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年的味道生活故事随笔

2024-09-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年的味道生活故事随笔(精选4篇)

关于年的味道生活故事随笔 篇1

年的味道,大致是随着车轮的滚动而渐浓渐深的。

大年二十七,天气清冷。时间是早晨七点半,从瑞金市区开往瑞林镇的早班车已经塞满了人和物。

那个卷发染成金黄色的女售票员乡音浓郁,调门高扬:“挤一挤,再往里挤一挤。”一些人拖着手中的物品又下意识地挪动了自己的身子。在年关里乘车下村,不啻于上一次战场。要在夹缝里保住一个相对稳固舒适的空间,实非易事。唯一可资安慰的事实是,没有被挤成一张饼,知足吧。

打量了一下车厢里的人,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风尘仆仆打工归家的人。他们携带大包小包的物品,也许刚刚坐了夜车再转乘返乡班车,大多面露疲惫之色。离家已久,一朝得返,隐隐又含着几丝不易察觉的不安和激动。

一类是到市区办事或走亲戚返程的人。他们在头天里将自己家中的土鸡土鸭鸡蛋茶油米果等乡间物资运往市区,送给自己的亲朋,或者是一些重要的人。现在,他们大多两手空空,却是一脸满足的神情。

就在前几天,我的堂姐建华便是这样肩挑手提地来到市区看望我父母。鸡是她自己养的,鸡蛋是她自己攒下的……最后,她空着手从父母家走出,不肯带走母亲硬塞给她的一袋苹果。她说:“农村家里什么都有,只要满叔和满婶身体健康,比拿什么给我都强。”

如今,城市的食品安全问题令人堪忧,乡村里愿意用最原始缓慢的方法种养土物者也已经不多,人们愈来愈稀罕乡间纯粹之物。事实上,我更加稀罕的是这份弥足珍贵的情义。你没有大富大贵,没有权力可供别人利用,除了那份血脉里的亲情,你甚至什么都给不了别人。但是还有人在大年大节里惦记着你,还有人愿意不顾形象提着蛇皮袋走进你的家门,那么你是有福的。

还有一类是载着货物返乡的生意人。他们将大件大件的啤酒、饮料、糖果、瓜子等物品搬到车厢里,堆满了过道,还有车身的每一个缝隙。他们是人群中精力最充沛,精神最饱满的一群,时刻警惕着货物是否滚落或被踩踏。过年这几天,乡村的消费力是惊人的。我注意到一些饮料外包装上的名字,“哈哈娃”“王者吉”……这些“李鬼”,它们大多颜色鲜艳,有着以假乱真的形态,又有着比“李逵”便宜得多的身价。很快,它们将进入千家万户,摆在餐桌上,或捧在孩子们的手心里。

早班车是热闹的。一些相熟的人很快在拥挤的空间里开始了大声谈笑,他们谈论一年的收成,谈论这几天从外地务工回家的人,谈论哪些人又盖了新屋,哪些人全家都搬到城里去了,哪些人买了小汽车……

是的,坐在班车里返乡的人只是一部分,还有很多,都是开着小汽车回家的。

过年了,总有一大群人奔赴在回家的路上。那个曾经冷清寂寞的村庄,又将暂时地热闹起来。

作者:朝歌

关于人生的思考生活故事随笔 篇2

梁郁强(高州)

今天整理抽屉的时候,发现了一大堆花花绿绿的证书,年代久远的已经泛黄,我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整理好,轻轻地摊放在桌面,看着这一堆东西,竟然有一种莫名的感觉。

若干年后的某天当自己再面对它们的时候,早已没有了当初获得时的激动。是因为自己成熟了,还是因为自己所处的这个社会变得越来越实际了呢?或许兼而有之吧。

证书,它只代表你过去某一段时间所取得的成绩,你拥有它,是因为你的努力被某个圈子的人认可,而颁发给你,也意味着某个时段或某件事情画上了一个句号,过去的东西,又能够证明现在什么呢?除了当时会有少少安慰之外,以后,

它留给我们的便只有回忆了,自己又何苦对它念念不忘呢?一切都会向前发展,你想证明什么并不是现时你取得了什么证书,而是你将来还能够取得什么成就啊!

再说,我们这个社会对证书的认可也越来越淡薄,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拿来装点门面而已,它在实际当中又能够起多大作用呢?一个人被周围的人认可,并不是由他所拿了多少证书决定的,而是由他的实际能力决定的。若非特别需要,又何必苦苦追求呢?

可偏偏在事业单位的我们走的基本上都是“由证书证明人生”的这条路,福耶?祸耶?

那种感受只有局中人才能够说得出!

关于生活随笔之故事里的人生 篇3

《故事里的人生》——富贵无边(一·)

中国著名国画家俞仲林擅长画牡丹。在一次个人画展中,某人慕名买了一幅俞仲林亲手所绘的《牡丹图》,回去以后,很高兴地挂在客厅里。此人的一位朋友看到了,大呼不吉利,因为这丛牡丹中,有一朵牡丹花正好被画在边缘上,只有半朵。而牡丹代表富贵,缺了半朵,岂不是“富贵不全”吗?

听了朋友的解释,此人大为吃惊,也认为牡丹缺了半朵总是不妥,于是拿回去请俞仲林重画一幅。俞仲林听了那人的理由,灵机一动,提笔在画幅左上的空白处写了“富贵无边”四字,然后告诉买主:“先生,这是我的创意,牡丹代表富贵,缺了一边,不就是‘富贵无边’吗?”

那人听了俞仲林的解释,看了题写的画名,高高兴兴地捧着画回去了。

作者感言:俞仲林真够聪明,题个画名并稍加解释,便把买主高兴地打发了。其实,画家在作画时,其构图总是从艺术审美着眼,根本没有考虑那么多。画树,不画全树而只画一部分树干或一两个树枝;画荷塘,不表现整个荷塘而只画出一角;画人物,不画全身而只画上半身,甚至只画头部,等等,是常有的现象,俞仲林根本没有失误。可艺术品是供人观赏的,其目的是给人带来心灵愉悦,当观赏者从省略部分做出坏的联想而产生不快的时候,画家及时做出修改也是正当的,即使给买者重画一幅,也在情理之中。俞仲林的睿智就在于,他巧借买者的思维进路,做逆向思维,只在画的左上角题写了画名,便峰回路转,使买者理解的“缺陷”化为创意,不仅消除了歧义,反而提升了这幅画的意境。俞仲林算得上画界高手。

这个小故事给我们如下启示:

启示一:同样一种事物、现象,观察和思考的思维走向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认知结果,获得不同的感受和体验。都从这幅牡丹的省略部分出发,买者的朋友及买者本人向坏的方面思考,顺理成章得出“富贵不全”的认知,这一认知的确不吉利,让人闹心;而画家反其意而用之,向好的方面思考,则得出“富贵无边”的认知,这一认知则是大吉大利,让人欣喜。因此,凡事,我们要学会采取积极思维取向,多看事物、现象好的方面,多往好处想,这样就会少生烦恼、苦恼,而多有喜乐、安详。两人同时向窗外看,一人仰望头上的浩瀚星空,情怀畅达;一人俯视窗前的污泥,心头犯堵。此观察取向异也。两人同遭遇艰难困苦,一人视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磨砺机会,微笑应对;一人看作“时运不济,怨天尤人”的命运定数,痛苦不堪。此思路异也。

启示二:俞仲林所题画名,限定了人的思维走向,保证了观赏者向好的方面思考。画家的做法告诉我们,当我们所做的事情或所说的话、所写的文章、所创作的艺术品等,如果含有多种义项,可以做多种解读时,我们必须做出必要提示,说明自己的确切用意,以保证不被别人误解。

启示三:俞仲智商饣鸬搅嘶辔衿娴墓πВ唤霾咕攘寺蛘呷隙ǖ摹叭毕荨保吹固岣吡苏夥纳竺兰壑怠U馑得鳎械氖焙颍娑杂行┕Щ蛉毕荩灰脑筋,拓宽思路,不仅能找到补救办法,很可能还会想出锦上添花的绝招,坏事很可能会变成好事。所以,当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出现差错时,无须懊悔烦恼,无须灰心丧气,应积极面对,多维思考,才是正道。

《故事里的人生》—— 钉 子(二)

有一个男孩,脾气特别不好,动不动就大喊大叫,暴跳如雷,并摔砸东西,事后也总是后悔。一天,他父亲带回一袋钉子和一把锤子,对他说:“孩子,每当你发脾气的时候,就到后边的围墙上使劲往墙里钉一颗钉子。爸爸没有怪罪你的意思,只是让你看看你一天能发多少次脾气。好吗?”孩子接受了父亲的建议,发一次脾气就到后围墙上使劲钉一颗钉子。

第一天,这个男孩一共在围墙上钉下了28颗钉子,第二天钉下了27颗,钉子的颗数在一天天减少。渐渐地,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比钉钉子来的容易些,于是就不断地克制自己,终于有一天,这个男孩一天也没有发一次脾气,他高兴地跑去告诉爸爸。爸爸赞许地拍拍他的头,对他说:“孩子,从明天开始,每当你耐住性子,控制住自己脾气的时候,你就去拔出一颗钉子。好吗?”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终于有一天,男孩拔去了所有的钉子,他也养成了善于忍耐,不轻易发脾气的好习惯。当他去报告父亲的时候,父亲拉着他的手来到后院,指着后墙说:“你做得很好,我的孩子。不过,你看看墙上的那些洞,如果不重新修复,这些洞将永远留在那里,而修复要花出很大的代价。发脾气是很轻易的事,可你生气时说的话、做的事,就像钉子留下的洞一样,消除它的影响需要花很大代价。所以,我的孩子,要学会忍耐和承受,千万不要因为一点点不公平和一点点不如意就大发脾气。要知道,一时的不忍和冲动,很可能给他人和自己带来永久的伤害。今后要学会宽容地看待他人,相信你会收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帮别人打开一扇窗,也能让自己看到更广阔的天空。”

作者感言:男孩的父亲,不仅是慈父,更是睿智的心灵导师。每一个做父母或将要做父母的人,或者每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应当好好读读这则小故事,它会告诉你怎样教育子女或学生。这个小故事给我们如下启示:

启示一:作为父母或师长,对子女或学生气质、性格方面的缺点、毛病,要象故事里的父亲那样,立足疏导。这是因为,克服气质、性格方面的缺点、毛病,是一种内在心性改变和外在行为调整的互动过程,它需要循循善诱,靠简单粗暴的强制性制止,是很难奏效的。人的气质、性格如水,靠堵是堵不住的,只能因势利导,加以疏通。

启示二:坏习惯的克服和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过程,所以,要想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就必须有恒心,耐住性子,从点滴做起,时间能改变一切。希望别人改掉坏习惯和养成好习惯,也应持这种心态。

启示三:学会克制和不发脾气很重要。正如男孩的父亲所说,“一时的不忍和冲动,很可能给他人和自己带来永久性伤害。”社会生活的大量实践证明,人在冲动的时候,特别是由消极情绪导致冲动的时候,如激愤、狂躁、暴怒的时候,很容易做出错误判断和采取不恰当行为,其后果往往需要付出惨重代价。所以,遇事不急、不燥、不怒、不发脾气,就会避免许多祸患。

“发脾气是有害的生命消耗,既得罪了别人,又烦恼了自己。”这是笔者给大家的忠告。

《故事里的人生》——半年后再毒死她(三)

很久以前,一个在县衙当差的衙役,知书达理,为人也很善良,可家里的矛盾让他十分头疼。他家里只有三口人,母亲、妻子和他,可母亲和妻子就是不合。两人针尖对麦芒,谁也不服谁。他每次回家,母亲对他说了一大堆媳妇的坏话,并叫他休了妻子;媳妇也哭着说婆婆怎么不好伺候,做什么都不对,让他想办法和婆婆分开住。弄得他左右为难。

想想母亲,也真是不容易,父亲在他两岁时就去世了,母亲靠种地和给人打短工一手把他养大,还送他上了私塾,为他娶了媳妇。母亲为人刚烈,凡事愿意叫真,追求完美,对儿媳做的事常常不满意。那个时代是婆婆说了算,所以,母亲动不动就训斥儿媳,有时还动手打。

想想妻子,也不容易,他们结婚三年多了,夫妻十分恩爱,他在县衙当差,个把月回一次家,家里的事都是妻子做,还常受婆婆训斥、打骂。开初,妻子忍着,时间长了,妻子忍不住了,索性就和婆婆对着干,两人越干越僵。

他绝不能搬出去不管母亲,他也绝不能休了他深爱的妻子,他在两边不停地说和,可就是不奏效。一天夜里,妻子气昏了头,发狠说:“既然我们根本不能搬出去过,要么,你休了我,我服毒自杀;要么毒死妈,你选择吧!”

妻子的话一出口,觉得说过了头,自己先吓得两眼发直,昏黄的油灯下,脸色煞白。衙役先是一愣,瞅着吓傻的妻子,眼前忽然一亮,低沉而缓慢地说:“毒死妈倒不是不可以,但眼前不能做。街坊邻居都知道,你和婆婆不合,妈突然死了,邻居一定怀疑我们做了手脚,一旦官府查出来,我们俩都得死。”他沉思了一会接着说:“我看这样,半年以后再毒死她。在这半年里,你一定要设法和妈搞好关系,让妈和邻居都说你是一个孝顺媳妇。到那时,妈妈死了,别人就不会怀疑。”这想法竟顺理成章地被妻子接受了,于是他给妻子出了许多主意,告诉她具体怎么做。

第二天一早,他高兴地告别了母亲和妻子,到县衙里当差去了。

妻子按照丈夫教给的办法,一改过去对婆婆的冷漠态度,不仅悉心关照婆婆,就是婆婆训斥她,她也不发火,只是检讨自己做得不好,让婆婆生气了。特别是婆婆有了头痛脑热,她更是端茶倒水,关心备至。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婆婆的态度也大有改变,婆媳俩见面话也多了,有说有笑。

衙役月底回家,看到婆媳俩的关系明显改善,表面不动声色,但心里暗自高兴。

三个多月过去了,婆媳的关系如胶似漆,邻里都夸婆婆是慈善的婆婆,媳妇是孝顺的媳妇。一天傍晚,媳妇突然发了高烧,头昏眼花,一头栽倒地上。婆婆马上找来大夫救治,并亲自熬药,为儿媳煮面汤。夜深了,儿媳醒来,见婆婆不在屋里,便撑着身子下床,走到门口,发现婆婆正跪在院中央烧香,口里不住地叨念:“老天爷,保佑我儿媳健健康康吧!有什么灾病都落在我老婆子身上吧!”儿媳激动地走上前,扶起婆婆,说:“妈,夜深天冷,您千万别冻坏了身子,我没事,快进屋吧。”

油灯下,婆媳俩促膝长谈。婆婆说:“媳妇,你说我有多浑,多少回逼儿子休了你。真要是那样,我可是作孽了。还是老天有眼,把你留在我的身边,从今后,你就是我的亲闺女,只要你健健康康,好好和我儿子过日子,就是我的福分,为了你们,我老婆子受什么罪都愿意。”

儿媳说:“妈,您千万别这么说,都是我做小的不好,那几年,我也是有意和您治气,您越看不上的事,我偏去干,是儿媳不懂孝道。从今后,您就是生我养我的亲妈,女儿不会让妈再受委屈。”说完,跪下就给婆婆磕头:“妈,从今后,你就叫我‘闺女’,女儿再有对不住妈妈的,天地不饶!”

衙役回家,见母亲管自己的媳妇叫“闺女”,心里非常高兴。

过了不久,儿媳有了身孕,婆媳之间的关系更是锦上添花,让邻里们羡慕不已。

半年过去了,衙役拎了一包药回到家里,对妻子说:“时候到了,我们可以毒死妈妈了。”

“你说什么?”妻子大吃一惊,“你怎么还这么想?那是我一时气昏了头说得狂话,婆婆就是我的亲妈,你要毒死她,就先毒死我吧!”说完,拿起药包就往外扔。

衙役一把夺过药包,打开给妻子看,原来里边包的是桂圆和百合。他笑着说:“媳妇,住家过日子,贵在圆满百合,晚上用桂圆、百合加冰糖煮汤,和妈一起喝,全家人圆圆满满、甜甜蜜蜜、百年和好。”

“你可吓死我了!”妻子一颗悬着的心放下了,转惊为喜。

作者感言:在家庭关系中,婆媳之间最易产生矛盾,而且很难化解,特别是中国过去的传统家庭,几代人居住在一起,婆媳之间的矛盾往往成为死结,至死不能消除。故事里的衙役,在正面劝说屡不奏效的情况下,巧借妻子的怨恨心理,顺势就势,不动声色地化解了婆媳矛盾。

冷静分析,这副“解药”的核心成分是“关爱”,药力在“互爱”中发挥作用,婆媳之间关爱与被关爱的互动实践,是这副“解药”化解矛盾的关键。儿媳由“假关爱”转变为“真关爱”的态度升华,婆婆由训斥甚至打骂儿媳到象爱女儿一样呵护儿媳,都是在相互施爱和相互被爱的过程中一点点实现的。

生活的味道的杂文随笔 篇4

记得小时候生活的味道最浓的时候是在夏天,拿着凉席,躺在外面,看着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的。

后来生活的味道是每天早上出去上学,回来可以吃到妈妈做的可口饭菜,顺其自然的吃完饭写作业。

后来上大学了,生活的味道是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下,室友也成了我们生活味道的一个来源。

再后来,去了温哥华,现在终于能理解,为什么最开始很不适应,很想家,因为那里没有生活的味道,你熟悉的味道。

后来慢慢习惯了,偶尔也会跑出小时候的那种生活的味道,很是怀念,那也是最想家的时候。

现在回来工作了,生活的味道?我不知道是什么,我还在摸索着,这种味道我喜欢吗?我能习惯吗?

生活真的有很多的味道,到底哪一种是我们最喜欢,最舒服的,只有我们自己知道。

上一篇:关于开展消防知识培训的通知下一篇:数学教师个人教学工作总结文本