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应急救援

2024-12-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汶川地震应急救援(精选8篇)

汶川地震应急救援 篇1

据统计,目前公安消防队伍实际承担的火灾以外其他灾害事故的抢险救援工作任务量,已超过了火灾扑救的任务量。为此,新修订的《消防法》吸取抗震救灾的成功经验,在应急救援方面明确提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应急反应和处置机制,为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人员、装备等保障,在总则第一条就增加了“加强应急救援工作”内容,并将三次审议稿中第37条规定的“公安消防队、专职消防队依照国家规定参加以抢救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修改为“公安消防队、专职消防队按照国家规定承担重大灾害事故和其他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彰显出应急救援、拯救生命成为消防队伍的法定职责。

同时,新修订的消防法对国家鼓励、支持消防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推广使用先进的消防和应急救援技术、设备;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针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火灾特点制定应急预案,建立应急反应和处置机制,为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人员、装备等保障;公安消防队、专职消防队应当充分发挥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专业力量的骨干作用;按照国家规定,组织实施专业技能训练,维护保养装备器材,做好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执勤各项工作,提高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的能力等方面作出了规定。

汶川地震应急救援 篇2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情况

2008年5月12日, 四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 造成大量房屋倒塌及人员伤亡, 其中德阳为受灾最重的地区之一, 德阳市是四川省第二大城市, 辖三市二县一区, 面积5 954平方公里, 是四川重要的经济和教育中心, 有近400万城市人口。绵竹、什邡、汉旺等地受灾最重, 当地医疗救治机构相对不足, 死亡人数1万多。

1.2 救援概况

三医大医疗救援队于5月13日进驻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该院为二级甲等医院, 编制床位 400 张。救援队中医护人员全部来自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 其中医生27名, 包括麻醉、骨科、脑外、胸外、普外及消化、心血管和儿科、检验等多学科多专业, 护士4名, 医疗辅助人员4名。携带各类药品, 常用耗材, 展开外科、内科、儿科等多学科治疗, 并开展了心理创伤救治、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及消毒防疫。截止到5月24日共救治各类伤病员882人。

1.3 统计项目

收集医院每日诊治的伤病员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等基本信息, 按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地震灾区疾病分类统计表, 并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划分的上呼吸道感染、腹泻、外伤及其他疾病4大类进行分类。

1.4 统计学处理

计算性别、年龄段、各类伤病所占百分比。对外伤患者所占的比例的时间分布趋势进行回顾性分析。

2 结 果

2.1 救治伤病员的性别分布

救治的伤病员中男性388人, 占伤病员总数44%;女性494人, 占伤病员总数56%。

2.2 救治伤病员的年龄分布 (由于没有用当地各年龄段的人口自然分布的基数进行对比, 年龄分布显示的受伤比例仅供参考)

2.2.1

救治的伤病员年龄最大的为94岁, 年龄最小的为出生3h新生儿。0~19岁人群192人, 占21.77%;20~39岁人群164人, 占18.59%;40~59岁人群328人, 占37.19%;60岁以上人群198人, 占22.44%。

2.2.2 儿童年龄分布

0~3岁27人, 占儿童14.06%, 占总数3.06%;4~9岁90人, 占儿童46.88%, 占总数10.2%;10~19岁6人, 占儿童39.06%, 占总数8.5%。

2.3 救治伤病员的时间分布 第

1天接收伤员467人, 占52.95%;第2天259人, 占29.36%;第3天86人, 占9.75%;其余70名伤员陆续收入。

2.4 伤情分布

头外伤289人, 占32.06%;手外伤106人, 占12.01%;下肢外伤245人, 占28.34%;胸腹躯干外伤181人, 占20.52%;上呼吸道感染78人, 占8.84%;腹泻26人, 占2.94%。

2.5 院外、院内及院后救治

2.5.1 院外急救

本医疗队未参加现场搜救, 但有相当数量的伤员由较近的绵竹、汉旺等地救出后, 未实施检伤分类和现场急救, 直接送达医院。

2.5.2 院内治疗

医疗队展开工作后, 按照生命第一、快速准确、减少伤残的原则, 首先建立快速分检伤员制度[1], 将伤员分为立即治疗、延迟治疗、简单治疗及观察治疗四大类, 并以伤标区别[2]。立即治疗类均为危重伤员, 需马上手术或给予急救处理, 如严重颅脑外伤、开放性气胸、实质脏器破裂大出血、重度休克等;普通伤员需延迟治疗, 2~6h内暂无生命危险, 如开放性长骨骨折、皮肤及肌肉严重损伤经简单处理无大出血且生命体征稳定等, 这类患者可等外科医生处理完急诊患者后再处理;简单治疗类为一般闭合性骨折、皮肤及肌肉轻度开放性损伤、单纯关节脱位等, 只需一般石膏托外固定或清创处理;观察治疗类为一般轻度皮肤及肌肉轻度损伤且未发现骨折、内出血及休克等表现的伤员, 无需特别治疗。按伤情分类将患者分区安置, 便于观察和管理。同时建立临时病案, 监测伤员生命体征及伤口情况。国外普遍应用量化的创伤评分 (Trauma Score) 来判断伤势轻重, 对分类工作很有帮助。国内也有应用, 但在大批伤员分类中应用尚待研究。

外伤患者伤口主要分布在头部、躯干和四肢等部位, 伤口多数为皮肤溃疡, 少数深达肌肉和骨骼, 由于地震后伤员普遍营养欠佳, 大部分伤员的创面属于生长不良状态, 创面感染, 分泌物多。清创和换药术是最常见的工作。

2.5.3 医疗后送

本次医疗后送全部由后方医院完成, 危重患者途中需再次抢救可能性较大时增派1名护士随同。后送时监测生命体征、更换液体等, 并向接收医院提供1份病历。先后转运406名伤员。大多为陆路汽车转运, 约50名伤员经航空转运至广州。

2.6 传染性疾病检测

所有伤员未检出痢疾甚至霍乱、鼠疫等疾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列为内科疾病的第1位, 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共计96例, 占全部内科疾病的87%, 均为普通的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另据三医大驻德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队报道外伤患者伤口分泌物涂片检出产气荚膜杆菌3例。

3 讨 论

3.1 妇女、儿童和中老年人受伤比例较高

通过伤病员性别分布及年龄分布可以看出, 妇女、儿童和中老年人伤病比例较高, 可能与其体力较弱、骨骼相对较细、钙质的含量较低等多种因素相关。儿童和中壮年受伤较多, 分析原因可能为地震发生的时间正好为下午上班及上课时间, 人群相对集中在室内有关。

3.2 4~9岁学龄儿童受伤比例较高

0~3岁儿童受伤比例最低, 可能与该年龄段儿童大多受成人保护, 且未到幼托年龄, 多为散居有关。4~9岁儿童绝大多数集中在幼托机构或学校教室, 且体力较青少年弱, 逃生能力相对较差, 故受伤比例高于10~19岁组。

3.3 主要疾病的变化趋势

3.3.1 地震后3d, 外伤减少

地震发生之后3d, 外伤是救治的核心。抢救伤员时机紧迫, 被困人员的“生命窗”很窄, 根据地区、气候、季节的不同, 会有很大区别, 一般72h以后寻获幸存者的概率大大减少。大量伤员当场死于严重的颅脑外伤、内脏破裂大出血, 部分伤员许多在运送的过程中或等待手术的过程中死去。震后1周, 外伤人员所占的比例即停止上升, 内科病例逐渐上升。说明灾区余震及房屋清理中倒塌并没有造成新的外伤, 同时提示6级以下的余震造成的伤害并不大, 也反映地震灾后医疗救援工作的有效性。

3.3.2 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发生率高

灾后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发病增加, 与灾区山地昼夜温差大, 雨后气温骤降相关, 灾民缺衣少食, 没有御寒帐篷成为疾病增加的重要原因。如当地5月12日至13日, 大范围的降雨和夜间气温受冷空气侵袭降至10℃, 降温以后呼吸系统感染的患者明显增加。

3.3.3 传染病发生率低

尽管当地天气湿热, 灾后生活设施受到破坏, 但仅检出偶有散发的感染性腹泻, 并没有造成暴发流行。尽管呼吸系统感染病例占内科疾病第1位, 但均为普通的感染, 没有传染迹象。大量外伤患者集中于狭窄的帐篷和病房, 没有发生严重细菌感染暴发。说明灾区食品与饮用水安全性较好, 防疫消毒工作足够重视, 灾区居民卫生状况破坏不太严重, 这为灾区的重建奠定了宝贵的基础。

3.4 经验与启示

3.4.1 缺乏危机防范意识

公众对灾害的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是成功减灾的重要因素, 而这需要系统而有效的学习。掌握地震知识和具有危机防范意识的人寥寥无几, 当地也从未举行过防震演习, 大多数居民缺乏应对经验。尽管地震发生在白天, 而且持续时间长达数十秒, 但很多人还是未能幸免。同时, 部分建筑缺乏抗震设计和不符合抗震标准也是造成巨大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3.4.2 严重外伤需要更高级的医疗

严重外伤除24h内获得急救的外, 72h后基本都已死亡。但从我们在医院开展的手术治疗分析, 严重多发性多器官损伤和严重挤压伤[3]的病例, 受医院条件及手术器材限制均无法处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 如得不到高级治疗, 这类伤员可能死亡或需要截肢及引起截瘫。由于无内固定手术所需要的无菌手术间及层流手术间, 复杂的手术难以开展, 同时地震之后3d内, 医院所能提供的医疗服务会因大量伤员的进入而大大减少, 在本地卫生力量不足的情况下, 必须由国家、省级卫生管理部门协调及时后送以提供高级的医疗服务, 开展复杂手术治疗, 努力减少严重外伤引起的死亡和伤残。

关键词:紧急医院救援,地震灾区,伤员情况分析

参考文献

[1]尹宗江.军队卫生勤务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5, 133-135.

[2]Antony Nocera, Alan Garner.An Australlian mass casual-ty incident triage systemfor the future based upon triage mistakes of the past:the homebush triage standard[J].Aust N Z Surg, 1999, 68:603-608.

汶川地震救援 中国跑赢时间 篇3

地震是一种常见自然灾害,有时会对震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伤害。32年前的河北唐山大地震,至今令人们记忆犹新。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时间是第一位的,也可以说时间就是生命!一般在地震发生后的三天时间之内,是抢救生命的最佳时机。

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立即指示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温家宝总理当即赶赴灾区指导救灾工作,并在第一时间到达都江堰市在现场指挥救援。

汶川地震破坏力之大,十分罕见。地震重灾区道路中断、通讯中断、电力中断。温家宝当场要求部队指战员克服一切困难,就是步行也要尽快进入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早一秒进入受灾地区,就能早抢救生命。

时间在这次地震大救援中,被提到了首要地位,因为它等同生命的价值。5月12日当天,中国地震局、国家减灾委、民政部、解放军总参谋部、四川省委省政府、成都军区、国家林业局等即刻行动,投入抗震救灾,救护人民生命财产。

四川省汶川县发生地震后,解放军总参谋部立即发出指示,要求成都军区、空军和武警部队坚决贯彻胡锦涛主席的重要指示,迅速组织灾区驻军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中国地震局启动一级预案,并派出第一批33人组成的国家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与183人组成的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共计216人,于当天奔赴灾区实施现场应急和紧急救援。

民政部当天即从西安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紧急调拨5000顶救灾帐篷支援四川灾区。此外,根据《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国家减灾委紧急启动国家二级救灾应急响应。

由卫生部派出的10余支卫生应急队伍启程赴汶川地震灾区开展救援工作。卫生部要求各地尽快了解灾区人员伤亡情况和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方面的需求,并及时做出应急队伍等方面的援助安排。

中国红十字会立即启动自然灾害救助一级响应预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从中国红十字会成都备灾救灾中心迅速调拨了557顶单帐篷、2500床棉被等价值78万余元的救灾物资。

国家林业局当天迅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四川汶川抗震救灾工作,要求尽最快速度、采取最得力措施,全力抢救卧龙自然保护区人员,并千方百计救助大熊猫等濒危野生动物。国家林业局成立以贾治邦局长为组长的国家林业局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并立即派出印红副局长为组长的前线工作组赶赴四川,紧急拨出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四川卧龙等保护区食品、药品、衣物采购。

工业和信息化部当天紧急召集四大电信运营商了解受灾情况,并要求运营商各分公司派出应急通信车,赶往汶川等受灾地区。工业和信息化部同时还紧急调拨卫星电话等通信设施,确保抗震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交通运输部立即研究启动应急预案,要求有关部门和有关地方做好相关应对准备,迅速抢修毁损公路,确保物资畅通。

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当天晚间召开全国铁路紧急电视电话会议,要求铁路部门广大干部职工全力投入抗震救灾,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畅通,为灾区抗震救灾提供可靠的运力保证。

民航局局长李家祥当晚前往成都灾区,指导、协助抗灾救灾工作。国航随机运送了部分应急救灾食品和物资,由国航主要领导组成的应急救灾小组随同李家祥前往成都灾区。

国家电网公司已紧急启动应急机制,指示四川省电力公司所属各单位,全力协助各级地方政府开展抗灾救灾工作。

公安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全警动员、全力以赴投入抗震抢险救灾。公安部要求,对各方面组织赴灾区抗震抢险救灾人员、物资运输车辆,灾区各级公安机关要一路放行,并加强交通引导,同时要切实做好维护灾区社会秩序工作,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各种乘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不法分子,对借机故意制造散播谣言、蛊惑煽动的别有用心之徒,要依法予以严厉打击。

中国气象局启动了地震灾害气象服务Ⅱ级应急响应命令,要求中国气象局应急办、减灾司、监测司,国家气象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等部门及相关省(市)气象局实行24小时主要负责人领班制度,全程做好监测预报及服务工作;中央气象台每天增加一次灾区天气会商,及时提供最新灾区天气预报;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做好卫星监测和灾情分析等。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通知相关省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这都是地震发生几小时后,中国各相关政府部门做出的反应。如此快速反应,让人们不仅看到了一个高效的政府应急机制,更看到了党和政府全力以赴抗震救灾的决心,看到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这种决心和感情,必将增强灾区人民万众一心、共渡难关的信心,动员起更多力量支援灾区人民。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地震发生后,不到半小时媒体都第一时间进行了报道,中央电视台更是不间断地进行现场直播,将灾情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公众。这种让公众充分享有知情权的做法,充分显示了中国政府处理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和信心。

在电视的画面中,我们知晓中国国际救援队已从四川灾区废墟中救出28人。都江堰聚源中学700余名师生被埋已救出40余人。武警重庆总队前方救援部队500名官兵徒步跋涉70公里,于14日18时抵达茂县县城进行抢险。由30名医护人员组成的成都军区医疗小分队于14日下午乘直升机飞抵汶川县城,现已展开紧张救援。

前方传来的一个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让我们得出结论,在汶川地震的救援工作中,中国跑赢了时间。

这也正像温家宝总理强调的那样: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就必须在这个关键时刻把救人的工作组织好、安排好、落实好。早一分钟就可以多救活几个人,失去这段宝贵时间,就会造成更多人的伤亡。救人是第一位的工作,我们的决策和部署都要坚持以人为本,对人民负责,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煤矿地震应急救援预案 篇4

一、预案目的

防止在可能发生地震灾害时,减小灾害损失、人员伤亡和有序救灾。

二、成立矿井抗灾防灾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后勤保障小队: 队 长:

电话: 成 员:

珙县救护队:刘镀贤 电话:*** 成 员:龙怀斌、付强、叶利彬、何智

三、地震分级

破坏性地震,按其造成破坏程度可分为:一般破坏性地震、中等破坏性地震、严重破坏性地震和特大严重破坏性地震。

1、煤矿发生5—6级(含6级)的地震或造成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1千万元(含1千万元)及以下的地震为一般破坏性地震。

2、煤矿发生6—6.5级(含6.5级)地震或造成人员伤亡50人以上,直接经济损失1千万元到5千万元含5千万元)及以下的地震为中等破坏性地震。

3、煤矿发生6.5—7级(含7级)的地震或造成人员伤亡100人以内,直接经济损失5千万元到1亿元(包括1亿元)以下地震为严重破坏性地震。

4、煤矿发生7级以上的地震或造成人员伤亡100人以上,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地震为特大严重破坏性地震。

四、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范围煤矿生产过程中发生地震应急救援工作。

五、工作原则

1、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煤矿安全监控等基础管理工作,及时排查、消除各类隐患,安全生产。

2、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救援装备,充分发挥先进技术作用,实行科学民主决策,确保煤矿应急救援工作顺利开展。

3、着手建立三级应急救援体系: 地震发生时煤矿辅助救援队第一抢险救援;珙县安顺矿山救护作为第二抢险梯队;芙蓉集团国家救援基地作为第三预备队。

六、应急指挥机构

1、指挥部职责: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地震抢救方案和作战计划,对抢险救灾的人、财、物进行统一调度使用,下达抢险救灾命令,批准救灾人员入井许可。

2、指挥长:由县人民政府分管领导担任;

3、第一副指挥长:安监局局长担任,煤矿矿长协助指挥长工作。指挥长负责组织实施事故抢救方案,积极营救遇险遇难人员,下达救灾命令,防止事故扩大;根据预案和现场实际需要指定副指挥长及其它指挥部成员,并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4、第二副指挥长:原则上由安监局总工程师和煤矿总工程师(技术负责人)担任,是指挥长的第一助手。其职责是组织制定营救遇险遇难人员的方案和处理事故的作战计划,组织编制保障抢险救灾工作正常进行的安全技术措施,经指挥长批准后实施;

5、机电副指挥长:由安监局执法副大队长担任,根据作战计划,在企业范围内及时调集救灾所需的设备物资,提出需外购或外单位支援的设备、物资清单;组织对主要提升机、通风设施、变电所、主要排水泵等主要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有效监控,确保正常运行;保证提升运输系统完好,通讯系统畅通。

6、通风副指挥长:由监控中心副主任、重灾办副主任、救护队技术负责人担任;根据作战计划和指挥长的命令,对矿井风流进行监控和调度;对井下通风、瓦斯、煤尘及其他有害有毒气体、火情等情况进行监控。

7、后勤副指挥长:由救护队指导员、重灾办主任、安监局办公室主任担任;根据救灾作战计划,为抢险救灾组织和调集足够的人、财、物;安排好抢险救灾人员的生活、伤员救治、家属安抚等后勤保障工作,分别成立医疗抢救组、家属安抚组、治安秩序组等工作组。

珙县安顺矿山救护队长:根据救灾作战计划,全面负责领导指挥矿山救护队和辅助救护队。如与其他矿山救护队联合作战时,应成立矿山救护联合作战部,由上一级别的矿山救护队队长担任作战部指挥,协调各矿山救护队或上、下基地的战斗行动。

七、日常管理机构

县级应急预案启动后,由县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指挥部统一指挥应急救援工作。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县矿山救护队按照各自职责,积极提供增援和保障。指挥部要随时掌握事故救援进展情况,根据有关部门和专家建议,为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提供技术支持。部署做好维护现场通信、交通、电力和治安秩序稳定工作。有关应急救援队伍在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密切配合,共同实施抢险救援和紧急处置行动。

八、预警处置

1、预警发布后,煤矿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及相关部门立即部署各项应急准备,进入应急戒备状态。

2、技术部及时发布地震预警的动态信息,财务部和供应部准备抗震救灾资金、物资和装备;立即启用紧急避难场所,设置临时 4 避难场所;必要时由矿井辅助救护队组织撤离和疏散井上井下的人员,救灾技术组对井上、下生命线工程和地震次生灾害源等采取紧急排查、防控、处置措施。

九、煤矿职工地震知识培训

1、县安监局和各煤炭企业要按规定向公众和员工说明煤矿生产过程中发生地震时,避险、自救、互救常识,定期举办培训班,开展业务培训。

2、安顺矿山救护队应对本辖区内的煤矿职工定期进行地震知识宣传和培训。一是要让煤矿职工熟悉发生地震灾害后的逃生路线及自救互救措施,熟悉自救器的正确使用和平时的维护保养。二是县安监局每半年至少要组织一次应急演练。

十、珙县安顺矿山救护队响应启动

珙县安顺矿山救护队接到召请电话应在5秒钟内拉响事故警铃集合人员,立即出动两个小人员赶往煤矿,基地其余指战员作好战斗增援准备。

十一、应急处置

应急预案启动后,珙县安顺矿山救护队应会同相关应急指挥机构及现场抢险救灾指挥部,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采取下列措施:

1、按已批准的“矿井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尽快安全撤出灾区人员,积极组织营救遇险遇难人员,及时救治受伤和中毒人员。

2、信息报告与处灾情速报地震灾情速报内容包括震感程度、破坏范围、人员伤亡、经济影响等。

3、地震发生后,矿井抗震救灾领导组迅速收集地震灾情并及时 上报。矿井抗震救灾领导组先期处置措施启动应急响应,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和现场指挥部,指挥部办公室和下属各组立即按职责开展工作;对地震灾害的影响范围、灾害程度、灾害特点进行快速收集和评估,迅速逐级上报,并对灾情实行动态监测,核实与上报;立即实施紧急疏散与救援,组织自救与互救;紧急调配矿井的应急资源。

4、矿井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接到启动地震应急响应的信息后,迅速赶到矿井抗震救灾指挥部。

5、井下逃生避灾、同时要反复敲击水管、风管等铁器能传声的物体等,示意求救。及时切断灾区及其影响范围内的电源,清点井上、下人员。

6、救援指挥部应根据事故地点、波及范围,通风、瓦斯情况,巷道内有无明火、水淹等情况,迅速决定是否采取全矿井或局部反风措施。

7、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及时救助灾区和可能影响区域内的遇险人员,尽量避免或减少人员伤亡。

8、处理事故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应在受灾地点附近的新鲜风流中选择安全地点设立井下急救站。

9、井下现场救援地点要安设有通往指挥部和灾区的电话,备有必要的装备和救护器材,并由专人经常检查事故地点风流和气体变化情况。

10、在井下,用矿井灯向冒落区发射一闪一亮的求救信号;以引起营救者的注意,求得生机。

11、地震救灾程序派出现场指挥和各工作组赶赴现场。

十二、抢险救灾资源:

1、派出救护队第一小分队,携带救援设备即刻赶赴灾区;

2、派出医疗救护第一小分队,随队调拨急救药品和医疗器械。

3、组织并派出重点工程抢险队伍。

4、组织并派出次生灾害防控、处置队伍。

十三、技术保障

1、各煤矿应有及时填绘的能反映实际情况的井上、下对照图,采掘工程平面图,通风系统图和避灾路线图等必备的图纸资料;这些图纸资料要有专柜专人管理,建立台帐,并可随时提供。

2、芙蓉集团生产技术部、珙县煤炭管理办公室,技术服务站提供技术支撑服务。

十四、通讯保障

建立健全煤矿事故应急救援综合信息网络系统和重、特大事故信息报告系统。各煤矿企业、煤矿安全监管部门、矿山救护队、定点医院必须建立事故信息中心,并确保信息畅通。

十五、应急保障

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负责应急保障措施的监督落实,负责组织更新应急方案。矿井抗震救灾指挥部相应部门按照职责进行装备和储备并量化,应根据矿井全体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总和1/10的比例、按3天的基本生存需求储备应急物资,按人员分布情况 设置紧急避难场所、医疗救助点、食品发放点。

十六、善后处置

1、履行抗震救灾统一领导职责的指挥部根据矿井遭受损失的情况,对地震灾害事件中的伤亡人员、参与应急处置的工作人员,按照相关规定给予救助、抚恤、补助,并提供心理援助;责成规划发展部门制订和落实灾民过渡性安置方案;人力资源部做好有关保险理赔工作。

2、参加应急工作的部门要认真组织清理、修复、归还因地震救灾需要而紧急调集、征用的设施、设备、器材和物资,造成损坏或者无法归还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适当补偿。

十七、信息发布

县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事故信息发布工作,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事故简要信息,随事故处置进展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信息发布要及时、准确、客观、全面。有关单位和人员对外发布信息或接受媒体采访,需征得应急指挥部同意。

十八、响应调查与总结

1、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结束后,抗震救灾指挥部要对本次地震应急响应过程中的协调指挥、组织实施、预案执行等情况进行调查、总结。

2、参加地震应急处置的各有关部门也要认真总结抗震救灾工作,并以书面形式上报。

十九、预案的管理和修订 县安监局根据情况变化,及时依法修订和完善本预案。附则

1、专业名词解释

本预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由县安监局负责解释。

2、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地震应急救援演练总结讲话稿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是5月10日,两天后就是汶川地震两周年纪念日,也是“国家防灾减灾日”。刚才这次地震应急救援演练活动,县教体局领导高度重视,局长詹成林同志亲临现场,并率领分管安全的领导及全县的中小学校长、安全联络员莅校指导本次演练活动,在此,我谨代表学校表示衷心地感谢!

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这次地震应急疏散演练共用时,应到1262人,实到取得了圆满成功,整个演练过程既紧张、激烈,又有条不紊。教师能迅速到位,严密组织,同学们态度严肃认真,动作规范,做到了无推、拉、挤的现象。这次演练活动是对我校《校园突发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的一次检验,不仅再次落实了我校应付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而且也提高了我校实际应对和处置实发安全事件的能力,更进一步增强师生防震安全意识,掌握了在危险中迅速逃生、自救、互救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应急救援的能力达到了预期效果。

总结演练成功的原因,我想那就是:全校上下高度重视,认真组织落实,方案制定周密切实可行,准备充分,组织工作严密,对学生的动员、布置和落实到位,保障有力;同学们听从指挥,纪律性强,动作规范。当然,在演练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有少数同学思想上仍然不够重视,在避险和疏散过程中动作不够敏捷和规范等等,还需要我们今后反思改进。大家要记住,这不是游戏,这是保命,每个人不会拿自己的生命当儿戏。希望各班回去之后可展开讨论,使安全意识、珍爱生命的意识深入人心。

老师们、同学们,在校园中,需要紧急疏散的机率并不大,但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做好准备,了解发生紧急情况时如何应变及紧急疏散的程序。生命是世界上最宝贵的,它只有一次!生命至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我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防患于未然,每个学生只有学会自救自护知识,当真的地震来临时,我们才不会恐慌,才不会措手不及,才能够拯救自己,拯救我们身边的人。

最后,衷心地祝愿各位领导、来宾工作顺利,身体健康!祝愿大家幸福平安!

汶川地震应急救援 篇6

关于上报瓜州县乡(镇)社区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

队伍组建方案报告

县政府:

现将《瓜州县乡(镇)社区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组建方案》呈上,请审议。

二〇〇九年九月二十九日

主题词:社区地震应急救援报告瓜州县地震局办公室2009年9月29日印制-1-

瓜州县乡(镇)社区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

队伍组建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提高社区防御地震灾害的能力,特别是提高社区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和鉴别地震谣言能力,达到有效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和人员伤亡,拓展防震减灾工作领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为维护社会稳定服务的目的。

二、组织机构:

(一)组织名称:社区地震应急救援队。

(二)组织性质:非营利性社会业余组织。

(三)队伍宗旨:保护自己、救助他人。

(四)组织形式:本着自愿参加,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行运转的原则,由社区委员会、社区内有关企事业单位和志愿参与防震减灾等社会公益事业的人员组成。

(五)组织领导:县地震局负责全县社区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的归口管理和业务指导;各乡镇政府负责组织、指导和领导本辖区志愿者队伍;社区委员会负责志愿者队伍的日常组织管理工作。

三、组建方式:

(一)自愿报名与社区推荐相结合;

(二)按照志愿者队伍章程的规定,由社区委员会和乡镇政府

审核,县地震局批准,市地震局备案。

四、队伍组成(一)队伍规模每个社区20人左右。

(二)队伍的组成设队长一名(由乡镇政府或社区有关负责同志兼任),副队长2名,队员中要有一定比例的具有医疗、消防、水、电等相关技能的技术人员参加。

(三)集结地点选择便于集中、疏散、避险的中心位置为集结点。

(四)建立队部和物资储备室在集结点周围选择建立志愿者队部(指挥部)及装备储备室,并指定专人管理。

五、主要职责

(一)负责地震科普知识和防震减灾知识宣传;

(二)负责自救互救知识的宣传推广;

(三)负责组织自救互救专业技能训练、演练;

(四)负责协助社区开展灾情、民情的搜集和速报;

(五)协助社区组织灾民自救互救、应急避险、疏散安置;

(六)协助社区平息谣言、维持社会秩序;

(七)协助社区排除和控制力所能及的次生灾害;

(八)负责协助、配合专业救援队抢险、救护;

(九)负责协助社区进行救灾物品的筹集、运送和发放;

(十)协助灾后社区居民心理咨询。

六、志愿者的组织培训

县地震局、乡镇政府与社区委员会共同制定培训计划、组织

培训工作。

(一)培训时间每年30—40小时。

(二)培训内容

防震减灾知识和地震应急救援知识、医疗救护和防疫知识、地震次生灾害防空知识、避险与疏散组织协调、模拟训练等。

(三)培训方式

网络培训与集中培训相结合、专家授课与模拟训练相结合。

七、志愿者和志愿者队伍装备

(一)志愿者装备(按人配备)

(二)志愿者队伍装备

1、救助工具

铁锹、撬杠、灭火器、单价等简易工具

2、简易医务救助箱

八、组建工作程序

(一)各乡镇成立“组建工作”工作小组

(二)组织调研、考察,对社区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

(三)编制实施方案、工作进程时间表;

(四)编制“组建工作”经费预算;

(五)制定社区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章程;

(六)制定相关工作预案;

(七)制作社区地震应急志愿者注册登记表、自愿报名表、证书;

(八)进行队伍组建(经过报名、推荐、审核、批准、备案等工作程序);

(九)组织人员培训;

汶川地震应急救援 篇7

1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基本情况

1.1 汶川地震灾情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中国四川汶川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地震灾害。一是强度烈度高。震级达里氏8.0级,最大烈度达11度,都超过了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二是影响范围广。涉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10个省区市、417个县(市、区)、4 667个乡(镇)、48 810个村庄;灾区总面积约为50万km2,极重灾区、重灾区面积达13万km2,受灾群众4 625万人。三是余震频次多。在震后一个半月内,发生余震13 685次,其中,4.0~4.9级189次,5.0~5.9级28次,6.0级以上5次。截止目前已发生余震3万多次。四是救灾难度大。重灾区多为交通不便的高山峡谷地区,加之地震造成交通、通信中断,救援人员、物资、车辆和大型救援设备难以进入。

1.1.1 受灾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发展蒙受了巨大损失

一是人员伤亡惨重。地震共造成69 227人遇难、17 923人失踪,需要紧急转移安置的受灾群众达1 510万人。二是房屋大面积倒塌。共有778.91万间房屋倒塌,另外还有2 459万间房屋受损。北川县城、汶川映秀等一些城镇几乎夷为平地。三是基础设施严重损毁。震中及周围地区的16条国道省道干线公路和宝成线等6条铁路受损中断,电力、通信、供水等系统大面积瘫痪。四是生产生活秩序受到严重影响。6 443个工业企业一度停工停产,其中四川5 610个。机关、学校、医院等严重受损,部分农田和农业设施被毁,因灾损失畜禽达4 462万头(只)。

1.1.2 地震引发的次生及衍生灾害举世罕见

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频发,共造成各类地质灾害12 536处,其中崩塌3 619处、滑坡5 899处、泥石流1 054处、其他地质灾害1 964处, 2 473座水库出现不同程度险情,形成了35处较大堰塞湖,尤为严重的是位于北川县的唐家山堰塞湖,坝体土石2 000多万立方米、蓄水2.5亿立方米,对下游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构成严重威胁。同时,还引发了多起火灾、有毒化学危险品泄漏事故,以及高山索道人员被困、铁路隧道列车火灾等次生灾害。

1.1.3 灾区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使救援工作面临极大困难

一是地理情况。震区位于龙门山和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震中位于群山之间。岷江水系支流众多,水深流急,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建造了纵横交错的水利工程设施(有2 000多年历史举世闻名的都江堰工程,就位于地震的重灾区,所幸的是在这次地震中基本上没有受到损坏,仍然能够正常发挥作用)。灾区山地海拔在3 000~4 500 m之间,谷底深度1 000~2 000 m,山坡坡度大多在20°~45°。二是道路情况。灾区道路盘山沿江而建,自古以来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说法,虽然近年来修建了一部分高等级公路,但相对于平原,道路仍较少,尤其是地震后,有的道路因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造成路断、路堵,有的因山体移位导致路基完全

垮塌。三是建筑情况。地震灾区大部分建筑依山而建,地震后这些建筑不仅受到地震本身的危害,而且还受到山体滑坡、泥石流的破坏,使建筑损毁更加严重。

1.2 中国政府组织指挥的抗震救灾斗争卓有成效

面对特大地震灾害,中国政府组织开展了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灾群众生命,最大限度地减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坚持把抢救人的生命摆在第一位,8 4017名群众被从废墟中抢救出来,149万名被困群众得到解救,430多万名伤病员得到及时救治;1 510万名紧急转移安置的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妥善安排,881万名灾区困难群众得到救助;灾后防疫、基础设施抢修、堰塞湖等次生灾害处理和化解,以及灾后重建等抗震救灾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

1.3 中国公安消防部队在抢救生命战斗中发挥了突出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和公安部的命令,在地震发生后,公安消防部队迅速从全国调集消防特勤力量,投入到抗震救灾的战斗中。公安消防部队共从坍塌的建筑废墟中搜救出深埋人员8 100人,其中生还者1 701人,解救被困群众51 730人,医疗救助13 109人。公安消防部队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坚持生命至上,实施科学专业救援,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成为救援生还率最高的专业队伍,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评价,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灾区的老百姓讲:“看到了桔红色,就知道党和政府没有忘记我们,我们就有了生的希望!”由于公安消防部队在这次抗震救灾中表现突出,有13个单位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22名个人被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有89个集体、437名个人受到公安部的表彰奖励。鉴于公安消防部队在长期的抢险救援中,特别是这次地震救灾中发挥的突出作用,2008年10月28日全国人大刚刚通过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明确规定:公安消防队、专职消防队承担重大灾害事故和其他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同时,国家决定给公安消防部队增编2.8万人。

2科学组织指挥公安消防特勤力量千里驰援,最大限度地抢救遇险群众生命

特大地震灾害往往造成房屋建筑大量坍塌,众多人员被埋压和受伤,救援力量必须在最短时间赶到灾区,迅速抢救遇险群众。据此,震后国家地震灾害应急总体预案响应后,公安部消防局在第一时间启动了公安消防部队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预案,就力量和装备集结、调动、运输及应急保障等作了紧急部署,从空中、陆地火速赶往灾区,展开了一场中国公安消防部队作战史上空前的生命大营救行动。从总体上看,整个抗震救灾抢救生命战斗把握了以下几个环节。

2.1 快速反应,迅速从全国调集精锐消防特勤力量奔赴灾区,第一时间投入抢救生命战斗

按照公安部命令,5月12日晚第一批13个省市的1 263名特勤官兵连夜赶赴四川参加抗震救灾。全国27个省区市共13 434名公安消防特勤官兵,携带搜救、破拆、撑顶、救生、通信、照明、急救等七大类19.8万件(套)装备,征用83架专机,分期分批实施空运,邻近省份公安消防特勤队伍摩托化开进四川灾区。灾区消防部队在震后不到5 min就投入了抢救生命的战斗,并成功救出遇险群众;四川省消防部队在不到1 h就全面投入了地震救援。公安消防部队是第一支投入抢救生命的专业救援队伍。此次作战行动,反应决策速度之迅速、调集兵力装备之多、集结开进速度之快,在中国公安消防部队灾害救援史上尚属首次,为最大限度地抢救生命赢得了极其宝贵的时间。

2.2 研判灾情,科学划分救援区域,采取有针对性的力量编成方案和救援战术措施

地震后第二天,公安消防部队在重灾区都江堰设立了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利用移动专业通信车辆和67部海事卫星电话,建立了消防救援通信指挥系统。根据灾情,指挥部划定了成都、阿坝、绵阳、德阳、广元五个作战区域,由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消防总队长担任区域指挥员。根据区域灾情特点和救援需要,科学调配力量和装备,形成最优战斗编成。将坍塌建筑较多、埋压人员集中的学校、医院、居民楼、商贸市场等区域划分为一类区域,调派平时救援任务多、实战经验丰富的消防特勤部队,携带搜索、破拆、救生等搜救装备进行生命搜救;将容易引起火灾、爆炸、化学危险品泄漏及环境污染等次生灾害的工厂企业划分为一类区域,除调派常规的搜救装备外,还调派侦检、堵漏、洗消、防爆等车辆装备以及吊运、顶升等大型机械,制定多种救援方案,因情施策,确保在人员搜救的同时,全力做好处置地震次生灾害的准备;将远离城区及交通和通信中断的偏远山区划分为一类区域,除调派常规的搜救装备外,消防特勤官兵还重点配备了攀援、通信、照明、医疗以及生活保障装备。

2.3 科学把握救援战机,挑战生命极限

在地震生命救援阶段,消防部队一方面面临城市建筑坍塌,数万人被埋,生命危在旦夕,亟待拯救;另一方面,地震造成山体滑坡、道路损毁、房屋坍塌,乡村断粮断水,众多受伤人员等待救治,数十万群众被困山上

或农村等待解救。充分研判救援形势,确定了全面搜救与重点攻坚相结合、搜索大面积坍塌建筑与解救分散被困人员同时展开、搜救被埋压人员和解救被困人员同步进行、大型工程机械与专业救援器材相互配合的作战指挥原则,并重点组织实施了三个战役行动。

2.3.1 震后48 h内以城市为重点多个作业面同时展开救援,全力抢救埋在坍塌建筑中的人员

集中所有参战消防特勤力量,全力投入到学校、医院、幼儿园、居民楼、商(市)场等埋压人员集中的建筑坍塌场所,抢救幸存者,解救遇险被困群众。映秀镇位于汶川地震震中,建筑破坏严重,大量人员被埋,急需拯救。指挥部命令28名消防特勤队员组成突击队乘3架直升机携带装备进入映秀镇,同时命令四个总队800名消防特勤队员连夜携带救援工具,冒着余震徒步翻山越岭十几个小时强行开进。在地震发生后的48 h内,公安消防特勤队员在建筑废墟中共救出生还者达1 361人,解救被困群众28 960人。

2.3.2 入乡进村全力解救被困、遇险群众

在实施城市救援的同时,因桥断路毁尚有58个乡镇无救援力量进入,数以万计的遇险被困群众急需转移解救,指挥部迅速作出兵力调整部署:由3 600名公安消防救援人员组成3个救援大队,自带给养,翻山越岭,徒步向汶川县的漩口、水磨、三江等乡镇开进,并以漩口镇为中心,由近及远展开搜救行动;从都江堰紧急调整1 200名消防特勤队员赶赴受灾严重的什邡、安县、北川展开救援。其他救援队伍就地强行进入孤岛解救群众。这次战役行动,公安消防特勤部队挺进11个县的32个乡镇,组织130余支救援队多点作业,共解救转移遇险群众21 700余人。

2.3.3 在迫近72 h生命极限的紧要关头,发起抢救生命总攻

地震发生72 h后,仍有许多人员被深埋在建筑废墟中,多数由于埋压时间长,断水断粮,身体极度虚弱,而且部分遇险人员的肢体被建筑构件挤压,生命危在旦夕,搜救难度很大。据此,5月15日12时,指挥部下达了抢救生命的总攻令。13 434名参战的消防特勤队员在与时间赛跑,同死神抗争,争分夺秒,高强度、不间断地实施救援;所有救援人员不放弃每一座坍塌建筑,不放弃每一丝生命迹象;所有救援作业点在夜深人静时用生命探测仪和搜救犬对坍塌建筑进行“地毯式”搜寻。在总攻令发布的24 h内,公安消防部队共搜救出被埋压人员1 527人,其中生还264人。

2.3.4 有效应对地震次生灾害,将损失降到最低

地震引发多种次生灾害是客观规律。如1906年美国旧金山8.3级大地震,日本1923年关东地区7.9级大地震和1995年阪神大地震,这几次大地震都引发了严重的次生灾害,而且由次生灾害引发火灾造成的人员伤亡超过了地震危害本身。为了有效应对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公安部消防局向四川灾区调集了800多辆消防车,以及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装备器材,在全力抢救生命的同时,组织消防警力快速扑灭了数十起由地震引发的火灾,有效处置了液氨泄漏等多起化学危险品泄漏事故,成功地将困在高空索道缆车的11名台湾游客救出,经过8天8夜的艰苦奋战,成功地将宝成铁路109隧道列车火灾扑灭。

3科学施救,充分发挥专业装备、技术优势,公安消防部队成为救援生还率最高的专业救援队伍

公安消防特勤官兵坚持不抛弃、不放弃,勇敢挑战生命极限,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救援的奇迹,成为这次抗震救灾中救援生还率最高的专业救援队伍。

3.1 竭尽全力搜寻生命,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不放弃任何一丝生命迹象

在每一个搜救现场,消防救援人员运用各种手段、千方百计搜寻生命迹象。针对大面积开阔区域的废墟表面或浅层的被困人员,采用“平行搜索法”,即多名救援人员平行排开,采用呼叫、敲击的方法整体推进搜索;针对不安全的建筑废墟,采用“旋转搜索法”,即多名救援人员围绕建筑废墟边缘,等间距、顺时针同步转动进行搜索;针对坍塌严重、深层埋压人员的建筑废墟,采用搜救犬和仪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生命搜索定位;针对大面积建筑废墟内部,优先采用红外、音频或雷达生命探测仪进行生命搜索定位;针对可能存在无知觉遇险人员的建筑废墟,在现场声音传播条件不利、空间狭小的情况下,首先利用搜救犬进行搜索定位,然后利用光学生命探测仪等侦检仪器进行搜索。多种搜索方法、手段配合使用,竭尽全力搜救,以致于连弱小的宠物也被搜救出来。

3.2 遵循国际通行的救援程序,提高救援成功率

震灾后的搜救现场地形复杂、余震不断,险象环生,救援工作十分艰难。为了减少救援行动的盲目性,消防官兵遵循国际通行的救援程序,在大部分救援现场,采取现场封控、安全评估、设置安全哨、制定营救方案、搜索幸存者、建立营救通道、营救伤员、心理安抚、医疗救护等程序规范作业,确保高效有序地完成救援行动,取得了较高的救援成功率。

3.3 采用先进的救援装备,提高救援效能

正确运用先进的专业救援装备是确保救援成功的必要条件。在实施救援过程中,消防救援人员采用液压

顶杆、抬升器、高压起重气垫进行顶撑、抬升;采用钢筋切断器、水泥切割机、无齿锯、双轮异向锯破拆各种障碍物;采用扩张钳、开缝器、凿岩机、钻孔机打通生命救援通道。针对被困在悬崖峭壁、断桥、高层建(构)筑物顶部、深井坑道的人员,消防救援人员合理利用救生抛投器、救生绳索、救生软梯、救援三角架、救生照明线,安全有效地引导、解救被困人员。

3.4 采用科学的救援技术,提高被救人员的生还率

汶川特大地震波及面很广,既涉及到城区,也涉及到山区,既涉及到工矿企业,又涉及到人员密集场所,救援现场错综复杂、千差万别,需要不同的救援技术措施。在这次地震救援中,公安消防部队因地制宜,因情施救,创造性地运用了许多先进有效的技术、战法。针对被困于倒塌建筑物废墟或地下建筑中的遇险人员,重点是确定并建立施救通道,必要时开凿纵向、横向两个通道,纵向供氧送水,横向实施救人;针对被困在较高建筑物中的遇险人员,重点是利用消防拉梯、举高消防车等装备,建立遇险人员与地面的输送通道;针对被建筑构件、滚石砸压的车辆,重点在排除车辆油料、电路等安全隐患后,对车体采用扩张、剪切的等方法破拆,营救被困人员。

上海市消防官兵成功救出被困179 h生还的马元江,就是创造性地运用先进救援装备和技术的典型战例。地震发生后,马元江被埋压在厚达10 m深的建筑废墟中,楼房立柱、楼板厚重坚固,救援工作相当艰难。为确保将马元江成功救出,尽量避免造成二次伤害,消防救援人员制订了垂直钻探、钻扩结合、水平推进的救援方案。首先利用风镐、凿岩机在废墟上一点一点垂直钻探,一厘米一厘米水平推进,遇到楼板、竖墙等坚固构件,利用千斤顶、扩张器、支撑杆进行扩张、顶升、破碎;遇到混凝土中的钢筋,利用剪切钳、液压切割器、氧乙炔切割机进行剪切。经过上百人次轮流作业,上下、左右打穿十余块混凝土,凿开十几米的水泥钢筋通道,历时16 h将马元江成功救出。

3.5 与其他救援力量密切协作,形成科学、高效的救援机制

汶川特大地震这样的抢险救援工作,必须依靠多种救援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形成合力。在这次地震救援中,消防特勤官兵充分发挥专业救援队伍的装备、技术优势,重点负责被困遇险人员搜救,其他救援力量分别负责现场警戒、清理和伤员运送、治疗,形成了“搜、救、运、治”系统高效的救援机制。

3.6 采取安全可靠的防护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救援人员的伤亡

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是救援工作必须充分考虑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根据灾区余震频繁、气候多变、错综复杂等实际情况,指挥部适时提出机动、宿营、生活和救援工作的安全要求。所有参战的消防特勤队员严格遵守《公安消防部队作战训练安全要则》和《公安消防部队抢险救援勤务规程》的要求,认真落实救援人员的个人安全防护、救援现场安全防护、被救人员安全防护和卫生防疫等方面的措施。一线作业人员严格按照规定配戴头盔、口罩、手套、靴子等个人防护装备。实施救援前,首先对任务区域的安全性和倒塌建筑物结构的稳定性进行安全评估,消除火灾、燃气泄漏、有害有毒物质泄漏等安全隐患,对危险部位进行支撑加固,并设立安全哨、观察员,严密监视倒塌建筑物的结构变化状况,确保救援人员和被救人员的安全。救援过程中,严格规范装备操作程序,避免救援不当或救援工具造成遇险人员的二次伤害。同时,严格注意自身的饮食卫生,加强对尸体和现场的消毒和处理,并对重要仪器装备进行定期消毒灭菌,尽全力做好卫生防疫工作。这些措施的落实,有力地保障了救援人员和被救人员的安全,保障了公安消防部队参战官兵无一人牺牲。

4 体会与启示

公安消防部队在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抢救生命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积累了应对突发重大灾害事故和实施生命救援的实战经验,也从中得到了许多宝贵的启示。

启示一: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和制度优势,以及中央政府强大的动员组织能力和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各部门及各种救援力量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形成合力,为夺取抗震救灾斗争胜利提供了根本保证。

启示二:公安消防部队在长期的灭火和抢险救援实战中,牢固树立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铸就了“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消防职业精神,是夺取抗震救灾战斗胜利的巨大动力。

启示三:公安消防部队大力推进基层基础建设和苦练基本功,学习借鉴国外应急救援技术、战术,强化针对各类灾害事故的基地化、模拟化、实战化训练,掌握先进的专业救援装备与技术,快速反应和攻坚能力不断提升,充分发挥专业救援的骨干作用,是夺取抗震救灾战斗胜利的重要基础。

汶川地震应急救援 篇8

关键词: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风险评估

風险是对事物或者事件未来不确定性的客观描述,风险首先表现为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即难以确定必然发生何种结果;再次意味着损失的不确定性,即风险事件发生后无法预知的损失情况,或已知损失种类但不确定损失严重性,以及对风险情况认识及抵抗能力不同而产生的损失差异。地震风险评估是指对地震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地震灾害发生后在灾害救援中对可能发生的不确定的危险和事件进行评价和控制的过程。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减轻、风险转移、风险规避和风险应急计划。由于地震灾害的特殊性,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主要集中在地震发生后的应急救援中,主要包括地震灾害风险性评估、地震灾害风险管理规划和方法、地震灾害风险应对及监控三个方面。

一、地震灾害风险性评估

地震发生的具体地址及时间我们无法准确预报,但是地震发生后,可以迅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相关的信息,做出初步的预估,进而作为救援项目合理配置资源和人员的重要依据。通常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评估:

1.建筑物损失情况

由于地震灾害造成最大的人员伤亡来自本身建筑物的坍塌,因此预估建筑物的损失情况及区域,直接影响到受伤人员分布区域的大致判断。按以往救援经验来说,学校、医院、公共建筑物由于建筑结构的特殊性,在地震中最容易受损,且该区域属于人员密集区域,往往造成的伤亡也是最大的。准确预判受损情况及按照受损情况划分区域,可以迅速调集设备及救援力量第一时间到达这些区域,可以发挥最大的救援效力,减少人员伤亡。

2.交通设施损失情况

交通设施损失情况的快速评估是整个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交通是保障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项目开展的基本条件,也是项目管理的瓶颈。所以对交通损失的风险性评估必须贯穿整个救援的全过程。救援开始必须评估交通道路的损失和可通行能力,如果交通线无法保障通行能力,必须快速协调空中等运输方式,将最急需的物资、救援力量、医疗设备等空运到达重灾区,要积极安排专业抢通力量,分段、分片实施道路抢修工作。在整个救援过程中,对此生灾害可能破坏现有道路的风险进行评估,做好应急抢修预案。同时,对运输工具的调配、使用也要做好充分的评估和计划。

3.电力、供水、通信及其他基础设施损失情况

这些基础设施的损失评估,可以帮助政府迅速调集应急保障设施,完成地震应急救援项目的基本需求和灾区群众、救援力量的基本生活保障。比如根据损失情况,在各个区域布置应急通信基站车,布置应急水源,发放应急发电设备等。可以有效保障救援力量24小时不间断的实施救援。

二、地震灾害风险管理规划和方法

地震灾害风险管理规划是规划和设计如何进行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项目风险管理的过程,是有效防范地震灾害风险和在地震灾害风险发生后迅速决策的基本依据。地震灾害风险管理规划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针对地震灾害风险管理的政策和方针;

2、国家关于地震灾害的应急预案中涉及到的风险规划;

3、可借鉴的国内外地震灾害救援中对地震灾害风险控制的相关经验和教训;

4、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项目指挥部的决策能力、决策依据和国家政府授权情况;

5、地震灾害相关数据及情况的收集和分析。

三、地震灾害风险识别、应对及监控

风险识别是将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项目中涉及项目风险的因子要素分类和分层找出来,系统性的识别在救援过程中可能产生风险的因素和事件。针对出现的风险因素,要积极收集相关数据和资料,迅速做出定性分析判断。风险定性分析是风险管理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步骤,通过定性分析可以对项目风险的特点进行全面掌握,从而帮助决策者认识问题、寻找解决风险的方法。由于地震救援项目的特殊性,在面对风险因素发生时,留给决策者考虑的时间并不多,因此,决策者对风险因素的认识、预估、判断都取决于决策者的经验和知识,实质上在做出对风险因素的判断和对策时,取决于决策者的主观判断和反应。

在已知的风险做出应对决策后,要积极进行风险的监控。风险监控就是跟踪已识别的风险,监视残余风险,识别新出现的风险,修正风险管理预案,保证正常项目的开展。风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这种发展变化会随着救援工作不断推进而改变。风险监控实质上是项目管理者发挥团队智慧的创造过程。快速分析风险因素,积极收集风险信息,给决策者提供第一手资料,使决策过程更加符合客观规律。

上一篇:初中期中考试总结表彰会议发言稿下一篇:搞笑口误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