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小说简介(通用8篇)
仅仅写了一部作品就名扬天下并在文坛上有一席之地的作家是绝无仅有的。她唯一的作品《飘》一经问世便成了美国小说中最畅销的作品。自1936年出版之日起,《飘》这部美国内战时期的罗曼史边打破了所有的出版记录。1937年,小说获得普利策奖。三年后被改编成电影,连电影也成了美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作者玛格丽特出生在美国南方城市亚特兰大,是哥典型的南方姑娘。出生于1900年的她并没有经历过美国南北战争,但是,由于亚特兰大在美国内战期间曾经被北方军攻陷,落入北方军将领舍曼之手,所以,这段历史成了亚特兰大市民十分热衷的话题。玛格丽特从小听到许多关于这段历史的谈论,这使她萌发了创作一部以美国南北战争为题材的小说的想法。一经作出决定,亚特兰大也就理所当然地被作者定为小说的创作背景。小说初稿早在1929年就已经完成,但玛格丽特并未马上付印,而是几经修改,终于使小说成了一本举足轻重的是世界名著,至今魅力仍经久不衰。正如有的出版商所说,《飘》的读者群是一代接一代的。老一辈读者有之,中年一代亦不乏其人,年轻读者的数量更是大得惊人。
《飘》是一部有关战争的小说,但作者玛格丽特没有把着眼点放在战场上。除了亚特兰大失陷前五角场上躺满伤病员那悲壮的一幕外,其他战争场景并没有花费作者过多的笔墨。作为第一部从南方女性角度来书写美国内战的小小说,玛格丽特着重描写了留在后方家里的妇女饱受战乱之苦的体验和感受,从战争伊始对战争怀有的崇敬心理、对战争全然的支持,到因战争而带来的失去亲人的痛苦、不得不屈服于失败的命运以及战后重建家园的艰辛历程。战争失败了,有的人因此而意志消沉,失去了原有的斗志,无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面对战后支离破碎的生活。反之,另外一些人则克服了失败的心理,凛然面对严酷的现实,成了生活中不畏困难、重新前进在生活旅途上的强者。
这其中就有女主人公郝思嘉。应该说,小说中最具吸引力的人物非她莫属。出身种植主家庭的思嘉年轻漂亮,个性鲜明。然而,不幸的是,在她尚属青春年少的十六岁花季时,思嘉就遭遇了情场失意的痛苦。她爱上了风度翩翩的邻居卫希礼,可卫希礼却娶了善解人意的表妹媚兰。使郝思嘉更加不幸的是,战乱接踵而至,整个南方社会不得不投身战争岁月。在残酷的战争和艰辛的生活这双重重压之下,历经磨难的郝思嘉成了一位二十八岁岁的成熟女性。
郝思嘉的父亲是个爱尔兰移民,身无分文的她只身来到美国,通过玩一手好牌和喝酒的海量赢得了一片红色的土地,几经创业把其发展成一个收入颇丰的种植园。思嘉的母亲出身于海滨城市萨凡纳的名门望族,因为情场失意赌气嫁给了比她大将近二十岁的郝嘉乐。作为他们的大女儿,思嘉既沿袭了父亲豪爽、粗犷、不拘小节、脾气暴躁的性格,自小又受到母亲良好家教和道德观念的教诲。所以,她的性格是个矛盾的统一体。她既想做个像她妈妈那样有大家闺秀风范的淑女,骨子里又有背叛妈妈的道德框框的反骨。正是血管里流着的这种充满矛盾的血液造就了思嘉敢爱敢恨、认定自己的目标便勇往直前、不择手段的性格特点。小说《飘》出版后,美国评论界对郝思嘉的性格莫衷一是,有人把郝思嘉说成是一个好不足取的女性。美国诗人约翰p.毕晓普曾经说过:“在任何情况下,郝思嘉都是毫不足取的女性。她吝啬迷信,还自私自利,简直无人可比。她显然属于她那一阶层的一员,但她只有在少女时代才在表面上有点该阶层的言谈举止;属于他们的情感,她却从来没有共享过。人是要有精神的,这一点于她是不可理解的,至于说思想,他知道的最多的就是那种属于小农意识的卑劣的狡诈伎俩。基于这一点,除了她那珍贵的皮肤、土地、和钱财以外,她什么也不看重。而这些正是使她的狡诈伎俩可以永久延续下去的东西。她手里抓着这个,眼里又觊觎另一个,为此,她杀了一个前来偷盗的北方士兵,洗劫了他的尸体、结了好几次婚、购买锯木厂、剥削囚犯的劳动、行使欺骗术、无情地把好几个人送上了西天。”
可以说,毕晓普用洗练的概述把郝思嘉为人鄙视的一面做了精确地描述。然而,作为纷繁复杂的社会的一员,人的性格绝对不可能是单一的。所以,既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全然的坏人。人只能是个多面体,人的性格也只能是多种性格特点的总和。主人公郝思嘉就是这样的多面体之一。在郝思嘉身上,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传统与反传统的冲突在她身上的体现。毋庸置疑,她的性格有不足取的一面,但同样也有为人欣赏的一面。尽管她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她还是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而使这一点成为可能的正是她性格中为人欣赏的那一面也就凸显了出来。
玛格丽特在书中刻画了诸多南方妇女形象。通过对比,郝思嘉毫不虚伪、充分表现“真我”的性格特点便在读者面前一览无遗。在故事发生的那个年代,上流社会对妇女的要求是颇为苛刻的。女孩子要让先生们欣赏,很大的一面就是要伪装自己,把真正的自我隐藏起来。不管这个女孩多么聪明,多么有主见,她在先生们面前都要表现得很柔弱、很无知。她们最好是胆小如鼠的懦弱女子,一见到老鼠就跳到凳子上;一听见令人惊愕的事就要晕过去;在别人家吃东西要像小鸟一样少,哪怕是别人的宴会有许多美味佳肴而自己也很想品尝也白搭;对先生们说话要表现得尽量无知,即使她们认为先生们其实很愚蠢,她们也还得假装崇拜他们的样子,要不时违心地对先生们夸上几句。这么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能合乎上流社会社会的习惯和所谓的美德,为了能找到一个体面、尊贵、有钱的丈夫;而一旦结了婚,她便成了男人的附庸,成了生儿育女的机器,而结了婚的女人自己亲自打点生意,就算她的丈夫是个很不精明的生意人,那也是离经叛道的行为,是绝对行不通的。然而,郝思嘉对这些做法嗤之以鼻,对所有这一切发起了义无反顾的挑战。
作者对思嘉的反叛行为最集中的描述就是她怂恿卫希礼和她私奔以及她婚后自己经营锯木厂这两件事上。年方二八的郝思嘉爱上了貌似风流倜傥的邻居卫希礼。遗憾的是,卫希礼却要和他的表妹媚兰结婚了。思嘉为了得到自己的所爱,采取了大胆的行动。在宣布卫希礼和媚兰要结婚的野餐会上,思嘉想办法单独面见希礼,坦言自己对他的爱情,怂恿他和自己私奔。遭到拒绝后,思嘉毫不犹豫地给了他一巴掌。而后,为了报复,她不假思索地嫁给了媚兰的哥哥查理。读者可以想像,在当时传统习俗根深蒂固的美国南方,一个女孩子要作出这样的举动要有多大的勇气。郝思嘉在这个问题表现了她敢爱敢恨的个性,一如她一开始对白瑞德的恨意。她不像别的女孩,把爱深埋在心里,不敢对自己所爱的人言明。在她看,哪怕有一线希望,也应该争取的到自己的幸福。
作者对郝思嘉表现真我的个性刻画还体现在另一件事情上。那就是,郝思嘉再嫁给第二任丈夫弗兰克后,自己借钱买下一家锯木厂。让全体亚特兰大人目瞪口呆的是,她居然自己亲自经营锯木厂,根本不理睬对她此举持反对意见的弗兰克。按照亚特兰大传统的思维,嫁给弗兰克后的思嘉应该安分守己,让开店的弗兰克养活自己,自己在家当个相夫教子的太太。可是,思嘉的举动却使亚特兰大人瞠目结舌。她不但在弗兰克生病时接管了店铺的生意,让弗兰克在邻里乡亲面前抬不起头来,而且私自买下了锯木厂,当上了名副其实的女商人。这个举动虽然算不上大逆不道,可对于女人来说也是非常出格的。更令亚特兰大人气愤的是,她凭着自己的姿色和独特的经营方式,挤垮了同行中的男性竞争对手,成了木材行业里的佼佼者。思嘉的举动成了别人议论的中心,闲言碎语、造谣中伤铺天盖地而来。然而,思嘉对这一切置之不理,照样我行我素,朝自己认准的目标前进。其实,思嘉在这一点上的做法正是现代社会中商场竞争的写照。竞争应该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男人也罢,女人也罢。强者存,弱者汰。从这点上说,十九世纪的郝思嘉倒是有了超前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思嘉性格为人称道的另一点是她的责任心。尽管他不喜欢她的妹妹,尽管她对自己的孩子照顾不周,尽管她对黑人态度严厉,但她在最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抛下大家不顾,而是千方百计统筹安排,带领大家咬紧牙关、挺过饥饿交加的最艰难的时期。她义无反顾地把一切揽在自己的肩上,而这负荷本来是要有两个男人才负担的了的。可她父亲傻了,母亲去世了,身为大女儿的她成了一家之主,她有责任承担这一义务,而她也确实义不容辞地履行了这一职责。为了避免失去家园、无家可归的悲惨命运,她违心地嫁给了她一点都不爱的弗兰克,用自己的幸福为代价换来了挽救塔拉的三百美元。她后来处心积虑地经营锯木厂,千方百计地赚钱,一方面是为了自己不再会有挨饿受冻的威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塔拉能够维持下去,为了有朝一日塔拉能够恢复过去的风采,也为了家里人能安安稳稳地生活。她虽然也暗暗诅咒这种职责,恨不得能把这些负荷统统甩掉,但是,正如希礼所说的,她永远也做不到这一点。
她的责任心不但表现在她对自己的亲人的照顾上,同样也表现在她对媚兰的态度上。媚兰是查理的妹妹,也就是思嘉的小姑。希礼参军后撇下媚兰孤身一人面对没有男人保护的孤寂,面对生孩子的痛苦,面对战争带来的恐惧。在这样的时刻,陪伴她的只有思嘉。其实,媚兰代替自己占据了希礼的妻子这个位置,思嘉有足够的理由不去关照她。可是她虽然打心眼里不喜欢媚兰,甚至暗暗诅咒她死,但她答应希礼要照顾媚兰。为了履行自己的诺言,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保护她,陪伴她。因为她不仅仅是希礼的妻子,而且还是她的小姑。从思嘉对媚兰的态度,读者似乎也能预见到媚兰死后,思嘉肯定又会承担起照顾希礼和他的儿子的义务,因为她已经在媚兰临终前答应了她。
如果说思嘉对媚兰的照顾完全是因为顾及希礼的情面,是为了她所爱的人的话,那思嘉对白蝶姑妈的照顾就跟爱情没有任何瓜葛了。白蝶是查理的姑妈,思嘉自从来到亚特兰大后就已经把照顾白蝶当成自己的责任了。媚兰怀孕后,按理留下来帮助媚兰的应该是上了年纪的白蝶姑妈,可白蝶姑妈早就扔下媚兰逃难去了。因为她没有能力照顾媚兰,也没有勇气面对北方军的来临。而在思嘉嫁给白瑞德后,白蝶姑妈的生活来源也全都靠思嘉。没有思嘉,她根本没有能力生存下去。因为她的产业全都被战争给毁了,而身为侄女和侄女婿的媚兰和希礼自顾不暇,根本没有经济能力来资助她。所以,总的说,思嘉是一个很有责任心的人。姑且不管她这么做是乐意与不乐意,但她毕竟做了,尽了一份责任。所以,她在这方面为人称道的一面是不应被抹杀的。
思嘉的性格中最能给人鼓舞的一点还是她面对现实、不畏困难的精神。综观思嘉的一生,从故事开篇情场失意开始,打击一个连着一个。如果不是能够面对现实这一点支撑着她,她早就会被挫折、困难打倒了。年仅十六七岁的郝思嘉就经历了失恋的痛苦,紧接着是丧父的伤痛。年仅十七岁的她就已经成了有一个儿子的寡妇。如果说着一切都还只是个人生活上的不幸的话,那席卷整个南方的战乱给她带来的痛苦就是人所共知的了。我们来看看这么一幕:亚特兰大失陷前夕,郝思嘉拖着刚刚生过孩子的奄奄一息媚兰和自己被炮火及北方军吓坏的孩子逃离亚特兰大,历经千辛万苦回到塔拉。思嘉从小崇拜妈妈,一有困难就去寻求妈妈的保护伞。此时的她之所以一心想回家,是因为她认为到家了就可以卸下自己肩头的担子,天塌下来自有爸爸妈妈去顶住,回家后的她又可以过上少女般无忧无虑的日子。殊不知,正当思嘉为塔拉没有被无情的战火摧毁感到庆幸时,一场更大的灾难正等着她。回到家的她愕然发现,妈妈在前一天刚刚去世,爸爸因妈妈的辞世已经傻了。家里十来张嘴要吃饭,而塔拉种植园留给她的却几乎一无所有。
注视着默默望着她的一双双眼睛,面对一张张面黄肌瘦的脸,思嘉没有绝望,没有气馁,她既没有沉溺在过去美好的岁月中,也没有自暴自弃,得过且过。她下决心要让塔拉存在下去,要让塔拉的人挺过这个艰难时世。她亲自下地摘棉花;拎着篮子在烈日下到邻居废弃的果园里挖剩下的菜蔬;骑着唯一的一匹孱弱的小马到邻居家借种子、了解外界的情况;甚是杀了一个前来偷盗的北方士兵。在塔拉受到要挟、大家面临无家可归的威胁时,她带着嬷嬷来到亚特兰大,想利用自己的魅力从白瑞徳手中借钱挽救塔拉。此计不成,她转而向小有资财的弗兰克展开攻势,终于让他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虽然思嘉把妹妹的男朋友夺了过来,而这也招致了许多人的指责和非难,但是,她不畏困难,敢于面对困难、想尽方法克服困难的勇气着实令人钦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结尾。真心爱慕思嘉的白瑞德最终因为失望而决定离开思嘉,而此时的思嘉刚刚才意识到自己真正爱的人其实不是卫希礼,而是白瑞德,只是自己一直不知道而已。可是,白瑞德觉得自己虽然与思嘉生活在一起,但两人的心从来没有合二为一过。爱女的夭折更是使他产生了绝望心里。面对瑞德的离她而去,思嘉虽然也伤心难过,但她没有撒泼耍赖,而是坚强地接受了这一令人难以接受的事实。“我明天再想这事好了,到塔拉去想。那时我就承受得了了。明天我要想个办法重新得到他。毕竟,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这就是思嘉再碰到困难时屡试不爽的法宝。
“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这是思嘉的座右铭。她相信,所有的一切痛苦和挫折都将成为过去,明天将会是另一个开始。只要自己付出努力,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思嘉一生坎坷,历经磨难,支撑她挺过一道道难关、克服一个个困难的就是这一信条。小说作者原来是要用“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作为小说的书名的。据有关资料记载,作者写本书是最先写好的即是最后一章。可见,作者着重要表现的就是思嘉的这一精神。
有人认为,《飘》出版的年代是三十年代,正是美国历史上的大萧条时期。由于经济滑坡,全国人口失业率激增,许多人生活没有保障,过着艰难的日子。人们于是很难逃避现实,试图回到过去的岁月当中去。他们发现自己正在为生存打一场恶战,这场恶战和内战以后重建时期郝思嘉为生活而打的战役如出一辙。他们同样艰辛,同样困难。虽然郝思嘉采取的作战方式并不是全都合乎道德规范的,但是她至少没有躺下等死,而是竭尽全力去拼搏,去奋斗。人们从郝思嘉身上多多少少获得了面对现实、克服困难的勇气。这是小说一出版就成为了畅销书的原因之一。此种想法无不道理。其实,郝思嘉不畏困难、面对现实的精神和勇气也正是小说历经一个多世纪而魅力仍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She had pushed the light of English language a little furthe against darkness.”[1]She is claimed to be the most outstanding female fictionist after Jane Austin and George Eliot in the English literary history.She is considered not only the major pioneer of modernism bu also the forerunner of feminism.
Who can hold such a special position?Virginia Woolf.
2 Life of Virginia Woolf
Virginia Woolf(1882-1941)was born in an intellectually gifted family.Her father,Sir Leslie Stephen,was the editor of the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Although Virginia was given no schoo education,she educated herself under her father’s tutelage by reading in his extensive library.
Virginia was shadowed by series of emotional shocks tha punctuated her childhood and young adulthood.First,she was sexually abused by her half-brothers.Second,she experienced an unremitting series of family deaths.Her mother died when she was in her early teens,and her beloved half-sister died two years later in 1897.In1904,her father passed away,and only two years after that her favorite bother died.Virginia suffered psychological collapse after each of the deaths.Perhaps her later mental instability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se horrors and bereavements.
After her father died,Virginia settled in the Bloomsbury district o London with her sister and brothers.Gradually,their house became a gathering place where friends came for discussions about philosophy art,music and literature.A network of friendship developed,and i became known as the Bloomsbury Group.The group eventually included Maynard Keynes,Clive Bell,Roger Fry,E.M.Forster Leonard Woolf(who became Virginia’s husband in 1912),etc.Through this group Virginia had access to many innovations in modern art and literature.
For most of her life,Woolf was troubled by the dangerous menta depression.In 1941,after completing her last novel,she suffered more from it.Fearing that her depression would turn to madness,she drowned herself in a river near her home.
3 Brief Introduction to Her Novels
Woolf is chiefly an outstanding novelist,and in particular for he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ist narrative technique Her fictions could be roughly classified into three phases.The first one includes her first two novels,The Voyage Out(1915)and Night and Day(1919).These two novels are conventional in technique.
Jacob’s Room(1922)initiates the second phase.In this novel,she minimized external action and illuminated her central character’s personalities through series of individual impressions.Mrs.Dalloway(1925)represents Woolf’s first successful attempt to produce a novel in her own distinctive narrative style.She rejected the boundaries of traditional narrative form which she believed had become too artificial and restrictive.The novel features her rich expression of the interior monologue as well as experiments in multiple points of view.Her experimental techniques“are extended and deepened until they reach a peak of virtuosity and dramatic art in To the Lighthouse”.[2]To the Lighthouse(1927)is“made from the passions and tragedies of her[Woolf’s]youth”.[3]It treats themes of marriage,time,life and death.In this novel,Woolf depicted the inner lives of her characters and weaved them together into a rich and complex texture.
However,in the novels of the last phase,Woolf did not totally follow the same artistic features laid down in her works of the second period.Orlando(1928)is a delightful fantasy which features a character who changes sex part and lives from the sixteenth to the twentieth century.In The Year(1937)and Between the Acts(1941),Woolf seemed to have abandoned her fascinating depiction of impressionistic interior monologues.Most critics tend to regard these two novels as a certain falling off from the accomplished works of the1920’s.Only in The Waves(1931),Woolf carried on the same artistic features she pursued in the 1920’s.It is her most experimental novel.She abandoned conventional narrative as well as setting,and showed the impressionistic interior monologues of six characters.The whole novel is“not only to be mystical…but also abstract”.[4]
4 Conclusion
Although the historical period when modernism acted as a main trend in literature has ended,the experimental techniques adopted by the modernist writers have further influence upon literary creation.Virginia Woolf’s distinctive art of fiction has offered significance in studying the modern fiction as well as in literary creation.
摘要: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著名英国作家,她为现代主义小说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伍尔夫倡导主观真实,她的现代主义小说追求心理探索的内倾性。伍尔夫别具特色的小说艺术对于研究现代主义小说,或把现代主义小说写作技巧运用到文学创作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现代主义小说,叙事技巧,主观真实
参考文献
[1]E.M.Forster.Virginia Woolf[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42:28.
[2]John Batchelor.Virginia Woolf:the Major Novel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15.
[3]Quentin Bell.Virginia Woolf:A Biography[M].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Inc.1972:132.
After school, Hassan and I met up, grabbed a book, and trotted up a bowl-shaped hill just north of my father’s property in Weir Akbarr Khan. There was an old abandoned cemetery atop the hill with rows of unmarked headstones and tangles of brushwood clogging the aisles. Seasons of rain and snow had turned the Iron Gate rusty(生锈的) and left the cemetery’s low white stone walls in decay(衰退的状态). There was a pomegranate tree(石榴树)near the entrance to the cemetery. One summer day, I used one of Ali’s kitchen knives to carve our names on it:“Amir and Hassan, the sultans of Kabul.” Those words made it formal: the tree was ours. After school, Hassan and I climbed its branches and snatched its bloodred pomegranates. After we’d eaten the fruit and wiped our hands on the grass, I would read to Hassan.
Sitting cross-legged, sunlight and shadows of pomegranate leaves dancing on his face, Hassan absently plucked blades of grass from the ground as I read him stories he couldn’t read for himself. That Hassan would grow up illiterate(文盲的) like Ali and most Hazaras had been decided the minute he had been born, perhaps even the moment he had been conceived in Sanaubar’s unwelcoming womb—after all, what use did a servant have for the written word? But despite his illiteracy, or maybe because of it, Hassan was drawn to the mystery of words, seduced(引诱)by a secret world forbidden to him.
地道表达剖析
1. a bowl-shaped hill 一个碗形的小山;类似表达:a three-legged table 一张三条腿的桌子。
2. the entrance to ……的入口;类似的:the exit to ……的出口, the way to 去……的路
3. read to sb. 读给某人听;read for sb. 为某人读
4. because of = as a result of 因为(后面跟名词或者动名词),如:He was late for school because of his getting up late.
而because 引导原因状语从句,如:He was late for school because he got up late.
5. There was an old abandoned cemetery atop the hill with rows of unmarked headstones and tangles of brushwood clogging the aisles. 在山顶有一块遗弃的墓地,那里有成排的未刻的墓碑,杂乱的矮灌木拥塞了通道。
分析整个句子是一个There be 句型,后面with 引导的独立主格结构中,过去分词unmarked和现在分词clogging表示被动意义和主动意义。再如:There was an old man lying on the grass with his hands crossed on his chest and eyes looking at the sky.
6. Sitting cross-legged, sunlight and shadows of pomegranate leaves dancing on his face, Hassan absently plucked blades of grass from the ground... 哈桑心不在焉地从地面上拔着草叶,盘着腿坐着,阳光和石榴树叶的影子在他的脸上舞动。
Novel describe and buy to sell through perfect art form wine upstart“ American dream” that Gatsby pursue unreal the twenties Kill , has announced the tragedy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Gatsby falls in love with Daisy and departure is actually a very ordinary love story. But the author makes skilful opening moves, regard girl whom Gatsby loved the symbols of the youth, money and status deeply as, Regard U.S.A. as by means to pursue rich material life“ Dream of”. For pursue Gatsby Daisy exhaust own emotion and ability and intelligence, ruin ones own life. He thought innocently : Can revive an old dream after having money, redeem the lost love. Its a pity , he is wrong. He has misunderstood this one of Daisy Vulgar and shallow woman . He has misunderstood the boring society on the surface dissipated and luxurious and hollowly on spirit. Whether it live he the dreamlike China, is abandoned by Daisy, treats for the society coldly, Cast the tragedy that cant retrieve at last.
Gatsby is the typical American youth in the twenties. Experience of him whether joyous song smile at portrayal in“ knights times” of dance. Sweetheart Daisy of ones early years such as Gatsby marry rich and life dissolute Tom. For win Daisy, by buy to sell he wine accumulate first a large sum of wealth again He thought innocently : Can revive an old dream after having money, redeem the lost love .But he fails to gain Daisys heart finally, has exhausted ones own emotion and ability and intelligence in order to pursue Daisy, Ruin ones own life finally. The illusion that Gatsby revived an old dream has gone for ever. The author poses a chilly and disappointed sad melody with the multicoloured note, leave somebody limitless thinking.
《大唐荣耀》是一部有宫斗,有权谋,有血腥,更有爱情的“唐朝往事”。权谋更是每个人必备的“防身术”,正所谓“害人之心时常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后宫有宫斗,朝廷和战场更加不单纯。有宫斗,有权谋,就会有血腥。仅一个安史之乱就生灵涂炭。乱世年代避免不了血腥,更避免不了乱世儿女情。该剧的爱情值得一看,尤其是沈珍珠与李俶之间的痴情爱恋,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虽说不是“惊天地泣鬼神”的级别,但彼此寻找与等待的数十年却很凄美。
择是选择。这是一个关于选择的故事。三千世界,满天神魔,手握道卷,掌天下天上一应事。
太始元年,有神石自太空飞来,分散落在人间,其中落在东土大陆的神石,上面镌刻着奇怪的图腾,人因观其图腾而悟道,后立国教。
数千年后,十四岁的少年孤儿陈长生,为治病改命离开自己的师父,带着一纸婚约来到京都,从而开启了一个逆天强者的崛起征程。到了京都,才发现自己只是一盘棋里最微弱的棋子,但是就是这么一个棋子,是甘愿成为棋盘第一个死亡的棋子,还是跳出棋盘与天地斗一斗。
Martin和White等新韩礼德 (Halliday) 学派的代表人物创立了属于人际功能范畴的评价系统 (appraisal system) , 又称评价理论 (appraisal theory) , 将表达作者/说话者的观点、态度和立场的语言资源称为评价系统, 属于阐释性研究, 主要通过评价词汇来对语言使用者的意识形态进行评价。评价理论是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探讨语篇中评价资源以揭示人际意义实现手段的理论分析框架 (李战子, 2002) 。评价理论包括三个子系统:态度 (attitude) 、介入 (engagement) 、级差 (graduation) 。其中态度分为情感 (affect) 、判断 (judgement) 、鉴赏 (appreciation) ;介入系统 (engagement) 分为会话紧缩和会话开放;级差系统 (graduation) 分为语势 (force) 和聚焦 (focus) , 语势又可以分为上升和下降。
其中, 语言在评价系统中作为“手段”, 通过对语言的分析, 来具体评价语言使用者对于某项行为、文本/过程以及事态的观点立场和态度, 所以说, 评价系统不仅仅局限于语言的表层含义, 而是通过语言的表层深刻挖掘其内涵的深层意义取向。评价理论的三个子系统态度 (attitude) , 介入 (engagement) 和级差 (graduation) 又分别进行次系统化, 态度可以划分为情感 (affect) , 判断 (judgment) 和鉴赏 (appreciation) , 三者的关系。如图2
介入系统 (engagement) 分为单声 (monogloss) 和多声 (heterogloss) ;级差系统 (graduation) 分为语势 (force) 和聚焦 (focus) 。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 评价系统具有三大功能:一是对作者/说话者的个人意见的表达, 是个人和社会的价值系统的反应;二在作者/说话者和读者/听众之间建立维护关系的纽带;三最显而易见的功能时作者/说话者将自己对于某事某物的看法观点和感受向读者表达, 然而确定作者/说话者的看法仅仅是评价功能的一个方面, 作者/说话者的每次评价表达都形成于共同的价值系统之上, 并共同组成这种价值系统, 然后价值系统总体又反过来变成深深蕴含于所有语篇中的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本论文为了研究中美教授简介的评价资源的分布, 作者自建语料库, 并在评价理论框架下进行分析。
二、语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中, 作者自建语料库, 两个语料库分别标示为美国大学教授英文简介语料库Corpus of American Professor’sIntroductions (简称CAPI, 下同) 和中国教授英文简介语料库Corpus of Chinese Professor’s Introductions (简称CCPI, 下同) 。所有文本均依照大学排名从最新更新的中国和美国大学的英文网站上下载, 其中选取的中国大学全部具有海外教育交流计划项目。CAPI和CCPI中各包括35个文本, 每个文本的字数在135字到150字之间。为保证研究的客观性, 这些文本没有经过人为的筛选。建立语料库之后, 作者对两个语料库中的评价资源逐一标注并使用AntConc3.2.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发现和解读
借助Antconc3.2.1软件, 作者将标注好的评价资源统计出来, 发现两个语料库中都有丰富的评价资源出现。在CAPI中, 共有评价资源837处, 占语料总词数 (14189词) 的5.9%;而在CCPI中, 共有评价资源435处, 占语料总词数 (13293词) 的3.3%。详见表2:
1.态度资源分析
(1) 情感。通过对比分析, 发现情感资源在两个语料库中出现的最少。CAPI中出现8处, 而CCPI中仅出现3处。例 (1) :As the principal scientist, he has finished more than 15 researchprojects with honor (affect: satisfaction) . [CCPI]
例 (1) 中“with honor”是“非作者情感”, 体现了教授对学术工作的积极态度。教授简介作者称赞这位教授并公开邀请读者分享这种评价, 以此形成对该教授的好印象。“非作者情感”听起来更客观, 这符合教授简介语篇必须翔实, 有说服力的本质特点。教授简介作者把对教授的情感评价投射在潜在读者身上, 显示教授们的良好形象, 以满足潜在读者, 唤起潜在读者形成对教授们的积极印象。同时根据统计, CAPI中的情感资源比CCPI中的情感资源要多, 这也表明了母语教授简介作者倾向于公开赞美, 而中国人则倾向于含蓄。
( 2 ) 判断。在两个语料库中, 判断资源最为丰富。C A P I中出现3 9 5处, 而C C P I中出现1 9 5处。例 ( 2 ) : A n internationally renowned, prize-winning legal historian, Lawrence M. Friedman has for a generation been the leading (judgment: normality) expositor of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law to a global audience of lawyers and lay people alike—and a leading (judgment: normality) figure in the law and society movement. [CAPI] 例 (3) : It was in SERC that he started work on the speciation of toxic metal ion (aluminum) and its biological effects, a research area that his group has contributed (judgment: tenacity) to for the past 12 years. [CCPI]
为了显示教授们的杰出性, 美国高校英文简介作者更倾向用“leading”“first”和“outstanding”等“常态” (normality) 资源表明教授们的杰出性, 展示教授们的独特性, 这些评价资源的使用开辟了美国大学教授简介和潜在读者之间谈判的空间, 使简介的说服力大大增强。而中国高校英文简介作者倾向于使用用“devoted”“committed”和“contributed”等“坚定” (tenacity) 资源展现教授们的献身精神和投身教学和学术工作的坚定决心。
(3) 鉴赏。在两个语料库中, 鉴赏资源也是非常丰富的, CAPI中出现212处, CCPI中出现153处。例 (6) : In 2006, hereceived the Lifetime Award for Distinguished (appreciation:quality) Contributions to Advancing the Management AccountingProfession. [CAPI] 例 (7) : He has received various awards andhonors, including: Prize for Excellent (appreciation: quality) Bachelor Thesis of Tsinghua University (1986) ; Prize for Excellent (appreciation: quality) Master Thesis of Tsinghua University (1988) . [CCPI] 例 (8) : He carried out systematical (appreciation:balance) research on distribution and productivity of coniferousforests and their modeling in China and Eurasia. [CCPI]
鉴赏系统中的“质量” (quality) 资源是显示教授良好资质的直接资源。在例6中, 政府当局授予教授的奖项或教授的代表作出版这些事件都值得读者信任教授们的学术能力, 由此可见美国教授简介作者更重视教授们在学术课程和学术论著出版上的努力;而在例7中, 中国教授简介作者更重视教授们在学术生涯中获得的奖项, 这体现了中国文化对等级和权威的尊重, 因此评价资源的不同分布清楚地显示了中西文化价值取向的的差异。鉴赏系统中的“平衡” (balance) 资源在中国教授简介文本中更频繁地出现, CAPI只中出现2次, 而CCPI中出现了8次。中国教授简介作者写出的教授简介比较“套路化”, 从中可以投射出中国文化心理, 那就是中国正在构建和谐社会, 学术的发展也应该是和谐的。
2.介入资源分析
在本文的两个语料库中, 介入资源出现的很少。用AntConc3.2.1软件统计后, 介入资源的分布如下:介入资源只出现在“借言”系统中, CAPI中出现18处, 而CCPI中仅出现8处。教授简介作者用“借言” (heterogloss) 的方式赞扬教授们在各个领域取得的荣誉, 告知潜在读者教授们在教学和学术活动中的能力。借言的应用很明显的原因是其听起来更加客观。例 (9) : Professor Liu Wenhua pointed out that the researchachievements“not only laid stress on the research direction ofeconomic legal history in the studies of legal historiography, but (engagement: contract: counter) also filled the blank in thetheory research of economic law science”. [CCPI] 例 (10) :This metric allows us to define boundaries and detect change incomplex patterns in the landscape which up until now was not (engagement: deny) possible. [CAPI]
在例 (9) 中, 单词“but”会激发读者的比较认知。教授简介作者首先指出了教授的经济法律史学术成果, 然后通过使用“但是”, 调用了读者的注意, 让读者关注他对经济法的理论研究。而“否认” (deny) 资源只出现在美国教授的简介里, 在例 (10) 中, 简介作者用“not”强调了这一事实, 那就是教授们可以处理之前无法解决的复杂性的问题。由此, 读者可以轻松地共享美国教授简介作者的对教授学术能力的的赞美, 毫无疑问, 教授的学术水平是吸引读者在录取某些大学之前作出选择的关键因素。
3.级差资源分析
在本文的两个语料库中, 级差资源的分布排在第二位。CAPI中出现212处, 而CCPI中出现153处。分析发现“聚焦” (focus) 资源很少发生在两个语料库中, CAPI中只出现27处, CCPI中仅有9处, 这不难理解:教授简介作者用上升的“语势” (force) 来彰显教授们的能力。两个语料库中的语势资源大大多于聚焦资源, 这意味着大多数的级差资源都是关于教授学术质量和过程的度的评估。例 (11) : AfterBerkeley, Dick's work took two closely (graduation: process) related directions. [CAPI] 例 (12) : Owing to his idea, the rateof success of this operation has bee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graduation: process) . [CCPI] 例 (13) : She is fully (graduation:focus) committed to helping teachers use the knowledge gainedthrough her research and has authored the Causal Patterns inScience Curriculum series. [CCPI]
级差资源通常很难绝对地剥离开, 因为它贯穿整个评价系统。在例 (11) 中, “closely”, 和“significantly”的语势是上升的, 着重强调了教授和他们的学术课程之间的关系, 从而加强了读者关于教授们献身他们教学科研岗位的印象。虽然级差资源在两个语料库中大量出现, 并且所有的语势都是上升的, 但是聚焦资源出现的频率并不高, 因为像单词“truly”, “wholly”太过于绝对性, 不是非常适合去传达教授们的个人魅力。
四、结语
综上, 通过细致的对比分析, 发现中美高校网页上的教授英文简介在评价资源的分布上有以下共同之处。第一, 在态度系统中, 中美高校网页上的教授英文简介都倾向使用“非作者情感”而不是“作者情感”, 判断和鉴赏资源都是最丰富的, 其中判断的“能力”资源占据最大的比重;第二, 在介入系统中, 中美高校网页上的教授英文简介都使用“借言”而非“自言”;第三, 在缉查系统中, 所有的语势都是上升的。同时, 中美高校网页上的教授英文简介在评价资源分布上又有以下两方面的差异。第一, 中国高校教授英文简介的评价资源大大少于美国高校英文简介中出现的频率;第二, 在判断子系统中, 美国高校教授简介作者倾向使用“常态”来彰显教授的次性, 而中国简介作者倾向使用“坚定”来显示教授在教学和科研中的献身精神。基于以上研究结果, 希望未来的研究者能扩大评价理论在教授简介语篇中的应用, 进一步发掘这一语篇丰富的人际意义。同时, 作者希望上述研究结果能够对中国教授英文简介的写作带来一些启发:通过改进中国高校网络媒体英文语篇的质量, 提高中国高校的国际知名度, 促进中国高校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摘要:近年来,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对外交流的发展, 高校网络媒体上的英文语篇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高校英文网站上的教授英文简介是高校向世界展示学校形象的重要窗口, 也是促进高校国际交流的主要平台。评价理论是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探讨语篇中评价资源以揭示语篇人际意义实现手段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为了研究中美高校英文网站教授简介语篇中评价资源的分布, 作者自建语料库, 并在评价理论框架下对评价资源在态度、判断、级差三个子系统中的分布进行了对比分析。
关键词:评价理论,态度,介入,级差,对比分析,中美高校,英文网站,教授简介
参考文献
[1]梁潇.中美高校简介对比研究及汉英翻译[D].中国海洋大学.2012.
[2]李战子.评价理论:在话语分析中的应用和问题[J].外语研究.2004 (5) .
[3]李海玲.高校网页简介英文翻译策略初探[J].科技教育创新中国科技信息.2009 (12) .
[4]李荣娟.英语专栏语篇中态度意义的评价理论视角[J].山东外语教学.2005 (4) .
[5]J.R.Martin&P.R.R.White (2005) .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6]彭虹.浅析高校英文网络传播——“大外宣”背景下上海“985”高校的英文网络传播[J].社会纵横.2009 (2) .
[7]秦小艺.基于评价理论与系统功能语法对中西大学简介人际意义实现的对比研究[D].重庆大学.2012.
[8]王振华, 马玉蕾.评价理论:魅力与困惑[J].外语教学.2007 (6) .
[9]王振华.评价系统及其运作——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J].外国语.2001 (5) .
关键词:往事 人物 时间与记忆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名流亡作家,符拉迪米尔·纳博科夫放弃自己的母语用英文创作,正如他自己所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也是他创作风格和思想意识的分水岭。在纳博科夫看来,美国是他最终的归宿,因此他在这期间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回忆。而渗透在其作品中的隐隐约约的记忆以及对岁月的无限感怀,使时间超越现实,完成永恒。
一 禁锢在时间中的人物
1 时间的多方面多角度
关于“时间”这个词汇,自古至今,每个民族和国家都在一直思考它,它不仅具有物理意义,还富含哲学思想。从亚里士多德起,西方人认为时间是线性连续的。关于西方的时间观念,在英语中可写成chronos,它起源于希腊神话中手持镰刀的时间之神克罗诺斯(Chronos),克罗诺斯在古希腊神话中被看成是无情和残酷的象征。在以前的西方,人们用小孩献祭他,否则,他可能会扰乱季节,决定人的生命长短。在现代英语词根中,chronos所代表的意思是连续。而中国传统的时间观认为,时间是可以周而复始、去而复来的,如在《易经》中就有“无往不复”;古代诗人也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来代表时间的循环往复。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时间观与现代西方的时间观都认为时间是反复进行、没有止息的,可以实现自我超越。
现代人的时空观已经在整体上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它对于艺术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作家纳博科夫就是代表之一。自柏格森提出反理性的心理时间后,人们在时间的认识出现了很大转变。柏格森依据他的哲学观提出了生命哲学,他认为只能通过人们自身的直觉才能感受和控制生命的延续。柏格森的时间观对他之前的时间观进行了完全的否定,它把以前和如今的印象相结合,打破了传统中所排列的从过去、现在到未来的固定时间顺序,让人们重新在心理上对时间观念进行自然、合理的重新组合,使时间连续不断,提倡人们用心灵的感受来控制生命在时间中的整体性。柏格森观念中的时间与记忆相连,这使时间具有了历史性。使时间从潜在走向现实,正如我们完全可以把对过去美好的记忆存储于过去的时间中,它实际是记录了对过去的这种美好和极其深切的生命体验。只有在心灵深处怀有艺术智慧和感触的人能够感受到生命于时间中长存的过程,这就是记忆;这使时间和记忆产生了密切的联系。
纳博科夫深受柏格森关于时间观点的影响,并形成了自己的时间观,他的故事中经常出现柏格森的名字,尤其是关于他的创作艺术思想。纳博科夫最近人皆知的时间观就是他在自传小说《说吧,记忆》里面提到的“the Prison of time”,中文意思即“时间之狱”。我们从字面上可以看出,纳博科夫认为时间是无情的监狱,其实是暗示了时间把人们囚禁在现实的牢狱中,人们要想冲破这时间之狱实在是难上加难,但纳博科夫没有否定时间的积极和希望意义,他在作品中通过时间之狱中的人物来表达自己所理解的时间观,认为拥有美丽心灵、善感灵魂的人是怀旧的,他们生活在美好的回忆中,并在记忆中挽留过去的那些美好和逝去的时间,过滤掉现实中的无奈与丑恶,因此虽然形式上他们似乎被时间囚禁,但实际上已经实现了对于自我的超越,以超脱的情感实现了心灵的自由,而他们所珍惜和把握的过去这种美好是他们现实中最重要的精神财富,这种生命的财富是對生命的真切感触和心灵情感,是在分分秒秒、时时刻刻的时间体验中实现的生命本真价值,是时间对于生命的无私赐予,是美丽心灵的美好结晶,它使怀旧的心灵变得更加珍贵与崇高,因为他们懂得并珍惜时间、真实地了解到生活的含义,成为了时间真正的主人,这就是纳博科夫想向读者表达的时间观。
2 被时间束缚牵制住的人物
文学被称为是一门时间艺术。由于纳博科夫的英文小说是在结束流亡生活后创作的,所以回忆意味极浓。他作品中的主人物多多少少地都带有怀旧情绪,他们在无限的怀恋中沉浸于过去的美好,看似困在时间牢笼中,但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追索超越于现实的解脱。他们在经历着时间的同时,又总在努力摆脱着时间,通过回忆摆脱现实的束缚。
如纳博科夫创作的《塞巴斯蒂安的真实生活》,其情节围绕着主人公塞巴斯蒂安的弟弟找寻塞巴斯蒂安生前生活开始,对于他生活中的很多小事进行了描述,情节看起来比较零散。小说叙述了塞巴斯蒂安弟弟在他去世后付出一切精力横跨整个欧洲大陆,来寻找哥哥生前的人生经历。在这个故事中,作者描述了每个角色的不停寻找、回顾、寻找又错过,而这些都是为了能走出时间的束缚。小说中塞巴斯蒂安的母亲,一直在坚持不懈地寻觅着她理想中的自由,试图冲破时间的限制:“她是一个天生的旅行家,自始至终处于运动之中……家对她来说只是频繁走动的一个慰藉”。而塞巴斯蒂安本身则生活在记忆中,只为寻找那份美好的记忆。由于母亲从小就离开他,使他的性格发生了很大变化,他有母亲不羁的个性和对母亲天性的眷恋,他念念不忘自己的母亲:“塞巴斯蒂安永远都不会忘掉他的母亲……她动人的模样在他灵魂中己生根发芽”。他的弟弟同样是怀旧的人,他走遍欧美只是为哥哥写一部传记以铭记哥哥的整个生命历程。这些生活在现在的人物游走四方,一直在不停地寻找、错过,这使他们的现实生活因有了美好的回忆变得更加有意义。
又如,小说《阿达,或热情:一部家族史》由五个部分组成,作家采用了每一部分大致都是后一部分的长度的一半的创作手法,体现出作品浓烈的回忆特征,使得故事距离现在越近,记忆就变得清晰。这个故事讲述了一对兄妹之间的不伦之恋,男主人公伊万在十五岁时与十一岁的表妹阿达相遇热恋后,跨越了最后的界限。但后来他们发现两个人竟是相同父母所生。世俗观念让他们只好分开,可是他们两个人日后的感情生活却不能符合自己的心意,受感情的驱使,他们每年都偷偷私会,当岁月流逝,他们都已经白发苍苍时,有情人终成眷属。他们没有因为世人的观念而产生愧疚,他们有着良好的教育和富足的生活,年轻时的热恋影响了他们以后的人生,使他们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娶妻生子,因为彼此无法忘怀刻骨铭心的感情,他们设法创造机会相见,渴望他们的爱情能有结果,这段难忘的爱情让他们宁愿为这美好的愿望而死。作家让两个主人公在年老时一起追忆往昔,让他们以自己的行动挑战了无情的时间,守护了人间美好的挚爱,旨在说明人们应该珍惜那失去而又复得的幸福,也表达了作家被现实束缚的感受,告诫人们应该做真情的守护者,暗示了敢于反抗现实的人们的伟大和勇敢。这个故事说明了那些珍惜生命的人的坚持和执着,使得人间真情显得特别珍贵。
二 记忆时间的手法
1 让人留恋的恋物癖
记忆可以理解为过去的时间。在纳博科夫的英文小说中,大多数主人公都在一直不停的努力,力求能够挽回消失的时间,将难忘的记忆留住,并使这美好的记忆永恒。他们通过能够引起回忆的、见证一段感情的物品,来重温过去,试图让记忆成为心灵永远的印记。对他们来说,过去那些美好的回忆像是一副良药,能治愈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受的痛楚,把他们从现实的无奈中解脱出来,它是存在于人们内心的恋物情结。而正是生活的经历成为了文学艺术的源泉,才能够让作家很好地表现出故事内容。
如在小说《洛丽塔》中,纳博科夫通过主人公亨伯特试图通过记忆中的物品来留住已然消却的记忆,它们是连结了让人回忆往事的纽带。亨伯特自述身世时,关于与母亲相关事情本已很少能想起,但是童年的物品却让他再次回到过去:“夏天的黄昏,在一座小山的脚下……悬在一道鲜花盛开的树篱的一些金黄色的朦虫”。“夏天的黄昏”、“金黄色的朦虫”等美好的物象是亨伯特妈妈没有死前留给他最后的印象,也因此,在他的生命快要结束时间,这些物象仍然留在他的记忆中,为他做了美好的见证。纳博科夫通过物件进行回忆的索引,在小说《普宁》中非常明显,作品中通过主人公童年的家具摆设以及故乡的生活习俗,把主人公引入了留恋的回忆中:“普宁企图把这个童年的小物件一直紧贴在自己的胸骨上……”这使他能够从现实物件联想到曾经的生命历程,主人公甚至从小饭厅里的装饰忆起童年时故乡的情形,令他触景生情:“想起俄国乡村别墅阳台上闪烁着橙、绿、紫色阳光的彩色玻璃窗扉”。作品中的这些描写,让我们联想到我们曾珍藏老照片以怀念故人,会对它们当时所记录的情景记忆深刻,它们所记录的忧伤与幸福在我们生活的某一时刻深藏于生命之中,使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时时提醒着我们回头看看曾经的过去,重新体验生命中的各种情感。
2 停留在记忆中的时间
在纳博科夫创作的英文小说中,关于时间有一个共性的内容,那就是停留在生命中的记忆总是拥有一些特别的、或是不符合常态的情感倾向,这让故事中的人们的记忆永远停留在了过去,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使其充满生机,使时间过得越长,而记忆却经久不衰。
如在小说《阿达,或热情:一部家族史》中,阿达和伊万这对表兄妹之间令人难以忘怀的热恋和纠结的感情,让他们生命中的这段时光注定沉淀在记忆中,虽然他们无法逃避世俗的观念,但他们内心的爱情之火却不能熄灭,这段幸福的少年记忆最终成了他们生命历程的永恒,由于他们无法战胜那段炽烈的情感,年老后对世俗再也无所畏惧,他们共同撰写曾经热恋而不随岁月流逝的情感。作家借用这对主人公,阐述了生命最重要的意义应该停留在记忆的时间里,而这种刻骨铭心的记忆正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寄托,同时也体现了生存的某种意义,使人生熠熠生辉。
三 时间与记忆的永恒
纳博科夫在其创作的英文小说中,详细记录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注入了生命中的种种感动。作家在小说里刻画的人物大多生活在过去的往事中,他们通过回忆使自己能够超脱现实,希望以此能够重构他们理想中的美好时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反抗了现实中的庸俗化,以此达到超脱和永恒。
如在《塞·巴斯蒂安的真实生活》中,作家通过塞巴斯蒂安的弟弟,以叙述者的口吻记录了塞巴斯蒂安的全部生命历程,借以寄托自己对哥哥深切真挚的情感,使他对哥哥的感情以此与时间长存,得以完美的永恒。又如,在《阿达,或热情:一部家族史》中,阿达和伊万在年老时一起书写回忆录,通过书写来回忆曾经的美好,对抗着世俗,两个主人公在记录的过程中不断地回味,寻回过往的记忆,通过艺术的方式成就时间的永恒。作家的用意是让人们懂得:生命是可以永存的,美好的记忆可以超脱现实。从而让我们重新思索人生的意义,获得更高尚的思想境界。
纳博科夫英文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均生活在过去的记忆中,他们通过自己不同的方式抗拒着对现实生活的无奈,试图在回忆时重拾温馨,进而表现出超然物外的情怀。纳博科夫这种超然物外的文本叙述,使他的小说更具有审美艺术,令读者铭记于心,使人们在现实中能够不断地超越自我,体验人生本真。
四 小结
符拉迪米尔·纳博科夫英文小说中的主人公共性的特點就是都在不停地在追寻通往记忆的路,找寻失落的美好。通过创作的英文小说,纳博科夫努力记录生命的轨迹和过去的各种美好,使生命得以超越和升华,以求得时间和记忆的永恒。
参考文献:
[1] 纳博科夫,杨青译:《说吧,记忆》,花城出版社,1992年版。
[2] 吉尔·德勒兹,张宇凌、关群德译:《康德与柏格森解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3] 蒙柱环:《从现实与时间看纳博科夫的小说创作》,《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4] 纳博科夫,席亚兵译:《塞·奈特的真实生活》,时代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5] 纳博科夫,主万译:《洛丽塔》,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