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诵读教学计划(精选8篇)
一、目标要明确、具体
朗读不是乱读、滥读。有的教师在进行古文教学时,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的一种简单过渡。学生朗读前,教师没有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没有认真听,忙着板书或自己思考着下一个教学步骤,这种放羊式的朗读方式是无所收益的。朗读前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标。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读顺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如读《兰亭集序》时,可以让学生先边读边思考:文章前后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抒发的是怎样一种感情?情和景是否一致?以问题来引发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的深层思考。
二、方法要灵活、多样
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接读、对读、分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一般说来,对学生不易读到位的课文,宜用范读指导。但是,范读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当然,不同形式的朗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其作用又各不相同。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我觉得在古文教学中,尤其要注意以下三种朗读形式。
表情朗读,即所谓的“美读”。这种朗读方式往往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情趣,使之专注于所学内容。它对一些情味浓厚,意境悠远的文章尤为适合,如《陈情表》、《赤壁赋》等。进行美读时,教师可选择质量较高的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比照感悟。首先放录音,要求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请学生朗读,比照两者的朗读情况,可以让学生明白该如何读,从而领悟文章的内涵,感受到朗读的乐趣。
配乐朗读。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诵读,即背诵。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已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背诵某些精彩的语段或全篇。这样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三、过程要合理、有层次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避免高屋建瓴一气灌到底。古文朗读训练有其阶段性。对学生来说,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有较高要求-掌握节奏,顺畅朗读,有最高要求-音韵和谐,传神朗读。具体的训练过程可分为:用普通话朗读→声音响亮,口齿清楚→速度适中,停顿适当→语气连贯,语调自然→表情达意,领会主旨。因为学生的理解过程是一个不断接受、补充、整合而构建的过程,需要反复观察、比较和练习。一开始,学生不一定都能对朗读产生很强烈的欲望,其朗读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练。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等形式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初读课文阶段,学生需要整体感知,初步感悟课文的内容。此时适宜采用速度较快的轻声读或者默读,不宜采用大声朗读、齐读或表演读等形式。这是符合学生需要且符合认知规律的。我教古文,不管是让学生听朗读录音,还是听老师范读,一开始都要求学生轻声跟读。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了感性的认识。然后让学生说说各自对文章的理解,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从朗读的主体角度来看,一般先由个别读,再到小组读,直至齐读。如此一步一个脚印的训练、指导,让学生易于接收,也体现了朗读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
1. 诵读是让学生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有效捷径
在古诗文的教学中, 诵读能够让学生积累更多文言文基础知识。古人的文章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 是很生涩的, 尽管老师讲了许多, 学生还是一知半解, 这时朗读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朱熹主张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 不可牵强暗记”, 其目的就是“多诵遍数, 自然上口, 久远不忘”。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的掌握和积累, 都不能单靠背解释、记术语, 只有通过诵读文章, 获得语感才能实现。“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能读准字音, 对文章的字词也就有所掌握。如对于一词多义现象, 即同一个词, 在不同语言环境中, 读音、意义、用法不同。我们可以在熟读熟记其读音时记住它的不同用法。例如“间”, 《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中的“立有间”读“jiàn”, 是“一会儿”的意思。而《口技》“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也读“jiàn”, 却是“夹杂”的意思。又如“数”, 在《狼》一文中的“又数刀毙之”读“shù”, 意为“几”。又如通假字,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中“说”通“悦”;“河曲智叟亡以应”的“亡”通“无”……文言文中多有生僻字、多音多义字、又间有通假字, 对于这几种类型的字词, 如果相关文章熟读成诵了, 感性例句积累多了, 生疏的也就变为熟悉的了。学生把文章读得文通字顺, 积累了基础知识之后。就为更深层次理解文章做好了铺垫。
2. 诵读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在古诗文教学中, 诵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古文的停顿, 往往会影响句子的意思。如果读错句子的停顿, 就不能正确理解句意, 甚至会曲解文意。如《狼》“其一犬坐于前”, “其一犬/坐于前”跟“其一/犬坐于前”意思是不一样的。又如《捕蛇者说》一文中的“而乡邻之生日蹙”, 应是“而乡邻之生/日蹙”, 而不是“而乡邻之生日/蹙”。再如柳永的《雨霖铃》文中“都门帐饮无绪”, 不可能念成“都门帐/饮无绪”, 而应是“都门帐饮/无绪”。这类情况还有不少, 指导学生诵读时必须分清句读, 才能疏通句意, 理解文意。
3. 诵读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像, 还能给予学生美的感受
在古诗文教学中, 诵读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像, 引起美的感受。反复诵读可以调动学生的记忆表象, 激起学生丰富的想像。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 它用极有限的字数表达深刻的内涵, 不展开想像, 就无法走进诗人创设的意境, 无法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我们让学生在想像中诵读, 在诵读中想像, 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诵读, 感知形象, 运用想像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 品味诗意, 走进诗的意境。如读《出塞》, 可试图让学生化身唐代诗人展开想像:登上塞外关城, 明月下, 望着辽阔的荒野……为了戍守边境, 这关城, 从秦汉到现在, 洒下了多少征人戍卒的血汗?战争却为什么连年不断呢?只有充分发挥想像, 才能较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在诵读文章时, 只要能开启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地反复诵读, 在“之乎者也”中, 把握语脉, 进而把握思想的脉搏, 就能消除与古人的距离感, 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诵读得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 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 无论兴趣方面, 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诵读, 不仅有助于走进诗人的意境, 更能感受文章的人物美、情感美、思想美。如诵读“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浮现在我们眼前的, 是周瑜风流倜傥的儒将雄姿;吟诵“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我们向往的, 是充满着和谐清静的大自然的纯真;轻吟“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时, 那情人分别时惆怅的情景尤如在眼前。
诵读, 正是通过语言的感知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 从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
4. 诵读能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
诵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如果说阅读古诗文是我们超越时空和古圣贤心灵对话的话, 那么诵读古诗文就是我们“替”古圣贤抒发思想情感的过程。这一过程, 也是学生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的过程。他们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的同时, 也会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当学生神情肃穆地朗声诵读《〈孟子〉二章》“生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时, 升腾在他们心灵中的不就是那股超越古今的浩然正气吗?当学生慷慨激昂地高声诵读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时候, 充溢在他们肺腑的不也是那种荡气回肠的爱国情操吗?而吟哦着“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时, 学生也将把这做为鼓励自己求学好问的箴言。高歌着“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学生也会将它当作激励自己永不言败的自信。这样日诵日习, 塑造的将是高尚道德情操和完美的人格。
5. 诵读有助于培养学生“说”“写”的能力
一、激发学生诵读兴趣,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1、营造诵读氛围。
一讲。讲诵读的好处。我告诉学生,诵读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叶圣陶先生就曾经说过:“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不仅理智了解,而且亲切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化而为读者的东西。”诵读可以提高写作水平。许多文学大师都认为“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而且诵读有益健康。放声朗读,清胸通肺,可使人神清气爽。讲名人诵读的事例。如白居易曾“昼课赋、夜读书……以至口舌成疮”,韩愈日记数千言,“口不绝吟于六世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篇”。鲁迅小时候能把一年中念过的尺把高的书从头到尾背下来;郭沫若八岁能熟背《唐诗三百首》;巴金少年时代能背好几本书,其中包括《古文观止》。讲诵读教学法的地位。我告诉学生,诵读教学法不是古诗文教学的“旁门左道”,而是我国语文教学传统的有效方法,且在理论与实践上接近于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的“渗透式学习法”——即在没有完全弄懂的情况下以体会式的方法学习。
二辩。组织同学们通过辩论区分“诵读”与“死记硬背”两个概念。使学生明确“死记硬背”是对知识没有理解,也不要求去充分领会,更不管是否灵活运用,硬性规定死记。读时,对内容置之不顾,为背诵而背诵。而诵读则是要求多读、熟读,在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这样既得之于口,又铭之于心,从而达到闭目成诵,记忆深刻,牢固掌握,运用自如的境地。通过辩论,使学生消除对诵读的逆反心理,并认识到通过诵读向大脑输入信息,储存知识财富,是学语文的基础,没有这一基础,一切都将成为空中楼阁。
三立。即立规矩。我规定语文早自习必须大声朗读课文;每节语文课前科代表必须组织全班同学诵读一首古诗词;每个学生必须有感情地诵读完教材上的所有课文(包括《语文读本》),教室前面张贴了“学生诵读进程一览表”,定期小结;我还建立了检查制度,成立了“诵读检查小组”,每周对全班同学诵读情况检查一次。通过这些途径,点燃了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2、鼓励学生竞争。通过各种竞赛形式,使学生处于兴奋、精神集中而又兴味盎然的状态。竞赛有时侧重于读:看谁读得流畅,质量高。背诵竞赛的形式也力求多种多样。如定时背,看谁用的时间最少;抽签背,看能否抽到哪篇就背哪篇;小组(男、女生)打擂,在限定的范围内出题背诵,然后评出胜者。并坚持“诵读之最”月评比,给予奖励。
3、精选诵读方式。千遍一律的诵读,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我注重根据教学需要,选用恰当的诵读方式。较难的课文,我就采用领读、范读的方式;人物对话较多的课文,我就采用让学生分角色读;诗词歌赋,我就让学生齐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品评课文时,我就让学生诵读与默读相结合……力求学生对古诗文内容及思想感情的把握,对艺术特点的认识。
二、注重诵读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诵读的质量
金代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中曾经写道:“鸳鸯绣出从君看,莫把金针度与人。”我们语文老师所做的工作应反其道而行之,“把金针度与人”,不仅使学生明确诵读重要,而且应加强诵读方法的指导。
1、指导学生读出韵味。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献资料所使用的一种基本的书面语言形式,三千多年的时空距离,造成其与现代学生的隔膜,学生学古诗文就像与陌生人交朋友,只有拆除那道隔断千里的心理防线,才能让学生走近古诗文,学好古诗文。古诗文往往一字多义,不易理解,但它语言高度凝练,讲究声韵和谐,讲究朗朗上口,只要多读就一定会读出它的韵味。读,首先要读准字音,读懂词义;其次,要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再次,要读出意蕴。如学习《咏雪》,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解决字音词义的问题,再让学生边读边划出句子节奏,然后学生找出朗读时要变化的语气(如“大雪纷纷何所似”要读出疑问的语气,“未若柳絮因风起”要读出神气的语气等)。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一个个读得摇头晃脑,一副有滋有味的样子。当然,这只是初步感受古诗文韵味的魅力,是读的最低层次。
2、指导学生读出情味。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而只有“读之以情”,学生才会“感之以趣”,才会达到叶老所说的把吟诵“看作一种享受”的境界。我告诉学生,语气中的“语”,指有声语言,“气”指朗读时的气息状态,即语言流露出来的气韵。这当中,不但有语意,而且有情思;不但音随意转,气随情动,而且因情用气,以情带声。这样,一段文字读出来,既有外在声音,又有内在的思想感情。学生诵读古诗文时,常犯的错误是不善于把握句子的感情,有“语”而无“气”,我就引导学生从句中品“情”。“情”品准了,我再引导学生根据“情”的表达需要,选择不同的语气去读。如:“爱”的感情应读得“气徐声柔”;“憎”的感情应读得“气中声硬”;“悲”的感情应读得“气沉声缓”;“喜”的感情应读得“气满声高”;“惧”的感情应读得“气提声凝”;“怒”的感情应读得“气重声粗”……
3、指导学生读出意味。文言诗词是最袖珍、最精练的文学样式,它往往借助意象来渲染一种氛围,借助跳跃的诗行来表达一种意境。其和谐的音韵,或铿锵,或缠婉,或迭沓,或明快,或含蓄;只有读到了位,才能把眼前的方块文字,转化成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如杜甫的《登高》被称之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写的是诗人年老多病,独自登台的所见所感。其中的情感不读不足以品味。因此在学习时以读带讲。“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要读得悲壮、雄浑,“萧萧”与“滚滚”要适当延长。“无边”与“萧萧”组合在一起,飒飒有声,如泣如诉,加上滚滚而来的长江咆哮不止,读来脑海中必然浮现一幅壮阔的画面,自己读的声音就是落木江水之声;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苦之感怎不顿生心底!
4、指导学生读出美味。对于古诗词或优美的文言文,让学生反复涵咏,不仅要读出作品的内容美、语言美,还要读出作品的形象美、韵律美、意境美、情趣美来,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素养。如《琵琶行(并序)》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一段,是对音乐的描摹。“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读,要有欢快情调;“间关”两句速度要放慢,读得流畅;“冰泉”以“裂帛”戛然而止。诗句本身的音韵就把音乐的粗重、轻细、流利婉转、激越雄壮表露无余;音乐与诗文妙绝天成,诗文本身就是一首音乐在流淌。读到情深处,自己的感觉便可以和作者的想象力一起飞翔,心灵得到舒展,美便悄然在心中栖息。
5、指导学生读出余味。“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好的音乐带给人的感觉。读古诗文也能读出这种味道。“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古诗文要多读,还要不断创新。用翻译解说内容,用描述再现意境,用抒情表达感受,用吟诵沟通情感,这些都是读古诗文值得一试的好方法。然而要读出余味,还需要在课的尾声再掀起一个高潮,让学生在精彩纷呈之中回味无穷。我在上完古诗文后,要么让学生用一幅对联概括内容,要么用一句简洁哲理的话表达读后的感觉,要么用名言警句赏析作品风格,要么让学生续写文后的内容……学生参与踊跃,情绪高涨,常常妙语连珠,令人惊讶。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提高古诗文阅读的能力
1、读思结合的习惯。
我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边会意。一是读中辨义,体味词的语境义。二是读中析句,体味作者匠心;三是读中质疑,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四是读中会意。“会意”就是领会古诗文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因为古典诗文语言是跳跃式的,加上作者在字词上有精雕细刻的传统,“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这就需要反复阅读课文,联系前后语句,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加上合理的想象补充语句间的跳跃间隙,在整体上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领会文章的主旨。又要在此基础上抓住关键字词,研读感悟,体会那些关键句子的表现力,体味文章的艺术魅力,达到有所借鉴,有所得益。
2、读品结合的习惯。
读古诗文的最高层次,就是要求学生学会品味,学会赏析。通俗地说,就是要学一点“评头品足”的功夫,它是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能力的最好途径。它要求通过作品的文学语言把握艺术形象,具体认识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面貌和本质,体会作者蕴涵其中的思想感情,品味作品的艺术技巧,从而获得欢欣愉悦。这是一种心智互动的活动。在古诗文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边诵读边抓住对文章主旨或特别有表现力的句子或关键词语,通过换一换(用同义或近义词语)、调一调(调整原文的词序、句序)、联一联(联系前后词语或段落)、增一增删一删(增删原文的词语或句)等方式,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使用的妙处,进一步体味文本的要义,深一层感受文本的风格艺术。同时,我还让学生找出对古诗文中感受最深或最欣赏的词语、句子或段落进行鉴赏性品读,从而形成语感。譬如,学习杜甫的《登高》,学生可以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或品味诗中字词“清”“白”“急”的妙处,或评品“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画面,或体味“猿啸哀”“鸟飞回”的伤感与凄凉。其中,有学生这样赏析:“整幅画面是黯淡的,它照出诗人心中凄凉。特别是‘猿啸衰’和‘鸟飞回’”这两个细节,跟诗人素有的伤时感情联系起来看,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这样,学生调动主观情感,认真读,用心品,不再局限于诗本身的思想和内容,开始寻找诗的新的生命。
3、读写结合的习惯。
在古诗文的教学过程中,我比较注重让学生进行改写、仿写和话题式写作的训练。《邶风·静女》在学生改写的文体中出现了许多“现代版”,远古与当代的距离在学生们的感受中拉近了,人性中最美好、最纯真的感情——爱情,得到了凸现。在《梁祝》音乐背景下,一起走进《孔雀东南飞(并序)》的世界,讨论完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之后,要求学生对原材料进行剪辑,加入合理的想象进行改写。学生用心去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命运,写出了容易触动心灵的内容,净化了自己的灵魂,捕捉到了人性中真善美的东西。通过这种训练,可以把感受到的意蕴美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成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上升到一种思想高度。读促进了写,而写反过来又加深了读。
三年来的探索与实践证明:诵读教学提高了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让学生在经典古诗词朗诵中成长
一、指导思想:
古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凝练的语言,和谐优美的音韵,让人徜徉其中而流连忘返;其蕴含的哲理让人深思而引为箴言;其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与骄傲。而古诗文诗歌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是民族精神的教科书,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让每一位炎黄子孙都深深地烙上了龙的传人的印迹。
我校开展萌芽诗社社团活动,组织学生通过“直面经典 诵读诗歌”,意在把学生引入古诗文的海洋,让他们与高尚对话,与智慧碰撞,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的热情和兴趣,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学生品味;扩大学生语文知识面,积累古代诗文材料,为进一步鉴赏古代诗文打下坚实基础;从而打下扎实、厚重的文学功底。
二、设计构思:
我国的古诗文浩如烟海、源远流长,是祖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古诗词112首。古诗文语言凝练,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千百年来,很多卓有成就的学者,在回忆自己成长历程中,都感慨得益于早年的启蒙教育,尤其是古诗文的背诵对于培养坚定的人生信念及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影响了他们一辈子的修身和治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让学生从小诵
读古诗文是提高其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根据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少年时期的儿童就像一棵棵幼苗,不但处于既有能力记忆也善于记忆的最佳时期,而且可塑性也相当强,让他们大量诵读一些古诗文,认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了解先人的境界,认识祖国文化的伟大,丰富学生的积累,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如何使学生热爱我们文化瑰宝,如何使学生在有情趣、积极的心理状态下开展诵读,丰富文化积累,感悟古老文化的精髓,养成诵读古诗文的良好习惯。学校因此提出成立“萌芽诗社”,开展古诗词诵读活动。我坚信:我校的孩子们终会长成参天大树,因为诗意已经在他们的心中悄悄萌芽……
三、活动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诵读习惯。2.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领悟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3.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四、活动原则:
1.重素质,重积累。让学生在多读、多背、多积累。加深对民族文化的积累和认识,认识到民族精神的丰富博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注重实践:活动着眼于过程,注重发展,重视操作,强调行动性,开放性和生成性。
3.讲求合作:在活动中,必须改变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彼此孤立的封闭现象,强调相互合作,相互促进。
4.发挥主体:只有当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良好的诵读氛围中,主动认识自己的各种表现,体验自己在诵读活动中的情感,自己提醒、监督自己的行为,学生的主体性素质才能提高。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活动形式: 1.结合游戏诵读。
2.结合我校花文化特色诵读。3.结合四季变化诵读。4.结合节日欢庆诵读。
5.结合诵读古诗词进行诵读或默写比赛。
六、活动组成员: 辅导老师:张素芳
李银花 活动学生:
四、选取材料: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
五、活动时间: 每周二、四。
一、指导思想:
古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人类文化的宝库。她是宝贵的精神食粮,不仅蕴含着深刻的知性美和崇高的人格美,更积淀着一个伟大民族不灭的精魂;她是民族精神的教科书,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让每一位炎黄子孙都深深地烙上了龙的传人的印迹。为全面落实新《课标》理念,展示我校课改实验的成果,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结合我校工作计划的安排,将开展小学生古诗文诵读系列活动,意在把学生引入古诗文的海洋,让他们与高尚对话,与智慧碰撞,培养学
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的热情和兴趣,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学生品味;扩大学生语文知识面,积累古代诗文材料,为进一步鉴赏古代诗文打下坚实基础;从而打下扎实、厚重的文学功底。
二、具体工作:
1、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在大量诵读的基础上,摸索出积累、背诵古诗词及诵读古诗文的方法。利用课前2分钟诵读古诗文,营造古诗文诵读的氛围。
2、古诗与练笔相结合,以诗促写。通过改写、扩写、续写、仿写古诗、写“学古诗、背古诗、用古诗”的感受、诗配画,画填诗、办与古诗词相关的板报、专栏等形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古诗文诵读能力。
3、高年级利用校本研修研究古诗词的文学常识、诗人的生平、写作风格、背景、创作故事等,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
4、创设一种富有古诗文学习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古诗文学习积累的主题系列活动,开展各类丰富多彩、主题鲜明的古诗文学习实践活动,为学生的诵读提供资源和帮助。
5、为取得广大家长的支持,激发广大家长积极参加古诗文诵读活动,一学期下来,学校将组织一次古诗文“背诵古诗文”比赛,并对各班背诵情况进行评比,并颁奖。
三、学习方法:
1、各班在学校划定范围内自由选读选背;
2、利用早自习或其它时间自由诵读;
3、观看或收听专家诵读指导视频资料;
4、老师适当作些赏析辅导,以便诵读;
5、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诵读或默写比赛。
四、选取材料:《小学生必背古诗词》
五、诵读大致时间安排
每节上课前2分钟各班必背。每周的诵读课,低年级讲解背诵古诗三首;中年级每周四首,高年级每周五首,共计90首。
18周,共
小学古诗文诵读活动总结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经典更是灿若星河,这些优秀的文化经典,凝聚了前贤的大智大慧,睿语哲思,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可以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孩子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做人是我们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初衷。活动的实施,如清风涤荡校园,于无形中净化着每一个人的心性。我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研究和实验中,引领学生们走进文化经典的圣殿,汲取精神的营养。一年来,我们欣喜地听着,看着,感受着经典带给孩子们的种种欢娱和教益,并时时为身边的一个个小小镜头感动着,感染着,可以说,是经典诵读让书香满校园,是经典诵读让孩子们从此受益终身。
在学校,如何让学生被经典所吸引,真正做到“乐读”“美读”呢?我们精心设计了许多活泼有趣的活动形式,引领孩子们在玩中、在乐中诵读经典,如安排好诵读的时间,每天利用课前2分钟的学习时间,开始是集体读,读的形式很多,有轻读,朗读,领读,引读,接龙读,师生配读,男女生对读,方法灵活多变。实践证明,“多样诵读”可以大大激发诵读兴趣,学生们在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形态美、意态美、节奏美和韵律美,从而亲近并热爱母语,景仰祖国悠久文化,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后来因为学生记忆的快慢拉开了距离,我们又用奖励的办法,凡是背诵下来一首诗的,我们就奖他一面小红旗,最后看谁的小红旗得到的最多,他就是诵读经典小博士。在这种积极的鼓励之下,学生们的背诵热情一天天增长。在家校的共同努力下,班级涌现出大批的经典诵读小博士。在“读经典,学做人”活动蓬勃开展的同时,大家惊喜地看到了孩子们一些崭新的变化——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口中吟诵的这些古老的句子已悄悄地走进了孩子们的生活。有时它在校园,有时它在家庭,有时它在社会生活中。
“正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那些曾经读过的美好纯洁的句子对学生们来说,真正做到了“进我耳,入我心”,时刻指导着他们的言行与思想,它在微笑地告诉孩子们,怎样才可以成为一个真正高尚的人。
回首和孩子们一同走过的诵读之路,我们感慨;看着学生们在经典中获益,我们欣慰!“读经典,学做人”活动还将继续深入地开展下去,臵身于书声琅琅的校园,我们深深地相信,今天读经诵典的稚子孩童,便是明日德才兼备的国之栋梁。
中岳小学古诗文诵读活动小结
近年来,我校在当前教育形势下,结合实际,确立了以古诗文诵读为特色的校本学习。经过全体师生的探索实践,我校的特色工作出现了一定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首先,依照本校制定的《小学生古诗文诵读方案》,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并做详实部署,使特色学校活动的开展做到学校有方案、班级有计划、学生有保证,在思想上重视,在认识上提高,在做法上统一。力求言必行,行必果,使我国民族文化史上的这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校熠熠生辉。通过诵读与背诵竞赛,孩子的语文素养有了一定的提高,写作能力也着实有了长足发展,现对本次活动总结如下:
一、调动孩子诵读古诗文的积极性
开展诵读古诗文活动之前,我校以年级为单位进行总动员,教师谈感受,孩子谈想法,亲身的经历,更具有感染力。其中李老师说道:我小时侯,也曾在父亲和老师的强迫下背诵了一些还不能理解的古诗文,虽然当时不得要领,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发现那些东西都渐渐内化为自身的修养、思想的精髓。年
长以后,孩提时代在课本上学过的东西渐渐都忘记了,但唯独背诵过的一些古诗文耳熟能详,朗朗上口,由此内化成自身的思想、性格与修养,更是如影随身般地跟随我的一生。多么实在的话啊!感动了一批师生;有的同学谈到:我一定要大量背诵古诗,因为我以前就背了不少,每次作文时,我总用它来开头或结束,既丰富了内容,又增添了文采,还提高了我的写作能力。谈的一点不假呀!古诗名句,在文章中不但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更能显示出作者本身的文化底蕴和写作底功。
二、激发孩子诵读古诗文的兴趣
为培养孩子诵读经典的兴趣,我们分年级段,师生一起搜集了引用古诗文名句的文章,重点朗读,体会作者的妙用之处,来引发孩子诵读古诗文,引用古诗文的兴趣。
三、加强孩子诵读古诗文的指导
首先我们本着“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但求背诵,终生受益”的思想,引导孩子多读,即可朗朗出声地诵读,也可低唱慢吟地诵读,让孩子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完全适合孩子古诗文的诵读方法。
其次我们采用了同类连块诵读法,也就是把描写同一类事物或情感的古诗文归类加以比较,再进行分块记忆,这样不但孩子记得快而且记得准,不混淆。比如:描写思念亲人的有王勃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峨眉山月歌》、《静夜思》;描写具有个性植物的有王安石的《梅花》、郑燮的《竹石》、陈毅的《青松》、《秋菊》;描写朋友间友谊的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高适的《别董大》;描写珍惜时间的有《长歌行》、《劝学》、《惜时》;还有描写春、夏、秋、冬、爱国思乡、田园风光等等。人常说:“有比较,才有鉴别”,也是完全适合儿童诵读经典的好方法。
其次,亲身感受法,诵读古诗,一方面是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去观察,在体验中感悟一些东西,如:《草》、《锄禾》;另一方面是通过教师或大人的忆苦思甜来理解,如:张愈的《蚕妇》、颜仁郁的《农家》、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第三,我们通过古诗收听,激发学生背诵古诗的欲望。目前,我们把这些古诗分成低中高不同级段年级的范围。低年级背诵的有:《草》、《咏鹅》、《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绝句》等;中年级有:《春晓》、《江上渔者》、《游子吟》、《村晚》、《清明》等;高年级的有:《出塞》、《如梦令》、《过故人庄》、《登鹳雀楼》、《秋浦歌》、《过零丁洋》等。每到课间或者课外活动的时候,我们的校园广播就开通古诗朗诵栏目,学生学得很快,而且越来越感兴趣。
四、引发孩子诵读古诗文的热情
针对本次活动,为能有效持续地开展,我校分三步走:①背诵;②讲解;③引用。以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引发孩子诵古诗文的热情。
首先我们进行诵读竞赛活动,通过小组、班级、年级、学校层层竞赛,从面到点,从点到面,从量到质,从质到量都有显著的变化,各种评比和评价激励了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为本次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创设了良好的开端。
其次,我校在各班级黑板新开辟了一块古诗文的天地,每周两首,每节上课、下课前集体诵读;在设立课前演讲时,把孩子讲解古诗文作为一项主要内容。
第三,我们组织了引用古诗文名句的马拉松赛,对在练笔过程中能引用古诗文名句的孩子,小会喝彩,大会表扬,及时奖励,引发孩子诵读古诗文,引用古诗文名句的热情。另外,我们由背诵《三字经》,到讲三字经里面的故事,一步步引导学生诵读、理解、感悟。
本次活动的开展一年多了,但对我们中岳小学来说,这仅仅只是开始,我们要把它贯穿于我们教育教学的始终,真正地继承
和发扬我们的民族文化,为熏陶和感染新一代的少年,让我们携着孩子的双手沉下心来——读经诵典吧!。
古诗文经典诵读评价方案
古诗文诵读不能让学生觉得是一种负担,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爱好确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让他们觉得“我要诵读”,从而提高学生自主阅读兴趣。
一、评价内容:
1、《中岳小学古诗文诵读计划》各学段规定内容。
2、校本课程之《中华传统经典诵读》。
二、评价类别:
★学生评价类别
1、达级评价:由高到低依次为:三级—二级—一级。
2、榜样评价:古诗诵读小诗仙。
★集体评价类别
古诗文诵读示范班—优胜班—合格班
三、评价标准
★达级评价
★达级级位:确定为三级。
★一级:还需努力:对指定篇目和自选篇目的诗文背诵不熟练,有错误,没有初步感受情感和内容。
★二级:过关:对指定篇目和自选篇目的诗文能熟练背诵,达到正确无误,在诵读中能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三级:很棒:对指定篇目和自选篇目的诗文能熟练背诵,有感情,达到正确无误并能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品味出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榜样评价
班级诵读比赛的前三名为班级古诗诵读小诗仙。
年级诵读比赛的前六名为校级古诗诵读小诗仙。
★集体评价
以年级为单位,以学校期末组织的达级抽查的达级率为依据。三级达级率最高的为示范班,第二名的为优胜班。二级达级率90%以上的为合格班。
四、评价原则和方式
1、轻横向评价,重纵向评价。
由于每位学生知识基础不同,接受能力不同,理解、感受、领悟能力也不同,因此应该在评价中强调重视纵向评价。如:为每位学生建立了古诗诵读达级卡,记录总结每位学生在阶段时间内的进步,加强自身的纵向比较,督促学生多诵读,多涉猎。
2、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学生自我评价:利用达级卡和记日记的方式,记录自己的进步和成长。
★教师评价:教师通过即时评价对孩子进行古诗文诵读的反馈。
★家长评价:通过校讯通的形式向家长通报,使家长对孩子古诗文诵读进行评价。
3、建立班级达级制度。
设立经典诵读评价卡,背过的同学自己在上面打勾,并在星级评比台上奖励一颗星。评价卡分别由“教师、家长、小组、自评”四部分组成,形成评价体系,使经典诵读持久、有效地进行。
4、达级方法:
(1)达级分抽签必背与自选两部分。必背为指定的古诗文题目。
(2)自选的形式多样,既可从提供目录中选择,又可以是课外的,形式也不限,如:配乐朗诵、表演、诗配画作品、展示平日诵读本的积累,古诗文手抄报等。
(3)在学生的具体情况中可以实施免考制,体现评价的创新。
(4)学校每月按计划进行全校的达级活动,学期末对达级的学生颁发达级证书。
5、各班定期组织各种形式的诵读竞赛活动,“看谁背得好”,“看谁背得多”,“看谁背得快”,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争创书香班级。
6、学校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背诵经典古诗文评先表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感染,受到启发,受到教育,进一步激发吟诵兴趣。
7、将经典诵读活动与优秀班集体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养成良好的行为道德习惯。
8、把经典诵读纳入到学生的评价体系中,通过多种方式激励学生,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附:美文诵读评价标准
一、朗读能力(80分)
1、语音(30分)
A、朗读时吐字清晰,发音正确,并能准确把握停顿和重音。(24—30分)
B、朗读时吐字清晰,发音基本正确,能注意停顿和重音,且处理得基本准确。(18—23分)
C、朗读时吐字不够清晰,发音不够准确,对停顿和重音处理得不够恰当。(12—17分)
2、语调和语速(30分)
A、能运用适合于所读材料的恰当的语调和适中的语速十分流利地进行朗读,没有读断、读破的句子。(24—30分)
B、能注意语调、语速,并与所读材料的内容基本适合,朗读时比较流畅。(18—23分)
C、不能运用恰当的语调和语速进行朗读,经常读断、读破句子。(12—17分)
3、感情(20分)
A、能正确体会阅读材料的思想感情,并且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16—20分)
B、能正确体会阅读材料的思想感情,在朗读中基本能够表达出来。(12—15分)
C、能基本体会阅读材料的思想感情,但不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8—11分)
二、仪表、神态(20分)
1、上台表演时,仪表端正,落落大方;朗读时表情自然,并且与所读材料的内容协调。(16—20分)
2、上台表演时比较大方,朗读时表情也比较自然,与所读材料的内容比较协调(12—15分)
3、上台表演时比较拘谨,朗读时表情不够自然、大方,与所读材料的内容不够协调。(8—11分)
少先队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校少先队工作以胡锦涛总书记“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寄语要求和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及省少工委四届六次全会精神为指导,在领导和各位老师的支持下,以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教育为重点,全面推进“雏鹰行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行动,加大深化手拉手互助活动,组织开展“争当文明学生”活动和形式多样的活动,拓宽了队员的活动领域,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积极、开拓、自立、创新的作用,开创了小学少先队工作的新局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完善各项制度,切实抓好少先队的基础建设。
1、加强辅导员的队伍建设。我校少先队组织将始终不渝地抓好辅导员的配备、选拔、培训工作,落实辅导员的有关政策,为辅导员的学习、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利用业务学习和班主任工作例会,组织学习研究工作,提高辅导员的少先队工作水平。
2、加强少先队阵地建设。继续办好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并准备启用小红枫电视台,为培养队员们的创新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条件,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创设浓厚的氛围。充分发挥大队委、红领巾值日岗、校园小校警的功能和作用,使之成为学校的得力助手。
3、加强少先队理论研究和信息交流。我校少先队把理论研究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重视提高辅导员的理论水平,开展论文和活动方案的评选活动,切实重视信息交流,努力做好《少年报》、《少先队小干部》、《中国少年儿童》等报刊的订阅工作,拓宽队员的视野和增长见识。
二、强化队员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文明礼仪习惯。
小学生求知欲旺、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是形成良好行为和品德的最佳时期,我们注重狠抓养成教育、及时纠正队员不规范言行。我们就从升旗仪式的排队、行礼做起,教他们做到升旗时行队礼或注目礼等,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他们进行常规训练。为保证养成教育的实效性,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求班主任严抓实管、经常、反复地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进行一周一达标活动,要求队员记清记牢,做到淳淳教导,坚持不懈;二是学校对规范队员行为采取正反两方面教育相结合的办法,学生会干部进行不定期的检查,通过广播及时表扬、批评,让年级与年级、班级与班级进行评比,并把检查、评比的结果列入班级考评内容中。我们还举办家长学校,定期进行家长会,让家长了解队员在学校时常规要求,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抓好养成教育。
三、实推进少先队基础设施建设,促使自身建设上新台阶。
我校一贯坚持做好少先队的各项常规工作,促使少先队组织充满活力。我们始终坚持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并举,着力加强少先队自身建设,在深化主题教育的同时,基础建设得到了切实加强。
1、坚持规范的升旗仪式。每周一全体师生肃立在庄严的五星红旗下,在雄壮的国歌声中聆听着国旗下讲话,使学生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教育。
2、坚持红领巾广播。每周一次,由各班推选出普通话水平较好的学生轮流主持,内容力求新颖,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接受教育,健康成长,快乐成长。
3、坚持四项竞赛评比制度。为了使队员们时常保持良好的行为道德,大队部加强了红领巾值日岗管理制度,并成立了“校园小校警”,通过检查,进一步督促队员日常行为的规范,优良的品德逐渐形成。每天由大队部组织大队委员及值日教师,强化对全校学生的卫生、两操、纪律、红领巾等方面进行检查,每天检查每天公布。并结合班级争星来检查督促队员的一言一行,检查校园的洁、齐、美,使校园“文明之花”常开。
3、坚持“主题队会观摩”制度。主题队会是展示学生活动成果的场所,是锻炼学生能力的舞台,这学期对各中队主题队会进行拍照、评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强化活动,少先队工作丰富多彩。
1、继续实施新一轮雏鹰争章活动。活动强化争章过程的体验环节,帮助少年儿童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学会一种本领、培养一种习惯。结合“雏鹰争章”活动,设立诵读章、自护章、安全章等,进一步增强少年儿童的思想意识、法律意识和自护自救意识,提高自我救护的本领。各中队充分利用好《雏鹰争章手册》,指导少先队员开展丰富多彩的争章活动,促进少年儿童全面素质的提高。
2、开展“享受读书快乐,读书快乐生活”读书月活动。开展本次读书月活动,构建有特色的书香校园文化,在浓郁的读书氛围中,让队员们真正的多读书、读好书,体会读书的乐趣,帮助少先队员们从小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努力养成主动学习、不断学习的良好习惯,推动校园文化、中队文化的建设,提高大队、中队的凝聚力,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3、在十月十二日---中国少年先锋队的生日前夕,学校少先队大队部举行了一年级新生入队仪式(另有5名参加了少年宫组织的在宋奶奶像前入队仪式)。这是一个让少先队员难忘的日子,在热烈的气氛和庄严的宣誓中,50名一年级小朋友成为了光荣的少先队员,成为我们少先队大家庭中的一份子。
4、深入开展了 “文明我先行,礼仪伴成长”主题教育,在此次活动中,全校上下认识统一,宣传到位,措施落实,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如争创文明班级,行为规范每周一练,成立卫生监督岗养成文明行为,开展文明礼仪为主题的班队课并安排时间和内容倡导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家庭,宣传礼仪知识,实践礼仪行为,做文明礼仪的宣传者、实践者、示范者等等。
5、努力提高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大队部组织开展了校园文化建设——“壁画大赛”,以及“古诗文诵读”手抄报评比,并结合书画赛的作品,让大队委成员全部参与,把同学们作品上墙,一来美化了学校的墙壁,优化了育人环境;二来又展示了同学们的成果;三来又是培养和检验全校师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6、开展一系列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心和奉献教育。12月份,开展全校师生为“挽救任阳中学卢韧同学的生命”捐款活动,全校共计捐款5000多元。
7、继续开展“红领巾手拉手”活动,采取多种形式,以“同在一片蓝天下,手拉手共同成长”为主题,通过手拉手找朋友、交朋友、看朋友,打造少年儿童互助互学的纽带,奏响共同进步的和谐童音。
回顾这个学期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在以后 的工作中,将扬长避短,使少先队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唤醒“沉睡”的教师
近年来,由于经济大潮的冲击,学校不再是世外桃源,一部分教师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能安心工作,教师的道德品质和工作作风有所下滑。今年7月1日,我校组织开展“三问教师”大讨论,这真是顺应时代要求的活动,给每一位教师喝了一支提神醒脑的清醒剂。在这场“三问教师”大讨论中,我无法臵身事外。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分子,特别是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我首先要“三问”自己,给自己的师德、教学水平、为人师表一个客观合理的评价。
一、用爱心做事业
自踏上三尺讲台的那一天起,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高度的政治使命感伴我度过了18个春夏秋冬。一直以来,我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爱满天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成了我工作和学习的精神支柱。刚工作的前几年,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为了培养一个有凝聚力的班集体,我对学生倾注了爱心,因为我知道,爱心是培养老师与学生感情的基石,爱心是转变后进生,使他们良好发展的“灵丹妙药”。好的学生固然人人喜爱,但是,爱那些不听话、成绩差的学生,才是真正的爱。我在平时的工作中特别关注留守儿童,他们缺乏温暖、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自我约束能力太差。我既要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又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这些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于是,我常常在工作之余,安排好家访的时间,给他们补课,同时做好家长的工作,争取他们的配合。哪怕看到他们的一点儿进步,我都及时表扬鼓励,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让每一位不仅懂得学习,更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关心人、如何提高自身素质。通过科学管理,我每年所带的班级都是一个充满活力,富有团结合作精神的班集体。
二、变知识为智慧
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浪潮,我经常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武装自己,积极参加教材培训,争取机会外出听课。每次回来,都把自己的收获和其他老师一同分享,并在全校及全镇多次开设公开课、示范课。作为分管业务的领导,我深感肩上的担子很重,除了搞好自己的教学之外,还要抓业务,带领教师搞教研。刚开始,新课程的教学对于我们每一位老师来说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究竟课程怎样改,往哪里改,改后效果如何,教师们都会很困惑,很茫然。当时学校的管理、评价措施还不完善,作为教导主任的我,大有“无米之炊”的烦恼。于是,我阅读了大量有关课程改革的书籍:《课程的改革与反思》、《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新课程下的教育资源观》……经常与教师一起探讨,有什么经验,大家拿出来交流,互通有无,集思广益,资源共享。我认为,新课程改革首先要从课堂改革入手,改变过去的“一言堂”、“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努力把课堂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力交给学生,把学的过程放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真正做到学了有问,以问促学,以学促教。
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一边总结经验,一边思考新问题,积极参加各种论文的评选活动,参与课题研究。今年我申报的个人课题《小学生古诗文兴趣的培养》已经通过立项,正在研究当中。
教学是一门艺术,除了要求教师又丰厚的文化素养之外,还要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组织课堂的能力。我觉得一堂课是否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是否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与教师的课堂语言有直接关系。教师的语言应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曼妙、惟美、豪迈,教师的语言应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思想,深邃,、练达、智慧、仁爱。有时候,一句切入心扉的温情话语可以让孩子一辈子都记得你,一个体贴入微的肢体语言胜过许多不切实际的空话,我认为这是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最值得自豪的东
西,我们又何必吝啬呢?于是我们组织教研组长,共同研讨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面带微笑倾听学生的不同见解,主动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一起交流,学会“弯下腰来倾听学生的意见,蹲下身来和学生说话”。
三、视言行为人师
老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老师的言行举止影响着孩子,所以为人师表,一定要时时注意自己的一点一滴。一个只埋头教书的教师,充其量只能是个教书匠,只有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师,才是一个好教师。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把尊重师德规范变成自己深刻的信念,才能有为人师表的自觉行动。教师的言行,点点滴滴,随时都注入到学生的心头,起到影响和感化作用。哪怕你当着学生的面随手捡起地上的一片废纸,对学生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试想:“一个上课迟到,学生作业不及时批改的教师,如何让学生按时上学,按时完成作业?一个有困难难不帮,见坏事不制止的教师又如何教出救困济贫、助弱斗凶的学生?可见,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是无声的命令。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身体力行。时时刻刻以自己的人格影响人,以自己的品行感化人,以自己的言行引导人。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不懈的努力着,追求着,我不能评判自己工作的好坏,但我是问心无愧的。只要你坚守师德,无愧自己的良知,虽然累也快乐!
这次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净化了我校教师的心灵,对弘扬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高尚情操,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诵读经典古诗,弘扬中华美德
我国的古诗文浩如烟海、源远流长,是祖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古诗文语言凝练,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千百年来,很多卓有成就的学者,在回忆自己成长历程中,都感慨得益于早年的启蒙教育,尤其是古诗文的背诵对于培养坚定的人生信念及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影响了他们一辈子的修身和治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在学生时期,在一个人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大量记诵一些古诗文,让儿童认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了解先人的境界,认识祖国文化的伟大,丰富学生的积累,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如何使学生热爱我们文化瑰宝,如何使学生在有情趣、积极的心理状态下开展诵读,丰富文化积累,感悟古老文化的精髓,养成诵读古诗文的良好习惯。学校因此提出建设“书香校园”,这也坚定了我们搞一个古诗文教学研究的决心。怎样站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更高层次、更有价值的东西去研究?在一次次的争论中,我们渐渐明确了研究的方向,那就是在语文课标下的“开展经典古诗文诵读,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小学古诗文诵读研究。1课题研究两年的基本情况及主要成果
两年多来,我校经典诵读在课题组教师引领努力下,从个别班
级开始到全校实施,逐步壮大深入。研究的基本情况及主要成果有:课题组开发了从幼儿园到小学的《中华经典诵读读本》共七册,被列为学校《人文》课的教学内容。实践并创新了“诵、画、演、唱、书、改、玩、拼”等多种诵读方式。进行了两次全校性的诵读展示大赛——“庆元旦古诗文诵读比赛”、“庆中秋古诗文诵读节”,有效推动学校经典诵读。收集了大量的师生读经体会、诵经手抄报、师生书法、教师读经反思,还在师生中进行了两次读经调查分析,深化了学校经典诵读。学校的“校训”、“楼道布置”、“室舍文化”、“校园美化”及师生的精神文化上都渗透了经典文化,中华经典诵读现已发展为学校特色。大量古诗文诵读,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提高了学生的思想素养;大量古诗文诵读,增加了学生语言积累,提高了学生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近两年我校学生有300多篇习作在网络、报刊上发表。大量古诗文诵读,推动了学校弘扬民族精神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2007“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活动优秀成果”评选中我校课题组五名教师关于“开展经典古诗文诵读,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论文分获一、二、三等奖。全国少工委组织的“民族精神代代传”优秀课题评选中获“一等奖”。2经典诵读的主要做法与尝试
2.1制订计划,营造氛围。
我校把诵读古诗文当成一项工程来抓,并努力要使古诗文诵读成为我校办学的一大特色,为此实施了书香校园建设计划。班主任都能积极行动起来,抓好古诗文诵读工作。学校广播内,每天都定时播放古诗配乐朗诵,让学生感其声、领其情。通过一系列活动,营造了浓厚的诵读氛围。在每学期开学初,学校课题组都制订了切实有效的课题研究计划。计划中包括诵读的内容、读经的交流、读经的展示、竞赛、营造诵经氛围、建立走廊文化等内容。同时我们充分利用教室的空间和角落,用诗文、诗画的名言佳句装点学校走廊、墙壁等。教室环境体现班级特色,重在展示学生阅读古诗文的活动成果,包括古诗读后感、手抄报等等。
2.2开发教材,发展特色。
课题组教师历时一年编印了校本教材:《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读本》,使学校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有了持之以恒开展的统一教材,使学校《人文》课有了统一的教学内容,中华经典诵读已发展为我校特色学科。
2.3借助远教,延伸课外。
对于课文中的古诗教学,所有的语文老师都能认真创设具体的情境,并运用远教资源在课内让学生理解古诗,感悟古诗之美,力
争使古诗文的教学实现创新、高效,充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同时积极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我校在1—6年级通过赛诗会、诵读表演、古诗文情节剧和每年的诵读节大力开展中华古诗文诵读。
2.4因地制宜,丰富形式。
2.4.1集中指导。
每个班级的黑板上都留有诗文园地,由书法比较好的同学书写古诗文,教师在每周《人文》课诵读活动上进行字音、韵律及抑扬顿挫的背诵指导,使学生不但准确的掌握本首诗的背诵,而且领略了其中的韵味。
2.4.2分散训练。
每周老师都要布置相应的古诗文背诵作业,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进行背诵,有的学生在跳皮筋的时候,踢毽子的时候背诵,有的学生利用拍手游戏背诵,有的学生课余互相对背,这样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还在潜移默化中达成了背诵的任务。
2.4.3开展课前一吟,熟读成诵的活动。
为减轻学生背诵古诗的负担,采取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充分利用每天语文课前一两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
2.4.4设计方案,活动渗透。
我们设计了一些古诗文活动方案,如个体活动方案:收集喜欢的古诗文,设计名人名言卡,汇编某一主题的古诗文,如勤学篇、立志篇等。集体活动方案:中秋赏月背与“月”有关的诗文内容,对对联,走进古诗意境等。同时进行活动渗透,如唱古诗文、对古诗文、诵古诗文、演古诗文等。
2.4.5拓展外延,革新方式。
在古诗文诵读活动中我们积极拓展古诗诵读的外延,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通过各种形式展示学生的古典诗文的独特理解。画古诗:让学生根据对古典诗文的理解,想像古诗的意境,用绘画的形式把古诗的内容画出来,激发学生进行古诗诵读的积极性并不知不觉中加深古诗文的理解。考古诗:我们每学期进行专门的古诗诵读比赛和测试,以测促读,通过这些途径,把学生的古诗诵读变成了一种内在的、积极的需求,提升了古诗文诵读的品位。古诗改写、活用古诗。
2.4.6言传身教,注重示范。
加强教师古诗积累,言传身教,注重示范,同时进行学生才艺表演,构建展示平台,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登台献艺,古诗文背诵以不同的形式展示在全校老师和家长面前,既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又培养了学生展示古诗文内涵,展示古诗
艺术的能力。
3课题研究的成效收获
3.1大量古诗文诵读,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提高了学生的思想素养。
五千年文明浩若烟海。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凡世间所有之景物、情感、……无不可以入诗,无不蕴涵诗中。千百年来,灿若星空的优秀诗篇,熏陶着、滋养着无数的中华儿女。我们在全校范围开展古诗文诵读,让学生大量记诵一些古诗文,让儿童认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了解先人的境界,认识祖国文化的伟大,丰富了学生的积累,陶冶了学生的高尚情操。
3.2大量古诗文诵读,增加了学生语言积累,提高学生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古语说的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苏轼也说过:“腹有诗书气自豪”。可见,读和背就是一种积累,对人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古今许多名人都有背诵的经历,如柳宗元、毛泽东、鲁迅、郭沫若、马克思、李政道、华罗庚等等,莫不如此。我们通过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孩子们的人文修养,积淀孩子们的文化功底。
3.3大量古诗文诵读,使学校传统美德教育得到加强。博大精深的思想学说,优美的诗词曲赋,这些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遗产。传统美德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有些人认为传统美德就是封建时代的纲常伦理,是保守的、落后的,与当代科技文明格格不入,应该彻底抛弃。其实不然,传统道德形成于封建时代,但只要摈弃掉其中封建色彩浓烈的糟粕,并与当代社会进行有机地结合,仍然可以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例如,卧冰求鱼在当代社会已经不需要了,但孝顺父母的观念永远不会过时;头悬梁椎刺骨的学习方法今天看来并不科学,但这种坚忍不拔的求学态度我们是应该效仿的。
3.3.1大量古诗文诵读,推动了学校弘扬民族精神教育。
经典古诗文是中国文化的最好载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无不蕴含其中,是传统的民族人文精神之所在。孩子们从小诵读古诗文,受到民族人文精神的感召,使他们在完善自身人格修养、提升文化品味的同时,自觉地承担起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重任。我们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名篇佳作,而更重要的是去寻根,在诵读古诗文过程中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厚学生的人文底蕴。
3.3.2大量古诗文诵读,推动了学校诚信教育。
中华民族素有“言必信、行必果”的传统美德,诚信更是现代文明发展的基石。经典古诗文中有许多涉及诚信的篇章,如《三字经》、《弟子规》……,我们将诚信教育渗透于诵读之中,使学校形成了“人人知诚信,事事重诚信”的学习氛围。3.3.3大量古诗文诵读,推动了学校感恩教育。
感恩是人的一种美德,对给予自己关爱、体恤、帮助、指导的人心存感激,反映了人性中的真善美。为了改变现在的未成年人日渐冷漠,亲情淡薄的趋向,让他们深刻地理解感恩的意义,我校开展了“学会感谢,学会感恩”的大队主题活动,让学生搜集关于感恩方面的诗文精句,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大地哺育我们,母亲养育我们,老师教育我们,亲人关心我们,只有学会感恩,才会得到更真切、更深厚的亲情和友情。吟诵诗文香满园 润物无声育新人
xx小学跳绳比赛活动总结
x校在2010年10月28日下午举行了跳绳比赛。比赛时操场上一片欢腾的景象,只见一根根彩绳飞舞,一个个选手龙腾虎跃,这次跳绳比赛凝聚了老师们、同学们的热情。这次跳绳比赛丰富了同学们课余生活,增进同学之间的默契和团结合作的能力,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集体荣誉,更让同学们在运动中体
会到了快乐。“摇绳练臂力,跳绳练腿力,跳摇配合练脑力”,这是跳绳运动的主要健身功效,希望同学比赛过后仍能在课间拿起跳绳;练好个人跳,集体跳,花样跳。跳摇配合练脑力受益无穷保年轻,希望x校的老师也常拿起跳绳,借此次跳绳比赛的东风,再次掀起冬季阳光体育运动的高潮。比赛评出:
一等奖:二年级、四年级、六年级。(3名)二等奖:一年级、三年级、五年级。(3名)
这次跳绳比赛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增进了同学之间的默契和团结合作能力,让同学们深刻集体荣誉,更让同学们在运动中体会到了快乐。
小学跳绳比赛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增强学生体质,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贯彻“健身育人”的教育理念。最大限度推动与加速发展我校跳绳活动,形成全员参与的体育锻炼的良好风气,让阳光体育运动在我校蓬勃发展。
二、比赛时间
2010年5月18日下午时间(初定)按抽签年级顺序下来比赛
三、比赛场地:学校篮球场
四、参加人员:一至六年级学生、正副班主任 竞赛裁判安排:
总裁判长:方堪胜(负责统计教师成绩)
副裁判长:陈金龙 胡丽萍(负责组织比赛,解决突发事件)
登记统计成绩: 谢均良 毛玉梅(负责登记比赛成绩、统计各班总成绩及男女前八名)裁判员:六年4班
摄影负责:詹福到(负责拍摄比赛花絮)划分场地:谢均良(负责布置比赛场地)
布置场地:廖伟东(负责订制比赛横幅、布置比赛场地:裁判桌2张、绒布一块、凳8张、2箱水、大奖状18份、教师奖状34份)
五、跳绳比赛项目及规则
1.在规定的场地内,以手摇绳绕身体360度算记数单位1。比赛过程中如跳绳拌脚中断,除该次不计外,可继续跳绳,连续记数。
2.比赛时间1分钟。
3.以班为单位全班参与,正副班主任齐参与。(以年级为单位评奖)
4.以全班同学跳的平均成绩加上正副班主任平均成绩排列名次。
5.跳绳自行准备。
六、奖项设置
1.团体总分各年级奖前三名。2.个人各年级男、女奖励前八名。
3、教师奖励一等奖6名,二等奖12名,三等奖名16名。
七、注意事项
1、请教导处出一份各班级的人数。如有学生特殊情况不能参加比赛,请在比赛前一天报到方堪胜处,以方便统计获奖。赛前各班级抽签决定班级的比赛时间,每次比赛都是全班同时开始,一直到比赛完毕,第二个参赛班级再开始,依次轮换。
2、选派六年4班负责任的学生做比赛计数裁判。(六年4班比赛由六年5班来当裁判员)
3、参赛运动员必须在规定的场地内完成1分钟的比赛任务,超出比赛规定场地,经教师裁判认定,必须立刻终止比赛。
4、如发现数数出现舞弊,一律取消该班级奖项。
跳绳比赛活动小结
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好!一年一度的跳绳比赛活动顺利结束了。本次活动得到了各位领导的支持和老师们的大力配合,在此我代表体育组向各位领导和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次跳绳比赛活动,同学们踊跃报名,积极参与,在正、副班主任的带领下认真练习。多少天来我们经常看到操场上同学们刻苦训练的身影,经常看到我们的老师为同学们抡绳、掐表、数数、指导、示范的场面。比赛场上运动员们个个精神抖擞、生龙活虎,发扬敢于拼搏、永争第一的奥运精神,为班级争光、为集体添彩,许多同学经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理想的成绩。在此我们向他们表示衷心的祝贺。
一、教材编写目的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观乎人文,天下化成”。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在树德务滋中化民成俗,在润物无声中春风化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我们认为,即使是到了21世纪,我们仍然要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古典诗文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精华,蕴蓄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学习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助于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我校大力实施“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让学生积极诵读古诗文,其目的就是要让那些积淀着智慧结晶、映射着理性光辉、浓缩着丰富情感、蕴涵着优美意象的古诗文熏染学生的灵魂,让我们的学生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从而加深他们的文化底蕴,增加他们的品性灵气,使其初步形成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提高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教材编写原则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原则。教材的内容选择反映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既要体现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又要
突出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使教学真正达到文与道的统一。
(二)创新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教材的编撰结构与教学方式,体现学生的学习实践,使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其创新潜能和实践潜能均能达到良好的培养和挖掘。
(三)知识性、趣味性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教材编撰的形式,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体现趣味性。将知识性童趣化,寓教与乐之中,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信息化和现代意识相结合的原则。教材的运用与拓展,将现代教学技术与信息纳入到教学全过程,体现古为今用的特点,继承与发展经典文化。
(五)课内外结合的原则。教材编撰体现课内外结合的特点,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互为渗透。课内学习的知识通过课外实践物化为学生的运用能力与良好习惯。
三、教材编写结构及内容
教材编写的结构力求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要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小学生古诗文诵读》在内容编排上体现一定的层次性,采取按年级、按内容分单元编排。低年级除了诵读课标规定的必背诗篇,以诵读琅琅上口的“三字经”和古诗中的“童谣篇”为主;中年级主要背诵“山水篇”、“风物篇”诗歌;高年级则以“爱国篇”、“家乡篇”、“立志篇”、“弟子规”等内容为主。
四、教材编写特点
(一)趣味性。教材表达形式,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力求图文并茂,从感官视觉上能吸引学生。以故事、游戏和活动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趣味昂然的效果。
(二)可读性。教材内容上,选择通俗易懂、短小精练的名诗绝句为主。让学生吟诵和积累古诗文较为方便。同时,易于理解和运用。
(三)针对性。教材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四)教育性。教材要体现“两纲”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感受中华古代文明的结晶,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划时代的教育意义。
——古诗文要诵出“四感”
【内容摘要】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可见,诵读是学生吸收古诗文丰富语文素养,是学生的精神接受熏陶感染的有利途径。但学生对古诗文的畏难,教师的“满堂灌”是古诗文教学低效的两大原因。那么要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诵读。而且要诵出四感:语感、情感、美感和好感。只有诵出古诗文中的韵味意境、人文精神、中华文化,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传承中华文明。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 诵读 有效性 语感 情感 美感 好感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生活的起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大而言之,古诗文是一个富有民族色彩的古典世界,是文学、艺术的中国特色;小而言之,古诗文是一个人精神的底子,是价值观、人生观的中国特色。
但是我们现在的古诗文教学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状态,学生兴致不高,学习被动效率低。学生在这方面的积累少,缺乏基本的审美和想象能力,难以感受古诗文的魅力,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反思。课堂的教学方法又比较呆板,课堂死气沉沉。很多老师提倡“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原则,把古诗文进行分解。重字词的解析,轻诵读和感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斥在古诗文教学的课堂中,没有个性的阅读必然导致兴趣的丧失和能力的降低,造成一种可怕的恶性循环。
现行人教版义务教育的教科书,全册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后面都编有古文言文,每册后面另附古诗词十首,占了教学内容的三分之一。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人对“读”也有经典概括和诠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可见,诵读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如何诵出层次,诵出韵味,诵出精神?我以为应抓住“四感”——语感、情感、美感和好感。
一、诵读,要读出语感。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与现代的人有隔膜。在阅读和理解方面存在不小的难度,“诵读”就是打破隔膜的利器。多诵,一定能诵出它的韵味。因为古诗文语言高度凝练,讲究声韵和谐。要诵出语感,首先要读准字音,读懂大致的文义;其次,要读出节奏,读出语气;再次,要读出感情。诵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听录音跟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小组合读、个人读、接龙读、分角色表演或比赛读。让一些读得好的同学表演读,然后大家反复练习是激发兴趣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如上《咏雪》一课,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解决字音词义的问题,再让学生边读边划句子节奏(难点由学生质疑解答),然后学生找出朗读时要变化的语气(如“大雪纷纷何所似”要读出疑问的语气,“未若柳絮因风起”要读出神气的语气等)。请一些学生起来尝试,然后带动下面的学生,大家就能快一些进入角色,为更高层次的诵读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一开始的时候,学生会比较害羞。只要老师鼓励,还是有同学愿意尝试的。
二、诵读,要读出情感。
情是古诗文的魂,它渗透在字里行间,与事、景交融,诸如爱国情、山水情、儿女情、朋友情、母子情等。教师只有带领学生尽情诵读,引导学生认真体味辨别,学生才会体会出作者的情,并产生共鸣,展开一定的联想和想象。如上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文章开头,桃花源的“奇”和“美”就是一个感情激发的眼,一下子就能调动其情感,拉近与作者距离,激发强烈的阅读兴趣。然后带着新奇的语气,展开想象,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感情。学生迅速高涨起来的情绪,为顺利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作了极好的铺垫。读出情感这是诵读古诗文的第二个层次,很多学生停留在这个层次难以突破。除了树立范读的模仿对象之外,教师要对一些难读出感情的句子做一些分析,并且反复地带领学生诵读。只要学生愿意开口,读个三五遍,感情就慢慢上来了。当然,学生的程度不同,效果也不同。有些程度较差的学生,几次下来还是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可以多练几首诗,诵读的能力会有明显地提高。
三、诵读,要读出美感。
古诗文可是说一种精练的综合的文学艺术,它往往将文字、绘画、音乐有机地统一。借助有限的文字来表达一种和谐的意境:有的抑扬铿锵,有的缠绵悱恻,有的迭沓酣畅,有的悠扬明快,有的清新含蓄。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体味出其中的味道。只有读出感情,才能把有行的方块文字,演绎成各种丰富的画面和意境,从中体会到美,感受到美。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千古名句。开始学生在诵读时很难读出感情,也不知道这句为什么是名句。后来,我请学生用简笔画把这句话的内容描述一下,并标出有哪些颜色,用了哪些线条。经过学生自己的分析,感受到一种画面的美感,好象受到震撼。再读的时候,感情即刻充沛了很多,还带出了一点意境。可以说学生不仅读懂了原诗,也读出了画面,读透了意境。下一步要学会赏析,具体地说,就是要分析体会蕴涵其中的思想情感,品味作品的艺术技巧,是建立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之上的。学生要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可以说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赏析的角度多样,可以针对整体做些风格、意境和思路的点评;也可以选取某句话来字词品味,修辞辨识。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学生调动主观情感,认真读诗,用心品诗,不再局限于诗本身的思想和内容,他们有些能够跳出传统的圈子,开始寻找诗的新的生命。但是有些学生的收获有限,需要老师适当的点拨和启发。在这一层面的阅读,不论能否创新,都是值得肯定的。
四、诵读,要读出好感。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古诗文的诵读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一来古诗文的量很大,二来古诗文的阅读能力需要不断的实践提高。所以不仅要在课堂上读,还要把这种习惯培养到课外。那么只有让学生对古诗文的诵读“意犹未尽”,产生好感,愿意自己在课外再接触。古语说“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可以在课的尾声掀起一个诵读高潮,让学生在精彩纷呈之中回味无穷。学生是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课堂诵读的精华,像一盏不灭的明灯,时时照亮和指引前方的路。如果,我们的古诗文教学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才是高效而有意义的。也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不断进步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最理想的一种状态,在实际工作中有一定的难度。成片的森林也是从一颗种子开始的,只要有一个同学开始了,好好培养,一定能养成一种好的风气。
如何调动学生古诗文(尤其是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呢?清末福建陈衍的读书方法——诵读法,对于我们中学古诗文教学应该说很有借鉴作用。陈衍五岁时读《孟子·不仁者可与言哉》章,又读《小弁小人之诗也》章,爱好它的音节顿挫,读了又读。他的父亲从外面回来,听了面露喜色,说:“这孩子对于书中的道理,大概有很深的体会。”声与心通,声可求气,亦可传情,可见,眼观其文、口诵其声、心惟其意的诵读法是一种很有效的读书方法。郭沫若曾说:“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着年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财富了。”程千帆先生也说:“背诵名篇,非常必要。这种方法似笨拙,实巧妙。它可以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都铭刻在自己的脑海中,一辈子也磨洗不掉。因此,才可能由于对它们非常熟悉而懂得非常深透。”我们在古诗文教学中,应该破除那种死板的文言知识的传授,那种脱离语境梳理语法、句式用法的方法,弘扬诵读这一古色古香的读书方法。
弘扬诵读法,对习惯于死板的知识传授型、讲读中心式的古诗文教学法的教师和学生来说,是挑战和考验。但只要坚持下来,教师、学生就会逐渐由原来的不理解、不适应变为了解、欢迎。有位教师用诵读法教授了一学年的古诗文(主要是文言文)后,曾深有感慨地说:
过去在讲台前讲惯了,一下子要少讲,要把教师的“讲读中心”变为“自读指导”,确实不大适应,一开始甚至有歉意,觉得少讲似乎对不住学生。经过一阶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才认识到这种歉意的可笑,才感到“讲读中心”确实是费力不讨好,才明白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诵读法),不仅对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有利,而且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从而通过课堂教学塑造健全的人格,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一位学生在高二年级复背高一年级用诵读法教授的《滕王阁序》后,在《再读<滕王阁序>》的随笔中这样写道:
初学此文,师仅使吾辈“反复诵之”,只语余此佳作也,别无他言。
吾等闻听此言,不便多问,纷纷诵之。
初读,仅觉言顺易读,佳句过目不忘,无有别的妙处,怪师之推崇之,但竟无人深究,就此作罢。
今偶取出诵之,顿觉心旷神怡,气势辽远,意气畅泄。
不禁读之再三,不忍放下。
其开篇有“襟三江而带五湖”之魄,中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美,再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末有“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之礼。
此等文章,其魄其美其志其礼尽在不言之中,顿悟师之用意。
美哉!《滕王阁序》!
妙哉!反复诵读!
上述师生的体会,难道不值得那些将古诗文课教授成天花乱坠的“一言堂”、表面热闹的“满堂问”、架空分析的“解剖课”和鸡零狗碎的“解题课”的教师深思吗?
中学古诗文诵读教学,应该做到浑融地诵读,有趣地诵读,科学地诵读,审美地诵读。
一、浑融地诵读
西方完形心理学曾提出“格式塔质”的观点,即认为作品的整体大于局部之和,文学作品具有“格式塔质”,它虽由各个部分构成,但作品的意蕴超过各部分的总和。这正是文学作品的艺术张力之所在。浑融地诵读古诗文,有助于融会贯通地从宏观、整体上把握作品,以达到对浑然一体、融合无间的审美境界的追求,具有深契于“完形心理学”所阐发的文本解读、欣赏的整体性特点。
许多教师习惯于背景介绍、正音正形、实词虚词、文句翻译、章法分析、写法欣赏、背诵课文等块状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则各环节之间相对独立、相互割裂,二则学生诵读的时间太少、诵读的主体性弱化,三则不利于养成融通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因此,我们认为古诗文诵读忌条块分割,提倡浑融地诵读、“整体的理解”(周振甫语)。也就是说,以诵读为核心,带动字词句的理解,带动情感体验,带动理性分析,等等。
如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将相和”选段,可以这样一气呵成地完成一堂课的诵读教学:
“将相和”这个故事开始时,矛盾由国外转入国内,矛盾的起因是什么?请摘出相关语句读背。廉颇怎么样?他的语句应该读出什么语气?能否通过语音的高低、轻重、长短,读出他自以为是、高高在上、鄙视轻蔑的语气语调?这一部分如何读背?相如反应如何?“引车避匿”的“引”是什么意思?全句怎么翻译?这一部分能否快速读背?他的做法,门客有何评价?相如又是如何说的?“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怎么翻译?“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中的“先”“后”是什么意思?从这些言行中能看出蔺相如什么样的品质?这一部分如何读、如何背?廉颇听后神情、心理如何,能否想像一下,和同学交流?他最终怎样?从中看出他什么样的品质?这一部分又如何读、如何背?……
这样诵读教学,学生不知不觉中就把“相如拜为上卿——廉颇宣言不服——相如引车避匿——相如答舍人谏——廉颇负荆请罪”中复杂的情节结构、细碎的文言语法、人物的性格分析等通过浑融一体的反复诵读,当堂感知理解,并当堂熟读成诵了。
二、有趣地诵读
古诗文诵读,应该重视还原式鉴赏的方法:阅读作品后,展开想像联想,揣摩玩味,走进作品情境,走进人物心灵。钱理群先生在《语文教育门外谈》中说道:“读文学作品要有正确的方法;那种一主题二分段三写作特点’式的机械冷漠的传统
‘
阅读方法,是永远也进入不了文学世界的。要用‘心’去读,即主体投入的感性的阅读: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中人物之心相会、交流、撞击,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真实的欢乐与痛苦,用自己的想像去补充、发展作品提供的艺术空间,品味作品的意境,思考作品的意义。”如诵读《烛之武退秦师》时,能否指导学生想像一下烛之武入秦军大营时惊心动魄的场面?能否从秦国、晋国史官的视角来改写本文?诵读《鸿门宴》时,能否引导学生想像一下樊哙闯帐时席中诸人的神情、动作和心理?……古诗文诵读时采用还原式鉴赏方法,就必然渗透了一种“好玩”的“游戏心理”,能充分激发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再如《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听说共叔段准备起兵谋反,只说了“可矣”二字。作者深谙“布白”之道,“可矣”二字背后真是“无字处皆是字”“无画处皆是画”。我们诵读时可以穿插写作的“游戏”,读写结合,以写促读。请看一篇学生的习作:
大殿上。
紫烟袅袅。风吹帷幕动。油灯寂寞地扑簌扑簌地燃着。
昏黄灯影中,一只蚂蚁在案上的杯盏旁碌碌穿梭着,锦袖中的手逗弄着。
庭外,马嘶。
一阵疾风,铠甲摩梭。
“报——”
“大王……大叔袭郑之期已探明……”
静默。
“大王?”诚惶诚恐,抬首。
剑鞘的光射在眼睛上,寒光一闪。
“啊!”一个寒颤。惊退一步。
佩剑撞击着铠甲,尖利的金属声。
残酒,映出嘴角转瞬即逝的一丝笑。
“可矣!”
“得令!”怀着两颗牙缝中迸出的字,退去。
锦袖中的手,捻死的蚂蚁,酒食的碎屑。
一丝光,透过窗棂,射在墙角。帷幕后,苍蝇绝望地抖动,静伏的、八脚的蜘蛛,开始收网。
窗外,不闻兵戈声。
作者采用还原式鉴赏方法,结合作品展开想像联想,写出了具有影视剧本特色的片段作文。其中锦袖中的手、静伏的八脚蜘蛛、捻死的蚂蚁、绝望地抖动翅膀的苍蝇,以及虚伪狡诈、用心险恶、凶狠毒辣的郑庄公,贪心不足、冥顽不灵、不义自毙的共叔段之间构成了一种异质同构的关系。学生能写出这样的短文,应该说对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在审美的感性阶段达到了很高的欣赏水准。
三、科学地诵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们学习古诗文,既要讲究优游不迫,涵咏品味,也需要提高效率,高效诵读。能否“书读十遍,其义自现”,抑或“书读五遍,其义自现”?这就要注意科学地诵读。清代梁绍壬《两般秋雨盒随笔》所记村学诗中“一阵乌鸦噪晚风,诸徒齐逞好喉咙。赵钱孙李周吴郑,天地玄黄宇宙洪……”这样和尚念经般的读书法,其效果和我们提倡高效诵读的要求,是有一定距离的。
记忆和遗忘,其实是一对互相玩捉迷藏游戏的调皮顽童。要研究记忆,必然要研究遗忘;掌握了遗忘规律,其实也就找到了记忆规律。遗忘是必然的,但在遗忘的星云中,总有一些记忆的“痕迹”“轨迹”,抓住它们,就能唤起记忆。因此,可以将过去较多突现内容和形式因素的板书和背诵提纲结合起来,形成背纲,从而化整为零、化零为整地诵读。
如《病梅馆记》,我们在教学时设计了这样的背纲:
(一)病梅之病态及病因
梅花产地(江宁、苏州、杭州)
评梅标准(曲一直、欹一正、疏一密)
病梅根源(文人画士、有人、鬻梅者)
所受摧残(斫、养、删、夭、锄、遏)
恶劣后果(病一皆、祸一烈)
(二)疗梅之意愿及方法
疗梅决心(购一泣一誓)
具体措施(纵、顺、毁、埋、解、复、全、辟、贮)
长远设想(广贮病梅,穷予光阴)
其中,既有内容的概括、层次的切分,也有背诵的提纲。背纲中括号内的文字,都属于“记忆的痕迹”“记忆的轨迹”,它们一字或一词往往能带动一句或数句的记忆。即便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会有一定遗忘,但看到这些具有“召唤功能”的字词,就又能一呼即起、闻声响应地唤起对已遗忘文句的记忆。
四、审美地诵读
古代诗文是精神、感情的结晶体,解读、欣赏它们,是一种可望不可即的永远的寻觅和追逐,是对于不会衰老的经验和历史的再经验和再经历,是一次精神和感情的感化过程……有些古诗文的精髓,不是思辨的逻辑分析所能完全认识的,也不是跛足的语言文字所能完全传达的,往往只有在自己反复朗诵、咏读的过程中靠个体心灵的直觉体悟才能品味出个中三昧,获得丰富多彩的审美感受。“诵读法”强调主体性和内悟性,要求学生直接接触文本,强调主体情感投入,把作品还原成完整而鲜活的生命体,强调自我身心的体验,使得自身的情感和作品所累积沉淀的情感进行碰撞、交流,从而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因此,眼观其文、口诵其声、心惟其意的“诵读法”,要通过具有审美意味的反复诵读,实现把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人格构成的使命。
比如诵读散文《读<孟尝君传>》和骈文《滕王阁序》的以下文句,学生在平仄交错、起伏有致的文句诵读中,怎能体会不到思想情感的节律和语言文字的节奏同频共振所带来的美感。
在众多的古色古香的读书法中,吟诵法又有着其独特的魅力。比如学生依谱吟诵苏教版选修教科书《唐诗宋词选读》中姜夔的《鬲溪梅令》(好花不与殢香人),又怎能体会不到姜词音节浏美、词采华妙、词情宛转的美学风貌。
最后,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要善于利用古人、近人的评点批注,“原汤化原食”地诵读古诗文。古人、近人的评点批注,大多是玩味一生的独特“发现”,往往是眉批旁注,点破机关,三言两语,直抵要害,有助于为学生的多向交流、个性解读打开思路,提供范本,同样也有助于设计引导式的诵读和赏析的提问。
如诵读《<伶官传>序》中“方其系燕父子以组”至结尾两段,就不妨巧妙利用清人李刚己的评点指导诵读,引导赏析。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人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苍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李曰:“自‘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以下数行文字,横空而来,如风水相搏,洪涛巨浪忽起忽落,极天下之壮观,而声情之沉郁,气势之淋漓,与史公亦极为相近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李曰:“归重人事,是通篇主意所在,妙在用笔纡徐宕漾,不参死语,故文外有含蓄不尽之意。”)《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李曰:“此数语仍就后唐之盛衰反复咏叹,而神气已直注于结末三句。”)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李曰:“千古名言。”)岂独伶人也哉!(李曰:“推开作结,有烟波不尽之势,所谓篇终接混茫者也。”)作《伶官传》(选自《唐宋文举要.伶官传序》)。
诵读这两节文字时,可以指导学生从文中摘出体现“气势之淋漓”的实词和体现“声情之沉郁”的虚词,反复诵读,体会文情,说说它们是如何表现情感的。学生通过诵读,充分体会到:体现“气势之淋漓”的实词有“系”“函”“人”“还”“告”,这些词居于句首,偏于重读,给人联翩而下、目不暇接之感,适合表现庄宗得天下时“盛”而“壮”之气势;体现“声情之沉郁”的虚词有“何其”,修饰“衰”字,适合表现对庄宗失天下时悲惨境遇的惋惜之情。
赏析这两节文字时,依然可以用足、用好评点:请学生结合作品,说说对“归重人事,是通篇主意所在,妙在用笔纡徐宕漾”这句评点的理解;李刚己评“及其衰也”数句说“此数语仍就后唐之盛衰反复咏叹,而神气已直注于结末三句”,思考他为什么要“就后唐之盛衰反复咏叹”;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是“千古名言”?李刚己说结尾三句“有烟波不尽之势”,能否顺着作者欧阳修的思路,说说这三句话的言外之义?甚至可以请学生模仿李刚己的评点,用浅近的文言文,也写两则评点。
这样“原汤化原食”地诵读、赏析古诗文,古色古香,效果很好。
【关 键 词】 熟读;想象;积累;兴趣;方法
优秀古诗文,积淀了中华传统的思想、情感、审美和智慧,学习它可以使学生体悟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这些既有助于学生深化对社会、自然、人生的认识,也有助于学生认识、发展和完善自我,形成健全的人格。多背点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是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与修养,滋养心灵,以增强人文底蕴,提高综合素质。我在二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古诗文的以下几点有效阅读方法: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可以培养的。背诵古诗文对学生而言也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要使学生有兴趣坚持下去,就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努力为他们创设古诗文诵读的时间、空间,完善各项措施。我把一个晨读时间定为新诗介绍,晚自习辅导时交流欣赏,上课前的集体诵读。学生在久而久之中逐步形成争先竞背的好习惯。积极造氛围,班级人手至少一本《中华经典诵读本》;黑板一角开辟“每周一诗”,午间练字内容选择名诗名句等,让学生处处都能见到古诗文,读背古诗文,在耳濡目染中保持对背诵古诗文的兴趣。
二、方法指导
开展古诗文诵读绝不能放任自流,要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灵活多样,帮学生巧背。
(一)熟读成诵法
熟读成诵法即让学生多读,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直面经典,不求甚解,形式多样、水到渠成。要多鼓励,不要强迫。可采取激将法、争章法、小组夺魁、建立班级诵读明星榜等等,辅导孩子们“诵”出味道来,而不是一味地背诵。碰到学生发音不准确,就亲自给学生做示范,教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形成积累,逐步养成整体感悟的能力。
(二)联系扩充法
联系扩充法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柳”的名诗,如杜牧的《柳》:“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掩溪。”罗隐的《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杨万里的《新柳》:“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把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既可扩大知识面,又可在对比诵读中提升感悟能力。
(三)想象入境法
想象入境法即将诵读过程作为欣赏佳作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再现画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如读《出塞》,试图让学生化身唐代诗人:登上塞外关城,明月下,望着辽阔的荒野,会想起什么呢——秦筑长城、汉卫边关、唐朝为了戍守边境,这关城,从秦汉到现在,洒下了多少征人戍卒的血汗?战争却为什么连年不断……只有充分发挥想象,就能较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四)表演激趣法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我精心设置导语,引导学生进入想象空间。如在学习清代诗人袁枚的诗作《所见》时,我假扮大诗人袁枚:“有一天,我在书房研墨作诗,忽然感到天气闷热难耐,于是,我就手摇扇子出来散步。走到一个树林边,我立马被眼前的情境惊呆了。那么,诗人究竟看到了什么?请学生自由读诗文。”这样,学生在好奇与想象中去阅读本诗,就会使想象的画面具体、形象起来。这时,老师再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出示诗歌挂图,使学生把想象的画面与眼前的画面相对照,整体感知了诗歌内容。此时,再让学生进行情境讲述,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及口语表达能力。这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背诵方法之一。学生入情入境的背诵表演,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古诗内容,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融合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先让学生自由读诗文,教师可适当范读。不管懂不懂,只要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这样读起来!因为一切语言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触”,而文化教养最直截的方法也是多“薰习”而已。熟读古诗、自悟自得。我们赞同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组织者对古诗文“不求甚解”的提法。一解就变成了标准答案,这恰恰是古诗文教学的弊病。教学中,应让孩子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通过熟读慢慢体会诗的意境。通过熟读,质疑解疑,达到自悟自得,适度讲解,诵读体会。
实践证明,我们把古诗文诵读活动与日常的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在课内指导、课外延伸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读经典古文,不仅让传统文化精华古为今用,还在孩子身上重焕生机,心灵接受着高尚道德情操的洗礼。因此,古诗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之重点,更是培养孩子成为优秀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
【参考资料】
[1] 言鼎. 古诗文诵读[M]. 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7.
[2] 李颖. 谈古诗文诵读教学的特点及作用[J]. 考试周刊,2015(20).
【古诗文诵读教学计划】推荐阅读:
古诗文诵读教学调查问卷07-17
古诗文教学要注重诵读10-08
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设计09-15
古诗文诵读教学的一点体会06-26
古诗文教学怎样对学生进行诵读训练10-25
一年级古诗诵读计划06-30
一年级二班古诗文诵读工作计划11-23
古诗文诵读比赛活动07-19
语文宝典古诗文诵读11-01
古诗文诵读主题班会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