例会或其他重要会议的记录;

2.对各种活动和有关中心的事宜及时起草好有关文件;

3.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建立、完善;

4.管理中心财务,对中心档案文件进行归类管理,负责向团委汇报工作情况。

(二)宣传部:

1.为中心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作做好总体宣传,报道中心各部门及各班级的活动;

2.管理好本部门所拥有的工具用品,如宣传板块、颜料用品等;

3.做好志愿者的常规宣传工作,如定期出与志愿者活动有

关的板报;

4.协助其他部门或系别开展活动。

第十四条:本中心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增设或精简部门。第十五条:各部门及各分队在活动之前须先到秘书部领取活动申请表,并以书面形式提出方案,中心各项活动由校团委审拟,经批准后方可实施,各分队由班主任审批后,再经校团委审批后,方可开展活动。

第十六条:各部门及各分队在每学期末必须完成详细的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和下学期的工作计划,一式三份。

第十七条:各部门之间要互相支持和帮助。部门若需人员增援,部门负责人可向主任提出申请,经主任同意后可自行调配或部门间商议调配。

第十八条:各部门、各分队在总章程的指导下,可根据自身的需要,设定具体的职责。

第十九条:各班级成立的青年志愿者分队接受本中心领导;各班级设队长一名,副队长一名,干事若干名。

(一)队长职责:

1、传达中心下达的思想和工作,协助中心组织各项活动。

2、定期和干事进行思想交流,对其反馈的情况加以处理。

3、定期总结工作并向中心反馈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协助处理。

4、认真负责,定期整顿志愿者的思想风纪,指出活动中的不足之处并加以完善。

5、领导本班志愿者参加各项志愿服务活动。

(二)副队长职责:协助队长管理分队各项工作;队长不在时,受队长委托行使队长职权。

(三)干事职责:

1、协助队长完成中心下达的任务和思想,参加志愿者中心举办的活动。

2、定期向队长反馈情况,并做好相关策划和总结工作。

第四章 志愿者干事

第二十条:每年九月举行中心各部门、各班级分队成员纳新,中途不得私自纳新。如有特殊需要,须上报中心决定,否则一律不予以承认。

第二十一条:凡是我校在校学生,同意本中心章程,提出申请,由本中心考核团委考核过关即可成为本中心成员。

第二十二条:本中心成员的基本义务:

(一)遵守本中心的章程,执行本中心的决议。

(二)自觉履行志愿服务的职责,完成中心交办的工作。

(三)贯彻中心的宗旨,维护中心的声誉,以实际行动扩大志愿者工作对社会的影响。

(四)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主动关心社会,关心他人。

(五)关心中心的工作,积极参加中心组织开展的各项社会公益活动。

(六)维护本中心的合法权益和形象。

(七)主动向中心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

第二十三条:本中心成员的基本权利:

(一)拥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二)根据本中心的决议精神,依照学校的有关规定独立开展活动。

(三)对中心的工作提出建议,批评和监督。

(四)有参加中心安排的各项活动和取得相关资料的权利。

(五)请求中心帮助解决在志愿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六)请求本组织维护其合法权益。

(七)向本组织推荐队员。

(八)退出中心的权利。

第二十四条:中心成员到校外活动必须以组织的名义。

第五章:经费

第二十五条: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的经费包括中心通过申请学校配给和自筹等。

第二十六条:新成员加入中心后每人须缴纳用于制作志愿者服务册、工作证等所需费用。

第二十七条:本中心总部的财务由中心秘书部专人负责管理,并且定期向中心公开收支情况,接受中心及全体成员的监督。

第二十八条:凡总部活动申请经费须于活动前一周向校团委提交详细的活动方案及经费预算。经团委审阅同意后,在活动后凭正式发票及经费预算表向团委报销,发票须有经手人、证明人的签名。

第二十九条:各班级志愿者分队经费由其自行管理,自收自支

第三十条:中心经费只能用于中心有关方面的活动开支,不得挪为私用。本中心有责任及权利对各项活动经费的使用进行监督和检查,若发现有违规情况,中心将上报校团委并对相关人员追究其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本章程由永州市工商职业中专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主任处制定,并负责解释。

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管理工作探索 篇7

在我国高校的志愿服务发展进程中,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对志愿者的要求日益提高,这就要求在实践中探索出科学的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方法,形成一套科学的理论体系,引导我国高校的志愿者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随着志愿服务事业逐步在我国高校兴盛,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如何更好地发挥服务的作用,提高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的质量,是高校志愿服务蓬勃发展的关键。

1 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组织架构

建立志愿服务体系的三层组织结构:第一层,基层志愿者协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载体,使全校的学生在基层协会的号召下积极融入到志愿服务行列中来,保证志愿服务活动的广泛参与度。各个下属组织都有自己侧重的服务范围,有其完善的内部管理机构和组织,每个机构都有自主独立性,又有合作互补性。第二层,青年志愿者总会———协调管理高校志愿者工作,是全校志愿者工作的中枢,充分发挥上传下达的职能。保证青年志愿者指导部与志愿者基层组织之间的联系通畅,保证全校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情况的及时可靠传达。第三层,青年志愿者指导部———由具有多年志愿者工作经验的教师队伍组成,为全校志愿服务提供导向,使高校志愿者活动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使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有方向、有导向性的持续开展。

2 志愿工作筹资多元化及降低组织成本的重要性

筹资的顺利与否直接决定高校志愿者活动的开展形势与前景。然而,资金的筹措对于大学生为主体的高校志愿者队伍来说无疑是一大难题。就目前各高校志愿者活动筹资现状来看,存在着单一过度依赖于校团委、院团委或其他指导机构的专项活动拨款,这种资金来源的限制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广度和深度。这就需要组织者深思熟虑,探寻出合理的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方式。

2.1 在高校校园内面向广大师生募集志愿活动资金、物资

现在募集资金、物资的形式已经多见于校园志愿服务体系中,开展是在有极大突发灾难性事件之时,并未融入长期专项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去。因此,针对校园开展的以项目为核心的长期志愿服务活动,以高校师生为导向建立完善的资金、物资筹集体系,如以班级、社团、个人的名义捐赠善款或物资,为高校项目活动的持续性开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生命保障。

2.2 旧书刊报纸、矿泉水瓶等废弃物品的资金转换

校园具有很多其本身所附带的特性,大量废弃物品的产生属其一,因此高校志愿者工作的资金筹集可以着眼于庞大的校园运作所产生的废弃书刊报纸、矿泉水瓶等废弃物的收集及资金转换。而这一资金转换的过程需要极大范围的参与度,组织者可以采取灵活的方式增强广大师生的参与意识,可以设定固定的收集点,定期对集中的废旧报纸等物品进行出售,以完成高效率的资金转化过程,增加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资金来源。

2.3 与高校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相对应的青少年发展基金会、WWF(世界自然基金会)、残联等机构建立联系,申请相应项目活动资金

高校志愿者活动主要围绕着青少年发展、节能环保、扶贫助残诸多方面开展,鉴于我国志愿者工作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基本完善了与世界志愿者机构的沟通联系。因此,作为高校志愿者组织,努力搭建与相关公益性机构的联系,争取申请志愿者工作资金上的帮助,是不应忽视的关键点。

2.4 寻求企业合作,争取企业资金赞助

对于高校志愿者活动来说,最难办的就是大型志愿活动,而大型志愿活动之所以难以成行,其最大障碍就是相对数目较多的资金消耗。寻求企业合作,争取企业的资金赞助不仅能轻松地攻克大型志愿活动的资金堡垒,还能有效地带动社会参与,有力地延伸大型志愿活动的深远意义。

3 志愿者培训系统化

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需要严格精细的志愿者培训,从志愿服务活动所需的各个方面着手,打造坚定的培训系统,实现志愿服务培训系统化、标准化,并且要保持培训内容与时俱进的特性。1)团队培训。增强组织凝聚力和协作精神,加强组织内部的协调运作的默契性,实现志愿者工作的高校运行。

2)志愿者理论培训。理论是实践的基础,若想要使志愿服务活动在大学校园里蓬勃发展,理论的深入贯彻尤为重要。

3)志愿者技能培训。志愿服务活动不需要像专职工作人员一样具有尤为专业化的职业技能,但因面对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则要求志愿者具有必备的志愿服务技能,才能保证志愿服务活动的高质量。

4)经验交流会。让优秀的志愿者与广大学生交流,推广志愿文化,通过优秀的志愿者的影响力使更多的志愿者更直观地感受志愿服务的魅力。

4 构建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绩效管理体系

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事业的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为充分调动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实行绩效管理体系尤为重要,下面主要从志愿者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评价、绩效服务应注意问题等三个方面来阐述志愿服务绩效管理对高校志愿者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性。

4.1 志愿者绩效辅导沟通

4.1.1 会议沟通

使志愿者定期进行有效的交流,充分满足志愿者交流的需要,使志愿者拥有交换想法,开拓思维的平台。需要传达、贯彻的信息时,会议沟通则是第一选择。规模则依照高校志愿者工作开展情况及特定志愿服务项目运行不同阶段而定。

4.1.2 面谈沟通

使管理者和志愿者联系更加紧密,两者之间能够有进行深度交流的机会,因面谈沟通的隐秘特性,志愿者则可以与管理者交流真实的想法,这样就保证了志愿者思想交流的畅通性。但一对一的沟通会占用极多的时间,因此在绩效管理中可以适当的采用一对多的面谈模式。

4.2 绩效评价

绩效评价是对志愿者的工作表现及工作成果进行客观的评价,绩效评价工作的成败对于激发志愿者参与到志愿服务行列中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在绩效评价过程中,需要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坚持使用合适的考核者;坚持采用正确的考核办法;允许志愿者申诉。分等评价法是对志愿者实行绩效评价的有效方法,分等评价法具体可从志愿者工作的真实性、热心度、对管理者的态度、对伙伴们的态度和志愿者工作的完成情况等方面设置考核项,分别设置很不理想、有待改善、一般、较好、优异五个等级来对志愿者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考核者则根据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的表现,依据分等评价法对志愿者服务绩效进行评定。同时,应该积极倡导志愿者申诉制度,凡是志愿者对评价结果有异议的,都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敦促考核者重新审核绩效评定结果,以此来保证其客观公正性。建立志愿者“星级”评定制度,同时与五四优秀志愿者评选相结合,从一星至五星的层次递进制度,是对志愿者工作的肯定,同时也调动了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

4.3 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绩效管理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4.3.1 坚持“以人为本”

不断加强志愿者综合素质的提升,提高志愿者服务的质量,使高校的志愿者工作能够充分的在社会中有实质性的体现。

4.3.2 树立“整体观念”

志愿者绩效评价工作的各个方面都是有紧密联系的。因此,志愿者组织的管理者应该重视每一个环节,树立“整体观念”。

4.3.3 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每一所高校都有其自身不同的志愿服务发展状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的同时,实行绩效管理是各个高校有效开展志愿者工作的基本。并且高校志愿者管理部门还应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保证本校的志愿者工作时刻与变化发展的实际相一致。

5 助人自助的现代志愿服务理念

上一篇:名师培养工程方案下一篇:社工机构培训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