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与生存发展(精选8篇)
三生教育有关知识
1、“三生教育”是什么教育的简称?
“三生教育”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简称。
2、什么是“三生教育”?
所谓“三生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就是要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过程。
3、什么是生命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
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要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
4、什么是生存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
通过生存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帮助学生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
5、什么是生活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
通过生活教育,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让学生理解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等组成的复合体;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追求;教育学生学会正确的生活比较和生活选择,理解生活的真谛,能够处理好收入与消费、学习与休闲、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6、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者之间互为条件、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生命教育是前提、是根本,生存教育是基础、是关键,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标。
7、“三生教育”与素质教育、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系是什么?
“三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为什么要在各级各类学校学生中实施“三生教育”? 在各级各类学校学生中实施“三生教育”,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发展云南现代教育,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实现家庭幸福和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8、为什么要在各级各类学校学生中实施“三生教育”?
在各级各类学校学生中实施“三生教育”,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发展云南现代教育,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实现家庭幸福和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9、为什么说实施“三生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三生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切入点。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根本理念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素质教育关注人的素质提升和内在发展、和谐成长,具有基础性、主动性、发展性、实践性、创新性等特征。“三生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人、成才,着力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爱心、感恩之心和责任感、正义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一脉相承。
10、为什么说实施“三生教育”是实现家庭幸福,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的,家庭幸福必须以家庭成员的幸福追求为前提。帮助和引导学生从小建立高尚的幸福观,去追求一种真正有意义的生活,是实现家庭幸福的基础。家庭幸福以每个家庭成员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为标志。社会的和谐从根本上讲是人的和谐,是生命的和谐、生存的和谐、生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开展“三生教育”对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人的感恩之心,树立正确的家庭幸福观,培养为幸福生活而奋斗的激情、理智和意志力,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11、实施“三生教育”要坚持哪些基本原则?
实施“三生教育”要坚持人本性原则、求真性原则、实践性原则、规约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整合性原则、创新性原则。
12、实施“三生教育”的基本途径是什么?
实施“三生教育”,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是保障,必须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统一的基本途径。
13、开设“三生教育”课程的要求是什么? 初中必修地方课程七年级 ≥32 节/年。
珍爱生命
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来来往往那一颗颗跳动的心灵,那一张张微笑的脸庞,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散发着智慧气息的森林里,沐浴着阳光茁壮成长的小树,伟岸而祥和的参天古树,是一株株充满生机的生命;在那浩瀚无垠的大海里,无忧无虑畅游的小鱼,婀娜多姿的珊瑚,是无数灵动而美丽的生命。
当你看到一位母亲怀胎十月,在经历无数痛苦的煎熬和漫长等待的焦急后,随着“哇”的一声响亮的啼哭,宣告着一个新的小生命诞生时,你是否会感叹于生命的来之不易? 当你看到一位身患重病的病人,看到他在生死边缘上痛苦地挣扎,无数次昏迷,无数次命悬一线„„他对生命的渴望,又是否让你叹惋生命的脆弱?
当你看到一株嫩绿的草芽在早春的寒冷中萌发,经历无数次雷电风暴的严峻考验后仍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屹立,书写着它生长的执着时,你是否会为生命的顽强而惊诧?
当你看到一只慈祥的鸡妈妈带领着一群天真可爱的小鸡在小院里玩耍的其乐融融时,看到一队美丽的天鹅情侣在夕阳下的湖里静静漫游的唯美宁静的画面时,你是否会感动于生命的美丽?
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拥有美好的生命。我们能够看到今天冉冉升起的太阳,我们还能在明媚的天空下自由地舞动,让生的快乐和我们一起跳舞;我们还能够把生的希望惬意地撒在每一个角落,让每个角落都是阳光灿烂„„生命因为脆弱和来之不易才显得弥足珍贵,因为生命,这世界上才会充满爱与关怀;因为生命,世界上才会充满希望和未来,珍惜所拥有的生命吧!
学会生存
和谐美好的生存环境是幸福生活的必备条件,健康的身体是生命发展的基础人类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生命季节里的徘徊,开始了新长征路上的生存。
学会生存,就要有所追求。人的生命需要有水和空气的孕育滋养。但只有水和空气保持这唇上热气的呼出,这不是真正的生存,是“植物式”的生存。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一个人的生命如果没有追求的鼓舞,是空虚而渺小的。”所以人不能做天上的风筝,盲目无目标地被线牵着走,要为追求而生存。学会生存,就要学会坚强。人的生存受环境的制约,但我们要做环境的主人。生活也少不了坎坷,但我们不能谈失生活的道路。不要在生存中耗尽了自己,我们要战胜脆弱。
学会生存,就要勇敢超越。水中的鱼儿不能超越,怎能进化为较为进步的两栖动物呢?陆地脊椎动物不能超越,也不能变成鸟类。佛家俗语“超度”也是要人类学会生存,发掘人类的超能力。上天永远不会偏爱那些双手合十、虔诚祈祷的人。而把机遇留给勇于超越的人。做好自己,做回自己。因为不能主宰自己的人,是世上最可怜的奴隶。
太阳的生存,为人类提供火与热,照亮人的心田。指南针的生存,为人类指点方向,引航导航。花儿的生存,为化作春泥给果实的成长输送营养。它们的生存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把千丝万缕的爱献给人间。于是,我懂得了,生存的目的不是生存,而是奉献。人生在世,生存的是否长久,获得的是多是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人类为社会奉献过,真切动人地生存过。
绿色生活
绿色生活是一种时尚,也是一种文明,这是乐活生活方式的行动准则:1、2、3、4、5、6、7、8、9、坚持自然温和的轻慢运动。不吸烟,也尽量不吸二手烟。电器不使用时关闭电源以节约能源。
尽量选择有机食品和健康食品,避免高盐、高油、高糖。减少制造垃圾,实行垃圾分类和回收。亲近自然,选择“有机”旅行。
注重自我,终身学习,关怀他人,分享快乐。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如社区义工、支教等。支持社会慈善事业,进行旧物捐赠或捐款。
10、节约用水,将马桶和水龙头的流量关小,一水多用。
11、向家人、朋友推荐对环境有利的产品。
12、减少一次性筷子和纸张的使用,珍惜森林资源。
1 盲目扩大办学规模, 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不少职业学校由于自身经费不足, 为了生存不得不依靠扩大招生人数, 收取更多的学费, 缓解学校的经济压力, 维持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职业学校规模不断扩张, 致使生源数量相对不足, 各学校为招收更多的学生, 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去学校下班级做宣传, 甚至出现有偿提供生源的现象。据某初中校长反映, 有偿提供生源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如从前, 初中老师争相当成绩较好班级的班主任, 而现在竟然争着当差班的班主任, 十分耐人寻味。这样下去, 势必会恶化初中教育教学环境, 影响基础教育。同时, 因职业教育生源相对不足, 各地教委为支持职业学校办学, 纷纷出台免试注册升入职业学校的政策, 使得进入职业学校变得无门坎可言, 即不参加中考也可进入职业学校读书。虽然维持了职业教育的规模, 但可想而知, 生源质量没有了保障, 严重影响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在这种情况下, 围绕教育教学质量这个中心, 显得更为重要。
2 围绕教育教学质量这个中心, 做好教学教研工作
2.1 围绕教育教学质量这个中心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生源质量下降早已成为事实, 但并意味着职业教育的质量可以下降。职业教育生源质量降低, 的确影响了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但并不能因此就降低职业教育的质量标准。因为职业教育是在执业准入制度的前提条件下进行的, 如以卫生职业教育为例, 通过职业教育毕业之后, 能否进入卫生职业岗位执业, 关键要看能否通过国家的执业资格考试, 通过者准许进入医疗卫生岗位执业, 否则, 就不允许进入卫生行业就业, 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后不能就业, 就意味着职业教育的失败。因此, 在生源质量下降的情况下, 仍然要围绕着教育教学质量这个中心, 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卫生职业技术人才。
如果一旦离开教育教学质量这个中心, 甚至错误地认为, 反正生源质量降低, 造成教育教学质量下降在所难免。那么, 将来必然会出现大量的毕业生不能通过国家的执业准入考试, 无法进入这个行业就业。一旦大量的学生毕业后不能在相应的行业就业, 学校的办学声誉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用不了几年时间, 在社会上就会广泛传开, 到那时很难再会有学生来校就读, 结果学校就很难维持下去, 不要说发展了, 就是生存恐怕都会困难。因此, 围绕教育教学质量这个中心十分必要。
2.2 围绕着教育教学质量这个中心需要做的工作
2.2.1 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由“先教书后育人”至“先育人后教书”的变化。学校教育的本质就是让学生通过受教育而提高自己, 同时, 教师自身也得到提高。而职业教育就是一种手段, 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受到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以后, 能遵章守纪、讲文明、有礼貌, 符合社会规范, 让学生成人的同时, 走向某种职业岗位, 并最终成才, 这是现代中等职业教育最基本的理念。从前, 成绩最好的学生上中专, 学生的素质高, “他们要学习”, 不需要教育他们去学习, 不要讲那么多道理, 所以教育教学的重点放在“教书”上, 称之为“先教书后育人”。现在截然相反, 成绩最差的上中专, 学生整体素质低, 不少学生不爱学习, 甚至不愿意学习。老师要苦口婆心地劝导他们, “要他们学习”, 所以, 现在教育教学的重点发生了变化, 应把“教育”放在第一位了, 故原来叫“先教书后育人”, 现在倒过来了, 叫“先育人后教书”。因此, 要求教师必须把育人摆在第一位, 以促使学生读书学习, 而不能只管自己讲课也不管学生是否听课, 作为教学过程管理要针对这种变化, 研究相应对策。
另外, 教师一定要摒弃那种“师傅领进门, 学得好坏在个人”的不负责任的教育理念。按此错误的理念, 总是强调责任全在学生, 而不去反思自身的问题。“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职责, 教会绝大多数学生是教师应尽的职责, 如果相当数量的学生因不及格而不能毕业, 教师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学生从职校不能毕业, 或者毕业后不能就业, 这种失败并不是学生个人的失败, 而是教师与学生双方共同的失败, 甚至是学生个人、家长、老师、班主任四方共同的失败。在一些学校, 仍然有不少教师缺乏这种负责任的理念。教师必须要有这个观念, 因为观念决定行动。引导教师树立负责任的教育理念, 养成负责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职业, 具有重要的意义。
2.2.2 立足课堂, 开展教学教研工作
一、“三生教育”是一种人生教育
人的自然生命是人生存、生活的物质基础,但这并不是人类生命的全部。在自然生命这一物质基础上,生命的延续表现为生存和生活两个方面。生存就是维持生命存在的活动方式,是人的第一本质。人的生存,不仅仅是遗传使命和自然生命的延续,在人的生存过程中,特别是在为维持生存而进行的社会生产实践中,人的生存构成一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原始人类在为保持生命存在而进行的与自然的斗争中,通常是以群体存在的,单个的生命不可能在残酷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去。这种为生存而结成的群体,以及因群体的存在而逐渐形成的各种关系,构成了人的群体生存、生活关系,也就是最初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形成,使人置身于一种比自然更复杂的关系之中,使人的生命一开始就成为一种被社会关系包裹的生命。因此,人的生存一方面是自然的、生理的生命存在,人必须学习获得维持生存的技能;另一方面,人的生存又是社会的存在,人必须接受社会的、精神性的生活,必须学习各种社会历史文化经验,实现人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人的生存,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社会交互作用的生存。
在人的生存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实现生命的延续,人必须同时实现自然生命存在和社会生命存在的有机统一,必须融入与自然的互动、社会生产劳动以及人与人之间结成的各种各样群体、社会、国家或者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网络,构成了人生命的家园,特别是现代社会,人的生命一开始,就已经不再是自然的生命,就已经深深烙上了社会的烙印。人不但是一种纯自然的生命,更是一种社会的生命。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这种社会存在方式,决定了人的本质,决定了人只有从自然存在转化为社会存在,人才能成其为真正的人。
人生命的社会属性,改变了人类的自然存在方式,使人类的存在更主要地表现为一种社会的存在。“由于人的生命具有生物属性,所以,保持自下而上就成为其首当其冲的需要;但是,人的生命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其不仅满足于生存,而是试图探寻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使生命成为意义存在。”人的社会属性,把人置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形成了人的另一种生存方式,这就是人的生活。
人的生活,是建立在人的生命和自下而上基础上的,是人的生命和生存目的和意义。人的生活涵盖了人的诞生、生长、成熟、生命延续、衰老、死亡等过程。人的生活过程就是生命的活动过程,就是生存过程和人生价值的实现过程。同时,人的生活过程,还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努力使自己继续不断地生存,这就是生活的本性,因为生活的延续只能通过经久的更新才能达到,所以生活便是一个自我更新的过程。”
人的生活表现为复杂的社会现象。生活不仅是个人的生活,还是家庭的生活、社会的生活、国家的生活,或者说是经验生活、政治生活、教育生活、文化生活等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的领域。人生活的世界是历史的、文化的、经济的、社会的、精神的世界,人生活的复杂性,虽然给人的生命和生存带来了更多的压力,但也丰富了人的生命和生存内容,充实了人的生命和生存价值。
人在生命中生存,在生存中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生命与生存的价值。生命、生存和生活的内在联系和不可分割性,构成了人的一生,是人生的全部内容。人的生命在本质上是自然的、社会的、完整的生命系统,是生命、生存和生活所构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的内在规定,决定了以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为基础的教育,必须是贯穿人一生的教育,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教育。
二、“三生教育”是完善人的生命,促进人的生存、生活与发展的活动
教育的存在与人的生命存在紧密相连,教育的本质必须与人的本质、与人的生存发展紧密联系。社会实践证明,教育作为一种人类所特有的实践行为,作为人的一种主要生活方式,在人类自身的生命完善、生存发展以及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教育与人的生命完善、与人的本质实现及其生存发展等方面来解读教育的本质。
首先,教育是人的基本生活方式。人的生命一诞生,人就开始生存和生活,也就开始了教育。教育是在人的生活中进行的,伴随人的生命始终。人的任何生活行为,都在获得经验,都在积累经验,实质上都在接受教育。因而,教育与人的生活是不可分割的,是人的生活方式之一。“教育不论是维持个体的生存,还是促进个体发展,都贯穿于人的一生,都是个体的生命活动。”作为人的生活方式,教育即进入了人的生命系统,成为人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构成人的“社会关系”的重要内容。因此,教育既是人本质的重要属性和内在规定,也是建构人的生命、实现人的本质的重要手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育的本质与人的本质是不可分割的,教育对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所构成的意义与价值,就是教育本质的核心内容。
其次,教育是完善人的生命的重要手段。人的生命初期是未特定化的,生命功能不完备的,反应机制不确定的,存在生存缺陷的,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发展可能性和能动性的生命体。人生命初期的这种特征,说明人不管是生理的、心理的还是文化的方面,与成人生命状态的完整性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和发展空间。这种差距与发展空间的消除与填补,就是生命的不断完善过程。人只有消除与填补这种差距,才能成为完整的人。那么,人靠什么来实现这一目标呢?也只有教育才能实现这一目标,使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教育的重要作用,就是促进人的生命状态成为一个逐步特定化的、完备的、确定的、完整的生命状态。伴随着人的生命成长,在人类先天具有的可塑性、发展可能性和能动性的基础上,在教育的作用下,每个人都会形成特定的生存、生活、学习、交往、沟通、情感反应等图式,都会使人的生命功能不断完备起来,从而实现生命的完整性。因此,教育的第一本质,首先使人的生命功能不断完备起来,从而实现生命的完整性。因此,教育的第一个本质,首先是完善人的生命的活动。如果没有教育,人要实现其健全的生命成长,要达到一个完整的生命状态,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是完全不可能的。这也是教育是人的生活方式、是人的本质内容的重要根源。
第三,教育是促进人的生存、生活与发展,实现人的社会生命和意义的基本途径。首先,人的生存、生活离不开教育。在人的自然生命不断成长完善的过程中,培养人的生存、生活能力,是每一个人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教育伴随着人生命的开始,涵盖着人的一生。从母体到家庭,从家庭到社会,生存、生活中所需要的每一项技能、每一种知识,都是通过教育来获得的。可以说,没有教育所培养开发的智力潜能,生存、生活技能,以及生活所需要的健全的行为、心理和品格,人就难以生存下去。人生存于教育之中,在教育中积淀生存、生活所需要的一切。正因为如此,学会生存,就成为教育的永恒主题。其次,教育是促进人的发展、实现人社会生命和意义的基本途径。人的发展,除了作为自然的生命体,也就是人的生理性发展外,还包括智力、语言、情感、知识、品格以及工作、事业等方面的发展,包括人的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的现实与追求。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由身心的发展逐步转向社会化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人生目标和意义的逐步实现过程。从自然生命转化为社会生命,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因此,人的发展与生命意义的实现,必然要求教育从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出发,对人的生活世界、生活问题、生活关系、生活经验、生活意义进行构建,才能培养适应现实社会需要的人,才能促进人的发展,实现人的社会生命。
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看,教育是人生活的基本方式,其本质就是一种完善人的生命,促进人的生存、生活与发展的活动。教育的本质,内在地规定了教育必须以促进人的生命完善,促进人的生存、生活等方面的发展为主题。教育只有扎根于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才能实现其本质的内在要求。
“三生教育”是以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为基础构建的人生教育理论,其本质也必然从属于教育的本质,将教育的内在本质、人的生存和发展联系起来。因此,三生教育的本质与教育的本质具有同一性。也就是说,“三生教育”作为一种人生教育,也是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活动,其本质也是一种完善人的生命,促进人的生存、生活与发展的活动。
三、“三生教育”的实践价值
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乏科学教育思想指导、偏离教育本质和教育规律要求的现象,这与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目标要求是不一致的。它主要表现为:一是教育活动缺乏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指导,教育活动关注人的身心发展需要不够,使生命的健全与完善受到影响;二是教育内容被功利主义所主导,脱离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导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發展能力不高;三是教育过程与学生身心发展过程结合不够,教育教学难以充分体现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效教育质量难以真正提升;四是教育愈来愈被狭义化,社会教育资源、家庭教育资源难以走进教育体系之中,教育发展愈来愈远离开放的现代大教育体系的目标;五是教育促进人的现代化目标与建立现代教育体系在功利主义教育、应试教育的泥淖中难以实现。
我国教育实践的这种现实状况,客观上需要进行一次深刻的思想变革,使教育的举办者、管理者、实施者能够重新认识教育的本质与规律,重新认识教育与人的关系问题。“三生教育”作为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活动,作为一种完善人的生命,促进人的生存、生活与发展的实践活动,其价值就在于它可以引领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探索教育的本质与规律,并在实践中自觉遵循。
根据“三生教育”本质的内在要求,教育理论与实践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一是在教育思想上,真正确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确立“育人”的核心价值和永恒追求,使教育实践在各方面都渗透对生命、生存和生活的尊重,实现教育与人的真正结合,实现教育作为人的基本生活方式和生命活动的基本要求,实现完善人的生命的教育目标。二是在教育过程中,真正实现教育过程与人的生命成长过程的结合,以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需要作为教育实践过程的基础,使教育过程成为个体生命的自主建构过程。三是在教育内容上,真正实现教育内容与人的身心发展需要的结合,以人的身心发展需要为基础,遵循课程规律组织教育内容体系,实现教育内容体系的重构,使教育内容成为人生命成长的重要基础。四是在教育方式上,真正使教育成为一种主体认知和主体体验过程,构建以学生、兴趣、体验、活动、经验为中心的教育方法体系,使尊重人的主体性成为教育方法体系的核心价值。
(摘自《第六届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会刊》)
作者单位
昆明学院
实践与人的现实生命--对生存论本体论的一点辩护
“生存论本体论”是近年来国内哲学界不少学者试图从一个新的理论视野来深入阐发马克思哲学所作的一种具有较大影响的理论探索.本文以哲学史为深层背景,通过对实践概念与人的`现实生命之间内在关系的探讨,着重阐述了“生存论本体论”的理论根据、主要问题、基本内容和根本旨趣.笔者希望通过这种有益的讨论,切实活跃和推动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作 者:贺来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刊 名:学术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ACADEMIC RESEARCH年,卷(期):“”(11)分类号:B0-0关键词:“生存论本体论” 人的现实生命 实践概念 马克思哲学
坚持以人为本,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人是一切工作的最终决定因素,城市管理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市民素质的提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运用各种途径和方式强化对市民的宣传教育。各新闻媒体要充分关注城市管理工作,大力宣传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使广大群众能认识城市管理的意义,了解城市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树立“城市管理人人有责“的责任感,理解城管人员的工作,并积极支持,主动参与管理工作,自觉维护好城市环境卫生秩序,抵制违章行为,共同塑造湖州城市的良好形象。
——潘婷婷
秩序与生存
一方面政府需要建立一种秩序,另一方面各个阶层需要生存,这两者之间随着双方要求的不断提升,矛盾也变得越来越尖锐。秩序,应当成为民生的保障,当民生受到侵害时秩序应该是维权的利器。所以,秩序应当以民生为目标,而不是因为秩序的改善却使得一些人存生机会也丧失了。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秩序的改善也可以说是生存的改善,反过来对生存的改善也不应牺牲秩序,所以无论我们是在追求秩序还是追求生存,都不宜牺牲另一方的利益,否则自以为得利实则陷入“囚徒困境”中。
这里要重点提两点:一城市秩序应当以生存改善作基础;二通过人性化管理调和秩序和生存之间的矛盾。秩序的建立应当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否则势必会出现各种破坏秩序的行为。此外,互惠才能共生。秩序的维系需要借助共同的需求,特别是在今天市场经济下,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同样要建立市场秩序必须考虑到市场需求,否则一切注定会被推翻。
建立秩序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防止犯规。犯规可以占便宜,犯规可以产生某种荣耀感,因此犯规可以通过这两方面加以控制。打消犯规的冲动,势必可以激活人们守秩序的本能,监督不仅仅是自上而下的,也可以是相互之间的。只有无处不在的监督,才会继而养成自觉;只有享受过秩序的好处,才会反感犯规的行为。这样,不仅自己不犯规,也会通过相互监督主动遏制犯规行为。
——陈炜
城市规划管理、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完好和安全运行、城市环境卫生、卫生和市容市貌是城市管理的基本内容,是城市人民政府是重要职责。推动城市管理创新,要坚持综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集成创新,实现实时、动态和精细管理,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增强政府公信力,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总服务。加强城市管理,改善公共服务质量也是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条件。提高管理城市的理念、技术和体制创新。
一是要充分认识推广工作的重要性。现阶段我国面临城市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对现代化城市管理的研究深度和重视程度。推广数字化管理新模式,就是为了提高全国的城市管理水平,提高我们各个城市在全球化时代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是要充分认识推广工作的艰巨性。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既要有信息化系统的建设的技术创新,又要有城市管理部门体制创新,才能整合这两者的优势。三是群众参与对于管理信息的收集、新模式效能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96310热线电话把群众和政府沟通连接起来,使它们成为促进新体制不断完善,不断反馈、不断改进的新途径。
——吴舒琦
数字城管与您携手共筑美丽湖城
湖州数字城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人民满意城市为目标,认真实行“一级监督、一级指挥”的运行模式,努力做到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置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让城市面貌变得更加整洁、舒适。
湖城各处景象变化有目共睹:缺失的窨井盖披上了新的“外衣”,群众生命安全有了保障;机动车乱停放现象明显减少,行人和车辆顺利通行;建筑垃圾、生活垃圾随意堆放、倾倒现象有效处置,“脏、乱、差”的城市形象得到改善„„
数字城管取得一些成效的同时,还需要群众的参与,需要借助众多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力量,宣传推行“数字城管”的内涵、意义和功能,使广大群众成为“数字城管”的外部监督力量,并积极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良好的市民素质是城市正常运行的润滑剂,它有利于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氛围,维护正常的城市秩序;市民的不良行为则可能给他人、城市和社会带了诸多麻烦。数字城管队伍发挥带头作用,身体力行,以优良的工作态度促进民风。让我们一起自觉维护大家庭环境,使湖城健康和谐发展!
——钱萍
如果说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龙头,城市建设是城市形象的塑造者,那么城市管理就是城市形象的美容师和维持者。一座完美的城市,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这足以说明了城市管理在维护城市秩序中的重要性。政府设立城管部门,也是希望我们所做的工作能使这个城市变得更加美丽和文明。
如果一座城市没有人去管理、去维护,车辆乱停乱放,私搭乱建到处可见,垃圾到处堆放,小广告贴的到处都是。试问,这种城市是我们理想中的生活环境么?一个城市的经济与文明的发展程度,与城市的管理与建设息息相关。城市管理涉及到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我们每一个生活在她怀抱里的人都必须面对的。小到一个下水道井盖,大到关乎城市的未来。所以说,城市管理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化进程和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保障,是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作为城市管理的执行者,只有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推动管理理念,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才能适应新的形势任务需要,推动城市管理工作上水平。
1.始终把群价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群众的意见建设议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强化服务理念,推行人性化管理。2.推进宣传教育机制创新。加强对市民的行为引导。一方面可以强化新闻舆论,另一方面可以与社区街道合作,进一步加强对广大市民的教育引导。3.把城市管理知识从年轻一代抓起,纳入学校教育体系,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城市环境观念、城市公德意识。
4.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推进管理方式、运行模式的创新,树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良好形象。
有一个共识,不容否认:城市需要管理,城市离不开城管。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管理越来越重要,10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审视城管执法面临的尴尬时,需要讨论的不是城市需不需要城管,而是城市管理营造怎样的环境。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生存、生活、生命的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生活,在希望的曙光中,才得以美好:生命因为生活的映衬,所以蓬勃;在健康的基础上,建立生命与生活的一个机遇,维护你自身的利益。
当今,在如此紧张的社会节奏中,我们时常受到生活、精神的排挤与束缚,人们总会在周边寻找得以依托的“傀儡”。而就仅在此刻,人们疯狂解脱释放的时候,“邪教”的意念就开始麻痹人们的思想,直至侵蚀所有的意识。使其把天方夜谭俸做一种神圣的宗旨。
邪教所持有的概念:就是盅惑人心、奇谈怪论,借此售以其奸、谋已私利!开始捣乱群众的生活与环境。分化了人们判断、思考的能力,加以控制。致使社会浊浪滚滚、残渣泛起。严重影响生产销售。造成经济混乱。就此谬论蔓延、诱惑。更加介入正常人的生存规律!
那些邪教组织往往是在人们最失落、绝望时,侵入人们心灵最柔弱的部位,使其精神崩溃!输入所谓“解脱”的念头。使大家的生命权益受到了威胁。
曾几何时,在现实的生活中演绎过多少幕血淋淋的悲剧:在北京,一个美丽的.音乐学院里,一个年仅16岁的女孩,因为母亲对邪教的沉沦,在校园前自焚了;武汉的一个原本幸福的三口之家,接连死在了邪教的诱惑下……这些无知愚蠢的人,用生命的代价来追求梦幻中的世界,没有理智,如行尸走肉一般。这个巨大的阴谋,使一个个原本幸福的家庭支离破碎,连同灵魂玉石俱焚!就这样,莫名其妙地消失了。邪教!是多少无辜的生命交织而成的,这些血的教训难道还不足以唤人深省吗?
我们常常产生一些误区,并盲目的寻找支托,这就令邪教有了肆虐的空缺,因此世上乌烟瘴气、危言耸听!
而今,是处于一个科技极端E时代的我们,必须拥有思维理性,区分善恶真伪。同邪教不同的宗教法制:仅是一种学说的传延而已,且为哲理学的概念,这只会让我们明智,而不是一种“迷惑”。我们可能会以宗教来支托思绪,但在命运的没落中,我们会迷失方向。宗教正在毁灭的边缘徘徊着,漂泊的人们应该竭尽所能,守侯共同的精神寂地。如果宗教与哲学都不可呼唤人心,那么心就如同迷途羔羊一般,将何去何从?
事实再一次证明了;我们所可以相信的是科学所营造出的一个健康意志——宗教。要维护自己生存的环境。“反对邪教,崇尚科学”!用一种科学客观的角度来审视、定论,并漠视那些歪理邪说!
然而,从主观角度来评价,往往因我们自身的懦弱,被欺骗之后渐渐被索引了。我们要了解人生的意义、开始正确的判断,对自己的家人、朋友、世界的责任有明确的认识。我想这就是我们所遗失的人生准则。
在100多亿光年外的宇宙,留有“人类的眼睛”。科学如此奥妙,科技那样神奇。就当陷入罪恶的沼泽中,就应该放宽自己的视野空间,用科学来陶冶受迷惑的人们。对待人生的科学就是:热爱生活,珍爱生命。这样可以抵御恶势力的侵犯。从科学的方式来分析,从依靠、信仰、情操、生存等方面寻觅我们将会快乐并且坚韧!!
当人们承受了太多压力后,就会等待释怀,这样有些人就开始疯狂。而这时我们都用毅力来反抗。邪教又怎能猖獗呢?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任众行天下间,美满生活传天涯!
亲情是福,苦难是金,邪教是难!!
一、生命教育缘起及台湾生命教育的背景脉络
生命教育兴起于西方国家,最初旨在传授与死亡相关的一些知识,如护理临终病人,进行悲伤辅导,为举行丧葬仪式的家庭服务等,之后发展为以关怀生命为出发点,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协助个人寻求存在的意义,正确面对死亡,亦被称为“生死学”。世界上第一所“生命教育中心”是牧师泰德·诺夫(Ted Noffs)于1979年在澳大利亚创办的,其宗旨为珍爱生命,防治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其后英美等国都有推动生命教育的组织成立,但都是一些非官方机构而非正规学校。由于教育人们关怀生命是全人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因此,生命教育在后来的发展中很自然地融入到全人教育中,并以价值教育的形式体现出来,通过多样化的途径渗入到学校、家庭和社区之中。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生命教育的范围扩大了,政府也介入其中成为积极推动者,逐渐建立起完善的课程规划,并设立专门机构进行师资培育或在职培训。
随着台湾经济腾飞、社会快速变迁,在教育政策上就表现为重视理工实用层面、相对忽视人文理想及社会伦理道德。学校道德教育的缺失让台湾社会付出了沉痛代价,造成诸如伦理价值观念模糊、暴力行为猖獗、家庭功能式微、亲子关系冷漠、人际关系疏离、社会公平正义不彰,乃至政治与经济的乱象等[1]。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青少年对多元文化和纷乱的价值观无法进行正确判断及抉择,呈现出来的便是肤浅、消极的人生观和不健康的行为取向,例如频频曝出的吸毒、伤人事件,以及自杀率节节上升。
台湾生命教育的兴起就与1997年前后几起重大的校园暴力和自杀事件有关。这些事件引发了学术界与教育部门对社会乱象进行深刻反思———在一个物质生活便捷、精神文明衰退及道德伦理紊乱的信息化社会中,教育该如何拯救人类的灵魂,重塑社会伦理秩序?在这样的背景下,台湾开始关注和提倡生命教育,希望通过生命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自我身份认同,追求身心和谐发展与知情行统一的全人教育,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
二、台湾生命教育的实施概况
1. 政府政策制订
2000年,台湾“教育部”设立“推动生命教育委员会”,是目前主管生命教育工作的最高行政机构。2001年,当时新上任的“教育部”部长曾志朗宣布2001年为“生命教育年”,公布实施《“教育部”推动生命教育中程计划》(2001-2004年),编列近两亿元新台币经费用于推动生命教育。该计划共提出六项目标:生命教育与终身学习密切结合;生命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心;家庭、学校与社会“三合一”;重视生命品质时代的来临;学校提供多元学习、发展学生多元智慧;兼具科学与人文素养。虽然该计划颇具前瞻性与完整性,但由于部长更替频繁,计划编列的预算经费执行率很低,离目标达成还有相当距离。
在当前的“教育部”施政蓝图(2009-2012年)中,强化生命教育的策略共涉及六个方面:帮助师资培育大学举办教师生命教育相关进修活动;加强高级中学宣导生命教育融入各科教师教学;成立高级中学生命教育资源中心,增进生命教育之推广与落实;鼓励大学开设生命教育相关课程、加强宣导活动、购置相关书籍;将生命教育列入“教育部”奖励私立大学校院校务发展计划要点奖助指标;强化教师生命教育与情绪教育之知能。
2. 学校推动实施
在2001年政府介入并成为主导力量之前,台湾的生命教育发展可以说是一个各地各校各自为阵的局面,各校推行的大多只是生命教育活动,并无系统完整的课程,仅有少数天主教中学(如台北市晓明女中)以宗教伦理课为基础编写相关教材并实施生命教育课程,但其师资及课程内容也有待充实。这一阶段由于没有政府政策推动生命教育纳入正式的中小学课程,也没有相应的师资培育,生命教育的影响力十分有限。
2001年之后,在政府的主导下,台湾各级学校推动生命教育的实践取得了重要进展。在中小学阶段,九年一贯课程纲要中含有生命教育的部分能力指标,高中新课程纲要中也纳入了生命教育类的课程,基本上建构起了十二年一贯的生命教育课程。最为突出的是在大学阶段,例如,多所大学以全人教育规划通识教育,开设生命教育相关课程,医学院及护理学院也在专业教育中增加伦理学、生死学、心理学等医学人文课程;多所大学开始积极培育中学生命教育师资,如东海大学设置了生命教育学程,高雄师范大学设立了生命教育硕士班,台北教育大学设立了生命教育与健康促进研究所,台北护理学院设立了生死教育与辅导研究所,南华大学设立了生死学研究所、佛光大学设立了生命学研究中心等。张新仁等通过对165所公私立大专院校的研究发现:目前大专院校推动生命教育的活动方式主要是生命教育专题演讲、研讨会或工作坊、座谈会、学生生命教育社团活动、生命教育读书会等;推动生命教育的人员以辅导员为最多,其次是教师,再次是心理师,还包括志工队、护理人员、心辅义工等;目前成立了生命教育社团或相关社团的学校有105所(占64.42%),鼓励学生参与生命教育“服务学习”活动的学校有81所(占49.69%),相关系所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的学校有21所(占12.88%),在通识教育中心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的学校有120所(占73.62%)[2]。
3. 民间团体推动
民间团体在社会各角落积极宣传推动,增加了社会大众对生命教育重要性的肯定,也是台湾生命教育蓬勃发展的重要条件。张淑美呼吁应多和社区或相关民间基金会合作[3],黄雅文等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社区推广策略[4]。值得一提的是社团法人“台湾生命教育学会”,它由孙效智、陈立言等热心生命教育的学者共同发起,于2004年成立,致力于生命教育师资培育(拟由台湾大学开设课程学分班)、开展生命教育学术研究工作、开办生命教育网站、规划与出版相关学术论著和教材、通过专案合作方式进行生命教育的社会实践推广工作。此外,还有一些基金会,如生命教育基金会、得荣社会福利基金会均出版了部分生命教育教材。另外,台湾的一些宗教团体,如佛光山和慈济等,都在生命教育推广上做出了卓越贡献。民间团体积极推动生命教育可谓是台湾生命教育的一大特色。
三、生命教育的内涵
回顾台湾生命教育的发展,由于缺乏系统的西方理论或实例作为参考架构,其理念及内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由散乱到统整的过程。陈立言整理了不同时期生命教育内涵的差异[5],大致在1998年之前主要与自杀防治有关,1999年之后由于受到全人教育和生死教育两大教育理念的影响,生命教育的内涵有所扩大。2003年起,孙效智等二十余位学者共同推动了台湾“生命教育教学资源建构计划”,逐渐形成对生命教育概念的共识,即“应具全人之周延性,涵盖哲学、伦理、生死、宗教与人格统整等各方面之议题,力求相关议题在学理上的系统性”[6]。
2006年颁布的《“教育部”普通高中生命教育暂行课程纲要》将生命教育定义为“探究生命中最核心议题,并引领学生迈向知行合一的教育”[7],包含三大核心领域与相关科目,分别是:终极关怀领域,包括“哲学与人生”“宗教与人生”“生死关怀”等科;伦理思考领域,包括“伦理思考与抉择”“性爱与婚姻伦理”“生命与科技伦理”等科;人格统整领域,包括“人格统整与灵性发展”等科目。除了正式课程,还通过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等形式,强调生命教育的实践行动,尤以体验活动和服务学习为主[8]。也有人认为台湾的生命教育内涵延展为五条脉络,即宗教教育取向的生命教育、健康教育取向的生命教育,生涯教育取向的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取向的生命教育,生死取向的生命教育[9]。
四、讨论与启示
相对于台湾,大陆地区的生命教育起步较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比较多。一是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不够坚实,内涵尚未形成共识,其目标、内容、方法等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全方位探索。目前相关学术研究较少,只在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所涉及。二是生命教育专业师资力量匮乏,生命教育基本是由思想教育工作者承担,生命教育涉及的哲学、伦理学等知识素养也是现行师资培育课程中所欠缺的。三是生命教育基本上是学校孤军奋战,至下而上的社会支持少,也没有自上而下的行政力量支持,学校和教师缺乏动力,课程和教材开发困难。中国大陆在推行生命教育时可以借鉴台湾的许多经验,本文仅提出以下几个主要问题进行探讨。
1. 重塑学校伦理道德教育,打破技术性知识的垄断地位
教育是为了传播知识,但知识究竟是什么?从实质理性的角度来说,知识是为了丰富个人生命并促使个人融入社会,它不能排除主观体验和个人情感,生命教育所传播的正是这样的知识。然而从工具理性的角度来说,市场经济崇尚的知识是可以转化成生产力的技术性知识,是追求物质利益的手段,生命也成为赚钱的机器。我们把这种新型经济称之为“知识经济”,认为只有这样的客观性知识才配被称为“科学知识”。由此一来,衡量教育的指标与衡量生产率的指标一样,变得表现主义。然而吊诡的是,“技术性知识没有让我们对社会有更适切的投入和参与,反而让我们可以合理地和巧妙地免除承担”[10]。
当书店的畅销书榜上充斥着各式“成功学”书籍,教人如何复制别人的成功轨迹,我们应当问问,他人的生命是可以复制的吗?当今社会衡量成功的标准就只有单一的“社经地位”吗?当我们质疑80后、90后是“垮掉的一代”的时候,我们应当问问,教他们追求人生真善美的教育在如今的教育中占什么样的地位。生命教育的功用,不是工具理性主导的知识实用性,而是对真善美等价值理性的回归;体现的不再是权力对人的控制,恰恰相反,是要挑战传统之“技术性知识”的统治地位和“制度化权力”之合法性,通过批判性反思建立起带有情感和价值观的参与性知识(1),体现的是人性的关怀。
然而,“技术性知识”和“制度化权力”不可能主动让位。台湾和中国大陆一样,是一个智育当道的社会,台湾推行生命教育的这15年,生命教育不可谓不在边缘挣扎。好在台湾的相关学者、民间团体一直对生命教育的功用有相当高的认识,不断敦促政府将生命教育纳入教改的关键环节,从非正式课程发展到正式课程,从学校教育扩充到全民教育,虽然路程坎坷,但总体来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大陆生命教育的推行,也需要有多方的主动诉求和自上而下的行政力量配合。更重要的是,教育者乃至全社会都应认识到缺乏基本价值观的知识是危险的,必须使教师从只负责智育的误区中走出来。只有对“有用知识”和“成功人生”的评价标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生命教育才能真正摆脱边缘化的地位。
2. 明确定义生命教育,分为价值教育、伦理教育、品格教育三个层次
生命教育与许多学科领域相关,与道德教育、伦理教育、价值教育、通识教育、公民教育、品格教育、情绪教育等均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导致其内涵定义不明确,在不同国家有所区别。台湾经历了一个探索的过程,最终确定的生命教育核心领域和脉络还是比较清晰的(见表1)。大陆的生命教育可以借鉴台湾的经验,从这三条路径深化对生命教育内涵的理解,避免概念模糊造成的“什么都往里面装”,最终因目标不明确而造成实施效果不彰的结局。
生命教育在其最高层次“价值教育和终极关怀领域”思索的核心问题其实就是哲学的本质问题———人为什么存在;伦理教育的核心问题则是什么是真善美以及如何追求真善美;品格教育则是人在实践领域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践行。这三个层次由下至上循序渐进、相互紧密联系。例如对大学来说,除了强调服务学习的社会实践,还应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规划完整的生命教育课程,并安排选课指导,避免学生在选课上的盲目性和无序性。
3. 加强政府推动、加入民间团体的力量,采用生命教育推行的“三角模式”
台湾推行生命教育的模式可以用一个三角关系来概括,即政府制订政策、学校推动实施和民间团体从旁推动。政府主要负责制定政策、提供资源和评估督导,推动生命教育师资培育;民间团体负责推广生命教育理念,着重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整合,连接生命教育与终身学习;学校教师和大学学者专家是研发课程与教材的主力,各校通过校本实践积累经验,改进生命教育实施效果。三方协同作用,有效整合资源,共同推进生命教育的开展。
大陆的生命教育基本上是各地政府各自出台支持政策,国家教育部没有制定统一的政策,没有将其纳入正式课程纲要,很多地区仍没有开展生命教育,在资源共享上远没有形成合力。生命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形成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纵向连贯系统,并横跨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家庭教育。考虑到中国大陆的民间组织力量比较弱,要想将生命教育发展成为全民终身学习的核心课题,仍需在政府主导下才能实现。目前政府要做的两件事,一是鼓励教师进行生命教育课程教材的校本研发;二是培训生命教育的专门师资。
生命教育强调知、情、行的统一。开发相关课程和教材、改进教学方法只是从“知”的层面推进生命教育的第一步,并且主要是在学校教育中推进。“情”的层面意指以生命教育触动情感,不仅涉及学校教育中教师的以身作则或课堂外的生命体验活动,也包括整个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行”的层面更加全方位、系统化,除了家校合作,还包括社会实践、社区活动、服务学习等,需要整个社会的配合。因此,壮大社会团体组织的力量,使其成为生命教育的宣传交流及实践活动的平台,也是分权趋势下大陆生命教育发展的可行之道。
参考文献
[1]林继伟,潘正德,王裕仁.生命教育对后现代台湾社会问题的回应[A].发表于2002年“全国”生命教育理论与实务研讨会论文集[C].台湾:育达商业技术学院,2002.
[2]张新仁,张淑美,魏慧美,丘爱玲.大专校院推动生命教育现况及特色之调查研究[J].高雄师大学报,2006(21):1~24.
[3]张淑美.生命教育研究论述与实践——生死教育取向[M].高雄:复文,2006.
[4]黄雅文,姜逸群“.教育部”委托生命教育研究专案报告“生命教育核心概念、系统架构及发展策略之研究”[R].台北:台北师范学院,2005.
[5]陈立言.生命教育在台湾之发展概况[J].哲学与文化,2004,31(9):21~46.
[6]孙效智.生命教育之推动困境与内涵建构策略[J].教育资料集刊,2002(27):283~301.
[7]“教育部”.普通高级中学生命教育暂行课程纲要[R].台湾“教育部”,2006.
[8]孙效智.当前台湾社会的重大生命课题与愿景[J].哲学与文化,2004(9):3~18.
[9]钮则诚.生命教育的哲学反思[J].哲学与文化,2004(9):47~57.
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与实践,在我国的发展轨迹,一般还是从基础教育领域中“应试教育”问题凸显为起点。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993至2005年,基本理论研究探索阶段。1993年,著名哲学家黄克剑先生在接受《教育评论》采访时提出了教育的三个价值向度: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从此,一种以生命治学问,以生命统摄教育,以生命成全每一个具体、健全的生命为旨归的新的教育理念开始进入中国教育研究与实践领域。面对基础教育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应试教育”,人的主体性在教育视野中的缺失,生命的活力被扼杀于课堂之中,1997年,叶澜教授在《教育研究》撰文《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倡导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构建有生命互动的课堂,把课堂教学看成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叶澜教授的观点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引发了对生命化课堂的诸多思考与具体实践。2001年,一项命名为“生命化教育”的课题实验,在福建省城乡学校以及全国各地的学校正式逐层开展。2001年,肖川教授开始关注和思考生命教育论题,认为生命教育的价值追求就在于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与实践,并参加了在台湾举办的生命教育国际高峰论坛,随后编撰《生命化教育丛书》。2003年,张美云撰写博士论文《生命教育》,从生命教育的目标、课程、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提出了建立生命意识教育体系。朱永新教授的《生命教育,让教育回家》指出“生命教育要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优化生命,激扬生命”。2004年,冯建军教授著《生命与教育》,基于生命与教育的本体关系的理性思考,探索教育的生命本质和生命化教育的理念、特点,构建了生命化教育的体系,书写“人”的生命教育学。随后,冯建军教授出版《生命化教育》,探索生命化教育理念在学校德育、课程、课堂、班级管理、学校生活和教师发展等方面的表现和实施要求,对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实践具有指导价值。2005年,刘慧博士著《生命德育论》,以新生物学范式视野建构生命道德价值期望,定位于成为优质自己,主张道德教育回到生命之中,遵循生命之道、关爱生命、生命有爱。2005年,刘济良教授出版了博士论文《生命教育论》。在基础教育领域,“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与实践者张文质编撰有《跨越边界——生命化教育的一些关键词》等生命教育相关著作或教材。
2005至2007年,基础教育实践拓展阶段。基础教育领域的生命教育实践探索活动率先启动。2004年底,辽宁实施中小学生命教育工程,省教育厅制定《中小学生命教育专项工作方案》,以此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上海出台《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2005年,湖北咸宁启动生命教育研究,并组织专家编撰中小学《生命教育》地方性教材。2005年以来,全国宋庆龄基金会也关注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和关心中小学生命教育活动实施,相继开展系列生命教育研讨会。2006年,肖川教授开展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六个核心理念为主线,主编一套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具有地方课程特色的《生命教育》系列教材,并在辽宁、湖北等地试用。2007年,湖北咸宁召开全国生命教育实验研讨会,并启动全国首家生命教育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实验区。
之后,基础教育领域举办生命教育研讨会、生命教育报告,编辑生命教育校本教材,生命教育活动蓬勃开展。如在“5·12”汶川大地震两周年之际,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办的“全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现场推进会暨2010年全国中小学生命教育年会”在成都举行,旨在进一步推广交流全国中小学实施生命教育的经验,提高教师生命教育的意识和操作技能。2010年,南京市丁家桥近十位老师分为6册编著南京市第一部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小学《生命教育读本》校本教材,书中囊括了一到六年级孩子经常遇到的生活难题。
2007年至今,高校生命教育发展阶段。当生命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高校如何教育大学生正确理解生命的内涵、激发大学生热爱生命、珍惜大学读书时光,亦成为一个紧迫的新课题。2007年,首届大学生生命教育高峰论坛在中南民族大学召开,有关专家认为,当代大学生潜在心理问题突出,由此产生的轻视生命现象严重,为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干预,生命教育应该被独立纳入高校教学体系。同年,武汉大学顾海良教授以经典案例点评和美文欣赏为主的读本形式,编辑《生命教育大学生读本》,并在武汉大学等校开设通识课程。2008年,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所举办港澳台两岸四地“公民教育与心灵教育”国际性高层论坛,与会专家就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且心灵境界得到不断提升的公民进行了深入而充分的研讨交流。上海市教育局启用《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湖南、辽宁等地试用省级教材《中小学生命教育》,云南省教育厅倡导“三生教育”,以网瘾问题、情感问题、诚信问题等专题为主线,以生命的发生与发展等为辅线来设计大学阶段的生命教育,编印《生命、生存、生活》读本。江西师范大学郑晓江教授结合中外传统生命哲学研究,大力推行现代生死观教育,多次在海峡两岸开展生死观讲座,著《生死智慧》《超越死亡》《感悟生死》《学会生死》等,2008年,郑晓江与张名源合编《生命教育公民读本》,为社会公民生命教育提供了一个可供阅读与学习的范本。2009年,欧巧云著有《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王晓虹著有《生命教育论纲》,王文科主编《生命教育概论》。2010年,肖川教授倡导成立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全国首家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以此为平台,凝聚生命教育研究师资,挖掘生命教育课程资源,弘扬生命教育先进理念,推广生命教育的实践成果,深入推动了全国范围内生命教育的系统研究与实践探索。
二、当前生命教育研究的若干问题
纵观我国生命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先从生命教育的理论探索开始,后有基础教育阶段的实践操作,而后高等教育領域才开始实施。概括起来,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理论分析研究较多,具体实践操作较少。无论是从系统研究还是个别研究,生命教育理论研究起步早,且在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均有切入,但没有形成遍地开花的格局。
2.基础教育关注较多,其他教育领域关注较少。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基础教育领域对生命教育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一些地方教师们编辑校本教材、举办生命教育专题活动,引发了学生对生命的省思,但对幼儿教育、家庭教育等关注不够。如何在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尚是一个空白,需要引起学界的深思。
3.学界研究关注较多,政府、社会对生命教育主题关注较少。当前生命教育仅是学界的研究兴趣与学校教育的焦点,社会上部分媒体时有报道,但总体还缺乏系统的宣传与介入。
4.学校生命教育启动较早,家庭如何参与生命教育的探究与实践较少。各地的生命教育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家庭如何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父母需要做哪些准备,以及家庭生命教育的方式方法内容等都需要研究与探索。
三、生命教育发展的未来展望
当前我国生命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在课程、教材、师资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总体看,生命教育未来的发展前景看好,趋向明确、健康、积极。
第一,生命教育理念将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生命是自由、完整而有个性的,教育的本真追求在于“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我们相信,关怀生命的教育,是开启智慧、点化生命、使人成为人的教育,是走出无人教育、功利教育困境的唯一出路。
第二,生命教育课程资源将覆盖不同学程阶段。生命教育的内容包括生命意识、生命安全、生命尊严、生命关怀和生命价值等。不同学程,应有不同的生命教育内容与形式。当前,中国台湾对基础教育阶段的生命教育课程研发较多,我国应借鉴台湾的成功经验与教学模式,通过整合现有学科内容,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特点,积极开发具有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生命教育资源体系,为生命教育的系统实施提供教学与阅读文本。阅读资料或教学案例参考,而目前还没有真正具有教材性质的生命教育课程文本。
第三,生命教育体系将从学校走向家校社一体。首先,父母应充分尊重孩子的生命体验,理解孩子的生命发展,关注孩子的生命成长,实现与孩子的生命对话,民主、平等地沟通交流,以父母积极的生命体验感染孩子,点燃孩子的生命之灯,激发孩子生命的活力,提升孩子生命的价值与质量。其次,学校应发挥资源优势,一方面为家庭教育提供智力支持与技术帮助,另一方面为学生的自由成长设计符合生命特点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满足学生的生命发展需要。同时,政府应以人为本,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王健,安徽阜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访问学者】
责任编辑/齐 欣
【生命教育与生存发展】推荐阅读:
优质服务是供电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12-18
对中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与体会10-24
七年级生命、生活与安全教育教学总结11-15
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课题方案06-21
三年级下期公共安全与生命教育教学计划11-02
学会生存作文:珍惜生命预防溺水07-14
生命教育教材06-14
提升生命质量教育10-23
台湾生命教育课程11-13
体育生命教育课题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