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伤的综述

2024-08-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针刺伤的综述(精选10篇)

针刺伤的综述 篇1

张春红

(迁安市传染病医院064400)

【摘要】针刺伤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发生的意外事件,是造成护士职业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全球每天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刺伤,可引起20多种血液疾病。护士是医护人员中最容易接触血液-体液的人群,而且多为介入性操作等高危性的接触,因而在医务人员中护士较容易发生针刺伤。虽然针刺伤作为一种职业暴露而引起的职业损伤越来越受到重视,但针刺伤的防范措施扔不尽人意,对针刺伤的原因及防护措施进行综述,以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危机意识,加强防范措施,严防针刺伤的发生。【关键词】 护士; 针刺伤; 防护

针刺伤是由医疗利器如注射器针头、缝合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片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层破损和出血。自1981年McCormick等首次报道了针刺伤对医务人员的危害以来,国际上开展了大量的有关研究,其研究证实:护士是发生医疗锐器伤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特别我国乙肝高发国,总感染率达61%左右,丙肝自90年代以来感染率也呈上升趋势,而艾滋病的流行在我国也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因此加强护士的职业防护,是护理人员更安全的执行其有重要意义,现将护理人员针刺伤防范管理的内容 综述如下。1 临床护士针刺伤的现状及主要危害

1.1 临床护士针刺伤的现状 针头是护士亲密的“工作伙伴”,但也是对护士伤害最深的锐器。不少护士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淡薄,没有做好防护措施,工作时不带手套、防护罩等。所有频频造成针刺伤的发生。据估计我国目前有126.63万名护士,每年要注射操作约50亿次,一项调查统计,全国有80.6-83.9%的护士曾受到过不同频率的针刺伤,年人均被针刺伤率2.8-3.5次,注射后针头处理中的针刺伤占刺伤总数的62.7%,被空心针刺伤占92.5%,抽查100名护士针刺伤发生率为96%,其中缝针刺伤95%,刀剪刺伤24%,注射或整理器械等刺伤78%,而健康的医务人员血液传播疾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国外有报道手部受的针刺伤是所有损伤中的94.1%,其它有手术缝针、刀片、玻璃类等。因护士使用针头的机会最多,因此全世界每年约有100万意外针刺伤,由于职业引起的感染途径中,针刺伤占89.0%,据统计显示,全世界每30秒便有1名医护工作者被污染的针头刺伤。由此可见,针刺伤已经成为护士职业损伤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护士的健康,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

1.2 针刺伤的主要危害 针刺伤对医务人员的已引起全世界各国相关部门的重视。以研究证实,针刺伤与乙肝病毒、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等血源性疾病的病原体的职业传播有密切的联系,针刺伤不仅可以通过皮肤和黏膜接触传染性血液或体液而感染病原体,同时针刺伤对受伤者心里也会造成影响,通过针刺伤传播病原体超过20多种,其中最常见、危害性最大的是传染性肝炎发生针刺伤时,HBV感染只需要0.004ml带有HBV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被携带的HBV的针头刺伤而发生乙型肝炎的危险性为1/5,一次随时发生的针刺伤导致乙型肝炎的几率为1/5000。其次是HIV感染率为0.25-0.4%,HCV感染率为1.8-10%,而恰恰这三种对人体危害极大的传染病,目前还没有特效药能够防治,所以护士面对这些传染病时往往会感到害怕,特别是传染科护士,面对血源型传播疾病的防护更为迫切,另外病原体经针刺伤伤口进入体内,可引起局部或全身的感染。任何针刺伤口都有可能有破伤风杆菌的存在,针刺伤还有还有一个危害就是对受伤者的心里影响,遭受针刺伤害后,由于伤者担心自己感染上某种血源性疾病的病原体,大多数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里压力,尤其是对HIV阳性病人血液污染的锐器刺伤,暴露源感染状况的不确定会加重针刺伤者的心里压力,并因此产生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有人甚至还停止的工作,对护士针刺伤后调查发现,担心感染疾病占51.72%,说明针刺伤对受伤者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心里压力,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及原因

2.1 临床护士工作的特殊性,护士是所有医务人员中最容易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的一个群体,作为永远在临床工作的一线护士,因经常接触输液器、注射器、输血器及采血器等污染的医疗锐器机会最多,故发生针刺伤的几率也其他相关专业人员高,成为针刺伤发生率最高的群体,因此感染血源性疾病的几率也最高。据相关报道,医疗机构约80%以上的医生平均每年被锐器伤1.07次,而护士平均每年被锐器伤2.88次,由此可见,护士被锐器伤害得几率明显高于医生。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458名护士中有380名护士发生过针刺伤,发生率为82.97%。在一年中共发生针刺伤1286次,其中被污染针头刺伤占70%,职业感染的潜在危险极高。

2.2 临床护理人员操作不规范 针刺伤与护士的操作不规范有者密切的关系,调查显示,78名护士发生的327次针刺伤的环节中,78名护士操作后,习惯回套针帽的有31名,而不回套针帽的仅有21名,用双手回套针帽的有35名,单手回套的有22名,这就说明经常回套针帽与双手回套针帽均是针刺伤的高发因素,由此证明针刺伤的发生原因与临床护士不严格执行操作规范有着重要的关系。根据相关调查发现,有58.32%的护士每次或经常将用过的针头套回针帽,针头回套帽动作发生的针刺伤占针刺伤总数的31.87%,操作中针刺伤由操作者自己造成的占15%.2.3 护士自身防范意识不足 由于护士对针刺伤的认识不足,对于相关的防范意识淡薄,在平时护理操作中不认真,容易发生针刺伤,调查结果表明,有21%的护士被针刺伤后感到无所谓,可能就与护士缺少职业防护的知识,工作后形成的职业防护意识模糊及自我防护意识差有关,据调查研究对67例护士进行调查,针刺伤发生率为79.1%,其中护士防护意识淡薄是造成针刺伤的原因前3位,护士在采血、注射及静脉输液时不按规定戴手套,调查表明对56名发生过针刺伤的护士进行调查,结果在采血、注射及静脉输液操作中经常带手套的人数为0,偶尔戴的仅有8人,占14.3%,不戴手套的原因中有64.3%的人认为不方便,12.5%的人认为没有必要,12.5%的人担心病人抱怨,10.7%的人认为未提供手套,许多临床护士针刺伤后未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对职业暴露后处理流畅不熟悉,只有7.8的护士能及时报告上级和追踪患者的化验结果,有5.2%的护士能及时注射高效价免疫球蛋白,有13.7%不做任何处理。

2.4 操作中护理对象不合作 在护理操作过程中护理对象不合作也会增加针刺伤的发生率,如做各种进入性操作时,婴幼儿、情绪不稳定、意识不清、老年痴呆患者等,在操作过程中患者可能会突发运动及反抗,极易发生针刺伤的危险,调查显示,因病人不配合,反抗和突发运动导致针刺伤者约6.5%。2.5 护理人力资源配备不合理 护士每天工作繁忙,大多数医院存在医护比例失调,由于护士工作量大,长期以来超负荷的工作、精神紧张,各种护理考核,导致护士身心疲惫,注意力不集中,操作准确率降低,这是导致护士针刺伤的主要原因,调查显示,因护士工作量大,精神紧张繁忙导致护士针刺伤占68.3%,尤其是在夜班或者处理病情紧急,突然发生病情变化的重症病人,由于护士的配备比例失调,护士精神紧张,发生针刺伤的风险会增加。3 针刺伤的防护对策

3.1 加强个人防护意识 多数学者研究显示,临床护士的职业安全意识不强,特别是实习生,调查显示对148名临床实习生进行调查,针刺伤的发生率是85.71%,8.33%的实习护士未经处理,25.83%的实习护士仅用清水冲洗,61.66%实习护士发生针刺伤后未经严格的消毒处理,85%未上报,甚至不知上报,仅1位做过1次血液检测,以上证明,在操作中严格执行,防护措施,定期相关培训,可防止30%以上的针刺伤发生。因此医院应重视和加强教育定期开展知识讲课,在容易发生针刺伤的地方,张贴提示标语,以提高临床护士的防范意识。实施标准预防,正确的使用防护屏障,如手套,袖套,防护围裙及防护眼镜一直认为是减少医务人员血液暴露的主要措施之一,有经常戴手套习惯的医务人员其皮肤黏膜被医疗器械损伤和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的机会均明显小于不戴手套者,表明戴手套能减少皮肤接触血液的次数,并不增加皮肤损伤,据新加坡有关人士调查研究证明:针刺入手套,通过有弹性的2层橡胶手套,在刺入皮肤,其感染率仅为0.20%-0.25%,故戴2副手套能有效防止感染和降低感染率。还有研究表明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能接触到的血量少50%以上。这一数据有力说明在操作及处理污染针头或器械时戴手套的重要性。对使用后的针头等锐器必须放入利器盒内,利器盒摆放高度大概平腰部水平,位置固定,并有明显的警示标示,具有防刺,防漏,易管理得特性,容量达到总容量的3/4时及时更换,使用利器盒收集利器针刺伤发生率可降低50%,据报道:国外已经开发了有安全保护装置的护理器材,如使用无针头的静脉通路装置等无针头产品,使得与之相关的针刺伤减少43%目前在美国加州,德州等已通过了强制性使用安全针头设施的法律,并且医务人员有权要求使用安全性能好的产品。3.2 规范操作流程 实施标准预防,正确的使用防护屏障,如手套,袖套,防护围裙及防护眼镜一直认为是减少医务人员血液暴露的主要措施之一,有经常戴手套习惯的医务人员其皮肤黏膜被医疗器械损伤和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的机会均明显小于不戴手套者,表明戴手套能减少皮肤接触血液的次数,并不增加皮肤损伤,据新加坡有关人士调查研究证明:针刺入手套,通过有弹性的2层橡胶手套,在刺入皮肤,其感染率仅为0.20%-0.25%,故戴2副手套能有效防止感染和降低感染率。还有研究表明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能接触到的血量少50%以上。这一数据有力说明在操作及处理污染针头或器械时戴手套的重要性。对使用后的针头等锐器必须放入利器盒内,利器盒摆放高度大概平腰部水平,位置固定,并有明显的警示标示,具有防刺,防漏,易管理得特性,容量达到总容量的3/4时及时更换,使用利器盒收集利器针刺伤发生率可降低50%,据报道:国外已经开发了有安全保护装置的护理器材,如使用无针头的静脉通路装置等无针头产品,使得与之相关的针刺伤减少43%目前在美国加州,德州等已通过了强制性使用安全针头设施的法律,并且医务人员有权要求使用安全性能好的产品。

3.3 完善防护措施 如被针刺伤后,要立即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用流动水冲洗并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使部分血液流出,用肥皂水彻底清洗受伤部位,再用0.5%碘伏、75%酒精消毒创面,如果被乙肝患者扎伤,应24小时内注射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同时注意化验监测,完善锐器伤登记上报制度及暴露源,追踪及随访制度,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后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并填写登记表,已得到及时的处理,医院应对其进行定期追踪监测。

3.4 实施人性化管理,改善护士比例失调现象,根据科室工作需要和护士的需求,做到弹性排班,保证护理人员合理的休息,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重视护士家庭的因素,关心护士个人生活,及时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减轻护士的压力,使其身心愉悦地工作。避免因护理人员配备不足而长期超负荷工作引起针刺伤的发生。小结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人员针刺伤是多种因素导致的,尽管采取各种防护措施也不能完全避免,但是通过医院科学的管理,加强防护知识培训,规范操作程序为一线护理人员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加上护理人员自身的防护,是可以将针刺伤发生率控制在最低率范围内的。

参考文献

针刺伤的综述 篇2

1 临床资料

2012年我院医务人员发生10例针刺伤。其中1例为医生在为患者进行胸腔穿刺术时不慎发生针刺伤, 工作时间1年。1例为护士在为患者行注射后持注射器与患者交谈时将自己刺伤, 工作时间2年。3例为针头回帽发生针刺伤, 平均工作时间3年。2例为利器盒已满而未及时更换利器盒, 当放入抽血后的针头时发生针刺伤, 工作时间均为2年。1例为一名护士传递注射器时将另一名护士刺伤, 工作时间1年。1例为手持剪刀行走时不甚将他人碰伤, 工作时间5年。1例为操作考试时由于紧张在拔除护针帽时发生针刺伤, 工作时间1年。

2 原因分析

2.1 医护人员尤其是护士从事侵入性操作多, 接触使用

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疗锐器的机会多, 同时护理人员少, 工作繁忙紧张, 工作压力大, 针刺伤发生的概率也相对较高。

2.2 缺乏职业防护意识, 对职业暴露的危害认识不足, 未引起高度重视, 个别人员更有心存侥幸心理。

这也是发生针刺伤的重要原因。

2.3 未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或操作技术不熟练, 操作时粗

心大意, 注意力不集中是低年资医护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之一。

2.4 针头用后处理不当, 其中针头使用后重新套上护针帽未及时放入利器盒内等行为是最常见的原因。

尤其在工作忙碌时, 仓促地将针头回帽更易发生针刺伤。

2.5 不良的工作习惯, 未及时处理、更换已满的利器盒。

3 结果

通过对我院2012年发生针刺伤事例的讨论和分析, 说明医护人员发生针刺伤主要原因与自身防范意识淡薄, 操作不规范, 工作繁忙, 精神疲劳紧张等因素有关。

4 如何减少和预防针刺伤的发生

4.1 加强职业防护培训。

做好岗前培训和在职人员的轮训工作, 特别是对新上岗的人员要强化培训, 每位新上岗的工作人员, 无论是医生、护士还是护理员都要接受岗前培训, 认知工作中潜在的危险因素, 懂得安全、正确的操作程序。在上岗前及工作过程中加强职业防护知识教育, 目的是提高医护人员自我防护意识, 使其在工作中做好职业防护。

4.2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规范医疗护理行为, 避免不良工作习惯, 正确处理污染的针头是防止针刺伤的关键。

医疗废物的处理, 针头用后妥善分离并及时放入利器盒内是很好的预防方法, 科室设置利器盒应以方便随时丢弃为原则。如为患者注射或拔除输液针时治疗盘内必须备有利器盒, 治疗室的操作台上、治疗车下也必须备有利器盒, 以方便使用。且利器盒3/4满时应及时封盖处理, 避免过满造成再次放入利器时发生针刺伤。

4.3 针头回帽造成的针刺伤也非常多, 因此使用过的注

射器和拔除的输液针头不要回帽, 应按操作规程妥当处理, 如必须回帽则应单手操作。

4.4 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注意力要集中, 切勿粗心大意, 而且要保持足够的光线, 以免发生意外。

4.5 禁止将锐利器具直接传递给他人, 手持利器时不要让利器面对着自己或他人。

4.6 加强护理技术操作训练与培训, 使每位在岗人员熟

练掌握各项技术操作流程及规范要求, 无论是工作中还是操作考试时都能操作熟练、情绪稳定不紧张。能更好地避免针刺伤。

4.7 建立医务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处理流程和应急预案, 也是预防针刺伤很重要的管理监控措施。

伤口局部处理: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轻挤出伤口血液, 然后用流动水冲洗, 再给予相应的消毒处理。全身处理:及时检查并定期复查和随访, 在已知患者是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情况下, 及时接受免疫球蛋白或乙肝疫苗注射;如是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患者应及时向医院感染科汇报以确定用药方案, 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医护人员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

5 结论

虽然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很多, 但是只要严格规范操作行为, 熟练掌握操作程序, 强化防护意识, 加强岗前培训, 针刺伤的发生是可以减少和预防的。

在临床工作中, 针刺伤屡有发生, 不仅给个人和医疗单位造成严重困扰, 还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加强职业防护不仅是个人问题, 还是医院问题, 更是社会问题, 建立完善的职业安全防护管理体系, 做好监督执行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医院要加大感染监控部门的监督执行力度, 定期检查、随时抽查、科室自查, 同时在医院内建立针刺伤的报告及反馈制度, 使各项规章制度得到充分落实, 从而预防和避免针刺伤的发生。

膜保护剂,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以及其他对症治疗。

2结果

经过治疗后, 135例患儿大便次数和性状逐渐恢复到正常, 全身症状明显改善。3例患儿大便次数比治疗前减少, 但全身症状无明显好转, 转上级医院治疗。

3讨论

小儿腹泻病是由多病原、多因素所致的以大便性状改变和次数增多为主要特征的常见的消化道疾病, 在我国小儿腹泻病的发病仅次于呼吸道疾病, 居第2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卫生状况的改善, 以及群体素质的普遍提高, 小儿腹泻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已明显减少。但如发病没有及时发现并加以正确治疗, 会导致一些慢性难治性腹泻, 还会导致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 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本组从年龄段看小儿腹泻病高发年龄为6个月~2岁, 小于6个月的病例数较少。从发病类型看以病毒感染性腹泻最多见且易发生在6个月~24个月婴幼儿, 其次为非感染性腹泻, 细菌感染性腹泻易发生在年长儿。本组年龄小于6个月组病例数最少, 明显低于其他年龄组, 随着年龄的增加病例数逐渐增

参考文献

护士针刺伤的预防与处理 篇3

【关键词】护士;针刺伤;预防;处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718-02

1 临床资料

我院在临床一线护士共500名,进行问卷调查,自工作以来发生针刺伤的人数有475人,机率为95%。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被HIV阳性病人使用针刺伤后获得HIV可能性是0.2%——0.4%,针刺伤感染HBV的可能性是19%——40%,受针刺伤感染HCV的可能性是0.2%——0.6%。而护士常常在患者诊断尚未清楚时即对患者展开医疗活动,一旦发生针刺伤时面临着经血液传播艾滋病,乙肝,丙肝等。鉴于针刺伤对护士带来的危害日益严重。本文对针刺伤的预防与处理做如下综述。

2 预防措施

2.1 改变护士的不安全行为,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在接触病人的血液和体液的操作时要戴手套;尽可能使用带有安全性能的静脉注射装置,给不配合的病人使用锐器时,应有助手协助;操作中始终保持警惕,避免与他人交谈;禁止双手回套针帽;禁止用手分离污染过的针头和注射器;禁止直接传递锐器和手持裸露的锐器指向他人。

2.2 改善工作条件,创建安全的医疗环境,在工作繁忙或抢救病人时注意忙而不乱,相互配合,不违反操作规程,能大大减少针刺伤的发生。使用具有安全装置的医疗护理用品如:安全注射器,安全输液器,安全留置针等。提供随手可得的符合国际标准的锐器收集器。

2.3 规范医疗废物的处理:医疗垃圾应在卫生主管部门统一规范的固定的场所进行焚毁。目前许多医院在注射器输液器使用后,要求先将针头取下,浸泡,收集,再进一步分类处理,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势必增加护士及其他工作人员被刺伤的机会。如管理不严,让医疗垃圾流入社会则会对大众带来更多的危害。

2.4 建立医院职业暴露报告系统,医护人员在针刺意外或粘膜接触病人的血液等职业暴露后要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得到及时的咨询和处理。同时有关部门在收集这些数据时 ,可定期进行分析,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从而寻求有效的防护措施,以减少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的危险性。

3 处理

3.1 伤口局部处理措施

3.1.1 若戴着手套,即脱去手套。

3.1.2 用肥皂水和流动水清洗局部伤口。

3.1.3 若有伤口,应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1.4 伤口冲洗后,应用消毒液,如75%的酒精或0.5%的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3.2 报告

3.2.1 填写感染控制科发放的针刺意外报告单,报感染管理科。

3.2.2 报告体检中心备案。

3.2.3 报告医务科备案。

3.3 具体处理流程

3.3.1 经职业性接触(HIV)艾滋病处理:

a,如果病人的HIV抗体呈阳性或结果不详,伤者应尽快接受HIV抗体测试。

b,如果伤者HIV抗体呈阳性,说明伤者此前已感染HIV。

c,如果伤者HIV抗体呈阴性,应于24小时内用叠氮胸苷进行预防。

d,伤者应于伤后六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再进行血清HIV抗体检测,如果在伤后1个月至6个月血清HIV抗体轉阳,则认为是职业感染。

3.3.2 经职业性接触(HBV)乙肝处理:

a,原病人及伤者都应进行验血,前者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后者则需同时检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抗体。

b,如果伤者以前曾接受乙型肝炎疫苗注射,并确定有足够的抗体,或以前曾受感染而已经有免疫力,或者伤者本身是乙型肝炎病毒带病毒者则无需进一步处理。

c,原病人不是乙型肝炎带病毒者,而伤者以往接种疫苗未能产生抗体,则不需再进一步处理;如果伤者从未接种疫苗,应立即进行预防接种。

d,病人是乙型肝炎带病毒者,如伤者以前接种疫苗,未产生抗体,应于24小时内接种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于1月后注射第2剂;对于未注射疫苗的伤者,应注射一剂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然后再进行预防接种。

3.3.3 经职业性接触(HCV)丙肝处理:

a,病人和伤者都应进行丙型肝炎抗体测试。

b,现没有有效的疫苗和药物能阻止丙型肝炎的感染。

c,如病人丙型肝炎抗体阳性,伤者应于六个月后重复检验丙型肝炎抗体及肝功能,以确定是否职业感染。

4 总结

随着医学的飞速发展,职业安全是近年来医护人员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由针刺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起的血源感染的潜在危险正日趋严重,而护士面临的针刺伤危险因素既是客观存在又是可预防的。因此护士应遵守职业安全防护制度,增强防护意识,规范技术操作规程,合理采用防护用品,建立一个完整的报告制度及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诊断治疗体系,远离针刺伤害,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申良荣:护理人员被针刺伤的研究现状,护士进修杂志,2005,20(3)216

[2] 张玉芝,周俊卿,梁霞,锐器伤致血源性传染疾病的研究进展,护士进修杂志,2005,20(1):12

针刺伤如何处置 篇4

一、什么是针刺伤?

针刺伤是指一种由医疗利器如注射针头、缝针、穿刺针甚至刀片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损伤。针刺伤是临床医护工作者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是传染HBV、HCV和HIV等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您是否清楚在日常工作中应如何有效地避免针刺伤害,加强主动防护?当不慎发生针刺伤后又该如何正确处理?

二、如何有效预防针刺伤?

临床工作中针刺伤的发生多是因为医护人员防范意识薄弱,操作行为不规范或是处于抢救应急状态等。因此,加强医护人员对针刺伤的主动防护是最重要的标准工作:

1.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培训,并做到分期、分批对各级各类人员进行培训,使医务人员提高自我防范,是预防医务人员针刺伤的首要措施。

2.规范医疗操作行为:不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勿将用过的锐器直接传递给他人;手持针头、刀片等锐器时,不得将锐器面朝他人。

3.医疗废弃物的规范处理:使用后的注射器、输液器应分离针头,将锐器投入锐器盒内,锐器盒收集至3/4即停止使用以减少刺伤的机会;

4.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必须采取标准防护措施,不论是否具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和粘膜,一副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可以显著减少接触的血量;

5.在充足的光线下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

三、发生针刺伤后该如何处理

A.伤口处理

1.立即挤出伤口部位的血:健侧手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使部分血液排出,相对减少受污染的程度;

2.肥皂水或流动的清水冲洗伤口;

3.安尔碘、75%酒精消毒伤口; 4.使用防水敷贴包扎伤口。B.上报职业暴露

1.在处理伤口后,查阅患者是否有传染性疾病;

2.必须在24小时以内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个案报告卡; 3.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进行登记备案和随访; 4.24小时内进行HCV、HBV和HIV抗体检测。C.监测用药和随访 ? 可疑HCV感染

有报道显示被空心带血的针头刺伤后感染丙肝的可能性约为1.8%-10%。1.刺伤后尽快做HCV抗体和ALT检测;

2.如果检测HCV抗体阴性,需进行血清学追踪,于刺伤后的第1、3、6个月检查HCV抗体和ALT水平;

3.刺伤后1-3周,在外周血即可检测到HCV RNA,因此在刺伤后4-6周时检测HCV RNA可以尽早确诊HCV感染;

4.目前国内外的丙肝指南均不推荐采用免疫球蛋白和抗病毒药物对暴露于HCV阳性血液的医务人员进行刺伤后预防;

5.目前HCV急性感染期是否进行抗病毒治疗尚无定论。但我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指出,IFNα治疗可显著降低急性丙型肝炎的慢性化,因此,若HCV RNA检测阳性,即应开始抗病毒治疗。

? 可疑HBV感染

研究表明被空心带血的针头刺伤后感染乙肝的可能性约为6%-30%。

1.刺伤后应尽快注射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HBIG)以提供暂时性的被动保护。若已知被带有HBsAg阳性患者血液的锐器刺伤,应在24小时内注射HBIG,剂量为0.06ml/kg体重;

2.未接种过疫苗的人员,可在注射HBIG同时或刺伤后7天内肌注乙肝疫苗,有效率可达90%以上。一般于上臂三角肌内注射,剂量为每次20μg,共注射三次,时间为第0、1、6个月;

3.若已接种过疫苗,但未经全程免疫,应在注射HBIG后按乙肝疫苗免疫程序补上全程免疫;

4.接种过疫苗,并已产生乙肝表面抗体的接触者,应根据抗体水平而定。可以有效保护人体不受病毒感染的最小值是10 IU/L,当检测结果显示乙肝抗体滴度小于10 IU/L说明滴度比较低,应加强注射1针疫苗。如果大于10 IU/L,说明可以有效的保护人体不受感染。

? 可疑HIV感染

一般而言,针刺的平均血量为1.4μl,一次针头刺伤感染HIV的概率约为0.33%。

1.在4小时内,最迟不超过24小时进行预防用药,包括逆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基本用药方案和强化用药方案的疗程均为连续服药28天;

2.评估暴露源和暴露程度: 暴露源的分级:

(1)低传染性:病毒载量水平低、无症状或高CD4水平;(2)高传染性:病毒载量水平高、AIDS晚期、原发性HIV感染、低CD4水平;

(3)暴露源情况不明:暴露源所处的病程阶段不明,暴露源是否为HIV感染以及污染的器械或物品所带的病毒含量不明。

暴露程度分级:

(1)一级暴露:暴露源为体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不完整的皮肤或粘膜,但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

(2)二级暴露:暴露源为体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不完整的皮肤或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肤擦伤或针刺伤(非大型空心针或深部穿刺针);

(3)三级暴露:暴露源为体液或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割伤物有明显可视的血液。

3.根据暴露源和暴露程度合理预防治疗:

4.治疗方案:

针刺伤的综述 篇5

手术室护士刘二缓用一张张真实生动的图片,再现了工作中的一个个场景以及针刺伤的预防、处置中的经历、经验、效果以及医院的管理措施、标准落实。演讲内容丰富,情景展示真实,讲解通俗易懂,突出手术室特色,获得评委一致好评,荣获优胜奖,全院表彰。在此也希望通过此次竞赛让更多护理人员真正掌握针刺伤标准预防及处理,提高防护意识,减少执业暴露性感染事件的发生,保障护理工作执业安全。

深州市医院

护理差错与针刺伤试题 篇6

(二)填空题:

1.处理医疗事故,应当遵循的原则。

2.因抢救急危重患者,未能及时书写病历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

3.患者有权复印其以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病历资料。

4.在医疗活动中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将患者的等如实告知患者。

(三)是非题:(是打√,否打ⅹ并改正)

1.根据有关规定,疑似输液、输血、注射、药物等引起不良后果的,封存的实物应由医院保管,也可由患者保管。()

2.疑似输液、输血、注射、药物等引起不良后果的,封存、启封实物由医务人员单独进行即可。()

3.当不能确定疑似物品与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如患者一方提出要进行检验,应当由患者一方将疑似物品送检查。()

4.疑似输液、输血、注射、药物等引起不良后果的,如患者不提出对实物进行检验的要求,即可将实物弃之。()

(四)简答题:

1.发生哪些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医疗机构应当在 12 小时内向所在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2.疑似输液、输血、注射、药物等引起不良后果时,你首先应该做什么?

3.疑似输液、输血、注射、药物等引起不良后果的,需封存实物,实物包括哪些?

4、什么是针刺伤?

护士发生针刺伤的防护及处理 篇7

收集我科自2011年4月至2013年6月全体护士及实习护士208人, 采用一人一卷不记名的方法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208人中有152人次有不同程度的针刺伤, 152人中有78人被污染的针头刺伤, 152人中有126人为实习护士及N0、N1级护士。

2 针刺伤发生的原因

2.1 缺乏防护意识

临床护士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 因此, 必须要有较高的自我防护意识, 但是事实上许多医院的临床护士的防护意识较低, 采取的防护措施不恰当[1,2,3]。在静脉采血、输血、注射等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是不戴手套, 即使在手部有伤口时戴手套的临床护士也未过半。有报道指出, 刺伤前有82.14%的护士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尤其是低年资、工龄在5~10年、低学历、低职称的临床护士, 更缺乏必要的防护知识[4,5]。

2.2 不按操作规程操作

不按操作规程操作是造成针刺伤的重要因素。如:丢弃用过的针头时、给患者注射时 (特别是给不配合的患者注射时) 、针头用完盖帽时、更换未加帽的针头时、把已用过的空针摆放在操作台上, 然后做清洁时不慎被针头刺伤等, 大多数的针刺伤都发生在整理用毕的用物时

2.3 不安全的医疗用具

有报道称使用没有安全装置的注射器及其他医疗锐器造成的损伤比医务人员不小心造成的损伤的概率大得多。

2.4 护士工作繁忙

常处于超负荷状态, 进行疲劳操作, 容易刺伤。

2.5 未有系统的防护知识学习

缺乏自我防护能力, 医院感染控制是一门新兴学科, 各种病原体的有效杀灭方法及正确防护措施, 针刺伤后的紧急处理知识明显不足。

2.6 职业防护管理缺陷

我国医院的职业防护管理起步较晚, 管理体制不健全, 相关管理部门并没有制定出严格的防护机制, 防护意识不强。

3 预防

3.1加强职业防护培训, 避免不安全行为的出现医院要定期对医护人员尤其是新进的医护人员进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职业防护培训, 提高医护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 避免出现一些不安全行为, 使医护人员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从而在工作中做好职业防护[6]。比如说, 临床护士要注意手套的使用, 注意医疗锐器的处理, 当发生医疗锐器刺伤的现象要采取正确的措施来处理, 有效避免染病现象的发生。

3.2改善医疗操作环境为了有效减少医疗锐器刺伤现象的发生, 医院需要改善医疗操作环节, 比如说:减少尖锐的医疗器物的使用, 采用一些安全针头注射器、负压标本试管采血等。医院要在现有的医疗环境下, 充分考虑到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 改善医疗操作环境, 减少医疗锐器刺伤现象的发生。

3.3规范医疗废品的处理医院需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制定统一的医疗废弃物处理规范, 要设置固定的焚烧医疗废弃物的场所, 有效杜绝传染源的传播[7,8]。而在医疗废弃物的处理中, 难免有医护人员与传染源直接接触, 这个时候就必须做好安全防范措施, 规范医疗废品的处理流程, 使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能在规定要求内进行医疗废品的处理, 避免传染源流入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3.4建立医院职业暴露报告系统当医护人员发生医疗锐器刺伤或黏膜接触患者血液现象时, 及时将此情况报告给相关部门, 并进行处理。相关部分对职业暴露的原因进行分析, 从而采取有效措施来避免医护人员出现职业感染现象。

3.5安全处理针头, 勿将针帽套回针头, 如果一定要套回时, 使用单手套法;传递锐器时, 勿将锐利面朝向他人和自己, 以免误伤[9,10]。

3.6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当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增多时, 发生医疗锐器刺伤的现象也增多。因此, 医院需要合理安排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为了有效避免医疗锐器刺伤现象的发生, 医院需要给医护人员提供安静、灯光明亮的工作环境, 同时患者也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 使医护人员集中精神治疗, 有效减少医疗锐器刺伤现象的发生。

随着医学的飞速发展, 职业安全是近年来医护人员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有针刺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感染的潜在危险日趋严重, 而护士面临的针刺伤的危险因素既是客观存在的, 又是可以预防的。因此, 护士要遵守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增强防护意, 规范技术操作流程, 合理使用防护用品, 建立一个完整的报告制度及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诊断治疗体系, 远离针刺伤害, 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此外, 建议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及医疗单位管理部门建立、健全职业安全制度, 加强医护人员职业防护培训, 以促进医疗职业安全。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人员针刺伤的防范措施, 保证护士在护理过程中的安全, 避免意外伤害事件的发生。方法 对护理人员针刺伤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低年资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比例高;护理人员对护理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认识不足, 重视不够, 缺乏自我防护意识;针刺伤直接发生的原因分析, 主要为未规范处理用后的针头;护理人员针刺伤后的心理压力大。结论 护理人员要充分认识针刺伤的危害, 提高职业防护意识, 落实防护措施, 建立、健全防护针刺伤管理制度, 确保身心健康和安全。

关键词:护士,针刺伤,防护,处理

参考文献

[1]戚品品, 沈美玉.22例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分析及防护措施[J].天津护理, 2006, 14 (5) :296-297.

[2]胡斌莲.沈亚儿.护士锐器伤害的危险因素与防护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1) :49.

[3]龚光明.临床护士锐器伤调查分析及防护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5) :680-682.

[4]丁汀, 历琼, 沈莉.护理人员发生锐器伤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J].上海护理, 2009, 9 (4) :80-83.

[5]李文珠, 苏冠华, 赵越, 等.不同工作年限医务人员对针刺伤的自我防护现状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 2009, 36 (19) :3697-3699.

[6]陈长香, 李建民, 张艳, 等.临床护士职业防护现状调查[J].护理学杂志, 2004, 19 (17) :15-16.

[7]李红梅, 李文涛, 肖叔贞.减少护理工作中的意外刺伤[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1998, 18 (1) :9-11.

[8]金晓霞.护士发生针刺伤的防护及处理方法[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11 (21) :103-104.

[9]许素平, 郭薇, 王卫力.临床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原因分析及防控[J].华西医学, 2010, 25 (3) :635-636.

针刺伤的综述 篇8

对象与方法

对象:从长春市9所综合医院中随机抽取护士900名进行问卷式调查。

方法:护士针刺伤情况调查表为自行设计,开放式问卷,专人发放。内容主要有:①针头用后处理情况;②是否被针头刺伤及发生频率;③刺伤环节及发生地点、原因;④刺伤后处理针刺后有无报告;⑤有无接受锐器伤的防护知识培训;⑥乙肝疫苗接种情况;⑦有无针刺伤登记上报制度共18项相关问题。发放900份,收回882份,有效调查表为880份。

统计学处理:对每1份收回的调查问卷进行检查,将不合格的筛除,再用SPSS軟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 果

被针头刺伤情况及发生频率:被调查880名护士中692人曾发生过针刺伤,发生率786%;共发生针刺伤2728次,被调查者年人均被刺伤31次;692中有433人被污染针头刺伤率625%。

刺伤环节:吸取约液、配药加药851人次(312%),给抽好的动脉血气针头封上胶塞3人次,抽血时将血注入试管2人次,拔针308人次,取F针头71人次,肌肉注射5人次,重套针帽739人次(271%),毁形浸泡、收废弃针、清洗器械567人次(208%),静脉穿刺30人次。

调查中有1012例次回答了针刺伤发生原因:操作者刺伤自己744例次(735%),配合中被刺伤92例次,病人躁动引起103例次,被其他操作者刺伤73例次。

2728例次针刺伤发生时间:调查结果示示,护士在操作前发生针刺伤的889例次,占总例次的326%;在操作中发生针刺伤的712例次,占261;操作后发生针刺伤的1127例次,占413%。

对于针刺伤的防护情况的调查:针刺伤后立即挤血+冲洗+碘伏消毒的占448%,其余为非正确处理或不处理。针头用后处理放在特制的标志明显的硬塑料盒里的护士占625%,放在专门盛放针头的内衬污物袋的桶里的护士占468%,放在普通垃圾桶里的护士05%。接种了乙肝疫苗的护士占816%。防护措施执行情况:操作时不戴手套的原因,操作不方便312%,嫌麻烦占40%,节约成本占264%,忘记戴占24%。

讨 论

加强安全操作技能训练,规范操作行为,是保证职业安全的重要环节。应要求护士养成良好的操作行为,立即并小心地处理使用过的针头。另外,护士在操作后习惯回套针帽,也是造成刺伤的重要原因。加强针器废弃物处理及丢弃过程的管理。为护理人员提供符合国标标准的针器收集容器是非常有效的防范措施。

重视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后的心理问题,必要时进行心理干预。建立严格的登记报告制度,是保持健康的护理人力资源的重要环节。应加大职业防护管理力度,护理人员在发生了医疗锐器伤害后,要将锐器名称、伤害部位、是否受感染等做详细记录,以便及时评估。一方面可追踪护理人员受伤害的情况,另一方面可不断总结避免锐器伤害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李映兰.美国护士预防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意识和措施.中华护理杂志,2002,37(8):633-634.

2 Mishal,Y,Yosefy C.Risk oftransmission of viral disease by needle punctures and cut in hospital health care works.Harefuah,1998,135(9):337-339.

针刺伤的综述 篇9

1.护理人员在为患者进行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

2.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双手重新盖帽,如需盖帽只能用单手盖帽,禁止用手直接接触污染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3.手术中传递锐器建议使用传递容器,以免损伤医务人员。4.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透的利器盒中,以 防刺伤。

5.处理污物时严禁用手直接抓取污物,尤其是不能将手伸入到垃圾袋中向下压挤废物,以免被锐器刺伤。

6.若不慎被锐器或针刺伤,应立即对局部伤口进行紧急处理:(1)保持镇静;

(2)迅速、敏捷地按常规脱去污染的手套、帽子、口罩、手术衣(3)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

(4)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5)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黏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7.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1)被乙肝、丙肝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刺伤后,应在24小时内抽血查乙肝、丙肝抗体,必要时同时抽患者血作对比,或按0月、1个月、6个月接种乙肝疫苗或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乙肝3个月后、丙肝3周后复查。

临床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危害及防护 篇10

1 针刺伤的危害

针刺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危害类型之一, 据调查发现有87.5%医务人员有过锐器伤的经历, 他们在操作中不慎被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感染者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 其感染率分别为6%~30%、1.2%~10%、0.2%~0.5%[2]。另外, 针刺伤的另一个危害是对受伤者的心理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严重而持久, 尤其是HIV感染患者血液污染所致针刺伤, 多数受伤者会因此产生重度或中度焦虑和悲观情绪。而对于患者感染状况不确定也会加重医务人员的心理压力, 在确定自己是否被感染以前, 受伤害者感到焦虑、情绪不稳定, 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2 针刺伤发生的原因

有研究表明, 发生针刺伤的护理人员绝大多数是因为操作时没有遵循有关操作规范。另外, 护理人力不足, 使护士工作时过于繁忙和紧张, 可增加护士针刺伤的几率。防护意识淡漠、操作时光线不足、环境受限、抢救和处置患者时患者或其他人员突然移动等也是发生针刺伤的原因。

3 针刺伤后的应急处理措施

如不慎被锐器刺伤, 应立即挤出刺伤部位的血液, 并在流动水下反复冲洗后用络合碘消毒并于伤后内报告上级并填写报表, 再根据患者的检验报告情况, 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进行血液的基线测定和跟踪调查。

4 防护措施

4.1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要加强对护士职业防护的培训和教育, 在医务人员工作中开展普及性预防, 在临床工作中无论面对的患者是否患有传染性疾病, 均应清楚地意识到自己面临潜在的危险, 在护理操作中注意每个细节, 可以保护自己免受各种血液传播疾病的感染。积极改善工作条件, 合理配置人员, 减少护士因工作忙乱而引起的损伤, 鼓励护士在接触血液和体液操作时戴手套。

4.2 加强防护工作, 规范操作

护士在工作中经常接触到锐利器械, 在工作繁忙或抢救患者时, 忽略个人防护, 受到针刺伤害;而在工作中规范安全操作流程, 掌握锐器和废弃物的正确处理方法, 针刺伤是可以避免和减少的。安全处置锐利器具: (1)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 不要把用过的器具传递给别人。 (2) 在进行侵袭性操作时, 要保证足够的光线, 尽可能减少伤口的出血。 (3) 千万不要把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盖上针头套, 不要用手销毁用过的注射器。 (4) 切勿将锐利废物同其他废物混在一起。配置必要的安全设备, 尽量避免手与锐器直接接触, 用过的针头等锐器必须丢弃在锐器盒内, 锐器盒应放在经常使用锐器的地方, 以使操作者在需要时能马上就近丢弃用过的锐器, 锐器盒用至2/3或3/4满时, 要及时更换。

4.3 使用安全的医疗器具

提供先进、安全的医疗器材, 如普及使用真空采血系统静脉留置针无针密闭输液接头防漏、耐刺密封的环保型锐器收集箱。

5 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

医院应建立职业暴露报告系统, 以便医务人员在针刺伤意外或黏膜接触患者血液等职业暴露后能向有关部门报告, 各科室应对不慎被锐器刺伤的医护人员进行登记、报告、管理;此外, 还应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安全产品和技术, 加大投入, 为医护人员购置防护用品和设备, 加强护士等特殊人群的防护教育和岗前培训, 向临床护士提供计划免疫等。护理安全文化是一种护理管理思路[3], 加强预防和控制由锐器刺伤所引起的血液性疾病感染, 使医务人员的职业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6 尊重患病的护理工作者

职业道德要求护士要努力护理好每一个患者, 不能因其所患的疾病而歧视患者同样也不能因为一个护士可能或已经患有乙肝、丙肝、艾滋病或其他的传染性疾病而遭到歧视。国际劳工组织指出, 一个护士感染HIV不是他职业生涯的结束, 只要他身体健康, 我们就应当保护他继续工作的权利

关键词:护士,针刺伤,危害,防护措施

参考文献

[1]朱子兴, 郭仙斌.实习护士针刺伤的现状调查及对策 (J) .临床护理杂志, 2006, 5 (1) :2.

[2]申良荣.护理人员被针刺伤的研究现状 (J) .护理进修杂志, 2005, 20 (3) :216.

上一篇:寄远诗词的鉴赏下一篇: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